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化學與人類論文范文

2023-03-11

化學與人類論文范文第1篇

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是逆生長的。中國是具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古國。若以百歲為人類文明的壽數,那么我們中國人現在也就三十歲,正值壯年。欲望驅動下的智慧,在不受良知約束的情況下,其為惡的力量十分巨大,我們今天看到并津津樂道的人類文明其實是與野蠻博弈的結果。而文明的核心支撐便是文化。沒有文化支撐的可持續發展是軟弱無力的。

這是早已被歷史證明了的。

人類經濟活動和人類文化活動是人類文明的兩個翅膀,沒有這兩個翅膀的支撐,人類就會被打回原形,重歸野蠻與混沌,與禽獸無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兩河文明、中國中原地帶最早的黃河文明、以及基督教文明和后來的中國的儒家學說的文明等等,概莫能外。

判定文明出現的標準,在形式上是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制度的建立。而更內在的東西卻是文化。文化是構成翅膀的羽毛,沒有這些羽毛柔韌的支撐,翅膀只是一些支離的翎子,扶不住風也梳弄不了氣流,不能扶搖于空中,而扶搖的高度,則是文明的程度。

人類文化發展的共識有三,一是生存競爭的經驗積累和總結。二是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人類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的互相影響和融合。三是人類生物特性和智慧特性在漫長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形成的共識。具體又可以大分為兩種:一種是世界性的,一種是區域性或者民族性的。人類走向文明的標志性事件之一,是不再吃生食,開始使用火,吃熟食。

吃出味道,吃出花樣,吃出藝術,卻有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人類與萬物一樣,誕生伊始,吃字當頭。文化不同說法也有不同,西方人直白:弱肉強食,人以殺生而養生。東方人含蓄: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故而孔子曰:民以食為天。但說的其實都是人類生理特性所決定的一個共識:人生來要吃東西,不吃東西會死人。

但吃什么東西和如何吃東西,不同國家、地域、民族,卻有不同的選擇和習俗。

吃五谷雜糧菜蔬之類天然無害??可匠陨?,靠水吃水,也無可厚非。遺憾是,“萬類皆備于人類巧取豪奪”的信念給人類現代文明的遮羞布鑲上了一道血腥而華麗的蕾絲花邊。吃字當頭的人類,如同失去了痛覺神經的章魚,時時每每都在快活地自噬而不自知。

比如說《舌尖上的中國》,就曝光了許多種異彩紛呈的美食,這也是一種倡導。中國是個注重美食的國家,所以飲食文化之發達,在世界上也算是屈指可數的。素來就有東辣西酸南甜北咸之說。而具體到每一個地區時,又各有不同。例如似乎有這樣的說法:吃在廣州。

竊以為,廣州人或是廣東人,在這個吃字當頭的世界,當是吃得最百無禁忌最富黑色幽默的一族,四條腿的除了板凳不吃,兩條腿的除了自己不吃,其余的統統都吃,而且吃得極其淋漓盡致。據說,廣東人會把一只剛生下的狗崽如同蒸羊羔那樣活生生地放進籠屜蒸而食之,還會在猴子頭顱鉆孔,然后將一根吸管伸入,吱吱地啜吸活猴的腦漿。

狗和猴子原本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一個生活中的伴侶,一個是血緣上的親戚。只因為在進化過程中人類不失時機地走先一步,而它們慢了半拍,錯失了進化良機,便淪為了人類的食物和玩物。

據說雞鴨之類就更不在話下,風干雞的做法是不放血,取肥壯活雞一只以極嫻熟的手法和極快的速度拔毛、取內臟、填調料入雞腹、縫合、掛于通風處,掛上房檐雞還須活著,宛如風鈴在風中發聲。還有活吃雞,拔毛、開膛、取雞脯肉一塊、切丁、配菜、爆炒、裝盤一氣呵成,要求上桌時失脯雞還要活蹦亂跳?;畛曾喺频淖龇ㄒ埠軞埲?,將洗凈鴨掌的活鴨置于涂有調料的鐵板之上,微火加溫鐵板?;铠喴驗殍F板漸熱,立腳不住,會在鐵板走來走去,到后來就忍疼不住,開始亂跳。鴨掌燒好之后切下腳裝盤上桌,這時鴨子還活著。

還據說,對鼠輩不吝以最殘忍的吃法伺候。紅嫩鼠嬰,只數可以不等,新鮮就好,裝盤上桌,各色佐料調制鮮美濃湯一盞備用。食客舉箸夾起鼠嬰,鼠嬰扭動粉紅身體在箸間掙扎并發吱聲一,放入湯料中入味時鼠嬰被迫喝足湯料,被夾出時又發吱聲二。帶著淋淋漉漉的湯汁送蠕蠕而動的紅嫩鼠嬰入口,鼠嬰告別生命發吱聲三,故名三吱。我有古風曰:

鼠嬰顏色芙蓉凍,軟膩嫩滑美人同。褒姒三笑社稷空,夜郎八荒華夏窮。

盤間盞際臥虎熊,齒縫箸隙走蛇蟲。五湖四海入酒盅,千嬌百媚葬腹中。

發家也懼時崩峒,為政何堪頻分洪。富貴最恨憂國夢,風流從來血染紅。

翩然錦繡去驚鴻,如畫江山已自宮?,斞虐<皹翘m東,楚歌聲中又秋風。

無數憐香惜玉種,盡是顛鸞倒鳳公。眼前鼠目寸光人,終成幽州臺下翁。

在清朝,太原有一家賣涮驢肉的火鍋店,非常之有名。價格昂貴卻門庭若市,不事先預約是吃不上的。之所以火爆,是因為驢肉非常新鮮。只是婦女兒童恕不接待,因為驢肉太新鮮,新鮮到在吃的過程中有小孩婦女被嚇暈過去。后來做了改良,店分內外兩廂,吃客在外間,驢在里間。以前是不分內外的,就地有個坑綁壓驢子,吃客團團圍驢置幾,幾上是火鍋和佐料,吃客相中了部位,伙計便執刃剝皮取肉,血淋淋的切片裝盤,供吃客從容涮吃。驢子事先弄啞還蒙了眼。只因驢性倔強,聲大氣宏,吼叫起來慘絕人寰。怕嚇壞吃客,故要先綁住嘴巴使之不能出聲,蒙住眼睛使之不能怒視??蓱z篩糠般亂抖,喉間噓噓吐氣,且不會死……直到身上的部位肉剜盡,有要吃驢內臟時才會破肚開膛……改良過后還是直接從活驢身上剜肉吃,驢在后堂掙命,而前廳卻眼不見為凈,吃客大呼小叫若無其事涮食驢身上的部位……色香味聲俱全的同時,人類文明也被涮食殆盡。

君子遠庖廚,那是一種十足的虛偽。需要厘清的是個中的開端:若無殘忍之吃客,何來殘忍之庖廚?這是供需之間的關系。但如此殘忍,必招天譴。據說,這種太過殘忍的吃法,終于惹怒了社會,最終不僅被封了店,店主也連帶被慈禧下令砍了頭。若事發于當今,會當如何?無解。

毛澤東對庖廚有自己的見解,只是由自然而人文,大力聯想開去了。他晚年讀《新唐書》上所說“臣聞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廚者,勢固自然。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坐此死矣”一段話時,曾批注道:“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煙望霧視,生發開去,意味深遠。

吃相不文明甚至野蠻是全球性的。我對饕餮之徒,有白話湯頭吃字歌訣以示諷刺:

天上的星星它吃北斗,地上的人們吃大地。

靠著銅墻咱吃鐵壁,靠著情人咱吃仇敵。

吃得人類社會有功績,吃得自然世界受打擊,

吃得物華天寶成荒寂。

吃天吃地吃世紀,吃不上太空和環宇。

敢問食在何方?吃完這里吃那里?

尋死無樹可上吊,哭啼眼里沒淚滴,

最后剩下吃自己。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沒有吃的需求就沒有殺伐和捕獵。人類不良的生活需求勢必決定社會不良的生產與供給。社會的不良生產與供給,又會反作用于人類生活方式,并最終決定人類命運。

如此現狀下形成的所謂生活方式是需要我們打上幾個大大的問號的。如果我們不能及早打破這個悖論,那么恩格斯所說的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將會一再被人類不良的生活需求所導致,并不斷被人類不良的科技所放大,最終被侮弄被損害被絕殺的不是萬物而是人類自己。

有生有滅是宇宙秩序。人工滅絕任何生物都違反自然規律,會派生異物。如果科技使人類只生不死,陰陽洞穿,時空貫通,似七級浮屠拆去所有門墻梁柱。自然會千方百計阻止人類這么做。真做了只有崩塌和混沌。所以人類科技發展須謹慎,百無禁忌會使造化提前關閉人類生存的大門。

穿的文明

人類文明始于不再飲血,同時也始于不再簡單地茹毛。茹毛伊始即有文明曙光,但還不足以出太陽。從茹毛皮走向穿桑麻棉纖的織品,有了知羞識恥的意味,有了審美追求,分門別類成為華麗的人類生活的藝術風景。但是光怪陸離的背后往往會露出孔雀的屁眼。

養蠶種麻,織布紡紗,從簡單的煮染、蠟染到顏色花式復雜的印染,是個漸進過程,印染廠排出的帶色的污水,輕而易舉,便可污染一條清澈的河流,這是后來人們才注意到的事實。讓人們不解的是,古代也在浣紗染布,比如西施便是一個浣紗女,那時的河流為什么沒有被污染?

現代文明使人類吃的品位、穿的品位、住的品位、行的品位、用的品位,更加的高大上,為了滿足需求不得不鉚足勁提升科技含量,于是各種科技的副產品也浮上水面。這是互為因果的。

科技在給人類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在不斷重創人類。

記得我去徐霞客故里江陰市考察過一個紗里淘金的企業,主人公名叫陳建忠。我采訪過后,撰寫了一篇名為《天人合一三原無限》的感想,可惜并沒有寫完就去忙別的事情了。我在文中從先秦哲學家老子所說“圣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入題,生發開去。

老子認為人與天地萬物同為“道”所生,“人道”應效法于“天道”,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這一思想至今仍然閃耀著睿智的光輝,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遵循客觀規律辦事等方面仍然具有重大指導意義。老子認為“天”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自覺者為“上士”,半自覺者為“中士”,不自覺者為“下士”。

借用三種不同的人類和人類的三種不同發展階段,來劃分來詮注世界和我國紡織印染行業以及霞客環保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推及人類社會的走向,自謂恰到好處也意味深長。

之一是“下士”階段:

自從山頂洞人穿衣服始,便對衣服的形式與內容有所追求,一整部人類紡織發展史可謂為面料質地與樣式顏色的兩大類型書寫。迄今為止,紡織物面料的質地除皮、毛、棉、麻、絲等天然織物外,還出現了由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人工合成的化纖織物,形成了天然與人工兩大類紡織物平分秋色的格局。

同時,消費社會對式樣和顏色的追求也愈來愈趨向于多元化。

很早之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利用礦物、植物對紡織物進行染色,并掌握了各類染料提取,染色等工藝技術。1834年法國的佩羅印花機發明以前,我國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發達的手工印染技術。我國染料工業發展產量占世界六成,出口量居世界之首,新興基地還在不斷建設和壯大。紡織印染行業用量約占染料總產量的90%。以上信息為我們提供了兩個殘酷的現實:白色污染與顏料污染。

我國是世界十大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化合物生產制造的如可樂、礦泉水瓶、塑料袋等,棄置成為固體廢物,通稱白色污染。

塑料垃圾在自然界降解時間需要100—200年,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造成生態污染,漂浮于江河湖海污染地表水體,侵占土地資源,填埋后增塑劑和添加劑的滲出還會導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燒會產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等等。

每年我國用于白色污染的治理經費大約1850萬元左右。

我國生產的染料占世界產量的六成,90%被用于紡織印染行業,每印染加工1噸紡織品耗水100~200噸,其中80~90%成為廢水。廢水一般分為退漿廢水,煮煉廢水,漂白廢水,絲光廢水,染色廢水,印花廢水等,這類廢水的特點是,水質多變而且濁度大,纖維屑含量高,廢水多含有硫化堿、吐酒石、苯胺、硫酸銅、酚等不少有毒物質,污水回收利用有相當難度,而且成本高。

那時,社會急功近利,集體為富不仁,人人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飲鴆止渴。

五顏六色的印染污水就此排入江河湖海,花花綠綠的塑料垃圾日漸在天地間肆虐。這許多懵懂無知不自覺地污染自己的生存環境的“下士”之中,自然也少不了發展初期的霞客環保。

之二、“中士”階段:

為應對世界氣候變暖而造成的南極北極冰層融化,2008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是: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要求全世界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的生活方式,以緩解溫室效應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危機。

在我國,科學發展觀、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已經成為社會流行語。節能減排更是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一條必經之路。2008年5月,胡錦濤在日本考察期間專程去參觀了日本一家在環保方面貢獻突出的化工廠,這家化工廠可以把收購來的廢棄的可樂、礦泉水瓶從粉碎到清洗再到織纖,織出鮮艷的彩線,再紡織成美麗的布匹,最終魔術般變成一件漂亮衣服。胡錦濤參觀后由衷地贊揚說,這是先進的技術,值得中國企業學習。

如果胡錦濤知道,早在十幾年前,比日本更早,中國江蘇省江陰市徐霞客鎮一家色纖廠就已經自主研發出這樣一條生產線,他一定會因此而驕傲和自豪。

霞客環保公司的老總陳建忠是農民的兒子,家里有七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五。因為家里生活困難,他的童年是在勤工儉學中艱難度過的,為了掙學費他從小便開始販賣各種農產品,一次他用自行車從外邊買了兩筐紅苕苗回去,路上突遇大雨,跌跌撞撞回去后,紅苕苗已大半損毀,血本無歸。從那之后他便知道了什么叫人算不如天算,內心深處對冥冥之中的自然有了幾分敬畏。

這份對自然天地的敬畏之心,成就了他一番傳奇經歷,使他在待人接物中多了幾分謙恭和誠實,在對待自然和生態時多了幾分審慎和鄭重。

24歲時,陳建忠已經是一家年產八萬雙皮鞋和幾萬件服裝的工廠的廠長。那時皮鞋還是奢侈品,社會風氣變壞,上下左右,各路神仙光顧,少不了都要送上一雙皮鞋做買路錢。陳建忠每簽條批送一雙皮鞋,肝就要顫一下,到年底一算賬,一年下來竟然肝顫了八千多雙皮鞋,這如何了得!

無奈之下,陳建忠便咬牙切齒開始轉產漆包線,漆包線不能吃不能穿,至少可以避免白送一項。風風火火事業發旺之時,鎮領導相準了陳建忠運籌帷幄的能力,便點將他擔任霞客鎮經濟開發中心的主任,主管全鎮經濟發展的大局。這是一條通達的仕途,往上去,混個一官半職,是遲早且輕而易舉的事。偏陳建忠不肯,心中有另外一番計較和追求。不久后陳建忠便主動離職,接管了一家化纖廠,開始了有聲有色的全面推進用廢棄瓶片生產彩色化纖的事業。

中國傳統印染行業的污染之重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一個印染廠排出的污水就可以毀掉一條清澈的河流、一個美麗的湖泊,重創一方人賴以生存的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2007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布的數據稱,全國七大水系地表水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占41%,Ⅳ~Ⅴ類占32%,劣Ⅴ類水質為27%。湖泊水質監測結果更不樂觀,在2006年監測的28個國控重點湖(庫)中,被污染的湖(庫)高達72%!在江蘇省960多家重點印染企業中,有570多家坐落在太湖流域,占全省印染企業的60%;印染廢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別占全省印染行業的75.3%和72.3%。

印染行業污水排放總量占全國制造業排放量的第五位,其中六成行業污水來自印染行業,我國印染企業總體上與國外相比單位產品取水量是發達國家的兩到三倍,能源消耗量則為三倍左右。中國紡織加工(印染)百米織物利潤低到只有0.4—0.5元,中國人賣一百米布的所得還抵不上歐洲人賣一塊手帕。面對紡織行業觸目驚心的污染現狀和尷尬的發展現狀,陳建忠看在眼里,想在心上。他痛心疾首,卻又翹首低回,他沉思著說:“美麗不需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

之三、“上士”階段:

按照老子的說法,從不自覺的“下士”階段到半自覺的“中士”階段,是一個量的升華,從被動的半自覺的“中士”階段到主動的全自覺的“上士”階段,便是一個質的飛躍了。

老子說:“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

意思是說: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轍跡,善于言談的人不出現漏洞和差錯,善于計數的人不用籌碼,善于關閉門的人不用門閂別人也開不了,善于打繩結的人沒有繩索疙瘩別人也解不開。在圣人眼里沒有無用之人,沒有無用之物。人無棄人,物無棄物,關鍵在于用人和用物的人。

陳建忠就是這樣一個善于用物的人。

他先是回收可樂、礦泉水瓶等白色污染加工成化纖,然后又試驗如何讓纖維著色,生產不需要印染的化纖。瓶片化纖著色成功后,陳建忠又瞄上了更高端的化纖直熔體著色,也就是用原纖原料直接生產化纖并在生產線同時著色,這不僅在中國是破題兒頭一遭,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

陳建忠始終把“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作為支持試驗的信念,四年時間不間斷地試驗攻關,一次次失敗,其中甘苦可知。著色逃逸,整個車間硝煙彌漫。成批的設備報廢。兩個億的資金投入泥牛入海。身邊也不斷有人提醒和勸告:再折騰下去連血本都要賠光了,給自己留點退路吧!

陳建忠也幾乎心力交瘁無法再支撐下去,他感慨地說:兩個億的廢品,欲哭無淚啊!

冥冥之中莫非神助?在最艱難的時刻,試驗竟然成功了。這項在線著色法省卻了紡織工業中的印染環節。而印染恰恰是中國水污染最大的源頭———因為印染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而且產生的污染重、可回收性差。應用這項工藝的霞客環保每年節約的用水量相當于一個三十萬人口的城市的用水量;如果中國的紡織業推行應用了這項工藝,每年節約的用水量,相當于一個太湖。

在節能降耗方面意義更為重要,2007年中國紡織業平均利潤只有3.9%,其中2/3的企業利潤率只有0.62%,2/3的紡織企業在虧損或半虧損的邊緣掙扎。采用這項在線著色法工藝不僅從投入到產出整個工藝過程無污染,自然也不必投入污水處理的各項費用,而且比傳統的印染工序每噸產品可節約水約80噸、節電約1000度;可以使整個紡織企業降低成本在15%以上。

這項專利技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重寫了中國甚至世界傳統紡織業的歷史。

三原色分為兩類,一類是色光三原色,另一類是顏料三原色。原色的色純度最高,最純凈、最鮮艷。原色可調配絕大多數色彩,而其他顏色不能調配出三原色。色光三原色與本文關聯不大,顏料三原色與本文有極大關聯。在打印、印刷、油漆、繪畫等靠介質表面的反射被動發光的場合,物體所呈現的顏色是光源中被顏料吸收后所剩余的部分,其成色原理叫作減色法原理。

萬紫千紅是三原色的產物。

在馬克思看來,在共產主義社會,“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立、自由和必然、個體和人類之間的真正解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天人合一的理想社會。

恩格斯充滿熱情、深邃地預見:“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長的程度上,達到他們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這不正是復歸于自然、大順于自然嗎?

這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人類走向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

然而,物質的豐富與信息的爆炸,使現代人的思維邏輯,呈現崩塌式混亂,對現代科學的盲目崇拜,取代了對自然應有的敬畏。奪爾口中食,剝伊身上衣,美麗的背后,是對生命的殘忍。時人從桑麻棉纖的文明衣著,又悄然退回野蠻與文明的分野,茹毛皮成為時尚。

弱肉強食是動物世界的潛規則,人類卻因為尚且不能引導自己走出動物性,故而,也甘為下流,成為動物世界的一員。更多的時候,連動物也不如?;⒍静皇匙?,牛羊跪乳,烏鴉反哺,兔子不吃窩邊草。人類卻往往做不到。彼此算計。對異類更是不擇手段。因為爽膚而衣之,因為肥腴而食之,因為需要而馴寵役使之,為美自己的口腹而不惜奪異類性命。

漠河坐享了中國最北極的地理優勢。養殖在這里的北極狐、彩貂、獺兔等,成為特有的珍貴毛皮獸種。尖耳朵長嘴巴圓眼睛大尾巴的北極狐樣子很靈醒,面對逼近前來的我,狐步翩躚,左躥右跳,扭動的身腰很是妖嬈優美。在月明星稀的林中,或是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夜里,在野外的山坡和谷地,在一切有它們出沒的草洼和林下,它們就是這樣一邊風光旖旎地扭動著異常靈動的修長身腰,優雅地跳著狐步舞,一邊捕捉和嬉弄著相形見絀的田鼠和黃鼬。

狐外形似狗,但四肢較短,吻尖、尾長而蓬松。在野外行走時會在濕泥和雪泥上留下一條呈直線形的足跡。人類模仿狐的步態跳的舞稱為狐步舞,高挑的模特兒在T型臺上走的一種步子,也是模仿狐貍的,名之為狐步,由此可見這狐步的儀態和優美了。

狐的體形纖長、肢短。吻尖而長,耳較高而尖,直立,尾較長,略超過體長之半。足掌長有濃密短毛,便于踏雪無聲。狐貍會游泳,爬傾斜的樹,還能沿峭壁爬行。往往幾只住在一個洞穴,一雌數雄,每個狐群有特定領域。無論是森林、草原、荒漠、高山、丘陵、平原都適于它們生存。狐的嗅覺及聽覺很靈敏,能聽到百來之內老鼠輕微的吱吱叫聲,能發現深雪下藏于草堆的田鼠。晝伏夜出,白天抱尾而臥。這個臥姿也是很優雅很有講究的。

貂屬哺乳動物,鼬科。爪甚尖利,會爬樹。捕食野兔、鼠類或鳥類,也吃野果和魚。白色為紫貂中的珍品。石貂,亦稱“掃雪”,形似松鼠,但尾較長。在《長白匯征錄》上有這樣記載:貂皮“最能御寒,遇風更暖,著雪即消,入水不濡。”紫貂皮尤為柔細輕軟,拂面如焰,被視為裘中之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毛亮絨密,下雨不沾水珠,落雪不掛雪花。

工作人員介紹說:貂個子小一些,可生性兇猛。有黑的、有白的、有藍的、有紫的、還有花色,所以稱為彩貂。貂除皮毛外其內臟、貂油也被開發為中藥產品和護膚美容化妝品。狐貍只能取皮毛,肉很騷,不好吃。我們通常是拿狐貍肉去喂彩貂,彩貂取皮毛,貂肉再喂狐貍,成龍配套,一舉兩得。這種主意,也只有人才能想出來,讓人嘆為觀止。

狐皮和貂皮,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輕軟而暖和,老鼠卻成了迪斯尼的米老鼠,在田野里猖獗。狐何罪?貂何辜?鼠何幸?只不過是匹夫無罪,懷璧有罪。鼠輩何以幸運?因為它們身無長物。人類為什么會犯這種過錯?是因為長了一雙利益的老鼠眼睛。長久下去將會導致什么后果?只剩下老鼠、蟑螂、臭蟲對人類心存感激,并與人類結伴走向環境毀滅的盡頭。

把這上千只狐貂,放歸山林,去與鼠類為敵,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然而無利可圖誰又會養這些生靈?養狐貂者兩難,想替狐貂討一個人情的我,也是兩難??梢娚鷳B環境保護之臨深履薄,東方女人一樣翹首低迥,顧兮盼兮,便是因為處于這種兩難的境地。

住的窘境

人類擇水而居,文明始之于河流。從樹上爬下來或是從洞穴中走出來的人類,傍著河流尋找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并在那里刀耕火種,建起了自己的村落、鄉鎮、城市,最終住進了高樓大廈,過上了無可厚非的文明生活。河流使人類文明興,而人類文明卻使河流衰。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球無不如此。美國俄亥俄州的凱霍加河成為著名的“著火的河”,描述為“棕褐色,有油性,冒出地下氣體,河水是在滲出而不是在流淌”。俄羅斯卡拉恰伊湖被認定為地球上受核廢料污染最嚴重的地方,致使50萬人受到輻射。阿根廷350萬人生活在馬坦薩河受污染的盆地里,這條河被稱為殺戮之溪。孟加拉國的布里甘加河周遭每天有近400萬人面臨水污染所帶來的惡果。恒河是印度教最神圣的地方也遭到了嚴重污染。等等。

中國的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順序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遼河、淮河、黃河、海河等流域都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太湖、滇池、巢湖滿是藻類和水葫蘆。水利部曾經對全國700余條河流,約10萬公里河長的水資源質量進行了評價,結果是:46.5%的河長受到污染,水質只達到四、五類;10.6%的河長嚴重污染,水質為超五類,水體已喪失使用價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

水污染正從東部向西部發展,從支流向干流延伸,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區域向流域擴散。水污染主要受工業污染、城市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多種因素造成的復合污染,將使得中國水污染惡化的狀況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自來水,花錢買礦泉水、純凈水。這在過去無法想象,那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清純的,也是無價的。

城市是一片冷冰冰的鋼鐵森林,地面是硬化的,住所是高層的,一門關死,老死不相往來,人與人之間是隔膜的。在任何猝然而致的天災人禍面前,都是脆弱的,充滿莫測的危機。年年都會因排水不暢而引發城市內澇。停電停水,會使整座城市癱瘓,發臭并腐爛。

原本城市是一本書,碼放著字兒一樣的建筑,字里行間行走著生命,歲月句逗一樣榮枯著草木,繁衍出許多蒼老和年輕的故事,人們把這些故事序列成歷史。這些書開卷相似,往里翻,就各有不同。人生無常,歷史厚重,感嘆出一個又一個問號:這些年在外邊漂著,看多了東西南北的城市,越來越覺得城市與城市之間,雷同越來越多,差異越來越少。

許多城市在攀比似地翻新,都是計算機設計激光排版現代印刷馬蒂尼裝訂在線出來的產品,而且封面、版式、紙張出自同一位設計師。距離在縮短,差異也在消失。隨著人口增長城市森林也在不斷茁壯成長,而周邊河流和地下水卻在枯竭和消失。挽留自然仿制河流成為改善生存環境的唯一手段。城市,不再是一本各有不同,耐讀耐回味的書,漸次變成一支浮泛躁動紅塵萬丈的流行歌曲。流行城市流行建筑流行社會,主宰了流行人類流行生命流行道德。流行人類穿著流行服裝唱著流行歌曲吃著流行套餐喝著流行飲料,被囚禁在流行的建筑材料里,自我擁抱,遠離自然,漠視生命,愛心渙散,害著各種時髦的流行病。

城市是一個能量的變種,它的蛛網麥芒一樣細密,也似尖利的牙齒,疏可走馬,密可羅雀,它的腸是盤曲環繞的街道,胃是鋼筋水泥的樓群,而人類就行走和居住其中。它輕輕咂嘴便有血肉橫飛,牙齒微挫就有魂銷魄散。它的呼吸唾液分泌物排泄物都含有劇毒,足以讓日月失色天地生銹。想當城市人你首先得學會喝變質的水、呼吸發臭的空氣、吃陳年的糧食、吐黑色的痰、患古怪的病、住鴿子籠、讓馬蜂入住思想、白蟻蛀滿心臟、人格裂變如重鈾、向蟑螂致敬、同臭蟲結親、置天地于不顧、走機會主義道路、為孔方兄大義滅親甚至毀損自己。

天地生養萬物也生養人類,人類之成為佼佼者便是因為善于吸收自然界的能量。如同陰陽正反大小多少在自然界共生一樣,善惡美丑好壞正邪也在人類社會并存。這種天人合一的能量足以使人類與宇宙萬物共存共榮,卻因為人類中樞神經時常短路,導致弱視和動作機制失控,在釋放這種能量的同時濫用了自然的信任,使陰陽裂變,正負相逆,兩極分化,取之于自然的巨大能量反過來又重創了自然。城市是隨著人類的發展而成長的。它所擁有的能量都是人類輕率地賦予它的。以往它已經制造出許多環境污染和生態災難,假如人類不能將這種分崩離析的能量回收和利用,那么二十一世紀等待人類的,將是能量與能量持續不斷的交換和較量,直至耗盡物華天寶和人類的生命。什么是污染?污染其實就是物質的錯位,堿放進醋里,油潑在火上。什么是破壞?破壞就是能量的失衡,火車脫軌,飛機失控。

住在城市里的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喝不到天然純凈的水,吃不到新鮮的糧食和蔬菜,食物中充滿各種劑,甚至連合格的鹽都吃不到。2015年《科學美國人》發布了一份中國食鹽調查報告,共15個品牌的普通食鹽中,均發現含有塑料物質,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以及玻璃紙和其他多種塑料。海鹽每磅中所含的塑料顆粒高達1200余粒。鹽礦食鹽的塑料微粒也達800粒。肉眼看不到的塑料微粒還有類似物,化學、金屬、病毒的微量元素,會隨著鹽、魚、肉、菜以及飲用水、霧霾、空氣,進入人體引起病變。

有數據表明,中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圍,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沒有合適場所堆放垃圾,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80萬畝。中國4萬個鄉鎮、近60萬個行政村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超過2.8億噸,數量已超過城市。垃圾是物質的錯位,原本應該回收利用,但我們迄今還在畫餅。北京:日產垃圾1.84萬噸,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長度接近50公里,能夠排滿三環路一圈。上海:每天生活垃圾清運量高達2萬噸,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堆出一幢金茂大廈。資料稱,廣州每天產生生活垃圾多達1.8萬噸。這只是增量。

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已經超過80億噸。

城市化建設引起一系列城市水土流失問題。城市水土流失是一種典型的現代人為加速侵蝕,比農村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復雜,可以理解為當建設規?;蜷_發建設活動擾動土(巖)體超越城市的承載力和管理水平時,在自然外營力(降雨、重力、徑流沖刷)的作用下,造成的水土資源的損失和生態景觀的破壞。按照《水土保持法》和《環保法》的規定,除了指定的受納場,不合法的棄土渣以及各種垃圾的傾倒,幾乎在所有城市都隨處可見。便連被指定的受納場或是堆放尾礦的渣場,也在此例。如果沒有采取嚴格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依然是一個包藏禍心的隱患。它居心險惡而且叵測,平時它似乎無足輕重,卻不知在什么時候,它就會爆發。

2008年發生在山西省襄汾縣新塔礦業公司特大尾礦庫潰壩事故便是一例。新塔公司擅自在停用的980溝尾礦庫上筑壩放礦,尾礦壩腳出現滲水現象,新塔公司采取在子壩外坡用黃土貼坡的方法防止滲水并加大壩坡寬度,并用塑料膜鋪于沉積灘面上,阻止尾礦水外滲,使庫內水邊線直逼壩前,無法形成干灘。尾礦壩總壩高約50.7米,總庫容約36.8萬立方米,儲存尾砂約29.4萬立方米。2008年9月8日7時58分,980溝尾礦庫左岸的壩頂下方約10米處,壩坡出現向外拱動現象,幾聲巨響過后,數十秒內壩體全線潰塌,庫內約19萬立方米的尾砂漿體全瀉,吞沒了下游宿舍區、集貿市場和辦公樓等設施,波及范圍約35公頃(525畝),影響距離約2.5公里。死277人,傷33人。有4人在事故中失蹤。

汶川地震導致山體滑坡一座村莊被掩埋,除了天災,其實還有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地震只是一個催發因素而已。類似事件在深圳也有發生,我已經寫在《五色共和》一書。這里略過不提。廣州有沒有?我相信肯定也會有,只是程度大小,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行止阡陌

荀子在《勸學》一文這樣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這里提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和木頭變輪子的經過。文明如同大樹,生機勃勃卻不可以獨立行走,砍伐下來繩墨之,使其變成圓圓的輪子,卻可以滾動千里。大樹是文明現象而輪子則是其內在文化支撐。有了輪子行也在其中。對行的本質他又做了論定: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今天的飛機、輪船、高鐵、輕軌、汽車、宇航技術,和即將使用的無人駕駛汽車,無非都是荀子時代輿馬舟楫的升級產品和更新換代,形式上有高低不同,行的本質并沒有變。不同的是,過去生產牛車、馬車、自行車的花費,與現在生產飛機輪船汽車的花費,也即二者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影響的評價,已經有了天大的不同。這就是文明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截至2017年3月份,中國機動車保有量超過3億輛,汽車保有量超過2億輛。

去年寫京哈高速時我留意到2016年中國交通公告,數字雖然枯燥但很嚇人:2016年年末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4萬公里,比上年增長2.5%,全國鐵路密度129.2公里/萬平方公里,增加3.2公里/萬平方公里。全國公路總里程469.63萬公里,比上年增加11.90萬公里。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萬公里,比上年增加0.01萬公里。共有頒證民用航空機場218個,比上年增加8個。機動車年平均日交通量為16090輛,比上年增長4.7%,年平均日行駛量為207141萬車公里,增長1.4%。全國有30個城市開通了軌道交通。2016年全社會完成營業性客運量190.02億人,旅客周轉量31239.87億人公里,貨運量431.34億噸,貨物周轉量182432.29億噸公里,增長5.0%。旅客發送量28.14億人……鐵路能源消耗折算標準煤1591.60萬噸,比上年增長0.9%。全年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行業環境保護投入218.61億元,其中公路環境保護投入163.60億元,水路環境保護投入55.00億元……

想起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篇贊美祖國的課文,那時的孩子個個耳熟能詳且深信不疑。詩中使用了諸如“遼闊寬廣、繁榮富強、浩浩蕩蕩、星羅棋布、密如蛛網、堆積如山、數不盡、肥沃”等形容詞。今天重讀卻恍如隔夢。許多的始料未及。形容詞沒變,可形容的意境全變了。

遼闊寬廣已經不再。交通便捷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小。資源匱乏使繁榮富強成為往事。水資源大量消耗和工業污染使浩浩蕩蕩變成了諷刺。已經沒有多余的地方建星羅棋布的水壩和電站。大地上環繞的阡陌早已超越了自然容許的昆蟲界蛛網的密度,而擁堵在蛛網上的蜘蛛的數量還在日新月異。數不盡的工廠還要加上幾倍的數不盡。農藥污染了土地而肥沃全靠化肥。堆積如山的糧食來自港口還被轉了基因已經失去再種的功能。人們奔忙著發財。

光靠一個地球已經無力承載以上形容詞所帶來的人類文明的發展變化。曾經遼闊寬廣的大地如同活吃驢一樣,驢身上的活體被城市、工礦、鐵路、公路等等的人類文明,一塊接一塊地剜去吃掉了。山川、河流、森林、湖泊、地下水,生物和動物棲息的,和生存的基本條件,在飛快地消失。人類的生存權利如同被砍伐的樹木被污染的江河那樣已經所剩無幾。

2012年《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城市化帶來了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影響。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是重災區,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61%。我們的生活方式過度消耗了自然資源,我們使用的資源量超過了地球供給的50%。到2030年即使兩個地球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謴偷厍蚪】档母驹谟诮鉀Q人口增長和過度消費。

古人行走江湖,充滿詩情畫意,今人之旅行,卻是擁堵的代名詞。不妨現在就把人類歷史和人類行為置于時空的放大鏡下正反兩面細細審視,正著看人類的創造實在豐碩而且偉大,反著看卻覺得我們人類有時候實在渺小而且可笑。等繁華散盡之日,塵埃落定之時,纖毫畢現之際,悔之就晚矣。詩曰: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在時若不思,思時已不在。

用在其中

吃、穿、住、行、用,人類文明首先體現在人類生存必須的這五大要素上。先有文明的形式而后才有文化的內容。但文化反過來又成為文明的翅膀或曰輪子,成為文明的內在支撐抑或載體。而承載以上所述這些變化發展的又是什么呢?回答是:天地和水土。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日月是陰陽,江河是水,地是土地,構成地球的無非水土。什么是山河?山是土,河是水,山河之所以錦繡,萬物之所以生長,人類之所以繁榮,靠的就是水土。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水土,始終決定著自然的繁榮與危機,社會的穩定與混亂。

人的五項生存需求使每一個來到地球上的人,與生俱始便會與三座大山為伴,一是消耗和浪費掉一座資源大山,二是排泄和制造一座垃圾大山,三是因間接的不良需求使社會走向惡性發展,直接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有需求就會有生產,是供與需的關系。所以現在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過去、現在、未來,活著和死去的,人人都擔著一份脫不了的干系。

想起一篇《千人糕》的老課文:我吃罷早飯正準備去上學,母親對我說:“兒子,今天中午我們吃‘千人糕’。”我聽了十分好奇:“千人做的糕到底是啥樣的?”懷著不解和好奇,我上學去了。放學后,我急急忙忙往家跑,心想,現在我家院子里肯定是人山人海,千人來幫忙做糕??闪钗页泽@的是,進家一看,院內一片寂靜,闃無一人,只有母親像往常一樣一個人在廚房里忙活。我便問母親:“娘,你不是說吃‘千人糕’嗎?那千人在哪里?”母親聽了笑起來,說:“兒子,娘說的‘千人糕’并不是說今天有一千人幫我做糕。娘是想告訴你,我們今天吃的糕是經過千人之手得來的。”娘見我一臉的疑惑,便繼續解釋說:“兒子,你想想看,耕地、耙地、播種、施肥、鋤地、澆水、收割、運輸、打場、晾曬、磨面、和面、做糕等等過程,要做成糕還不得經千人之手啊!”我聽了母親的解釋茅塞頓開:“噢,原來這就是‘千人糕’啊!”

這篇課文意思簡單卻涉及了社會供需。過去的文明程度決定了拿莊稼和糧食說事,糕要經千人之手方可吃進嘴里。社會產品各種用項無不如此。70年代結婚要三轉一提溜,現在動輒要房子、汽車。家家都有冰箱、彩電、電腦、手機之類。個中的科技含量以及各種消耗和環境影響,豈止千手簡單了得,已直接關乎地球資源、生態環境、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垃圾的內容也與時俱新,比起過去簡單的有機垃圾,危害更加巨大?,F在的塑料垃圾自然分解需要200年以上,會污染周圍的土地和水質。野生動物誤吃了塑料會得腸梗阻。我住的小區,種了許多年的樹忽然就死了,挖開來看,樹根下面埋得包裝塑料,根扎不下去。江河中的塑料制品阻塞航道。海洋中魚兒吃了塑料袋會死亡。青海湖近千只羊因誤食塑料袋致死。溫度達到65℃時發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質會滲入食物。大風吹起的塑料袋破壞了城市的潔凈和美麗。開端把不住會淪為末端治理。塑料時代的到來曾贏得人類一片歡呼,那是一個劃時代的創新,至今也還處處離不了。然而不經意間卻已成為最棘手的生態問題。

電子垃圾潛在的危害相形更加巨大。一節5號廢電池可以使一平方土地荒廢等,一顆鈕扣電池棄入大自然后可以污染60萬升水,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而中國每年要消耗70億只這樣的電池。1998年《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上定出汞、鎘、鋅、鉛、鉻為危險廢棄物。也有人認為重金屬溶于水不易,實際造成的污染遠小于理論上的最大值。但是竊以為這是一種最可疑的說法,污染大小姑且不論,其污染則無可置疑。尤其是在幾乎所有水土都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現狀下,再也不能放過和姑息任何一根可能壓斷生態脊梁的稻草了。

中國已經進入泛娛樂化的時代,天上地下,縱橫捭闔,歪曲歷史、調侃英雄、丑化崇高、八卦人生、恥笑理想、鄙視追求,貶抑真善美、褒揚假惡丑,滿嘴跑舌頭。人文生態惡化,自然環境高危,唯權唯利唯實唯用唯物唯吃唯喝唯奢唯樂成為時尚……某些人有知識卻沒有信仰,有思想卻沒有理想,有追求卻沒有禁忌,有現代觀念卻沒有傳統意識。無道德標準,無行為準則,無是非標準,無理想追求,無英雄崇拜,甚至毫無人性,毀天滅地,超前透支,享用屬于子孫后代的財富,毫不顧惜未來孩子們的生存環境、資源狀況以及生死。

人類知道,魚兒離不開水,鳥兒離不開天空,野獸離不開山林,卻總忘記,人更離不開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卻完全可以離開人。大氣不在乎被污染,青山不在乎被伐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也不在乎被弄臟或是被蒸發,物質生生不滅,形聚形散,無損它們一根毫毛。萬物也不在乎被殉葬,生死和榮枯,于它們很混沌。地球不在乎被毀滅,毀滅與重生,對它是件平常事。真正在乎這一切的是人類。獵天者必被天獵。別以為你在居高臨下悲天憫人的拯救天空、拯救大地、拯救江河湖海、拯救萬類和萬物,其實,你拯救的只是你自己。

人類對地球資源不計后果的超前透支和過度消費已經使地球不堪重負。文化是文明的載體。生存觀念決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決定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反過來又影響生產方式。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資源的消耗者與垃圾的制造者,都是不良生活方式導致不良生產方式的直接和間接的參與者,也都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環保不僅僅是公益,而是人類的自救。

趨吉避兇是人類本能,從吃、穿、住、行、用,這五個人類生活必需的元素著手,約定、倡導、培養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過有約束,有節制,有益自然、社會和自己的生活。糾正百無禁忌的吃、沒有節制的浪費、極度奢侈等不良的生活習俗,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從源頭上切斷人類社會所有野蠻的不文明的生活需求,從而根本改變掠奪性的生產經營,勢在必行。

所以,要想拯救自己未來的命運,人類首先要在生活方式上有所改變。

化學與人類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世界社會主義;歷史進程;啟示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對世界社會主義做了500年的回顧。為什么要講500年的歷史?清末思想家龔自珍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要掌握事物發展的方向、規律,必須首先學習研究蘊含著這一方向、規律的歷史。

一、社會主義的起源

從1516年托馬斯·莫爾發表《烏托邦》到1849年歐文的《人類思想和實踐中的革命》,是空想社會主義時期。

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 莫爾是近代第一個把資本主義的弊端歸結為私有制根源,第一個提出區別于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原則——消滅私有制,建立財產公有制。馬克思認為,莫爾“處處突破幻想的外殼而顯露出來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已經顯露出共產主義思想的“微光”[1]。因此, 《烏托邦》被舉世公認為是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

但是,包括莫爾在內的早期社會主義者終究屬于空想社會主義,因為它們的思想理論缺少三大依據:缺少歷史規律的依據。從人類發展歷史來講,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的依據是什么?缺少客觀經濟的依據。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的客觀經濟根源是什么?缺少變革社會的革命階級。莫爾包括后來的圣西門、傅里葉、歐文,他們都把變革社會的希望寄托在拿破侖一世、維多利亞女王和百萬富翁的身上,希望有朝一日他們能良心發現、理性覺醒。而這些人恰恰都是舊社會堅定的維護者。

《烏托邦》之后,社會主義在空想的原野上艱難跋涉了300多年。直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社會主義由空想走向了科學。

二、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出版到1916年列寧形成“一國勝利”的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時期。

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對社會主義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證,因而成為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缎浴分赋?,經濟生產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決定了一個時代的政治和精神的歷史,這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運動。這一基本矛盾運動不能自發地實現,在階級社會里要通過階級斗爭表現出來。(從原始氏族社會的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的)一切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在資本主義社會,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能獲得了自身的徹底解放。因此,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

從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到基本結論,三個層層遞進的關系構成了一個嚴謹的邏輯體系,是《宣言》最基本的核心思想??梢?,《宣言》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說明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說明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自然段歷史過程。因此,《共產黨宣言》為社會主義理論找到了歷史規律的依據,奠定了歷史的必然性。但是“同樣不可避免”現實的、客觀的經濟依據是什么?作為資本主義發展直接動力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他們斗爭的客觀經濟根源是什么?《共產黨宣言》沒有充分的論證。

1867年發表的《資本論》以剩余價值理論為依據,揭示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客觀經濟根源——剩余價值生產。以剩余價值生產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有內在的、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無產階級只有用新的生產方式取代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才能最終由資本的奴隸變成社會的主人。至此,科學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依據就找到了——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

到1867年《資本論》的發表為止,科學社會主義不僅具有邏輯必然性、歷史必然性,也具有了客觀經濟必然性。由此可見,馬克思之所以把空想變成科學,在于他的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為空想社會主義找到了三大依據。第一,歷史規律的依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第二,客觀經濟的依據。資本主義追求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決定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不可克服,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第三,找到了能夠真正承擔起社會主義歷史使命的階級——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是受資本剝削的階級,他們一無所有,是社會的最底層,只有徹底推翻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才能使自己獲得最終的解放。

空想社會主義提出了觀點,馬克思主義論證了觀點,從此社會主義從天國降落到人間,由空想變為科學。

三、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

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東歐劇變,是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時期。

馬、恩對社會主義的實踐,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觀點,就是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所表述的“同時勝利論”。但是,歷史并沒有像馬、恩所期待的那樣如期而至。在歷史上成為現實的,是列寧的“一國勝利論”。20世紀初,列寧認為“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2]十月革命的勝利證明了“一國勝利論”的正確性,它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從此,社會主義從理論形態正式進入了實踐形態,即社會主義建設。

列寧對蘇聯社會主義的建設之路,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再到晚年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思考,用鄧小平的一句評價“思路比較好”。但是,非??上У氖?,列寧去世后斯大林把“新經濟政策”僅僅看作是為了恢復經濟的權宜之計,于1928年終止。后來,斯大林出于自己對社會主義的理解逐步形成了 “計劃就是法律”的蘇聯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又稱之為“斯大林模式”。

蘇聯模式的優勢,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能夠有效地集中力量辦大事,它為鞏固蘇聯社會主義制度、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1959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了一句具有概括意義的話:“斯大林接受的是還在使用木犁的俄羅斯,而他留下的卻是裝備了原子武器的俄羅斯。”[3]斯大林模式讓蘇聯有了質的飛躍,讓當時的人們相信,計劃經濟比西方的市場經濟更優越。社會主義國家在學習借鑒蘇聯經驗過程中,都模仿、照搬了高度計劃的模式,就連當時西方經濟學家也開始主張借用計劃經濟。

但是,半個世紀之后,蘇聯卻在既無外敵入侵,又無內部人民揭竿造反的情況下,頃刻間坍塌解體。一個能夠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瞬間瓦解,一個執政74多年的大黨瞬間垮臺。

導致蘇聯解體的因素很多,但是有兩個前后相連的直接原因:一是蘇聯模式弊端。高度計劃經濟壓制了人們生產的積極性,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以重工業為重點的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導致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日用品和糧食長期短缺,人們生活水平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嚴重個人崇拜,思想僵化。二是為了克服弊端進行的改革,尤其是戈爾巴喬夫時期的改革,因為偏離方向也成為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在“新思維”的名義下改旗易幟。

以蘇聯為代表的東歐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中,由于模式的僵化、改革的偏向,最后走向解體劇變,使20世紀末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跌落到谷底。

四、社會主義在中國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1978年,社會主義的初步實踐和探索時期;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時期。

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近代中國的歷史非常屈辱,從1840年鴉片戰爭后,怎么樣改變中國的命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成為歷史的主題。在給中國找出路、解決這一歷史主題的過程中,君主立憲制、“多黨制”、“議會制”和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所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還有一條路,就是向俄國人學習、走俄國人的路。

所以,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歐洲學院演講時所說的,它是中國人民前赴后繼不斷探索,是在許多道路沒有成功的情況下,另辟蹊徑走出的一條成功道路。

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始于毛澤東。對于毛澤東的建設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的講話中,使用了一個詞叫“艱辛探索”。一是舊中國給我們留下的是“一窮二白”的爛攤子。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4]在“一窮二白”基礎上,連資本主義的入門——工業化都沒有達到,怎么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比資本主義更高階段的社會形態?這是一種艱辛。二是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經驗。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學習蘇聯經驗。但是,蘇共20大的“秘密報告“,揭開了蘇聯模式的弊端。毛澤東經過慎重考慮,在《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提出要“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但是,怎么走?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們答案,只有摸索。三是我們在摸索中50年代犯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失誤,60年代犯了“文化大革命”的失誤。兩次失誤、損失慘重。盡管探索艱辛坎坷,“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發展。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

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清晰地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命題,并把它作為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主題。此后,鄧小平回答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江澤民時期“堅持和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期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國內經濟過熱、物價飛漲、誘發全國性搶購風潮,經濟不穩又引發了一部分人對改革的質疑。西方七國首腦在巴黎開會,譴責中國政府破壞人權,所以他們決定,對中國停止高層交往,實行武器禁運,實施經濟制裁。江澤民時期頂住了國際國內壓力,堅持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把這條道路推進到21世紀。胡錦濤時期 “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七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把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完整清晰內涵。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新的論述。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習總書記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極端重要性強調,“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6]

2013年在兩會閉幕會上,習近平用“四個論斷” 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厚重的歷史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必須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7]。

世界社會主義500年,從石破天驚到波瀾壯闊,一路走來讓崇尚社會主義的人們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第一,社會主義是人類長期追求的理想目標,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雖歷經曲折,但前途光明?;仡櫄v史,社會主義在與資本主義幾乎如影隨形般的競爭發展中,呈現出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從形式上看,社會主義由蘇聯一個國家發展到世界15個國家,再跌落到現在的5個國家,好像經歷了曲折。但是,1918年世界14個資本主義國家共同圍剿社會主義蘇聯。20世紀60-90年代,社會主義已經形成陣營與資本主義分庭抗爭。進入21世紀,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美國要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這是一個怎樣的歷程?世界從封殺社會主義、到抗衡社會主義、再到與社會主義合作共贏;世界從拒絕社會主義、到不得不面對社會主義、再到與社會主義交往合作。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從敵視社會主義到逐步接受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是變弱了而是變強了,這是社會主義的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定型的社會存在,仍然處在發展探索中。要認清什么是社會主義,還需要很長的歷史過程。世界社會主義雖然走過500年的歷史,但社會主義仍然是正在進行的歷史過程,沒有既成的經驗和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失誤、失敗都在所難免。蘇東社會主義失敗、中國兩次大的失誤都是例證。此外,社會主義還曾經劍走偏鋒導致人間慘劇,柬埔寨的紅色高棉就是一例。所以,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非常復雜的歷史課題,仍然需要實踐的探索。今天的俄羅斯,曾經放棄了社會主義的人們,對社會主義又有了新的反思。在蘇聯解體時被推倒的列寧、斯大林的塑像,進入21世紀后,又重新修建出30多座;蘇聯國歌《牢不可破的聯盟》的旋律,被恢復成為俄羅斯國歌的旋律;就連《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也被原樣再版,成為高校指定的教科書。只要實踐不停步、社會主義認識就不會停止。

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曾經講過,發展社會主義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以一代20年來算,幾十代就是幾百年、上千。在上百上千年中,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一認識的辯證法,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

第三,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世界大潮的起起落落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歷經風雨,終得見彩虹。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的30多年改革之路,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站穩了腳跟,使世界社會主義從東歐劇變的陰影中走出來,使世界對社會主義的看法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可以用實證的方法來做比較。60年前,中國和印度幾乎同時建國,中國1949年成立、印度1947年獨立。兩國的經濟實力幾乎處于同一水平。以 1952年為例,印度人均GDP是52美元,中國是48美元。不同的是印度選擇資本主義道路,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60年后,2012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中國GDP是8.2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比重超過10%,世界第二。印度GDP是1.8萬億美元,總量占世界比重2.3 %[8]。實證主義告訴我們,特色社會主義是能夠發展中國的。對此,我們應該充滿信心。

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進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9]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4.

[2]列寧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9.

[3]衛建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走向問題[J].求是,2006(4).

[4]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2.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1).

[6]習近平.道路就是黨的生命 革命理想高于天[EB/OL].新華網,2013-01-06.

[7]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習近平講話(實錄)[EB/OL].中國網,2013-03-17.

[8]王德華.龍與象:21世紀中印崛起的比較[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9]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C]//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化學與人類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通過闡述自然規律性法則和農民的知識水平結構兩部分內容,分析了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從而揭示出人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尊重自然、完善自我的重要性,對于當今農業向著良性、和諧方向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人類活動;自然環境;自然規律;農村教育;農業

Key words Human activities;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al law; Rural education; Agriculture

農業發展距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還是鐵犁牛耕的傳統農業,乃至以高科技為主的現代農業,無一不是遵循自然環境規律發展農業生產的,而農業發展作為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它的每一次歷史變遷都體現出人類社會的進步。

自然環境包含了環繞在人類活動周圍的自然因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資源總稱,通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類的日?;顒?。我國農業發展強調的“尊重自然環境”,是指農民的生產生活要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本性,尊重事物變化的規律,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而西方社會則更多地強調征服自然,但在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大自然報復之后,西方國家也涌現了環境保護的思潮。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最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之一,他曾在著作《新工具》中闡述了要如何處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缎鹿ぞ摺分饕桥喔懻撗芯糠椒▎栴}的,他認為只有建立新的方法和科學體系,才能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在他看來,這種新的方法就在于使哲學和環境科學相結合,使理性與經驗相結合,這也是《新工具》一書的亮點內容。

培根的《新工具》的根本出發點是承認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這一唯物主義原理。在他看來,科學的任務主要是認識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他在《新工具》第一卷開首就明確提出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問題。他這樣說道:“人類知識和人類權力歸于統一,因為凡不知道原因時即不能產生結果?!盵1]培根認為,人類之所以會遭受無窮的痛苦和折磨,都是因為人類缺乏知識造成的,致使人類活動不能充分掌握自然環境的規律,在實踐中軟弱無力。人們要想取得預期的效果,就必須把握事物因果關系,只有服從自然環境,才能支配自然環境;人們要獲得功效,就要綜合分析自然環境物體,因為自然界是根據自己的規律而運行的。

農業是一個對自然環境具有極大依賴性的產業,農業發展實質上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人類只是一味索取,一旦超過自然界的負荷,脆弱的自然資源必定會被毀滅,最終危及人類的生存,所以人類進行農業生產的前提就是在尊重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充分掌握理論知識,遵循自然界規律。

1 人類活動對農業環境的影響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諸多環境問題,從廣義上說,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類的活動使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系統失調,對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健康和生命產生有害影響的現象[2];從狹義上來說,是指由于人類在生產過程中的疏忽造成的農業破壞現象,既污染了農業環境,又威脅了人類健康。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實踐能力不斷提高,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拓展,在探討農業環境問題時,不能僅僅局限在滿足人類生存需要方面,應從生存理性的高度思考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充分表明在人類活動與農業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僅要把握人與農業社會的關系,更要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

首先,培根在《新工具》開首就明確提出了人類生產活動需要尊重自然規律的觀點。他認為,人作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釋者,他所能做、所能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實中或思想中對自然環境進程所已觀察到的那樣多,也僅僅那樣多:在此之外,他是既無所知,亦不能有所作為[1]。人作為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脫離自然而獨自生存,也不能否認自然環境的規律性。同時,培根還強調“要支配自然環境就必須服從自然環境,而凡在思辨中為原因者在動作中則為法則”[1]。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要想改造自然的前提,首先要服從自然,這意味著要尋找自然環境的真正原因——人類實踐中的規律性法則。所以人類進行農業生產時必須要遵循自然規律。人類活動都要以自然界的規律性法則為前提,比如農業生產應當遵循因地種植,不誤農時等自然規律。

另一方面,培根也在《新工具》中強調了知識的重要性。他認為從因果關系上來看,只有當人認識到自然環境的原因時,才能在行動中產生結果,而人們對于原因的認識便是人類的知識,在實踐中產生的結果則是人類權力的證明[3]?;诖?,后人將培根的這一思想概括成了一句經典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用培根的思想來看待今天由于人類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大部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知識水平欠缺,理論基礎薄弱,盲目開采利用,所以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時產生的沖突越發明顯。人類要想早日擺脫這種尷尬的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獲取知識。人們進行田間勞作的時候,應該充分掌握自然變化規律,把觀察的結果與經驗結合起來,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把復雜的自然環境現象加以解析和研究,應用到農業生產和耕作方面。人類一旦找到了自然環境變化的內在原因,擁有了豐富的農學知識,就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使其服務于人類活動,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

2 人類活動的演變過程需要遵循自然環境規律

人類為了生存,對自然界進行實踐活動的改造,于是產生了農業。農業經濟活動是人類的一項重要活動,要遵循經濟增長的普遍規律。一切經濟規律就其最終的物質根源來說,就是自然環境規律。追溯農業發展史可以發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經過了早期的恐懼和膜拜、中期的利用和改造、后期的征服與戰勝這3個演變過程,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也逐漸從統一走向對抗。

2.1 “天人合一”的農業生態思想

自從進入原始農業時期,人與自然環境的界線就非常模糊,人類主要是利用而不是改造自然界。自然界主宰人類的命運,表現為人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和敬畏,人類只能被動地順應自然變化以求獲得生存;表現在農業生產生活層面,意味著人們在強大的自然力量面前,處于服從與被支配的地位。比如在古代,農業生產時特別強調“不違農時”,即尊重農作物的生長規律,要根據土質、氣候、地域等因素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古代培養土壤肥力的技術主要依靠施農家肥和作物輪作,采用以草制草、以蟲治蟲的辦法,而間、復、套種這些耕作方式,其作用在于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光照、空氣流通,有效積溫和對土壤肥力的不同需求,在利用自然條件方面,以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力求產量最優化[4]。

由于早期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類為了獲取自然界現成的資源,主要依靠徒手與自然環境抗爭,加上人類對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如風、雨、雷、電的認識水平有限,所以原始階段人們只能盲目地適應自然環境,被動地受自然環境支配,因為產生了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心理。這時期農業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處于一種初級的和諧共生狀態,矛盾尚不突出。

2.2 “順天時、量地力”的耕作制度

伴隨原始社會的發展和解體,人類社會逐漸從采集狩獵的原始社會過渡到以精耕細作為主要耕作方式的農業時代。傳統農業時期,社會生產力有所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廣度也都有所增加,于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分化,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開始有了明確的界限,但人類依然依附于自然界,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在人類活動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始終保持著相對統一的狀態。人類基于自己對自然的最初感知,學會運用培根思想中的歸納法,通過觀察和經驗不斷積累知識,找尋自然環境的真正規律,對自然采取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實踐態度。

由于人類活動能力的不斷增強,人們開始懂得根據自然變化的規律選擇適宜的耕作制度,同時使用的農具也從原始的刀耕火種過渡到鐵犁牛耕,人們學會了農耕和養殖,人口大量增加,特別是進入農業文明時期以后,人們開辟了大片的荒山草地,將其轉為農田,這為農業的豐收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其中“順天時、量地力”就是傳統農業耕作制度的一大特點。順天時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按照時令、氣候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農業生產,量地力是根據水分和養分條件的基質選擇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地方。在農業生產領域,人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農作物的播種時間,并由此產生了指導農事的特色補充歷法——二十四節氣。這充分說明人們已經開始積極主動地掌握自然規律性法則,對“天時”、“地力”進行有機調控,促進優良品種的培育,既提高農業生產率,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然而,在精耕細作的農耕制度背后,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也凸顯出來。隨著人口數量的激增,人們需要通過不斷擴大農業規模來增加食物產量,于是砍伐森林、焚毀草原等破壞環境的現象隨之而生。雖然農業產量得到了提高,食物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是水土流失、荒漠化、耕地退化等不和諧的現象也隨之出現。這就是早期的環境問題。遺憾的是,人們尚未意識到這是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報復,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呈現階段性的不和諧。

2.3 “人定勝天”的錯誤指引

到了現代農業時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預越來越多。人類按照自己的意圖創造自然界,試圖通過自身日益增長的科技知識來掌控自然,突出人在自然界的權威性,提出了“人定勝天”的口號,這必然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水質和土地污染、生物多樣性破壞、濫伐森林、資源減少、水土流失等,致使農業在面臨自然災害時變得脆弱不堪。然而人們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依然堅定地跟隨“人定勝天”的錯誤指導思想,這讓人們飽嘗了各種污染、破壞和災難帶來的痛苦。比如我國在1958 年開始的“大躍進”,充分表現出人類似乎無所不能、無往不勝,為了實現農業的高產,在“改天換地”、“人定勝天”的錯誤口號下,人們狂熱地、不自覺地投入了大規模破壞自然、違背自然規律的生產活動中[5]。實踐結果證明,“人定勝天”思想是在人們忽視自然規律、缺乏科學精神的前提下盲目提出的,人們把自然界當作無形的敵人,妄圖在這場爭斗中戰勝自然,統治自然,結果給自己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從培根的《新工具》思想來分析,在對待農業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時,人類被利欲蒙蔽雙眼,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最大、農業產量最高,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班門弄斧,做無謂的掙扎,結果遭到了自然的報復,給自己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3 農民的知識水平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業環境

荷蘭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盡管農業資源貧乏,但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比如荷蘭溫室農業、花卉種植、畜牧業都一直居世界領先位置,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荷蘭擁有一批懂經營、有文化的高素質農民。

在荷蘭,農民的教育問題被看作是一項重要的事業。體現在行動上,早在1901年,荷蘭政府就實行了義務教育;體現在高投入上,2004年該國教育和研究的經費占國家總預算的19%;體現在完整的農業教育體系上,荷蘭的農業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學4個層次[6]。4個不同的培訓層次保證了農民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從最初的職業技能培訓到中期的農業經營,到后期的互聯網應用,荷蘭的培訓系統幾乎覆蓋了全部農村。當地農民在培訓之余,還會自發組織經驗交流活動,通過互聯網了解農業信息,把握農業市場變化動態。正是這種完備的教育體系,使得荷蘭農民學習知識的積極性提高,主動根據農業發展動態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調整生產方向,使得荷蘭農業的發展一直遙遙領先。

日本勞動力老齡化是日本農業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由此導致大量耕地無人耕種,農產品無法完全自給自足。為了協調經濟的平衡發展,穩定農村秩序,提升農業的商品價值,日本政府始終把發展農業教育,大力培養職業農民作為振興農村和農業、挽回農業經濟地位下降局面的根本措施[7]。

日本政府為普及農業教育,專門設立政策研究室,負責制訂務農者的培養方針,指導農民培訓工作的規劃。目前,日本的農業教育分為5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培養對象都有所不同,分別是專門務農的人群、從其他崗位轉到農業生產的人群、從事農產品經銷的人員、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城市失業人員。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普通教育中也開展農業教育,就是說不管以后是否從事農業,日本國民均要接受一定的農業基本常識教育,并把它看作是國民是否具有教養的一部分[8]。此外,日本在農民教育方面的目標也很明確,就是要培養能夠志愿務農、掌握農業知識、對市場變化敏感、適應現代化節奏的高素質農業經營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無償舉辦講師面授課程,主要培訓農業種植技術、海洋水產養殖技術、市場調查與分析技能等,另外還定期組織去國內外考察交流,拓展視野。

相比之下,中國的農村勞動力知識水平普遍偏低,以小學和初中水平為主,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2010年我國農村勞動力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占農村勞動力人口的76.8%,高中程度為12.1%,中專及大專大學程度僅占5.3%[11],與發達國家農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都相差甚遠。目前,城市教育在日益提升和完善,農村教育卻在不斷邊緣化,教育體制落后、教育資金匱乏、失學輟學現象嚴重等諸多的現實問題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另外,中國還面臨著由于人口老齡化而導致數十年后無人耕地的困境,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受到城市的吸引,紛紛進城務工,而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就成為了主要的勞動力,多數老年人經營農業已是力不從心,更加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的機械化發展。

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人類的生存之本,而農民的知識結構水平直接關系到農業的發展。為此,黨中央曾多次提到要通過培養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來滿足現代農業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這一方面有利于農民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推廣農業耕作技術,另一方面能夠及時應對變幻莫測的市場,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整生產方向。另外,農民的教育水平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環境保護,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臟、亂、差的環境問題,其中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完善農村教育,提高環保意識。目前,我國因為農民缺乏環保意識導致過量施用化肥農藥、焚燒秸稈的環境污染問題比比皆是。農民盲目擴大耕地面積,片面追求產量最大化,單純看重農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卻忽略了農業本身的生態效益,所以在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時,提高農村教育和農民文化水平是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

4 結論

漫長的農業發展過程中,人類從最初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到適應自然環境,按照自然規律進行農業生產,再到改造環境、征服自然。歷史表明,人的能動性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體現,但這種能動性是有一定限制性的,即必須以尊重自然規律性法則為前提?,F如今,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確實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已經戰勝了自然,相反地,人類要想在自然界永久地生存下去,必須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摒棄征服自然的錯誤觀念。

培根《新工具》思想表明,自然的更替有其客觀必然性,無論在任何時代,人類活動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人們無需回到原始時期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的境地,但在自然面前要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科學合理地改造自然,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另外,也應當通過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思想,深刻認識到農村教育和農民的知識水平對于當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知識教育不僅可以直接改變人們的思維觀念,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同時也可以間接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提高農業產量,改善農村環境。

所以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應當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經驗,培養職業性農民,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實現資源與環境系統的保護和持續利用,使自然環境朝有利于人類生存的方向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8.

[2] 韓德培.環境保護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 李蜀人.弗蘭西斯·培根及其《新工具》1620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4] 蘇靖雨.對我國傳統文化中尊重自然的闡釋——以技術哲學的視角[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0(5):297-299.

[5] 羅見今.對“人定勝天”的歷史反思[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5):68-73.

[6] 張艷莉,王雅文.荷蘭農民教育經驗對我國提高農民素質教育的啟示[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7(2):94-95.

[7] 楊慧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日韓經驗及對我國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2(4):94-95.

[8] 倪慧,萬寶方.龔春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國際經驗及中國實踐研究[J].世界農業,2013(3):134-137.

[9] 周應恒.新型職業農民現狀及培育途徑[J].農民科技培訓,2012(5):15.

化學與人類論文范文第4篇

2、大學生如何提升身體素質(1)

3、醫療健康產業 發展正當時

4、公共健康問題的倫理思考

5、《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背景下的中學生物學健康教育

6、紅肉、加工肉攝入與人類健康關系的研究進展

7、試論新時期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趨勢

8、目標、價值與能量:全面小康與全民健康的耦合機理探析

9、構建基于體質評定的健康評價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

10、人民至上的國家治理觀初探

11、對青少年兒童體質健康干預體系和實施策略的思考:以天津為例

12、從我校學生健康現狀看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

13、生態文明的三個關鍵問題

14、體育鍛煉對亞健康的改善作用

15、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探析

16、生態人類學、牧區生態與社會經濟發展

17、營養治療在慢性腎臟病中的應用現狀及對策

18、蔬菜營養與人類健康應用研究

19、淺論體育生活方式與健康

20、人類文明發展及生命科學的發展

21、試論健康中國與美麗中國的關系

22、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3、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的三重邏輯

24、學科課程目標如何體現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

25、盧梭的人性發展論及其教育學意蘊

26、社區初退休人員健康教育專項課程的開發

27、智能化家養寵物遠程互動玩具設計

28、自媒體時代人民健康傳播的問題與對策探析

29、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健康意識教育的研究

30、論增強體質為導向的學校體育教育改革與實踐

31、手工藝與民族文化復興

32、公共人類學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的理論與實踐

33、王道立偉業 雁行致祥和

34、EONPS減肥工程對單純性超重與肥胖女學生形態、機能及生化實驗的研究

35、關于推進健康中國行動建議

36、生活方式決定人類未來

37、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及價值

38、“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與生命法學之證成

39、遵循體能發展原理 創新開展體能教學

40、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測評與預防的分析研究

41、論加強和完備社區科普的原因和舉措

42、淺談小學英語教學的生活化

43、“非常時期”中小學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構

44、淺析體育與健康課程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45、衰敗論:中國環境史的誤判及其評析

46、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47、體育運動對亞健康群體干預的途徑與方法

48、諾獎得主論道“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

49、論信息時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轉型

化學與人類論文范文第5篇

2、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問題

3、馬克思的“類”概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4、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5、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新型經濟全球化的中國方案

6、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體育外交與冬奧會

7、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庫切小說的生態倫理探究

8、馬克思世界交往理論視域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9、互聯互通新外交:“一帶一路”建設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0、新時代一體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思考

11、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何以”三問

12、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向

13、和合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14、論馬克思交往理論視域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15、人的解放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再厘定

16、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承繼、發展及其當代價值

17、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及時代價值

18、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9、習近平:同世界各國人民深化友誼加強交流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人類命運共同體”:風險時代人類的“共同福祉”

21、從五四運動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22、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源泉

23、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金磚國家信任建設的挑戰與對策

24、人類命運共同體:天下大同與真正共同體之會通

25、人類命運共同體破解全球化弊端的探究

26、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牢牢把握對外開放主動權

27、必須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8、體育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價值與實施路徑

29、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思想淵源

30、《共產黨宣言》對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啟示

31、“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亞洲的傳播

32、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中國實踐

3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百年大黨的中國方案和世界期待

34、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影響

35、“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近代思想淵源:李大釗的“世界大同觀”

36、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中國傳統思維的運用

37、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融合高中政治課程教學方法探究

38、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思考

39、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邏輯理路與價值意蘊

40、依托歷史“典型”案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例談

41、希望之路助力 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42、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創新發展

43、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重要價值與實現進路

44、堅持胸懷天下 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45、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總經理周泓洋教授: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文旅產業融合

46、加強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47、需求層次論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意義

48、全球化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空景觀

49、“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上一篇:生活中化學論文下一篇:生活與化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