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有機農業論文范文

2024-01-02

我國有機農業論文范文第1篇

有機農業作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符合科學發展觀,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有效融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有機農業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全球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的發展概況

生產方面。根據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最新調查的來自181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目前全球以有機方式管理的農地面積共計6985萬公頃,比上一年增加20%,達到了歷史新高。有機農地面積最大的兩個洲為大洋洲(約占實際有機農地的50%)和歐洲(21%)。有機農地面積最大的三個國家分別為澳大利亞(50%)、阿根廷(4.9%)和中國(4.3%)。

市場方面。有機產品市場約90%的銷售額來自北美和歐洲,最大的有機產品市場依然是美國、德國和法國(近四年三國均位列前三,銷售額占比依次為43%、11%和9%),中國位列第四(8%)。近年來,世界范圍內有機食品銷售持續穩步增長,銷售額達到近1000億美元,然而面臨的挑戰也是多方面的:第一個挑戰是全球有機行業標準數量不斷增加,增加了認證的復雜性;第二個挑戰是需求集中,北美和歐洲的有機食品銷售占據了總額的近90%,亞非拉地區都需要大力發展國內市場;第三個挑戰是供應短缺,有機食品銷售額在2003-2017年間增長了近3倍,然而有機農地面積的增加則相對較少,未來有機食品很可能發生供應不足的情況;第四個挑戰來自貿易協定,全球有機食品行業受到了貿易戰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中美貿易戰嚴重打擊了美國的農業出口,英國大多數有機食品的原料和產品出口目的地是其他歐洲國家,脫歐也將對歐洲有機食品行業產生巨大影響。

我國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的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督管理司(原國家認監委)的調查統計,截至2018年底,有機產品認證機構增加到了64家,中國境內共有12226家企業獲得了中國標準的有機產品認證證書18955張,按照中國有機產品標準進行生產的作物種植生產面積達到313.5萬公頃。2017年是中國有機農地面積增長較快的一年,比2016年增長超70萬公頃,增幅逾32%,為有機農地的全球性增長做出了貢獻(全球增幅近20%),是2017年有機農地增長量第二位的國家。

受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東北和東部沿海地區是獲得有機產品認證最多的兩大區域。東北地區以其獨特的區域資源優勢,聚集了較多的生產基地和企業,以2018年為例,黑龍江省有機產品獲證企業數量占全國的9.5%;而東部沿海地區市場比較活躍,產業化程度相對較高,因此加工企業較為集中。近年來,四川、貴州等地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當地政府的支持,有機農業發展勢頭迅猛。但總體上看,我國有機產品認證企業數量依然呈現東多西少的特點。

從行業分布看,中國的有機產品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種植行業,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2013—2018年種植類證書的發放量占證書發放總量的比例均超過了60%,加工次之,占比在25%?30%,畜禽類占比5%左右,水產類3%左右。

市場方面,有機產品供大于求,存在生產者生產出來銷售不暢、消費者雖有需求但對有機產品信任度不高、購買力不足等問題。2015—2018三年的有機產品消費額逐年上升,且每年消費額所占產值比例也逐年上升,2018年估算的有機產品消費額占當年產值的45.4%。中國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機產品中,初級農產品占總出口貿易額的80%,其次為加工產品,沒有動物產品出口。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鑒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對土地單產的要求,有機農業顯然無法滿足我國糧食總量需求,這決定了現階段我國無法全面發展有機農業,而只能采取因地制宜、穩步推進的適度規模發展戰略。除了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國發展有機農業所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一是農業標準化程度較低,產業化水平不高,質量安全檢測監控力度較弱;二是現有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質量安全檢測技術不夠先進,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缺乏;三是很多農業從業者素質不高,安全生產意識和法制觀念不強;四是有機產業市場影響力不足,有機生產與有機消費市場之間脫節,缺少有效的產品流通渠道,導致有機農業市場發展滯后,受到其他農業產品的制約。

1. 有機農產品認證法律法規及制度體系尚不完善

盡管我國有機農業相關法規和認證標準已基本形成,但認證標準和執行體系尚不健全,產業發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有機法規和標準均由部委制定頒布,沒有提升到國家法律層面,國際上缺乏信用認可度。2016年底,中國與新西蘭簽署雙邊有機互認協議,這是我國對外簽署的首個有機產品認證政府間互認協議。為實現與更多國家的等效性互認,需要進一步完善認證法律法規及制度體系,提升中國有機認證制度的權威性和國際影響力,推動中國有機產品、標準及認證走向世界主流市場。

監督管理力度不夠,大量不合格有機產品得以上市流通,影響我國有機產品市場健康發展。目前我國對有機農業沒有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有機認證機構和企業的監管主要依靠由原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組成的市場監管部門,對更加熟悉農產品生產理論、技術、經驗的農業部門的職責未進行明確界定。市場監管部門對有機農產品的監管也主要集中在銷售環節,對生產環節中存在的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不足。

上述問題導致中國的有機產品質量難以保證,不僅在國際市場上難以立足,在國內市場也缺乏競爭力。

2. 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落后

我國農業生產中還存在著現代生產技術較為缺乏、防治病蟲害能力較為低下、有效的生物農藥品種較為稀少等問題。目前,有機農業生產理論、配套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夠,有機農業生產中可使用的有效替代投入品缺乏,符合標準要求的有機食品加工工藝、可替代的加工配料少,缺乏專門進行有機農業研究和教學的機構,不能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經營者,對有機農業生產技術指導規范有較強的需求,有待完善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增強有機農業生產技術服務。

3. 有機農業勞動者的素質能力有待提高

素質高、能力強的農業勞動者、技術人員、農村基層管理者是推動有機農業發展的根本力量。一方面我國有機農業生產尚未建立完善的質量認證、追蹤體系,使得有機農業產業有許多空子可鉆,有機農業生產者素質參差不齊,以普通農產品冒充有機農產品的報道屢見不鮮,使得消費者對于有機農產品的信賴度下降,更加擠壓了有機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我國有效農業勞動力大量流失,老齡化、女性化趨勢明顯,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農業精英人物。

4. 有機產業市場影響力小

有機產業相關企業沒能夠很好地宣傳有機農業,沒能與市場中間商有效合作或者發現適合有機產品銷售的方式,使其與消費者市場銜接不緊密,缺少有效的產品輸出渠道,使得大眾大多對有機農產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不足,消費易受價格影響,甚至對于產業的成熟度與安全性抱有一定的懷疑態度,產生忽視或拒絕的心理,這大大降低了有機農產品的銷量,影響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對策

1. 加強有機農產品標準和規范建設

標準化是解決質量問題的根本,也是發展有機農業和進行有機農產品生產的重要保證。應在《有機產品》國家標準及有機產品認證相關技術法規體系框架下,著力加強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建設,深入研究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和有機農產品質量標準制定,盡快填補我國有機農產品的產品標準與技術規范空白。有機農業發達的國家都有關于有機農業專門性的法律,我國有機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目前并不完善,所以,我國要發展有機農業、加強有機農產品質量監管,就必須加強立法、建立有機農產品獨立的法律體系。只有明確了責任主體和懲罰機制,才能在后續監管過程中有法可依。

2. 建立和完善技術和咨詢體系

國家須充分利用現有的中央和地方各級科研機構、院校等的科研力量,進一步整合資金、人才、設備和技術等各種資源,并不斷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建立足夠數量的不同層次有機生產技術研究和咨詢機構,盡快對全國范圍內不同區域、不同優勢品種、不同生態類型的有機生產和加工技術進行系統、廣泛、深入地研究,并使之迅速成為較完整的體系,為后繼大規模的有機生產提供足夠的技術儲備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立足于自主研究創新的基礎上,努力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積極外引相關先進技術、人才、裝備和資金,推動我國有機產業的穩步發展。

3. 培養高素質新型農民

增加農業人才投資,開展新型農民和“三農”人才培訓,充分發掘培養農村精英人物,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政策扶持留住農業人才,讓農民成為有知識、有技術、高素質的新型職業人,為有機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 提高有機農產品市場影響力

英國和美國的有機農業發展得益于零售商對有機產品的大力推廣和市場需求的增加,我國有機農業的生產者應該率先推動市場發展,對民眾進行正確的有機產品科普和宣傳工作,通過溝通支持和宣傳活動刺激需求,讓“有機”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政府對民間組織可以進行一定的鼓勵與扶持,民間組織不僅可以增強相關管控,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更貼近民眾的渠道更深入了解有機市場的潛在需求,通過宣傳和普及有機農業相關知識,增大有機農業的受眾面。

我國有機農業論文范文第2篇

有機農業概況

日本是世界上有機農業發展地區和有機食品消費地區之一。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日本就本著兼顧“食”與“綠”,即提高農產品自給率與環境保護并舉的原則,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致力于發展有機農業,并取得了顯著效果。日本的有機農業實際經歷了從“無機栽培”到“化學栽培”再到“有機農業”的發展道路。

從20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相繼出臺了《農業取締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各大城市農村相繼以一般民眾活動的形式開始了有機農業運動。1971年,日本成立了全國有機農業研究會。1971年到1985年,這一時期是日本有機農業發展的起步階段。

1986年至1995年的10年間,日本的有機農業進入了迅猛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政府對有機農產品開始實行監管。1996年以來,日本有機農業發展一直處于無序徘徊階段,直到2000年日本的農林水產省(MAFF)制定了《日本的有機食品生產標準》(簡稱JAS法,2001年4月1日正式實施),JAS法規對農場、加工廠、包裝以及進口商都提出了具體的標準要求。只有符合JAS法規要求的產品,才允許使用JAS標志,否則將處以高額罰款,嚴重者還會判刑。同時法規也明確未經認證認可,不許有類似“有機農產物”、“有機栽培”、“有機”等容易引起誤解的用語,此外,日本政府還重新對認證機構進行了清理整頓。截止到2005年,日本已有4611個農場獲得有機認證,獲得認證的產品數量是47428噸。政府鼓勵消費者盡可能地購買自己本國生產的產品。但是,日本政府對有機農業并沒有支持政策或特殊基金。

組織管理機構及相關法律法規

日本關于有機農產品的法規和標準由日本農林水產省制定和實施。根據JAS法律關于認證和標簽的規定,對進入到日本市場的有機產品必需有在MAFF注冊的認證機構進行認證。這些認證機構都是非官方的,主要有日本有機和綠色食品協會、日本ICS有限公司、AFAS認證中心有限公司等。

日本有機產品法規和標準之間的關系見下圖,目前日本采用的是《日本的有機食品生產標準》(簡稱JAS法)包括下面的多個法規:《農林產品標準化和正確加貼標簽法》,適用范圍:除制藥法規定的藥用溶液、準藥和化妝品的農林產品;《農林產品標準化和正確加貼標簽法執行條例》,適用范圍同上;《農林產品標準化和正確加貼標簽法執行規章》,適用范圍同上;《日本有機農業產品農業標準》,適用范圍:有機農業產品(限于食品和飲料);《日本有機加工食品農業標準》,適用范圍:有機加工食品;《日本有機種子農業標準》,適用范圍:有機加工種子;《日本有機畜產品農業標準》,適用范圍:有機畜產品;《認證有機農產品和有機種子(限于精制的和挑選的)國內或國外生產加工管理者的技術標準》,適用范圍:國內和國外有機農產品和有機種子(限于精制和挑選的)生產加工管理者;《認證有機加工食品和有機加工種子(限于精制的和挑選的)國內或國外生產加工管理人員的技術標準》,適用范圍:國內和國外有機加工食品和有機加工種子(限于精制和挑選的)的生產加工管理者;《認證國內和國外有機畜產品生產加工管理者的技術標準》,適用范圍:國內和國外有機畜產品生產加工管理者;《認證國內和國外有機農產品、有機加工食品、有機種子和有機畜產品再包裝商的技術標準》,適用范圍:國內和國外有機農產品、有機加工食品、有機種子和有機畜產品再包裝商;《認證有機農產品和有機加工食品進口商通告技術標準》,適用范圍:有機農產品和有機加工食品進口商;《生產加工有機農產品、有機加工食品、有機種子和有機畜產品檢驗方法》,適用范圍:生產加工有機農產品、有機加工食品、有機種子和有機畜產品;《有機農產品和有機加工食品問答》,適用范圍:有機農產品和有機加工食品;《有機畜產品和有機種子問答》,適用范圍:有機畜產品和有機種子。

法規演變

1992年,日本的農林水產省發布了一個關于持續農業的自愿性指南,不需要單獨的有機認證。該指南直到2000年還適用。90年代,MAFF做了一項調查表明:1459家所謂的有機農場主,只有32%的是真正沒有化學品的農場,剩余的68%被定義為減少使用農藥的農場。

2000年4月,日本頒布了新的有機農業標準(JAS)。修訂的JAS標準包括了對易腐農產品的標簽要求,于2000年6月1日生效。另外關于加工產品的標簽要求于2001年4月1日生效。此項立法的通過主要是保護消費者區分出現在日本市場上很多錯誤使用“有機”名稱的產品。2001年4月1日起新實施的有機產品標簽要求由MAFF管理??梢哉f日本的有機標準經歷了從自愿規則到立法的過程。

這項法規的演變過程大概是:1992年4月MAFF制定有機標簽指南,由于它不是法規,因此違反該指南也不會受到處罰;1998年,MAFF決定在JAF法規中制定有機認證條例;1999年7月國會通過修改JAS法規的概念;2000年6月,修改的JAS法規生效,不遵守該規定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將受到處罰;2001年4月,管理有機標簽的法規生效。

JAS法規關于有機農業的規定都是基于CODEX關于有機農業的指南制定的。根據新的法規,有機認證機構需要在MAFF注冊(認可),也就是現在的注冊認證組織。

JAS項目有一位項目管理人和三位工作人員負責。MAFF的網頁是http://www.maff.go.jp,在該網頁上可以找到JAS法規的信息。想要了解有關認證程序方面的信息,就要瀏覽MAFF的網頁或者與任何一家日本的注冊認證機構聯系。這些機構可以提供最新的信息以及被認可的國外認證機構的信息。

根據JAS法律(2001年4月),所有標注有機的產品必須經過RCO認證,同時必需加貼JAS標志(見圖2)以及認證機構的名稱。在該法規執行初期,就有38家組織注冊為RCO。盡管海外機構也可以注冊,但是到目前為止,所有的RCOS都是日本的。

對國外有機出口者到日本市場,使用JAS標志有三種途徑獲得許可。

(1)申請獲取批準的國家狀況:對與日本有機法律規定有同等效力的認證系統進行認可。MAFF負責該批準程序,與JAS法規規定的認證系統不同的國家,在申請認可之前對該國的相關標準和認證體系進行審議。為了證明生產者應用JAS法律,獲得認可的國外的認證機構需要在MAFF注冊。一經注冊,國外的有機生產者就可在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包裝上加貼JAS標志。

(2)上面說的是對申請認可具有等效認證系統的國家的基本要求。不過,國外認證機構(不需要在MAFF注冊)根據本國的有機標準認證的有機產品的情況有所不同。此產品加貼原產國有機標志而非JAS標志可以進口到日本。進口商在產品進入日本市場之前加貼JAS標志。

(3)如果某個國家的認證體系沒有被MAFF認可為等同與JAS法規,可以通過JAPAN-BASED或MAFFSX可的在原產國監察生產和種植的有機認證機構(RCO)或與MAFF注冊的RCO有互惠政策的當地的認證機構獲得認證。

新的標簽要求給有機加工食品帶來了一些復雜的問題。使用進口產品的加工者必需有符合JAS法規規定的ROC證書。本法規于2002年3月31日生效。因此,所有的加工者有一年的時間去適用RCO,為他們的原材料獲得等效的證書(2001年5月,有機標準)。

對每種產品的檢疫要求可以通過進口商或MAFF的CROP—BY—CROP BASIS檢疫部門(見MAFF的網頁)獲得。

1999年日本進口的“YUKI”產品(綠色標簽或有機)達80億日元。

日本于2000fg4月推出了有機農業標準,具體內容95%以上與歐盟標準相似,該標準于2001年4月正式執行,其農產品分常規農產品(施用化肥農藥)、環境保護型農產品(農藥、化肥用量分為3種類型,即為常規農業的50%、30%和10%)以及過渡期有機農產品與有機農產品等不同級別。

準備生產和向日本市場投入有機產品的生產者,應當與日本的進口商密切合作,確保自己產品的包裝、標簽和檢疫條件符合日本的規定。對于新的產品來說,產品的名稱十分重要,要注意避免使用日本法規規定禁止使用的名稱。對進入日本市場的新產品需要做充分的市場研究。對于了解具體市場要求的進口商和銷售者應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

我國有機農業論文范文第3篇

白城市農業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產業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后發優勢逐步彰顯,已經成長為一個極具投資潛力的新興城市。在加快培育形成后發優勢的同時,白城市已著手建設吉林省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糧食生產基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區域商品集散地。這“四大基地”建設的提出,為白城市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帶來了契機。

1.白城市發展有機農業意義重大

1.1延長農業產業鏈的重要途徑有機農業不但直接效益十分可觀,而且后發優勢更明顯,具有較強生命力和效益拉力。在有機農業示范基地的帶動下,農民自愿加入,規模不斷擴大,效益顯著提高,立竿見影,同時帶動有機農產品加工業大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與有機農產品認證,涵蓋種植、養殖和加工三大產業領域,形成同一區域內結構最完整、銜接最完善的有機產業鏈“有機種植(養殖)→有機農產品加工→有機種植(養殖)”,在創建完美的農業經濟生態系統的同時,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

1.2有力地推動白城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從國際形勢上看,發展有機農業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潮流。從國內形式上看,有機農產品已逐步成為消費的時尚和主流,成為眾多經營者,特別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追逐的目標??陀^推動各類市場主體搶抓機遇,適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能夠有效增加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收入,提高市場競爭力。

1.3有利于涉農企業整合發展 有機農業要求在生產環境、生產投入品以及加工、包裝、貯運、消費等眾多環節實現有機化或無污染操作。因此,將給種植業、養殖業、肥料產業、農藥產業、種苗產業、飼料產業、獸藥疫苗產業、農產品加工業、餐飲業、貯運業、農產品流通銷售業和研究、教育等相關產業、行業,以及與之關聯的產業和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提供新的發展空間,也將引起新一輪的產業整合和資源重組。

1.4有利于白城生態環境的改善 白城市在全省系四類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狀況不佳,生態條件比較脆弱。應利用多樣的土壤類型和充沛的光熱條件,大力發展第一產業。近年來,雖然逐漸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但掠奪式發展第一產業的局面仍沒有扭轉,土地“三化”嚴重,耕地有機質含量大幅度下降,農產品質量滑坡。有機農業應用生物或天然的投入品,減少污染,提高地力,可大大地改善白城的生態環境。

1.5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國家和省一直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通過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鼓勵農產品商標注冊,開展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加大營銷推介,強化監督管理等工作,提高我國農產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大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高的名牌農產品,促進農業品牌化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2.白城市發展有機農業有較強優勢

2.1氣候條件適宜 白城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理經緯度大,光照充足、積溫高、空氣清新,有利于開發有機農業。年平均氣溫4.2℃~4.6℃,年平均日照時數2919個小時,年積溫3300℃~3350℃,無霜期152~158天,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

2.2土地資源豐富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嫩平原西部,科爾沁沙地北緣,是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結合部,幅員2.57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14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居全省第一位。

2.3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 白城市有較豐富的水資源,泡沼星羅棋布,海拔110~160米,過境江河有嫩江、洮兒河、霍林河等,較大的泡沼有月亮泡、向海泡等。目前,全市共有水澆地400萬畝。引嫩入白等工程竣工后,水澆地面積將增加200萬畝以上。

2.4品牌農業有一定基礎 目前白城已成為水稻、烤煙、肉牛、蘆葦、棉花、淡水魚、油料、糖料、雜糧雜豆等農產品的重要產區。大鸚哥綠豆、黑水西瓜、福順辣椒、萬寶粉條、大安白鵝、通榆草原紅牛、瀚海珠葵花仁等名優特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十分暢銷。全市吉林名牌農產品已達94個,已取得無公害農產品標志77個、國家級綠色農產品標志23個。目前全市已有12家企事業單位通過歐盟瑞典IMO、北京中綠華夏、北京五岳華夏、北京五洲恒通、北京中安質環、北京陸橋、遼寧方圓7家認證機構認證66個有機農產品,涉及耕地面積6371公頃、草原面積20萬公頃,有機農產品生產能力22.3萬噸。

2.5以多種形式發展現代農業 白城市是以農牧業為主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各級領導非常重視農業發展。近年來,先后開展了科技承包、萬元田棚、園區農業等農業生產創新活動,在發展效益農業、避災農業和品牌農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3.注重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積極作用

3.1推進全市有機農業產業鏈形成 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引進推廣國內外先進有機栽培技術和有機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提高技術保障水平,整合全市農業資源,開發有機農產品基地,積極爭取國家有機農產品認證,增加認證品種、擴大認證規模,形成全市有機農業產業鏈。

3.2推進白城生態工程建設 白城市雖然是吉林省四類生態經濟區,但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且有一定的規模,發展潛力較大。如能結合我省西部治堿等生態工程開發有機農業,實現生態工程與開發有機農業統籌安排,將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能大大增強白城農業發展的后勁。

3.3提高白城市對外的影響力 隨著有機農業產業鏈的不斷拉長,有機農產品加工業將成為支柱產業,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和人才引進的力度,加速創建白城有機農業物流、資金流、人才流,白城市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加大。

3.4強化有機農業行業自律 開發有機農業,要在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的同時,注重加強引導,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義,要積極穩妥地發展,這是有機農業規范發展的根本保證。同時,要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協調、管理經營等作用,使參與的市場主體守法經營、規范運作,建立起科學有效的發展機制。

4.把握發展有機農業的幾個關鍵環節

4.1明確指導思想,確??茖W發展 以解決“三農”問題為核心,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服務農民和企業,促進白城產業發展為宗旨,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以農業行政和技術推廣部門、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種植(養殖)大戶為依托,形成“育、繁、推、產、加、銷”一體化的有機農產品產業聯合體,全力打造白城有機農產品品牌。

4.2加強有機農業宣傳,改變傳統農業意識 開發有機農業,要改變傳統農業意識,樹立現代農業發展觀。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超前搞好規劃,積極搶占有機農產品市場。

4.3搞好相關項目規劃,爭取國家政策支持 白城有機農業發展起步晚,經濟條件差,進一步發展資金匱乏。因此,要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在有關技術部門指導下,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積極開發有機農業。通過立項,申請國家政策支持,以此為支撐,啟動有機農業開發工作。

4.4實施專業化生產,建設有機農業示范基地 按照市場規律,推進“一村一品”和“一鄉一業”的產業化格局的形成,為建設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創造條件。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對農業專業化生產情況進行調查,摸清現有有機農業示范基地情況,并在條件具備的地方,按照產業化設計、區域化布局、企業化運作、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開發、超市化經營的總體思路,建設一批有機農業示范基地。

4.5搞好信息平臺建設,開發有機農產品市場 要重視信息建設和市場開發。建立市、縣、鄉、村、戶五級農業信息網絡,把先進實用的有機農業知識及時傳授到基層干部群眾手中。同時,要搞好市場對接,面向大城市超市、飯店和機關供應有機產品,增加有機農產品市場份額。

我國有機農業論文范文第4篇

伴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帶領企業走入低碳環保時代,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所追求的發展方向,在為企業獲取更高經濟收益同時,也可高效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我國農業經濟也順應新時代發展浪潮,思考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以期為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參考依據。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為滿足農業發展需求,而不斷頒發惠農政策,為農業經濟發展,營建良好氛圍。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農業經濟若想得到穩健持久發展,需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明確低碳經濟發展價值,引領我國農業經濟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诖?,為了使我國農業經濟得到優化與發展,分析其低碳經濟時代轉變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一、農業經濟向環境友好型方向轉變

我國農民環境保護意識較為薄弱,加之缺乏科學高效的農業管理理念,使農業經濟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現象。例如,在防治蟲害時期,農戶為了可以降低蟲害對農作物產量的消極影響,會盲目提高農藥配比量,雖然保障了農產經濟收益,卻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影響農業經濟長久穩健發展?;诖?,農業經濟應積極向環境友好型方向轉變,自主融入低碳環保經濟時代中,以綠色環保為指導原則,做好農業經濟轉型工作,加之科學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提升經濟轉型落實效力,使我國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二、農業經濟向科學技術型方向轉變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當先進生產技術涌入市場經濟浪潮中時,人們就已經意識到,科學技術是強有力的經濟發展后盾,只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實現經濟良好轉型,為此我國農業經濟若想融進低碳經濟時代,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給予支持,加大科技投入,使農業經濟生產在先進科學技術支持下,可以合理控制化肥、農藥等化學制品使用量,可有效提升生產效率,在有效資源下,創造更高產值,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了使我國農業經濟可以朝著科學技術方向,實現高效轉型,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析:一是政府支持。政府行為對國家農業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為此國家應看到農業經濟低碳環保發展目標,在農業生產與科研領域追加投入,迎合時代發展需求,創建節能環保綠色高效的先進生產設備,使環境保護目標得以順利落實,在此基礎上達到追加農業經營產值目的;二是農戶支持。農戶作為踐行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最小單位,應確保其擁有低碳環保經營意識,具有高效科技設備應用實力,才可真正實現農業經濟向科學技術方向轉型;三是政府支持。地方政府應結合科學技術發展浪潮,定期為農戶提供培訓,讓農戶看到先進設備,在農業經濟生產銷售過程中的應用價值,提升農戶科學技術應用意識。同時,地方政府應給農戶給予科學技術應用指導與優惠,為科學技術應用推廣提供條件。

三、農業經濟向產業化發展方向轉變

在產業化經濟體系下,通過生產資料資源配置,可以在有效生產資料基礎上,獲取更高經濟產值,使經濟活動更具踐行價值。對于農業經濟來講,施行產業化轉型,可以將農業生產過程進行整合,以相同產業為向心力,吸引農業經濟進行合作,實現批量生產,降低農業加工次數,使農業經濟行為更具環境保護優勢,為低碳經營奠定基礎。與此同時,進行產業化經營的農業經濟,經濟實力得以提升,可以獲取更高信貸融資額度,為添置具有低碳環保屬性的生產加工設備,夯實經濟基石,使農業經濟在先進、高效、節能、環保的設備支持下,實現低碳經營目標。此外,產業化農業經濟對人才引力更高,低碳環保型人才看到農村經濟發展潛力,進而投身其中獻出寶貴經驗與創新辦法,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資源優化配置,為農業經濟朝著低碳經濟轉型指明方向,使農業經濟得到更好發展。

四、農業經濟向生產有機劃方向轉變

在當今經營銷售場所隨處可見有機農業產品,它們包裝精美,品類繁多,質量較高,可以激發消費者購買欲望,使農業產品更具經濟價值,為農業經濟發展轉型提供有效出路。所謂有機農產品,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絕少農藥、還肥、催熟劑等化學制劑的產品,它們在農民精心培育下,顆粒飽滿、營養價值高、加工精細,符合人們不斷攀升的消費需求,使其具有極為廣闊的銷售市場,可以提升農耕用地單位面積內綜合產值,使農民收益得以提升,實現農業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目標。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對農業經濟發展較為重視,陸續頒布精準扶貧等惠農政策,為農業經濟發展營建良好氛圍,同時結合實際需求,探尋農業經濟轉型方向,實現引領農業經濟邁入低碳經濟時代的目的,使我國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為中共紅河州委黨校)

我國有機農業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為了提高有機水稻田土壤質量,更好地發展有機水稻,在有機水稻生產區實行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有機水稻—小麥輪作種植模式試驗。結果表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水稻株高、穗長分別比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高57%、75%,有效穗增加8354萬穗/hm2,飽滿率提高980百分點,千粒質量增加032 g,稻谷產量增加 3 20688 kg/hm2,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增加524 g/kg,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但可能是因為有機水稻長勢好、產量高,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的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鉀年增幅均低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有機稻產量及土壤肥力持續穩定增長,是有機生產培肥地力的重要模式之一。

關鍵詞: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土壤肥力;產量;經濟效益;小麥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食品安全日益重視,有機農業的發展勢頭空前高漲。江蘇省有機農業面積達幾十萬畝,有機水稻面積達十多萬畝;但是,[2]由于受土壤肥力等關鍵因素的影響,有機水稻產量始終徘徊在3 000~4 25 kg/hm2,產量較低。在不使用化肥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水稻田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保證有機水稻的正常生產成了難題,因此綠肥生產重新被重視起來。20世紀60—70年代,綠肥生產對我國糧食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紅花草(Astragalus sinicus L)曾經是稻區最主要的冬季綠肥作物,例如980年安徽省紅花草種植面積達72萬hm2,占耕地面積的6%。紅花草屬豆科黃芪屬越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瘤菌具有很強的固氮能力,每年可固定空氣中的氮75~50 kg/hm2。據研究,鮮紅花草中的氮、磷、鉀含量分別為048%、0%、024%[2]。種植紅花草不但可以增加作物產量,平衡和調節農作物吸收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提高農產品品質;更重要的是施用紅花草綠肥具有一定的長效性,還可提高和更新土壤有機質,富集土壤磷、鉀,增加生物覆蓋率,提高各種礦質營養元素的效應,提升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物理性狀,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紅花草是一種成本低、無公害,有利于保護環境、生產綠色農產品、維持農業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作物。種植紅花草對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產量和質量,保持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探討了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對有機稻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旨在為明確有機水稻生產培肥地力提供理論依據。

材料與方法

[BT23]試驗區土壤概況

江蘇省句容市戴莊村(9°3′49″E,3°39′″N),位于風景秀美的九龍山區,幾乎沒有工業,生態環境很好。該生態區屬北亞熱帶中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征,干濕冷暖,四季分明,熱量充裕,無霜期長,雨水豐沛,光照充足,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年平均氣溫52 ℃,日平均氣溫高于0 ℃的作物生長期平均為226 d,總積溫48596 ℃,高溫年可達 5 270 ℃,無霜期229 d。雨水豐沛,年降水量 0588 mm,常年各季雨量分配:春季2560 mm,占24%;夏季4976 mm,占47%;秋季940 mm,占8%;冬季20 mm,占%。光照充足,常年平均光照時數2 570 h,日照百分率49%,光照的四季分配:春季光照時數5066 h,占全年光照的23%;夏季是光照時間最長、強度最大的季節,光照時數為6833 h,占全年光照的32%;秋季光照時數554 h,占全年光照的24%;冬季光照最少,光照時數46 h,占全年光照的2%。土壤為第四紀下蜀黃土發育的馬肝土(黃棕壤)。

2試驗設計

共設2個處理:處理,有機水稻—紅花草;處理2,有機水稻—小麥。采取大田試驗,選取相鄰田塊,整塊田分別采用不同的種植輪作模式,設3次重復。試驗時間:202年9月至203年9月;水稻品種:越光;紅花草品種:皖江大葉青;小麥品種:揚麥58。水稻季用肥:耕翻前施菜籽餅 500 kg/hm2,栽秧后5 d施米糠750 kg/hm2。紅花草或小麥季用肥:紅花草不施肥,小麥播種時施45%復合肥(N、2O5、K2O含量均為5%)600 kg/hm2,分蘗期、拔節期各施尿素 75 kg/hm2。有機水稻全生育期不用農藥,正常灌溉;小麥防赤霉病次;其他栽培管理措施按常規進行。

3樣品采集

土樣采集:水稻收割結束時取耕作層0~20 cm土壤樣品。根據田塊形狀采用對角線法或“S”形取樣法取土,確保土樣代表該田塊土壤性狀。

植株樣采集:在80%稻谷呈黃色時取植株樣,全株采集。根據田塊形狀采用對角線法或“S”形取樣法選定5點,每點連續采集5穴水稻植株,確保樣株代表該田塊水稻性狀。

4測試方法

采用重鉻酸鉀-硫酸外加熱法測定土壤有機質含量;采用半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土壤全氮含量;采用雙酸浸提法(005 mol/L HCl、25 mmol/L H2SO4) 測定土壤速效磷含量;采用 mol/L乙酸銨浸提-原子吸收法測定土壤速效鉀含量。

2結果與分析

2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對水稻性狀的影響

有機水稻的生長性狀指標直接影響有機水稻生產。由表可見,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水稻株高、穗長、穗頸長分別為8270、800、3430 cm,均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的水稻株高、穗長分別比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高57%、75%[3]。[FL)]

[FK(W7][HT6H][Z]表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對水稻生長性狀的影響[HTSS][STBZ]

[H5][BG(!][BHDFG3,WK4,WK6,WK0。4W]處理樣本數(個)株高(cm)穗長(cm)穗頸長(cm)穗/頸(%)

[BHDG2]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027825±827a675±064a390±70a052±00a

[BHDW]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338270±226a800±028a3430±4a053±00a[H][BG)F]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FK)]

[FL(2K2]22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有機水稻產量主要由有效穗、飽滿率及稻谷千粒質量等因素決定。由表2可以看出,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能促進有機水稻形成有效穗,增加結實率,增加稻谷飽滿率。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有效穗比有機水稻—小麥輪作處理增加8354萬穗/hm2,飽滿率增加980百分點,千粒質量增加032 g,稻谷產量增加3 20688 kg/hm2。這主要是因為紅花草還田后,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緩慢腐解,不斷地為水稻提供養分,在水稻形成有效穗、開花、灌漿等關鍵時期,水稻不會因缺乏養分而受限制,有機水稻—小麥模式卻因養分受限而影響水稻形成有效穗、開花、灌漿,這與以往研究結果類似[,3-]。[FL)]

[FK(W30mm][HT6H][Z]表2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HTSS][STBZ]

[H5][BG(!][BHDFG3,WK6,WK。4W]處理飽滿率(%)千粒質量(g)有效穗(萬穗/hm2)產量(kg/hm2)

[BHDG2]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6365±3585a2377±05a2 793±3028a3 04432± 9797b

[BHDW]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8345±460a2409±006a35547±5999a6 2520±8335a[H][BG)F]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FK)]

[FL(2K2]23有機稻-紅花草輪作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評價土壤肥力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由表3可見,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土壤有機質含量達2552 g/kg,年增幅為524 g/kg;而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下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337 g/kg,年增幅為487 g/kg。由此可見,紅花草還田顯著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5,2-4]。有[2]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年增幅分別為 06 g/kg、289 mg/kg、382 mg/kg,而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下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年增幅分別為056 g/kg、 2974 mg/kg、7522 mg/kg,均高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這可能是由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處理下水稻產量高,水稻籽粒、秸稈帶走了較多氮、磷、鉀[5-6]。[FL)]

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和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的經濟效益顯著不同。2種不同輪作模式下,水稻育秧、耕翻田地、插秧、管理、收割等生產程序一樣,生產成本也一樣,雖然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下有小麥收入,但是由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培肥地力的原因,水稻產量明顯提高,再加上小麥生產過程中必須投入種子、肥料、耕翻、收割、人工等費用,所以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的經濟效益遠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表4)。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以水稻品種越光為供試品種,研究不同輪作模式對有機水稻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結果表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由于紅花草還田,肥力足,在分蘗、拔節、孕穗等時期不會出現脫肥現象,有利于水稻生長和形成有效穗,因此株高、穗長、有效穗等指標均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4]。在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杜絕施用化肥,將紅花草還田可以長效性供肥,在水稻開花、灌漿等關鍵時期為水稻提供充足養分,所以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有機稻飽滿率、千粒質量等產量指標顯著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從經濟效益上看,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雖然有小麥收益,但是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能培肥地力,有機水稻產量顯著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同時沒有冬季生產成本,所以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的經濟效益顯著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將紅花草還田,紅花草腐爛分解,提高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稻田土壤結構,培肥稻田土壤地力,由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水稻生長勢強,水稻收割帶走較多養分,所以須要適當補充磷、鉀,以平衡土壤肥力[3-0]。所以提倡通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發展有機水稻,使有機稻產量及土壤肥力走持續穩定的發展道路。

[HS2][HT85H]參考文獻:[HT8SS]

[ZK(#]王允青,張祥明,劉英,等 施用紫云英對水稻產量和土壤養分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2004,32(4):699-700

[2]賴濤,李茶茍,黃慶海,等 紅壤性水稻土紫云英有機氮素形成特征的研究 江西農業學報,2002,4(2):4-8

[3]張麗霞,潘茲亮,魯鑫,等 紫云英與化肥配施對水稻植株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200,38(25):3767-3769

[4]高菊生,徐明崗,秦道珠 長期稻—稻—紫云英輪作對水稻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 湖南農業科學,2008(6):25-27

[5]高菊生,曹衛東,董春華,等 長期稻—稻—綠肥輪作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中國水稻科學,200,24(6):672-676

[6]陳惠清 紅花草壓青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廣西農學報,2006,2(4):-2,55

[7]林麗華,廖平和,梁東方,等 綠肥還田水稻免耕拋秧栽培增產效果 雜交水稻,2006,2(增刊):39-40

[8]盧萍,單玉華,楊林章,等 綠肥輪作還田對稻田土壤溶液氮素變化及水稻產量的影響 土壤,2006,38(3):270-275

[9]劉英,王允青,張祥明,等 種植紫云英對土壤肥力和水稻產量的影響 安徽農學通報,2007,3():98-99,89[ZK)]

[0][ZK(#]曾慶利,龔春華,徐永士,等 紫云英不同翻壓量對水稻產量和產值的影響 湖南農業科學,2009(6):76-77,88

王伯誠,賴小芳,陳銀龍,等 肥稻模式下紫云英帶籽翻耕的生態效應 江蘇農業科學,203,4(3):300-303

[2]番紹玲 發展綠肥生產提高德宏土壤肥力水平的思考 云南農業,2009(6):35-36

[3]官會林,劉士清,張無敵,等 紫云英輪作與退化山地紅壤肥力恢復研究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28(4):494-497

[4]黃衛峰綠 肥蠶豆壓青對水稻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 上海農業科技,2004(4):9-92

[5]王建紅,曹凱,張賢,等 綠肥還田對水稻生長期土壤有機質動態變化的影響 浙江農業科學,200(3):64-66

[6]吳萍,胡南河,葉愛青,等 種植紫云英的效益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466-2468

我國有機農業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積極開展有機農業植物保護工作期間,科學把握相關理念并靈活運用植物保護技術,可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速度,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農業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诖?,文章將有機農業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闡述植物保護理念與技術,希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理念;技術發展

0  引言

在有機農業生產活動中,植物保護是重點內容,同樣也是有機農業發展的重點。對于有機農業植物保護而言,并非僅局限于植物與環境的保護,而是要對生態環境多樣性加以保護。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理念與技術發展對策十分有必要。

1  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理念闡釋

1.1  有機農業植物的系統監測理念

在可持續發展政策中,有機農業植物種植的全面推進十分重要。為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就應針對有機農業植物生產過程進行必要監測,以免生產期間損害有機農業植物。有機農業的穩定持久發展,要求對農業生產期間肥料與農藥施用量進行詳細記錄,并對監測程序進行必要整合,提升生產活動安全性[1]。與此同時,應創建完善的管理體系,將管理體系所具備的約束作用、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只有在制度保障下,才能夠實現有機農業植物生產的生態化發展目標。

1.2  病蟲害治理理念

有機農產品生產期間,要想獲得高品質、增強其安全性,就應盡量避免化學品與化學農藥的使用頻率。在實際種植期間,病蟲害的侵襲幾率相對較高,進而嚴重威脅有機農業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根據當前病蟲害的發展現狀,合理采用相應措施,避免病蟲害對有機農業植物的過度為害十分關鍵。為此,應盡量多選用物理、生物等防治管理手段,有效降低病蟲害威脅。

1.3  環境保護理念

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期間過于強調生產的重要性,而生產對于環境的污染與危害也被嚴重忽略。這樣一來,有機作物所依賴的自然生物圈很容易被破壞與摧毀,加劇了環境問題的嚴峻性。為此,在農業生產期間,應對既有生產理念加以改變,科學整合環保與農業生產內容,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安全性,實現高產目標。

2  有機農業植物保護技術發展對策

結合有機農業植物保護工作及其理念的重要性分析,為促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科學合理地采用植保技術。

2.1  種子的選擇與處理

有機農業植物保護期間,應結合實際情況,選用優質種子,為植物的正常生長提供必要條件。在選擇種子的過程中,應對抗性較強的品種進行選擇,保證有機農業植物活力的全面提升。除選擇抗性品種外,還要盡量選用沒有病蟲害、飽滿且均勻的種子,進而確保實際的出苗率,不斷強化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為避免雜草與疾病對于種子的影響,就必須保證種子相對于病蟲害具備較強免疫力。另外,在種植有機農業植物前,種植者要將質量不達標的種子去除處理,借助干燥措施,可將其中細菌殺死。需要注意的是,在干燥過程中,要盡量在開放空間散開種子,使其在相對開放的空間實現干燥處理目的。也可通過持續性地暴露,使種子更加干燥。

2.2  土壤費力的提升

基于有機農業植物保護水平的提升,需保證植物土壤容量達標,同時也要適當增強土壤肥力與活性。一般情況下,可組織開展有機肥土壤施肥作業,增強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要樹立統籌規劃思想,對相關工作進行科學化管控,保證其持久性更強,增強土壤肥力。另外,要對土壤理化性質加以改善,使土壤特性得到調整,進一步增強土壤肥力。與此同時,應結合土壤肥力狀況適時適量使用有機肥,確保施肥效果的增強。通過使用選擇性施肥手段與混合施肥手段可保證土壤養分供應處于平衡狀態。

2.3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會對有機農業植物生長和發育產生不利影響,所以要合理采用相關措施對病蟲害進行控制。最關鍵的是要清除病原菌,可借助檢疫手段將有機農業植物內隱藏的病原體找出來,并對已經感染的植物與雜草進行系統化處理。在此過程中,還應采取必要的治療措施,盡量采用生物農藥制劑降低病原菌復基數和復發幾率。同時,應對有機農業植物種植期間對病蟲害控制的作用形成正確認知,對種植時間與環境加以選擇。為使有機農業植物獲得健康生長環境,還應當對播種的條件加以控制。在此過程中,要科學選用防治害蟲的方法,在結合物理、生物防治措施的基礎上,不斷增強病蟲害防治的整體效果。在病蟲害防治期間,堅決不允許使用違禁的農藥和其他制劑,只有盡可能降低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才能夠確保有機農業植物生長和發育的正常。除此之外,采用色誘、燈誘、性誘、食誘等手段,降低害蟲蟲源基數。投放天敵成蟲、幼蟲(若蟲)或卵卡至有機農業植物生長環境當中,在生物鏈的作用下,即可對害蟲進行有效消滅控制。在此基礎上,對有機農業病害處理期間,也應當深入分析多種疾病,結合具體狀況對解決方案進行必要選擇。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作為農業部門與植物保護工作人員應給予有機農業植物保護工作必要的重視,并且秉承“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理念理念,在采用多種防治技術的基礎上有效預防并治理病蟲害,保證有機農業植物保護工作科學性和有效性,實現植物、環境、動物間生態關系的協調性,為有機農業發展提供必要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永忠.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的理念與核心技術淺析[J].現代農機,2020(5):48-49.

上一篇:數學研究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語言觀倫理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