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范文

2024-04-03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1篇

(一)保障水平總體不高,人群待遇差距較大。一是但仍有1億多人沒有納入醫保體系。二是籌資和保障水平總體不高,三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保障水平不均衡,四是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

(二)適應流動性方面不足。一是醫保關系轉移接續困難。二是異地就醫問題突出,

(三)保證可持續性方面不足。一是統籌層次不高。目二是醫藥費用成本控制機制未完全建立。三是經辦服務能力不適應事業的快速發展。

六、 我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的建議

(一)擴大覆蓋面,盡快實現全民醫保的目標。

主要措施:一是全面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在將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全部納入城鎮職工醫保的基礎上。二是推進大學生參保。三是加大推進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參保力度,落實選擇參保政策,提高參保率。四是新農合參合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

(二)提高并均衡醫療保障待遇水平,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醫療。主要措施:一是提高封頂線。二是提高住院醫療費報銷比例。三是進一步降低大病、重病患者個人負擔。四是拓寬保障范圍。五是加大醫療救助力度。

(三)加強醫療保險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主要措施:一是編制包括醫療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險預算,使基金管理更加科學、規范。二是提高醫療保險統籌層次。三是加強醫療服務管理,充分發揮醫療保險對醫療服務的監督和制約作用。四是改進支付方式,推行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總額預付等。

(四)改進醫療保險服務,方便參保群眾。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2篇

我國征信體系建設現狀、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征信通常是指以了解企業資信和消費者個人信用為目的的調查,包括一些對交易有關的數據進行采集、核實和依法傳播的操作全過程。征信體系是現代金融體系得以安全運行的有效保障,也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我國征信業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以來,目前業務活躍的征信機構已達300多家,征信市場已初具規模,征信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但是,由于征信立法滯后,監管缺位,市場秩序混亂,征信服務不規范,我國征信業依然處于行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還沒有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有國際影響力的權威性征信機構。我國亟需借鑒國外經驗,使我國征信業規范發展。

一、征信體系發展模式的國際比較

就征信制度而言, 世界上主要有三種模式: 即市場主導型模式、政府主導型模式和會員制模式

(一)、市場主導型征信體系模式

市場主導型征信體系模式以美國、英國、加拿大及北歐部分國家為代表。在該體系模式下, 征信機構采用完全市場化的運作模式, 政府只負責對征信業進行必要、有限的監管。

(二)、政府主導型征信體系模式

政府主導型模式是以中央銀行建立的中央信貸登記系統為主體, 兼有私營征信機構的社會征信體系, 該體系以德國和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為代表。中央銀行信貸登記系統主要是由政府出資建立的公共征信機構, 具有基礎性地位, 但并不排斥民營征信機構的發展。

(三)、會員制模式

日本采用的是以行業協會為主建立信用信息中心的會員制模式, 為協會會員提供個人和企業的信息互換平臺, 通過內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征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目的。征信機構不以盈利為目的, 依靠法律和行規運作, 只有會員才能享受到信息機構提供的信息。

二、我國征信體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征信業從無到有、從薄弱到壯大,發展迅速,成就斐然。目前我國已經構建起一個覆蓋面廣泛、結構基本齊備、以公共征信為主導的多層次征信體系。第一層是擁有大量基礎信息的公共信用數據庫和若干個專業信用數據庫,該層次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管理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數據庫為代表;第二層次是掌握特定經濟信用信息的政府職能部門、投資金融機構、經濟鑒證類中介機構,該層次以工商、稅務、海關等政府職能部門的信息管理系統為代表;第三層次是

對信用信息進行搜集、調查、加工并提供信用產品的專業征信機構,既包括有政府背景的地方性征信機構,也包括國內民營征信機構及在我國設立辦事機構的外資征信機構。我國個人信用基礎數據庫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個人征信數據庫。但是, 我國的征信體系和信用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征信法律體系建設嚴重滯后且層次較低

1、缺乏系統的征信法律法規。我國的征信法律立法基本還屬空白,盡管關于規范征信的相關制度散見于一系列法律法規之中,但是與規范信用制度直接相關的立法嚴重缺失。

2、立法分散,法律效力層次較低。當前規范征信領域專門的法律規范分散地分布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管理辦法和地方各級政府主導下的征信管理辦法之中,但部門規章或地方性法規層次較低,缺乏具有較強法律約束剛性的全國性法律。

3、立法規范的范圍較窄?,F有的直接規范征信活動的法律規范,其規定的內容往往局限于一個側面,在信息有效公開共享與隱私保護的權衡方面、失信懲戒方面無保障可言。

(二)、政府信用存在問題

政府信用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必要前提,是建立真正的企業信用、個人信用以及金融信用等的前提條件。無信的政府必然造成公民與國家之間的對立和緊張。信任與制度規范的共同作用,應該是政府信用塑造中的兩個重要因素。我國一些政府部門政策多變、從各自狹隘利益出發,助長不規范的征信行為,失信于社會,使政府威望大打折扣,明顯削弱了政府對征信行為和市場的監管力度。

(三)、征信機構市場競爭力較弱,協作機制缺失

我國征信機構基本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各地方、各行業征信系統、中資征信機構、中外合資征信機構和外資征信機構中國辦事處并存和競爭的發展局面?;钴S在我國市場上的300 多家征信機構,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相當有限。以我國最大的企業征信系統數據庫中國人民銀行企業征信系統數據庫為例,2010 年末也只有1691萬戶客戶信息。而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征信機構鄧白氏公司動態存儲著來自世界各國5700萬家企業的信用檔案。但我國征信產品在世界上的公信力還有待提升。同時,因我國本土評級機構實力與資力不足,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對嚴重威脅著我國金融安全。此外,由于我國公共征信機構與商業性征信機構之間的職能分工、定位不明晰和嚴重缺乏協作機制,信用信息形成了嚴重的條塊分割。

(四)、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管機制

1、征信市場監管缺乏組織保證。根據信用發達國家經驗,征信體系的建設需要全國性的統一協調指導機構和建設規劃。而在我國還沒有成立專門指導和管

理征信體系建設的機構。

2、沒有成立行業協會對征信業進行自律監管。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征信業協會,所以我國各征信機構之間還存在著征信產品和服務公信力差、惡意競爭、提供虛假信用報告等不良現象。

3、缺乏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這不僅降低了守信者的積極性,也削弱了對失信者的約束力和威懾力。

(五)、信用文化建設和征信教育宣傳滯后

在信用發達國家,信用報告已經成為企業和個人的經濟身份證。而在我國,人們雖知道信用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在在長期信用文化缺失的困境下,社會信用環境不容樂觀。目前我國的征信教育體系還沒有形成,具有系統化征信知識的高學歷、高水平信用管理人才更加有限。公眾信用知識普及水平遠遠不夠。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必須加快征信業的立法進程

征信立法對征信業發展影響深遠,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征信法規是推動征信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要確立征信管理的規則、征信機構的定位和運作規則、強化個人隱私權和知情權的保護;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輔助的發展模式,形成以人民銀行為監管主體、中國征信中心和征信機構為信息收集加工主體、金融機構為信息提供主體的征信管理組織體系。

(二)、逐步實現征信機構的專業化

應建立專業化的征信機構,逐步規范其業務運作。

1、征信機構必須要守信。征信機構是規范社會信用行為的專業機構,只有提供了守信的產品,才能起到規范社會信用行為的作用。

2、應保證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觀性。征信機構的信用產品是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信用檔案,直接關系到消費者和企業在經濟生活中的利害得失,不客觀不完整的信用信息必然會給客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應提供信用信息快速傳導渠道,及時更新數據庫系統。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是不斷變化的,征信機構只有及時獲取這些變化的信息,才能保證征信產品的完整性。

(三)、做好征信宣傳工作

必須要及時開展全社會實施《征信管理條例》的廣泛宣傳工作,公安、司法、稅務、工商、醫保、社保、電信、金融、建設等部門的信息必須要按照規定進行有序的整合,由同業征信向聯合征信方向發展。這是一項極為細致而繁重的任務。

(四)、打造守信政府

要有效地推進征信體系建設,需要各級地方政府以身作則,打造守信政府。

在推進征信體系建設中,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加強政府自身的誠信建設,做到取信于民。建立良好的征信體系建設的客觀環境。

(五)、做好征信數據庫建設等工作

首先,要提高征信資料的廣泛性、權威性、系統性,廣泛拓展信息采集范圍。其次,必須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征信數據質量。再次,必須要加強征信資料的推廣應用,充分發揮征信系統防范信貸風險的作用,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提高對征信系統作用的認識,在保證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積極開展信用報告查詢和使用工作,有效發揮征信系統支持信貸決策的作用

(六)、加強社會信用文化建設

建立誠信社會,除了需要加強立法和管理以外,還要加強信用文化建設,利用傳統文化中豐富的非制度性因素,培育良好的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通過社會信用文化建設,讓企業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形象意識,強化信用觀念和意識,積極創建和弘揚以信用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同時使個人樹立“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將信用自覺化成每個經濟主體的行動,從而為我國征信體系建設奠定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基礎。

參考文獻:

【1】徐諾金,當前我國征信體系建設需要明確的六個問題[F],2010

【2】唐明琴,比較視野下論我國征信體系的發展與完善問題[F],2010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3篇

一、檔案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形態

檔案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價值觀主要由思想、行為、表象三個層次組成。

(一) 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屬于文化體系中的最高層次的精神形態, 也可以理解它是人們對檔案文化價值體系的宏觀規劃和認識, 是實踐的前提理論, 思想文化具體表現在人們對文化生活中真善美的感受和追求。思想文化價值形態要求要適應國家文化發展的要求, 有思想、有計劃地構建檔案文化價值體系的藍圖與發展方向。

(二) 行為文化。思想是為實踐提出理論, 可是怎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呢?行為文化主要體現為實踐工作, 不斷地通過各主體在檔案文化價值體系建設工作中積累經驗和創新。簡單來講, 就是追求真、善、美的過程。真是指檔案文化要追求真實的檔案信息, 嚴格杜絕虛假, 只有真實的檔案信息才能夠保證利用者能夠正確地理解檔案價值文化。善是指在檔案文化建設中要注重道德標準。美是指檔案文化本身帶給利用者的情感影響。檔案文化價值體系一定要有計劃、有目標地進行創新、完善, 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 表象文化。表象文化并不是指表面文化, 是指把思想文化融入到客觀物質、道德行為上, 使得人們能夠感知。它主要體現在制度上, 想要使制度能夠促進思想文化的發展, 關鍵在于制度的理念, 其理念的合理與合法性, 直接關系著制度的建設方向以及影響的領域。檔案文化價值體系制度以《檔案法》為基礎, 結合國情、民情, 也根據各地方的特色建立不同的規章制度, 以保證檔案文化體系制度的合理、合法性, 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檔案文化價值體系構建的動態思量

(一) 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檔案文化價值體系工作是以實踐為工作重心的, 理論的研究是為了更好地實踐, 實踐上的實施當然也少不了理論的力量, 只有兩者科學合理地結合在一起, 檔案文化才能夠發揮最大價值。檔案文化的理論不是抽象或是簡單地進行解釋, 是具有規范性和實踐性的思維導向和方式, 是在分析怎樣實踐、實踐什么, 而實踐則是對理論研究的檢驗、總結, 合理完善檔案文化的理論研究, 以此良性循環, 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 社會文化建設的需求導向。社會文化所涉及到的范圍是很大的, 除了發展所需要的能源、資源外, 還需要和諧統一的發展環境, 其中檔案文化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必須要以社會文化的整體需求為主。社會文化主要強調的是提高社會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檔案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發展、建設的基礎, 其價值不言而喻, 因此檔案文化與社會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 在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下, 促進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全面可持續發展。

三、檔案文化價值體系建設的主體評價

主體評價, 主要指得是主體研究過程中不結合社會實際、缺少實踐經驗、沒有全面掌握檔案文化的內涵的現象, 會導致研究質量參差不齊等情況的出現。研究者應該結合科學的社會實際背景, 并合理地融入各方面的知識, 不斷創新、完善、升華。

檔案文化的建設方向要與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做到一致, 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因此管理部門必須制定合理有效的規范政策。大眾傳媒在檔案文化的體系建設中扮演者合作的角色, 以檔案專題節目、檔案文化紀錄片的表現形式來輔助檔案館把檔案文化呈現給廣大的利用者, 拉近社會各主體間的關系。對于利用者來說, 對檔案文化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還需要長期的觀察工作來促進其公平利用。因此必須要對檔案文化價值體系各主體進行客觀的評價。

《檔案法》中明確規定, 中央以及縣級以上的各類檔案館, 是管理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 其職責是接收、整理、保管和為利用者提供本館范圍內的檔案信息。檔案館作為管理的主體, 在行使權力的同時也要承擔起開發、宣傳、引導的責任。同時在取得成果的同時, 也要對管理工作作出客觀的評價, 分析總結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并加以完善, 例如:工作人員缺乏工作熱情、管理制度落后、檔案文化產品過于單一等等。

四、結語

根據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的發展需求, 檔案文化必須由傳統的認知發展為現代化的檔案文化價值體系, 經過檔案文化的不斷發展和普及, 人們對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都積極地投入到檔案文化價值體系的建設中來。雖然由于一些方面的限制, 也存在諸多的不足, 但是通過檔案管理者的不斷研究、總結, 一定能夠有效地改變這一現狀。

摘要:檔案文化價值體系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是對其思想、行為、表象三個層次的不斷分析、研究, 客觀地評價檔案文化價值體系的管理主體、研究主體以及社會主體, 以達到認識與實踐的統一。

關鍵詞:檔案文化價值,價值體系,理性思考

參考文獻

[1] 肖芃.檔案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檔案與建設, 2012 (4) :54~56.

[2] 趙翠蘭.檔案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C].//2012年甘肅省檔案學會全省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2012:53~57.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4篇

——魏 緒 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包含法律、制度、管理、信息共享服務和道德文化等內容。其中,金融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信用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征信體系的建立。征信,即“征之以信”,是專業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依法采集、保存、整理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對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行為的總稱。具體的作用是為企業和個人建立信用檔案,幫助人們積累信用財富,擴展經濟活動的地域空間;提供有效傳播信息的平臺,緩解信用交易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建立獎勵守信、懲戒失信的內在機制,引導人們養成守信履約的行為習慣,改善社會信用環境??梢哉f,有無健全的征信體系是市場經濟能否穩健運行和走向成熟的標志。

建設征信體系是人民銀行的一項新職能。人民銀行于2006年組織建成了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到2007年年底,該數據庫分別為全國1300多萬戶企業和近6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目前,信用報告正逐漸成為企業和個人的“經濟身份證”,日益滲透到人們日常的

1經濟活動中,開局良好。人民銀行基層行應當積極推動金融征信體系建設,不斷改善社會信用環境,為構建全社會信用體系打下堅實基礎。一是加強對征信體系建設的組織管理。進一步明確和增強人民銀行管理和建設征信體系、發展征信市場的職能,把征信體系建設和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重要工作。二是應提高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對發展征信事業、創建誠信文化、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認識,提高社會各界對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建設的支持度。三是積極開展征信和金融知識宣傳教育,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信用環境,增強全社會信用意識,積極培育國內信用市場,將征信及相關金融知識帶進百姓生活,教育社會成員牢固樹立誠信守法意識。四是加快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系統查詢、異議處理、統計、糾錯等功能,提高數據處理效率。提高數據庫的數據質量,建立多渠道的數據質量檢查制度和快捷的糾錯機制,充分挖掘數據庫的統計分析和監測功能,加大數據庫的非銀行信息采集工作力度,以不斷提高數據庫的應用水平。

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有利于形成社會管理的長效機制,特別是對以“信用”為根本的銀行業來說,推動征信系統建設,防止金融欺詐、惡意逃廢金融債務、防范金融風險具有重大作用。通過加快征信體系建設,改善社會信用環境,發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5篇

摘要:廣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經歷了集權化、分權化、多元化保障三個階段。近年來,在大力推進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完善的同時,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據此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探索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和必然要求,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而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切實改善廣大農民生活狀況的重要保障,更是整個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保持和諧穩定的根基。進一步加強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意義深遠。

1.廣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發展歷程

根據歷史與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將廣東整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1.1集權化保障階段(1949~1977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中“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資幫助的權利”的規定,廣東根據國家政策逐步建立了包括勞動保險、困難補助、生活補貼、社會救濟和農村“五?!惫B等制度。1958年以后在人民公社建立了敬老院、合作醫療、赤腳醫生等簡易的社會保障組織?!拔幕蟾锩睍r期,已經基本社會化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遭到破壞,企業與農村集體一樣承擔起了低水平的保障功能。計劃經濟體制下,廣東實行中央高度集權的分配制度,家庭、市場等經濟保障功能基本喪失,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集權特征。這個時期農村絕大多數農民基本處于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城鎮居民享有的就業、醫療、住房、退休金等福利農民均無權享受。

1.2分權化保障階段(1978~1988年)。

在分權化保障階段,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變革,實行了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模式,建立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為農村居民提供了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制度安排。家庭經營制度實際上成為農民生活保障的主要形式,也相對擴大了農村居民就業和消費的選擇自由。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農村扶貧制度的建設,而且強調開發式扶貧、生產性救濟,充分體現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在這一階段,廣東各地集體經濟基礎的差異使農村地域間集體福利千差萬別,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農民的集體福利和保障水平越高,經濟發達地區有條件通過發展鄉鎮企業來以工補農,減輕農民負擔,提高福利水平;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各項事業主要依賴于收取稅費來運轉,因而集體福利與家庭經營自然會存在一定的矛盾。

1.3多元化保障階段(1989年以來)。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出臺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建立與我國目前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并規定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1998年九屆人大通過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中,組建了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統一主管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等保障工作。廣東在大力推進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完善的同時,有關部門進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試點工作,并逐步在全國農村推廣試行。

2.廣東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探索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并提出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

2.1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在全省分區域、快速有序推進。

2.1.1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農民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廣東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始于1992年,經過不斷探索,深圳、東莞、中山、佛山、珠海、廣州等珠三角地區的六個地級市全面實施了農民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其中廣州、深圳、佛山的實施對象是全征地農民,中山、珠海、東莞是全體農民)。截至2007年6月底,全省共146萬農民與被征地農民被納入養老保險范圍,其中46萬人按月領取養老金,人均月養老金228元,農?;鹄塾嫿Y余38億元。

2.1.2在欠發達地區開展試點,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從2006年9月起,廣東先后以珠海市、陽工市陽西縣、惠州市博羅縣、肇慶市端州區、湛江市開發區、韶關市武江區為試點,進行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探索。各試點先后出臺了保障辦法,覆蓋了當地14萬被征地農民。據統計,截至2007年5月底,各試點累計參保人數16334人,領取養老金或老年津貼人數4991人。其中肇慶市端州區進展迅速,截至2008年5月底,端州區35~59周歲的中年被征地農民的參保率已達97%,60周歲以上老人中有98%領取了老年津貼。試點工作開創了在省內欠發達地區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的先河,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2.1.3為村干部等農村重點人群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全省按照先易后難的思路,在農村選擇村干部、計生對象等重點人群,為其建立養老保險制度。1997年以來,云浮市云城區、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河源市源東縣、惠州市等地先后開展了村干部養老保險。四地共有8363人參保,2034人領取待遇。東莞市、惠州市先后開展了計劃生育對象養老保險,對農村獨生子女父母和純生二女結扎夫婦實行了養老保險制度。

2.2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全省農村,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2000年前,廣東沒有統一的農村合作醫療模式。2001年后在省人大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決定由省政府組織、省農業廳承辦,于2002年在全省范圍內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3年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強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工作,加大政府的資金補助力度,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工作轉交省衛生廳承辦,2004年后省財政給每個參保人補助10元,市、縣財政補助10元,個人承擔不少于10元;2006年省財政對每個參保人員的補助增加到25元,2007年增加到35元,市縣增加到15元,大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參保的積極性。2007年,全省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達4137萬人,覆蓋率為83.8%,比2005年增長了23.1%。同時提高了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77個縣(市、區)的農村合作醫療轉變為縣級統籌,加大了費用報銷比例,2006年,農村合作醫療補償金額15.8億元,平均補償費用占醫療費用的32.9%。另有2.3萬人次得到醫療救助,救助金4116萬元。各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補償封頂線提高至1萬元以上,最高達6萬元。部分地方實行了門診補償制度,擴大了受益范圍。

經濟較發達的東莞市、佛山市在2004年試行了城鄉居民參加醫療保險的辦法。自運行以來,基本實現了參保人員全覆蓋,全部基金也順利征繳到位,達到了改革設想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兩市通過建立農醫保制度,解決了城鄉居民大病住院醫療費用負擔問題,基本上緩解了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2.3農村低保制度起步較早并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低保資金不斷增加。

廣東在全國率先將最低生活保障面從城鎮拓展到農村,低保覆蓋面不斷擴大。全省1995年開始實施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8年這一制度開始覆蓋農村,省財政每年對全省年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100多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實行低保補貼,全省享受低保救濟人數從1997年10.5萬人增加到2007年7月底的68.9萬戶、171.85萬人,增加了16倍,占全省戶籍總人口的2.25%,其中農村54.43萬戶、134.03萬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適當提高全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將農村人年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難群眾納入低保范圍,目前,許多市縣已開始將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難家庭納入低保救濟范圍。

低保資金不斷增加,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上半年,廣州、深圳、佛山、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陽江、揭陽、湛江、茂名、清遠、潮州等14個市75個縣(市、區)分別提高了城鄉低保標準。城鎮提高了10~100元,農村提高了9~70元。據2007年6月統計,全省城鎮低保標準為人月125~361元,農村人月91~320元。城鎮人月平均低保標準為226元,比2006年提高12元;農村人月平均低保標準為168元,比2006年提高13元。截至2007年7月,全省農村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水平為46元,同比提高了12元。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7市農村低保人均月補助85元,比2006年月人均提高8元;14個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助39元,比2006年月人均提高8元。

全省各級財政部門根據低保人數增加,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的提高情況,逐步增加了低保資金。全省低保資金從1996年的2113.7萬元增加到2006年9.37億元,增加了44倍。2007年省財政增加了對經濟欠發達市的低保補助金額,從2006年的2.5億元增加到3.85億元,增加了1.35億元。2007年1~7月,全省發放低保金7.0069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發放1.748億元。其中農村發放低保金4.1954億元,同比增加1.115億元。

2.4農村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也不斷加強,對農業及農村發展的作用日益凸現。

廣東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比較突出的還包括社會救助中的生產救助(防災、救災)、農業保險,特種救助、農村優撫。農業產業自身的弱質性以及廣東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廣東農業生產面臨著相當大的風險,尤其是遭受臺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風險,近年來全省財政不斷投入大量資金構建農業生產和農村地區的防災抗災體系,大大降低了農業災害的破壞程度,提高了災害應急、救助能力;另外,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省一直在探索實施各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制度,在各級政府財政支持下,農業保險覆蓋面也不斷擴大。

農村中的特種救助主要針對特殊人群——五保戶實施供養制度,其保障水平高于低保水平,其生活水準也不低于農村的平均水平,多數地區設有農村敬老院,其設施也比較完備,服務水平也比較高。農村優撫、社會福利方面,優撫安置工作成效明顯,以退役士兵自謀職業為中心,職業培訓、推薦就業和優惠政策扶持相配套的安置改革順利推進?!笆濉逼陂g共完成對14.7萬名退役士兵和4107名軍隊離休退休干部、無軍籍職工的接收安置工作,退役士兵自謀職業率達90%。建立了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與當地人均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自然增長機制。

3.廣東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廣東在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上已做了大量工作,并已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人們稱它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3.1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設計還不夠完善合理。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在此基礎上逐步打破城鄉社保建設的“二元社會結構”,最終實現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目前,廣東雖然在農村設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線制度和養老保障、大病統籌的新型合作醫療、自然災害社會救助制度,但缺乏在貧困人口中設立一個生活安全保障制度。因為農村居民目前還不富裕,人均純收入剛過5000元大關,僅跨入小康水平,還有100多萬年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人口和近300萬人年純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的相對貧困人口。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應是先解決農村貧困問題,而不是急于建立過于龐大和周密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最需要受社會保障扶持的是貧困人口,這一群體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我們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不全面的。

以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為例。目前,農村的養老保險制度在計算年限、繳費辦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是依據城鎮正規就業情況設定的,對于勞動關系松散、就業地點頻繁變換、工作單位不固定、工作時限不定、收入水平較低的廣大農民來說,不大合適?,F行養老保險基金實行區域統籌,條塊管理,對跨省區流動就業的農民來說更不合適,加上目前設計15年繳費年限和繳費標準成為農民難以逾越的門檻。農民要在同一個社會保險統籌地區累計繳費15年不容易,農民的經濟收入并不寬裕,除外出打工外,他們的收入是以年為時間單位結算的,要在15年內保證每次資金的交納,難度大?,F行養老保險制度是參保易,退保難,轉移養老保險關系更難,缺乏靈活性。

3.2農村社會保障項目具有狹窄性,覆蓋面小。廣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各個項目,其保障都只是覆蓋少部分農村社會成員,或者說大部分農村社會成員仍被排除在農村社會保障范圍之外。如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僅在珠三角地區建立起來,全省大部分農村并未推廣。在珠三角中也僅覆蓋5市,120多萬農村人口,其他兩市的廣州、江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一些有條件的縣鎮還沒建立,仍在探索之中,或僅對少部分村干部和失地農民實施養老保險。即使是社會救濟,也只是救濟那些“重點戶”,難以將所有農村的老弱孤寡、殘疾者以及因天災人禍而不能維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社會成員囊括在內。同時,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還處于探索階段。

3.3保障力度區域差異較大,保障水平總體呈現低層次性。廣東現行農村社會保障在地域范圍上存在非均衡性,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保障水平高一些,經濟欠發達的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保障水平則低得多。就拿農村中的五保戶來說,一些富裕地區的農村敬老院的設施完備,服務水平也相當高,有的五保戶甚至還有儲蓄,可以資助其他困難的親屬,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只能將一部分五保戶納入保障范圍。另外,現行廣東農村社會保障支出水平較低,根源在于農村社會保障經費在地方政府的財力分配上很有限,如在社會救助的支出上過分依賴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的救助經費撥款既未制度化,又不能及時到位。目前廣東全省基本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除較富裕的農村地區外,大部分農村社會保障只停留在對貧困者進行救濟的低層次上,一般只能幫助被保障者暫時脫離困境,難以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無助于農民的長遠發展。

3.4許多農民對參與社會保障還持觀望態度。在養老保險方面,許多農民把自己未來養老的希望寄予后代,他們對養老保險缺乏認同感,存在疑慮心理;在農村合作醫療方面,農民參與的意愿不夠強,積極性不夠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宣傳不到位,有不少農民甚至不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何物,即使知道這項政策,也由于以往基層政府的承諾不兌現,而對新型合作醫療缺乏信任,甚至存在抵觸情緒。課題組在興寧市調研農村合作醫療時,當地相關機構建議把農民應該交的錢由政府出,因為興寧市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只須交10元/人,另外政府補貼門診掛號費7元/人,事實上每個農民只須交3元就可以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然而政府在引導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所付出的成本比3元/人要高,因而他們認為還不如讓政府直接代交這3元/人的費用。

4.進一步加強廣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4.1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保制度的宣傳力度,促進農民轉變思想觀念。

要從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民生活狀況的切實改善為根本,把農民觀念的更新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首位。當前,全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廣大農民對農村各項社會保障的認識不足、了解的不充分,致使許多農民還持觀望態度。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要以占主體地位的廣大農民的認可和參與為基礎,因此,一方面各級政府決策和研究部門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政策和實施措施,另一方面要向農民做好宣傳,增強農民的社會保障意識,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4.2完善農村社保工作機構,加強農村社保管理工作。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涉及面廣、覆蓋人口多,加之全省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大,使得任務異常繁重。以農村低保為例,廣東1997年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保障人數已經達到133.51萬人,但各市縣民政部門由于編制所限,普遍沒有設立專門的低保工作機構,鄉鎮一般只有一名民政工作人員,難以進行規范管理。

為使全省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及時準確地反映到上級管理決策部門,以及省、市的各項政策部署和規定迅速落實到位,必須在全省范圍內建立各層次的農村社保工作機構,完善農村社保管理體系。既要加強面上的領導,建立社會保障工作領導機構,統一組織、協調本地區的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增強其整體合力;又要注重基層社會保障網絡建設,按照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要求,明確各級職能,確保保障到一線、服務到基層、覆蓋到村落。

另外,由于人們的收入是不斷變化的,必須做好農村社會保障特別是低保工作的動態管理,因此,由手工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過渡是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必然選擇。由計算機對農村社保對象進行信息處理、人員錄入、檔案管理、信息調閱,既可減少人力,又可節約資金,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3加強法制建設,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法律體系。

農村社會保障是一項群眾性、政策性、法規性很強的工作。鑒于國家目前社會保障法還未出臺,廣東可以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出臺新的地方性法規。在保險對象、交費年齡、交費標準、基金管理、基金增值、經費來源等問題上設置新的操作規范,尤其對新形勢下比較敏感的問題(如農村土地問題、農民工權益的保障問題等)制定明確的法規,切實保障失地農民與進城務工農民享受到與他們的付出相對等的權益,從法律的高度指導和規范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相應的司法機制的完善上,廣東可嘗試在人民法院設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庭,專門從事審理勞動和社會保障案件,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傷害時獲得有力的司法保護。在條件成熟后,可借鑒國外普遍實行的專門法院審判方式,建立我國專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法院,在審判中充分體現勞動和社會保障事務的特殊性。

參考文獻

[1]閆玉科.廣東“三農”問題:路徑與政策選擇.農業出版社,2006

[2]宋崢嶸.論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構建》.金融經濟.2006(14)

[3]廣東省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粵府辦〔2006〕90號

[4]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課題組.廣東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調查,2002-07

[5]楊翠迎等.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7(1)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范文第6篇

全員參與是高職學校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及實踐的工作重點,必須深刻意識到人是組織之本,各級教職工是高職學校的重要組成元素,每一位教職工都能在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任務,他們的知識淵博、能力突出,高職學校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及實踐需要全體教職工的支持和參與,將他們的才能轉為組織的收益,杜絕僅有少數人參與其中、大多數人不聞不問的現象。

2樹立質量意識

構建及實踐高職學校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不僅依靠全員參與,還要使高職學校的管理人員與師生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意識,并使其充分認識到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對于高職學校的體育事業發展具有極端重要性, 全員認同“構建及實踐高職學校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可以提高學校體育教育的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學校、學生實現雙贏”這一觀點,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工作質量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明確職責,以自覺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為己任,以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文件為工作依據,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工作,提高高職學校體育工作整體教學管理水平。

3建立暢通的信息系統

信息是構建和實踐高職學校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是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信息系統發揮有效動作才能保證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有效運行。因此高職學校應建立暢通的渠道以收集重要數據、信息,高職學校的教學質量方針政策都是建立在大量準確的數據和信息基礎上, 這樣的教學質量才能加科學、有效。同時為保持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順暢運行,需要形成一套規范、完整的記錄表單,將體系運行各個過程中收集到的數據和信息整理分析后及時傳遞給決策者和執行者,為決策者和執行者提供依據和參考。

4構建動態的質量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由經常性教學評價和周期性教學評價組成的。經常性教學評價的對象主要是教師和學生,評價內容包括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和對學生培養質量評價等兩方面;而周期性教學評價的對象是不具有主觀能動性的, 評價內容比較豐富,主要包括對學校、學院(系)總體教學工作評價、對專業和課程評價以及對各項教學基本建設評價等。社會發展進步是一個復雜多變并且速度持續加快的動態過程,教學評價應該主動適應社會變化,要特別提高對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視程度。

高職學校應該在一定周期內開展管理評審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審核工作, 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并對質量文件進行不斷修改完善, 保證內部質量體系的良好運行。審核高職學校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主要審核三個性質,即符合性、有效性和適宜性,審核對象包括高職學校的教學方針目標、管理評審、數據記錄、內審結果、糾正措施、預防措施以及持續改進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措施等。

5構建和實踐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5.1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其作用是其他因素無法替代的,因此在學生中開展質量教育, 使其參與到高職學校構建和實踐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當中,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和監督,一定會得到良好的效果。這就需要學校通過開展全面細致的工作,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樹立良好的學風,濃厚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并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體育鍛煉,樹立質量意識。

5.2 尊重體育教學自身規律

高職學校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和實踐, 應充分尊重體育教學自身規律,并結合自身特點,根據校園文化、辦學宗旨、辦學規模和師資力量等因素,結合實際情況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循序漸進。要有長遠目光,并持之以恒,切忌不顧客觀規律的生搬硬套、急功近利。建立科學嚴謹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標準,客觀公正地進行教學質量評價。注意高職學校在體育教學環節和培養目標上的差異,不能用統一的標準要求所有學生。

摘要:發展體育事業是我國教育方針中“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高職學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及實踐應作為其發展的主線之一。本文針對我國高職學校構建和實踐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提出了確保全員參與、樹立質量意識、建立暢通的信息系統和構建動態的質量評價機制等4方面的建議,并闡述了構建和實踐體系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為我國高職學校體育工作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和實踐指明了方向,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對高職學校提升其他方面工作質量具有參考價值。

上一篇: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范文下一篇:武漢大學歷屆考研真題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