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導師制工作計劃范文

2023-09-27

大學導師制工作計劃范文第1篇

大學生導師應善于抓住自己與學生的共同 “話題”———專業學習,以此為契機,及時了解學生專業學習中的困難、不斷鼓勵激發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樂于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每一件小事中感受到教師為人處世的性格、個性、 方式,并愿意以自身的學識、能力、思想引領學生,啟發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讓教師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滲透于導師工作中,從而對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產生影響。

1及時了解學生專業學習中的困難,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五專生年齡小,由于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中時常容易出現盲目、隨意、不上心的現象。 作為導師,應該從學生將來的就職導向與發展方向出發, 對學生現在的專業學習做好定位引導。 該班學生是音樂教育專業,因此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是大多數學生努力的方向。 那么,成為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需要什么條件呢? 自然離不開扎實的音樂專業與基本音樂教學技能。 而這些能力對于四年級的五專生而言,是否具備了呢? 據筆者的訪談調查,大多數學生對小學基本音樂教學技能的掌握還存在很大的困惑。 這對于4-5個月后即將進入小學參與教育實習的他們來說,解決這個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例如,分析小學音樂教材,學習如何運用教材進行教學;了解音樂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與方法,學習撰寫音樂課教案;掌握音樂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進行音樂課堂教學的試講實操訓練等內容都需要專業教師分階段、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梳理、講解和指導。 理論性的內容可以以系列講座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講解,教案撰寫則需要導師利用自己的課余點滴時間對學生進行小組式或個別輔導; 試講實操訓練則需要調動班級干部的組織管理能力, 以宿舍為單位,督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踐操作。 總之,這其中涉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不僅關系到學生將來的實習工作,還與他們的小學音樂教師招聘考試緊密相關。 因此,及時解決學生專業學習中的燃眉之急,自然能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導師對他們的關愛,學生在感恩之余還能感受到一份強烈的工作責任心與使命感。

2不斷激發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他們的學習動力

后進生最突出的表現是學習不積極、不主動,總是抱有偷懶的思想。 在筆者所帶領的班級中,《兒童歌曲彈唱》是由筆者擔任科任教師。 在教學初期, 有部分學生存在嚴重的學習惰性———課后不練習,遇到回課總是逃避。 事后,筆者了解了他們的學習情況,他們的學習程度確實低于其他同學,因此,筆者決定對這些同學的彈唱曲目在難易度上放低要求, 但是在回課周期的時間限制上依然是嚴格要求,要求堅持一周彈一首歌曲(若遇節假日或學?;顒悠?可以放寬至兩周回課一首歌曲)。 在此期間,已有個別學生有了明顯的轉變,能夠堅持認真回課,有的同學甚至在課余時間要求教師幫助指導。 筆者時常抓住這樣的機遇在全班同學面前及時表揚、鼓勵這些進步的同學,并借助這個小群體的榜樣效應,為其余的后進生鼓勁,激勵他們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改變自己。 教師如果總是以批評的眼光看待學生, 長此以往,會給學生造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這樣,學生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做什么都提不起勁,這種消極的情緒甚至可能影響他們一生的發展。 反之,表揚,總是能激發一個學生的自尊心與上進心, 導師要做的應是及時查找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因,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創造進步和發展的機會與階梯,讓他們在大家的 關愛中重 拾信心 ,在專業學 習中有 “歸屬感”。

3樂于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拓寬他們的學習視野

在這個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技術更新速度極快, 教師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 才能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 因此,導師首先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 緊緊圍繞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及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學生共享最新的學習理念與學習方法,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有時候,這樣的共享學習常常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筆者在參加本年度“培訓團隊研修項目”的國培學習中,參觀了廣西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校園, 并將這所小學校長———王瑾校長的校園主題文化創建報告帶回了學校,傳遞給了該班學生。 之所以這么做,因為王校長正是音樂教育專業出身,報告中,她多次提到在創建校園主題文化的過程中曾經的音樂專業學習給她帶來的無限靈感。 例如,音樂教育的核心是“美育”,王校長將這個“美”體現在校園的環境設置,校園主題色彩的運用,甚至是教師的著裝要求上,讓“美”以外顯的方式快速映入眼簾。 同時, 在她帶領的團隊的策劃下, 學校還通過內隱的方式借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影響著學生的道德規范、 價值觀念、 心理趨向等的形成。 再如,這所小學校標的設計,是王校長自己無數次不厭其煩地邊畫邊研究出來的, 她說這是音樂學習中持之以恒的精神帶給她的力量, 讓她終于找到了這個最能代表學校形象同時又具有豐富內涵的標志。

筆者之所以給學生介紹這些內容,是想告訴他們,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習不僅僅只是局限在彈唱跳這些技能學習范圍內,我們應當學會用更加開闊的眼界看待這個專業,將自己在專業學習中所得到的內容、方法、精神運用到今后的生活與工作中,正如古希臘生物學家、 散文家普多塔戈所說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被點燃的火把。”大學里的學習,學到更多的應當是方法, 是一種人生態度, 導師的工作重點正是如此,在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我們在教給學生發展的方法與能力時,更應該注重給學生提供多種發展的空間與可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愿望,點燃他們的心中之“火”。

綜上所述,及時了解學生專業學習中的困難,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不斷鼓勵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樂于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拓寬他們的學習視野,無論哪一種實踐方式,都要求導師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細心發現、用心體察、真心幫助、熱心奉獻,才能在實踐中以自身的一言一行感動學生,以自身的強烈責任心感染學生,從而獲得學生的尊重,充分發揮導師崗位的實效性。

摘要:大學生導師實踐工作中教師人格魅力的滲透與實現體現在教師日常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及時了解學生專業學習中的困難,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不斷鼓勵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樂于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拓寬他們的學習視野,這些都要求班導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細心發現、用心體察、真心幫助、熱心奉獻,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使導師崗位充分發揮實效性。

大學導師制工作計劃范文第2篇

陳本永:男,1965.12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博士,清華大學光學工程專業博士后;教育部“微/納驅動、測量及其應用”創新團隊帶頭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點資助培養人員,浙江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資助對象,校教學名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參加973計劃項目1項和863計劃項目2項;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被SCI收錄30多篇、EI收錄4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0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各1項,以第二完成人獲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測量技術及儀器,微驅動器與微執行器技術,精密測量與控制技術。

研究領域

1. 納米測量技術及儀器

(1)激光干涉納米測量理論、方法及儀器

(2)納米材料和納米生物性能檢測與表征

(3)精密幾何量測量技術及儀器

2. 微驅動器與微執行器技術

(1)微納驅動器設計與制造

(2)微納執行器設計與制造

(3)微納操作/操縱系統設計與集成

3. 精密機電系統測量與控制技術

(1)微機電系統動力學分析

(2)微納運動控制方法與理論

(3)先進制造裝備測量與控制

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園區 浙江理工大學600號信箱 辦公電話:0571-86843988 電子郵箱:chenby@zstu.edu.cn

簡介

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自動化系教師,博士,副教授,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主要經歷:

1996.09-2000.07

河北建筑科技學院(現河北工程大學)

工業自動化專業

本科

2000.09-2003.03

浙江工業大學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碩士

2005.03-2008.06

浙江大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

博士

2012.07-2013.07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訪問學者

2003.03-至今

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

教師

主講本科生課程《自動控制原理》、《電路》、《控制系統計算機仿真》;研究生課程《先進控制理論專題講座》、《現代控制理論》

研究領域

傳輸受限的網絡化系統控制與濾波、多智能體系統的一致性分析與分布式控制

聯系方式

大學導師制工作計劃范文第3篇

一、校內新增博士生導師名單(61

人)

產業經濟學高萍陳冬林楊琦峰

思想政治教育夏江敬徐志遠

設計藝術學易西多管順豐張黔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徐曉英

固體力學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物流技術與裝備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建筑材料與工程生物材料學光電子及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動力機械及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技術結構工程市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土木工程建造與管理礦物加工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載運工具運用工程智能交通工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輪機工程船舶與海洋環境保護海洋工程結構環境工程工程與項目管理企業管理

劉立勝戴玉堂趙燕 史曉亮 吳超仲 吳青

曹明賀程曉敏王發洲 王欣宇 陶海征 趙文俞 魏明銳

張東生鄭建彬

徐寧谷倩李孟 徐家云 王軍武

雷紹民蘇義鑫

楊家其袁成清劉清胡勇呂林 劉敬賢 苗張木

李曄葉建木

程艷霞1

朱四榮 朱宏輝 李遠志 韓建軍 童杏林 高曙 黃斌 高惠民 徐良杰 朱漢華 初秀民 李廷秋 夏世斌 孫習祥 朱國甫 麥立強 饒文碧 曾德芳 徐宏毅

科技與教育管理張安富

二、校外新增博士生導師名單(7人)

大學導師制工作計劃范文第4篇

周炯槃,男,中國工程院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信息論奠基人,長期以來從事信息論、通信理論等領域研究,主持完成了“中國信息技術發展戰略與政策”、“高速信息網中關鍵基礎問題”等國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多項;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原郵電部“七五”期間重大科研一等獎、原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專著《信息理論基礎》、《通信網基礎》分別獲得原郵電部全國郵電院校優秀教材特等獎、原國家教委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原國家教委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等。

Jiongpan Zhou, male, is the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professor and supervisor of Ph.D. candidate, Honorary Director of Academic Committee of “Key Lab of Univers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e is the founder of information theory in China.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that Mr. Zhou engaged in the researches on inform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so on. He was in charge of multiple projects which were supported by Major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cluding “The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Key and Basic Issues in the High-Speed Information Networks”. Furthermore, Mr. Zhou obtained multiple award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Science Convention award, the first prize of the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during the 7th Five Years, and the first priz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here the latter two prizes were both awarded by former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is published books “Basis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Basis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obtained the special prize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s published by different academies which are related with the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e special prize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national-level excellent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where the first was awarded by former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latter two were awarded by former Nat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 吳偉陵,男,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變參信道的信息傳輸、移動通信及信息理論與編碼。長期從事信息與通信領域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和承擔97

3、863及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十余項,獲國家獎勵兩次、部級獎勵四次。近年來公開發表論文200余篇,專利7項,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專著4本:《信息處理與編碼》、《移動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和《移動通信中的關鍵技術》。曾任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信息論分會主席,廣電總局科技部專家委員。 田寶玉,男,1946年8月出生;北郵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信息理論與技術教研中心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9年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1982年獲北郵信息論專業碩士學位;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信號與信息處理、數字移動通信、信源編碼理論與技術;完成多項部隊、國家、部級以及橫向合作科研項目,多次獲軍隊科技成果獎,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編寫《工程信息論》、《信息論基礎》(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通信原理》(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等教材?,F任中國通信學會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委員會委員,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

Name: Tian, Baoyu Sex: Male

Date of Birth: Aug, 1946 Current appointment:

Responsible professor, Teaching &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UPT

Education:

? Received Master degree in information science from Beijing Institut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1982.

?Graduated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rom Academy of Military Engineering , Harbin ,in 1969.

Research interests: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igital mobile communication

?Source coding theory and techniques Science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complished many national , military, departmental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jects

?Had won prizes for military research contribution many times ?Published many academic papers ?Have written a few technical books and materials ,such as “Information Theory of Engineering”,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

Other activities:

?Senior member of China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CIC) Member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Signal Processing Commission, CIC

林家儒,男,1958年1月生,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信息理論與技術教研中心責任教授,北京郵電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信息與通信理論、移動通信、通信系統等。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國家和部級項目五項。作為項目負責人正在進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等國家級項目三項。出版論著五本,在IEEE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SCI和 EI 收錄 20余 篇,發明專利5項。主要社會兼職:中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組成員。

Jiaru Lin, male, is the professor and supervisor of Ph.D. candidate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sides, he is also the responsible professor in the 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 in this University. Furthermore, Prof. Lin is the commissioner in both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y Committee and the Teaching Steering Committee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ember in the Expert Group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His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nform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As a project manager, Prof. Lin has finished five projects which are either state-level or ministry-level. Currently, being the project manager, he is taking charge of three national projects, including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So far, Prof. Lin has published five books and holds five invention patents. He has also published about 50 papers in IEEE or others, 20 of which can be indexed by either SCI or EI. 呂鐵軍:男,1969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獲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到2002年在清華大學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6月破格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9月前往斯坦福大學作訪問教授,與美國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和享有“DSL之父”美譽的J. M. Cioffi教授進行數字通信方面的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的物理層技術。在世界權威通信和信號處理雜志IEEE Trans.和國際著名通信會議上發表論文80多篇,其中SCI檢索文章8篇,EI檢索文章40多篇,受邀擔任IEEE ICCCAS’200

7、IEEE ICUWB’2009 TPC成員和IEEE ICCS’2008的分會聯合主席(Co- Chair)。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重大和博士點基金等項目。2006年度入選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目前是IEEE會員、電子學會高級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留學基金評審專家,擔任IEEE多個Trans.的審稿人。

Prof. Tiejun Lv: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Key Lab of Univers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t BUPT. In 2000, He received a Ph.D. degree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ESTC). From Jan. 2001 to Dec. 2002, he was a postdoctor i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P.R. China. In Jun. 2005, he was exceptionally promoted to the rank of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n Aug. 2008, he w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Within the period, He cooperated with Prof. Cioffi, who is a member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of US, IEEE Fellow and known as “father of DSL” to research advanced digital communications.

Prof. Lv has initiated and conducted numerous research and projects over physical layer of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which is his focused research area. He is now an IEEE Member and a Senior Member of Chinese Electronics Association. On IEEE Trans. and famo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80 papers, within which eight and over forty papers have been indexed by “SCI” and “EI” respectively. Prof. Lv has committed to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863 high-tech projects and Doctoral Fund and many other. In 2006, he won the award of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NCET)”. Prof. Lv has been invited as a reviewer for IEEE Transaction on Signal Processing,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tc. He has also been invited to act as a TCP member of ICCCAS2007, IEEE ICUWB’2009 TPC and a Co-Chair for the parallel paper sessions in ICCS2008. 王曉湘,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畢業,2001至2002年奧地利維也納理工大學移動通信研究中心訪問學者。1998年至今在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工作。正在承擔國家863項目“新型寬帶無線網絡多用戶協作傳輸關鍵技術研究”,“無線協作廣播/組播的多級傳輸與沖突控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于虛擬多天線的協作廣播”等多項國家級研究課題和企業合作技術開發項目“智能通信干擾模擬器”等,在LTE、協作通信、MIMO-OFDM、協作定位等研究領域發表論文6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4項。 研究方向為:寬帶移動通信與網絡融合,信息與通信理論,傳感器網絡定位技術等。

Email:cpwang@bupt.edu.cn Prof. WANG Xiao Xiang is doctor supervisor 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he research interests are Next Generation Wideb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Wireless Position Locating Technology etc.. She was graduated from BIT in 1998, and once was a visit scholar in Austr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Vienna from 2001 to 2002. Her research is now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863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with 4 patents and more than 50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area of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MIMO OFDM and Cooperative Position Locating area. 張惠民,男,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中國電子學會信息論學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曾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工程系主任。1965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學院,長期從事通信網,通信理論方面的研究。負責和參與近十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多項信息產業部、校級資助項目,數十項企業橫向項目。多次獲得郵電部科技進步獎,全國科技大會、北京市科技大會等多項獎勵。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5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錄近二十篇。

吳曉非,男,1968年出生。工作于信通院先進網絡技術實驗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6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師從周炯槃先生。此后一直工作于信息工程學院。目前主要研究復雜網絡,移動通信和IP QOS領域。

Wu Xiaofei, born in 1968, now is a vice professor of Lab of Advanced Network Technology(ANT). Ph.D in 1996, has been working in BUPT since then. Currently working on complex network,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IP QOS. 郭莉,女,1968年7月生人, 工學博士。信息理論與技術教研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軟件無線電、嵌入式系統設計。主持和參加的項目包括國家計委重點項目、北京市科委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973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 2003年前往德國FH Darmstadt做訪問學者,作為中方負責人參與德國教育和科技部支持項目的開發研究工作。多次在國際會議和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一項。為微軟全球‘ImageCup’嵌入式系統設計競賽全球第二名指導教師。獲得北京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為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北京科學技術協會會員。

Li Guo, female, PHD, was born in July 11th,1968. She is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supervisor of the graduated student in the 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 Besides, she is also the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Center for Found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She is also the advanced member in both China Telecommunication Institute and China Electronic Institute. Her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oftware radio and embedded application system design. She has undertaken and participated in many projects include the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project, the National 863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She has been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FH Darmstadt,Germany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2MN project which was supervisored by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MBF)in 2003. So far, She has published over 20 papers in IEEE or others. Awarded the second Place in Embedde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ImageCup Competition, Microsoft Corporation, as the team mentor in 2008. Awarded the title of “Beijing Excellent Youth Teacher” in 1998 and National excellent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in 2008. 張琳,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6年和2001年分別于北京郵電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和工學博士學位。2000年12月至2004年6月在韓國情報通訊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做博士后(Research Fellow)研究。2004年至今在北京郵電大學工作,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2008年7月起任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目前研究方向為:信息編碼、3GPP LTE(SAE)演進、移動互聯網智能業務開發、寬帶無線接入等。近年來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以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SCI論文5篇。出版教材、專著、譯著2部。

聯系方式:010-62283147,zhanglin@bupt.edu.cn http://ant.sice.bupt.cn Prof. Lin Zhang got his BS and Ph. D in 1996 and 2001, both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China. He w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University, Korea from Dec. 2000 to Dec. 2002. He went to Singapore and held a Research Fellow i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gnapore from Jan. 2003 to June. 2004. From June 2004, he works for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 lecture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He is now the deputy dean of 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nformation theory, QoS and policy control in networks and mobile Internet.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papers in IEICE, ETT and Springer journals. Contact: 010-62283147,zhanglin@bupt.edu.cn, http://ant.sice.bupt.cn 羅新龍,男,1972年生,2001年4月于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二級學會仿真算法專業委員會委員。研究興趣為最優化算法、數值微分代數方程、信號與信息處理、數字圖像處理、結構生物信息。以第一作者和獨立作者在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Software,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Chemistry等國際國內專業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篇,其中在SCI檢索的雜志發表和接受發表的論文4篇。具體發表論文情況見申請人的發表論文部分。以第一作者申請和獲得國內授權專利4項(見申請人發表論文與申請專利部分),作為項目的主要參加人員完成數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公司預研項目。

更多其他信息請見個人主頁:http:// Kai Niu received a B.S. i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a Ph.D i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esing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in 1998 and 2003 respectively. Then he joined the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 Center, BUPT. Currently he is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UPT. He is a senior member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cross layer optimization, iterative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gnitive radio. 賀志強,男,碩士生導師,現于北京郵電大學信息理論與技術中心從事教學科研工作。2004年于北京郵電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理論、無線通信中的信號與信息處理、無線網絡。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及企業合作項目多項。作為主研人員參與國家97

3、863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項。近年來發表SCI/EI檢索文章40余篇,出版信息理論與編碼方面的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8項,獲通信標準提案接受5項。IEEE會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員。

曾志民導師組

曾志民,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下一代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研究室主任、責任教授。獲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工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郵電大學科技處處長?,F任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長期從事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方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現主要研究方向為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及新技術,包括B3G/4G系統的關鍵技術、認知無線電及認知網絡理論及技術等。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家863計劃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博士點基金項目及與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項目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著作4部?,F任北京郵電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電子學會高級會員。

Zhimin Zeng, is a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rom BUPT. Prof. Zeng is currently the chief director of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 in BUPT, and supervisor of doctoral candidates. He also holds the position as the dean of School of Network Educatio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was once the chief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in BUPT. Prof. Zeng has been engag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many years. He has taken charge of or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national projects, such as the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63)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grams, Ph.D. Programs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cooperative program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key technology of B3G/4G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cognitive radio and network, etc. Prof. Zeng is a senior member of China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ember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and member of Academic Committee of BUPT. He has published 4 books, almost 100 papers in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馮春燕,女,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下一代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研究室副主任。獲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工學博士學位?,F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長期從事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科研與教學工作,現主要研究方向為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及新技術,包括寬帶無線通信系統空中接口關鍵技術、無線核心網網絡結構及控制策略、認知無線電與認知網絡技術等。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以及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項目,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幾十篇,出版著作4部?,F任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信號處理專家委員會委員。

Chunyan Feng,is a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She received her Ph.D. degree i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rom BUPT. Prof. Feng is currently Deputy Dean of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UPT. She has long devoted herself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er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key technology of the air interface in broadb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r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its control policy, cognitive radio and network, etc. She has led several state-level, ministerial-level and cooperative program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Prof. Feng has published 4 books, more than dozens of papers in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She is now a member of Signal Processing Committee of Experts affiliated to China High-Tech Industrialization Association. 石晶林,男,1972年生,教授,兼職博士生導師。1999年獲北京理工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博士學位,1999年-2001年為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后。2001年進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現任中科院計算所無線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F主要研究方向為寬帶無線通信系統,下一代異構網絡智能管理與控制,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空中接口關鍵技術,以及IPv6和移動IPv6關鍵技術等。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幾十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共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專著兩部?,F任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IEEE中國分會會員,中國計算機協會高級會員,北京信息通信協會高級會員,國家信標委寬帶無線多媒體組寬帶無線多媒體通信MAC技術標準小組組長等。

Jinglin Shi, is a professor of the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IC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AS) and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om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99 and severed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BUPT from 1999 till 2001. Prof. Shi entered the ICT/CAS in 2001 and is now the Vice Director of Advance Wireless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ICT.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network system of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ignaling system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eterogeneous network, the air interface architecture of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key technology of IPv6 and Mobile IPv6 Mesh Network etc. As an author of 2 books, and approximately 100 papers in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Prof. Shi has led several state and ministerial level projects and owns decades of national invention patents. He is now a member of IEEE China Section, a senior member of Chinese Computer Federation and a senior member of Beij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and a header of MAC standard team in broadband wireless multimedia group which is supported by 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 and Ministry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MII). 紀陽,男,1972年出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F為移動生活與新媒體實驗室負責人。2002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電信工程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移動互聯網業務與應用、移動通信網絡技術、移動智能終端技術和業務平臺技術領域的研究。主持及參與多項國家86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歐盟第六框架項目以及與國內外運營商和制造商之間的橫向科研項目。 Ji Yang,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Professor Ji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from school of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t 2002. Professor Ji is now responsible for the Mobile life and New Media Laboratory.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y,mobile terminal technology and service platform,etc. Having taken charge of several national projects, such as the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63)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Sixth Framework Program(FP6)of EU and research projects of network operators and manufacturers.

裘曉峰,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4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獲碩士學位?,F為移動生活與新媒體實驗室教師。多年來從事與寬帶網絡與業務相關的教學科研工作,曾作為主要參加人參加國家和省部級項目5項,負責企業合作項目多項,獲部級科技進步

一、二等獎各一次,發表多部專(譯)著,申請專利4項。近幾年的主要研究有:分布式網絡技術、網絡安全、下一代核心網絡架構、P2P技術與應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云計算等。

Qiu Xiaofeng,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Professor Qiu received her M.S. degree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pecialty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t 1994. Professor Qiu is now working at the Mobile life and New Media Laboratory. Having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national and enterprise projects on broadband networks field and won the Prize of ministry-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for two times. Her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distributed network technology,network security ,architecture of next generation core network ,P2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cloud computing,etc. 朱新寧,女,1970年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下一代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研究室成員。分別于1992年和1995年獲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學位、通信與信息系統工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科研與教學工作,現主要研究方向為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及新技術,包括B3G/4G無線資源管理技術、射頻測試技術、無線核心網網絡結構及控制策略技術等。先后承擔并完成了多項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以及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項目。

Xinning Zhu,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Prof. Zhu is now a researcher at the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 at BUPT. She received her M.S. degree in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BUPT in 1995. She has long engag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er interest is in new technology of broadband wireles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cluding B3G/4G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F testing technology and wireless cor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its control policy. Prof. Zhu has also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national projects, such as the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63)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grams, state and ministerial level programs as well as cooperative program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張同須,男,1964年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兼職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下一代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研究室兼職教授。1987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獲通信與電子系統工學碩士學位。多年來一直從事大型電信網絡的工程設計工作,現致力于IP及寬帶移動通信網絡的設計和研究工作。曾組織并承擔了CHINANET等大型全國性IP骨干網絡的工程設計,并編寫了有關的技術體制和設計規范,獲多個國家及部級獎項,發表數十篇論文,出版兩本專著。2001 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F任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工業與信息化部通信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Tongxu Zhang, is a professorate senior engineer.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Radio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1987 and received his M.S. degree in communications and electronic system. He has been engaged in projects upon designing of large-scale telecom network. Now he commits himself to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n IP and broad b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He has taken charge of or participated in the design of large-scale national IP backbone networks such as CHINANET and produced associated technical scheme and specification. He has won many national and ministerial-level awards, published dozens of papers and two books. From 2001, he began to take the State Council Government Special Allowance. Prof. Zhang serves as Vice-president and Chief Engineer of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Visiting Professor of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 member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徐強,男,1977年生。副教授,兼職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下一代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研究室兼職副教授。分別于1997年和2000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獲電信工程學院工學學士學位和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于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獲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超大規模片上系統的設計、調試與測試。目前已在上述領域于重要的國際期刊、高質量的國際會議上發表多篇文章;獲2004年歐洲設計自動化與測試大會最佳論文獎?,F任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大學導師制工作計劃范文第5篇

摘 要:為進一步了解云南省大學生創業現狀,通過對在校大學生、創業學生、創業教育的教師和政府部門的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了當前大學生創業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對促進云南省大學生創業發展提出相關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云南??;大學業;創業現狀;對策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向,高校在校人數的不斷增加,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生創業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云南省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業工作,幾年來大學生創業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為進一步掌握云南省大學生創業現狀,課題組對云南省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學生、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和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掌握了云南省大學生在創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對解決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大學生創業工作取得的成效

1.緩解就業壓力,促進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2012年,云南省高校應屆畢業生達12.79萬人,2013年達13.8萬人,今年約有15.4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加上往屆未就業畢業生,共有超過18萬名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1]。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自主創業成為了緩解就業壓力的一種有效途徑。據統計2012年全省大學生自主創業人數為1 119人,2013 年全省創建大學生創業園區55個,入駐項目600多個,通過“貸免扶補”政策扶持了4 926名大學生創業,帶動14 788人就業,創業扶持比例達8.2%[2]。由此可見,創業對緩解就業壓力,為大學生提供展現自我、實踐夢想、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大學生創業精神

創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創業者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較高綜合素質能力。作為創業的主體—大學生,通過參加創業與創業實踐活動,能充分調動自身主觀能動性、積極調整心態、培養自立自強意識、艱苦奮斗、吃苦耐勞、開拓進取的精神,同時在創業過程,能不斷發現自身不足,并通過自主學習、參加各種培訓的機會來提高綜合素質,以適應創業發展不同階段的需要。因此,大學生通過創新創業活動的鍛煉,不僅使自身素質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了提升,也使自己的夢想得到實踐。

3.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云南省高校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廣泛開展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大學生創業活動,并利用輿論手段、如網絡、廣播、手機微信平臺、報刊雜志等形式宣傳大學生成功創業的典型案例和事跡,并將那些成功創業的企業家、大學生請進學校、走進教室,與大學生面對面共同分享他們創業、成長的經歷,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何為創業,如何去創業。其次政府在政策上給予了極大的支持,2009年云南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貸免扶補”政策,將高校畢業生小額擔保貸款額度提至10萬元,減免相關稅收,免擔保,免利息,提供咨詢、創業培訓、創業導師和跟蹤服務幫扶等。這些創業政策、創業活動,為大學生創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創業氛圍、政策保障和平臺。

二、云南省大學生創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創業教育有待進一步完善

自2009年開始,云南創業教育有了較好的發展,特別是KAB創業教育課程的實施,培養和鍛煉大批有意創業的大學生。

目前云南省大學生創業教育有以下幾種形式:(1)創業培訓和創業課程。為激勵大學生創業熱情,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開展了創業培訓和指導,并將創業教育納入到學校教學計劃中,將就業形勢分析、職業生涯規劃、素質能力測評、就業觀念教育、就業心理引導、擇業求職技巧與創新創業教育等內容有機統一起來。(2)大學生創業大賽。通過開展“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大賽、職業生涯設計大賽、邀請一些優秀企業家及成功創業的大學生到校為大學生作報告來引導大學生敢于創業、勇于創業。(3)大學生創業基地和孵化基地的建設。通過創業基地的建設,使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得以實踐,提高動手能力。

創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1)創業教育未完全納入到教學實踐環節中。目前,云南省各高校開展了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但因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實際動手能力,因而學生對創業的認識只停留于理論層次上。(2)創新創業大賽局限于紙上談兵。開展大學生創業大賽有利于鍛煉、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但目前大多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方案局限于紙上談兵,沒有太多的可操作性。(3)師資力量薄弱。云南省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大多為兼職教師,極少部分為專職教師,有過創業經歷或企業工作經歷的占極少數,因此這種參差不齊的師資力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2.創業精神有待進一步提高

所謂創業精神是指以創新精神為指導把創新觀念轉化為創新實踐藍圖的思維操作意識[3]。云南省大學生在創業精神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創業積極性不高。云南大學生對創業熱情普遍不高,創業觀念還未深入人心,社會、家庭和大學生對創業還存在一定的誤區。(2)創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云南大學生創業存在成功者少,失敗者眾,典型少的現象,歸根到底與大學生創業能力有很大關系。(3)創業意志不堅定。創業過程是一個極其漫長、艱苦的過程,它需要堅持不懈的毅力,但一些大學生缺乏這種吃苦耐勞、堅定不移的意志。(4)創業心理不成熟??v觀云南省大學生整體創業精神,普遍存在承受創業壓力、承擔創業失敗方面的不足,因此很多大學生不愿不想去創業,而愿意追求或守著一份安穩的工作。

3.創業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

近幾年來,國家、云南省政府和各高校紛紛出臺了一些鼓勵、扶持大學生的創業政策,但這些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仍存在不足:(1)創業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據調查,在校的很多大學生雖然知道在校期間可以創業,但對政策并不是很清楚,在問及你是否了解目前云南省的大學生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時,8.5%的是很清楚、30%的一般了解、61.5%的不太了解,由于對創業政策的不了解,使一些有意創業的大學生因資金、技術等望而止步。(2)創業政策執行力度不強,創業服務不到位。雖然在國家、云南省層面一再強調要高度重視、大力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并出臺了相關的優惠政策,但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部分政策執行不到位、創業配套服務未跟上。

三、促進云南省大學生創業的相關建議

1.轉變觀念,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認為大學生畢業面臨的是就業、考事業單位、公務員、進國企而不是創業;學校在培養學生時,注重的是就業培養,而不是創業培養,致使社會、家人、朋友、親人對大學生創業的不認同、不理解、不支持,因此為給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學校應注重創業就業教育,積極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創業,并根據學?;厩闆r、大學生特點,開設相應的創業教育課程,創業培訓課程、各類型的創業講座和積極推進創業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并建立有效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幫扶機制。其次社會要充分利用媒體優勢,挖掘大學生成功創業的典型案例,做好宣傳工作,給大學生樹楷模、樹典型。作為家人、學校應給予充分的關心、關懷,鼓勵大學生創業、勇于實踐夢想、敢于創新、挑戰自我。政府應根據大學生創業特點,出臺、調整創業政策,加大創業扶持力度,為大學生創業搭建平臺。

2.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大學生創業質量

大學生作為創業的主體,其綜合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創業成功與否。因此,作為大學生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好職業規劃,找準發展方向,分析自身不足,利用參加培訓、創業實踐活動和選修相關課程來提升綜合能力;其次學校要勇擔當重擔,做好大學生創業教育,并根據學生的需求,開展相應的培養、培訓、創業指導和幫扶工作,幫助大學生解決在創業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和困惑。

3.完善、落實好大學生創業政策,加大創業扶持力度

為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創業、提高創業率,政府、學校和社會要各司其責積極做好創業政策的宣傳、落實和服務工作,把黨和國家關于大學生創業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為有志創業的大學生搭建平臺、開通渠道,圓創業夢。

4.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廣泛開展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精神

大學生創業教育是大學生創業的內部動力基礎[4],它是一種思想意識教育,只有通過創業教育喚醒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才能激發大學生創業激情[5]。為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激情,高校應適時調整大學生創業課程,并通過各種有效途徑豐富創業教育課程內容;其次也可以聘請學術界、企業界、管理咨詢界、風險投資界等領域的專家任本校講師,充實大學生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豐富大學生創業教育內容和形式;最后各高校要積極與一些資金實力雄厚、企業文化環境較好的企業合作[6],建立創業實踐基地,并推薦符合條件的創業大學生到創業基地進行實踐,為大學生創業搭建實訓平臺,通過這種實踐活動激勵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提升大學生創業精神。

參考文獻:

[1] 徐前,朱紅霞.2014年云南省超過18萬名高校生需要就業[N].云南日報,2014-03-26.

[2] 代基凱,馬粒.創業現狀穩步推進,我省高校畢業生去年創業比例破8%[N].春城晚報,2014-03-24.

[3] 鐘玉泉.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5):151-153.

[4] 楊邦勇.構建中國大學生創業政策支持系統的理論思考[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0,(2):104-108.

[5] 陸松福.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途徑探討[J].才智,2013,(18):253.

[6] 張國艷.大學生創業教育問題及對策[J].學理論,2013,(36):305-306.[責任編輯 吳 迪]

大學導師制工作計劃范文第6篇

主要學術兼職:

1.全國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委員會副理事長

2.湖北省教育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3.湖北省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委員會 副理事長

4.湖北省教育管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常務理事

一、主持的科研項目和獲得經費情況

1.蒲蕊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校長勝任能力模型研究”,課題經費2萬元,起訖時間:2009—2011年,項目批準號DHA090168

2.蒲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政府管理教育模式轉型的背景、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經費5萬元,起訖時間:2006—2009年。

3.蒲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制創新研究”,課題經費9萬元,起訖時間:2010—2012年,項目批準號10YJA880114。

4.蒲蕊主持,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中小學校長領導力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經費2萬元,起訖時間:2009—2011年。

5.蒲蕊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政府與學校關系的重建——一種制度分析的視角”, 課題經費3萬元,起訖時間:2006—2007年。

6.蒲蕊主持,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政府與學校關系的重建”,課題經費3000元,起訖時間:2006—2008年。

7.蒲蕊主持,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重點專項課題,“中美研究型大學創業教育模式比較研究”,后期資助,起訖時間:2009—2011年。

8.蒲蕊主持,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自主科研項目,“校長領導能力結構與發展模式研究”,課題經費2萬元,起訖時間:2009—2011年。

9.蒲蕊主持,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70后”學者項目,“中國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研究”,課題經費4萬元,起訖時間:2010-2013年。

10.蒲蕊主持,武漢大學海外人文社科項目,“歐美國家教育體制改革中的若干焦點問題研究”,課題經費5000元,起訖時間:2010-2012年。

11.蒲蕊主持,武漢大學校級課題“研究生教育彈性學制研究”,課題經費1萬元。

二、出版的著作

1.專著:《政府與學校關系的重建——一種制度分析的視角》,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專著:《當代學校自主發展:理論與策略》,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著作:《教育行政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著作:《教育學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參編著作:《教育體制改革攻堅》,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年版

6.參編著作:《教育學導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三、發表的論文

1.師生交往在學校教育中的深層意義(獨撰),《教育研究》(權威期刊、學校獎勵期刊)2002.1(中國教育報2003.3.22轉摘;中國教育學科發展報告(2002)轉摘)。

2.經合組織國家教育改革中的放權及其啟示(獨撰),《教育研究》(權威期刊、學校獎勵期刊)(CSSCI)2005.1

3.評估型政府與公共教育體制改革(獨撰),《教育研究》(權威期刊、學校獎勵期刊)(CSSCI)2006.6

4.教育行政的倫理精神(獨撰),《教育研究》(權威期刊、學校獎勵期刊)(CSSCI)2007.7,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 2008.1 全文轉載

5.政府與學校關系的重建——一種制度分析的視角,《教育研究》(權威期刊、學校獎勵期刊)((CSSCI),2009.3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校管理2009.5 全文轉載

6.對學校屬性的思考(獨撰).國外學術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2006.4

7.中國政府與學校關系的現狀與困境研究.國外學術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2008.7

8.義務教育供給中政府的責任.(獨撰)國外學術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2009.6

9.自主與開放:對教育學學科重建的思考(獨撰),《教育研究與實驗》(CSSCI)2006.1

10.公共利益:公共教育體制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獨撰),《教育研究與實驗》(CSSCI)2007.1

11.對西歐高等教育改革中“評估型政府”的思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06.1

12.教育與生活(獨撰),《教育研究與實驗》(CSSCI)2001.2(中國教育學科發展報告(2001)轉摘)

13.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學制改革及其啟示(獨撰),《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CSSCI)2006.1

14.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中政府的角色與作用(獨撰),《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CSSCI)2007.3

15.教育政策選擇與制度創新的公平價值取向(獨撰)教育研究與實驗(CSSCI) 2008.8

16.學??冃Ч芾硌芯楷F狀與發展動態分析.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CSSCI).2010.2

17.在班級中建立本真意義上的班級集體(獨撰),《教育評論》(CSSCI)2000.4

18.教育體制改革的公共利益取向,第二作者,《中山大學學報》CSSCI)2008.

419.自主發展:當代學校發展的走向(獨撰),《中國教育報》2004.9.,核心

20.有效的學校改進:一種實施策略的視角.教育科學研究.2010.3,全國中文類核心。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校管理2010.7全文轉載。

21.對學習型組織理論在教育領域中運用的反思(獨撰),《教學與管理》2005.5,全國教育綜合類核心

22.當代中國學校自身存在價值取向的思考(獨撰),《教育探索》2003.1,全國教育類核心

23.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路徑(獨撰),《教學與管理》2006.1,全國教育綜合類核心

24.政府與學校關系的重建——一種制度分析的視角,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校管理2009.5 全文轉載

25.教育行政的倫理精神(獨撰),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 2008.1 全文轉載

26.認識學校的自主性 發展學校的自主性(獨撰),《寧波大學學報》200

3.5

27.我國落實教育科教興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基本實踐模式(獨撰),《現代中小學教育》2000.4

28.論教育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獨撰),《現代中小學教育》2000.4

29.行動研究:教師成為教育變革主體的有效途徑(獨撰),《中小學英語教育》2006.9

30.大學自主創新與跨學科人才培養(獨撰),《高等教育創新與跨學科人才培養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1.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中政府作用(獨撰),《教育服務經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際學術會議,2006.11

32.研究型大學國際化:中國的實踐與經驗,《高等教育國際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際學術會議,2009.11

33.義務教育質量與績效責任制度,全國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11

34.Equity Value-ori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Choic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formation Practice and Challenges Faced of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獨撰),“Gaining educational equity around the world”,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008.3

(35)有效的學校改進:一種實施策略的視角,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校管理2010.7 全文轉載

四、獎勵

1.論文“論教育行政的倫理精神”,于2011年獲得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論文“師生交往在學校教育中的深層意義”,于2004年獲得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3.專著《當代學校自主發展:理論與策略》,于2007年獲得武漢大學第十一屆(2004-2006)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4.專著《當代學校自主發展:理論與策略》,于2008年獲得湖北省第五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5.2009年9月獲得“武漢大學優秀教師”的稱號。

6.專著《當代學校自主發展:理論與策略》,于2009年獲得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首屆優秀學術著作獎二等獎。

7.課題《中美研究型大學創業教育模式比較研究》成果,獲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研究成果獎三等獎。

五、國際學術會議與對外交流

1.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作為國家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公派訪問學者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訪問交流。

2.2005年3月,赴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訪問交流。

3.2008年3月參加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召開的主題為“增進世界教育公平”的國際比較教育會議,提交了會議論文,并做了題為“Equity Value-ori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Choic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formation Practice and Challenges Faced of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的報告。

4.2008年4月,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的邀請,做了題為“Changing Government-School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Education”的學術報告。

5.2006年11月,參加在中國寧波召開的主題為“教育服務經濟社會”國際會議,提交了“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中政府作用”論文,論文被收入到《教育服務經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2009年11月,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中山大學的邀請,出席在廣州召開的主題為“研究型大學國際化:機遇與挑戰”的國際會議,并做了題為“研究型大學國際化:中國的實踐與經驗”的大會主題發言。

上一篇:德慶縣渡口渡船安全范文下一篇:第一次工業革命說課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