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分析論文范文

2024-02-02

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隨著世界范圍對肉類消費需求的增加,給我國肉類的貿易出口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日本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肉類出口市場,研究我國對日本肉類出口現狀,并分析我國肉類產品出口日本商品結構,有利于為我國肉類生產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相應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肉類;出口結構;現狀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畜牧業產值對第一產業GDP貢獻率呈增長趨勢,而在我國畜禽類產品出口總額中,肉類出口占據50%以上份額。90年代以來,我國對日本肉類出口量一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并且在2006年我國對日肉類出口突破3億噸。2008年和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出口量驟減,截止2015年,我國對日本肉類出口量超過2.3億噸。肉類產品在我國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成本較低,并且由于地緣優勢,我國的肉類出口對日本有著嚴重的依賴性。

一、對日肉類產品出口現狀分析

本文對肉類產品的定義按2012年版《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分類方法第二章的全部商品(即HS02)和1601、1602兩個稅目所包含的全部商品。

我國作為世界肉類產量第一大國,1993-2015年,我國肉類出口前五大市場是日本、香港、俄羅斯、德國以及韓國,但是90年代以前對日本、香港以及俄羅斯的肉類出口額平均比重占所有肉類出口額的90%,而對德國和韓國的出口額小于10%;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肉類出口額開始向日本和我國香港兩地大量集中,同時對俄羅斯出口額急劇下降,對德國和韓國的出口量也在逐年下降。近二十年來,對我國香港與日本兩大市場的肉類產品出口總額占據出口總額的75%以上。由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整理可得:90年代,我國對日本肉類出口占據五大出口市場中所占比重快速增加,到2000年對日出口比重達到最高,占據五大出口市場的80%。自21世紀以來,日本所占出口比重逐漸下降,由下圖所示:

我國對日本近二十年肉類產品的出口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6年至2007年):我國對日本肉類的出口額呈緩慢增長趨勢,2002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肉類產品出口市場有所分散,對日本的肉類產品出口額出現暫時性減少,但是2005年對日出口額再次增加,并于2007年對肉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

第二階段(2007年至2012年):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貿易量減少,我國肉類產品出口受到影響,對日本類出口額快速減少,繼而于2010年至2012年出現快速增長趨勢,并于2012年達到近二十年對日出口額最大。

第三階段(2012年至2015):因為日本國內經濟不振,關于釣魚島的領土紛爭在某種程度上給我國與日本的雙邊貿易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國對日本肉類出口同樣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在此階段我國對日本肉類產品出口呈現逐年遞減趨勢。(見附表1)

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近二十年我國對日本肉類產品出口總額的商品結構可知:我國對日本肉類產品出口中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0年以前,我國對日本肉類出口主要以02商品為主,1602商品次之,但是從表中可以看出02商品的出口額在我國對日肉類產品出口額中所占比重從90年代開始呈現遞減趨勢,1602商品呈現遞增趨勢,2001年開始,1602商品的出口額所占比重超過02商品的出口額所占比重,1602商品開始取代02商品成為我國對日本肉類出口額最多的商品。

從各類商品所占肉類產品出口比重可以看出,02商品從1996年的84.11%下降到2015年的0.06%,其中所占最少比重是2011年的0.01%;而1602商品從1996年的15.45%上升到2015年的93.46%,達到最高比重是2005年的94.03%;1601商品出口額所占我國對日本肉類產品出口額比重也在逐年增長,只是增長速度較為緩慢,2015年所占比重為6.48%,而2009年所占比重最高為10.33%。

總體來看,我國對日本近二十年的肉類出口額有所增加,但是21世紀以來,我國對日肉類產品的出口份額在逐年減少,并且2014年對我國香港的出口比重已經取代日本成為肉類產品的第一出口市場;同時,由于日本對1602商品進口需求的增加,我國對日本肉類產品出口的商品結構中,1602成功取代02成為我國對日肉類產品出口的主要商品。

二、措施建議

第一,把握我國對日本1602商品的出口以及日本對1602商品較大需求的機遇。1602是我國肉類產品中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同時在我國肉類產品出口中也占據較大比重,我國應加大技術投入,降低動物疫病發生概率,進一步提高1602商品的生產質量,發展綠色有機產品。

第二,扭轉我國對日本02商品出口表現差的局面,企業應加強產業化經營?,F代產業發展的特點是,要想發展就必須提高市場占有率,要提高市場占有率就必須有規模。02商品是我國對日本肉類出口的傳統產品,企業對飼養戶進行統一的管理,建立食品安全的反饋,不僅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也有利于形成規模優勢,改善02商品的出口現狀。

第三,我國政府應加大宏觀調控,建立有效的動物保障體系,從根源解決動物源性產品出口質量問題。檢驗檢疫機構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檢驗檢疫標準,加強檢驗檢疫預警機制,并且對肉類生產企業實行全過程電子監控系統。

參考文獻:

[1]王紅斌.中國肉類產品出口貿易結構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8(6):29.

[2]鞏敏之.我國對日禽肉出口貿易競爭力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5):36-37.

[3]中國鳳凰網.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30110/7539309.shtml.2013(01).

[4]鐘昌元.《協調制度》2012版的變化及對國際貿易的影響[J].對外經貿實務.2012(06):49-51.

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選取可量化的11個變量作為警兆指標,來構建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標體系。同時利用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數據來構建模型,并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我國某月的出口同比主要決定于前兩個月的出口貿易預警指數和出口同比,得出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對外貿出口增長具有良好的預測預警作用。最后,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出口貿易預警指數;出口同比

一、引言

伴隨中國與世界經濟融合程度的提升,出口業已成為助推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重要引擎?!叭胧馈币詠?,中國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率高達21.7%,全球份額占比由2001年的4.3%增至10.4%。但受外部需求疲弱影響,2010年以來中國出口增速明顯呈回落態勢(見圖一),其中對三大主要貿易伙伴歐盟、美國、日本出口增速放緩表現尤為突出(見圖二)。導致中國企業出口受阻的主要潛在因素是一處于深度發酵的歐債危機是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風險源,正在通過影響歐洲重要貿易伙伴的出口等途徑沖擊世界經濟,全球貿易前景惡化;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壁壘層出不窮,蔓延至新興市場;三越南等低要素成本國家進一步擠占美歐等主要消費市場上中國服裝、鞋類等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

當前中國對外貿易情勢嚴峻復雜,如何科學分析預測出口走勢,增加有針對性、敏銳性、前瞻性的宏觀決策,穩定外貿出口。本文研究有效的預警中國出口形勢的貿易測度指標體系,以增強對出口形勢預測和判定的準確性。

二、文獻回顧

目前中外學者對經濟監測預警的研究較多,但研究角度和側重點存在差別,結論和對策也不盡相同。

(一)國內研究成果

朱簡(2013)研究國際貿易摩擦新動向,強調預警系統中建構主體間協同力作用。金綴橋、丁苑春(2013)使用德爾菲調查法獲取中小企業出口監測產品篩選指標,并利用時差相關分析與區間分析方法構建出中小企業出口監測預警系統。魏少婷(2012)研究發現江蘇各預警機構間因缺乏深度聯系,認為可以進行資源整合、綜合預警平臺構建、科學研究、預警評估機制搭建與改良。張瑩(2012) 分類系統梳理各國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預警信息,以供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規避風險。謝文、楊燕英、王德華(2011)研究支持我國外貿出口的提高出口退稅率政策,進而分析我國出口退稅預警指標體系構建與流程設計。

(二)國外研究成果

國外經濟監測預警研究已進入了成熟階段,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用了不少新的模型和方法,如:信號分析法模型(KLR)、多元累計和模型(MCS)、回歸條件異方差模型(ARCH)、擴散指數法(DI法)、合成指數法(CI法)、預警信號燈法、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ARMA)等。Eero Eloranta 、Ilmari 0 Nikander (2001)應用預警模型分析經濟項目管理風險成因。RobertRMoore與JefferyWGunther(2003)借助銀行系統實時數據和修正數據,對已有預警模型的精確性進行了檢測,進而修正了該模型。國外經濟監測預警系統研究還在逐步實現國際化,如南朝鮮、日本、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七國(1984)科研機構合作研究建立了經濟監測預警系統(SEPIA項目)。

從現有研究成果中可以發現,國內外經濟預警領域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提出了不少模型和方法,主要側重在某一行業或地區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和預警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對于在預警全國出口形勢的量化指標體系研究上,除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外,鮮有其它探索。中國制造業PMI涉及出口僅有1個二級指標(新出口訂單指數),該指數在PMI綜合指數計算中所占權重較低,對外貿領域的測度針對性不足,難以全面測度外貿進出口的趨勢;PMI數據來源于每月對企業采購經理人問卷調查統計,準確性易因樣本企業的代表性與被調查人的主觀判定產生偏差,僅依據該指標難以準確預測和判定外貿運行趨勢。

三、出口貿易預警指標的選取

(一)警義指標的選取

構建預警指標體系,需要先明確其預警對象。本文主要研究我國出口貿易形勢并做出及時的貿易趨勢分析,可以選擇出口同比作為警義指標。上述變量考慮到我國出口貿易額的變化,反映的是我國出口貿易的相對變化情況,具有可比性,能科學、有效反映我國出口貿易的各種情況。

(二)警兆指標的選取

出口貿易預警涉及到的指標體系復雜而龐大,應篩選出對我國出口趨勢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先行于我國出口,相對于我國未來的出口具有一定的前瞻和先導意義的指標。從外部因素方面上考慮,應選取可反映“外需”變化趨勢的全球主要經濟體消費者信心指數、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OECD先導指數、PMI指數、訂單情況等;考慮到內部因素方面,表現我國產業和產品的競爭力變動趨勢及出口產業上游情況的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綜合成本變動、加工貿易進口情況等可被涉及;再考慮傳導因素方面,應篩選能反映貨幣流、物流以及價格的影響和傳導的貨幣匯率波動趨勢、國際商品價格的傳導、上海航運指數變動趨勢等;關于心理預期因素方面,主要涉及出口企業經理人信心指數等。

(三)定量數據的獲取

全球主要經濟體消費者信心指數、OECD先導指數、PMI指數,可以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月度公布數據知曉;BIS實際有效匯率,可以通過國際清算銀行(BIS)月度公布數據獲??;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可以從國際統計局與商務部的月度公布數據獲得;進口價格指數、加工貿易進口,通過海關進出口監測預警系統解決;出口訂單指數、綜合成本指數、出口企業經理人信心指數3項指標,需要通過采用統計(抽樣)調查予以滿足。

四、運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出口貿易預警模型

本文選取可量化的11個變量作為警兆指標,來構建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標體系,其中包括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加工貿易進口(同比)、進口價格指數、CLI(OECD綜合領先指數,Composite leading indicators)、BIS實際有效匯率(人民幣)、FDI、BCI(OECD商業信心指數,Business Confidence Indicator)、CCI(OECD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icator)8個指標,另外選取PMI、PMI新出口訂單、進口PMI3項指標用作替代分析。本文利用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數據來構建模型,并進行實證(試算)分析。

本文對11個警兆指標變量進行因子分析,運算后得出各分項指標的權重。其中, PMI、PMI新出口訂單、進口PMI這3項用作替代分析的指標合計權重為19.6%,可測算出統計(抽樣)調查3項指標的權重為19.6%,見表1。

依據上述各分項指標的權重,可合成得到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時間序列。

五、基于歷史數據的實證分析

(一)理論基礎

1. Granger因果檢驗簡介

在實踐中,可將事件X和Y看作時間序列,判斷兩者的因果性,即是X發生在Y之前,還是Y發生在X之前,又或者兩者同時發生。本文則需要論證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的變動是超前還是落后于出口增長的變動,或者是兩者同時變動。

在計量經濟學中應用最廣泛的因果概念是統計學家Granger提出的。在基于——過去或是現在具有預測(解釋)將來的可能,但是過去或是現在卻一定不能夠被將來預測的邏輯解釋基礎上,從預測的角度Granger(1969)定義了因果性的概念,即假定X對預測(解釋)Y有幫助,則X成為Y的Granger原因。Granger因果檢驗可以從計量經濟學角度,驗證編制結果的合理性、準確性,為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構建提供一個很好的分析框架。

2. Granger因果檢驗的方法和步驟

Granger因果檢驗實際檢驗的是一個變量是否在時間上領先于另一個變量。使用Granger因果檢驗可驗證三種類型因果關系:一是在變量呈現均值平穩的狀態下研究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因變量表現出水平狀況,可以通過直接建立VAR 模型,來檢驗具有長期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二是當出現誤差修正項,即變量此時呈現平穩但協整的狀態下,則可以建立VEC模型,以便于同時研究長期與短期的因果關系;三是當出現變量長期上的經濟信息被差分消除的情況,即變量均顯現非平穩且不協整的形態,我們只能在差分的基礎上建立起VAR模型,用以作為短期因果關系的檢驗。

(二)Granger因果檢驗的實證分析

1. 數據檢驗

在對時間序列進行分析時,我們通常強調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這是由于在進行數據平穩性檢驗時,如果隨機過程呈現非平穩,那么時間序列的過去和未來能被一個簡單代數模型所反映的機率是很小的。

數據平穩性的檢驗方法:通常用單位根檢驗法。

(1)相關性

這兩列平穩的時間序列走勢相近,存在相關性,我們用spss做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存在相關性。

(2)變量平穩性檢驗

從圖3可以看出,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和出口同比大體是不平穩的。

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ADF檢驗),來驗證指標是否平穩。

2. 協整檢驗

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季節調整值和出口同比都不是平穩序列,對2個變量做協整檢驗,2個變量之間存在有協整關系,1~2階滯后。協整并不否定短期內偏離均衡狀況的存在,僅是表明長期上變量之間存在著均衡關系,即短期失衡情況不會持久,見表4。兩個變量均非平穩但協整的情況,可使用VEC模型進行分析。

3. Granger因果檢驗

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可以拒絕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不是引起出口同比的Granger原因(ETPIISA does not Granger Cause ER)這個假設,因此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與出口同比存在單向因果關系。

(三)建立模型

使用VEC模型,我們可得到預測模型:

er=0.30431694446*er(-1)+0.41598230

4803*er(-2)+0.774834855866*etpiisa(-1)-0.356640370363* etpiisa(-2)-9.76099820551

該預測模型模擬優度R-squared= 0.69,有較好的預測效果。利用該模型,對2011年12月的出口同比預測值為77.87(對應原始值13.36%),實際運行值為77.89(對應原始值13.4%),預測誤差為0.03%,對2011年10月、11月的預測誤差也僅為2.1%和0.6%。

(四)結論

實證分析部分,首先是進行了相關分析,結論表明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與出口同比有較好的相關性。之后,對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和出口同比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都是不平穩,而它們的一階差分是平穩的。再進行協整檢驗,結果表明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與出口同比存在協整關系。緊接著進行因果檢驗,結論是存在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到出口同比的單向因果關系。之后建立VEC計量模型,從模型中可以看出我國某月的出口同比主要決定于前兩個月的出口貿易預警指數和出口同比。

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對外貿出口增長具有良好的預測預警作用,它有利于我們對外貿出口形勢的總體研究,也有利于完善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預測預警指標體系,能夠填補我國外貿預警指標領域的空白,同時有助于相關企業或部門出口貿易的發展,對于降低出口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但本文在構建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時,主要是對一些經濟因素進行了定量化處理,而對一些比較重要但難以量化或不能量化的政策因素(如宏觀調控、國家政策、政府規定等)沒能加以考慮,這給指數預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偏差,無法準確無誤地描述我國出口貿易走勢。因此,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還需日后依據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不斷完善。

此外,本文論證的我國出口貿易預警指數的構建方法可以推及并遷移到福建、廈門等地方區域,構建相應的福建出口貿易預警指數和廈門出口貿易預警指數,為地方外貿的調控和管理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和決策輔助信息。

參考文獻:

[1]馬躍如,白勇,程偉波.我國出口貿易預警系統理論與實證分析[J].商業研究,2010(01).

[2]張劍,朱相宇.出口反傾銷預警指標體系及綜合評價方法研究[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09(10).

[3]顏海明.家電產品出口反傾銷預警指標體系探討——基于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J].科技和產業,2010(03).

[4]周浩.構建和發布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CELI)的理論思考和實證研究[J].海關內參,2012(03).

[5]謝文,楊燕英,王德華.試論我國出口退稅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流程設計[J].稅務研究,2011(03).

[6]陳雄兵,張宗成.再議Granger因果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01).

[7]王迎春,張小平.協整理論、誤差修正模型與葛蘭杰因果性檢驗[J].統計與決策,2009(18).

[8]邵一珊,李豫新.新疆兵團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協整理論與VAR模型分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

(作者單位:福建江夏學院)

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服務貿易作為一種20世紀興起的新興貿易類型,在國際對外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對國際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服務貿易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快。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分析我國服務貿易及其結構的現狀,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與結構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服務貿易規模發展概況

(一)整體規模不斷擴大,但增速不穩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迅猛,1982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45億美元,到2016年規模已達到6575億美元,是1982年服務貿易規模的146倍。由圖1-1可以看出,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外,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整體呈上升趨勢,規模不斷擴大,到2015年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服務貿易進出口國。從增長速度來看,我國服務貿易增速不穩定,波動頻繁;整體來看,在經歷了高增長后,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率趨于平緩。

(二)逆差規模進一步擴大

1995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為9億美元,此后逆差程度逐漸加深。2016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2093億美元,進口額為4492億美元,進出口逆差達到2409億美元。這說明我國服務貿易規模雖然發展迅猛,但對外依存度過高。而長期的服務逆差,說明我國服務貿易存在競爭力低下的問題,抗風險能力有待加強。

(三)發展勢頭良好

服務貿易作為新興的貿易方式,具有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特點,各國越來越重視服務貿易的發展。盡管我國的貨物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大,但增速卻逐漸放緩。與貨物貿易相比,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提升,據統計,2000年我國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為12.29%,到2015年這一比重已經達到16.04%。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服務貿易由于資金流動性要求低、貿易保護壁壘少等原因,服務業的恢復要比其他行業迅速。因此,服務貿易作為經濟發展多樣化的重要推動力,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我國服務貿易結構發展概況

從貿易結構分析,無論出口還是進口,我國的服務貿易主要以旅行和運輸兩種傳統服務貿易為主,尤其以進口較為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年鑒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服務貿易中運輸和旅行所占比重高達76.07%,且進口的旅行服務貿易比重(58.13%)遠大于出口旅行服務貿易的比重(21.32%),這說明我國對傳統服務貿易的需求巨大。

從發展趨勢來看,近年來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占比由2008年的54.12%下降至2016年的37.55%,而新型服務出口增長較快,保險服務、金融服務、電信計算機和電信服務、專業和管理咨詢服務的占比均顯著增加,專業和管理咨詢服務和電信計算機和電信服務為新興服務出口前兩大行業。進口方面,傳統服務貿易中的旅行呈現小幅增長,新興服務貿易中知識產權使用費和專業和管理咨詢服務占比較大。

總體而言,我國新興服務貿易結構正在逐步優化,但仍然存在發展滯后,規模較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我國必須加大對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的投入,不斷優化服務貿易結構,從而帶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 (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

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旅游發展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渠道,更是“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工作重點?;诋a業結構升級視角,以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為門檻變量,構建面板門檻回歸模型,研究中國旅游發展的異質性減貧效應。1996—2017年中國面板數據的實證結果表明:產業結構高級化對貧困減緩具有積極作用,而產業結構不合理會對貧困減緩有抑制作用。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的提升,旅游發展與貧困減緩之間呈現“U”型特征;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化程度的加劇,旅游減貧效應顯著減弱。區域差異分析結果顯示,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提升,東部地區旅游減貧效應不斷增強,中部地區旅游發展與貧困減緩之間存在“U”型關系,而西部地區則呈現“V”型特征;隨著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提升,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西部地區尤為明顯。

關鍵詞:旅游發展;貧困減緩;產業結構升級;門檻效應

作者簡介:徐政,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國民經濟管理(E-mail:807211542@qq.com ,北京100872);黃柳君,上海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經濟與國際服務貿易(上海 200093)。

旅游業所具有的產業關聯性已得到廣泛認可,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貧困減緩的關系成為學術界探討的熱點。作為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旅游業在全球范圍內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2017年旅游業增加值占全球GDP的10.4%,提供了3.13億份工作崗位,占全球工作崗位的9.9%世界旅行與旅游理事會(WTTC):《2018旅行與旅游全球經濟影響報告》。。隨著旅游業產業規模的擴大,以及旅游業和經濟社會融合程度的加深,其對全球減貧的貢獻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因其可產生外匯收入、吸引國際投資、增加稅收、減緩貧困等趙磊、方成、毛聰玲:《旅游業與貧困減緩——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旅游學刊》2018年第5期,第13—25頁。,被認為是促進經濟增長和貧困減緩的重要工具。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規模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到2017年貧困率已降至3.1%,低于全球水平,對全世界人口的減貧貢獻率超過70%張原:《“中國式扶貧”可輸出嗎——中國對發展中國家援助及投資的減貧效應研究》,《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第185—200頁。。其[KG(1x]中僅通過鄉村旅游一項,中國已帶動1 000萬(占貧困人口比重超過10%)以上貧困人口脫貧世界旅游聯盟:《世界旅游發展報告2018——旅游促進減貧的全球進程和時代訴求》,(2018-09-25)[2019-12-26],http://www.ctaweb.org/html/2018-9/2018-9-25-14-58-30700.html 。。因此,旅游業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以及減貧作用突出的產業,在中國的減貧事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即將完成,國家進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交匯期。探討如何實現脫貧攻堅與旅游發展有機銜接,對于實現“兩個百年中國夢”的奮斗目標有著重大意義。

現有研究表明,旅游發展、產業結構與貧困減緩的關系因研究區域和研究時間段的不同出現顯著差異。然而在旅游減貧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結構主義學派所推崇的產業結構變遷因素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趙磊、方成:《旅游業與經濟增長的非線性門檻效應——基于面板平滑轉換回歸模型的實證分析》,《旅游學刊》2017年第4期,第20—32頁。。為此,本文構建面板門檻回歸模型,全面考察和分析產業結構升級視角下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的影響效應,并進一步分析其影響的區域異質性,這對于促進旅游減貧及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 文獻綜述

旅游發展和經濟增長均會改變貧困人口的數量與程度,但其作用機制和改變方式較為復雜。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

(一)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貧困減緩

旅游業可通過為貧困地區注入外匯、增加稅收、創造就業和提升福利等傳導途徑來直接減緩貧困Sugiyarto G, Blake A, Sinclair M T. Tourism and globalization: Economic impact in Indones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3), pp. 683-701.。Kevin認為通過價格和政府收入渠道等,旅游業可有助于減少貧困Kevin X Li, M Jin, W Shi. Tourism as an important impetus to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 critical review.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8,( 26), pp. 135-142.。Banerjee實證研究發現旅游投資使海地南部地區失業率由26%降至23%,貧困率下降了1.6%Banerjee O, Cicowiez M, Gachot S. A quantitative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public investment in tourism : An application to Haiti.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51), pp. 157-173.。然而,旅游發展并非總是對貧困減緩產生積極作用,經濟漏損、生態環境破壞和“旅游飛地”等問題的存在,使旅游發展拉大了貧富差距、加劇了相對貧困。Sharpley認為對于一些極端貧困的國家,人均收入隨著旅游發展而不斷降低,貧困人口比以前更為貧困Sharpley Richard.Tourism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ase of the Gambia.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9, 12(4), pp. 337-358.。Wattanakuljarus發現泰國旅游業的擴張削弱了貧困人口賴以生存的貿易部門的盈利能力,從而擴大了貧富差距Wattanakuljarus A, Coxhead I. Is tourism-based development good for the poor?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for Thailand.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8, 30(6), pp. 929-955.。

此外,旅游業對貧困減緩的作用受其他因素影響,存在非線性門檻效應。趙磊利用面板平滑轉換回歸模型技術,發現旅游業和貧困減緩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旅游業可顯著減緩貧困趙磊、方成、毛聰玲:《旅游業與貧困減緩——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旅游學刊》2018年第5期,第13—25頁。。張晨運用門檻回歸模型進行實證研究,認為旅游減貧效應的發揮受地區經濟、交通、產業環境的制約張晨:《旅游業促進貧困減緩(TLPR)假說實證研究》,杭州: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2017年。。郭魯芳研究發現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旅游資源稟賦和不同交通便利程度下中國旅游發展與貧困減緩之間存在顯著門檻效應郭魯芳、李如友:《旅游減貧效應的門檻特征分析及實證檢驗——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16年第6期,第81—91頁。。

(二)產業結構與旅游發展、貧困減緩

從減貧路徑上看,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經濟增長的“涓滴效應”并不會無條件惠及窮人蓋凱程、周永昇:《所有制、涓滴效應與共享發展:一個政治經濟學分析》,《政治經濟學評論》2020年第6期,第95—115頁。,其減貧效應的充分發揮與當地產業結構狀況和經濟增長模式密切相關。這使得單純依靠經濟發展推進減貧的思路亟待轉移到綜合考慮旅游發展及產業結構影響以促進減貧的方向上來。

經濟增長能對貧困減緩發揮影響力,但在經濟增長的多元化減貧機制中,經濟增長的產業構成對貧困減緩具有顯著異質性。不同產業的生產率和收入分配效應不同,若經濟增長集中于貧困群體難以受益的產業部門,那么將會抑制貧困人口所得,甚至會擴大貧困群體的范圍郭勁光、俎邵靜:《參與式模式下貧困農民內生發展能力培育研究》,《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第117—127頁。。目前不少學者對產業減貧的異質性效應進行了實證探索李東坤、尹忠明:《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城鎮減貧效應研究》,《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第100—112頁。。Montalvo探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與減貧的關系,認為第一產業一直是減貧的主要推動力Montalvo J, Ravallion M. The pattern of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0, 38(1), pp.2-16.    ;Datt和Ravallion認為第三產業的增長對貧困的影響比第一產業的更大,而第二產業幾乎沒有給印度的窮人帶來直接收益Datt G, Ravallion M. Has India[BF]’[BFQ]s post-reform economic growth left the poor behind.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6), pp. 89-108.。單德朋發現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對貧困減緩的影響較大,第二產業的作用較小單德朋:《產業結構、勞動密集度與西部地區貧困減緩——基于動態面板系統廣義距方法的分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第106—112頁。。

無論是旅游發展還是貧困減緩,都與產業結構有密切聯系。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通過產業鏈延伸和輻射效應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人均GDP的增長,提高貧困人群收入麻學鋒:《張家界旅游業發展、區域經濟增長及產業結構升級》,《旅游學刊》2010年第11期,第20—25頁。。而產業結構變遷對其潛力的釋放和提升有著重要的驅動力。趙磊研究發現產業結構欠缺合理化抑制了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而產業結構高級化可正向調節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趙磊、唐承財:《產業結構變遷、旅游業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資源科學》2017年第10期,第1 918—1 929頁。。張晨認為產業結構變遷促進產業融合以及滋生新興業態,在此過程中形成的非正規部門就業對于解決貧困人口就業具有優勢,而旅游非正規部門則吸納了大量超額供給的城市勞動力張晨:《旅游業促進貧困減緩(TLPR)假說實證研究》,杭州: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2017年。。

總體而言,現有關于產業結構減貧效應的研究多是基于三大產業進行分類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產業之間的互動聯系單德朋、王英、鄭長德:《專業化、多樣化與產業結構減貧效應的動態異質表現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年第7期,第157—168頁。,難以有效捕捉中國各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水平與特征,更難以充分揭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可能的減貧效應。此外,現有研究多集中于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的單一視角,且學者更多側重于線性分析,而忽視了非線性特征。為此,本文將基于產業結構升級視角,從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兩方面探討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的作用效應。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研究視角上,側重產業結構升級視角,分析中國旅游發展在不同產業結構升級差異下的減貧效應。研究方法上,首先,本文運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中國旅游發展在減貧中的實際作用;其次,進一步運用面板門檻回歸模型從非線性角度來探究旅游發展的減貧效應是否存在異質性。

二 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及變量選取

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旅游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各省份統計公報、中國統計數據應用支持系統、EPS數據庫。變量選取如下:

1.因變量與解釋變量。(1)貧困水平([WTBX]POV):常用的貧困測度指標有貧困發生率、貧困距、Sen指數和可分解FGT指數等。國內較多從收入和支出角度來測度,如人均消費水平、人均收入等,國際上也有學者使用人類發展指數、新生兒死亡率等來衡量貧困水平Bosede C, Henry O, Muyiwa O, et al. Human capital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OPEC member-[KG-*5]countries. Heliyon, 2019, 5(8),pp.1-7.。但考慮到對中國的適用性和數據可得性,同時減貧效應是指對貧困的減緩程度,主要表現為居民收入的增加,本文借鑒李慧玲的做法李慧玲、徐妍:《交通基礎設施、產業結構與減貧效應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年第8期,第25—30頁。,由于農村地區貧困程度占絕大部分,因此采用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來衡量貧困水平。(2)旅游發展[WTBX](TOUR):借鑒趙磊的做法趙磊、方成、毛聰玲:《旅游業與貧困減緩——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旅游學刊》2018年第5期,第13—25頁。,用旅游專業化(旅游收入占GDP比)來表示。

2.門檻變量。一般來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所對應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影響貧困的重要因素。同時,在模型中引入產業結構還能夠最大限度規避收入分配對旅游減貧效應的擾動。產業結構高級化(TS):呈現為產業結構“量”的提升,用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來衡量;產業結構合理化(TL):指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并帶來最佳效益的產業結構,具體表現為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表現為產業結構“質”的調整。通常用產業結構偏離度來衡量,參考干春暉等的研究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經濟研究》2011年第5期,第4—16,31頁。,本文引入修正的泰爾指數來衡量產業結構水平。具體為:[BF]

其中,TL為修正的泰爾指數,Yi表示產業i的產值,Li為產業i就業人口數,i代表一國產業部門的數量。Yi/Y表示產出結構,Li/L表示就業結構。泰爾指數與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成反比,如果TL≠0,表明產業結構偏離了均衡狀態,數值越大表明產業結構越不合理;TL越接近0,說明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越高;當TL為0時表明產業結構達到均衡狀態李東坤、尹忠明:《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城鎮減貧效應研究》,《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9年第1 期,第100—112頁。。

3.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交通基礎設施:用交通密度來表示,交通密度指數越高,表明交通網絡越密集,可達性越強李如友、黃常州:《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對區域旅游發展的影響研究——基于門檻回歸模型的證據》,《旅游科學》2015年第2期,第1—13,27頁。。roadi=Li/Ai,Li為地區交通線長度,通過該地區公路里程和鐵路里程數相加獲得,Ai為地區國土面積。對外開放度:出口貿易有效拓寬了國內產品市場需求規模,采用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比值度量;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能促進經濟增長,而其對經濟增長的這些好處可能會因此降低貧困率Dhrifi A, Jaziri R, Alnahdi S.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matter for poverty?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20, (52), pp.13-21.;人力資本:每萬人中高等學校在校大學生人數;政府規模:政府財政支出占GDP比重,反映一個地區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程度。

為確保模型估計的有效性和變量處理一致性,對相關變量進行對數處理。

(二)模型設定與研究假設

由于宏觀經濟變量的時變性,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的影響效應可能呈現出復雜的非線性機制。Hansen的面板門檻模型是根據數據本身的特點來內生地劃分區間并找出門檻值,因此可有效避免人為劃分樣本區間或二次項模型帶來的偏誤Hansen B.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93), pp.345-368.。單一門檻回歸模型如下:

門檻模型檢驗包括門檻效應的顯著性檢驗與門檻估計值的真實性檢驗。檢驗過程分別運用“自助抽樣法(Bootstrap)”構建漸進分布和似然比統計量[WTBX]LR。上述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都是針對單一門檻模型,若有兩個及以上門檻值,則重復上述步驟以搜尋第二個門檻值。

旅游發展減貧效應受到外界相關因素的制約。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的影響機理與效果在不同門檻條件下可能會發生動態性變化,而產業結構升級對于旅游發展影響貧困減緩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構成了其主要門檻條件。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1:產業結構高級化對貧困減緩具有促進作用;

假設2:以泰爾指數反向衡量的產業結構合理化對貧困減緩具有抑制作用;

假設3:旅游發展的減貧效應受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

假設4:旅游發展的減貧效應受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影響。

基于此,針對提出的研究假設,為有效驗證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的非線性影響,本文將Hansen提出的面板門檻回歸模型拓展為分別以產業結構高級化[WTBX](TS)與產業結構合理化(TL)為門檻變量的多重門檻面板模型。模型設計如下:

三 實證分析與結果

(一)面板數據平穩性檢驗

Hansen認為門檻效應是否存在的假設前提是所有的變量都是平穩的。本文利用[WTBX]LLC、IPS、Fisher ADF三種檢驗方法進行穩定性分析,檢驗結果報告見表1。所有檢驗基本上都拒絕了存在單位根原假設,表明回歸數據是平穩的。

(二)門檻效應檢驗

模型門檻效應檢驗結果和門檻估計值及其置信區間分別如表2、表3所示。全樣本和中部地區均存在以TS為門檻變量的雙重門檻效應,以TL為門檻變量的單一門檻效應;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均存在以TS、TL為門檻變量的單一門檻效應。

(三)全樣本分析

基于固定效應模型和面板門檻回歸模型的全樣本實證結果見表4。由表4的模型1(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可知:

(1)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其值為0.636。旅游業可通過為貧困地區注入外匯、增加稅收、創造就業和提升福利等傳導途徑來直接減緩貧困Sugiyarto G, Blake A, Sinclair M T. Tourism and globalization: Economic impact in Indones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3), pp.683-701.。因此不難看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能直接作用于貧困人群,提高貧困人口就業,增加收入。

(2)產業結構高級化能促進貧困減緩,以泰爾指數反向度量的產業結構合理化對貧困減緩具有抑制作用。產業結構升級一方面能促進經濟增長從而惠及貧困人群,另一方面又可對生產要素進行配置,產生就業效應,提升貧困人口收入,進而減少貧困。然而,由于目前要素未能完全進行合理配置,其產業結構不合理的非均衡效應會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負向影響趙磊、唐承財:《產業結構變遷、旅游業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資源科學》2017年第10期,第1918—1929頁。金培振、張亞斌、鄧孟平:《區域要素市場分割與要素配置效率的時空演變及關系》,《地理研究》2015年第5期,第953—966頁。,從而不利于貧困減緩。

(3)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支出對貧困減緩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政府支出越多的地區,貧困人口可獲得較多的就業機會和較高的收入,從而有利于減緩貧困。

(4)[WTBX]貿易開放度和FDI均對貧困減緩的影響作用為負或不顯著??赡艿脑蚴?,貿易開放一方面可通過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等途徑來減緩貧困;另一方面,貿易自由化又會影響到進口競爭部門的生產與就業,同時造成一國或地區經濟在外部沖擊的影響下變得不穩定,從而不利于貧困減緩郭魯芳、李如友:《旅游減貧效應的門檻特征分析及實證檢驗——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16年第6期,第81—91頁。。對于外商直接投資,一方面,FDI有可能增加熟練勞動力收入,從而增加相對貧困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區域異質性等,外商投資對貧困群體的影響可能是“非線性”的,即對不同收入階層的群體有不同影響,甚至可能不利于最貧困人口的發展Pierre-Richard Agénor. Does globalization hurt the po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 2004, 1(1), pp.21-51.。

(5)交通基礎設施對貧困減緩的影響作用不顯著,但仍為正。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回報周期長,在建設初期需投入大量資金、人力物力,對經濟環境變化的反應期比商業投資要長,對當地環境和資源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從長期來看,交通基礎設施能提高空間可達性,促進地區間經貿往來,對貧困減緩產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

(6)人力資本對貧困減緩產生負向影響??赡艿脑蚴?,較高的人力資本意味著較高的教育投入,貧困人口在滿足生活所需情況下仍需支付較高的教育支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貧困程度。

表4的模型2、模型3分別為以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結構合理化為門檻變量的旅游減貧效應門檻回歸結果。

由模型2可知,當產業結構高級化低于第一門檻值時,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產生負向作用;當產業結構高級化跨越第一門檻值,處于區制間時,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具有促進作用;而當產業結構高級化大于第二門檻值時,旅游減貧效應顯著增強。也就是說,旅游發展與貧困減緩之間存在以產業結構高級化為門檻變量的“U”型關系。

由模型3可知,當產業結構合理化低于門檻值時,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其值為0.619;而當產業結構合理化跨越門檻值時,即產業結構越不合理,旅游減貧效應顯著減弱。

上述結果可能的原因是,產業結構高級化越低、產業結構越不合理,其發展越不利于活躍當地第三產業,也可能加劇產業與資源分配的摩擦,甚至導致更多非熟練勞動力被擠出,進而增加貧困的發生。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產業結構得到合理化與高級化配置并進一步優化,旅游業也獲得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投入少、見效快、帶動性強的優勢逐漸體現,旅游減貧潛能得到釋放,所帶來的財政稅收增加也為政府部分針對貧困人口的轉移支付提供資金支持。并且,以第三產業為依托的旅游業發揮著應有的就業拉動力李如友、黃常州:《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對區域旅游發展的影響研究——基于門檻回歸模型的證據》,《旅游科學》2015年第2期,第1—13,27頁。。產業結構升級能夠重點釋放旅游產業真正的就業乘數效應,從而助力旅游業成為推動失業人員有效分流的支柱性產業張晨:《旅游業促進貧困減緩(TLPR)假說實證研究》,杭州: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2017年。。

(四)區域差異分析

全國水平上的分析很可能會掩蓋我國旅游發展、交通基礎設施減貧效應的區域差異,為此尚需從區域層面進行異質性分析。表5為東中西部地區旅游減貧的門檻回歸結果。

(1)以產業結構高級化為門檻變量的旅游減貧效應

由模型4、6、8可知,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提升,東部地區旅游減貧效應明顯并不斷增強,中部地區旅游減貧效應呈現“U”型特征,而西部地區旅游發展與貧困減緩之間為“V”型關系。

相對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水平高,結構較為合理,并且產業集中程度較高。這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旅游業以其強大的產業關聯性和聚集效應,促進了新增長極的形成,并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促進人均[WTBX]GDP的增長,增加貧困人群收入。中西部地區仍處于工業化階段,以資源型第二產業為主,較低的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不利于旅游及其關聯產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水平的提高。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變遷促進了產業融合以及滋生新興業態,旅游非正規部門吸納了大量超額供給的城市勞動力,解決了部分貧困人口就業;較高的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促進了經濟增長,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產出彈性份額較大,進而有利于增加該地區貧困人口收入。

(2)以產業結構合理化為門檻變量的旅游減貧效應

由模型5、7、9可知,當TL低于相應門檻值時,東中西部地區旅游發展均對貧困減緩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西部地區尤為顯著;當TL高于門檻值時,東中西部地區旅游減貧效應并不顯著。

中西部地區的合理化程度遠小于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以西部地區為甚。雖然西部地區憑借具有比較優勢的旅游資源稟賦,旅游規模得到了擴大,但是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變遷對其潛力的釋放和提升以及旅游減貧效應都難以得到發揮。西部地區貧困人口相對集聚,貧困廣度和深度較高,隨著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的提高,旅游業邊際生產力得到持續增強,憑借其產業關聯效應和旅游乘數效應,為當地居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有助于減緩貧困。

四 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于產業結構升級視角,以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為門檻變量,構建面板門檻回歸模型,從線性和非線性角度研究了中國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的作用關系。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從全樣本分析結果來看:1.旅游發展、經濟增長和政府支出均對貧困減緩具有顯著促進作用。2.產業結構高級化能促進貧困減緩,產業結構欠缺合理化會抑制貧困減緩。3.產業結構欠缺合理化抑制了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的影響效應,旅游減貧效應顯著減弱;而產業結構高級化可正向調節旅游發展對貧困減緩的影響效應,旅游發展與貧困減緩之間存在以產業結構高級化為門檻變量的“U”型關系。從區域差異分析結果來看:1.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提升,東部地區旅游減貧效應顯著并不斷增強,中部地區旅游減貧效應呈現“U”型特征,而西部地區旅游發展與貧困減緩之間則呈現“V”型關系。2.隨著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提升,東中西部地區旅游發展均對貧困減緩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西部地區尤為顯著。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1.政府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除應著重強調產業結構高級化外,還需高度關注產業結構合理化,從而有效發揮旅游減貧和交通減貧效應;2.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在國內開發旅游資源滿足國人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出境游和入境游的發展,提高旅游專業化水平,進而促進旅游減貧;3.西部地區應借助具有比較優勢的旅游資源稟賦,注重提升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實現旅游業發展所必需的要素資源在產業間優化配置,使產業結構變遷對其潛力的釋放和提升以及旅游減貧效應得到發揮。

【責任編輯 吳應望】

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金融理論研究

中國金融制度變遷的]化邏輯分析

…………………………吳海兵,黃添勇,M·M·Rahman(1-2)

金融體系風險分擔理論研究綜述 ……………………馬 宇(1-5)

對我國金融效率的實證分析 …………………沈 能,趙建強(1-7)

風險系數估計的修正與拓展評析 ……………………何 青(1-11)

基于無套利理論的MBS市場價值定價方法研究

……………………………………………李大鵬,陳偉忠(1-14)

企業債券融資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何志剛,胡 濱(1-16)

葉適紙幣思想淺析 ……………………………………彭 瀾(1-19)

2005年度全球1000家大銀行述評 …………………王樹同(1-21)

中國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馬瑞永(2-2)

轉型時期我國貨幣需求的協整分析 …………………高云峰(2-6)

有關貨幣錯配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 …………………唐宋元(2-10)

美聯儲貨幣政策傳導和操作特點評析 ………………尹繼志(2-14)

發展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的策略思考 …………………薛桂清(2-17)

加快發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思考 …………………劉學兵(2-19)

河北省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劉莉亞(2-21)

推動融資體制創新 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鮑靜海,郭 蕾(2-23)

中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合實踐研究 …畢海霞,岑 諱(2-25)

一般債權作為質:標的物的可行性分析 …高曉霞,李文輝(2-27)

證券投資基金法與相關法律的銜接與完善 …劉培培,劉軍霞(2-29)

“雙過?!毕律虡I銀行的困境及出路 …………董玉華,蔣劍平(3-2)

東亞國家外匯儲備高增長的困境與出路 ……………王 琛(3-5)

ROCA評價體系及其在銀行監管中的應用 ……………王 飛(3-8)

資本項目開放與金融安全 ……………………………肖 崎(3-11)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研究綜述 ………………王傳東,王家傳(3-11)

外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比較與啟示 ………………黃春蕾(3-17)

如何提高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效益…楊文杰,閻東彬,梁巍(3-20)

河北省小康建設中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

…………………………保定金融高等??茖W校課題組(3-23)

人民幣有效匯率與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關系 ………陳幫能(3-26)

我國省級區域金融生態系統評價 ……………韓大海,徐效坡(4-2)

現代金融契約理論研究述評 …………………徐子堯,牟德富(4-7)

投資學兩種研究范式的比較 ………………胡旭陽,史晉川(4-11)

當代西方區域金融研究 ………………………………鄭長德(4-14)

東亞區域匯率協調:理論與現實選擇 ………謝羅奇,黃明華(4-16)

東亞貨幣合作中中日貨幣競爭力比較 ………………郭 華(4-20)

中國資本流動的金融安全度測算 ……………………郝俊香(4-22)

住房抵:貸款證券化的證券品種設計研究 …………李大鵬(4-26)

非行政干預條件下企業融資行為的博弈分析 ………段迎君(4-29)

國際平價條件傳導機制與金融危機 …………………梁江波(4-31)

政策性金融與開發性金融的理論與實踐 ……………王 偉(5-2)

美國投資銀行的組織形式、治理結構與激勵約束機制…馬廣奇(5-5)

貨幣問題的新政治經濟學解釋 ………………………李增剛(5-9)

外匯儲備管理體系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孔立平(5-12)

國外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的經驗教訓分析 ……………周素彥(5-14)

貨幣政策透明度:理論分析與操作實踐 ……………尹繼志(5-16)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計量模型應用研究 ………………李樹杰(5-19)

金融企業集群發展動因研究 …………………………滕春強(5-23)

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研究概述 ………………楊晉麗,李仲明(5-25)

河北省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戰略研究

…………………………保定金融高等??茖W校課題組(5-28)

對規范與發展欠發達地區民間融資問題的思考…牛永濤,程普(5-32)

經濟學術研究

行為研究的路徑分析 …………………………劉繼云,孫紹榮(1-24)

資產證券化會計問題研究 ……………………………胡永康(1-28)

關于優化公共支出結構的思考………………………閻東彬(1-31)

論風險經營時代的企業績效評價新思維 …嚴津麗,陳 戈(1-33)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與中國非均衡協調發展模式…昝德銀,陳華(2-31)

原產地規則的灰色區域與非關稅壁壘 ………………谷祖莎(2-34)

綠色會計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研究 ………陳金香,王建中(2-37)

跨國并購管制與國家經濟安全 ……………陳 華,張春燕(3-29)

論房產營銷的行為技巧 ………………………………華東暉(3-32)

我國糧食需求分析與預測 …………劉曉俊,李春萍,侯 聰(3-34)

論反傾銷過程中歐盟委員會的自由裁量權 …賀五一,聶小蓬(4-34)

西方國家發展中小企業的經驗與啟示…喬香蘭,張金勝,王杰(4-37)

稅制結構分析與我國稅制結構選擇 …………………侯艷蕾(5-35)

作業基礎預算與成本管理的比較與整合 …龔光明,苑麗麗(5-37)

金融市場研究

證券公司脆弱性的契約制度剖析 ……………………于長福(1-35)

上市公司收購信息披露的市場效應比較 ……………段盛華(1-38)

在我國發展MBS的可行性分析 ……………………劉 蓬(1-42)

企業債券風險估值與簡化式方法 …………侯乃聰,張 燃(1-45)

我國股市資金流動速度分析 …………………………馬 達(2-39)

我國IPO股票長期弱勢中研究方法的差異性與實證研究

……………………………………………………杜俊濤(2-43)

差異化發展:我國中小基金公司的出路 ……………王 平(2-46)

滬深股市的引導性關系研究 ………………高 琦,朱 嵐(2-49)

“十一五”時期我國資本市場科學發展的思考 ………王蘭軍(3-35)

我國證券監管現狀及改進措施 ………………………唐震斌(3-38)

拓展我國開放式基金營銷管道的對策思考

…………………………………戴新華,張 強,肖奎喜(3-42)

中小板股改試點公司合理對價的辯證分析…劉中學,林福永(3-44)

上市公司擔保行為及其財務風險的實證研究

…………………………………汪子文,劉 端,楊 芳(4-39)

論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制度約束轉換 ………………陳 銳(4-43)

后股改時代上市公司并購趨勢及對策研究 …………張敏聰(4-46)

信息披露理論和我國證券市場的改進措施 …………唐震斌(5-39)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程建偉(5-44)

權證產品理論定價與市場定價偏離度分析 …………秦 浩(5-47)

運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外債的匯率、利率風險…魏剛,解一輝(5-50)

教學與管理研究

大學生對孤獨的認知及應對策略研究 ……王素芬,丁全忠(1-48)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對話式教學 ……………牛素珍(1-52)

高等??茖W校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鄭艷娟,張宇敬,趙秀明(1-54)

弘揚延安精神 構建和諧社會 ……………張吉明,鄭 茜(1-56)

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與服務 ……………………張云軍,劉長海(1-57)

淺談法學教育改革 …………………張)菲,張玉敏,王寶娜(1-58)

關于推進高校聘任制改革的幾點思考 ………………陳 紅(2-52)

會計仿真教學研究 …………保定金融高等??茖W校課題組(2-55)

課堂討論與案例教學的選題原則及其運用 …………駱祚炎(2-58)

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保定金融高等??茖W校課題組(2-60)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王鑫斌,姬鴻潔(3-48)

開展研討式教學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許傳華(3-50)

跨文化交際與大學外語教學 …………………………徐三喬(3-52)

國外工商管理案例教學法及其借鑒 ………于 強,鐘 偉(3-54)

如何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教育與管理 ………趙松嶺,胡書金(4-48)

建構主義模式在金融工程教學中的運用 ……………?;刍?4-50)

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方法 …………………翟小娜,唐樹良(4-52)

如何加強高職高專的證券投資實驗課教學…盧艷茹,李海燕(4-54)

完善我國政府應對公共突發性事件的對策與建議

……………………………………………李冰水,齊秀強(4-56)

高職高專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保定金融高等??茖W校課題組(5-52)

對加強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研究

…………………………保定金融高等??茖W校課題組(5-55)

教學效能感對大學英語教師成長的啟示 …張海瑛,齊 衛(5-58)

信托研究

信托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控制研究

…………………………………徐小迅,劉兵軍,徐永久(2-64)

中國信托業經營狀況透視 …………………袁江天,王 輝(3-63)

保險研究

論保險消費心理及其經營對策 ……吳占權,湯明遠,成福蕊(1-61)

政府參與我國洪水保險的理論分析 ………李逸波,陳寶峰(1-64)

重復保險的法津問題探析 ……………………………李樹利(3-61)

對我國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思考 …………馮鵬程,王忠生(4-63)

保險業結構、效率與績效間的關系 …………………曹 乾(5-64)

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分析了中國對外貿易模式的變化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現狀,闡述了我國對外貿易政策及國內外背景,分析當前面臨的五大方面的約束,以相關理論和客觀現實為基礎,分析了我國進行對外貿易模式轉型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和政策調整的目標和思路,并闡明了促進中國對外貿易模式轉型優化的政策選擇。

[關鍵詞]對外貿易模式;優化轉型;貿易政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3.010

目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正在逐步增加,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導致我們國家的低成本優勢不斷削弱;另一方面,經濟危機之后,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我國出口不斷減少。目前我國正面臨經濟發展方式的整體轉型,內外部均衡正成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重要目標,不能再單純地追求對外貿易的規模和增長速度,所以必須轉變貿易模式。

1 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與政策調整的背景分析

我國對外貿易模式轉型面臨著五方面的約束:第一,就業約束。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新增就業人口多而且大多需要技能培訓和素質提升,就業壓力的存在要求我們不能過于激進地調整目前的對外貿易模式。第二,內部需求約束。如果我國的內部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能保持一定速度增長,貿易模式轉型所造成的外部需求減少就不能通過內部消費需求的增加得到彌補,這會給貿易模式的轉型帶來較大的阻力。目前我們國家由于社會保障的不健全和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消費需求增加不能夠維持經濟增長,因此,為了提振消費,國家必須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第三,儲蓄一投資機制的約束。在國內儲蓄一投資機制障礙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之前,FDI大規模流入仍將是一種趨勢,與加工貿易密切聯系的FDI流入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貿易模式的轉型。第四,技術進步約束。技術進步不僅取決于研發的投入,而且取決于制度設計。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強度仍不夠,為使在長期內利于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應加快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步伐。第五,人力資本約束。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不合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服務貿易滯后于貨物貿易的發展,基于目前我國的勞動力素質較低,而現代服務業又是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這將成為制約我國貿易模式轉型的重要因素。

2 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與政策調整的目標與思路

2.1 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與政策調整的目標

我國貿易模式轉型要達到的總體目標是在保持我國對外貿易持續、穩定、健康增長的前提下,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對外貿易規模,能夠對WTO規則的制定與修正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要改變目前我國在國際分工當中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地位,提高我們的盈利能力和話語權。第一,通過內部均衡的調整實現經濟增長由外需拉動型向內需主導型轉變,由投資拉動型向居民消費拉動型轉變;第二,政策取向要由追求對外貿易的規模和數量的增長向結構轉變和質量提高的方向轉變;第三,加強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實現我國的技術進步由技術引進型向技術創新型轉變,通過技術、組織和制度創新,形成以提升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為重點的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促使我國對外貿易模式轉型。

2.2 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與政策調整的思路

第一,逐步調整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三駕馬車在促進經濟增長中協調。通過內部均衡的調整實現經濟增長由外需拉動型向內需主導型轉變。我國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宏觀經濟的內部失衡,而外部失衡又強化了內部失衡,所以我們要把我國貿易模式演進中存在的問題放在內外經濟失衡的背景下來考慮。采取糾正內部失衡的經濟政策措施有利于促進我國對外貿易模式的轉型與優化,而對外貿易模式的優化既是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有利于糾正內部經濟的失衡。

第二,改變由以數量規模粗放的外延增長為主的外貿增長方式,向以質量效益集約的內涵增長為主轉變。出口貿易增長由主要依靠價格競爭、數量擴張及片面追求速度轉向提高質量、效益和優化結構的方向上來,以實現對外貿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企業長期實施粗放性經營,導致利潤率不高,缺乏長遠發展理念,不重視及無力進行技術研發,致使技術發明與技術創新嚴重不足。只有實現對外貿易的質量效益增長,才能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技術發明及技術創新,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發展。

第三,適度控制總量,著力調整對外貿易結構。一方面逐步提高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從國際產業鏈、價值鏈的分工中的中低端環節向自行設計制造及自主品牌創造的高端環節轉變,逐步擴大資本技術密集型(含人力資本)服務業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萍寂d貿戰略的核心就是大力促進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和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為了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進一步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意義重大。

3 促進中國對外貿易模式轉型與優化的政策選擇

3.1 疏通國內儲蓄一投資障礙,調整FDI政策

在疏通國內儲蓄一投資障礙方面:第一,加快金融自由化的步伐。打破國有銀行的金融壟斷體制,進一步擴大存貸款的商業利率浮動幅度,讓金融交易主體享有利率決定權,逐步實現意愿結匯,增強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轉變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通過外貿體制改革和外匯體制改革向效益型的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減少國內企業對境外投資項目的審批和外匯管制。第二,進一步健全完善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體制,通過強化銀行自身所有權約束,促使其經營管理的改善,形成對稱的約束和激勵機制。第三,注重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協調發展,進一步推進融資渠道的多元化,改變企業融資主要依靠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貸款的局面。

調整外資政策方面:第一,促使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結構升級。吸引跨國公司把技術含量高、增值率高的制造環節和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另外改變FDI分布過于偏重制造業和過于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的現狀,通過金融、財政、稅收等手段引導外商企業更多流向現代服務業和我國的中西部地區。第二,調整加工貿易政策。一方面,提高一般貿易的出口份額,鼓勵現有加工貿易企業延長產業加工鏈。另一方面,加工貿易應該從以外資為主的結構逐步向以本土企業為主轉變,克服我國加工貿易產業聯系上的“孤島效應”和技術聯系上的“鎖定效應”。第三,逐步弱化吸引外資優惠政策和加工貿易政策,實施內外資企業的國民待遇。

3.2 調整國內消費政策,保持對外貿易的適度增長

我國要不斷推動消費結構升級,鼓勵中高收入階層消費結構升級的同時通過多種途徑擴大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第一,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針對低人力資本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通過緩解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來降低居民儲蓄率。第二,擴大政府在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性公共產品領域的投資,降低因公共產品的價格過高而對居民一般性消費產生的擠出效應。第三,進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國民收入更多地流向居民部門,而非政府和企業部門。

3.3 疏通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障礙

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有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優勢將逐步喪失,要保持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和提高勞動力素質來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第一,進一步完善產業、稅收、信用擔保、融資信貸的相關政策,促使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到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去。要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投資銀行、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參與風險投資,引導民間富余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進一步推進創業板市場發展,放松對場外交易的限制,為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多層次的上市與退出投資的渠道。第二,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規,有效解決科技成果轉化各方在資金投入、風險分擔、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和沖突。進一步修訂、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懲罰力度,降低訴訟成本,加大查處力度,有效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系統中各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第三,鼓勵國內企業自主開發新產品,自主開拓國際市場,開展國際營銷,對進行自主創新和研發活動的企業給予更多的支持,把鼓勵自主知識產權和擁有自有品牌結合起來,推動產業鏈向核心產品延伸。第四,對市場機制不能很好發揮作用的公共性領域和規模大、風險大、周期長等民間資本不愿從事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政府應當制訂大型科技發展計劃,以國家直接投資為主,社會資金為輔,彌補“市場缺位”,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3.4 調整涉外稅收、非關稅政策

在出口退稅政策方面,逐步降低初級產品的出口退稅,特別是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性的出口商品、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調低出口退稅率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退稅稅率;在進口關稅政策方面,進一步降低部分能源資源性商品、關鍵零部件、先進技術裝備的進口關稅。在非關稅政策方面,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門檻,加快壟斷性服務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領域,改變目前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結構失調問題。

上一篇:品牌創建初期誤區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小學歷史愛國主義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