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問題范文

2023-10-08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問題范文第1篇

1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所占的比重較高, 低能耗的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目前, 我國一次能源生產量中煤炭所占比例達2/3, 電力結構中, 燃煤發電約占80%, 這與我國的“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特點密切相關[2]。建材、鋼鐵、電力和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發展過熱, 部分行業仍存在工藝和裝備缺陷。

1.2 資源、能源消耗日益加劇

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 資源、能源消耗日益加劇, 經濟增長方式亟待轉變。我國高碳經濟特征十分明顯, 作為出口大國, 已經成為世界工廠, 能源和消耗快速增長。單位GDP能耗雖然有所下降,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 具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地區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產出的經濟生產方式依然存在, 部分企業工藝陳舊, 設備老化, 節能技術應用不廣, 造成資源、能源浪費嚴重, 環保設施落后甚至缺少, 造成極其嚴重的污染。

1.3 可再生資源利用率低

可再生的能源在消耗后可以得到恢復和補充, 如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 是目前最為理想的清潔能源。但由于技術條件、區域限制、前期經濟投入等因素的制約, 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的普及率很低。

1.4 公眾環保意識薄弱

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相對薄弱, 大部分人普遍認為低碳環保是政府的行為, 與個人沒關系, 一些人甚至認為低碳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關系, 制約經濟的發展, 公眾的節約意識不高、綠色消費意識淡薄, 過度消費現象較為普遍。

2 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2.1 大力開展低碳宣傳, 培育全民低碳意識

培養全民低碳生活意識是一件利國利民利于生存環境的好事。要樹立公民低碳意識, 除加強宣傳外, 公民和社會主體自身更要培養低碳意識, 認真履行環保責任, 讓更多的社會主體全面、積極地落實低碳生活, 從點滴做起。對廣大民眾進行節能、綠色消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 樹立全民低碳理念。例如, 按照我國科技部《全民節能減排手冊》計算, 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 可節省標煤約1.2萬t, 減排二氧化碳31萬t。因此, 公眾個人的行動非常重要, 應擴大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廣, 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3]。只有通過宣傳教育, 讓民眾了解和認可, 才能從根本上轉變其行為意識, 從根本上和長期上實現低碳經濟, 大力推行節能減排, 發展低碳經濟, 就一定會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2.2 發展低碳產業和低碳技術, 加快低碳經濟發展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現有的產業發展以經濟利益為第一目標, 導致了大量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是大力發展新型產業包括新興的低碳新興產業, 既包括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等低碳能源產業, 又包括新材料、信息、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 以及軟件、金融等現代服務業, 通過調整產業結構, 促進節能。此外, 對傳統高耗能產業通過技術升級, 促進節能降耗, 實現低碳化發展[4];低碳技術主要是通過自主研發和國外引進2種途徑發展減碳技術、無碳技術、去碳技術, 以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2.3 推廣可再生能源利用,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各地區應該因地制宜地發展可再生資源, 建立鼓勵政策。在經濟和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 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通過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和推廣, 逐步取代傳統能源的使用, 改變能源消費的方式。

3 結語

我國作為世界能源消費大國和碳排放大國, 必須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 為世界節能減排做出積極的貢獻。發展低碳經濟是出路所在, 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環境協調優化發展的內在要求[5]。因此, 我國必須不斷地加快低碳技術和生產方式的研發和推廣, 加快經濟發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進程。

參考文獻

[1]趙洪波.我國推行低碳經濟的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 2010 (23) :18-19.

[2]蘇杭.關于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對外貿易, 2011 (11) :80-82.

[3]吳芳.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節能減排[J].湘南學院學報, 2010, 6 (3) :112-114.

[4]楊美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新探索[J].江西藍天學院學報, 2009, 12 (4) :46-49.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問題范文第2篇

一、國外生物質能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筆者在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 總結了國外支持生物質能發展的成功經驗, 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 通過一定的法律支持和合理的發展規劃進行規范。生物質能的發展需要通過立法的方式來確定現代生物質能發展戰略, 并為其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例如, 美國奧巴馬政府確定EPA法律條例以及BCAP條例, 以實現國會制定的2022年前生產360億加侖可再生生物燃料的長遠目標。 (2) 尤其注重相關技術的研發與國際合作。技術障礙是現代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例如, 歐盟制定生物質可持續利用的研發計劃, 注資5200萬歐元, 來自20個不同國家的高校、研究機構及產業界的82家合作伙伴共同參與。 (3) 良好的現代生物質發電項目的融資環境建立。例如, 巴西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完善:其一:巴西政府通過補貼、統購燃料乙醇以及一些行政手段進行支持生物質發電項目;其二:企業可享受低息優惠貸款政策, 以及享有國家政策性銀行設立的專項基金, 最高可獲得90%的信貸資金;其三:企業通過政府支持, 獲得國際合作資金支持, 如從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獲取貸款, 或通過全球環境基金 (GEF) 及國際合作利用清潔發展機制 (CDM) 獲取發展生物質發電項目的支持等。

二、我國生物質發電企業發展戰略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 在國家財政和稅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我國生物質能發電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但是在產業化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問題, 具體如下:

(一) 從國家政策和整體產業布局層面看

1. 企業戰略制定的政策依據不足:

當前國家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的審批程序不完善, 手續繁雜, 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

2. 企業缺乏戰略意識, 導致項目布局無序:

通常來說, 生物質能發電產業鏈由燃料供應、電力設備、電力生產及電網這幾個主要部分組成。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戰略決策時, 綜合考慮影響戰略制定的主要因素。然而事實是, 由于我國大力支持發展生物質能發電產業的發展, 導致很多企業盲目上項目, 資源配置極度不合理。比如由于缺乏產業區域規劃, 導致一個地區內出現生物質電廠集聚的現象。后果往往是企業由于無法負擔主要燃料的高價格而被迫停產。

(二) 從企業自身的層面看

1. 企業戰略制定功能定位不科學, 導致發電成本畸高問題。

企業制定發展戰略, 需要進行宏觀環境PEST分析。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 我國一些生物質發電企業往往是急于“跑馬圈地”, 不僅疏于對國家相關環境等政策的調研, 而且對自身的優劣勢也缺乏SWOT分析。其后果是運營成本的提高, 一些企業在生物質能資源收集、運輸、加工和貯存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困難。

2. 企業的技術推廣模式陳舊:

一般來說, 生物質能發電企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的高技術企業, 其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直接關系著企業生產成本的高低。準確地說, 其技術的推廣模式是關乎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隨著我國支持生物質發電產業相關扶植政策的陸續出臺, 我國一些企業發展生物質發電技術的熱情持續高漲, 甚至忽略了自身發展的現實情況。比如, 一些生物質發電領域的先進適用技術的投資風險較高, 很多中小企業受制于規模和資金, 不僅技術科技研發能力弱, 而且還存在技術轉移渠道不健全等問題。

3.

企業進行生物質發電項目的融資渠道單一, 并且缺乏健全的風險投資體系。

三、完善我國生物質發電企業制定發展戰略的對策和思考

通常來講, 企業制定發展戰略, 需要綜合考慮內外部環境、國家有關政策規定、以及地方經濟社會基礎和自然資源條件等各種因素。對于我國生物質發電企業來說, 基于目前企業整體的客觀情況, 制定戰略方案需要注意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 科學制定適宜企業自身發展的戰略規劃

科學制定適宜企業自身發展的戰略規劃是企業發展生物質發電項目的關鍵所在:首先, 要求企業能夠根據國家及地方最新的電源政策和整體產業布局為根本導向, 也就是保持對國家新能源產業相關導向政策的高度敏感性;其次, 進行通過深入調查和評估生物質能資源情況進行項目的選擇。即企業在進行生物質發電項目規劃時, 需要合理規劃生物質發電的站址、投入規模, 以此來系統規劃降低企業的運營風險。再次, 選擇適合自身發展階段的戰略。我國生物質能技術和設備與國外還存在差距, 需要我國企業目前以生物質發電技術研發為焦點, 積極推進引進、消化和吸收, 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 同時采取專業化和集中型的發展戰略, 從而保證企業集中優勢資源, 處于一個相對有利的發展地位。

(二) 加大對生物質發電技術推廣的商業模式創新

我國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一方面需要技術創新, 通過產學研結合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來整合現有的技術資源, 推動新技術的研發和示范, 不斷完善相關技術規范和技術標準, 加快生物質發電技術和設備國產化的進程, 以此提高企業在新能源發電市場上的份額;另一方面需要多渠道多方式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其一建議打造國家財政引導、企業資本市場為主體的金融環境。比如要推進企業進行生物質發電技術的推廣, 需要銀行“綠色信貸”的支持;其二需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機構的聯合行動。企業通過與他們的相互協作, 比如建立生物質發電技術創新聯盟, 分攤技術創新的風險, 合作捕捉市場機會等。

(三) 不斷開拓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的融資渠道

目前我國生物質能發電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就是融資困難。如何破解這一瓶頸問題, 需要企業、政府、金融機構等共同努力。當前, 企業發展生物質發電項目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企業內部資金、國家財政資金、銀行信貸、外資、資本市場資金和民間資本。具體的融資模式有建立生物質能項目發展基金, 杠桿租賃融資、ABS融資和CDM項目融資等。就全球范圍來講, 現代生物質能項目和水電項目是CDM模式運作項目的主要部分。建議我國生物質發電企業積極獲取國家政府的支持, 積極爭取利用CDM機制與國外發達國家相關研究結構和大學進行合作, 從而為其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提供中長期發展資金。需要企業在進行生物質發電項目投資時, 特別注意的是申請CDM融資時間和具體流程。此外, 需要構建有利于融資的信用環境。企業要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 不斷提高自身的財務透明度和可信度, 還要按期償還債務, 這樣從長遠來看, 有利于提高企業進行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的市場性融資成功的可能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 在世界能量需求量不斷增大, 而石化能源不斷枯竭的大背景下, 生物質能被賦予了時代的使命和發展意義。為了在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中, 我國生物能行業乃至生物質發電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 如何制定領先的戰略方案至關重要。本文從國外的經驗切入, 再有針對性得提出我國生物質發電企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最后基于戰略分析的視角提出建議, 這是對生物質能發電這一新興行業的戰略研究初探, 希望對企業的具體時間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沈西林.影響我國生物質能源發展的因素分析[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1 (01) .

[2]朱潤潮.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 2010 (06) .

[3]張鐵柱.我國生物質發電行業現狀及前景分析[J].農村電氣化, 2011 (06) .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問題范文第3篇

Low Carbon Economy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ment of Green Building Abstrac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ow-carbon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in China′s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and the urgencyof theneed for, and from olicy and technical asects ofour develomentofgreen buildingmethods andmeans. 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Building energy,Green building 1 綠色建筑的概念與內涵

綠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內涵是表示人、建筑與環境三者之間的和諧關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必須節約能源、節約資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要求人們在利用自然條件和技術手段創造良好、健康居住環境的同時,應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過度使用和破壞,維持生態環境和人類向大自然的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動態平衡[1]。在建筑規劃設計方面,綠色建筑體現在室內布局設計方面應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陽光和自然通風,最大限度地節省能源,為居住者創造一種安全、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和親近自然、和諧、舒適的良好生活感受。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 50378)對綠色建筑的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約能源、節約土地、節約水資源、節約材料) ,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2]。 2 綠色建筑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要求

低碳經濟是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減輕對高碳能源的依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低碳經濟的實質,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潔能源的開發以及追求綠色GDP的增長。其核心問題是綠色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政策的重新規劃,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是“低碳經濟”提出的現實背景。全球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碳能源使用總量的急劇增加,由此引起的環境問題逐已引起人們的嚴重關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已被許多科學家所證實。在2007年12月的印尼巴厘島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確定了各成員國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舉行談判的決議,并制訂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要求成員國中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 ~40%。 在2009年9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胡錦濤主席向世界承諾,我國未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將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節能減排措施,并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節能減排、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增加森林碳匯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 000×104hm2,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108m3 [3]。

2009年12月全球氣候變化峰會在哥本哈根召開,溫家寶總理在會上發言說: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難。但是,我們始終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戰略任務[3]。1990至200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6%。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減排目標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保證承諾的執行受到法律和輿論的監督。將進一步完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改進減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對話與合作。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25日在紐約總部發布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人口司司長茲洛特尼克在發布會上說:“中國在過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極快,超過了其他國家。”報告指出,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從1980年的19%躍升至2010年的47%,預計至2025年將達到59%[3]。為此,應該大力推進建設低碳城市,加快以集群經濟為核心,推進產業結構創新;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推進節能減排創新;以知識經濟為核心,推進內涵發展創新。發展減碳經濟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建筑節能、工業節能和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和節能材料等。其中建筑業作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由于其規模大、能耗高、相關產業鏈廣、壽命周期長,因而建筑節能技術在我國的推廣、應用具有非常迫切的現實要求,并對我國總體節能戰略實施影響深遠。因此,在低碳經濟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力提倡發展綠色建筑,對于我國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3 我國建筑能效現狀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初級階段,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平均每年有1 5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加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對居住條件的改善有著迫切的要求,從而推動我國建筑業迅速發展。全國城鄉到處大量新建房屋,近幾年全國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積約20×108m2,新建建筑規模超過了歐美發達國家之和。我國既有建筑面積已達420×108m2并繼續快速增加,且由于建筑用地規劃和建筑設計不合理,浪費嚴重,單位建筑能耗比西歐發達國家高出2~3倍,北方采暖燃煤排放物對空氣污染高出國際標準2~5倍[4]。據統計,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時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也是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和附屬設施。盡管諸如道路、橋梁、隧道等不能以綠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區、辦公樓、公寓等對資源的利用是周而復始的。有資料反映,建筑引起的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占據了環境總污染的1/3還多,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其中40%為建筑垃圾。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對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設施的需求越來越高,所耗費的能源也越來越多,這與日益匱乏的石油資源、煤資源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另外,建筑在建造過程中使用的能源,如電能、汽油、柴油等都伴隨有CO2的產生。如電能來自煤的燃燒,建筑物材料的運輸來自于電能或者汽、柴油的燃燒等,而且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人們對高水平的生活追求越來越強烈,這種消費升級使得人們對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均耗能也越來越高,產生的CO2和廢棄物也越來越多,這與全球倡導的保護環境理念相違背。以火電為例,全世界火力發一度電能排放約0. 5 kg的CO2。我國的火力發電初步估算一度電約排放0. 7 kg的CO2,而我國火力發電量占發電總量的75%左右[4]。房屋建造過程中,還有一些能量是以間接電能的形式出現的,據估算至2020年我國建筑能耗將達到10. 89×108t標準煤,也意味著產生20×108tCO2。但是如果推進建筑節能,以現在的速度和技術看,屆時將減少1/4的標準煤,這將大大緩解地球溫室效應產生的壓力,也極大地保護了其他資源。目前,建筑業已是國民經濟中能源消費和環境污染增長最快的行業,我國建筑鋼材的消耗占世界總產量的50%,建筑能耗占國民總能耗的30%。這與上述全球正在大力提倡和我國政府努力推行的“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有尖銳的矛盾。2007年10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首次將建筑節能條款寫入了法律文件中。節約能源法明確規定,不符合建筑節能標準的建筑工程,建設主管部門不得批準開工建設;國家鼓勵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中使用新型墻體材料等節能建筑材料和節能設備,安裝和使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由此,為大力推廣建筑節能和提倡綠色建筑提供了法律依據。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及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人們逐漸認識到,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CO2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來源之一。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和重視程度正日益增加。節能建筑將成為今后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4 綠色建筑的推廣和設計理念

綠色建筑的推廣應本著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教育和科研相結合的原則。即政府通過大力宣傳和倡導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引起全社會對發展綠色建筑的廣泛關注,出臺有效的政策引導綠色建筑健康發展。通過學校的教育使學生從小了解綠色建筑的有關知識,從小使學生培養節能、環保、健康的生活觀念。加大對綠色建筑相關理論和技術的研究,推進綠色建筑科學研究和相關工程技術的發展。盡可能地降低綠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把綠色建筑設計和建造成為大眾化的經濟、節能、環保、舒適、健康,并被全社會大眾所接受的高品質產品,而不僅是一種時尚的僅為少數人追求的奢侈品。綠色建筑在設計理念方面推廣的內容如下。 4.1 盡可能地節約能源

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節能的通風、采暖和空調設備。利用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改善室內的溫、濕環境。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布置形式及總體布局,減少通風、采暖和空調設備的使用時間。在設計時應系統地考慮建筑在建造、使用、維護和報廢整個壽命周期內的成本、節能、環保、資源利用等一系列問題。

4.2 推廣應用綠色能源

在設計過程中應因地制宜,根據地域條件和用戶的功能使用特點,考慮盡可能考慮使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和地冷等綠色可再生能源,減少對碳排放能源的使用和依賴。 4.3 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

綠色建筑在設計、建造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建筑材料的選擇使用,盡量選用當地生產或天然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輕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如在規劃設計時同時考慮節約水資源的措施,在住宅小區內設置中水收集處理系統,做到使水資源能合理循環利用。 4.4 大力提倡回歸自然

綠色建筑外觀設計要盡可能與建筑周邊的環境相協調,建筑的形態、色彩、布局應與建筑所處環境相融合。盡量做到和諧一致、動靜互補,讓人們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5 綠色建筑的發展之路

5.1 研究和推廣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技術

在中國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況下,我們引進綠色建筑標準和技術時,要充分考慮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規定綠色建筑所采用的技術、產品和設施,成本要低。如冬暖夏涼的延安窯洞,為我國西北地區特有的傳統民居建筑代表,它的造價并不高,可以將它進行改造成中國式的綠色建筑;新疆某地有一種建筑,墻壁材料由當地的石膏和秸稈混合建成,保溫性很好、建造成本也很低廉,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這些典型的鄉村綠色建筑進行推廣,其造價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再如一些投資回報率很高的節能技術和設備,如節能燈、太陽能熱水器、節能空調、節水馬桶等,用戶一旦采用了這些技術和設備后,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電費、水費和其他能源費的開支,一般5~8年之內就可以把增加成本收回來。這樣的綠色建筑和節能技術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老百信才容易接受,才容在中國大范圍推廣應用。

5.2 突破對綠色建筑認識的誤區

如果將綠色節能建筑定位為高端化和貴族化就難以推廣、普及,也不符合我國國情。事實證明,綠色建筑發展必須符合中國國情、能被普通老百姓接受、適用技術式的綠色建筑才是中國綠色建筑健康發展的道路。以前的智能建筑就走了彎路,僅將智能建筑停留在安保和音響控制等方面,將線路設計得十分復雜,工程造價非常高,但建成后耗電量卻居高不下,運行成本很高[5]。所以這不是我們提倡的綠色智能建筑。綠色智能建筑應該是利用信息技術來節省能源,為工作、生活提供舒適和便利。比如用手機來控制家里的智能開關,冬天出門時把家里的暖氣或空調關掉,回家之前半小時,用手機遙控啟動家中的供熱或空調開關,當到家里時,房間里就正好達到使人舒適的溫度。據統計,如能做到主人不在家的時候家中不供暖,就可節省1/3的供暖能源。夏季在南方,室內40%熱量是來自太陽輻射[5]??梢栽O計一個很小的智能感應裝置,當太陽輻射較強時,控制百葉窗或遮陽簾自動調節室內的輻射量,減少太陽輻射造成室內的熱效應,從而達到節約空調能耗的目的。象這樣的智能建筑才可稱為綠色智能建筑,才是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綠色智能建筑。 5.3 大力推廣“綠色建筑”的標識

目前,由于綠色建筑標識的內涵不明確,國家也沒有制定相關的規范和標準,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為提高房價或推銷其產品,常常就濫用“綠色建筑”的概念做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建議應規范和大力推廣“綠色建筑”這一標識,通過對建筑的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室內環境及對生態環境影響等這些具體指標給出量化的標準值,讓綠色建筑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成定可測量的量化的標準,并出臺相關政策,對達到標準的授予“綠色節能建筑”的標識。這樣“偽綠色建筑”就會原形畢露,沒有市場。

5.4 老舊建筑節能改造納入綠色建筑發展規劃

發展綠色建筑不能只局限于新建筑。近年我國新建建筑節能工作相對做得較好,基本遵循了國家建筑節能的標準。然而,大量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卻推進得不是很順利,許多既有老舊建筑仍是耗能大戶。據建設部統計,我國北方地區仍有63×108m2建筑采用集中供熱方式,其建筑面積約占全國總量的10%,但建筑能耗卻占全國城鎮建筑總能耗的40%[6]。由于老舊建筑未采用分戶計量的供熱方式,有些人打開窗戶開放暖氣,能源浪費非常大。目前,我國平均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折合標準煤約為20 kg/m2•a,是北歐同緯度條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 5倍。據估算,在北方地區,如果房間里供熱是可以調節的,僅在供熱時不開窗戶就可以節約15%的能耗;如果是主人不在家時把暖氣關掉,回來以后再打開,約可以節約30%的能耗。30%的能耗就意味著北京市冬季采暖節省500×104t煤,或相當于減排1 000×104t的二氧化碳氣體。僅這一項節能改造措施,就可以達到可觀的減排效果。對于舊建筑的節能改造難的問題建議采用政府補助、企業資助、住戶適當出資的形式推廣。如東北有一家德國公司援助的一項建筑節能改造項目,政府給每戶出資3 000元,住戶出資2 000元,國外援助2 000元,共計一戶投資7 000元。對建筑進行從外保溫到供熱、智能、門、窗和水循環系統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戶1年所減少的開支達3 000元以上,看到效益后周邊的許多老百姓也要求使用這些技術。 5.5 大力做好宣教工作提高民眾的節能意識

民眾是綠色建筑的最終實踐者和受益者,因此推廣綠色建筑不應只是政府的職責,而應該讓全體民眾提高認識、積極參與。新建住宅在設計和建造時對建筑節能大多作了充分的考慮,可部分居民在裝修過程中,把墻體的保溫層拆除,或者換掉節能窗,拆掉天花板,這樣就破壞了建筑本身的保溫節能性能。民眾的日常生活習慣和節能意識,對總體的節能量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如今家用電器設備保有量非常龐大,家電設備在待機狀態下耗電一般為其開機狀態的10%左右;使用節能燈比普通白熾燈可節約70%電能;變頻式空調較常規的非變頻空調可節電20% ~30%[7]。這些節能意識和習慣看似細小,如長期堅持卻能節省可觀的能源。因此,推廣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應大力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讓廣大群眾從思想和觀念上認識到,推廣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對全社會和個人、對現在和長遠都是惠及自己功及子孫的好事,而且效果顯著。

5.6 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全方位推廣應用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問題范文第4篇

所謂低碳經濟, 是從傳統的“三高” (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 的發展模式, 通過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等手段, 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轉向以“三低” (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為特征的經濟方式, 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其實質是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 核心在于低碳技術的不斷創新。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

(一) 工業GDP 比重的大幅增長, 使低碳經濟面臨較大的困難

我國正處于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轉型的迅速發展時期, 工業占GDP 的比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重工業產業化呈現出非常明顯的特征, 經濟發展對能源和資源依賴度較高, 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長。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 又加重了我國經濟的高碳特征。這些高能耗的支撐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支柱產業的工業部門, 正處在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階段, 要在短期內淘汰落后產能, 實現產業結構的有序調整仍存在很大難度。雖然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然而, 排污總量的增加、生態破壞范圍的擴大和資源供需矛盾的嚴峻性等生態環境問題, 已經危及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二) 居民生活和消費方式也是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大挑戰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人民收入穩步增長, 居民生活理念由溫飽型向舒適型轉變, 但對高品質生活的單一追求, 使得資源、生態環境所付出的代價更為慘重。房子面積越來越大, 私家車也越來越大眾化, 這些無不增加了能源需求, 對低碳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目前很多企業主動發展低碳技術與產品創新的意識還較差, 這進一步加劇了能源需求及其高碳特征。

(三) 科技水平相對滯后帶來的嚴峻挑戰

我國創新能力、技術研發和整體科技水平的落后使得我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的轉變舉步皆難, 由此而生產出來的經濟產品其“低碳”含量也非常低, 難以滿足國際相關協議的規定與要求。此外, 缺乏核心技術也是我國低碳發展現如今面臨的巨大挑戰, 雖然近年來, 我們在汽車尾氣排放等方面進行了較多的技術改進, 但仍難以達到國際水準, 而且大部門的核心技術也是通過購買引進而來, 這不僅不利于技術創新, 而且也會造成資金壓力。

??三、發展我國低碳經濟的對策措施

(一) 調整能源結構, 發展清潔能源,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的今天, 能源產業結構的調整是降低碳排放強度的有效途徑, 發展低碳經濟必須從根本上提高能源利用率、調整能源結構。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可再生資源, 實現對資源的高效、循環使用。我國可再生資源豐富:水電資源居世界首位, 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資源也居世界領先地位??赡壳拔覈目稍偕茉春艽笠徊糠譀]有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 大力發展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 積極促進新能源開發的多元化, 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的一重大任務要求。

(二) 加大科技研發投入, 推動低碳技術創新

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堅實的技術力量作支撐。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力度、提升低碳技術的國際引進水平、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應采取綜合措施, 從我國以煤炭資源為主的資源利用形勢及嚴峻的環境污染現狀著手, 研究制定出適合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路線圖。強化自主創新能力, 鼓勵各企業發展低碳技術和積極研發低碳產品, 使之加以開發和推廣。放眼長遠能源環境戰略的要求探索出一條既能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 又不會對資源環境造成破壞的新型發展道路。

(三) 加大宣傳力度, 提高全民環保節能意識

做到對低碳經濟進行大量的宣傳, 提高社會全體公民的環保意識, 提高他們的節能意識, 從而低碳的生活方式家喻戶曉, 可以采取以下舉措以實現低碳發展模式:

1.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發展低碳經濟個人和企業的日常經濟行為非常重要。首先應該在思想上使公民認清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之間的關系, 形成低碳環保的正確價值觀念, 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體現, 推行全民節能行動。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宣傳方式, 有效傳播低碳節能低碳經濟意識, 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健康低碳生活消費方式。

2.建設低碳城市

建設低碳城市, 實行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是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低碳城市的建設包括以下方面:重視城市規劃及建筑設計;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和快速軌道交通系統, 增加公交車數量, 提高低排放量和環保車的使用;開發低碳能源及清潔能源建設;限制城市私家車的使用數量, 減少尾氣排放等。

參考文獻

[1]孫曉偉.論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制度安排[J].現代經濟探討, 2010, (3)

[2]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 2005 (3)

[3]龔建文.低碳經濟:中國的現實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 2009 (7)

[4]任力.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社會科學家, 2009, (2)

[5]丁丁.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實現途徑和政策建議[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08 (3)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問題范文第5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發展,必要性,挑戰,對策

全球氣候變暖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危機和挑戰。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燒和土地利用變化等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積聚所致,引起一系列的氣候災難,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氣候問題備受關注的國際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共識。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發展中國家,已超越美國成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置身“低碳”潮流中的中國,在發展中尋求減排,在挑戰中把握機遇,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之路,是符合國情的發展戰略。

一、低碳經濟的提出及其內涵

“低碳經濟”術語源于2003年英國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強調通過減少消耗、減輕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英國政府提出的低碳經濟理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知識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應對氣候變化是低碳經濟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而煤炭、石油等能源資源的耗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內在要求。低碳經濟的實質是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CDP,核心是低碳技術的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目標是解決能源危機、減緩氣候惡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能源和環境是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將越來越多,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8.5億噸增加到2009年的77.1億噸,我國正面臨著巨大的減排壓力。因此,低碳之路勢在必行。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現實選擇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之舉,也是破除自身能源困境、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選擇。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之下,近百年來我國地表平均氣溫上升,極端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大,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生產的損失越來越嚴重。根據IPCC(2007)的報告,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增加1℃~3℃,糧食生產潛力會增加;當溫度升高4℃,全球平均損失可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此外,氣候變暖還引起海平面的上升,海水入侵導致土壤鹽漬化,使得濱海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還對沿海城市的排水能力和港口功能帶來嚴重的影響。同時,水溫的升高造成漁業資源的明顯衰退。據預測,未來中國氣候變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預計在20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可能上升10~16cm,增大了海岸區洪水泛濫的機會,提高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梢?氣候變暖已經危及到農業生產、生活以及經濟增長的多個方面,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當務之急,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選擇。

(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之舉。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受制于思想觀念陳舊、經濟發展規律和經濟結構等,對節約資源的緊迫性和危機感缺乏長遠的戰略性認識,產業層次低、生產方式落后、能源消耗高,綜合競爭力較弱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量占有量低的國家,必須改變資源密集和污染嚴重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將低碳經濟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有助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長,環境問題日趨嚴峻,這就需要運用低碳經濟的創新技術,引導整個社會逐漸轉向低碳化的軌道上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是“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最佳選擇,符合我國的國情。

(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2009年《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指出,我國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載力的15%,資源消耗量已超過了其自身生態系統所能提供資源的2倍以上。由于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依舊存在,我國正在經歷著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不斷增長。隨著工業重化工化的進一步發展,煤炭的消費量有增無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會不斷增加,環境污染形勢相當嚴峻。節約地球資源,保護環境迫在眉睫。低碳經濟兼顧了“低碳”和“經濟”,發展低碳化經濟既順應了“低碳化”的世界發展趨勢,又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對我國社會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低碳經濟以低污染、低能耗為基礎,可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過分依賴,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

三、我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低碳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國際社會長期的發展趨勢。我國現階段能源需求正在快速增長,“高碳”特征仍比較明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占主導地位。雖然我國加大了節能減排的決心和力度,特別是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巨大挑戰,主要包括能源、技術、貿易和體制等方面。

(一)能源結構難以改變。

“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決定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與消費格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改變,從而制約了我國從“高碳”轉向“低碳”的步伐。一直以來,煤炭消費占我國能源消費的70%左右,而石油和天然氣消費占23%,水電、核電、風電消費僅占7%。與其他化石燃料相比,煤的碳密集度較高,單位能源燃煤釋放的二氧化碳量是天然氣的2倍左右,煤的碳排放強度勢必會很高,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能源利用技術水平落后,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率占中國能源總量的比重較低,對煤炭的依賴程度很難改變??梢?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中所面臨的能源性問題,而清潔能源、綠色能源的開發潛力巨大、發展勢頭良好。

(二)低碳技術水平落后。

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內在動力,是低碳經濟發展快慢的關鍵所在。技術創新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根本途徑,而我國的科技水平整體落后于發達國家,這是制約經濟從“高碳”向“低碳”轉型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我國的低碳技術創新起點偏低,先進技術開發能力、低碳基礎設施建設和低碳運行體制等還很落后,低碳領域的高端核心技術仍然主要依賴于發達國家,我國低碳技術整體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都較低。眾所周知,創新技術要大規模發展勢必需要大量的資金流入和國家政策鼓勵,但我國龐大的經濟發展規模造成創新技術的基礎比較薄弱、資金管理體制弊端太多。盡管低碳技術創新每年的研發開支以10%的速度遞增,但是低碳研發投入的效率不高。技術創新水平落后已成為阻礙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軟肋。

(三)貿易結構不合理。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中,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不斷優化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這無疑提升了碳排放量、綠色貿易等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國際貿易格局中,我國對外出口主要以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商品和初級產品為主,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和競爭力有相當大的差距,碳排放量也非常高。低碳全球化,綠色貿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和國際貿易的方向。據調查,2009年我國有34.3%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其中綠色、低碳、環保的嚴格標準是制約我國產品出口的主要原因。由于國際貿易是轉移二氧化碳的重要途徑,碳排放量成為了突破貿易壁壘、優化貿易結構的關鍵著力點。

(四)體制障礙依然存在。

面對愈來愈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我國于2008年才正式成立應對氣候變化的管理機構。由于成立時間比較短暫,再加上氣候變化涉及的問題多而雜,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及法律體系還不完善,甚至在一些領域還是空白,低碳經濟發展在體制建立和管理上的障礙依然存在。在傳統市場經濟框架中,制度和政策是我國經濟低碳化發展強有力的保障和基礎,體制建立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先導。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國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且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規以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階段還未建立系統的、專門性的低碳經濟制度和政策,現有的政策主要以行政手段為主,僅僅在“節能減排”措施中有所體現。因此,體制的不完善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低碳轉型的實際運作。

四、推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措施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而低碳經濟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如何在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前提下實現向低碳經濟的過渡,是我國面臨的重大挑戰。從我國當前的國情出發,結合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成功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推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實施低碳經濟就是要鼓勵發展低碳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從高碳產業向低碳產業的轉變。由于工業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如何推動工業的低碳發展,促進第二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經濟發展首要解決的難題之一。鑒于現階段的國情,我國應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增加產業的附加值,減少能耗、物耗、污染,提高高碳產業進入市場的門檻。

(二)促進低碳技術創新。

低碳技術是低碳經濟的支撐,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都歸功于低碳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先進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大力推廣新型低碳技術,有效發揮科技創新在節能中的關鍵作用,為能源安全供應奠定良好基礎。為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企業應制定科學有效的激勵政策,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一定的獎勵,增加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此外,還應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低碳技術,加強技術培訓,促進低碳技術創新,實現低碳技術的突破。

(三)優化對外貿易結構。

在經濟轉型、資源節約、環境減排等多重壓力下,我國應朝著合理化、多元化、高端化的方向,加強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減少出口貿易產品中的載能量和碳排放量。首先,在對外貿易受阻的情況下,轉型升級低技術含量、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產業,減少貿易壁壘產生的經濟損失;其次,在改造傳統產業,推進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品轉型的基礎上,加快生物能源、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構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貿易格局。

(四)打造低碳城市。

這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以城市為單位,在高耗能、高碳排放量的城市引入低碳城市的理念,建立區域性低碳經濟示范區。低碳城市的構建必須以低碳能源的開發為基本保證,清潔生產是打造低碳城市的關鍵環節,循環利用是打造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而持續發展是建設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

(五)建立碳交易市場。

由于我國處于碳交易產業鏈的最底端,建立碳交易市場是提升國際地位的現實選擇,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可以保障能源供給,研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低碳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碳交易市場作為一個新興市場,當前我國應盡快構建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機制,成立專門的碳交易市場管理機構,制定和完善碳交易相關的法律法規,促進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有序運行。

五、展望

低碳經濟是經濟與環境相互協調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全球氣候變暖和國際金融危機為世界各國向低碳經濟轉型帶來了機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潔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碳生產力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焦點,各國正在努力搶占低碳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與發達國家相比,如何兼顧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成為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可以承擔環境保護的國際責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建設“兩型”社會。無論從資源稟賦、環境、人口、能源結構等因素還是國際背景來看,我國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低碳經濟??傊?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我國要選擇適合當前國情的低碳發展路徑,從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和體制改革等方面做好向低碳經濟的轉型,推進經濟、資源和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實現我國由“高碳時代”向“低碳時代”的邁進。

參考文獻

[1]趙志凌,黃賢金,趙榮欽等.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0.30.16.

[2]Kawase R,Matsuoka Y,Fujino J.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emission in long-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J].Energy Policy,2006.34.15.

[3]劉世錦.當前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與政策建議[J].中國科技投資,2010.3.

[4]劉書英.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問題范文第6篇

全球氣候變暖致使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關注。中國作為一個能源消費大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向低碳經濟轉型成了必然選擇。我國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發改委、國家環??偩值攘课摵习l布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要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中國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模式,而應該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國模式”,結合實際,合理自主的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低碳產業和低碳經濟,進而打造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生態國家。

2007 年 9 月 8 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 15 次領導人會議上,本著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對事關中國人民、亞太地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2008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2008年7月,G8峰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簽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目標。

中國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40—45%的約束性指標。

中國目前處于以資本和能源密集化為特征的工業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與社會消費需求還在持續提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將帶來我國就業的新機會。為了順利實現低碳經濟轉型,一方面,應該積極推動為社會生產和居民消費活動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的第三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擔負著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的任務,在短期內不可能扭轉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特征,需要通過高碳產業的低碳化來實現低碳發展。

“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自2009年以來,我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由此,節能減排刻不容緩。對于目前的中國,低碳經濟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十二五”期間是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國,中國必須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及能源消費結構,促進整體經濟健康發展。

上一篇:聽俞正強老師的課有感范文下一篇:外觀設計專利保護期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