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海洋環境污染問題范文

2023-09-19

海洋環境污染問題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海洋環境污染 海洋災害 海洋工程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

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象我國這樣具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海灣的國家所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海洋災害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采取何種防災、抗災和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為了開發海洋中的空間、礦產、漁業、能源等物質資源,需要在海上進行各類工程建設,在目前科技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工程建設的規模日益巨大,這些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將是開發海洋中的一個應引起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海洋災害的頻發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發展,近海石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海岸帶開發過程中的后效問題的研究需要,針對我國重大海洋環境與保護問題開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這方面,重點需要開展的研究課題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課題是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第二類課題是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研究,第三類課題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與對策。

一、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的作用機理和規律研究

以海洋流體動力對各類污染物遷移、擴散、轉化規律的研究為基礎,考慮各種自然環境因素(浪、流、風、光、溫度、濕度)、物理因素(擴散、揮發、沉降、吸附、釋放)、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復雜條件下的運動及演變規律,并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海域,赤潮頻發嚴重。因此,除了加強赤潮的監測和預報外,也應加強在建立赤潮生長機理和發展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項研究應通過現場觀測、物理模型實驗和數學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由于現場觀測工作耗資巨大,且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獲得的數據往往有許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難將其中的單因素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只能用它來作為對某一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進行檢驗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個實例。

用數學模擬方法來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不少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這些水質預測預報模型大體上都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模型:水流數學模型;波浪數學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

在水流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對于較大范圍的海域,通??刹捎蒙疃绕骄某绷鹘虒W模型,對于紊動影響不顯著的海域,可不考慮湍流影響,而對于湍流效應顯著的區域,如排污口近區,則應考慮湍流效應。此外,采用坐標變換,可建立一種能夠考慮復雜地形和套流效應的三維潮流數學模型,這樣才能夠較好地重現實際海域的三維潮流特征。在較小范圍的水域,水流數學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為基礎,針對水溫和鹽度分層流的流動特性,考慮浮力對紊動的影響,建立用于模擬同時存在溫度和鹽度梯度這一類密度分層流的k-(單流體數學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體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別對兩相本身的湍流輸運規律以及相間相互作用規律進行模擬,建立兩相湍浮力分層流的雙流體數學模型。

在波浪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可應用BI—CGSTAB法求解由橢圓型緩坡方程離散得到的代數方程組,以提高求解效率。從水波發展方程出發,可導出一種用于大區域波浪變形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引入弱非線性波色散關系,可使雙曲型緩坡方程能夠有效地考慮波浪的非線性效應。對高階Boussinesq方程的進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從入水到深水都達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線性精度,可以更精確的計算較深水域波浪的非線性特征。

針對帶自由表面的波浪場問題,通過把能有效模擬自由面形態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結合,可導出一個能考慮破波能量損失的拋物型緩坡療程,用這個方程可模擬規則波和不規則波破碎引起的波高變化。建立沿岸流數學模型,可模擬海岸上波高變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減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對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種考慮流影響的修正的合流緩坡模型;對于強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慮流影響的模型??梢詫⑤椛鋺Φ挠嬎愎脚c拋物型緩坡方程中的待求變量聯系起來,建立一種輻射應力計算的新方法,用該方法可對較大區域均勻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輻射應力進行數值模擬。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維應力一通量代數全場模型,可對非對稱潮流作用下的側向岸邊排放問題過分數值模擬。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系統作為目標,在分析近海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基礎上,針對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點,從三維湍流模型出發,在動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風應力、底部切應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輸運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的源、匯項,可建立一個統一考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綜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模型,它可為環境評價、水質規劃、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對確定水域環境容量,從而制定水域環境保護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應該指出,在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研究方面,數學模擬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論是何種數學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參數和邊界條件的處理是研究水質模型的技術關鍵,直接影響到水質模型的科學性和預測能力。而這些必要的數據是無法從數學模型本身來取得的,有些可以通過現場觀測來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數是要通過基本機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這方面物理模型實驗研究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能模擬海洋動力因素的先進實驗設備,現代化的量測儀器和測試系統是開展物理模型實驗研究的必備條件。進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濃度場、速度場同步測量系統,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結構,獲得流場中水質點速度的空間分布和時間過程;并同步獲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濃度場的空間及時間變化過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團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擴散的基本特征和擴散系數。

二、海洋災害的精確預報及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的研究

海洋災害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赤潮及海岸侵蝕等。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每年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洋工程結構的投資費用很高,一旦發生破壞,將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臺,1989年風暴潮損失超6億元,1991年DB29銷管船在南海通臺風翻沉等)。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與海洋空間利用的絕大部分活動是在近海和極淺海海域。為了保證在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設施能夠安全服役免遭破壞,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弄清這一海域中嚴酷和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素。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現的臺風數目占全球的38%,其中對我國可能造成災害的臺風每年有7—8個。每當臺風在我國登陸或接近我國沿海通過時,都會在沿岸局部地區產生風暴潮,形成風暴潮災害。

海洋環境污染問題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海洋環境污染 海洋災害 海洋工程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

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象我國這樣具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海灣的國家所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海洋災害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采取何種防災、抗災和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為了開發海洋中的空間、礦產、漁業、能源等物質資源,需要在海上進行各類工程建設,在目前科技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工程建設的規模日益巨大,這些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將是開發海洋中的一個應引起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海洋災害的頻發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發展,近海石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海岸帶開發過程中的后效問題的研究需要,針對我國重大海洋環境與保護問題開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這方面,重點需要開展的研究課題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課題是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第二類課題是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研究,第三類課題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與對策。

一、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的作用機理和規律研究

以海洋流體動力對各類污染物遷移、擴散、轉化規律的研究為基礎,考慮各種自然環境因素(浪、流、風、光、溫度、濕度)、物理因素(擴散、揮發、沉降、吸附、釋放)、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復雜條件下的運動及演變規律,并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海域,赤潮頻發嚴重。因此,除了加強赤潮的監測和預報外,也應加強在建立赤潮生長機理和發展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項研究應通過現場觀測、物理模型實驗和數學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由于現場觀測工作耗資巨大,且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獲得的數據往往有許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難將其中的單因素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只能用它來作為對某一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進行檢驗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個實例。

用數學模擬方法來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不少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這些水質預測預報模型大體上都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模型:水流數學模型;波浪數學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

在水流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對于較大范圍的海域,通??刹捎蒙疃绕骄某绷鹘虒W模型,對于紊動影響不顯著的海域,可不考慮湍流影響,而對于湍流效應顯著的區域,如排污口近區,則應考慮湍流效應。此外,采用坐標變換,可建立一種能夠考慮復雜地形和套流效應的三維潮流數學模型,這樣才能夠較好地重現實際海域的三維潮流特征。在較小范圍的水域,水流數學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為基礎,針對水溫和鹽度分層流的流動特性,考慮浮力對紊動的影響,建立用于模擬同時存在溫度和鹽度梯度這一類密度分層流的k-(單流體數學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體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別對兩相本身的湍流輸運規律以及相間相互作用規律進行模擬,建立兩相湍浮力分層流的雙流體數學模型。

在波浪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可應用BI—CGSTAB法求解由橢圓型緩坡方程離散得到的代數方程組,以提高求解效率。從水波發展方程出發,可導出一種用于大區域波浪變形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引入弱非線性波色散關系,可使雙曲型緩坡方程能夠有效地考慮波浪的非線性效應。對高階Boussinesq方程的進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從入水到深水都達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線性精度,可以更精確的計算較深水域波浪的非線性特征。

針對帶自由表面的波浪場問題,通過把能有效模擬自由面形態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結合,可導出一個能考慮破波能量損失的拋物型緩坡療程,用這個方程可模擬規則波和不規則波破碎引起的波高變化。建立沿岸流數學模型,可模擬海岸上波高變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減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對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種考慮流影響的修正的合流緩坡模型;對于強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慮流影響的模型??梢詫⑤椛鋺Φ挠嬎愎脚c拋物型緩坡方程中的待求變量聯系起來,建立一種輻射應力計算的新方法,用該方法可對較大區域均勻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輻射應力進行數值模擬。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維應力一通量代數全場模型,可對非對稱潮流作用下的側向岸邊排放問題過分數值模擬。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系統作為目標,在分析近海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基礎上,針對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點,從三維湍流模型出發,在動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風應力、底部切應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輸運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的源、匯項,可建立一個統一考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綜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模型,它可為環境評價、水質規劃、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對確定水域環境容量,從而制定水域環境保護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應該指出,在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研究方面,數學模擬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論是何種數學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參數和邊界條件的處理是研究水質模型的技術關鍵,直接影響到水質模型的科學性和預測能力。而這些必要的數據是無法從數學模型本身來取得的,有些可以通過現場觀測來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數是要通過基本機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這方面物理模型實驗研究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能模擬海洋動力因素的先進實驗設備,現代化的量測儀器和測試系統是開展物理模型實驗研究的必備條件。進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濃度場、速度場同步測量系統,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結構,獲得流場中水質點速度的空間分布和時間過程;并同步獲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濃度場的空間及時間變化過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團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擴散的基本特征和擴散系數。

二、海洋災害的精確預報及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的研究

海洋災害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赤潮及海岸侵蝕等。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每年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洋工程結構的投資費用很高,一旦發生破壞,將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臺,1989年風暴潮損失超6億元,1991年DB29銷管船在南海通臺風翻沉等)。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與海洋空間利用的絕大部分活動是在近海和極淺海海域。為了保證在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設施能夠安全服役免遭破壞,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弄清這一海域中嚴酷和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素。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現的臺風數目占全球的38%,其中對我國可能造成災害的臺風每年有7—8個。每當臺風在我國登陸或接近我國沿海通過時,都會在沿岸局部地區產生風暴潮,形成風暴潮災害。

海洋環境污染問題范文第3篇

摘 要:環境訴訟是遏制環境侵權行為的利器,但環境訴訟的展開難以脫離對環境司法鑒定的倚仗,目前我國的環境司法鑒定程序相關規定仍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本文從環境司法鑒定的特點出發,著重探討了關于鑒定主體、鑒定取證、程序前置及鑒定費用等方面的制度設計問題,以期為環境訴訟鑒定程序的完善提供相關建議。

關 鍵 詞:環境訴訟;環境司法鑒定;訴訟程序

收稿日期:2017-03-20

作者簡介:李乾(1982—),男,上海人,復旦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審判員,研究方向為訴訟法;陸建泉(1987—),男,江蘇如東人,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研究方向為中國法制史。

在環境訴訟中,司法鑒定之于程序與實體的影響甚巨,其乃協助法官查明復雜而專業事實的必經之途。環境司法鑒定作為一種客觀化因素較高的可量化、可檢測的環境司法證明制度,其正當性甚至可以成為評判一國環境法治發達程度的主要指標。

一、環境司法鑒定之特點

(一)以化學物證鑒定和損害評估鑒定為主要技術手段

所謂化學物證鑒定是鑒定人利用物理、化學及儀器分析法,對檢材進行定量或比較分析,以揭示其化學屬性并證明案件事實的司法鑒定方法。[1]所謂損害評估鑒定,是指對環境污染或破壞所致損失進行定量分析并進行價值評估的鑒定方法。環境訴訟主要源于環境侵權行為,此類侵權行為所導致的損害后果通常表現為受侵害方所承受的化學性傷害(如大氣污染、水污染或土地污染),因此,在環境訴訟中,司法鑒定的技術手段也主要依托于化學物證鑒定,包括有毒有害物質的認定。此外,對于環境損害結果的價格評估鑒定也是保障公私權益損失得到正確認定和民事賠償的必要技術手段(如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生態環境損害等)。環境損害評估制度目前已成為遏制環境污染行為和實現環境公平正義的一條重要途徑。[2]因此,化學物證鑒定和損害評估鑒定構成了環境司法鑒定的兩大基礎性手段。

(二)鑒定的宏觀性、系統性與長期性

環境損害的表現形式和承災受體呈現出多樣性特點。①由此,環境司法鑒定的被鑒對象一般表現為某種具有宏觀性的環境生態系統,涉及利益群體眾多,社會影響較大。而普通民事司法鑒定意見多與實體性事物相聯系,有相應數量和質量的特征點的符合度為依據,[3]鑒定對象具有個體性、微觀性等特征,如物品的屬性與種類、活體傷情的評級、痕跡的同一性等。環境司法鑒定的宏觀系統性特點決定了鑒定活動往往歷經數個階段,①非常耗時,且具有長期性。

二、鑒定主體之爭

(一)機構設置之爭

⒈內設型模式。內設型模式是指司法鑒定主體與農業、漁業、環保等環境資源管理部門存在某種隸屬關系的鑒定體系。該模式目前在我國環境司法鑒定體系中屬于主導模式,如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監測司法鑒定中心、農業部農業生態環境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司法鑒定中心、各環保局下屬的環境監測站等鑒定部門就是內設型模式的范例。從域外的經驗來看,意大利主要采內設型模式。[4]內設型模式強調管理,注重效率,但其存在影響程序公正的重大瑕疵。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對污染環境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因此,我國的環保部門或其他相關行政機關將很可能被賦予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即使未被賦權,其與環境侵權方的對立態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在這種情況下,內設型模式所具有“自鑒自訴”的形式外觀就很容易產生“壟斷”鑒定權的不公正、不中立印象,如何克服這一問題仍有待研究。

⒉外設型模式。外設型模式即社會化的中立環境司法鑒定機構設置。[5]在此模式中,環境鑒定事項被委托于社會獨立鑒定機構或鑒定人進行鑒定。外設型模式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較為普遍,[6]在這些國家,環境司法鑒定通常交由具有一定技術力量的民間鑒定組織或科研機構承擔,國家對鑒定機構的管理強度與關注程度遠低于我國。[7]環境司法鑒定的外設型模式保障了原被告雙方的平等地位,有助于程序正義,避免了鑒定權被行政“壟斷”的嫌疑。引入外設型模式不失為破解傳統內設型模式弱弊的可取路徑。②當然,我國在現階段實現外設型鑒定模式的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先行嘗試跨區域或提級的鑒定模式,即A區環境訴訟中司法鑒定經當事人協商選擇或法院指定必須送檢于非A區或上一級的鑒定部門。雖然該做法仍不能完全擺脫內設型鑒定的一些弊端,但能很大程度上弱化其負面影響。

(二)鑒定機構主義與鑒定人主義之爭

自2005年起,我國鑒定機制逐漸步入市場化軌道,意圖尋求以市場為基礎的競爭驅動方式來取代傳統的以行政計劃為基礎的權力驅動的司法鑒定。司法系統順此變化,建立了多領域、多渠道、多層次的鑒定機構管理名冊制度,通過官方授權的方式組織、管理司法鑒定機構,這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滿足法院的實務需求。③實踐中,鑒定主體通常以法人名義對外履職,而非以鑒定人個人名義執行任務。法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將鑒定工作委托于鑒定機構而非個體,這也是我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在鑒定人選任制度上的重大差異。也正是囿于這樣的“官方授權”與“機構行為”,我國在鑒定主體問題上多采“鑒定機構主義”,即法人鑒定人。但此鑒定主體設置在國內尚存分歧,有學者主張借鑒西方諸國的通常做法,采“鑒定人主義”,將鑒定主體定位于“自然鑒定人”。[8]西方國家從“方法論個人主義”①的理論出發認為,最終作出鑒定意見的主體只能是作為自然人的鑒定人,他們的專業能力與技術水平對于鑒定中的判斷分析起著決定性作用。從域外實踐來看,尤其是英美法系國家,他們支持專家以個人身份參與司法鑒定。[9]即使大陸法系的德國與日本等也將專家的對應概念表述為“自由職業者”,他們基于特殊職業資格,個人自由負責。[10]因此,英美法系的專家證人是自然人,而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的鑒定人也基本上是自然人。

盡管“鑒定人主義”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從環境司法鑒定的特點出發,筆者在“自然鑒定人”是否適合作為受案主體的問題上有所保留,并傾向于認為環境司法鑒定之鑒定主體應以“法人鑒定人”為主,以“自然鑒定人”為輔。其理由如下:一是我國鑒定機構的資質通常經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包括下屬的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和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嚴格行政審查。認證認可是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的重要手段,[11]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障鑒定機構對環境侵權類案件的受案能力與技術水準。二是我國長期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導的社會體制中,各類社會資源的分配很不均衡,資本的公有化決定了專家與國家或其代表機構之間的感性關系——優質智識與國家資本的牢固結合。這在司法鑒定領域尤為凸顯,尤其那些從官方機構轉制而來的鑒定機構掌握著大量科技資源、知識資源,機構內部儀器設備齊全,技術力量充實,形成了強大的組織優勢,這些均有助于環境司法鑒定結果科學性、準確性的達致。三是法人鑒定機構具備充沛的人力資源。對于疑難復雜之鑒定事項可采合議評定機制,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更有利于保證鑒定意見的嚴謹慎密、客觀中立,盡可能減少個體人為因素的影響。四是環境司法鑒定專業性較強,涉及領域較廣,但某些權威專家并不在官方注冊登記之鑒定人范圍內。法庭邀請相關專家介入鑒定工作,提供專業參謀,有利于推動司法鑒定工作的順利進行。當然,在法官選任上述未登入名冊的專家作為鑒定人的情況下,其應對挑選行為作出附理由的決定。[12]從域外國家的發展動向看,環境訴訟領域越發突出鑒定機構的專業性。比較典型的如英國的政府化學實驗室(簡稱LGC),該機構提供環境保護、環境風險評估、土地污染、水質污染、化學廢棄物處置等宏觀戰略性咨詢及物質檢測等環境服務。[13]

三、鑒定取證程序

(一)訴訟實踐中的問題

檢材的客觀真實性是保證鑒定意見正確的前提條件,沒有經過法庭質證和認證程序的檢材是無法保證其真實性的。[14]但司法實踐中,有的法官在庭前閱卷后發現存在需要鑒定之事項,遂常在未與訴訟雙方會談、協商的情況下即委托司法鑒定并送交法官個人審核的鑒定證據,以“提高訴訟效率,避免庭審拖延”。這種慣熟的做法有礙于當事人程序主體地位的形成,是公權干預私權的典型反映,損害了程序公正,容易引發未參與程序的當事人之不滿,而更大的隱患還在于未經雙方質證固定的檢材是不能作為鑒定之依據的。這顯然是對辯論主義原則的背離,不僅對送交鑒定的證據難以約束,對鑒定人取材范圍、材料的使用等更無法約束。而鑒定部門對這種現象常常予以默認,對法官的單方職權行為亦似未覺不妥。另外,不論是當事人申請鑒定抑或法官依職權啟動鑒定程序,還普遍存在當事人單方送交證據材料的問題,這個問題較之法官單方面啟動鑒定并送交證據的弊端更為嚴重。因為在具有利害關系的一方當事人與鑒定機構發生單線聯系的情況下,整個送檢材料的傳遞過程十分隨意,缺乏基本的監控,存在檢驗材料被污染的極大可能性。不啻如此,在缺乏監控的單邊送檢過程中,有時鑒定人出于便利而僅憑相關書面資料就出具鑒定意見書。這種不以實際檢查為依據的意見報告存在顯著的非正義、非客觀風險。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7條規定,鑒定人有權了解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時可以詢問當事人、證人。相較于域外諸國的民訴規則,①我國雖原則性地賦予了鑒定人取證的權利,但就取證的范圍、證據來源及取證的落實保障措施等均未作細致規定。這就造成了我國專家鑒定人的取證難問題,也使后續的鑒定工作無法正常開展。雖然《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25條規定:“司法鑒定機構在進行鑒定的過程中,遇有特別復雜、疑難、特殊技術問題的,可以向本機構以外的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進行咨詢,但最終的鑒定意見應當由本機構的司法鑒定人出具?!钡珜τ阼b定機構獲取外部信息的取證過程如何進行規范卻沒有明確。退一步講,即使法官通知雙方當事人到庭并就將送交鑒定的證據問題舉行聽證,但法官們還面臨另一個關于鑒定取證的棘手問題——證據固定難題。鄒碧華法官在《要件審判九步法》一書中寫到:“經過深入分析,我們發現有些鑒定之所以遲遲出不來結果,是因為雙方當事人不予配合,證據材料未得到固定”,[15]要么當事人在提供供檢證據問題上相互扯皮,要么法院與鑒定機構在證據固定問題上來回推諉。取證程序的癥結本應通過由跨學科專業人士與法庭共同努力予以解決,但現實中卻成了法院與鑒定機構互踢的“程序皮球”。

由上觀之,在鑒定人與法官缺乏充分有效溝通的程序設計中,基于不同的職業特點與職業思維方式,雙方特別容易在某些關鍵敏感問題上相互推諉、產生分歧、誤解甚至摩擦,有時還會發生外行僭越內行專屬業務領域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可以看出,我國司法鑒定取證中呈現的是“雙重取證”格局。所謂“雙重取證”,是指鑒定取證被割裂為法院取證與鑒定機構取證的分離模式。鑒定部門與法院對檢材的取舍標準和依據不盡相同,法院從法律標準出發獲取審定證據,而鑒定機構傾向于從科學技術角度把握證據方向?!半p重取證”模式缺乏溝通與融合,易造成法院與鑒定機構各自為政的局面,難以兼顧司法與鑒定的兩方面要求,當下我國在取證實踐中“司法”與“鑒定”基本處于分裂態勢。如果不克服上述諸多問題,那么在較常規鑒定更復雜的環境司法鑒定中,取證工作更將步履維艱。因為面對林林總總、繁雜多樣的環境學與法學(證據學)的交叉學科難點,要求法官或鑒定人單獨完成供鑒材料固定工作均勉為其難。法官即便取得了法庭認為滿意的材料也可能被鑒定人員予以否定,反之亦然。

(二)鑒定會模式的進路

要做好資料收集與鑒別工作并讓雙方當事人及時陳述意見、提供證據,很多時候需要主審法官與鑒定機構的互相配合。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參照法國的鑒定會制度的有關規定,為鑒定取證提供程序保障,①即在我國目前的鑒定取證規定基礎上,通過法官與鑒定專家共同參與評審的方式進一步完善鑒定取證程序。具體構思如下:

⒈鑒定會以面對面的會晤形式召開。當事人在鑒定送檢證據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或鑒定事項復雜、疑難而有特殊專業需要時,應由法院通知鑒定機構或鑒定人派遣專業人士或助手共同參與鑒定取證、固定程序,并盡快協商安排會面具體事項。協商確定期日后,鑒定機構或法院在會議舉行前一周應以書面或口頭形式通知雙方當事人進行鑒定會晤的具體日期,并要求雙方進行有條理的書面準備。在會議期日,法官及當事人、律師或其聘請的專家輔助人員(技術顧問)均可以參與鑒定活動??紤]到環境司法鑒定的特點,法庭應盡可能安排現場會晤,以保障鑒定取證的便捷性與科學性。[16]環境侵害的事發現場往往保留有最完整、最原初的證據資料,這對于環境鑒定取證乃至最終鑒定意見的客觀、公正無疑至關重要。

⒉證據申請權與取證方法開示。鑒定人可被賦予申請提出證據命令的權利,在必要的情況下,經鑒定人申請,法官可以采取強制當事人提交證據的命令措施,這些證據包括文字、圖表、地圖、照片或其他數據匯編等。若鑒定人基于調查、測定、測量、拍照或試驗等需要,應有權向法庭申請強制進入相關方的土地或不動產范圍展開鑒定工作。必要時,鑒定人的提出證據申請權還可以合理延伸至案外人,要求其予以協助履行作為公法上的義務。廣泛賦予鑒定人了解案件事實的權利,可以消除僅僅使用假設性問題所帶來的不便,從而提高訴訟效率。[17]對于被鑒對象較為宏觀的環境司法鑒定而言,保障鑒定人充分取證自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另外,環境司法鑒定的長期性決定了取證工作無法在一次性會晤中完結,而頻繁多次的會晤又過于費時費力,因此,鑒定人應當公開其可能適用的尚未完成的證據方法或線索(如環境污染模擬、環境統計分析等),保障當事方對于鑒定取證的知情權。作為對法院程序指揮權的監督牽制手段,參照法國及日本等國的立法,我國應賦予當事人程序責問權(異議權)。②當鑒定取證有違公平、公開原則時(因法院或鑒定機構工作疏忽而遺忘對一方當事人之參會通知的,或存在其他未保障當事人知情權或參與權的情形),當事人可主張鑒定程序因違法而無效。

⒊“缺席鑒定會”制度。一般情況下,環境訴訟所涉主體較多,因此,在司法鑒定程序中就很難保證所有涉事主體全部參與其中。筆者建議參照缺席判決制度,建立“缺席鑒定”制度,對于當事人出席鑒定會的程序保障只要達到給予其充分參與機會之程度即可。當鑒定會取證事項全部完成時,對怠于行使權利的當事人原則上不允許其提出異議或要求再開鑒定會之申請。同時,鑒于環境司法鑒定的復雜性,單個鑒定機構或鑒定人有時無法掌握鑒定所需的所有科技手段,因此,鑒定人應將有待利用的外部信息資料及時告知法庭,明示外部信息的來源和提供者。此時,法庭可對外部信息進行評價、核查,通過專家的說明解釋,確認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保證外部信息能真實地支撐鑒定證據和鑒定意見。

由上所揭,鑒定會程序強調了雙方當事人、法官及鑒定人的參與,對等地賦予了當事人充分陳述自我主張與提供用于鑒定之檢材的機會,體現了取證程序的適正性。通過鑒定信息的合理披露與公開,既兼顧了鑒定人的需求,保障了其取證能力,也強化了法官的適當指揮與控制權,同時又約束并規范了鑒定人的取證行為,更有利于鑒定證據的有效固定與規范使用,避免鑒定開啟后再行爭執。鑒定會的理念可以克服單方鑒定取證缺乏規整與程序保障的弊端,對于我國相關的制度改進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四、環境鑒定程序前置的優勢分析

環境司法鑒定復雜、費時并具高度專業性,若要保障該鑒定機制的有效運行,完善的審前準備程序必不可少。國內亦有學者主張,如果當事人需要申請鑒定,原則上必須在庭審之前申請鑒定,開庭后無正當理由不得再申請鑒定。有關的鑒定結論以及做出鑒定結論的理由等應當以鑒定報告的形式在開庭前的合理時間內提交法庭及當事人。[18]筆者認為,環境司法鑒定程序的前置對訴訟具有兩大助益:一是強化解紛功能。鑒定意見一般具有相當高的事實評價功能,當事人在庭前可以通過鑒定意見預測案件的訴訟結果,有助于當事人在鑒定的基礎上通過和解方式解決糾紛。這種“攤牌”功能可以避免隨后的訴累與矛盾,保證糾紛在庭前的合理分流,促進案件的迅速解決,節省司法資源。二是夯實庭審基礎。對于復雜的環境鑒定而言,在訴訟早期完成鑒定事宜可以使雙方當事人在庭前全面了解鑒定意見中的重要信息,如使用的理論基礎、推論、對推論的解釋等。新民訴法將專家輔助人與司法鑒定兩種制度相結合,在庭前完成鑒定意見的交流、認可和固定,必然可減少爭點,促使當事人為庭審進行更充分的攻防準備,進而提高庭審質量和效率,保障庭審內容集中高效,也可以及早確定鑒定人或輔助人出庭事宜。此外,若訴前各方可獲得鑒定意見,則有利于盡早發現并提出錯誤,及時彌補,避免庭審的反復與低效。

五、鑒定費用問題之探索

2007年4月施行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12條規定,訴訟過程中因鑒定……等發生的依法由當事人負擔的費用,人民法院根據誰主張,誰負擔的原則,決定由當事人直接支付給有關機構或者單位,人民法院不得代收代付。當事人負擔規則是現階段我國訴訟過程中鑒定費負擔的基準原則,但環境司法鑒定復雜、系統、綜合、長期,相應的高額鑒定費用很可能成為妨礙當事人行使訴權的一大障礙。①因此,順利推行環境訴訟,必須對鑒定費用問題作出考量。

(一)由當事人負擔向直接繳納的過渡

所謂直接繳費即專家鑒定費用直接出自公共預算。國內有學者認為,司法鑒定的本質屬性應是其公益屬性。[19]司法鑒定作為一種訴訟活動,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具有社會公共屬性,屬于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領域。[20]特別在環境公益訴訟的前提下,鑒定費用似更具某種“公共成本”之性質,即所謂的“審理成本”。①循此思路,筆者認為,為鼓勵當事人通過訴訟維權實現社會的正義與進步,待國家經濟實力達到一定階段后,可考慮借鑒美國的鑒定資助制度,②建立我國自己的鑒定公共基金。對于諸如環境訴訟等特殊類型案件或鑒定項目,應由國家給予全部或部分的專家費用補貼,通過公共財政支持司法鑒定的發展。具體分類與補助額度可由司法行政機關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并可根據財政水平的提高逐步擴大鑒定基金的覆蓋范圍。除了前述特殊案件或鑒定事項的國家資助外,也有學者提出,鑒定人的出庭費也應由法院統一支付,并認為這是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21]不容置疑的是,要真正落實并擴大直接繳費制度的適用,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③

(二)司法援助的政府責任

司法鑒定援助制度是指在訴訟活動過程中,國家或政府為保證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在現實生活中切實得以實現,對需要采用司法鑒定舉證以維護自己法定權利不受非法侵犯,但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提供減免措施以保障其合法權益得以實現,從而維護司法公正的制度。[22]有關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中仍未涉及,對于鑒定費的負擔,原則上當事人不能申請緩減免。對于受到環境侵害而無力負擔鑒定費的當事人來說,使用專家服務的權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此,筆者認為,在環境類訴訟中對于符合法律援助標準的當事人,主審法官可行使裁量權決定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給予司法鑒定費用的補助或免除,以此削弱或抵消高額訴訟成本可能使富人(通常的環境侵害人,筆者注)在訴訟中獲得的程序上的優勢地位。[23]在當下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對于當事人無力負擔鑒定費的問題,法官往往通過與專家協商溝通方式(電話交流為主)予以解決,專家通常礙于法官的“面子”會在費用問題上作出一定的讓步甚至免除。但這種基于“司法場域內的人情交易”④的不成文解決方式,難以受到有效的約束與規制,鑒定援助的標準以及操作流程的闕如也導致法官與鑒定人的自由裁量空間過大。這種方式對于普通鑒定案件而言或許尚不構成大問題,但對于訴訟標的額巨大、鑒定事項復雜的環境訴訟來說是行不通的。因為目前的減免方法實則是法官通過軟磨硬泡“逼迫”鑒定機構單方的“讓利”行為,這種“援助”實質上并沒有動用公共法律援助資金。也就是說,公共援助資金并未真正發揮作用,或者說援助資金被“閑置”了。2003年7月出臺的《法律援助條例》第3條明文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司法鑒定援助自然也是一種政府責任,政府的經費保障成為司法鑒定援助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24]若只一味地要求鑒定人無償地為受援人提供專業援助,則有將政府責任轉嫁于社會之嫌。司法機關一以貫之甚至強制性地要求那些逐步轉向社會化實行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鑒定機構為環境公益埋單或割利是不公平的。鑒于此,我國學者已提出國家應制定法律援助法,規定司法鑒定的法律援助方式,明確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員承擔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義務,但必須采取相應的配套措施解決司法鑒定的經費補貼來源、經費監管等一系列問題,以此實現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工作的良性發展,[25]這對于環境訴訟而言意義尤為重大。

(三)先行立案規則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第3項規定,起訴必須有“具體”的事實和理由。在環境訴訟中,當事人若要成功行使訴權至少要對損害后果等具體要件事實之存在進行證明,有時還可能需對因果關系進行證明,而要證明這些事實又往往依賴于鑒定意見所反饋之信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5條第2款則規定,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不預交鑒定費用,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因此,高額鑒定費用問題便成為橫在當事人面前一道“跨不過的坎”。為此,筆者提出兩點建議:一是確立立案先行規則。鑒于目前民訴法關于起訴的立法現狀,有的法院便要求當事人于立案時提交環境侵害的“具體事實和理由”。對于那些難以承受高額鑒定費的當事人來說,無法鑒定即意味缺乏“具體事實和理由”,于是便無法獲準法院的受理,此亦環境訴訟立案難之主要肇因?;诃h境訴訟案件立案中部分法院以原告證據不足或缺乏具體事實理由為托辭而不予立案的現狀,筆者建議實行環境訴訟先行(強制)立案制度,即當事人起訴并提交環境損害事實證據或證據線索后,法院原則上應受案而不得強制要求原告方在立案時即時繳納案件受理費或鑒定費,更不得強制要求原告方先行取得鑒定意見等相關材料。前述“損害事實”可以僅僅是或然性事實,此時不宜以蓋然性或高度蓋然性為證明標準。至于訴訟中將發生的司法鑒定費用負擔問題,可待立案后通過直接繳納、法律援助或訴訟保險等方式予以解決,也可待司法裁判確認。二是確立鑒定費擔保制度。在國家直接繳納的條件尚不成熟而當事人又不符合申請鑒定援助的情形時,法院可允許采取費用擔保制度以彌補先行繳費規則的弱弊,保障立案受理的順利推進。在美國,因為沒有實行敗訴承擔制,所以當事人的訴訟經濟壓力較大,且一般情況下必須預先實際給付專家費用??紤]到那些經濟拮據或有其他特殊困難的人群利益,美國允許用抵押權的形式擔保鑒定費用。美國醫學會也支持專家受理這種以抵押權為鑒定抵押的案件。[26]對此,我國也有學者認為,對不符合申請司法鑒定援助條件的社會群體,他們可以房產或其他財產或提供保證人的形式擔保鑒定費于訴訟終結后的支付。[27]筆者認為,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該制度構想亦不失為可嘗試之舉,其可為普通群眾參與那些需要大額鑒定費用的環境訴訟程序掃清障礙。

總之,環境司法鑒定是環境訴訟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鑒定程序的正當性是品評一國環境法治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要保證司法的公正,就必須對環境鑒定的程序進行不懈的探索與完善,只有鑒定程序合理、公正、透明,方能使環境訴訟制度發揮出“利劍威懾”之效。

【參考文獻】

[1][16]何家弘,劉曉丹.司法鑒定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31-139,131-152.

[2][4][7]張紅振,王金南.環境損害評估:構建中國制度框架[J].環境科學,2014,(10).

[3]郝宏奎.行為證據淺探[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3,(05).

[5]孫飛.論環境污染司法鑒定機構的設置[J].中國司法鑒定,2008,(03).

[6]宋宇.國外環境污染損害評估模式借鑒與啟示[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4,(04).

[8][18]徐繼軍.專家證人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24-140,116-117.

[9][26](美)菲利普·坎德利斯,羅伯特·溫斯托克.法庭倫理學與專家證人[M].楊天潼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39,67-68.

[10]蔣云蔚.走下神壇——專家民事責任基本問題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11-12.

[11]劉朝寬.司法鑒定機構資質認定問題解析[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7.

[12][20][21]常林.司法鑒定專家輔助人制度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158,76-77,276.

[13]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兩大法系司法鑒定制度的觀察與借鑒[C].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63-65.

[14]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課題組.司法委托鑒定、評估、審計中的實踐困難與完善路徑[A].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司法理論與實踐探索——2012年上海法院優秀調研課題成果匯編[C].2013.46.

[15]鄒碧華.要件審判九步法[M].法律出版社,2010.8.

[17][24][27]王素芳.訴訟視角下的司法鑒定制度研究[M].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97,179,180.

[19]魯躍晗,常林.論司法鑒定機構的公益性建設[J].中國司法鑒定,2011,(04).

[22]賈治輝,柯昌林.論我國司法鑒定援助制度[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06,(03).

[23][25]廖永安.訴訟費用研究——以當事人訴權保護為分析視角[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46-104,105.

(責任編輯:王秀艷)

海洋環境污染問題范文第4篇

海洋是大自然生命的故鄉,海洋和人類的關系,自古緊密相連。海洋占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一點八,它通過吸收來自太陽的熱量釋放到大氣層中,從而調節氣候。因此,在沿海地區,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氣候,讓它自古就成為了人口密集的地區,全世界目前約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區,海洋的環境構成人類生存的條件。地球的特點是受海洋影響的,天氣和氣候也受海洋控制,如果海洋發生變化,地球所具有的特點也會隨之改變。所以海洋環境問題一直是一個關乎全世界人民的國際性的大問題,而當今社會人類已經面臨著許多跟環境有關的問題,在此情況下,為了人類可持續的發展,就應該避免對環境繼續造成傷害,培養人們環境保護意識。

現今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全球暖化,臭氧層破洞,天然災害,能源枯竭,其中幾大問題都與海洋緊密相聯,更加突出保護海洋環境的重要性。目前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海洋的污染,即污染物入海洋,破壞海洋自凈的能力 ;二是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即海洋生態環境系統遭受來自人類和自然的影響。由于海洋十分寬廣,也就造成海洋的污染面積廣,治理難度也相對加大,比起陸地上的污染,海洋環境的污染問題更加嚴重而難以治理。

海洋本身對于污染物是有這一定的凈化功能的,但這種功能絕不是無限的,而海洋污染就是海洋本身的凈化能力無法滿足凈化需求時而產生的污染問題。海洋問題也必然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因為每年世界各國都會有污染物進入海域,給海洋自身凈化功能增加負擔。因此,海洋環境的保護需要全世界各國人民一起努力。

絕大多數的海洋污染物由陸地上生產過程中產生。沿海的活動,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建設,都向沿海水域排放污染物。污染物進入到海里,造成海洋環境的污染,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甚至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尤其在中國,沿海城市人口稠密,各行各業,尤其是工業,十分的發達,造成沿海地區船只數量不斷擴展,港口城市的興起和大力發展,大量的污染物傾倒,嚴重損害了海洋的環境,使我國海洋污染問題日益加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對生物和人體健康都有很大危害,必須引起全民重視。

沿海經濟的發展必須依靠著良好的海洋環境,不可預測的海洋災害可以直接影響沿海地區經濟的發揮在那規模與速度。在我國,尤其是經濟特別發達的沿海地區,污染物排放的同時并沒有做好治污凈化的工作,使污水向海洋里無度排放,使海洋這塊寶地受到日益嚴重的污染。也有事件表明,工業產生的有害物質流入海洋,會逐漸在海洋生物中聚集,而人們使用了聚集污染物的海產品后,會導致中毒,更甚者會引發死亡。近年來,我國近海水體的壞境質量已經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污染的范圍也隨之不斷擴大,海洋污染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的環境治理方式,只重視了對陸地環境的保護,一味的將陸地的污染物向海洋傾倒,讓海洋變成了陸地的垃圾桶,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損害海洋環境的這種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內陸里大量的排污企業并沒有建設相應的污物處理設施,即使有設施的企業,使用率也十分低下,導致大量未經處理以及不服排放規格的污染物被排入江河海域中,嚴重造成對其的污染。除此之外,內陸及沿海城市的生活污水,也被大量排入海域,造成了海水的富營養化,導致赤潮現象頻繁發生,且次數每年都有增長。農業方面,務農所需的農藥、化肥等物的大量使用,導致農業有害物質的殘留日益增多,經過排水,最終也會進入海洋。海洋上的石油開發與石油運輸的事故發生,也會引起海洋的污染,溢油事故會導致石油進入海域,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也直接影響了漁民的收入與生活來源,而如此一來,人心不穩,也會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由于全球變暖的、,海平面的不斷上升,導致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有些沿海的工程也會破壞海洋生態環境。而人類對于海洋生物過度的捕撈,甚至是稀有生物的捕撈,直接導致海洋生物數目不斷減少,許多海洋生物都頻臨滅絕。要知道,海洋能提供給人類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但人們的實際捕撈量卻遠遠超過了捕撈的允許范圍,就中國而言,魚類等資源已經嚴重衰落,魚齡也在逐年下降,至今日基本已減至10齡之類,年產量卻大幅度減少。對于海洋生物的變化,人們想到的卻不是如何改善治理,而是做出更加具有破壞力的措施,例如增加船只和減小捕魚網眼的大小,捕撈次數也日益頻繁。過度的捕撈對海洋生態資源的破壞是致命的,尤其對幼魚的損害極其嚴重。而漁業的資源一旦遭受破壞,是很難恢復的,而人類在漁業資源遭受到破壞后,不但沒有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而是更加肆意的對其進行破壞,此等行為實在應該被國際社會終止!

上述一系列的情況表明,保護海洋的環境,防止海洋的污染,保護海洋的資源,防止惡性循環的事件繼續發生,是一項全人類都必須參與的任務。

第一點,必須增加全民的海洋環保意識,這是治理海洋環境的關鍵點。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一直在為人類的行為買單。全世界范圍內,大量的江河的污染度早已超過了其對污染的承受能力,大自然容量的老本,已經基本被人類吃光了,但環境的污染卻依然在繼續擴大,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繼續發展的嚴重阻礙,這必須引起全民的一致重視,采取治理污染的有效措施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第二點,必須先確立起治海先治陸的思想。其實從上述資料看來,想要把海洋環境治理好,關鍵還是在于陸地環境的治理,必須控制好陸地的污染。對污染的認識不到位,陸地污染不根治,海洋環境污染就無法避免。對大型的工礦企業要加強治理,如果相應企業沒有做到污染物治理的工作,就該對其執行相應的處罰。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對城市中的生活廢水和垃圾的處理。尤其是對于沿海城市,離海洋距離近,更要盡快建設起污水和垃圾處理廠。與此同時,也要控制農業用藥的污染度,盡量使用低毒的農藥。向海洋傾倒的廢物,也要控制住,只允許傾倒無毒和無害的廢棄物,嚴厲禁止會引起海洋污染的廢物被傾倒進海洋。

第三點,要迅速建立起“污染付費”的制度,而不是過去的“誰污染誰治理”。對于各類的排污企業,政府必須實行收費政策,并且委托專業公司治理。這種方法既可以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也可以提供污染治理的效率,給予那些污染了環境還不治理的企業敲個響亮的警鐘。對于排污的收費范圍,也需要進行擴大,不僅僅是針對于一些大企業,對于城市中生活的用水,也需要收取相應費用,并且提高收費的標準,否則不乏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就現在來看,排污的收費方式相對較低,治理的經費不足造成了環境治理跟不上環境污染的速度,且目前的收費標準來看,各企業寧可繳納排污費,卻不愿資歷污染,這無疑給政府加重了負擔。而提高排污的收費標準,增加城市污水的排放費用,可以有效的為環境保護收取廢物治理的資金,有效的改善水質,也提升了海洋的環境質量。

第四點,對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也要加強控制。海洋的污染,很大程度來自于泄油事故,所以海上必須建立起對泄油事故的應急網絡,配齊治油的應急設備,提高對海上油污的治理能力。與此同時,也要注意海水養殖的污染。海水養殖需要控制容量,留下一定的空間,多多使用配合餌料,減少餌料在海地水域的沉積。

海洋環境污染問題范文第5篇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逐漸加快,環境污染的問題也開始日益嚴重。海洋作為地球表面水資源的集中地點,其污染治理已經成為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海洋環境監測系統是海洋污染問題治理的基礎條件,提高其監測質量對于海洋治理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物聯網技術已經開始應用于各個領域,成為促進各領域發展的重要手段?;诖?,以下文章中筆者將就在海洋環境監測中如何應用物聯網做出分析。

關鍵詞:海洋環境監測;物聯網技術;應用

改革開放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了能夠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開拓脫貧致富的道路,各種工業開始飛速發展著,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自然資源大量的索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1]。近些年來,隨著環保理念的提出,海洋環境的污染問題已經得到了高度重視,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下,不僅能夠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還能夠幫助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狀況,從而更好的對海洋環境進行管理。

一、在海洋環境監測系統中應用物聯網技術

就目前海洋環境監測系統而言,主要有水上監控與水下監控兩個部分,同時應用三維結構的傳感網絡,而該傳感網絡的組成主要包括三個部分:1.不同類型的海上傳感器;2.水下自動探測器;3.固定采集設備。在區域、類型不同的區分下,傳感器也會按照類型的組成單獨的節點,每個區域的傳感器會對海洋渾濁度、鹽度、重金屬含量等相關指標參數進行采集,這些采集到的參數會經過統一的通信協議向匯聚節點進行傳輸,再由匯聚節點完成各項參數的統計工作,最后通過通信、衛星技術傳遞給監控中心進行分類、存儲,供相關人員使用,數據庫與互聯網相互連通,當有外界用戶想要獲取時必須要通過身份驗證才能獲取到想要了解的監控數據[2]。在整個海洋監測系統中,各個監控階段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來講,每個節點都包括數據采集、處理、傳輸、供給模塊。

二、無線網絡中的ZigBee組網技術

(一)什么是ZigBee組網技術

ZigBee組網技術是一種近距離,復雜度、功耗、速率以及成本均較低的雙向無線通訊技術。在應用該項技術時,需要確保各種電子設備之間具有距離短、功耗低且傳輸速率低的特點,這樣該項技術才能夠完成數據傳輸以及典型周期性、間歇性、低反應時間數據傳輸[3]。對于海洋環境監測系統而言,網絡耗能時間短是其使用時間的重要因素,而在整個監控系統具有的3層結構中,其中耗能量最大的單元即為單個階段內數據采集、傳輸。而在海洋環境監測系統中應用ZigBee組網技術可在滿足其實時性要求的同時,降低其耗能,因此,目前海洋環境監測系統中單個節點約定的通信方式,即ZigBee組網技術。

(二)ZBR的計算方式

在ZigBee中,按照節點資源與功能對海洋環境監測系統中的節點進行區分,可分為三種類型,即RN(+、-)、RFD,其中RN代表存儲空間,“+”代表充足同時伴有無線路由功能,“-”代表不足且不伴有無線路由功能,應用Cluster-Tree的計算方式對信息傳輸至能進行計算,RN(+、-)與RFD的區別就在于,前者無論存儲空間足或者不足,均可對數據進行轉發,而后者不具備這種轉發能力,在進行數據轉發時,要以父節點為介導[4]。因此,目前ZBR方式已經打破C-T算法的局限性,開始與路由尋址功能相結合,實現了整個節點內部信息高效傳播。就ZigBee而言,地址分發功能是其自身具備的通信功能,在此基礎上與海洋環境監控系統中傳感網絡節點的具體行為相結合,在以下文章中,將來自于監控系統傳感網絡中的三個參數引入,即1.結合物聯網技術應用的整個海洋環境監測系統中劃分最大的子節點數,以Cm代表;2.在系統中,容納路由器最多數量,以Rm代表;3.網絡深度,以Lm代表。

這里我們可以先做一個設想,假如在擴展監控系統探測的前提下,節點全部應用“Node”表示,新帶入節點加腳標“n”,父節點加腳標“k”,各個節點分配的地址均用“A”表示,深度應用“Depth”表示,當已知節點地址、網絡層次深度后,最后得出等式應當為Depth(n-k)=1。

當ZigBee通信結構為樹狀結構時,需要再次引入三個參數,即1.在整個機構中每層容納節點個數,以Cm1表示;2.每層中路由數最大,以Rm1表示;3.結構中網絡層數,以Lm1表示。

求樹狀結構中e層節點時,按照上層父節點的地址分配協議進行計算,得出以下幾種計算方式。1.假設n節點時該節點父節點接收的第N個節點,且RFD為節點類型,那么在計算其分配地址時,應該得出以下等式:n+Cskip(e)×Rm+Ak=An。2.前提條件相同,但節點類型換為RN(+、-),在計算分配地址時的等式應該為An= Cskip(e)×( n-1)+1+Ak。

三、ZigBee協議軟件流程

(一)網絡處于初始狀態

選擇一個能夠將整個海洋監測系統歸于初始狀態的協調器,且需要其具備ZigBee 通信功能。RFD在檢查是否有信標在周圍節點中存在時,先要掃描周圍節點,然后向節點發送信息,確定本節點可作為初始協調器的條件即能夠在周期內檢測到,與此同時,建立相應網絡,將自身信標廣播給周圍節點。再然后,通過信道掃描,找出周圍節點中適合能量的信道,并根據路由計算方式計算出最有效的信道,以此作為基礎,將傳輸網絡建立[5]。

(二)在網絡中加入節點

在初始化步驟完成后,網絡仍然不能夠應用于實際工作當中,還需要在此網絡中加入其它傳感器,在選擇加入網絡的節點時,需要先對上層節點進行掃描,然后選擇父節點發送請求入網信息,如果網絡地址能夠通過此節點成功返回,則能夠作為標識用于傳輸、接收數據。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海洋環境進行監測并不斷提升監測效率,是促進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中先對海洋環境監測系統中應用物聯網技術進行簡單論述,然后分析計算方式,最后對ZigBee協議軟件流程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帶來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沈偉. 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 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 2016(12):41-42.

[2]付宗魁, 蔡芳萍. 海洋環境監測系統方案設計與研究[J]. 物聯網技術, 2016, 6(4):20-20.

[3]趙艷玲. 物聯網技術在海洋監控系統中的應用[J]. 艦船科學技術, 2016(1x):175-177.

[4]姚喆怡. 基于物聯網定位技術的海洋監測系統研究[D].2015.

[5]陳作聰. 海洋環境實時物聯網監控系統設計[J]. 煙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版), 2015(4):308-312.

作者簡介:

王慧娟,女,漢1984年11月30日,碩士物理海洋學,中國海洋大學,中級工程師,海洋環境。

海洋環境污染問題范文第6篇

廣東省海域遼闊,東起潮州市饒平縣大埕灣,西至湛江英羅港和北部灣,南到瓊州海峽中心分界線并向東、西、東南方向自然延伸,管轄海域面積6.5萬平方公里,加上專屬經濟區海域總面積41.9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4%;岸線漫長,擁有全國最長的大陸海岸線,長4114公里;島嶼眾多,有大小島嶼1963個,數量居全國第三;沿海灘涂廣布,面積1717.33平方公里,占全省灘涂總面積的81.22%;港灣優良,有大小海灣510多個,其中適宜建港的海灣有200多個;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已有記錄的魚類資源種類1200多種,是多種國家級和省級海洋保護生物的分布區。

海洋,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海岸帶已成為海洋開發利用活動的密集區。2018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1.93萬億元,同比增長9%,占全國的23.2%,連續24年居全國首位,海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與此同時,廣東近岸海域水質總體較好。2015年—2019年,廣東近岸海域優良水質(符合第一類或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水質)面積比例平均值為84.2%, 2019年水質優良面積比例為87.2%。非優良水質(劣于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水質)主要分布在河口、港灣和部分沿海城市的近岸海域。

多措并舉

扎實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2018年機構改革后,原海洋與漁業部門海洋環境保護職能劃并生態環境部門,打通了陸地和海洋的分割,實現了陸海統籌一盤棋,海陸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

一年多來,廣東緊緊把握機構改革機遇,以做好國家海洋督察反饋意見整改為切入點,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溝通融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藍色海灣建設。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為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的溝通協調,配合生態環境部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大灣區藍色海灣建設和粵港澳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創新作為規劃的重要內容。在粵港持續發展與環保合作小組框架下,設立了粵港海洋資源護理、大鵬灣及后海灣(深圳灣)區域環境管理、粵港海洋環境管理等專題小組,加強粵港共同關注事項的合作與交流,開展了粵港中華白海豚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管理和有關科普宣教、科學研究等海洋環境保護資源養護方面的活動。合力開展海漂垃圾污染防治工作,建設海漂垃圾預警系統,建立粵港跨境海漂垃圾事件通報機制,推進跨境海上環境事故處置合作。

分區控制,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省委、省政府確定了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沿海經濟帶將作為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著力培育引進引領性、標志性的重大產業項目,依托大項目、大園區,點上集聚、串珠成鏈,持續壯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打造一批高水平產業集群,構建世界級沿海產業帶。在發展臨港工業、上大項目時,堅持采用最高技術標準、實施最嚴格環保要求、做好最周全防控措施,強化源頭控制,守護好沿海美麗自然生態。

陸海統籌,扎實推進海洋污染防治工作。認真實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廣東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實施方案(2018年—2020年)》,將近岸海域污染整治納入《廣東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加大力度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持續增加,截至2019年全省日污水處理能力達3216萬噸,建成城鎮污水管網73504公里,為削減河流污染負荷、減少污染物入海量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一季度,27個入海河流國考斷面全部消除劣Ⅴ類。積極探索建立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落實惠州大亞灣海域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試點工作。在汕頭南澳縣、惠州市、深圳市、茂名電白區、湛江市等市、縣(區)啟動“灣長制”試點工作。近年來,海洋污染事故發生率顯著下降,海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發現赤潮次數連續4年下降。

分門別類,加大入海排污口整治力度。組織開展入海污染源排查和入海排污口分類核查,分析入海排污口監管現狀和存在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分類監督管理對策,為強化重點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實現對重點入海排污口的動態監管,開展“廣東省重點入海排口監管系統”建設。沿海各市持續開展非法和設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的清理整頓工作,針對新發現的兩類排污口,按照“一個排污口,一套整治方案”的要求,落實整改責任。

簡政放權,規范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監督管理。機構改革后進一步規范了海洋工程環評受理、審批工作,實現了環評管理制度的統一。落實“放管服”要求,取消拆除或閑置海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審批事項,委托下放海洋工程建設運行后評價結論和改進措施備案、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損害海洋環境預案備案、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驗收3項行政權力事項。重新理順海洋工程環評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減少跑送次數、精簡辦事材料,將環評納入省政務平臺管理,提高效率,提升服務經濟發展水平。

摸清底數,組織開展基礎性研究。2019年共開展海水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海水浴場水質、海洋垃圾、海洋放射性、海水水質自動監測、練江和小東江入??卩徑S蚝统喑本G潮應急監測8大類監測任務。組織開展珠江口海域生態系統水質目標管控研究和珠江口海域污染整治對策研究等,分析評價廣東省重點河口、海灣污染物超標情況,判別影響河口生態系統健康的主要因素,科學提出河口海域水質控制目標及措施,研究制定重點河口海灣整治對策。

“四個強化” 著力開創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

目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還存在能力相對較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邊界不清晰等情況,為切實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從四方面著力強化。

強化制度建設。認真研究有關法律法規存在的問題,結合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的實際需要,提出科學合理的意見和建議,積極配合《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探索制定科學反映河口海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河口水質標準。適時組織修訂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協調好經濟發展和近岸海域環境保護的關系。

強化重點工作。做好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科學提出海洋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標要求和任務措施。規范入海排污口監管,加快開展備案,分類加強治理。做好河流入海污染監測和評估,加強河流入海污染物管控。建設系統化、信息化、可視化的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加強入海河流、近岸海域水質和生態系統的動態監測監視。落實“灣長制”試點工作,積極探索建立河海聯動、陸海統籌、與河長制高效銜接的協同治理體系。加強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推動沿海各市建立海灘保潔機制。

強化能力建設。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隊伍建設,強化基層隊伍海洋生態保護人員配置和業務能力。積極推動生態環境部門出海、出航能力和海洋調查基地建設。深入開展重點課題研究,為正確認識海洋污染問題、科學制定污染防控措施提供支撐。

強化溝通協調。積極與海洋執法隊伍、海警局溝通協調,確定有關執法監督事項分工和責任清單,明確海洋環境保護執法責任。協調自然資源部門,做好海洋生態紅線管控、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生態修復等工作,配合海事、應急部門做好海洋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進一步加強粵港澳交流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上一篇:婚禮策劃流程范文下一篇:人生的路口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