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范文

2023-04-14

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通過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和政治意識、法治意識、警察意識和誠信廉潔意識等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和“中國夢”有機統一起來,培育了具有“政、法、警、廉”特色的“中國夢”校園文化氛圍,提高了踐行“中國夢”的自覺。

【關鍵詞】中國夢;校園文化;培育

根據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按照教育部黨組《關于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的通知》(教黨〔2013〕2號)的具體要求,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扎實開展了“我的中國夢”政治主題教育、“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識教育、“奉獻司法、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警察意識教育和 “敬廉崇潔 誠實守信”反腐意識主題教育,積極探索具有“政、法、警、廉”特色的“中國夢”校園文化培育機制。

一、圍繞學生“成人 成功 成才”,大力開展中國夢政治宣教活動

圍繞學校人才教育和培養目標,本著學生“成人 成功 成才”的科學發展,不斷創新中國夢政治宣教活動平臺,創新活動形式,強化學生對“中國夢”時代內涵的理解和共識,增強學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敏銳性。

1、強化政治課“中國夢”宣教功能,提升教育教學實效

學校始終把政治合格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黨史國情教育,引導學生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校要求將“中國夢”相關內容融入政治課堂教學,尤其是在《形勢與政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中國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中,安排相關教學內容,重點強化中國夢的發展歷程、動力源、深刻內涵、實現目標、時代特征、實現中國夢的主體方式和充分必要條件,引導學生們明確中國夢的啟示、意義和影響。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微博、微信、視頻等教學手段,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機制,增強學生學習“中國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中國夢”教學實效。

2、積極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鞏固拓展課堂教學實效

根據河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等部門下發的相關文件要求,學校開展了“我的中國夢”政治主題教育探索活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我的中國夢”主題宣講、主題口號征集,“中國夢”書信文化活動,主題攝影及微視頻創作比賽。

在“我的中國夢”主題宣講、主題口號征集活動中,要求學生必須結合學校思想政治意識教育、法治意識教育、警察意識教育活動的政策和相關成果,創作出具有“政”、“法”、“警”特色的“我的中國夢”原創性主題口號作品進行評比,對獲獎口號作者在全校范圍內予以表彰,積極引導全校同學以受表彰的同學為榜樣,不斷學習、繼續進步,進一步鞏固、深化對“我的中國夢”的認識。

中國夢“家書活動”,通過引導新生把蘊藏在內心深處的對親人的愛,在校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自己的“中國夢”、奮斗目標、努力方向和成才規劃,以書信的形式傳遞給故鄉的親人來分享自己成長的喜怒哀樂。家長們回信教導明確,條理清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通過寫一段人生經歷,寄一份殷切希望,使同學們加強了與家長之間親情的溝通和交流,堅定了忠誠、奉獻司法行政事業的決心,增強了“中國夢”賦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國夢”主題攝影及微視頻創作比賽活動,主要是通過在各院、系學生中進行廣泛宣傳、發動廣大攝影及微視頻創作者,圍繞“發現真善美,傳遞正能量”主題,進行攝影作品和微視頻創作。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們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發現社會的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強化他們愛民族、愛國家、愛學校的情感,進一步堅定他們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二、強化法治意識教育,提高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素質

1、以學生違紀案例為戒,引導學生遵規守紀

針對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學校在進行法學專業課教育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以發生在學校學生身邊的違法違紀案例為主要教育內容,形象直觀的傳達是與非,使學生們能夠易于掌握法紀法規的關鍵點和風險點。以案例為戒教育學生,能夠促使他們深刻反思,知榮恥,樹正氣,促和諧。通過案例學習,學生們把法律價值、法律規范內化為自覺意識、觀念,外化為行為,增強了遵守法律、法規,校規、校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通過法制征文活動,鞏固“法治意識”教育成果

學校為了更好的鞏固、拓展“法治意識”教育成果,在全體學生中積極開展“做司法衛士 與法制同行”主題征文活動。學生通過查找身邊發生的典型法律案例,運用自己所學的法律知識進行分析,在用法的過程中知不足,激發學生“學法、用法、懂法、知法、守法、護法”的熱情,不斷強化、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和自身修養。

三、突出政治育警,健全警察意識教育的科學長效機制

1、突出政治育警,培樹警察意識

學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突出“政治建校、政治育警”,培養“講政治、通法律、精專業、高技能、奉獻司法、服務社會”的人才。

(1)政治育警。作為警察院校,學校始終把“忠誠奉獻”教育貫穿于教學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全過程,把政治合格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在政治理論課堂教學的同時,強化學生政治素質考核機制。在學生評獎評優和畢業考核過程中,將政治是否合格作為重要指標。對考核不合格的學生,實行一票否決制。加強學生基層黨建,充分發揮學生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學生在政治上積極追求進步。學校黨校和業余團校也不斷對入黨積極分子和青年團員進行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

(2)警察意識教育。通過法治理念教育、特色的警務化管理等形式,增強學生的警察使命感和榮譽感。學校創建了“以教學為中心,教育、管理、服務三者并重,學風、班風、校風三風互促”的特色警務化管理模式,嚴格執行一日生活制度和警容風紀規定,進行規范的德、智、體量化測評,使學生做到思想革命化,作風戰斗化,行為規范化,生活制度化、內務標準化,通過警務化管理和養成教育,培養學生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良好的警察職業道德。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涉及國家和民族利益以及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健全警察意識教育工作機制,拓展教育成果

(1)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不斷改進警察意識教育工作。學校通過警務化管理,嚴格學生警容風紀、一日生活制度,規范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行為,促使學生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社會公德,逐步養成良好的警察行為習慣。在習慣養成過程中,實現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積極營造警察意識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氛圍。為此,學校制定下發了《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黨委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關于加強學生教育管理 促進學風校風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學生政治意識 警察意識教育培養的意見》等文件。

(2)針對性地制定開展警察意識教育,增強警察意識教育實效。在通過警察行為習慣養成內化為學生警察意識的過程中,針對我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內容和特點,我們積極開展直面學生的警察意識教育系列活動,通過對“警徽”、“警服”、“警察法規”的討論和深刻認識,使學生的警察意識教育內化于心,外踐于行,實現了警察意識教育內化和外化的有機結合,增強了警察意識教育的實效。

四、以敬廉崇潔、誠實守信為抓手,大力推進反腐意識主題教育

1、加強學管隊伍廉潔意識教育,健全拒腐防變機制

(1)加強對學生管理干部隊伍的廉潔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管理干部的拒腐防變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增強學生反腐教育身教和言教實效的重要抓手和途徑。學校學生管理干部培訓經常強調防止公權力的私有化傾向,強化了學生管理隊伍拒腐能力和廉潔意識。學管干部誠信廉潔的示范作用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對學生的誠信、廉潔意識教育。

(2)建立內控機制和部門內部監督體制。學校學生管理部門科學分析、準確判定廉政風險點,健全以領導帶頭、權力公開、流程監管、節點控制、制度規范為主要內容的部門內控機制。以學生入學教育、獎助學金評選和學生申訴環節為切入點,聯合學院紀檢監察、財務部門,嚴格執行制度規定的程序,接受來自學校全體教職工、學生的監督,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履約踐諾”。建立學生誠信檔案,把反腐倡廉理論滲透到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提高學生誠信廉潔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控能力。

2、創新學生“敬廉崇潔 誠實守信”主題教育形式和內容

(1)在新生中以樹立誠信、廉潔意識為主。以新生入學教育為切入點,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履約踐諾”、崇尚簡樸、艱苦奮斗,幫助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意識,增強學生的誠信、廉潔意識,杜絕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逃課、考試作弊、拉關系競選學生干部等不良習氣。

(2)二、三年級學生組織開展了“以德養廉、依法保廉、以廉立警”格言征集活動。學校在二、三年級學生組織開展了“以德養廉、依法保廉、以廉立警”格言征集活動,格言要求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主旋律,結合學校思想政治意識教育、法治意識教育、警察意識教育和廉政教育的政策、活動和相關成果,突出以德養廉,依法保廉、立警為公。黨委學生工作部將獲獎格言匯編下發各院系,要求在各年級學生中開展廣泛宣傳,保證獲獎格言“進宿舍”、“進班級”、“入耳”、“入腦”、“入心”,掀起鞏固、深化學生守法、誠信、廉政的新高潮。

(3)畢業生中開展了廉潔意識和珍惜職業生涯教育。以畢業班為單位,重點討論腐敗產生的原因,腐敗年輕化的根源和背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邁好職業第一步,科學規劃、保護好職業生涯”,通過思考使學生認識到,良好的廉政意識是自覺遵守職業紀律的思想基礎,引導學生將“敬廉崇潔、誠信守法”化作自覺行動,堅定政治立場,加強自我修養,陶冶道德情操,自覺地端正自己的從政行為,從而有效地抵制和防止腐敗。

【作者簡介】

李雙?。?979—),男,河北雄縣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黨委學生工作部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蘇麗亞(1980—),女,河南許昌人,博士學歷,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院辦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意識形態、法哲學研究。

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范文第2篇

古田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建設史上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它給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古田會議繼承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在革命軍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總結了紅軍兩年多的建設經驗,形成了《古田會議決議》,解決了長期處于分散的農村游擊戰爭的環境中,農民、小資產階級占主要成分的情況下,如何把黨建成無產階級政黨、如何使軍隊成為新型人民軍隊的根本問題。

井岡山會師后,隨著根據地的不斷發展與紅軍的日益擴大,部隊成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此造成部隊和黨的干部隊伍組成較過去變化很大,使得錯誤思想有一定的市場,另外紅軍中相當一部分成員來自舊式軍隊等原因使得紅四軍黨內出現了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與非組織觀點以及絕對平均主義與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與流寇思想等錯誤的思想觀念,針對這些錯誤的觀念及種種問題,毛澤東根據中央的“九月來信”于1929年11月28日在福建長汀召開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共同研究了黨中央“九月來信”的精神,統一了思想認識,并決定召開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以便正式解決克服黨內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問題。

1929年12月底,紅四軍在福建上杭縣的古田村,召開了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簡稱《古田會議決議》),古田會議通過的決議共有九個部分,分別是:(1)關于糾正黨內錯誤思想;(2)黨的組織問題;(3)黨內教育問題;(4)紅軍宣傳工作問題;(5)士兵政治訓練問題;(6)青年士兵的特種教育;(7)廢止肉刑問題;

(8)優待傷病問題;(9)紅軍軍事系統與政治系統關系問題。這九項決議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規定了黨對紅軍絕對領導的原則;規定了對部隊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及黨的正確路線教育,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原則與方法;闡明了軍事與政治的關系,規定了正確處理紅軍內部、外部關系的原則;規定了紅軍宣傳工作的任務和要求;論述了紅軍政治工作的作風和方法,及對主觀主義的批判等。其基本思想就是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教育部隊,樹立無產階級思想,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把紅軍建設成為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

在學習貫徹古田會議精神的過程中,毛澤東為了解決部分干部對部隊的管理

教育縮手縮腳,甚至不知該從何處入手的問題,提出了七條方法,即:

1.干部要深入群眾,要群眾化,毛澤東指出,當了干部就高人一等,那是舊軍隊的作風,是不可取的。

2.干部要關心、體貼戰士,毛澤東指出,這是檢驗每個革命干部有沒有群眾觀點的標準。

3.干部要以身作則,做戰士的表率,毛澤東指出,這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

4.干部要學會發動戰士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毛澤東指出,要充分的運用群眾的斗爭經驗,用群眾的創造來教育自己,管理自己。

5.宣傳鼓動重于指派命令,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戰士是有高度階級覺悟的,我們用不著“激將法”。

6.說服教育重于懲罰,毛澤東強調,革命要靠自覺,不能強迫命令。

7.賞罰要分明,毛澤東指出,應賞必賞,該罰則罰。

毛澤東的這七條方法,對貫徹古田會議精神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學習古田會議決議的過程,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群眾性的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運動,從而使干部、戰士的無產階級思想覺悟有了普遍顯著的提高,不可否認,它是中國共產黨一場非常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運動,對我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著重要的啟示:

1.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實事求是,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古田會議之前還有一次鮮為人知的“新泉整訓”。毛澤東集中精力搞調查研究,他召開黨內軍內各級別、各階級的座談會,在輕松坦誠的會議氣氛下,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揭露了很多問題,也討論了相關的解決方法,最終由毛澤東執筆,起草九大的決議草案??梢哉f古田會議決議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遵循了實事求是的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整個決議透露出樸實無華的文風,認真分析問題的研究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糾正方法都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解決黨內矛盾,實現黨內的大團結 古田會議是黨內團結的典范,當時紅軍黨內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尤其是在軍隊建設和根據地建設問題上黨內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經過“中央九月來信”的肯定,領導人在指導思想上達成一致并分工合作,從而為統一黨內

各種思想做出了良好的榜樣,熱烈、緊張、團結、和諧的氛圍激發了與會代表暢所欲言,所以解決黨內矛盾,還是應該以團結教育為主。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人也在會上帶頭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勇于揭露問題。我們要多向革命老前輩學習,“因為正確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是解決黨內矛盾、糾正黨的錯誤思想和不良作風的有力武器,是增強黨的生機和活力重要法寶,也是發揚黨內民主的重要武器。”

3.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古田會議根據當時的革命斗爭環境,強調要特別重視做群眾工作,不僅消滅敵人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在戰爭之外,還要領導群眾學習。在《決議》中闡述紅軍宣傳工作意義問題時指出:“紅軍宣傳工作的任務,就是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由這個宣傳任務之實現,才可以達到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建立政權、消滅反動勢力、促進革命高潮等紅軍的總任務。”還有如上門板、捆禾草等項是從行動中擴大紅軍影響、增加群眾對紅軍信仰的良好方法,應當好好地去執行。以上都體現了黨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上,因為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黨放在心上,黨要真正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4.堅持對廣大黨員進行先進性教育,提高綜合素質,加強隊伍建設

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范文第3篇

我始終覺得,對像我這種讀書不勤的人來說,與一本書的相遇很需要緣分,就像這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盡管粗略知道錢穆先生其人,但卻是前不久才接觸他的著述。而每每憑借這一點淺緣,卻能領略往者光輝厚重的思想,于我真是平凡生活中一大樂事。雖常覺相見恨晚,但更多是"畢竟沒錯過的"喜悅而知足。

這本書很薄,是錢穆先生將其在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間所做"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講演整理而成,擇漢、唐、宋、明、清略舉大綱,陳述歷史上傳統制度的機理和演變。本是閑閑地翻看,越看越入神,態度也愈發鄭重。一是自感之前所受教育,將自秦至清的政治傳統用"封建專制"四字一筆帶過,是如此輕率取巧,粗暴斬斷傳統文化根基,抹煞政治制度建設方面的智果,實則這"故紙堆"中有于今很多領域都可以借鑒的大智慧。二是感佩于錢穆先生平心客觀的歷史態度,講史條理性極佳,文字不鋒芒,卻讓人覺得從容大氣,誠懇寬厚。雖非學術專著,但也叫人如灌醍醐。

歷代政治制度,這一題目已極宏大,又與文化、人事相連結,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地域性。本書單就制度,從四方面限定在一個范圍去研究,其余不再涉及,我覺得是相對謹慎合理的,有其內在結構機理。一是政府的組織,也即政府職能分配的角度,二是考試與選舉,政府與社會連結流動的角度,三是賦稅制度,財政經濟的給養角度,四是國防和兵役制度,軍事的保障角度。四個角度不是單獨割裂,而是互有連接影響,用連系的角度看待問題。

(一)政府的組織

自秦至清,一共同特點是都有皇帝,若因此即判定其專制黑暗,未免武斷,因一制度的由來和形成,都是要結合其國情來講。如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市民集合至廣場民主公選領袖,有其現實的可行性。而中國立國規模大,小農經濟發展早,散布全國,當時要來推行民選制度幾乎不可能,況且民眾是否真能有效操縱政權,民意多大程度上切實還另當別論。

就中央政府來講,歷來有皇權與相權之爭的問題,因自大一統局面開始,皇室便和政府是分開的。從歷代相權的演化過程,我們也能看出皇權地位逐漸提高,相權逐漸衰落的局面:漢制宰相作為政府領袖,掌握政府實權;唐宰相由領袖制變為委員制,分而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已分割相權互為制衡;宋撤門下尚書,僅留中書在內廷,軍事財政用人全不在宰相;明則中書亦廢,六部分頭而治,形成多頭政府;至清軍機建立,六部僅作執行機關,無權對下直接發命。這也與上述皇權世襲相關,皇權世襲宰相卻非世襲,皇權地位尊嚴不斷升,政府的權不斷降。這也是中國政治史上一大問題,制衡越來越薄弱。

就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來講,自漢代官級扁平,轉換靈活,至清中央在地方層層下派官員,不許地方有真正權柄,則是中央日益集權,地方政權逐漸衰落。這從某一程度是好的,由四分五裂至統一集中,有一凝固的中央,利于政令集中高效,保障執行。然而極而復衰,地方政權衰微也帶來地方發展滯緩無持續性,不利于長遠。

(二)考試與選舉

自漢以來,除皇權世襲為制度正統外,政府里便無世襲制,可以說,歷代政府是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中國歷史上"考試"與"選舉"兩項制度,其原旨是在政府和社會間打通一條路,好讓社會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來掌握政治,預聞政治和運用政治。自漢舉孝廉,至唐將進士之門擴大打開,憑事實講,其顯然是在開放政權,這也是科舉內在精神。一項制度能延續存在幾千年,必有其生命力,但運行越久,也像機器年久折耗一般,有其積弊。一方面,形成重文求仕的社會風氣,加之傳統政治"節制資本"的政策,引導民間才智竟求政治發展,抑制工商資本發展,造成政治上的臃腫病。另一方面,進士及第即可入仕途,人人有入仕的希望和機會(雖不論這機會大小與公平),再加上刻意地重農抑商,逐漸形成一平鋪的社會,無法形成有力的團體組織,這于中央加強統治自是好事,但卻使得社會沒有力量,長久下來不利于推動社會的總體發展。

(三)賦稅制度

財政經濟是政治制度得以存立和延續的養料,自是有其重要地位。中國自來是農業社會,土地制度又可以說是經濟制度的根基,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緊密相連。漢井田制已廢,對土地采取自由買賣,輕徭薄賦卻未能平均地權,無法抑制土地兼并之風,貧者無立錐,使減輕租稅政策失去功效。漢擴大版圖需財政支持,由此衍生出"鹽鐵官營"的政策。唐由租庸調到兩稅制演變,雖方便了征收,但一任農田自由轉移,失卻為民置產的精神,亦造成重復征收隨地攤派現象,致使貧者愈窮。宋明清以下也基本沿襲兩稅,政府多在稅收制度上著眼用心,而把整頓土地制度這一本源問題放棄了。土地制度的變遷改革本書未多加涉及,感覺也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話題。

(四)國防和兵役制度

養育政府靠經濟,保衛政府靠武力。如前所說中國社會崇尚文治,以文統武,但歷代大多對軍事這一塊亦重視亦注意限制軍隊權力,尤其唐藩鎮割據安史之亂以后。漢全農皆兵,分為衛戍,屬民眾對國家擔負的義務。唐全兵皆農,府兵自給,武官立功,以功名獎勵無實職。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中央文臣兼地方事,軍權則集中中央,募兵制與長期防御政策不匹配,導致冗兵冗吏,加重財政負擔。明衛所制度重歸唐制,軍隊自給,但承平太久,軍隊制度亦有松懈衰落。清朝由于滿族民族特性以及部族政權的鞏固需要,初期軍事力量較強盛,然也有和明同樣的問題,國運隆盛,承平太久,有的八旗子弟一輩子不打仗,優渥特權自然會滋生松懈偏廢。這個話題又是好大,強軍事、定軍心,在當代也是個重要議題吧。這塊自己懂得實在太少,不能強加議論。

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范文第4篇

一、學校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人員落實,職責明確,形成能協調各方面力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管理系統。

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隊伍建設。組成由政教處(學生處)扎口,政工、團干部、年級組長、班主任和政治課教師為主體的基本隊伍。

三、要經常組織教師進行政治學習,進行師德、師風教育,使全體教師做到為人師表、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

四、重視培養和提高政工干部特別是班主任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工作的能力,開展創文明班,做文明人的活動。

五、學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以及共產主義人生觀等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六、根據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加強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紀律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建立團結、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養成文明行為習慣。

七、充分發揮政治課主渠道作用。利用本地有教育意義的場所,運用升旗儀式、黑板報、宣傳櫥窗、班會等各種形式,形成豐富多彩的濃厚的政治思想教育氛圍。

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范文第5篇

一、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不僅能夠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而且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穎的內容及方法載體, 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文化根基和精神保障。

(一) 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1]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和發展起來的, 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資源。

新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將我國帶入了互聯網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緊跟時代步伐, 不斷加強與網絡的融合與發展, 實現了自身的途徑創新。但思想政治教育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力的開發仍然處于被動階段, 未能充分挖掘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優秀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教育功能, 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深刻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方法, 并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實際相結合, 從而實現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能夠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變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徑, 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綜合進步和發展。

(二) 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 全面發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 才能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將學生培養成能為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味著當代中國要實現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 這就要求新時代建設者要實現更高層次的全面發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當前, 思想政治教育要滿足受教育者發展的需要, 就要不斷突破自我, 實現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的全面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社會實踐的產物、是歷史的積淀和升華, 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尋求精神支撐和力量源泉, 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用豐富的傳統文化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促進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科技的結合, 實現傳統思想的傳承和升華,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和創新, 為我國受教育者綜合道德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而實現自身的進步和發展, 進而滿足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 價值導向功能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理念經過了歷史的檢驗, 具有其獨特的時代價值和理論意義,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創新的根基和遵循的根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見證, 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積淀, 為中華民族塑造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 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自身的進步和發展, 需要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與自身教育內容相結合, 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理念, 并將其與時代發展相結合, 在兩者的融合創新中實現價值理念的升華和發展, 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導向功能。

(二) 民族凝聚功能

中華民族是崇尚團結、愛好和平的民族,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在這一思想的引領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情感, 民族“大一統”思想深深融入了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由于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無論身在何處, 都會很自然地對祖國具有親切感、歸屬感和榮譽感, 這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情感, 是中華民族愛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就要充分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 進一步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文化并將其與時代發展相結合,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中, 潛移默化的強化受教育者的愛國情懷, 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

(三) 精神激勵功能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實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傳遞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中華民族人民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奮斗歷程, 體現著中華兒女百折不撓、英勇奮斗的情感思想, 正是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中, 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才得以傳承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內容, 強大的理論支撐, 多樣的教育方法;能夠使受教育者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感受蘊含其中的民族精神, 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自強不息、英勇奮斗的精神品格, 并將其與現代社會相結合, 形成新時代建設者特有的開拓進取、勇于創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品質, 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奠定堅實的精神支撐。

三、充分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徑

(一) 科學認識, 取其精華

中國傳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形式, 但由于傳統文化有其特定的歷史局限性, 需要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與傳統文化的有效結合, 實現自身的提升和發展, 就需要科學認識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指傳統文化中經歷過時間和社會實踐的檢驗而保留下來的, 能夠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效發展, 激發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進社會發展的優秀文化的總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受了時代的考驗, 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在中國進步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步和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具有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要充分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就必須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特征, 辯證的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作用。既要看到落后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針對落后文化的影響特點和作用方式, 有針對性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 從而有效去除落后文化對社會及人發展的迫害作用, 又要充分肯定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及人的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從而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改革提供強大的理論資源和方法指導。

(二) 充分挖掘, 古為今用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精神源泉, 更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了充實的理論和方法指導, 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 實現自身新的進步與發展, 真正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精神源泉, 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繼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在愛國主義教育中通過傳統文化分享、傳播等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正直善良、誠實守信”的優秀品質,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幫助受教育者樹立積極向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這一德育資源, 為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方法指導, 為其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的創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中“注重實踐”、“注重陶冶教育”、“注重內省”、“注重情感教育”等方法都值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借鑒吸收、完善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充分挖掘傳統教育中的優秀教育方法, 更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 因此, 要在學習中國優秀文化中優秀教育方法的同時, 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的特點,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 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實現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

(三) 不斷創新, 與時俱進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眾多, 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方式表現出來, 增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 充分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促進受教育者的發展和進步。一方面:網絡是當代社會交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載體。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網絡平臺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宣傳, 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用創新的網絡形勢表現出來, 讓受教育者身臨其境, 在欣賞、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文化自覺性。明白中華文化的由來、形成過程, 內在結構、基本特征、發展趨勢等, 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促進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應不斷豐富文化宣傳形勢, 引導受教育者主動自覺地吸納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過舉辦專家講座的形式進一步提高受教育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通過引導受教育者參加文學名著導讀、文學作品欣賞、專題論壇、學習座談交流、文化宣傳展示等文化活動, 將傳統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可以通過組織受教育者觀看有關傳統文化主題的電影、電視紀錄片、錄像資料等, 深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精神熏陶, 以多種有效途徑引導受教育者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認識和學習熱情, 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思想、道德綜合素質, 從而打下堅實和豐厚的文化基礎和思想道德基礎, 從而培育出繼往開來、開拓創新的復合型人才。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浩瀚而深遠, 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和發展力量源泉和文化基礎,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不僅要重視科技創新, 更要充分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本遵循, 并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 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和提高。

【相關鏈接】

要真正重視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 就必須切實重視公民的人格培養。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當看到這一點。但是, 以往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氣花在了正面的、顯性的教育上, 花在外部灌輸上, 而很少從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來深化思想政治工作, 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蜐撘颇男?。

因此, 必須在人格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優勢和效益。這里僅從人格培養的角度提出幾點應當注意的方法, 以引起大家思考:必須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進行人格教育。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 外部灌輸就是社會教化的過程, 人的自覺性過程是個體內化的過程。只有外部灌輸, 而不注重于社會個體內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觀念, 人格培養就是一句空話。中國傳統教育十分重視從小培養人的自覺性, 并主張通過“修養”建立自覺意識, 這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有效方法。

摘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全體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并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與時代潮流相結合, 實現了自身內涵的豐富與發展、方法的創新和變革, 形式的與時俱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不容小覷, 同樣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 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時,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過程中, 其自身的文化內涵也得到豐富和發展, 因此, 二者相互促進, 相互提高。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新的進步和發展, 需要充分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實現自身的創新和發展。

上一篇:中國法律思想史論文下一篇:思想教育研究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