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大學教師師德論文范文

2024-01-26

我國大學教師師德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為了實現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目標,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教育職業素養,還應該將社會公共道德內化為教師職業道德。師德是教師工作的核心所在。新時代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切實加強自身師德師風建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強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

關鍵詞:小學語文;師德;教師

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強大的示范作用,尤其是在學生的信息鑒別能力和認識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學生三觀還處在動態培育過程中的小學基礎學段,大部分小學生對于小學教師存在一種天然的崇拜和信任。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積極進取,言傳身教,用高尚的情操來浸潤學生的心田,用真切的情感來鼓舞學生的言行,用自身的師德引領學生的發展成長。

一、良好師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不僅包括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儲備、講授課程能力、交流溝通能力、與人協作能力等等各項業務性基礎教學能力,還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個人習慣等等,其中,教師個人的師德,也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對教師當前的教育教學會產生重要影響。良好的師德會引領教師高尚的行為,培育全面發展的學生,甚至可能會對學生產生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教師的師德是教師所遵守的社會公德的內化,也會淋漓盡致的表現在教師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師德水平較高的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會著力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還會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會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為學生考慮長期的發展目標,為學生制定系統的學習規劃,以學生的提高作為最終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己任,全心全意地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而奮斗。

二、小學語文教師提高師德的實效性策略

(一)堅持愛崗敬業、忠于人民的責任意識

為了強化自身師德建設,小學語文教師首先需要做到熱愛自己的崗位,忠于人民,全心全意的服務于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不斷強化自己勤懇敬業、甘于奉獻的責任意識。所以教師需要自覺的抵制社會上的各種不良思潮,自覺遵紀守法,遵守新時代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首先,小學語文教師的本職工作是開展好語文教學,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能力,并且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尋找自己教學現狀中現存的問題,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策略。例如,當教師需要教授古詩詞、文言文等重難點內容時,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充分的準備,并且完善自己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各種形式的教學資源,整合成教學課件,教師還可以優化課堂導入模式,創新課堂教學環節,在課堂上導入教學游戲、學生提問等多種教學互動策略。課堂結束后,學生需要及時進行鞏固復習,教師可以通過通信軟件或者在線教育平臺傳輸教學微課、思維導圖等學習資料,也可以發布線上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學習??傊?,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做好本職工作,切實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此外,教師還需要從多個方面加強自身師德建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自覺抵制經濟利益的誘惑,不違背基本的職業道德,不采取任何形式向家長和學生索取不正當的收入。當教師面對現實校園中的霸凌、侵害等惡性事件時,小學語文教師不要回避自己的教育責任,而是保持正確的態度積極應對,并且力求將惡性事件扼殺在萌芽之中,避免對當事人造成更大程度的傷害。

(二)堅守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的職業信念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中,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堅守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的職業信念。首先,教師需要加強自身引領作用,用正確的言行舉止引導學生沿著積極向上的方向學習和進步。教師的言行舉止常常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不管自身對于教師行為的認知如何,學生有時候會無意識地模仿教師的行為。因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改良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教學習慣,用積極的精神面貌鼓舞引導學生。

此外,教師還需要加強科學理論的學習和加強對其他教師的學習,保持終身學習的學習信念,不斷成長和進步。教師保持終身學習的職業信念和堅持為人師表的職業理念實際上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因為時代的浪潮勢必會推動著現實世界的不斷變化,教師要想培育出符合時代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生,就必須密切結合當下的時代形勢,教師要結合當下形勢,就必須保持終身學習的學習理念,不斷學習新思想,并且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鍛煉,將理論付諸實踐。

三、結語

總而言之,本文從兩方面出發,一是關注小學語文教師師德在小學語文教師過程中的重要性,二是分析如何通過提高小學語文教師師德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淺談提高小學語文教師師德的實效性策略,以供參考。新時代下,加強小學語文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質量,是教育教學形勢發展的需要和素質教育未來的必然趨勢。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明確師德對于教育教學的意義,并且從自身做起,結合日常教學時間,切實加強師德建設,全心全意地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楊炎軒,王珺瑤.壓力視閾下我國中小學教師師德失范行為的歸因與治理[J].現代教育管理,2021(06):99-106.

[2]婁惠軍.淺議如何做一名有師德修養的小學語文教師[J].現代農村科技,2015(09):65.

[3]蔣雪艷.重視師德教育 導入課改理念 提升教師素質 著眼未來發展——對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省級培訓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04):79-82.

2020年度鄢陵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研究》(課題立項編號:Y2020J035)。

我國大學教師師德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民族高校教師師德現狀比較嚴峻,加強民族高校教師師德建設,有利于提高教師個人的德行素養,為實現民族團結,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以法治德,是民族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方針。在以法治德方針的指引下,民族高校制定和完善合理的師德評價標準,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師德建設,采取以自律為主、他律為輔的工作方式,對民族高校師德建設卓有成效。

關鍵詞:以法治德;民族高校教師;職業道德

一、民族高校教師師德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化,民族高校對教師的準入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一大背景的推動下,民族高校教師隊伍的素質也越來越高,整體的職業道德水平也逐年升高。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網絡技術層出不窮,在各種利益誘惑下,也有部分教師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敬業精神動力不足,職業道德淡化等情況,這對民族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是一個阻礙。

從1980年至今,我國與高等教育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已達12部之多,特別是《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的出臺,給高校教師師德明確劃出在日常工作管理中的“紅七條”,并建立了針對教師師德的問責機制,建立健全了高校教師違反師德行為的懲處機制,有利于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向良性方向發展。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紅七條”的出臺不僅降低了高校教師群體的社會形象,也反映了我們部分高校教師師德的缺失,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法治化已刻不容緩。本文從師德與法治的辯證統一關系著手,希望給高校教師的師德建設提供有價值的方法。

二、師德與法治的關系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職業生活中所應遵循的基本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的品德的總和”;。法治與人治矛盾的對立與統一,雖然法治是治理國家非常重要的手段,但落到實處還是要依靠人。在師德建設中,法治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同時師德也是法治的最終目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我們通常認為,師德就是道德的一種,道德要求高于法律要求,因此,師德就是自我約束,在范疇上屬于自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線,由國家機構是強制執行,具有強制性,在范疇上屬于他律,自律和他律不同,法律與師德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法治不能替代師德的教化。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他將師德與法治割裂開來,忽略了師德教化也需要法律手段來實行的這一事實。民族高校的師德教化,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是沒有法律的約束,只能是空洞的說教,根本沒有實際效果。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我們可以通過制定和完善法律,通過法律的強制性來調整日常的行為規范,間接規范人的思想道德品質,讓法治貫穿于師德建設的始終。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也不斷的完善,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也不斷法律化、規范化、制度化,師德建設在實施中有了國家機關的保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三、民族高校師德建設的方法

;通過對師德和法治關系的論述,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民族高校的師德建設中,是離不開法治的支持的,我們要堅持“以法治德”。那在民族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我們如何做到以法治德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到。

1.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制訂合理的師德評價標準。民族高校的教師團體構成復雜,但其身首要身份還是是高校教師,我們不能因為其其他身份就降低對其職業道德的要求。我國與高等教育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越來越完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等12部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都有涉及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因此,民族高校有必要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并結合自己學校實際情況建立一套規范的師德評價標準,做到有法可依。比如,民族高校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師德師風建設評價標準,然后,對符合或超越標準的教師給予獎勵,對背離這個標準的教師應該予以懲罰,這都有利于師德師風建設的發展。

2.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師德建設。民族高校在師德建設過程中的重點是要以法治德,樹立榜樣的力量。在平時的教學管理中,對黨員教師和高級職稱的教師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成為師德建設的先鋒和模范,鼓勵其他教師向先鋒模范學習。同時,在學校的各項評優活動和年度考核中,民族高校應該把師德師風作為重要條件和主要指標,讓教師們意識到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努力向榜樣看齊,做到以德促教,形成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民族高校在師德師風建設中,不但要規范和強化管理制度,還要把為學生服務作為重點,宣傳正能量,比如黃大年同志的事跡,用榜樣的力量激勵教師愛崗敬業、熱愛學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3.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養自律精神。高校教師自律精神的培養過程,實質就是民族高校開展以師德建設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它是第一位的,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向”,自律就是內因,它決定著高校教師的師德發展趨向,自律精神的培養離不開自覺,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自律自覺的培養。思想是人的動力源泉,作為民族高校的教師,應該熟悉學校的定位,把師德建設提高到更高層次。民族高校的師德師風建設關系民族團結、國家統一,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也是對所教學生個人的前途負責。各民族高校應該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把這項工作當做政治任務來抓來管,才能做得更好。

4.注重法律的強制性,發揮法律制度的約束作用。在師德師風建設中,我要注重法律的作用,把法律作為基本遵循,讓法律法規和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成為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標準,讓遵紀守法成為日常行為的取向,深入人心。這種利用法律的強制手段來實現師德師風建設的方式,就是利用外在環境來改變內在自律,亦即外因影響內因。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生變化的內在因素和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外部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外因,即是他律。當然,在師德師風建設中,他律帶來的結果有好有壞,我們不能一味的依靠外因。他律要想在師德建設中帶來好的結果,除了堅持以法治德外,還需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F今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不斷補充和完善,這就為師德師風建設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供了法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制定出來后,需要組織的有效監督與調控,保證實施,只有良法不斷完善并有效實施,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總之,民族高校由于其復雜性,其師德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必須在以法治德的基礎上,以自律為主、他律為輔,逐漸實現師德建設水平,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5年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

[2]李太平.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修訂版)[M].2011年5月.

[3]張民權.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芻議[J].科技信息,2011(35).

[4]楊俊華、孫璽龍.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法治思考[J].政府與法治,2011年10月.

我國大學教師師德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城市民辦學校教師的師德狀況不僅直接關系著民辦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也關系著整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水平、關系著民辦學校教育以及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研究城市民辦學校教師的師德建設問題,是城市民辦學校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城市民辦學校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出發,探討了目前城市民辦學校教師師德的現狀,并重點分析了加強城市民辦學校教師師德建設的策略方法。

關鍵詞:師德,民辦學校,長效機制,教育,督促

【中國分類號】G648.7

一、前言

隨著城市民辦學校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社會人員涌進城市民辦學校,這些人中多數沒經過專業的師范教育,他們的綜合教育能力受到嚴重的考驗,他們的師德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研究城市民辦學校的教師師德問題對于城市民辦學校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分析目前城市民辦學校教師的師德建設問題勢在必行。

二、目前城市民辦學校教師師德的現狀

作者通過多年的城市民辦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并結合城市民辦學校教師師德建設有關的資料和文獻,總結出如下目前城市民辦學校教師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使命感不夠,功利心過強;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缺乏為人師表的意識。

1、使命感不夠,功利心過強

近年來,城市民辦學校雖然發展迅速,但多數就業者仍然覺得并不像公務員和事業編那樣穩定。較多的教師并不把它當作一份事業來做,使命感不夠?,F實狀況也是如此。很多民辦學校的流動性非常大,這就導致很多的教師覺得在社會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起初的豪情壯志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消退。奉獻教育事業動力嚴重不足。

另外,教師的功利思想過重。一些教師“無心教學,一心向錢”。教師只是一味的上課,對于課堂的質量全然不顧,更談不上創新,敬業精神嚴重不足,知識含金量極低。

2、缺乏團隊合作精神

目前城市民辦學校教師成分呈現多元化,教師人際關系非常復雜。這就導致有部分教師不能較好的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只關注個人的發展,對于同事的發展全然不顧,嚴重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另外,更為嚴重的還存在為了成績,教師間相互勾心斗角的現象。人際關系冷淡,彼此缺乏團結協作性。

3、缺乏為人師表的意識

城市民辦學校中,有些老師抱著“打工者”的態度,全然忘記了作為一個教師的奉獻精神,缺乏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身心素質培養方面的培養。這些教師根本無法通過自身榜樣、模范、表率作用感染、教育學生,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加強城市民辦學校教師師德建設的策略方法

基于以上城市民辦學校教師師德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出如下加強城市民辦學校教師師德建設的策略方法:加強師德教育和培訓;做好和完善教師職業規劃;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

1、加強師德教育和培訓

作為城市民辦學校的管理層,一定認識到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將加強教師師德教育和培訓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學校領導要發揮好引導、教育作用,要多加強和教師的溝通,用心的解決教師存在的問題。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將教風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學校管理層要定期的對教師進行師德教育和培訓,讓他們通過培訓,真正認識到師德的重要性,提升教師愛崗敬業的態度,強化教師的奉獻精神。同時通過有效的教育和培訓,讓城市民辦學校教師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從教學中真正的獲得樂趣,體會到自身作為一個教師的價值,提升自身甘于奉獻職業情懷和以身作則、嚴于律己、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職業精神。

2、做好和完善教師職業規劃

每一個城市民辦學校要想有長遠的發展,必須打打造一支精良的教師隊伍,這就要求學校的管理層要著眼長遠,加強教師們的職業規劃。因此,城市民辦學校的開辦者要切實的為教師的前途進行規劃,讓教師真切的感受到學校就像自己的家一樣,讓他們感覺到在這兒工作舒服,舒心,自己的能力能夠得到完全的體現,并且還能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樣他們才會安心的工作下去,才能發揮更大的潛力。因此,學校相關部門、領導應深入教師工作、生活中,了解他們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實際狀況,將師資隊伍建設同解決教師的實際困難緊密結合起來,為他們的事業發展搭建平臺。

3、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

長效的激勵機制可以將師德建設落實到實處。為此,學校首先要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的領導機制,加強民主管理;其次,要建立考核評估、獎懲激勵機制。通過考核評估、獎懲激勵機制來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另外,要加強校園硬軟件建設,提高教學和實驗、實習、實訓條件,還要提高用工待遇,解決其后顧之憂。

總之,加強民辦高職院校的師德建設,是民辦高職院??沙掷m發展的重要保障。民辦學校在以后的發展中,要不斷的探討更加有效的教師師德建設的思路和方法,真正的將師德建設落實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張麗.民辦學校教師歸屬感問題及策略探討[J]. 現代教育論叢. 2011(02)

[2] 段海軍,霍涌泉.新時期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及對策——以陜西省為例[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0(02)

[3] 楊博,李俊蘭.試談民辦學校教師歸屬感的建立[J]. 價值工程. 2010(21)

[4] 胡利民.試論民辦學校教師的心理保健[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0(09) [5] 安楊,張靈.民辦學校教師平等待遇問題探析[J]. 法制與社會. 2010(29)

[6] 張小紅.我國教師在公辦學校、民辦學校之間流動的現狀及對策[J]. 中國電力教育. 2010(33)

我國大學教師師德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師德師風 全體教師 著力點 師德素養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應該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提升人格品質,并把正確的道德觀念傳授給學生?!庇纱丝梢?,師德師風建設對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性。教師是青少年學生和你成長的引路人,也是青少年學生道德行為的模范和榜樣,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責任、職業素養、價值素養等師德師風,不僅關乎自己的教師形象,更是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培養的結果,影響著青少年是否能夠健康地成長為道德標準、心理健康、愛國敬業的青年,因此,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推進素質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策略。

一、培養教師師德師風的幾個著力點

(一)以“愛”作為塑造師德的靈魂

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有責任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但教師同時也擁有以愛育人的責任,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是每位教師應盡的義務。這里的“愛”不僅指教師要關愛學生,也要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那三尺講臺,會讓教師更加注重自身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提升;關愛學生,會讓教師在教學中更加平和、更具有耐心,而學生感受到這份關愛,也會更加信任和接受老師的教育,將教師的教導不知不覺地轉化到行為中去,達到教師潛移默化影響學生行為規范的作用。

(二)以高尚的人格和淵博的學識魅力作為完美師德的追求

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承擔著兩種角色,即“教書人”和“社會人”。作為“教書人”,教師有責任、有義務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并根據時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信息運用能力,使得學生接受的教育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作為“社會人”,一個健康、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位公民應該具備且終身追求的目標,并且教師有對學生的行為教育責任,更應該將高尚的人格納入到完美師德的追求。

二、提高全體教師師德素養的幾項策略

(一)開展師德師風大討論,提升師德修養

在提高全體教師師德素養的過程中,學??梢愿鶕嶋H情況,在全校教師中開展師德師風大討論,加強教師對師德師風建設認識的深刻性,提升師德修養。在開展師德師風大討論的的過程中,有確定討論目標、查擺反思問題、查看反思效果幾個步驟。在確定討論目標的過程中,學校不僅要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理論體系、教師職業道德、職業標準、公民道德要求等內容納入到討論的范圍中,圍繞教師的思想素養、教育行為、業務能力、師表形象等內容展開討論。查擺反思問題是指教師要根據學校下發的標準和準則,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又沒有出現過違反規定的行為,包括對學生的語言不尊重、體罰、教學不認真等情況,通過反思整理,梳理自身存在的問題,努力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查看反思效果,是指在教育中要根據反思的結果去改變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并觀察改變后的教學效果,在不斷的修正與反思中完善師德師風問題。

(二)觀看師德實況錄像,引發教師心靈感悟

學??梢越M織教師觀看師德實況錄像,讓教師在實時的情境中感受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引發教師的心靈感悟,讓教師提高加強師德素養的迫切性,然后再由學校進行倡議,教師對師德師風建設和培養要求進行莊嚴承諾。包括依法執教、崇廉尚潔,愛崗敬業、關愛學生,以廉修身、恪守師德,以人為本、教書育人,嚴于律己、為人師表等內容,讓教師深刻體會在教育中應遵守的各項師德師風,提高全體教師師德素養。

(三)舉辦師德專題講座,教育專家專業引領

學校在培養教師師德素養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舉辦師德專題講座,讓教師在教育專家的領導下進行對職業幸福的感悟和對自身職業行為的啟迪過程。學??梢愿鶕處熃虒W的實際情況,來辦“追求教師的幸福人生”、“教師對學生一生的影響”等主題的專家講座,讓教師能夠在與專家思維碰撞的過程中,提高其對自身職業的反思和對今后發展目標的確立,讓教師從心理上得到啟迪。

(四)建全考核評價制度,完善表彰獎勵機制

在提高全體教師師德素養的過程中,除了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加強師德師風的培養效果之外,還需要從外界對教師的師德師風進行規范,因此學校需要健全師德考核評價制度,完善師德表彰獎勵機制。從學生評價、教師互評、學校組織評價的各個角度對教師的績效、專業評定、授課內容、授課技巧、道德模范作用、品格實施等方面進行評價,并對評定優秀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對評定結果較差的教師給予一定的處罰。當然,這些獎懲制度是需要事先明確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參考性的。

結語

綜上所述,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教師師德師風中包含的重要內容,即“愛”、人格、學識、守法意識等,然后將這些內容作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著力點,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梢詮拈_展師德師風大討論、觀看師德實況錄像、舉辦專題講座、完善規章制度等方面出發,從教師自身和外部約束兩方面來規范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提高全體教師師德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韓曉麗,李云.關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師德素養的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5(03):135-138.

[2].盧明天,汪紀中.淺淪師德師風建設——提高全體教師師德素養的重要性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12):231-234

我國大學教師師德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面臨著建設環境、內容、途徑等方面的挑戰。環境挑戰主要表現為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開始減弱,青年教師形成思想共識的難度加大,教師職業道德的律令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脆弱;內容挑戰表現為教師職業的神圣感貶值、自豪感淡化,與學生心靈溝通的難度加大,網絡容易成為青年教師追逐功利的放大鏡;建設途徑的挑戰主要表現為對傳統的關注了解青年教師思想動態的渠道、師德建設方法等方面帶來的挑戰。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高校青年教師 師德建設 挑戰

師德建設,既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師德建設不僅涉及到每一所學校的發展,而且關系到每一位教師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關系到教育的未來。無論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設定的教師隊伍建設目標,還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對“師德”的要求首當其沖。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發展和教師隊伍結構的優化,高校青年教師的比例基本穩定在80%左右,已然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主力軍。作為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狀況關乎高校發展的未來與希望。但如今,我們處在一個新媒體時代,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也就意味著超過40%的國人都已經和互聯網有過親密接觸。這一現象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職業環境以及它所依存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尚。無處不在的媒體傳播著無所不包的內容,很多人每天過著時刻在線的互聯生活;人際交往打破了傳統人際傳播中的時空限制,立體化、部落化、碎片化越來越凸顯;網絡交流的自由性和平等性使網上各種思潮泛濫,思想文化環境呈現多元的態勢等。這些對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既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雖然青年教師的心智、判斷力等各方面已趨于成熟,但由于他們是新媒體的熱衷使用者和強烈擁躉者,因此,面對新媒體環境,面對青年教師這個群體時,師德建設這個“老話題”面臨的“新挑戰”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師德建設文化環境面臨的挑戰

筆者認為,高校師德建設的環境包括制度環境和思想文化環境兩個主要的方面。制度環境看得見、摸得著,在師德建設中起著約束和提醒的作用。而思想文化環境看似無形,但在一定程度上對師德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師德建設的思想文化環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如今,“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網絡新聞、評論跟帖、論壇、博客、郵件、微博、QQ、微信……網絡新媒體迅速發展,輿論信息隨時隨地互動傳播。[1]這種充分自由和開放的社會生存形態,能夠促使廣大青年教師進一步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增加與人溝通的靈活性,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種信息,接受多元思想文化的熏陶。

但同時,因為信息的把關變弱,信息的傳播沒有了屏障,信息變得膨脹和泛濫。所有人都能發聲,都有渠道發聲。逗哏的與捧哏的、高亢的與低沉的、獨立的與附庸的、力挺的與倒戈的、虛浮縹緲與切中時弊的、人云亦云與醍醐灌頂的……高雅和低俗信息共存,有益與有害信息同在,真、假信息及亦真亦假等信息混雜,一時間“亂花漸欲迷人眼”而無從選擇。每一個人都有了表達的權利,與此同時,每一個人每天又面臨著迷宮式糾結的選擇。[2]這時候,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不再是“一枝獨秀”,其影響力和吸引力開始減弱[3],青年教師形成思想共識的難度不斷加大。

此外,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猶如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先進的、主流的、有價值的信息飛了出來,違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違背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與習慣以及違背社會公德的各類信息也飛了出來,甚至危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信息也飛了出來,多元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客觀上造成了西方意識形態和文化的滲透,使教師職業道德的律令在多元化社會中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脆弱,教師敬業樂教、教書育人、關愛學生、為人師表、樂于奉獻的優良品格受到沖擊……這些無疑對重構高校師德建設工作環境提出新的研究課題。

師德建設內容面臨的挑戰

明確師德建設內容是做好師德建設工作的基礎。但高校師德建設必然包含有社會向度的要求。師德是一個歷史性、發展性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師德也處于嬗變之中。[4]關于師德建設內容,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樂教、愛生、正己。忠誠于教育事業,對教師工作的敬業樂教是教師的道德基礎;教書育人、關愛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是教師的道德職責;為人師表,正人先正己是教師的道德特征。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的樂教、愛生和正己又有哪些要面對的問題呢?

首先,新媒體的便捷性為教師的教學科研提供了便利,壓縮了過程,但這種拿來即用的便利性也容易導致即用即拋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師職業的神圣感貶值、自豪感淡化,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敬業程度削弱。教師可以從網上找教案、網上找觀點、網上找案例,甚至從網上復制ppt,不需要再熬夜手寫教案,不需要再通過大量閱讀,引經據典,只要手指一動,需要的大量信息信手拈來。那種對教育事業負責、對教學工作負責、對學生負責的責任感在剪切、復制、粘貼中淡漠了;那種精心準備、一心等待課堂檢驗的成就感在面對誰都可能從網上下載的現實中消失了;那種站在講臺上,胸有成竹、所講知識已經內化于心的自豪感沒有了。有人說,大學像壇酒,老師就是“釀酒師”。作為年輕的“釀酒師”,青年教師如果只像上述這樣釀酒,能釀出高質量的酒嗎?因此,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對教師敬業樂教的教育無疑要把教師的責任感,教師對職業的敬畏感、神圣感等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其次,新媒體環境下人們交往模式的改變讓青年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渠道更加多樣但心靈相通難度加大。有人說,這是一個沒有縫隙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能夠跨越空間的限制。同時,這又是一個網絡“圈子”的時代,豆瓣網的“小組”、百度網的“貼吧”、QQ、微信的“群組”……各種“圈子”風行于網絡世界。共同的興趣、愛好可以組成“圈子”,共同的政治態度、利益態度也可以組成“圈子”,“隨意三兩人,可以不認識,但是一個群”。而作為手機和網絡游戲陪伴長大的一代人,青年大學生大多處于這樣那樣的“圈子”。一方面,他們可能更愿意跟自己“圈子”里的人交流,自己的喜怒哀樂以及對學校、對老師、對父母的情感與評價更愿意與“圈子”中的人分享,但另一方面,這種空間上的接近并不意味著心靈上的真正觸碰。這樣一種缺乏親身與人接觸、與自然接觸的交流,反而進一步加劇了人的孤獨感?!笆澜缟献钸b遠的距離,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人們能夠獨坐一室“聯絡全世界”, 卻與身邊人的生活疏離淡漠。

如此種種,面對這些“微信、短信發不停,面對面聊天用手機”的大學生,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對學生的關注與關心雖然有了更多的機會和渠道,教師可以進入學生的那個“圈子”或者與學生組成共同的“圈子”,成為學生信賴的圈中人,并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和方式與他們交流、溝通,但更要把“線上線下“結合起來,真正了解、關心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再次,網絡這個開放的平臺為青年教師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舞臺,但也容易成為追逐功利的放大鏡。高校教師中的網絡紅人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既有被學生廣泛欣賞和推崇的復旦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麻辣女教師”陳果、南京醫科大學講述性教育課的被人稱為“韓大炮”的韓群穎、華中科技大學的校長“根叔”等,但也有在微博中寫出“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的學生”的教師和開著50多萬元的寶馬上課、有七八個手機號碼、是3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卻在一次全國性的研討會上,“善意地提醒”大家:“大學教師全心投入教學是一種照亮別人的自我毀滅”的教師。什么才是真正的“為人師表”的好教師?教師用雷人的語言和行為在網絡上熱炒自己,給學生樹立了什么樣的榜樣?學生可能會忘了知識,但不會忘記教師教的方法,不會忘記教師的言傳身教。新媒體是好東西,善用新媒體是每一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師都必須具有的素質,但作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教師,為人師表不僅要做在課堂上,還要做在課堂外的所謂虛擬空間中。如果坐不住冷板凳,耐不住寂寞,把新媒體作為自己博取“名師”地位的平臺,對自己的網絡言行不負責任,恐怕自己就離為人師表的教師形象相去甚遠了。

師德建設途徑面臨的挑戰

師德建設既然是老話題,就不乏途徑、方法、措施等的探討和實踐。傳統意義上,各高校開展師德建設的途徑和方式不外乎輔導報告、典型宣傳、榜樣引導、座談會、征文活動、論壇等形式。這些方式方法為各高校的師德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當我們面臨的對象改變了的時候,當我們面臨的時代改變了的時候,師德建設途徑也要相應地改變。

首先,青年教師在網上的人際圈,日志、“說說”“簽名”等各種表達及動態,對傳統的關注了解青年教師思想動態的渠道帶來了挑戰。如前所述,新媒體的發展,使得不同社會背景、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群,只要有一致的意愿和興趣,就可以組成一個交流圈。 一個青年教師的微博就可能反映了他的信息、他的情感、他的關系、他的關注點、他的朋友、他的好惡等。每個人的微博都不會無緣無故地關注別人,他一定會關注那些與他心靈最近的人,與他情感或者現實生活中關系最近的人。因此,只要對青年教師的微博、QQ簽名、QQ空間等信息進行分析,就可能了解他的思想動態、情緒狀態等,還可能了解他的圈子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的互動關系,以及他們的合作關系等。從這些關系中,我們可以發現教師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其次,青年教師在網上溝通的開放性、個性化對現有師德建設的集體性、靜態性、單向性帶來挑戰。從本質來看,新媒體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化品質,不像傳統媒體是提供一種廣而告之的服務。 “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點”都可獲得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也都可以傳播自己想要告訴別人的信息。我傳播、我接收、我感覺。而且,網上各類非正式組織及其活動呈現多元、開放、自由等特點,如果現實中的傳統組織活動再相對單一、封閉、被動,那人們勢必就會舍棄現實中傳統組織所開展的活動,轉而選擇網上更加靈活、個性化的組織并沉浸其中。因此,面對人們這種個性化、便攜化的需求,師德建設的組織者就要考慮網上網下相結合、集體大規模與個性化相結合、單向傳播與雙向互動相結合的方式了。筆者認為,高??梢試L試開設一些名師博客、師德微課堂等作為應對挑戰的方式。

再次,青年教師在網上的活躍程度及其關注與表達的內容對其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帶來挑戰。教師在關注學生,學生也在“觀察”教師。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對教師的“觀察”不僅在課堂上,教師在虛擬世界的言行也成為學生了解教師的重要渠道。在網絡上,青年教師表達什么,選擇什么,選擇與誰交往,只要他“發聲”,一切就都不再是秘密,就會在他認識的、不認識的學生和教師中有了一個這樣或那樣的印象,就會成為學生對其評價的依據。

總之,在新媒體環境下,任何一所大學都不是與社會隔絕的世外桃源,必然無可避免地受到空氣一般無所不在的新媒體所制造的大眾文化的浸染。這種侵染為高校師德建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只有正視挑戰,快速應對,才可能把這種挑戰轉化成更大的機遇。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專項課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研究》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人民網.2011年07月20日.

[2]姚治蘭.主流媒體的好聲音[J].青年記者,2013,(4).

[3]朱玉尊.創新宣傳工作手段,推進高校中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廣州網.

[4]李敏.新論師德發展的時代環境[J].教育學術月刊,2009,(12).

(作者單位:首都體育學院 吳國民系該院黨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于 洋]

我國大學教師師德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展現科學知識,學生也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學習化學內容。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實驗探究的基本模式、實驗探究教學的具體應用、實驗探究教學的理性思考等方面闡述了初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探究教學的意義與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初中化學 實驗教學 探究策略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其教學的主要目的不能局限于學科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上,而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核心,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因此,認真探討實驗探究教學的基本策略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價值取向和應用方法顯得十分重要。

一、實驗探究教學的基本模式

實驗探究教學是以問題為驅動、實驗為載體、探究為途徑的教學實踐活動。其基本模式由創設情境、表征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等板塊組成。在教學理念上,它凸現的是學生的自主參與,彰顯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探索精神。

1.創設情境

情境創設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置于研究現實中未知的問題情境中,促使學生提出假設,并在實驗中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2.表征問題(問題表征)

問題表征是指解題者通過審題,認識和了解問題的結構,并通過聯想,激活相關的知識、經驗,從而形成對所要解決問題的較為完整的印象。它是問題解決的中心環節。對情境中呈現的材料,教師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和學生共同參與對材料進行分析、整理,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發現問題,以提出解決問題的實驗假設。

3.提出假設(猜想)

提出假設是指學生為解決問題所提出的各種設想。不同的學生受知識水平、思考問題的方式的制約,因而會提出不同的假設。對此,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4.實驗探究

實驗探究是指學生對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驗的過程。由于實驗的探索特點,學生務必真實記錄有關數據和實驗現象,并根據現象和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最后得出結論。倘若結論與預期有差距,則要分析原因。條件許可,則要進一步探索。

5.得出結論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這是對實驗現象和數據進行的抽象與概括。它將有助于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糾正學生的錯誤設想,重新編碼學生的認知圖式,還將有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以上五大板塊,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也可作適當調整。

二、實驗探究教學的具體應用

1.情境創設

學習了蘇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后,學生B在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時,把相同的鋁片浸入稀硫酸和稀鹽酸中,結果發現了不同的現象。實驗如下(見下圖)。

2.問題表征

(啟發)從上述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問題?(激活學生的相關知識經驗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去發現問題。)

3.提出假設的應用

a.將10%的稀硫酸改為20%的或30%的稀硫酸與相同大小的鋁片反應,結果如何?b.在10%的稀硫酸與鋁片反應的過程中,適當加熱,結果如何?c.……

4.實驗研究

根據自己的設想,任選下列實驗用品,進行實驗探究(驗證),并填入下表。

實驗用品:10%的稀硫酸、20%稀硫酸、30%的稀硫酸、相同大小的鋁片(若干)、氯化鈉、試管、試管夾、酒精燈、鑷子、藥勺、砂紙。

5.結論(反思)

在實驗中,往往會產生某種異?,F象。如果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從實驗探究的角度,作深層次的分析,那么,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而且是科學探究的方法。這無論對于學生知識的建構,還是對于今后實驗探究,都將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教學中的種種資源,創設實驗情境,引導學生去猜想、驗證。從而,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實驗探究教學的理性思考

實驗探究教學,將實驗與探究融為一體,既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又突出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觀。

1.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

實驗探究教學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主體參與是學生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基本保證。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就沒有有效的教學。實驗探究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探究活動。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在實驗探究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而,改變了被動的、消極的學習狀態。

2.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觀

長期以來,教師奉行的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觀,而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責任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是學習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是創新教育的引導者和示范者。實驗探究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叩開智慧之門,而且要引導學生領略變化萬千的化學之美。因此,教師除了具備高尚的師德修養、豐厚的文化底蘊、淵博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精湛的教學藝術和優良的合作精神。只有如此,教師才能成為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也只有如此,教師才能由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為實踐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實踐者。

3.完善了教學目標

實驗探究教學是以實驗為載體、以探究為手段、以教學創新為目的的化學人才培養的“快車道”。它的最終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能動的、創造的、富有健康心理的現代人。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實驗探究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策略,而且是一種教學睿智的集中體現。

綜上所述,實驗探究教學是培養化學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策略。它具有知識建構和育人的雙重功能。因而,我們要將實驗與探究有機結合,將教與學融為一體,從培養化學人才的高度出發,認識實驗探究教學的價值取向,把握和完善實驗探究教學的基本方法。只有如此,實驗探究教學才會有發展的空間,才會彰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豐富內涵。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劉橋中學

上一篇:企業文化開放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山區肉牛養殖技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