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近代史綱要練習題范文

2023-10-10

中國近代史綱要練習題范文第1篇

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簡要說明中國工人階級的產生及其特點。 2.簡要說明中國資產階級的來源和構成。

3.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4.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教訓是什么? 5.帝國主義列強沒有能夠實現瓜分中國圖謀的原因是什么? 6. 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

7. 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8.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專題二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天朝田畝制度》的基本內容。 2.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3.維新派與守舊派論戰的主要內容。 4.怎樣看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性質。 5.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 6.評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7.為什么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性巨大變化?

專題三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1.初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2.同舊民主主義革命相比,五四運動有哪些特點? 3.中國早期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物,主要有哪些類型。 4.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特點。

5.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呈現了哪些新面貌? 6.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專題四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1.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的特點。

2.中共八七會議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3.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4.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的主要內容。 5.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專題五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策略總方針。 2.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殘暴罪行。

3.為什么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屬于中國? 4.延安整風運動的內容。

5.為什么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戰爭?

6.在抗日戰爭的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進行的主要戰役及其退敗的原因。

專題六

為新中國而奮斗

1.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發生了兩次轉移,每次轉移的歷史條件是什么?

中國近代史綱要練習題范文第2篇

關鍵詞:南京工業大學;校史;思政課改革

作者簡介:劉亮(1987-),男,漢族,山東濟南人,博士,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

校史是一所高校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本身蘊含著立德樹人、資政育人的功能,本身就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本文將探討南京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南工”)校史融入綱要教學的可行性、價值與意義、實踐途徑。

一、南工校史與綱要教學融合的可行性

(一)南工的創建發展是民族高等教育奮斗史的縮影

南工的源流之一—三江師范學堂誕生于1902年,是中華民族尋求教育現代化的起點之一,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自主辦學的起點之一,也是近代中西教育文化交流的起點之一。這本身就蘊含著蓬勃的生機,蘊含著近代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之后,發展的國立東南大學(1923年)、國立中央大學(1928年)成為當時聲動亞洲的名校,在歷屆校長的帶領下,課程設置合理、師資配備一流、大師云集,是當時中國人也能辦好高等教育的重要體現。1958年分立出南京化工學院。另一條源流是,始于同濟醫工學堂師機科的1953年南京建筑工程學校。兩所高校在2001年合校成為南京工業大學。經過近二十年發展,南工入選首批國家“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支持高校、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江蘇省綜合改革試點高校、江蘇省人才強校試點高校、國家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梢哉f,一部南工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高等教育從傳統走向現代化的歷史,充分體現了中國人也能辦好大學的重要特征。

(二)南工師生在抗戰洪流的中的作用

盧溝橋七七事變后,中央大學即著手西遷,與北大、清華、天津大學的慌亂相比,校長羅家倫因為早已準備,所以整體而言,中大的西遷較為有序,避免了慌不擇路。10月中旬,中央大學文、理、法、農、工、醫、教育七個學院的新老學生約1500人,教職員工約1000人,連同家屬共4000多人,由分批乘輪船趕赴重慶。12月初,中央大學農學院的職工把場內的良種畜禽籠置于牛背之上,然后驅趕牛、羊、豬等徒步離開南京,奔向重慶。后來羅家倫在《抗戰時期中大的遷?!芬晃闹袑懙溃?ldquo;在第二年(1938年)的深秋,這些牲口長途跋涉,已經是風塵仆仆了。趕牛的人更是須發蓬松,好像蘇武塞外歸來一般。我的感情振動得不可言狀,就是看見牛羊亦幾乎像看見親人一樣,要向前去與之擁抱。” ①抗戰開始以后,南開大學被日本飛機炸得精光;中央大學卻搬得精光,連畜牧場的牛羊都從南京趕到了重慶。中央大學沒有因為殘酷的戰爭一蹶不振勢,反而在充實、擴展與提高的道路進一步,為中華文化的發展保留了火種,為中華文化的軟實力保存了力量。

(三)南工革命史是中共革命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9年之前,南工師生一直奔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南工人為爭取紅色政權,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壯麗的贊歌。如,《共產黨宣言》的最早中文翻譯者陳望道先生就曾經在中央大學學習過。如,20世紀20年代初期,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是革命活動的重要陣地,謝遠定、吳肅(吳亞魯)、宛希儼等都是建黨初期的共產黨員,為南京地區黨、團組織的建立和愛國學生運動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至今,雨花烈士陵園,依然安葬著有著南工學脈的烈士。1947年5月20日,為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和內戰政策,中大師生走上街頭,高呼“反內戰、反饑餓、反獨裁”,“反對征兵征糧”,“增加教育經費”,“取消特務組織”等口號,并積極準備罷課、罷教。雖然遭到國民政府的血腥鎮壓,但是偉大的愛國運動,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統一戰線斗爭的光輝一頁。

(四)南工學科建設發展與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息息相關

1959年,國家進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階段,學校新建部分專業下馬,電化學工藝專修學校學生轉入無機化工專修科繼續學習。后來,南工新建化學工程專業成立化學工程系,并成立相關研究所,新增和調整了許多教師和教輔人員。改革開放之后,由單科性化工學院發展成為化工類多學科綜合性工業大學-南京化工大學。另外一個源頭的南京建筑工程學院,是一所以土木建筑工程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隸屬于國家建設部使辦學規模迅速擴展,辦學水平和效益有了較大提高。2001年兩校合并后,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為相關行業、江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

二、南工校史融入綱要課教學的價值

(一)充實、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說服力

校史承載著國史國情、黨史黨情教育的重要功能,具有貼近歷史、貼近現實、貼近學生的特點,讓學生感到可信、可親、可敬、可感、可學。②制約綱要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就是歷史人物與學生真實生活的距離,學生總是覺得太過遙遠,不夠貼近實際。而校史就發生在本校,就是身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減少了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有親近感。與此同時,同學對于學校的貢獻、對于校史人物,非常陌生,而在課程中穿插校史故事,會讓他們感到新鮮,同時又增強了對學校的認同。如,南工老校長時鈞院士90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感人事跡,充分說明了一名教師對黨組織的向往,更充分說明了高級知識分子對黨組織的追求與擁護,對中國共產黨信仰的信服。

(二)為學生提供正確的“三觀”導向

當下社會復雜多變,世界出于百年不遇的大變局,而世界與中國的發展又息息相關,互動互聯,因此這些年歷史虛無主義在網上盛行,不可避免的會影響、沖擊部分學生既有的價值觀,甚至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長此以往,既會阻礙青年的健康成長,又會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甚至產生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所以,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大勢所趨,大勢所然,勢在必行。而在這過程中,包括綱要課在內的思政課義不容辭、必須迎難而上,主動亮劍。那么,講課的過程中,既需要宏觀的理論講解,又需要生動的、感動心靈的故事,雙劍合璧,雙管齊下,才能藥到病除。因此,生動的校史故事無疑更受學生歡迎。筆者曾經在課堂講解革命戰爭年代走在歷史潮頭的南工學子的生動故事,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尤其是雨花英烈中的南工學子,更有學生潸然淚下。

(三)增強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綱要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增進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新中國成立之初,受制于工業基礎薄弱,只能生產一些初級產品,類似拖拉機、坦克車之類的工業品無法制造,直接影響國家的國防建設、工業建設。因此,改革開放之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工業建設,一代又一代的南工人,勇立潮頭,堅定工業報國的理想信念,踐行著南工人的初心和使命,踐行著南工人的愛國情、報國志。同時,奉獻社會,將個人的發展與祖國同行,與社會相向。如,法學院校友周強,畢業之后,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成為一名村干部,帶領鄉親們通過種植蔬菜發家致富?,F在他的故事,已經成為南京,乃至江蘇青年中的一段佳話。這些生動的案例,勝過千言。

(四)弘揚“明德、厚學、沉毅、篤行”的南工精神

明德、厚學、沉毅、篤行是南工校訓,沒有花哨,卻處處質樸。明德,探究各自領域的事物,保持專一,達到精一,端正自己的心,修身養性,之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厚學,轉義出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沉毅,砥礪意志,堅忍不拔;直面挫折,百折不撓。篤行,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際。這8個字,就是南工的文化象征,是南工堅守的精神家園,是南工人堅守的信條。通過這些講解,無疑會增進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會持久影響他們的精神。

三、南工校史融入綱要課教學的實踐途徑

(一)緊密結合課程內容,把握課堂教學主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說,思政課課堂是主陣地,思政教師要守好一段渠。課堂教學需要講明理論,尤其是講明“四個選擇”,其重要性無可置疑。同時,輔助故事,動人的故事、感人的故事、充滿正能量的故事,會感動學生的心靈,會讓課堂增色、添彩。如,第一章“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中涉及列強入侵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么的問題,可以列舉金陵大學的故事,辯證看待文化滲透利弊。再如,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可以講陳望道的故事,可以列舉雨花英烈的故事,說明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如,第六章“抗日戰爭”,可以舉例南工師生走向抗日烽火的故事。第七章“解放戰爭”,可以舉例“520”愛國運動,反對蔣介石獨裁。

(二)結合校史資源,進行實踐教學

課堂與實踐教學是綱要教學的一體兩翼,缺一不可。因為,新時代的思政教學必須從“大水漫灌”變成“精準滴灌”,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有獲得感。另外,教學的對象已經在認知特點、認知規律、思考方式、學習方式乃至行為方式等發生巨大變化,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一代”,這就使得我們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需要進行相應調整與變化。目前黨中央對于思政課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這使得我們有更多的經費、硬件等進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增加他們的課堂角色,增強獲得感。以校史為資源,以感人的校友故事為藍本,通過聽(聽講座)、講(演講)、讀(讀經典)、走(校史館)、唱(校歌)、演(歷史情景劇)、寫(寫感悟)、做(在微博、微信、QQ等網絡平臺傳播正確的歷史觀)8種方式構建立體實踐教學模式。

總而言之,南工校史蘊藏著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國史的豐富內涵。將校史融入課堂,融進教學將會是教學別開生面,特別出彩。第一,提升學生的新鮮感,從而提高參與度,提高抬頭率,從“默然處之”轉變為“激情參與”。第二,提高學生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情感。在觸摸歷史、感知校史的過程中,讓他們行動、心動,深度理解中國人民“為何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何選擇中國共產黨、為何選擇社會主義制度、為何選擇改革開放。

[ 注 釋 ]

① 羅久芳,著.我的父親羅家倫[M].商務印書館,2013,09:204.

② 柳禮泉,唐珍名.高校德育視野下的校史校情教育 [J].高校理論戰線,2013.

中國近代史綱要練習題范文第3篇

關鍵字:長征艱苦奮斗勝利

歷史課帶領我觀看了電影《長征》。電影的開篇就向我展示了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紅軍戰士冒著槍零彈雨奮勇突擊。每次看到這樣的戰爭場面,我總會思考現在能在和平年時代里學習和生活,是那些無名的英雄戰士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堕L征》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的地方,我們應繼承和發揚當年紅軍長征的精神,把長征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變成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前進的巨大力量。紅軍長征的路是艱苦的、漫長的;我們回憶長征、紀念長征,就是要更好地繼承和弘揚紅軍長征精神,把紅軍長征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一代一代傳下去,萬眾一心、艱苦奮斗。

電影《長征》介紹了由于當時臨時中央的領導者,在指揮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和突圍的時候,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紅軍雖然英勇作戰,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但是自己也損失慘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時,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出發時的8萬余人已經銳減至3萬余人。而且這時國民黨已判斷紅軍將沿湘桂邊境北上湘西同紅

二、六軍團會合的戰略意圖,調集重兵,企圖把中央紅軍一網打盡。在這革命的危急關頭,在毛澤東等人的力爭下,中央紅軍改變了原先的戰略計劃,決定爭取主動,向敵人防御薄弱的貴州前進。跟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又重溫了這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 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了擴大會議。會議集中全力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領導,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義會議的召開證明,作為一個嚴肅的、對人民負責的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出來都是正視自己的錯誤,并注意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學習并汲取教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全過程的某一個時期內,中國共產黨是具有自我凈化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的,黨正是通過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誤的教訓,不斷地把黨及黨所領導的革命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6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合,開始與張國燾的分裂主義作斗爭,左路軍走過人跡罕至的草地。隨后,紅

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繼續北上,攻克天險臘子口,翻越六盤山,到達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中央紅軍長征結束。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

一、

二、四方面軍在甘肅省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結束。長征是人類歷史上艱苦奮

中國近代史綱要練習題范文第4篇

上編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1840-1919)

綜述 風云變幻的八十年

1、怎樣理解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答: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為外國資本主義打開了侵入中國的大門,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戰前,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封建國家;戰后,中國的領土、領海、關稅、司法等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受到外國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從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淪入半殖民地的地位。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后,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逐漸解體,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又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從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轉變為半封建的社會。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變化。戰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戰后資本-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另一個主要矛盾。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成為落在中國人民肩上的雙重歷史任務。因此,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怎樣認識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社會性質及其基本特征?

答: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但必須認識到,兩大主要矛盾發展是不平衡的。當列強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時,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而當列強改變侵華手段與方式,使用經濟、政治而非軍事的手段和以間接的“以華治華”而非直接的殖民統治的方式時,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最突出。當國內的革命戰爭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脅時,則兩個主要矛盾重合為一,帝國主義與封建階級為一方,人民大眾為一方,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是這兩對基本矛盾互相交織和交替作用的結果。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大國,鴉片戰爭后,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逐漸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使本來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中國,淪為表面上獨立、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中國原有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經濟結構起了很大的解體作用,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初步的發展,但同時封建地租剝削與買辦資本、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相結合,仍然在社會經濟中占據顯著的優勢。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變成有了一定程度資本主義成分的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是一個特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它的主要特征,教材已作了概括,其中第一條、第二條指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及其與中國封建勢力結合并把其作為自己的統治基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政治特征;第

三、四條指明封建經濟已經解體但仍占統治地位、民族資本主義已經發生但發展緩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特征;第五條、第六條說明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廣大人民極端貧困和毫無政治權力,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答:近代中國的時代特點以及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人民始終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兩大歷史任務中,首先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反對外國列強的侵略,擺脫封建專制的統治。這個歷史任務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變民族壓迫和人民受剝削的狀況,必須首先進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解決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問題,才能為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創造前提與基礎,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開辟道路,才能使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成為可能。歷史表明,近代中國社會的兩大歷史任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前一個任務為后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目的與必然要求。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答:近代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發動一系列侵略戰爭,迫使中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勒索大量戰爭賠款,直接割占中國大片領土。它們在中國的通商口岸設立完全由外國直接控制和統治的租界;19世紀末,還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列強侵略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他們還取得了在中國的駐軍權和派駐軍艦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國防主權,包括領海主權。列強通過公使駐京直接向中國政府發號施令;通過領事裁判權破壞中國司法主權;通過控制中國海關直接干預中國內政外交;它們還扶植和收買代理人,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從而把中國當權者變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馴服工具。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的特權,迫使中國開放通商口岸;通過協定關稅,使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被宰割的地位;通過大規模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使中國逐步淪為外國侵略者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掠奪地,并操縱了中國的主要經濟命脈。列強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國社會經濟長期不能有效發展的根源。列強還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一些傳教士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它們還宣揚“種族優劣論”、“黃禍論”,目的是為帝國主義侵略有理制造輿論。所以,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地侵略和本國封建勢力對人民的壓迫,是近代中國落后、貧困的根本原因。雖然,列強在侵華的時候也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機器技術帶入中國,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生。但是,其主觀上并不希望中國成為獨立自主富強的近代化國家,因此總是千方百計地壓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阻撓和破壞中國社會的進步。歷史證明,只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中國才有可能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

2、近代中國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具有什么意義?

答: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與中國人民反侵略,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史。第一,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絕不僅僅是為了通商,而是為了掠奪和擴大殖民地,為了他們自身的殖民擴張利益。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使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繞的愛國主義斗爭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很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定一次又一次不平等條約,但是卻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后,在瓜分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各階層人民救亡圖存的努力探索和奮起抗爭,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中所隱含的不甘屈服的偉大力量,不得不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政策。第二,通過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促進了中國人民的奮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的思考、探索和奮起直追。 鴉片戰爭以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史地,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于是有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19世紀70年代以后,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還提出要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強烈反對外國侵略,希望中國能早日獨立富強,。甲午戰爭以后,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剌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梁啟超指出:“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二百兆以后始也。”嚴復在其《救亡決論》中喊出了“救亡”口號,在其《天演論》中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指出,中國如果不自強就有可能亡國滅種、失去民族生存權利。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副藥力猛烈的清醒劑,也是一個振聾發聵的警世鐘。正是這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民族利益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并永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3、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教訓是什么?

答:中國在歷次反侵略戰爭中失敗的原因,雖然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應當從中國內部因素來分析。毛澤東同志把鴉片戰爭及其以后一百年間中國對外戰爭的失敗歸結為兩個原因: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后。第一,近代中國社會政治制度的腐敗和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是反侵略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1840年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清王朝統治者從皇帝到權貴,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御敵之策。由于政治腐敗、經濟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統治階級封閉自守,妄自尊大,驕奢淫逸,盲目進攻;另一方面又使統治者和清軍指揮人員在戰爭面前完全沒有應變的能力和心態,不適應于近代戰爭,不少將帥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有的甚至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眾,擔心人民群眾動員起來會危及自身統治,所以不敢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清朝統治集團在對外戰爭中妥協、退讓、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經使它失去在中國存在的理由,不推翻它是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八國聯軍之戰后短短10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這是歷史的必然。第二,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落后,國家綜合實力低,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另一重要原因。當時的英國已經歷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力獲得突飛猛進地發展,而中國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經濟的水平上。經濟技術的落后直接造成軍事裝備的落后,軍隊指揮員不了解近代軍事戰術,從而造成軍隊素質和戰斗力的低下。經濟技術落后是反侵略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經濟技術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戰爭中失敗。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政府不能很好地組織反侵略戰爭,不能有效地發動和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甚至壓制人民群眾,其失敗才是不可避免的。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留給我們深刻的教訓:第一,在中國近代,要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必須改變帝國主義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帝國主義侵略是造成中國人民巨大災難的根源,與此同時,腐敗的清政府也已失去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勝利的能力和資格。而清政府之所以喪失了這種能力,從根本上說,是封建專制制度造成的。因此,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同時又要推翻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是歷史賦予中國人民的兩大歷史任務。第二,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需要在科學技術方面奮起直追,需要進行現代化建設。但現代化建設的前提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就沒有進行現代化的前提和條件,難以使國家真正強大起來。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認識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訓?

答:意義:(1)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動搖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加速了清王朝的衰敗過程;(2)太平天國起義還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給侵略者應有的教訓;(3)太平天國是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農民戰爭的新的歷史特點;(4)太平天國起義沖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5)在19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太平天國起義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失敗原因:從主觀方面看,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他們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未能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敗現象的滋長,也未能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從而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向心力和戰斗力。二是戰略上的失誤。太平軍偏師北伐,孤軍深入,分散了兵力。三是在太平天國后期,拜上帝教的思想理論給太平天國起義帶來了危害。從客觀方面看,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聯合鎮壓太平天國。教訓:太平天國起義及其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由于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斗爭取得勝利的重任。單純的農民戰爭也不可能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2、如何認識洋務運動的性質和失敗的原因、教訓?

答:性質:洋務運動是清朝封建統治階級中的洋務派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而實行的一場自救改革運動,既有其進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失敗原因:(1)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派企圖在不改變中國固有的制度與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產技術為手段,來達到維護和鞏固中國封建統治的目的,這就嚴重限制了洋務運動的發展。(2)洋務運動對西方列強具有依賴性。西方列強依據種種特權,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和控制,它們并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起來,而洋務派卻處處仰賴外國,企圖以此來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無異于與虎謀皮。(3)洋務企業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務企業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其管理卻是封建式的,企業內部充斥著營私舞弊、貪污中飽、揮霍浪費等腐敗現象。教訓:洋務運動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務運動的失敗說明,在不觸動封建專制統治、沒有擺脫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控制的前提下,試圖通過局部的枝節改革發展本國資本主義,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3、如何認識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訓?

答:意義:(1)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維新派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高舉救亡圖存的旗幟,要求通過變法,發展資本主義,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維新派的政治實踐和思想理論,不僅貫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2)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維新派鼓吹民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并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些措施雖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3)戊戌維新運動也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在維新運動期間,維新派通過組織學會、創辦報刊、翻譯西書、開辦學堂,大力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自由平等、社會進化觀念,批判封建君權和封建綱常倫理,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維新派的推動下,文化界還形成了廣泛的文化革新運動,而且維新派在改革社會風習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失敗原因:(1)客觀上,維新派的勢力非常弱小,將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反對變法的守舊勢力卻相當強大,新舊力量對比的差距預示著這場運動如履薄冰,難以取勝。(2)主觀上,維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這場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義。他們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經濟上,雖然要求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卻未觸及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二,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他們雖然大聲疾呼救亡圖存,卻又幻想西方列強能幫助自己變法維新,結果卻是處處碰壁。第三,懼怕人民群眾。維新派的活動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的小圈子。他們不但脫離人民群眾,而且懼怕甚至仇視人民群眾,因此,運動未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教訓: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不但暴露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同時也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就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而“戊戌六君子”的鮮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棄改良主張,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1、革命派在與改良派論戰中是如何論述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的?

答:同盟會成立后,?;逝蓸O度恐慌,大肆抵毀革命。1905—1907革命派與?;逝芍g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論戰。革命派在論戰中論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首先,清政府已是帝國主義的“鷹犬”,因此愛國必須革命。只有通過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禍”,獲得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其次,進行革命,固然會有犧牲,但只有革命,才能擺脫清政府所帶給人民的痛苦,革命是“救世救人”療治社會的良藥。再次,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革命本身正是為了建設,所以革命雖有犧牲,但必將帶來歷史的進步。

2、為什么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性巨大變化?

答:辛亥革命前,統治中國的是腐朽的清王朝,是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辛亥革命后,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了中華民國,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政體。盡管這種政體后來名存實亡,但這畢竟引起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性巨大變化:(1)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2)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3)給人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3、辛亥革命為什么會失敗?它的失敗說明了什么?

答:辛亥革命的失敗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主觀原因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客觀原因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其中,主觀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體現在:(1)領導辛亥革命的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十分軟弱的階級。所以,盡管其因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在革命斗爭中,卻時常表現出明顯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他們沒有也不可能提出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2)敢不敢放手發動廣大工農群眾,特別是發動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是中國革命成敗的關鍵之一。武昌起義前,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和組織群眾的工作,只限于會黨和新軍這個狹小的范圍,而沒有深入到廣大農民、手工業者中去。武昌起義后,革命形勢日益高漲,面對農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資產階級革命派此時卻站到了農民的對立面,他們解散農民武裝,制止農民斗爭。因此,他們在反對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斗爭中,得不到農民群眾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無援的境地,革命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3)辛亥革命缺乏一個組織嚴密、堅強有力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作為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同盟會未能勝任其歷史使命。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有能夠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中編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1919-1949)

綜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什么時代條件下和國際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這對中國革命事業帶了哪些影響?

答: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包括:(1)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2)帝國主義列強的爭奪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歐洲大國走向衰落,美國和日本崛起;(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爆發社會主義革命,給世界人民的解放事業開辟了一條新道路;(4)在蘇俄領導下,共產國際成立,積極開展世界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爭取自身解放的斗爭;(5)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在帝國主義壓迫下和共產國際幫助下日益覺醒。這些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對中國革命的影響:(1)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中國所受到的壓迫和剝削比之過去更為嚴重,被瓜分的危險日益加深;(2)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美國和日本崛起,美國和日本,尤其是日本侵略勢力日益成為中國民族利益的最大威脅;(3)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后,指明了新的革命道路;(4)共產國際成立后,立即幫助中國的先進分子創建共產黨,并與中國原有革命力量合作發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5)中國人民與其他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樣日益覺醒,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日益堅決、日益頻繁。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則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爆發和勝利后的形勢密切相關:(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全面性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激化了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激化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結果導致了國際格局的重大變化,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率先發動野蠻的侵略戰爭。中國人民首先投入到這場反法西斯戰爭中去,并與反法西斯的蘇聯以及包括英美在內的西方民主國家聯合奮斗,終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在反對侵略的戰爭中,大批被壓迫民族得到解放,中國人民與世界被壓迫地區的人民一樣進一步覺醒,越來越成為帝國主義難以左右的一支強大革命力量。(2)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矛盾尖銳化,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發動鎮壓人民革命的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堅決打敗了以美國為靠山的國民黨政權,取得除臺灣以外的全國革命勝利。

2、為什么說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作為對象?

答: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是長期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這在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不僅沒有改變,而且進一步加深。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以它們為對象。(1)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以反對帝國主義、打破外國壟斷資本的控制作為首要任務。因為帝國主義勢力一直以各種形式維護和強化其在中國的特權,破壞中國的主權,損害中國人民的尊嚴;帝國主義通過在中國尋找代理人,使中國長期陷于軍閥混戰,社會秩序嚴重混亂;帝國主義利用各種不平等條約和公然的掠奪,壟斷中國的經濟命脈,扼殺中國民族經濟;世界性經濟危機發生后,日本帝國主義甚至野蠻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掠搶無惡不作,中國人民遭到空前蹂躪,抗日戰爭勝利后美國有妄圖取代日本的地位繼續控制中國。(2)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反對封建主義、進行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因為中國要實現民族和人民的解放,必須將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解救出來,而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土地。在戰國時代以來的整個中國歷史中,土地問題始終是中國治亂興衰的關鍵因素,也是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把土地出租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借以剝削農民的封建制度,是兩千多年來主導性的經濟制度,也是農民生活始終貧困的根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優勢地位的,仍然是這種封建經濟,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3)新民主主義革命還必須反對官僚資本主義。1927年國民黨建立全國政權后,與國家政權結合、并依附于外國壟斷資本的官僚買辦資本急劇膨脹起來,成為這個政權的經濟基礎。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不同,中國的官僚資本主義不是建立在一般民族資本主義充分發展基礎上的,而是作為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聯姻的怪胎出現的,它不僅殘酷掠奪工農勞動群眾,也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成長。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外國資本的壓迫、官僚資本的排擠、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和軍閥官僚政府的壓榨下,始終十分弱小,無法成為建立民族國家的基礎。所以,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必須堅決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

3、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答:(1)近代中國逐步形成官僚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三種政治力量,它們分別提出三種建國方案:代表地主階級、買辦性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軍事獨裁統治的法西斯主義建國方案;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西方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代表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利益的人民共和國方案(各自內容見教材)。(2)由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軟弱,以及其代言人的脫離群眾,自由主義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雖然是進步的,卻不具有現實性,中國人民現實的選擇只是另外兩個,其前途,或者是繼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或者是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3)法西斯主義的建國方案違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中國人民的唾棄,人民用行動否定了主張這種國家前途的國民黨政權;而中國共產黨所主張的新民主主義路線卻逐步獲得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乃至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的擁護,成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共同選擇。

第四章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1、中國先進分子為什么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

答: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走上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是他們經過長期的、艱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結果。第一,新文化運動正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已經比較充分地暴露出來,先進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時,就已經開始對它有所懷疑和保留。第二,先進分子在民主科學思想傳播中經常遭遇挫折,聯想到過去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各種努力屢遭失敗的事實,他們對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的可行性遂產生了極大的疑問。第三,十月革命的推動。十月革命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世界性的歷史事件,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使先進分子從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蘇俄號召反對帝國主義,并以新的平等的態度對待中國,贏得了先進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十月革命中,俄國工人、農民和士兵群眾的廣泛發動并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給予中國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推動他們去研究這個革命所遵循的主義。第四,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顯示了比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更加強大的力量,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革命的前景產生了極大的希望。這樣,后來的新文化運動就分成了兩股潮流,一部分人沿著資產階級的道路繼續走下去,一部分人則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對新文化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大旗的是李大釗,他在五四運動前就已經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五四運動后陳獨秀、毛澤東、董必武等更多的先進知識分子,加入到馬克思主義的隊伍中。

2.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答:中國共產黨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第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從此不斷向前發展,由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 第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革命綱領和斗爭策略,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 第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溝通了中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聯系,為中國革命獲得廣泛的國際援助和避免走資本主義提供了客觀可能性。

3.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呈現了哪些新面貌?

答: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立即投身于中國革命的洪流中,使中國革命呈現出新面貌: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第二,發動工農群眾開展革命斗爭,在中國掀起了第一個工人運動的高潮,同時,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從事發動農民的工作,農民運動蓬勃發展。第三,實行國共合作,并在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在革命實踐中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答: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取得北伐節節勝利后,國民黨占統治地位的右派勢力開始“分共”,并通過繼續北伐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國民黨所實行的是代表地主階級、買辦性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一黨專政和軍事獨裁體制,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依然。在嚴酷鎮壓共產黨人的白色恐怖形勢下,中國革命轉入低潮。但是中國共產黨人沒有屈服。1927年八月召開的緊急會議,決定以武裝革命反抗武裝的反革命。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相繼發動。在城市起義相繼失敗、農村起義卻逐漸邁向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情況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漸探索出以農村工作為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的路線,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革命新道路。毛澤東不僅在秋收起義的實踐中首先把革命的進攻方向指向了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早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文章,明確地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征;同時,他還科學地闡述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與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辨證統一關系,強調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思想。1930年1月,毛澤東進一步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與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作堅決斗爭,科學地概括了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系統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隨著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紅軍的力量在壯大,根據地遍及大江南北。紅軍游擊戰爭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革命根據地成為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陣地。其中,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的紅軍第一方面軍和中央革命根據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2、20世紀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國共產黨內為什么連續出現“左”傾錯誤?

答:這一時期黨內連續出現“左”的錯誤,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這種現象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有著深刻的政治根源和社會歷史根源。第一,社會原因。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共產黨是在小資產階級包圍之中,并且,在黨內,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黨員也占著很大的比重。小資產階級表現為觀察問題時的主觀性和片面性,黨內出現只重書本知識不注重實際的教條主義,和只重感性知識而輕視理論的經驗主義。因此,這些思想比較容易反映到黨內來,影響黨的思想和路線、政策。第二,主觀原因。那時,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準備不足,理論素養不高,實踐經驗也很缺乏,對于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不了解,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沒有統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全面地、正確地結合起來。第三,共產國際的錯誤影響和瞎指揮。“左”傾教條主義披著馬列主義的外衣,掛著“國際路線”的招牌,并且得到共產國際的支持,具有很強的欺騙性。第四,八七會議以后,黨內一直存在著的濃厚的“左”傾情緒始終沒有得到認真的清理。

3、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總結歷史經驗,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

答:土地革命時期,黨內連續發生“左”的錯誤,給中國革命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危害。這些錯誤的發生,主要是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沒有統一的理解而產生的。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強調,為了糾正錯誤,必須端正思想路線,實行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總結經驗,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早在1929年12月召開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上,他就把思想建設擺在黨的建設的首位。不久,他又提出反對本本主義。長征勝利結束后,毛澤東、中共中央用大量的精力總結歷史經驗,加強共產黨自身的思想理論建設。 1935年12月,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明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批判了黨內的關門主義和對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統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 1936年12月,毛澤東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總結土地革命戰爭中黨內在軍事問題上的大爭論,系統地說明了有關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方面的諸問題。 1937年夏,毛澤東寫了《實踐論》、《矛盾論》,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揭露和批評黨內的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的錯誤,深入論證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科學地闡明了黨的思想路線。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為什么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戰爭?

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第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第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正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而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谷諔馉幨怪袊嗣窨涨皥F結起來,使中華民族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第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歷史的光輝一頁。。

2、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答:(1)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組織者和鼓舞者。(2)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制定、實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戰策略和方針,提出了持久抗戰的戰略思想,對抗日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3)中國共產黨通過游擊戰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牽制和消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也為抗日戰爭的戰略反攻準備了條件。(4)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最富于獻身精神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

3、怎樣評價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和正面戰場的地位與作用?

答:(1)國民黨政府執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即不敢放手發動和武裝民眾,實行單純的政府和正規軍的抗戰;在戰略戰術上,沒有采取積極防御的方針,而是進行單純的陣地防御戰。這是由國民黨政府的階級本質和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不僅使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失利,而且危害群眾利益,不得人心,使國民黨政府孤立于人民群眾之外。(2)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對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初期的戰略防御階段,。(3)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在抗戰各階段中表現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箲鸪跗诘膽鹇苑烙A段,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正面戰場在整個抗戰中起了重要作用,對抗戰的堅持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實行片面抗戰路線,也遭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一面消極抗戰,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下降。在戰略反攻階段,國民黨雖然堅持抗戰,但重點在準備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對奪取抗戰最后勝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為什么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弱國戰勝強國的范例?其基本經驗是什么?

答:(1)從實力對比看,抗日戰爭是弱國對強國的戰爭。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綜合實力都很落后,是弱國。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強國,軍事、經濟實力和政治組織力量都很強大。(2)從戰略對比來看,抗日戰爭是大國對小國的戰爭。中國雖弱,但很大,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兵源和物資補給充足,能長久堅持抗戰。日本雖強,但很小,且是深入中國的廣闊領土,使得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3)從戰爭性質看,抗日戰爭是中國抵御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中國是正義的,進步的,得道多助,會得到廣泛的國際援助。而日本是非正義的,野蠻的,失道寡助。(4)從戰爭的結果看,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中國經過14年抗戰,以3500萬人的傷亡和5000多億美元的損失,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抗戰的最后勝利,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復興?;窘涷灒?1)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沒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抗日戰爭得以堅持和勝利的重要思想保證。(3)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一個國家只有首先自強,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第七章 為新中國而奮斗

1、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為什么會陷入全民的包圍中并迅速走向崩潰?

答:(1)國民黨政府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官員們貪污腐化,大發國難財,在抗戰后期就已嚴重喪失人心??箲饎倮H,國民黨政府所派官員把淪陷區的接受變成了“劫收”,大發勝利財,使人心進一步喪失。(2)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勝利后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愿,執行反人民的內戰政策。為了籌措內戰經費,向人民征收各種捐稅,無限制地發現紙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工農業生產嚴重萎縮,把全國人民置于了饑餓和死亡的界線上。(3)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勝利后,拒絕全國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仍然繼續并加強獨裁統治。因此,國民黨政府把自己置于了人民的對立面,喪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從而陷入了全面的包圍之中,并迅速走向崩潰。

2、如何認識民主黨派的歷史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答(1)各民主黨派雖然政綱不盡相同,但都主張愛國、反對賣國,主張民主、反對獨裁。在抗戰中,對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特別是文化侵略,對國統區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箲饎倮?,民主黨派作為“第三方面”,主要與共產黨一起,反對國民黨的內戰、獨裁政策,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號。雖然有些黨派后來跟著國民黨走,但民盟等大多數民主黨派人士是反國民黨一黨獨裁的,并與共產黨一起為和平、民主、自由而斗爭,還積極參加和支持國民黨統治區的愛國民主運動,有力地支援了第二條戰線的斗爭。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同意接受共產黨領導,參加人民政協,為新中國的成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2)各民主黨派成立時,中國共產黨就與它們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關系,并在斗爭實踐中逐步發展了這種合作關系。在共同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不僅鼓勵、支持各民主黨派的斗爭,而且對它們某些不妥的意見提出批評,誠懇地幫助它們進步,這使得中共與民主黨派的關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斷發展、完善。(3)國民黨政府堅持一黨獨裁,迫害民主黨派進步人士,使得民主黨派逐步轉移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立場上,特別是1948年1月民盟公開表示與共產黨攜手合作,1949年1月22日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發表《對時局的意見》,,表示愿意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國。(4)中國共產黨也邀請各民主黨派“積極參政,共同建設新中國”,1949年9月,各民主黨派積極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這標志著各民主黨派正式接受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共和國,確認了社會主義的正確性。各民主黨派也由在野黨變成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參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此基礎上也基本形成。

3、為什么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是什么?

答(1)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和全國人民的利益。(2)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它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它制定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符合中國人民利益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為中國人民的斗爭指明了正確方向。(3)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始終英勇地站在斗爭的最前線。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28年的革命斗爭歲月里,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有無數共產黨人壯烈犧牲,有許多共產黨的卓越領導人和杰出將領獻出了生命。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和生命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最有遠見,最富于犧牲精神,又最能體察民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4)“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體驗所確認的客觀真理,是被中國近代歷史所證明了的。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1)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2)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3)加強共產黨自身建設;(4)必須與國際革命和進步力量團結一致;(5)所有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下編

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49—2006)

綜述 輝煌的歷史征程

1.為什么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全國性的勝利,宣告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已經到來,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新中國的建立,結束了中國100多年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史,實現了民族的獨立與人民的解放;國家基本統一,社會政治趨向穩定,從而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為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創造了前提條件,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第二大歷史任務——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

2.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哪些歷史性成就?這些成就說明了什么?

答:新中國成立50多年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成就。主要體現在:第一,在經濟建設方面,把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后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出版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建立了適合國情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不斷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框架。第三,在文化建設方面,明確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綱領,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第四,在對外開放方面,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發展了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關系,實現了全方位的開放格局,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國際大背景下,為本國的發展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舉世公認的重要貢獻。第五,在國防建設方面,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小米加步槍”到逐步實現國防現代化,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防和一支“打得贏、不變質”的人民軍隊,不斷推進了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這些巨大的成就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科學結論。在新的世紀,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才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1、為什么說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

答: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既有社會主義的因素又有非社會主義的因素,社會主義的因素又與非社會主義的因素存在著斗爭,但是社會主義的因素起著決定作用,由于社會主義的因素的優越性和領導地位,加上有利的國際形勢,就決定了它將不斷增長并取得最后的勝利。新民主主義社會是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的社會。第一: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領導下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制度,其中包括: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還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共同構成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 第二:政治上,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并在國家政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工人階級的領導權和工人階級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是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中政治方面的社會主義因素,同時也是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強有力的政治保證。第三:文化上,實行馬克思主義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義社會各種社會主義因素的不斷增長及其領導地位的日益強化,不僅保證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而且充分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

2、怎樣理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答:(1)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中國人民在100 多年長期奮斗和探索中作出的歷史性抉擇;(2)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3)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4)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5)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3、為什么說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答:(1)社會主義改造是在生產關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場偉大的變革,它對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社會主義改造這個涉及幾億人口的大規模社會變革,不僅避免了生產力的下降,而且使生產力有了提高。1953年到1956年,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9.6%,農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4.8%,原私營工業產值增長一倍多,原私營商業的銷售額增長20%。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改造中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正確的、成功的,也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使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已占絕對優勢,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開辟了道路;1956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的比重由19.1%上升到53.4%,公私合營經濟由0.7%上升到7.3%,個體經濟由71.8%下降到7.1%,資本主義經濟由6.9%下降到接近于零。這表明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已經消滅,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己經建立起來。(3)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使我國階級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作為剝削者的資本家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己經被消滅。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各革命階級在內的人民民主專政,轉變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廣大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國社會成功地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中國社會己經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20世紀中國第二次劃時代的歷史巨變。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1、中國共產黨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對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理論建樹?

答:(1)《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經濟方面(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為中共八大的召開作了理論準備;(2)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等;(3)《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它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4)進行整風和提出建設“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線的繼續和發展,是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成果。

2、怎樣認識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重大意義?

答: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英勇奮斗的偉大成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它為我們繼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開拓了可以依靠的陣地,為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基礎。隨著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形成,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日益明顯,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工業部門不僅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費品,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和國防建設提供了大批燃料、動力、原材料和技術裝備,而且還為出口提供了相當數量的產品。它使中國在贏得政治上的獨立之后贏得了經濟上的獨立。集中統一的經濟管理體制,在當時物質缺乏、經濟基礎薄弱的條件下,起到了積極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資金、物力和技術力量集中起來,保證重點建設項目的完成,為中國以后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質技術基礎。

3、為什么說毛澤東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創者?怎樣正確認識和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

答: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創建新中國和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逐步形成或進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在此基礎上,毛澤東等領導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創造。……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闡明的這些重要思想,為黨繼續進行探索并系統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雖然他在晚年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其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勛。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十章 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為什么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歷史轉折?

答: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新了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務;審查和解決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這次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后兩年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標志著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因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2、在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關系是怎樣的?試舉例說明。

答: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理論創新,就是理論觀點、思想體系不斷根據實踐要求進行新的、創造性的提升和發展;實踐創新,就是由理論創新所推動的,人們改造和變革客觀世界的活動要富有創造性和超前性。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實踐創新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實踐創新決定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每一個理論上的創新都進一步推動了制度的創新、科技的創新、文化的創新等其它方面的創新。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把實踐創新作為基礎,同時也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理論創新,并形成了新的理論用以指導新的偉大實踐。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正是黨在總結歷史和實踐基礎上理論創新的成果。我們知道,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傳統的觀念一直把市場經濟看成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形式,從根本上否定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存在著忽視甚至排斥商品經濟和市場作用的弊端,已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生產發展的要求。因此,在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們首先突破計劃與市場對立的傳統觀念,大膽進行實踐創新,開始由單一的計劃經濟模式向計劃與市場并重轉變,強調市場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嘗試著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在結合一起。結果激發了市場的活力,搞活了經濟,促進了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黨通過不斷在理論上進行總結、創新,先后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改革目標,并于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明確作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科學決策,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實現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同時,理論創新又成為了實踐創新的先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完全推倒了“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的傳統認識,最終解決了困擾人們多年的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直接推動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進一步發揮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經濟活力大大增長,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為什么會取得這些成就?

中國近代史綱要練習題范文第5篇

一、社會實踐的性質、形式和主要目的

本實踐教學環節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必修教學內容。社會實踐采用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的形式,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20%。

通過社會調查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充分理解近代以來黨在不同時期探索、革命、建設的奮斗歷程,使學生在實踐基礎上對加深對“三個選擇”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走訪調查、人際交往、撰寫報告等方面的能力。

二、社會實踐的基本要求

1、利用假期或周末時間,深入我省的紅色旅游景點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考察、調研,并按要求完成本次調查報告。

2、原則上以學院的行政班為單位分組進行,自由組合、分工之后以小組(5—6人)方式單獨進行,但每個實踐小組的學生人數不得超過7人。

3、實踐選題以任課教師給定題目為主,也可以圍繞本課程課堂教學內容自選題目,原則上應該具有可操作性,報經任課老師審批同意后方可實施。

三、調研報告的基本要求:

1、調查報告(參觀心得)統一使用學校的作業紙,手寫稿,字數3000字左右;在每學期第十一周以班級為單位隨堂上交給任課教師,逾期拒收。

2、調查報告必須同時提交參加實踐的原始材料(活動相片、訪談記錄等),如無上述證明材料、抄襲或胡編亂造者,社會實踐成績視為“0”分。

附件1:社會實踐報告格式 附件2:統一的實踐作業封面

附件1:調查(考察)報告格式

一、標題要求:

關于××××的調查(考察)報告

二、列出調查(考察)的主要內容,格式如下:

調查(考察)時間:

調查(考察)地點:

調查(考察)對象:

調查方法:

調查(考察)人: 調查(考察)分工:(以小組形式調查的要求)

三、報告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

寫明調查(考察)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考察)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 2.主體

詳述調查研究(考察)的基本情況、具體做法、主要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主要觀點和基本結論。

3.結尾

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經驗、感受等,進一步深化本次調查(考察)主題。

四、附原始材料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社會實踐作業

報告名稱:

年級專業:

學生姓名:

學 號:

評閱教師:

中國近代史綱要練習題范文第6篇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近現代史綜述 B.中英《北京條約》 C.買辦

( )。 C.中日《馬關條約》 D.官僚 A.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封建地D.《中法新約》 E.高利貸者 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著 我的答案:A 正確答案:A 得:1.00分 我的答案:ABCD 正確答案:ABCD 得:2.00 B.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22.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2.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征有( )。 產生,但始終不占主導地位 國封建主義( )。 A.是完全對立、堅決反對的 A.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 C.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B.是完全依賴、堅決追隨的 B.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衡的 C.既有矛盾、斗爭的一面,又有依賴、妥協的C.以儒家思想為核心 D.中國的廣大人民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一面 D.實行族權與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治權利的生活 D.只反對本國封建主義,不反對外國資本主制度 E.中國封建勢力成為資本—帝國主義統治中義 我的答案:C 正確答案:C 得:1.00分 E.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 國的社會基礎 23.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后,中國與美國訂我的答案:ABCDE 正確答案:ABCDE 得:我的答案:B 正確答案:AB 得:0.00分 立的條約是( )。 2.00分 7.鴉片戰爭后新產生的階級有( )。 A.《南京條約》 3.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特點是族權和政A.工人階級 B.《望廈條約》 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其核心是宗B.買辦資產階級 C.《黃埔條約》 D.《瑗琿條約》 族家長制,突出( )。 C.農民階級 我的答案:B 正確答案:B 得:1.00分 A.父權 D.地主階級 24.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 B.夫權 E.民族資產階級 A.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 C.君權 我的答案:BE 正確答案:ABE 得:0.00分 B.族權和政權相結合 D.族長權 8.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這是因C.國家統一和各民族經濟文化緊密聯系 D.結構穩定、延續,發展緩慢、遲滯 E.人權 為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 )。 我的答案:A 正確答案:A 得:1.00分 我的答案:ABC 正確答案:ABC 得:2.00 A.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25.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是( )。 4.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面對的歷史任務是B.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A.手工業 ( )。 C.中國逐漸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B.農業經濟 A.民族獨立 民主革命 C.工業 D.小農經濟 B.人民解放? D.中國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我的答案:D 正確答案:D 得:1.00分 C.國家繁榮富強 部分 26.19世紀初大肆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國家是D.人民共同富裕? E.西方資本主義文明逐漸傳入中國 ( )。 E.消滅階級 我的答案:ABC 正確答案:ABC 得:2.00 A.美國 我的答案:ABCD 正確答案:ABCD 得:2.00 9.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是( )。 B.英國 C.日本 5.近代中國占支配地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A.思想上的啟蒙運動 D.俄國 ( )。 B.少數人積累大量貨幣財富 我的答案:B 正確答案:B 得:1.00分 A.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C.大批勞動者成為自由出賣勞動力的無產多選題 (共16題,每題做對B.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者 2.00分,做錯扣0.00分) C.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 D.世界市場的廣泛開拓 1.資產階級是近代中國新產生的階級,主要D.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E.中央集權 來自( )。 E.各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我的答案:BC 正確答案:BC 得:2.00分 A.地主 我的答案:AD 正確答案:AD 得:2.00分 10.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B.商人 6.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上的特征是( )。 2 / 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近現代史綜述 A.《南京條約》 我的答案:ACD正確答案:CDE 得:0.00分 設,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B.《望廈條約》 15.西方列強通過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一我的答案:A 正確答案:A 得:1.00分 C.《北京條約》 系列不平等條約,破壞了中國的( )。 7.中國資產階級主要由一些買辦、商人、地D.《黃埔條約》 A.領土主權 主、官僚投資新式企業轉化而成。 E.《瑗琿條約》 B.領海主權 我的答案:A 正確答案:A 得:1.00分 我的答案:ABD正確答案:ABD得:2.00分 C.關稅主權 8.近代中國誕生的新的被壓迫階級是工人階11.英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 )。 D.司法主權 級。 A.是英國資本主義擴張發展的客觀要求 E.領空主權 我的答案:A 正確答案:A 得:1.00分 B.是英國政府蓄謀已久的政策 我的答案:ABCD 正確答案:ABCD 得:2.00 9.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文化從未間斷, C.是由中國人民禁煙斗爭引起的 16.鴉片戰爭后,隨著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一直延續至今的國家。 D.英國與其他國家爭奪霸權 侵,中國社會發生的兩個根本性變化是( )。 我的答案:A 正確答案:A 得:1.00分 E.根本目的在于打開中國大門,使中國成為A.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的中國 10.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是軟弱性與妥協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B.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 性。 我的答案:ABE 正確答案:ABE 得:2.00 C.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 我的答案:B 正確答案:B 得:1.00分 12.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D.落后的農業國變成近代的工業國 11.資本—帝國主義是中國的封建勢力統治會結構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有( )。 E.小農經濟逐漸被資本主義經濟所取代 中國的社會基礎。 A.鞏固和維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延我的答案:AC 正確答案:AC 得:2.00分 我的答案:B 正確答案:B 得:1.00分 判斷題 (共

上一篇:中國餐飲業的發展概況范文下一篇:中國古代史材料題匯總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