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交通安全現狀范文

2024-04-14

我國交通安全現狀范文第1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對策措施

食品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加強和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l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1.1食品安全的內涵

對于食品安全的概念,學術界至今尚末形成一個明確而統一的定義。美國學者Jones曾建議把食品的安全區分為絕對安全和相對安全。其中,絕對安全是指確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種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傷害的一種承諾。相對安全被定義為一種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和正常食量的情況下不會導致對人體健康損害的實際確定性[1]。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食品安全界定為“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制作、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健康受到損害的一種擔保”。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國際社會對“食品安全”已經基本形成如下共識:是指食品(食物)的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活動符合國家強制標準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以導致消費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費者及其后代的隱患。我國法律將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規定為:食品應當無毒、無害,符合人體必需的營養要求,具有相應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狀[2]。

1.2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雖然我國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但“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產業鏈條依然危機四伏。衛生部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更趨嚴重,頻頻見諸媒體和走進公眾視野的如廣東“毒大米”案件、“瘦肉精”豬肉中毒事件、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蘇丹紅一號事件”等。此外,涉及到因食品添加違禁物質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在種植、養殖等生產環節污染問題嚴重。我國農產品生產多以農戶為單位,由于農村技術水平整體較低,在單純追求高產量、低成本的觀念趨使下,違規使用農藥和違禁藥物現象較常見。二是加工領域安全狀況不容樂觀。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多、規模偏小,在目前100多萬家食品企業中約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業,大多缺乏生產合格食品的必備條件[3]。而相對較具規模的食品企業,由于體制等多種原因,在質量管理、產品開發、市場經營等方面觀念滯后,產品質量不容樂觀。三是食品流通領域秩序混亂。全國食品經營企業大多為個體工商戶,缺乏必要的食品儲運設施,缺乏有效的安全檢測手段和質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機可乘,甚至有些不法企業貪圖私利,蓄意出售過期或變質食品[4]。

1.3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食品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法律監管體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目前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立法包括《產品質量法》、《農業法》、《商檢法》等近20部法律、40余部行政法規、150余個部頒規章、幾千個食品標準,已初步形成一個由國家、部門、行業和地方制定頒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

規章制度體系。但因我國實行分段立法,法律法規條款相對分散,單個法律法規調整范圍較窄,一些法律規定比較原則和寬泛,缺乏清晰準確的定義和限制,留下執法空隙;對同一食品安全問題根據不同的法律法規處理結果差別較大。

二是食品安全監管缺乏威懾力。目前我國對于違反食品衛生規定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處罰力度不夠,缺乏應有的威懾力。例如在《食品衛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生產經營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責令停止生產經營,銷毀導致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顯然,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極其嚴厲的懲罰力度甚至傾家蕩產的違法成本而言,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的威懾力多么的微不足道。正因如此,我國制假售假之風屢禁不止,低劣產品充斥市場。

三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能不清,監管不力。由于食品安全的監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的相關政府部門多、范圍廣。我國目前涉及到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有農業部、衛生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但各個部門之間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甚至有的相掣肘,造成食品安全監管乏力和監管資源分散,沒有形成合力,也沒有建立起長效監管機制。另外越權執法、違規執法、消極執法、執政不作為等,嚴重影響了監督管理的執法效果。

四是食品安全標準技術含量低、不統

一、不完善。據統計,我國共有食品標準約3500項,其中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標準約2600多項,已基本形成了一個由基礎標準、產品標準、行為標準、檢驗方法標準等組成的較為完善的食品監督管理標準體系,但這些標準還沒有真正充分發揮作用。原因在于一是標準分散于多個部門,使食品安全標準既有交叉重復,又有空白。二是標準不配套,不僅表現在標準個體之間,更表現在從生產到流通過程中。三是標準技術含量低,特別是與國際現行標準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國家標準只有40%等同或等效采用國際標準,行業標準更是只有14.63%[5],覆蓋面遠遠不夠。

2國外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的經驗[6~9]

2.1建立適合本國特點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推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

食品安全監管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行業、多領域、多環節,需要建立分工合理、制度嚴明、管理協調和發展配套的管理體制,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與控制。從目前情況來看,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通行的國際規則下,已經建立了一套適合本國特點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例如美國,負責食品安全管理的機構主要有三個,一是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主要負責除肉類和家禽產品外美國國內和進口的食品安全;二是農業部(USDA),主要負責肉類、家禽及相關產品和蛋類加工產品的監管;三是國家環境保護署(FPA),主要監管飲用水和殺蟲劑。此外為加強各機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美國還先后成立了“食品傳染疾病發生反應協調組”和總統食品安全委員會。

2.2注重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

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世界各國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根本保障。為此,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把加強立法、嚴格執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強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一是加強立法,如美國既有《聯邦食品、藥物和化妝品法》、《食品質量保護法》等綜合性法規,也有《聯邦肉類檢查法》、《禽產品檢查法》等非常具體的專門性法律,這些法律法規幾乎覆蓋了所有食品;二是嚴格執法,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食品安全的違法者不僅要承擔對受害者的民事賠償,而且還要受到刑事制裁。通過這些嚴厲措施,確保

有關法令、標準能得到嚴格遵守。三是強化信用管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對食品安全情況進行跟蹤監測,逐步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和嚴格的食品質量安全承諾和召回制度。

2.3不斷完善標準、檢測與危險性評價體系,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督檢查

當前,世界各國政府普遍重視完善食品安全標準、檢測與評價體系,以此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督檢查。一是不斷制定和完善食品質量標準,把基于健康保護為目的的食品安全標準作為標準化戰略的重點領域。二是通過投入巨資研制大型精密檢測儀器,開發快速檢測方法,建立嚴格的檢驗檢測體系。如在農藥殘留檢測方面,美國FDA的多殘留方法可檢測360多種農藥,德國可檢測325種農藥,加拿大可檢測251種農藥。三是建立危險性評價體系,加強監督檢查,確保有關法令、標準得到嚴格遵守。

2.4重視食品安全預防措施,強調食品安全管理的公開性和透明度

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多數國家都強調對風險的全面防范與管理,并充分保障公眾對食品安全狀況的知情權。一方面強化對食品中是否含有對人類健康不利因素的研究,分析可能帶來風險因素的特征與性質、影響范圍、時間、人群和程度,并采取各種措施來防范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通過增強食品安全管理的公開性和透明程度,讓社會公眾參與其中,可使相關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為有效,同時也能增強公眾對食品安全管理的信心。 3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對策措施

3.1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根據我國的現行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情況,可考慮制定完整統一的《食品安全法》,盡快出臺和完善其它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對現有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進行認真清理、補充和完善,將散存于各法律法規中有關食品安全的內容加以整合,盡可能減少和避免立法上的相互沖突,解決法律體系的混亂,保持法制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妒称钒踩ā窇敵蔀槭称钒踩痉?,確立起我國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基本體制?;驹瓌t可以包括: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對食品安全承擔首要責任的原則;充分依靠科技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原則;廣泛開展食品安全國際交流與合作原則;以監管為中心,監幫促相結合的原則等?;倔w制可包括:綜合監管與具體監管相結合的體制,部門執法與綜合執法相結合的體制等?;局贫劝◤霓r田到餐桌全過程的各項重要制度??傊?,《食品安全法》應當體現公正與效率價值目標的統一,權利與權力辯證關系的有機互動,監管與服務基本要素的合理配置。

3.2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改善檢測設備,提高檢測能力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盡快彌補我國食品安全標準不規范、不夠嚴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并參照《國際食品法典》,從食品安全的全程監控著手,把標準和規程落實在食品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完善食品質量標準體系,及時清理和修訂過時的農業標準,抓緊制定急需的食品質量標準,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

二是加快認證體系建設。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工作納入法制軌道,明確各類認證的法律地位,理順相互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推行GMP(良好農業規范)、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認證。

三是改善檢測設備。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引進和研制先進的檢測設備,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檢驗檢疫硬件方面的差距。

四是提高檢測能力。盡快建立獨立的、公正的、權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實驗室,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學的、嚴謹的技術支撐。要提高食品安全領域的科技水平,重點在關鍵檢測技術、危險性評估技術、關鍵控制技術和食品安全標準等方面組織科技攻關研究。

3.3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預警預報機制

根據我國目前食品安全的嚴峻現勢,政府應通過建立快速高效的預警預報體系,以確保局勢得到控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制。通過啟動食品安全風險評價體系建設工作,就風險評估技術及有關數據資料與發達國家加強交流,及時獲取來自其他國家的危險性評價資料。并就我國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技術、影響因素開展前瞻的食品安全風險評價,以便對可能出現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時有效的預報和處置。二是建立統一協調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通過建立統一協調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逐步形成統

一、科學的食品安全信息評估和預警預報指標體系,及時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勢,對食品安全事故和隱患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整治、早解決,把突發的、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降到最小,以全面提升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

3.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會信用體系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十六屆三中全會也曾經提出“要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在這兩個大背景下,我國食品安全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是大勢所趨。國務院提出,從2003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起社會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食品安全社會信用體系是以完善的食品安全社會信用制度為保障,以真實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為基礎,以科學的食品安全信用風險分析為依據,以公正的食品安全信用服務機構為依托,以食品安全問題記錄為重要參考而形成的信用評估評級、信用報告、信用披露等企業外部食品安全信用管理體系。我國應當加緊在質檢總局的統一安排下,建立起以企業質量檔案為基礎的較為完善的質量信用監管體系,以及包括查詢系統、評價系統和反饋系統等科學的服務系統,以促進我國食品市場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l] 楊潔彬,王晶,等.食品安全性.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2] 田惠光.食品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沈曉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簡析與對策探討.食品工業科技,2005,4.

[4] 商務部市場運行司.關于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現狀的調查報告.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05,5.

[5]張星聯,等.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食品科技,2001,3.

[6]朱允榮.國外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經驗借鑒.農村經濟,2005,5.

[7]張繼宗.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及啟示.中國工商管

理研究,2005,9.

[8]楊明亮,等.美國食品安全體系中存在的弊端及改革動

向.中國衛生法制,2005,3.

[9]王鐵軍,等.食品安全國家控制模式的淺析.中國食品衛

我國交通安全現狀范文第2篇

——鐵路安全問題思考

7月23日晚上約8點半,兩列動車在浙江溫州境內發生追尾,造成一列車4節車廂從高架橋上掉落,另一列車兩節脫線。至24日下午,事故已造成35人死亡,210人受傷。

而這次事故,并不是中國近期發生的唯一一起安全事故。尤其進入2011年7月份以來,中國各地接連發生多起公共交通的故障和事故,讓安全生產形勢顯得十分嚴峻。

7月10日,京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10天后,發生首次停運事故,斷電兩小時。隨后的4天時間里,新開通的京滬高鐵頻頻發生斷電、換車、停運等故障,故障頻率增加到“5天6起”,將高鐵安全推向風口浪尖。但鐵道部發言人表示,京滬高鐵發生故障,是因為在開通初期、在磨合期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發現這些問題經過磨合需要2到3個月的時間,2到3個月以后,穩定期將會出現。7月22日,京珠高速河南省信陽市境內一輛嚴重超載的長途臥鋪客車在行駛途中發生燃燒,造成41人死亡、6人受傷的慘痛事故。對此,總理溫家寶等中央領導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批示。

7月23日,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發出“關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和國務院安委會全體會議精神,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通知”。但話音剛落,又發生此次動車追尾事故,釀成二百多人傷亡。

看到一樁樁安全事故,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鐵路怎么了?請還我們安全的生命線!!!

“交通為實業之母, 鐵道又為交通之母。國家之貧富, 可以鐵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樂, 可以鐵道之遠近計之。” 孫中山先生的這句話,說出了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國家地區經濟政治的生命線,此外,鐵路在我國中長途旅客運輸的主力作用也是難以替代的。我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區域間、城市間的人員流動基數大,而且出行距離長,交通費用支出較大。。特別是隨著客運專線的快速發展和技術裝備現代化的深入推進,鐵路的服務質量和列車運行速度不斷提高,這種比較優勢更加明顯,使鐵路成為越來越多的中長途旅客出行選擇的交通方式。,“鐵路是國家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也是資源型和環境友好型的運輸方式之一,加快鐵路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方面的共識。它不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動脈,而且兼具安全、經濟、便民、實惠、全天候運輸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它是大眾化的交通工

具;也決定了其在我國綜合交通體系中的骨干地位。”。在08年南方暴雪事件中,是鐵路即時為南方災區人民輸送物資,挽救經濟,送去希望,成為南方同胞的“生命線”。而如今,一樁樁安全事故的發生,我們引以為傲的生命線卻奪走了許多同胞的生命,我們失望,恐慌,不知所措,我們的鐵路究竟怎么了?找回我們安全的生命線,路在何方?

。

一、事故誘因反思

1. 行車事故

其中主要包括:

沖突、脫軌、火災、爆炸。

.2路外傷亡事故

指鐵路列車運行和調車作業中發生火車撞軋行人、與其他車輛碰撞等情況,招致人員傷亡或其他車輛破損的事故。遠遠高于行車事故造成人員死亡的數量。而違章違紀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主要包括

(一)工期、搶進度。

(二)全生產責任落實流于形式。

(三)章不循、有禁不止。

(四)術保障、組織保障等存在嚴重不足。

(五)急管理薄弱,應對能力不足。除這些問題以外,還存在安全投入不足,人員培訓不到位,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二加強鐵路安全措施

1、加強安全生產法規建設

安全生產法規是鐵路部門為了安全、正點、優質、高效地完成客貨運輸任務,組織生產活動,約束生產行為的規范和準則。

2、 加強人員培訓,職工隊伍素質逐步提高

全路應立完善競爭上崗、環流培訓機制,有效調動職工學習業務、提高技能的積極性。。

3、強化安全生產監督和管理

為實施安全生產監督,在鐵道部、鐵路局、鐵路分局三級機構中均設立了安全監察部門,負責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和行車事故、路外傷亡事故調查處理工作安全監督體制的改革,擴大了安全監督的覆蓋面,加大了監督檢查力度,提高了監督檢查的質量。

三事故處理

動車事故發生后,胡錦濤、溫家寶、周永康、張德江等中國高層再次分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第一位的任務是救人,鐵道部要全力以赴,地方要組織公安、衛生等力量全力支援,要查明事故原因,妥善做好善后工作。

從2007年4月18日零點起,中國鐵路正式實施第六次大提速,共涉及京滬、隴海、京

九、蘭新等18條線路,開行了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動車組列車,

開創了中國鐵路的高速時代。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提速,但安全事故頻發已敲響警鐘。中國鐵道部已經承諾,要對事故進行深入分析,查清原因,深刻吸取教訓。公眾和輿論正期待,生命換來的,是公共交通安全水平的真正提升。希望有關部門謹記事故,統一思想,振奮精神,采取有力措施,確保鐵路運輸安全穩定。具體建議如下:

一全面排查和整治安全隱患。對排查出的問題要認真梳理分析,逐項制定措施,認真進行整改。建立檢查整改責任制,明確整改單位和部門,落實整改人員和時間

二是嚴格落實干部包保檢查責任。各級領導干部深入現場,抓住安全生產最薄弱、最關鍵、最重要的部位,與職工一道查擺整改安全隱患,實現對安全大檢查面對面的指導。干部在包保中,要把突出問題切實查擺出來,及時進行整改,所包保的單位不能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對干部包保情況要嚴格考核。

三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科學界定鐵道部、鐵路局、站段安全生產職責,按照領導負責、逐級負責、分工負責和崗位負責的要求,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形成科學嚴密、有序高效的安全生產工作機制。

四改進鐵道部對安全生產的監管,充分發揮鐵道部對安全生產的政府監管職能,加強對鐵路運輸企業安全生產的體外監督。

五強化鐵路局安全管理主體責任,加強鐵路局內部安全管理機制建設,加大企業對安全生產的投入,將安全管理重心下移,加強現場的安全管理。落實從嚴管理的要求,從確保安全出發,對職工嚴格要求,嚴在對職工盡職盡責的要求上,同時要關愛職工,愛在解決職工實際困難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干部職工保安全的內在動力。

六加強運輸安全的專業管理。在高鐵快速發展、新技術裝備大量投入使用的情況下,必須講科學、講規律,加強技術保障,加快培養一批技術骨干;從鐵道部做起,對技術業務進行歸口管理;盡快完善規章制度,規范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作業標準。

七優化新建線路的開通條件,新線工程質量和各方面條件必須達到安全要求。要搞好靜態驗收、聯調聯試、運行試驗、工程初驗和安全評估等關鍵環節,所有問題必須在正式開通前整改到位。

全路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痛定思痛,吸取教訓,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應急措施落實,強化安全基礎建設,迅速穩定鐵路運輸安全局面。一手抓當前,落實安全應急措施,堅決穩定安全局面;一手抓長遠,強化安全基礎,實現鐵路運輸安全長期穩定。

“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為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供可靠的運力支持。” 這是我國鐵路“十一五”規劃中關于我國未來鐵路的展望,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鐵路信息化,現代化步伐也會加快,鐵路運輸必將向更快、更舒適、更便捷方向發展,但無論如何,安全應是鐵路發展的第一要務,希望有關部門能積極組織,準確實施,切實搞好鐵路安全問題,為廣大人們提供良好生活出行保障,望鐵路不僅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亦是我們外出歸家的生命線。

我國交通安全現狀范文第3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對策措施

食品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加強和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l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1.1食品安全的內涵

對于食品安全的概念,學術界至今尚末形成一個明確而統一的定義。美國學者Jones曾建議把食品的安全區分為絕對安全和相對安全。其中,絕對安全是指確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種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傷害的一種承諾。相對安全被定義為一種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和正常食量的情況下不會導致對人體健康損害的實際確定性[1]。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食品安全界定為“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制作、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健康受到損害的一種擔保”。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國際社會對“食品安全”已經基本形成如下共識:是指食品(食物)的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活動符合國家強制標準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以導致消費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費者及其后代的隱患。我國法律將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規定為:食品應當無毒、無害,符合人體必需的營養要求,具有相應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狀[2]。

1.2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雖然我國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但“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產業鏈條依然危機四伏。衛生部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更趨嚴重,頻頻見諸媒體和走進公眾視野的如廣東“毒大米”案件、“瘦肉精”豬肉中毒事件、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蘇丹紅一號事件”等。此外,涉及到因食品添加違禁物質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在種植、養殖等生產環節污染問題嚴重。我國農產品生產多以農戶為單位,由于農村技術水平整體較低,在單純追求高產量、低成本的觀念趨使下,違規使用農藥和違禁藥物現象較常見。二是加工領域安全狀況不容樂觀。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多、規模偏小,在目前100多萬家食品企業中約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業,大多缺乏生產合格食品的必備條件[3]。而相對較具規模的食品企業,由于體制等多種原因,在質量管理、產品開發、市場經營等方面觀念滯后,產品質量不容樂觀。三是食品流通領域秩序混亂。全國食品經營企業大多為個體工商戶,缺乏必要的食品儲運設施,缺乏有效的安全檢測手段和質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機可乘,甚至有些不法企業貪圖私利,蓄意出售過期或變質食品[4]。

1.3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食品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法律監管體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目前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立法包括《產品質量法》、《農業法》、《商檢法》等近20部法律、40余部行政法規、150余個部頒規章、幾千個食品標準,已初步形成一個由國家、部門、行業和地方制定頒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

規章制度體系。但因我國實行分段立法,法律法規條款相對分散,單個法律法規調整范圍較窄,一些法律規定比較原則和寬泛,缺乏清晰準確的定義和限制,留下執法空隙;對同一食品安全問題根據不同的法律法規處理結果差別較大。

二是食品安全監管缺乏威懾力。目前我國對于違反食品衛生規定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處罰力度不夠,缺乏應有的威懾力。例如在《食品衛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生產經營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責令停止生產經營,銷毀導致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顯然,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極其嚴厲的懲罰力度甚至傾家蕩產的違法成本而言,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的威懾力多么的微不足道。正因如此,我國制假售假之風屢禁不止,低劣產品充斥市場。

三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能不清,監管不力。由于食品安全的監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的相關政府部門多、范圍廣。我國目前涉及到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有農業部、衛生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但各個部門之間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甚至有的相掣肘,造成食品安全監管乏力和監管資源分散,沒有形成合力,也沒有建立起長效監管機制。另外越權執法、違規執法、消極執法、執政不作為等,嚴重影響了監督管理的執法效果。

四是食品安全標準技術含量低、不統

一、不完善。據統計,我國共有食品標準約3500項,其中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標準約2600多項,已基本形成了一個由基礎標準、產品標準、行為標準、檢驗方法標準等組成的較為完善的食品監督管理標準體系,但這些標準還沒有真正充分發揮作用。原因在于一是標準分散于多個部門,使食品安全標準既有交叉重復,又有空白。二是標準不配套,不僅表現在標準個體之間,更表現在從生產到流通過程中。三是標準技術含量低,特別是與國際現行標準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國家標準只有40%等同或等效采用國際標準,行業標準更是只有14.63%[5],覆蓋面遠遠不夠。

2國外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的經驗[6~9]

2.1建立適合本國特點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推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

食品安全監管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行業、多領域、多環節,需要建立分工合理、制度嚴明、管理協調和發展配套的管理體制,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與控制。從目前情況來看,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通行的國際規則下,已經建立了一套適合本國特點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例如美國,負責食品安全管理的機構主要有三個,一是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主要負責除肉類和家禽產品外美國國內和進口的食品安全;二是農業部(USDA),主要負責肉類、家禽及相關產品和蛋類加工產品的監管;三是國家環境保護署(FPA),主要監管飲用水和殺蟲劑。此外為加強各機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美國還先后成立了“食品傳染疾病發生反應協調組”和總統食品安全委員會。

2.2注重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

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世界各國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根本保障。為此,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把加強立法、嚴格執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強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一是加強立法,如美國既有《聯邦食品、藥物和化妝品法》、《食品質量保護法》等綜合性法規,也有《聯邦肉類檢查法》、《禽產品檢查法》等非常具體的專門性法律,這些法律法規幾乎覆蓋了所有食品;二是嚴格執法,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食品安全的違法者不僅要承擔對受害者的民事賠償,而且還要受到刑事制裁。通過這些嚴厲措施,確保

有關法令、標準能得到嚴格遵守。三是強化信用管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對食品安全情況進行跟蹤監測,逐步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和嚴格的食品質量安全承諾和召回制度。

2.3不斷完善標準、檢測與危險性評價體系,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督檢查

當前,世界各國政府普遍重視完善食品安全標準、檢測與評價體系,以此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督檢查。一是不斷制定和完善食品質量標準,把基于健康保護為目的的食品安全標準作為標準化戰略的重點領域。二是通過投入巨資研制大型精密檢測儀器,開發快速檢測方法,建立嚴格的檢驗檢測體系。如在農藥殘留檢測方面,美國FDA的多殘留方法可檢測360多種農藥,德國可檢測325種農藥,加拿大可檢測251種農藥。三是建立危險性評價體系,加強監督檢查,確保有關法令、標準得到嚴格遵守。

2.4重視食品安全預防措施,強調食品安全管理的公開性和透明度

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多數國家都強調對風險的全面防范與管理,并充分保障公眾對食品安全狀況的知情權。一方面強化對食品中是否含有對人類健康不利因素的研究,分析可能帶來風險因素的特征與性質、影響范圍、時間、人群和程度,并采取各種措施來防范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通過增強食品安全管理的公開性和透明程度,讓社會公眾參與其中,可使相關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為有效,同時也能增強公眾對食品安全管理的信心。 3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對策措施

3.1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根據我國的現行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情況,可考慮制定完整統一的《食品安全法》,盡快出臺和完善其它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對現有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進行認真清理、補充和完善,將散存于各法律法規中有關食品安全的內容加以整合,盡可能減少和避免立法上的相互沖突,解決法律體系的混亂,保持法制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妒称钒踩ā窇敵蔀槭称钒踩痉?,確立起我國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基本體制?;驹瓌t可以包括: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對食品安全承擔首要責任的原則;充分依靠科技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原則;廣泛開展食品安全國際交流與合作原則;以監管為中心,監幫促相結合的原則等?;倔w制可包括:綜合監管與具體監管相結合的體制,部門執法與綜合執法相結合的體制等?;局贫劝◤霓r田到餐桌全過程的各項重要制度??傊?,《食品安全法》應當體現公正與效率價值目標的統一,權利與權力辯證關系的有機互動,監管與服務基本要素的合理配置。

3.2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改善檢測設備,提高檢測能力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盡快彌補我國食品安全標準不規范、不夠嚴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并參照《國際食品法典》,從食品安全的全程監控著手,把標準和規程落實在食品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完善食品質量標準體系,及時清理和修訂過時的農業標準,抓緊制定急需的食品質量標準,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

二是加快認證體系建設。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工作納入法制軌道,明確各類認證的法律地位,理順相互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推行GMP(良好農業規范)、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認證。

三是改善檢測設備。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引進和研制先進的檢測設備,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檢驗檢疫硬件方面的差距。

四是提高檢測能力。盡快建立獨立的、公正的、權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實驗室,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學的、嚴謹的技術支撐。要提高食品安全領域的科技水平,重點在關鍵檢測技術、危險性評估技術、關鍵控制技術和食品安全標準等方面組織科技攻關研究。

3.3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預警預報機制

根據我國目前食品安全的嚴峻現勢,政府應通過建立快速高效的預警預報體系,以確保局勢得到控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制。通過啟動食品安全風險評價體系建設工作,就風險評估技術及有關數據資料與發達國家加強交流,及時獲取來自其他國家的危險性評價資料。并就我國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技術、影響因素開展前瞻的食品安全風險評價,以便對可能出現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時有效的預報和處置。二是建立統一協調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通過建立統一協調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逐步形成統

一、科學的食品安全信息評估和預警預報指標體系,及時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勢,對食品安全事故和隱患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整治、早解決,把突發的、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降到最小,以全面提升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

3.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會信用體系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十六屆三中全會也曾經提出“要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在這兩個大背景下,我國食品安全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是大勢所趨。國務院提出,從2003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起社會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食品安全社會信用體系是以完善的食品安全社會信用制度為保障,以真實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為基礎,以科學的食品安全信用風險分析為依據,以公正的食品安全信用服務機構為依托,以食品安全問題記錄為重要參考而形成的信用評估評級、信用報告、信用披露等企業外部食品安全信用管理體系。我國應當加緊在質檢總局的統一安排下,建立起以企業質量檔案為基礎的較為完善的質量信用監管體系,以及包括查詢系統、評價系統和反饋系統等科學的服務系統,以促進我國食品市場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l] 楊潔彬,王晶,等.食品安全性.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2] 田惠光.食品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沈曉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簡析與對策探討.食品工業科技,2005,4.

[4] 商務部市場運行司.關于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現狀的調查報告.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05,5.

[5]張星聯,等.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食品科技,2001,3.

[6]朱允榮.國外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經驗借鑒.農村經濟,2005,5.

[7]張繼宗.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及啟示.中國工商管

理研究,2005,9.

[8]楊明亮,等.美國食品安全體系中存在的弊端及改革動

向.中國衛生法制,2005,3.

[9]王鐵軍,等.食品安全國家控制模式的淺析.中國食品衛

我國交通安全現狀范文第4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 現狀 建議 監管工作

食品質量安全, 即食品安全, 是指一個單位范疇(國家、地區或家庭)從生產或提供的食品中獲得營養充足、衛生安全的食品消費以滿足其正常生理需要。食品質量安全狀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食品中各種危害物對消費者健康的影響程度。它是以確保食品衛生、營養結構合理為特征。食品安全監管,即國家職能部門對食品生產、流通企業的食品安全行使監督管理的職能。具體是負責食品生產加工、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的日常監管;實施生產許可、強制檢驗等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 查處生產、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它質量違法行為。

一、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現狀

1、食品原料方面

(1)、農產品違規使用農藥。為了防止病蟲害的發生, 大部分農作物都要使用一定種類和數量的農藥。雖然我國已對農作物施用何種農藥做了明文規定, 允許使用的農藥大都是高效低毒農藥, 降解快, 對人畜危害性小。但一部分人為了降低成本, 為了獲得更好的殺蟲效果, 他們仍在違反規定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如甲胺磷、氧化樂果等。我國居民在日常膳食中的各類農藥攝入量, 往往數十倍于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僅農藥六六六的攝入量標準, 中國就是美國的84 倍、日本的15 倍。據統計, 有38%的農產品有害物殘留量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 部分地區蔬菜農藥超標比例高達80%。

(2)、農產品過量使用化肥。許多人對農作物的種植缺乏科學知識, 盲目施用過量的化肥, 既造成土壤板結、土質變壞, 還造成農作物中硝酸鹽過多。過量的硝酸鹽在人體內易轉化成亞硝酸鹽, 進而合成強致癌物質亞硝酸胺。

(3)、濫用植物激素一些農戶為了提高作物產量, 改進其外觀品質, 濫用植物激素, 如脹大劑、催紅劑、增甜劑等, 使作物中激素和稀土元素殘留量大, 食用后可造成兒童早熟, 成人內分泌紊亂等。

(4)、獸藥、復合飼料的濫用,造成抗生素、激素及其他有害物質在禽、畜的體內及乳制品、水產品中殘留。

(5)、重金屬在農禽產品中超標、超量殘留?;瘜W性中毒已占我國重大中毒性事件的40%以上,如有機磷農藥中毒、毒鼠強中毒、瘦肉精中毒等。

2、加工制造方面

(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國家有關部門認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劑品種及其用量和在產品中的殘留限量, 超量使用即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經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測, 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 倍的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酞”; 在腌菜中超標準20 多倍的苯甲酸; 在飲料中成倍超標使用的化學合成甜味劑等。

(2)、濫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學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過程中, 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規允許使用范圍的化學物質(其中絕大部分對人體有害)。如: 熏蒸饅頭、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 使大米、餅干增亮用礦物油; 用甲醛浸泡海產品使之增韌、增亮, 延長保質期;

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塊”等。

(3)、食品制造使用差、劣的原料。食品加工用原料質量差、劣, 給食品安全造成極大隱患。如: 用已霉變(含黃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 早餐攤點使用“地溝油”加工油炸食品等。更有甚者是生產假冒偽劣的食品造成眾多消費者身亡。

(4)、病原微生物控制不當。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決定了它具備一定的微生物生長的條件, 加工制造過程和包裝儲運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發生食品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生長。我國發生的集體食堂和飲食服務業中的食物中毒, 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國, 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 致病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每年都有發生, 尤其在氣溫較高的夏、秋季節更易發生此類中毒事件。

3、市場和流通方面

許多個體食品加工、制作點不經許可, 不受監督,隨意布設, 給居民日常生活的飲食安全帶來隱患。如:遍布城市的飲食攤點、農貿市場內的現場制作豆制品和熟食制品攤點等。這些攤點的經營者缺乏食品生產經營必須的職業素質, 缺少食品衛生知識, 不具備完善的生產手段和衛生保障, 生產的產品很難達到食品衛生要求。這些攤點的流動性強, 難于監管和控制, 是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物危害的主要根源之一。此外, 還有腐敗變質的食品上市流通, 食用這些食品必然導致對人體的危害。比如, 變質的鮮奶、酸奶、鮮肉, 超過保質期的糕點、果汁飲料等。

4、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狀況方面

在我國,轉基因食品早已擺上了人們的餐桌,但從國內外對轉基因食品的研究來看,轉基因食品可能損害人類的免疫系統、產生過敏綜合癥或產生毒性,對人類和人體存在著未知的危害。

二、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現狀

1監管體制尚有待完善

食品安全的監管體制一直為公眾所詬病。多頭執法,職責不清,管理出現真空地帶,尤其是“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的發生,引起整個社會的深刻反思。食品安全法確立了分工負責與統一協調相結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但在實踐中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監管體制改革尚未到位。省級機構改革正在進行,監管職能調整沒有完成,大多數市、縣級體制改革還未啟動,給法律執行造成一定困難。餐飲服務環節劃歸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管理后,各地的監管隊伍整合工作進展不平衡。有的地方采取了“委托執法”等臨時性措施,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綜合協調機制不健全。目前,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履行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的工作機制尚待進一步完善。省、市、縣尚未建立起強有力的工作機制。

(3)各監管部門的職責有待細化。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業態復雜,形式多樣,食品安全法及相關法律、法規難以對各監管環節的具體事務作出詳細規定,實際上依然存在監管邊界不夠清晰問題。例如,有的地方反映,在豆芽生產、生豬收購運輸、超市現做現賣、餐具集中消毒、食品倉儲和運輸等問題上,存在管理部門不明確或互相推諉責任的情況。

(4)監管技術能力不足和檢驗資源重復配置、利用效率低的問題同時存在。

2、法律體系的不健全性

我國雖然相繼頒發了《食品衛生法》、《質量法》等法律、法規,但很不健全,主要表現為執法依據不充足、執法主體不明確,甚至出現法律監管的空白點。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時間不長,目前配套法規滯后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不能滿足監管工作的迫切需求。

3、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尚未統一

(1)、我國的食品標準,橫向可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個等級,但是各標準之間存在著許多交叉、矛盾之處,常常令人困惑不解,令企業無所適從,給不良企業可乘之機,增加了政府部門的管理成本。比如,食品中重金屬的含量,農業部門制定的標準與質監部門制定的標準就不同。同是黃花菜,根據不同標準卻有著不同的命運,衛生部門說它不屬于“干菜”,不得有二氧化硫殘留,而根據質檢、農業部門的規定,黃花菜又屬于“干菜”,且明確了其二氧化硫殘留標準。

(2)、一些標準過于陳舊,與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需求相脫節。以奶粉標準為例,奶粉品質是按氮的含量高低來評價的,目前奶牛每天的產奶量從過去的幾十斤提高到100多斤,牛吃的還是草,產奶量提高這么多,奶的營養成分怎能達到原來的標準?難怪可以提高奶粉中氮含量的“三聚氰胺”能夠大行其道了。

(3)、標準的缺失也使食品安全隱藏著風險。曾引起消費者恐慌的奶粉“苯甲酸”風波即是標準缺失之禍,由于沒有“苯甲酸”在乳制品中的含量標準規定,相關部門對奶粉檢測中一直沒有“苯甲酸”這一項。當發現這一物質會對人體,特別是嬰幼兒產生危害時,隨即引發消費者恐慌。

4、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與預警基礎有待加強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與預警工作基礎薄弱,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有害因素的風險監測與評估尚處于起步階段,各地工作開展不平衡,與食品安全法確定的實施風險監測與評估制度還有較大差距。

5、企業“第一責任人”食品安全意識不強,政府的“站位”問題需要明確

一些食品生產經營及相關企業還沒有按照法律的要求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嚴格執行食品安全生產規范,健全從業人員健康管理、產品召回、索證索票方面的制度,企業“第一責任人”的食品安全意識還不強。

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實現所謂政績,對有些企業產品質量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出了問題,能捂住就捂住,甚至動用權力對媒體進行干預,事情敗露,象征性地處罰,草草收場。這不僅是對不良企業的縱容,也是對法律的踐踏,對這股隱形的力量必須通過嚴格追究領導責任等方式加以遏制,否則,實現食品安全只是一句空話。

三、對我國食品安全現狀的建議

1、建立科學完整的食品質量安全體系。

包括食品質量安全體系、檢驗監測體系、質量認證體系、科學技術體系、市場信息體系、配套服務體系、流通銷售體系和法律法規監督體系。根據食品安全供應鏈原理,應建立起“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體系,即對食品的生產、加工、存儲、運輸、銷售和銷費每個環節的監控。特別要加大對食品源頭的監管和控制,加大對食品小作坊的監管力度。

2、制定和嚴格執行科學的食品質量安全標準。

盡快建立由政府部門、行業機構、研究機構等組成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其預警和指導作用。針對我國農業、食品業特點,建立食品安全標準數據庫。一方面有計劃進行數據收集,收集我國食品衛生國家標準和相關數據,收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動物衛生組織(OTE)、國際乳業聯合會(IDF)等國際性組織的食品衛生標準和相關數據,以及收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食品衛生標準和相關數據。另一方面,建立農藥、獸藥、化肥和有關化工原料等使用登記備案制,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有關食品衛生數據的網絡記錄制,同時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和食源性疾病報告體系以及動植物檢疫防疫體系等,實現數據共享。執法部門才能夠依法加大檢驗、檢測的力度和市場監管的力度,確實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對有條件的企業,應加大HACCP(危險分析及關鍵控制點)

認證的推廣應用,提高食品企業的加工質量。嚴格執行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對一些“三無”(無衛生許可證、無生產許可證、無營業執照)企業,要堅決給予關停和取締。

3、建立食品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機制。

食品安全信息不暢、缺乏共享是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突出問題。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與有關單位如衛生部門、公安部門、工商部門等建立食品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和聯動機制,建立警情體系,加強監測,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信息分析,提高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及時向公眾布食品質量安全的有關情況和信息,通過預報“安全指數”,讓消費者了解食品的安全狀況,通過提供建議,指導消費者選擇和食用健康安全的食品。

4、充分發揮食品質量安全的社會監督作用。

社會監督,包括消費者監督、社會團體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等形式是目前我國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的重要措施。應充分發揮全社會參與,提高食品全過程中每個環節成員的負責意識,加強對危險因素的信息交流和安全知識的宣傳。特別是要提高廣大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增長公共衛生和營養知識水平,提高鑒別能力,更好地發揮參與食品安全的監督的作用。

5、從市場經濟入手,探索食品安全的新途徑

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組織行業協會制定行規行約,引導企業加強自律和履行社會責任。應當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宣傳,讓大家認識到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且關系到生產企業的命運和老百姓的就業,也關系到我國食品業的國際競爭力,還關系到國家的形象和聲譽。增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和監督意識,媒體應在這方面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目前阻礙優質安全食品發展的一個重要經濟因素是生產優質安全食品的成本大于收益,生產劣質產品的收益大于風險。從而使優質產品的生產者缺乏源動力,長期下去便會出現“以劣斥良”的現象。因此,一要在提高全社會誠信度的基礎上,通過點對點的連鎖配送進入超市,逐步建立質量信譽。二要提高質量認證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建立食品標簽制,提高優質產品知名度。三要加大對食品安全事件的經濟處罰力度,增加不法商人的違法成本,遏制假冒偽劣食品的生產,確保食品的安全。

參考文獻:

《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年第09期

《農產品加工》2008年07期

《食品研究與開發》2008年01期

中國食品安全法治網

我國交通安全現狀范文第5篇

1.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和運營車輛特征

近年來,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2016年底, 全國共有30個城市建成投運城軌交通線路134條, 運營線路總長達4153公里, 其中2016年一年新增18條運營線路, 總長535公里, 創歷史新高。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數與各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城市化水平、人口數量幾乎成正比, 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領跑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數, 這與之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理念及目的相符。北京、上海作為我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人口均在2000萬以上, 屬于特大型城市, 交通擁堵問題非常突出, 市民出行尤為不便, 因此規劃了全國最長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 均在600公里以上。廣州、深圳、南京、重慶作為一線、超二線城市, 人口數量和城市中心密集程度僅次于北京、上海, 因此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數次之, 在200公里以上。而合肥、淮安、哈爾濱、福州作為傳統意義上的二、三線城市, 人口密度相對較少, 市民出行壓力較小, 公交系統可以滿足日常出行需要, 因此軌道交通的運營里程數也就最少, 不足25公里。

目前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制式有地鐵、輕軌、跨座式單軌、現代有軌電車、磁浮列車、市域快軌、APM (無人駕駛列車) 等多種形式, 每一種都有其優勢和適用場合。

在我國已經建成投運城軌交通線路的30個城市中, 多數城市的地鐵比例明顯過大, 但也不乏多制式軌道交通協調發展的例子。例如, 北京開通運營地鐵574公里, 市域快軌77公里;上海開通運營地鐵588公里, 現代有軌電車9公里, 磁浮交通30公里, 市域快軌56公里;天津開通運營地鐵115公里, 輕軌52公里, 現代有軌電車8公里;南京開通運營地鐵143公里, 現代有軌電車8公里, 市域快軌81公里;重慶開通運營地鐵115公里, 跨座式單軌98公里。這種多層次、多制式的軌道交通, 與各城市都市圈的發展及空間結構有機結合, 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需求、不同功能及速度要求的客運出行, 有力地支撐了都市圈的形成、建設和發展, 也有力地支撐了郊區新城鎮、業務核心城市的發展。

2. 我國地鐵車輛簡介

城市軌道交通制式眾多, 目前我國有包括地鐵、輕軌、單軌等在內的共7種制式, 地鐵在所有制式中占的比例最大, 其運營里程占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總運營里程的76.4%以上, 現簡要介紹地鐵車輛的車型種類和結構特點。

地鐵車輛的車型種類, 主要以A型車和B型車為主, 由于兩種車型的尺寸及載重量不同, 決定了所能承載的旅客人數的不同。A型車的載客量大于B型車的載客量。

地鐵A型車, 采用不銹鋼或鋁合金車體;列車構造速度90km/h, 列車最高運行速度80km/h;列車一般采用6輛車編組, 動拖比為四動兩拖;車輛設計壽命30年;列車最大載客量2592人/列;

地鐵B型車, 采用不銹鋼或鋁合金車體;列車最高運行速度80km/h或100km/h;列車一般采用6輛車編組, 動拖比為三動三拖或四動兩拖;車輛設計壽命30年;列車最大載客量1880人/列;

3.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趨勢

前一階段, 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主要以地鐵為主, 目的是要解決大型、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中心區的交通擁堵問題。下一階段, 城市軌道交通將向大城市的邊緣區、城市新區和二線城市延伸[2]。這就意味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預計會有以下趨勢:

3.1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數還將持續增加。隨著新型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和市區產業轉移的進行, 城市中心密集區的人口逐漸向城郊或周邊市鎮疏散, 因此這些區域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有很大的剛性需求。例如, 《河北省軌道交通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河北省將加快構建高效密集軌道交通網絡, 到2020年, 全省軌道交通營業里程力爭突破8500公里, 其中城市軌道交通80公里。河北將以石家莊為突破口, 率先在省會形成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主骨架。同時, 加快推進邯鄲、秦皇島、唐山、保定、張家口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編制工作, 充分利用既有鐵路資源, 推進石家莊等市域 (郊) 鐵路規劃及實施工作, 便捷城郊聯系[3]。鄭州則計劃在“十三五”期間新開工建設13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 到2020年底, 運營總里程超過300公里, 累計運營和建設總里程超過470公里。到2050年, 鄭州市軌道交通規劃共計21條線路, 總里程959.2公里, 共設車站510座[4]。各城市的軌道交通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城軌運營里程數還將持續增加。

3.2城市軌道交通制式將從原來的以地鐵為主的單一制式轉變為多制式協調發展?,F如今, 不同城市的市政建設狀況、旅客速度需求、客運量等都不相同, 且每種制式各有利弊, 單一制式很難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 如地面交通方便靈活, 但不能滿足大客流疏散的運量需求;地下地鐵雖然是最便捷的大客流疏散方式, 但造價昂貴、施工周期長, 且不是所有城市都需要建設;有軌電車具有區域骨干功能, 可作為地鐵等軌道交通的延伸和補充, 但也會占用地面空間, 并與地面其他車輛容易發生沖突;單軌線路靈活, 列車自動運行并實行安全隔離, 其細長的軌道易于融入不同環境, 且可以大大降低土地利用成本, 但資金成本高于有點電車及輕軌。因此, 只有多種制式結合才能發揮每種城軌制式的最大優勢。

3.3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需加強與既有鐵路的銜接和資源整合。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是解決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問題的重要選擇, 應當堅持經濟、適用、安全的原則, 不僅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多種制式協調發展, 更要統籌規劃、與其他運輸方式實現無縫對接, 在綜合交通運輸系統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上可以接機場、港口、高速鐵路、普速鐵路等, 下可以連高速公路、地區公路、公共交通, 甚至自行車。這樣才可以在極大方便旅客的同時, 擴大線路吸引范圍, 增加客流量, 提高城市軌道交通的經濟效益。

摘要:本文統計了軌道交通運營里程, 介紹了運營車輛特點, 在此基礎上對主要地鐵車型的結構特點進行了概述, 并提出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軌道交通,運營,地鐵車輛,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2016年全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統計表[R],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

[2] 樊航, 城市軌道交通多制式發展之路[J], 世界軌道交通, 2017 (3) :36-37.

[3] 曹卓娜, 河北省:2020年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突破8500公里[J], 世界軌道交通, 2017 (3) :24.

[4] 曹卓娜, 鄭州軌道交通實現“十三五”開門紅[J], 世界軌道交通, 2017 (3) :52-53.

我國交通安全現狀范文第6篇

交通運輸業指國民經濟中專門從事運送貨物和旅客的社會生產部門,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運輸部門。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聯系交往的手段,也是銜接生產和消費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交通運輸業在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須綜合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揚長避短,使得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關鍵詞:交通運輸業; 交通運輸業發展現狀; 交通運輸業存在的問題; 交通運輸業發展趨勢

1交通運輸業發展現狀

1.1鐵路運輸

鐵路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同時又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雖然我國鐵路運營里程在總量上尚處于短缺狀態,路網結構對國土的覆蓋性尚有較大的差距,但在各種運輸方式組成的交通運輸體系中,鐵路運輸始終處于骨干地位,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作用。2009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8.6萬公里,2009年全國鐵路共完成新線鋪軌5461公里、復線鋪軌4063公里;投產新線5557公里,其中客運專線2319公里;投產復線4129公里、電氣化鐵路8448公里。

1.1.1鐵路路網

干線鐵路是鐵路網絡的關鍵部分,是鐵路發揮骨干作用的堅實基礎。目前,我國鐵路主要干線共有22條,根據其發揮作用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可大致分為能源運輸干線、南北鐵路干線、華東地區干線、西北地區干線、西南地區干線和東北地區干線。

1.1.2鐵路客貨運輸

2009年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完成15.25億人,同比增加6321萬人,增長4.3%。貨物發送量完成33.2億噸,均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加6113萬噸,增長1.9%;總換算周轉量33118.06億噸公里,同比增加233.17億噸公里,增長0.7%。

1.2公路運輸

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公路運輸,比起水運和鐵路起步晚,直到19世紀末才有了第一批汽車。這種新型交通工具問世后,在實踐中顯示出其突出的優越性,即機動、靈活、方便、快速、直達,因此,它的發展速度遠快于水運和鐵路。截止2006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345.70萬公里。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為公路運輸發揮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基礎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1公路網絡

我國公路網絡由國道、省道和縣鄉道路構成。國道為我國公路的主骨架,起著

連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車站、工農業生產基地等作用。省道和縣鄉道路是國道的支線,起著省區范圍內城鄉之間聯系和通過國道與省外聯系的作用。全國公路總里程中,國道13.34萬公里,省道23.96萬公里,縣道50.65萬公里,鄉道98.76萬公里,專用公路5.80萬公里,村道153.20萬公里,分別占公路總里程的3.9%、6.9%、14.7%、28.6%、1.7%和44.3%。高速公路的出現,有效地改善了干線公路的交通狀況,使干線公路在全國公路網絡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1.2.2公路客貨運輸

近些年來,公路客貨運輸發展較快,特別是公路客運,現已在客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我國公路運輸需求保持了快速的增長,其中公路貨運周轉量同比增長17.3%,客運周轉量同比增長13%,增速基本為近5年之最。

1.3水路運輸

我國水路運輸發展很快,特別是近30多年來,水路客、貨運量均增加16倍以上,目前中國的商船已航行于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中國當前已基本形成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水運體系。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水路運輸對經濟、文化發展和對外貿易交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3.1基礎設施建設

截至2005年底,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33萬公里。其中,等級航道6.10萬公里,占總里程的49.5%;三級及三級以上航道8631公里,占總里程的7.0%;五級及五級以上航道23659公里,占總里程的19.2%。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35242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1034個,比上年凈增90個。

1.3.2客、貨運輸

2008年,全國公路、水路運輸分別完成客運量16.2億人次和1875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1.5%和16.2%;全國公路運輸完成貨運量和水路運輸貨運量分別為12.9億噸和

2.1億噸,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0.4%和增長11.5%。

1.4航空運輸

航空運輸可以適應人們在長距離旅行時對時間、舒適性的要求以及快速貨物運輸需求,是我國正在快速發展的一種運輸方式。全國開通民航航線的城市達150個,省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重點旅游城市、重要經濟城市及邊遠地區不易通行其他運輸方式城市均開通了民航班線。2007年中國民航運輸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全行業全年運送旅客約1.84億人次,同比增長約15.0%,全國機場旅客吞吐量約3.84億人次,同比增長約15.6%。展望2007-2010年,相信中國民航業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民用機場業將得到同步發展。

1.5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是一種較為特殊的運輸方式,目前我國采用管道運輸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2006年末,全國輸油(氣)管道里程為48226公里,比2002年增長62%,年均增長12.8%。其中輸油管 24136公里,輸氣管24090公里,分別比2002年末增長61.3%和62.7%。2006年底,管道輸油(氣)能力為66948萬噸/年,比2002年增長 68.4%,年均增長13.9%。其中輸油能力57530萬噸/年,輸氣能力9418 千萬立方米/年,分別比

2002年增長59.3%和158.9%。管道輸送所涉及貨物品類較少且較單一,因此,其在綜合運輸系統中的影響力小一些。但由于其安全性、穩定性較高,輸送成本較低,而且占用土地較少,對環境基本不造成污染,因此,是今后許多輸送量較大的氣體、液體物的較佳輸送方式,煤等亦可轉換成液體——煤漿進行輸送。 2交通運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交通基礎設施總體規模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雖然我國的交通運輸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我國現有的交通基礎設施總體規模仍然很小,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運輸不斷增長的需求。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尚不能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交通運輸設施的區域布局不利于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交通運輸業的能耗高、污染嚴重,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較低的交通運輸技術和裝備水平影響著運輸效率的提高。各種運輸方式分工不盡合理,市場競爭不規范,不利于優勢的發揮。交通運輸業承擔著過多的社會責任,不利于其自身的發展壯大。政企不分,阻礙了交通運輸業的健康發展。

3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趨勢

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后,對交通運輸的要求越來越高,為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應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加快交通現代化步伐,從被動適應逐步轉向對國民經濟的先導促進作用。發展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是當代運輸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方向,它是增強有效運輸生產力,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狀況的途徑之一,也是經濟地發展運輸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方法。

4結論

在現代社會中,運輸發展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發達水平和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交通運輸是社會經濟重要的基礎結構之一,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經濟發展的基本需要和先決條件。同時,交通運輸推動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擔負著社會產品的流通任務以及在國防建設與防務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的發展影響著社會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對人民生活、政治和國防建設以及國際的經濟發展和合作都有著重要作用。

上一篇:外國浪漫主義詩歌范文下一篇:我和孩子一起成長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