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海洋資源保護漁業范文

2024-03-07

海洋資源保護漁業范文第1篇

(一)創新綜合管理,提高服務保障水平,積極服務海洋經濟核心示范區建設。

海洋資源要素保障實現突破。堅持“保障重點、統籌安排”的原則,按照“計劃安排”和“動態管理”相結合的辦法,在國家從嚴控制建設用海指標的背景下,全年安排建設用海2.25萬畝,再創歷史新高,為杭州灣新區、梅山、鄞州、余姚等區域提供了建設用地,解決了一些大平臺大項目的建設空間問題。

海域管試點創新初顯成效。積極開展先行探索試點,研究制定了以海域資源市場配置為核心的系列配套規章制度,首批招拍掛項目-杭州灣新區兩個區塊四個項目成功出讓,標志著海域資源市場化配置探索真正付諸實踐。

海洋管控能力得到增強。大部分地區基本完成海域使用復核驗收,編寫了614個海島地名志,新增100個海島地名標志設置,沿海各地大多成立海洋資源綜合管理中心,基層海域海島管理力量薄弱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二)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做好海洋防災減災,加快建設海洋生態文明。

重點海域生態環境整治扎實推進。組織實施9個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項目和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完成甬江口附近海域海底整治項目試驗區試挖及海洋環境跟蹤監測。開展象山港污染物總量控制和考核制度試點可行性研究,首次進行象山港表層廢棄物清理。推進海洋保護區規范化建設與管理,XX縣成為全國首批12家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之一。

海洋生態環境監管持續加強。完成了漁山列島海域、韭山列島海域、松蘭山海濱浴場等4個近岸海域浮標投放,新增2個重點漁業園區鄰近海域環境狀況專題監測。規范涉海工程環評管理和批后監管,共受理核準涉海工程建設環評項目45個,對16個工程建設項目進行現場監視監管。積極開展“海洋宣傳日”主題活動,努力提高全民海洋意識。 防災減災工作有序推進。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市縣兩級海洋災害應急指揮部的組建,出臺《XX市海洋災害防御規劃》,修訂完善防臺抗災應急預案操作手冊,更新防臺防汛人員組織信息數據庫,聯合市氣象局出臺《共同加強氣象與海洋防災減災戰略合作協議》,推進海洋災害風險隱患排查、警戒潮位核定、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評估,開展了杭州灣海洋自動觀測站、海洋船舶測報系統、災害視頻會商系統等工程建設。在應對“菲特”臺風特大災害中,全系統干部職工萬眾一心,提前做好各項防御準備和災后自救,受到了市委表彰。

(三)積極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增強漁業產出效益,加快現代漁業發展步伐。

積極調整發展漁業產業結構。按照水產養殖主導產品提升計劃要求,大力發展一系列高產高效健康生態養殖,推進水產種子種苗工程建設。全年集中規劃建設了18家水產養殖示范區(精品園),新增1家水產養殖院士工作站,建成一個、啟動一個國家級水產良種場,“3+2”主導產品養殖總面積達到29.67萬畝,水產品出口達到7.38億美元(增長10%)。同時,強化對漁業節能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管理,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的節能考核目標;起草了《寧波遠洋漁業發展規劃》,大力推進遠洋漁船更新改造,開工建造了一批新遠洋漁船,全市共派出遠洋漁船25艘,實現產量1.9萬噸、產值1.4億元。

大力發展資源增殖業。繼續實施漁業資源修復工程,開展海洋牧場建設技術集成研究,推進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建設,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達到4家,象山港海洋牧場試驗區基本完成各項建設內容,全年共計增殖放流2.887億尾(顆),11家企業共無償捐獻近百萬元苗種,實現社會捐助放流的新突破。

(四)加快科技創新和基礎能力建設,強化漁業監督管理,全力提高海洋與漁業支撐保障水平。

海洋漁業科技攻關和推廣力度加大。組織實施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工作,積極申報各級涉海涉漁科研項目,認真組織漁民科技培訓,推進漁業標準化建設,加快提升漁業技術推廣公共服務能力,強化漁業科技推廣與科技信息服務工作。全年共爭取各類科研資金超過1.1億元,培訓漁民2694人,新增地方標準5項、市級漁業標準化示范區18家。

基礎能力建設有序進行。提高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和海監漁政執法能力,改善科技創新基礎條件,近岸海域實時監測浮標增加到4個,海洋與漁業研究院新大樓已購置,海洋與漁業科技創新基地即將竣工,600噸級海監執法船、梅山漁業應急救助基地均已交付使用,象山港海監執法維權基地開工建造。同時,經過4年多的努力,漁業互保大樓終于完成各項手續,已經開始招投標。

水產品質量安全“天安行動”扎實推進。積極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監督抽查等工作,共檢查208家單位,抽檢610批次,并首次對水產專業批發市場實施監督抽檢,產地抽檢合格率達到99.85%,不合格樣品追溯查處率100%,全市無公害產地達到278家。水產品產地準出和產品追溯試點開局良好,18家水產養殖場獲得產地準出證書,XX市水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已投入試運行。

平安漁業工程扎實推進。落實“打非治違”、“專項整治”、“隱患排查”等“三大硬仗”,全面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進一步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強化安全生產培訓教育,加強漁船檢驗工作。全年共發生漁業船舶水上安全事故19起,死亡17人,組織開展海上搶險救助144起,救助漁民898人次,挽回經濟損失1393萬元,安全態勢基本穩定;同時,漁業燃油補貼資金14億元順利發放,漁船互助保險保持良好勢頭,漁民保額提高到50萬元,養殖保險開始全面推廣,總承保面積4.28萬畝,同比增長115%,共賠付養殖戶損失1185萬元。

2013年,全市實現水產品產量99.2萬噸,比上年增長0.05%;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出248.3億元,增長1.78%,其中第一產業漁業總產值120.2億元,增長2.05%;漁民人均收入2.26萬元,增長8.87%;預計全年完成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達4345億元,比上年增長9.5%。 在工作中,具體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創新綜合管理,提高服務保障水平,積極服務海洋經濟核心示范區建設。

海洋資源要素保障實現突破。堅持“保障重點、統籌安排”的原則,按照“計劃安排”和“動態管理”相結合的辦法,在國家從嚴控制建設用海指標的背景下,全年安排建設用海2.25萬畝,再創歷史新高,為杭州灣新區、梅山、鄞州、余姚等區域提供了建設用地,解決了一些大平臺大項目的建設空間問題。

海域管試點創新初顯成效。積極開展先行探索試點,研究制定了以海域資源市場配置為核心的系列配套規章制度,首批招拍掛項目-杭州灣新區兩個區塊四個項目成功出讓,標志著海域資源市場化配置探索真正付諸實踐。

海洋管控能力得到增強。大部分地區基本完成海域使用復核驗收,編寫了614個海島地名志,新增100個海島地名標志設置,沿海各地大多成立海洋資源綜合管理中心,基層海域海島管理力量薄弱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二)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做好海洋防災減災,加快建設海洋生態文明。

重點海域生態環境整治扎實推進。組織實施9個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項目和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完成甬江口附近海域海底整治項目試驗區試挖及海洋環境跟蹤監測。開展象山港污染物總量控制和考核制度試點可行性研究,首次進行象山港表層廢棄物清理。推進海洋保護區規范化建設與管理,XX縣成為全國首批12家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之一。

海洋生態環境監管持續加強。完成了漁山列島海域、韭山列島海域、松蘭山海濱浴場等4個近岸海域浮標投放,新增2個重點漁業園區鄰近海域環境狀況專題監測。規范涉海工程環評管理和批后監管,共受理核準涉海工程建設環評項目45個,對16個工程建設項目進行現場監視監管。積極開展“海洋宣傳日”主題活動,努力提高全民海洋意識。 防災減災工作有序推進。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市縣兩級海洋災害應急指揮部的組建,出臺《XX市海洋災害防御規劃》,修訂完善防臺抗災應急預案操作手冊,更新防臺防汛人員組織信息數據庫,聯合市氣象局出臺《共同加強氣象與海洋防災減災戰略合作協議》,推進海洋災害風險隱患排查、警戒潮位核定、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評估,開展了杭州灣海洋自動觀測站、海洋船舶測報系統、災害視頻會商系統等工程建設。在應對“菲特”臺風特大災害中,全系統干部職工萬眾一心,提前做好各項防御準備和災后自救,受到了市委表彰。

(三)積極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增強漁業產出效益,加快現代漁業發展步伐。

積極調整發展漁業產業結構。按照水產養殖主導產品提升計劃要求,大力發展一系列高產高效健康生態養殖,推進水產種子種苗工程建設。全年集中規劃建設了18家水產養殖示范區(精品園),新增1家水產養殖院士工作站,建成一個、啟動一個國家級水產良種場,“3+2”主導產品養殖總面積達到29.67萬畝,水產品出口達到7.38億美元(增長10%)。同時,強化對漁業節能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管理,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的節能考核目標;起草了《寧波遠洋漁業發展規劃》,大力推進遠洋漁船更新改造,開工建造了一批新遠洋漁船,全市共派出遠洋漁船25艘,實現產量1.9萬噸、產值1.4億元。

大力發展資源增殖業。繼續實施漁業資源修復工程,開展海洋牧場建設技術集成研究,推進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建設,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達到4家,象山港海洋牧場試驗區基本完成各項建設內容,全年共計增殖放流2.887億尾(顆),11家企業共無償捐獻近百萬元苗種,實現社會捐助放流的新突破。

(四)加快科技創新和基礎能力建設,強化漁業監督管理,全力提高海洋與漁業支撐保障水平。

海洋漁業科技攻關和推廣力度加大。組織實施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工作,積極申報各級涉海涉漁科研項目,認真組織漁民科技培訓,推進漁業標準化建設,加快提升漁業技術推廣公共服務能力,強化漁業科技推廣與科技信息服務工作。全年共爭取各類科研資金超過1.1億元,培訓漁民2694人,新增地方標準5項、市級漁業標準化示范區18家。

基礎能力建設有序進行。提高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和海監漁政執法能力,改善科技創新基礎條件,近岸海域實時監測浮標增加到4個,海洋與漁業研究院新大樓已購置,海洋與漁業科技創新基地即將竣工,600噸級海監執法船、梅山漁業應急救助基地均已交付使用,象山港海監執法維權基地開工建造。同時,經過4年多的努力,漁業互保大樓終于完成各項手續,已經開始招投標。

水產品質量安全“天安行動”扎實推進。積極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監督抽查等工作,共檢查208家單位,抽檢610批次,并首次對水產專業批發市場實施監督抽檢,產地抽檢合格率達到99.85%,不合格樣品追溯查處率100%,全市無公害產地達到278家。水產品產地準出和產品追溯試點開局良好,18家水產養殖場獲得產地準出證書,XX市水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已投入試運行。

平安漁業工程扎實推進。落實“打非治違”、“專項整治”、“隱患排查”等“三大硬仗”,全面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進一步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強化安全生產培訓教育,加強漁船檢驗工作。全年共發生漁業船舶水上安全事故19起,死亡17人,組織開展海上搶險救助144起,救助漁民898人次,挽回經濟損失1393萬元,安全態勢基本穩定;同時,漁業燃油補貼資金14億元順利發放,漁船互助保險保持良好勢頭,漁民保額提高到50萬元,養殖保險開始全面推廣,總承保面積4.28萬畝,同比增長115%,共賠付養殖戶損失1185萬元。

(五)完善海洋與漁業法規,加強執法檢查,依法行政能力不斷增強。 海洋監察執法有效開展。實施“海盾”、“碧海”、“藍箭”等專項執法行動,從嚴查處海砂盜采、違法違規圍填海、違法傾廢、破壞海洋環境、無居民海島等案件,共組織近岸海域巡查62個航次,查處海洋違法行為23起。

漁業行政執法全面拓展。結合“護漁”專項行動,加強對“三無”漁船的督促檢查,加大非法漁具監督管理,全年查處違規漁船216艘次,清理違法網具上萬頂,依法拆解漁船27艘。全面落實伏季休漁管理工作,建立領導帶班出海執法制度,加大巡航密度,嚴厲打擊伏休違規行為,共查處違規漁船53艘。

海洋資源保護漁業范文第2篇

[摘要] 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的重要載體,青島產業的集群化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藍色經濟蓬勃發展。本文從藍色經濟角度出發,結合青島產業集群的發展環境以及發展現狀,以港口產業集群為例,分析了藍色經濟各產業集群及集群間協同發展機理,并從優化產業結構、建立創新體制等方面提出建議,為進一步提升藍色產業的整體競爭優勢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 藍色經濟 產業集群 協同作用 外向型經濟

[基金項目] 2014年度青島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藍色經濟視角下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研究——以青島市為例”(編號:QDSKL140454);2014年度浙江省社科聯課題“資源環境約束變動對浙江綠色貿易轉型的機理與效應研究”(編號:2014N133)。

[作者簡介] 程煒杰(1978 — ),江西上饒人,山東外貿職業學院國際貿易系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關務管理、高等教育;張泳(1980 — ),山東青島人,山東外貿職業學院國際貿易系講師,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殷寶慶(1975 — ),湖北云夢人,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環境規制與綠色貿易轉型。

一、我國藍色經濟發展現狀

藍色經濟的發展基于發達的海洋、涉海以及臨港產業,與通常的海洋經濟不同,藍色經濟不僅包含海洋產業,還涉及更多相關產業,并更側重立體的多維度協同發展。進入21世紀,我國的藍色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海洋經濟生產總值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國家海洋局統計,2014年1~6月份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5596萬億元,同比增長8.6%,海洋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091億元、11868億元和12837億元。

2010年以來,中央政府依據國家海洋戰略先后提出在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天津、江蘇實施海洋經濟示范區規劃。自2011年以來,國務院連續批復山東、浙江、廣東等多處區域性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使我國區域發展從陸域經濟向海洋經濟延伸,藍色經濟區域版圖逐漸呈現,加快推進了陸海統籌、拓展了國民經濟發展的空間 。山東半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處于重要的戰略位置,2014年山東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1.04萬億元,同比增長8%以上,約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17.6%。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從國家戰略層面給予山東的戰略定位,為山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戰略機遇。

二、青島主要產業集群及與藍色經濟的關系

產業集群能夠促進區域經濟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業集聚的分工效應、規模經濟效應、外部經濟效應以及市場效應能夠帶動地區經濟發展。青島經過十幾年的沉淀和發展,出現不同程度的產業集聚現象,形成了諸多有一定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并成為青島藍色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1. 港口產業集群。青島港始建于1892年,位于山東半島南岸,是世界第七大港,我國的第三大外貿口岸,與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青島港集群由青島老港區、前灣港區、黃島油港區以及董家口港區等四大港區組成,目前運營的碼頭有22個,配備69個泊位。2014年1~10月份,青島港已完成貨物吞吐量3.96億噸,外貿吞吐量2.70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388.26萬標箱,通過能力達到3.005億噸。港口是藍色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資源,也是實現藍色經濟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海洋運輸業、海洋服務業、海洋礦產業、濱海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壯大與之息息相關。

2. 石化產業集群。石油和化工行業是青島市的支柱產業,2013年全市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了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4.6%。青島的石化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膠南、黃島、城陽等地,其行業特點是生產線長、涉及面廣,兼有石油及制品、橡膠、塑料、樹脂等領域,各個產業之間的關聯度較高,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力大。石化產業為藍色經濟提供強有力的資源支持,同時與多個藍色經濟產業相關聯,如海洋石油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電力業以及與精細加工相關的海洋生物醫藥等。

3. 造船產業集群。青島的造船業由來已久,但最初以中小船廠為主,目前青島已經分別在開發區海西灣和即墨女島規劃建設了國家級船舶產業示范基地和船舶出口基地,董家口基地也在籌備建設中,三大基地各有特色錯位發展。其中海西灣造修船基地始建于2001年,位于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投資金額74億元,主要建設15萬噸級和30萬噸級修船塢各一座以及30萬噸級和50萬噸級造船塢各一座。截至2014年,海西灣國家船舶出口基地已聚集了船舶制造與海洋工程企業129家,生產配套企業也已達到500余家,是我國三大船舶修造基地之一。造船業的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屬于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綜合產業。據統計,建造1萬載重噸的船舶,可以帶動3000個就業崗位,集中了眾多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并且固定資產投入大,生產周期長、產品價值高,能夠極大帶動海洋漁業、海洋石油和天然氣、海洋礦產業、濱海旅游業等多產業的發展。

4. 家電電子產業集群。青島家電產業的發展有20多年的歷史,擁有5個全國馳名商標,海爾、海信分列家電類企業全國第一和第二位。2004年青島被授予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2005年青島市的嶗山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被命名為國家(青島)通信產業園和國家(青島)家用電子產品產業園。作為青島的傳統產業,家電電子產業集群具有較高的聚集度和貢獻度,同樣具有較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海洋漁業、海洋船舶業、海洋工程建筑業以及海洋設備制造業都與電子產業聯系緊密。

5.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青島的生物醫藥產業具有一定實力,擁有20多家從事生物醫藥研發的科研單位和高校,有2家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7家省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研究范圍較廣,特別是在海洋生物方面。北科建青島藍色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是青島市藍色經濟產業高地之一,園區占地165.6公頃,總建筑面積為195萬平方米,劃分為孵化區、產業區和生活配套區。藍色經濟的發展為生物醫藥業開拓了更廣闊的研發空間,海洋生物醫藥作為新興行業,已經成為醫藥行業中最活躍的領域,其發展迅速,被公認為“本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

6. 旅游產業集群。青島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嶗山風景區、青島海濱風景區、大珠山風景區、青島極地海洋世界、石老人觀光園等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2014年,青島市研究制定了《青島市現代旅游業態發展指導目錄(試行)》,以“藍色、高端、新興”為標準,提出旅游吸引物開發類、旅游金融服務類、旅游交通服務類、旅游接待服務類等7大類重點發展旅游業態,鼓勵旅游產業的集聚化發展,打造涵蓋海陸空的“深度游”版圖。藍色經濟區中的旅游產業極具海洋特色,濱海旅游成為亮點,青島的旅游業更是離不開海洋,同時促進了海洋服務業的發展。

7. 汽車產業集群。青島的汽車產業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發展迅速。重汽集團專用汽車公司、情特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國人機械有限公司、青島汽車散熱器有限公司、青島悠進電裝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分別獲得“國家汽車整車出口基地企業”和“國家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業”稱號。2014年位于即墨市東北部的青島汽車產業新城被山東省商務廳確定為省級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目前已成功65個重點項目,總投資240億元。先后吸引了一汽商用車基地、一汽—大眾等項目相繼進駐,未來青島市制造業能級和水平將實現跨越式提升,汽車新城也有望形成年產值突破3000億元的產業集群。汽車產業在供應階段、生產階段以及銷售階段都與海洋礦產業、海洋電力業、海洋裝配制造業、海洋船舶業以及海洋化工產業等藍色經濟產業息息相關。

三、藍色經濟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機理

產業間及產業內的協同發展能夠促進各產業集聚提升,通過相互合作、協調共贏,不斷推進各產業系統和諧有序發展。

產業集群往往出現在一定的地理范圍之內,由大量的專業化企業和相關服務機構組成,他們圍繞某一產業并且彼此間存在縱向的協作關系或者橫向互補關系,因為集聚發展而形成較強的成本優勢和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不僅能夠促進集群系統本身以及子系統的發展,更能帶動整個集群系統的環境優化,促進良性互動。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的運行機制包括制度協同、資源協同、創新協同等多個方面。集群的企業或是大量中小型企業,互相獨立、具有較強獨立性;亦或存在一個或少數幾個核心企業,具有一定的領導作用。剛開始,某一產業的企業往往是零散的,一旦在某一地域有大量同類產業的企業,就導致該產業的產業規模擴大,進而某些中間環節外包。同時該產業的專業化又帶來上游供應的專業化,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頻繁,交易范圍、交易環節及數量均得到提高,集群的規模得以提升。相關服務行業也隨之介入,如銷售企業、會展中心、研發中心、廣告公司、行業協會、培訓機構、保險公司等,又促使了服務的專業化。

產業集群同樣給企業帶來競爭,各企業為了爭奪市場必然會加大研發力度,尋找自身發展的獨特優勢。細化的市場使整個行業分工進一步深化,不斷創新、降低成本,提升產品的差異化,減少替代性和同質競爭。由此又促進了整個產業的專業化,集聚度上升,個體之間的相互協作和關聯共存提高了整個產業集群的集聚水平和競爭優勢,形成“磁吸效應”。

以港口產業集群為例,可以促進港口生產效率的提高,對當地GDP有極大的拉動作用。大量的專業化企業聚集產生規模經濟,能夠降低生產、裝卸、運輸等方面的成本;相關產業的集聚提供了穩定的市場和貨源,相應的配套服務提高了集群內企業的生產效率。港口產業集群具有較強的產業鏈延伸作用,既有因港口的存在而直接產生的行業,比如海運、港口裝卸、倉儲等共生產業,也有依賴港口及共生產業發展起來的依存行業。港口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階段性,首先從共生產業開始,這也是港口的核心產業。隨著裝卸、運輸等功能的便利化發展,催生了制造業、石化加工、拆造修船等依存產業。隨著上下游產業互動以及產業之間橫向聯系的增加,需要更多的服務,此時即延伸出與港口密切相關的金融、保險、旅游等關聯產業。同時根據活動性質及所屬國民經濟行業的類別,海洋經濟也可被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港口產業集群的整個產業鏈向前可以延伸到海洋捕撈業、海洋漁業、海洋裝備制造業、船舶制造與修理業、海洋工程建筑業等第一、第二產業,向后與濱海旅游業、海洋金融業等第三產業相互關聯。產業集群之間的協同發展,能夠形成良性互動。近年來,青島港的發展帶動了造船、石化、家電電子等數十個關聯產業的協同發展,具有明顯的“乘數效應”,共同促進了青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升級。

四、促進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的幾點建議

1. 合理選擇主導產業,優化海洋產業結構。藍色經濟產業眾多,要根據地區發展特點有的放矢,重點培養海洋優勢產業,強化主導產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逐步形成一批有一定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構建現代藍色產業體系。充分發揮高端技術、高端產品、高端產業的引領作業,重點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力推動優勢產業發展,以點帶面促進產業集聚,通過主導產業的輻射效應,促進產業集群的抱團發展和協同發展。同時,加大海洋新興產業和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力度,延長產業鏈,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 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成果轉化。青島雖然具備較強藍色經濟科研力量,但成果轉化能力并不突出。建議在科研開始立項時就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并且讓企業參與科研的全過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研究成果可以直接進入企業,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并逐步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通過財稅、金融以及政府采購等政策支持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鼓勵產業集群間的跨領域科研合作,擴大成果的應用范圍,引導產業集群協同作用向縱深發展。青島貝爾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產學研對接市場的成功典范,公司依托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并投入資金孵化中試,進而規?;a,貫通上下游全產業,使普通的蝦皮變身為出口到歐美國家的生物藥品,構建起近10億元的產業鏈。

3. 加強綜合管理,促使產業集群化、集約化發展。藍色產業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多產業集群的產業形態決定了藍色產業的管理主體也具有多元化,這要求政府實施綜合管理模式,加強各部門的協調與合作,促進人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藍色經濟各產業的協調發展和整體推進,促進產業集群內部和各產業集群間的溝通。同時制定相關的管理措施,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政府對藍色經濟的決策、協調、執行、監督等方面的職能。發揮各種政策的引導作業,通過市場手段來協調產業內及產業間的競爭,為藍色產業集群的協同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4. 推動國際合作,促進產業集群的外向型發展。藍色經濟本身是開放的,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是實現開放發展的必然途徑,通過內外聯動達到互利共贏,并逐步形成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有針對性地吸引跨國公司在藍色經濟區進行投資,將單個項目的投資升級為產業集群投資,提高“藍色投資”的戰略意義;同時引導有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走出去,采用“聯合采購、投資入股”等方式在境外組建產業基地,將產業鏈延伸到境外。通過區域或次區域合作,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并通過產業集群間的合作,將境內外相互融合的優勢資源和技術延伸到多個領域,擴大集群的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1] 李輝,張旭明.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5).

[2] 任曉.青島港港口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3] 孫吉亭.藍色經濟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4] 馮瑞.藍色經濟區發展戰略問題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

[5] 劉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關鍵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海洋資源保護漁業范文第3篇

本文在分析手機定位終端現有技術條件的基礎上, 結合海洋漁業信息化建設的實際需求, 重點分析手機定位技術在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及其實現。

1 手機定位技術簡介

目前常見的手機定位分為兩種:一是手機內置或外置GPS配件, 通過衛星定位, 這是目前最為流行的定位方式;二就是通過運營商的基站進行定位的方式?;谶\營商的定位又分為以下兩種。

1.1 GSM網絡的基站定位

對于移動或聯通的G網 (GSM) 用戶, 可以通過手機接收到運營商的網絡信號來定位。具體實現又分為以下兩種。

(1) 用戶手機安裝軟件自行實現。

用戶可以通過安裝軟件, 實現測量當前所處基站的作用。但是要想知道用戶的實際位置, 必須知道周圍基站的具體位置, 以及基站周圍的完整的GIS (地理信息系統) , 否則你看到的只是數據, 毫無作用數據。而周圍基站的地理分布, 對運營商來說, 屬于非公開信息, 涉及到企業利益, 很難會提供給公眾使用, 這一方法雖然免費, 普通用戶卻難以企及。

(2) 運營商主導的定位系統。

運營商提供服務, 當用戶發起定位請求, 運營商從用戶所處的基站提取出用戶位置, 并反饋給用戶。借助運營商提供的GIS系統, 可以實現一些簡單的定位、導航等功能。

1.2 CDMA網絡的基站定位

電信C網 (CDMA) 由于和GSM有實質性的差異, 它的定位方式和GSM網絡有所不同。電信每個CDMA基站都內置了GPS定位系統, 其CDMA的技術商高通公司開發出了一種結合CDMA基站和GPS信息的定位方式:GpsOne。

GpsOne定位也是通過手機來實現。一個GpsOne手機可以同時接收GPS衛星和周圍CDMA基站的信號, 根據這些信號, 可以得到比GSM更為精確的定位效果。

三種定位方式的比較: (表1) 。

2 手機定位技術應用在海洋漁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技術

手機定位技術不但可對漁船快速定位, 且支持應急報警處置, 這些關鍵技術對解決海上漁民漁船的安全保障問題, 提供海上監控救援, 提高漁政管理執法水平, 加速海洋漁業的信息化建設將有著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合理利用移動通信資源, 面向海洋漁業廣大用戶, 針對海洋漁業實際需求背景, 重點研究手機定位技術在海洋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綜合應用, 主要的關鍵技術難點如下。

2.1 海洋漁業綜合信息的數據融合

數據融合技術研究重點解決兼顧語音通話、短信、定位和應急報警功能, 信息融合技術在海洋漁業綜合監控系統中各種層次上的具體應用與實現。如何將各種信息進行統一表示也是技術難點所在。

2.2 海洋漁業手機信息終端.

根據海洋漁業手機信息終端的具體應用特點, 在實際設計中應重點解決手機信息終端的電池續航能力、“三防”功能以及定位精準度的兼顧。

2.3 海洋漁業綜合信息系統架構

面對海洋漁業信息的應用模型與總體要求, 研究如何搭建相關的系統結構, 設計系統軟件平臺, 解決多元信息輸入等也是系統建設的技術難點。

3 手機定位技術在海洋漁業信息建設的技術實現

3.1 海洋漁業綜合信息的數據融合

海洋漁業信息融合技術是信息特征提取、模型抽象以及決策支持的重要手段。該技術能與現有的海洋漁業綜合監控系統實現無縫連接, 主要是做好船舶定位、應急報警等數據格式的融合。

3.2 海洋漁業手機信息終端

漁民對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三防”功能要求普遍較高。而作為漁政管理部門, 重點是手機信息終端的定位精準度, 這與安全監管和應急救助的要求密切相關。

4 手機定位技術在海洋漁業信息化建設總體架構

4.1 系統構成

本系統以公眾移動電話網作為系統通信平臺, 輔以地理信息、數據庫等技術為漁船提供導航定位、通信、報警救援等綜合信息服務。

系統由監控中心、通訊鏈路、手機終端以及其他相關支持系統組成, 并可擴充接入多個監控分中心。

4.2 系統工作原理

監控中心通過公眾移動通信網對手機終端發出定位請求, 并將收到的船舶信息及定位結果顯示在監控中心相應的監控終端上, 監控終端將根據設定的報警條件進行報警判斷處理, 并將數據存入數據庫。

監控中心也可以主動查詢船舶情況, 手機終端收到中心的定位呼叫后, 可將船舶的位置信息回傳給監控中心。

船舶在緊急情況下, 可實時與中心進行緊急位置和電訊報告, 并將船舶的位置、遇險情況等有關信息回傳給監控中心。

監控分中心可以通過網絡連接到監控中心完成對所屬漁船的管理。

4.3 系統主要功能

位置監控:監控中心能根據需要實時獲知所屬漁船位置。

信息報告:漁船能隨時向監控中心上報作業狀況等相關信息。

信息發布:監控中心能向漁船定時發送氣象、漁情、魚汛以及漁產品價格等廣播信息。

遇險求助:漁船遇到危險時能及時向監控中心及時發出求助信號。

漁船導航:為漁船提供導航服務。

消息互通:漁船與漁船之間、漁船與陸地用戶之間能夠進行短信互通。

指揮調度:對所屬漁船作業海域、作業時間、作業內容等漁業活動進行統一的指揮調度, 特別是在收到漁船遇險求助信號及時協助主管單位搜救。

信息查詢:授權管理人員通過系統查詢漁船位置、航跡、屬性、作業狀況等信息。

本文簡單分析了手機定位技術在海洋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 一些存在考慮不周到的地方, 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與摸索。

摘要:根據GPS衛星、GSM、CDMA手機的現有技術條件, 從我市海洋漁業信息化建設的實際需求出發, 充分利用成熟的信息處理手段, 分析手機定位終端在海洋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及其實現。

海洋資源保護漁業范文第4篇

關鍵詞:漁業資源;基層治理;多元協調;融合機制

過度捕撈、環境污染造成全球海洋漁業資源持續衰退,探索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治理模式成為沿海各國重要的實踐取向,多元參與的治理模式已在歐盟、美國、日本、荷蘭、智利等國家取得了明顯的績效,這些地區成功案例的核心是漁業資源基層治理中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治理,并建立了良好的協調機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出臺和實施了“雙控”、“雙轉”、人工漁礁投放、增殖放流等多種海洋漁業資源管理措施,但資源衰退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這意味著,單一自上而下的管控不能解決多元主體利用漁業資源的矛盾沖突,已不適應資源衰退的復雜漁情。漁業資源衰退治理是一個涉及主體國、利益沖突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尋求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是一個有效的突破口。

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社會權利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對漁業資源的認識不斷深入,很多漁區呈現出現代社區所具備的特征和一定的治理能力。這些特征契合了轉型社會下的漁業資源管理創新需要,為單一式的政府“統治”管理模式向治理邁進提供一種改進的可能。本文探討漁業資源管理措施在基層“落地”引發的沖突,基于粵西漁區的走訪調查,分析了漁業資源基層治理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針對基層漁區的“柔性”社會“垢層”現象構建一種能夠介入到基層漁民“圈子”中的漁業資源基層治理路徑,推進基層漁業資源治理的可持續發展。

1漁業資源管理在基層落實的多元沖突

1.1控制近海作業強度和漁民個體增加捕撈努力行為之間存在沖突

長期的過度捕撈加上近海污染,使中國的漁業資源呈現嚴重的衰退趨勢。據統計數據表明,1986-1996年,近海捕撈量從430萬t增長至1 153萬t,年均增長10.4%,此后產量逐年遞減[1]。這一方面是由于海洋漁業資源的可再生能力下降[2],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實施了大量控制近海作業強度的措施,代表性的有1999年出臺的捕撈量“零增長”政策、2000年實施的“雙控”制度、禁海、禁漁區作業控制措施。然而,這一系列涵蓋了作業范圍、作業強度以及作業方式的近海作業控制體系的執行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核心管控制度——控制捕撈船功率和控制漁船總數現實與預期差距甚遠。調查發現,捕撈程度、近岸作業小船的數量并沒有降低或減少,無證漁船的數量反而增多,各種隨意或過度捕撈行為仍存在。在資源產權不明確的情況下,個體漁民均有增加努力捕撈量的沖動,最典型個體行為為小船改大船、木船改鋼船。在湛江市某漁村的調查顯示,70%的漁民都希望能夠改造大船,如大戶船主J所言:

“想拿船改大點(增加船的馬力),但是上面(政府)管得嚴……只能想方設法看看怎樣行得通,肯定不能大膽犯共產黨的政策。”(JCK2015-09-25訪談)

訪談記錄表明,關于控制近海作業強度的措施,大部分基層漁民難以理性看待?;鶎訚O民的想法普遍是:礙于國家政策的“明面”阻攔,私下想盡辦法到處“鉆”,運用各種“藏著來”的方式去捕撈。

1.2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漁民個體不愿為公共物品付費之間存在沖突

增殖放流在一定程度上可恢復特定資源的種群數量,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證漁業發展。2003年漁業主管部門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漁業資源增殖研究和放流活動,以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參見:《關于加強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農漁發[2003]6號)。實質上,增殖放流活動在基層漁區并沒有得到積極響應。調研發現,95%漁民的資源保護意識比較薄弱,無法立足于長遠的發展角度去體會漁業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性,認為是政府分內工作,無關自身責任,甚至有漁民認為政府管理上的“條條框框”是沒有“走心”對待他們的體現。有漁民如是說:“上面(政府)保護生態(漁業生態系統保護)就行了,這個本身就是他(政府)的工作嘛。”(YM2015-09-25訪談)

接受采訪的80%漁民認為,政府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并沒有直接讓他們享受到漁業資源保護所帶來的成果,漁獲捕撈收益并無明顯增加,為此不愿參與增殖放流,更不愿為之付費。主要原因是捕撈個體之間資源爭奪劇烈,增殖放流的種苗屬于公共物品,其在一定限度內有著明確的邊際擁擠成本和邊際供給成本[3]。在政府投入為主的情形下,漁民的理性選擇就是搭便車[4]。加之增殖放流后的種苗具有溯游性,捕獲收益無法具體到個體漁民,即便是希望通過行政村中介對漁民進行收費,難度也非常大,況且漁村跨行政村的多層治理機構和結構混亂,層層代理之間的界限和責任模糊,管理溝通存在障礙,這更為加劇漁民個體為公共物品付費的難度,引發公共資源悲劇[5]。

1.3漁業生產組織化和漁民單個生產協調之間存在沖突

現代漁業生產組織化要求涉漁利益主體能夠通過一種協同方式實現傳統漁業生產向新型合作的方式轉變,實現各主體的資源優化配置。但某種程度而言,現代漁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對沿襲著傳統生產方式和使用落后生產工具的“糊口”漁業來說收效甚微,大部分“被邊緣化”個體漁民仍難以融入組織化、規?;暮献魃缟a作業方式。然而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得知,很多“被邊緣化”個體漁民也希望融入組織化、規?;暮献魃缟a方式,適應現代漁業發展所需,可因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因素而受限制,尤其是接受“新事物”、“新做法”所帶來的風險。訪談中這句話出現頗為頻繁:

“萬一(漁業生產組織化)搞不起,我們一家老老小小可怎么過,我們可以去冒險,但是失敗的后果我們承擔不了。”(WTG2015-09-25訪談)

從漁民回應的態度可知,這揭示的不僅僅是一種生產方式的改變,更是真實反映了粵西基層個體漁戶為何“堅守”傳統漁業生產方式的無奈。正如折曉葉在其文中基于村莊視角分析村莊規避“項目進村”所帶來的種種明顯的和潛在的風險的應對邏輯[6]。

1.4維護漁業生產秩序和涉漁主體追求利益最大化之間的沖突

近年來,由于漁業資源日益匱乏、漁民數量不斷增加,涉漁主體間的利益沖突帶來漁業生產秩序的混亂、漁區社會的群體性事件和資源爭奪戰也日趨增多,例如2012年12月廣東省徐聞縣的一起“祖宗海”使用權登記管理糾紛案廣東省徐聞縣西連鎮金土村北部的北棟灣,有2.85 hm2海域,自清朝嘉慶二十年起,村民的黃氏先祖在此筑堤捕撈,成為子孫們的“祖宗海”。200多年后,圍繞這片“祖宗海”的使用權登記管理產生一起糾紛案,案情的詳細報道:http://www.xn-fiqs8sdls7c.net/news/2012/1206/41501.html.中,金土村民秉持“我打撈,我所有”的理念,認為作業海域理應歸己所有,劉某本按法律程序取得海域使用權是合法行為,卻引發本地漁民不滿,交叉利益碰撞導致事態的嚴重發展,引發當地漁區社會沖突。

粵西漁村存在類似的案例頗多,從與當地漁民的訪談中,其用詞為“偷偷”、“容忍”、“不對”等,可看出祖宗海的觀念仍然很深厚,本地漁民抗拒非本村漁民的捕撈行為,若處理不妥,易滋生群體事件。如有漁民說:

“隔壁村有(人)偷偷來我們這里(本村)打漁,都不夠我們自己(本村民)打(漁),怎么可能容忍他們(隔壁村民)打(漁)……雖說(海域使用范圍)很難分得清,但是我們的祖宗幾世代早就在這打漁,這片(海域)就是我們村的,他們(隔壁村民)來打(漁)就是他們(隔壁村民)不對。”(CF2015-09-25訪談)

此外,對于“三無”漁船的捕撈行為,有證的漁民認為無證漁民侵犯了他們的利益,希望政府大力打擊無證漁船,以示公平。至于訪談談及關于漁民與政府、企業之間的涉漁沖突時,大戶漁民與小戶漁民的說法不一。

2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多元主體及其互動分析

2.1漁業資源基層治理主體的SWOT分析

在治理語境下,基層漁業資源治理涉及到漁業行政管理部門、漁業合作經濟組織、漁村村民自治委員會、漁民、漁村經濟能人等多個主體,其在治理中的作用各不相同,需要對以下治理主體進行優劣勢分析,具體分析見表1。

漁村能人這一特殊的群體在漁村中擁有不可忽視的社會資本,政府開展基層治理工作時,應重視發揮漁村能人的“內應”作用,合理整合,權衡利弊,以服務于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協調工作,有效地將漁業政策落實到基層個體漁戶。

2.2漁業資源基層治理主體間的多元互動模式

本文依據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相關主體的特征、優勢以及行為特征,刻畫了漁業資源基層治理主體之間的互動模式圖(見圖1)。

圖1表示,政府即漁業資源行政管理部門處于互動模式的中央(圓心處),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其他參與主體的互動方式。對整個漁業領域的來說,漁民、村委、漁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其他利益主體均圍繞著政府展開多元參與,它們之間的互動類似于橢圓的運轉軌道,便于各個主體之間的動態溝通與合作,確保每個行為主體所發射出的信息流能夠在運轉的軌道內傳開,以保證信息流的暢通。據Pinkerton[7]的研究表明,信息的及時共享能夠在漁業共同管理的大環境中獲得信任基礎,排除主體之間進行利益合作的猜忌,進而和諧共處。除了單邊或雙邊的互動之外,多元主體的互動關系呈網狀式展開,政府需要發揮好主心骨的作用,通過科學管理、利益整合、信任建設、委托代理、實施惠漁政策等方式協調好與漁民、村委、漁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其他利益主體的關系,落實好與各個利益主體的溝通與合作。在實施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過程中,需要發揮好“漁村能人”所具備的社會特質、社會資本,協助漁業行政管理部門融入到各個利益主體,這是一種特殊的“關系調劑”[8],是協調好漁民、村委、漁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其他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的“軟動力”。誠如某組織的負責人表示:

表2反映出各個利益相關者在利益訴求方面基本一致。但又同時存在利益訴求增多且交叉明顯,利益分化導致利益結構失衡、利益關系失序、利益表達渠道受阻和利益機制缺失,且多元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過程和結果的不公平等問題,難以逃離這種自上而下的治理結構所帶來的影響。作為基層自治的主要參與主體——漁民,相較于其他涉漁主體而言,所擁有的主體地位、能力、知識、資源、資金、“關系”等均處弱勢,在面對爭取自身利益或是利益競爭時,其利益訴求的表達通暢度、“討價還價”的能力和資本最低,自然最終獲得的“好處”最少。

3.2漁業資源基層治理所面臨的信任協調挑戰

研究表明,中國人所信任的其他人仍以自己具有血緣家庭關系的家庭成員和各類親屬為主,對他人的信任既受到雙方之間所存在的血緣家族關系的影響制約,同時也受到雙方之間所形成的親近密切的交往和情感關系所影響[9]?;浳鳚O區內部的信任關系的形成和維系亦是如此,漁民與漁民之間的血緣家庭關系或交往親近度直接決定著彼此之間的信任值。

表3揭示了漁業行政管理部門、村民自治委員會和漁業合作經濟組織都希望在行為、情感等方面得到漁民的信任和支持,借助熟人社會的信任機制將自身治理訴求在漁區擴散,得到漁民的認可。在粵西漁村,熟人社會中的信任依賴的是社群的習俗和道德約束機制,而不是契約和法律的約束機制[10]。漁民之間的人際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交往所形成的,但在新漁情下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信任結構與信任需求中均呈現遭受削弱態勢。調研中發現,漁區漁民之間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人口流動或分布、收入差距日漸擴大等因素的影響,造成社會相似度的參差不齊以及以往依賴習慣和俗成約束的道德機制逐漸瓦解。

3.3漁業資源基層治理所面臨的組織協調挑戰

改革開放后,我國現行的漁業基層管理體制是以行業條條管理為主[11-12],這種剛性管理結構易造成地方漁政工作人員管理的職能過雜、過多,漁民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嚴重受挫,利益訴求得不到很好的回應。一般情況下,對于國家政策和資源難以兼顧的偏遠漁村,會自然衍生一種自下而上的民間組織填補國家讓渡出來的空間,能夠合法、有序地表達不同群體的意愿,代表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制度需求,還能夠有力彌補漁業行政管理部門與漁業資源治理上的剛性不足。但在單中心管理的行政環境下,即便已有的民間組織、漁業組織類型很多,其自身的發育程度、功能、運轉及規模不一,難以發揮在漁業基層治理過程中的社會作用,在當今民主協商合作的治理大環境中,多中心管理能夠有效地緩解和彌補單中心管理結構的種種不足。如何為漁業行政管理部門的剛性組織增加柔性元素,減輕漁業行政管理部門工作負擔成為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組織協調挑戰。

4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多元協調機制

4.1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增量利益協調機制

漁業資源是一種稀缺資源,資源配置中多元主體的沖突與矛盾比較突出,多年的歷史傳統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利益格局。為攪動原有的利益格局,通常的做法是改變增量利益的分配模式,利用增量利益協調各利益主體的沖突,使其在原有的利益格局下增加調整彈性。管理部門亦清楚地意識到需要借助這種外部利益協調的驅動,為原有停滯不前的漁業資源治理增加額外的“馬力”,攪動整個利益資源以便重新整合。

國內不乏有利益協調創新的治理案例。如大亞灣地區,除漁業體系資金(省市安排的惠漁資金以外),另外當地財政額外增加了支持漁業資源的管理資金[13],在原有固封的利益格局下,通過“輸血”與“造血”工程,以壯大漁村集體經濟,合理協調各方利益主體的利益結構和利益關系。再如深圳利用社會資本進行增殖放流案例,為了治理漁業資源的衰退,除了政府直接利用財政干預之外,還積極引導各方社會資本共同參與[14]。這一創新舉動以增量利益協調的形式將既保護人們追求利益的積極性,又有效整合各種社會關系,促進各種社會力量良性互動。像大亞灣、深圳這種利用外部增量協調漁業資源基層管理的創新舉動,值得我國其他漁區的重視和借鑒。

4.2漁業資源基層治理中的互惠信任協調機制

在鄉村社會中,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和向度的力量:一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和行政控制力量;二是鄉村自身的內生秩序控制力量離不開鄉村精英力量的形成與推動[15]。漁村與生俱來擁有鄉村社會這樣外在和內在的控制力量。如今,社區信任正在一種新的治理體系和話語體系中獲得廣泛的關注,漁業資源基層治理需要社區信任的支撐,其信任支持建設對鞏固漁業資源基層治理有著重要的映射作用。

在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互動實踐中,資源使用者的交往關系存在著互惠信任,隨著對漁業資源治理共同體認可度的加深,各主體相互之間的信任支持也就更為透明,漁區群體間的互惠規范演化成為一種群體意識,且這種意識強大才足以凝聚大部分漁民個體,使其面臨預期損失大于預期得益的不可預料事件時,做出符合集體行動的理性選擇行為,遵循整個漁區漁業資源治理的互惠規范。

4.3漁業資源基層治理中剛柔性結合的組織協調機制

我國基層漁業資源治理是以單中心管理結構為主,然而漁業協會、漁村自治委員會等柔性組織所注入的活力不在于剛性組織的線條管理,而在于社會各方柔性資本的融入,其各方力量的參與更多響應的是一種多中心主體的管理結構[16]。多中心管理結構具有較高密度和連接強度的網狀管理結構,政府在組織的核心地位得到保證的同時,倡導其他多元主體在圍繞核心組織的運轉下,各自相互有聯系,發揮各自所能。相較于單中心管理結構而言,多中心組織協調能力強,能夠兼顧和彌補各種協調問題,如組織規模小、組織結構和活動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這種靈活性在Goodlad的研究中得到證明)[17-18]。并且,在所形成的相互依賴的社會網絡化、技術化、資金化、人力化等協作的基礎上整合漁區社會資源和社會資本,以各種方式多維度的介入進漁業資源基層治理,促進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漁業資源基層治理而言,我們更希望建立一種剛性少點、柔性多點的管理機制,搭建一種信息交流、利益共享、相互監督的合作協商平臺,激勵各個利益主體,尤其是鼓勵基層漁民真正的參與到漁業資源的治理當中,能夠解決漁業資源共同管理框架內所遇到的各種問題[19-21],實現人們對漁業資源管理行政部門的組織信賴。

4.4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創新協調模型

當然,漁業資源基層治理中的利益、信任、組織這三個方面的協調機制并不能一概囊括漁業資源管理與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相協調中的所有問題。但是,恰恰這三個維度牽動著漁業資源管理與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相協調的核心問題,在此,我們根據實地調研的社會背景和問題,構建一種動態合作的協調機制去運轉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運行機制,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基層人民的穩定和諧發展(如圖2)。

圖2立體展示了漁業資源基層治理機制運行中的利益協調機制、信任協調機制、組織協調機制三者的有機融合。在操作層面,這三者的有機融合運用主要體現在漁業資源管理主體著力解決基層漁民在實際生產關系中所反映的各種具體問題,不斷在解決問題中抓住漁業資源基層治理中的主要矛盾,帶著問題導向深入到基層漁區的資源治理中,解決基層漁民反映的具體問題,借此契機拉近基層民心,提高漁民對管理者的信任度和依賴度。在當今的治理環境中,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涉及到各個利益相關者,為此,在解決問題時管理者要把握好迂回戰術問題,恰當地運用剛柔相結合的戰術與各個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談判或協調,把握好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結構和利益關系,積極響應國家漁業資源治理的戰略布局,實現人與資源和諧發展的科學管理目標。顯然,漁業資源基層治理僅僅依靠管理者內部的力量難以達到預期的管理目標,往往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來驅動內部力量所無法攪動的利益格局,實現操作層、戰術層與戰略層之間的各種資源的層級流動,使這三種協調機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運轉整個漁業資源與漁區社會管理的協調動態系統,實現漁業資源基層治理。

5總結與討論

漁業資源衰退是個多因性難題,統治型管理方式已難以適應新興漁情的發展需要,亟需一種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漁業資源治理機制。在基層漁區,當前的漁業資源治理僵局,主要表現為政府漁業資源管理措施在基層落實存在多種沖突,難以得到基層漁業主體的配合與回應。本文主要從治理的視角分析了漁業資源基層治理存在的各種挑戰,運用SWOT理論分析了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的各個參與主體的優劣勢,刻畫漁業資源基層治理主體之間的互動模式圖,透視漁業資源基層治理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認為有效融合增量利益協調機制、互惠信任協調機制及剛柔結合的組織協調機制,是基層漁業資源有效治理的協調機制。增量利益協調機制有利于建立起一個相對公平的博弈權利和義務環境,激發各個利益主體的經濟理性,互惠信任協調機制和剛柔結合的組織協調有助于政府部門將漁業資源管理政策介入到基層漁民“圈子”中的治理路徑,使政府的“剛性管理”更好地借助鄉土漁村民間力量的“柔性驅動”,從基層漁區中汲取多種治理能量,推進漁業資源基層治理目標的落實,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漁業管理局.中國漁業統計年鑒[J].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7-1997

[2] 劉勁科,盧伙勝.我國海洋捕撈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對策[J].河北漁業,2005(6):3-5

[3] 沈滿洪,謝慧明.公共物品問題及其解決思路——公共物品理論文獻綜述[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9(6):133-144

[4] Olson.M.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 and theTheory of Group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1965

[5] Hardin.G.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 Science, 1968, V-ol.162:1234-1248

[6] 折曉葉,陳嬰嬰.項目制的分級運作機制和治理邏輯——對“項目進村”案例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1(4):126-148

[7] Pinkerton,E. Introduction: attaining better fisheries management through co-management prospects, problems and propositios[A].In:Pinkerton E.editor. Cooperative Management of Local Fisheries:new directions for improved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C].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89:3-33

[8] Singleton.S. and Taylor.M. Common property, collective action and community[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992, 4(3):309-324

[9] 胡榮,李靜雅.城市居民信任的構成及影響因素[J].社會,2006,26(6):45-45

[10] 汪小紅,朱力.“離土”時代的鄉村信任危機及其生成機制--基于熟人信任的比較[J].人文雜志,2013(08):98-104

[11] 戴振鐸.舟山群島新區背景下現代漁業發展問題研究[D]. 浙江海洋學院,2013

[12] 崔旺來,鐘丹丹,李有緒.我國海洋行政管理體制的多維度審視[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26(4):6-11

[13] 林嵐,袁書琪,葉群,等.惠州大亞灣區海洋休閑漁業發展戰略探討[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28-34

[14] 陳石娟.深圳創新增殖放流模式企業和市民認捐魚蝦苗,社會參與,統一放生[J].海洋與漁業,2015,08:18-19

[15] 李強彬.鄉村“能人”變遷視角下的村社治理[J].經濟體制改革,2006(05):89-92

[16] 趙小平,劉程程.業主維權與社區維穩能否兼得?——一個社會資本視角的考察[J].新視野,2015,05:83-90

[17] Goodlad,J.H., Shetland fisheries-conservation and deveopment[J].Marine Policy, 1979,4(3):244-245

[18] Goodlad,J.H.,1993, Sea fisheries management: the Shetland position[J]. Marine Policy, 1993, 17(5):350-351

[19] Jentoft,S. Fisheries co-management: delegating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to fishermen’s organizations[J]. Marine Policy,13(2)(1989)137-54

[20] Berkes,F., George,P.& Preston,R.J., Co-management: the evolu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joint administration of living resources[J]. Alternatives, 18(2)(1991)12-8

[21] Pomery,R.S.& Williams, M.J., Fisheries Co-management and Small-Scale Fisheries: A Policy Paper[J]. ICLARM, Manila, Philippines, 1994

(收稿日期:2017-01-05)

海洋資源保護漁業范文第5篇

陳舜勝,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水產品加工、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感官評定等。主持或參加國家重點研究項目近10項,曾作為中方主持參加中日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中國淡水漁業資源利用技術開發。出版專著10部,發表論文80余篇。主講本科、碩士、博士的多門課程,曾獲第一屆“上海高校優秀青年教師”、“上海海洋大學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水產品的消費需求和層次越來越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海洋資源的有限性導致魚貝類資源日益枯竭,而日益增長的人口更是導致人均海洋資源占有量逐漸減少;魚貝類加工后的下腳料逐漸增多,傳統處理方法造成很大的浪費,且帶來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這些都迫切要求水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不斷進步,要求盡可能高效地利用現有的水產生物資源,要求科研人員積極尋求從廢棄物中提取高價值產品的思路和技術。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主任陳舜勝教授,多年從事水產品加工、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感官評定等領域的研究工作,為我國水產品加工技術的進步、加工理念的轉變和水產行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保鮮加工——與時俱進是關鍵

我國水產品加工的研究始于上世紀初,近30年來,在借鑒國外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水產品保鮮和加工利用的研究及應用技術取得了快速發展。采訪中,陳舜勝教授以自身多年的研究經驗向我們介紹了水產品加工的內涵及各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

水產品的加工利用,就是最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水產品資源,生產出為人們所需要的食品、藥品以及工農業、國防產品。廣義的水產品加工包括水產品保鮮、水產品加工和水產品綜合利用三個方面。

“簡單來說,水產品保鮮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術,維持水產品的鮮度,保持其良好的品質?!标愃磩俳榻B說,目前水產品保鮮的技術基本沒有脫離低溫的范圍,主要是低溫,較少采用化學方法。低溫保鮮能夠有效抑制或減緩魚體內酶類的活性和外部微生物細菌的生長,較好地保存水產品的原有風味、營養價值和外觀質量,是現在水產品保鮮主要采取的方式,包括冷藏保鮮、凍結保鮮和微凍保鮮等。

陳舜勝介紹,微凍保鮮技術的難點就在于,如何將溫度穩定保持在冰點附近,不發生波動。微凍保鮮多采用-2℃至-3℃ 冷卻,使魚體中的小部分水分處于凍結狀態下,魚體并沒有完全凍住。這種方法能夠使魚類細胞與組織保持原來完整狀態,保鮮效果好,保藏期長,大約是3℃時保藏期的一倍以上。

一般的水產品加工專指食品加工,是大家最熟悉的,像市場上常常能夠見到的烤魚片、帶魚段、魚條、魚排以及傳統的腌制、干制類食品都屬于水產品食品加工的范疇。隨著原料的供應情況和消費者的需求,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市場加工重點。

陳舜勝注意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一些營養價值高、口感風味好的高檔產品逐步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他介紹了目前利用最新的食品加工理論生產的休閑食品—軟烤食品(或軟熏食品)。這種食品不同于以往的加工方式—需要完全干燥才更具保藏性,而是采用新柵欄技術,降低水分活度、降低pH值、改變氧化還原電位等,通過綜合因素協同作用提高保藏效果、改善產品口感,使其在軟濕狀態下仍然達到3個月到半年的保質期,充分滿足市場的正常流通周期。這種產品多以貝柱、蝦仁、扇貝等為原料,加工完成后單體包裝,制作精美?!笆称酚幸欢ǖ娜彳浶?,風味也很好,雖然價格相對較貴,但仍然有一定的市場銷路?!?/p>

綜合利用——資源利用最大化

在陳舜勝看來,“水產品綜合利用”的內涵有兩層意思。一種是將廢棄物根據生物組織與成份的差異分門別類利用,一種是指分門別類之后原料的多種利用方式,這種“綜合利用”能夠產生多種有價值的產品。

“我們首先要知道廢棄物適合做什么。比如魚骨的主要成分是骨膠原和鈣質,那我們就把膠原蛋白提取出來,然后把骨頭做成食用鈣粉。再比如蝦頭的綜合利用,大家都知道蝦頭中有磷脂、蛋白質、蝦紅素、甲殼素、鈣質等多種成分。以前的蝦頭只利用一次,只提取蛋白質或甲殼素?,F在我們則是按更合理的流程來處理蝦頭,比如先把磷脂提取出來,然后提取蛋白質、甲殼素、蝦紅素,在前一步加工時就考慮到下一步的利用點,一個蝦頭可以利用得很細?!?/p>

根據不同原料的特性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藝,魚的綜合利用方式就與蝦不同,淡水魚與海水魚產品加工完全不一樣?!安蒴~多食難以消化的草類,消化道、腸道很長,未經充分消化的內容物很容易在處理魚體時污染魚肉,就先將其剔除,作為有機肥料或作為花肥利用。草魚腹腔中通常有一塊較大的脂肪組織,油脂含量及純度都很高,可以單獨小心取出提取魚油。草魚的魚鱗中大膠原蛋白含量很高,分類后提取膠原蛋白并不難;草魚魚皮魚骨也可用于提取膠原蛋白,但草魚魚皮較厚,作為制作皮革的原料可能更好,已經有人將其制成皮夾和女士皮鞋。這樣一來,魚的整體利用率就會很高?!?/p>

以精細區分的水產品廢棄物為原料資源,根據不同原料的成分特點和利用特性,采取一種或多種處理方式,進行多種產品的開發,物盡其用,即為綜合利用的理念。這是對原本的廢料資源和低價值資源的重新開發,能夠有效減少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并形成新的水產業經濟增長點。

多年的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水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是漁業生產活動的延續,它隨著水產捕撈和養殖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在我國漁業發展的每個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水產加工和綜合利用的開展,不僅能夠解決廢棄物排放易污染環境的難題,還能夠為這些廢棄物或低值資源加工大幅度升值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提高資源利用的附加值,且能夠帶動一批相關行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勤學多用 融會貫通

陳舜勝教授的研究內容很廣泛,淡水魚、海水魚、蝦類、蟹類等水產品的加工利用,食品理化分析和食品感官評定,此外還包括其他的一些基礎性研究。他把自己比喻為“小醫院的全科大夫,多少會一點但不精通”。一是因為這一領域研究人員相對較少,區分不精細,各個方向的課題都要做;再一個原因就是雖然這一學科的研究并不是高科技,但卻需要多個學科知識的融合,需要對關聯學科有深入了解?!八a利用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東西,但牽涉的基礎學科比較廣泛,以生物、化學學科為主,還要對營養學、理化分析、工業設備等方面的內容有比較深入的掌握?!边@一看似簡單的學科,真正從事起來難度卻很大。

作為一門應用學科的研究人員,除了掌握廣泛而深入的基礎理論外,還要關注水產原料和資源波動。此外,對不同人群消費習慣的把握、對不同地域市場需求的掌控也同樣重要?!耙驎r而變,因地而變,因人而異,這樣我們的研究才能更具實用價值?!标愃磩傺a充說。

從剛畢業從事魚油魚粉綜合利用研究,到幫別人頂班帶實驗、兼做實驗室教輔,中途又做短期的教學管理,再到解學校之急教授食品理化分析、開設國內最早的食品感官評定課程、擔任學術報告日文翻譯、主持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一步步走到今天,陳舜勝說自己并沒有刻意選擇,但是機會來了,抓住了,學習了,豐富了,到最后發現“學什么都是有用的,融會貫通之后更能得心應手地研究應用”。

這是陳舜勝的成功之道,他也一直在將此傳達給學生:要多學習,要以開放的思維看待一切,要思考、要努力、要用心、要敏感,要追求卓越但不好高騖遠,要認真做人做事不隨波逐流,以積極的心態把握身邊的機遇。

海洋資源保護漁業范文第6篇

調查報告

為進一步加快XX市漁業優勢產業的發展,建立好水產板塊基地,推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效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近日,XX市水產局積極組織業務骨干到漁業優勢產業發展相對較好的鄉鎮、龍頭企業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實地查看、個別走訪、開座談會等方式對XX市優質水產品的區域布局及發展情況進行較為詳細的調研?,F經整理匯總,形成調研報告于后,僅供參考。

XX市地處鄂西北邊陲,版圖面積1032平方公里,境內水網密布,流經境內大小河流27條,僅漢江過境長達57.8公里,水域總面積22萬多畝,可養水面16萬畝,已養水面13.5萬畝,水資源豐富。XX市的養殖用水均來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水質優良,大多達到國家Ⅱ類水質標準,豐富優質的水資源為XX大力發展優質漁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近年來,在XX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XX市水產局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堅持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立足現有的資源特點和市場條件,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全力推進全市漁業優勢特色品種養殖。通過招商引資、參股、加盟等方式突出發展了有機魚、有機蟹、無公害銀魚、小龍蝦和鱔等優質特色品種。通過有效管理、科學運作,全市漁業經濟呈現出產量增加,綜合能力增強的良好發展態勢,有效地提高了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進了全市漁業產業化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2010年,全市養殖面積13.5萬畝,水產品產量3.52萬噸,漁業總產值3.57億元,漁業為全市農民增收貢獻45元以上。

一、漁業優勢資源概況及發展現狀

截至目前,一批品質優、效益高、市場前景好的名優特新品種得以推廣應用,水產品優良品牌的數量和知名度不斷提高;優質漁業正由低水平分散發展向標準化、規?;?、無公害方向發展。其中:

1、小龍蝦

2006年,僅有零星養殖戶養殖小龍蝦。2007年,全市開展以丹水水產養殖專業合

作社為主的小龍蝦養殖基地3000畝。2008年,開展蝦林結合生態養殖300畝。2009年,推廣小龍蝦野生寄養1.6萬畝。根據2009年湖北省水產統計年報,2009年,XX市小龍蝦養殖規模進入全省前30名,位列第23名,養殖面積達2萬畝,養殖產量3258噸。XX市被《湖北省小龍蝦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列為小龍蝦加工出口原料養殖基地。2010年低產冷浸稻田成功實行蝦稻連作,小龍蝦養殖面積增至2萬多畝,養殖產量達6000噸。

2、銀魚

1995年底,XX市西排子河水庫移殖300萬粒銀魚卵,黑龍溝水庫移殖50萬粒銀魚卵。2000年,漢江梨花湖移殖銀魚卵。2005年銀魚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認證。截至2010年,全市發展銀魚養殖10處大中型水庫(湖泊),形成養殖面積10萬畝規模。2010年,銀魚產量達到800噸。

3、河蟹

2008年,在西排子河水庫、梨花湖中,人工放養中華絨螯蟹獲得成功,養殖面積

8.3萬畝,年產大閘蟹500噸;2009年6月,中華絨螯蟹通過農業部有機產品認證。

4、鱔魚

2007年,XX市西排子河水庫開展網箱養鱔試驗,面積2畝,試驗獲得成功。2008年,XX市光化辦事處宋查營村開展池塘小體積網箱養鱔試驗,面積5畝,試驗獲得成功。2009年,全市推廣池塘網箱養鱔技術,設置網箱2000口,面積30000平方米,年產鱔魚180噸。2010年,全市發展池塘網箱養鱔,設置網箱3000口,面積45000平方米。目前,鱔魚長勢良好,預計今年產量達到270噸左右。

二、各級黨委、政府對優質特色漁業的扶持

優勢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XX市優勢漁業的發展均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XX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水產業發展的意見》(河政發[2006]39號)、《關于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實施意見》(河政發[2006]20號)和《創建全省生態漁業示范市實施方案》的通知,組建了市委書記親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指導全市優勢特色產業的健康發展,把名特優生態養殖作為發展漁業的突破口。出臺等一系列有利于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全力支持漁業發展。對農發項目、移

民開發、土地平整等涉農資金捆綁使用,重點傾斜漁業開發;農發行、信用聯社等金融部門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專項支漁貸款資金,鼓勵和支持優質水產品開發;每年市財政預算專項經費80萬元用于發展水產“以獎代補”,獎勵名特優水產品養殖、水產養殖大戶和水產品營銷大戶;重獎水產大鎮、水產大村和千畝以上的標準化水產養殖基地;對漁業開發和改造魚池達標的進行補助;對獲得無公害水產品、綠色食品(水產品)、有機食品(水產品)認證的每個品牌獎勵1萬元;對注冊水產品商標的每個獎勵1萬元。

在大好政策激勵下,2010年冬至2011年春,全市掀起了漁業大開發的熱潮,全市新挖、改造魚池7180畝,漁業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水產板塊建設實現突破性發展。自優惠政策和措施出臺以來,全市累計建設水庫池塘板塊7萬畝,建成水產出口板塊基地養殖核心示范區5100畝,水產板塊精養魚池平均單產突破550公斤以上。

三、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XX市優勢漁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可喜的變化,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優質漁業布局分散,規模偏小。XX市優質水產品生產仍以千家萬戶的小規模、分散式經營為主,規?;潭戎挥?5%左右,批量小、集中度低,管理粗放,影響了發展優質水產品的積極性。如,龍蝦產業,養蝦基地建設主要依靠丹水合作社的投入,由于資金緊張,對基地的投入不足,使得規?;酿B殖基地始終發展不夠。另外分散經營問題十分突出,不能實行統一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操作,致使產量低,經濟效益差。鱔魚產業由于規模養殖少,分散養殖成本高,無法承接批量訂單,影響養殖效益。

2、龍頭企業不強,帶動力欠佳。隨著優勢特色水產品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和產量的逐年增長,市內深加工龍頭企業少、加工轉化能力低、帶動力弱的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嚴重制約了優勢漁業的發展。如銀魚、小龍蝦的深加工等。

3、產業鏈短,最大經濟效益得不到實現。XX市的小龍蝦、銀魚、河蟹、鱔魚等優質水產品缺少加工,還停留在出售原始產品階段。生產全過程標準化技術的運用不夠,不能實現優質生產、集約經營。全市漁業優勢產品平均標準化程度約40%左右,與發達地區和市場消費要求還有很大距離,產業經濟效益和潛力難以很好發揮和提高。

4、品牌培育不夠,市場競爭力弱。目前,XX市涉漁產品獲得注冊商標的有“漢水

‘梨花仙子’”和“鱻銀康”2個,但沒有一個獲得品牌稱號。養殖的小龍蝦、銀魚、河蟹、鱔魚,只能靠出售鮮活體維持生產經營,使產業效益大打折扣,影響產業規模擴張和層次提升。

四、對策和建議

1、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為優質特色漁業發展提供保障

抓住國家、省大力扶持現代農業發展的機遇,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對優質特色漁業發展的項目支持和資金扶持,采取“項目帶動、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加快現代優質特色漁業發展進程。爭取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專項資金扶持優質特色漁業發展。制定優惠政策,改進金融服務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現代優質特色漁業投入體系,為現代優質特色漁業發展發揮保障作用。

2、大力培育加工流通企業,提高優質特色漁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首先,要積極扶持壯大XX市亨美達水產有限公司等龍頭加工流通企業,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建設龍頭加工流通企業,增強水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營銷能力。其次,要認真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經營模式,積極引導XX市亨美達水產有限公司、XX市丹水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魚得江漁業專業合作社、雙貴鱔魚養魚合作社、新甫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加工流通、生產企業與農戶建立規范、合理、契約化的利益關系,達到共同發展、雙贏互利的目的。

3、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優質特色漁業技術水平

加快現代漁業科技的開發引進,大力推廣一批現代漁業實用技術,如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化養殖技術、良種繁育改良技術、水產品保鮮貯藏技術、水產品系列化深加工技術等;積極開展農民科技文化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推動農村勞動力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增強農民科學經營管理水平;加快現代漁業技術人才培養,按照現代漁業發展需求,開展多層次、全方位技術與經營管理培訓。

4、加快現代漁業服務體系建設,營造優質特色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1)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采取龍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及政府有關部門相結合的形式,建設立足本市、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網絡,搜集發布各地水產品產銷信息,為全市現代優質特色漁業發展提供有效服務。當前,要

盡快與中國水產門戶網、湖北水產政務網等“供銷”平臺對接,及時發布供求信息,促進水產品流通。

上一篇:紅字發票開具流程范文下一篇:花樣跳繩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