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論文范文

2023-05-20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從德育視野下,以儒家禮儀文化為思想基礎,對武術禮儀的功能進行思考,指出武術禮儀具有以下功能:喚醒主體的道德自覺;利于道德修養和道德規范飛加強;易于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關鍵詞:德育;武術禮儀;儒家禮儀;道德

一、相關概念厘析

1.禮儀?!岸Y儀”一詞,很早就被作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在古代漢語中,“禮”主要包含三層意思:(1)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整套禮節儀式。如《論語·為政》:“殷因于夏禮,其損益,可知也”?!抖Y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表示尊敬和禮貌?!蹲髠鳌は骞辍罚骸皥淌虏欢Y于寡君”。(3)禮物,即贈送的物品?!稌x書·陸納傳》:“及受禮,為酒斗,鹿肉一樺”?!皟x”既指的是容貌和外表,儀式[1]。在現今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禮儀就是要求人們在各種人際交往中要有恭敬、謙讓的精神和行為,以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順暢和愉悅。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講,禮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社會風貌、道德水準、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質的重要標志。從公民個體的角度說,禮儀是一個人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面貌和文化教養的綜合反映。因此,禮儀是人們為表達某些專門禮節所使用的儀式,是在人類社會活動的演進中歷史地形成,并且有一定固定形式和專門規定的行為規范。

2.武術禮儀。有研究者認為,武術禮儀指的是習武者在習武群體中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特定關系,并為所有習武者所共同認可的,而表現出來的具有濃厚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禮節和行為準則[2]。武術禮儀是禮儀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人們在武術這一特定的環境中所使用的一種儀式,是在長期的活動中演進形成的具有固定形式和專門規定的行為規范。

二、武術禮儀的思想基礎——儒家“禮儀”文化

作為古代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近兩千多年的歷史,而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儒家禮儀文化,對武術禮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個人道德,還是社會公共道德與職業道德都是儒家禮儀文化所倡導的,也是一個人行為規范的起點。同時儒家禮儀文化倡導的傳統禮儀講究內涵而兼顧表形,武術禮儀的外在表現形態是儒家禮儀文化與體育禮儀文化的結合點。禮儀屬于道德的范疇,也是儒學的核心內容,我國古代《禮記·曲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力爭辯訟,非禮不決”。道德為萬事之本,仁義為群行之大,人要實行道德仁義四事,不用禮是不行的。儒學倫理注重人的道德品質的修養,而武術禮儀作為禮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必然也和儒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武術禮儀不僅以外在形式表現出了儒學的倫理內涵,同時也吸收了儒學禮儀的精華。

在孔子創立其儒家學派時基于其“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把《禮》、《樂》、《詩》、《書》、《易》、《春秋》列為教學內容,而且把這種以“禮”為核心的教育作為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接受禮儀教育是個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須的修養環節與修養過程?!暗隆背捎谥?,“禮”形于外,“德”、“禮”互相依托,相輔相成。生活中以禮“引”德,學習禮儀,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見賢思齊,可以引導人們加強道德修養;以禮“顯”德,社會生活中把握禮儀的尺度,可以展現一個人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準,體現出對“禮”的價值的認知水平和對“禮”的執行的修養程度;以禮“?!钡?,在學習和運用禮儀的過程中,可以幫助人們增強內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確的行為準則,從而保證道德原則的實施。

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君子人格的最基本的內涵,人除了具備一般的道德素質外,君子以守禮為第一要義,而作為道德要求,其基本精神便是恭敬禮讓。習武者必須恭敬而謹慎、虔誠,無論對待人生和社會,都必須嚴肅認真、謹小慎微。對己而言,正心需有誠意,對人而言,事父母須尊敬,事君須忠敬,與朋友交往須講信用[3]。因此,在德育教育缺失的時代,武術作為一門體育課堂中的必修科目,對傳承武術禮儀文化是一個不錯的途徑,對道德教育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武術禮儀的功能思考

1.喚醒主體的道德自覺。武術禮儀的本質應該屬于道德范疇。在教學訓練比賽活動中進行必要的禮儀教育對規范人們的言行舉止有著重要作用。實施禮儀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在加強道德修養,首先它可以造就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社會道德的文明公民,按規定著裝,比賽過程中尊重裁判和服從裁判的判決,尊重對手理智對輸贏,無不反映出一個人或團隊的良好的道德修養水平。其次可以反映出社會的精神面貌和一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對于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4]。就武術禮儀中較為普遍的握拳鞠躬禮而言,其拳禮的涵義是:右手握拳表示團結一致,撫于左胸口表示、心中有師長、心中有裁判、心中有對手,鞠躬表示尊重、謙讓。在無需言語的過程中就傳達出了學習者的內在修養。因此,不論是比賽,課堂還是相關的活動中,長期的進行武術禮儀的規范,對學習主體道德意識的喚醒有一定的作用。

2.利于道德規范和道德修養的加強?!熬毼湎攘暤?、習德先習禮”這句武術諺語中的“德”就是指“武德”,“禮”就是指“武術禮儀”。對習武者進行規范的武術禮儀教育,可以引導他們自覺遵守中國傳統的道德規范,提高他們的文明意識,養成文明行為的良好習慣,樹立正確的人身觀和價值觀,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達到和諧、有序[5]。

道德修養的養成一方面就體現在具體的禮儀行為中。禮儀與道德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如朋友見面要握手問好,早上見面道“早安”等等。在武術的日常教學生活中,這些課堂常規性禮儀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抱拳禮還是注目禮都很講究。武術禮儀中內含的道德修為是很多的,在教學或者比賽中,對學習者進行武術禮儀教育,這種特定情景下的行為規范,對于其道德規范和修養的加強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3.易于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從道德行為到道德素質,中間還需要一個環節就是道德習慣,它指的是人們在道德實踐活動中不斷積累,并形成一種穩定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特性?外在道德習慣的形成會大大簡化道德選擇?道德判斷等活動過程,是道德素質形成的關鍵環節?當某種道德行為不斷積累,并形成一種道德習慣時,支配人們行為的道德觀念逐漸深入到人們的情感和意志活動中,內化為人們的道德信念,并形成某種道德素質?道德素質是一定的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征和傾向?一定的道德素質的形成標志著外在的道德要求已成為人們內在的道德信念和行為習慣;對某種原則規范的外在認同變成了內在的自覺自愿的舉動?這正是道德的落腳點和歸宿點,也是道德價值實現的目的要求?

賈秀春在《將武術禮儀教育滲透于體育教學中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師生間存在禮儀缺失。在一些高職院校,他們缺失的是師生間最基本的禮節。如有的學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內遇見老師,總是視而不見或繞道回避,連最基本的招呼和問好也很難見到。甚至一些傳統的課堂禮節,如“起立問好”也成了稀奇事。這些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將其放回到武術禮儀中來看,在每一次課堂教學,或是訓練比賽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運動員與裁判之間,都遵守武術的禮儀規范,在長期的實踐中潛移默化的養成習慣。比如徒手禮中的鞠躬禮,在見到師長或領導時或是表演、比賽演練結束時使用,在每次課上、次次比賽或訓練中都躬身踐行,如此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積累,就會養成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特性,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輩時,雖然不用行之以鞠躬禮,但是這種穩定的道德習慣會支配人主動向長輩或師長打招呼,因為規范的武術禮儀已經將外在的禮儀舉止內化為自覺自愿的行動了,這對于道德習慣的養成是很好的推助劑。

參考文獻:

[1]付雯,陳華國.關于加強高校體育師范生武術禮儀教育問題的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8,(5).

[2]毛海濤,姚幸葵.論現代武術禮儀教育的禮思想基礎[J].中國市場,2008,(39).

[3]王龍.從《論語》探論孔子的禮學觀[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8).

[4]黃壽軍.體育禮儀教育及其實施的途徑與方法[J].安徽體育科技,2003,(12).

[5]龍一平.以禮儀教育為切入點,促進大學生的道德建設[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6,(3).

作者簡介:李芬(1984-),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文化自信; 傳統禮儀; 高職教育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是中國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凝聚的核心力量所在。在高職院校開展禮儀文化教育,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對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職教育實踐的意義

長期以來,高等職業教育把培養目標定位為技能型人才,而對學生的禮儀素質教育有所忽略,這就導致了部分高職學生“技能高、素質低”的畸形發展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人才的長遠發展。將禮儀文化融入高職教育實踐可以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助于學生獲得更長遠、更深層的發展。

(一)有助于規范高職學生禮儀行為,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

孔子在《孝經·廣要道》中說“禮者,敬而已矣”,意思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核心與本質是尊重。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主要表現為得體的儀表形象、禮貌的行為舉止和恰當的語言表達。當代大學生由于受到西方思想文化浪潮的沖擊,盲目崇尚個性、自由、另類和隨性,在一些場合儀表修飾不得體、行為舉止不端莊、語言表達不文明,破壞了高職院校學生應有的形象。中國禮儀文化倡導慎言、謹行、謙恭、禮讓,可以幫助高職院校學生修身、養性,規范自身言行,做到儀表美、行為美、語言美,有助于高職院校學生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

(二)有助于提升高職學生內在修養,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

中國傳統禮儀把“仁義禮智信”作為衡量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準則,其中,“仁”,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義”,是堅持正義,保持節操;“禮”,是注重禮儀,尊重他人;“智”,是提高素質,服務社會;“信”,是誠信守法,一諾千金。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將其融入高職教育實踐中,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有愛心、懂禮貌、明事理、守正義、重誠信的人,這也正是當今高職學生應具備的優秀道德品質。

(三)有助于協調高職院校學生人際關系,創建和諧校園

當代高職院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缺乏禮儀知識的規范和約束,形成了一些無禮的行為習慣,如出口成臟、舉止粗俗,遇事爭先恐后,不懂謙讓,缺乏公德心,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中國傳統禮儀文化非常重視人際關系,倡導把禮尚往來、寬容博愛、自卑尊人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為人處世講究謙恭禮讓,尊敬他人。學習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可以幫助當代高職院校學生樹立謙虛為美、敬人為上的價值觀,提升個人人格魅力,進而協調人際關系,形成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

(四)有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榮譽感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積淀和提煉,雖然有些東西已經陳舊過時,但不能對其全盤否定。近些年來,由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忽視和盲目批判,造成了當代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缺乏了解,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缺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推進,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也由衷地贊嘆和喜愛。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作的《弟子規》,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成為他們爭相學習的內容,體現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學習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有助于我國青少年了解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五)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和諧社會

高職院校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棟梁,在社會經濟建設和文化傳播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每年都有大批量的高職院校學生融入社會,對社會思想和文化必定形成一定的影響。在高職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把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和諧社會都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中國傳統禮儀融入高職教育實踐的利弊條件分析

(一)中國傳統禮儀融入高職教育實踐的有利條件

1. 學生的認同和期待為其提供了有利條件

近日,筆者以常州大學城五所高職院校為調查對象,隨機選擇了342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84.5%的同學由于從小對禮儀知識接觸較少,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缺乏系統的了解;但89.8%的被調查者對禮儀文化持認可態度,認為禮儀文化對當代高職院校學生比較有用,應該在高職院校推廣學習。同時,63%的同學對禮儀文化相關課程或活動表現出極大興趣,愿意積極參與,35%的同學比較支持,愿意選擇性地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由此可見,當代高職院校學生對于禮儀文化是非常歡迎和期待的,這為禮儀文化在高職院校的推廣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2. 教師群體的認可和推崇為其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了解高職院校教師對中國禮儀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態度,筆者對常州大學城五所高職院校的150位老師進行了隨機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老師認為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當代社會仍有很高的社會價值,應對其進行傳承和發揚。高職院校教師對于傳統禮儀文化的認同和推崇,為傳統禮儀文化融入教育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 國家的大力倡導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經濟社會變革日益深化、對外開放日益擴大的過程中,各種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頻繁,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又再次強調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這些文件的先后出臺,激發了國人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為傳承傳統禮儀文化提供了政策和環境支持。

(二)中國傳統禮儀融入高職教育實踐的不利因素

1. 傳統觀念的阻礙

由于中國歷史上禮儀經常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和麻痹勞動人民的工具,封建禮教更是讓很多人深受其害,導致現代仍有許多人對中國傳統禮儀有較大偏見,認為傳統禮儀文化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傳承和推廣傳統禮儀文化就是要恢復古代禮制,對傳統禮儀文化充滿抵制和排斥。

2. 對禮儀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被許多西方國家競相學習和傳播,但在我國卻長期被忽視,導致現在出現禮儀教材匱乏、師資短缺、學習氛圍不足等問題。

許多高職院校學生都沒有系統學習過禮儀知識,這與高職院校的頂層設計有著很大的關系。據筆者調查了解,常州大學城五所高職院?;径奸_設有禮儀課程,但有的學校是作為公共選修課,有的學校只在文科專業開設,沒有一個學校將其作為必修課要求所有學生學習。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對傳統禮儀文化的推廣工作不夠重視。

3. 相應的校園文化氛圍缺乏

由于長期以來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并未受到足夠重視,高職院校校園里也缺乏相應的禮儀文化氛圍,甚至在很多重要的校園儀式和慶典中,同學們感受不到儀式感、莊重感和榮譽感。在這種禮儀文化缺乏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很難受到禮儀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禮儀,勢必會有一定的難度。

4. 教師自身禮儀知識欠缺

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高職院校很少有教師系統學習過禮儀知識,很多教師甚至未學習過《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禮儀著作,也沒有接受過禮儀培訓。53%的教師認為自己禮儀知識不足,雖然作為教師很注意提升自身禮儀素質,但也只是通過電視節目、網絡、書籍等途徑,零星地學習。由此可見,部分高職院校教師自身禮儀知識比較欠缺,要帶領學生學習和推廣禮儀知識有一定難度。

三、中國傳統禮儀融入高職教育實踐的路徑

把中國傳統禮儀融入高職教育實踐不是一兩個人或一兩個部門的事,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事。必須充分發揮各方力量,協同運作,合理利用線上線下各類資源,搭建校內校外多種平臺,依托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等多種載體,在社會的支持和家長的配合下,實現社會、學校、家庭協同育人。如圖1所示。

(一)學校重視,為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和推廣創造條件

高職院校的頂層設計決定著整個學校發展的格局和思路,在高職院校傳承和推廣中國傳統禮儀,首先需要學校的重視和支持,將學生的禮儀素質教育納入高職院校發展的頂層設計層面,自上而下進行推廣,方能有效實施。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實施:

1. 轉變人才質量觀,將禮儀素質作為衡量人才質量的一項基本指標

長期以來,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禮儀素質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才質量觀念。由于高職院校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在衡量人才標準時,過分強調了技能,而忽略了對學生禮儀素質的考評,導致了高職院校“重技能,輕素質”的現狀。要在高職院校推廣學習傳統禮儀文化,首先要改變人才質量觀,將禮儀素質作為衡量人才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并將禮儀素質考評納入人才質量評價體系。

2. 創新課程體系,為每位同學提供學習禮儀的機會

提升學生禮儀素質的一個基本步驟是學禮、知禮、習禮、守禮,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38%的學生沒有學習過禮儀課程,其中45%的人是因為學校沒有開設禮儀課或者只作為選修課程開設,自己沒有學習的機會。由此可見,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和推廣需要高職院校創新課程體系,開設禮儀文化課程,并作為基礎必修課,普及傳統禮儀知識。同時,還要將傳統禮儀知識與學生的現代職業發展需要相結合,根據不同專業特點,開設相應的職業禮儀課程,為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的長遠發展提供幫助。

3. 開發線上禮儀學習平臺,提供多種學習途徑

學??梢岳霉俜叫麄髌脚_或開發專門的APP,為學生提供禮儀線上學習資源,有利于學生禮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面向學校老師和學生開展禮儀事跡或優秀禮儀推文的征集活動,定期摘選優秀的禮儀案例和美文在平臺上進行推送,以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

除此之外,學校還應在大型儀式活動中融入傳統禮儀,通過設計規范化的儀式流程,增強儀式感,讓學生在儀式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4. 創新第二課堂活動形式,營造濃郁的禮儀學習氛圍

禮儀是人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金正昆教授所說的“禮出于俗,俗化為禮”。對禮儀知識的學習,應營造一種開放的、多元的環境,除了課堂理論教學外,還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感化。

(1)規范大型校園活動儀式,增強儀式感

禮儀包括了兩個層面的含義,即“禮”和“儀”。其中,“禮”是尊敬,是內在的、本質的部分,“儀”是儀式,即尊敬的表現形式,是外在的部分。通常,內在的東西很難讓人直接感受到,要通過外在行為進行表達和傳遞。學校每年都有新生入學典禮、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大型活動,這對于學校和學生來講都是非常隆重的事情,但由于現代人禮儀觀念的弱化,這些活動已經嚴重缺乏儀式感。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儀式感可以帶給青少年內心的富足和平靜。美好的儀式可以為事物賦予特殊的意義,能自發地、由內而外地給心靈帶來觸動,進而影響人的行為。校園活動中的儀式,可以讓大家多一些深刻的記憶,學生能夠在儀式中獲得激勵,更深入地感受校園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更懂得感恩。因此,學校應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如新生入學、學期開學、學生畢業、教師節等,舉辦隆重儀式,讓同學們多體驗一些儀式感和莊重感。

(2)創新校園社團活動,拓展禮儀活動項目

社團是高職院校學生課外學習和鍛煉的重要平臺,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提升綜合素質。目前高職院校開設的社團類型多樣,也有不少學校開設了禮儀社團,但很多都是活動內容簡單、形式單一,多是為學校各類活動提供禮賓服務,在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高職院校應創新校園社團活動內容和形式,圍繞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設計活動項目,激發學生學習禮儀知識、誦讀禮儀經典的興趣,創造濃郁的禮儀學習氛圍,讓禮儀社團成為傳統禮儀文化的宣傳者和校園文明禮儀的標兵。

(3)加強日常行為養成教育,培養良好的禮儀習慣

禮儀的學習應遵循學禮、知禮、習禮、守禮的規律,學生課堂學習禮儀,只是做到了知禮,還應在日常生活中“習禮”,把“學”和“做”有機結合起來,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才能真正發揮禮儀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還應加強日常禮儀行為養成教育,把日常禮儀行為規范和要求納入學生守則,并依托宿舍、食堂等日?;顒訄鏊?,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實現禮儀學習日?;?。

(二)教師主導,為傳統禮儀的傳承和推廣提供保障

1. 創新課堂教學設計,將傳統禮儀融入課堂教學

課堂是學校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是宣講和傳播傳統禮儀文化的有力場所,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不能只把傳遞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目的,還應將傳統禮儀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以身示范,讓同學們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傳統禮儀的魅力,接受傳統禮儀的熏陶。如上課時,學生應向老師行禮,老師回禮,師生互致問候;課堂提問時,老師應使用正確手勢“請”同學起立或上講臺發言;同學公開發言時,應首先向老師和同學鞠躬問好;發言結束時,應先行禮再結束。這些活動中,老師和同學互相行禮、互相尊重,能給同學們創造公平的體驗,感受被人尊重的快樂,進而對禮儀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激發學禮、習禮、守禮的興致和熱情。

遺憾的是,這些禮儀行為看似簡單,但在當今高職院校的課堂上,卻很少有老師或同學能夠做到。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參照我國傳統禮儀,并結合現代社會生活實際情況,設計課堂禮儀規范,并自覺帶領學生踐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禮儀的熏陶,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2. 提升教師禮儀素質,發揮正面示范作用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隨著高職院校教師入職門檻的提高,許多高職院校教師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碩士或博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專業技術功底,真正做到了“學高為師”,但在禮儀素質方面還是略有欠缺的,諸如形象邋遢、談吐粗俗、舉止不文明等現象在一些高職院校教師身上依然存在。將傳統禮儀文化融于課堂教學,需要高職院校教師自身具備較高的禮儀素質。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首先加強禮儀知識學習,通過開展培訓或自學等形式,積極提升自身禮儀素質。同時,學校應做好配套工作,采取有效激勵措施,激發教師學禮、習禮、守禮的自覺性,如定期開展“優秀禮儀教師評選”“教師禮儀知識競賽”“教師禮儀形象大使”等活動。其次,在教學質量考核時,也應把教師禮儀素質作為一項重要考核內容。再次,在招聘教師時,學校應把好素質關,不應把專業知識水平作為衡量教師素質的唯一標準,也應對其禮儀修養和素質水平進行考評。

(三)家長配合,實現家校共育

一個學生的良好成長,除了學校和老師的辛勤培育,更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在禮儀教育中,應發揮家庭的力量,讓家長與學校協調一致,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左傳·文公二年》中說:“孝,禮之始也”,即孝道,是一個人學習禮儀的基本。對學生的禮儀教育首先應始于家庭、源于父母,但在當代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的過分寵溺,對孩子過于放任,對孩子的孝禮教育是嚴重缺乏的。因此,學校應把禮儀教育和家庭中的孝禮教育密切結合起來。在學校,要定期向家長匯報學習生活情況,在寒暑假期開展孝親禮活動,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讓家長看到孩子的變化,感受孩子的孝心,這也會增進父母和子女的情感互動,增強家長對學校的認同感。

(四)社會支持,提供更多學習機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的學習需要通過實踐進行鞏固和強化。社會是禮儀學習的大講堂,可以為同學們提供更多的學禮和習禮的機會,除了鼓勵同學們自發參與社會活動之外,學校也應該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和鍛煉機會。如通過與企業和社會機構合作,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習禮機會。通過參與公司慶典、年會、企業大型接待等活動,不但可以使學生學以致用,也可以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學習禮儀的興致。

四、結語

禮儀教育是一項重要而又繁雜的工程,在高職院校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一定要做到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盲目因循守舊,更不能照單全收,而要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優秀的禮儀文化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陶冶學生心志、滋養學生心靈,最終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禮儀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彭林. 中國禮儀要義[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0.

[2] 馬婷婷,林美卿. 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方法研究[J]. 教育探索,2015(9):136-138.

[3] 梁花. 儒家傳統禮儀文化的本質及其當代價值[J]. 教育探索,2010(9):5-6.

[4] 樂程,陳九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 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12):83-87.

[5] 駱郁廷,郭莉. 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及有效機制[J]. 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6] 許軍國. 從校園文化視角看立德樹人[J]. 中國教育學刊,2014(04):15-18.

[7] 于麗萍,周向軍. 論中國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J]. 學術交流,2015(10):215-218.

(責任編輯:程勇)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的中國哲學精神,是數千年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精髓。當代社會屬于數字時代、流量社會,必須在時代潮流中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陣地,需要與文化現實相結合,與國家實際相結合,充分發揮中國哲學精神的引領和教化作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將中國哲學精神運用于愛國主義教育,是當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哲學;愛國主義教育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國哲學精神

何為哲學?何為中國哲學?什么是中國哲學精神?這是認識中國哲學精神的三部曲。

對于什么是哲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哲學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對于哲學有兩個被絕大多數哲學家所認同的看法,即“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和“哲學是愛智慧”。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哲學不是用來觀察世界的,它是一種觀念的存在,人們只能觀察世界的其中一部分,沒有辦法做到觀全部,因為人們是世界的一部分,存在于世界之中。觀察世界的人不會是一個人,而是多數,每一個人都可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方法觀察世界,因此觀世界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世界觀,所以哲學不是唯一的。哲學是愛智慧,熱愛追求哲學的人不是一個,熱愛追求哲學的方法也是多個,意味著哲學是復數,愛智慧就是還沒掌握智慧,哲學家是智慧的追求者,不是擁有者。世界是永恒變化發展的,一個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全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的,所以說哲學是沒有終點的,正如海德格爾說的“哲學在途中”。

在物理化學領域,沒有中國物理化學、西方物理化學之分,物質的絕對性決定了一粒氧原子,它就是氧原子,不管是中國科學家還是美國、英國科學家都定義是氧原子,僅僅是語言的表達不一樣而已,而哲學不一樣,哲學是人腦作用于物質存在與變化而抽象概括出的思想,這種作用受限制于人的生存環境、教育水平、思考研究目的,所以產生了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等區別,由于觀察角度不同,科技水平受限,對哲學的認知有限,而人類發展進化的無限性決定了認識的無限性,從而反映了哲學認識的無限,哲學思考的正確性是相對的。哲學是復數是前提,中國人民在勞動中萌發追求智慧的動機,發明的一系列思想理論,產生了中國哲學,它是中國人民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學。

西方國家以哲學的合法性問題抹黑中國哲學,這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哲學沒有合法與非法之分,中國哲學產生于中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對未知的探索研究,它深深地植根于這片華夏大地,它從誕生之日起就烙上了中國的精神印記。中國哲學精神就是論古通今,運用古人遺留下的精神財富改造自己所存在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國哲學精神不是一成不變的,有部分古人的精神資源的遺失,也有新的精神財富被創造被發現,所以說中國哲學的精神,不是定量,而是個變量。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發展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故宮接待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時候,說道:“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過流的文明?!笔藢弥醒爰o委工作報告會上也提道:中華民族從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悠久歷史中走來,創造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中華文明。在這么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明能有如此堅韌又旺盛的生命力,首先足以說明它具有科學性和傳承性。否則,一切不合時宜的東西都會在歷史的洪流中被逐漸淘汰和取代。

文化想要一直保持鮮活的狀態和生命力并持續地流傳下來,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需要一個堅硬的政治外殼來守護,而中華文明能流傳下來的這個政治外殼,就是民族統一。

商周時期,周人提出了“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天命觀念??梢娭芴熳右呀浺庾R到要把普通民眾放在重要的位置了,天幫助的是德行高尚的人,但德行如何體現靠的則是“民”,天子有沒有關心百姓生活,維護社會的穩定,這就是統治者德行體現所在,周代已經逐漸出現了民本思想的雛形。這種民本思想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是被不斷繼承和發揚的,這與當代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將人當作社會的主體,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習總書記在第十三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時候專門提到了要大力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總書記總結提出了六條: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六條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德的高度凝練和概括,亦是傳承和發揚,每一條都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據可循。這充分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民主理論與中國優秀傳統民本思想相結合,共同作用于當今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一統永遠是時代的大趨勢,除了殷周之變,先秦到秦王朝統一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可以稱之為周秦之變。它最大的特點和變化,就是統一,這個統一才真正意義是實現了中國古代的“大一統”。統一后的秦王朝廢除各國統治秩序,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皇帝總攬全國軍政大權。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筑長城以抵御匈奴,真正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國家的統一才能造就繁華的盛世,例如西漢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

中國的近代史就是戰爭史,列強割據、清朝迂腐、軍閥混戰,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欲救亡圖存,都以失敗而告終。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黑暗籠罩的中國帶來了希望,中國共產黨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緊密聯系群眾,團結各積極黨派人士,代表著全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建立了新中國。

新時代召喚新思想,新思想反映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繼承和發揚,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這種新思想,是在前人的深厚根基上筑起來的,不僅與時俱進,而且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會貫通,是科學的,經得起實踐推敲和歷史檢驗的。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及其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哲學精神十分豐富,對于大學生具有啟示和教育意義的內容很多,針對前一段時間網絡上熱議的高校大學生發表錯誤言論的事件,從根本看,就是她作為一個中國人,愛國主義教育的缺失和理想信念的喪失。愛國主義教育,自每一個中國人接受素質和文化教育開始,就潛移默化地貫穿始終,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無論一個人有多么優良的品格,都要建立在愛國的基礎上。而之所以到了高等教育階段,還會出現愛國主義信仰喪失的情況,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足。將優秀傳統文化深刻融入思想教育中十分必要,不僅要融入,更要常態化,不僅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更要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愛國信仰,要從教育向生活滲透,從而達到潛移默化地塑造國民信仰,樹立牢不可破的民族精神的目的。

其二,家國一體的情懷不足。古圣先賢留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理念,在中國人的思想信念里,家與國是一體的,先有大家,才能有小家;舍小家,保大家;家是小國,國是大家。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十分豐富的家國精神,所以傳統文化融入當下的思想教育尤為重要。這種教育,培養的是一個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是包容與責任。

其三,仁愛精神的缺失。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一個人,一定要有愛人的精神與胸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離不開仁愛的精神。律法是強制規范人的行為,仁愛精神是從道德方面使行為主體自覺產生行為標準。

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代青年大學生進行愛國信念的教育意義深重。當代社會信息大爆炸,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大量的數據資源,在主流文化、正能量無法覆蓋的“犄角旮旯”,潛伏著腐朽的、落后的內容資源。大學生作為多變性的群體,容易被“陋習”所感染,必須堅決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必須從源頭上抓起,加強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感悟古人金戈鐵馬為國征戰的壯志豪情,感受古人憂國憂民的思緒,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尊心,陶冶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征程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燦爛文化,源遠流長,經久不息,潛移默化地熏陶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懷揣夢想、堅定信仰的中華兒女,照耀世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認可和贊賞,促進了世界的和平發展,不斷推動歷史的巨輪駛向更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晃福林.中國古代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張祥浩.中國哲學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趙洪恩.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李宗桂.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武潔,女,漢族,甘肅天水人,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太極拳文化;主流社會;和諧;品味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傳統文化;足球;影響

文化土壤是足球的母體,盡管足球還受到種族、體能等因素的影響,但無疑文化也是其中一方面因素。中國現代足球經過改革,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正在與世界接軌。本文首先從中國傳統文化方面進行研究,總結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定義和基本特征,以及包含哪些主要內容。然后從中國傳統文化對足球運動發展的促進和阻礙兩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傳統文化對足球的深層影響。將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到足球運動中,將文化對其的負面影響擺脫掉。使文化與足球更好的結合,更好的融為一體,這便是探討文化與足球影響的價值。并且吸取各國豐富的經驗與風格,使其與自身現狀相結合,最后變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才是中國足球“沖出亞洲走向世界”最好的方法。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簡述和基本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梢哉f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歷史長河的文化積淀,它博大精深,其內容包括極其豐富的物質成就和無比深厚的思想內蘊,滲透著中國人民的哲理和智慧。

二、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制約中國足球發展的因素

一般來講,衡量一支球隊的水平至少應從以下因素去分析,即球員的技術水平,球隊有沒有核心的球星級球員,核心球員的技術水平,訓練管理水平,教練指導比賽的能力和水平,球隊的價值取向,球隊是否團結,球隊有沒有大的比賽經驗等。

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制約足球運動發展

現代足球運動的特點體現在一個“爭”字,即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和斗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崇尚個性的張揚,高度激烈,對抗性強。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講究一個“和”字,講究“天人合一”,即講究人與宇宙及個體自身的協調,統一,和諧,講究永遠不超越“中”的度,沒有爭強好勝的思想,這種提倡中庸,崇尚中和的道德思想,要求人們舍功利取仁義,安于現狀,使中國人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造成了習慣性的社會心理定勢和倫理氛圍,所以,從深厚民族生活中生長出來的我國古代足球運動“蹴鞠”體現的就是一種娛樂性質和表演性質。

2.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是重文輕武,重靜輕動

體育運動被儒家視為玩物喪志之舉,自漢代大興儒學之后,尚武之風大衰,而重文輕武之風則益盛。造成“秀才挾弓矢出,世人以不才目之。”的情景。古代人們鄙視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形成的社會風氣,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由于劇烈的體育運動為世人所不齒,結果使一些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淪為宮廷宴會上的表演娛樂節目,失去了體育運動的本意。

3.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向性抑制中國足球的發展速度

有人認為西方民族是一種外在超越型的性格,而東方的中國則是一種內在超越型的性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向性是儒家思想晚期和佛道融合的產物。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足球運動發展有利的因素

悠久的中華文明,一直是我們的自豪與驕傲,優秀的中國文化一直是我們生活中所遵循的準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就像一條河流,我們只是這條河流中的一滴水,永遠也不可能真實的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

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包容性

中華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關鍵在于其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國文化的一大優點,它可以同化任何文化[7]。唐朝盛世,因其包容了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并與中原文化融為一體,事業才有大唐盛世的輝煌,直到現在,外國人還都知道中國的代表服裝是“唐裝”,而國外中國人聚集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

2.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傳統文化中的兵家思想

中國人的骨子里就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國的近現代是一段多災多難的歷史,八國聯軍的入侵,改朝換代的動蕩,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等等,讓我們的民族飽經血淚,但無論多么艱苦,我們都沒有退縮過,因為我們有一種精神叫做自強不息,把這種精神運用到足球中,一定可以使我國的足球發生從內到外的本質的變化,其實自強不息也正是一種可貴的體育精神,不堅持到最后一秒決不放棄,而現在我國足球卻未能將自強不息融入其中,中國足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長,發展。卻又好像在傳統文化中迷失了自己。足球場被稱為沒有硝煙的戰場,如果把我國的兵家戰術思想運用到足球運動或足球訓練管理中,一定能產生很好的效果。

3.中國傳統文化能凈化足球

現代足球運動是對野性的極端熱望和有力弘揚,是野性與文明相結合而生成的一種特殊的美,然而這種野性美卻經常被球員或球迷們演繹成一種野蠻的暴力。

四、結論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足球存在著沖突,我們要想提高足球運動水平,就必須將二者有機結合,消除他們之間存在的嚴重沖突。吸取傳統文化中有利于足球運動發展的精華,為更好的提高足球運動水平服務,改善或摒棄那些不利于足球運動發展的文化,使中國足球形成自己的風格。

參考文獻:

[1]馬國義.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解讀我國足球落后的原因[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2):14-15.

[2]胡德同,劉健.民族傳統文化對現代足球運動的影響[J].九江學院體育學報,2006,(2).

[3]田祖國,陳云.中國足球與儒家文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7):7-9.

上一篇:文化經濟學論文下一篇:中國咖啡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