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范文

2024-02-25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范文第1篇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學、材料物理化學、材料加工工程、冶金物理化學等5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2013年正式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學院現有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等6個本科專業,有本科生 1000余人。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等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同時招收材料工程專業碩士,有在讀碩士研究生200余名。

學院擁有廣西有色金屬及特色材料加工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屬及材料加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西人才小高地1個(廣西電子材料與元器件人才小高地)、廣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2個(新材料及其制備新技術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高分子復合材料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廣西有色金屬隱伏礦床勘查及材料開發協同創新中心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

學院現有教職工71人,其中專任教師51人,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教師24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教師18人,博士生導師14人,碩士生導師4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1人。根據學科發展和建設情況,現招聘冶金工程或有色金屬方向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和科研團隊。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范文第2篇

2、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技能型實踐課程群教學改革思考

3、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土壤學》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考

4、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中韓合作辦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5、基于語料庫的通用學術詞表在專業英語學習中的適用性研究

6、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7、給排水專業環境監測與評價教學改革探討

8、基于管理會計的戰略控制研究

9、加拿大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及對我國的啟示

10、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目標探討

11、新形勢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特色專業建設探討

12、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功能

13、助推環境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

14、電子類高校的特色環境專業教育規劃思考

15、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新專業實驗室建設思考

16、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展望

17、第四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優秀獎)揭曉

18、西藏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綜合改革與建設探析

19、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環節設置研究

20、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類專業發展淺析

21、基于戰略性新興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能源動力類專業人才培養探討

22、芻議建設環境科學的中國特色

23、基于大數據的環境監測與治理探究

24、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開放管理與運行模式研究

25、環境科學專業核心知識單元與核心課程設置實踐

26、環境工程專業“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課的教學方法探討

27、探析我國環境科學技術及產業化進展與發展對策

28、關于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問題的若干思考

29、探尋環境政策與法規的精神家園

30、“一帶一路”背景下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31、非環境專業“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實踐探索

32、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立探析

33、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的電氣信息類專業課程探討

34、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視角下的大學生核心能力范疇研究

35、環境科學專業實踐與實用型人才培養探索

36、環境監測綜合實驗教學研究

37、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環境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38、環境科學專業教學培養計劃的改革與修訂

39、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現狀及研究前景展望

40、“城市礦產”產業生態效率動態演變特征與影響因素

41、環境科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探討

42、試論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設置

43、論環境管理思想與環境科學的協同演進

44、資源與環境類國家特色專業群建設實踐與思考

45、我國環境科學學科半衰期分析

46、高等農林院校新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特色及發展路徑初探

47、關于提高環境科學人才專業素質與就業能力的探討

48、農業教育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探索

49、案例教學在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中的重要性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范文第3篇

關鍵詞:金融理論;系統科學;金融系統

一、引言

金融市場的發展對于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有必要對各金融理論進行比較與分析,探尋各金融理論的適用范疇。這對于指導金融系統的發展,揭示金融系統的演化規律,探尋金融系統朝著更高有序態演化的方法,最終實現對金融系統的優化和控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數學、信息科學、心理學、物理學、系統科學等相關科學的不斷發展,金融理論的研究范式也在不斷地革新。從其發展狀況來看,建立在有效市場假說基礎上的現代金融理論,由于其假設基礎的局限性使得研究結果與實證檢驗往往相背離,不能對“小市值效應、日歷效應、新股謎團”等異?,F象作有效解釋[1]。行為金融理論僅對“理性人”假設作了有條件的放松,能夠解釋異?,F象,發展了現代金融理論,但同時又增添了現代金融理論所沒有的缺陷,如運用心理偏差過于隨意等。與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的研究范式相比,系統科學能夠全面有效解決非線性、復雜性、動態性問題,而金融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多層次的非線性復雜動力學系統,因而也可以采用系統科學的研究范式來加以研究。該范式相對于前兩種理論所采用的范式更加接近于實際情況,因而更能準確揭示金融市場的演化規律,是金融理論研究范式未來的發展方向。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系統科學范式下金融理論與應用”(項目批準號:11BJY14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10YJA90110)、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20110490239)、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ZR2009HL01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超(1969-),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員,山東財經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金融理論、系統科學、制度經濟學。

本文的創新點在于在梳理系統科學應用于金融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建立了系統科學金融理論(簡稱系統金融理論)框架,闡明了其理論基礎、核心思想觀點和體系結構,并將現代金融理論、行為金融理論與系統金融理論進行了比較,得出了系統金融理論的優越性。

二、系統科學應用于金融研究的文獻梳理

系統科學主要研究系統的一般屬性和運動規律,研究系統系統的演化、轉化、協同與控制的一般規律,系統的非線性、復雜性、動力學性,系統間復雜關系的形成法則,結構和功能的關系,有序和無序狀態的形成規律等。系統科學不僅將揭示這些規律作為其基本任務,還要以揭示的系統規律認識系統,并在認識系統的基礎上控制系統。系統科學提供了一種超越傳統分析思維的一種思維方式,因而屬于一種方法論學科,為其他學科提供了一套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技術、程序。

系統科學發展至今,比較成熟的主要有三部分內容:非線性科學、復雜性科學、系統動力學。其中非線性科學又包括耗散結構論、分形理論、混沌學、突變論、協同學[2]。國內外相關學者已經將系統科學應用于金融學理論研究并做出了許多探索,取得了一些進展。

(一)非線性理論在金融研究中的應用

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理論、混沌學以及分形理論等分別從不同角度研究復雜事物的規律性,采取的方法是非線性的,因此將這些學科統稱非線性科學,是系統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廣泛應用到金融研究中。

1. 耗散結構理論在金融研究中的應用

耗散結構理論是研究耗散結構的性質、形成、穩定與演變規律的科學。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學者逐漸將耗散結構理論應用到金融研究中。

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有:Buchen和Kelly (1996),Gulko (1995,1996,1998)在研究單期資產定價模型時,根據最小叉熵原理,來選擇風險中性概率測度[3]。Andreas Kull (2002)采用了耗散結構理論的最大熵原理對Markowitz模型進行了改進,建立了一些新的投資組合模型。Andreia D(2005)在研究投資組合的問題中,將熵和方差分別作為風險度量,認為熵作為風險度量要比方差更準確。

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有:南旭光、羅慧英(2005)應用耗散結構論的熵理論,提出金融熵的概念。張世曉,王國華(2010)提出了描述區域金融集聚系統運行有序性特征的“金融熵”指標。方芳(2011)運用熵理論探討了金融復雜系統的脆弱性,認為次貸危機是美國金融系統熵積累的結果[4]。

2.分形理論在金融研究中的應用

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學者逐漸將分形理論應用到金融研究中。

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有:Peters(1991)運用R/S分析方法檢驗了以美國為主的外國資本市場的分形特征[5]。Golake(2001)運用R/S分析法對印度股票市場的日收益率的長期記憶性進行了研究,發現股票價格的運動不遵循隨機游走理論。Pavlov(2001)等證明瓊斯平均價格指數具有復雜的多重分形結構,且不同幅度的波動對應不同的標度。

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有:張金良,李光泉等(2002)應用非線性數學的多重分形理論驗證了滬深證券市場交易數據的局部變化趨向的多重分形特性。游宗君,李華東(2008)從赫斯特指數、分形維和分形分布的特征指數三個方面對我國外匯市場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我國外匯市場是一個分形市場。

3.混沌理論在金融研究中的應用

混沌(chaos)是研究系統混沌運動中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及其反演化的規律和控制的科學。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學者逐漸將混沌理論應用到金融研究中。

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有:彼得斯(1991)估算出S&P500指數的相關維為2.33,最大Lyapunov指數是0.0241,證明了S&P500指數中具有明顯的混沌性。Panas(2001)發現了倫敦金屬交易時間序列具有長期記憶和混沌現象[6]。Mahajan 和Wagner(1999)發現匯市金融時間序列具有混沌現象。

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有:趙華(2005)計算了滬深兩市股指的最大Lyapunov指數分別為0.0074和0.0213,并且確定了分形維分別為2.76和3.64,結果都證實了我國證券市場的運行具有混沌特征[7]。楊曉東、劉鈺(2008)等運用混沌系統理論研究了股市中的相關現象,發現當某些參數(如投資偏好)發生變化時,股市系統的狀態(如股票價格指數)會從均衡態轉為周期態繼而轉向混沌態。

4.突變理論在金融研究中的應用

突變理論(catastrophe theory)是研究系統的狀態隨外界控制參數連續改變時而發生不連續變化的數學理論。 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學者逐漸將突變理論應用到金融研究中。

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有:Hegwood、Papell(1998)利用Bai Perron(1998)所發展的多元結構突變的估計方法,發現美元兌加幣、美元兌英鎊、美元兌日圓、法郎兌英鎊的實際匯率均含有結構突變。Oskooee、BrookS(2006)使用結構突變技術考查了二十個發展中國家的購買力平價。發現多數發展中國家并不滿足傳統購買力平價。

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有:李一智,侯曉鴻,劉詠梅,林旭東(1999)基于突變理論探討了期貨價格的變動并對期貨價格的突變控制提出了對策建議。王少平(2003)提出了結構突變發生在某一時間區間的模型,開創了結構突變單位根檢驗的新領域。王靜,孫園青(2010)將尖點突變模型應用于金融生態系統研究中,認為金融生態環境的完善可以提高整個金融生態系統的質量 [8]。

5.協同理論在金融研究中的應用

協同學(synergetics)是研究有序結構形成和演化的機制,描述各類非平衡相變的條件和規律的科學。 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學者逐漸將協同理論應用到金融研究中。

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有:赫爾曼?哈肯(Harmann Haken)(1986)認為經濟中存在著協同效應,可以用協同理論來研究經濟中的繁榮和衰退及技術創新等問題[11]。Slijkerman和Schoenmaker(2005)運用協同理論研究了金融監管問題,指出若監管層對金融集團整體采用加權方式計算資本充足率,那么金融集團可能會降低資本成本并有效提高投資收益率[9]。

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有:林軍(1989)用協同理論分析和研究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協調配合。徐嫩霞(2000)利用協同學神經網絡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建立了基本方程式來實現股票價格走勢的預測。鄭寶安(2008)運用協同理論對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風險和監管模式進行了重新審視[10]。

(二)復雜性理論在金融研究中的應用

復雜性科學(complexity science)是研究復雜性與復雜系統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所涌現出復雜行為、特性與規律的科學。20世紀90年代前后國內外學者逐漸將復雜性理論應用到金融研究中。

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有:圣菲人工股市模型(SFI-ASM)(1997)的建立,標志基于Agent建模的金融復雜性研究這個領域正式確立。Cont和Bouchaud(1999)創立的Cont-Bouchaud模型提出羊群效應是產生厚尾和股市泡沫的主要原因,以此來研究金融市場的復雜性[11]。

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有:周佩玲等人(2000)通過構建一個虛擬的股票市場來對復雜系統的模型以及運行機理進行研究。胡代平等人(2001)建立了基于Agent模型的股票預測支持系統。將每一種定性或定量的預測方法都設計成一個預測Agent。應尚軍等(2005)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動機的股票市場仿真模型認為股票市場的復雜性特征變量與投資者心理存在著明顯的相關關系[12]。

(三)系統動力學理論在金融研究中的應用

系統動力學(SD)是20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以計算機模擬為主要手段,通過結構—功能分析,研究解決復雜動態反饋性系統問題的仿真學科,是系統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學者逐漸將系統動力學應用到金融研究中。

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有:De Long等人(1990)明確提出了正反饋的概念,并提出了一個由理性交易者、理性投機交易者和正反饋交易者這三類交易者在證券價格形成過程中的博弈模型。Barberis、Sheife、Vishny(1998)認為發生反饋交易是由于過去的價格上漲產生了對價格進一步上漲的預期。Koutmos和Saidi(2001)考察了香港、新加坡和泰國等6個新興資本市場,認為正反饋交易是造成市場波動的重要因素[13]。

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有:李運奇(1987)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將經濟改革中的金融機制模型化。胡定核(1995)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研究了貨幣國際化與經濟開放的相互關系。胡朝暉(2003)應用系統動力學的原理和方法構建商業銀行資金頭寸需求的動力學仿真模型[14]。盛勇,劉嘉(2011)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研究了商業銀行戰略聯盟共生關系,發現商業銀行戰略聯盟共生具有系統性特征。

(四)文獻述評

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發現,國外學者在應用系統科學的理論思想時,更側重于進行數量技術層面的實證分析,缺乏一種宏觀層面上的、整體性的系統把握,因而國外學者往往將自己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看做是物理學、統計學以及熱力學等其他具體科學領域在金融研究中的延伸應用。因此,國外學者是在不自覺的應用系統科學理論與思想,存在范式歸屬上的混亂,沒能夠形成統一、規范的理論體系。

國內學者在應用系統科學的理論思想時,更側重于對金融系統進行定性方面的考察,對金融系統的定量研究雖有突破,但大部分還是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相關研究還有待深入。國內研究已經較為主動的應用系統科學的相關理論、方法,相關學者已經認識到混沌、分形、協同等理論在金融研究中的應用價值,但總體上,國內學者大多只是將其作為一個具體的角度來研究一個具體的金融問題,缺乏理論高度,在范式歸屬上也同國外學者一樣,認為是物理學、熱力學等其他學科在金融研究中的應用。

綜上,國內外已經開始將系統科學應用于金融理論研究,并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是還不系統,理論歸屬還不清晰,未能建立一個系統的體系,因而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為此,建立較為完善的系統金融理論體系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

三、系統科學金融理論體系的構建

(一)系統科學金融理論的概念的界定

構建系統科學金融理論體系,首先要對系統科學金融理論體系的概念予以界定。系統科學金融理論(以下簡稱系統金融理論)以系統科學研究范式為指導,以系統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為手段,結合金融學和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揭示金融系統的演化、轉化、協同、優化與控制的一般規律,研究金融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金融系統與金融環境之間復雜關系的形成法則,金融系統的非線性、復雜性、系統動力學性以及金融有序與無序狀態的形成規律等問題,通過對金融系統的實證/實驗數據的分析以及對金融系統的非線性、系統動力學、復雜性建模和仿真,深刻認識金融系統的運作規律,并據此提出預測與防范金融風險、進行金融創新、設計和實施金融管理政策等優化與控制的方法和技術,力求達到對金融系統的全面認知、優化與控制。

(二)系統金融理論的研究對象

系統金融理論的研究對象是金融系統。金融系統是指所有金融要素圍繞著資金的流動、集中和分配聚集而成的具有跨時期資源配置功能的整體,包括連接資金盈余者和資金短缺者的一系列金融中介機構和金融市場。

(三)系統金融理論的核心思想和觀點

系統金融理論認為,金融系統是一個高度開放、多層次的非線性復雜動力學系統,具有非線性、復雜性、系統動力學性。因此,應當將金融問題放回到復雜的金融系統及其環境中,應用非線性、復雜性、系統動力學等理論、技術和方法對其進行研究。其核心思想觀點有:

1.金融系統具有耗散結構、混沌、分形、協同、突變等非線性機制。金融系統具有多層次性,是一個處于相互作用的多要素開放狀態下的復合體,是一個開放系統。金融系統具有整體性、層次性,體現在功能上具有涌現性;金融系統的演化對初始條件具有敏感的依賴性,體現在價格上具有混沌性;金融系統的高度開放性和遠離平衡性,體現在結構上的耗散結構與自組織、突變與協同,金融系統具有自組織和自適應性;金融系統的客體的各部分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經過難以計數的靠攏和分離,最終形成具有多層次的自相似復雜結構,具有分數維的特征,因此金融系統具有分形的特點;金融系統的有限時空,體現出時間的不可逆性和資源的稀缺性等特點。

2.金融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具有多樣性、非線性、流、聚集、標識、內部模型、積木等特性和機制,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推動了金融系統的演化。金融系統的集聚外部表現為金融監管、金融業務、金融產品以及金融信息、金融資產的集聚;金融系統的非線性表現為“總體不等于部分之和”,體現在外部表現為線性預期不再有效;復雜金融系統流的動力來自于信息流和稀缺資源流的相互作用,金融系統的現狀和稀缺資源配置的過程都可以通過金融流的狀態和動態來描述;復雜金融系統的多樣性是金融系統的內在屬性,體現在外部上表現為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行為、金融參與者與金融創新的多樣性。金融系統的標識是金融系統復雜內涵的一種機制,金融系統的相關元素經集聚后,具有共同特性的元素可以以同樣的標志被標識說明;復雜金融系統中的輸入、輸出、時間、相互關聯結構等可以用模型來表示;復雜金融系統是將具有局部功能的金融元素或子系統經過“積木”組合的方式來實現。

3.金融系統是一個多重反饋的動力學系統。金融系統的資產價格、資產數量、品種等都是隨時間變化,且可以用時間為坐標的圖形來表示;金融系統的金融監管、金融政策、金融創新、金融價格、金融參與者的數量等各系統之間也具有因果關系和相關性,因而又是一個反饋系統。

(四)系統金融理論的框架體系及主要內容

與系統科學理論體系相對應,系統金融理論體系應包含:非線性金融理論、復雜性金融理論、系統動力學金融理論三大部分組成[15]。如圖1所示:

這一理論體系是依據當前系統科學的發展以及在金融研究中的應用情況劃分的,因而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系統科學理論內容和應用研究的發展,系統金融理論的體系也會逐漸的豐富。下面將簡要介紹非線性金融理論、復雜性金融理論、系統動力學金融理論三大部分的主要內容。

1.非線性金融理論主要包括:耗散結構金融理論、協同金融理論、突變金融理論、混沌金融理論、分形金融理論等。主要采用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的方法來研究金融系統的的耗散、混沌、分形、協同等非線性特征,并研究如何應用非線性建模仿真技術對多目標交互行為進行優化、控制,主要內容包括:

(1)耗散結構金融理論主要研究金融系統的耗散結構特性與金融熵運動的規律。金融系統耗散活動是其有序運作的基礎,因此要:分析系統的開放性及其與環境的熵流交換;分析金融信息交互過程中的熵值耗散;建立金融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應用熵值法研究、評價系統,進而實現對相關參數的調控。

(2)混沌金融理論主要研究金融系統的混沌性與混沌仿真與控制。金融系統的演化對初始條件具有敏感的依賴性,體現在價格上具有混沌性。金融系統的相體積在耗散因素的作用下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不斷的收縮,產生混沌吸引子,呈現出混沌狀態,因此要:研究金融系統發展對金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依賴;計算其李雅普諾夫指數、關聯維等,研究金融系統走向復雜性的時間演化的非周期性等特征;應用混沌模糊邏輯控制方法(T-S模型)對金融系統進行建模、仿真與控制。

(3)分形金融理論主要研究金融系統的分形特征與基于分形測度金融系統控制策略。耗散性破壞了宏觀運動規律的時間反演不變性,導致無規則運動的混沌吸引子產生,即相空間的分形結構。因此要:研究金融系統的空間分形結構;研究金融系統中金融信息傳導的時滯性,對相關指標進行R/S分析;應用相空間重構技術重構系統相空間,研究金融系統的自相似性和標度不變性。采用基于分形測度的非線性系統模型切換控制策略對金融系統實施控制。

(4)協同金融理論主要研究金融系統的協同性與協同仿真與控制。金融系統以混沌和分形的方式不斷演化,在吸收足夠多的負熵流后,就到達系統宏觀狀態發生質的改變的轉折點附近,此時可以用協同金融理論來研究支配子系統協同作用的原理。因此要:研究不同開放條件下的各子系統間的協同度;研究金融系統的序參量的產生條件及作用;應用計算機仿真技術研究金融系統的控制參數與控制系數。

(5)突變金融理論主要研究金融系統的突變與突變控制策略。金融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低級有序態走向高級有序態,主要是通過突變的形式實現,可以用突變金融理論研究金融系統的突變行為,因此要:研究金融系統產生突變的條件和基礎;研究金融系統突變的影響和應對策略;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仿真模擬,找到相關控制參量。

2.復雜性金融理論主要包括:復雜適應系統金融理論,非線性自組織金融理論(該理論在非線性金融理論部分進行研究)、復雜網絡金融理論、復雜系統建模與仿真金融理論和綜合集成金融理論等。主要研究金融系統復雜性特性及機制(包括聚集、非線性、流、多樣性、標識、內部模型和積木),運用模糊認知圖、復雜適應性系統的MAS建模仿真和復雜網絡建模仿真等復雜性技術手段構建多Agent模型,采用Swarm等復雜性仿真平臺研究各子系統間的交互協調機制,主要內容包括:

(1)研究金融系統的多樣性、聚集、流、標識、內部模型、積木等特征和機制;分析系統的層次性,識別系統中各類自適應主體Agent,從而達到對金融系統的復雜性認知。

(2)研究構建金融系統多Agent交互仿真模型。研究金融系統的消費類、投資類、監管類、決策類、金融類等Agent主體的Agent屬性集、Agent貨幣政策交互事件表、Agent貨幣策交互規則庫;應用Multi-Agent建模技術(簡稱MAS建模技術)、模糊認知圖(Fuzzy Cognitive Map ,FCM)、神經網絡模型、遺傳算法等建模仿真原理構建金融系統多Agent交互系統仿真模型。應用大型復雜仿真系統的VV&A技術(Verification 、Validation &Accreditation 仿真監控技術)體系優化仿真模型,調整各Agent主體交互規則,研究金融系統的復雜性優化措施。

(3)采用基于復雜性理論的協調控制策略,研究使金融系統多目標協調運作的控制環路。金融系統是一個典型的“開放復雜巨系統”,本身具有復雜性和時變性的雙重特性,會受到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應當運用復雜適應性理論構建Agent模型,采用基于復雜性理論技術的協調控制策略,對金融系統進行有效的研究。

3.系統動力學金融理論的主要包括:系統反饋金融理論和系統動力學仿真預測金融理論。主要采用系統科學和管理科學的方法,通過建立系統動力學模型來研究金融系統中各要素、各子系統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分析研究金融系統的正負反饋、作用平臺和關鍵點,探尋金融系統的演化規律,并通過仿真預測來預測金融系統未來的演化方向[16]。主要內容包括:

(1)研究金融系統的結構,劃分子系統;深入研究系統的構成因素,并對變量的關聯性進行分析;研究變量之間的因果反饋關系,研究反饋回路的正負極性。

(2)研究金融系統的多重反饋特性、時滯性等系統動力學特性,建立金融系統的相關系統動力學模型,研究建立金融系統的流圖以及流圖中各變量間的方程;應用Vensim仿真平臺對金融系統的系統動力學交互行為進行仿真和預測。

(3)研究相關參數的調節和控制,分析金融系統對不同參數(利率、匯率、存款準備金率等)的敏感度;研究最優的參數調控(包括參數的選取和數值確定),最終實現金融系統的優化和控制。

綜上,系統金融理論的三大部分,雖然所研究領域和對象的側重點不同,但彼此間有著相互聯系。

因此,應用系統金融理論研究金融問題時, 不僅僅要注重某一理論的應用,還應當看到各理論方法的優勢和適用研究范圍,采用綜合集成的方法將各理論研究方法進行綜合集成。因此,系統金融理論本身也是系統的,也強調理論應用的系統性,注重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究。

(五)系統金融理論的應用范圍

系統金融理論適用于所有的金融問題研究,主要應用于:

1.系統金融理論可以應用于宏觀金融研究??梢赃\用耗散理論研究金融系統評價、金融脆弱性、金融生態、金融產業聚集與產融結合、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運用分形理論研究金融市場的自相似性、長期記憶性、標度無關性、多重分形特性;運用協同理論研究金融體系的創新機制;運用混沌理論研究金融體系的運作機制;運用系統動力學的理論研究金融體系的設立、激勵、約束機制;運用復雜性理論研究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與作用等。

2.系統金融理論可以應用于微觀金融研究??梢赃\用耗散理論研究金融資產定價、證券市場系統;運用分形理論來研究金融風險的測度問題;運用協同理論研究風險監管;運用混沌理論研究期貨市場、貨幣政策;運用系統動力學研究金融工具子系統、金融市場子系統、金融中介子系統、金融管理子系統;運用復雜性理論研究匯率波動、銀行體系等。

(六)系統金融理論的研究方法

1.強調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當前金融理論過于偏重于定量研究的現象,而系統金融理論認為,對金融系統的定量研究固然重要,但也不應忽視對金融系統的定性研究。對于研究對象,如金融系統的證券市場子系統,可以通過分形檢驗、ADF檢驗、R/S檢驗、李雅普諾夫指數、分數維等定量方法驗證證券市場系統的非線性;也可以采用定性的方法研究其耗散結構、層次性、多樣性、聚集性和非線性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達到對金融系統的正確而全面的認知。

2.注重采用系統建模和計算機仿真技術。非線性理論認為系統具有耗散性、混沌性、分形、協同、突變等特性,因此可以應用混沌系統的模糊邏輯控制、基于分形測度的非線性系統模型切換控制策略等仿真控制方法對金融系統進行協調控制;復雜性理論認為系統具有多樣性、聚集、流等特性,因此可以設計金融系統的Agent模型,應用MAS建模技術,建立MAS復雜系統仿真模型,借助Swarm等仿真平臺進行主體模擬仿真等;系統動力學認為系統的行為模式與特征主要取決于其內部結構。因此可以構建金融系統的系統動力學因果反饋模型,研究金融系統仿真模型的機理、金融系統的仿真與預測等。20世紀80年代后期先后有iThink、STELLA和Vensim、 Powersim 主流繪圖建模模擬軟件,為系統科學在金融系統研究中的應用提供了便利[17]。

四、金融理論的演化路徑及各金融理論的比較

研究金融理論的變化發展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把握未來金融理論的方向,縱觀金融理論的更迭可以發現,金融環境的變化、原有金融理論的缺陷以及相關學科的產生與完善三者的共同作用促進了金融理論的不斷革新。與此同時,金融理論的發展也帶來了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推動了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市場不斷地由簡單走向復雜,原有的金融理論已經不能指導復雜的金融環境,一些學者對新的金融理論的探索從而推動了新的金融理論的產生。所以金融理論的演化是有路徑可循的,如圖3所示:

從現代金融理論到行為金融理論再到系統金融理論,其演化路徑是符合社會經濟實踐需要的,但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二者已不足以應對當前金融系統的復雜性、非線性。系統金融理論為我們認識金融系統的復雜性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它采用有限理性、分形、混沌、協同、突變、反饋、仿真以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金融市場,可以更加接近于實際情況,更準確地揭示金融市場的演化規律,是指導金融市場體制建設、促進金融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有力工具。它與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有著本質的不同,如表2所示。

表1 現代金融理論、行為金融理論、系統金融理論的比較

系統金融理論不是對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的簡單繼承和發展,而是用一個全新的范式來研究金融系統及其運作機制。系統金融理論與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相比具有后者無法比擬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它完全擺脫了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的假設基礎,這使其結論的可靠性更高,主要表現在:

1.系統金融理論直接采用非線性、復雜性和系統動力學的分析方法研究金融系統問題,因而相對于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來說更接近于實際情況,其結論也就更有意義。金融系統本身具有多層次性、非線性、復雜性、動態性的特點,采用簡單的理性人假設(現代金融理論),或對有效市場假設條件作以簡單的放松(行為金融理論),都無法真正揭示金融系統的演化規律。

2.系統金融理論能夠解釋金融體系內部存在著的復雜的非線性作用機制。系統金融理論以金融系統為研究對象,注重運用非線性理論技術研究金融系統的的非線性行為,而不簡單地做非線性問題線性化處理,能夠更徹底和有效的處理非線性問題。

3.系統金融理論充分揭示了金融市場的演化運行機制,能夠達到對金融系統的認知、優化與控制。系統金融理論完全以金融系統的實際運行為基礎,不進行特別的假設安排,提出了對金融系統的認知、優化與控制的科學研究范式,這是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所不能觸及的。

4.系統金融理論能夠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來研究,并且可以借助計算機進行仿真檢驗,預測金融系統未來的演化規律,與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相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5.系統金融理論可研究處理社會、經濟、生態和生物等一類高度非線性、高階次、多變量、多重反饋、復雜時變大系統問題;研究對象也主要是開放系統,其建模過程便于實現建模人員、決策者和專家群體的融合。因此,系統金融理論與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的研究范式相比有著更為廣泛的應用前景。

綜上,系統金融理論具有很高的優越性,更趨近于現實,必然會使其成為未來金融理論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易憲容,黃少軍. 現代金融理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137-177.

[2]李士勇. 非線性科學與復雜性科學[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3-8.

[3]Buchen P.W, Kelly M. The maximum entropy distribution of an asset inferred from option prices [J].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6,31(1):143-159.

[4]方芳. 金融復雜系統脆弱性理論在金融危機分析中的應用[J].北方經濟,2011(3):44-46.

[5]Peters E. Chaos and Order in the Capital Market [M].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1991.(03):112-113.

[6]E.Panas.Long memory and chaotic models of prices on the London Medal Exchange[J].Resources Policy,2001(27):235-246.

[7]趙華. 混沌理論在經濟中的應用研究[D]. 福建:廈門大學,2005.

[8]王靜,孫園青. 金融生態系統的突變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08):18-20.

[9]Jan Frederik Slijkerman,Dirk Schoenmaker. Risk diver sification by Europea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EB/OL]. http://ideas.rePee.org/P/dgr/uvatin/20050110.html,2005.

[10]鄭寶安.重新審視混業經營風險及其監管模式——基于協同理論視角的分析[J].新金融.2008(12):40-43.

[11]Cont R, Bouchaud J P. Herd behavior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 in financial markets[J].Macroeconomics Dynamics,2000,4:170-196.

[12]應尚軍,魏一鳴,范英,汪秉宏. 基于元胞自動機的股票市場復雜性研究一投資者心理與市場行為[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12):18-24.

[13]Koutmos, Saidi R. Positive Feedback Trading in Emerging Capital Markets[J].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11): 291-297.

[14]胡朝暉. 銀行資金頭寸管理的系統動力學分析[J].當代財經,2003(05):61-63.

[15]劉超.系統科學范式下的金融理論研究[N].光明日報(理論版),2010,8,24 (10).

[16]劉超.金融理論新范式——非線性復雜動力學金融理論[J].山東社會科學,2009,163(3):86-92.

[17]劉超,張偉.系統動力學視角下的匯率波動研究[J].南方金融,2012,121(1):60-68.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綜合實訓 實訓內容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Desig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Food Factories

MA Lizhen, LIANG Peng, HUANG Zongha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raining content

食品工廠綜合實訓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計劃中的重要實踐環節。食品工廠綜合實訓通常是以食品工廠實習、食品新產品科學研發或食品綜合性實踐教學等方式來實現的,食品工廠實訓是建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取得生產知識的重要階段。實訓者通過對食品工廠的產品結構、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產品的檢驗與開發、企業管理模式與營銷戰略、工廠設計等方面的認識與了解,鞏固和豐富課本知識,培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實踐操作技能,同時了解專業及行業特點,掌握專業工程技術及相關產業知識。

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工廠綜合實訓設計理念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自建系以來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分“四步走”的戰略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和考驗,并逐漸形成了獨有的先進綜合實訓教學理念:(1)綜合的實訓理念。構建多方位、多層面、立體式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工程素質、創新意識,實現由技能訓練向工程綜合能力培養的轉變。(2)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理念。以學生為本,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推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3)三個課堂相結合的理念。把校內實驗教學的第一課堂、校內教學計劃外開展的學科競賽、創新實驗等教育活動的第二課堂和校外實訓活動的第三課堂有機結合,互補互動,有效提高實訓效果和學生工程素質。

2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工廠綜合實訓設計思路

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實踐實施過程中要始終強調學校制定的“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文化鑄校”的16字方針,著實在“質量、人才、特色、文化”8個字上下功夫。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學生工程素質的提高,實行三個課堂的結合,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分層次、多模塊的實訓項目方案思路:(1)構建綜合背景下的實訓教學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從最初的實驗室驗證性試驗到以食品工藝學實驗的專業實踐技能綜合訓練;從課內理論教學擴展到課外實訓實踐,包括創新大賽、課堂興趣小組、研發基地科研課題項目、畢業實習和其它創新實踐訓練以至同校外企業聯合開發新產品的實踐訓練的三個課堂的擴展;從食品工廠認識層次到食品工廠基本實訓層次、食品工廠綜合實訓層次、食品工廠高級實訓層次。四個層面的層次擴展,注重學生在實訓中工程素質的訓練和養成。(2)推動三個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第一課堂為教學計劃之內的實訓任務,第二課堂為在校內的課外實訓,第三課堂為校外綜合實訓。三個課堂結合,在原有的第一課堂以基本技能訓練為主到第二課堂更多地體現創新實踐,在教學方式上也由以教師緊密型指導為主轉為教師松散型指導為主,而更多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3)提升教學手段。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計算機網絡教學等方式,結合計算機模擬工廠崗位的仿真技術,教學網絡化管理,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通過這種教學手段提高實訓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自主研學,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網絡化教學平臺。(4)食品工廠面向學生開放。食品車間進一步實行全面開放政策,為學生提供具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學要求和較大發展空間的實踐性教學實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和教學計劃,自主選擇上課時間和訓練層次,改變學生長期以來被動、刻板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3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工廠綜合實訓設計構架體系

食品車間的綜合實訓體系分為4個層次:第一層:食品工廠認識層次。包括實訓課程多媒體展示、食品機械設備運行原理、食品產品生產過程、食品檢驗與檢測4個模塊。第二層:食品工廠基本實訓層次。包括產品食品加工的工藝條件控制、食品機械設備實際運行過程、食品產品質量檢驗、生產組織管理4個模塊。第三層:食品工廠綜合實訓層次。包括食品研發技術方案、食品工廠建廠設計、模擬崗位職責實訓3個模塊。第四層:食品工廠高級實訓層次。包括工程創新綜合平臺模塊,含各類競賽和大型的工程創新課題。

在以上四個層次中,第一層次為基礎,第二層次為主體,第三層次為擴展,第四層次為提高。

4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工廠綜合實訓設計內容

4.1 生產工藝技術及生產設備

學生在進行食品工廠實訓時應多方面了解食品生產設備的實際狀況,掌握食品生產工藝技術水平的相關知識。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實訓期間讓學生掌握食品工廠產品的生產工藝流程和操作規程,了解各道工序的技術參數和工藝效果,從技術原理、產品質量、設備投資、成本、安全、衛生等方面綜合分析工藝的特點、合理性及先進性。學習和掌握在生產過程中控制產品質量的操作與檢驗方法,了解和分析常見產品質量問題的產生原因,并嘗試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2)讓學生了解主要生產設備的型號、結構特點、技術參數、適用范圍、生產廠家及購置費用,收集有關設備的技術圖紙或繪制草圖。分析設備性能與產量、質量的關系,學習主要設備的操作要領和常見故障的排除方法。(3)還要讓學生了解生產車間、冷庫、鍋爐房(蒸汽發生器)、工廠內各車間相互走向、輔助部門、實驗室、生產設施、排水系統、換氣系統等主體建筑和輔助設施的整體分布、面積分配及各個建筑特點。

4.2 生產衛生防范措施

實訓期間培養學生的衛生安全意識尤其重要。相對其他行業的工廠,食品工廠的生產衛生要求就相對較高。食品專業的學生是食品行業的繼承者,是未來食品行業的中堅力量,為減少與杜絕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作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應深入了解食品企業的衛生要求、衛生現狀及衛生防范措施。

(1)食品工廠衛生要求。讓學生明確國家標準《食品企業通用衛生規范》(GB 14881)對食品工廠的生產衛生做了要求。要求食品在“原料—加工—成品—包裝—貯運—市場”的全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安全衛生和不被污染的環境之中。

(2)衛生防范措施。實訓期間,為模擬真實的工廠環境,讓學生了解采取各種衛生防范措施。首先,實訓期間在學生中建立衛生管理機構,設立衛生督導員,并有指導老師監督,對過程中所有食品衛生工作進行全面管理。其次,實訓前動員會上讓學生了解和貫徹食品衛生有關法律法規,并對學生進行衛生知識培訓,以提高學生的衛生防范意識。最后,從食品工廠環境、設施、設備、生產過程、學生個人等方面制定出詳細的衛生消毒方法,以便保證食品工廠衛生。

通過多方面讓學生了解實訓工廠的衛生現狀,結合對食品企業通用衛生規范的要求,在實訓結束后應達到掌握食品工廠衛生防范措施的目的。

4.3 產品開發及產品檢驗及

(1)產品開發。實訓期間食品工廠要為學生安排產品研發工作,具體包括新產品的開發、原有產品品質的優化、產品加工工藝的技術提升等內容。

新產品的開發是讓學生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新型產品的研制,包括新產品加工工藝研究、配方研究、設備選型、批量生產技術研究等。產品品質優化是讓學生對他們生產的產品品質的改良,通過配方調整、工藝改進等方法改善產品的色澤、口感、質地、穩定性等質量指標,如提高產品營養價值,延長產品保質期等等。加工工藝技術提升是要求學生對工廠現有生產出的產品工藝進行改良,主要目的是提高產品品質、節約原輔材料、減少生產能耗以及不必要的浪費,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產品開發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對實訓工廠的產品研發背景、研發思路、研發能力等方面做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2)產品檢驗。產品檢驗是實訓過程中讓學生對他們自己生產的產品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感官檢驗、理化檢驗和微生物檢驗,并將結果與標準要求進行比較以確定每項特性合格情況。感官檢驗主要是產品色澤、形態、組織、滋味及氣味、雜質等的檢驗;理化檢驗主要涉及的是產品的營養成分、有害金屬元素含量、農藥殘留量、中藥物殘留量、食品添加劑含量、化學致癌物質含量等的檢測;微生物檢驗主要包括細菌總數、大腸桿菌、致病菌(如沙門菌、志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方面的檢測。對于不同類的食品,因加工工藝不同,所選用的原輔材料不同,其檢測項目也有所不同。

4.4 實訓期間食品工廠的管理模式

實訓期間,食品工廠管理模式盡可能地效仿對食品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管理,并且有效地計劃、組織、領導并加以指揮和控制。為了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實現組織目標,有必要模擬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如實驗制度、安全培訓制度、研究制度、匯報制度、總結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規范實訓行為,以促進發展。

學生在實訓前應對當今企業幾種管理模式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解,在實訓過程中,應對所在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了解,并根據企業現狀和各種管理模式的優缺點對企業現有管理模式提出建議及具體可行的修改意見,以加深對企業管理的認識。

4.5 實訓期間的營銷戰略

實訓期間讓學生了解市場營銷戰略是企業市場營銷部門根據戰略規劃,在綜合考慮外部市場機遇及內部資源狀況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市場目標,選擇相應的市場營銷策略組合,并采取有效實施和控制的舉措。

為了使食品專業的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對企業的營銷戰略有正確的認識,能對企業的營銷戰略做出精確的把握,在工廠實訓過程中就應對所在企業的營銷戰略有一定的了解,對生產的產品進行試銷售,讓學生實地策劃銷售方式,試銷售前進行銷售預算,試銷售之后進行總結。

參考文獻

[1] 馬儷珍,劉金福,梁鵬,等.食品工藝學實驗[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 何維澤.基礎實驗基地建設的探討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131).

[3] 畢建杰,常安瑛,等.科研與實驗室建設有機結合 探索實驗室開放管理新思路[J].高等農業教育,2002(82).

[4] 趙成軍,石志標,等.實驗室開放新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3(145).

[5] 何維澤.基礎實驗基地建設的探討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131)

[6] 王漢成,劉明,朱龍彪,等.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與開放式創新實踐實驗室的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3(5).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范文第5篇

[關鍵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等教育正從大規模高速度擴張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轉變。目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成為提升中國工程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推動建設一流本科專業的重要舉措[1]。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發端于美國,2006年中國教育部開始組織試點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經過10年的發展,2016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工程教育《華盛頓協議》組織,標志著中國高等工程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標志著中國產出的工程師具有國際互認的競爭資格,相當于中國高等教育培養的畢業生拿到了進入國際就業市場的 “通行證”[2-3]。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產出導向的教育體系和持續改進的質量觀三個方面,以學生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達成指導教師日常教學活動,學生的表現是工程教育成功與否的焦點[4]。

材料科學與工程是一個涉及材料學、工程學和化學等方面的較寬口徑專業,屬于工學學科門類之中的一級學科。截至2019年初,中國40余所高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大大提高了中國材料工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材料類專業是專業布點數最多的工科專業之一,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對于中國工程教育的整體質量具有決定性影響。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重慶交通大學“十三五”期間重點建設學科,是學校“交通+材料”重點新興交叉培育學科和重點專業特色提升學科。重慶交通大學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認證工作作為材料類專業發展的突破口,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和專業內涵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及區域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鑒于此,課題組將結合重慶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圍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從培養目標、教學模式、畢業要求、課程體系、持續改進、師資隊伍等方面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研究,以期為相關高校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一、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介紹

重慶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歷史可追溯到1951年建校時成立的建材教研室,服務川藏公路建設;2000年,本專業獲批材料學碩士授權點;2001年,本專業開始招收本科學生;本專業是重慶市重點學科、重慶市特色專業建設點、重慶市“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及特色學科專業群;2015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2018年本專業獲得重慶市首批“一流專業”稱號。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緊密結合交通、土建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的人才需求,“立足交通、服務西部、輻射全國”,是西南地區唯一以培養交通土建材料人才為主的專業。本專業已有60余年歷史,形成了學科基礎扎實、教學科研平臺優勢突出、產學研融合的“材料+交通”多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特色。

目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校生600余人。2016年,學校對材料類專業實行大類招生;2018年起,本專業生源地拓展到20個省市。本專業生源主要以重慶市為主,約占55%~66%,這與學校立足西南經濟發展需求的定位相符。2016~2018年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均達到95%以上,升學率達20%左右。

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圍繞“材料+交通”的新工科學科專業,以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為導向,將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為“基礎培養+工程培養+綜合培養+創新培養+國際化培養”的五級基本架構,著重建立和完善以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著重建立和完善工程培養和綜合培養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既要培養學生專業業務能力和工程素養,還要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強調職業道德和安全與環保意識等綜合素質。

(一)人才培養目標要與社會經濟發展、學校定位緊密結合

從行業、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學校“交通+”學科專業發展目標要求出發,確立了以交通與土木建筑材料研究與應用為特色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綜合考慮本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后5年左右能夠達到的職業和專業成就,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引領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路。一是對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解讀及使用指南(2018版)》要求,修訂培養目標,重組課程體系,深化課堂改革,健全評價機制,完善條件保障,著力建立持續改進機制。二是根據專業定位,深入東南大學、同濟大學、長安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廣泛調研,分析了在課程設置、辦學定位等方面的區別,更加清晰地明確了我校材料專業以交通土建材料為主的培養特色。同時,結合我校“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辦學定位,本專業針對交通土建材料復雜工程問題開展人才培養,是典型的工科專業,與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管理工程等優勢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交通特色鮮明,辦學歷史長,資源充足。三是專業人才定位與我校人才定位一致。我校的人才定位是“培養基礎知識扎實,適應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為“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強,富有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與學校人才培養定位是一致的。四是根據畢業要求和服務面向,深入行業、企業調研,參照職業資格標準,分析行業、企業用人需求,確立了土木工程材料和材料工程檢測技術兩個培養方向。本專業學生畢業后能夠研究、分析和解決材料領域較復雜的工程問題,能夠勝任交通與土木建筑工程有關的材料設計與研發、工程應用、質量檢測、技術管理等工作,以更好地服務交通運輸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全過程學習指導模式改革

傳統的傳授式學生培養是以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教室為中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主動性較差、學習質量評價欠科學。以學生為中心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效果為中心,強調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全過程性,從關注生源、入校學習到就業發展全程跟蹤指導,貫穿學生從入口—出口的全過程[5]。以學生為中心,就要考慮學生作為個體“人”的發展需要,激發學生的個人潛能,進而貢獻社會。以學生為中心,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畢業要求等,要讓學生知曉畢業時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了解實現畢業要求的路徑,了解課程學習與實現畢業要求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本專業建立了學生思想跟蹤機制、“2+2”學業與專業相結合的學習指導導師制、學業幫扶機制、學籍警示機制,專業教師在學生學習指導中發揮主力作用,開展學生學習指導、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心理輔導等,選拔學生盡早融入教師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素養。以學生為中心,就要實現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貴在參與、貴在指引,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養,從學生畢業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出發,打牢知識基礎,發展創新能力,提升工程素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無論在教學水平、業務素養,還是創新能力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強調知行合一,課堂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讓工程實際案例、科研項目進入課堂,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技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圖、文、音、像、影并茂的特點能夠創造出更好的教學環境,是當前一種有效的現代教學手段。雨課堂、超星智慧課堂等智慧輔助教學工具的運用,增強了師生互動交流,覆蓋了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三)以產出導向為目標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解讀及使用指南(2018版)》規定了“12條能力要素”,圍繞“學生能做什么?學生該做什么?學生會做什么?”展開,體現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支撐專業培養目標,體現本專業特色[6]。深化工程教育認證理念,必須牢固堅持立德樹人這一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立德樹人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本質要求。立德樹人的重點是以德為先、能力為重,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將課程思政全覆蓋,真正做到各類各門課程與思政課程相結合協同育人[7]。將“兩路”精神融入思政課程,推進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建立 “三全”育人體系。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畢業要求的重要標準,也是高校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關鍵內容。為了支撐畢業要求的達成,本專業開展了產學研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制訂了“1.5+2+0.5”的大類招生、專業模塊、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第二課堂”課程體系,模塊化設置了素質拓展、專業拓展、前沿微型、創新創業課程。加強國家級、省部級和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將企業技術需求引入畢業論文(設計)。結合行業發展、區域需求、專業特色,依托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道路與橋梁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校外實習基地國家山區公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智翔鋪道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等校企資源,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工程實踐平臺,著力以畢業要求為準繩綜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四)對支撐畢業要求的課程體系進行建設

課程體系是支撐畢業要求的達成的靈魂,合理與否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8]。結合企業、行業、教學反饋意見,依據專業培養目標及培養要求,以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規定的12條畢業要求為準則,建立支撐畢業要求的課程體系,形成課程體系與畢業要求的關聯度矩陣。本專業課程體系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學科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第二課堂等環節,各環節按照逐步、關聯、推進的方式進行。本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強調數學與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類課程的重要性,確保學生能夠應用數學與自然科學的基本原理,解決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強化工程基礎類和材料專業類課程的教學,通過工程基礎類課程、材料專業基礎類課程以及土木工程材料、材料與工程檢測技術模塊專業課程綜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專業能力;通過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論文)、參與工程項目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創新能力,鍛煉理論知識工程應用能力;通過人文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培養學生在從事材料科學研究領域及工程實踐時擁有所需的理想信念、語言、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基本知識,服務于社會。本專業以材料科學基礎、膠凝材料及制備工藝、水泥混凝土及制備技術、瀝青及瀝青混合料、材料檢測技術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專業課程按方向劃分為兩個課程模塊:土木工程材料模塊和材料與工程檢測技術模塊,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特點選擇一個專業方向進行學習。專業通過細化課程目標,建立課程學習目標與畢業要求指標點的對應關系。課程體系的每門課程對畢業能力的達成要有明確的貢獻。教師要明確教學策略,強調學生的學習成果,而不是教師的教學內容,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建立開放的、啟發的、研究的課堂教學模式。圍繞課程目標,設計學習任務,通過作業、案例分析、課程設計、實驗調研報告、期末考試等多種考核方式,開展課程達成度評價,反映課程目標要求的達成情況。聚合優質資源,實施全員參與,打造線上“金課”、線下“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和社會實踐“金課”,推動“智慧課堂”變革,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做好虛擬仿真實驗實訓項目建設,開辟“智能+教育”新途徑。

(五)以持續改進理念推進教育質量文化建設

持續改進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之一,貫穿學生學習過程、培養方案制訂、師資隊伍建設、支持條件保障等方面[9-10]。一是建立健全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重慶交通大學高度重視教學管理機制的建設,現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校—院—系三級教學管理機制,各級教學管理的機構職能明確,相互補充。學校圍繞畢業要求建立了詳細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針對課程教學大綱的編制與修訂、課程設計教學、畢業設計(論文)等重要的教學環節,制訂了相關文件。主要依據學生座談記錄、學生考核結果、畢業設計(論文)等反映學生學習效果的材料,并結合聽課記錄、學生評教結果等內容,對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進行評價考核和持續改進。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包括校內和校外監控。校內監控建立了以“七評七導”為主線、面向教學過程的質量監控體系,對學校的教學質量進行系統化評估。其中“七評”包括專業評估、畢業實習評估、畢業設計評估、試卷評估、教材評估、實驗室評估和教學單位評估;“七導”包括教學方法、教師成長、學生學習、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教學管理和教學改革督導。“七評七導”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校外教學效果評價主要包括畢業生本人、用人單位、第三方機構等。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是教學質量評價的核心和重點,學校、學院和課程教學團隊都把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建立了完整的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包括學生評價、校紀教風學風督導、專家隨堂聽課、教學研討、試卷分析、課程建設、年終考評等。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教學和實習兩個環節。實驗教學按課程教學任務進行安排,對教學過程和環節的質量反饋按課程教學質量反饋機制進行,包括學生網評、成績分析等。一是建立了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機制,對本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各門課程考試、考核材料,包括考試、測驗、作業、實驗(實習、設計)報告、讀書報告、論文以及校內外問卷調查及跟蹤反饋資料等,根據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原理開展評價。二是建立了畢業生跟蹤和社會評價機制。畢業生跟蹤和社會評價機制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持續改進之校外循環的主要手段,包括畢業生跟蹤、用人單位評價和第三方機構評價。本專業持續改進機制如圖1所示。

(六)以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對師資隊伍的數量與結構、師資水平、教學投入和教學責任提出了明確要求[11]。教師數量和師資結構滿足各類教學活動需求,企業兼職教師實質性參與教學活動。專任教師的專業背景和工程背景需滿足教學需要,指導投入需滿足學生培養要求。這就需要建立一支教育觀念新、師德高、教學水平高、業務能力強、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結構合理、專兼職結合、有豐富實際工作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和教學骨干。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舉措有:(1)堅持立德樹人,落實“以本為本、四個回歸”,引領教師發展。師德為先,學校實施師德一票否決和同行專家評議制度,執行德、能、勤、績的綜合評價標準;切實鞏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2)引培并舉,提升師資水平。引進海內外優秀博士、知名教授和領軍人才,聘請工程技術專家進課堂;通過校內培訓與“傳幫帶”、境內外訪學、企事業掛職等方式,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通過“引進+培養+聘用”的方式,以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促進青年骨干教師成長、聘用企業優秀工程技術專家為重點任務,建立一支教學科研能力強、結構合理、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素質一流師資。(3)以本為本,健全基層教學組織。設立土木工程材料、材料與工程檢測技術課程組和實驗室,形成系—課程組—課程負責人分級負責的基層教學組織,圍繞專業核心課程,以優秀教師為帶頭人,打造教學團隊,全面落實“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制度。

三、結束語

依托學科專業優勢,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三大核心理念推進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打造具有“材料+交通”特色的國內一流本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明確合理,畢業要求導向清晰,課程體系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OBE)設置,教學活動以學生能力達成為目標,考核評價以課程考核、社會評價和畢業生評價三方為主,并有針對性地推進與持續改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學校創建一流本科教育的切入點,通過專業認證將實現該專業所培養的學生達到“華盛頓協議”的學歷國際互認資格,進一步助推人才培養的工程能力和國際視野。

[ 參 考 文 獻 ]

[1] 金達萊,張先明,陳世昌,等.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課程評價探索:以浙江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2(6):118-123.

[2] 徐三魁,王良,鄒文俊,等.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專業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實踐[J].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4(5):109-113.

[3] 劉寶,李貞剛,阮伯興.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大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4):157-160.

[4] 李志義.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學生中心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4(21):19-22.

[5] 趙亦希,陳佳妮,陳關龍.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導向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基本準則[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4(4):5-7.

[6] 李志義. 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成果導向理念[J]. 中國高等教育,2014(17):7-10.

[7] 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57-61.

[8] 王曉薇,姜龍濱.基于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計算機類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7(2):188-192.

[9] 徐升,林小英,裴義山,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J]. 高師理科學刊,2018,38(12):93-96.

[10] 孫晶,張偉,崔巖,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持續改進理念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8,97(7):71-73+86.

[11] 李華新,譚敏生.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1263(11):93-94.

[責任編輯:鐘 嵐]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范文第6篇

【頒布日期】 19910605

【實施日期】 19910701

【章名】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科學技術期刊的管理,促進科技交流,繁榮科技 事業,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的科學技術期刊,是指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 卷或年月順序編號、印刷成冊、以報道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連續出版物 。

第三條 科學技術期刊出版工作是國家科學技術工作和出版工作的重 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宣傳黨和國家的科技方針、政策和科技法律、 法規,公布新的科技成就,傳播科技信息,交流學術思想,促進科技成果 商品化、產業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服務。

第四條 科學技術期刊出版工作必須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 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遵守國家 的有關法律和規定。

【章名】 第二章 管理范圍

第五條 科學技術期刊包括:

(一)綜合性期刊,指以刊登黨和國家的科技方針、政策和科技法律 、法規,科技發展動態和科技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期刊。

(二)學術性期刊,指以刊登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綜合評述為主要 內容的期刊。

(三)技術性期刊,指以刊登新的技術、工藝、設計、設備、材料為 主要內容的期刊。

(四)檢索性期刊,指以刊登對原始科技文獻經過加工、濃縮,按照 一定的著錄規則編輯而成的目錄、文摘、索引為主要內容的期刊。

(五)科普性期刊,指以刊登科普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期刊。第六條 科學技術期刊,按其主管部門分為全國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

全國性期刊是指國務院所屬各部門、中國科學院、各民主黨派和全國 性人民團體主管的期刊;

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委、廳、局主管的期刊。

第七條 科學技術期刊,按其出版形式分為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正式期刊是指經國家指定的行政管理部門審核批準,并在省、自治區 、直轄市新聞出版局登記注冊,領取“期刊登記證”,編入“國內統一刊 號”的期刊。正式期刊包括公開發行和內部發行兩種。公開發行的期刊可 以在國內外公開征訂和銷售;內部發行的期刊只限在國內征訂和銷售,不 能出口和對外交換。

非正式期刊是指經中央各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科 委商新聞出版局審核同意,并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局登記注冊 ,領取“內部報刊準印證”的期刊。非正式期刊不編入“國內統一刊號” ,只能用于本系統、本行業、本單位指導工作、交流經驗、交換信息,可 收取工本費,但不得在社會上公開征訂和銷售。

【章名】 第三章 審批程序

第八條 出版科學科技期刊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明確的主管部門和主辦單位。

(二)有明確的辦刊宗旨、編輯方針和報道范圍。

(三)有健全的編輯部。專職編輯人員按任務定編,一般季刊(或半 年刊)不少于三人,雙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設一定數量 的專職編務人員。外文版期刊編輯部應配備外文專職編輯。

(四)有固定的出版、印刷和發行單位以及必要的經費和物質條件。

第九條 科學技術期刊實行“分口審核,總口審批”的辦法。

創辦全國性的正式期刊應當由主辦單位向其部委級主管部門申請。主 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國家科委在新聞出版署與國家科委商定的數額內審批。批準件抄報新聞出版署備案。

創辦地方性的正式期刊應當由主辦單位向其廳局級主管部門申請;主 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委,由科委商新聞出版局后 審批。審批前應當報國家科委核準。批準件報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署和當 地新聞出版局備案。

第十條 兩個以上單位合辦的期刊,必須確定主管部門和一個主要主 辦單位,由一個部門報批;中央單位和地方單位合辦的(含委托地方單位 辦的)期刊,由中央單位按第九條規定辦理。

第十一條 國家科委每年一月和六月辦理新刊和調整現刊的審批和核 準手續。中央各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委應當提前兩個月完成 審核工作,向國家科委報送申請報告、“期刊申請表”(一式二份)。

第十二條 創辦正式期刊,應當自接到批準件之日起三個月內到省、 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局辦理登記注冊手續。逾期未辦理登記的,原批 準件作廢。

主辦單位辦理登記注冊后應當及時出刊。自登記注冊之日起六個月內 未出刊的,原登記注冊自動注銷。

第十三條 正式期刊改變辦刊方針、刊名、主管部門、主辦單位、文 種、發行范圍、分刊或合刊的,應當按第九條規定報批。

第十四條 正式期刊變更刊期、增減頁碼、改變出版印刷發行機構的 ,全國性期刊由中央各主管部門核批,地方性期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 科委商新聞出版局核批,均需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局辦理變更 手續,并報國家科委和新聞出版署備案。

第十五條 新辦的期刊,五年內不得更改刊名和變動主辦單位;并應 當按期向中國版本圖書館、國家科委和新聞出版署繳送樣本。

第十六條 正式期刊每年只允許出版一期增刊。全國性期刊增刊由國 家科委核批;地方性期刊增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委商新聞出版局核 批。批準件報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署和當地新聞出版局備案。凡經批準出 版的增刊,均需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局辦理“期刊增刊許可證 ”。 增刊的宗旨、開本、出版形式和發行范圍應當與正刊一致,并在版本 頁上刊印正式刊號、增刊編號,在封面上刊印正刊名稱和注明“增刊”。 但合訂本及年度目錄索引不在此限。

第十七條 期刊因故停辦,主辦單位應當持主管部門的批準件到原登 記注冊新聞出版局辦理注銷手續,繳回“期刊登記證”或“內部報刊準印 證”;期刊停辦半年以上不申報者,由登記機關注銷登記,不得繼續出版 。凡注銷的期刊,由新聞出版局報國家科委和新聞出版署備案。

【章名】 第四章 管理職責

第十八條 各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委應指定專門機構和 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本系統或本地方的期刊發展規劃、期刊申報和期刊管 理工作,并對所管的期刊進行審讀和質量監督,在政治上和技術上負有直 接責任。

第十九條 主辦單位應當對期刊實施具體領導和管理,負責審核期刊 的重大報道內容和選題計劃,并對技術保密進行審查,在政治上和技術上 負有直接責任。

第二十條 編輯部門包括工作實體編輯部和根據需要組織的編輯委員 會。編輯部應按辦刊條件組建;編委會可根據需要,由主辦單位聘請本專 業領域的技術專家組成。編輯部門應負責擬訂編輯方針、報道計劃、選題 范圍以及審定稿等項工作。

編輯部應當貫徹辦刊方針,保證不斷提高期刊質量,爭取發揮最大的 社會效益,并與作者、譯者、審者、讀者密切聯系,收集反饋信息,不斷 改進工作。

第二十一條 編輯人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基礎,能嚴格執行國家的法 律、法規和政策。

(二)專職主編或副主編應當聘用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編輯人員 應當具有大專畢業或相當于大專畢業以上的學歷。

(三)熟悉科技語言、科技編輯、校對、出版業務,有一定寫作能力 和組織活動能力。

第二十二條 科學技術期刊應當實施有關國家標準和法定的計量單位 ,使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標準化、規范化。

第二十三條 科學技術期刊刊登廣告應當結合本刊業務,并要控制一 定數量,每期所占版面不得超過總頁碼的10%。

第二十四條 科學技術期刊的稿酬標準應按國家版權局有關規定執行 。

【章名】 第五章 獎勵和處罰

第二十五條 凡認真貫徹國家科技出版方針政策,辦刊質量高,效益 顯著的編輯部,各主管部門應當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

第二十六條 凡違反本辦法規定的,國家科委會同新聞出版署和有關 期刊主管部門,視情節輕重,責令檢查、??D或撤銷登記。

【章名】 第六章 附 則

第二十七條 科學技術期刊經商標注冊的刊名(含標識),以及所涉 及的原作品受法律保護。

第二十八條 與國外或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刊,凡在中國境內發行的, 由中方辦刊單位按第九條規定申請報批,并提供有關材料。

第二十九條 科學技術期刊,涉及國家秘密的,應按《中華人民共和 國保守國家秘密法》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十條 本辦法未盡事宜,參照新聞出版署頒布的“期刊管理暫行 規定”辦理。

上一篇:會計實務存貨練習題范文下一篇:后進生轉化工作目標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