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論我國票據市場的現狀范文

2023-09-23

論我國票據市場的現狀范文第1篇

績效審計在國際上并沒有一個單一的定義,不同的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均有著不同的定義。在通常意義上,績效審計有一個較為廣義的定義,即:由國家審計機關對政府及其各隸屬部門的經濟活動及資金使用效益進行的審計,突出了三個核心思想,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3E),經過長期的發展,績效審計已成為國家政府審計是否走向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我國的績效審計研究起步較晚,最初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直到最近才有專門的組織有目的進行績效審計實踐。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績效審計工作模式主要以下幾種:目標導向模式、審計對象模式、審計內容模式、審計主體模式和行為過程績效審計模式。由于我國的績效審計工作尚處于以突出經濟性、效果性、效率性為主,審計模式還不夠完善,因此在審計過程中還有著較多的問題。下文就以我國油田績效審計為例進行思考。

1油田績效審計現狀

第一,油田績效審計尚未成為重點,尚無完善的理論基礎。從近年來審計機關對我國油田績效審計來看,主要還是審計財務收支,具體表現為關注油田資金收入、支出和結余的真實性、合法性等。并沒有從經濟性、效果性、效率性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價,與真正意義上的績效審計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理論基礎不夠確定,審計人員沒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標準,加之油田績效審計具有的獨特性,理論知識相當零散、審計周期較短。因此在我國油田績效審計中通常結果不準確或粗淺。

第二,審計人才缺乏,觀念落后。相比國際上的其他石油企業,我國的油田績效審計存在人才上的漏洞,主要就在于審計人員的專業性和知識性不夠。對績效審計的內容、意義等方面理解不夠充分。也即是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還有就是觀念比較落后,審計方法多重結果評價,輕視審計監控。目前來看,我國油田審計多在事后進行,這樣做比較容易取得審計證據,審查和評價結果成為審計人員的重點,而忽視了相關的項目立項、執行過程、資金分配等方面的審計監督。這主要受制于取證難、技術不成熟等方面。這就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勢必要強化人才的綜合素質,更新觀念。

第三,績效審計難以做到全面覆蓋。也即是存在審計范圍規劃不合理,主要在于油田的分布較為分散,由于審計人員不足加之時間有限,審計計劃范圍過大,審計人員無法按時完成審計工作。計劃范圍過小,無法保證審計結果的真實性正確性,導致績效審計執行情況常常偏離審計計劃,無法使審計結果滿足質量要求。

第四,監督力度不夠,公開程度不高。主要在于沒有一個統一的油田績效審計準則,由于我國油田分布式比較分散的,各地都參照自己的一套理論進行審計工作,容易出現不正規的現象。使得審計監督難度大、成本高。加上人員素質不夠,審計監督力量比如社會監督力量沒有被充分地利用,審計結果公開程度不高。

2油田績效審計改進措施

第一,強化績效審計意識。由于石油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能源,開展績效審計,促進我國石油企業健康良性發展,是符合國家利益的需要。我國油田績效審計尚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基礎理論還不夠規范,對績效審計不夠重視。要促進油田績效審計發揮應有的作用,就需要強化績效審計的意識,更新審計人員的觀念,將績效審計作為重點落到實處。

第二,建立專門的績效審計責任機構。在一些發達國家,石油企業的油田績效審計工作是由專門的責任機構負責,享有一定的獨立政策。而我國還處于空白階段。目前,我國績效審計由政府相關部門主管計劃和執行。但是油田績效審計方案卻是由相關下級政府部門制定,再由各級審計機關的法制部門監督管理。也即是,我國并沒有一個專門的審計責任機構。因此,建立一個專門的績效審計責任機構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制定績效審計監督和評價制度,強化力度、深度。由于我國油田績效審計的深度、力度不夠,監督管理也不完善,因此,需要在油田績效審計項目中設置戰略性的目標,并根據實際進行適當調整已達到最優化效果,為后續的同類型審計工作提供依據參考,還要強化政府職能,提高監督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有效改善油田績效審計工作的方式方法,促進審計工作順利展開。

第四,整合資源,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員綜合素質。最大化的合理利用資源,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任何一項工作,人才都是基本保障,鑒于目前,我國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夠高,所以,要有意識地樹立審計人員的績效審計意識,強化其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加強實際執行能力。

3結語

基于我國石油企業的特色,建設專門的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油田績效審計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冃徲嫴]有一個固定的發展模式,因此我國可以參照西方先進的審計理論、審計方法、技術手段,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以我國國情為基礎,建設完善績效審計體系。

摘要:本文針對我國油田績效審計方面存在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思考了一些改進我國油田績效審計的改進措施,以作參考。

關鍵詞:油田,績效審計,現狀,改進措施

參考文獻

[1] 賈建剛.我國績效審計現狀[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21:78-79.

論我國票據市場的現狀范文第2篇

一、我國證券市場監管制度存在的問題

( 一) 法制建設不完善

法制建設不完善是我國證券市場監管制度存在的最大問題。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為證券市場是信用制度和市場經濟的產物, 而我國在建國后一直采取的是計劃經濟體制, 在改革開放以后, 我國開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這樣的環境下, 證券市場才開始發展。由于證券市場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 所以相應的立法沒能完善。其次是因為我國證券市場雖然是在市場經濟下發展起來的, 但是卻有著計劃經濟的影子, 政府調控對證券市場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法制建設就會產生滯后性。

( 二) 市場監管存在著弱效性

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 強化市場監管非常重要, 但是由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和研究不到位, 所以在證券市場, 市場監管存在著嚴重的弱效性, 重要表現在兩方面: 首先是市場監管存在著片面性, 也就是說市場監管對于證券市場的作用存在狹隘性, 不能全面的進行監管。其次是市場監管存在滯后性, 不能科學的預見證券市場的發展。

( 三) 監管制度不能體現公平公正

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證, 市場監管也存在著弱效性所以監管制度的不公平性表現的比較明顯,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在證券市場中, 市場主體的競爭存在不公平。就前現狀而言, 進行證券市場監督的主要是證監會, 但是由于政府對證券市場的干涉過多, 導致證監會在履行其監督職能的時候不能完全的按照市場準則來進行, 所以有失市場監管的公平性。其次, 證券市場既是在市場經濟中發展起來的, 其監管制度就要符合市場經濟的特點, 但是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在監管制度中的體現非常薄弱這就導致監管制度在促進證券市場的自由發展方面存在問題。

二、我國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的完善措施

( 一) 強化法制建設

為了使得我國的證券市場發展更加的平穩, 就必須進行法制化建設。目前, 我國正在積極推進法制化建設, 加強經濟領域的立法對經濟發展而言是一種保障, 而證券市場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必須要保證其穩定。強化證券市場的法制建設, 需要做到兩點: 首先是充分借鑒發達國家關于證券市場監督制度的建立內容, 從他國經驗中總結出優秀的制度體系為我國服務。其次, 我國的市場監管制度法制建設需要在我國證券市場的基礎特色上來進行, 因為只有符合我國特色的法律條文, 才能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

( 二) 積極利用政府監管

在證券市場的監督制度建設中, 一方面要進行市場監管的積極建設, 另一方面要積極地利用政府監管來促進證券市場的合理發展。市場監管有兩個突出的弊端就是由于市場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 所以市場監管會存在盲目性和滯后性, 這對于證券市場的平穩發展不利, 所以利用政府監管來做有力的調控, 一方面可以對市場發展的弊端進行有效的控制, 另一方面, 通過政府的調控, 證券市場將會向全面性和平衡性發展。

( 三) 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監管制度

建立公平公正的監管制度需要做兩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保證監管制度的獨立性。市場監管是在證券市場的基礎上建立的, 對證券市場的發展有調節和控制作用的制度, 要想充分的發揮其監督的職能, 就必須保證其地位的獨立。在實際監管中, 政府部門可以協調監管, 但是不得干涉證監會的監管工作。其次就是對于證券市場的主體要做好一致化對待, 保證主體之間競爭的公平性。

三、結語

證券市場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充分的認識到證券市場存在的監管缺陷, 并積極采取措施進行監管制度的完善, 這對于促進證券市場平穩有效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摘要:證券市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經濟領域, 也是經濟風險的高發地帶。主要是因為證券市場是信用制度和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一旦市場經濟或者信用制度出現問題, 那么證券市場必將首當其沖發生經濟風險。由于證券市場的涉及面廣、波及范圍大, 所以必須要保證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的完善, 因為在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 一旦證券市場發生問題, 那么帶來的經濟損失將是巨大的。本文就我國證券市場的現狀進行分析, 對監管制度的完善做一探討。

關鍵詞:證券市場,監管制度,完善

參考文獻

[1] 楊邑龍.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研究[J].經濟師, 2010, 04:93-95.

[2] 王娜.淺論我國證券市場監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中國證券期貨, 2013, 07:71.

[3] 劉敏.試析我國證券監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2, 02:68-69.

論我國票據市場的現狀范文第3篇

1.1 2 0 0 9年農機發展概況

2 00 9年在黨的領導下, 各級農機化推廣機構使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有了很大的進步, 農業機械投入總量提高:2009年農業機械裝機總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全國的農機總動力初步測算在8.75億kw, 比08年增長了6.4%。農業機械的科技水平提高:大功率高性能的復合式的農用機械推廣保持了高增幅。農業機械的作業比例提高:農機作業的水平也等到了提高, 主要作物的機械化程度推進速度較大。綜合機械化水平預計在48.8%左右, 水稻、玉米、小麥的播種和收割環節機械化比例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農機合作組織起到了推動農機化的作用:農業機械化經營的民間組織經營蓬勃發展, 不完全統計全國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已有近20萬個, 專業農機服務戶450萬個。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數量約為1萬個, 而且還在以近50%的速度遞增。并且在很多的地區實現了跨區域耕作的現象。農機的科技含量也來越高:大功率的拖拉機研發成功, 經濟作物的機械化作業技術的改進, 畜牧業牧草的機械化作業技術的突破都使得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朝著高科技、高效率、高適應性的農機發展方向發展。

1.2 我國農機推廣體系解析

從發展的幾個層面不難看出, 我國目前的農機推廣體系是建立在國有農機機械和民營機械生產企業基礎上, 由國家和民間組織共同推廣的全方位推廣體系。這樣的體系是以國家總體農機發展思路為指導, 具體是以機械生產企業為起點, 依托企業的市場營銷建立渠道, 將農村基層推廣機構納入推廣渠道, 將機械的使用者, 民間作業組織為終端的推廣體系。

總結的看這樣的體系在我國的農機發展和推廣中作用是顯著的。其一:因為以市場為依托, 機械企業生產和研發的方向是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方向, 這就是有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也促進了農機的實用性。其二:在這樣的體系中, 基層的農機經營和政策性推廣共同組成了農機推廣的中間環節, 這樣的組合既可以體現黨的政策性也可以體現農機的市場化, 實際上是有管理的市場化推廣。其三:農機的最終受益者使農民, 但是個體農民使用的農機數量和規模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各家各戶使用的機械往往是小型農業機械這樣對于成本和能源消耗都是不利的。所以在終端使用者的隊伍中, 一些合作作業的職業機械化組織就起到了分擔農民負擔的作用, 讓他們既享受了機械化也節約了購買機械的成本, 同時大規模的機械作業也節約了能耗, 在提倡節能減排的今天是可取的。所以我國的農機推廣體系的構成基本上就是“產—銷—用”結構, 并在此結構上正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2 我國農機推廣中的一些問題

2.1 農機推廣機構發展緩慢

農機推廣的工作經農業部門的幾十年的努力已經建立了初具規模的基層推廣機構, 這些機構的責任是確保本地區的農戶引進和使用正確的機械和技術, 避免農戶在機械引進的過程中出現失誤和損失。但是這樣的機構對農機部門的依賴性也十分明顯, 其自身發展沒有方向, 只有看著上級的指示辦事。這樣的機構顯然和農機的市場化推廣不相適應。

2.2 農機推廣的市場化觀念滯后

市場化的推廣觀還沒有完全貫徹到農機推廣部門, 農機推廣部門的推廣思想一致著眼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 注重的是播種、收割、地頭加工等環節, 這就導致了農民對小型機械的重視程度較高, 忽略了對集體化大規模作用組織的扶持, 田間地頭的思想指導著大部分農機推廣機構的工作路線。這顯然不利于大規模集約化的農機推廣作業。

2.3 技術推廣滯后于農機發展

農業生產的科技化對我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人口問題使的我國的農業生產必須注重高效率的利用土地, 科技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然而, 農機推廣體系中, 重要的推廣隊伍中, 人員的素質和知識結構還不能完全跟上技術發展的速度和要求。這就導致了農業機械推廣和農業技術、食品技術、機械技術的脫節, 一些新技術、新要求很難在渠道中發揮作用。

2.4 服務和創收辦法少、效益低

農機推廣的過程中, 體系的基礎是基層推廣機構和營銷機構, 其中基層的半政府式的推廣機構往往是以服務為主, 盈利為輔, 這就不利于調動基層人員的農機推廣積極性, 制約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推廣和利用。

3 完善農機推廣體系的措施

3.1 加強農機推廣部門自主性

讓農機推廣機構獨立完成計劃指標的設計和規劃。自主提出有建設性的本地區的農機推廣計劃可以讓基層的農機推廣機構將眼光放寬, 將基層農機需求和市場聯系起來, 真正讓農機推廣從生產中看到效益, 真正的利用農機推廣來增加農民收入。

3.2 樹立市場為導向的服務思想

農機推廣的主要改變就是市場化的經營方式的引進, 適應市場和適應生產的農機就是應當推廣的農機。所以各個基層推廣機構應當將市場化的思路融入到農機推廣中, 建立和完善農機服務體系。讓效益、效率成為服務的準則。

3.3 建立科技信息平臺提高人員素質

建立完善的人員培訓和技術提高機制, 讓農機推廣人員能夠通過信息平臺了解更多的新興科技和市場需求。以此提高服務人員的科技水平和知識結構, 讓他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

3.4 向服務要效益, 提高農機推廣的積極性

首先, 利用自己的技術和設備優勢, 組織機手開展技術服務, 收取服務費, 實現以服務促進農機推廣, 在推廣中強化服務。其次, 利用農機推廣體系的網絡優勢, 把生產一線與農機科研和生產部門結合起來, 把為農民無償技術推廣與有償技術機械作業服務結合起來, 把選型指導與機具供應和售后服務結合起來, 實現服務和效益的雙豐收。

摘要:保障民生是我國建設現代化和諧社會的基礎, 保證農業生產是保證民生的重要前提, 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生產的護航者, 只有建立良好的機械化推廣體系才能保證農業生產的高效率。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機推廣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 本文就我國農機推廣體系中的問題提出建議, 從另一個層面反映我國農機推廣的現狀。

關鍵詞:推廣水平,體系問題,解決措施

參考文獻

[1] 顧建忠, 邱開榮, 張皓臻.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機推廣的幾點思考[J].江蘇農機化, 2010 (1) .

[2] 丁連慶, 李國君.淺談新時期農機推廣工作如何適應農機補貼政策[J].農機使用與維修, 2010 (1) .

[3] 陳杰.拓寬服務領域做好農機推廣[J].現代農機, 2010 (2) .

[4] 林芳.淺談我國農機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福建農機, 2010 (1) :27~28.

論我國票據市場的現狀范文第4篇

一、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研究回顧

自從1994年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研究組提出了Va R風險管理方法之后, 許多學者開始利用這種工具來度量外匯風險。J.P.Morganl994年出版了Risk Metrics風險管理系統的第一版, 這個系統主要被用于處理市場風險。1995年4月, 巴塞爾銀行監督委員會提出了Va R方法的詳細技術內容。國外一些著名大學進行了大量對以Va R概念為中心和以數理統計為基本方法的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理論、方法和計算軟件的研究, 金融機構越來越廣泛地將Va R方法應用在金融風險管理之中, 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Howton.和Steve.B.Perfec研究利用資產組合討論美國銀行外匯風險頭寸。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進行外匯資產選擇, 可以大大減少外匯風險。產生于預期匯率波動的實際外匯資產收益平均為正數, 但是產生于利率超額波動的收益一般為負數;盡管總的資產組合收益為正數, 但是如果經過風險調整之后, 銀行的收益是相對較差的;然而, 相對于用大量資金彌補外匯風險虧損的央行而言, “典型銀行”的外匯活動虧損或失敗的風險幾乎為零。Froot K.A.S.Scharfstein and J.C.Stein通過采用標準的全面風險管理方法.討論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進程, 旨在從企業的角度分析、衡量和管理外匯風險存在的局限性。Almim Tu和lu Karasoy從銀行的經營環境、外匯管理制度安排、客戶需求等方面, 分析了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 銀行以及銀行控股公司的外匯風險管理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綜上所述, 國外學者已經在銀行外匯風險度量、外匯風險規避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其先進成熟的外匯風險管理理論和技術工具對我國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提供了借鑒。從國外研究成果來看,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 國外銀行不斷豐富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產品, 其已成為主要的匯率風險管理方式, 具有更高的時效性、成本優勢和更大的靈活性。在國外關于外匯風險管理研究文獻中, Va R (風險價值) 作為一種風險測量的定量分析工具, 近年來被國際金融領域認可并廣泛應用于各種金融風險測量。

值得反思的是:這些研究均建立在銀行的資產負債保持很好的流動性的基礎之上。近年來, 國外金融機構因流動性泛濫而進行高杠桿運營, 最終導致金融危機, 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共同作用而引起流動性危機, 結構化金融產品損失慘重。因此, 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反思Va R等量化風險工具的應用時效和局限性。此外, 結構化衍生金融產品在提供避險功能的同時, 也因其過度創新而難以估值, 其風險復雜性高、隱蔽性強、計量難度大, 給外匯風險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我國學者大多是從外匯風險管理狹義的匯率角度展開研究, 即從匯率及匯率風險的一般原理出發, 分析匯率風險的形成、分類、如何識別以及匯率風險對企業、銀行的影響等。在借鑒國際經驗方面, 大多是在系統闡述外匯風險相關概念和防范原則的基礎上, 直接借鑒國外銀行先進的匯率管理技術和風險分析工具作實證研究。例如:通過對Va R模型的計算原理及方法的分析, 研究Va R模型在商業銀行匯率風險評估中的應用問題。而由于我國外匯管理制度、匯率制度環境以及商業銀行經營環境等與國外銀行存在較大的差異, 需要結合我國國情進行分析研究并有選擇地加以應用, 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

二、我國商業銀行外匯風險概述

進入21世紀以來, 經濟自由化與金融全球化的風潮愈演愈烈, 全球金融形成一個密不可分并且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伴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加快, 國際級資本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各國間的資本流動更加頻繁。國際資本的大規模流動以及外匯市場上的頻繁交易必然會導致貨幣間的匯率劇烈波動。

自2005年7月以來, 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實行新的安排, 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 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的波動浮動擴大, 變動頻率加快, 升值趨勢明顯, 持有大量外匯敞口頭寸的商業銀行的外匯風險更加顯性化、日?;? 外匯風險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國際業務中最主要的風險, 這也給我國商業銀行的外匯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我國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 外匯風險管理體系不夠健全

國內商業銀行普遍存在外匯風險管理模式不夠科學和職責分工不夠清晰, 且在落實風險計量、限額、報告路線等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例如, 很多銀行盡管從國際上引入了Kendor+Panaroma等標準化的風險計量系統, 能夠計算Va R值, 但Va R值并沒有被整合到銀行日常的風險管理過程中, 如設置交易員限額和產品限額等。此外, 在交易系統、信息系統、風險管理系統等建設方面仍不夠完善, 缺乏先進的技術支持體系, 外匯交易和外匯風險管理的電子化水平不高。

長期以來, 商業銀行多實行由分行和支行將外匯敞口上報到總行, 由總行統一進行頭寸的拋補的方式。這導致分支行缺乏風險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同時增加了風險的不可控性。由于管理體制的原因, 商業銀行對于外匯事前風險控制工作顯得較為薄弱, 風險管理部門未能總攬全部外匯業務風險管理工作, 對于分散在各部門的風險管理未能起到檢察和監督作用, 防范外匯業務的風險制度不能有效結合。因此商業銀行的外匯風險管理制度只能建立在事后監督上, 而對事前和事中的監督管理工作做得很少。

(二) 外匯風險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不夠完善, 執行力度有待加強

國外商業銀行的外匯風險管理政策程序有非常詳細的規定, 對每種外幣的具體交易產品, 列出了同意開展交易的產品清單, 對特定的外匯產品還限定了交易的證券種類。國內商業銀行在外匯風險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的專業性、準確性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政策程序沒有覆蓋到各分支機構和各項產品、業務, 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往往過于原則, 不易執行也沒有真正被執行。

(三) 外匯資產負債結構不夠合理

在匯率存在較大波動的情況下, 商業銀行的外匯資產負債的頭寸配比及幣種搭配是否合理, 將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抵抗風險能力。中國人民銀行規定: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比不能超過85%, 也就是說央行認為商業銀行的外匯存貸比超過85%這個限度就是外匯資產負債不匹配。在過去的兩年中, 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比一直高居不下, 外匯貸款的期限結構也不盡合理, 使得外匯資產和負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 將會給商業銀行帶來較大的流動性風險。

(四) 外匯風險的計量能力和管理工具有待改進

我國目前有些銀行甚至至今都不能準確算出本行所承擔的單一貨幣的敞口頭寸和所有外幣的總敞口頭寸很多銀行盡管從國際上引入了Kendor+Panaroma等標準化的風險計量系統, 能夠計算Va R值, 但致命的缺陷是Va R值并沒有被整合到銀行日常的風險管理過程中, 如設置交易員限額和產品限額等。外匯衍生工具方面我國主要采用遠期外匯交易進行風險的對沖。國內的銀行開發衍生產品能力較差, 沒有針對本國實際開發的針對性產品, 一般只是簡單的借用國外銀行已經開發的工具, 因此, 風險管理工具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五) 商業銀行內控制度有待加強

首先, 我國商業銀行實行的是總、分行制度, 盡管外匯業務是集中在國際業務部門操作, 但外匯資產和負債是存在于銀行的多個部門的。國際業務部門無法控制轄屬支行和其他部門資產負債敞口限額, 從而外匯風險就會在銀行內部積聚起來。其次是外匯風險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之一在于國內銀行缺乏良好的培訓機制并且并沒有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勵約束機制, 無法培養高素質的外匯風險管理人才。

四、外匯風險管理不足成因分析

(一) 外部原因

1. 全社會尚未建立信用體系。2.外部監督和市場約束的作用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我國銀行業信息披露還很不規范和不完善, 外部監管部門的監管措施還相對簡單。3.缺乏成熟的外匯交易市場, 中央銀行外匯干預的力度過大, 方式簡單。不僅影響到人民幣匯率水平, 而且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外匯展寬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日益增大的情況下, 中央銀行缺乏必要的貨幣調節工具的情況下, 中央銀行便開始調整各商業銀行結售匯周轉寸頭限額。而結售匯頭寸限額的加大又增加了商業銀行的匯率風險。4.同業競爭不規范, 同業工會缺乏有效的制約。銀行受自身利益的驅動, 違規辦結售匯, 擅自為企業開立外匯賬戶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做法孕育起來的巨大風險和損害是可想而知的。

(二) 內部原因

1. 風險管理認識問題。不能正確地看待風險, 認為風險管理是阻礙業務發展的, 降低了銀行的整體抗風險能力。我國商業銀行外匯業務風險管理中經常出現“一放就亂, 一抓就死”的不正?,F象, 沒有形成制度化管理。2.風險管理理念問題。風險管理人員在風險管理理念方面還不能滿足業務的發展, 風險變化的需要。3.風險管理方法問題。風險管理量化分析手段缺乏, 在風險識別、度量等方面還很不精確。4.風險管理體系問題。風險管理受外界干擾較多, 獨立性原則體現不夠。影響到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也迫使中國政府不得不動員大量寶貴的資源來填補漏洞。5.信息技術差距。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嚴重滯后。風險管理所需要的大量業務信息缺失, 銀行無法建立相應的資產組合管理模型, 無法準確地掌握風險敞口, 影響到風險管理的決策科學性, 也為風險管理方法的量化添加了困難。

五、加強我國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 積極提高外匯風險管理的認識和理念

銀行機構應全面評估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本行外匯業務和外匯風險的影響, 切實認識到匯率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轉變重經營, 輕風險管理的理念, 全面、科學和及時評估外匯頭寸的風險。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應將重視外匯風險作為加強執行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求其他工作人員認真執行本行外匯風險戰略。同時, 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要熟悉外匯風險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及時掌握本行的外匯風險敞口頭寸, 確保外匯業務發展戰略與本行的風險管理水平、資本充足水平相適應。

(二) 改進外匯資產負債配對管理

我國商業銀行外匯業務買賣風險主要來源于以下兩點:一是經營對企業、個人的外匯買賣業務而形成的風險;二是外匯資產與負債不平衡需要買賣調控形成的風險。對于前一種買賣風險的管理是通過頭寸管理實現, 對于后一種買賣風險則應通過外匯資產負債的配對管理實現, 配對管理的實質是通過對外匯資產、負債時間、幣別、利率、結構的配對, 從而盡量減少由于經營外匯存貸款業務、投資業務等需要進行的外匯買賣, 以避免外匯風險。

(三) 進一步增強商業銀行的內控制度

各商業銀行, 要根據自身風險管理水平和能力, 確定自己的風險容忍度和風險限額。樹立員工的風險意識, 協助國際業務部門做好外匯交易頭寸的限額控制。其次從國外引入一流管理人才, 同時對行內員工進行外匯風險管理方法和技術的培訓, 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勵機制和業績考核系統。

(四) 提高外匯風險計量、壓力測試等技術管理能力

我國商業銀行要盡快建立健全較為完善的外匯風險識別、計量、檢測、控制體系, 建立風險價值模型 (Va R) 體系、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體系以及模型返回檢驗體系。并準確計算本行的外匯風險敞口頭寸, 包括銀行賬戶和交易賬戶的單幣種敞口頭寸和總敞口頭寸。風險價值往往不能涵蓋那些可能引起巨大虧損的情景, 對于我國商業銀行而言, 要對現有的外匯風險管理工具進行重新評估與創新, 以幫助商業銀行識別和管理極端情況下仍有可能發生的市場變化下的損益狀況。

(五) 建立健全風險偏好形成機制, 科學構建外匯風險管理體系

外匯風險管理的整體框架設計上要充分體現垂直化、專業化管理以及聯動制衡、權責利匹配的原則和要求, 確保外匯業務發展戰略與本行的風險管理水平、資本充足水平相適應。

1. 建立統一的外匯風險偏好

2. 積極推進外匯業務風險管理體制改革

一是建立集中、垂直的外匯風險管理組織架構。

二是建立健全外匯風險條線的管理機制。

三是建立健全風險經理與客戶經理平行作業的機制。

3. 將風險意識貫穿于外匯業務的全過程

摘要:商業銀行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而商業銀行之所以能夠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并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在于其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外匯風險是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基本風險, 在匯率頻繁而又不規則發生變動和銀行外匯業務交易不斷擴大的情況下, 匯率風險已成為影響銀行成本收益和經營穩定性的關鍵風險之一。本文分析了在新的匯率制度下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外匯風險, 并結合當前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現狀, 提出了商業銀行匯率風險的管理策略和加強外匯風險管理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外匯風險,體系,工具,對策

參考文獻

[1] 張東升.應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加強匯率風險管理[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6

[2] 卜素.我國商業銀行外匯業務風險管理研究[D].湘潭大學, 2004

[3] 羅宇明, 任永平.外匯期權在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商業研究, 2006

[4] 周曉嬌.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與控制[J].中南政法大學新華保險學院, 2010 (7)

論我國票據市場的現狀范文第5篇

工傷保險, 又被稱為職業傷害保險, 指的是勞動者在從事生產勞動或者與之相關的工作之時, 發生意外傷害, 主要包括事故傷殘、職業病以及因這兩種情況造成死亡時, 由政府向勞動者本人或供養直系親屬提供物質幫助的一項社會福利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工傷保險界定是“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險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指國家和社會為在生產、工作中遭受事故傷害和患職業性疾病的勞動及親屬提供醫療救治、生活保障、經濟補償、醫療和職業康復等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1]

20 世紀50 年代建國初期, 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開始形成, 雖然該時期工傷保險制度并不健全, 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保護社會主義勞動者以及穩定社會發展的作用。隨著1978 年以來, 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部分企業的事故發生率以及職業病發病率都呈現出了快速上升的趨勢, 而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在此方面相關立法滯后, 再加上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 造成職業安全形勢更加的嚴峻, 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而我國的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保險制度恰好就是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的, 時至今日, 農民務工勞動者的工傷保險制度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很大的程度上保障維護了農民勞動者的權利和利益, 但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 我國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保險制度依舊存在著相當多的不足。

( 一) 農民務工勞動者參保率低

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統計, 截止到2014 年底我國農民務工勞動者達到了2. 74 億。調查顯示, 農民務工勞動者的就業部門分布于國民經濟的幾乎所有部門, 但是農民務工勞動者的就業部門仍然比較集中, 從事制造業和建筑業的農民務工勞動者人數最多, 分別占42. 1% 和36. 7% , 二者共占78. 8% 。[2]從上述行業類型我們可以發現農民務工勞動者群體所從事的基本上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而這類行業的職業特點就是勞動風險性高。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 城市中農民務工勞動者參與到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僅占兩成左右, 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務工勞動者根本就不懂工傷保險是什么, 更不知道用人單位應該為其繳納工傷保險, 這便是導致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保險的參保率低的主要原因。

( 二) 農民務工勞動者獲得工傷賠償難

農民務工勞動者之所以難以獲得工傷賠償, 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 在用人單位與農民務工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認定上存在困難。眾所周知, 農民務工勞動者在進行申請工傷補償時, 必須要通過用人單位所提供的勞動合同的書面材料來認定工傷。但是在現實生活中, 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 以及逃避責任, 用人單位往往不會和農民務工勞動者訂立書面的勞動合同, 因此導致農民務工勞動者幾乎沒有書面的勞動合同。而我們工傷認定的程序, 要求必須提供書面的勞動合同材料, 否則就只能通過勞動仲裁來認定存在事實的勞動關系。

第二, 申請工傷保險待遇程序比較繁瑣復雜。根據我國相關的規定: 申請工傷保險待遇之前必須進行勞動能力的認定以及工傷的鑒定。由于申請工傷鑒定的程序都比較復雜, 且階段周期耗費時間較長。一般情況下從最開始申請到最后領取工傷保險補償金, 所耗費的時間平均在11 個月左右花費, 倘若在中間的過程中再出現意外突發情形, 所耗費的時間將要更長。因此農民務工勞動者申請工傷補償之路會變得異常的艱難, 更有甚者許多農民務工在還未領取到補償金之前就因為治療無效而死亡了。所以在現實生活中, 更多的農民務工勞動者為了能盡快的拿到工傷賠償金放棄走正常的法律途徑, 而選擇同用人單位私了, 這樣從而使得農民務工勞動者的各項權利和利益很難得到法律的保障。[3]

( 三) 工傷保險機制不健全

由于我國現行制度規定的不完善, 再加上還未建立“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現代工傷保險制度, 所以工傷保險制度的運行往往都是重于事后補償, 而輕視事先預防, 在實踐中更是缺少事先防范的機制。同時由于我國在職業康復領域起步晚、國家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 使得我國工傷職業康復問題在制度中既無政策可依, 在實務操作中又無經驗可循, 在針對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保障上這種尷尬的情形表現的更為突出。從而使得農民務工勞動者一旦發生了工傷事故, 往往采取和用人單位“私了”的處理方式, 使得農民務工勞動者無法享受到城鎮職工的工傷補償, 再加上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相關制度的不完備使得他們的權益長期得不到保障。

二、現階段我國農民務工勞動者的工傷保險所存在的不足

( 一) 法律、法規不健全, 體系不完備

從現階段來看, 我國的《勞動保險條例》將農民務工勞動者排除在適用之外, 而目前我國開展工傷保險工作最為重要的法律依據是國務院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但是《工傷保險條例》作為一種行政法規, 約朿能力較弱, 難以在實踐中發揮其應有的效力。同時該條例自身也存在著缺陷: 比如對如何解決農民務工勞動者傷保險待遇的問題, 在《工傷保險條例》中就沒有做出明確意義上的規定, 這從實質上來說是回避了這個問題。同時由于農民務工勞動者明顯的時間性和流動性強的特點, 使得該條例中規定的參照城鎮居民的月薪制度也不能適用。使得農民務工勞動者與同地區的其他職工在工傷保障的收入指標上存在著嚴重的偏差, 因此也無法享受城鎮職工的權益標準。[4]

( 二) 政府執法部門無法形成有力地監督

第一, 相關的工傷法規對用人單位逃保、漏保的行為所規定的懲罰措施力度不夠。用人單位在對于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的問題上有兩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是按相關的政策規定為其繳納相應的保費, 在發生工傷事故后, 由工傷保險基金來承擔相應的費用; 第二種是不給農民務工勞動者繳納保費, 在發生相關的事故后, 由用人單位獨自來負擔全部費用。我國的《工傷保險條例》規定: “如果用人單位沒有給農民務工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 工傷事故發生后, 應當由社保部門支付的保險待遇全部由用工企業承擔”。雖然政府部門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 為用人單位設定了較低費率的工傷費用繳納標準, 以及實施相關的利好政策鼓勵, 但在實際生活中, 仍然有大量的用人單位存在逃保、漏保的現象。究其原因在于我國相關的法規對于用人單位逃保、漏保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 再加上執法部門錯綜混亂, 使得用人單位即使在不參保的情況下也可以逃避對農民工勞動者的工傷賠償。而且用人單位即使受到相關執法部門的懲罰, 其被罰款金額也往往低于為農民務工勞動者繳納保費的總額, 再加上事故發生后, 農民務工勞動者一般都選擇和用人單位私下解決, 使得企業僅需支付一些急救費和住院費便可高枕無憂。[5]

第二, 由于各地區間的差異性, 使得地方部門對工傷保險的監督無法全面落實?!蛾P于農民務工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地方的相應勞動保障部門重視監督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保險的推行狀況, 積極維護農民務工勞動者的權益問題。但是, 在地方政府部門片面追求經濟物質水平的增長以及用人單位能夠為GDP發展帶來收益的情況下, 政府相關部門對于企業逃保、漏保的行為卻置之不理。

( 三) 農民務工勞動者群體處于社會弱勢階層, 受到社會的歧視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 在多數城市居民眼里, 城市人對農民具有很強的優越感, 他們認為農民在社會地位上是低于城市人的, 農民到城市里務工只能從事那些簡單的體力勞動, 更有部分思想偏激的城市居民將社會治安的問題也歸咎于他們, 使得農民務工勞動者在城市生活中的情形更加的不堪。

三、針對我國農民務工勞動者保險體系的完善措施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 社會的不斷進步, 社會產業動能的不斷升級, 我國對于勞動人口的需要也在不斷的增大, 而我們的農民務工勞動者群體已然成為了產業工人的主要補充點。因此, 農民務工勞動者的相關利益的保障機制、相關立法的完善程度也越發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從維護農民務工勞動者的權益角度出發,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

( 一) 加快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保險法制進程

雖然我國在03 年頒布了《工傷保險條例》, 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 導致里面許多相關規定無法適應現行的發展。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參保率低以及獲得賠償困難等問題都凸顯了我國現行的工傷保險制度的不足和立法上的不完善。因此, 當前解決上述問題的主要措施就是加快并且完善我國在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保險的法律制度。針對現行法律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 對于法律空白之處盡快出臺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 從而加快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保險法制進程。

( 二) 加強執法力度, 履行監督職責

從我們當前的狀況來看, 用人單位未給農民務工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相關部門處罰力度不夠。我國工傷保險條例對于未繳納工傷保險費企業的處罰只是要求其補繳保險金和很少的滯納金, 即使企業最終仍然不繳納, 最高罰金也不過二萬元而已, 這對于用人單位來講幾乎就是“九牛一毛”毫無作用。因此, 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加大對于違規企業的處罰力度, 通過法律措施、行政處罰以及經濟罰款等制裁違規的用人單位, 處罰力度可以隨著企業違規的次數而翻倍計算, 并且要相應記錄備案, 并定期抽檢, 以此來防治。

( 三) 從全社會角度, 保護農民務工勞動者的利益

首先, 對進城務工的農民進行相關培訓, 提高農民務工勞動者對工傷保險的維權觀念, 使其能夠認識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以及用人單位所必須履行的義務如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等。尤其是當被侵犯權益時或者工傷事故發生時, 能夠懂得運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其次, 相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媒體和網絡的宣傳力量, 使得社會各階層都意識到保障農民務工勞動者權益的緊迫性以及重要性;最后, 教育部門應該重點著力解決農民務工勞動者子女的教育問題, 使其能夠和城市子女享受相同的受教育的機會。

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一大批勞動力開始從農村中剝離出來遷入進城市務工, 逐步形成了“農民務工勞動者”這個特殊的群體, 他們大多集中于建筑建設、冶金、紡織等行業, 承擔著苦、累、臟、險的工作。雖然工傷保險制度的構建已經初見成效, 但由于法律不健全、制度實施不力、社會排斥、農民務工勞動者職業的流動性等原因, 造成了參保率和賠償金額低, 企業逃漏保, 農民務工勞動者的工傷“認定難、賠付難”獲得工傷賠償較難, 缺乏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機制等問題。因此, 深入研究這些問題, 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對我國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保險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保險

參考文獻

[1] 費梅蘋.社會保障概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5.

[2] 2015中國農民務工勞動者最新情況調查報告.

[3] 孫樹菡主編.工傷保險[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7.

[4] 張勃.對農民務工勞動者工傷保險問題的分析[D].暨南大學, 2007.

論我國票據市場的現狀范文第6篇

一、私人銀行業務的概念與定義

私人銀行從來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并非從字面上理解為“私人辦的銀行”,它不是指銀行組織的私有產權屬性;也似乎是指向私人或個人提供的銀行服務,但其實不然,私人銀行是源于對銀行業務市場的細分,指以財富管理為核心,通俗的講,它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金融服務,是專門針對“高凈值”客戶提供的私密性極強的服務。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投資理財產品,對客戶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投融資服務。它興起于西方國家,現已發展成為西方銀行業面向社會富裕人士的重要戰略服務產品。

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特點與區域趨勢

私人銀行業務起源于16世紀的瑞士日內瓦,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在16世紀,法國一些經商的貴族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被驅逐出境,為歐洲其它國家的皇室高官們提供了私密性、卓越性突出的金融服務,在瑞士逐漸形成了第一代私人銀行家。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與演進,私人銀行現已成為銀行等金融機構中最為高端的理財服務,是專門為處于財富金字塔頂端的超級富裕階層服務的,根據客戶需求“量體裁衣”提供金融服務,服務涵蓋資產管理、投資、信托、稅務、遺產安排、收藏、拍賣等廣泛領域,由專職財富管理顧問提供一對一服務。

私人銀行業務在發達國家發展迅速,已成為驅動銀行國際化、占領全球銀行業制高點的動力,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整的產品和服務體系,成為面向高凈值客戶提供的以財富管理為核心的專業化的高層次金融服務。瑞士是世界私人銀行服務最發達的國家,最大的私人銀行服務提供者是瑞士銀行,JP摩根、摩根士丹利、花旗銀行、高盛、匯豐等著名金融機構提供。

縱觀西方同業,私人銀行業務具有以下特點:

1、服務對象。面向高凈值客戶,一般需要擁有至少100萬美元以上的金融資產。

2、服務產品。提供信托、投資、銀行、稅務咨詢等多種金融產品服務,甚至包括離岸基金、環球財富保障計劃、家族信托基金等其它形式。

3、服務價值高。據國外統計數據反映,私人銀行業務的年均利潤率可達到35%,利潤能達到零售客戶平均程度的10倍左右,且遠高于其他金融服務。

4、服務方式。私人銀行:資產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私人銀行專業人員必需具備出色的專業能力、關系維護能力,往往具備工商管理、CPA、律師等專業資格,在資產管理、證券、稅務甚至慈善事業等多方面具有從業經歷和豐富經驗。

私人銀行近年來在亞洲快速發展,據巴克萊銀行數據顯示,亞洲大約有2/3的資產并非通過私人銀行管理,因此,亞洲私人銀行業務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ㄆ旒瘓F預計,未來5年內,不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私人銀行業務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該地區的私人銀行業務仍處于規模分散的局面,瑞銀管理的亞洲私人資產總計500億美元,但即便像瑞銀這樣大銀行的市場占有率也不足9%。瑞信2010年末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及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財富來源地,并領先歐洲最富裕的國家法國達35%。過去10年,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已推動大部分亞太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家庭財富迅速擴張,

最高達全球平均增長率的10倍。毫無疑問,亞洲區域和中國本地必將成為私人銀行業務的新興主市場。

三、私人銀行業務在我國的現狀

2005年,瑞士友邦銀行將私人銀行引入我國,其后花旗、德意志、渣打、匯豐等也推出了各自的私人銀行業務。國內中資銀行中,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合作于2007年在上海第一個開展私人銀行業務,中國工商銀行2008年3月獲得國內首張由中國銀監會頒發的私人銀行業務經營牌照,其它銀行也紛紛先后開辦了該業務。目前,從客戶數和資產管理來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以及建設銀行可作為中資行私人銀行的第一梯隊。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屬于第二梯隊的。其它銀行也躍躍欲試,部分券商也成立了專門的財富管理部門,向“準私人銀行”靠攏,第三方機構也是摩拳擦掌,私人銀行領域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

分析國內銀行加速創辦私人銀行業務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這項業務本身利潤率高、回報優厚,有助于銀行實現盈利的快速增長;

二是出于自身戰略轉型的考慮,特別是在近兩年政策調控信貸偏景的背景下,發展私人銀行業務可以促進轉型,提高中間業務的比重,減少對存貸利差的依賴性;

三是布局戰略業務的增長點。2010年建行和福布斯中文榜聯合推出的《中國私人財富白皮書》中提到,中國高凈值人士可投資資產總額將比同期增長4.1萬億,增幅22%,高凈值人士將達到38.3萬,意味著國內私人銀行業務擁有極大的機會。目前,招行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的私人銀行客戶已經超過1萬戶,戶均資產達到2100萬元,連續三年保持了35%的增長。

四、目前私人銀行業務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地位不甚明晰

時至今日,我國私人銀行的發展差距依然不小。首先,從法律地位上來講,涉及私人銀行準入門檻、經營模式、投資范圍、行業標準等多方面。

目前僅有工行和農行擁有銀監會頒發的私人銀行牌照,但其他機構也同樣進行著私人銀行業務的經營活動。拿牌當然可以做,不拿牌也可以做,沒有成熟的模式,私人銀行都還需要探索一段時間,其在法律地位上的尷尬還有待時日。

經營模式和投資產品等方面有待突破,2009年下發的《中國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理財資金不得投資于未上市企業股權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或交易的股權;對于具有相關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高資產凈值客戶,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私人銀行服務滿足其投資需求。除上述不明確的規定以外,沒有專門針對私人銀行的業務指導辦法,也沒有明確標準的準入門檻,至于投資范圍等更未明晰,操作上、發展上都存在監管法律法規的缺位,容易導致業務發展的不規范。

(二)管理體制的不協調

私人銀行業務在管理機構、考核機制、利益分配等多方面仍然不能較好地理順。面臨營銷平臺共享,分配利益,成本核算,激勵約束機制等建立,調動相關業務部門的積極性的大挑戰。

一是如有些成本如傳統轉賬、結算和網點服務,很難精確地核算到私人銀行的成本中去。二是管理機構設置上,國有大行一般是將私人銀行設置為零售業務部下的二級部門,對私人銀行業務發展傾向于依靠原有的資源,而招商銀行雖然設立了單獨的私人銀行業務部,但總經理也是由零售業務總經理兼任。

三是我國私人銀行業務只是門檻比一般個人理財更高一點.對于主流的“歐洲咨詢模式”,呈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私人銀行與零售部門對高端客戶的爭奪,難免造成內部“打架”。

(三)業務人才較為缺乏

私人銀行專業人才的素質要求較高,不同于一般理財,私人銀行實現的是從“開藥鋪”到“開醫院”的轉變,有無好的“醫生”直接影響到醫院的發展。比國外經驗來看,一般必須具備AFP、CFP、CFA、EFP資格之一,同時擁有律師、會計師等多方面的能力。

引進人才的途徑有二種:一是內部培養;二是外部引進。開展私人銀行業務之初,從內部選擇、培養人才是第一選擇。然而,由于在服務范圍、專業能力上差異較大,從現有人員中培養也并非易事。而引進則受員工職業規劃、薪酬競爭能力制約,國內銀行又不占優勢。只要私人銀行業務跑馬圈地的速度還在加快,對人才的饑渴現狀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或許私人銀行人才的爭奪戰才剛剛開始。

(四)產品創新能力不足

2008年,花旗、匯豐、東亞、渣打等外資行相繼在我國開展私人銀行業務。中國最初的私人銀行市場,幾乎被瑞銀、蘇格蘭皇家銀行、德銀、荷蘭銀行、花旗等世界頂尖級的大行所壟斷。一場金融海嘯,壓得上述銀行喘不過氣來,也使得客戶選擇私人銀行投資QDII等產品損失慘重,高凈值客戶也趨于謹慎。同時,我國私人銀行業務在提供理財業務之外,僅作為代銷的一種渠道,更多是與PE、私募、信托等合作,真正有能力開發、創新私人銀行業務產品的少之又少。

五、措施和建議

私人銀行業務發展是蘊含經營理念、管理制度、技術手段、產品開發、市場營銷、人才培訓等在內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事情。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西方私人銀行業務成熟的管理模式、吸取其成功的運作經驗,并依靠對本土市場的資源、關系優勢,我國私人銀行將逐漸走向成熟。要加快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筆者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力度,以利規范運作和持續發展。強有力的法律保障,是私人銀行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于我國而言,首先,產品范圍擴大的需要。我國目前仍是金融分業經營,但針對私人銀行業務在某些發展比較好的地域允許進行試點和突破,有益于私人銀行業務發展,不然仍將受制于投資產品、范圍。其次,私人銀行規范運作的需要。私人銀行面向高端人群,提高高附加值服務,對于人員、管理、專業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都有更高層次的要求。

(二)專業打造和引進專業人才隊伍。針對目前國內私人銀行業務領域高素質專業人才十分匱乏的局面,一方面,大膽引進國外高級管理專業人才,提高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的整體服務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精心挑選具備必定金融專業知識、懂得營銷技巧、通曉客戶心理的優良員工作為私人銀行業務人才,并通過“傳、幫、帶”加大對他們的培養和開發,加快私人銀行產品經理隊伍、客戶經理隊伍的建設。

(三)豐富私人銀行產品,提供高效優質人性化服務。進一步加強金融市場改革,加強金融市場產品創新優化金融市場結構,推進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服務是至關重要的。由于政策的限制,目前國內銀行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服務由此顯得尤為重要。對我國商業銀行來說,應在充分認識到私人銀行客戶需求復雜性、多樣性的前提下,應專門為其設定一套快速、方便、高度人性化的服務流程,并且要有足夠的安全性,將其與普通銀行客戶差別開來。摒棄傳統的經營理念,樹立全新的服務意識;打造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的全新經營理念,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金融產品品牌。

(四)持續加強私人銀行業務的風險管理,建立監控框架。私人銀行業務為客戶提供的金融產品是基于委托代理關系的,應當建立健全較為完善的內控制度體系。私人銀行業務對于國內銀行是一項較新的業務,必須在業務發展的同時加強風險管控,對于三大風險的管理要以戒備為主,立足于完善且嚴格履行的定性管理基礎。國內銀行應當著重建立一個風險監

控環境以此管理操作風險,制定一套辨認與評估、監控、緩釋、度量及報告操作風險的完整流程,并由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或內部把持部門負責監測全部流程的履行。對于流程之中的每一個程序及風險易發點,都要制定專門的操作準則加以預防。一個規范的操作風險監控框架可以同時戒備信用風險及市場風險的產生。

上一篇:中國夢強軍夢觀后感范文下一篇:美國海關申報單填寫表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