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家校合作培訓心得體會范文

2024-01-12

家校合作培訓心得體會范文第1篇

家校合作關系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定位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擺正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各自的位置,因為他們在不同的事務中擔當著不同的角色,凡事絕不能以誰為主,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明確各自的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應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一)家校合作中學校領導的角色定位

學校領導首先是鼓勵士氣的組織者,他要對家校合作進行大力宣傳,指導,支持和鼓勵,使學校教職員工對家校合作充滿信心和熱情,并以積極的姿態主動參與家庭的合作,營造出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圍。其次是家校合作的策劃人,他要帶頭參與家校合作的學校整體計劃的制訂,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動。最后是家?;顒拥膶嵤┱?,合作中有和諧的,也有矛盾的方面,學校領導通過自身人格魅力和個人能力能夠機智地處理家校間的矛盾??傊?,學校領導有責任激勵教師加強與家長的參與活動,同時也可以通過協調、管理、資金支持以及對家長參與活動表示贊賞等方式來幫助學校。

(二)家校合作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師是家校合作過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動的具體策劃人,組織者和參與者;他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他是活動資源的開發人。教師進行一次家訪,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開一個家長會,要布置會場,請家長發言,請學生代表發言,讓一部分學生作好服務工作,教師準備匯報材料等,所以無論是教師走出去,還是家長請進來都需要教師去組織實施。

在家校合作中,教師與家長必須是平等的關系,教師不應該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尊嚴,去影響孩子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或家長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教師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告訴家長,讓家長感到榮幸,教師也要幫助孩子在心中樹立起父母的偉大和無私,教師是家長和孩子聯系的紐帶,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

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家校合作的渠道隨時隨地因人而宜,許多活動在活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例如:一個學生數學競賽得了獎,如何告知家長,是打電話?發短信?帶口信?如果把喜報寄給社區或單位領導再轉交給家長,或許效果會更好。教師用真誠去對待家校合作,一定會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活動來。

(三)家校合作中家長的角色定位。

美國學者蘭根布倫納和素恩伯格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角色分為三類

1、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有關研究發現,當家長的這種角色參與學校教育時,他們能成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長的自信心以及家長對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隨著參與有所提高。

2、作為學?;顒幼栽竻⑴c者,自愿為學校提供無償服務。家長可作為班主任的輔助人員幫助教育學生,可就某門學科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可就自身經歷給學生做非正式報告等。

3、作為學校教育決策的參與者。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決策的全過程,即決策形成、決策執行和決策監督。

蘭根布倫納和素恩伯格只是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分成上述三種角色的。我認為我國現階段家長應該承擔的角色是:

1、學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責者。學校教育在改革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一旦出現問題,家長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責,為教育的健康發展出謀劃策。

2、學校教育的智慧者而不是觀察者。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參與,要用智慧,用真誠來支持教育,很多家長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參與者,成了一名觀察員。

3、學校教育的鼓勵者而不是批評家。學校教育的發展還需要家長的鼓勵和宣傳,特別是在領導崗位上的家長的積極參與,友情配合。

四、家校合作關系建立的關鍵

在學校管理者、家長、教師這三者中,他們之間的角色轉換,換位思考,是建立良好家校合作的關鍵之一,大家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想,可以彼此諒解,達成共識。

關鍵之二是創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氣氛。營造合作氣氛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積極的態度,學校教職員工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為合作伙伴。教職員工度量要大,要能接納家長,有時教師會受到家長的批評,責怪,威脅。和家長的合作不是很愉快,我們還是要把家長看作是我們的上帝,彼此信任,消除隔閡,要以積極的態度接納家長,成為合作伙伴,那么一定會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二是實際的行動,能夠讓家長真正介入學校事務的合作中來。

關鍵之三是與家長合作離不開語言的交流,老師要有誠心和富有愛心,講話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揚孩子的長處和進步,下列幾種方式能更好地與家長溝通:

1、認真聽對方講話,體會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

2、全神貫注于對方,與對方進行視力接觸,通過相應的身體語言(如身體前傾,面露微笑,點頭,握手)表明你的注意力和興趣,都集中在對方所講的內容上。

3、用開放式的陳述句對對方所表達的意見和情感作反應。

4、尊重對方,承認對方的意見對解決問題的至關重要。

五、家校合作的途徑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須教師要深入到學生家庭中去,同樣家長要參與到學校管理和改革中來,實現真正的溝通與互動,下面介紹幾種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徑和方法。

(一)家訪。家訪是學校和家長聯系的重要渠道,初中三年內教師對每位學生要家訪一次,班主任每年對學生要家訪一次,家訪過程中要作好家訪記錄,要求家長簽字,面對面分析問題,總結經驗,不埋怨、不指責、不批評,切實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發展,同時,家訪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員結構,家訪過程中要有禮有節,不能告狀式家訪,家訪時,一定要讓孩子在場,教師要有誠心和愛心要多表揚孩子的進步,真正起到教師、學生、家長之間建立合作關系。

(二)家長會。家長會是爭取家長配合的有效途徑,形式可以由家長進校舉行家長會,家長會每學期舉行兩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各年級組長主持,班主任了解學生情況,匯報學生成績,指出學生問題,介紹班級現狀,溝通家長意見。

(三)家長參與教育。請家長進校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以了解學校,認識學校與學校保持一致。每個年級都要建立家長理事會,作為家長代表參與學校方針、政策的制定,參與學校后勤的管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隨時讓家長進教室聽課,家長與子女相互交流,使教育教學更透明。

(四)密切親子關系,為家庭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學校安排學生做“三個一”即:幫家長洗一次腳、做一次飯、說一句悄悄話。家長安排子女為教師也做“三個一”即:幫教師做一張賀卡、打掃一次辦公室、提一條意見,通過學生這個紐帶把家長和學校聯系起來。

(五)通過家校聯系卡、電話、短信、電子郵件等及時將學生學習、思想品德、體育健康、獲獎處分、重大活動、調整作息時間、臨時加班或放假等信息反映給家長,同時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

家校合作培訓心得體會范文第2篇

時間飛逝,轉眼間寶貝已完成了小學六年的學業,進入初中的學堂。孩子是我們家長一生的希望,我們一直為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忙忙碌碌,思前想后,為了能給孩子一個優越的生

活環境和學習條件我們勞心勞力,費

盡心機!但這一切真的是最好的嗎?

是孩子所需要的嗎?在參加回浦實驗

中學家校師資班學習之前,我一定不

會問自己這兩個問題,我也相信,在

大多家長的心里肯定也與我一樣,我

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我很幸運,我的孩子能進入回浦實驗中學學習;更幸運自己加入了學校創辦的家校師資班。

在每一次課程中我們大家都要喧讀《父母規》和《我堅信》,這也是我們學員們平時每天必讀的一個課程,每一次的喧讀都會有不同層次的感悟。我是一個性子比較直也比較急的人,小學六年每天輔導孩子的功課,時常會因孩子的不認真或同樣的問題反復犯而抓狂,有時會產生我不想管了,我管不了的想法。在一次次喧讀(父母規)和《我堅信》后,我的心也開始慢慢平靜下來了,不再動不動就發脾氣,會適時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孩子表現得不夠好,說明我的教育方法不夠好,孩子有問題,說明我有問題。”在我生氣想要發脾氣時,

我的腦海里就會出現這一段話,然后靜下心來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錯了?哪里走錯了方向,用錯了方法?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嗯!肯定是自己錯了,我要改改,其實我的孩子是很聰明的。只要我們站在他的角度,平等地與他交流,聆聽孩子的心聲,多鼓勵、贊賞孩子,多給他信心,相信他就會變得越來越好。特別是初中的孩子,慢慢步入了青春期,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一味的要求這要求那,強行讓孩朝著我們要求的樣子成長,那一定會讓孩子越來越反感我們,會越來越叛逆。面對孩子的缺點時,我們多想想他的優點,那樣我們就會壓下心中的怒火,靜下心來了。通過孩子的問題,找出我自己的問題,改正我自己,那樣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

然后是禮敬祖國、禮敬祖宗長輩、禮敬古今圣賢------;在禮敬中,讓我們學會了感恩,感恩我們的先輩們,有了他們才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們平時遇到人事物,要少埋怨,多感恩。感恩多了,我們的心胸也開闊了,心情也就舒暢了。而我們的感恩在孩子面前要表現出來,孩子見多了,他自然而然也學會了感恩。家庭是復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把正能量復印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只復印我們的優點,那他的缺點也就越來越少了。這點我的收獲是顯著的。每年的十一,我們家都會趁這幾天放假去看望家里的老人,以前孩子雖然都會隨行,但每一次他都抱怨老家沒有網絡,無聊而興趣缺缺。但今年十一孩子卻主動提出來要去看看兩位老太婆,還說出了感動的話:媽媽,你想想,兩位老太婆都這么大年紀了,還一個人生活。楊梅的老太婆還好有阿公阿婆住邊上,萬一有什么事還能有個照應;草莓那的老太婆一個人住,還住二樓,手腳也不好,真讓人擔心;媽媽當初你就不應該買五樓,如果買一樓多好

啊,那樣就可以接老太婆們過來一起住了。雖然你要上班白天會不在家,但晚上都會在家呀!聽到這話,我感動的流下了眼淚,我兒子一下子長大了,懂得了孝敬關心老人了。兩位老師的課上都強調了“感恩”和“孝道”,這也是一個人的立人之本。

張老師課上的四把鑰匙:

1、上所施,下所效;

2、養子使作善也;

3、長其善而救其失;

4、慎于始。做父母的我們一定的掌握這四把鑰匙并正確使用。第一把和第二把鑰匙出自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我們父母做示范,孩子來模仿;培養孩子讓他做很多好事。故教育本身就是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我們父母自己首先要成為怎樣的人。第三把鑰匙出自《禮記.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父母教育孩子應當幫助他發揮長處,增長優點來補救他的過失.第四把鑰匙出自《書.太甲下》,指結束時想要慎重,那么一開始就要小心謹慎.善始才能善終.教育孩子我們一開始就要小心謹慎,引導其正確的方法,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就如同父母規中所說:我要用行動去影響孩子,而不是用言語去說教孩子,因為我知道孩子的行為不是被教導而成,而是被影響和模仿而成。

家校合作培訓心得體會范文第3篇

羅嶺鄉小 雪洛利

家校合作,共同開創新教育

家校同努力,共創新教育

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是永恒的話題,它是指將學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互相補充,使教育目標一致、方法互動、內容補充,從而讓學生各方面得到健康成長,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教師經常與家長溝通,定期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狀況,會更有利于對孩子進行教育。在此,談談“家校合作,共創新教育”。

一、活動點燃希望

記得去年春天,學校組織學生參加《走進家鄉,描繪家鄉》的活動時,地點在羅嶺鄉的石佛山,(去過的人都知道那里的風景一年四季美如畫!)當我們都在為路途遙遠怎么前往的事情發愁時,接到一個家長的電話問能不能陪同孩子一起去?當然可以啊!“恩,好的。那我們明天會及時趕到,另外我開車去,可以安排幾個孩子做我的車”多么暖心的一句話,解決了棘手的問題,順勢就給班里有車的幾個家長打電話看能不能我們的活動,沒想到家長都很熱心的表示愿意參與活動,并幫助我們解決燃眉之急。那次的活動開展的比較順利也變得更有意義,有家長在孩子們的安全問題也又多了一份保障!這么熱心的家長愿意參與孩子的生活,去關心孩子,呵護孩子,當然也是這次活動才真正意義上拉開了家校合作。

二、召開家長會,以點帶面 大家都知道,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言行舉止大多都源于父母。當然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相聯、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需與學校教育有效合作,然而我們的學校是一所山區的寄宿式學校,就我們班來說41名學生,其中有20名是住宿生,32名學生是留守兒童,只有爺爺奶奶負責做飯解決一下饑飽問題,更有甚來學校的時候衣服都是臟兮兮的更別提關心學習的問題。面對這種不堪的局面,我們想辦法召開家長會,清晰的記得第一次班級召開家長會的時候到了19名學生家長,大體了解一下情況,2人是上班的工作人員,2人是學校附近找的工作打零工,5人是放下家里的農活特意來參加孩子家長會的,剩余10人都是爺爺奶奶住在學校附近給孩子做飯的。情況雖然不容樂觀,還是不錯的。利用發紀念品的形式來“表揚”這些積極配合學校工作的家長們,并講解一些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等到第二學期開家長會的時候明顯增加了好幾個家長,期待第三次家長會的到來......

三、精心設計家校合作活動 1.設立家長開放日

為密切家校聯系,增進親子關系,學校將每周五接孩子的時間確定為“家長開放日”,讓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近距離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與老師親密接觸,發揮全體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拓展家庭教育的空間。并課下提出一些意見或者建議直接與教師交流。每年在六一兒童節的時候學校也會舉行“慶六一文藝匯演”節目,有的家長熱心腸到學校幫忙,爸爸們來幫助學校布置會場,整理舞臺,媽媽們也不甘示弱早早的過來幫助老師給孩子們扎頭發、化妝...... 2.開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動

充分利用各種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母親節、感恩節開展了孝敬教育,比如給媽媽送一束康乃馨,給媽媽寫一封感謝信,給最親的逝者寫一封感恩信等,為了增加活動的實效性,我們也要求家長給子女回一封信,讓孩子與家長進行溝通,以增進彼此的情感,了解各自的內心需求。付出總是會有回報的,本學期剛開學的時候收到了我們班的一個膽小內向的小女生寫給我的信,甚是感動!

四、微信群拉近距離

面對眾多的留守兒童,如何得到家長的關心和呵護呢?這時候不得不感謝微信這樣的平臺,班級建立微信群平臺,每天及時播報學生在校的一些表現,共同探討班級管理制度,以增進家長對學生在校生活的了解,這樣很多孩子的家長就能夠及時和老師交流、溝通。無論是在家里務農還是置身于千里之外的打工族,只要空余時間打開微信都可以看到關于自己孩子的內容。

家校合作培訓心得體會范文第4篇

今天,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黨和政府為此進行了多方部署,推出了諸多舉措。注重家庭與家庭教育,當然離不開家校合作共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再次聚焦家校合作共育問題,深入研究相關理論,全面總結已有的思考與實踐??梢哉f,這是我們十三年來的一次系統總結,也是我們的一次再出發。我們希望,通過更為豐富和深入的家校合作共育,在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多方合作、共生共贏的關系,為全社會的文化生態奠基,助力中華文明的復興。

一、家校合作共育的歷史考察與概念界定

(一)家校合作共育的歷史考察

從教育史來看,家庭、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等教育的多方,由合至分,由分至合,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推進了教育的發展。

在人類遠古文明的漫長歲月里,教育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既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和專門從事教育的專職人員,主要內容也只是漁獵和農耕等勞動技術與生活經驗的傳授。家庭出現后,原來由社會承擔的教育任務,開始由家庭與社會共同承擔。

最早的學校萌芽,與家庭一樣,也出現在原始社會的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剩余產品的出現,原本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教育逐漸分化了出來——學校誕生了。最初的學校只是少數人享有的特權,大部分人的教育仍然主要在家庭和社會的生活和生產勞動中,通過耳提面命的方式進行,直到現代學校教育制度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而出現。

現代學校制度出現以后,家庭和社會仍然承擔著教育的任務,但是由于越來越多的父母參與到生產活動中去,他們有自己專門的職業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他們開始“走出”家庭,逐步“淡出”教育的舞臺。學校成為教育的主渠道,承擔著最重要的教育使命,也就順理成章了。

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前,家庭與學校的聯系與合作都是比較少見的,只有在出現各種事件或變故時,如孩子在學校出現了嚴重的行為問題,或在家中顯露出受到極度的課業壓力時,彼此之間才會相互聯系。

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掀起了以教育機會平等為基本內容的平權運動,強調關注處境不利的兒童和家庭的教育機會。1966年,《科爾曼報告》提出了一個令學校教育感到尷尬的研究結論,即學校在孩子學業成功方面沒有多少實際用處,而家庭及其同伴的影響才是決定孩子學業成就的關鍵因素。同時,塞維爾(Sewell)、哈瑟(Hauser)等教育社會學家的研究也發現,父母參與和期望是兒童成長的重要中介變量。這些研究讓人們重新思考家庭與學校教育的關系問題,重新考量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家校合作問題也開始提到議事日程,許多國家先后出臺了推進家校合作的政策,鼓勵父母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吳重涵等,2013)。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各國都開始廣泛關注和重視家校合作共育問題,從財政支持、法律體系建設到理論研究,都加大了力度。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教育界出現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有效學校運動。該運動的主旨是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和提高學校質量,提出的重要策略是父母參與學校教育,改變過去學校與家庭相互隔離的方式(W.H.Jeynes,2007)。197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修正案,第一條款就提出成立父母咨詢委員會(Parent Advisory Council),以協助學校設計、發展和實施那些促進低收入家庭兒童發展的計劃,父母參與教育的權利被正式納入聯邦教育法規。1983年,冷戰背景下的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發表了名為《國家處于危機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促進家校合作是該報告的重要內容。在1988年的哈金-史達佛改善中小學修正案(Hawkins-Stafford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mprovement Amendments)中,再次強調為改善中小學教育,需要增進父母參與。在這個背景下,父母參與已經成為學校的常態,部分父母成為學校決策層的重要成員,對于所在學校的教師聘任、課程設置、教材選用,乃至學校的資金預算等都有一定的發言權。父母還可以通過競選學區教育委員會、學校校務委員會、父母咨詢委員會或學校咨詢委員會的成員來參與學校決策。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家校合作組織,如NNPS(美國合作伙伴關系聯盟)研究中心。如2006年蘇格蘭政府頒布了《父母參與學校教育法》,2007年在倫敦國王學院建立了“國立育兒輔導學院”。

在這場席卷全球的家校合作探索中,我國也在不斷研究和實踐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更是不斷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先后出臺了一些政策、法律、規章制度,為深化家校合作共育提供了政策依據與規范操作方法。1995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06年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及其相關條文,為家校合作共育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也都把家校合作共育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涵。如《綱要》在“現代學校制度”部分,就明確提出了“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的要求。這些文件,都把家校合作共育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為深化家校合作共育提供了政策依據。

全國婦聯、教育部等部委也出臺了若干關于家庭教育的專門文件。1998年,全國婦聯和教育部聯合頒發了《全國家長學校工作指導意見(試行)》。2010年2月,全國婦聯與教育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衛生部、國家人口計生委、中國關工委聯合頒布了《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以下簡稱“《大綱》”)。2011年,全國婦聯、教育部、中央文明辦聯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2012年2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2015年10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

2016年11月,全國婦聯聯合教育部等八個部門共同印發了《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其中,關于家校合作共育的領導體制明確提出:各級婦聯組織、教育行政部門牽頭負責指導和推進家庭教育;文明辦協調各部門力量,共同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教育部門加強幼兒園、中小學校家長學校的指導與管理;衛生、人口計生部門大力發展新婚夫婦學校、孕婦學校、人口學校等公共服務陣地,對父母進行科學養育的指導和服務;人口計生部門負責0~3歲兒童早期發展的推進工作,并逐步納入公共服務范疇。婦聯、民政、教育、人口計生、關工委等部門共同承擔做好城鄉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與管理工作,推進家庭教育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促進家庭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由于《大綱》等文件對家校合作共育中的各部門職能的交叉,在實際工作中形成了相對靈活的多樣化格局。最典型的有三種模式的家庭教育領導體制:一是以關工委為牽頭部門,以江蘇淮安為代表;二是以婦聯為牽頭部門,以廣東中山為代表;三是以教育行政部門為牽頭部門,以山東濰坊為代表。三者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誰牽頭,只要能夠有意識、下力氣推動家校合作共育,就一定能做出成績。

(二)家校合作共育的概念界定

要對家校合作共育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首先需要厘清相關的重要概念,對學校、家庭和社區等各方在教育過程中應有的角色與作用進行分析。

首先,關于家庭與家庭教育。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組合起來的社會群體,是“社會最微小的細胞”。盡管現代社會出現了同性婚姻等許多新的家庭形態,但主流家庭的基本性質沒有變化。家庭是一個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也自始至終地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這就是家庭的教育屬性。家庭教育,從廣義上而言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從狹義上而言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1985)。家庭教育最明顯的特征是非正規性,它不可能像學校教育那樣有統一的課程標準、教育內容、作息時間和考試評價。但家庭教育同時又有其獨特優勢:一是時間上的優勢,孩子日常只有6~8個小時在學校,而其余更多時間在家里或課外;二是情感上的優勢,家庭教育具有用血緣和親緣關系對子女產生影響的優勢,可以利用親情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對子女進行教育;三是資源上的優勢,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學校的時空限制,利用所有的資源,從社會交往到旅行考察,從各種媒體到網絡資源等多種途徑進行教育。

其次,關于學校與學校教育。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實施影響,使其身心等素質朝著教育者期待的方向發展的過程。相對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學校教育是教育的正規形態和主導形態,是制度化教育。盡管未來學校形態也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但學校的基本屬性不會有很大變化:(1)社會性,學校是一種社會組織,具有社會屬性,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2)專業性,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目的明確,工作專業,方法科學;(3)強制性,學校教育必須遵循國家的培養目標、學習時間與課程標準,代表國家和社會利益及要求;(4)階段性,根據學制安排,學校教育一般將學生的學習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有一定的學習內容和考核標準。正因為學校教育的上述特點,學校才能得到國家和家庭——這兩個關鍵主體的共同支持而得以發展,并成為教育的主渠道。學校既要代表國家意志,也要代表家庭意愿;既要保證為國家培養建設者,也要保證為家庭培養人才。只有兩者充分、有機結合,才能得到健康發展。

再次,關于合作共育。家校合作共育,是指家庭、學校、社區等不同教育主體之間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合作是相對于分工而言的。長期以來,不同教育主體各自分工,以履行自己對兒童的教育職能。但是,在教育研究和實踐中越來越發現,在分工基礎上的合作,對兒童發展最為有利。

關于家校合作共育的主體,雖然用的是家校這個概念,但其中也包含著社區。因為,學校和家庭都是處于一定的社區之中,社區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空間環境和文化環境,也是重要合作伙伴。根據美國學者愛普斯坦的“交疊影響域理論”,家校合作共育是學校、家庭、社區合作,三者共同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產生疊加影響的過程。家校社三者是合作伙伴關系(Epstein,1977;吳重涵等,2012)。我們認為,學校、家庭和社區雖然各有職能,但彼此間又密切相關。學校不僅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還是社區的文化中心和文明引擎;家庭不僅僅是親緣關系的社會單元,還是孩子的課余學校與親子樂園;社區不僅僅是區域生活的共同空間,還是孩子的第二課堂和實踐基地。當然,根據約定俗成的稱謂,也為了行文簡便,通常情況下我們還是用“家校”來指代所有參與共育的不同教育主體。

在教育中,學校是專業機構,家庭和社區是非專業單位。專業和非專業兩者之間,一旦發生合作,一旦圍繞教育問題進行精神交流,就形成了教育磁場。就像南極和北極看似距離遙遠,其實彼此呼應,形成磁力,影響著磁場中的一切。家校合作共育中產生的這種“磁場效應”,會讓所有參與者產生精神共振,就當下而言,會有著潛移默化的“不教之教”的良好效果;就長期來說,有著輻射社會并提升全民教育素養的重要功效。這將是一種理想的立體化、大教育狀態。

我們在家校共育的工作中所要做的,就是把精神交流發展為精神共振,從而加強教育磁場的正向磁力,讓這磁力作用于學生、教師、父母等所有相關人員身上,并通過磁力的持續向外擴散,將教育的影響力繼續向全社會輻射和傳播。

基于上述理解,我們認為,家校合作共育是指通過建立和發展家庭、學校和社區多方教育主體之間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拓展教育教學資源和條件,影響并改善家庭、家教和家風,加強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促進社區和諧共生,實現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協調發展,父母、孩子、教師等相關人員的共同成長。

(三)家校合作共育的內涵分析

愛普斯坦曾經總結了6種家校合作活動的實踐模式:(1)當好家長;(2)相互交流;(3)志愿服務;(4)在家學習;(5)決策;(6)與社區協作。(吳重涵等,2013)考慮到中國家庭教育的實際,經過新教育共同體的討論研究,我們進行了新的思考與歸納,從以下四個方面重新梳理了新教育實驗關于家校合作共育的內涵:

1.家庭教育指導。

即學校指導和社區參謀家庭教育,包括:具體指導父母如何處理好家庭關系,如何認識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教會當好父母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幫助父母了解學校生活的特點與規律,了解孩子學習的現狀與特點,獲取社區的教育資源等。家庭教育指導的內涵,比愛普斯坦提出的“當好家長”和“在家學習”要更加廣泛和豐富。

家校合作共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教育素養。所以,指導家庭提高教育的科學化水平,應該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應有之義和基礎工作。在這方面,學校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作為專門教育機構的學校和作為接受過比較系統的教育科學訓練的教師來說,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對兒童的學習方式,對學校生活的情況更加熟悉,所以,應該自覺承擔起指導家庭教育、幫助父母成長的責任。

2.學校生活參與。

即學生及其父母及社區代表對學校教育實踐活動的參與,主要包括決策參與、課程參與和管理參與。決策參與,是指通過校務委員會、家校合作委員會等機構參與學校的重大決策,反映學生與父母的各種訴求,為學校的發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課程參與,是指參與到學校課程的規劃、設置、研發、實施和評價各環節之中,常通過志愿服務的方式進行——學生及其父母和社區代表通過家委會以及各個活動小組的形式,參與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的相關活動,如結合自己的專業、職業,為學生開設課程或講座。管理參與,是指學生及其父母和社區代表參與到學校具體事務的管理過程之中,一般也通過志愿服務的方式進行,如在圖書館、食堂擔任管理者,在學校上學、放學期間協助學校導護教師維持秩序等。

需要說明的是,在家校合作共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忽視學生(兒童)的權利。所以,通過制度化的安排,如讓學生代表旁聽決策討論會,向學生征集預設立課程的主題等,讓兒童參與以上三個環節,是工作中需要特別留意之處。

3.家?;訙贤?。

即家庭、學校、社區之間通過各種媒介,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及時交流和分享相關信息,如學生在學?;蛘呒彝サ南嚓P情況,家庭或學校、社區的重大活動等,以增進互信,促進合作?;訙贤ǖ闹T多內容也體現在指導家庭教育(及社區參謀)、家庭和父母(及社區)參與學校教育兩方面。此外,互動和溝通還有其特有的目的作用,如增進互信等。家校合作共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取決于家校之間的信息溝通交流是否對稱,是否充分,是否有效。

4.社區融合協作。

即家庭和學校真正地融入社區,利用社區的教育資源,與社區的各種機構和人員通力協作;社區也主動開放各種資源,主動配合、積極參與家庭和學校的相關活動。社區融合協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學校輔助社區服務家庭,推動家庭和組織指導孩子參與社區相關活動,社區幫助學校服務家庭,為學校和家庭參與社區活動提供便利等。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社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資源,與家庭、學校是非常重要的新型伙伴關系。家庭、學校本身位于社區之中,父母、教師和孩子本身也是社區的重要成員,社區的各種機構,如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文化館、影劇院,甚至銀行、企業,包括各種社會組織等等,都能夠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不同的作用。所以,社區融合協作是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內容。

二、家校合作共育的意義與價值

家校合作共育是教育現代化、民主化、科學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和社會發展到當今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

父母作為兒童的監護人,原本就擁有教育權,這種源自“教育原始的委托者”身份的教育權,在工業時代才開始更多委托給學校行使。到了信息時代,隨著對教育要求的改變,隨著學校自身的改變,無論家庭是自愿還是被迫,都將越來越多地進行教育上的選擇、參與。因此,如果說工業時代的家校共育,學校和家庭還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主觀選擇的話,那么到了信息時代的家校共育,就是學校與家庭都不得不正視的、無論自身是否情愿,都將必須進行的必然選擇。同時,只有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才能夠正常促進信息時代教育的發展。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有著更為重大的價值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家庭的教育功能,促進新型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

首先,教育目標的一致有利于家庭和諧氛圍的營造。在中國的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問題歷來是家庭關注的焦點。因為孩子的教育一旦出現問題,或者圍繞教育產生分歧,很容易導致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家校合作共育過程中,學校通過各種形式向家庭傳遞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幫助家庭成員在教育問題上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標,可以有效避免家庭成員之間因為教育問題而產生的矛盾。

其次,共同成長能夠為家庭建設提供有力保障。父母在教育上的不作為和亂作為,都會導致孩子的成長障礙。家校合作共育不斷推動父母的學習和自我成長,不僅會有效避免由于自身錯誤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的傷害,也會形成尊重、理性、文明、友善的家風,以利于學習型家庭的建設,從而能避免因極端行為給家庭帶來的傷害,帶動家庭建設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再次,對孩子的撫育過程,促進父母的再次成長。教育孩子,是父母對自身成長歷程的一種折射和反思。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每個人的童年都會有傷痛,但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不知不覺中積累成為健康成長的障礙。如果父母能夠用心梳理自己孩童時的經歷,不僅有助于發現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還能借回顧和反思化解自己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實現精神生命的第二次發育,再次成長。

所以,我們強調家校合作共育,對家庭而言,是希望借此引領帶動家庭,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和家庭風氣,構建有利于孩子成長、全家幸福的家庭。

(二)有利于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拓展教育教學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現代學校制度是一種協調校內和校外關系的制度安排,重視協調和整合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力量?,F代學校制度把學校視為一個開放的組織,它不僅關注學校內部的運作過程,而且也重視學校與家庭、社會的互動過程,特別強調學校利益攸關方在制度構建和發展中的作用。家校合作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學校教育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校合作共育對于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拓展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校合作共育凸顯了辦學的多元主體。學生父母和社區干部群眾的知識、經驗和專長,可以從不同側面有效彌補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社區的各種公共文化機構和名勝古跡等資源,更是可以直接豐富課堂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在家校合作共育的過程中,學??梢猿浞掷眉彝ズ蜕鐓^的教育資源去優化、完善學校內外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當然,社區和父母對學校的要求也是學校教育不斷優化的一種動力。

家校合作共育還可以強化學校的自我管理,提高學校管理科學化的水平??茖W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以及時、準確、完整的信息溝通為基礎。從目前家校合作共育的情況來看,仍然有一些學校抱持“閉門辦學”的態度,以學校圍墻為界,將學校與外界社會隔離開來,成為“教育孤島”。因此,消除傳統學校教育弊端,喚醒學校的教育活力,改進教育生態,推進教育的有效性,已經成為全社會的教育共識?!毒V要》中提出要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其基本內容就是“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就是要吸引家庭和社會力量對學校管理和運行的有效參與。

從許多新教育學校家校合作共育的范例中可以看到,父母和社區參與學校管理事務帶來的巨大力量,讓父母從學校的阻力變成動力,從與學校對立變成友好,讓社區與學校的互不相干到共同攜手孩子成長,由此改變了學校的生態,提高了父母和社區對學校與教育的滿意度,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教育正能量。

(三)有利于師生、親子和相關參與者共同成長

新教育實驗認為,成長本來就應該是父母、教師與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教師與孩子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因此,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都不是簡單地針對孩子,同時也是父母、教師和社區人員的自我教育。父母與孩子,教師與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完全是互動的關系。父母和教師的成長會帶動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和教師的成長。優秀的父母和教師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反過來,學習如何科學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會推動父母、教師自身不斷走向優秀。

社會化不僅是兒童的任務。成年人其實也面臨著一個再社會化或者繼續社會化的問題。家校合作共育給父母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學習機會和成長平臺。由于父母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在分享教育子女的意義和經驗的同時,也可交流其他諸如職業和生活方面的信息,在廣交朋友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為自己今后的生活開辟更廣闊的道路。

對于教師來說,家校合作共育使自己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學生,學習與別人交際的能力,推動合作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另外,家校合作共育也是社區各種相關人員學習與成長的過程。家校合作共育中可聘請一些校外的、非父母的志愿工作者,由他們來擔任聯絡人、指導員或校外輔導員等角色。學??蓪λ麄冞M行相應的培訓,然后由他們對父母提供兒童教育指導。他們從父母處得到的信息又可反饋給學校,為學校的進一步決策提供依據。家校合作還會涉及政府機關、專業社會組織、社區服務機構(如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少年宮、電影院、醫院、商場等)等的支持與協調,這也是一種相互學習、相互受益的過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共同成長,是家校合作共育的特點,也是最理想的境界。

(四)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生活幸福完整

美國社會學家W.古德(William Goode)說過,在所有已知的人類社會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卷入了家庭的權利和義務的網絡之中。如果把整個社會關系比成一張網,那么,家庭關系就是這網上的重要紐結。人類社會最基礎的關系是家庭關系。家庭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家庭中的夫婦關系、親子關系、同胞關系往往是社會上各種人際關系的折射。如果兒童能夠比較順利地習得處理家庭關系的藝術,未來他就能夠比較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與領導、同事、朋友和睦相處。

對于中國的許多家庭來說,教育意味著未來,因為對孩子的教育成功,意味著父母掌握了自己的未來,意味著整個家庭的成功和希望。當然,很多教育的難題其實是社會問題的折射,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還有賴于社會發展;而很多社會的難題,不可能一下子解決。但是,只要家庭和學校彼此之間充分理解,把希望寄托在共同教育的孩子身上,把未來寄托在孩子的創造上,并雙方共同為之努力,就能打牢社會的穩定基石,促進社會的和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家校合作共育不僅是為了撫育好孩子,同時也是為了給家庭這一社會細胞提供足夠的希望。從另一個方面看,父母參與子女的學校教育本是他們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因此,參與過程也是父母樹立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的過程。家校合作共育過程中,通過溝通、協商、相互妥協來解決沖突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民主的過程。民主與法制意識的啟蒙與覺醒,有助于父母積極地投入社會政治生活,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三、新教育實驗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則

以新父母研究所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的建立為標志,我們著力推廣家校合作共育的新家教理念。以“家校合作共育”為基本特點的新家庭教育,是新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新教育實驗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思考與探索

2004年3月28日,“莫愁新父母學校”在蘇州工業園區婁葑第二中心小學正式掛牌成立。

2004年4月24日,在昆山玉峰實驗學校舉行的新教育研究中心會議上,決定把“優化家校合作”作為“6+1”項目正式納入新教育的行動計劃,家校合作開始成為新教育的重要行動。2005年3月,昆山玉峰實驗學校的《玉峰新父母校報》正式印發。同時,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與理想同行——“新教育實驗”指導手冊》(2005年第一版)和2006年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新教育理論的實踐及推廣研究”結題報告中,都詳細介紹了新教育實驗“優化家校合作”的行動。

2007年7月,新教育運城年會正式提出“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理念。一些新教育的榜樣教師在年會上講述了自己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故事。

可以說,家校合作共育作為一種打開校門、融合力量、共同推進教育發展的舉措,是新教育實驗的底色之一,貫穿于新教育歷年的年會主報告中,也是十大行動中促使其他行動開展更為有效的一種工具。新教育的營造書香校園,其實就包括了親子共讀、書香家庭與書香社區等內容。師生共寫隨筆,則包含了師生、親子、師親等互相的交流。父母進課堂,本身也是聆聽窗外聲音的重要內容。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等,也都與家校合作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我們在“習慣養成第二天性”的主報告中就明確提出,家庭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場所,早期的行為習慣養成訓練,對人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明確提出“教師、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養成良好習慣,形成同頻共振的氛圍,是習慣養成的重要原則”。

2011年11月,新教育成立了“親子共讀研究中心”,把父母與孩子的共同閱讀作為新父母成長的重要內容,每天早晨的“新父母晨誦”等項目已經有上億點擊閱讀量。2012年,該中心更名為“新父母研究所”,全面開展新父母晨誦、新父母學校、父母書目研制、親子共讀等項目。新父母研究所成立以來,秉承“點亮自己,照亮他人”的螢火蟲公益精神,現有義工496人,在全國30多個省市建有螢火蟲工作站56個,匯聚4萬多位父母開展螢火蟲親子共讀。

2012年,在新教育寧波國際高峰論壇上,“家校合作共育”正式成為新教育實驗的十大行動之一。新教育實驗開始了家校合作共育探索的新時期。

2015年,新教育研究院與全通公司聯合成立了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以來,先后組織力量編寫了《中國家庭教育藍皮書》《新父母讀本》(從胎兒時期到大學階段,每年一本,共20冊),與中國教育電視臺合作評選了2016年度中國好父母,協助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組織召開了2015、2016年家庭教育國際論壇和2016、2017年全國家校合作經驗交流會,組織了近百場新父母大講堂等學術與公益活動。

2016年開始,以海門新教育實驗區為代表的有關實驗區和實驗學校,舉行了多個以家校合作共育為主題的新教育開放周,開始書寫深化家校合作共育的新篇章。

在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研究方面,新教育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繼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提出了理想父母的標準以后,我先后發表了《教育從家庭開始》《與孩子一起成長》《家校合作的三種模式探討》《家校攜手教育不愁》等一系列文章,并且主持研制了《中國父母基礎閱讀書目》,為中國父母的成長提供了第一個系統的書目?,F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李鎮西先后出版了《做最好的家長》《陪你走過0~6歲》等關于家庭教育的著作。新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孫云曉先后出版了《親子關系: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密碼》《五元家教法:好父母的必修課》《向孩子學習:一種睿智的教育視角》《好好做父親:男人最有價值的投資》等著作,并且發表了《新家庭教育宣言》和《新家庭教育十大愿景》等理論文章。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理事長童喜喜女士出版了《喜閱讀出好孩子》和《新教育的一年級》,前者對親子共讀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后者則全面講述了新教育實驗學校在幼小銜接階段的故事。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藍玫先后出版了《家校之間有個娃》(低年級版和中年級版),洪明研究員出版了《合育論》。新教育榜樣教師顧舟群的《改變,從習慣開始》、郭明曉的《各就各位準備飛》和常麗華的《教室,在書信中飛翔》等著作,則以師生家校通信的方式,記錄了家校合作共育的故事。

(二)新教育實驗家校合作共育的基本原則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實驗的宗旨。幸福和完整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根本朝向。幸福,不僅僅是教育的目標,更是人類的終極目標。發展經濟也好,生態建設也好,最重要的是為了讓人獲得幸福感。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礎。新教育實驗的理想,就是能夠讓每個人真正地快樂、自主地學習,讓每一個人能夠真正地享受學習生活、享受教育生活,讓每個人能夠發現自己的潛能與天賦,讓每個人在和偉大事物遭遇的過程中發現自我、成就自我,成為最好的自己。教育本來就是增進幸福的重要途徑。挑戰未知,合作學習,本來應該就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和學校、社區,都應該努力創造讓孩子幸福成長、快樂學習的環境,讓教師和父母能夠體驗職業尊嚴和責任使命的環境。

教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幫助人成為他自己?,F在教育很大的問題,就是用統一的考試、統一的大綱、統一的評價,把所有的短板補齊了,所有的人變成一樣了,而不是揚每個人的長。其實,真正的教育應該揚長避短。人什么時候最幸福?發現自己才華,找到自己值得為之付出一生努力,能夠癡迷一件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這些時候,才是最幸福和快樂的。這就是新教育說的完整的幸福。所以,新教育實驗提出應該讓我們的家庭和學校,讓我們的社區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讓所有的人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找到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當然,新教育所說的完整,內涵是豐富的,從培養的目標來看,包括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即身心靈的完整;從教育的主體來看,應該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完整,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形成合力。

在堅持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根本朝向的前提下,家校合作共育應該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目標一致原則。

家庭、學校、社區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盡管三者是不同的社會單元,在社會生活中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但在家校合作共育中,他們具有明確而共同的目標,這就是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全面、個性化的發展,實現教師、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讓家庭、學校、社區的所有人能夠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目標一致性原則,是家校合作共育最堅實的基礎,也是最大的共識,為掃除行動中的一切阻礙鋪平了道路。堅持這個原則,才可能讓家庭和學校、社區保持一致,并肩前行,而不是互相掣肘。

2.地位平等原則。

家庭、學校、社區在合作共育的過程中具有平等的主體地位。家校合作共育必須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之上。家庭、學校、社區是伙伴關系,共同承擔兒童成長的責任。青少年兒童在家庭是父母的孩子,在學校是老師的學生,在社區是未成年人,家庭、學校、社區三方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地位也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誰依附于誰的問題。任何一方都不能夠凌駕于其他各方之上,也不能夠成為其他方面的附庸。學校不能壓制家庭,漠視社區;家庭和社區也不能挾持學校。必須在保障各方獨立性的前提下,在互相平等的過程之中,家校合作共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環,同頻共振。在操作的過程中,如何能夠彼此平等尊重,實現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呢?最好的辦法是三方共同制訂游戲規則,確保邊界,保障理念的統一性、決策的公開性,最后實現共同的治理。

3.尊重兒童原則。

家校合作共育所制定的各項制度、擬訂的各種計劃中,參與的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區,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必須保證各自的權力,由此才可能達成真正理想的結果。在這一點上,必須特別強調兒童一方的權力保障。1989年11月20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第25號決議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中國于1990年8月29日成為第105個簽約國。確保兒童權利是家校合作共育中的應有之義。只有在決策中權力均衡,讓兒童代表能夠為自身代言,才能在實踐中保障權利,讓所有兒童在平等參與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收獲更大的成長。

4.機構開放原則。

家庭、學校和社區彼此敞開大門,尤其是作為合作主導方的學校,要向家庭和社區開放,這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最重要的條件。家校合作共育的開放性,同時也意味著在參與家校合作共育的過程之中,一個家庭也向其他的家庭敞開家門。這種家庭之間的互相交往,讓好的家庭變成更多家庭的典范,其價值和意義不亞于學校和家庭之間產生的交往互動。這樣的交往,意味著傳統之中關著門的家庭教育,因為家校合作共育而投進了一抹陽光。家校合作共育的開放性,還意味著家校共同體面向社會的開放,吸納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因為無論是各類公益機構的支持,還是各種教育項目的合作,都是促進教育的有生力量。

5.方式多樣原則。

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式多種多樣,沒有固定模式。只需要多動一點腦筋,就可以讓家校共育和學校平時的日常教育教學完全融為一體。它可以無聲無息地融入絕大多數的日常教學環節之中,并不需要額外占用過多時間、投入過多精力。只有這樣科學、簡便、高效的家校合作共育方式,才能保障日常工作之中堅持家校合作共育的可能,也只有這樣的家校合作共育方式,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而讓家庭和學校都增進互相合作的信心。

6.長期堅持原則。

家庭畢竟不是學校,社區也不是一個專門的教育機構,因此,無論是時間和精力上,還是人員的素養和能力上,家庭和社區對學校教育的參與都很難得到真正的保障。父母和社區人員也不是學生,在對父母的管理和社區角色作用的發揮上,也不可能做到像對學生一樣,能夠有章有法,能夠強制執行。正因如此,我們特別需要強調堅持常態化、制度化地構建和運作家校合作共育的長期性機制。為此,必須制訂長期有效、可操作的工作計劃,明確具體的負責人員。通過工作計劃,科學梳理和合理規劃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內容,確保計劃周密、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和有效督查,避免在家校合作共育機制運作過程中失去整體的完整,錯過了對關鍵內容的推動。

7.多方共贏原則。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還包括父母、教師、學校和社區的其他相關人員。家校合作共育收獲的是一個共生多贏的碩果。對父母來說,家校共育應該促進多方的共同成長,尤其是讓親子之間因共同成長而愉悅,讓家庭生活因此幸福完整。對教師來說,家校共育贏得父母的支持,能讓日常教學工作之中減少阻力、增添動力,從而讓教師的本職教育生活幸福完整。對社區等相關人員來說,家校共育能融洽社群關系,在對教育的投入中獲得更為豐富的職業認同感,更為積極的人生意義感。如若只考慮家庭或學校、社區之某一方面的利益,合作顯然無法長久維系,家校合作就會變成互相拆臺,互相挑剔,結果適得其反。

8.跨界協調原則。

家庭、學校和社區,有著各自的功能定位。所以,從傳統的觀點來看,家校合作共育是典型的“跨界”行動。教師“走出”學校,父母和社區“邁進”學校,都是去做“分外的事”。因此,家校合作共育有著特殊的困難,尤其是持續性的難度,要遠遠大于體制內的組織行動。工作中必須特別注意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邊界。遵守邊界的跨界,到位而不越位,是做好家校合作共育工作的基本原則。

遵循跨界協調原則有三個注意點:一是參與成員盡可能多邊;二是決策過程盡可能公開;三是共育內容盡可能均衡。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邊界,關鍵還是進一步認識家庭、學校、社區在教育問題上的任務、使命和特點,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要充分認識到家校合作共育不是純技術層面的簡單模仿,也不是獨立于學校整體工作之外的附加題,更不是減輕教師工作量的手段。特別是要尊重家庭教育的規律與特點,尊重父母的主體地位與責任,尊重兒童的權利,尊重家庭的傳統與個性(孫云曉,2017)。不要把家庭變成學校,也不要把家庭變成學校的附庸,而是要讓家庭更像家庭。

四、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加強制度建設

制度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保障。在家校合作共育推進上,制度建設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習掌握國家的相關政策、法律、規章制度,另一類是制定和完善本機構的相關規章制度。

新教育實驗區應該認真學習各種法律法規文件,根據各地實際,積極主動爭取婦聯、關工委以及教育、文化、衛生、文明辦等各個部門的支持,爭取最大的政策空間。同時,也要在政策法規的框架下,完善自己的家校合作共育制度,依法依規開展工作。

(二)積極搭建平臺

家校合作共育需要一定的平臺和載體。我們日常中最常見的平臺與載體就是“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這些年以來,無論從機構的名稱還是實際發揮的作用,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來看,新教育都在進一步拓展家校合作共育的平臺。

從具體概念來說,在家庭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我們比較主張盡可能用“父母”代替“家長”,用“家校合作委員會”代替“家長委員會”,用“新父母學校”代替“家長學校”。

為什么要變“家長”為“父母”呢?首先,對外而言,在國際交流中,“家長”一詞缺乏相應的概念。在英文中,“家長”的概念勉強可以翻譯為:the head of a family,patriarch, the parent or guardian of a child,genearch,householder。但是我們一般使用的“家長”概念,其實說的就是父母。其次,對內而言,“家長”是一個封建傳統的概念,這個稱謂已經不適應現代民主社會的需要。如今我們身處后喻文化時代,許多父母的知識已經落后于孩子,如果仍然采用“家長制”的管理方式,不僅對孩子的成長起不到正面的作用,也不利于父母自身的學習與成長,更不利于建設和諧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家庭關系的要求。

所以,我們建議在新教育人的話語體系中,盡可能不用“家長”這個概念。

從搭建平臺的具體方法上,新教育人已經做過許多探索。

1.家校合作委員會。

家校合作委員會,在我國的最初形態是家長委員會。1988年頒布的《中學德育大綱》首次明確提出家長委員會建設問題,并將其與家訪等其他形式并列,作為家校合作的重要平臺。在國際上,家校合作的組織很多,如父母教師協會(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簡稱PTA),合作伙伴行動小組(Action Team for Partnerships,簡稱ATP)、校務委員會(School Council,簡稱SC)、學校發展小組(School Improvement Team,簡稱SIT)、父母教師組織(Parent-Teacher Organization,簡稱PTO)、家庭學校協會(Home-School Association,簡稱HSA)等,也有類似我國的家長委員會的、屬于父母自己的組織,如父母委員會等。

新教育的“家校合作委員會”有幾個重要的特點:

第一,從名稱來看,新教育用“家校合作委員會”代替“家長委員會”,同樣可以簡稱為“家委會”,但是內涵不完全一樣。

第二,從參與主體來看,新教育的家委會要體現合作與共育,必須有家庭、學校、社區的代表參與,而不是單一的父母參與的“父母(家長)委員會”。這樣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各方的利益訴求,全面改進各方工作,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育生態環境。

第三,從領導構架來看,學校領導和教師不得擔任新教育的家委會主要負責人,家委會領導需要由三方推選的代表協商選舉產生。建議由父母或者社區中熱心教育、有號召力、樂于奉獻的人士擔任。

第四,新教育學校的家委會,分班級、年級、學校三個層次。班級、年級的家委會主任,原則上為上一級家委會成員。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學校家委會主任參與區域家委會或者全國家委會機構,形成從班級、年級、學校到鄉鎮、縣、市、省和全國的家校合作共育體系。

2.新父母學校。

新教育的新父母學校,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從名稱來看,雖然目前在國家有關文件中仍然稱為家長學校,但我們建議新教育學校盡可能用“新父母學校”代替“家長學校”,可以簡稱為“父母學校”。

第二,新父母學校的辦學宗旨,應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組織學生父母接受系統、專業的家庭教育培訓學習,從而提高其教育素養,使之成為家校合作共育的有力支點,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讓師生及學生父母都能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三,新父母學校接受所在學校及其家校合作委員會的監督管理,接受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婦女聯合會共同指導的非正式社會組織。由本校教師和教育界及社會各界專家擔任講師,培訓本校學生父母。

第四,新父母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由舉辦學校校長兼任或者由舉辦學校推薦,負責主持全面工作,副校長原則上由舉辦校分管副校長和其家校合作委員會主任擔任,協助校長分管課程設置、實施、檢查、反饋、評價、宣傳等具體工作。

第五,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建立新父母學校的總校,指導學校的新父母學校工作。比如,江蘇海安縣教育局就建立了具有20個編制的家長學??傂?。

3.新父母俱樂部。

與新父母學校通常由學校為主導成立,職能上側重學習成長不同,新父母俱樂部通常由父母為主導成立,職能上側重寓教于樂的活動。

4.螢火蟲工作站。

這是一個立足閱讀、推動教育,立足教室、影響社區、輻射社會的公益項目。一般情況下,由熱心教育公益、具備較高閱讀素養的教師擔任站長,負責閱讀指導等教育內容的把關和引領,以及工作站整體工作調度。由具有愛心和活動能力的父母擔任副站長,在站長的指導下,承擔組織事務等各項日常工作。

新教育螢火蟲項目為學生父母提供親子閱讀指導,研討各類家校教育問題,從個體、從小事做起,以親子閱讀為突破口,以融洽家校關系為切入點,以教育反哺社會,以個體匯聚群體,以每天早晨的“新父母晨誦”、每天晚上的“天天喜閱”、每個周三晚上的“螢火蟲親子共讀全國講座”、每月一次的“螢火共讀”、各分站自行不定期舉辦的網絡共讀及線下活動等等為平臺,諸多欄目齊頭并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2011年11月23日項目啟動以來,新教育螢火蟲工作站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

(三)共讀共寫共賞

新教育實驗“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理念,本身體現了家校合作共育的理想。我們認為,只有共同閱讀,才能擁有共讀的理想與愿景,共同的語言和密碼,共同的價值和追求。推動親子師生共讀共寫共賞,也是新教育實驗的一個重要特色。

1.共讀。

新教育的共讀,指的是家校共同閱讀一本書,通過父母、學生、教師等多方研討交流,建起一座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橋梁。

閱讀是成長之基。關于家校合作共育的共讀,有以下幾條經驗:一是專業引領。無論教師還是父母,有一定經驗的閱讀推廣人才能起到引領作用,才能保證閱讀的品質。二是日常堅持。根據不同時間確定閱讀主題,讓閱讀成為生活方式。三是作品經典。共讀作品無論是傳統經典還是全新創作,都應該具有相當品質,好讀又耐讀。四是平等真誠。無論活動組織籌備,還是閱讀研討交流,能坦誠相待、認真交流。五是榜樣激勵。注意發現身邊的優秀讀者,成為接地氣的“共讀代言人”,為閱讀鼓與呼。六是知行合一。圍繞閱讀圖書,積極拓展相關活動,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再從生活中提煉問題,開始新的閱讀之旅。

2.共寫。

新教育的共寫,是優秀的新教育實驗教師開展家校合作共育的“絕招”。它需要投入的精力較多,取得的效果也很好,對教師來說還會有額外的獎賞。許多新教育榜樣教師都因為堅持共寫而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如郭明曉出版了《各就各位,準備飛》,總結了家校通信的必要性:第一,大部分父母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教師的引領,才能少走彎路;第二,父母們需要在一個共同體之中成長。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會形成一種相互激勵的力量,讓父母堅持不懈地深度卷入到教育中來。

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共寫式敘事,是以多種方式邀請、吸引所有父母、老師、學生參與到共同書寫中來。一般來說,共寫分為三種:

(1)家校信。通常每周一封。由教師總結日常教育生活,把全班集中表現的、需要得到關注的問題,在周末向全班父母進行介紹,父母們回復后,雙方及時溝通。

(2)家校便簽。不定期寫作,基本上每天一次。教師把每天班上突發的事情用便簽的方式和父母進行交流。內容一定要自然真誠,富有意義。

(3)隨筆(日記)接龍??梢宰孕屑s定時間。由學生記錄,父母和老師跟隨其后分別寫下對話或評點。

以上共寫,可以與學生的作業結合,利用作業本進行,也可以利用網絡社群進行。

3.共賞。

新教育的共賞,指的是父母、孩子與教師共同欣賞一部影視作品,以優秀的影片為主。尤其在家庭或社區中,共賞特別簡便易行,值得推薦。影片時間長短合適,主題相對集中,共賞的各方能夠在有效的時間之內,得到效果最好的家校共育效果。

在新教育電影課項目研究中我們發現,電影是人生思考的濃縮,人們特別容易被電影震撼,從而打開自己的心扉,特別適合向忙碌的父母們推薦以電影為紐帶開展家校共育工作,讓學校延伸到家庭,讓家庭連接著學校,在家校的雙向連接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四)暢通交流渠道

家校之間坦率而又真誠的交流,充分而又對稱的信息分享,經常性的聯系,是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的基礎。家校溝通的渠道主要有:

1.家校讀物。

溝通交流需要媒介和載體,精心策劃、用心編寫、精致印刷的各種讀物,如《家校合作指導手冊》《家校通訊》以及???、年鑒年報等,既是家教指導的重要方法,是家校溝通的重要陣地。其中,《家校合作指導手冊》作為新生父母走進學校的第一本入門書?!都倚Mㄓ崱纷鳛橛蓪W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報紙或者刊物,具體名稱可以由各個學校確定,也可以與校報、??隙橐?。有的學校在每年寒暑假會編寫包括親子共讀、親子觀影、親子運動、親子廚房、親子旅游、親子種植、親子公益等內容的假期作業,讓學生與父母等共同完成,是一種家校合作共育的“作業套餐”。

2.微信群、QQ群。

無論是手機短信、飛信、QQ群、微信,還是APP、家校通等,其及時性、互動性和便利性等特點,為家校溝通提供了技術支撐。許多新教育實驗的教師也能夠利用這些“利器”做好與學生父母的交流?,F在,許多新教育實驗學校都建立了基于網絡平臺的家校合作共育新機制。學校、家庭、社會,教師、父母、學生,都能夠通過網絡、短信、QQ群、微信等多種平臺,便捷、及時地實現信息資源的交互與數據共享,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立體的“愛的朋友圈”。

3.家?;ピL。

家?;ピL,就是家校雙方深入彼此的教育現場。包括家訪與校訪兩種形式。

一是家訪。這曾經是家校交流最行之有效的做法。信息時代到來之后,我們一度用電話、網絡代替了家訪,或者以把父母請進學校交流,代替教師走進家門交流。如今許多有識之士已經發現了取消家訪的弊端。人們發現,許多用語言難以說明白的事情,一旦到了孩子家中,看一看孩子日常的生活環境,觀察一下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方式,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是無聲無息,就能夠捕捉到問題的根源。所以,家訪,就是讓教師深入家庭教育現場,是一項無可替代的重要工作。為了使家訪更有成效,應該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家庭訪問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溝通與學生父母的感情,建立信任關系。第二,每次家訪最好事先與學生父母約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父母因教師的突然來訪而感到不自在或者父母不在家而“撲空”。第三,家訪一定要圍繞事先確定的目的進行,并且進行必要的準備,無目的、無準備的家訪往往難以取得真正的成效。第四,不要把家訪搞成“告狀”。第五,對于學生家庭和父母的相關情況要注意保密,在家訪一開始就申明保密的原則。對于一些由于不愿意透露家庭情況的父母,也不要勉強進行家訪,可以約在學?;蛘咦∷浇娒娼涣?,或者通過電話、郵件等進行交流。

二是校訪。主要通過學校開放日進行。在開放日或者父母約定的時間,讓學生父母走進校園,深入學校教育現場。開放日中,父母可以隨時隨地推開任何一間教室的大門,到每一間教室里去觀察學校生活的細節,到食堂、圖書館等場所直觀地了解教師與孩子教學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ピL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為其他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具體操作中,還可以與其他家校共育活動相結合,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4.家校敘事。

家校敘事是指家庭和學校通過教育敘事的書寫,讓家校共育中的各方共同回顧、總結自己的教育生活,從自身的經驗教訓之中,提煉出進一步成長的心得,不斷挑戰自我,提出新的目標,攀上新的高度。

具體做法有兩種:一種是特殊日子進行的慶典式敘事。比如在讀書節、期末典禮等活動中,對家校共育中的優秀人物與事跡進行敘事性的展示和表彰。這樣的敘事能夠集中呈現一個階段的思考,并能借助儀式的特性,給人留下鮮明鮮活的記憶。另一種是前面提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共寫式敘事。

(五)共享多方資源

家校合作共育的優勢,就是能夠實現家庭、學校、社區資源的共享互補,把有關各方資源進行多種組合,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加寬廣的空間與可能。

在資源共享上,家庭、父母向學校開放,成為教育中的人力資源、社會資源乃至補充部分的財力資源。

學校作為社區的文化中心和社會的文明引擎,也需要進一步加大學校資源對社區開放的力度。如學校的圖書館,應該不僅僅是為教師和學生準備,同樣應該向社區居民和父母開放。學校圖書館建設應該同時考慮配置家庭和社區可以閱讀的書目。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也可以向社區居民和學生父母開放。學校的教室在假期和節日可以向社區居民和父母開放,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提供便利。這樣,學校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學習中心,成為社區的文化中心。

社區教育資源也應該向家庭和學校開放,如社區圖書館、文化館、體育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如何配合學校與家庭的教育需要開展活動,社區的有關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主動為學校和家庭做好服務,也是家校合作共育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

社區不同職業、不同崗位的人員走進學校,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

家校合作的共享資源主要包括:

1.資源室。

家校合作共育資源室是為家庭、學校和社區開展家校合作共有建設的資源中心。

資源中心應該包括關于教育、心理、青少年兒童發展、家庭教育、父母成長、家校合作、學科教學等方面的書刊??梢钥紤]配置新教育研究院研制的中國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基礎閱讀書目和父母書目、教師書目等家校合作共育的圖書,以及《中國教育報》《父母課堂》等報刊資料和相應的影視資料。

資源中心一般建在學校,與家委會的辦公機構或者父母活動中心合二為一,也可以建在社區或者企業中。

資源中心可以由學校主導建立,也可以由家委會主導建立。無論是建在哪里和誰來建設,家校合作共育資源中心的關鍵,都是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實現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共享、共生、共贏的目標。

2.學校社團。

每一位父母都是一個課程的資源。在新教育學校,父母資源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寶貴來源。如貴陽云巖實驗區貴陽市第十中學的父母,為學生免費開設了篆刻、扎染、合唱、電腦美術、橡皮章、書法,繪畫等社團,還幫助學校成立了“學生長笛樂團”,由家委會管理。

3.新父母課堂。

新父母課堂,是共享家庭教育資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新父母課堂可以與學科融合,不同學科興趣特長的父母,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教;可以與閱讀結合,成為“故事爸爸”“故事媽媽”開展閱讀活動的載體;可以讓有特長的學生父母走上講臺,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學和相關的技能傳授。這樣的新父母課堂為父母展現自己的才華搭建了一個舞臺,也為學校豐富特色課程資源提供了多樣化途徑。

新父母課堂可以成為班級舉辦“聆聽窗外聲音”行動時最簡便、最經濟的做法。父母資源就是專家資源。在新父母課堂中舉辦講座,請優秀的父母現身說法講給其他父母或者孩子聽。

在新父母課堂的工作開展中,必須注意: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名人父母、精英父母,才有必要進課堂。有一所鄉村的新教育實驗學校,把當農民的爸爸請進了學校,請入了課堂。農民爸爸在課堂上講述自己如何種地,不僅幫助孩子們了解種地的知識,而且讓孩子們更加理解作為農民父母的不易。這位爸爸有了這次經歷之后,也增進了對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從那以后更加關注家庭教育,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家校合作共育之中。

4.父母志愿者。

父母志愿者也是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的重要形式。在新教育學校,各種形式的志愿者、義工非常多,如安全護衛隊、新父母監督員、新父母授課志愿團等。每逢學校舉行重大活動,父母義工都是重要的人力資源,更是最美麗的教育風景。

5.社區大講堂。

社區不同職業、不同崗位的人員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社區大講堂可以根據學校教育的需求,邀請周邊諸如交通警察、消防員等不同職業的人員,以講座等方式推進,靈活簡便。

6.社會實踐基地。

社區中不同單位、不同機構的硬件,也可以成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學校應該探索統籌協調各類社會資源單位,積極爭取社會支持,加強社會教育資源開發,校內校外統籌,發揮各方力量,合力打造一批社會實踐教育基地。

這樣的社會實踐基地可以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可以成為教師的第二講臺,可以成為父母的第二客廳,也可以成為本單位職工的第二舞臺,從而讓社會資源更充分、更穩定地發揮效用。

(六)榜樣示范引領

按照新教育實驗的生命敘事理論,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人翁,也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能否把自己的生命寫成一部偉大的傳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能否為自己尋找人生的榜樣。

在家校合作共育的過程中,家庭、學校、社區都要主動為孩子和成年人自己尋找人生的榜樣。

當然,父母、教師也應該自我反思并不斷地自我提升,努力為孩子和學生做好人生的榜樣。孩子是最偉大的觀察家,他們一直在觀察著成人的行為,考量著父母和教師的言行。說一套做一套的任何教育,都是效果甚微,甚至是無效的。

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其實就是要求家校合作共育的多方一起成長,在為孩子做榜樣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

最后要特別強調,雖然我們十分強調家校合作共育,但是所有新教育實驗區、實驗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們,無論是校長還是教師都要做好準備,懂得如何在缺乏一方支持的情況下整合各種資源,堅守教育理想。譬如,遇到難以開展家庭教育的各種情況,無論是孤兒還是父母外出甚至被遺棄的孩子,還是遇到學校周邊環境惡劣、社區缺少力量參與的時候,每一個校長和教師要有一份舍我其誰的擔當:在孩子已經絕望的時候,讓教育幫助孩子看到希望,讓學校成為孩子的精神家園,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地方。這才是我們新教育人的使命,才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向。

(朱永新,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哲學、 教師教育研究。)

家校合作培訓心得體會范文第5篇

共鑄輝煌

-------筑起農村初中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橋梁

山東冠縣賈鎮中學

錢紹國

摘要:對農村孩子的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在這三位一體的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舉足輕重。然而,一些教師與家長沒有共同溝通的語言,缺少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教師不理解家長的難處,家長不體諒教師的苦衷,往往在溝通中形成了一對難解的矛盾。所以,教師和家長要互相尊重,建立真摯的友情,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積極參與,在農村中學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農村 教師與家長 溝通 橋梁 技巧

一、 當前農村中學教師與家長溝通的現狀

(一)農村大部分家長不夠重視家庭教育

大部分農村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目前外出打工人員太多,留守兒童的問題非常突出。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帶孩子的最大弊端就是溺愛孩子,雖然在衣食住行方面得到了照顧,但不利于孩子良好行為的養成。學生進入初中以后,由于住校,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撒手不管了,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

(二)農村學校在家長溝通中存在一定不足

家長會常常在期中考試后召開,家長會上常常把學生成績公布于眾,使得許多成績不好的家長不愿開家長會;學生犯錯了,教師才去家訪,家訪被學生誤看成老師的“告狀”,直接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怨恨老師;部分教師講話欠藝術性,不利于家校合作。

(三)農村中學生與家庭隔離

實行寄宿制管理,直接導致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缺失。家庭、社會是學生成長環境中不可替代的因素。中學生正是逆反心理容易發作的時期,需要及時與家庭有效溝通。寄宿制封閉式管理使學生只能在周末有限的時間與家長溝通,直接阻礙了子女與家長的交流,容易造成長期的家庭教育困難。

二、架設農村中學教師與家長溝通橋梁的途徑

(一)尊重是溝通的前提

盡管在教師與家長關系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在人格上他們完全平等,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別。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特別要尊重所謂“差生”和“不聽話”孩子家長的人格。對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還要客觀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公正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家長的家庭教育工作,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不要動輒就向家長“告狀”,不要當眾責備他們的子女。作為教師,更不能訓斥、指責家長,不說侮辱家長人格的話,不做侮辱家長人格的事。否則會造成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隔閡甚至對立,還可能引起學生對家長或教師的不滿,損害教師的形象,降低教育效果。尊重別人是自尊的表現,也是得到別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說:“敬人者,人恒敬之”。

(二)把握合適的時機進行溝通

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是成功溝通的開始,溝通要及時,就事論事。學校每年至少召開一到兩次家長會,或舉辦家長學校講座等活動,讓家長全面了解學校的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和改革等情況,同時讓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提出看法和建議,這樣的溝通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走入同一軌道,對學生成長十分有利。各班建立學生家長電話通訊錄,保證隨時聯系家長。電話聯系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方便教師與家長溝通,針對性強,能迅速、及時地指導家長解決問題。教師可利用家長來接學生時,對當前的情況做簡短的交流,有利于學生及時糾正不良習慣。

(三)教師要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

沒有一個家長喜歡聽老師只訴說罪狀,老師要多表揚孩子的優點。例如:“這孩子很有禮貌”、“挺聰明的,音樂挺有天賦等,”家長聽了這些話后,自然聽得進老師訴說孩子的缺點,以及需要父母加強管教孩子的種種了。如果打電話,要注意電話中的語辭和聲調。因為電話看不到對方表情,所有的感覺、印象來自電話中的聲音,不論家長的語氣、語言如何,老師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稱贊肯定時,語氣要堅定;訴說孩子問題時,語氣要婉轉。電話既方便又普遍,是個很好的溝通媒介,會讓老師的工作輕松更多。

(四)采取有效的溝通形式

1、家長會

(1)召開時間和次數

家長會一般每學期召開兩次,通常是期中考試后召開。對于廣大農村學校來講,應該聯系當地的實際情況,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家長是農民,在家長會的時間安排上要靈活,選取“農閑”時間,讓家長有時間和精力,積極、主動參加家長會。時間集中、緊湊一些,讓教師和家長有充裕的時間來交流和探討。

(2)家長會內容

①匯報學生在校情況

對于在校情況的總體匯報,包括學生德、智、體、美、勞幾方面的情況,介紹學生的優點為主,客觀評價學生,不要只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單

一、片面的總結性發言。對進步比較大的學生應當場表揚,鼓勵其家長講述教育心得,讓其他家長得到啟發和幫助。

②與個別表現不好的學生家長進行個別談話

通常,學生家長都急于了解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現、退步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成績。談話中,應該理解、分析家長的心理,知道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方式、講述什么內容來應對家長的提問。在了解學生家庭情況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對家長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建議,幫助、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教育,盡量在最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成績,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2、家訪

每次家訪最好事先與家長約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長因教師的突然來訪而感到不自在。家訪一定要圍繞事先確定的目的進行,最好請任課老師陪同。一方面顯得較有誠意與重視,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教師在家訪中要有誠心和愛心,講話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揚孩子的長處和進步。如果教師對家長抱有誠心,對學生擁有一顆愛心,家長必然會成為教師的朋友。

3、電話和短信溝通

這主要針對農村學生在外務工的家長,要定期進行電話和短信溝通,主動告訴家長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和意見,告知家長學生近期的思想和學習情況等,特別是發現學生進步和退步的苗頭,要及時告知家長。

家校合作培訓心得體會范文第6篇

和諧共贏

————永康市舟山初中

王伯軍

20

13、0

8、26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尚未有一個涵義固定的概念,仍未形成確切的、被廣泛接納的定義。英語中表達“家校合作”的詞最常見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與之相關的詞還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長—教師配合)、“parent involvement”(家長參與)等。

我國教育研究者馬忠虎在研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問題時認為,家校合作,實質上是聯合了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教育活動中,家庭和學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這樣一來,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長在養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這一觀點,慢調了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變了我國教育界以往一直認為家庭教育從屬于學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調動家庭對其子女教育的積極性,發揮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二、家校合作的基本目標

家校合作的最終目標,首先在于促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促進青少年兒童在品德和學業及其他各方面的良好發展,身心健康成長;其次是通過家校之間的合作,提高教師、家長的教育素質和能力,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強化教育機構的自我管理,推進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的進程。

在我國現階段,家校合作還處于探索和初級階段。從有關調查可見,我國的家長與教師在教育觀念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分歧,家長與教師之間還存在相互推諉教育責任、共育意識不強的現象;家庭與學校之間存在缺乏信息溝通和交流的現狀。此外,我國在教育管理體制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育管理權力集權化,家長的權利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等。再有我國的師范教育體系及師資培訓等的課程中,缺乏對教師進行家校合作方面的教育和培訓,使得教師缺乏相應的能力和技巧主動開展家校合作活動。

針對我國這種家校關系的現狀,筆者認為,我國現階段家校合作的目標主要是:提高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認識,消除學校與家庭在教育思想和觀念上的分歧;加強家校共育意識;同時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尊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力,采取各種措施,實現家校之間有效的信息溝通;落實有關家校合作的制度,并加強督促和檢查。

三、家校合作的意義

“總是聽人說什么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聽著這句熟悉而又陌生的話,我感覺到肩上責任的重大,同時也引發了我的深思: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好每一個孩子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職責,可是孩子的教育,真的只是教師的單一責任嗎?

隨著對教育的逐步深入研究,當前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廣大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教育部門也把加強家校合作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臵。因而,在家校合作中,學校和家庭各自處在什么地位,發揮怎樣的作用,對家庭德育有何影響等問題應首先明確。

(一)完善的家校合作關系能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充分享受來自老師和家長的關懷,以及使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歡樂。由于家庭的千差萬別,家長對教育子女的目標、成才的觀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須在學校教育的配合下,具體分析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正確引導孩子成才,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

(二)家校合作關系的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主要渠道,學校嚴格按照《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教育。然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連續不斷地,數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最早,時間最長的場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適合與否,對其能否順利接受學校教育關系極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和諧的家校合作關系可以促進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信息交流 學校家庭兩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條是要及時交流信息。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及對待父母的態度等,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生的思想工作。家長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并且還想知道學校是怎樣開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聯系后,能使這一渠道更暢通,學校與家庭教育更有時效性、針對性、目標要求更一致。

(四)家校合作關系的建立能夠優化學校教育的環境

學校教育雖然嚴格按照國家的教育要求辦學,但社會和家長對學校的要求也是學校教育不斷優化的一種動力,因此,家長在家長委員會的牽頭下,不斷的提出改善學校教育的要求,傳授社會上的經驗,調動家長及社會成員改善社會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充分利用家長這一有力的教育資源去優化、促進學校內外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四、家校合作的基礎

總的來說家校之間坦率而真誠的交流是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基礎,學校和家庭之間都想把自己所想和所做的事情告訴對方,因此交流勢在必行。教師可以把學校的教育計劃、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和日?;顒痈嬖V家長,讓家長對學校教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家長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庭背景、經濟、生活情況告訴老師,以便老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學校鼓勵家長對學校提出要求,把家長所了解的情況、關心的問題和心中的想法告訴學校,學校也不斷地通過交流渠道對家庭教育的模式和過程不斷地指導,雙方在互動中獲益,交流中發展。所以沒有家長參與的學校教育是沒有針對性,沒有個性的教育;沒有學校指導下的家庭教育更是盲目自發的教育,只有家校合作的教育才是完備健康的教育。

在當今時代,許多國家采取種種形式溝通社會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家庭參與對中小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影響。家長是否有效的配合,直接決定著學校教育的效果,1992年美國城市人壽保險公司所進行的年度調查,大部分教師認為,缺乏家長參與對學校教育是個“嚴重的威脅”,家校合作勢在必行,也理所當然。

(一)從家長的角度來看

1.家長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學校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有權利和義務讓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他們希望知道學校是怎樣教育他們的子女,希望了解學校的政策和計劃,子女受教育的權利是否受到侵犯,是否被體罰了等等。例如:蘇州昆山市某學校的附屬幼兒園,家長們為了更好的使子女健康成長,要求學校每星期讓家長到學校與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動,家長還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時定期到學校辦公,參與教育過程,督查校方的教育教學工作,了解孩子的三餐營養,活動和上課的時間搭配,孩子上學和放學的接車問題,安全問題,生活問題等等。

2.家長有自己的優勢和能力參與學校教育。

從理論上說,家庭教育是個體在整個社會化過程中的最關鍵時期的教育。因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嬰、幼兒童和青少年,他們正處在大腦迅速生長發育時期,也是潛意識學習的最佳時期和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時期。把握家庭社會化方向的人自然是家長。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關鍵。家長和兒童的特殊血緣關系決定了家長在兒童的身心發展中起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子女和家長的親情關系、經濟關系以及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樹立起家長在家庭中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家長有自己的優勢和能力參與學校教育。

(二)從學校的角度來看

學校教育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學??偸怯薪逃谥嫉?,最根本的便是德智體美勞。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到學校就是讀書,升重點高中考重點大學,其他的概不參與。其實,學校教育不僅要讓孩子讀好書,更要讓孩子做好人。做好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形成合力,學生缺一節課可以補回來,但思想上有一個盲區,恐怕要糾正過來不容易。因此,學校的課程和活動都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做家長的不合作,限制孩子參加學校的活動,或沒有重要事情也讓孩子缺席的化,這就影響到學校對課程的實施,從而影響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例如:昆山市某中學要舉行歌詠比賽。初三年級的一位女生,各方面條件都符合主持人要求。為此,學校專門聘請了一位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為她輔導、包裝,到臨近比賽時她父親知道了,極力反對,到比賽時還是缺席了。家長的這種不合作的態度和不負責任的行為,給這位學生造成很大的傷害,讓她在同學面前沒有面子,更失去誠信。事實上許多學?;顒佣夹枰议L的支持和配合,這種支持可能是精神上的,也有可能是物質上的,也有可能是責任上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學校和家庭的相互支持、交流和需要,才有家校合作的基礎。

五、家校合作關系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定位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擺正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各自的位臵,因為他們在不同的事務中擔當著不同的角色,凡事絕不能以誰為主,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明確各自的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應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一)家校合作中學校領導的角色定位

學校領導首先是鼓勵士氣的組織者,他要對家校合作進行大力宣傳,指導,支持和鼓勵,使學校教職員工對家校合作充滿信心和熱情,并以積極的姿態主動參與家庭的合作,營造出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圍。其次是家校合作的策劃人,他要帶頭參與家校合作的學校整體計劃的制訂,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動。最后是家?;顒拥膶嵤┱?,合作中有和諧的,也有矛盾的方面,學校領導通過自身人格魅力和個人能力能夠機智地處理家校間的矛盾??傊?,學校領導有責任激勵教師加強與家長的參與活動,同時也可以通過協調、管理、資金支持以及對家長參與活動表示贊賞等方式來幫助學校[3]。

(二)家校合作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師是家校合作過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動的具體策劃人,組織者和參與者;他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他是活動資源的開發人。教師進行一次家訪,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開一個家長會,要布臵會場,請家長發言,請學生代表發言,讓一部分學生作好服務工作,教師準備匯報材料等,所以無論是教師走出去,還是家長請進來都需要教師去組織實施。

在家校合作中,教師與家長必須是平等的關系,教師不應該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尊嚴,去影響孩子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或家長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教師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告訴家長,讓家長感到榮幸,教師也要幫助孩子在心中樹立起父母的偉大和無私,教師是家長和孩子聯系的紐帶,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

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家校合作的渠道隨時隨地因人而宜,許多活動在活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例如:一個學生數學競賽得了獎,如何告知家長,是打電話?發短信?帶口信?如果把喜報寄給社區或單位領導再轉交給家長,或許效果會更好。教師用真誠去對待家校合作,一定會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活動來。

(三)家校合作中家長的角色定位。

美國學者蘭根布倫納和素恩伯格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角色分為三類[4]:

1、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有關研究發現,當家長的這種角色參與學校教育時,他們能成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長的自信心以及家長對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隨著參與有所提高。

2、作為學?;顒幼栽竻⑴c者,自愿為學校提供無償服務。家長可作為班主任的輔助人員幫助教育學生,可就某門學科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可就自身經歷給學生做非正式報告等。

3、作為學校教育決策的參與者。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決策的全過程,即決策形成、決策執行和決策監督。

蘭根布倫納和素恩伯格只是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分成上述三種角色的。我認為我國現階段家長應該承擔的角色是:

1、學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責者。學校教育在改革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一旦出現問題,家長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責,為教育的健康發展出謀劃策。

2、學校教育的智慧者而不是觀察者。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參與,要用智慧,用真誠來支持教育,很多家長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參與者,成了一名觀察員。

3、學校教育的鼓勵者而不是批評家。學校教育的發展還需要家長的鼓勵和宣傳,特別是在領導崗位上的家長的積極參與,友情配合。

六、家校合作關系建立的關鍵

在學校管理者、家長、教師這三者中,他們之間的角色轉換,換位思考,是建立良好家校合作的關鍵之一,大家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想,可以彼此諒解,達成共識。關鍵之二是創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氣氛。營造合作氣氛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積極的態度,學校教職員工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為合作伙伴。教職員工度量要大,要能接納家長,有時教師會受到家長的批評,責怪,威脅。和家長的合作不是很愉快,我們還是要把家長看作是我們的上帝,彼此信任,消除隔閡,要以積極的態度接納家長,成為合作伙伴,那么一定會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二是實際的行動,能夠讓家長真正介入學校事務的合作中來。關鍵之三是與家長合作離不開語言的交流,老師要有誠心和富有愛心,講話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揚孩子的長處和進步,下列幾種方式能更好地與家長溝通:

1、認真聽對方講話,體會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

2、全神貫注于對方,與對方進行視力接觸,通過相應的身體語言(如身體前傾,面露微笑,點頭,握手)表明你的注意力和興趣,都集中在對方所講的內容上。

3、用開放式的陳述句對對方所表達的意見和情感作反應。

4、尊重對方,承認對方的意見對解決問題的至關重要。

七、家校合作的途徑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須教師要深入到學生家庭中去,同樣家長要參與到學校管理和改革中來,實現真正的溝通與互動,下面介紹幾種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徑和方法。

(一)家訪。家訪是學校和家長聯系的重要渠道,初中三年內教師對每位學生要家訪一次,班主任每年對學生要家訪一次,家訪過程中要作好家訪記錄,要求家長簽字,面對面分析問題,總結經驗,不埋怨、不指責、不批評,切實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發展,同時,家訪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員結構,家訪過程中要有禮有節,不能告狀式家訪,家訪時,一定要讓孩子在場,教師要有誠心和愛心要多表揚孩子的進步,真正起到教師、學生、家長之間建立合作關系。

(二)家長會。家長會是爭取家長配合的有效途徑,形式可以由家長進校舉行家長會,家長會每學期舉行兩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各年級組長主持,班主任了解學生情況,匯報學生成績,指出學生問題,介紹班級現狀,溝通家長意見。學期結束時也可以利用社區由教導處、德育處、年級組長、班主任走出校門到社區召開家長會,主要是匯報成績,向家長宣傳假期中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家長起一個監督作用,同時把行為規范極差的學生交給社區,形成一個三結合教育合力。

(三)家長參與教育。請家長進校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以了解學校,認識學校與學校保持一致。每個年級都要建立家長理事會,作為家長代表參與學校方針、政策的制定,參與學校后勤的管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隨時讓家長進教室聽課,家長與子女相互交流,使教育教學更透明。

(四)密切親子關系,為家庭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學校安排學生做“三個一”即:幫家長洗一次腳、做一次飯、說一句悄悄話。家長安排子女為教師也做“三個一”即:幫教師做一張賀卡、打掃一次辦公室、提一條意見,通過學生這個紐帶把家長和學校聯系起來。

(五)通過家校聯系卡、電話、短信、電子郵件等及時將學生學習、思想品德、體育健康、獲獎處分、重大活動、調整作息時間、臨時加班或放假等信息反映給家長,同時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

(六)設立學校開放日活動家長們久違了學校的生活,他們對學校的一切變得陌生了。孩子在學校干些什么?吃的怎么樣?學習怎么樣?這些都是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設立開放日活動,可以使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體驗久違的學校生活。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安排家長參加升國旗儀式,進食堂參觀,進課堂聽課,參加學生的課外活動,與教師、學校領導交流,填寫意見建議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個深刻、全面和真實的教育,必須是教師要了解家庭,作好與家長合作的心理準備,并且要積極鼓勵家長成為學校的密切伙伴;家長要承擔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積極參與學校事務,本著對教育的負責,用積極的態度成為學校的智囊,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八、家庭和學校合作的作用

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家庭和學校合作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學校和家庭相互協調,將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當學生感到老師和家長在為發展而協同努力時,他們會因此而受到極大的鼓舞,產生向上的動力,激發成就感,并最終轉化為進取的實際行動,很大程度上滿足孩子們心理上受關注的需要。

(二)家庭和學校合作可以優化教育環境,因為家長的職業、興趣、知識、閱歷、技能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可以有效彌補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

(三)家庭和學校合作有利于強化社區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家庭和學校的合作有別于家校聯系,它是指家庭和學校以溝通為基礎,相互配合,合理育人,使學生受到來自兩方面系統一致、各顯特色、相輔相成的教育影響力,形成多種終身受益的必要素質,更好地實現社會化。

(四)家長和學校的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使學生在學校內外獲得更大的成功。

九、家庭和學校合作的問題

目前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家庭和學校對合作的理解還較為模糊。雖然不少家庭和學校在觀念上已經有了家庭和學校合作的意識,但是什么是家庭和學校的合作?如何實施?各自的責任是什么?雙方在理解上還是很模糊的。就家長而言,很多家長把合作看成是到場、是參與,是義務而非權利。就學校而言,把合作看成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是相對比較次要的工作。這樣,雙方對家庭和學校合作本身缺乏正確一致的理解,在實踐中必然導致家庭和學校合作活動的低效,甚至無效。

(二)家庭和學校雙方缺乏充分的溝通。作為教育消費對象的家長,經常被一些學校教師認為是“外行”,在合作中只能處在被動接受信息的地位,這種缺乏溝通的合作必然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解,致使家庭和學校合作步履艱難。家庭和學校在合作中應是平等互信的。作為活動中相互作用的主體,他們在教育思想、知識背景、教養方式和態度等多方面存在著差異。正是因為有這些差異,為了實現共同的合作目的——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的發展,他們不僅要相互承認其主體性,而且必須進行充分的溝通,才能縮短彼此的距離。也只有當家庭和學?;ハ鄿贤?、互相尊重、彼此交流以及地位平等時,才有可能實現家庭和學校合作的真正目標。

十、對家庭和學校合作的理念研究與合作行為的發展是不平衡的

我國理論研究人員和實踐工作者對家庭和學校合作的界定以及特點的研究已達到了較高水平。

我國一位學者指出,“家庭和學校合作是指以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為目的,家庭和學?;ハ嗯浜虾椭С侄扇〉膮f調一致的互動活動”另一位學者也指出,“家庭和學校合作有別于家校聯系,是指家庭和學校以溝通為基礎,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來自兩方面系統一致、各顯特色、相輔相成的教育影響力,形成多種終身受益的必要素質,更好地實現社會化。” 我國又有學者概括了家庭和學校合作的五大特點,即目的同一性、地位平等性、形式互動性、理解溝通性和教育系統性。(內容來自劉曉的碩士論文《基礎教育“家校合作”的探析》(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11月)(1)目的同一性是指家庭和學校是不同的社會組織,在社會中分別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但在家校合作中他們具有明確、共同的目的性。青少年兒童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服務對象,家庭和學校合作必須以青少年兒童為出發點,才能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全面的發展。(2)地位平等性。學校和家庭理都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具有平等性的特征,學校和家庭應該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3)形式互動性。家庭和學校合作的本質具有互動性。家庭和學校的合作就是在學校和家庭之間不斷地相互影響,并在互動過程中動態地發展。(4)理解溝通性。學校和家庭在教育思想、知識背景、教養方式和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存在著差異,為了實現共同的合作目的,他們必須進行充分的溝通,這樣才有可能實現家庭和學校合作的真正目標。(5)教育系統性。家校合作是一個受多方面影響的包含多種因素在內的綜合系統工程,而絕不僅僅是學校與家庭雙方交往互動過程中的延伸。家校合作必須有相應的機構設臵作保證,由設計嚴密的計劃來體現,由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展開。

從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無論是對家庭和學校合作定義的研究,還是對家庭和學校合作特點的研究,都呈現出合作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的主要特征:

(一)家庭和學校有著共同的育人目標,即家庭和學校的合作必須以青少年兒童為出發點,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全面地發展;且二者共同的目標是開放的,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斷會有新的目標生成。

(二)家庭和學校是地位平等的兩種不同的育人力量,他們享有平等的權利,并承擔著不同的育人責任;二者的角色都由活動的管理者變為了活動的領導者。

(三)家庭和學校不斷地進行溝通與交流,在合作中相互支持和幫助。

但在實踐中,大多數來自實踐的案例停留在第

一、二個階段,這就形成了理念超前,而行為臵后的現象。

家校合作案例 家教建議

案例一:孩子厭學怎么辦? 趙某,高一學生,性格一向開朗外向,能說會道,好動,人緣好。為了兒子有出息,媽媽一直以孩子的表哥考上大學為例對兒子進行鼓勵和說服教育,時常拿兩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進行對比,一看到孩子不夠認真就責怪兒子不爭氣,比不上表哥。以前兒子很聽話,現在對媽媽的話產生了逆反心理。最近只要一提到學習,臉上就顯露出煩躁的表情;一拿到書本,就哈欠不斷。做作業也磨磨蹭蹭,拿塊橡皮也能玩半天。他時常感嘆:“學習真沒意思,真累!”看著趙某成績直線下降,媽媽很是焦慮。 李思齊老師回答:

趙某對學習的反應,實際上是厭學的一個典型案例。學習沒興趣,就開始消極應付,導致成績下降。在孩子不夠認真努力時,如果父母不進行合理引導,而是簡單粗暴地責怪他不爭氣,孩子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表哥考上了大學,有了榜樣,本來對趙某是一種促進,但父母不對他進行適度合理的激勵教育,反而拿來襯托自己兒子的“不爭氣”,本意是督促兒子更加努力學習,結果起到了負面作用。對表哥的過度贊揚使趙某感到自己在父母眼中顯得很無能,一無是處,處處不如表哥,于是逐漸變得自卑和厭學。他越厭學,越學不好,成績越差,成績越差就越厭學,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使他完全失去了自信心,最后索性破罐子破摔,逃避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長期得不到別人的認可,自己的努力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就會產生挫敗感,就不可能對某一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也不例外。一個學生如果在學習中老是受到批評、指責而很少受到表揚、夸獎,那么他對學習就會產生厭煩和畏懼情緒。因此,如果孩子厭學,家長要了解其原因:是學習困難造成的,還是家長期望值過高造成的?如果是學習困難而使學生沒有成就感,家長可為孩子進行學業輔導,或者請家教輔導,以提高孩子成績。如果是家長的過高期望造成的,就應該立即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讓孩子經常有成功的體驗。一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成就感,厭學的情緒就會消失。

另外,到了高中,學生的成績開始拉開檔次,并且差距越來越大。有的孩子自尊心強,極要面子,就會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苦惱,甚至傷心流淚,認為學習不能給自己帶來喜悅,只有失敗后的煩惱和自卑。尤其是初中成績優異,到了高中逐漸跟不上的孩子,受挫感就更嚴重了。

建議趙某的媽媽好好跟孩子談談,加強感情上的交流,與孩子交朋友,分解過去因為與表哥對比而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和傷害。在對待學習的問題上要以鼓勵為主,多一些贊許和肯定,少一些批評和責備。提到孩子表哥時,不要把表哥的長處與自己孩子的短處相比,可以讓表哥適時適度地介紹一些學習的經驗體會,供孩子參考。

案例二:怎樣輔導孩子克服學習中的自卑感?

在高一時,小A的學習還比較優秀,一般在年級里排前五名,高二時學習就有點退步,有一次月考排到了年級二十幾名。小A為人靦腆,愛臉紅,自己意識到了就努力克制,但越想控制就越容易臉紅,她心里就著急起來,學習也無法專心。小A的媽媽咨詢了許多朋友,小A自己也要求去看心理醫生,看過之后,也沒見多大成效。小A每天總是悶悶不樂,煩躁不安,小A的媽媽試著問她擔心什么,她就說自己是個有問題的人,與人家不一樣等等。有一天,小A對媽媽說:“媽媽,我很自卑,看他們學得很帶勁的樣,我自愧不如,我是不行了,我的問題多……”看到小A這么消極,小A的媽媽一籌莫展。

趙玉新老師回答: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越來越關心自我,越來越密切地注視自己,常常很自然地拿自己與周圍人比較,很想肯定自己,處處能趕超別人,使別人能對自己刮目相看。這雖然有催人奮進的積極一面,但由于青少年容易情緒化,看事物常常以偏概全,一旦在比較中感到自己與別人有距離,或是比較后通過自己努力還是達不到自己愿望,這時就會產生挫折感,變得心灰意冷,產生自卑心理。 小A的媽媽應該更多地走近孩子,走進孩子的生活,多說肯定的話語。對于自認為不如人的孩子,要給他們更多的肯定。有時候,雖然明知如“你一定能考出好名次”,“你絕對不會輸”等話語是自欺欺人,但是這些肯定的話語能夠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一股自信力,他們會把這些肯定的話當作既成的事實來要求自己,從而拋開一切顧慮和猶豫,沉著應戰,發揮出他們應有的水平。這就是語言暗示的作用。

一位羅馬詩人曾經說過:如果有位女子因她的膚色太黑而煩惱,你不妨贊美她的肌膚如胡桃般的美麗。有一句話說得好,一個人的缺點往往就是他的優點所在,而一個人的優點往往即是他的缺點。對于自卑的孩子,父母一方面要發現他的優點,另一方面是要換個角度從積極的方面去評價他的缺點。例如,如果孩子膽小,可以對他說:“膽子小就不太會闖禍。”如果孩子為臉紅煩惱,可以對她說:“臉紅說明你有自尊心。”如果能夠引導孩子從積極的方面看待自己的某些缺陷,自然而然就可減輕孩子的自卑感。

案例三: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差,怎么辦?

小松同學進入高中以后,早操遲到,上課瞌睡,不交作業,有空就去玩耍……成績直線下滑。老師找他談了很多次話,他要么說自己會改正,要么就沉默不語。父母與他談話,他干脆就與家長頂嘴:“我已經很努力了,還能要怎么樣!”

進入高二以后,情況依然沒有改觀,家長痛苦不堪…… 張振兵老師回答:

通過了解,知道小松同學上高中之前一直住在家里,父母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進入高中以后,小松沒有做好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離家寄宿以后,缺乏自理生活的能力和合理安排生活的習慣,感覺比較累,比較緊張。在初中時,由于知識容量小、難度低,再加上老師盯得緊,所以小松成績還過得去,但高中知識容量大、難度高,小松就感覺學得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首先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應該讓孩子認識到“態度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成就人生”,下大力氣幫他培養一些學習、生活的好習慣,例如制訂學習計劃,合理安排時間,歸納整理學習資料等等。

當然,改變壞習慣,培養好習慣不是那么容易的。心理學曾有一項研究,認為一個習慣的形成,至少必須重復二十一次。所以,好習慣的養成還需要家長不斷反復的督促與適度的獎罰措施。

案例四:孩子嫌家長煩,怎么辦?

小軍平時是一個個性極強的孩子,在小學初中的時候,他是家長眼中、老師心目中的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在班級里一直是老師的得力助手。

可是到了高中之后,他有幾次考試沒考好,媽媽就總是在耳邊嘮叨,弄得他根本沒有心情去學習,甚至有幾次和媽媽大吵起來。

可是媽媽還是一如既往地不停拿他的成績來說事。久而久之,小軍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最差的一次竟然滑到了班級下游,他自己也很苦惱??墒窃谒磥?,媽媽不但沒有來安慰他,還在以往的嘮叨中,又多了一種叫做責備的東西。這令他十分失望,漸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漸漸地不愿意與父母說話,“她一說話我就覺得她很煩。”“我雖然也知道她為了我很辛苦,可是一聽到她一張嘴就是我的成績怎樣怎樣,我就煩得不想再和她說任何一句話了。” 劉俊老師回答:

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什么都無所謂,只要孩子成績一下降,孩子就什么都不好了。殊不知,這樣就會造成孩子與家長的對立。 其實,除了學習成績以外,孩子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關注,比如說生活、心理等等。平時多關注一下孩子的心理狀況,多了解一下他們在想什么,這樣才能把握孩子的“心靈脈搏”,讓孩子樂意與家長交流,從而找到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家長不能只看到孩子學業上的短處,還要善于欣賞孩子其他方面的長處。不要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退步就否定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努力與成果。何不讓孩子活在一種“光環”之下呢?讓孩子產生“我也很優秀”的心理狀態,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使孩子以積極的心理狀態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挫折。一個心理狀態積極的孩子是不會拒絕與他人包括家長進行交流的。

案例五:寄宿生家長怎樣關注孩子的學習?

我家距離你們學校比較遠,孩子只好住在學校里。我們工作也比較忙,沒有多少時間看他,不能再像初中那樣關注他每一天的學習情況。我想問一下寄宿生家長平常該做哪些事情來促進孩子的學習?

王詩鋒老師回答:

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后,學習方式與課程難度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許多學生就是住在家里,家長也很少有能力再去輔導他們的作業。所以,在學習上,家長除了進行督促外,基本起不到太大作用。

我認為家長主要應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當孩子與家里通電話或者放假回家時,家長一定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話語,看看他最近主要關注什么。如果他(她)主要談正面的東西,例如誰誰的成績比自己好,誰誰的學習方法比較適中,自己所在班級學風等等,就說明孩子精力主要是放在學習上。如果主要談論誰誰家里多富有,誰誰家里有幾輛汽車,班級里誰又買了一件名牌衣服,誰誰在玩游戲機、MP3等,就說明孩子心思在轉移了,這時就要加強其學習狀態的教育了。

由于孩子回到家或者給家長通電話時,往往只匯報“自己好”的一面,所以要想全面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動態,還必須多與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聯系,因為他們最了解你的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洛社高中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在學校夜辦公,所以與孩子的談話交流會比較多,對孩子的看法一般也比較客觀、公正、全面。家長多與老師聯系,能盡量多地掌握孩子在學校里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對孩子的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參考作用。

案例六:孩子封閉自己,只知道學習,該怎么辦?

小悅的媽媽發現自己的女兒自高一分班之后就逐漸寡言少語,情緒不穩定,與班里的其他同學經常發生小摩擦,甚至連同一個宿舍的舍友也從不搭理。據小悅媽媽反映,初中的小悅活潑開朗,和同學關系也不錯,但學習不是很認真。然而現在她簡直像“脫胎換骨”了一樣,每天除了睡覺、吃飯就是學習,只要跟她談學習以外的事她就很生氣,有時她還很在乎別人對她的看法,很痛苦又很矛盾。父母對小悅的現狀很擔心,多次開導她,但她就是“一根筋”,依然維持現狀。最近,她向父母提出要退宿,理由是與宿舍同學沒什么共同語言,關系緊張,覺得她們都在刻意排擠她。對此,小悅父母很苦惱。

虞黎燕老師回答:

初中的小悅活潑開朗,和同學關系也不錯,但學習不是很認真,為什么在高中就封閉自己,并一反常態地只知道學習了呢?

要對癥下藥,就必須先找到原因。經了解,小悅進入高中后交了一個“死黨”,無話不談,關系好得不分彼此。那個同學成績比較優秀,但是后來兩個人的關系不知怎么回事搞僵了。從此,小悅就開始封閉自己,認為周圍的所有人都不可信,都不值得交往,因此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學習上,她認為只要學習好了,沒有朋友也沒關系。

小悅曾經開朗活潑,但高中時交的好朋友離開了她,導致她走人了一個極端,認為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友情,別人都是不可信任的,這是典型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因為怕再次受傷,她就開始封閉自己,排斥他人。但她內心深處又放不下這段友情,因為她很在乎別人對她的評價。從這一點可見,她還是渴望別人能接納她,和她做朋友。

針對小悅的這種心理,家長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引導孩子認識到交友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人與人的相知有時候需要“緣分”,人的一生不一定能交上幾個知己。同時還要引導孩子在與別人相處時,要多找別人身上的優點,寬以待人才能贏得友誼。另外,家長可以與孩子的同學、舍友作些交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怎樣與他們相處的,創造機會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與同齡人交往,久而久之,孩子的狀態會有所改觀。

案例七:

我校楊曄老師的孩子從小不要父母多費心,他有自己的奮斗目標,學習能力較強,能冷靜面對自己的優勢學科,也清楚自己的薄弱環節。但他后天學習習慣不是很好,學習定力不足。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有所改善,學習成績顯著進步。去年他上高三,二??荚嚱Y束后,因距離自己理想中的大學比較遙遠,他一時有點泄氣了。

楊曄老師的對策:

針對兒子自尊心比較強,原來自信滿滿,現在底氣不足的情況,我采用了寫信的方式,激發他的自信心:

18年來,我們風風雨雨一路走來,你帶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快樂,謝謝你!特別是近年來你的執著、堅韌、頑強讓我們欽佩,你的冷靜、睿智、豁達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些足以讓我們為你驕傲!

其實我從電話里你熱情的話語里聽出了你戰斗的激情,從你朗朗的笑聲里聽出了你的自信,從你冷靜又略帶謙虛的分析里看到了你的潛能,你有一個良好的復習狀態,相信自己,你能行!

作為家長,總有一些話要對孩子說,但是處于叛逆期的孩子比較難以接受,因此我與孩子交流時多次采用“相信”這個詞匯:

現在,你即將面臨人生的一個機會,也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相信你的實力,相信你會作頑強的拼搏,相信你會謹慎地對待考試,這里我們只是以曾經的高考參加者身份和你探討一些問題。

孩子們在求學階段,對理想中的大學總有一個美好的憧憬,但有時候理想與現實會有一定的距離甚至感覺遙不可及,孩子便有些無所適從,這時需要提升孩子的情緒:

孩子,現在是一個機會,但并不是唯一的機會,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還會有許許多多的機會。目標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但當我們回首歷史的時候發現對有些目標并不需要那么執著,哥倫布如果不是堅持他到的是印度而能發現是一塊未經開發的新大陸,也許美洲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了,目標有的時候是可以分段實現的。對于我們來說,比結果更重要的是享受過程。

上一篇:家校共育主題班會案例范文下一篇:教育系統紀律教育講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