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會計管理論文范文

2024-02-10

環境會計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環境會計 構建 探討

一、緒論

本文針對當前我國企業構建企業環境會計核算體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F階段我國企業構建環境會計核算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體現在:指導方針不健全,理論體系不夠完善,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企業自身對環境會計的重視度不夠,缺乏有效的第三方監督。本文提出應該從完善相關理論體系,強化企業自身對環境會計的認識,加強對環境會計的第三方督導,促使企業構建完善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二、我國企業構建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必要性

無論從社會利益的角度還是從企業自身長遠利益去考慮,將環境問題引入到會計核算中都是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環境會計這個概念應運而生。

(一)實行環境會計是我國現階段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階段,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而且是以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的和諧共存作為轉型基礎。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同時也是環境污染的主要肇事者,兩者只有相互有效協調,才能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因此,將周圍環境和資源列入我國經濟核算體系中才能真正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

(二)環境會計是企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條件

環境會計與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必然聯系,二者是相輔相成和互為依存的。在和諧社會中,兩者的有機結合無論對企業還是國家都是一種雙贏的體現。

1.兩者所要實現的目標一致

無論是經濟可持續發展還是環境企業會計,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既要實現經濟效益又要實現社會效益。在促使企業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努力提高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2.可持續發展是建立環境會計的前提和理論依據

從可持續發展觀念中可看出: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己是全球所共同關注的緊迫問題。而環境會計也只有在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環境中,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才能正確地核算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如實地反映各個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及富有程度,促使企業充分挖掘內部潛力,維護社會資源環境。

(三)強化我國企業的環保意識需要環境會計

從環境會計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環境會計是在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受到威脅的背景下,人們在分析了傳統會計局限性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環境狀況的惡化對經濟活動主體提出了新的要求。人類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不斷從自然界取得資源,同時又將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類要求從自然界取得的資源越來越多,同時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廢物也就越來越多。當排放的廢物超過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就會導致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目前,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各國存在的環境問題又共同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各國提高了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在世界范圍內尋求協調合作以解決環境惡化的這一全球性問題。

三、企業構建環境會計核算體系

(一)企業環境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

1.環境會計的一般原則

環境會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邊緣性學科,它除了要符合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外,其核算原則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牽扯到的環境資產、環境費用、環境效益等要素加入到常規會計核算內容中去。

(1)社會性原則

企業在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時,要站在社會效益的角度全面考核企業的業績,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要素計算在內,使得外部成本內在化,從而全面考核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關于社會環境責任問題在實際中的履行情況。

(2)相對性原則

環境會計核算的直接對象是環境資源的價值運動。而這些對象中相當一部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商品,是一種抽象意義上的概念,很難通過市場交換實現其價值,這就決定了在核算過程對這些要素的計量所運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所以,對其價值運動過程中的計量也只能做到相對準確。

(3)政策性原則

政策性原則是指環境會計在進行核算時,必須嚴格執行國家頒布的有關環保政策和法規,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制度,正確理解與環境的關系。

(4)強制與自愿結合原則

政府會計管理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必須對企業做出明確的強制性的規定,要求企業最大限度的披露與環境相關的會計信息。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如能主動地披露盡可能多的環境會計信息,政府及社會公眾應給予支持和鼓勵。

(二)環境會計的確認

1.環境資產的確認

環境資產是指特定的個體從已經發生的事項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貨幣計量,可能帶來未來效用的環境資源。環境資產的計價,是指以貨幣來衡量環境資產的價值。環境資產的計價具有模糊性的特點,不能充分滿足經濟活動的需要,為了有效地開發利用和保護環境資源,需要確定環境資源形成的環境資產價值。

2.環境費用的確認

環境費用是指某一主體在其可持續發展過程,因進行經濟活動或其他活動而付出或耗用環境資產的轉化形式。確認標準為:一是未來效用的不可能性;二是計量的可靠性。

3.環境效益的確認

環境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內,環境資產給人類帶來的已經實現或即將實現的,能夠用貨幣計量的效用。環境效益的確認標準為:一是環境效益的現實性。人類無意識地向自然界索取或環境自發地提供給人類一定的環境效用。如:呼吸空氣等。二是環境效益的可靠計量性??煽坑嬃啃允侵腑h境會計計量的可予核實和反映的真實程度。環境效益的確認是十分復雜的,必須綜合運用會計學、生態學、資源學與數學等方面的知識。

(四)環境會計的計量

環境會計的計量是指將涉及環境資源的經濟事項作為會計要素加以正式記錄并列入會計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主要是將環境會計的各要素按照一定方法折算為貨幣。環境會計的計量以勞動價值理論和邊際效用理論相結合的理論為基礎,配合有關數學思維模式進行。主要方法有:機會成本法、影子價格法和模糊數學法。

(五)環境會計的披露

環境會計通過提供有效的環境信息,來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分析、決策需要。其重點在于進行環境在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的會計披露,另外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還可揭示環保措施對目前企業的資本支出和損益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影響。同時反映環境經常性支出的數字等內容。

為了更好的反映企業環境會計的全部信息,也便于閱讀者的閱讀,企業應將環境信息集中在一張會計報表中,作為現行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的附表。

四、企業推行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建議及對策

(一)健全指導方針

應擴大我國環境管理機構的工作范圍,同時加強財政部門與環保部門的合作,充分發揮相關專業協會的作用,盡快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環境會計制度、準則,加強環保部門、財政部門對企業環境會計工作的監督指導,促進企業環境會計的順利實施。

(二)完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

環境會計體系信息應有一定的獨立性。環境會計體系仍要以財務會計為主,管理會計和環境會計為其兩個分支。為了節約核算資源和成本,有些環境會計核算的內容如環境資產、負債、投資、成本、收益、績效等,可容納在財務會計賬目和報表之中。但要系統、全面地反映環境會計的核算內容,滿足環境管理和績效考核的雙重需求,同時仍要保持環境會計一定的獨立性。

環境核算與監控是由會計部門、統計部門、金融企業、環保部門以及審計機構多方協調進行的。同時既要有時間性,又要多種計量單位,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達到信息資料共享。環境會計理論要為其他部門提供信息服務,也需要其他部門的大力支持,這樣可以減少重復核算的資源浪費,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軌跡來看,許多發達國家都經歷了一個“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發展史,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為了防止這種傳統落后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重演,推行企業環境會計措施已然迫在眉睫,必須建立健全環境法律法規體系,以法律形式約束、規范企業在環境污染問題上的經濟行為,使之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五、結論

環境會計屬于一個新興的邊緣性學科,環境會計的理論問題應該是站在會計的角度來看待環境問題,用會計的思想體系和方法體系去加以分析和思考,以解決發展經濟與維護生態環境關系方面的矛盾。同時,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會計理論與方法,也是我國會計理論界的一項重要任務。建立環境會計制度,須設立相關的會計科目及核算辦法,并在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的企業先進行試點。

環境會計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對環境方面的會計確認計量有研究的很多,但是還沒有發現有文章系統地探討可持續發展對我國會計確認計量的影響。本文的重點在于揭示當前形勢下可持續發展對會計確認計量的影響,從根源上(環境會計確認計量)來為完善環境核算體系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會計確認 會計計量 影響

傳統會計模式以貨幣計量作為主要的計量屬性,在現代會計的三大支柱(復式記賬、歷史成本和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上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財務信息的揭示。這種傳統的會計模式將會計主體局限于沒有生態的環境中,考慮的經濟事項僅僅為能夠用貨幣計量的事項。為此,許多學者提出了對于環境會計的理解和研究,但是往往都是出于不同角度來討論將環境納入到財務報表的一些探討,沒有系統地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探討對會計確認計量的影響。我國至今尚未制定有關環境的具體會計準則,無法指導企業進行環境會計的實務。因此,本文旨在通過闡述可持續發展對會計確認計量的影響,希望能夠對建立環境會計確認計量系統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可持續發展對會計確認的影響

探討可持續發展對會計確認的影響,要研究會計確認標準解決了哪些與環境有關的內容可以被納入財務報表的范圍的問題;會計確認基礎解決該事項怎么計入到財務報表中反映的問題;環境資源以何種要素反映在會計確認中。厘清可持續發展對這些概念的影響有助于推動可持續發展對我國會計理論的發展。

1.對會計確認標準的影響。會計確認是會計循環的第一步,會計確認的正確性對于整個會計核算程序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研究一個事項是否應當納入會計確認的范圍便顯得尤為重要了,即會計確認的確認標準是會計確認的關鍵點。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財務概念框架第五號公告指出,會計確認的四個確認標準:符合定義、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的確認標準是:第一,與該項目有關的經濟利益將很可能流出或流入企業;第二,該經濟業務的成本或價值能夠可靠的計量(仇冠華,2003)。我國《企業會計標準》指出,我國會計標準首先需要符合要素的定義,其次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業,最后該項經濟業務的價值或成本能夠可靠計量。我國的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要求比較接近。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將環境因素納入到會計確認已勢在必行。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新形勢下會計確認標準的調整?;诿绹鴷嫓蕜t委員會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對會計確認標準的定義,將其延伸擴展到特殊的環境會計的確認標準。具體來說,環境要素包括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權益、環境收入、環境費用和環境收益。環境資產的確認標準有三個:(1)只針對企業擁有或控制的環境資源;(2)環境資源的價值能夠被合理確定;(3)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價值。環境負債的確認標準有四個:(1)有過去與環境有關的經營活動造成的;(2)因污染環境或治理環境引起的義務;(3)引起未來現金流量流出的事項;(4)必須是現時義務。環境權益的確認標準:(1)對環境資產擁有所有權;(2)該權益可以被充分可靠的計量。環境收入的確認標準:(1)環境收入導致環境資產的增加或環境費用的減少;(2)能夠可靠地計量;(3)與交易有關的經濟意義很可能流入企業。環境費用的確認標準:(1)環境費用能被可靠的估計;(2)環境項目提供的會計信息對信息使用者決策有用;(3)提供信息與環境事項有關。環境收益的確認標準:(1)反映一段時間內環境活動的經營成果;(2)對外提供的財務報表有信息使用者決策有用的信息;(3)環境收益能被可靠的計量。

2.對會計確認基礎的影響。研究會計確認基礎能夠解決會計確認何時并以何種要素進行確認的問題,是研究會計確認的又一個關鍵點。確認環境會計首先得承認環境具有價值,可以在企業財務報表中進行披露,同時企業也有反映環境資源的責任。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C)公布的報告中論述了企業的社會經營責任,企業利用社會的資源就必須對環境保護和公眾福利負責。該項公司報告反映了環境會計的會計確認基礎是受托責任觀。企業的本質是社會價值承擔者,企業想要持久地生存下去,必須在社會報告中詳細慎重地闡述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沙掷m發展新形勢下,我們對股東、債權人和相關信息者提供的信息包括環境因素,充分反映該企業對環境保護責任的體現情況,也說明生態環境可以成為會計委托——受托責任關系的主要內容,將傳統的“財產托付觀”延伸到了“資產托付觀”。受托責任的含義不僅包括反映管理者經營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反映保護環境和治理環境的社會效益。

3.對會計要素的影響。我國關于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李心如(2002)堅持三要素論,提到環境要素包括環境資產、環境負債和環境成本。肖旭(2006)堅持四要素論,提到環境要素包括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李武立(2000)堅持五要素論,提到環境要素包括環境資本、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陳琳(2001)堅持六要素論,提到環境要素包括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權益、環境收入、環境費用和環境收益。本文支持陳琳的六要素論,因為在當今的環境污染嚴重的背景下,在現有的財務報告體系之外再建立一個環境報告體系,增加了報告的難度,而六要素理論比較符合現在的會計報表體系,沒有增加核算的難度,可以較好地在財務報表中得以反映與環境資源有關的損耗收益等。另外環境的確認計量問題單列一張財務報表與企業傳統的資金活動相分離進行實踐操作也具有較高的難度。進行會計要素確認時,要辨認具體歸集到環境賬戶的哪一類要素。

4.對會計核算對象的影響。傳統的會計核算對象指的是能夠以貨幣計量屬性表示的經濟活動,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項目,即會計的六要素:資產、負債、收入、費用、成本和利潤??沙掷m發展的提出,將環境引入會計核算對象中,使傳統的會計核算對象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在經濟活動的基礎上增加了自然環境的內容,在財務報表中體現生態循環價值。比如在資產中增加環境資產包括太陽能、風能等,負債中確認環保社會責任等。初期對環境資源的確認僅僅限于環境治理所發生的支出,隨著可持續發展的推廣和環境問題越來越被重視,對環境資源的確認延伸到改善環境的收益,擁有的各項資產與損耗及破壞環境的后期補償費和損失費等都應當被加入到會計核算對象之中。

5.對會計研究對象的影響??沙掷m發展下,環境因素的考慮要求進行會計確認時不應僅僅考慮業務的經濟性,也應考慮對環境的負外部性。由于環境會計目前尚在研究階段,大多數關于環境會計的研究都各抒己見,難以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F階段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大多數限于上市公司,這與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相對健全及能夠進行相應的環境披露密切相關。但是,隨著環境會計的理論的進一步完善,我們需要對非上市公司對環境造成影響或者潛在影響的企業也應當著手進行研究。由于小型企業治理結構不夠完善,受到法律和經濟方面的制約因素較少,目前環境會計研究難以將小型企業納入到環境會計的研究中來。因此,環境會計的研究對象應當為非小型企業中治理結構相對完善、受到法律和經濟等環境因素的制約、能夠進行合理披露和確認的企業。

二、可持續發展對會計計量的影響

1.對計量尺度的影響。在傳統的會計核算程序中使用得最廣泛的會計計量尺度要屬貨幣計量尺度了。但是可持續發展要求把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結合起來,考慮的方向不再是單一的收益的最大化,這也給會計計量尺度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會計核算對象不僅包括經濟事項,還包括難以用貨幣計量尺度來表示的環境資源,比如林地規模、水土涵養量及空氣質量的改善度都無法簡單用貨幣來計量。日本會計學者岡郎孝好曾經說到:“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用貨幣來表現經濟業務,所以常常忽略以下事實:企業利潤即使用實物量作為計量單位也可以反映經濟事項?!泵撾x貨幣計量尺度談環境資源的計量在實務中也是不可行的,比如對生態建設的投資項目等。環境資源很大部分在計量方面存在難度和模糊性,單一的貨幣計量屬性顯然不能滿足環境資源的計量研究。研究環境事項的計量應當采用貨幣計量為主,同時運用多種非貨幣屬性比如實務計量、技術指標和勞動指標等的以貨幣計量為主的多重計量尺度。但是在環境會計核算中,如何把貨幣屬性的計量和非貨幣屬性的計量同時運用到環境會計計量中,兩者如何轉換是環境會計計量的一個難點。

2.對計量屬性的影響。傳統的會計計量屬性多數強調以歷史成本來計量,對于環境會計而言選擇范圍過于狹隘。因為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并不能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因此沒有市場交易價格,以交易價格為基礎的會計計量屬性不符合環境會計的計量要求。朱小平等人(1998)從環境資源的稀缺性、效用性、替代性和非交易性等特點著手,在效用最大化的基礎上認為環境會計的計量屬性可以分為機會成本、邊際成本和替代成本等。趙賀春和張奎華(2000)認為,環境會計的計量基礎除了傳統的計量屬性以外應當廣泛采用機會成本、邊際成本和替代成本等。劉麗紅(2004)認為,僅僅采用歷史成本無法反映環境資源的市場價格的變化情況。從客觀真實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的角度出發,應當及時地反映各階段的環境資源的真實價格,這就要求解決環境的會計計量需要“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也順應了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將長期并存的發展趨勢。陳煦江(2005)認為,針對不同種類的環境要素的特點和性質可以選用以下幾種會計計量屬性:歷史成本/歷史收入、現行市價、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林小華(2005)認為,考慮環境會計核算的特殊性,運用計量屬性進行環境會計核算時應當既包括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計量屬性,也包括以“現值”為基礎的計量屬性,如替代成本、邊際成本和機會成本等。結合前人的研究,筆者贊同在現有會計屬性的基礎上,考慮到環境資源的特殊性主要采用以“現值”為基礎的計量屬性,如機會成本等,傳統的會計計量屬性難以滿足新的環境資源的計量需求,需要在會計計量屬性上有所創新,探索出環境特有的解決計量問題的計量屬性。

3.對計量方法的影響。趙賀春、張魁華(2000)介紹了幾種環境計量方法,包括歷史成本法、政府認定法、數學模型法、影子價格法等等,為研究環境會計計量方法提供了初步的探索。寧福順、邵周元(2006)探討了以假想市場法、直接市場法和間接市場法為基礎的環境會計計量方法的體系。這3種方法包括的具體計量方法有很多,均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存在的作用,在特定的條件下發揮作用。劉琨(2011)系統地介紹了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主要介紹了人力資本法、市場價值法、市場替代法、機會成本法、恢復防護費用法、假想市場法等6種方法。環境資源的復雜性和難以計量的模糊性給環境會計計量方法帶來了難度,目前我國對環境會計計量方法還處在探索階段,所以對環境計量方法的討論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我們相信通過理論的探討最終可以找到符合環境會計計量的方法。

三、結語

縱觀近期環境會計確認計量的研究,均從一個小的切入點研究環境會計核算程序,如環境會計計量方法等,并沒有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把握可持續發展對會計確認計量的影響。會計確認是會計循環的第一步,如果環境確認的確認標準、確認基礎、環境要素這三類不能在法律和會計制度中予以規定會造成核算的難度大大增加。環境要素的多樣性,造成了確認環境要素的難度,以至造成會計核算程度迥然不同。會計計量對于整個會計核算程序至關重要。會計計量尺度的不清晰、會計計量屬性的不確定和會計計量方法的多樣性同樣增加可持續發展新形勢下會計計量的難度。本文從可持續發展對會計確認計量影響的研究入手,希望對建立和完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有幫助。

(作者為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許家林.資源會計研究[M].沈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 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綠色會計理論[J].北京:會計研究,1992(5).

[3] 林萬祥,肖序.論企業環境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J].太原:會計之友,2003(1).

[4] 陸建橋.關于會計計量的幾個理論問題[J].北京:會計研究,2005(5).

[5] 呂祥友,趙甲坤,梁志強.會計確認基礎的歷史演變及其未來發展趨勢[J].濟南:山東經濟,2004(2).

[6] 邵楠.會計環境對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影響[J].成都:四川會計,2000(11).

[7] 王立彥.環境成本核算與環境會計體系[J].北京:經濟科學,1998(6).

[8] 王大勇,解建立.環境會計確認與計量問題探討[J].哈爾濱:學術交流,2006(5).

[9] 楊宗昌,鐘子亮.關于生態會計的構思[J].成都:四川會計,2002(7).

[10] 鄭偉,姜國棟.可持續發展與環境會計[J].濟南: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

[11] 仇冠華.海洋運輸收入確認與計量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碩士論文,2003-12-01.

環境會計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如今的會計實踐強調利潤,與傳統思想相悖。中國的企業大多樂于追求短期利潤,以長期的自然、社會和人類的和諧關系作為代價。因此,建立一個新的中國環境管理會計模式已經迫在眉睫。我國對環境管理會計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本文試圖對環境管理會計提出一個新的實踐方法,中國企業應充分學習及利用新環境下的環境管理會計。

關鍵詞:環境管理會計 新模式

目前可持續發展已納入廣泛的學科中,會計領域中派生出一個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精神的新型分支——環境管理會計。

環境成本信息對產品的成本和一些重要的決策都會產生影響,比如產品定價、預算控制等。中國高速成長的經濟發展已經對環境構成了影響。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發達國家已經對環境管理會計做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在我國對此領域的的研究尚有欠缺。由于國家的體制框架不同,我國如何結合自身情況有效借鑒西方的環境管理會計模式,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本文應用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對中國的環境管理會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它研究了中國企業對環境管理會計方法的應用程度,內外部體系對這些應用的影響以及評價這些應用的有效性。筆者首先通過文獻回顧了解發達國家環境管理會計現狀,然后對中國整體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大致的了解,進而提出相關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發現,最后對中國環境管理會計的模式進行討論并提出結論。

一、文獻綜述

傳統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無法對企業的產品、生產線和服務的環境成本進行核算,這就導致無法測算真正的環境影響,也會使得管理者們做出錯誤的決策進而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西方國家的許多企業曾對環境管理會計進行改進,用來進行企業核算和分析環境成本信息。Gale利用環境管理會計對加拿大的一家造紙廠進行了“正確”的環境成本分析,并發現這部分成本至少是原先傳統模式下報告的兩倍;2001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發布了“環境管理會計流程和準則”,本報告提出了環境管理會計的概念以及在企業層面實施階段的一些指導方針;佛羅斯特和威爾姆斯赫斯特發現環境管理會計可以改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以及評估企業活動的可持續性;法拉利等人調查了澳大利亞的企業,發現環境管理會計與流程創新有著正相關的關系;斯卡沃內調查了阿根廷的企業,發現環境管理會計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清潔生產的實施方案中。以上這些研究主要反映了發達國家的現狀,但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并沒有相關的研究。

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已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目前中國飽受環境污染和環境條件惡化的后果,眾多城市被披露受到嚴重的污染。環境污染的問題不僅影響著國人的身體健康也不斷加重中國整體的社會成本,同時對社會穩定產生了負面影響。

國家領導人也提出“和諧社會”的概念,并以此作為中國發展社會經濟的重要目標。我國政府已經修訂并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支持和諧發展,我國應自上而下地推行節能減排,并對此設立問責制度。政府也在大力推進清潔生產的項目,例如綠色設計和新工藝的技術,旨在降解、回收和再生產工業產品。

在企業部門,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通過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公開披露他們可持續發展的成果,具體詳見圖1。

中國政府官員對環境愈加關注,愿意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越來越多,這就使得環境管理會計成為一種滿足這種需求的新興工具,幫助他們把會計信息同環境成果相互聯系起來。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過調查問卷法、半結構化電話訪談法進行分析和研究。調查問卷法主要應用于對環境管理會計使用數據的核算分析,半結構化電話訪談法是調查問卷法的補充方法,使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環境管理會計在一些企業內的應用。

(一)調查問卷法

調查問卷的數據來源于香港大學于2014年7月對參加其研究生項目的高級管理者和會計總監的一次調查研究,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現階段環境管理會計在中國企業中的應用成果。整個調查問卷共發出了100份,收到了70份,其中只有63份的數據可用,回收率是63%。

1.地理分布

受訪者的公司總部分布于以下中國的城市,見圖2。

2.行業分布

受訪者公司所屬行業分類見圖3(本文使用的行業分類與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相一致)。

3.中國企業環境管理活動的決定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企業具有極高的環境保護意識。74.1%的受訪者表明他們的公司獲得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66.5%的受訪者表明他們單獨設有環境保護部門來處理環境問題。

筆者采用7點李克特量表(1至7,其中1代表最低有效影響)來研究這些受訪者公司環境管理活動的決定性因素,具體詳見表1。

上述結果表明:政府、企業管理者、客戶和ISO14000的執行在企業實踐階段的環境管理活動中是最主要的因素(這些因素的平均值全部接近或大于5),此結果進一步表明中國企業利用環境管理的戰略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進而吸引客戶。

4.環境管理會計的應用

僅27.6%的受訪者表明他們的公司已經意識到環境的成本。然而在這些受訪者中,只有一半認識到浪費原料成本在環境成本中占比最大,具體詳見圖4。

在對這些環境成本進行的處理上,58%和31%的受訪者的公司把這部分成本記作一般成本費用按比例攤在產品成本上,僅有11%的受訪者公司會核算環境成本到個別產品上,具體詳見圖5。

環境預算是環境管理會計中最受企業歡迎的項目,見圖6。

(二)訪談法

通過對四家企業進行深入的半結構化電話訪談,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環境管理會計在一些企業內的應用成果,同時加強了調查問卷取得數據的準確性(具體詳見表2)。

例1:公司甲

公司甲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此公司使用環保染色材料,并且在生產的污水流放到污水處理廠之前,采用集中化過濾系統先行處理污水。電話訪談的受訪者是該家公司的財務總監,他強調公司取得了ISO14002的認證,公司的環保問題也是海外市場顧客最關心的問題。此公司將環境成本作為企業的一般成本費用,為環境成本預留一部分年度預算。

例2:公司乙

公司乙是一家制鞋企業,作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已經成立了70多年。公司乙于1999年取得了ISO9001的認證,于2011年取得了ISO14001的認證。該受訪者說環境成本只占總生產成本中的一小部分,其中對污水的處理成本占比重最大。公司乙也為污水處理做了年度的預算規劃,并表示客戶是影響公司環境管理戰略的決定因素。

例3:公司丙

公司丙是一家專門制作鋼管、排水管及配件的上市公司。公司獲得了不同的管理認證,包括ISO9001、ISO14001、HACCP等。受訪者提到鋼鐵行業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例如粉塵、煙霧和污水。公司投資了大量的資源進行污染物的處理工作。因為不需要單獨列報環境成本,所以該公司把環境成本列為公司的一般成本費用。

例4:公司丁

公司丁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目前雇員4000余名,每年可以生產超過5萬噸的棉紡織品?!昂椭C發展”是該公司的企業使命。公司也獲得了多項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并表示這些認證對海外市場而言意義重大。受訪者也表示粉塵和噪音污染對工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該公司需要安裝一系列設備來減少粉塵和噪聲污染。

四、結論

筆者的研究發現中國企業對和諧發展有著強烈的興趣,但是他們并不能準確地核算出環境成本。如果中國政府可以大力宣傳環境管理會計,并且給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安排更多的相關培訓,那么環境管理會計在中國會越來越流行,環境成本也能得到很好的核算。西方模式的管理影響現代中國的管理實踐,但是西方生產消費的行為被證明是不可持續的。為了推進西方環境管理會計在中國的發展,我們應該將之與傳統的中國思想融合,建立一種東方式的環境管理會計模式,“東方化環境管理會計”模式既包含了傳統中國的易經智慧又包含了西方化環境管理會計的工具,這種模式可以被廣大的中國企業經營者所接受。

“中國環境管理會計的新模式”包含逐步提高戰略價值的四個階段,其大致的概括見表3。

筆者的研究表明許多的樣本企業還處于“審視自身”的階段,他們只是認識到環境管理會計的必要性但是并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只有環境管理會計被更多的中國企業所實踐,我們才能進入到最終的“和諧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郭曉梅.環境管理會計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2]于勝道,鐘朝宏.國外環境管理會計發展綜述[J].會計研究,2004(10).

[3]胡谷喬.議環境管理會計[J].財會通訊,2004(4).

[4]王燕祥.環境管理會計中的成本與收益[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10(2).

[5]謝琨.企業環境管理會計工具的特征化[J].商業研究,2003(14).

[6]謝琨.關于環境凈效益分析決策工具:物料流量會計[J].四川會計,2007.

[7]孫瑞娟.我國上市會計信息披露的經濟學分析[D].山東經濟學院,2010.

[8]浙江教育廳課題組.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環境會計的系統化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1(6).

[9]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題[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10]聶楨.環境管理會計研究[D].廈門大學,2000.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環境會計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環境管理的作用越來越得到企業的重視。當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問題是社會各界比較關注的基本問題。本文從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入手,抓住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性提出具體改善對策。

【關鍵詞】企業 環境會計 信息披露

環境會計也被稱之為綠色會計,涉及到環境科學與會計科學兩方面的內容,通過會計的方式對企業所需要的環境資源進行合理的貨幣計量與判斷,并根據實際的情況采取對應的苦熬級手段對企業當前的經濟活動與環境關系進行準確的記錄,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并同時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環境效益。

一、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

國家環境相關部門于2003年頒布了《關于對申請上市的企業與申請再融資的上市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核查的規定》,其中明確指出:重污染行業暫時有:冶金行業、煤炭行業、石化行業、制藥業、采礦業、紡織業、火電行業、煤炭行業等等。而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關于環境信息披露的比例比較低,總體環境信息鋪路比例只有34.69%;尤其是幾個強污染行業關于披露的情況非常不盡如人意;披露比例只有50%~80%;而重污染行業披露比例也只有56%~62%。關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并非是絕對獨立的,很多企業在表中的附注中對某些會計項目中存在的環境信息進行了一個簡要的分析與說明。2008年期間,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企業相對有所增長,大部分還是上市公司為主,而重污染行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實際情況與范圍并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見,大部分上市公司并沒有重視環境問題,環境會計信息少,并且不準確、不真實、不全面,沒有實質的利用價值。

(二)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1.缺乏環境信息披露的意識。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企業公眾環保意識還沒有發達國家強。當前,關于環境責任意識我國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具體的形成,沒有認識到環境會計信息公開化的重要性。很多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依然以短期的目標為經營理念,缺乏保護環境的必要意識?;谄髽I管理層的角度來看,經濟效益的高低才是企業生存的標準,更是對業績衡量的主要指標,而且當前并沒有哪個企業用環境效益指標來衡量自己。沒有強制披露的情況下,企業管理層一般不披露環境信息,或者披露有利的或者不影響的環境會計信息。

2.難以有效計量。傳統會計計量手段無法對環境對象進行有效的計量,導致需用貨幣計量、披露的環境資產與負債,環境成本與相關收益等等信息缺乏具體的操作性。實際工作中也很難能找到一個企業所好用的自然資源價值與破壞生態環境付出代價指尖相關的合理標準,而且環境成本根本無法對每一個企業進行使用,畢竟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單位,即使在統一資源下也無法分配。

3.缺乏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我國對環境保護是非常重視的,也頒布不少保護環境的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形成了一套環保法規。但是當前這些法律法規的內容并沒有涉及到企業環境會計相關的明確文件,直觀來講,當前用于指導企業會計的相關法規制度,關于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的資料并沒有提出實質性的規定與要求。針對這類情況,很多企業會對環境會計信息進行低調的處理,最大限度降低該類信息可能對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改善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對策

從現狀中我們發現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還有很多,當前應該吸取國外優秀的經驗結合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上進行改善。

(一)加強環保意識

企業領導層應該樹立環保意識,通過各種途徑,讓企業領導層認識到企業的發展與環境保護指尖的密切關系,需要將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構建環境管理體系,而且要積極主動的將環境信息進行披露,讓社會各界關注,其實這也是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加強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部環境

1.企業從事會計工作的相關人員都需要從觀念上開始改善,不斷加強企業環境保護的意識,要明確企業生產經營與環境之間的內部聯系,正確是認識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2.企業要加強會計工作人員環境以及環境會計相關知識的培育與教育,要對其知識結構進行更新,才能適應環境會計發展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參與到會計管理的實際工作當中去。

3.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過程中要將補充報告與獨立報告相互結合起來,這種模式,不僅能以價值量為基礎的財務報告形式進行披露,而且還能以自然環境作為基礎編寫環境報告。

(三)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外部環境進行油畫

1.相關環境法律、法規要進一步健全,進而制定科學的、合理的環境會計準確與環境會計制度。要針對不同的污染程度行業進明確的劃分,進而制定合理的標準,進一步加強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強制力度,通過法律、法規的威信對環境信息的地位與作用進行確定,讓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有法可依。

2.提升政府監督的力度。財政部門、政權監管部門、環保主觀部門等等應該積極聯合起來形成凝聚力,進而保障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全面性,尤其是對企業的披露方式進行合理的有效的規范。

3.加強企業環境報告的審計。要逐步提升對政府有關部門與社會環境保護相關部門監督力度,例如:專項環境審計、監督、管理等等。會計師事務與國家審計機關有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會計法規、制度等等,針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公正性、公開性以及合法性進行鑒定與審查,更好地促進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能順利有效的開展。

(四)合理構建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獎懲制度

1.為了提升企業對環境信息披露的積極性,國外的會計職業管理自購設置了有關于環境新秀麗披露的獎懲制度。例如: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等等國家為了鼓勵企業更積極披露環境信息,設置了“環境報告”獎。我國政府根據國慶可以制定環境會計研究基金,不僅可以對環境會計研究有功勞的人員進行實質性的獎勵,而且還能對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企業進行年度評比,將結果進行公開,對優秀要獎勵,對造假者要進行懲罰,企業才會保持對環境信息披露的積極性,促使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全面推廣與執行。

2.基于長遠發展的角度,企業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企業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而自居保護與治理環境,政府財稅相關部門要加大力度研究并制定對應業務的規則,例如:通過“綠色效益”來支持在環境管理取得成就的企業做得更好。

三、結語

我國要加強研究國外環境會計理論,要將我國當前環境治理問題的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努力需求一套適合我國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促進社會經濟與自然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戴金省楊魯寧.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障礙及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

[2]吳秀紅.關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思考[J].經濟師,2012,(4).

環境會計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競爭日趨激烈,外部環境瞬息萬變,尤其是近些年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取得長期持久的競爭優勢為宗旨的戰略管理的觀念和技術越來越受到矚目,傳統管理會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戰略管理會計應運而生。同時,作為決策支持系統,戰略管理會計是幫助企業管理當局制定、實施戰略計劃以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戰略管理;戰略管理會計

一、管理會計產生的歷史回顧

作為向企業內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管理會計,從歷史上看,它是會計向企業管理縱深應用的產物,是會計與管理綜合發展的結果。

20世紀初,生產技術突飛猛進,企業管理開始步入泰羅倡導的科學管理時代。與此相適應,新的會計觀念與技術方法,如標準成本制度、預算控制、差異分析等相繼出現,并在企業實踐中得到不斷的充實和完善。標準成本計算制度和預算控制的著眼點是規劃和控制企業內部的經濟活動,以控制會計為其核心內容。以事前算賬為根本特征的管理會計從此產生,即以“標準成本計算制度”、“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為標志的管理會計雛形開始形成。1922年,美國會計學者奎因坦斯和麥金西分別出版了《管理的會計:財務管理入門》和《預算控制》。1924年,麥金西又出版了《管理會計》專著,主張會計工作的重心應該從對外提供信息轉移到對內強化經營管理方面。

自此以后,“主內”的管理會計便迅速蓬勃發展,與“主外”的財務會計珠聯璧合,相輔相成,全方位地體現著現代會計的控制職能。

二、戰略管理——戰略管理會計的催生劑

20世紀30年代以前,工業革命席卷全世界,工業品市場急劇擴大,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時的企業管理主要是以提高企業內部生產效率、源源不斷地提供低價的、標準的產品為主要內容的生產管理和成本管理,研究和實踐的重點是建立一套有效的企業內部控制性管理模式。與此指導思想相呼應,傳統管理會計通常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功能主要在于預算和控制,而且預算以短期預算為主;同時,管理會計局限于企業內部,傾向于使用賬簿中已有的財會數據來看問題,并依據已發生的事件來解釋環境的變化,管理會計成了財務會計的“副產品”。

二戰后,市場進一步國際化,市場競爭空前激化,企業內部管理與外部發展不適應的種種問題全面暴露。如何解決企業持續生存和不斷發展,是傳統企業管理所未能解決的問題。進入80年代以后,競爭日趨激烈,外部環境瞬息萬變,尤其是近些年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戰略管理的觀念和技術越來越受到矚目,傳統管理會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戰略管理會計應運而生。

第一,全方位整體性與局部性。從戰略的角度看,必須把企業管理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只有整體最佳才是最優的管理對策。戰略管理會計要以企業的全局為對象,將視角擴大到企業整體,從整體上去分析和評價企業的戰略管理活力。傳統的管理會計以企業和企業內部的各責任單位為主體提供單一的會計信息,只注重結果,而不能將結果控制與過程控制相結合。

第二,時空的統一性與間斷性。戰略管理的宗旨是為了取得長期持久的競爭優勢,以便企業長期生存和發展,立足于長遠的戰略目標,因而需要戰略管理會計超越單一的期間界限,著眼于從長期競爭地位的變化中把握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傳統的管理會計則是著眼于有限的會計期間“利潤最大化”,容易導致企業的短期行為。

第三,無限開放性與封閉性。環境的不確定、競爭的加劇導致了戰略管理的產生,外部環境是戰略管理的著眼點,這就要求戰略管理會計將視角更多地投向影響企業的外部環境,提供超越企業本身的更廣泛、更有用的信息。傳統的管理會計立足于企業的內部管理,致力于企業內部信息量的收集、分析和比較,所提供的只是單個企業自身的絕對數據,而不能指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所處的相對地位。

第四,動態性與靜態性。戰略目標的確定是和特定的內外部環境相適應的,在環境發生變化時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所以戰略管理是一種動態管理。這就要求戰略管理會計也應該采取動態、靈活的方法體系,不僅要聯系競爭對手進行“相對成本動態分析”、“顧客盈利性動態分析”和“產品盈利性動態分析”,而且還應該采取一些諸如產品生命周期法、經驗曲線法和價值鏈分析的方法。

綜上所述,戰略管理會計是為了彌補傳統管理會計的缺陷而產生的,但這并非意味著傳統管理會計沒有存在的必要,戰略管理會計只是傳統管理會計的發展和觀念的更新。傳統管理會計注重內部管理,并從戰術角度深入到企業內部的作業水平,致力于“知己”。而戰略管理會計則站在全球高度,從戰略角度擴展到宏觀層面,尋求企業整體競爭優勢,致力于“知彼”。兩者相輔相成,“這種微觀深入與宏觀擴展的結合是現代管理會計為適應復雜多變客觀環境的必然發展趨勢”。

三、戰略管理會計——戰略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

作為決策支持系統,戰略管理會計是服務于戰略管理的會計信息系統,即服務于戰略比較、選擇和決策的一種新型會計。它是管理會計向戰略管理領域的延伸和滲透,具體地說,它是指會計人員運用專門方法,為企業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場及競爭者的信息,通過分析、比較和選擇,幫助企業管理當局制定、實施戰略計劃以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戰略管理會計體系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環境分析、價值鏈分析、成本動因分析、競爭對手分析和業績的綜合評價等,每一部分都與戰略管理緊密相連,本文著重從環境分析和業績的綜合評價兩個方面分析其對戰略管理的作用。

(一)環境分析與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環境對企業產生雙重的影響,一方面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機遇,另一方面又制約著企業的經營活動,甚至會帶來風險。尤其是在高新技術迅速發展、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今,企業對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反應能力以及對環境變化的適應程度從某種意義上決定著企業的發展前景。因此,企業戰略制定和實施不僅需要企業內部信息,而且還需要與外部環境相關的信息,而戰略管理會計正是基于戰略制定和實施的信息需要,充分關注環境變化對企業發展和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的影響,通過實施環境分析,據以搜集相關的信息。

1、外部環境分析。企業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經濟因素,社會、文化、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技術因素,競爭因素。戰略管理會計對這些環境因素相關的信息進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業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制訂新的發展戰略。如通過分析、判斷經濟周期的變化情況來確定最近的投資,又如技術進步既可以創造新的市場,產生大量新型的和改進型的產品,也使得現有的產品與服務過時。不論屬于哪一種情況,技術環境因素的變化會改變企業在產業中的相對地位及其競爭優勢??傊?,戰略管理會計必須根據企業特點及其所在的行業特點,關注宏觀環境的變化,研究與判斷宏觀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機會與威脅,提供相關信息,并對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議,使企業戰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分析的基礎上。

2、內部環境分析。內部環境主要包括資源、能力與競爭能力,它們構成了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如果企業影響外部環境的能力較弱,那么,改進企業內部的環境就成為企業戰略最為重要的可控變量。戰略管理會計對內部環境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企業相對于競爭者的長處與短處,并將企業的長處與短處與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企業戰略的一個基本輪廓。如通過價值鏈分析可以有效地識別和評價企業資源與能力:企業作為一種動態的資源轉換系統,是通過一系列的作業實現的,作業的推移,同時也表現為價值在企業內部的逐步積累與轉移,最終形成轉移給企業外部顧客的總價值。而戰略管理的任務就是通過對企業內部作業鏈以及與企業內部作業鏈相聯系的外部作業鏈的統籌,來實現資源轉換能力的優化。通過對作業鏈的考察與分析,企業可以在結合自身資源、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基礎上,確定企業在哪些作業領域擁有增加價值的潛力。

(二)業績評價與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戰略制訂是一種思維過程,而戰略實施則是一種將該思維付諸于行動的過程。企業面臨的外部及內部環境的快速而劇烈的變化,會導致思維與行動的不協調,當二者的偏離太大時,企業則應該重新制訂戰略,只有這樣,公司才能向既定的目標不斷邁進,而這一過程必須通過參與戰略業績的評價才能完成。

戰略業績評價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生產經營目的,運用特定的指標和標準,采用科學的方法,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及其結果做出的一種價值判斷。這一活動包括將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進行比較,研究進程對計劃的偏離,評價個人績效和在實現既定目標過程中已取得的進展。

戰略平衡積分卡是業績評價的一種有效手段,主要通過由財務、客戶、內部經營過程、學習與增長這四個層面組成的指標體系進行評價:第一,財務層面的業績評價。財務評價主要從收入增長、成本降低和資產利用三個方面展開,根據企業的實際數據和行業的標準值,對其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成本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差異及差異形成的原因。第二,客戶層面的業績評價。在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戰略中,只有與顧客保持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并不斷拓展新的市場,企業才能得以持續發展。該層面的評價指標主要有市場份額、客戶保持率、客戶滿意度、客戶盈利率等,通過實際和標準的分析,從而揭示客戶對企業產品的青睞度,進而評價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第三,內部經營過程層面的業績評價。單純地控制和改進財務業績很難使企業在市場中成為最具有競爭實力的公司,要使企業取得和保持競爭優勢,就必須創新,講求質量,縮短產品的生產周期,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而戰略平衡計分卡把對企業內部經營過程的考核指標定位在創新、經營和售后服務上,正好體現了這種要求。具體的評價指標主要有產品制造周期、產品設計水平、工藝改造能力、生產能力利用率、設備利用率、安全生產率等。第四,學習與增長層面的業績評價。戰略平衡計分卡所強調的投資重點是未來的投資項目,因而要求企業的管理人員和職員應不斷地進行新技術、新知識的培訓學習,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統,以便及時獲取信息;設立良好的激勵機制,以激發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具體指標一般有職員保持率、職員的培訓次數、信息系統更新程度等。

由上可知,由于平衡計分法兼顧了長期與短期目標、財務與非財務指標、滯后與先行指標、外部與內部業績指標,既強調了結果,也對結果獲得的動因、過程進行了衡量和分析,所以能夠全面、客觀、及時地反映企業戰略實施的效果??傊?,平衡計分法引入企業戰略管理中,使企業的發展戰略在組織內更明確,便于聯系企業部門、個人的目標和企業的發展戰略,使管理層及員工更加一致地集中精力于企業的績效改進,便于企業對發展戰略進行檢驗、確認和修正。平衡計分法為企業的發展戰略提供了一個可管理的框架,同時也使戰略本身能根據企業的競爭環境、市場環境、技術環境以及企業內部條件所發生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蕊.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畢波.戰略管理會計挑戰傳統管理會計[J].財務研究,2001(7).

3、鄧厚平.淺探戰略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J].財會月刊,2002(4).

(作者單位:寧波市江北工業區管理委員會)

環境會計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隨著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大量作品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為讀者提供了極大便利,然而,通過網絡侵犯版權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由于網絡服務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許多網絡侵權案件都是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提供的鏈接或平臺實施侵權行為,所以,研究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版權責任問題尤為必要。本文從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體界定與劃分出發,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形式進行認定,對不同主體的版權責任的歸責原則、責任認定分類討論、具體分析,促進網絡服務提供者版權責任認定的規范化,為實務中打擊網絡服務提供者版權侵權行為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網絡服務提供者; 版權責任;主體類別;責任認定

一、引言

網絡服務提供者,是互聯網環境下出現的一種新型服務提供者,不同于傳統的報刊、電視、廣播等作品傳播主體,主要通過網絡平臺傳播,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傳播范圍廣、影響大,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網絡交易的盛行,隨之而來的是網絡著作權侵權糾紛增多,網絡服務提供者也越來越多地介入著作權侵權糾紛中。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網絡服務提供者主要包括哪幾種,侵權形式有哪些,又應當承擔怎樣的版權責任呢?本文將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版權責任進行初步研究,從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體入手,并對其歸責原則與責任認定進行分類探討,討論在網絡空間如何依法規范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版權責任,最大程度保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體類別

德國《規定信息和通訊服務的一般條件的聯邦立法》將網絡服務提供者進行了明確分類,并且針對每種類型的明確了相應的責任和歸責原則,為有力打擊網絡版權侵權行為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法律基礎。不同于德國,我國尚無比較成熟完善的針對網絡侵權的法律和明確的關于網絡服務提供者主體的認定和歸類,尤其對于一些實踐中新出現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版權侵權類型并無明文規定,實踐中的認識也并不統一。

我國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定義和劃分,有的學者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是為各類開放性網絡提供信息傳播中介服務的人,主要指互聯網,包括網絡基礎設施經營者、接入服務提供者、電子公告板系統經營者、信息搜索工具提供者等;1也有學者將網絡服務提供者劃分為兩類:一類內容服務提供者,是通過網絡向公眾提供內容、信息的網絡,一類是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為互聯網信息傳播提供途徑和技術支持的;2還有學者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包括技術服務提供者和內容服務提供者,并將其細分為具體的類型。根據較為主流的觀點,結合司法實踐,本文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主要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為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第二類為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第三類為新型網絡服務提供者。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又將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具體分為接入與連線服務提供商、系統緩存服務提供商、網絡存儲空間服務提供商、鏈接與搜索服務提供商四類。實踐中出現的新型網絡服務者實際上也可以歸為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或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但由于其主體和形式的特殊性本文將作為一種新的類型單獨討論。新型的網絡服務提供者代表性的有電子公告服務提供者(BBS)、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等。

三、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行為認定

在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中,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行為方式主要是間接侵權。這主要是由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是為網絡信息交流和交易活動的雙方當事人提供中間服務的第三方主體,其主要是起到提供內容、網絡接入、網絡平臺等作用,相當于“傳播中介”,往往對侵權作品的內容無實際影響,與上載、傳播侵權作品,直接實施侵犯權利人著作權的網絡用戶的行為有別,故使其承擔直接侵權責任有違公平公正原則。

在民事侵權領域,相對于直接侵權主體,間接侵權主體有其特定的侵權形式和行為方式,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共同侵權行為中的幫助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引誘或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在共同侵權中起次要、輔助作用;另一類是特殊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對侵權人的行為負有監督義務,相對于侵權人處于主導控制的地位,如雇主和雇員的關系。此類侵權行為人主要承擔替代責任。

具體到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形式,我國對于網絡服務提供則侵權責任的認定主要是采取共同侵權規則中的幫助侵權,一般不采取特殊侵權行為中的替代責任認定方式。因為在多數情況下,網絡服務提供者并不參與信息、內容交流,僅是提供接入、存儲空間、搜索及鏈接等技術服務,在網絡信息交流中處于中立、消極的第三方主體地位,且由于網絡信息內容龐雜、信息量巨大,網絡服務提供者幾乎不可能做到對信息內容的控制和篩查,其對網絡用戶傳播的內容無法做到“監督”和“控制”,僅負有“注意義務”以及“善良管理人”義務,故替代責任對其不適用。而替代責任主要是英美侵權法所創設的,美國著作權領域適用替代責任。1963年Shapiro案中,美國法院對替代責任的認定提供了兩個具體標準:一是有權利和能力控制直接侵權的發生,即對侵權行為的發生具有“控制地位”;二是從侵權行為中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即“收益”標準。以此為條件,規定了兩種承擔替代責任的具體情形:店主對租客出售侵權錄音制品的行為負有替代責任;娛樂場所的管理者對他人在該場所的侵權表演活動負有替代責任。

四、網絡服務提供者版權責任的責任認定

我國著作權立法允許網絡技術的“實質性非侵權使用”,主要是基于“技術中立”的原則,1984年,美國聯邦法院在“索尼案”中創設了技術中立原則,“史無前例地為技術創造者確定了在著作權領域中的責任問題”。3但為了避免網絡技術被不正當使用和惡意利用甚至淪為違法犯罪、侵犯著作權的工具,必須尋求網絡著作權保護與網絡技術發展之間的平衡,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版權責任進行正確認定,做到既有力打擊網絡版權侵權行為,又不阻礙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正常發展。

(一)采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

責任認定首先要明確歸責原則,這是責令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和依據。關于版權侵權的歸責原則,許多國家或在立法或司法實踐中采取了“無過錯責任”“、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這與知識產權的無形特征和一定的公共性有關,采取這兩種歸責原則主要是為了最大限度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打擊版權侵權。而綜合我國現行法律和司法實踐來看,我國對包括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內的主體的版權侵權行為采取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的區別在于主客觀狀態。過錯責任歸責原則屬于主觀歸責原則,即侵權人具有主觀過錯,實踐中包括“明知”和“應知”兩種主觀狀態,“明知”又可以理解為“實際知道”,“應知”可以理解為“推定知道”。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又稱嚴格責任原則,屬于客觀歸責原則,以人的主觀過錯之外的客觀因素作為歸責的依據,只要存在特定的損害事實,侵權人就要承擔相應責任,如產品缺陷致人損害、高空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環境污染致人損害。

在復雜多樣、信息量巨大的網絡環境下,無數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的設施或服務實現作品的傳播。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作品的具體內容以及是否侵權難以察覺,也沒有跟蹤、審查的義務。即使網絡服務提供者為侵權網絡用戶提供了一定的平臺與技術支持,但對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失偏頗。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實行過錯責任原則并非犧牲版權人的利益,而是更好地促進版權人與作品傳播者、使用者在網絡空間的利益平衡。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版權人利益保護,但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而言,由于其對互聯網信息的篩選和主動審查與控制能力都有限,會不正當加重其版權責任,最終會阻礙網絡傳播和互聯網健康發展,這反而不利于對版權人的利益保護。所以,根據我國互聯網發展狀況和網絡版權侵權的司法實踐,在服務提供商版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上實行過錯責任原則。

明確對網絡服務提供商版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后,本文將具體討論對不同主體版權侵權的責任認定:

(二)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的版權責任認定

一般認為,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是指經過有關機構認可的、有目的地選擇信息(本文主要指作品)并利用網絡向不特定網絡用戶提供的主體,5即通過網絡直接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內容。這類主體即可以是網站,也可以是個人,網站主要指直接通過網絡向用戶提供信息的網站經營者,個人包括個人主頁所有者,廣義也包括上載作品的網絡用戶。

由上文可知,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版權責任采用過錯責任原則,但在司法實踐中對不同類型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版權責任具體歸責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主體類型有其特殊之處。無論是哪種網絡服務提供者主體,過錯責任歸責原則都要求,有過錯時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時不承擔侵權責任。而不同主體的“過錯”的認定標準有所區別。

對于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雖然是向網絡用戶直接提供內容、信息,但由于網絡信息的多樣和復雜,在加上“技術中立”原則,一般認為其對提供的內容僅有合理審查的“注意義務”,即我國傳統侵權法的“合理管理人”標準,要求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以合理的、謹慎的理性人的角度來對待用戶提供的信息,若未盡到合理、謹慎的理性管理者的基本的“注意義務”,沒有以“一般理性人”的標準審查信息,忽略了明顯的侵權行為,則存在過錯,不能免除版權責任。未盡“注意義務”,既包括“明知”提供的內容為侵權內容,侵權為顯而易見的情況,也包括權利人向其發出通知,在正常情況下“應知”侵權情況而仍不采取措施。關于主觀過錯的判斷標準,關于“應知”美國《千禧年數字版權法案》中規定了“紅旗標準”,即如果網絡服務提供商對“紅旗”一樣顯而易見的版權侵權行為視而不見,就無法免除責任。6這與我國版權侵權的“注意義務”有異曲同工之妙。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網絡內容提供者的責任作出規定,并且明確了過錯責任原則。第五條規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通過網絡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后果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其與該網絡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贝送?,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在權利人要求時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侵權網絡用戶資料的,也推定其有過錯?!毒W絡著作權司法解釋》第六條規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對著作權人要求其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絡的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追究其相應的侵權責任?!?/p>

(三)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的版權責任認定

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同樣也適用過錯責任歸責原則。但由于其提供服務的方式不同,不直接提供內容服務,而是提供搜索、鏈接、接入服務等,對版權侵權行為的發生具有“被動性”,使其承擔與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相同的過錯責任不太合理,但由于其提供的技術性服務客觀上“幫助”了侵權行為的實施,也不可能對其完全免責。7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版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仍然是過錯責任原則,但相比網絡內容服務提供商有其特殊之處。由于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的被動地位,提供的只是搜索、鏈接、接入等“瞬時”服務,對網絡用戶上傳的侵權內容無法控制也無法得知,所以在侵權行為發生時不應承擔共同侵權責任。但當事后得到權利人通知,并且可以采取措施及時消除侵權時,此時已經是“應知”的狀態,若其不及時刪除作品、消除侵權行為,造成侵權結果進一步擴大時,對擴大的部分應當與侵權人共同承擔侵權責任,這就是我國的“通知—移除”規則,也是對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版權責任的責任限制條款。

根據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十四條、第二十三條的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網絡儲存空間以及搜索、鏈接服務,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后,根據本條例規定斷開與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鏈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明知或者應知所鏈接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侵權的,應承擔共同侵權責任。

該條對網絡中介服務者的版權責任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即在收到通知后及時采取措施的,不承擔侵權責任。

(四)新型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認定

事實上,司法實踐中新出現的網絡服務提供商類型也基本屬于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和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兩大類中的一類,可以通過《侵權責任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以及相關的司法解釋等進行規制。

以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為例。網絡購物的盛行,使得網絡交易平臺服務迅速發展,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的版權責任受到關注。對于其性質認定,主流學說一般認為屬于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的一種8,本文也贊同此種觀點。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僅提供網上交易平臺供買賣雙方交易,不直接提供內容和信息,對買賣雙方交易的具體細節無法控制,其提供的交易平臺屬于一種“網絡儲存空間”,符合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的基本特征。由此以來,對其版權責任的適用,應采用關于網絡中介(儲存空間)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認定及限制條款,適用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十四條、第二十三條規定的“通知—移除”規則。

同時,鑒于網絡交易平臺的收益性特征,在考慮服務提供者的版權責任時,除了主觀過錯要件,我們還應注意的是其直接經濟收益要件,關于此要件司法實踐中幾乎從未涉及,但值得法院重視。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十二條為信息儲存空間服務提供商規定的五個免責條件之一就有“未從服務對象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中直接獲得經濟利益”。美國DMCA關于“避風港”條款規定的要件中就有“在網絡服務提供者具有控制侵權行為的權利和能力的情況下,沒有直接從侵權行為中獲得經濟利益”。9在當今的網絡交易模式下,若買賣雙方交易成功,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一般會直接扣取一定的服務費,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直接經濟利益”的體現,成為責任認定的要件之一,這在司法實踐中是值得加以考慮的。10

六、結語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版權侵權問題越來越重要,網絡侵權行為多樣化、復雜化,我們既要充分保護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又要保障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創新發展,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版權責任進行正確認定,對新興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性質和法律責任深入探討。應及時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和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不斷發展和完善網絡版權侵權規制的相關法律法規,提出合理、完善的網絡版權侵權問題應對策略,打擊網絡版權侵權行為,推動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薛虹著.網絡時代的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05-206.[2]蔣志培.網絡與電子商務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81.

[3]   Sony Corp.of America,Inc.v.Universal City Studios,Inc.,464U.S.( 1984).

[4]   叢立先.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版權侵權責任[J].時代法學,2008,(6).[5]Craig Collins?Heather Forrest,《INTELLECTUAL PROPERTY》,Lexis Nexis Butterworths.

[6]   薛虹.在線服務提供者在版權法中的地位與責任[J].電子知識產權,1997,(4).

[7]   陳明濤,汪涌.論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的版權責任[J].知識產權,2020,(4).

[8]   Roger E.Schechter,John R.Thomas,《Principles of Copyright Law》,WEST2010.

[9]   陳明濤,汪涌.論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的版權責任[J].知識產權,2020,(4).

作者簡介:

李一諾,女,出生于1996年 9月 5日,河北省保定市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司法與執法合作。

上一篇:員工忠誠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廟會舞蹈藝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