<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書籍設計范文

2023-09-20

書籍設計范文第1篇

無論在傳播的速度上還是傳播的廣度上, 廣義的書籍都優于狹義的書籍, 但為什么狹義的書籍一直存在并且將一直發展下去呢?這就源于狹義書籍給我們帶來的閱讀體驗。 (文章以后的書籍都指狹義的書籍)

當我們看見一本書, 被書籍封面的顏色字體材質等等吸引;拿到手中以后, 感受書本的重量和質感;翻動書籍時, 不同紙張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聲音, 或清脆或柔和;書頁的翻動將油墨和紙張的味道傳遞給我們;有特殊需要時, 可食用油墨和紙張也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味覺體驗。這樣全方位的立體感受, 使讀者能夠更好的感受書籍本身的內容, 這樣的良好體驗不是多媒體能夠代替的。

那么如何設計出具有能夠帶給讀者完美體驗的書籍呢?這就要從書籍設計的歷史開始學習了, 學習中國書籍設計的演變歷程, 有利于我們更好的為現代書籍設計追根溯源、古為今用, 只有掌握了書籍設計的歷史進程才能夠在此基礎上革新和創造。

書籍裝幀就是書籍的整體設計。比如顏色、材質、開本大小、裝訂方式等等。書籍的形成和發展是個漸變過程, 書籍裝訂工藝同樣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因為書籍裝訂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所裝書刊的閱讀、保存和裝幀藝術效果。因此, 本文將從書籍的裝訂方式入手, 進一步讓大家了解書籍裝幀設計的演變歷史。此文章分為傳統書籍裝訂方式和現代書籍裝訂方式兩種。

傳統裝訂方式分為簡牘、卷軸和冊頁三種形式進行闡述。簡牘是我國最早的書籍裝訂方式, 是將散落的信息初次進行有效的集合, 對后來的書籍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用皮帶或皮繩將竹片、木片捆綁連接成冊。用竹片形成的稱之為“簡”, 用木片制作的稱之為“牘”。主要使用時期是周代至秦漢, 使用的書寫工具有筆、墨和刀, 刀主要是在修改錯字的時候進行使用。

由于木片或竹片自身重量較大, 導致卷書的分量也不輕, 在閱讀和運輸的過程中都會產生不便。而且皮繩經過長期的使用磨損, 較容易斷裂, 引起掉簡貨錯簡的現象, 對書籍的保存和修復也造成了一定困難。

卷軸裝訂形式, 盛行于六朝至隋唐, 這段時期私人著作日趨增長, 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頻繁, 因此對書籍便于攜帶的要求更高了, 于是出現了卷帛和卷紙兩種卷軸裝訂形式:將帛或紙的一段與卷軸相連接, 由左向右卷成冊。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桑蠶絲織的國家, 早在商及西周就已經有較為成熟的養蠶業了。帛即是絲織品, 由于經濟情況的束縛, 平民百姓的日常穿著都是棉麻布制品, 絲織品的造價又及其昂貴, 即便輕薄易于書寫, 也多數出現在王宮貴族之間使用。由于它的使用范圍較窄, 沒能獨自撐起一個時代, 因此簡牘、帛書和紙書并行交織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簡牘笨重易壞, 帛書珍奇昂貴, 都不是最理想大書寫材料。經過了我們辛勤智慧的祖先長期的探索和實踐, 終于發明了可以取代竹木和帛的材料, 那就是物美價廉、便于書寫的材料——紙。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紙這個材料更加的易于書寫。卷紙輕便、造價低、易于書寫和存儲, 但是紙卷的質地不如帛柔韌結實, 因此更需要保護。

卷軸裝訂形式, 對于一些較大的作品, 沒有折痕, 保存了內容的完整性, 現在國畫和書法等作品還在延用此裝訂形式。但是閱讀時需要邊拉開邊閱讀, 閱讀后還需要再卷回去。倘若臨時要查看其中的某些章節就更為不便了。

冊頁裝訂形式, 在唐代發展至巔峰, 時代背景對書籍也產生著影響。唐代的科技、文化、經濟、藝術等領域都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都出現了大量名家, 包容性很強, 吸收各民族及海外文化。因此書籍對裝訂形式也更加的多樣化, 當然這與雕版印刷的發明也有很大關系。雕版印刷的發展使書籍復制的速度大大提升, 加快了文化傳播的速度, 同時也對冊頁裝訂形式的發展和完善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旋風裝也稱龍鱗裝, 從外表來看仍然是卷軸裝, 打開后是一張長紙為底, 將寫好的書頁由右至左依次粘好, 層疊交錯, 除了首頁是全幅面粘貼, 其余每一頁都可以翻動, 解決了卷軸裝不方便查閱某個段落的問題。卷起時, 長紙有效的保護了書頁, 但是長期卷起存放, 書頁打開后是有弧度的, 會給閱讀帶來一些不便。

經折裝是由卷軸裝訂方式演變而來的, 將卷制改為折疊的形式, 前后貼以書面作為保護。攜帶輕便、便于存儲, 史劇中皇帝的奏折常常是這種形式。在反復使用的時候, 由于紙張的韌度有限, 折痕處容易斷裂;不適合較長的文章, 適合短片文章。

蝴蝶裝由經折裝演化而來, 由于經折裝折痕處容易斷裂, 斷裂后出現一版一頁的現象。人們就將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對折, 再以中縫為準, 用漿糊在粘到另一包裝紙上。書頁翻動是像翩翩飛舞的蝴蝶, 因此兒得名。

線裝書出現在明代中期, 將書頁延中縫折正, 書口對齊后配封面打孔穿線, 一般分四孔、六孔和八孔。線裝書比較適合軟質封面, 每冊不宜太厚。是由蝴蝶裝訂方式演變而來的。

傳統裝訂方式和現代裝訂方式的分界線是“五四運動”, 也是新文化運動的推動, 將書籍設計從技術到藝術形式都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局面。倡導者和發起人就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參與者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留學日本學習醫學, 并且精通德文, 還長期從事翻譯的工作。

因此對西方文化和書籍接觸的較多, 這也是魯迅先生能帶領我們學習西方文化和書籍裝訂工藝的背景。他帶領我們摒棄了簡牘裝、卷軸裝、經折裝、蝴蝶裝、線裝等傳統裝楨形式, 掀起了從裝訂凡是、排版、字體、開本等方面, 全面向西方學習的新現代書籍裝訂方式主要分為四種:騎馬訂、平訂、膠裝和鎖線訂。根據所裝書籍的厚度、內容和用途去選擇合適的裝訂方式。

騎馬裝訂形式, 簡稱騎馬訂, 名字來源于馬鞍的形態, 講書頁對折成一摞, 在書脊部分打釘裝訂, 整個過程類似給馬匹上鞍。這種裝訂方式以釘子為中心, 第一頁于最后一頁相連。騎馬訂工藝較簡單、周期短、造價低、可180度展開適合跨頁排圖, 但是在設計時要考慮封面用紙與內頁用紙之間的克數不要相差太大, 否則長期翻閱時封面容易脫落。頁數必須要可以被4整除, 多數16頁, 適合裝小型宣傳冊。

平訂是將內頁和封面都配置好, 將配好的書帖放在書脊處疊放好, 在封面上距離書脊邊緣5毫米左右, 用線或者鐵絲裝訂牢固。平訂造價低、制作工期短、比騎馬訂裝訂書籍厚;訂口部分不能翻閱, 不能180度展開進行跨頁排圖。因此, 適合一些不長期翻閱的書籍, 比如制度手冊等。

膠裝是將書頁按照頁序摞齊, 在書脊上膠水用于固定后, 配封面三面裁切成冊。膠裝造價低、美觀, 制作周期比騎馬訂略長一些;對開頁很難完全打開, 不能180度平鋪, 因此不適合跨頁排圖, 倘若使用的內頁紙克數較高, 在使用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掉頁的現象。膠狀比較適合篇幅較小并不經常翻閱的小型書籍或者一次性使用的書籍, 比如教材、小說、詩集等等。

鎖線訂, 首先區別于傳統的線裝, 將內頁按順序進行線訂, 位置在騎馬訂的地方, 配封面三面裁切成冊。鎖線訂裝訂考究、做工精美、高檔、比較結實不容易掉頁, 可以180度展開適合跨頁排圖;但是做工相對復雜、制作周期較長、成本較高。精裝書通常采用鎖線訂的裝訂形式, 比較適合較厚、長期使用, 或者收藏版的書籍。例如:辭海、四以上通過傳統書籍裝訂形式和現代書籍裝訂形式的梳理, 將書籍的演變歷史進行了簡述, 每個時期的書籍設計都離不開相應的時代背景, 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無論是何種書籍的裝訂方式, 都記錄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 在一次次更新修正的過程中, 不斷為文化傳播和知識流傳做出了突出貢獻。時至今日, 仍然值得我們驕傲和學習。每一次裝訂方式的創新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優點和彌補缺點中較量。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采用了現代的裝訂方式, 但是仍然有部分的書籍能夠采用傳統的裝訂方式。選擇哪種裝訂方式, 都要根據所裝書籍的內容、調性、開本和使用頻率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考量。在現代書籍設計中, 我們要在傳統書籍的基礎上勇于創新, 只有掌握了書籍歷史的演變, 站在歷史和文化的肩膀上, 才能更好的進行創新設計, 才能設計出符合時代具有完整、良好、合理的閱讀體驗的書籍設計。

摘要:書籍是人類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也是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隨著科技地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知識信息傳播的手段不斷豐富起來, 除了書籍、報刊外, 其他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 比如手機、電腦等。但書籍的作用, 是其他傳播手段所不能代替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 國內還是國外, 書籍仍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書籍設計范文第2篇

關鍵詞:傳統書籍;當代書籍;書籍設計;書籍形制

0 引言

書籍發展和文化、文字、語言、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是傳播技術科學、保存文明的重要工具,對人類社會發展與建設有重要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知識水平和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對書籍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書籍的功能性、審美性越來越重視。當代書籍設計多以西方設計元素為主,雖然西方設計理念給當代圖書設計帶來了新活力,但中國當代圖書設計不應完全照搬全抄,應有屬于自己的意蘊美感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展現中國文化,在設計中應積極融入傳統書籍形制元素。

1 書籍設計

書籍設計屬于一種特殊的藝術設計形式,是一種包括藝術思想、構思創意和技術手法的設計行為,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著不可代替的位置,體現著國家的文化水平和工藝水平高度,主要設計內容包括扉頁、正文、注釋、目錄、版權頁、插圖、版式、封面等眾多方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書籍設計思維和形式會存在較大差異,作品會散發出不同的民族特點和文化魅力。[1]書籍設計要素中,文字、色彩、圖形設計最為重要,科學設計才能有效吸引讀者,引起讀者的閱讀欲望。書籍設計中,任何設計元素的運用與變動都可能對書籍的形式美感及審美特點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在視覺元素的運用上,這一影響最為明顯。書籍設計要注重設計的文化內涵,體現藝術性和空間感。當代書籍設計中運用和傳承傳統書籍形制元素不僅能滿足現代人的內在精神需求,促進文化傳承,更能展現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審美心理,使圖書價值得到進一步升華,體現文化魅力。

2 中國傳統書籍形制特點

書籍是文字信息、精神思想的承載物,發揮著重要的職能,書籍形制是承載信息的書籍在流通時的外部形式。中國傳統書籍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人智慧的象征。唐代之前的中國傳統書籍以卷軸裝為主,但隨著文化發展,人們的閱讀需求增多,卷軸裝書籍的弊端暴露出來,不再適應文化發展,傳統書籍逐漸走向經折裝。[2]明代書籍版面、版式設計上與唐宋時期有明顯區別,粗放灑脫盡顯。而清代書籍設計精細富麗,對藝術性更講究,尤其是線裝鎖眼設計上更加嚴格。中國傳統書籍形制大多簡約、古樸、靜雅,版面錯落有致,崇尚雅、潔,講求書卷氣和文化氣息,體現著民族性,與西方圖書設計有很大不同,排版形式注重思想傳達,顯示著中國人的審美特性與閱讀習慣,沒有過多花哨設計,平面感較強。這些傳統書籍形制元素非常值得在中國當代圖書設計中運用。

3 中國傳統書籍形制在當代書籍設計中的應用

當代圖書設計以中國傳統書籍形制為美,更符合現代人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在繼承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更使傳統文化的精髓得到了弘揚,使文化價值在不同時代得到了體現。當代書籍設計應學習中國傳統書籍形制中的美學理念與文化內容,將文化底蘊與現代設計手法相結合,形成獨特的中國書籍設計風格,體現中國文化魅力。下面,筆者通過幾點來分析中國傳統書籍形制在當代書籍設計中的應用。

3.1 封面視覺要素的應用

封面印有出版者名稱、書名、作者或編者信息,起美化與保護書籍的作用。讀者首先看到的就是封面,某種意義上來說,封面是書籍的形象,是書籍的核心要素之一,對圖書銷量有直接影響。相關實踐研究表明,不好的封面會影響書籍零售量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個好的封面可感動讀者,瞬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順利表達出作品意蘊。因此,圖書設計中,封面設計非常重要。將中國傳統書籍設計元素融入封面設計中,能傳達出一種傳統美感,引起人們心理與思維上的變化。中國傳統書籍封面對文字的運用非常重視。因此,現代圖書封面設計中完全可采用文字圖形化設計手法,將文字與圖形聯系起來,在筆畫之外添加圖形,使筆畫與圖形相接,傳達一種新的文化意境,營造獨特的視覺造型,更好地展現文化信息,使書籍內在與外在協調統一,展現一種抽象形態的藝術美感。例如,書籍《意匠文字》封面設計便是通過文體與圖形的結合,將筆畫與龍鳳結合,以觸發讀者想象,引發作品神韻,展現漢字的藝術魅力。當代書籍封面設計應多運用這種傳統圖書封面視覺要素,注重語言含蓄表達,呈現一種別樣的藝術風格,形成特征畫面,使文化與書籍聯系得更緊密。具體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若想設計出更貼切的封面,必須要對書籍內容有一定了解,正確把握書籍的內容精髓和文化內涵,注重設計的協調性,恰當選擇視覺元素。這樣的封面才具有代表性,能夠體現書籍內容。此外,設計重點設定上,要結合書籍屬性,不同性質的書籍應采取不同的設計方式。例如,《山靜居畫論》封面設計中,就充分對書籍屬性進行了考慮,采用不同于純文字書籍的設計思維,將傳統現狀文化融入封面設計中,更融入了中國畫的視覺元素,使中國畫追求意境的特點得到了展現。

3.2 傳統紋樣的設計應用

通過前文分析不難看出,傳統書籍形制元素在當代書籍設計中有重要意義。而紋樣是傳統書籍形制的重要元素,對書籍整體的視覺效果有直接影響。因此,設計者應根據書籍內容、書籍屬性、目標讀者心理,將這些傳統紋樣運用到當代書籍紋樣設計中。傳統書籍紋樣形式看似隨意簡單,但仔細研究不難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紋樣多經過精心細致的設計,非常注重意境的表達,不論顏色把握還是形態傳達上,都體現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前,很多書籍都在采用這種設計思維,把傳統紋樣融入現代書籍中。例如,書籍《十二生肖》的紋樣設計,將剪紙藝術與封面圖形進行了融合,形成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紋樣,不僅美化了書籍外觀,也體現了書籍的民俗特點,強化了書籍屬性,使書籍特點更明顯。此外,《中國書籍簡史》設計采用了傳統魚尾紋樣,色彩上則運用了黃色,使書籍的歷史感大大增強,書籍意境得到了體現。讀者在看到這種古典設計后,對于書籍的屬性印象會更深刻,會產生更大的購買欲望。

4 結語

書籍是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相關信息的物質載體,對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傳承有重要意義?,F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社會,人們對知識越來越渴望,書籍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人們對書籍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書籍形制元素在當代書籍中的運用,不僅能夠滿足現代人多元化的審美心理需求,更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在當代書籍設計中,應積極運用傳統書籍形制元素,營造出獨特的中國特殊設計風格。

參考文獻:

[1] 朱春玲.中國傳統書籍形態回歸重構視野下的現代書籍形態創意設計研究[D].齊魯工業大學,2013.

[2] 孫慧良.立體構成寓于書籍形態設計中創造三維空間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書籍設計范文第3篇

一、更新理念, 提升創新力

每一位設計師都有著獨特的藝術個性, 設計師的審美價值與修養對于設計成效有著重要的影響, 設計師通過對相關的設計語言進行研究能夠實現既定的的含義, 為此, 設計師就需要有意識的選擇傳達自己認識、經驗的設計語言, 并將其有機組織起來。書籍形態設計屬于一種無定向的個性化設計活動, 設計人員可以大膽采用多樣化的設計語言, 可以對現有的設計工作進行批判, 也能夠對現實生活進行解讀與異化, 也可以是對未來的想象, 在設計時, 不需要對設計元素、設計規格、設計色彩進行限制, 只要能夠表達出書籍內容就是值得倡導的。

二、應用新知識與新技術進行設計

作為書籍設計師, 必須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強烈的求知欲, 自覺應用新知識與新技術進行設計, 引流書籍形態設計工作的新潮流, 要注意到, 在互聯網的發展之下, 書籍出版業已經受到了電子媒體的沖擊, 作為設計師, 必須要轉變傳統思維模式, 更新自身的設計觀念, 積極應對新媒體的挑戰, 豐富自身的設計語言, 注意開拓設計形態, 充分調動起讀者的心理感受與感官感受, 讓讀者能夠產生心靈上的碰撞。

三、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與淵博的知識

要設計出好的作品, 設計師必須要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與淵博的知識, 將有益的信息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學會篩選信息, 明白哪些信息可以使用、哪些信息能夠發揮、哪些信息必須要舍棄, 這就要求設計師加強學習, 涉及不同領域中的知識, 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活躍自己的思維能力。一個成果的設計師不應該執著于一個領域, 應該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 不僅需要深入研究設計知識, 還需要對心理學、美學、文學、戲劇、民俗、建筑、音樂有廣泛的涉獵, 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名成功的書籍形態設計人員。

為了達到以上的目標, 設計師必須要熱愛書籍, 對書籍設計工作有特殊的感悟, 這也是設計師開展書籍形態設計工作的前提條件, 只有充分的愛讀書、愛書、了解書籍, 才能夠更好的把握出書籍設計工作的內涵, 以此為基礎開展設計工作, 豐富自己的創意來源, 只有做到這一點, 才能夠設計出既符合表達內容要求, 又可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書籍形態。

四、將環保觀念、生態觀念融入設計工作中

現代社會是一個注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人們的生態意識與環保意識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設計人員也要準確的把握這一形式, 將綠色設計理念應用在書籍新形態設計工作之中, 打破原有材料與原有形態的舒服, 將各種資源和材料充分利用起來, 充分考慮到讀者的閱讀舒適度為讀者提供出生態化、人性化的設計形態。此外, 在開展設計工作時, 不僅需要注意到設計工作的環保性, 還需要充分尊重讀者的個人需求, 注意保護好讀者的視力, 根據書籍的相關內容選擇適宜的材料設計形式, 將人文關懷充分的融入到設計工作中, 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創造出生態美, 不斷擴充書籍設計工作的內涵, 提升設計工作的境界與層次。

此外, 設計師還需要把握好書籍設計形態的發展, 意識到書籍形態設計工作的要求, 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提升書籍設計形態的可讀性與可視性, 把握好信息的演化方式與傳達方式。充分的采用理性思維方式與感性思維方式來構建出讀者喜聞樂見的書籍新形態。此外, 書籍形態設計人員還要意識到, 書籍形態設計工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需要講求配合, 為此, 設計師需要加強與其他設計師的配合, 通過大家的努力設計出形態豐富的書籍。

結語

總而言之, 書籍形態設計工作有著復雜性、系統性的特征, 設計人員必須要加強學習, 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 傳統出版物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需求了, 在設計過程中將視、聽、嗅、觸等融為一體的出版物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實體深得社會的廣泛喜愛。我們應當采用多元化的手段使出版物領先時代的科學前沿, 使其具有生態美、藝術美, 努力擴充書籍設計工作的內涵, 以滿足更多讀者的需求。

摘要:近年來, 書籍產業已經開始與聲音、圖片、影像等媒體連接起來, 形成一種多元化的新型傳播媒體。隨著時代的進步, 人類的科學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 書籍裝幀展現出各式各樣的嶄新的形態。無論在創意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具有著鮮明的時代感。眾多新穎的、帶著高科技成果的出版物打破了“鉛字文化”的傳統蟠籬, 以視覺、觸覺、嗅覺和聽覺等感覺器官為介體的多元傳播媒體的新形態書籍呈現在世人面前。從此, 書籍超越書籍六面體與紙質媒介的束縛, 書籍產業的發展也為書籍形態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書籍新形態,設計工作,分析

參考文獻

[1]宋艷華.論中國當代書籍形態設計的新理念[J].聊城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8 (02) .

[2]王賓旗, 孫紅陽.儺服飾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4 (02) .

[3]李梓瑄.品牌包裝的視覺傳播研究——以玫琳凱的粉色事業為例[J].東南傳播, 2014 (06) .

書籍設計范文第4篇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使人們逐漸進入到信息化時代,網絡中所包含的廣博的信息量和豐富多彩的信息表現形式等是傳統的紙質書籍所不能擁有的,因此讀者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書籍形式來承載這些豐富的信息內容和形式,電子書籍就是為滿足這種需求而產生的?,F有電子書籍多種多樣,因此設計者需要設計出更加適合于讀者需要的模式來抓住讀者的思維主脈絡,彌補電子書籍所具有的缺陷。本文先簡單分析了目前電子書籍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重點研究電子書籍的設計形式,希望能為相關人員帶來一些

幫助。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促進了書籍的數字化發展,傳統文字逐漸被數字化的0、1所代替,電子屏幕逐漸成為主要的顯示書籍內容在載體,人們的閱讀習慣被極大地改變,據統計我國人群的數字化閱讀率極大的提高,傳統閱讀方式逐漸縮小。電子書作為一種后現代化的閱讀模式以超文本代替紙本為主要載體,與傳統閱讀模式相比,閱讀快捷、信息廣泛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性,然而我國在電子書籍的設計方面卻存在很大的缺陷,發展十分落后,本文主要研究電子書籍的設計形式,先簡單分析電子書籍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電子書籍與設計形式概述

1.電子書籍特點

電子書籍相對于傳統書籍而言具有以下幾點特點,首先電子書籍傳輸信息具有高效性,電子書籍到達讀者手中后幾乎沒有任何的時間差和時域的差別,而且隨著以后計算機的不斷發展,這種傳播將會變得更加廣泛化,覆蓋到的人群越來越多。相對于傳統書籍形式而言,電子書籍的傳播更加符合社會大眾的需求。從傳播成本上來說,電子書籍的傳播明顯更加具有全面性和真實性。與傳統書籍相比較,電子書籍在傳輸中可以增加圖片和視頻,因此傳播更加具有趣味性。

電子書籍的傳輸信息具有時效性,滿足了人們追求信息真是的需求,從傳播真實性來看,文字相較于圖片而言,明顯具有更加強的直觀性,相對于文字的傳播而言,視頻能夠使信息在現。從商業價值來說可以想象得到隨著電子書籍的不斷發展進步,和在人群中的使用率,電子書籍具有非常強大的商業價值。目前電子書籍很多都是免費的,但是作為商品而言,其本身具有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目前市面上的大量免費電子書本身并沒有經過編輯和校對,因此常出現錯字等現象,打擊讀者的興趣,相信只要使電子書籍滿足讀者的需要,必然會刺激電子書籍產業的發展。

2.電子書籍設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電子書籍取得很大的進展,但是其發展時間還比較段,因此在電子書籍的設計中有很多元素都沒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或者設計,在電子書籍的設計中普遍存在粗放、缺乏藝術性以及優點表現不出來的現象,電子書籍通過屏幕的放大導致這種缺陷更加具有明顯性,電子書籍的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缺陷。

首先電子書籍的設計出現設計零散的問題,電子書籍的組成元素包括文字、圖片、音樂、視頻、超鏈接以及互動等元素,包含大量的信息,這些元素若是沒有很好得整合在一起必然會導致電子書的整體內涵下降,終將成為會被代替的單組作品形式。如一些文摘等的電子書封面的設計沒有添加目錄和鏈接,在視覺上導致這個設計存在很大的缺陷,對讀者來說缺乏引導作者。又如一些電子書籍的內容往往不相關,內容多屬于一種單獨的作品形式,作品之間缺乏連續性,給讀者的感覺就是編輯人員不認真工作,導致板面出現問題。在電子書的設計中有時會包含有各種視頻以及游戲等多媒體元素,在設計中這些元素的添加沒有依照電子書的整體風格進行添加,因此讀者的視覺很容易分散,顯得過于突兀。

其次電子書籍在設計中出現很大的視覺無序性,在電子書的設計中很多都是沒有版面規劃,也不存在視覺引導,多種元素混合在一起,導致患者找不到目標而放棄閱讀。如電子書籍的紙張變化需要通過文字和圖片顯示出來,若是變化的時間過長,而內容過少,必然會使讀者的思維停滯,影響閱讀質量。設計師若是不把文字以及圖片等有效整合,對于長篇文章而言,很有可能失讀者失去閱讀興趣。如在設計中長篇文章的翻閱設計采取簡單的菜單方式閱讀,增加了操作程序,讀者的閱讀興趣大大減小。

最后電子書的設計很多都是簡單的復制,尤其是一些以文字為主的電子書籍,向PDF、txt以及Doc等格式的文件需要讀者操作鍵盤捉著鼠標等實現翻頁,雖然在設計中添加了一些元素,是文字能夠改變形式,背景也能發生改變,但是整篇文章可以說沒有采用一些多媒體等元素,缺乏人機互動的平臺,僅僅是實體書籍的電子化形式,與實體書籍相比,沒有太大的優越性。造成電子書籍設計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設計人員對電子書的認識不夠,其次電子書的設計人員很多都不是專業人士,本身并不存在很強的創作能力,最后設計人員在設計電子書的過程中往往受到傳統書籍等的限制,無法突出電子書籍的影響。

電子書籍設計形式

電子書籍的世界同傳統印刷書籍相同也需要經過欄目創意、素材加工以及版面設計等階段,傳統書籍的設計僅僅包括了文本、板面以及封面等的設計,電子書籍設計與傳統書籍設計相比少去了紙張、裝訂等的過程,在封面設計、色彩設計以及文字設計等方面還具備了新的特點和需求。

1.電子書籍封面的設計

對于電子書籍來說封面同樣是吸引讀者視覺的重要部分,在設計中已不需要選取材料和印刷工藝等,電子書籍的封面在網絡上往往需要下載后才能完全看到,因此在設計中一定要注意封面圖片的效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把握。首先封面設計需要好的立意,所謂立意是指封面讀者對書籍內容獲得理解和感受,在具體的設計中設計人員需要先熟悉書籍的內容、風格以及性質等,提煉與書籍相關的主題,使利益深化。封面設計需要去表現書籍的主題,還需要突破自身的限制,去聯想擴大意境,使讀者能夠從封面中聯想到更多的東西。藝術的美麗來源于情感,封面設計同樣要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情色彩,使景語與情語連接在一起,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封面設計的意境往往需要通過形象思維來進行完成,封面在設計中不能力考想象思維的規律,同時也不能脫離出書籍的內容憑空去創造意境。電子書籍封面意境的創造需要設計者能夠創造出更加具有思想交流的畫面。

封面構圖的設計是設計者意境的主要表現形式,只有深邃的立意才能通過構圖表現出來,封面的構圖設計想要表現出設計者的意境情感,需要符合以下幾點,首先選取合理的平面構圖,使整個封面構圖的分割能夠帶來主題清晰層次分明的藝術效果。其次從經營位置上來說,我國傳統畫講究經營位置和布勢等,意思知識一定要處理好對立統一和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系,使整個畫面能夠呈現出每一的含義,并使畫面的內容有各自獨特的特點。在構圖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調和統一,否則必然會影響封面的審美,在設計中和需要注意整體分散的作用,是內容色彩以及形式等完美的集中在構圖中。第三封面構圖的設計要主次分明,體現出整體設計觀念的布局,對此要的內容能簡則簡,保留下來后作為主要形象的陪襯,突出封面設計的主題。

色彩同樣是體現書籍表現意境的重要因素,在封面設計中需要主義色彩的變化。封面意境的主題不僅僅需要形象來進行體現,還需要采取色彩進行搭配,與形象共同構成優美的旋律,在色彩的設計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內容,首先封面色彩的設計雖然處在從屬地位,但必須符合書籍本身的特性,使封面構圖顯得莊重而不呆板。其次色彩封面設計中需要具有裝飾性,注意色彩的色相、名都等的對比,利用顏色之間的調和突出封面主題,帶給讀者視覺上的美感。第三色彩設計要具有簡約性,現代人們追求的是高效率、高速度的節奏,這些使人們的審美也發生了變化,色彩的設計也需要跟隨這個不發,凝練各種色彩的搭配使用,達到更好的色彩效果。最后封面色彩的設計還需要具有象征意義,為讀者的思維帶來啟迪作用,在設計中使色彩形成沒得旋律。

2.電子書籍版式和色彩的設計

對于傳統書籍而言,電子書籍最大的不同之處是閱讀的畫面為電腦以及手機等數碼工具的視頻界面,電子書籍版式設計的構成要素主要包含了傳統書籍的文字、色彩等,同時增加了一些新的動態構成要素等。電子書籍的版式設計往往需要有很多的電子按鈕來進行組合形成,主要包括鏈接按鈕、公共關系按鈕以及互動式按鈕等。其中鏈接按鈕的主要作用是鏈接出版單位以及鏈接網站等,公共關系按鈕主要是幫助讀者更加快捷的實現電子書籍的閱讀,互動式按鈕是指讀者發表評論等的場所。這些所有功能的產生實現都需要借助顯示器達到,為給讀者留下充足的舒緩空間,在電子書籍的版式設計中應留有空白區域。

同時在電子書籍的設計中,版式設計應該更加得具有靈活性和生動性,電子書籍的頁面設計往往會更加傾向于多媒體的設計,需要在頁面合適的地方增加第四維空間,為讀者帶來書籍本身外的樂趣。

在很多人的眼里,為達到吸引人的目的,電子書籍的色彩設計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比之傳統書籍而言要豐富得多,這是因為新興的視頻媒介賦予了色彩很多新的生命。電子書籍有時需要通過視頻等進行傳輸,通常采取的模式為RGB模式,在每個階段中指定色彩,并進行和混合會搭配出約1670萬種色彩,電子書籍在設計中的色彩選擇有很大的選擇余地。

視頻色彩模式的網頁畫面多是采用白色作為主色調,這主要是因為網絡的一些原因。但是電子書籍不同于單純網頁的設計,首先其信息量要小于網頁,因此可以考慮使用色彩進行彌補,另外RGB模式下色彩是通過自然發光來呈現,避免出現讀者視覺疲勞的現象。

3.數字化圖像和交互式的設計

圖像和圖像是突出數字畫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在網絡中存在很多能夠表現的形式,如數字的三維、動畫以及虛擬現實等,以藝術字為例數字化的圖像是很抽象的一種形式不僅僅具有傳統圖像所具有的功能,還具有一些時間特征,不停轉換圖像元素和位置。同時在電子書籍的設計中,使用群主要是網絡上的人群,接受能力強,因此圖像的設計為達到吸引人的目的,可以盡量的新穎,或者是采取一定的動態畫面等。電子書籍的交換設計通常分為視覺設計師以及程序設計師等,這幾種設計師必須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如視覺設計師整合視覺效果,交互式設計師設計讀者的閱讀空間等。交互環節是交互設計的核心,在設計中可以為讀者設定書友論壇等內容,增加趣味性。

最后在電子書籍的文字設計中文字的設計一定不能脫離于作品的風格特征,在設計中不僅僅要突出書名的個性色彩,還需要探尋文字的形態特征與組合的關系,設計出更加具有特色的文體,給讀者視覺上的美感,封面的文字設計針對不同風格的書籍需要采取不同的設計方式,如針對兒童電子書而言,文字形式就盡可能的生活活潑,對于古典書籍而言,文字形式需要便顯出古風古韻,給人以聯想。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先簡單分析了電子書籍的特點和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重點研究電子書籍此設計形式。隨著網絡化的不斷進展,數字化發展模式是書籍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紙質書籍仍然會在以后的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電子書籍在以后的發展中將會逐漸取代紙質書籍的應用,目前電子書籍的設計過于簡單粗燥,很多的設計都是充滿娛樂性或者缺乏優雅貼切,忽視了書籍所包含的內容和文化本質,在電子書籍的設計中只有不斷研究設計存在的弊端,分析技術環境對電子書籍的影響,通過制作案例才能使電子書籍的設計形式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

(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項目編號:133089重慶市2013年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立項

項目

項目名稱:“新媒體背景下的電子書籍設計教學研究與實踐”

書籍設計范文第5篇

提要:駐華外國記者講述中國故事的紀實類書籍多次引起關注,中國記者的紀實類書籍數量不少,但就影響力來看,局內人的作品遠不及局外人。究其原因,兼有主觀和客觀多重因素:外國新聞機構發稿機制給記者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創作環境;外國記者成長的文化環境更有利于其進行中外比較,以立體化的方式來呈現復雜的中國社會;外國記者看待問題的視角,有利于其以陌生人的好奇心在文本中呈現更加生動和鮮活的細節。此外,中國讀者急切渴望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也是外國記者的紀實作品更能引起關注和持續暢銷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駐華記者 非虛構寫作 中國故事

近期,《紐約客》(New Yorker)雜志前駐華記者歐逸文(Evan Osnos)推出新書《野心時代》,引起了國內讀者尤其新聞界關注。此前,《紐約客》駐華記者何偉(Peter Hessler)連續出版關于中國的“三部曲”——《尋路中國》《江城》《甲骨文》,每本都在中國引起關注,其妻張彤禾的著作《打工女孩》也受到好評。相比之下,中國記者關于中國故事的紀實作品雖然也層出不窮,但真正有廣泛影響力的卻不多。是中國記者的講故事能力不足?還是外國記者講述中國故事的水平具有獨特優勢?其中原因值得探討。

一、外國記者如何講中國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身處劇烈變革中,城鎮化、工業化快速推進的同時,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也接踵而至。轉型期的中國,不僅是中國記者也是外國記者眼中的“新聞富礦”,正如歐逸文所說,“中國是記者的天堂”。簡要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由駐華外國記者來書寫中國故事,然后變成暢銷書被廣為傳閱,似乎是外國人認知中國的一條捷徑。近年來,除何偉(Peter Hessler)的三部曲,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的《中國震撼世界》(China Shakes the World)、羅伯·吉福德(Rob Gifford)的《中國之路》(Chma Road)、格拉漢姆·恩爾肖(Graham Earnshaw)的《徒步游中國》(The Great Walk of China)等,都產生了一定的反響。除了滿足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需求外,它們亦成為中國人自我觀照的鏡子,故多被翻譯成中文。事實上,這些著作在作為論說對象的中國更能引起爭鳴??傮w上看,外國記者講述中國的作品大致有以下特點:

1.話題相對宏觀,但主題集中。外國記者在觀察中國時,習慣從小人物的命運跌宕或風云人物的細節故事出發,以此來展現轉型期中國的真實面貌。比如,何偉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消失中的江城》,從人口不過20余萬的小城市出發,講述了其作為美國“和平隊”志愿者在重慶涪陵高等師專英語系擔任外教的經歷。作者圍繞涪陵小城這個“窗口”,從對普通個體生活的描述以小見大地透視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度A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張彤禾的作品《打工女孩》通過講述呂清敏和伍春明兩位中部農村地區到東莞打工的故事,來展現新一代農民工在沿海城市的生活和期望。

2.記者全程體驗,真實呈現。何偉、張彤禾、歐逸文都采取體驗式采訪、伴隨式采訪的方式,與采訪對象建立起值得信任的關系,打消受訪者的戒備之心,獲取大量的一手信息。在《打工女孩》中,作者張彤禾春節期間跟隨采訪對象呂清敏回家過年,真實地呈現了湖北農村春節的情況,以及以呂清敏為代表的年輕女性農民工春節回家的種種狀態。在何偉三部曲最后一部《尋路中國》中,他駕車沿著長城,一路西行,記錄從北京到西部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變化情況,把活生生的現場和人物呈現在讀者面前。

3.善于中外對比,采取對話視角。外國記者在講述中國故事時,習慣于將自己熟悉的制度和文化作為參照,從而在中外對比中給讀者提供更開闊的視野。尤其當他們試圖批評某一社會現實現象時,往往將其與美國或國外社會中的同類現象做比較,比較的目的不在于褒貶某一方,而是指出雙方都存在的問題。比如何偉在其作品中,始終保持一種質疑的態度看待問題,但并未采用一種優越性的價值標準去批判中國,而是結合中國語境進行對話。當他游歷中國西部時,記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況,同時對比美國中西部人民的生活境遇,說明兩個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各自陷入的發展困境。

4.采取他者視角,保持新鮮感。任何司空見慣的事物,經過他者視角的轉換和敘述,或許會覺得提供特別新鮮的思考。中國人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評論認為,何偉觀察中國的最大優勢,便是其旁觀者的身份和視角——長期生活于其中的人容易習慣周身環境,并對其漠視或形成偏見,而局外人只要有足夠的好奇心,就能看到局內人熟視無睹的怪現象或是日用而不知的潛規則。

二、中國記者如何講述中國故事

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記者也出版了不少書,也主要在講述中國故事。筆者不完全統計了142本中國記者寫的書,發現題材多樣、種類豐富,主要有紀實類、報道作品集、新聞實務類、報告文學類,評論隨筆類、小說類等六類。其中,紀實類作品59本,報道作品集18本,新聞實務類作品5本,報告文學類作品9本,評論隨筆類33本,小說類作品18本。

針對s9本紀實類作品,可以歷史類題材和現實類題材、國內題材和國外題材兩個維度來進行了區分。其中,歷史類題材圖書有16本,占27%,現實類題材的圖書則有43本,占73%??梢娭袊浾叩募o實類圖書以現實題材為主。此外,中國記者撰寫的紀實作品中,國外題材的有12本,占總數的20%;國內題材的有47本,占總數的80%??梢?,中國記者的紀實類作品主要以國內題材為主。

從上述統計中,可以發現中國記者講述中國故事的簡要特點:其一、中國記者所寫的作品以紀實類作品為主。與何偉、張彤禾、歐逸文等外國記者相似,中國記者所寫的書也大都是紀實類作品,集中于中國故事的講述。其二、中國記者的紀實作品中,現實題材占大多數,但真正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卻是歷史題材的作品。比如,調查記者圈對《大清留美幼童記》等少數幾本書評價較高,其他年輕記者出的書則被認為相對分量不足。其三、中國記者關于國外題材的作品大部分是戰地見聞。比如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的《利比亞戰地日記》《行走中的玫瑰》,新華社記者劉洪的《和沙龍做鄰居》《戰地記者死亡名單》等。

三、中外記者講述中國故事的比較分析

從上文的不完全統計中可以看出,中國記者也寫了大量的紀實作品,然而,除少數幾部作品外,真正產生廣泛影響力的作品并不多。為此,不妨從多個角度對中外記者講述中國故事的作品及其影響因素、環境差異進行簡要比較。

首先,在采訪環境和寫作節奏上,外國記者比中國記者擁有更加從容的創作空間。

外國記者在講述中國故事時,采訪、寫作和發稿的節奏都相對從容。何偉的寫作是在寬松的環境中進行的,他拒絕做某一家報紙或雜志的駐華記者,而是要“自由地安排工作,選擇自己的寫作計劃”。他的收入來自為《紐約客》和《國家地理》供稿,“編輯總希望我去采訪名人或熱點事件,可是我卻更想寫那些有趣的小人物,有時需要花一年的時間去了解他們的故事。在這段時間里,我不會跟編輯說我在干什么,因為他們會阻止我說:我不要這個故事,它沒意思?!?/p>

歐逸文在寫作《野心時代》時雖然是《紐約客》駐華記者,但編輯組對他的寫作時間沒有嚴格限定?!拔以凇都~約客》主要工作是去寫一些我覺得在中國特別有意思的人和事。我工作周期一般是兩到三個月一篇,有時六個月一篇。這個過程中,一篇文章大概要采五十人到八十人,如果文章題目比較小、范圍比較窄,采訪人數要少點?;旧厦總€故事寫完,會有兩百頁到三百頁的采訪文字?!睆埻淘诖_定要寫《打工女孩》這本書后,更是從《華爾街日報》請假,打算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采訪、慢慢寫。那個階段,她的名片上只剩名字和聯系方式,“沒有單位挺好的?!?/p>

相比之下,國內的新聞機構,對記者的發稿數量和發稿周期都有相對嚴格的要求?!吨袊嗄陥蟆酚浾呃铎橙辉谡劦綒W逸文的《野心時代》時曾感慨,歐逸文為了等待采訪對象接受采訪,能耐心地等待每一個人的答應,沒有發稿壓力,沒有點擊率要求?!斑@要是我的編輯,早就該來催稿了,而這要是在競爭白熱化的新媒體平臺,主編應該來殺人了……”對中國記者來說,緊張的工作節奏和強大的發稿壓力,使得他們往往靜不下心來、全情投入,只能利用閑暇時間來趕工,因此,作品缺乏深入推敲和仔細打磨也情有可原。

其次,在觀察視角和題材選擇上,外國記者的他者視角更容易從尋?,F象中呈現新鮮體驗。

外國記者成長于不同的制度和文化環境,觀察中國社會時,可以給讀者提供一種旁觀者的視角。中國記者在寫書的過程中,面對的或是親身經歷過、或者是早已聽說過的人和事兒,最熟悉的東西往往更容易導致漠視,不識廬山真面目。而外國記者作為“局外人”,對中國的情況往往感到陌生,我們覺得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在他們眼里卻可能是新鮮而有趣的。

在何偉的三部曲中,很多事物其實對中國讀者來說都非常熟悉,但何偉的觀察視角、細節捕捉和敘述方式卻仍能讓中國讀者感到新鮮。比如,他對涪陵鄉民清明上墳祭祖的觀察:“他們完全不做任何表情;從外表看,他們很酷。但在他們眼里的某些東西無法控制住,閃耀著純粹的興奮,當他們站在墳上,而周圍的景致與節日的聲音,突然在這一處匯聚;那爆炸聲、火藥濃重的氣味,漩渦般的塵與煙,還有陽光,遠處下方的長江,好似一條長龍,在河谷突然的轟鳴中懶懶躺著取暖?!?/p>

相對外國記者,中國記者是“局內人”(insiders),出于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原本應更能夠深刻而準確地講述中國故事。但是恰恰因為是“局內人”,對身邊故事太過熟悉,容易對“尋常之中的不尋?!笔煲暉o睹。正如知名網絡寫手和菜頭在閱讀何偉作品時所說:“任隨把我扔到中國的某個市鎮,當我看著街道上的人群、周圍的建筑時一切都沒有多少不同。所有的市鎮都只是市鎮,都有丑陋成一種風格的建筑,都配置有雜貨店、小飯館、洗頭房直至汽修店。甚至人們臉上的表情也千篇一律,可以一眼就分辨出他們的社會階層和從事的職業。我不會如同何偉一樣對某個普通的中國市鎮發生如此濃厚的興趣,因為太過熟悉的緣故,讓我難以停下腳步仔細觀察,更不用說為之投入情感生發出各種感悟?!?/p>

最后,從寫作風格和敘述方式看,外國記者接受了非虛構寫作的訓練,在文本上注重文學手法的運用。

近年來,出版中國故事作品的外國記者,大多在美國高校接受過比較嚴謹的寫作訓練,或者其供職的媒體長期具有非虛構寫作的傳統,這些條件為他們的寫作風格和敘述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何偉在普林斯頓大學讀三年級時,修讀了美國創意寫作大師約翰·麥克菲的非虛構寫作課。修讀英文和寫作后,他又前往英國求學,取得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何偉的妻子張彤禾則畢業于哈佛大學的美國歷史和文學專業,同樣接受過專業的寫作訓練?!兑靶臅r代》的作者歐逸文也畢業于哈佛大學,修讀的是政治科學,其父親曾經是《華盛頓郵報》駐莫斯科記者,受其父親影響,歐逸文也接受了正規的寫作訓練?!斑@些外國記者講述中國故事的作品大都沿襲了‘新新聞主義’的風格,將‘講故事’‘第一人稱敘述’和‘采訪報道’巧妙地糅合到一起,表現出特有的思想性”。

相比之下,國內的新聞教育對非虛構寫作的系統訓練總體不足,擁有非虛構寫作傳統的媒體也少之又少。極少數具有非虛構寫作天賦的記者,主要出版個人作品集而非主題集中的紀實類圖書,因而就關注現實題材的系統、全面和深度來說,沒能拿出更多與外國記者相媲美、有影響力的作品來。

小結

外國記者講述中國故事的圖書在中國廣受關注,這個現象需要從兩個角度去看待。一方面,需要正視中國記者與外國記者在非虛構寫作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這種對他者敘述視角的重視背后,多少也帶有渴望西方認同的民族心理,或對外媒記者的神秘感引發的好奇心理。有評論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走向世界,中國人從未如此急切地渴望看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如同一個梳妝完畢的女孩渴望看到自己的水中倒影。外國駐華記者的紀實類作品,給中國讀者呈現了一個新奇、有趣而又具有陌生感的中國,而這些紀實作品又不像學術著作那么艱澀難懂。其樸實易懂的文風既吸引了普通大眾的眼球,又滿足了國內讀者急切了解外界看法的需要,由此提升了外國記者紀實作品的關注度。(作者張志安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官建洪是2014級碩士研究生)

書籍設計范文第6篇

獨立出版物是一種私人化的出版形式, 由創作者自主負責插圖, 排版, 設計創意, 印刷, 獨立發行, 線上線下收發儀式等各項工作, 是一種以創作為目的, 小眾傳播, 限量發行的出版刊物。其出版宗旨在于:構建一個獨立平臺, 去支持和幫助那些獨立創作的藝術家不斷地發掘自身才華和展示自我, 而不需要去迎合大眾閱讀的欣賞口味。情感設計在書籍設計, 尤其是獨立出版書籍的設計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2 情感設計

2.1 何為情感

情感是人對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時的一種生理的反應。是由需要和期望決定的。當這種需求和期望得到滿足時會產生愉快、喜愛的情感, 反之, 苦惱、厭惡。

2.2 情感化設計

情感化的設計只是一種創意工具, 表達和發揮設計師的思想和設計目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 這種創意工具將變得日益銳利。Alberto Alessi在《The Dream Factory:Alessi since 1921》一書中指出:“真正的設計是要打動人的, 它能傳遞感情、勾起回憶、給人驚喜, 好的設計就是一首關于人生的詩, 它會真正把人們帶入深層次思考的境地。”目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設計越來越傾向于追求人的情感訴求, 打破人與物之間生理和心理差別, 讓兩者之間平等交流, 激發人內心的情感共鳴。

3 書籍設計中的情感設計表現

3.1《塵芥集》

《塵芥集》是由國內知名獨立出版社假雜志出版的第四本畫冊, 獨立出版社 (Jia Publishing Project) 是位于北京的在線攝影雜志網站于2011年成立的出版工作室, 致力于中國年輕攝影師和藝術家的限量書本的出版。作者塔克, 中央美術學院繪畫專業, 之后在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攝影系學習攝影。塔可和他的作品是對中國文化具有個人維度的解讀, 他摒棄了傳統意義上標簽化的中國文化符號, 以一種私人的、感性的方式接近和表現著古老的東方文明。書中收錄的是塔可于創作和生活中擷取的吉光片羽, 宏大的歷史地標與細瑣的現實生活微縮成了書中的點滴油墨, 納虛無萬有于盈盈片紙之中。書采用了散頁、折頁、拉頁等方式來呈現, 共有45張照片, 88頁, 外加一張印在硫酸紙上的跨頁。整本書以黑灰色的色調為主, 體現的情感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我們在生活中經歷的無數瞬間, 如同散落的灰塵與草籽, 如此的不起眼。很少有人會意識到, 這些比微小還要微小事物與比瑣細還要瑣細的瞬間其實是最貼近我們生活本身的, 當中蘊含著樸素的美麗與關照我們心靈的力量。這些照片, 如同一顆顆用影像拾取并放大的灰塵與草籽, 生活本身便構成了它們的全部意義。

3.2《柒右貳分之壹》

《柒右貳分之壹》這本寶麗萊限量攝影集是對寶麗萊的瞬間攝影藝術的敬意表達。由青年攝影師楊弘迅與Goelia Concept 225合作推出, 以8個小本的形式呈現8個主題, 這是一次沒有Photoshop后期制作, 只有數百張寶麗萊原片組成的最細小的展覽, 接近寶麗萊原片大小的圖片更真實地再現寶麗萊的特質。整套畫冊由八本小冊子組成, 以錫箔紙為包裝。每張照片都使用了UV的特殊工藝, 光亮的照片更接近寶麗萊原片。

楊弘迅的寶麗萊作品并不如他同時代的其他年輕攝影師那樣張揚, 他反倒在和身體里的那股年輕力量在對抗, 企圖用一種密不透風的方式把那些力量包裹起來, 使得作品不那么直接, 甚至有些過于含蓄和封閉。作為年輕攝影師, 他的生活是他拍攝中重要的一部分。他著迷于那些看似瑣碎的日常甚至有些近乎無聊的東西—屋子里發芽的土豆、幾根電線、花朵上停駐的蒼蠅、廚房里一堆瓶瓶罐罐, 這些再尋常不過的物品或情景, 在他的相片里新生, 成就了內心的風景, 觸動你的心靈。

3.3《Amusement Park》

韓碩的攝影集《Amusement Park》 (游樂園) , 2012-2013年創作于馬德里, 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意像均來自作者的童年回憶。用攝影作為工具, 塑造了一個自己的世界, 即自己的游樂園。以瞬間的前后張力, 盡可能延展每一張照片的敘事可能性, 而又保持整體。本書的裝幀設計采用木盒+插頁, 照片為收藏級紙張, 亦可裝裱, 限量1000件, 收藏級紙張藝術微噴, 木盒保存。作者用影像作為工具, 通過對現實世界的重構, 塑造了一個自己的世界, 即自己的游樂園。世界中的人物以及意像來自作者的童年回憶, 作者希望通過豐富的細節, 盡可能增添圖像的敘事性;通過延展圖像瞬間的前后張力, 使每一張照片都可延伸出豐富的情節;同時通過對整體氣氛的塑造, 保持項目的整體性, 方向性。至于如何解讀作品的情節, 則取決于觀者對圖像語言的經驗性反應。而實際上,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只屬于自己的游樂園。觀看中, 整個作品又像是一部開放而又細節豐富的敘事電影。

3.4 書籍設計中情感設計表現的意義

藝術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 審美就是主題與美的對象不斷交流情感產生的共鳴的過程。藝術有傳達感情的特征, “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這句話已經很好的表明了情感因素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一個好的設計作品必須具有生命力, 能與觀賞者進行視覺對話, 有生命力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它的情感表現。情感化設計時一種著眼于人的內心情感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設計理念, 最終創造創造出令人感動的設計物, 是人獲得內心愉悅的體驗, 讓生活化充滿了樂趣和感動。書籍設計和情感理念的契合能有效的傳達受眾的興趣、修養, 甚至人生觀、價值觀等信息。情感理念在書籍設計中的運用, 突破了物質和精神之間的隔離, 把對人們情感的關注融入到設計當中, 以有形的物質形式承載了無形的寓意。同時, 情感理念在書籍設計中的運用能給人們帶來很大自我實現的愉悅與滿足。將一些本身平凡普通的事物與“夢想”、“幸福”、“未來”聯系起來, 使受眾通過接受這些設計并認為這些設計能代表自我實現的一部分。這些能夠激發人最深切的情感體驗的設計, 如果合理使用, 能夠幫助人們建設美好生活, 達到催人奮進的作用。情感理念的表現在書籍設計中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1) 把人的情感需求充分融入到書籍設計之中, 符合當代設計的發展趨勢; (2) 以情感化理念設計使我們獲得愉快和感動, 讓我們置身于一個更美好、更感性的世界而非古板、疏冷的世界??傊? 情感理念與書籍設計的融合, 既能創造出書籍價值的增值, 也能為人們創造出一種“詩意”的環境, 體現了現代人對美好愉悅的、溫暖愜意生活的追求。

如今, 越來越多書籍設計的作者堅守著自己對文字和藝術的信仰, 更多地享受與眾分享的快樂, 使出版物變得簡單、純粹且愉快, 這也是情感設計在當今書籍設計中顯得越為重要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張凱, 周瑩.設計心理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010.

[2] (美) 唐納德·諾曼.情感化設計[M].付秋芳, 程進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酒包裝設計風格范文下一篇:計生委工作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