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發展論文范文

2024-01-23

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闡述了大學物理課程設計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課程設計的弊端與問題,并提出大學物理課程設計模式的新思路。根據對大學物理課程基礎性地位的認識,在課程設計與方法上提出了改革性的建議,以此進一步提高大學物理教育的整體效果。

【關鍵詞】大學物理;課程設計;建議

一、 大學物理教育概論

物理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是理工科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科學文化素質的基礎保證,但在當今大學物理的課程設計中還存在很多不足,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需要在摸索中總結一些經驗和規律,制定合理的課程設計方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能動性。

二、 大學物理課程設計現狀

2.1大學物理地位不牢固

有些高等大學教學定位比較落后,公共基礎課教師不夠專業,教育模式跟不上專業教學改革,所以物理課時安排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與變動性,有些專業會選擇減少物理的課時以滿足其他專業知識的學習時間,這嚴重加大了物理課程傳授的難度,有些專業則會直接取消大學物理的學習,這些直接影響了大學物理知識的傳播,不利于對創新人才的培養,阻礙了理科綜合素質的人才的培養。

2.2課程設計方式落后、師資薄弱

對于一些師資力量較弱的大學,由于教師工作上的流動性與老教授的滯留性,網絡、多媒體等現代科學技術的普及與傳播收到了影響,這些都阻礙了物理課程的教學。另外,教師的科研項目較少、教科研水平較低,沒有跟上教學環境的變化,并且不注意自身教學素質的提升與學習。一些教師還靠著陳舊的課程設計方式,手段單一,導致課程教學沒有達到預期,并且消減了學生們的興趣。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3.1學生對課程興趣不足

大學物理課程與高中跨度大,概念更加抽象、難以理解;公式繁瑣、難以應用;需要靠大量實驗去掌握本質的理論、實驗難度大。而大部分學生沒有很好的物理基礎與天分,加上大學課程管理模式的松弛,大部分學生自制力差,不愿意花時間去鉆研,長期以來學生就會產生厭倦的心理,失去對大學物理的興趣。

3.2課程設計內容不新穎

部分高校對教育資源利用的模式有所不足,并缺少教學內容的創新,對師資力量不合理的調配與使用很大的影響了對創新觀念的重視與轉變,影響了創新實施與傳播的力度。課程設計方式因循守舊,內容枯燥陳舊,涉及的知識粗獷難以理解,課程編排設計也沒有亮點[1]。很多時候物理課程教學的學時也會得到相應的縮短,在課堂上沒有對基礎知識進行消化,不利于實驗課對知識的鞏固與創新,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能動性的加強。

四、大學物理課程設計的分析與建議

4.1正確認識大學物理課程

大學物理是高等院校一門先于專業課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該課程涉及的探究方法、實驗思考都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強化的鍛煉,對大學物理的系統學習將會帶來很好的自我提升,更好的幫助自身對其他科目的接受認識與思考學習,能很好的服務于相關專業課的知識強化,并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科學的三觀,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大學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4.2 大學物理課程設計內容的分析與建議

高等院校的大學物理是一般是在大一時期開設,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有不同程度的幫助。為不同專業制定出符合專業特色的大學物理課程設計是一個很好的實踐思路,不僅有利于加深大學物理的附加價值,讓學生更加重視,并且對其他專業知識的學習有著更系統、更具體化的幫助。因此,首先教師要做出對各專業學生市場的調查與定位,參照不同專業的學生的培養方式與計劃制定出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大綱,然后對具體的專業課的相關知識進行整理與選擇,最終形成一個符合專業發展方向的教學課程的總體設計。

大學物理的知識相對高中知識較為廣泛、深奧,教師在授課之前,需要進行

中學物理與大學物理銜接、大學物理與專業課的銜接。做好相關知識的回顧,有利于學生們對新知識的接納,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做好鋪墊與過渡。有關聯的知識與內容一定要進行串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疏通與掌握,跟專業課有關聯的內容要進行精講,做到對應的知識點與專業課內容的緊密結合。

杜絕課堂上知識單向傳輸狀態,實行多元化教學,全面提供學生能動性也是一條重要的措施。在大學物理課程教學中,應該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當中,教師應采用多種而又靈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物理的關鍵并不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而在于讓學生學習大學物理的研究方法和創新意識[2]。

4.3大學物理課程設計方式的分析與建議

以將投影儀等多媒體引入課堂,實現對教學過程和資源的現代化管理,增大物理課程的容量、使課程更加直觀、充實、更有效率,也可以鍛煉學生們連貫的思維能力。教師應該對新興的多媒體教學有相關的學習研究,利用計算機的高科技手段進行教學的演示、實驗的分析、課堂的報告以及網上答疑。新興的教學手段有利于教學環境的優化與創新,有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課堂教學中應加入物理學家的趣聞佚事的講解,有利于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以及對物理的求知欲。多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分析與討論,自主設計學習,勇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們真正參與到課程設計當中,這些都有利于學生良好科學素質的培養以及創新意識的增強,為掌握大學物理課程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礎。

在教材方面應該向實用、新穎、創新的方向進行改革,改變以往復雜、古板的特點,從基礎知識入手,潛移默化,注重知識的銜接與學生思維的開拓,要結合專業知識形成一個符合專業發展方向的教學課程方式。

在對大學物理的考核中,應該將掌握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考查全面化、具體化,不再將學生的綜合素質用一張試卷來判定。將平時課堂表現、課外作業分數也作為最終考核的一部分,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學生與老師互動的最大化,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各種綜合素質以及創新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真正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

五、結語

大學物理是各個大學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程,對理科人才培養具有其它學科無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大學物理課程設計模式存在著一些亟待突破的地方,今后應對課程設計內容與形式的進行相應的創新與改革,將大學物理教育真正普及到大學生之中。

參考文獻:

[1]李振偉.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7 (12):91-93.

[2]楊雄珍,陳浩,陳恒,等.高等院校理工類大學物理教學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賀州學院學報,2009,25(3):87-88.

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隨著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師專業化理念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入發展,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已引起了學界的重視,相關研究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通過主題分析,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主要集中于七個方面。通過對這七個方面的研究進行深入的分析,我們發現專業發展方式方法及策略模式研究占絕對主體,并且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情意研究相對缺乏。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師; 專業發展; 研究主題

[作者簡介] 蔣志輝(1979—),男,湖南永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育。E-mail:jiangllxy@126.com。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專業發展逐漸成為我國教育領域研究的重大課題。當前,國內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相關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極大的提升。然而,現實上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仍然面臨巨大的困難,其專業化地位和專業發展之路仍然舉步維艱。因此,在這個轉型的關鍵期,適時地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進行系統的、深入的總結,對于全面、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現狀以及進行正確、合理的實踐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

一、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基本概況

信息技術教師是伴隨著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而不斷成長的一類群體。由于我國信息技術課程開設相對較晚,最初關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出現于2001年,此后逐漸繁榮。

通過對中國知網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所檢索的文章進行篩選與整理,在年份這個特征參數上得到如圖1所示的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關注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越來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視。

另外,對所檢索的文章進行內容分析,我們初步得出,關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專業發展理念及基本理論、信息技術教師角色地位探討、職業生存環境及發展現狀、專業發展方式方法及策略模式、情意研究、專業知能結構及素質要求、其他相關研究等七個方面。下文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

隨著教育信息化在基礎教育的滲透與深入,我們相信,對信息技術教師的關注將會越來越多,對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也會越來越多。

二、關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

發展的主要研究分析

在對國內相關文獻的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我們了解到有關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對之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綜述。

(一)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之理念及基本理論研究

理念及基本理論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基礎,對研究的深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已有的研究文獻中,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創新推廣理論、[1]知識管理理論、[2]扎根理論[3]等與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相整合的理念為我們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有關信息技術教師的職前、職后培養問題也是基礎理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一部分學者在積極探索高師院校培養信息技術教師的方案以及理論問題,如周雄俊、[4]孫沛、[5]劉家彬[6]等人的研究,一部分學者在探討信息技術教師職后以培訓為主要手段的繼續教育問題,并積極探索職后教育培訓的新思維,如張麥俠、[7]詹青龍、[8]焉凱[9]等人的研究。還有不少學者研究了新課程與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相互關系和理論問題,揭示了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與新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建設之間緊密耦合、彼此關聯的關系。如我國學者王海燕對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的適應性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信息技術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面臨的挑戰以及自身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和教學操作過程等方面的適應性進行了理性的梳理,并提出了一些改進策略。[10]鐘柏昌等人剖析了信息技術教師與課程共同成長的經驗與模式,解析了教師與新課程成長的豐富內涵,并提出了教師與新課程共同成長的一般模式,如圖2所示。[11]

理論研究成績斐然,我們不可忽視,但在文獻的研讀與分析過程中,筆者發現,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還相對薄弱,仍然存留尚待深入探討的一些理論問題,如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范式的轉向、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基本立場等問題仍需要我們努力探索。另外,如何將教育學、心理學的適切的理論成果引進來,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生存環境及發展現狀研究

“職業生存環境”這一表述鮮見于文獻,然而有關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生存環境卻早就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筆者從簡表述,教師職業生存環境是指教師在其職業生活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包括政策環境、學校氛圍、專業發展保障條件等因素。從大環境上看,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生存環境是越來越好,學校的硬件條件和宏觀的政策支持,特別是21世紀以來國家制定的一些實施政策和標準,教育部在各種場合都重申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在基礎教育領域的重要地位,這些都對信息技術教師的生存與發展極其有利。然而,在文獻的調研和實踐的訪談中,筆者卻發現,信息技術教師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在文獻調研中,有一個關鍵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邊緣化”。學科被人為地劃為“非主流學科”,常規課因為學校種種活動而被挪作他用,教師工作繁雜,職稱難評,評優評先難,經濟待遇普遍較低。[12]也有研究者將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形象地比喻成“圓周運動”。[13]而杭州市瓶窯中學邵志英老師的“表白”更讓人深思:自己都不愿意說自己是信息技術教師。一是自己究竟是專職教師還是教輔人員,學校里和計算機有關的事情都是信息技術教師的份內工作,而教學工作好像成為了次要工作;另一個是在中學教師隊伍中似乎是低人一截。[14]綜合已有研究分析,當前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生存環境及發展現狀面臨著巨大的困境,筆者將之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信息技術教師工作繁雜,中心工作不明確,兼管學校的多種非教學事務,導致他們成為“勤雜工”;二是待遇偏低,其學科被認為劃為副科,而且信息技術教師晉升職稱、評優評先處處受阻;三是教師隊伍參差不齊,來源復雜,專業水平偏低。

(三)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知能結構及素質要求研究

在教師專業化及專業發展的研究中,探討教師的知識結構以及素質要求一直是個重要的課題。我們要探討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化地位及其專業發展,也必然不能避開信息技術教師的知能結構以及專業水平等問題,可以說,專業知識的完善與成熟是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是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地位自我確立的前提,而能力素質是信息技術教師在專業發展中獲得外界認同和支持的、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師的能力條件。關于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具體見表1。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各個學者對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的知識的分類表述不同,但普遍都強調了三類知識: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本體性知識即學科知識,即關于信息技術的知識,如多媒體技術、網絡知識、數據管理知識等,這是開展好信息技術教育的前提;條件性知識是信息技術教師作為教師職業的知識要求,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對信息技術教師的條件性知識與其他學科教師的條件性知識不完全相同,它要求信息技術教師能將信息技術技能傳授給學生,重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實踐性知識是教師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表現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19]筆者認為,實踐性知識就是教師的教學經驗,信息技術教師如何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對教學、學生的基本把握的認識。隨著研究與實踐的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教師的實踐性知識。

另外,信息技術教師的能力素質結構也是學者們討論較多的話題,筆者對文獻中有代表性的幾個觀點列舉出來了,如表2所示。為了突出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的特殊性,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師的能力素質除了一般教師具有的能力之外,一個最突出的能力是運用、加工、解釋、評價信息的能力,即我們常說的信息素養,并能在工作和教學中創造性地運用和解決問題。

(四)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之情意研究

情意因素是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轉型的一個重要特點。從研究資料來看,近幾年對教師專業發展之情意研究急劇增加。信息技術教師的情意特點也是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研究話題。在這部分研究中,情意研究包括信息技術教師的情緒情感以及意志信念等意義,研究內容關注到了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認同、職業幸福感、課程認同感、職業壓力、職業倦怠等。劉斌在其碩士論文中對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認同作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認同整體處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職業認同的差異受到教齡以及月收入水平的顯著影響。[24]劉永福等人從教師幸福管理的角度,利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探討了目前青海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幸?,F狀和幸福體驗。[25]解月光、郭峰等人對信息技術教師的課程認同狀況作了調查與分析。研究指出,信息技術教師的課程認同情況在地區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多數課程認同內容的項目上,表現出總體偏低的狀態,其主要共性問題是:對課程理想認同程度高,對課程文件和課程文本認同程度偏低,對課程實施條件和教學狀態認同程度偏低。[26]張兵等人對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倦怠作了調查研究與成因分析,他們指出中學信息技術教師普遍存在職業倦怠,在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維度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而其成因主要有教師職業的特點、信息技術課程性質、工作量與工作待遇不一致和個人人格等因素組成。[27]殷寶媛等人的研究為我們構建了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其形成因素之間的關系模型,并對文化環境、教育培訓、自我反思等因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28]

雖然對信息技術教師的情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研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明顯不夠,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值得我們探索。

(五)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之角色地位的探討

信息技術教師的在中小學校扮演的角色和所處的地位從一開始就廣為關注,大家對此討論極為熱烈,討論中人們也是褒貶不一,眾說紛紜??傮w來看,人們認為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和地位還是較為尷尬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具有雙重定位:一是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者,二是信息技術在教學改革中的實踐者。[29]在新形勢下,理想中的信息技術教師定位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特別是在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的重定位問題。許之民等人對此進行了闡述,他們認為,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在“幕前”和“幕后”都要作好定位,演好角色,發揮在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術教師應成為學科知識的權威、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學生學習的知心伙伴、教師信息素養的直接培訓者等。[30]另外,詹青龍博士在其博士論文中對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作了定位,他認為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定位是1+1,即一主一副角色,主要角色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副角色是技術支持者,如應用指導或技術維護。[31]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于信息技術教師的定位問題,學者和實踐者一直也是在摸索中尋找方向。綜合以上分析和現實情況,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師一方面要定位為教師,需要站好講臺,重在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另外,當前情況下,信息技術教師也要定位為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能力擴散的助推器,這其中可能會扮演著教輔人員的角色,但這是必須經歷的階段。

(六)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之方式方法及策略模式研究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進以及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如何促進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已經成為相關領域研究的熱點,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式方法與策略模式也是國內研究的重要取向,這也是國內相關研究的主體內容。關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和策略,已有眾多學者作了相關探討,也形成了內容豐富、層次多樣的成果,根據分析梳理,我們可以將其細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的新方法、新思路,嘗試改革培訓的結構設計,通過滲入游戲設計等方式來變革培訓模式,旨在提高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的質量。這種通過培訓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我國最普遍的途徑,也是研究者最為關注的。在這點上,已經形成了大量有價值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理論上,形成了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的結構模型和策略模型,[32]形成“點菜式”培訓和“參與式”培訓模式,[33]在培訓中融入游戲元素等策略;[34]實踐上,國家層面和省市層面都積極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培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如教育部與微軟公司合作推廣的“攜手助學”計劃項目,Intel未來教育的培訓,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以及各個省市舉行的上崗培訓和職后培訓等等。

二是積極探索網絡平臺等新技術為支撐的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模式,重在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信息技術不僅給教師專業發展帶來了諸多機遇,而且也使其面臨全新挑戰。信息技術在成為教師專業發展之重要內容的同時,也正在變革著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的方式和手段。關于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國內學者焦建利等人作了詳細綜述與分析。[35]胡文鵬等人提出依靠博客圈搭建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平臺,促成學習共同體的形成。[36]繆小龍則提出構建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師集體本課教研模式,這種模式通過網絡將一個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集中在一起備課評課,在一個周期內通過精細打造一個案例,來推動全備課組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37]

三是基于行動—合作的專業發展模式,努力培育與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這種模式強調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個人深度學習、團隊整體發展、個體積極反思等新內涵,通過學習、對話、反思等途徑來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進而促進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如李偉等人提出了一種基于“行動—合作”的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如圖3所示。[38]而張克敏和張進良等人則提出從學習、培訓、對話、反思、研究和專業意識喚醒等方面來有效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39]

取向的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四是通過反思、敘事等開展教學研究和課題研究來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策略?!敖處熂囱芯空摺币呀洺蔀橹行W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趨勢。而信息技術課程尚屬年輕,正在發展、走向成熟,因此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反思、需要研究??梢哉f,信息技術教師處于最佳的研究位置,擁有最佳的研究機會。不少學者提出信息技術教師要積極開展教育敘事研究、行動研究、課例反思研究、課題研究,立足教育實踐,注重反思。有代表性的研究如馮伯虎等人提出的課例反思的常用模式:個人反思模式、實驗課模式、一課三議模式、基于網絡平臺的遠程合作研究模式。[40]齊宇歆則提出通過行動研究實現信息技術教師職前教育、職中發展和職后培訓的一體化,職前教育以“行動研究課程”縮小理論與實踐的距離,職中發展以“合作的反思性教學”促進實踐與理論的融合,職后培訓以“主題式”培訓及培訓后管理促進從理論到實踐的提升。[41]

五是信息技術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尋求自我成長,實現自我救贖。專業發展說到底還是個體的發展,所有的措施、策略都最終落實到個體上,因此,尋求自我成長,實現自我救贖才是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長久之道。華東師范大學王吉慶教授在《信息技術教育》雜志“對話”欄目中提到,在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是難免的,怨天尤人是無益的,靠天靠人是等不來的,只有自己救自己。[42]他也希望每位信息技術教師要有志氣,培養自己的底氣,發展學校中的人氣。葉金霞等人指出,由于傳統教育模式逐漸遇到挑戰,而信息技術學科也是更新極快,作為信息的傳遞者的信息技術教師不可缺少“終身學習”的觀念和思想。[43]

(七)其他相關研究

其他相關研究主要涉及工作感悟、教師訪談錄及學者建議等內容,也出現了對國外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借鑒,如《美國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對我們的啟示》一文中就從“Intel未來教育”和美國其他培訓項目中提出六點有益的啟示:理論表述要少,要相信教師的理解力;交流多樣化,鼓勵教師互相學習;要變“記憶考試”為 “能力考查”,變“終結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為教師的培訓提供“學習支架”;以學生角色體驗學習;寓教育理論學習于活動之中。[44]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國內關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與實踐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內容上,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角色地位、職業知能以及專業發展的理論方法、策略模式等作了較多的嘗試與探討,方法上,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齊頭并進,相互補充。然而,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情意方面的研究還比較欠缺,研究的內容還不夠豐富。

三、結論與啟示

從以上綜述來看,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和結論,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

一是在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七個研究主題中,專業發展方式方法及策略模式研究占絕對主體。這一點表明絕大部分研究者都在探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之路,這是可喜的一點。然而,讓人擔憂的是,研究者們提出了這么多方式方法、策略模式,卻仍不能真正有效地推動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我們到底還需要什么?在無力改變當前教育環境下,我們還能為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什么樣的合理思路?這不得不讓人深思。我們認為,關鍵要靠信息技術教師自身因素。只有信息技術教師真正把握住自我發展的機會以及利用好現有的資源,真正成為專業發展的主體,他們會比任何一個教師群體都能更好地實現專業發展。

二是研究深度上,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有待進一步深入探索。例如,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碩博論文的數量屈指可數,缺少系統研究和深入研究。僅有一篇關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博士學位論文,就是華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2007屆博士研究生詹青龍所作的“信息技術教師培訓模型研究”。從現有的這么多研究文獻來看,大部分研究限于“蜻蜓點水”式的初步探索,沒有深入地探索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矛盾和機制。

三是在研究的內容上,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情意研究相對缺乏,急需研究的轉型。關于人的發展的問題,一般情況都要經歷一個由外向內的過程,因此我們的研究也應體現這一點。關注情意是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轉型的重要特征,也是以人為本的研究取向的要求。在現有的研究中,這部分研究還非常有限,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四是在研究主體上,我們應更追求多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按照目前中國的現狀,信息技術教師的學科來源還存在很大部分是計算機相關專業,因此在探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上,理應也必須與計算機相關專業加強交流與合作。從文獻調研看,研究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上,大部分研究主體屬于教育技術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碩士等,還缺少計算機教育等專業的重視。這對優化信息技術教師的源頭質量是很不利的。

五是在研究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探索上,我們應更加關注其與新技術、新理念的結合。信息技術的出現,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支持,為教師的交流和反思提供幫助,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增添了關于技術及其教育應用能力的新內容。如虛擬學習社區、“教師本位”的專業發展觀,為改革傳統的專業發展手段——培訓的結構設計有著很大的幫助。

綜合以上分析,在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問題上,我們需要擺脫傳統的研究框架,應從系統觀點重新審視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前一階段我們已經從外在的、客觀的視角研究了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如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定位、信息技術教師的知識結構、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外在環境等?,F今以及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研究任務應以信息技術教師的情意研究為重點。在以情意因素為重點的研究框架下,首先要研究的問題是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情意結構。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以科學合理的測量方法普遍了解信息技術教師的情意特征和一般水平,研究分析出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意結構。其次,我們應以系統的觀點全面研究信息技術教師專業情意發展的阻礙因素,突破傳統研究框架的單向思維和簡單思維。再次,在分析情意結構、阻礙因素的基礎上分層次探索多學科綜合、多位一體的培養策略,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不能僅靠一個學科、一個研究團體來解決,而是需要多學科的參與和合作。最后,將信息技術教師自我的發展與信息技術學科的發展結合起來,尋求統一的發展。當然,本文意在拋磚引玉,僅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框架提出了一點思考,希望引起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玲.創新推廣理論與信息技術教師培訓[J].中小學電教,2005,(8):7~9.

[2] 張紅巖,張新明.從知識管理的視角看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J].中小學電教,2007,(3):16~18.

[3] 黃桂晶,張進寶,羅李.基于“扎根理論”對微軟“攜手助學”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現狀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5):86~89.

[4] 周雄俊.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培養方案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8,(30):49~50.

[5] 孫沛.對教育技術專業培養信息技術教師的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9,(2):107~109.

[6] 劉家彬,陳渝.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培養辦法的探索與實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444~448.

[7] 張麥俠,強雪,劉博.淺談西部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繼續教育的研究[J]. 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7,(2):24~26.

[8] 詹青龍,顧小清.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的新思維[J].中國電化教育,2007,(7):13~17.

[9] 焉凱,高逢玲.談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繼續教育[J].教育信息化,2004,(10):40~41.

[10] 王海燕.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的適應性探究[J].當代教師教育,2008,(3):89~93.

[11] 鐘柏昌,李藝.教師與新課程共同成長——以信息技術教師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09,(5):65~67.

[12] 管志毅.中學信息技術教師邊緣化生存狀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

[13] 金玉祥.信息技術教師的“圓周運動”[J].中小學電教,2007,(7~8):98.

[14] 邵志英.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邊緣化問題探析[J].中小學電教,2007,(6):23~25.

[15] 姜春霄,林剛.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芻議[J].中小學電教,2006,(20):11~14.

[16] 陸永來,王玨.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中的知識困頓[J].現代教育技術,2005,(6):73~76.

[17] [31] [32] 詹青龍.信息技術教師培訓模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8] 黃曉軍,徐智仕.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知能及專業發展途徑淺探[J].南昌高專學報,2005,(2):65~68.

[19] 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04~112.

[20] 陳梅,李龍.關于信息技術教師能力培養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9,(4):91~94.

[21] 姜春霄,林剛.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芻議[J].中小學電教,2006,(20):11~14.

[22] 黃曉軍,徐智仕.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知能及專業發展途徑淺探[J].南昌高專學報,2005,(2):65~68.

[23] 鄭珠,侯友.淺議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能力要求[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7):153~156.

[24] 劉斌.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職業認同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5] 劉永福,張成英.邊遠地區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幸福指數的調查[J].中國遠程教育,2009,(4):64~67.

[26] 解月光.高中信息技術教師的課程認同狀況及其歸因分析[J].中小學電教,2005,(10):4~7.

[27] 張兵,孫淑晶.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成因分析及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08,(10):94~96.

[28] 殷寶媛,于紀明.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信念形成因素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8,(5):73~75.

[29] 趙可云,薛慶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定位的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11):30~32.

[30] 許之民,許之安.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角色的重定位[J].現代教育技術,2009,(4):42~45.

[33] 沈應兄.改革培訓方式,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培訓效果[J].教育技術導刊,2007,(3):41~42.

[34] 袁東斌.信息技術教師培訓中的游戲設計[J].中小學電教,2007,(6):12~14.

[35] 焦建利,汪曉東,秦丹.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中國文獻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09,(1):18~24.

[36] 胡文鵬,冼偉銓.博客圈學習共同體: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新平臺[J].教育技術導刊,2007,(9):17~19.

[37] 繆小龍.網絡環境下聚焦備課組促進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J].雙語學習,2007,(10):118~119.

[38] 李偉,王巖.基于“行動—合作”的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策略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8,(23):94~96.

[39] 張克敏,張進良.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的培育與提升[J].現代教育技術,2009,(12):16~18.

[40] 馮伯虎,李藝.課例反思研究:信息技術教師行動研究的新取向[J].中國電化教育,2006,(9):58~61.

[41] 齊宇歆.以行動研究促進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成長[J]現代教育技術,2008,(6):43~45.

[42] 王吉慶.信息技術教師如何實現自我救贖[J].信息技術教育,2007,(4):22~23.

[43] 葉金霞,李韋.信息技術教師終身學習之途徑[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1):78~80.

[44] 孟憲凱.美國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對我們的啟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9):42~43.

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只有熱愛高職音樂教育事業, 才能具有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責任感, 才能努力鉆研高職音樂教育的教育方法、教育規律, 致力于高職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徐特立同志曾說過:“人師就是教行為, 就是怎樣做人的問題……”要教育學生怎樣做人, 教師首先應當是一個模范的人。因此, 高職音樂教師除了具有廣博的音樂知識、良好的教學方法, 還應具備高尚的思想品德, 成為心靈美、思想美、行為美的傳播者, 更應是堅定共產主義思想信念, 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成為對大學生言傳身教的楷模, 這樣才有教育力量。就這個方面來講,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首先, 新課程要求音樂教師思想要敏銳和解放, 并具有嶄新的思維方式, 能對新的教育觀念, 新的教育課程有一種特殊的職業敏感。開放的教育思想要求音樂教師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勇于突破、敢于創新, 善于解決和處理新矛盾和新問題,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不能墨守成規和因循守舊。其次, “愛”是音樂教師人格魅力的集中體現。這里有三個層面, 即愛音樂、愛教育、愛學生。作為一名新型的音樂教師, 只有對音樂產生熾烈的愛, 才能不斷地探索音樂、追求音樂和感悟音樂, 視音樂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才會產生獻身音樂事業的激情和動力。音樂教師對教育的愛, 是音樂教師的職業動力, 也是音樂教師的職業魅力。教師對音樂教學的愛, 將深深地影響著學生, 讓學生產生享受音樂美的欲望, 從而達到陶冶情操, 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最后,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 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必須嚴于律己、以身作則, 事事為學生做出表率, 以自身的品行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在各個方面成為學生的楷模。

2 體現“一專多能”, 豐富教育理論知識

高職音樂教師既要上課又要開展和輔導各種音樂活動, 因而其應體現“一專多能”。“一專”指擅長于音樂學科中一門專業, 如演唱、演奏、指揮等外顯的專業技能, “多能”指不但能掌握樂理、視唱練耳等音樂基本知識, 還能掌握即興伴奏、音樂創作方面的技能技巧, 能準確分析作品曲式結構、了解中外音樂史的發展, 并能對舞臺表演、節目主持等文藝活動進行指導。

教育理論層面的知識內容極為豐富, 它包括教育心理學、學科教育學、教學法等多方面的內容。一般來說, 藝術院校畢業的音樂教師, 其教育理論知識往往比較欠缺, 進而在課堂語言的表達、教學內容的把握、學生情緒的調動等方面都不盡如人意。調查顯示, 即使是藝術類的高等師范, 在培養教師的過程中對教育理論知識層面內容的重視程度也是遠遠不夠的, 這最終導致了高職音樂教師教育理論知識的欠缺, 從而影響了整體的教學效果。所以, 教師應主動參加教育理論知識的繼續教育學習, 以彌補自身不足。

身為高校教師一定會有這種體會:今天的大學生們有思想有智慧, 他們會用自己的大腦去審視每一位教師的業務水平。高職高專的音樂教師從事的是大學音樂的普及工作, 如果沒有一身過硬的專業本領, 想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幾乎是不可能的。

3 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

音樂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如果音樂教育脫離了學生的實際, 不了解他們在生理、心理發展過程中對音樂的需求, 不了解他們的共性與個性的差異, 那么也就不可能發揮音樂教育的最佳效果。大學生的知識層次較高, 并且思想活躍, 充滿學習的熱情, 迫切希望通過學習能獲取大量新知識, 渴望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 音樂教師不僅要熟悉中、西方音樂發展史, 還要了解歷史、地理、文學、美術、戲劇等領域的知識。音樂教師掌握的知識越豐富, 音樂課就能上得越生動, 教學效果也就越好。高等學校是多系科綜合大學, 在講授音樂課時, 如果只是就音樂講音樂, 內容就顯得枯燥乏味。教師應該了解大學生所學專業, 善于將相關知識綜合考慮, 將音樂廣泛聯系文化、歷史、哲學以及社會學等領域, 使大學生能從音樂的角度去探討社會的發展、人類的衍進, 充分調動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強化主動參與意識。另外, 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 世界經濟趨向全球性發展的特點, 世界信息交流日益頻繁。這就要求高職音樂教師具有較好的外語水平, 有利于了解世界各國音樂教育發展動態, 以及參加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及時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

4 具有組織教學與熟練操作教學工具的能力

教師除了具有完善均衡的知識結構, 還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音樂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學會運用組織、設計、分工、討論等方式開展音樂學習與實踐活動, 應該為大學生提供“舞臺”、指出方向,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發揮大學生的聰明才智, 并幫助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法, 關鍵時刻給予指導和支持, 在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基礎上, 幫助大學生邁進音樂的殿堂。

多媒體所具有的聲、色、光、圖為一體的獨有特點, 已深受師生的青睞。合理運用現代化視聽工具為媒體進行教學, 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作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發展, 既能幫助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又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每位教師都應該具有操作現代化教學工具的能力, 善于把現代與傳統教育技術有機結合, 使其相得益彰, 更好發揮它們在教學中的作用。

總之, 良好的音樂教育, 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審美態度和良好的審美習慣, 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創造精神和優良的道德品質。我們必須認識到音樂教育改革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特別是作為新課程標準下的新型音樂教師, 要排除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干擾, 更新觀念、提高認識、積極準備、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來。把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從教能力作為己任, 提高思想品德修養, 夯實理論基礎, 強化實踐技能, 只有這樣, 才能適應音樂教育發展和當代音樂課程改革的需要, 使高職教育音樂教學再上新臺階。

摘要:本文以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應提高高職音樂教師的從教能力為基礎, 闡述了高職院校音樂教師在思想品德修養、專業知識結構、文化知識基礎等四個方面能力的實質, 探析在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中, 音樂教師應具備的能力結構。

關鍵詞:新課標,音樂教師,能力結構

參考文獻

[1] 尹愛青.音樂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2] 劉穩.淺談音樂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J].藝術教育編輯部, 2008 (3) .

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何謂“反思教學”?簡而言之, 反思教學就是指教師不斷考察和探討與教學和自身發展方面的問題, 客觀批判地考察、審視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決策和效果。通過反思教學, 教師能自主的覺察或覺悟教學問題, 促進其專業發展。

1 反思什么

即反思什么?這是一線教師感到最為困惑的問題。有教育學家提出教師要通過“實踐——反思——總結提高——再實踐”的反思形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實踐是教師寶貴的財富, 在實踐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 做反思型教師, 就是要學會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

2 教學過程的反思

依據教學實踐活動的進程, 我們可以把反思教學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的反思。課前反思, 是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 使未來的教學設計建立在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在教學前, 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 對教學目標, 教學策略等做出反思, 使得教學更具有前瞻性;在教學中, 教師及時地對教學每個環節進行反思, 也就是對教學過程本身進行反思。教師上課時, 要隨時觀察學生, 注意學生的變化, 通過各種手段檢查學生以掌握情況, 得到學生反饋后迅速做出判斷和調整;教學后, 教師要善于總結和評價教學經驗, 使得經驗上升為理論知識。課后的反思可以是對過去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反思, 也可以是對一堂課的微觀反思, 也可以是對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客觀反思, 甚至對自己從教生涯的反思。課后反思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進行:教學理念的問題;教材創意的問題;教材處理的問題;教學藝術的問題;課堂效率的問題;課堂活動的問題。

總之, 每一堂課, 每一堂課上的發生的教學故事, 在理論和實踐的矛盾沖突之間, 都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3 教學內容的反思

按照教學實踐內容, 我們可以把反思教學分為, 對教學觀念、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自身教學行為、教學反饋的反思。這中間每一個環節都是我們教學反思的對象, 因此我們教學反思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單從一個環節進行反思, 或者但從某一個“點”來進行反思, 也可以將反思的內容涵蓋教學的各個環節, 各種現象。

首先, 在教學觀念上, 教師根據系統的理論學習, 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多角度的反思, 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 關注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狀況, 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在教學設計上, 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的適應性, 以優化教學, 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教學過程、自身教學行為上, 教師應該對教學重難點處理、課堂教學時間安排、課堂活動組織、教學是否得心應手、學生思維能力有否提高、教師角色、行為舉止等進行反思;在教學反饋上, 教師要善于對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情感態勢、反應層度、活動程度及效益、回答問題的正確率、作業的完成情況等方面, 采取不同途徑收集信息反饋, 加以分析研究。

4 反思教學需注意方法

中學教師要掌握反思的程序與方法, 即如何反思?教學反思的過程都是一樣的。教師只要對于發生的教學實踐始終問自己這么幾個問題:我做了什么?我所做的有效嗎?我做的自身合理嗎?我還能怎樣做?對于中學教師來說, 最有效的方法是寫教學后記。在教學后記中記下教學中的成功與失敗, 記下學生在學習中的困惑與見解, 記下教學再設計, 也就是改進的方法。

在記錄之后就是反思, 教師的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 而是思考、反省, 探究自己的教育過程中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中的各種現象, 尋找行為與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 寫隨筆和記錄, 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 是無價之寶。”

堅持寫教學后記, 有助于教師把已有的教學經驗理論化、系統化, 提升對教學的理性認識;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發現新的問題、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每個成功或失敗的點滴, 從而理順教師自我成長的軌跡和內在專業發展進程。

5 反思教學:專業成長的途徑

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 具有研究性質, 是專業成長的一條途徑。

首先, 反思教學是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反思教學, 對教學過程、教學行為和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 改進自己的教學質量, 從而達到自己對自己的教育、改造和提高, 將教學實踐內化為自己的更具有合理性的教學理念。

其次, 反思教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準備。教學理論素養是構成教師素質的核心內容。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每個教師都會形成一些對教學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這種理解和認識的背后必然有某種教學理論的支撐。然而將教學理論作用與教學實踐, 并不是教師自發的行動自覺, 而是依靠教師的教學反思轉化為內在的教學實踐行為。

最后, 反思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師由經驗型教師向學者型教師轉變。當前社會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社會呼喚學者型教師的出現。所謂學者型的教師, 除了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外, 還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論素養, 廣闊的教育前沿視野, 敏感的教育問題意識, 過硬的教育科研能力。知識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 問題意識和科研能力卻是不可以傳授的, 而反思性教學實踐則可以把教學與反思有機結合在一起, 提高教師的問題意識和科研能力, 從而促使經驗型教師向學者型教師轉化。

總之, 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經常性的反思, 更好的改善教學行為, 既是一項復雜、艱苦的工作, 需要我們持之以恒的努力, 也是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需要我們不斷去尋找到專業成長的方向。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 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內容、效果進行反思, 不僅是提高中學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和教學質量的方法, 同時也是促進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途徑。

關鍵詞:反思教學,教學科研,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衛東, 駱伯巍.教師的反思能力結構及其培養研究[J].教育評論, 2001 (1) .

[2] 劉慶昌.反思性教學的兩個問題鏈[J].課程.教材.教法, 2006 (8) .

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教學能力是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比較熟悉的一個詞。所謂教學能力, 就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之中, 基于一定的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 為完成教學任務、促進教學目標順利高效達成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在學校工作中, 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 也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因此, 發展與培養教師的教學能力至關重要。

2 當前教學工作中教師教學能力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時代背景下, 當前教師在教學態度、教學實施能力、教學測評能力等方面都出現了令人可喜的現象, 但是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教師教學能力依然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主要集中在教育觀念、教學操作、教學手段及技能、教學研究能力等方面。

2.1 教師自身問題

教師自身缺少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是影響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在調查中發現, “自我發展能力有限”和“自身缺少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教師們認為是最不重要的影響因素。說明教師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問題。實際上, 一部分老教師由于馬上面臨退休, 多是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 消極等待;另外教師教育觀念落后, 對新課程理念理解并不深刻, 不能對其教學行為產生直接影響, 不能使之有效的指導教學實踐;教學操作水平不高, 使得課改理念在具體的貫徹實施中走了樣;教學手段與技能問題普遍較差, 教學研究能力水平不高, 導致教研活動形式化, 規范化, 缺乏創新等等。

2.2 學校管理問題

在教師管理方面, 一方面, 學校對教師的管理十分嚴格, 教師除了承擔大量的教學工作之外, 還要完成大量的按一定要求寫好的教案。而這些教案往往不是為如何上好一堂課服務的, 而是為應付上級檢查服務的。教學進度還不能與上級的要求相差太遠。這種對教師過細過死的管理方法, 往往束縛了教師的手腳, 制約了教師的個性發展。另一方面, 學校對教師的管理又存在不公平現象。教師干多干少一個樣, 干好干壞一個樣, 教學好的要多代課, 工作繁重, 教學差的則搞后勤, 工作清閑, 學校沒有形成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 導致很多專任教師羨慕搞后勤工作的教師。教師工作普遍負荷較大。此外, 教師們還要備課、批改作業、參加教研組的活動、對學生進行課外輔導、組織學生課外活動、參加政治學習和校內業務學習、課外時間對學生做思想工作。這樣, 就使得教師的工作量急劇增大, 學習時間減少。

3 新課程改革下, 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對策分析

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 需要所有參與者和執行者的共同努力, 針對當前教師教學能力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我國教育發展的實情, 本文嘗試從教師、學校及教師教育機構等幾個方面提出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對策。

3.1 教師層面

政府和學校為培養和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師教育機構也加強了改革, 提高培養培訓的質量, 為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優質的服務。然而這一切要起作用, 都需要內因即教師自身發揮主體作用。這就需要教師自身轉變觀念, 提高教學能力發展的意識和意志, 不斷進行教學實踐和反思, 主動與學生交流。教師不能一味地等待外在力量為教學能力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和環境, 必須積極主動地克服困難, 實現自主發展。首先, 主動加強觀念建設?,F代教學理論認為,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助推器, 只有真正轉變和更新觀念, 才能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才能使素質教育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 也才能使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受到應有的重視以及被擺到應有的位置。只有“觀念上的問題解決了, 思想通了, 才談得上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1]其次, 進行自身教學經驗反思。教師進行自身教學經驗的反思無疑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最方便最快捷的一種路徑。人類自古以來就具有反思意識, 在我國古代有“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教師進行自身教學經驗的反思是指教師要有意地和仔細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 可以從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意外、教學效果等多方面進行反思, 思考什么是可行的, 什么是不可行的, 為什么可行或不可行, 如何改進, 等等。最后, 經常與學生交流互動。教學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互動, 可以清晰地了解自身教學知識和技能的實際, 做到“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從而實現教學能力發展。

3.2 教師教育機構層面

面對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 教師教育機構應該采取一些實質性的措施改革當前教師教育, 提高教師教育的整體質量。首先, 職前培養方面。應改革師范教育實習制度, 延長教育實習時間, 促進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有效融合, 提高師范生的教學能力。教育實習是師范生積累教學實踐知識的重要一環, 但目前教育實習的薄弱已成為職前教育亟待改革的一個環節。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實習時間過短。其次, 在職培訓方面。變革教師培訓方式, 建立流動培訓組;建立“一對一交換”培訓方式。即師范生實踐或實習與在職教師進修一對一交換。在進行以上改革時, 必須進一步完善落實教師培訓的有關法律和政策, 在制度和經費上對教師培訓提供保障等。

3.3 學校層面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 有越來越多的老師逐漸認識到學校在教師發展過程中所處的極其重要的地位。學校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場所, 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地。學校要給教師創造有利條件, 幫助、支持和鼓勵每個教師發展他自己所看重、所希望增強的教學能力。首先, 給教師時間自由。學校必須給教師時間自由, 使教師有充足的時間提高專業知識和完善教學技能。蘇霍姆林斯基在任校長時就非常強調這一點, 他認為必須給教師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并引導教師讀書。事實上, “當前我們的教師超負荷地勞動, 但是更多的時間是用來做事務性的工作和日常的學生管理”。[2]如果聘用了輔助人員擔當了許多非教學性的工作, 專任教師“就可以集中精力對學生啟發、誘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及采用其他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切磋, 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 編寫教材和課程大綱。”[3]其次, 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學校應當建立以人為本、具有生命力的管理制度。首先, 這種管理制度應該是主動的, 制定的過程同時成為教師主動參與制定的過程。其次, 這種制度應該得到內化, 學校管理制度應該直接服務于教師的人性發展, 不能將教師當成它的奴隸, 否則就會異化為教師主動發展的“劊子手”。最后, 強化教師的入職教育。學校給青年教師配備有經驗的老教師作為他們的師傅, 由老教師親自進行傳、幫、帶活動, 加速教師的成長。實踐證明“師徒幫帶”式對促進新教師成長是很有效的。

摘要: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 也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本文針對目前教學工作中, 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入手, 提出在教師層面、教師教育機構層面、政策制度層面、學校層面培養教師的教學能力, 以更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增長, 從而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

關鍵詞:教師,教學能力,教學能力發展,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順理.教學能力初探[J].課程.教材.教法, 1988 (9) :29~31.

[2]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系, 2004.

物理教師課程能力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要讓學生學習初步的物理知識與技能,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

(一)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重視物理課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功能。

2、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標體現了更關注社會,更帖近學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潔燃料車;由火車時刻表計算平均速度;水果電池;電冰箱的技術參數;學讀汽車速度表; 用兩個不同焦距的凸透鏡制作望遠鏡;了解微波爐的基本原理;了解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的基本區別。

3、強調過程與方法的教學,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新課標強調以物理知識和技能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創新意識;改革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義務教育的物理課程中,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增強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學生對于科學本質的理解和科學價值觀的樹立,是與科學知識的學習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課標十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在“內容標準”中,科學探究是和科學內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探究能力的表現,以及探究教學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學的實例。

新課標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與“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列。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的不同之處還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學習結果的行為動詞外,還使用了描述學習過程的行為動詞來表達對學習的要求,如“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等。這種表述體現了一種理念:與過去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相比,課程標準更強調學習的過程。

4、注重學科滲透,關心學科發展,加強STS教育 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是當今世界科學教育的一個大趨勢??萍嫉陌l展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同時它又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福利,同時也帶來了環境、資源等許多問題。過去的物理課程就科學論科學,很少涉及科學的意義,應該以物理學的內容為素材,受到科學的、技術的和人文的教育,著眼點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實際價值的建議,而在于通過參與逐步樹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考慮科學技術問題的意識,以這種方式把人文精神滲透到科學課程中。

(二)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新課標,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評價,對廣大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1、更新教育觀念:要求全體教師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內涵,更新教育觀念,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切實重視物理課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導科學的探究性學習方法,提倡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注重過程與方法的教學;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目標目標(三維目標體系)并舉;加強新的課堂教學設計、課外作業設計及學生評價體系設計等。

2、擴大知識面:從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科書可以看出,新物理課程內容涵蓋的知識面極廣泛,注重了學科的滲透,使物理更走向社會,走近學生,帖近生活,它不僅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也滲透到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會等各個領域,所以要求未來的物理教師不僅是一個“百科全書”,還需是一個“技術能手“,一個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是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進行物理教學的全能型教師。

上一篇:獨立審計損害因素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社會保險基金績效審計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