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對外貿易研究論文范文

2024-01-01

我國對外貿易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國貿易合作愈發緊密,跨境電商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缇畴娚檀偈刮覈r產品行業對外貿易更加繁榮,促進我國進出口量逐年增加。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跨境電商在運營體系、配送途徑以及本土企業自身方面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跨境電商;對外貿易

據海關總署統計,2020年上半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已達1 159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比增長31%。近些年,隨著我國大力開展跨境電商,使得我國進出口總額不斷增加,且漲幅驚人,對東盟、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前5大貿易伙伴進出口均增長??缇畴娚滩粌H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繁榮,同時又促進了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及相關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但是,隨著跨境電商的不斷發展,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還存在技術不足、標準體系不健全、企業自身素質差等諸多問題尚待解決。

一、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現狀分析

(一)農產品進出口總額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隨著對外貿易不斷擴大,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逐年增加,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僅半年的貿易總額就已達到1 159億美元。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出口額逐年小幅減少,從2017的年751.4億美元到2020年上半年351.5億美元,同比增長-3.8%;雖然2018年有小幅增長,但是總體呈現下降趨勢。進口額都逐年增加,從2017年的1 246.8億美元到2020年上半年807.5億美元,同比增長13.2%。雖然貿易逆差逐年增加,但是從總量上來看,我國農產品進出口依舊蓬勃發展,農產品供應商應抓住機遇尋求發展。

(二)農產品出口結構分析

從出口結構上看,我國農產品出口中,水產品占比最大,在20%—30%之間浮動。2017年的出口額為211.5億美元。而截至2020年上半年,水產品出口額為84.5億美元,逐年穩定增長。第二是蔬菜類,占比接近20%。2017年的出口額為155.2億美元,到2020年上半年出口71.5億美元,依舊呈現增長趨勢。再就是,占比較大的分別為水果類、畜產品類,截至2020年上半年,水果和畜產品分別出口額為29.9億美元和26.4億美元。

反觀進口,在進口品中占比最大的為畜產品,2020年上半年進口240億美元,占比29.53%。但是2017—2019年間占比最大的卻是食用油籽類,2017年進口額430.2億美元,占比高達34.18%;而2017年以后,食用油籽進口占比卻逐年減少,至2020年上半年,進口額為196.4億美元,占比24.17%僅次于畜產品。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為中美貿易戰和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的緣故,導致食用油籽進口大幅減少(見表2)。

二、跨境電商發展現狀及特征

(一)跨境電商發展現狀

自21世紀互聯網時代到來,電商產業不斷蓬勃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跨境電商逐漸成為國家重視的一個領域??缇畴娚淌侵覆煌P境的企業或個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國際貿易的一種跨國交易模式。通過跨境電商進行國際貿易可以降低成本、拓寬出口渠道、提高物流配送[1],進而彌補傳統外貿行業存在的弊端,同時促進現代外貿行業轉型升級。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在海外爆發,導致海外市場需求降低,間接造成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低迷,到當年三季度才由負轉正。但是,由圖表可以看出,在跨境電商領域,進出口則一直保持大幅上漲的趨勢。前三季度海關跨境電商監管平臺進出口1 873.9億元,已超去年全年,大幅增長52.8%,為外貿進出口回穩做出突出貢獻。2020年,在深受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32.16萬億元,比2019年增長1.9%。其中,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了31.1%[2]。與此同時,中國跨境電商貿易中出口量遠高于進口量,出口貿易的絕對優勢決定了新時代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的積極性[3](見圖1和圖2)。

(二)跨境電商特征

我國的跨境電商具有全球性、無形性、即時性、快速演進等特點。(1)全球性。以網絡作為媒介,突破了傳統的地理位置限制,參與者只需將物品和服務信息上傳平臺,便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易,提升了買賣雙方的便利性和快捷性。(2)無形性。與傳統貿易的實物交易

相比,跨境電商將實物轉化成網絡中的數字符號。例如,傳統聽歌,需要去音像店買唱片實物來聽,如今只需在手機音樂軟件中,動動手購買即可聽想聽的任何音樂,極大提升了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便利。(3)及時性。傳統跨境交易中,交易雙方往往需要通過信件、郵件和電話等方式進行交易,耗時較長??缇畴娚桃跃W絡作為橋梁,可以達到隨時隨地便可與對方進行溝通,極大提升了交易效率。(4)快速演進。隨著互聯網不斷快速發展,以互聯網作為交易工具的跨境電商也在飛速發展。各種新型交易模式應運而生,極大豐富了交易的多樣性,也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

三、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新模式

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席卷了全球,給全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我國短期內控制住了國內疫情,緩和經濟所遭受的打擊,但是他國經濟依舊遭受極大地沖擊,這不利于跨境電商貿易的發展。在我國大力推動“雙循環”格局構建的背景下,電子商務在推動外貿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了31.1%[3]。近幾年年均增幅較大,超過同期一般貿易的增長速度。這不僅刺激了國內消費需求上漲,同時也使國際經濟適當回溫,使中國市場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交易中,促進國際經濟緩慢復蘇。

我國跨境電商發展速度較快,逐漸演變成以B2B、B2C 和C2C為主的三種貿易模式?,F如今,發展較好的B2B電商平臺主要有阿里巴巴國際站、京東全球購、敦煌網、中國制造網、環球資源等。B2C平臺主要是亞馬遜平臺和阿里國際[4]。從交易成本來看,現有的三種模式都會導致農產品交易成本的上升,從而削弱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利于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發展。所以需要創新農產品跨境電商模式,構建農產品電商F2B2C模式。

F2B2C模式。F2B2C 是英文Factory to Business to Customer 的縮寫,是制造商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產品或者服務信息的展示,將最終用戶引至自有平臺進行交易的一種模式[5]。F2B2C模式極大便利了三方。對于制造商而言,它擴大了銷售區域,使銷售范圍更廣,減少了中間平臺,降低了交易過程中所需成本,使得銷售方利益極大提升。對于購買者而言,F2B2C模式提供了銷售者一系列信息以及出售產品的一系列規章標準,保證商品質量,保護消費者權益。同時,對于第三方平臺來說,以該平臺作為中介,提升該平臺的知名度,使得更多的企業和消費者運用該平臺,提升該平臺的知名度和利益。F2B2C 模式下第三方平臺只是作為信息交互媒介而存在。在物流配送環節,銷售者可自行選定物流平臺和方式,不局限于原來單一配送物流公司,提升配送效率。有第三方平臺,同時也能起到督促、追溯產品的作用,提升了配送中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參見圖3)。

(二)在配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出口貿易效率低下

物流網絡缺乏系統規劃,未能優化運送模式、工具和路線,導致配送時間較長,損耗較大,成本較高[9]。本土地域面積廣闊,跨境電商路線覆蓋一、二線城市,但是對于三線城市以及農村等偏遠地區來說,跨境電商路線還無法完全覆蓋,導致偏遠地區存在難收貨、難配送問題。

2.不必要中間環節過多

不必要中間環節過多,容易造成更多的成本損失,并且農產品保質期不長,一旦運送過程時間過長,易出現農產品不新鮮甚至是損壞問題,影響我國貿易信譽。

(三)本國企業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品牌化程度低

優質品牌能夠為產品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雖然我國的農產品早已暢銷海外,但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優質品牌,導致在市場競爭中缺乏優勢[8]。農產品品牌化程度低,還會造成仿造產品的猖狂與質量問題。由于中華文字比較復雜,常常有不良廠商以此來制作高仿產品或者搶占外國商標,欺騙消費者購買。比如,new balance品牌,翻譯成中文是新百倫,于是很多國內商家取名新百倫,下面配英文卻是new balun,誤導消費者購買其產品,影響我國在國外信譽。

2.企業家觀念落后

跨境電商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撐力,但是由于我國技術資金問題,使得在運輸過程中經常產生農產品毀壞等問題,致使企業家賺取不到相應的利潤。還有一些無法企業會通過信息不對稱來進行一系列以假亂真的操作,將殘次品放入運往國外的貿易品中,嚴重影響我國對外信譽與國內貿易企業的發展。

五、對我國農產品電商的政策建議

(一)對于國家層面

首先,國家應該設定一系列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對于不同農產品根據相應的特性,制定“因地制宜”的標準。比如,對農產品中的農藥、殺蟲劑和添加劑等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殘留物最大允許含量。又如,對于蔬菜、水果等生鮮產品制定相應的品質等級標準。再如,根據水果果實大小、新鮮度、果皮色澤、口感、食糖量、病蟲害和物理損傷程度等方面制定出相應的各級標準[5]。其次,提升本國科技競爭力,進行更多技術創新。建設好農村物流基站,以及將跨境路線覆蓋范圍提升,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費,使得跨境電商更加用之于民,便利人民的生活。最后,為了實現我國農產品的電商銷售品牌策略,必須嚴格根據國家的“三品一標”來打造高質量的品牌,防止品牌過于單一,確保出口產品的多樣化,以滿足海外客戶對產品檔次的不同需求,用質量換取市場[9]。

(二)對于跨境企業家

首先,要有充分的認知,不局限于短期的利益;要有長遠目光,不偷工減料。生產的產品要嚴格符合國家“三品一標”標準,以質量來獲取口碑。其次,企業家們應積極參與各種農產品跨境電商論壇,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努力打造出屬于中國的優質品牌,提升本企業吸引力與競爭力,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最后,近些年來,跨境電商發展越來越迅速,逐漸增加對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缇畴娚虡I務需要既懂國際貿易又了解跨境電子商務的復合型人才。農產品跨境電商還需要從業人員掌握各地區農產品行業發展情況,了解國際市場目標國家的產品偏好、消費習慣等[10]。各企業應該認真思考自己企業所需,做好規劃,培養人才,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

四、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物流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

1.跨境電商模式不明確

隨著跨境電商不斷發展,逐漸形成B2B、B2C和C2C為主的三種貿易模式。這些模式的產生,使得許多生產者自建網站或通過第三方平臺,以B2B、B2C、C2C等模式將商品直接銷售給東盟的企業,甚至終端消費者[6]。實際上,跨境電商模式的選擇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流通過程中不必要的中間過程,往往會導致過多的成本浪費和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過分縮短物流中的中間過程,會導致交易成本不增反減,最后造成交易失敗。企業在進行跨境電商交易時應該選擇更適合自己產品的交易模式,較少不必要的損失。

2.冷鏈物流建設體系不健全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技術和資金方面受限。農產品尤其是冷鏈產品對物流要求較高。但同國外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冷庫容積小、功能滯后,所能覆蓋的市場范圍十分有限,對供應鏈條較長的跨境電商來說,只要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影響農產品的質量[7]。同時,冷鏈物流的基建設施不完善。如物流中轉站稀少[8],這對于以長途為主的跨境物流來說,使得農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影響本國信譽與他國未來交易可能性。

3.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不完善

到目前為止,我國在跨境電商方面尚未有完善的標準體系。在農產品生產方式、標準制定、質量安全體系更新上仍落后于他國。監管機制也不健全。這導致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國內各地區標準不統一,出口產品質量受到質疑,對我國農產品品牌信譽造成打擊,不利于農產品出口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云.跨境電商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貿,2018,(12):80-82.

[2]   東方財富網.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左右[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655657529335205&wfr=spider&for=pc.

[3]   陳傲.我國跨境電商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改進的貿易引力模型[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20.

[4]   孟妮.助力跨境電商國際物流怎么干?[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03/01/1302139583.html.

[5]   蔡婕.新形勢下的農產品跨境電商風險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1,(3):147-150.

[6]   周叮波.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跨境出口電商模式創新[J].商業經濟研究,2018,(2):141-144.

[7]   劉遠震,石建斌.中國—東盟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障礙和對策分析[J].中國商貿,2014,(9):163-164.

[8]   狄昌婭,竺杏月.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出口困境與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17,(2):90-92.

[9]   李侃.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J].農家參謀,2020,(5):249.

[10]   李媛,汪佳濱,李光輝.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發展困境與對策[J].中國農業會計,2020,(3):10-13.

[責任編輯   柯   黎]

我國對外貿易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分析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服務貿易的影響,并結合實際給出相應建議。迅速有效地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推進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以及我國整體經濟及相關產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技術性貿易壁壘 服務貿易 影響 對策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社會分工專業化逐漸加深,服務業及服務貿易迅速發展,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體系及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日益顯現。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家,對外貿易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然而服務貿易作為進出口貿易的重要部門,其發展并非一番風順,對我國而言,雖然服務貿易在整體上得到迅速發展,但長期處于逆差。除了自身服務產業發展不完善及貿易競爭力弱的原因外,技術性貿易壁壘(TBT)也是阻礙服務出口的原因之一。我國據我國商務部統計,2010年,我國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的企業達31.4%,出口商品為40%,損失達359.2億美元。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影響將隨著服務貿易的發展而進一步顯現。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服務貿易的影響及根源

1.中國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TBT)限制的客觀原因。TBT措施制定和使用的便利性為其更廣泛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為了順應整體關稅稅率的降低,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把TBT作為保護本國市場和產業的重要手段是必然的。由于各國政府自身能夠掌握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制定主動權,世界貿易組織對它的限制也不夠成熟,TBT的設定和實施并不需要通過國際組織批準。所以,相較與實施程序復雜的反傾銷等措施,TBT更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見效快的,從而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通過這種手段,短期內就可以實現限制進口,最終達到保護國內市場和劣勢產業的目的。借助于保護消費者之名,把技術法規和標準等措施當作一種技術貿易壁壘,是各國政府或明或暗最常見的貿易保護主義手段。因此,也就成為了我國頻繁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客觀原因。

我國加入WTO時間較晚,出于各種政治經濟原因我國直到2001年12月11日才最終成為WTO成員。此前的我國長期難以享受WTO有關協議對發展中成員方甚至一般成員方的待遇,被隔離在多邊貿易體制之外,這對我國出口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由于不是WTO成員,我國不僅無法獲得充分、穩定、確切的有關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標準,同時也無法享受作為展中國家,《TBT協議》與《SPS協議》在技術法規與標準的制定、實施以及技術協助等方面給予的優惠和差別待遇。最后,就貿易爭端而言,我國面對出口中遭遇的歧視性技術性貿易壁壘,只能通過雙邊談判的方式磋商,無法有效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問題。即使已經加入WTO,這些限制我國出口的重要問題也無法立即得以解決。

2.中國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主觀原因。(1)我國服務出口產業的弱質性。近年來,雖然我國服務貿易得以發展,但由于高新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相對于國外同類產品的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和標準的不斷提高,我國出口產品依舊具有的弱質性,表現為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出口中則占次要地位,而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仍占主導地位,同時,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且質量相對落后,特別是出口質量水平,不僅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與一些展中國家也有差距。各國對質量水平的要求會隨著技術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形式而提高。由于國際標準的提升與明確,我國產品出口將要面對的技術門檻也會提高。(2)我國國內較低的技術標準水平無法滿足國際要求,導致我國產品在質量和技術得不到認可。我國技術法規、標準及合格評定等相較于國際先進水平,都較為落后并且不夠健全。技術標準方面,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統計,截止到2002年底,我國已發布國家標準20206項,其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僅有8931項,采標率為44.2%,而且其中相當部分還不是等同采納。中央政府各部門、地方政府各部門、以及各行業協會大都出于局部利益考慮,制定的規章、條例數量繁多,規定各卻不相同,導致各種技術規則存在不協調的現象;在合格評定環節,我國尚未建立統一完善的認證體系,分割管理和多頭認證存在于商品的生產、流通、使用、進出口各環節,使得國內產品和進出口商品實行雙重質量許可和認證規則,缺乏統一性和權威性制度;一些認證機構自身并沒有取得國外的認可和授權檢驗,存在“小、弱、差”問題。(3)對TBT問題的認識和管理不夠。鑒于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出現時間相對較短,又具有復雜性與隱蔽性等特性,使得我國很長時間內沒有對它充分認識和足夠重視。在宏觀管理層次上,政府有關職責部門缺乏統一協調的工作機制,沒有為企業建立起完善可靠的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相關信息的咨詢機構,缺乏對國際通用標準和相應管理規定以及主要貿易伙伴國的TBT體系的相應了解,難以對相關產業的出口企業進行有效的宏觀指導。從企業角度來看,TBT問題沒有引起我國許多出口企業的足夠的重視,許多出口企業對發達國家技術性管理規定和手段的了解有限,缺乏對主要貿易伙伴國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性管理措施的了解,因此難以及時根據進口國的措施的調整,主動改善自身的產品技術標準。

3.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服務貿易的積極影響。(1)利于迫使企業加速技術創新。傳統旅游業和服務業作為我國服務行業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依然屬于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的傳統產業,而在國際新興的金融、保險、咨詢、專利服務等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服務領域,我國尚處于初步發展中,競爭力弱,在技術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多不足,但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服務項目是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所在,我國在這些領域的欠缺增加了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可能性。所以企業要跨越服務領域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將服務行業轉化為競爭優勢部門,就須要加速技術創新。(2)有利于推動服務領域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因為在服務貿易出口中不斷的遭遇發達國家TBT措施,為了積極應對這一情況,我國不得不相應提高服務業的技術規定、標準化意識,落實服務業標準化程序,而服務標準化有利于規范服務業行為和市場、增強服務企業自律、發展壯大。(3)綠色壁壘促進我國綠色服務貿易的發展。綠色壁壘會有利于我國環保法規的完善和實施,促進產業的環境效益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的發展,提高企業對環保投入的自覺性及環保意識。實現從生產到消費領域的綠色服務提供,擴大綠色市場,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服務貿易的消極影響。(1)增加市場準入障礙。我國服務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難度,會因服務領域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而提高,最終阻礙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特別是是針對服務人員資格要求而設置的壁壘。具體來說,在商務服務、建筑工程服務、教育服務、金融服務和社會服務等領域都能對人員資格進行限制。而有些人員資格(如學歷和執業資格)的獲取,會增加準入的時間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國服務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難度。(2)削弱服務貿易競爭力。在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后,服務企業如果希望跨越壁壘,則需要提高設備、引進專利、培訓員工、花費高昂的費用獲取國外機構的服務質量認證,而目前來看,我國服務業發展時間較短,技術水平較低,這些必然會增加我國企業資本投入壓力,降低企業的利潤,從而進一步削弱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3)增加國際貿易摩擦。服務的可標準化引起的服務標準差異是導致服務領域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技術性貿易壁壘出現時,由于對標準設立的不一致,可能會引發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

而隨著服務貿易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存在而引起的貿易摩擦,將成為我國發展服務貿易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我國服務業面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應對措施

1.政府。(1)建設服務貿易領域技術性壁壘應對平臺。在技術性貿易壁壘相關的研究中已經指出,發展中國家在關于國際技術標準上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我國出口受限的重要原因。由于各國的技術法規與標準不僅條目繁多,又經常改動或修訂,使得我國很多企業很難了解進口國技術壁壘的具體措施及規則變動,最終導致了出口受限。商務部的調查報告中指出,認為“信息不靈,不知道對方規定已改變”是跨越技術壁壘的主要困難的企業,占到調查總樣本的36%。因而,政府部門應當盡快在重點產業部門和地區建立健全技術壁壘信息預警服務體系,建立信息渠道,以方便企業有效獲取相關信息、及時采取積極防御措施,從而實現有效跨越技術壁壘。目前,原外經貿部也于2003年初步建成了“全國凈進出口宏觀監測預警系統”的一期工程。但總體而言,我國的技術壁壘信息預警服務平臺起步較晚,遠不能適應實際需要,相關的服務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2)積極開展服務貿易談判。積極參加WTO服務貿易談判及雙邊談判,談判都是削減服務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最直接的手段,服務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削減也主要是通過服務貿易談判達成的。GATS對促進服務貿易談判,削減國的服務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服務領域TBT進一步削減主要是依靠不斷的談判實現的。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對開放服務貿易市場做出了相關承諾,相應地,也得到了他國開放市場的回報。談判達成所需要的讓步是相互的,在其發達國家要求我國更多地開放服務領域市場時,我國也完全有理由要求對方讓出一部分市場。只有順應趨勢,積極參加WTO服務貿易的談判,才能為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有利環境。(3)重視雙邊與區域合作和協調機制。由于貿易雙方溝通和諒解的缺乏,造成了國際上許多技術壁壘問題。雙邊、區域合作和協調機制逐漸引起了主要發達國家和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的重視。相互認可協議是通過雙邊協調解決技術壁壘摩擦最典型的范例,,本國廠商能夠通過互認可協議,在生產所在地獲得認證而免于支付高昂的離岸認證費,并能實現產品從產地直接運往最終銷售地,這種一種產品一次認證的模式,有效削減了貿易障礙。因此,我國應加強政府間的溝通與合作,充分運用多種合作和協調機制,盡快在戰略性領域與我國技術性貿易摩擦較多的國家建立雙邊技術磋商與調解機制,可以通過加強雙方在技術標準規定與合格評定程序等方面合作的方式,有效跨越技術壁壘,從而便利貿易。(4)通過提升環保產業的產業結構,實現國民經濟的“綠化發展”。TBT中的綠色壁壘(又稱“環境壁壘”),是我國政府必適應的一種形勢,實施國民經濟的“綠化戰略”。首先,樹立可科學發展觀念,提高環保競爭力意識,使貿易出口能力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其次,應制定支持和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財政、金融優惠政策,以敦促環保產業作為發展出口產業結構的支撐點和加速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2.企業。(1)自身的技術水平需要提高。技術壁壘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國家之間技術差異,目前,我國出口產品遭遇技術壁壘的關鍵原因在于本國科技發展水平普遍低于主要貿易對象。對于企業而言,加強企業的技術投入、增強新產品研發能力、提高產品的質量是跨越技術壁壘的先決條件,企業應注重從國外引進技術后的消化與自主創新能力培養,進行對傳統產業的新興技術改造。重視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培養,真正實現技術創新的主體、開發投入的主體的角色轉變,提升國內產品附加值,徹底打破技術壁壘的限制。(2)主動尋求政府的幫助,提升爭端應對能力。單個企業在應對復雜的服務貿易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服務貿易具有關系到國家的利益的特殊性,所以政府也應是應對服務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力量。企業要積極密切與政府的關系,主動和政府交流,面對一些企業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借由政府的力量來處理。我國服務業起步晚,在旅游、運輸等傳統產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外,在新興服務產業還比較薄弱,我國缺乏大型的服務企業集團及跨國公司。企業在應對服務貿易壁壘時,一方面應加強行業自身聯合,另外積極尋求政府的幫助也是有效途徑。(3)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或合資并購等方式跨國經營,繞過技術壁壘。企業可采取跨國經營如對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等方式進行,從而繞過復雜、繁瑣的技術壁壘限制。在投資領域,通過在出口目的國采取合資、獨資、收購、兼并等手段實現跨國經營,銷售渠道上則可利用外商的技術、生產標準、品牌和營銷渠道,順利避開該國設置的TBT限制;同時,轉移投資可以擴展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程度,由此帶來技術溢出效應和競爭模仿效應終將有利于國內企業跨越TBT的技術經驗積累,并能增加相關產業跨越技術壁壘的機會。

三、結束語

我國服務貿易雖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整體水平較低,長期處于逆差狀態。除了服務貿國際易競爭力弱,技術性貿易壁壘也是造成這一現狀的重要因素。隨著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將進一步受到技術性壁壘的影響。

面對服務貿易領域的技術性壁壘,政府和企業應該協力應對。由于服務貿易涉及行業領域廣,服務貿易領域技術性壁壘的設置對經濟的影響更是深遠,單個企業的力量很難有效解決TBT問題,所以應對服務貿易壁壘由政府主導,以政府間談判、協商來直接影響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進一步建設和完善服務貿易領域的技術性壁壘應對平臺。我國遭受服務領域技術性壁壘從內因來講是由于自身競爭力的不足,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服務貿易領域技術性壁壘的問題,還需大力提高服務貿易出口爭力,政府、企業都應為推動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 夏友富.TBT屏障——技術性貿易壁壘發展趨勢及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國際貿易,2002(10)

[2] 楊慧力.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制度化趨勢與我國預警體系的建設.中國科技論壇,2009(8)

[3] 唐炎釗.我國應對服務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7)

[4] 禹佳.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服務貿易的影響和對策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

(作者單位:中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51)(責編:賈偉)

我國對外貿易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通過總體比較以及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和顯性比較優勢分析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結構現狀,提出若干發展我國服務貿易的對策。

關鍵詞:服務貿易 非均衡 貿易結構 對策

近年來,世界服務貿易迅速發展,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中國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同時也接受服務貿易領域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目前中國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5年過渡期已經結束了,服務貿易中很多產業已經面臨全面開放,就中國的服務貿易而言,如何改善非均衡的貿易結構,促進服務貿易的長遠、健康發展,順利應對過渡期結束后服務貿易產業的發展,顯得十分重要,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非均衡的貿易結構現狀

(一)總體分析

1,中國服務貿易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國際比較

以人世后的2002-2006年這5年15個不同類型的國家及世界的服務貿易額為例,在15國當中,發達國家在世界服務市場占據主要的地位,其中,美、英、德、法、日這5個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的市場占有率在前5位,約占世界服務市場出口額的1/2左右。在發展中國家群體中,中國服務貿易的市場占有率和排名是逐年上升,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泰國、巴西等國的市場占有率高,名次也靠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而且絕對差距在不斷擴大。與世界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相比,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還是滯后的。

2,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分析

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指數),是指一國貿易進出口差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公式為TC指數=(出口一進口)/(出口+進口)。TC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1]。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競爭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競爭力越大;其值越接近-1,表示競爭力越薄弱;其值等于1或-1,表示某行業只有出口或只有進口。TC指數的數值均大于O的國家有4個,分別是發達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和新加坡,說明這些國家服務業的出口一直是最具有競爭力的。中國服務貿易的TC指數數值小于0,說明我國的服務貿易不具有競爭優勢。印度、泰國的TC指數數值高于中國,說明他們比中國在服務貿易上更具有競爭的優勢。中國服務貿易的TC指數雖然在數值上有所提高,但排名卻始終在第9位徘徊,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有所提高,但是與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相比卻是相對落后的。

(二)服務貿易各部門產業現狀比較

1,各部門分布結構

我國服務貿易出口方式落后,出口行業以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為主。服務貿易分為跨境支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四種方式。我國服務出口以跨境支付、境外消費和自然人流動為主,商業存在還未形成氣候,處于初期發展階段。而國際上最重要的服務出口方式就是商業存在,目前商業存在已經占整個世界服務出口的70%以上。另一方面,我國服務貿易長期依賴勞動密集型或資源稟賦型產業,附加值低。這種主要以資源、勞動密集型為主,資本、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比例很低的分布結構不太合理。

2,主要服務貿易部門的顯性比較優勢

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是國際競爭力測度工具,定義為:一經濟體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出口占世界該種商品或服務出口的比率對于該經濟體總出口占世界總出口的比率之比。RAC指數大于1則表示具有比較優勢。作為傳統的運輸服務行業,雖然出口量在國內在前列,但并不具有比較優勢。旅游服務作為我國服務貿易的基礎強項,也是我國最具有競爭優勢的服務貿易部門,且仍呈上升趨勢。通訊服務在90年代由于壟斷形成的比較優勢隨著市場化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削弱,其比較優勢表現出不夠穩定的狀態。建筑服務也是我國傳統的服務項目,雖然前幾年曾經出現貿易逆差,但是出口比較優勢指數的上升趨勢表明,我國作為一個勞動力資源稟賦充裕的國家,具有發展建筑服務貿易的潛力。保險業服務的狀況基本上和金融、特許使用費和許可費、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相同,是我國最不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也是調整整個服務貿易結構,使其逐步優化的關鍵部門。

(三)地區發展的不均衡

我國的服務貿易收支伙伴主要集中在我國香港地區和美國等國家,國內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和廣東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地區分布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總體水平偏低。

二、發展我國服務貿易若干對策

(一)加快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優化服務貿易內部結構。提升和保持傳統優勢。挖掘潛在優勢

有關部門結合企業應從我國經濟和服務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服務業內部結構進行合理調整。

(二)培育服務貿易競爭優勢

1,將目前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從內部條件看,要分析企業的自然稟賦、勞動力、管理、技術、人員培訓、企業形象等各方面的現狀,正確認識現有的比較優勢,認識到比較優勢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舊的優勢將逐漸消失,新的優勢將不斷產生。要充分利用目前的優勢,積極創造新的優勢。從外部環境來看,要在市場、政策、法律等方面對服務貿易開放進行支持。

2,創造新的競爭優勢??梢詮膸讉€方面人手:企業要有創新精神,通過對服務需求的分析以及對服務市場的細分,努力開拓新市場,在新市場總形成競爭優勢;企業要主動參與競爭,通過競爭換取效率與進步。變挑戰為機遇,在競爭中學習和提高;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技術和經營理念,提高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加強國際間服務部門的合作和交流。

(三)通過優化國際貨物貿易產品結構

開發貨物貿易上下游服務,發掘貨物貿易中蘊含的服務貿易機會,使國際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增長相輔相成。首先,我國應強化以國際服務貿易出口為重點,以國際貨物貿易出口帶動國際服務貿易出口的外貿發展戰略。我國商品進出口規模都較大,因此要引導服務業企業與制造業企業相結合,發掘貨物貿易中蘊含的服務貿易機會,提升制造業產品附加值,爭取在輸出商品的同時,也大量輸出服務。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為國際貨物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支持,而且國際服務貿易中也時常伴隨著國際貨物貿易,尤其是那些帶有商品屬性的服務中我國要逐步開發作為中間投入品的生產者服務,包括生產上游階段的市場預測投資可行性研究、產品設計、風險資本籌集等服務;中游階段的質量控制、設備維護等服務;下游階段的會展、廣告、分銷、運輸等服務以及貫穿生產全過程的金融、保險、會計、審計、數據處理、通訊、管理、培訓、咨詢、法律、公共關系等服務,通過這一系列服務,提升貨物貿易的質量和含金量,進而帶動國際服務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增長。

(四)加強立法工作,完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服務貿易法律體系存在著覆蓋面窄、內容不規范、法律法規相互沖突等問題。為此,應逐步完善服務貿易領域的基本法律,加強對GATT、GATS、WTO等有關條款的研究,盡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要求,又不違背國際規則的法律制度。同時,應充分利用WTO有關條款和“灰色區域”,通過國內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在減輕國外服務產業沖擊的情況下,加快國內服務業的發展。

(五)加快人才的培養

目前我國服務貿易人才奇缺,尤其缺乏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的外向型復合人才。為此,需要高度重視并迅速培養國際服務貿易所需的各層次和各部門的專業人才,可以通過制定人力資本培養計劃,有步驟地開發;通過某些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引進人才和技術;同時,大專院校也應調整相關的專業設置,為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不斷輸入新生力量。

(六)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功能

加強服務貿易戰略與策略研究,大力推進服務貿易發展。首先政府應對我國一些缺乏競爭力的稚嫩服務業、高新技術服務業和戰略性服務業進行有效保護,防止因國外服務提供者進入太多、競爭過度給國內服務業造成巨大的沖擊,避免國內服務市場的動蕩,保持整個經濟的穩定增長。其次要加強政府間的談判與協作。在確定服務貿易戰略時,主要應處理好發揮比較優勢與培養競爭優勢的關系。

我國對外貿易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2005年全球經濟面臨失衡,2006年又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直至2007年,這一狀況仍未有所轉變。一方面是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尤其是我國的雙順差現象嚴重。文章試從我國長期以來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入手,探求其內在形成機制,尋求解決之道,并針對長期以來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尋求我國的貿易失衡與匯率的關系。

關鍵詞:有效匯率;貿易平衡;雙順差;協整分析

2005年7月21日我國匯率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功,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國際社會給予了積極和客觀的評價,也有利于國際社會對我國人民幣升值壓力的緩和。但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失衡,尤其美國雙赤字更加嚴重的情況下,我國貿易出現雙順差,引起了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對我國“操縱匯率”的指責,使我國匯率改革這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相對黯淡了不少。時至今日,在人民幣不斷升值,連創新高的背景下,這一問題更引起不少學者所爭論。

一、我國貿易不平衡現狀及成因分析

1998~2004年,中國貿易較為平衡,年順差200—300億美元;2005年順差突然擴大到1019億美元,貿易不平衡急劇擴大,2006年以來我國貿易順差一直不斷加大并延續至今,今年6月份貿易順差額為269.1美元,創造了歷史新高;8月貿易順差又達到249.74億美元,也保持了較高的水平,可以看出我國貿易不平衡形勢之嚴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認為,世界經濟失衡主要表現為國際收支失衡和美國“雙赤字”問題,而美國的“雙赤字”主要原因是美國國內的結構問題,特別是美國儲蓄和投資的失衡。理論上,根據國民收入恒等式,儲蓄投資差就等于外貿的差額,如果一個國家的儲蓄低于這個國家的投資,那么這個國家必然有外貿的逆差,就美國而言,美國應提高儲蓄率,只有這樣國際收支不平衡才能解決。因此分析貿易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單純匯率因素所為。

(一)我國雙順差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因素

在改革開放初期,當我國決定利用外資的時候恰恰是拉美債務危機發生的時候。為防止我國出現類似情況,我國政府決定利用外資時,不采用借款,而采用直接投資(FDI)引入外部資本和技術。

(二)中國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大,中國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加工貿易已占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貿易出口近年來占我國商品出口的比重已接近55%,加工貿易進口加上外商設備進口和一般貿易中的原料及資本品進口已占我國總進口的60%左右,可見,我國進出口貿易具有十分顯著的加工貿易型特征。

(三)中國的高儲蓄率和歐美的低儲蓄率,是導致中國對歐美高順差的主要原因

麥金農教授認為,中國的高儲蓄率和歐美的低儲蓄率(而且差異很大),是導致中國對歐美高順差的主要原因,他強調要重視從儲蓄率角度來觀察失衡問題。我國的儲蓄率太高是最根本的問題,近年來我國的儲蓄率高達40%左右,而美國的儲蓄率通常在5%以下,有時甚至為負儲蓄率。

二、對我國匯率變化與貿易平衡結構的相關性分析

(一)基于彈性理論的分析

根據彈性理論,一國貨幣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具備改善效應的條件是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其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即當EX+EM>1時,其貨幣貶(升)值可使出口收入增加(減少),進口支出減少(增加),貿易收支逆差(順差)減少,從而改善貿易收支。否則,當EX+EM=1或EX+EM<1時,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對貿易收支不具備改善效應(會分別導致其貿易收支差額不變和貿易差額進一步擴大)。

不少學者通過對我國進出口彈性的計算和分析,認為我國的進出口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小于或接近1,基本不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厲以寧,1991;陳彪如,1992;張明,2001;謝建國、陳漓高,2002;殷德生,2004),如:張明通過對1985~1998年數據的回歸分析,得出我國的進出口彈性分別為-0.0566和-0.0057,進出口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僅為0.0623;殷德生(2004)的研究結果是,中國的進、出口彈性也僅為0.0112和-0.5689。按照上述結論推斷,人民幣的升、貶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收支不具備改善效應。

另一些學者計算出的進出口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大于1(戴祖祥,1997;范金,2004等)。但是,馬歇爾—勒納條件通常對貿易小國適用,而對開放經濟大國卻未必適用,因為對于開放經濟大國而言,匯率變動的貿易效應和政策效應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如:范金就認為馬歇爾—勒納條件不適用于中國,其得出的結論是人民幣匯率升值會促使我國貿易順差的進一步增加。

(二)基于實證文獻的分析

張靜在其博士論文“人民幣均衡匯率與中國外貿”中利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和三階段最小二乘法,研究了人民幣真實匯率偏差與中美貿易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估計的中美進出口增長率的聯立方程組表明,人民幣真實匯率偏差并不是影響中美貿易的主要決定因素,國內外的需求變動才是影響中美進出口增長的最重要因素。脈沖響應和情境分析的結果也證實了以上的結論,并且說明匯率偏差如果被人為的調整,將會使中美增長更趨平穩,但并不會從根本上促進中美貿易。

三、人民幣實際匯率與貿易收支實證分析

本文擬采用時間序列分析中的協整分析方法對匯率與貿易收支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作實證研究,使用的計量軟件為Eviews5.0。本文采用的數據為我國1980~2006年的年度數據,其中,匯率采用的是實際匯率,并且取對數,實際匯率的計算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以及美國經濟分析署的有關數據并參照許少強等《人民幣實際匯率研究》中的計算,用RFE表示,我國的貿易差額用TB表示,單位億元。

(一)協整關系檢驗

利用EG兩步法進行檢驗,分為具體的兩大步驟:第一,利用單位根檢驗確定時間序列TB和RFE的平穩性。第二,進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協整回歸,并對殘差ECM進行單位根檢驗,如果ECM系列平穩,則表明TB和RFE具有協整關系,給出兩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否則,TB與RFE不存在協整關系。

1、單位根檢驗。在經濟計量分析中,經濟變量之間存在的長期均衡關系被稱為協整關系,協整理論是計量經濟學中研究非平穩時間序列的一個重要方法。由于非平穩時間序列進行回歸會引起虛假回歸等問題的出現,因此需要在回歸分析前進行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根據協整檢驗的步驟,首先必須對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其中檢驗過程中滯后項的確定采用AIC準則(檢驗結果見表1所示)。

由檢驗分析的結果可以得出TB與RFE兩個變量均表現出非平穩性的特征,但是一階差分經檢驗后表現出平穩性的特征,單位根檢驗的結果表明,TB~I(1),RFR~I(1)。因此他們滿足構造協整方程的必要條件,可以進行協整分析。

2、EG協整檢驗。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協整回歸結果如下:

TB=5759.12-1032.42*RFE

(2.01) (-1.74)

R-squared=0.12

Adjusted R-squared=0.04

DW=0.4

F=3.011387

由回歸方程可以得出:ECM=TB- 5759.117545+1032.416122*RFE

由表1所示的ECM的單位根檢驗的結果也可以看出,ECM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序列,因此,TB與RFE并不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二)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是Granger于1969年提出的,后又經過Hendry、Richard等人發展完善的一種檢驗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兩個經濟變量X、Y在包含過去信息條件下對Y的預測效果要好于只單獨由Y的過去信息對Y的預測,即變量X有助于變量Y預測精度的改善,即稱X對Y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

本文經過格蘭杰因果實證檢驗的結果也顯示,當確定5%的顯著性水平時,且滯后期數分別取1—3期時,都接受零假設,即TB不是RFE的Granger原因,RFE也不是TB的Granger原因。

四、結論與啟示

通過以上對我國貿易差額與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關系的理論與實證分析發現,無論從相關系數(-0.35)上還是從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上都顯示不存在密切相關性,而且分析均顯示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這也就表明了人民幣貶值或升值對我國的貿易差額影響十分有限,因此匯率政策并不是調節我國貿易差額的有效手段,美國等對我國匯率的指責也是毫無實證根據的。誠然如此,但也得出啟示,要通過多種方式改善我國的貿易差額,為世界經濟平衡發展做出應有的大國貢獻。

(一)進一步加快我國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擴大浮動區間,繼續減輕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不失時機的推進外匯市場進一步改革,發展外匯衍生品市場,主動引導、培育市場主體管理匯率風險的能力;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調控機制,在公開市場操作方面,既可采取現貨交易也可靈活采取遠期、掉期等交易方式,進一步做活境內的外匯市場。

(二)積極落實并長期堅持內需主導的戰略,增強國內市場的自我吸收消化能力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達到1.5萬億美元,已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一位,如何合理利用我國高額的儲備及合理的儲備規模成為國內積極討論的熱點。鑒于目前的國內消費不足,應將一部分外匯用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任務,譬如解決體制轉軌中的歷史痼疾、社保缺口、重大基礎設施、科研、人才等方面的戰略投資,以降低國內儲蓄率,增強自我消化能力;另一方面也利用了目前的高額儲備,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三)堅持引進外資的質量,加大“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引入外資要有戰略性安排,應重視技術與管理的引進,促進國內產業優化升級;要加快改善國內融資體系和放開境內各種市場化融資工具的限制,讓企業的資金需求盡可能在境內得到滿足,同時宣傳和方便企業,充分利用國內資金,減少人民幣資產與外幣資產替換后的收益代價。

(四)應該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和管理

無論是從東南亞金融危機教訓看,還是從保證當前我國匯率機制改革成功的角度看,很重要的前提是我國必須保持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同時,為了保持中國經濟在較長時期內既穩定增長又不至于產生資產泡沫,必須加強海外房地產資金流入的管理辦法,進一步細化對于流動性資本跨境移動的管理。近期美國爆發的次級債務危機,更在此問題上給予了我們警示。

參考文獻:

1、夏斌,陳道富.國際貨幣體系失衡下的中國匯率政策[J].經濟研究,2006(2).

2、國際經濟評論編輯部.“世界經濟與中國:促進共同繁榮”國際研討會綜述[J].國際經濟評論,2006(1-2).

3、張明.人民幣貶值與我國貿易收支關系的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1(1).

4、殷德生.中國貿易收支的匯率彈性與收入彈性[J].世界經濟研究,2004(11).

5、范金等.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的情景分析:一般均衡分析[J].管理世界,2004(7).

6、任兆璋等.人民幣實際匯率與貿易收支實證分析[J].現代財經,2004(11).

7、歐元明.匯率與中國對外出口關系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9).

8、張靜,汪壽陽.人民幣均衡匯率與中國外貿[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

我國對外貿易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大國,石油產量的增長遠不及石油消費的增長,較大的能源凈缺口意味著我國存在大量的石油進口需求。盡管我國為原油的凈進口國,但我國仍有大量的成品油出口,且出口量持續上升。表面上看,成品油出口量的不斷增長給我國帶來了較大的收益,然而,從價值鏈的視角來看,我國成品油出口的真實附加所得要遠遠小于海關統計的出口收益。因此,衡量我國石油貿易的真實附加所得對我國石油產業的定位及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我國石油貿易的發展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石油貿易結構在不斷演化。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石油貿易形勢是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出口原油,而以相對較高的價格進口成品油。國內石油生產量增長緩慢,從1993年起,我國成為了石油凈進口國,并且凈進口量逐年增加,從1997年起,更是成為了原油的凈進口國,我國的石油貿易自此以原油進口為主,且進口量逐年增長。2013年,我國原油進口達到28195萬噸,比上年增長4.0%,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也隨著原油進口的增長而逐年上升,到2013年,達到58.6%。2014年原油進口量加速增長,截止到2014年6月底,進口量達15197萬噸,同比增長10.2%。

盡管我國的石油貿易以原油進口為主,成品油進口及原油出口不斷下降,但成品油出口持續上升。出口量從2006年的800萬噸增長到2013年的1578萬噸,且2013年較上年增長29.1%,2014年出口略有減速,截止到2014年6月底,我國成品油出口1367萬噸。

二、全球價值鏈的形成及測度

所謂價值鏈,是指一個產品從構思到最終消費者使用及后續,整個過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企業活動。全球價值鏈的形成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發展密不可分。按照國際經濟學理論的劃分,國際分工格局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致沿著產業間分工—產業內水平分工—產業內垂直分工—產品內垂直分工的軌跡演進,當垂直分工逐漸跨越國界時便形成了分工領域的國際垂直專業化。由于在垂直化分工的生產體系下,產品價值由眾多的價值環節構成,處于生產不同環節的企業及所在國家進行著從設計、產品開發、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的制造等各種增值活動,其相應創造的價值也并不均衡,由此產生了全球價值鏈的概念,部分學者因此也將垂直化分工稱為“全球價值鏈”分工。

經濟全球化的大發展促進了可貿易品生產鏈向世界延伸,出口品價值也由不同生產模塊上的不同國家組成,每一個國家都只是從事本國最具有生產優勢的模塊,并獲得相應的附加值。Hummels、Rapoport等認為全球價值鏈分工應具備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最終產品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連續階段的生產;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參與生產過程并在不同階段實現價值增值; 三是至少有一個國家在其生產過程中使用進口投入品,由此得到的產出除用于國內消費與投資外,還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全球價值鏈重要性的日益增加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并致力于對全球價值鏈的測度。目前全球價值鏈測度最廣泛的方法為投入產出法,由Koopman,Power,Wang 和Wei提出的KWW法,將國民賬戶核算體系中的增加值統計法與傳統通關統計法進行整合,通過構建全球多部門投入產出數據庫,將國內增加值統計從單一國家拓展至區域乃至全球,全方位地對一國貿易中國內與國外增加值進行估算。同時,KWW法將一國出口按用途區分,測算出一國出口中所包含的重復計算的增加值,從而避免了貿易增加值的重復計算,有效地改進了貿易統計方法。

因此,本文從全球價值鏈視角,運用WIOD數據庫,采用KWW法分析1997—2011年我國石油行業出口貿易的真實所得,獲益能力以及貿易增加值的來源,為我國石油產業的定位及發展方向提供參考依據。

三、我國石油貿易的收益分析與結論

(一)我國石油出口的實際獲益能力逐年下降

盡管我國石油出口總額不斷增長,但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中國從全球價值鏈中獲取的實際利益遠小于發達國家,且通過石油出口的實際獲益也逐年下降。

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看,我國石油行業每出口1美元所獲得的國內增加值逐年下降,其單位出口的實際獲益從1997年的0.8美元下降至2011年的0.56美元,同時,該行業出口對其增值的貢獻程度在2000年以后也逐漸下降,1997年出口增加值占該行業增加值的15.3%,2002年上升至24.4%,然后一直下滑,到2011年,石油的出口增加值僅占該行業增加值的11.6%。

(二)直接中間產品出口是我國石油行業出口增加值的主要來源

商品的出口形式包括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我國石油行業的出口以中間產品為主,中間品出口額占行業出口總額的70%以上,并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到2011年,我國石油中間品出口額占行業出口額的78.8%。從增加值的角度來看,我國石油行業通過最終品出口帶來的增加值占行業出口增加值的比重不斷下降,從1997年的28.4%下降到2011年的21.5%,甚至在2007年,降至18.2%。而通過中間品出口的增加值則逐年上升,到2011年其比重達到74.7%。將中間產品出口再區分為直接中間產品出口和間接中間產品出口,所謂直接中間產品出口指,一國的產品以中間產品的形式出口到直接進口國,用于生產直接進口國的最終品。間接中間產品出口指,一國的產品以中間產品的形式出口到進口國,在進口國進行加工后再出口至第三國。通過將我國石油行業的中間出口品區分發現,直接中間品出口是我國石油行業出口增加值的主要來源,通過直接中間品出口所獲得的國內增加值占該行業出口增加值的50%以上,通過貿易增加值核算我們得到,1997、2002、2007及2011年我國石油行業直接中間產品出口帶來的國內增加值占行業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53.9%、51.4%、55.9%及54.8%。

(三)原油進口對我國石油出口的重要性逐漸增強

進口對出口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出口中進口品的含量,即垂直專業化率,從價值鏈角度來看,即一國出口中國外增加值的比重。若出口中國外增加值的含量越高,則說明出口對進口的依賴性越高,進口對出口的重要性也越強。對我國石油出口而言,其國外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垂直專業化程度不斷加深。2007年,我國石油行業的垂直專業化率僅為16.2%,到2011年上升至32.5%,可見,我國石油行業的出口對進口品的依賴性不斷增強。從我國石油貿易的結構來看,我國石油行業的進口品主要為原油,自1997年起,我國成為原油的凈進口國,并且進口量持續上升,因此,我國的石油出口主要依賴于對原油的進口,通過對進口原油進行加工為成品油,然后主要以中間產品的形式出口。

我國石油行業獲益能力下降以及對原油進口的依賴性逐漸增強是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發展以及全球價值鏈形成的必然結果。一方面,跨國分工的形成導致中間投入品貿易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參與全球生產的國家或企業僅專注于垂直分工中價值鏈的特定階段和任務,各國間形成了以產品價值鏈為鏈接的紐帶,并取得相應環節的增值收益。

在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大趨勢下,雖然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水平不斷提升,但目前我國在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體系中仍處于較低層次。歐美等國家以掌握核心技術在專業化生產中獲得高附加值,而我國由于長期以來高技術研發能力不足,主要以廉價的勞動力承接產品加工、組裝等低附加值活動,這樣的分工決定了我國處于低附加值環節,并且必須進口大量中間投入品。因此,對于我國石油行業而言,依然處于國際分工的低層次,必須依靠產業升級,從國際產業分工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進而提升我國石油行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獲取高附加值的能力。

參考文獻:

[1]Hummels,D.,Ishii,J.,and K-M,Yi (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e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eonomics,(54)

[2]宋玉華,朱思敏.垂直專業化的貿易利益分配機制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8(3)

[3]柴斌鋒,楊高舉.高技術產業全球價值鏈與國內價值鏈的互動——基于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的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1(4)

[4]盧峰.產品內分工:一個分析框架[R].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2004,討論稿系列,No.C2004005

(袁劍琴,1985年生,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投入產出、宏觀經濟)

我國對外貿易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既有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有利的“走出去”時機和投資成本降低等機遇,又有貿易保護主義和東道國的政治敵意等挑戰,并結合國際直接投資有投資增速波動化、投資地區擴散化、投資領域集中化的趨勢演變,分析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趨勢。

關鍵詞:后經濟危機時代;對外直接投資;趨勢研究

一、后經濟危機時代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潮流,隨著分工國際化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經濟全球化將會以更快的進度推進。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將加快。

2、一些發達國家受到次貸危機沖擊較重,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時機。次貸危機對發達國家一些大企業的生產布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一些企業要重新思考發展戰略并積極引進外資來增加抗風險的能力。

3、人民幣升值減少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本。目前各國紛紛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復蘇,低利率會帶來進口的增加從而降低本國匯率,相較之下,我國具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并實施了漸進式的匯率改革,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加大,走上了升值的道路,降低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本。

(二)面臨的挑戰

1、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各國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經濟復蘇無可厚非,但是一些國家為了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競相采取不正當手段來提高貿易保護壁壘,在進出口、投資等領域設置諸多限制和障礙,這不利于各國經濟的交流發展,尤其對企業的跨國投資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東道國政治敵意。由于一些國家對我國開展跨國并購產生政治上的敵意和對我國企業性質認知上的模糊,往往使一些大的并購案件“流產”。

二、國際直接投資新趨勢

(一)投資增速波動化

總體而言,國際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量不會驟減,但是由于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投資增速會出現一定波動。由于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受到較嚴重的經濟沖擊,一些大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會重新考慮投資實力和投資成本,因而影響投資決策,導致資金在全球重新進行分步。

(二)投資地區擴散化

盡管西方世界陷入美國次貸危機的泥淖,但是他們統一的地區市場、熟練的勞動力、成熟的供應商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等吸引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不會改變。越來越多的資金將流向有著廣闊市場、豐富資源以及良好經濟表現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將持續成為投資熱點。

(三)投資領域集中化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投資領域也將發生相應變化。以制造業和服務業比較為例,1990年投向制造業和服務業的FDI存量分別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41%和49%;2006年,兩項指標則變為28%和62%。這種存量結構的變化表明服務業已經成為吸引外資的主要領域。受次貸危機的影響,許多國家將大量資金投入通信、運輸等基礎設施領域以刺激經濟、拉動內需。除此之外,跨國公司自身戰略調整,非核心業務的剝離使得涉及商務流程外包、物流以及后臺支持等服務領域業務將增長迅速??梢灶A見,對外直接投資將更加傾向服務業,特別是向與基礎設施相關的領域集中。

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趨勢分析

(一)投資主體多元化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一直以來是以大型企業為主,其中以國有企業居多。具備規模的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民營企業已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新生力量,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日益明顯,占據投資主導地位必將成為新的投資趨勢。

(二)投資方式多樣化

首先,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以跨國公司并購為主,因為其進入市場和獲得資產的方式快于綠地投資,而發展中國家在較長的時期內仍以綠地投資和合資企業為主。其次,由于金融衍生市場的發展,投資方式將越來越復雜化,不再單一采取用資金直接購買股權的方式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會更多地采取股權置換、私募股權投資等方式提高對外投資的水平。再次,目前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正在與國際同步,由于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在不斷增強,一批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通過進行專業化、集約化和規?;目鐕洜I,增強了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能力,有利地促進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

(三)投資區位多極化

從長遠來看,我國對發達國家及地區的投資會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對亞洲地區的投資依然會保持主導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優勢。投資于周邊國家,因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及語言文化上的趨同,可以有效避免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亞洲地區很大部分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都與中國接近。其次,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未來以資源國家為導向的投資將成為我國對外投資區位選擇因素的主導。從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的一般軌跡來看,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過了資源開發型—制造業—第三產業為主的這樣一種發展過程,而從我國的具體國情來看,我國正處于資源開發這個階段。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馮鵬程,仲鑫.2009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特點及趨勢展望[N].理論前沿.

[2]陳禹彤.2010中美對外直接投資政策比較[N].

[3]于明言.2010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N].開放導報.

[4]朱邦富.2009國際直接投資新趨勢及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策略[N].

上一篇:服務貿易發展試析論文范文下一篇:技工院校汽車電子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