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投資規模分析范文

2023-09-20

投資規模分析范文第1篇

摘要:郵政公司化運營及部分專業獨立運營后,傳統郵政面臨經營和發展的雙重壓力,文章結合實際分析了如何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構建新時期企業文化,并為實現傳統郵政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具體策略。

關鍵詞:文化;思想;效益;機制;創新;成本;人才

中國郵政實行公司化運營后,隨著運行體制、機制等改革的逐步深入,企業的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面J臨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建設新時期的企業文化,塑造郵政發展的新形象,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近幾年來臨沂郵政發展的歷程和當前企業的實際狀況,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探討。

1 以人為本的重要性

1.1 以人為本是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先決條件

人是生產力中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文化活動的主體和中心。因此,構建和諧發展的企業文化,解決企業當前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也是由人在現代化社會大生產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決定的。在我國,職工不僅是企業的主體,也是企業的主人,所以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必須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一切為了人,依靠人,屬于人,塑造人”。同樣,企業文化建設也是人的建設,在這一建設過程中,要以人為核心,重點放在“人”這個基點上。

1.2 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企業文化的基石

郵電分營初期,臨沂郵政面臨基礎差、底子薄、資金短缺、虧損嚴重、郵政電信職工收入差距較大、職工情緒不穩等諸多困難,各級部門領導班子團結一致、身先士卒,通過在全局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積極倡導“團結務實,艱苦創業,拼搏進取,爭創一流”的企業精神,統一干部職工的思想,鼓舞了士氣,增強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全局干部職工煥發出極大的工作熱情,形成了人人熱愛郵政、獻身郵政的良好局面,郵政也逐步走出了困境。臨沂郵政分營后前兩年就實現了扭虧,比計劃提前一年,累計減虧7 000余萬元。截至2008年底,臨沂市郵政局業務收入由分營初的0.73億元提升至2.65億元,收入增長3.63倍以上,群眾用郵滿意度達到95分以上,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了經營規模的有力擴張和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

2 當前郵政企業文化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郵政所面臨的新問題也不斷涌現。

2.1 缺乏主動性,思想傳統保守

部分職工、個別領導干部思想解放不夠徹底,在郵政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后,思想上一籌莫展,在業務市場拓展、管理方式、服務地方經濟、外部環境協調等方面缺乏主動性,貽誤發展時機。

2.2 企業發展過程中創新意識不強

郵政企業競爭性業務(郵政儲蓄、速遞物流)實行單獨核算后,針對傳統業務逐步萎縮的現狀,企業在業務種類的創新經營與發展上缺乏主動性,在核心業務的發展上思路不明確,在服務深度與廣度上與群眾的消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存在不確定性,這也是造成部分職工對郵政發展前途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

2.3 企業體制、機制落后

制約郵政發展的“瓶頸”主要是企業體制、機制改革在加速轉型過程中產生的新矛盾及其對職工隊伍造成的思想沖擊,以及企業資金、人才、技術等發展要素的配置短缺方面問題突出。

針對這種現狀,郵政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從加強人本管理人手,重新審視原有的價值觀,調整現有經營模式,建立具有鮮明特點的企業文化。

3 建設以人為本的郵政企業文化的措施探討

3.1 統一思想,全員發動

企業運行體制、機制改革以后,部分職工對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不能做到深層次的理解,通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積極倡導“以人文本,科學發展”的企業文化理念,加強對郵政改革與發展的宣傳和引導,確保職工思想穩定。改革的經驗也表明,只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深入了解職工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引導工作,才能引導員工正確認識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保持思想穩定,同時將改革穩步推向深入。在企業轉型時期,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和外部壓力更加激烈,面臨的發展機遇也前所未有,只有全體職工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創新,才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通過規章制度、計劃和行政命令進行控制,只能做到行動上的統一,而利用共同的企業文化進行控制,能使人們在思想感情上達到統一。因此,發揮企業文化的凝聚、協調和控制功能,提供全體職工共同的思考和行動方式,便于協調和解決組織內部矛盾,統一職工思想。目前,郵政儲蓄、速遞物流等專業實行專業化經營后,企業由過去的集權管理到現今分權化的組織和動態環境,這種協調統一顯得尤為寶貴。

3.2增強全員意識,構建和諧發展的企業文化

郵政體制機制改革后,廣大基層郵政干部、職工面臨空前的經營和生存壓力,就臨沂郵政當前的狀況而言,截至2009年11月,全市實現郵政業務收入19448.99萬元(不含速遞物流和郵政儲蓄銀行),實現收支差額-78.79萬元。要扭轉當前虧損的格局,筆者認為必須加強對全體職工四種意識(發展意識、效益意識、成本意識、關聯意識)的培養,并將其不斷融入到現有企業文化中,以促進當前郵政改革發展步入良性循環。

3.2.1 增強全員發展意識

通過在全員中大力宣揚“小發展大困難、大發展小困難、不發展最困難”等科學發展理念,積極貫徹落實好集團公司提出的將業務“做大、做實、做強”的發展戰略目標,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郵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只有將發展意識融入到企業文化中,積極為員工拓展收益提供平臺,才能進一步增強企業員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2.2 增強全員效益意識

分營初期,臨沂郵政始終把郵儲業務作為企業的生命線業務,把發展郵儲余額作為業務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郵儲余額由分營初期的不足16億元到2007年突破i00億元大關。郵儲業務給臨沂郵政帶來了豐厚效益,有的縣區局郵儲收益高達郵政業務收入的80%以上。也正是由于郵儲業務的發展,企業職工的待遇比分營初期有了明顯提高。隨著中國人民銀行對郵政金融政策的調整和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傳統的只靠郵儲余額產生收益的發展理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只有有條不紊地進行轉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活期余額,才能提高利差收入,進而提高郵儲余額收益。郵儲業務的發展為其他業務發展提供了良好經驗。今后,除國家規定的普遍服務業務可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做好成本核算后爭取國家補貼,其他開放性競爭業務,尤其是部分代理類業務在開展之前一定要考慮能否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進一步增強全員的效益意識,特別是在郵政當前資金特別緊張的情況下,開展這方面的企業文化教育尤為重要。

3.2.3 增強全員成本意識

通過宣傳教育,讓全員明白:降本增效是轉變增長方式

的要求,可以有效提高投入產出效益;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需要,低成本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將成本意識融入到企業的文化中,逐步改變過去那種“家大業大浪費點沒啥”、“郵政網絡大,成本高不算啥”等錯誤經營理念。為此,臨沂郵政邀請了聚誠培訓公司的專家開展了降本增效課程培訓,以增強全體職工的成本意識。降本增效作為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常抓不懈、齊抓共管、全員參與、形成合力,推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3.2.4 增強全員關聯意識

郵政儲蓄銀行、速遞物流公司成立后,郵政企業尤其是基層企業間的資源占用和合理補償問題一直備受基層職工關注,因此,公平合理地劃分郵儲、速遞物流業務的收益,是各級領導不能回避的。當前,郵政儲蓄余額收益的合理劃分及資金運作所產生風險的共擔問題,也是下一步郵銀合作的焦點問題。郵政與速遞物流公司之間資源使用的收益劃分問題等,也是當前郵政職工關注的熱點問題。當前,郵銀之間、郵政與速遞物流之間的利益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彼此的業務發展,因此,增強全員的關聯意識,樹立共同發展的理念,構建和諧統一的郵政企業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3.3 建立長效體制、機制,不斷加快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也是保持當前職工隊伍穩定,促進企業和諧發展的過程。建立合理的長效體制、機制,是企業發展長久不衰的有力保證。

3.3.1 建立充滿活力的人才引進機制

企業經營管理的中心環節,是要善于引進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不斷培養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從表面看是產品競爭、質量競爭、價格競爭,但是,從根本上講是人才的競爭。郵政體制改革后,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之前郵政重視郵儲業務的發展,大量的技術、管理人才都向郵政儲蓄銀行傾斜,因此加大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已成為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人才引進后要合理使用,積極創造個人施展才能的機會,在企業內構建“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理念。要擺脫過去部分領導思想觀念中存在的“郵政屬于勞動密集型作業,不需要高級人才”、“郵政業務初中甚至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員都能干”等錯誤論斷。比如,對于同樣的服務工作(營業、投遞等),不同學歷層次的人員的服務效果是根本不同的,因為即使現有業務操作沒大變化,但服務對象和公眾用郵需求在發生變化,只停留在一定狀態的服務是會被社會淘汰的。要把企業文化所倡導的理念積極灌輸到新人職人員的思想中去,不斷增強員工的企業文化意識,培養一支素質高、業務硬、企業歸屬感強的人才隊伍。

3.3.2 建立職工福利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

以物質利益機制、民主管理機制為保證,建立相應的職工工資福利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證一切關心企業、符合企業價值觀的企業精神得以實現,使為企業取得實際效益的職工得到尊重和實際物質利益。

郵政體制改革初期,無論是郵政職工還是其他專業職工,其平均收入從橫向比較都不可差距太大,差距過大是職工互相攀比的根本原因,勢必影響職工發展業務的積極性。薪酬改革后,職工的平均收益也不要低于改革前,合理地拉大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業務發展,過分地拉大差距會挫傷基層員工的積極性。因此,要堅持統籌兼顧、科學合理的原則,制定比較完善的企業內部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充分結合企業文化理念所倡導的和諧統一精神;通過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及時掌握員工隊伍的思想狀態,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確保隊伍穩定;要通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企業民主制度,充分尊重和擴大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推進企業民主管理;通過廣泛開展企業文化創建活動,營造企業關愛員工、員工關愛企業的發展氛圍,促進企業發展,維護員工權益,實現企業穩定發展和員工自身價值提升;要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工資、福利等待遇,使企業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員工,促進企業和諧發展。

3.3.3 把創新機制納入企業文化建設

隨著時代的變化,企業文化經常處于創造、維持、否定、補充、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企業文化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郵政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創新提高的理念。郵政獨立運營以來的實踐證明,企業的發展歷程也是一個不斷創新提高的歷程,從郵電分營初期的一窮二白到今天遍布城鄉的郵政局所;從傳統業務的信函、包裹、匯款等單一品種到今天衍生出多達200種的豐富產品;從分營初期的規模郵政儲蓄業務到今天的專業化經營;從傳統的手工操作到先進的電子化支局操作等;沒有不斷的創新提高,企業便不可能保持長期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職工待遇的不斷提高也不可能實現。因此,郵政應積極倡導創新提高的理念,把經營理念定位在為顧客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效益上,把服務理念定位在一切為了客戶上,把管理理念定位在以人為本上。只有觀念的創新,才能有超前的行動,只有觀念和經營的不斷創新,企業才能上規模、出效益。要把這種不斷變化的理念納入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并逐步滲透到每位員工的思想中,鼓勵他們學習新東西,接受新觀念,趕上新發展,在把握新機遇的發展過程中,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通過以上分析,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路逐步明確:堅持以人為本的創建理念,結合各自實際,從內外部環境人手,在不同時期提出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口號,努力營造促進郵政科學發展的良好企業文化氛圍,為郵政的長遠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作者簡介:朱美文(1972~),男,山東臨沂市人,經濟師,主要從事郵務類業務的發展與管理研究。

投資規模分析范文第2篇

[摘要]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產業規模和出口規模最大的產業,但是產業大而不強。電子信息產業的自主創新,不僅關系到產業升級和帶動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還關系到能否建設成創新型國家。自主創新的產業化問題,就成了實現創新目的的關鍵所在。為此,就如何推動自主創新的產業化,本文比較分析了國內外的相關政策,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自主創新;產業化;政策;電子信息產業

※本文是信息產業部電子基金課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自主創新支撐平臺研究》階段性成果(財建[2006]549號,信部運[2006]634號)。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通信、計算機及軟件產業為主體的電子信息產業憑借其驚人的增長速度,一舉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性產業?!鞍l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科技工作的重點。但產業大而不強,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中居于末端位置,產品出口也主要以加工組裝方式為主,關鍵技術、關鍵元器件的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手中。因此,針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國內外的環境趨勢,緊緊抓住電子信息產業的結構調整的機遇,探索在新形勢下如何推動自主創新的產業化步伐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目的,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一、國內科技創新的產業化問題研究進展

產業演進的整個過程是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和資源重新配制的不斷整合過程?!熬彤a業化的成果轉化方式,萬金榮和張慶海(2006)比較了美國、加拿大、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與中國的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不同模式,認為中國的產業化模式有四種:高校自辦企業模式、高校核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合作模式、高技術工業區或科技園區模式、中介機構參與科技成果轉化模式[1]。楊輝(2006)認為在高科技的產業化過程中,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是實現產業化的必要條件,有助于減少研發費用,縮短研發周期,提高產業化產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和可靠性,更重要的是能通過控制標準來贏得市場[2]。馬明濤(2006)認為高科技產業化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得高收益,考慮到高科技產業化中的不確定性,評價產業化的收益不僅需要考慮潛在收益,還要考慮期望收益[3]。楊鐵軍、顧孟迪(2006)認為我國高校高科技產業化的模式有八種:高新技術成果直接轉讓的產業化模式、自辦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化模式、為企業提供技術開發服務的產業化模式、以技術入股方式聯合企業進行產業化的產業化模式、參與政府組織的重大產業化專項的產業化模式、創辦大學科技園進行孵化的產業化模式、引進國外技術進行二次開發再轉讓的產業化模式和技術多領域擴散型產業化模式[4]。

二、國外支持電子信息產業創新產業化的政策[5][6][7][8]

電子信息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代表,其規模和水平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各國在信息產業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出臺扶持政策,加快發展。在美國2005年財政預算中,僅《網絡與信息技術研究開發計劃》一項就高達20億美元。歐盟制定了《2002~2006年歐盟研究與技術開發框架計劃》,總預算達175億歐元,信息技術被明確列為七個優先研究領域之一。

1.美國支持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化的舉措

美國既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制造國,又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市場。為確保美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長期競爭優勢,除了美國的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以外,在研發方面企業、政府和學校三位一體的政策是功不可沒。首先,通常采取企業和政府提供資金,跟學校簽訂合同,委托學校進行研究的做法。其次,美國政府還鼓勵企業加強聯合研究,并修改了反托拉斯法予以支持,這對電子信息產業的影響深遠。第三,采取鼓勵投資的稅收政策。為促進設備投資,制定了投資減稅法,規定取得固定資產時,從應繳納的稅額中抵扣相應數量的稅款,以及研究開發費用抵扣稅款的制度。第四,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不僅企業和學校聯合辦學,加快培養計算機等緊缺人才。第五,重視科學園區的建設。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集研究、教學、生產為一體的科學園成為美國轉化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之一,形成了科學、研制、生產和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模式。第六,加強國際合作。在美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受到來自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沖擊時,美國企業把開展全球戰略合作作為增強產業化能力的新途徑。

2.德國支持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化的舉措

德國的電子信息產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在巨型計算機研發以及消費類電子產品等方面,德國的技術有自己的優勢。在推動本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方面,首先,德國政府高度重視高技術的發展。為了促進高技術的發展,使本國電子信息工業產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德國政府加強了對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工業自動化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投資。對于研發項目,政府的原則是一般只提供 40%的資助,其余60%企業自己解決,相關的協會還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相關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機構,為后續的產業化運作提供標準化支持。其次,重視人才培養。德國政府始終重視電子信息產業的人才培養,尤其是在職培訓。第三,加強與國外的合作。比如,通過參加1985年法國總統倡導的尤里卡計劃,共同探索建立先進計算機系統的途徑和方式,參與的類似計劃還有歐洲信息技術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以及歐洲先進的通信技術研究和發展計劃。

3.法國支持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化的舉措

在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科研政策方面,首先,加大科研費用投入。其次,改革電子信息產業的科研管理體制,使科研納入一條龍體系:普通教育—專業教育—綜合研究—專業研究—技術轉讓—工業—貿易。再次,加強科研管理。國家不支持任何沒有納入新產品開發策略的活動,加大對法國企業的支持。組織和實施國家研究與開發項目,在國有企業、私有企業以及用戶之間建立合作研究的關系。第四,采取有利于推動科研的信貸和稅收政策。減少對企業的直接資金資助,以低息優惠貸款的方式資助企業開展新工藝和新產品的研制。第五,加強人員培訓。通過制定培訓計劃,保證研發部門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研究人員,加強在職人員培訓,鼓勵企業和學校簽訂培訓合同。

4.英國支持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化的舉措

英國電子信息產業源于20世紀初,40年代快速發展。戰后一度落后于美日等國家,上個世紀70年代后,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方針政策。首先,根據英國電子信息產業擁有的優勢,選擇和確定進入國際競爭市場的重點發展項目。其次,為迎接新技術革命,建立自己的硅谷,微電子工業主要在蘇格蘭和威爾士建立了硅谷。第三,積極吸引外資參與技術研發。對投資者不設限制,通過提供補助的方式吸引企業投資。第四,密切科研和生產的關系,加強高等院校與產業部門的聯系。英國的科研力量雄厚,是人均諾貝爾獲獎者較多的國家之一,為改變英國發明、美國開發、日本賺錢的狀況,英國重視科研和生產以及市場的關系,鼓勵產業部門為高等院校提供研發資金,共同制定研究課題,政府資助大學為企業涉及新產品和新工藝等。

5.日本支持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化的舉措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振興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政策,使日本電子信息產業迅速崛起。在推動自主研發的產業化方面,日本的政策措施為:首先,及時調整政策方針。隨著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日本為在高技術領域取得競爭優勢,制定計劃,明確投資重點。其次,制定法律促進和保證發展。利用法律促進工業發展是日本的創舉。戰后,為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日本先后制定過四部相關法律。第三,實行“官產學三位一體”的攻關體制。由政府出面把國立研究機構、產業界和高等教育的力量組織起來,去攻克一些技術難關,日本電子信息的技術飛躍和這種體制密切相關。第四,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為研發的新產品提供廣闊的市場容量。日本限于自身的國土條件和市場消費潛力,為了加快新產品的市場化進程,通過調整外貿結構,將電子信息產品向國際市場進軍。在半導體技術、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超導等領域,加強產品出口的激勵,將出口替代型的勞動密集產業轉移到海外組裝加工,而高技術含量的產業在國內生產。

三、加強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自主創新產業化的政策建議[9][10][11][12][13]

1.重視建立自己的技術標準體系和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為盡快做強,盡快調整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就必須重視技術標準的建立和推廣。首先,利用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更新的階段性規律,在一些新興技術領域加快研發步伐,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技術標準。其次,要注重引進和消化吸收國際標準,重視兼容性,提高技術標準的適用范圍,為今后推廣使用創造條件。第三,加強知識產權的建設,需要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將企業作為主體進行強有力支持。

2.利用稅收政策加大對電子信息產業的高新技術企業扶持力度

鼓勵企業技術創新,以全面提高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結構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根據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特點,一是進一步建立健全對電子信息產業應用研究開發的稅收優惠政策,應該將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定位于產業研究和開發階段,采取撥款和貸款貼息為主、稅收減免為輔相結合的支持政策體系。二是建立對風險投資的稅收傾斜政策。三是給予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開發人員一定的稅收優惠待遇。四是提高財政支出中的研發比例。從財稅政策來看,財政用于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是導向性和基礎性的,它進行投資或撥款等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贏取經濟上的利益,相反,它的主要目的是拉動社會投資、改善整個社會的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

3.重視各種層次的人才培養為自主創新的培育基礎條件

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700多萬從業人員中,一般員工過剩,高級人才明顯短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普遍缺乏能占領科技與市場前沿、能組織領導重大工程與攻關項目的技術帶頭人;高層次、復合型、德才兼備的管理人才比例較低;集成電路設計、軟件工程、關鍵元器件的研發人才十分短缺;從事制造工藝的專門人才嚴重不足;具有大公司經營才能、善于進行資本運作的國際化人才匱乏。勞動力總體素質不高和人才結構性短缺已成為制約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瓶頸,也難以為自主創新提供基礎性的條件。

4.加大支持產業升級的資金投入

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特點,不僅投資需求大,而且產業升級快,技術更新頻繁,投資風險較高,需要建立層次鮮明、針對性強的資金支持體系。電子信息產業投資規??傮w上應該控制,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特別是限制技術含量不高的加工類的投資項目的過度擴張。但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升級,客觀上也需要更新或添置新設備、建設新生產線、投產新產品以及加大自主創新,這都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持,否則,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難以落到實處。首先,政府除了在傳統的財政政策手段和貨幣政策手段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升級外,政府還應在財政支出中直接進行產業投資。其次,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加快建設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支持產業規模和發展階段到了一定程度的公司上市,利用社會資金不僅可以滿足相關項目投資的資金需求,還可以加強社會股東的監管,提高投資效益。第三,要盡快建立創業板,為眾多的中小企業上市以及退出創造可行的市場環境。應積極創造條件,充分利用風險投資在創新初期的巨大支持作用,為電子信息產業的升級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力度。

[參考文獻]

[1]萬金榮,張慶海.中外科技成果產業化模式的比較研究[J].學習與探索,2006,(3):228-230.

[2]楊 輝.高新技術標準在產業化中的作用[J].科技與經濟,2006,(3):29-31.

[3]馬明濤.高技術產業化收益理論分析[J].高科技產業技術與創新管理,2006,(3):57-62.

[4]楊鐵軍,顧孟迪.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模式、影響因素及優化對策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6,(5):573-581.

[5]王雪苓.當代技術創新的經濟分析—基于信息及技術視角的宏觀分析[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6]孔欣欣.中國電子工業升級的動力因素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7]宋小敏.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國際比較研究[J].經濟評論,2000,(3):87—90.

[8]1981—2004各年《中國電子工業年鑒》,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9]劉新民.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05,(7):27-30.

[10]宋 毅.技術創新產業化發展與對策的戰略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00,(1):28-32.

[11]劉慧宇.我國科技成果產業化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1,(6):1-3.

[12]何榮天.試論我國技術進步的社會化和產業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2):1-5.

[13]連燕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基本條件[J].科技管理研究,1995,(1):29-32.

The Comparing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Policies about Innovation

Zhang Qi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Key words: innovation;industrialization;policy;information industry

(責任編輯:張改蘭)

投資規模分析范文第3篇

20世紀80年代以來, 改革開放在社會各個方面蓬勃開展, 從而引發了我國的企業改革。從原來單一的公有制企業到如今的多種所有制企業, 我國的企業形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隨著企業的自主權逐步增大, 我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提高, 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關于企業規模構建的問題。許多企業盲目擴大企業規模, 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而另一些企業卻因為過小的企業規模喪失了許多本可獲得的利潤。通過分析經濟學原理, 研究企業規模對企業生產的影響, 找出企業規模影響企業生產的原因, 可以更好地指導企業的生產經營, 從而有力的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 進而大幅度的提高社會生產力。

長期以來, 有關企業規模的經濟問題一直都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規模報酬遞增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古典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早在古典政治經濟學時期, 亞當·斯密指出一國國民財富的增長源泉是勞動分工、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給勞動分工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可作為規模報酬遞增的一個表現形式, 而資本的持續積累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則依賴于其投入的要素需具備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還以直線因果的方式闡述了規模報酬增長的重要性, 為從規模報酬方面研究企業規模對企業生產的影響提供了基本的理論條件。

魏成龍 (1998) 在《中國企業規模分析》中分析指出提高企業規模經濟是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前提, 更是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步驟。祝美群 (2006) 在其《鄉鎮企業發展規模經濟與培育競爭優勢研究》中對鄉鎮企業的發展進行了充分詳細的分析, 其將規模經濟理論運用于其中, 闡述了企業規模對鄉鎮企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性。趙全民 (2007) 在其《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規模經濟及其形成機制研究》中更是直接指出企業規模對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影響, 選擇正確恰當的企業規模是企業爭取競爭優勢的重要保證。

其他許多經濟研究者也從對汽車企業、鋼鐵企業、醫藥企業等不同企業的經濟行為研究中論證了規模經濟和規模報酬對于企業生產的影響, 進一步論證了企業規模對于企業生產發展不可替代、不可忽視的作用。

2 企業運營的基本概述

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 企業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 利用已有的生產技術, 完成產品的生產, 實現投入到產出的轉變。再依靠供求關系和市場的調節, 廠商在市場上以商品的形式出售產品, 完成“驚險的跳躍”并獲取利潤, 從而滿足自身的需求和發展。

2.1 企業短期生產和長期生產的區分

企業的短期生產和長期生產是生產的重要劃分。在短期生產中, 企業在生產規模已經確定時只能通過對可變要素投入的改變來對生產進行調整, 使企業在短期內的生產達到最大的產量。在長期生產中, 企業可以對所有生產要素進行調整, 包括廠房、大型設施等, 通過對企業規模的調整使企業處于最佳的生產狀態。長期生產的規劃多指企業在最初建廠投產時的規劃, 不可以隨時調整。

2.2 企業生產成本

企業的生產成本是決定企業利潤的重要因素。成本是企業生產的必然產物, 是企業為獲得產品所需的生產要素和付出的代價, 也是企業規模影響企業生產的主要方面。對應于企業的短期生產和長期生產, 成本分為短期成本和長期成本。短期成本分為短期可變成本和短期固定成本。短期成本由邊際產量遞減規律決定, 對應于短期生產的可變要素的變化, 短期成本是隨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變動而變動的, 并不是企業規模變動而造成的。長期成本由規模報酬遞減規律決定, 其不存在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劃分, 是由企業在長期生產中企業規模的調整而引起的, 對應于規模經濟理論。

3 企業規模對企業生產影響的分析

3.1 企業規模對企業生產的影響

企業規模對企業長期生產中生產要素的投入有較大影響。其中, 資本這一在短期生產中無法發生改變的生產要素表現得尤為突出。企業家可以通過調整企業規模來調整企業的資本投入量, 如廠房的建設、生產流水線設備的配置、大型施工設施的配備。根據邊際技術替代理論, 在對資本投入進行調整時, 在短期內極易發生變動的勞動要素也會相應地做出調整。當兩種生產要素的比例在調整后實現最優的配置組合時, 企業便可以以最優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 從而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以房地產商建造樓房為例, 根據現在已有的條件, 在建造樓房時既可以選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方式, 也可以選擇較為現代化的資本密集型方式。在企業的長期生產中, 勞動和資本是兩個對企業長期生產有重大影響的要素, 通過對勞動和資本投入的改變, 可以對長期生產的規模進行調整。根據樓房建設的這一特點, 可以將房地產建造樓房這一模型近似看作企業長期生產, 而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兩種建造方式則可以看作是不同的企業規模。在建造樓房時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在一線缺乏廉價勞動力的大城市, 廠商投入勞動這一生產要素所要付出的代價較高, 從而會導致成本上升;而大城市的生產技術相對發達, 在這種情況下, 與采用勞動密集型的方式建造同樣的樓房相比, 更應選擇資本密集型的方式, 即選擇較大的生產規模, 盡可能地降低成本。而在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勞動這一生產要素的成本較低, 而資本的投入成本較高;此時廠商為追求利潤最大化, 則會選擇勞動密集型的方式, 即選擇較小的生產規模。

3.2 從規模報酬理論分析企業規模對企業生產的影響

規模報酬遞增或遞減具體表現為當投入要素的數量都翻倍時, 產量大于或小于原來的兩倍。其具體的體現是規模變動所引起的收益變動狀態。

規模報酬的變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不變、規模報酬遞減。其三個過程分別對應于規模不斷擴大的三個階段。在規模報酬遞增的階段, 產量的增加幅度大于各種要素的增加幅度, 這種情況會出現在企業擴大規模的初期。這一時期內的企業規模均未達到最適宜生產的最優規模。規模報酬不變階段出現在企業規模擴大到最優規模時, 其表現為產量增加的幅度與各種要素增加的幅度相同。此時的企業規模是最適合企業生產的規模, 可以為廠商爭取到最大利潤。而在規模報酬遞減階段, 產量增加的幅度小于各種要素增加的幅度。當企業最優規模實現后, 再繼續擴大規模, 規模報酬將遞減。此時企業規模已經超過了生產的最優規模, 過猶不及, 從而導致企業生產出現問題, 反而導致廠商的利潤降低。

以上對規模報酬理論的闡述中明顯可以看出企業規模對企業的生產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企業規模報酬遞增, 其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專業化利益和某些要素的不可分割性。生產規模擴大時, 使用的勞動較多, 勞動者可以進行專業化分工, 從而提高效率。同樣在資本設備的利用上, 廠商擴大規模時, 可以使用效率更高的專門化的資本設備來代替非專門化的設備, 提高生產的專業精細化程度, 從而提高生產水平。在要素的不可分割性上, 有些要素必須在生產規模達到足夠大的程度時才能有效率地使用。另外, 在企業建造維護、資金融通、采購、銷售、廣告、研究費用等方面, 相比小規模的企業, 規模較大的企業也更具有優勢, 更容易降低自身的成本。

與規模報酬遞增相對的規模報酬遞減可以歸咎于企業規模的過分擴大, 使其超出了最優規模。企業家的才能是有限的, 過大的企業規模會給企業家帶來信息交流層次過多、合作管理難度增加的問題, 易導致企業家脫離日常生產, 對當前生產狀況產生盲點, 進而會導致決策失誤。此外, 過大規模的經營也易導致采購、銷售等方面的問題。

3.3 從規模經濟理論分析企業規模對企業生產的影響

規模經濟理論在企業的長期成本分析中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利用規模經濟理論可以對企業生產的長期平均成本的變動做出解釋。

首先, 在內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進行分析。內在規模經濟是指企業由于自身生產規模擴大而導致的長期平均成本減少的情況。在企業自身規模沒有達到最優規模時, 此時的企業規模不是最符合當前生產條件的規模。從勞動這一生產要素上看, 當企業規模擴大時, 投入的勞動增多, 此時企業所有者可以對勞動者進行合理的分工, 將單線生產轉變為流水化生產, 提高專業化程度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降低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

企業規模擴大同樣可以體現在資本這一生產要素上。擴建廠房、購買先進的大型流水化生產設備等大規模增加資本投入的行為會在短時間內提高企業生產付出的代價, 但從長期來看, 在不過度擴大規模的情況下, 資本量的增加可以減少勞動量的投入從而降低勞動投入所帶來的成本。另外, 通過增加資本投入而購入的先進設備在維護和更新上花費的成本更小, 從而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時, 較大規模企業在資金融通、采購、銷售、管理、廣告、研究費用以及廢物利用方面也可以更好的降低成本。相反, 當企業規模擴大超出了合理的范圍時就會遇到內在規模不經濟的問題。過大的企業規模會導致人員機構的冗雜, 使管理人員無法對過大的企業進行準確的分析從而無法做出合理的判斷, 甚至會使得管理人員做出錯誤的管理決策, 導致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相對于企業自身改變規模的內在規模經濟和內在規模不經濟, 外在規模經濟和外在規模不經濟是由行業規模擴大引起的。在外在規模經濟中, 行業的適度擴張會引起企業外界環境的改善 (如生產要素價格的降低、經過專門機構或學校培訓的勞動者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等) 。同樣, 行業規模的過度擴張則會引起企業外界環境的惡化, 導致外在規模不經濟??偟膩碚f, 行業規模的改變是企業規模改變的綜合體現, 企業規模的改變是行業規模改變的具體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 不同行業各自獨有的特點會導致不同企業對于企業規模變動的反應不同。有些企業在其規模進行較小的擴張時就會出現規模內在不經濟的現象, 而還有一些企業在擴大到相當大的規模時仍然存在規模內在經濟。因此, 企業規模對企業生產的影響分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在實際分析中我們需結合實際情況, 具體分析, 不可一概而論。

4 兩種類型企業及其所適宜企業規模分析

4.1 定制類企業極其適宜企業規模

定制類企業是一個較廣義的范圍, 普遍存在于服務業中, 也有一些是從傳統行業中衍生出來的。例如, 傳統的瓷器生產企業在批量生產大量同形瓷器的同時又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生產滿足客戶特定需求的高端瓷器。在新興企業中, 依托互聯網和程序開發進行產品設計的網絡技術企業是定制類企業中較為典型的代表。下面將以網絡技術企業為例對定制類企業極其適宜的企業規模進行分析。

網絡技術企業的生產多為個性化生產。相對于其他企業的大批量生產, 網絡技術企業對生產的精細化、個性化以及從業人員的自身素質要求較高。例如, 在進行手機APP的設計時, 需要程序員和設計人員投入極大的精力進行程序代碼的編寫和APP進行圖形化設計。因其定制類企業的特性, 網絡技術企業一般不需批量生產, 其對于資本投入量的要求也較低。在生產上, 網絡技術企業具有自身的特點:不需要大型廠房、流水線, 不需要進行單一簡單勞動的勞動人員, 其生產是由數量較少的高素質從業人員通過復雜勞動進行的。網絡技術企業的企業結構較為簡單, 各級部門的分設較少, 從而減少了對于大量辦公人員的需求, 從而也就降低了對于工作人員工作環境的要求, 使得網絡技術企業并不需要數十層的寫字樓以及和森嚴的部門管理系統。同時, 網絡技術企業的定制型生產導致其生產不滿足傳統大型企業共有的邊際成本遞減規律, 其生產中的人力成本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例如, 網絡技術企業在承接3D全景業務時需采集大量質量要求較高的照片素材, 而3D全景的定制性又使得采景素材不能進行二次利用, 從而導致每一次的3D全景制作都需在照片采集上投入較大的成本。從規模經濟角度來看, 網絡技術企業在進行較小的擴大時就可達到最優規模, 如果繼續擴大則會導致規模不經濟。因此, 網絡技術企業在成立之初需要選擇相對較小的辦公場所, 控制公關、辦公、傳達人員的數量。相對于其他類型企業, 網絡技術企業需投入較多資金對企業的設計、程序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從而提高定制產品的性能, 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4.2 鋼鐵企業極其適宜的企業規模

鋼鐵企業的生產具有傳統企業生產的普遍特點。在傳統的科技不發達時期, 勞動力的投入在鋼鐵生產中極為重要。鋼鐵的開采、運輸、生產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生產效率較為低下。18世紀以來, 經過數次工業革命的洗禮, 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鋼鐵企業的生產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原料的開采上, 大型機械代替了人工開采, 極大地提高了開采效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在運輸上, 鐵路系統的日益完善為鋼鐵企業主減少運輸成本提供了條件。相較于過去的分散生產, 集中生產成了鋼鐵企業生產的重要方式。增加資本量的投入、建設大型廠房、構建大型的一體化設備、建立鋼鐵生產的流水線、擴大企業規模、由較少的生產線管理人員替代較多的生產人員, 一系列新型的生產管理方式減少了投入勞動力所付出的代價。同時, 大型機器設備的使用解決了人工制鐵時次品率高的問題, 從而可以減少原材料的浪費, 進而降低成本。較大的生產規模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也使企業主更愿意引入高級合理的管理機制對企業生產進行合理的管理, 解決了原先落后的管理體系易造成較高管理成本的問題。從規模經濟的角度來看, 由于鋼鐵行業的自身特點, 在鋼鐵企業的發展中, 當企業規模擴大到較大規模時仍然存在規模經濟。因此, 鋼鐵企業適宜選擇較大的企業規模。在前期建廠時, 可以建設較大的廠房設施、投入較為先進的大型機械和生產流水線。同時鋼鐵企業也可以通過企業的并購來擴大企業規模, 將小型企業聚集起來進行集中生產, 有助于其進行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但同時也要注意企業規模不可過大, 過大的企業規模也會造成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 導致規模不經濟。

5 結語

企業規模對企業的生產、成本等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也是制約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重要因素。企業在制定自身的企業規模時要依據規模報酬、規模經濟等經濟學原理并結合自身行業以及市場特點進行具體分析, 對不同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來確立企業的最優規模, 從而盡可能地提高生產效率, 推動企業的長期良性發展。

摘要: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活力。當今我國要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企業生產的發展尤為重要。企業規模作為企業的基本構建要素對于企業的生產起著決定性因素。不同的企業需要選擇不同的企業規模, 而適度的企業規模是企業成功的基礎。本文將從規模報酬、規模經濟等方面簡析企業規模對企業生產的影響及其原因分析, 分析與不同類型企業所相適應的企業規模, 為企業構建自身的適度規模提出合理的建議, 以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企業生產,規模經濟,規模報酬,適度規模

參考文獻

[1] 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3.

[2] 魏成龍.中國企業規模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 1998 (4) .

[3] 祝美群.鄉鎮企業發展規模經濟與培育競爭優勢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 2002.

投資規模分析范文第4篇

目前, 伴隨各地城市的日新月異和生活方式的不斷變革, 住區建設發展在日趨成熟的同時也凸顯城市規劃前瞻性不夠、住區形態趨向于封閉、交通擁堵、資源低效利用等不少問題。我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且基于精明增長理論、非對稱信息理論、區位理論等各種理論的提出與實施, 及人們對“以人為本、和諧宜居、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的深入理解;提出一種緊湊高效的城市住區模式——街區制, 并希望其逐步得到規?;茝V, 以此適應迅猛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和滿足當下人們高層次的物質及精神需求。

1 街區制的內涵及其規?;茝V

街區制, 最早源于國外19世紀中后期;是人們城市規劃經驗的延伸, 更是住區建設未來發展的方向。我國目前對街區制也有相關的定義, 人們可以這么理解:即指一種以因地制宜與統籌兼顧的思想為基礎, 以宜居安全、空間開放、資源共享及服務周到為特色的新型空間規劃與居住模式。其規?;耐茝V, 不但能合理的尊重歷史沿革、滿足現實需求、降低社會分化及完善城市功能與公共服務, 而且能科學的分配城市道路等級、均衡道路交通流分布及完善路網結構;還能較好的改善鄰里關系、加強公共安全、優化社會資源及實現社會的效率與公平, 更能準確的清除城市路障、增強城市活力及提升城市空間形象與整體規劃;從而, 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實現社會的資源共享, 帶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2 街區制規?;茝V的現狀及障礙因素

近些年來, 街區制作為一項既具有開放性與前瞻性, 又推動城市生活擁有功能多元導向與生態文明導向作用的政策。自其實施以來, 就得到社會各界與日俱增的關注與重視;雖說取得業內外人士的廣泛好評, 取得一定的成績與發展。但由于我國較為完善的與合理的城市街區型住區不多, 故引發各地公眾的熱議、甚至是批判與質疑。換言之, 該項政策有公眾支持也有公眾反對, 其中反對之聲所占比例居多。

基于上述可知, 街區制規?;茝V在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一些障礙因素。根據調查分析發現, 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 傳統思想的驅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封閉式的居住方式不但帶來穩定的治安和良好的環境, 而且給予人以心理上的歸屬感與安全感, 還象征著一種“劃界定紛止爭”的哲學思想, 更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此外, 人們通常注重私域空間與隱私最大限度的保護, 對公共事務較少參與。

其二, 人們的普遍誤解。造成該種情況主要源于兩個原因:一方面, 媒體與群眾對“街區制”政策的誤讀。不少報道基于理解片面、博得關注等因素, 將“街區制”單純解釋為“拆墻行為”、“開放小區”;加之, 不少群眾的文化素質與政治素質本身都不高, 對政策本身不甚了解。這樣, 使得人們在無形中就產生了對“街區制”的抵觸情緒與質疑, 難以對其進行客觀全面的認知, 并為其規?;茝V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 政府對街區制規?;茝V的宣傳機制不到位與推廣機制不完善, 且具體內容與具體解釋也不夠明確與精細, 相關的實施措施、補償機制也未提及;政府在制定新公共政策時與人們在信息溝通方面還不夠完善, 人們對政府及其所提新政策的信任還不夠。

其三, 安全問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不僅僅指的是人身與財產的安全, 更是人們精神上與心理上的“安全感”。當下, 國內的小區尤其是封閉小區, 基本上采用的是物業管理公司監管之下的門禁制度;城市在該種模式下, 不論是安保措施還是日常治理都是比較成熟與完善的。如果實施街區制, 人們擔心車流與人流的增加, 出行 (特別老人、小孩、孕婦、殘障人士) 是否存在安全隱患;不熟悉路況的司機, 支路或小道的復雜性是否影響其方向感;爭搶車位、車輛刮擦及隨意索要停車費的事件是否經常發生;陌生人員隨意進出居住區及流動人口管理難度加大, 搶劫、偷盜事件是否時有發生??傊? 相應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會隨之出現, 若處理得不好則反而降低人們的生活品質, 造成安全感喪失及隱私也得不到保障。

其四, 環境問題。中國自古講究安居樂業, 居住環境不但是人們在置業時所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且是影響房子價格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實施“街區制”, 人流與車流的增多易于影響空氣質量與環境衛生;健身器材、園林綠地等設施的維護成本可能會增加;車輛鳴笛、商業活力過高易于帶來噪聲污染, 影響住戶休息;住區規模的變大, 住戶之間反而不易熟識。那么, 業主所希冀的具有宜居性、優美度的居住環境或許就不復存在了。

其五, 法律問題?;凇段餀喾ā房芍? 小區內的所有設施是歸全體業主所有, 隸屬于私人財產。一旦對外開放后, 雖沒改變所有權;但在人們心目中認為, 該設施變成公共財產且形成社會共享, 不可避免的觸動了個人利益;更有不少民眾覺得街區制所涉及的相關內容與當下法律條文有些悖逆。此外, 如若發生交通事故, 還會涉及不少麻煩的賠償事宜與后續處理。

3 街區制規?;茝V的解決方案

面對我國當前街區制規?;茝V的現狀及障礙因素,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從而進一步帶動街區制規?;仆茝V廣的的發發展展。。

其一, 加強政策溝通。 (1) 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在這個信息傳播非常迅速的社會, 政府可以通過網站、報紙、宣講會、專題講座、公益廣告等方式向公眾提供街區制的相關政策信息, 以保障其知情權。 (2) 注重公眾的參與權和話語權。對該政策開展民意調查, 不但讓人人都有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權利;而且對公眾意見予以充分尊重, 汲取公眾合理化、科學化的意見與建議;此外, 還應讓勘察、設計、施工等單位也參與進來, 爭取能夠兼顧各方的利益, 以此制定讓大家都能認同的政策。 (3) 及時回應公眾質疑。還需切實掌握若街區制實施后公眾所擔憂的實際問題, 也是關乎其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 及時回應并消除公眾質疑。 (4) 加強引導與表率。引導公眾應當采用理性的與冷靜的態度來有序地、正確地、主動積極地參與該政策溝通, 從而形成動態的反饋機制與和諧良性的互動;同時, 從多方位運用經濟激勵政策大力支持與推廣街區型住宅小區。

其二, 提高公眾認識。要想提高公眾的認識, 政府應當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強對街區制的宣傳, 消除公眾對街區制所存在的誤解與負面印象, 轉變公眾傳統的思想與理念。讓公眾充分明白, 街區制推廣的核心目標是增強居民的幸福感與實現城市的有序建設。

其三, 完善配套設施。實施街區制后, 人們所處周邊環境的私人空間轉變成公共空間, 那么應當進一步完善政府職能、全面展開配套設施建設。 (1) 實施精細化管理。盡量細化相關規定, 比如確定道路、路燈損壞的維修責任;商業活動的營業時間等等。此外, 指導街道精細化設計, 形成完整的街區規劃設計體系;豐富街道功能, 在提高街區活力的同時, 打造適宜城市商務和休閑活動的“慢行街區”。 (2) 物業管理智能化。推廣街區制后, 物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更加任重道遠, 對每棟樓都要負責。政府應當在技術上與經濟上給予物業相應的支持, 激勵物業采用雙重門禁系統、樓內外安裝監控設備、自動報警系統等高科技智能防護措施。 (3) 公共安全應全面化。引入執法部門參與安全管理, 增加警力投入, 建立巡邏機制, 打擊和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此外, 還要促使群眾主動的參與到社會治安活動中來。 (4) 居住環境更加人性化。進一步完善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 維護好小區內部道路交通秩序及園林綠地環境, 禁止車輛隨意鳴笛、亂停亂放, 修建地下停車場且以市場化手段對外來車輛收取一定的費用, 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力度。

其四, 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補償機制。在以人為本、尊重與保障私權的前提下, 制定街區制相關的法律法規, 處理好“街區制”與《物權法》的關系;對私人權益受損的業主, 應完善小區業主利益補償機制, 盡量提供合理的補償。

其五, 因地制宜, 區別開放。街區制的推廣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關部門應當遵循先易后難、循序漸進、自上而下、有序推行等原則, 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差異化推廣 (即做到試點評估, 分步驟推廣街區制;充分調研, 分地域推廣街區制) 。

4 結語

綜上所述, 街區制規?;茝V既是一項具有一定的難度的系統工程, 又是一項公眾觀念轉變、治理模式轉變的重大變革;雖在有序推進的基礎下穩步發展且初見成效, 但未來發展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且會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應順應當前住區建設的發展形勢, 在街區制規?;茝V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大力支持, 使街區制規?;茝V的力度更大、成效更好。

摘要:街區制既是一項城市規劃的新型制度, 又是我國住宅未來發展的方向。本文闡述街區制規?;茝V的優勢及現狀, 深度剖析目前我國街區制規?;茝V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障礙因素, 并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 以促進我國街區制規?;茝V的發展。

關鍵詞:街區制,規?;茝V,障礙因素,前景分析

參考文獻

[1] 王愛國.街區制:我國城市發展困境的新探索[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6.8

[2] 陳友華.佴莉.從封閉小區到街區制:可行性與實施路徑[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4

[3] 武宇瓊.趙媛.張劉艷.街區制居住模式的發展推廣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7.1

投資規模分析范文第5篇

一、“營改增”后小規模納稅人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 小規模納稅人對稅收政策的學習有待加強

學習稅收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處在“營改增”緩沖期, 誰學習的越早, 學習的越透徹越早獲利。但據不完全統計, 截至2018年6月份, 我國小規模納稅人“非常了解”營改增稅收政策的財務人員僅占3.6%, “基本了解”的占18.5%, 而“不了解”的財務人員占到77.9%。小規模納稅人管理者獲悉“營改增”政策的占到98.6%, 但是重視“營改增”的僅僅只占2.4%, 其他小規模納稅人管理者多半是知此事不知其意, 認為此政策對企業影響不大, 有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傮w來說, 小規模納稅人對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相關稅務政策了解極其不夠, 有待進一步加強。企業重視學習稅收政策不僅可以通過合理運用稅法知識減輕企業稅負, 使企業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 還能夠推進營改增政策的有效實施和發展。不管是增值稅優惠政策還是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財務人員積極了解都有利于企業利用優惠政策減輕稅負, 對于不了解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可能會因錯失稅收優惠政策而加重企業稅收負擔, 對企業的運營和發展極其不利。

(二) 小規模納稅人取得增值稅專票的能力較弱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 企業開具發票主要分為增值稅普遍發票和增值稅專用發票兩種, 普通發票不能抵扣進項稅, 專用發票可以抵扣進項稅。對于小規模納稅人來說, 只能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 專票需要到國稅局代開, 因此, 在遇到客戶需要專票時, 需要派人到國稅局申請開具, 手續比以前相對麻煩一些。有些小規模納稅人怕麻煩, 標的物金額較小時, 寧可不做生意也不去代開專票, 此種策略不利于企業樹立良好形象, 不利于企業健康運行和發展。“營改增”后多數一般納稅人都會設立單獨崗位, 專門處理專票事務, 但是小規模納稅人不能抵扣進項專票, 開票時很少索要專票, 同時受企業經濟實力和人員數量限制, 很少有公司單獨設立此種崗位, 因此, 增值稅專票獲得能力相對較弱, 有待進一步加強。綜上所述, 稅收可抵扣范圍過小加上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能力有限, 給部分小規模納稅人帶來了一定壓力, 同時由于小規模納稅人自身經營能力和稅務籌劃能力有限, 使得這部分企業在“營改增”后稅負反而增加, 加重了企業負擔。需要企業進一步分析研究解決策略。

(三) “營改增”后小規模納稅人面臨的市場挑戰有所增加

在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之后, 小規模納稅人面臨諸多市場挑戰,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 稅務操作經驗匱乏。此類問題存在的原因與稅務部門和企業都有關系, 稅務部門受工作人員數量限制很難及時對所有企業進行指導, 尤其是小規模納稅人, 數量過多, 不可能一一進行培訓。加上小規模納稅人對“營改增”重視程度不夠, 沒有積極主動聘請稅務專家或學者對企業財務人員進行傳授, 因此, 在多數小規模納稅人當中存在此類問題;其二, 缺乏與供貨商溝通。“營改增”之前與供貨商關于發票的溝通過少, “營改增”之后, 需要與供貨商明確發票類型, 盡可能降低企業稅務成本;其三, 會計核算準確度有待提高。由于小規模納稅人財務工作人員自身素質不高, 培訓不夠全面和及時, 因此會出現會計核算準確度不高的問題。

二、“營改增”后小規模納稅人應對策略分析

(一) 建立健全建賬制度

首先, 小規模納稅人管理者必須明白建賬的重要性, 將建賬設為財務日常工作內容, 其次需要提高財務工作人員的建賬積極性, 讓財務人員明白建賬的意義和目的, 主動維護建賬信息。另外, 需要常與稅務部門保持聯系, 借助稅務機關服務平臺輔導財務人員工作, 增強企業稅務工作人員的核算和辦稅能力。再者, 通過建立健全建賬制度可以規范小規模納稅人的發票管理, 在制度上保障企業自身行為, 彌補以往賬目不全, 無證可查的漏洞。與此同時, 建立健全建賬制度還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稅務風險, 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二) 提高財稅人員綜合素質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之后, 稅務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對于小規模納稅人財稅工作人員來說, 有很多知識需要熟悉, 很多業務和流程需要了解, 因此, 必須及時進行充電, 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才能勝任相應的稅務工作。對于小規模納稅人管理者來說, 只有提高企業財稅人員綜合素質才能提高企業財務管理能力, 才能保證企業健康、快速運行和發展, 因此, 提高財稅人員綜合素質勢在必行。提高小規模納稅人稅務財稅人員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 聘請經驗豐富的專業財務或稅務人員專職從事財稅工作;其二, 邀請大學或社會稅務專家及學者到企業, 為企業財稅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其三, 企業制定相應的稅務籌劃獎罰機制, 激勵稅務籌劃人員積極主動進行學習, 充分調動工作人員自主學習積極性;其四, 定期進行財稅知識測試, 鞭策員工學習財稅相關知識, 給企業財稅工作者一定的學習和充電時間;其五, 采取老師帶徒弟的模式, 加強財稅工作人員經驗和知識的傳承, 這樣既有利于提高財稅人員整體素質, 也有利于提升企業整體凝聚力。

(三) 完善企業內控監督體系

完善企業內控監督體系, 需要小規模納稅人優化會計處理流程, 加強對財務和稅務數據的統計分析, 防范稅務風險。與此同時, 建立全員參與制度, 動員公司全體員工進行監督, 形成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良性循環, 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動能。

(四) 加強與財稅專業機構的溝通

對于小規模納稅人來說, 可以加強與財稅專業機構的溝通, 借助外力提升企業自身財稅管理水平。由于稅收政策多變且復雜, 僅依靠企業內部財務人員很難完成一系列的稅務管理工作。而目前諸如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財稅專業機構已經發展成熟, 因此企業可以花些成本聘請專業機構的財務人員進行稅務咨詢、籌劃和稅務風險評估, 并不定期對企業內部財務人員及管理人員進行培訓, 提高稅務管理水平。

三、結語

綜上所述, 我國實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小規模納稅人來說利大于弊, 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稅務支出,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同時還可以激發企業活力。“營改增”之后, 小規模納稅人稅率統一調整為3%, 大大降低了企業稅負, 提高了企業市場競爭力。同時, 會有更多新型企業加入到小規模納稅人隊列中來, 為市場注入新的血液, 激發我國經濟市場整體活力。作為小規模納稅人應當努力抓住“營改增”這次歷史機遇, 在諳熟國家相關稅收政策的基礎上, 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 找到企業盈虧平衡點, 全面調整企業稅收籌劃策略, 為企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摘要: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直接影響企業稅負, 關乎小規模納稅人的經營和發展, 因此, 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在研究“營改增”對小規模納稅人的影響時, 首先需要充分了解相關政策的變化內容, 諳熟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 其次需要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 爭取在納稅籌劃, 企業管理上做相應變化, 為企業降本增效提供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內容:其一, 從稅收政策的學習有待加強、取得增值稅專票的能力較弱、面臨的市場挑戰有所增加等三個方面對“營改增”后小規模納稅人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其二, 從建立健全建賬制度、提高財稅人員綜合素質、完善企業內控監督體系以及加強與財稅專業機構的溝通等四個方面對“營改增”后小規模納稅人應對策略進行了全面剖析;其三, 對全文進行概括性總結。

關鍵詞:“營改增”,小規模納稅人,問題,對策

參考文獻

[1] 王曉坤.“營改增”背景下小規模納稅人稅收征管問題探究[J], 財務天地, 2018 (3) .

投資規模分析范文第6篇

1 大港油田污水聚合物驅工藝技術現狀

污水注聚技術難點主要為污水配制聚合物對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降解, 污水對聚合物降解降粘的主要原因, 不但是污水的含鹽量高的問題, 更主要的是現場高壓密閉污水中的活性物質對聚合物產生的嚴重降解, 導致了注入液粘度達不到要求, 降低了聚合物驅的效果。

通過污水聚合物驅試驗研究, 確定了二價鐵離子是聚合物降解的主要原因, 通過調研與有關單位合作開發了注聚污水除鐵曝氣處理裝置, 該裝置處理后的污水中二價鐵離子含量小于0.2mg/l, 總鐵含量小于0.25mg/l, 符合污水注聚對鐵離子的要求。經除鐵曝氣裝置處理后的合格污水可與聚合物混合直接配制成聚合物原液, 混配后的原液性能指標達到了污水注聚對注入液的要求。

污水注聚工藝為在對注聚污水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后, 采取常規的注聚工藝。注入方式上采用單泵對單井將原液直接配制成目的液注入到井中, 也可采用將原液混配成高濃度原液與經過處理后的污水經就地升壓并按設計量混合后注入到井中。

2 港東一區快裝式模塊化污水聚合物驅

2.1 地質概況:

港東一區一斷塊位于港東油田的南部, 含油面積4.5km2。石油地質儲量1857.3×104t, 其主要含油層位為明III、明IV和館陶油組。共有油井58口井, 日產油94.8t/d, 綜合含水95.9%, 采收率42.1%, 注水井37口, 日注水平2209方, 注入壓力10MPa, 干線壓力11MPa。

注聚區塊井網設計:港東一區一斷塊聚驅總面積為3.37km2, 聚驅儲量為846.2×104t, 共設計注聚井38口, 受益井58口 (含2口新鉆井) , 其中單向受益井56口, 雙向受益井37口, 多向受益井34口。

2.2 配注工藝:

采用曝氣+化學法配聚污水深度處理、利用注水老管道注聚、低剪切聚合物溶液流量分配、一泵多井注入、聚合物母液低壓混配成目的液工藝

(1) 配聚污水深度處理工藝:配聚污水中的Fe2+和細菌 (SRB、TGB、FB) 含量過高, 會造成聚合物溶液粘度降解的主要因素, 在聚合物驅過程中針對配聚污水, 采取曝氣并加入亞鐵離子、殺菌劑及穩定劑處理工藝, 是提高聚合物溶液粘度保留率的有效方法。

(2) 聚合物溶液流量自動控制工藝:為提高注聚過程中的聚合物溶液粘度保留率, 需將個注聚井目前安裝的注水流量自控閥更換為聚合物溶液專用流量分配器。

(3) 一泵對多井注入工藝:核心工藝為聚合物溶液流量自動調節器對聚合物溶液的低剪切及確保流量精度并自動調節。

(4) 聚合物母液低壓混配成目的液工藝:污水聚合物驅通常對配聚污水進行深度處理后, 一部分污水用于混配聚合物母液, 一部分污水與高濃度聚合物母液, 通過靜態混合器充分混合后, 低壓配制成聚合物目標溶液。

3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3.1 單泵出口無單流閥, 存在安全隱患。

原因分析:

(1) 注聚泵出口無單流閥, 易造成倒壓現象, 存在安全隱患。

(2) 啟、停泵均為帶壓啟停泵, 對注聚泵配件造成一定損害。

3.2 注聚泵配件易損, 維修頻繁

原因分析:

(1) 泵閥存在設計問題 (如泵閥內存在提升絲扣、不同心斷面) , 造成粘損率大;

(2) 新制作的陶瓷凡爾效果差。

(3) 配件加工粗糙, 質量無保障。

(4) 材質差, 彈簧斷簧現象頻繁;凡爾罩打壞頻繁;柱塞損壞頻繁。

(5) 防腐蝕性差, 配件腐蝕嚴重。

3.3 藥劑質量不穩定, 部分批次的聚丙烯酰胺發生交聯, 影響注聚泵的正常運行。

4 下步建議及整改措施

4.1 注聚泵出口增設單流閥

為了消除安全隱患, 在港東一區一注聚站6#注聚泵出口安裝一套單流閥, 經剪切效果評價, 平均粘度損失率為2.97%。目前所有注聚泵出口均已安裝單流閥。保證了啟停泵及機泵維修時的安全。

4.2 優化注聚泵配件

與注聚泵生產廠家合作, 改進設計缺陷:

(1) 完成定向閥座的制作, 現場安裝試驗應用。

(2) 成立研究小組, 對液力端凡爾總成內部結構進行改進, 降低粘損率。

(3) 改進配件加工工藝, 確保配件質量。4) 重新優選適應注聚溶液的材質加工配件。

4.3 提高聚丙烯酰胺的穩定性

(1) 及時維修注聚泵和檢查過濾缸, 清理其中的膠團。

(2) 與藥劑生產廠家結合, 嚴把聚合物藥劑質量, 保證藥劑達標。

4.4 適當調整工藝參數, 提高溶解熟化效果

調整熟化槽的液位以及熟化時間, 使聚丙烯酰胺充分熟化溶解, 保證溶液均勻穩定。

4.5 與閥門廠家聯系, 改進開啟關閉的傳動裝置

總之, 大港油田三次采油工藝技術通過十幾年的研究及現場應用, 形成了能夠滿足不同三次采油驅油方式下的需要, 但我們仍要針對大港油田特點, 緊緊圍繞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深化地質方案、工藝方案的研究, 最大限度地提高注聚效果, 強化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及配套工藝的研究工作, 不斷提高配套工藝技術水平;實現清水注入工藝向污水注入工藝的轉移, 完善注聚井分注技術, 因區塊制宜、因井制宜, 努力降低三次采油投入成本;積極探索、研究、引進新工藝、新技術, 實現難點問題的突破, 為三次采油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工藝技術保障。

摘要:污水聚合物驅油首次在大港油田港東地區進行了先導性實驗, 解決了新鮮污水中一些活性物質對聚合物產生降解的問題, 礦場污水聚合物驅和擴大性試驗均取得成功。該技術是我油田較為成熟的可進行工業化推廣的三次采油技術。

上一篇:學生感恩老師的話簡短范文下一篇:錢塘觀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