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高校經濟法論文范文

2024-05-05

我國高校經濟法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校財務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著高校的生存和發展,由于財務管理體制改革滯后,仍存在不少新問題。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加強高校財務管理,基本對策為:樹立財務風險意識,提高規避財務風險的能力;完善校內財務制度,規范校內經濟秩序;加強預算控制和執行力,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提高其使用效率;運用科學的財務管理理論方法,建立財務分析評價體系;加強財務人員培養,全面提升財務管理水平。

【關鍵詞】高校 財務管理 問題 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高校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經費來源由過去的國家財政撥款轉變為以地方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新格局。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地位日益突出,資金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關鍵因素。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加強高校財務管理,通過規范和完善高校財務管理體制,提高財務管理水平,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

一、當前高校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高校財務管理制度和方法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但客觀上,目前大多數高校財務管理仍未突破計劃經濟管理模式,主要表現為會計仍沿襲傳統的“報賬型”會計模式,習慣于“記賬、算賬、報賬”,對內對外提供有關的基本信息,僅限于歷史數據和解釋,未進行深入的財務分析、資金效益考核,高校財務分析工作沒有很好地進行,財務管理體制落后等,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預算管理不完善,預算執行控制乏力

預算管理是學校安排年度財務收支的計劃文件和執行依據,且涉及到高校經費活動的各個方面。目前,部分高校預算管理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在預算管理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部分高校對于教育事業經費預算編制重視不夠,認為學校預算管理就是預算編制,是按上級財政部門審批確定的預算目標編制出一套預算報表,報表編好后就算完成了預算編制任務。同時,部分高校也錯誤地認為預算管理只是財務部門的事,預算目標的確定、編制、評價都應由財務部門全部完成。事實上,一套切實可行的高校預算,沒有相關部門在預算管理中的基礎作用,沒有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組織指導,預算的執行必然會出現問題。二是預算編制范圍不全面,屬于學?;虿块T的很多預算外收入未納入學校綜合預算,不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學校財務收支狀況和高校的工作重點和發展方向。三是預算編制方法不科學。在支出預算編制中缺乏科學的費用標準,基本上延用“上年基數+本年增長”的預算分配方法來確定本年度的支出規模。四是預算執行力度弱。有些部門領導未按預算安排使用資金,只考慮本部門的利益,不考試學校財力可能的條件,對可能超支的財務活動不加控制,隨意擴大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準。此外,由于沒有建立相應的跟蹤、分析和評價制度,對各部門預算經費的使用效益難以作出正確、完整的評價。

2、資產管理意識薄弱,資產使用效率低,浪費現象突出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固定資產購置經費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不要求對學校購置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因此,高校的領導及教職工在這種背景下只重視社會效益,而忽視經濟效益;重視科學、科研等計劃任務的完成,而忽視對已購資產的管理和充分利用;部分高校往往對固定資產驗收不負責任,保管維護不力;對固定資產入賬、銷賬不及時,入賬價值不準確;各部門購置的設備等一經形成固定資產就為其所占有和使用,很難做到資產在全校范圍內資源共享,以至于資產使用效率低,浪費現象突出;各部門之間缺乏配合,沒有定期核對制度,缺乏溝通與協調;在資產配置中,學校過于重視找項目、要資金、購設備,而輕視資產管理與考核,忽視建立完善學校資產配置的約束性機制,就資產配置部門和決策者來講,對資源配置得當與否并不承擔責任。以上這些都導致了固定資產管理的松懈與無序。另外,無形資產也是高校資產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學校重投入輕產出,重視研究成果數量輕視推廣應用,無形資產管理意識淡薄造成了我國高?,F有的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不同程度的流失,使得高校的合法權益常常受到侵害。

3、缺乏有效的監督體制

高校的出資人主要是國家,但不對其進行財務管理,不要求其償還其提供的資產,也不參與經濟上的分配,造成投資的所有者缺失。高校管理者獨立行使法人權利,但不承擔具體的受托責任,這必然使高校缺少進行成本核算和提高投資效益的外界壓力,導致資源缺乏有效的管理與監督。另外,我國高校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其初衷是對高校決策權與執行權進行分離,即黨委被授予決策權,校長被授予執行權,兩者相互制衡。但在實踐中,這種權利分配方面的平衡經常被打破,使高校管理機制出現漏洞和權利約束機制失控。因此,高校在融投資上缺乏科學的統籌規劃和民主的決策程序,資金的使用不能嚴格按照預算執行。

4、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欠完善

高校的財務管理制度是高校財務管理的基礎,沒有財務管理制度就無法按章辦事,財務管理就失去了依據與標準,高校財務管理水平將直接影響和制約高校的管理和發展。我國現行的高校財務管理制度是1997年制定的,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現行的財務管理制度已經滯后,加上目前有一些高校對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建設不重視,內部管理制度不全面或有關內容不合理,造成經濟責任不明,有章不循,財務信息失真,資產不清,債權債務不實,使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失去應有的剛性和嚴肅性,從而產生貪污腐敗的風險,浪費教育資源,損害高校的整體利益和教職工的切身利益,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

5、高校財務管理缺乏風險意識

由于學校沒有建立有效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學校有限的教育經費很難滿足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職工生活福利的需要,各部門吃學校大鍋飯的現象十分嚴重,原本已十分緊張的資金卻要超負荷承擔學校多項開支,造成學校難以承受經費的負擔。學校為了搞好基本建設,非常艱難地通過多種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利用銀行貸款,改善辦學條件,解決了學校事業發展中的實際困難。但是,部分高校對貸款風險認識不夠,責任意識不強,貸款規模大大超過了經濟承受能力,依靠貸款盲目征地建新校區、上項目,潛伏了高校發展的隱患。這充分說明,現有高校財務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需要,高校財務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6、財務分析工作薄弱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化發展,高校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業務也變得更加多層次化、復雜化,各類經濟決策行為將更加信賴于財務分析得出的結果。但目前許多高校的財務分析只停留在反映一定期間的收支狀況和資金結存狀況,僅限于提供歷史數據和解釋財務信息。而對資金的結構、狀態、效益缺乏系統分析,以至于無法科學地考核學校整體和各部門資金的使用效率,對高校經濟活動和事業發展狀況缺乏規律性認識。

7、高校債務負擔過重,貸款風險日漸顯現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規模擴招以及學校自身發展需要,高校整體發展以外延擴大為主。各高校普遍開始了大規模的校舍、新校區的建設以及購置大量儀器設備。雖然高校收入總量在不斷增加,但遠不能滿足教育投入迅速增長的需要。在這種形勢下,新建項目依靠大量的銀行信貸資金成為大多數高校的選擇。這種方式在短期內對高校建設和發展具有資金量大、容易較快實現建設目標的積極作用,但隨著貸款規模的增大,貸款資金的還本付息壓力也給高校的穩定發展帶來負面影響。許多高校寄托于招生規模擴大來償還銀行貸款本息,但招生規模擴大本身就有不確定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貸款規模的增大,高校信貸風險日漸顯現。據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藍皮書披露,我國公辦高校貸款規模在1500—2000億元之間,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近兩年的調查報告顯示,這一額度已上升到2000—2500億元之間。2007年3月吉林大學在校園網站上發布通知,稱從2005年開始,學校步入付息高峰期,目前,每年需要支付的銀行利息高達1.5—1.7億元,入不敷出情況日趨嚴峻。

二、強化高校財務管理的主要對策

1、樹立財務風險意識,提高規避財務風險能力

市場經濟已經把高校經濟活動與社會緊密聯系起來,高校的財務活動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風險。因此,高校應樹立財務風險意識,積極分散風險,這是高校取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鍵。高校所有教職員工,特別是領導層必須將風險防范意識貫穿于整個決策工作的始終。貸款前,高校應根據社會的需求,結合學校自身的學科和人才優勢,認真制定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園建設規劃。高校在總體規劃下,組織專家對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在正確評估學校償還貸款本息能力的基礎上,科學確定貸款總量,合理設置貸款警戒線。由于預期收益很難與債務的償還期及數量保持一致,這就要求學校應根據資金需求和收入情況,合理安排貸款結構中長期、中期和短期貸款的比例,對貸款的投放時間、數量和順序進行科學安排。這樣既可以使資金的籌集與需要在時間和數量上相匹配,降低資金成本,保證貸款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又分散了貸款的償債期,減輕高校償債的壓力,達到規避財務風險的目的。

高校應建立相應的投資管理制度,降低投資的風險。學校的重大投資應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基礎上進行集體決策,這既可以使決策符合客觀實際,避免個人決策的片面性,也可以有效地防止腐敗發生。高校建立責任追究制度也是降低投資風險的重要措施,由于高校因決策失誤造成的巨大損失,往往不用承擔責任,導致相同的失誤屢屢發生。因此,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可以提高領導層的責任感,精心研究投資策略,謹慎決策。

2、完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規范校內經濟秩序

高校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是高校財務部門開展財務工作,加強財務管理、監督的直接依據。高校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事業單位財務規劃》、《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以及其他有關財經法規的規定,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及時制定或修訂各種學校內部財務制度,建立和完善統一領導、集中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高校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作用,增加高校的收入,控制支出,節約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遏止腐敗行為,調動教職工積極性、創造性,促進高校自身建設和發展。

3、加強預算控制和執行能力,提高預算管理水平

高校預算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現有高校的資源,又要節約支出,避免經費使用上的浪費,應盡量優化經費使用的支出結構。高校在制定年度經費預算時,必須堅持量入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則,制定科學合理的日常公用經費定額標準。收入預算必須做到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支出預算要堅持統籌兼顧、保證重點、勤儉節約的原則。對經常性支出要適度從緊,建設性專項支出的預算要量力而行,高校要集中財力優先保障發展目標中急待解決的問題。注重預算執行過程中的嚴肅性和強化監督職能,對經學校審定的預算,原則上不予調整,強調預算管理從“重分配”到“重管理”過渡。具體包括:一是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強化預算編制單位,對學校所屬各部門要求按照“零基預算”編制預算;二是實行預算經費定員、定額管理,無論是人員經費還是一般公用經費均按定員、定額來測算,對專項經費實行滾動預算建立預算項目庫;三是完善預算的調整制度,從調整時間、方法、程序等作出相應的規定;四是建立預算的跟蹤、分析和評價制度,對預算收入的完成情況、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資金使用的效益性進行評估,找出預算指標與實際執行結果的偏差,分析造成偏差原因,及時采取措施,不斷改進預算管理;五是加強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收支分類體系的研究,使學校預算編制及執行與之相適應,提高學校資金的運作效率。

4、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提高其使用效率

一是高校應設置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干部和人員,加大歸口管理和力度,建立統一規劃、統一制度、統一采購、統一調撥的完整管理體系。二是建立完善資產購置制度。對需要的設備,在校內無法調配的情況下,從技術性、經濟性、實用性等方面進行科學論證,做出詳細預算申請,避免重復采購。三是建立、健全物資收發保管制度,本著誰使用誰管理的原則,責任落實到各單位和個人。四是建立、完善資產配置制度以保證教學、科研等工作的正常開展。通過調撥、出借、出租、投資等方式,盤活學校閑置資產,提高資產的有效利用率。五是建立、完善資產清理清查制度。檢查資產的使用和保管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六是進一步完善無形資產評估制度、技術保密制度、無形資產轉讓、收益的辦法、無形資產合作檢查制度,并按照法律、法規加強保護各類無形資產,有效杜絕無形資產的流失。七是學校財務部門應定期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一起進行資產核查對賬,定期清查盤點,明確產權,杜絕資產管理方面出現“跑、冒、滴、漏”的現象。

5、運用科學的財務管理理論方法,建立財務分析評價體系

高校財務分析評價是運用事業計劃、財務報表及其他有關資料對高校一定時期內的財務收支狀況進行系統剖析、比較和評價,以獲得對高校經濟活動和事業發展狀況的規律性認識。高校財務分析評價的內容包括:一是財務綜合實力評價,即學校的辦學經費籌集能力,包括國家教育經費撥款額、科研活動收入、學校資產總額等;二是財務運行績效評價,即按照收入和產出相比的社會經濟效益評價原理,對學校財務運行的效果、效率、效益等進行評價,其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事業發展效率指標、自籌經費能力指標、科研成果評價指標等;三是財務發展潛力的評價,即評價高校在負債和財務風險方面的承受能力,該類指標包括年末借款余額、年末流動資產、資產負債率、負債收入比等指標。財務部門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會計數據,全面系統地分析各類資產的擁有和配置狀況,掌握學校的總體實力,充分挖掘學校的內部潛力,努力增收節支,有效地規避財務風險,為學校的重大決策提供準確的資料。

6、加強財務人員培養,全面提升高校的財務管理水平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高校辦學競爭日趨激烈,對高校財務人員的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除傳統的會計核算能力外,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開拓創新能力更顯重要。這就要求高校財務管理人員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財經法規,尤其是對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收支改革等新知識的學習。鼓勵財務人員鉆研業務,更新觀念,優化知識結構,準確把握事業發展與財務管理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改進并提升高校的財務管理水平。要強化財經法制觀念,提高財務人員專業和職業道德水平,依法建立內部控制監督制度,使財務人員明確自己的責任與權限,保證財務管理工作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姚秀琦:高校財務管理中存在問題與對策[J].會計之友,2006(3).

[2] 徐建光:高校財務管理問題探討[J].經濟師,2006(4).

[3] 儲瑞超:高校財務管理的創新與發展[J].華東經濟管理,2005(11).

(責任編輯:胡冬梅)

我國高校經濟法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來我國高校爆發的財務困境已經成為影響高校穩定發展的首要因素。文章揭示了高校爆發財務困境的原因,并展望未來提出了避免爆發財務困境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校 財務困境 非限定性收入 教育發展支出

我國高校財務困境長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6年中國經濟和社會藍皮書》顯示:2005年我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大致為1500億至2000億元,有的高校貸款已高達10億至20億元,高校的債務使銀行增加了財務風險,將可能最終成為國有銀行新的不良債務。特別是2007年《第一財經日報》一則“吉林大學貸款辦校之困——每年需拿1.7億付利息”的文章將高校財務困境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時任吉大黨委書記的張文顯認為:吉大的財經困難已經成為影響學校穩定和發展的首要因素。我國的“公辦普通高?!笔堑湫偷姆菭I利性組織,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作為嚴格實行“量入為出、收支平衡”預算原則的公辦高校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眾多的貸款?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群體性財務困境?面對未來,如何去防范和避免高校財務困境的再度發生?

一、高校財務困境辨析及界定

在探究一個未知事物之前,首先要明確我們所探究的事物是什么?才能去確定為什么?進而準確把握怎么做?什么是高校財務困境呢?從相關研究文獻來看,理論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概念,但大多數學者將“凈現金流量不能及時補償到期債務的現象”稱為財務困境。然而,上述定義更適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并不適用于高校。首先,高校存在著大量的限定性的資金,例如:科研經費、學生獎貸基金、勤工助學基金、個人住房公積金等,這類資金占高校庫存流動資金的比例相當大,特定時點某些高校限定性資金占庫存流動資金比重高達90%。指定用途的資金是不能用于補償到期債務的,也就是說高校即使是存在大量的凈現金流量,由于大量的限定性的資金存在是不能用于償還到期債務的,凈現金流量金額的大小對緩解高校財務困境作用不大。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條“設立高等學校,應當符合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符合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不得以營利為目的”、第三十八條“高等學校不得將用于教學和科學研究活動的財產挪作他用?!笨梢?,高校既不能通過創造財富來歸還貸款,又不能用教學科研的資金來償還貸款,我國高校不具備運用籌資杠桿來發展高等教育的前提條件,債務不是高校發展的必備因素,顯然“凈現金流量不能及時補償到期債務的現象”不適合用于界定“高校財務困境”。

由于高校缺少“利潤”這個重要的會計要素,致使高校在財務管理中缺乏一個統馭性的重要指標,目前“預算控制”在高校財務管理中起著統馭的作用。財政部、教育部2012年聯合頒布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第十二條“高等學校預算編制應當遵循 ‘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也規定“高等學校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梢?,“收入”與“支出”才是高校財務管理的兩個重要指標,即“非限定性收入”與“教育發展支出”才是決定高校財務狀況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因此,“高校財務困境”應該界定為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滿足教育發展支出的狀況。

二、我國公辦高校爆發群體性財務困境的原因

根據我國教育部網站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普通本、??圃谛W生1995年為290萬人,2012年為2391萬人,18年增長了603%,尤其是1998年至2006年普通本、??圃谛W生由341萬人猛增到1739萬人,8年時間增長了410%。

我國高校由于1999年至2006年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華麗轉身,在讓國人欣喜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國公辦高校群體性財務困境。根據我國教育部網站提供的統計數據測算,每增加一名在校大學生要增加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教室宿舍、土地等固定資產投資4.5萬元;增加教師0.056人;運轉經費0.7萬元至1.5萬元等,給高校帶來了巨大的教育發展支出需求,造成了巨大的財務負擔。根據我國教育部網站提供的統計數據,結合高校的具體情況,去除高校貸款資金,測算出我國公辦高校資金缺口走勢圖(圖略)。

從我國高校資金缺口走勢圖,我們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6年是我國高校資金缺口最大的兩年,也正是我國公辦高校財務困境最嚴重的兩年。我國高校經過1999年至2006年連續八年超常規的擴招,致使“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滿足“教育發展支出”的矛盾不斷累積,從2000年起我國各公辦高校為了解決嚴重的資金缺口,紛紛選擇向銀行貸款并且大部分是五年以內的短期貸款。這樣一方面增加了貸款的利息支出,另一方面由于還貸高峰期的來臨,使得原本就捉襟見肘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2006年至2007年我國公辦高校群體性出現了“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滿足“教育發展支出”的狀況,即爆發了群體性財務困境。

三、我國高校面臨的財務現狀及未來展望

隨著我國高校在校生增長率的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36.1%下降至2012年的3.6%,我國高校的財務困境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再加上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以及各高校的努力,我國高校的財務困境似乎已經漸漸離我們遠去??墒?,潛在的誘發新一輪高校財務困境的因素正在悄悄向我們走來,我國各高校必須做到未雨綢繆,才能實現高??沙掷m的健康發展。

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1982年定為基本國策,2001年成為了國家的法律,計劃生育已經成為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2003至2012年10年間我國的年平均人口增長率為0.54%,顯著低于世界213個國家和地區的年平均人口增長率1.46%,也低于美國0.87%、英國0.7%、法國0.61%等發達國家的年平均人口增長率。從在校生人數角度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小學在校學生人數從1998年開始至2012年連續15年呈現負增長,我國初中在校學生人數從2004年開始呈現負增長,我國高中在校學生人數從2008年也開始出現負增長現象,而我國高校在校學生人數從2007年起就結束了兩位數的高增長, 2007年至2012年雖然還沒有出現負增長,但增長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從高校生源角度來看,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由于生源不斷縮小,從2012年開始,很多省市出現了招生計劃無法完成的現象,河南省2013年就有7.06萬個招生計劃沒有完成,占整個招生計劃的11.63%,山東省2013年有6.3萬個招生計劃沒有完成,占整個招生計劃的12%,上海市2014年報考人數5.2萬人,比起2006年的11.38萬人,規??s減超過一半。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表示:“綜合多項統計,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生源危機持續發酵已為高校生存帶來嚴峻挑戰?!笨梢?,若我國公辦高校不及時改變1999年以來擴張性的財務政策,那么還沒有從需求拉動資源不足型財務困境中走出來的各公辦高校,很快將進入需求萎縮資源過剩型的財務困境中。

四、我國公辦高校避免陷入需求萎縮資源過剩型財務困境的建議

(一)實行緊縮性財務政策

目前我國公辦高校財政撥款采用“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模式,并執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補,結余留用”的原則,當年綜合定額財政撥款=折算在校學生數×生均綜合定額撥款標準??梢?,我國公辦高校財政撥款的多寡嚴重受制于在校學生人數。我國公辦高校學雜費收入的多寡同樣直接受制于在校學生人數,即當年學雜費收入=在校學生數×學雜費標準。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2年至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占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經費總額的47.82%,普通高等學校學雜費收入占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經費總額的30.52%,上述兩項合計占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經費總額的78.34%??梢?,如果我國在校大學生出現象中小學在校生一樣逐年遞增的負增長,那么必然會導致高校非限定性收入的逐年遞減。若各高校還像1999年至2006年的擴張性的大發展,勢必重現“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滿足“教育發展支出”的狀況,公辦高校再次爆發群體性財務困境。因此,在我國在校大學生即將出現負增長之際,各公辦高校必須實行緊縮性財務政策,合理控制高校規模,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壓縮師資、設備、校舍的數量。同時,改變前些年單純依靠規模擴張的發展方式,改為依靠質量效率的發展方式,將有限的教育資金用于教學、科研、制度建設等方面,不斷提升高校的競爭軟實力。

(二)多渠道籌集資金

從2006年我國公辦高校爆發群體性財務困境以來,各級政府為了緩解教育經費的不足,出臺了許多政策,例如高校貸款政府貼息、對高校實行保稅政策、加大財政撥款力度等。例如:廣東省生均綜合定額撥款標準由2006年的6300元/標準生增加到2014年的8600元/標準生,這些政策對緩解各公辦高校的財務困境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單純依靠財政撥款是難以保證高校不陷入財務困境的,幾乎沒有那個國家的高校辦學資金完全是由國家財政包辦的。因此,各公辦高校在不斷拓寬主渠道的同時必須通過多種渠道來籌集辦學資金。

1.通過對外提供技術服務增加收入。各高校不僅是文化知識傳承的場所,同時也是探究未知世界、現代科技產業化的基地,各高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為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各項服務,包括承接科研課題、開辦各類培訓班、科研成果轉讓、科技服務等。這樣不僅能夠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提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能夠提高各高校教學科研能力、增加辦學經費。

2.通過聯合辦學引進資金。聯合辦學是不同高校、法人或政府部門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教學科研技術水平的行為過程,具體可分為校際聯合、校企聯合、公益組織聯合。尤其是校企聯合,企業能夠發揮自身資金、實踐場地等優勢,各高校發揮科研、人才培養等優勢,雙方進行優勢互補的合作,高校為企業提供咨詢、轉讓科研成果、員工培訓以及輸送人才;企業為高校提供學生實訓場所、科研及辦學經費等。具體包括聯合攻關項目、學生宿舍建設、實訓基地等。

3.通過資產運營盤活資產。高校的有形資產都是有使用年限的,如果閑置不用到了使用年限也將報廢,這對高校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各高校應該建立資產運營平臺,將各自閑置的資產進行等價置換,或是將閑置資產出租。對于價格昂貴教學科研又急需的資產也可以通過閑置資產互換或融資租賃的方式解決。其次,高校每年有三個月左右的假期,也可以采用辦短期培訓班、出租等方式盤活資產,在提高資產使用效率的同時籌集辦學資金。

4.通過廣泛交流積極宣傳爭取捐贈收入。從世界范圍看,捐贈收入是各國高校辦學經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朱潔義(2011)的研究,2006年至2007年各國社會捐贈占學校經費的比例:美國(私立)14.4%、美國(公立)4.07%、日本3.00%、英國1.66%、中國0.64%??梢?,我國高校社會捐贈水平的提高還大有潛力。我國各高校應通過與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進行廣泛交流積極宣傳,尤其是要重視校友工作,我們必須通過校友會等渠道,開展各種知校、愛?;顒?,加深大家對學校的感情,形成強烈的歸屬感,建立校友跟蹤制度,最大限度地吸收校友的捐贈。

(三)加強預算控制減少資金浪費

預算控制在高校財務管理中起著統馭的作用,高校預算控制的本質是對教育事業支出的控制,即“有預算的支出可執行,沒有預算的支出不可執行”,也就是對“量入為出、收支平衡”預算原則的貫徹執行??梢?,高校預算控制的嚴格執行是避免高校爆發財務困境的有效措施。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預算執行缺乏約束力,部分高校在使用預算經費時還存在隨意擴大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準的情況,造成偏離原定的事業發展方向,加重了高校的財務負擔;再加上預算績效缺乏完善的考核、監督、評價體系,節約沒有獎勵,浪費沒有懲罰,造成各系處爭奪資金,加劇了財務困境的程度。各高校必須以預算控制為“韁繩”,在科學編制預算的基礎上嚴格執行預算,完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制定合理的獎懲措施,充分調動高校各系處在預算控制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高校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緩解財務困境、保障各項事業的正常運行。

(四)價值體宏觀總量控制

價值體是現實的不可替代的人類需求。運用價值體理論,建立我國的國民經濟價值體分類體系,從而可以獲得我國的教育價值總量,進而獲得高等教育價值總量,以此可以獲得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高等教育規模的數據。以此數據為指導可以有效地制約高校的盲目擴張,實現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既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又能避免高校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滿足教育發展支出狀況的發生,進而避免高校爆發群體性財務困境。

參考文獻:

[1] 陳志堅.高校融資渠道多元化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5)

[2] 褚珊,厲洪.淺析高校預算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會計之友,2010(10)

[3] 朱潔義.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結構現狀與高校社會捐贈.教育學術月刊,2011(1)

[4] 張文昶.以價值體理論為視角透視歐債危機.惠州學院學報,2012(2)

(作者單位:惠州學院 廣東惠州 516007;作者簡介:張文昶,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與會計學)

(責編:若佳)

我國高校經濟法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是我國高校的重點專業之一,對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我國現階段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和思路。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 應用型 人才 培養 模式

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是我國高校重點專業之一,截止2010年,我國720余所高校(不含民辦)中開設此專業的有440余所,在校本科生達近17余萬人,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之一。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發展的如此普遍與機械制造業的發達有直接的關系。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的發展,通過不斷的研發和引進先進制造技術,我國的制造工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了適應機械制造業的不斷發展,我國企業和用人單位對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國高校要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的能夠滿足需要的人才。

一、我國高?,F階段人才培養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作為我國機械制造業最重要的支柱產業,與其他工科專業一樣,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在課程設置上,課程之間既存在缺乏聯系的問題,又存在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的問題;第二,教學管理人員與教師對專業課程體系的知識、能力、道德目標缺乏了解,造成人才培養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后果,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第三,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方法明顯缺乏整體的對接與方法論指導;第四,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完善,不規范;第五,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老舊,不適應新的需要;第六,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教育的培養。上但極其缺乏應用能力,不能滿足我國機械制造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造成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本文認為,首先是我國高校尤其是本科專業缺乏合理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沒有從課程與專業教學的角度進行方案設計;其次,教師沒有把教學體系與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的結合起來,造成學生對本專業課程的把握不夠;再次,我國高校缺乏與社會的溝通聯系,導致教學呈封閉式;最后,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沒有把握機會鍛煉自身的應用能力。

所以,對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從高校、教師、社會以及學生幾個方面來共同努力。

二、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

培養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應用型人才,首先要確定合理的培養思路。對應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準確把握。

本文認為,對應用型人才的定位應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應用型人才應是能夠面向基層、面向企業、面向社會的能夠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其次,應用型人才應具備扎實的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設計、制造、管理、銷售、自動化等綜合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再次,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

三、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措施

對于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高校、教師、社會、學生四個方面來采取有力措施促進。

1、高校方面

高校應準確把握人才培養的方案,按照社會的需求對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同時,安排有經驗有能力的教師進行授課。具體來說:

第一,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應注重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課程的合理分配,從而達到既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又鍛煉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目的。

第二,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上,高校應對社會需求進行具體調研,然后根據調研結果,合理的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設計。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貫徹以能力培養為主的總方針,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重個性的具體思路進行具體設計。

第三,高校應加強與機械制造企業的聯系,一方面能夠及時的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與企業合作,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

第四,引進科技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學設備的改進,高校應注意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從而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

2、教師方面

教師應根據課程設置對教學做出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合理安排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時間;教師還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及時的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給予學生技術上和理論上的指導;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

3、社會方面

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機械制造企業應加入到高校對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人才的培養方案設計中去,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社會還應為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學生提供實踐和鍛煉的機會,為他們對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幫助;社會還應對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人才的就業和創業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機會。

4、學生方面

作為機械設計制造和自動化專業的主體,學生自身也不能忽視對自身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學校安排的實踐課程還是社會上的實習和實踐,學生都應積極把握機會努力鍛煉自身能力。

對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在深入分析我國此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根據社會和企業需要,從高校、教師、社會、學生幾個方面采取措施共同努力,以培養能夠滿足需要的高素質的綜合性的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沈紫金.改革工科人才培養模式迎接21世紀挑戰[J].云南高教研究,2008.

2.曹秀平,張耀春,陳娟.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J].遼寧教育研究,2007.

3.張炳生,劉雪東.機械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7.

4.張濟生,劉昌民,梁錫昌.面向21世紀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我國高校經濟法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中國特色經濟法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從30年的發展實踐來看,經濟法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經濟法在始終堅持更好地為保證經濟實現科學發展服務中,自身也突破了對調整能力的傳統認識,區分了經濟法與行政法,明確了經濟法的正確定位,創新了經濟法的發展觀,提出了“經濟法主體”概念,沖破了公法與私法的界限,形成了與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的經濟法學研究格局。今后,經濟法的發展還必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和諧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相適應。

關鍵詞:經濟法;行政法;社會主義法制;市場經濟

從1955年我國頒布《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到2007年8月30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52年來,我國經濟法已經形成了由多層次、門類齊全的經濟法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體系。當然,建立起成熟的經濟法律體系,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拔鞣浇F代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隨著自身經濟、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漫長演進而漸次形成的,從11世紀到19世紀,其間經歷了800年的時間;如果把羅馬法的歷史計入,則有近2000年的歷史?!倍覈谝脏囆∑嚼碚摵汀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準確體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立法原則指導下,經過30年的以市場為取向的成功改革,已經逐步構建起了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學理論框架,確立了主流學說,使經濟法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經濟法在法律體系與法學體系中的應有地位得到了確立。1992年9月,黨的“十四大”報告確定了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強調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2001年,我國加入WTO,實現了真正意義上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據此,就我國建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而言,如從晚清改革算起,至今也只有近100年的時間,如從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體系算起,則只有短短的30年。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的30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經過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通過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不斷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步伐,我國逐步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我國不斷加強經濟立法和相關立法,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法律制度已基本形成。

一、我國經濟法保證了經濟實現健康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本不同于西方,運行機制也存在較大差異,社會形態、文化傳統、經濟基礎方面的差異更大。30年來,我國經濟法是隨著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一起得到快速發展的,它與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一同經歷了所有的波折和艱辛。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30年,也是我國經濟法發展的30年。我國市場經濟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市場經濟。30年來,我國經濟實現超高速增長的核心是包括經濟法律制度在內的制度變革。我國經濟法保證了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協調、平穩地發展。

1、經濟法保證了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法治經濟,堅持市場經濟基礎性調節與國家宏觀調控并用,堅持橫向經濟關系與縱向經濟關系的平衡結合。1986年,我國頒布《民法通則》,明確了民法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為確立平等主體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據。在經濟法與民商法的合力規范與調控下,使橫向經濟關系逐步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并且尋求到了橫向經濟關系與縱向經濟關系的平衡結合點,使我國經濟實現了30年來的持續快速增長。1979~2007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8%。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120333億元,2007年達到246619億元,年均增加25257億元。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是2000年的1.96倍,五年中,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連超法國和英國,在世界上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居第四位。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已分別相當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20.0%、60.6%和90.7%。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份額也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5.5%,2007年又有提高。在調控橫縱兩種經濟關系平衡結合的過程中,使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到不斷完善,經濟法也得到了發展與完善。

2、經濟法保證了不同所有制經濟實現協調發展。經濟法正確調控了經濟集中與經濟民主這一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突出矛盾,堅持公法與私法在一定范圍內相互滲透融合,堅持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才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從而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經濟法始終在市場主體“一放就亂、一管就死”之間進行調和,在區域發展不平衡之間進行調和,在城鄉二元經濟發展不協調之間進行調和,并取得了豐碩的發展成果。在保證經濟實現協調發展中,我國經濟法的宏觀調控與統籌協調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3、經濟法保證經濟逐步實現了持續平穩地發展。我國經濟法的發展走過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路子,是一條與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相生相伴的道路。實踐充分證明,我國經濟法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是能夠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科學發展所需要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逐步實現了持續平穩地增長。(1)從經濟發展的波幅看,改革開放起步期(1978年~1984年),經濟增長的低谷發生在1981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僅為5.2%,高峰期發生在1984年,增長率達到了15.2%。進入改革開放全面推進期(1984年~1992年),低谷分別發生在1989年和1990年,增長率分別僅為4.1%和3.8%,高峰期是1992年,增長率達到了14.2%。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初期(1992年~2002年),隨著1994年宏觀五項整體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1997年~1999年進行基本制度改革,調整所有制結構,實行全面對外開放,2001年加入WTO,我國經濟發展避免了大起大落,實現了平穩增長。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期(2002年~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分別為9.1%、10%、10.1%、10.4%、11.1%和11.4%,年度間的波幅很小,僅為0.1至0.9個百分點,平均為

0.48個百分點。尤其是自1996年以來,我國經濟連續保持了10多年良好的高速平穩增長和低通貨膨脹,經濟增長波動實現了“微波化”,增長的質量和福利效應明顯提高。(2)從經濟周期的態勢看。第6~9個周期的上升階段基本上只能保持2年。第10個周期已連續8年處于上升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周期中上升階段持續時間最長的,峰谷落差逐步縮小。(見表1)。其中,2003~2007年,我國經濟增速趨于偏熱,但增速提高也是緩慢平穩的,第二年比第一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提高分別為0.9、0.1、0.3、1.2和0.3個百分點。其下降也是緩慢平穩的。2008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比去年同期上升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個百分點。我國從1953年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到現在,經濟增長率共經歷了10個周期波動。其中,改革開放之前有5個周期,這一時期正是經濟法缺位的時期,每個周期上升階段的持續時間都很短,僅為一兩年,而且波動幅度很大,峰谷之間的落差幾乎都在10個百分點以上。改革開放之后已有4個完成的周期,這一時期正是經濟法逐步產生、發展和健全的時期,周期的上升階段雖然也很短,僅為一至三年,但波動幅度有所減小,峰谷落差也降到了六七個百分點,經濟發展明顯趨穩。(3)從國際比較看。通過對1996年~2007年間7個有代表性國家的經濟波動情況進行比較。從經濟增長率的平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序看(見表2),中國最高;而從經濟增長率的波動系數由大到小的排序看,中國則最小。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泰國、日本、俄羅斯的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2001年,受美國信息技術泡沫破滅的影響,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泰國、印度、俄羅斯等發展中國家都出現了經濟增長率的明顯下降。而這期間,特別是近五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經濟法律體系逐步健全了,市場主體的活力不斷增強了,政府依法規范和調控市場的能力不斷提高了。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碩果無可爭辯地證明了過去的30年來,中國特色的經濟法的建設與施行是完全有效和成功的。

二、我國經濟法在突破傳統與創新發展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法雖然學習、借鑒了西方經濟法學的成果,但我國始終堅持從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的原則。我國經濟法走過的是一條與市場經濟建設一起“摸著石頭過河”,一起邊探索、邊發展,邊實踐、邊完善的路子,這就注定了我國經濟法的發展基礎、發展軌跡、理論體系、法律框架等都與西方的不同。我國經濟法的發展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較好地保證了國民經濟健康、穩定、持續、快速地發展。我國經濟法從產生到整個發展過程,都是對西方經濟法律、法學傳統的顛覆與突破,并且在獨立自主、創新發展中取得了經濟法建設的顯著成效。

1、實現了更好地為保證經濟科學發展服務。經濟法是以人們對其生產過程的自發形式進行有意識調控為要務,它是保證國民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個內在因素。社會化生產是商品生產的一種新形式。經濟法就是在率先實行社會化生產的西方國家產生并發展起來的。但被馬克思高度評價的“社會對其生產過程的自發形式第一次有意識、有計劃的反作用”的資本主義工廠立法,反壟斷等各種反經濟危機立法,合理利用資源和防治污染的立法等,卻并沒有受到重視。資本主義國家把社會化生產只當作提高和促進商品生產的手段,確認和保護個人占有,維護等價交換秩序的民商法律是主要法律保障。至于社會化生產所造成的人與人的新的經濟利益關系,只在被動的意義上,在資本關系內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內才被它們所關注,才會通過經濟法去作些調控。與此相反,經濟法對我國卻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國人口眾多、素質偏低、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市場化程度低、人均GDP更低,而世界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發展的形勢和重任決定了我國在法律保障的選擇上,不可能把重點放在保障個人占有和維護等價交換秩序的民商法上,而必然要選擇能直接從內部保障國民經濟實現科學發展的經濟法(這并不是輕視民商法)。30年來,我國經濟法從產生之日起,就擔負起綜合、系統、平衡協調的重任,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重要手段,“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使個人、集體、國家,近期與遠期利益的最大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保持國民經濟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的。

2、突破了對經濟法調整能力的傳統認識。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雖已建立,但完善的任務還非常重,這就決定了我國政府承擔的職能遠比發達國家更為廣泛而復雜。因此,我國政府的基本任務是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保障全國各族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就決定了我國經濟法的調整目標必然是多重的,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變得更加豐富。但是,經濟法的傳統理論卻固化了對企業組織內部一些重要的共性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調整,并主張給一些相對獨立的內部組織以一定的主體地位。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擴展了經濟法的調整領域,從而突破了大陸法系在調整對象理論中“一對一”的機械論觀點,打破了一個法律部門只能調整一種社會關系的禁錮,賦予其調整兩種或多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社會關系的職能;打破了一種社會關系只能由一個法律部門調整的禁錮,賦予其由兩個或多個法律部門從不同方位、不同層面、運用不同手段進行綜合調整的職能。日本是以市場調節為主、國家干預為輔的所謂“混合經濟體制”模式。我國堅持從國情出發,走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道路。堅持把深化經濟改革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展了經濟法的調整能力。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通過設立經濟特區,給外商優惠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在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及時將區域優惠政策擴大至沿海乃至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優惠的局限性顯露出來了,就以產業立法代替了區域優惠立法??傊?,在實踐與探索中,我國堅持注重實用,力求創新,不斷突破經濟法調整能力的傳統認識,擴大經濟法調控的范圍,推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3、區分了經濟法與行政法。我國經濟法調整和規范的對象基于三個出發點:一是國家(政府)與經濟的關系,二是市場經濟與法的關系,三是管理與法的關系。關鍵是理清宏觀調控與行政管理的不同,明確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政府宏觀調控與政府行政管理有一定的共性,但其本質卻根本不同。我國宏觀調控在經濟體制轉軌的大背景下進行。宏觀調控主要針對總體、全局性的問題,特別是短期內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矛盾或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宏觀調控的目標有限,即經濟增長、物價穩定、保障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四個方面,其目的是保持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受能力的協調,并兼顧短期經濟增長與國家長期戰略目標的一致。因此,政府對國民經濟實施宏觀調控針對的是“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問題;而行政管理則是國家機關依法針對市場主體構建的一種以利益為核心內容、以責權為表現形式的責權利關系,國家是權利主體,市場主體是義務主體,以命令、服從為特征。正確區分經濟法與行政法,不僅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奠定了合理穩定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它符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與目標,為經濟體制改革和國家機關職能轉變提供了法理依據。

4、明確了經濟法的正確定位。經濟法規范國民經濟運行關系,體現發展、公平、安全三位一體的價值取向。涉及經濟法在國家現代經濟生活中的定位問題,學術界歷來眾說不一。但目前基本的共識是“國家三三三說”,即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應是三重身份:行政管理者、經濟管理者、國有資產所有者。三種職能:行政管理職能、經濟管理職能、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實現三次權利分離:行政管理權與經濟管理權相分離,經濟管理權與國有資產所有權分離,國有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或法人財產權相分離。㈣但是,由于歷史與現實諸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的改革目前仍面臨著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出資人機構的職能落實不到位;特別是相關立法上關于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產權關系、國有資產監管主體與監管范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能等問題意見分歧較大,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學者們的思路。

5、創新了經濟法的發展觀。我國經濟法學界十分重視發揮經濟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基本目標中的重要作用。堅持推進經濟法理論的創新與發展,保持經濟法理論的先進性,使經濟法理論在指導實踐中做到了既鞏固已有的權益,又不斷開辟未來,為實現科學發展打下基礎;既兼顧當前,又兼顧未來,努力實現代際公平。學界堅持了經濟法的發展必須始終與其所依存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特定的政治體制背景相適應,這是我國經濟法始終能夠保持先進性的原因所在,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另外,拓展了經濟法的理念,擺脫了打官司、當“消防隊”等舊觀念的束縛,把指導和引導市場主體依法確立關系,保證依法運行;做到既治于已然,更防于未然;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等作為經濟法的主要功能和調整重點。

6、提出了“經濟法主體”的概念。經濟法主體是經濟法理論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了解決我國法律、法學中法人概念泛化(二級法人、多級法人)和大量組織主體身份不明(如其他經濟組織)的混亂問題,經濟法給它們寬口徑定位,使它們能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合法地存在與發展,也解決了它們的訴訟主體資格問題。這是我國經濟法的一大貢獻。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經濟法主體理論研究在認識上經歷了三個階段:興起時期,認為經濟法主體包括“決策主體、管理主體和實施主體”;初步發展時期,認為經濟法主體包括“管理主體與實施主體”兩大類;走向成熟時期,認為經濟法主體包括“規制主體和受制主體”。在經濟法主體理論經過近30年的演進過程中,徹底改變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或政府主體一元化的狀況,建立了一系列、多元化的主體理論,包括主體類型理論、主體特征理論等。塑造了“國家”這個經濟法主體結構中最鮮明、最重要的范疇。但各個時期的主體理論都體現了“國家”或“政府”在主體類型中的核心地位。這與多年來在經濟法學的研究中偏好國家權力而忽視市場主體權利有關,因而也喪失了經濟法主體自身的創造性,難以躍出民事主體理論的樊籬。原因是經濟法主體理論未立足于經濟法調整競爭利益的創造與分配、競爭秩序的促進與維護等有別于一般的財產流轉關系與身份關系的現代新型經濟關系,忽略了經濟法調控此類特定經濟關系所具有的本質屬性,未在此基礎上對特定經濟關系類型中的主體進行提煉。其實,不同法律主體名稱不同的背后,折射的是部門法之間承載的法律價值目標的迥異,而經濟法主體理論的抽象與提煉卻恰恰忽略了在此根源上的追尋。

7、沖破了公法與私法的界限。經濟法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實現公法、私法兩者的結合,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第三法域,為法律功能的擴展和法學理論的研究開辟了更加廣闊的領域。同時,為了推動社會公共利益、個體利益更好地發展,經濟法也在逐漸向公法與私法領域滲透;經濟法協調公法與私法,共同推進宏觀調控的內容也逐漸增多。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實踐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也迫切需要經濟法打破公法與私法的界限,甚至在一些方面還要依靠私法來規范。如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報告提出: “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隨著產權的流動和重組,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按2006年度全國產權登記的102166戶企業分析,公司制企業戶數占到48.13%,中央企業中公司制企業戶數占64.2%?;旌纤兄平洕趪窠洕幸烟幱谥饕匚?。如何調整規范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國有產權管理面臨的重大課題。這就需要嚴格依照《物權法》、《公司法》、《民法通則》、《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來規范管理行為,既要避免監管“缺位”,也要防止監管“越位”;要針對混合所有制企業產權的形態及其治理結構,區別制訂科學、有效管理國有產權的辦法,避免管理“越位”與“缺位”現象發生。我國經濟法學界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經濟法與公法、私法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交叉關系的研究,并始終認為,只有使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得以和諧,才能保證經濟法得到科學的發展,這也使我國經濟法自身具有了很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8、形成了與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的經濟法學研究格局。30年來,我國經濟法學研究已逐步重視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尤其注意吸收和借鑒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密切聯系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國法學論文注釋的數量在30年間發生了劇變,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當多的論文根本就沒有注釋。30年后的今天,一篇法學論文的注釋,動輒數十個,甚至上百個。早期的注釋幾乎全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的著作。無論是憲法學論文還是民法、刑法、訴訟法領域的論文,都概莫能外?,F在,法學論文引

證的范圍早已超越了法學文獻;中外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研究成果,被法學研究者們大量地引證。注釋的性質,已朝著多元化的方向迅速發展,經濟法學的研究亦如此。實際上,法學學科的研究方法就是經濟法研究的最基本方法,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現代經濟學理論更是經濟法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研究已經打破了僵化固守的“部門法門戶”藩籬,重視綜合運用多個法律部門、多門學科、多種方法,努力使問題的分析更為全面,切實有效地解決了國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諸多重大實際問題。近年來,法律的經濟分析方法受到重視,尤其是在經濟法領域,法律經濟學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盡管這些應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畢竟提出了許多新思路。此外,博弈論、公共選擇理論等在經濟法領域也有應用價值。不僅如此,社會學、政治學等許多相關學科的理論,對于深化經濟法學的研究都有積極意義。

三、我國經濟法今后發展應關注的重點問題

1、重視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制度上把握經濟法的研究重點。應重點堅持以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核心,緊緊圍繞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來完善經濟法律制度。著力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方面來完善經濟法,使其形成更加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調控與規范體系。

2、重視從健全現代市場體系上把握經濟法的研究重點。應重點圍繞繼續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等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研究。繼續深入探索經濟法對社會資源和權利的再分配功能,發揮其在統籌各種發展關系,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關系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完善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市場經濟發展機制。圍繞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建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等重大問題開展研究,積極構建和完善相關的經濟法律制度。

3、重視從規范、引導政府科學干預經濟生活上把握經濟法的研究重點。如何實現政府在干預經濟生活中遵循“輔助性、多贏性、間接化、經濟性和合法性”規則,實現科學干預,是經濟法學需要繼續著力研究的重點問題。而確保政府實施的宏觀調控有利于平衡宏觀經濟關系,實現社會整體和諧,還需要著力研究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的特點、經濟法的特征、經濟法保護的利益結構、經濟法的體系。市場經濟中存在許多經濟關系,其中宏觀經濟關系涉及國民經濟總體發展,如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產業結構關系和國際收支關系等。宏觀經濟關系平衡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能否持續穩定發展。市場管理法和宏觀經濟管理法的一致性構成了經濟法內部的和諧統一,而兩者的沖突性又構成了經濟法的內在矛盾,對其矛盾性與統一性深入開展研究,有利于正確把握經濟法的精髓,自覺堅持按經濟規律辦事,到順各種經濟關系,達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實現科學發展的目的。

4、重視從宏觀調控面臨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上把握經濟法的研究重點。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宏觀調控都會面臨著新的艱巨任務,因此,經濟法的研究應積極向深度進軍。要特別重視對形成科學權威高效的宏觀調控體系構建及運轉機制的研究。當前,有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很多,但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也很多,政府宏觀調控還有許多地方有待完善。實施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離不開經濟法學研究成果的支持。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經濟法要重視規范政府的微觀管理和具體行政行為,依法把不該管的事項交給市場。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把投資審批權下放給地方政府,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逐步縮小政府對投資項目的核準范圍,讓企業做到自主決策。改進規劃和產業政策管理,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規劃和專項產業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減少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轉變政府宏觀調控方式,著力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與市場要素價格的直接干預,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讓市場自主配置資源與企業自主經營,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經濟法要明確宏觀調控的職能重點,突出宏觀調控與規劃職能。明確宏觀調控職能部門的職能重點,強化制訂發展戰略的職能,實現從“項目管理”向“規劃管理”、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不斷提高宏觀調控的藝術與水平。經濟法要積極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各司其職,強化協調配合,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形成科學權威高效的宏觀調控體系。經濟法學研究要重視宏觀調控的基礎理論研究,要針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深層次矛盾,密切關注國際國內新出現的重大問題對經濟的影響,如突發事件引發的大面積災害、“5·12”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國外熱錢大量流入、股市動蕩、金融危機及經濟危機等重大事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深入探討科學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與力度,及早研究相應的法律調控與規范對策,避免經濟發展出現大的起落,為保證國民經濟實現更長時間、更高水平和更好質量的發展提供服務。

5、重視從基礎理論研究的創新上把握經濟法的研究重點。推動經濟法建設和經濟法學研究的發展,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要重點解決創新不足和“標新立異”的問題?!懊つ垦芯?、低水平重復”、“拿來主義”等都是導致創新不足的根源?!皹诵铝悺钡膶嵸|不是創新。因為其目標不是務實的,而那些過于“超時空”,對特定主體無法適用的觀點、措施,在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面前,只能是“添亂”。毫無疑問,這種“創新”是有害的。創新不足和“標新立異”都不能有效地解決現實問題。經濟法基礎理論是經濟法和經濟法學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經濟法的發展離不開理論創新;而基礎理論的創新也離不開對實踐中新鮮經驗的及時總結與提煉,更離不開市場經濟的科學發展。所以,沒有基礎理論的創新,經濟法的發展就沒有基礎,而要創新,除了開辟新領地,提出新思想外,關鍵是要堅持從保證市場經濟實現科學發展的實際出發,努力在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上下功夫,在推進基礎理論研究貼近實際的科學創新上下功夫,在推進市場經濟實現科學發展上下功夫。這是我國經濟法30年來能夠實現健康、快速發展,并取得巨大成效的一條基本經驗。

經過30年的實踐與發展,我國改革開放整體上已經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社會總體上已由競爭生存型社會轉向和諧發展型社會。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必須堅持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要求相適應,努力使經濟法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按照城鄉統籌協調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按照提高開放型經濟質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積極地推進對外開放;按照社會和諧的要求,加快推進社會發展體制改革??傊?,經濟法建設和理論研究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參與到協調經濟、社會、文化及政治等不同領域的改革發展中來,著力解決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力爭在全面、綜合、系統、平衡、適度地調控與規范“兩只手”,在構建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實現多贏發展的格局中大有作為,保證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實現科學發展。

責任編校:瑞 生

我國高校經濟法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模式是“學校-院(系)”兩級管理模式,在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中起到過重要的作用,培養了大量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但是,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突出的是程序化問題,遮蔽了其本體功能的實現。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改革應是下放權力,依托學院制完善學院一級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根據管理職能重新整合設置院校兩級學生管理組織結構。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扁平化;放權

促進學生全面和自由發展是高校學生管理的本體功能。組織結構是為了實現組織功能的一種既定設計,諸多的組織功能有機而有效地集成于組織的機構中,為實現組織目標而服務。所以說,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的改革和發展,直接關系到高校學生管理功能的實現?!氨馄交币只颉胺艡唷??這需要我們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還改革作出理性的選擇。

一、憂思: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我國高校學校管理改革不斷推進,職能不斷擴展,組織結構不斷完善,現在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模式是“學校-院(系)”兩級管理模式,在學校層面學生工作由黨委領導,具體由一位副書記總體負責,在院系層面由黨總副書記負責,團總支書記和輔導員組成學生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學生工作,各班有班主任具體管理。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在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中起到過重要的作用,培養了大量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這些人才承擔著改造和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使命,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國家的整體競爭力。但是,基于高校學生管理處于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進行分析,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突出的是程系化問題,具體表現以下兩個方面。

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組織結構呈現科層制特點??茖咏M織是近代西方社會“工具理性”在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方面的一種反映。我國高校在學校、學院、系和班級都設有學生管理組織結構,在縱向方面對權力和支配和從屬關系作了明確的劃分,高校學生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各項工作井然有序,高校學生管理的預設目標得以實現。

從微觀層面來看,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中最為基本的組織單元是班級,相同專業的學生被編入同一個物理空間“班級”,同一班級的學生按照性別被編入不同的宿舍。過分關注班級整體的目標和利益,實行過度的規范化管理,強調班級中的紀律和操行等學生的外在表現,同時,封閉的物理空間也限制了班級與班級之間的活動范圍與方式,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學生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與交流。

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的狀態遮蔽了其本體功能的實現,學生不僅生存于科層制的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中,這些都是學生的個性選擇自由受到限制?!秾W會生存》指出傳統教育的兩個根本弱點,“第一是它忽視了(不是簡單的否認)個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復雜的作用,忽視了個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樣的表達方式和手段。第二個弱點是它不考慮各種不同的個性、氣質、期望和才能?!蔽覈咝W生管理組織結構存在這些弱點,這有悖于對現代學生個性的弘揚。

二、質疑:“建立以職能部門為主的以及管理機制”的“扁平化”觀點

針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存在的問題,為了促進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的改革和發展,一些學者提出將學生工作從院系剝離,院系不設學生事務組織機構,建立以職能部門為主的一級管理機制,根據不同職能成立學校一級的辦公室或中心直接面對學生開展工作,也就是將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機構“扁平化”。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值得商榷,不論是對組織管理理論的理解,還是對我國和歐美國家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的理解,上述觀點都存在一定的偏差:“管理層次越多,組織的靈活性越差”是一種組織管理理論上的誤解,組織靈活性與管理層次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與組織靈活性有必然聯系的是組織結構的“權力點”,也就是說,組織靈活性的高低,不再于組織有多少管理層次,而在于信息需要傳遞至哪一個管理層次才能做出決定。所以,改善組織靈活性的有效手段并不是組織結構的扁平化,而是充分的授權,盡量縮短信息源與“權力點”之間的距離。在信息源與“權力點”之間距離相同和組織管理人員素質相同的情況下,傳統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會比扁平式的組織結構更有效率,理由是傳統金字塔的組織結構在管理幅度上比較狹窄,管理者所管理的事情并不很多的情況下,對信息的反應速度就會比較高,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在管理幅度上比較寬廣,管理者所管理的事情相對更多,對信息的反應速率就會降低。所以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的改革并不一定要將其扁平化,也可以將改革權限下放至院系一級,這樣學校一級的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就可以從事務性的工作中擺脫出來,研究和制定對于高校學生管理具有宏觀性的和長遠性的政策和制度。各個學院都建構相對完善的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具體負責為學生之發展提供全方位的規范、咨詢、指導和服務。各個學院都建構相對完善的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這樣還可以加強院系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共同促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同時,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改革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更有利于學生之發展,更有利于提高服務于學生之發展的質量,信息的反應速度只是影響組織結構服務于學生之發展質量的其中一個方面。對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高校學生事務組織結構模式的研究也值得商榷,在英國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先有學院,后有大學,各學院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學院負責學生個別輔導和課外活動。這說明在英國高校的院系一級中存在學生事務管理的組織結構。對于美國大學生本科生教育,一些學者也進行了反思,比如哈瑞劉易斯在《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一書對大學的現狀表示了憂慮,“大學沒有指望接受來幫助學生,卻聘請咨詢師和輔導員來完成教育任務。學校甚至以學生互助的方式,讓學生來完成原本屬于教授的教育工作,學校居然以這種釋放教授責任的做法而自豪?!薄斑x拔教授的制度必然導致教師視野狹窄,他們只能成為專家而不是博學之士,他們只能心無旁騖地專注于本專業,卻無暇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边@些反思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組織結構模式在學生之發展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三、理性選擇:重建建構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院校兩級組織結構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改革應是下放權力,依托學院制完善學院一級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根據管理職能重新整合設置院校兩級學生管理組織結構。這既是基于我國高校管理的現實基礎,又是著眼于在新的發展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功能的實現,作出的理性選擇。

1.依托學院完善學院一級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的緣由

近十幾年來,我國的大學在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中相繼實行了學院制。凸顯培養人才和發展學科等職能目標的內部組織結構形式和管理模式。所謂實體性學院,學院應該是管理中心,相對于學校是決策中心、學系是學術中心而言,實體性學院在人、物、財、事上均具有較大的自主權。任何大學的發展都應該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學科為基礎構建大學的組織機制,學院作為以學科為載體進行科學研究,大學是以前學科為基礎進行專業的設置,按照專業招收學生,進行人才培養。學院制是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

實體性學院對于在學院一級建構高校管理組織結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體制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擁有制定與修訂專業培養目標、設置專業與調整專業、選擇與修訂院系課程、組織課程等權力。在學院一級建構相對完善的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這樣在人才培養方面,學院就可以不僅僅局限于在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和修改還可以從學生的全面和自由發展的層面來規劃學生的整體培養目標。同時,在學院以及建構相對完善的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教師不僅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而且對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等其他方面也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這樣也更有利于發揮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制定更為合理的學生培養目標,設置更為合理的課程,根據學生的情況更好地組織課程。二是實體性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擁有對教師的計劃、任用、調控、評價和培養等權力。在實體性學院不乏本學科的學者、專家,他們對本門學科的專門化知識有很深的造詣,比外人更熟知本門學科知識的發展順序和內在邏輯,也最知道本專業學生必須具備哪些基本智能素質,在學院一級建構了相對完善的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這樣更有利于學術人員與學生事務管理人員的融合,更有學術人員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專業化的學業咨詢和指導等。同時,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獲得相當多的與學生直接交流和對話的機會,他們對學生身心方面需要是非常了解的。他們能夠為更為合理的學生整體培養目標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決策咨詢。

2.重新整合設置院校兩級學生管理組織機構

一是基于高校學生管理的職能重新設置高校學生管理的組織結構。在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中學生與教師都是平等的主體,都是在實踐活動中自我生存和發展,所以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的職能要建立在對學生主體的自我建構基礎,對學生進行知識和價值的引導,而不是對象性實踐活動的“灌輸”和“改造”,更多的體現其咨詢、指導和服務的職能,而不是管制的職能。這樣,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就由對象性關系轉變為主體間性關系。在高校學生管理的主體間性師生關系中,學生作為發展的主體有兩個方面的表現:與管理中介客體構成“主-客”關系,作為“主-客”關系中的主體,學生表現出個人主體性:與教師構成“主-主”關系,作為師生關系的主體,學生主體得以生成,個性得以發展。為此,要基于高校學生管理組織結構的職能重新設置組織結構,根據高校學生管理的管理、咨詢、指導和服務等職能,可以在學校和學院兩級分別設置咨詢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等組織結構,在學校一級的咨詢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之上設置學校學生事務指導委員會,負責整個學校學生事務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發展規劃的制定和整個學校學生事務的宏觀協調與管理,由分管學生事務工作的副校長或副書記、各中心負責人、學生事務管理人員代表、學術人員代表和學生代表組成。在學院一級的咨詢指導中心、服務中心、管理中心之上設置學院學生事務指導委員會,負責對學院一級的咨詢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的協調和管理。

二是基于高校學生管理下放權力重新設置高校學生管理的組織結構。前面已經論述了高校學生管理下放權力的緣由,更有利于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咨詢、指導和服務。學校一級的咨詢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要將學生發展的咨詢、指導、服務和管理的具體權限下放給學員一級設置咨詢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學校一級的咨詢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主要負責政策和制度的制定、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各學院對應職能部門的協調,學院一級的咨詢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具體負責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咨詢、指導和服務。學院一級的咨詢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分別接受學校一級的咨詢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分別參與學校一級的咨詢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管理中心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以及發展規劃的制定。

參考文獻:

[1]郭毅.組織行為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美]C·賴特·米爾斯著.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M].楊小東,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鄭和.班級中的規訓與懲罰——基于班級要素的社會學分析[J].現代教育論叢,2007,(6).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美]詹姆斯·麥克勞倫.教育哲學[M].宗少云,陳平,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6]林筱文,等.綜合性大學中的學院制管理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2).

[7]哈瑞·路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M].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8]嚴燕.學院制的內涵與學院的設置[J].教育研究,2005,(10).

我國高校經濟法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時代的發展與大眾化教育的到來,對高等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而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傳統的教學管理策略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潮流,不能滿足當下教育發展的基本需求,管理活動中出現諸多的問題亟須解決。作為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教學管理人員,其綜合素質與教學工作的開展息息相關。主要梳理了高校管理人員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教學管理隊伍必備的素質要求和增強教學管理隊伍素質的舉措,特別對理論知識、管理能力和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望對廣大教學管理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    鍵   詞]  高校;教學管理;管理人員;綜合素質

教學是學校的基本工作,是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也就是說教學是學校的中心環節,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圍繞教學目標進行運轉和開展活動,為教學目的而服務。高校教學管理人員是教學管理的直接參與者和執行者,其綜合素質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所以應督促教學管理人員掌握并不斷提高專業理論知識、教學管理能力,以提升教學質量和高等院校的教學水平。

一、當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隊伍存在的問題

教學是教學管理的中心工作,教學管理的直接和根本目的就是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開展,提高教學質量。教育管理的地位決定了教學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教學管理水平和能力,雖然以往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教學工作者基本能夠滿足管理工作的需要,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傳統的教學管理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也暴露一些問題。

(一)專業性和職業性弱,知識結構不完善

教學管理人員的組成存在很大的問題。有的高校管理隊伍中的管理人員由不同教學崗位的人員拼湊而成,他們具備專業知識,可是卻缺乏教學管理方面的知識。對于教學管理應具備的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和計算機等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夠深入,缺乏對現代教育教學管理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和掌握。并且在實際工作中,教學管理人員不僅要參與教學計劃的修訂、教學任務的安排、教學過程的管理,還要協調教職工在教學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解決學生在學業方面存在的各種難題,還要組織教學改革、教學立項、教材更新等。非專業化的教學管理人員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直接影響管理工作的開展。

(二)缺乏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技能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工作的各個領域。在科學技術的輔助下,逐漸實現辦公自動化,教學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現實并非都是這樣,這和教學管理人員對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認知與掌握程度有很大的關系。大多數的教學管理人員僅掌握了基本的科學應用技術,缺乏對教學管理軟件的深入了解與掌握。沒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軟件的多項功能,有時在運用教學管理軟件中遇到問題甚至不能獨立解決,在更多時候依賴計算機專業人員的指導。

(三)缺乏現代教學管理理念

根深蒂固的教學管理思維和理念大大阻礙了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一些傳統的教學管理工作者固守著傳統的教學管理思維和方式。在管理工作中習慣被動執行與服從領導,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與被管理者的關系上,習慣于高他們一等,認為管理就是監督和檢查被管理者是否違反相關規定,以絕對服從和行政命令的管理手段約束被管理者,缺乏服務意識。這些管理人員落后于時代發展,缺乏現代教學管理思維和管理方式。

(四)對工作性質認識不足,隨意性大

教學是學校的工作重心,但是學校的管理對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學管理工作是保障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一些學校在開展工作中只是注重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忽略了對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視和對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培養,導致有的管理人員對自己的工作性質認識不足,認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無,所以在工作中出現不嚴謹的現象,充滿了懈怠。工作中的隨意性和對管理工作抱以敷衍了事的態度影響了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使管理工作的效率下降。還有一些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上行下達,形成惰性,在工作中不愿動腦、懶得動腦,不愿、不敢創新工作方式,因循守舊、流于形式,缺乏對工作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五)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執行方面

教學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與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雖然沒有直接關系,但卻是制約教學管理人員行為的重要因素?;旧细咝6加凶约旱慕虒W管理制度,但是其在教學管理工作中發揮的作用卻微乎其微。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其學校建立的教學管理制度脫離實際情況,在沒有認真分析教學管理人員基本情況下制定了過于注重統一化和規范化的教學管理制度,完全忽視了對教學管理人員想象力、思維創造力的培養,不能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地區別對待,缺乏一定程度的柔性特質,著力點在于管理制度的規范化和統一化,卻沒有考慮到不同管理人員的個性特點,可操作性不強。第二,雖然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有明確并且規范的條文,但是執行力度弱,流于形式。學校建立的教學管理制度在某方面來說只是學校文化的擺設,有時甚至會忽視它的存在,它的真正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

二、提高高校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的有效策略

教學管理人員對于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高校改革的大潮下,全面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教育發展成為教育界的重點工作之一。如何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這是當前教學管理改革面臨的大問題。綜合素質的提高最重要的還是依靠個人自覺,筆者針對上述教學管理人員現狀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提高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

教學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社會主義現代化公民具備的思想覺悟,在思想和行為上與國家保持高度一致。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作為指導思想,認真學習政治理論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培養和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樣才能牢記自己的使命和崇高的職責,做到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在工作中投入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以完成各項工作。

高校教學管理專業性要求教學管理人員具備專業、系統的教學管理知識。掌握相應的教學規律并認真學習教育學知識,這是對教學管理人員最基本的要求。在掌握了教育學知識后,教學管理人員應深入學習管理學知識,并且將其應用在實際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教學管理人員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不只是教育學和管理學,除此之外的心理學、計算機等知識技能也是教學管理人員的必修科目,所以教學管理人員要不斷地學習和培訓,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豐富自身經驗,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更新知識,以此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綜合素質。

(二)提高管理人員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睍r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日新月異的生活要求教學管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不能一成不變,創新是教學管理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對于不適應現代教育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教學管理方法,應該勇敢大膽地進行改革和調整,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擁有創新意識。

1.更新管理理念

必須樹立先進的、科學的教學管理理念,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尊重個體差異性,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挖掘其潛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將人人成才的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作為全面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學管理的主體主要由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組成,這三個主體是平等的關系。所以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教學管理人員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尊重教師和學生,引導師生共同參與管理工作,積極樹立服務意識,為廣大師生提供服務,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工作和學習。

2.創新管理方式

思想是行動的先覺者,更新了管理理念之后,就要在實際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完成行為上的轉變。跟隨時代步調,學習并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并將其應用到管理工作中。在課程安排、學籍管理、成績管理、選課管理、教學計劃、考試日程安排等方面創新管理方式,掌握和運用新方法和新技能,力圖提高管理質量和管理效率。

(三)提高管理人員各方面的工作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習得的理論知識最終都要應用在實際工作中。所以管理人員在掌握充足的理論知識后要在管理工作中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促進管理工作更好的開展,并培養組織能力和決策能力。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對象是廣大的教師和學生,管理人員需要注意各方面的影響,監控教學各環節的運行。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要學會敏銳地發現問題,并且善于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在認真思考和分析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培養管理人員的團隊合作意識

教學管理工作是一個多方合作、相互配合的過程。每個管理人員各司其職,做屬于自己范圍的工作,可是每個管理人員之間的工作不是孤立的、單獨運行的。一個環節是上個環節的結束,下個環節的開始。比如只有在精確的排課數據出來之后才能進入選課環節,成績錄入需要提供成績結果等。因此,在教學管理工作中,要求教學管理人員要在充分認識團隊重要性的基礎上,具備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要關心整體的工作,與同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五)建立完善高校管理和獎懲機制

規章制度的建立不僅可以約束和規范教學管理人員的行為,還可以激發其工作熱情,調動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各高校應該根據自己學校和工作人員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適當加入激勵因素,以公平公正的態度進行評獎評優,發揮榜樣和積極分子的作用,營造緊張激烈的競爭氛圍。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各項機制的建設,如薪酬機制和晉升機制等,讓管理人員得到實實在在的東西,激發他們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的積極性。

教學管理工作是一個龐大而且復雜的工程,教學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關系著教育事業的興旺和發達,所以各高校應注重培養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充分認清和了解教學管理工作的現狀和出現的問題,根據現代教育新要求制訂合理措施,適應新形勢。從管理人員方面入手,提高其專業化、職業化,更新理論知識的同時,學習和掌握各項新技能,提高其綜合能力和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謝旭輝.淺談高校教學管理隊伍素質的建設[J].高教論壇,2006(2).

[2]李亞非,王宏長.關于提升高校教學管理隊伍能力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19).

[3]王蓉蓉.淺析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7).

編輯 曾彥慧

上一篇:教研員職能轉變論文范文下一篇:互聯網傳播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