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物流工程論文范文

2023-09-16

物流工程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建筑工程;屋面工程;防水工程;施工技術;工藝

一、基于建筑工程的屋面防水施工技術問題

經過多年的建筑工程施工實踐總結,屋面防水施工技術有了較大改進,然而,屋面漏水等問題仍然層出不窮。就建筑工程而言,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技術質量高低對建筑的使用期限與人們生活水平有著重大的影響。屋面防水在整個建筑工程施工地位不可動搖,如果遇到屋面漏水問題,就會困擾著住戶的正常生活。據有關屋面防水滲漏原因統計表明:設計存在問題占20%到28%;材料不良占20% 到26%;施工問題占46% 到49% ,管理、維修、使用不當等其它問題占2% 到4%。

(一)設計不合理

在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設計時,如果對排水坡度設計方案不適當或者是達不到建筑工程規定標準,就會嚴重影響后續作業的開展;關于建筑排水系統的規劃,其合理與否直接關系著防水技術進展情況,一旦出現設計不適當,就會使得建筑排水系統運轉不良,導致屋面時常積水,久而久之,在水分滲透與雜質腐蝕作用下,造成房屋漏水。這就需要力求排水系統合理完善,避免屋面積水問題的出現,為屋面防水施工技術的實施做好準備。

(二)所用材料不達標

當前,在建筑市場上,存在不少質量低下的防水材料。這些材料并不具備良好的防水性能,在低溫下容易脆裂,而在高溫時就會出現融化,且不具有較長的應用期限。低質量的防水材料如果被應用于建筑屋面防水中,就會在屋面方面留有質量隱患。當前,不少建筑工程出現的滲水漏水現象就有可能是所用防水材料質量不達標引發的。

(三)施工質量問題

不少施工建設企業并未著重屋面防水工程,這就造成與其它施工技術相比,屋面防水技術研發不足,設施滯后,還未形成完善化質量管理體系,相應的配用技術開發力度不足。在具體施工時,新技術推廣應用往往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因而并不能確保屋面防水施工的順利進行。

(四)使用中維護與管理問題

由于屋面長年累月處于外界自然條件下受到房屋結構變形及經常性的冷熱交替變化的影響,以致屋面防水層不可能保證長期完好無損。有的人甚至在防水層上鑿眼打洞等,加速了防水層的腐爛、老化,因而屋面逐漸出現滲漏。

二、屋面卷材防水施工技術的應用

建筑工程中的屋面防水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為確保建筑物具備良好的防水性能與使用性能,就應該應用科學合理的施工技術,力求做到不滲不漏,排水暢通。下面就分析屋面卷材防水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一)卷材防水層所具備的特性

當前常用的合成高分子卷材是以硫化型當作代表的,如三元乙丙橡膠卷材和氯化聚乙烯橡膠共混卷材,其特點是結構穩定、耐高溫、耐低溫、耐穿刺等,應用較為廣泛,可采用溶劑性粘結劑與之配套使用。

(二)卷材防水層施工要點

1、合理確定卷材厚度

卷材厚度關系著防水層對基層結構變形、雨水侵蝕、人為穿刺等外力作用的抵御能力強弱。在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技術相關規范中,對不同材料組成的防水層厚度作出規定。在材料進場之前,應該應用測厚儀對卷材厚度進行測量。

2、重視配套材料

在建筑屋面防水施工時,不但要用到防水卷材,而且需要應用多種配套材料,像粘結膠、密封膠、端頭封口固定壓條、涂膜增強材料等等。配套材料能夠在防水層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如應用高性能的雙面粘結膠帶密封條對所用卷材進行粘結,可大大增強防水層的可靠性能。

3、膠粘劑要開展耐水性能測試

卷材的膠粘劑或雙面膠粘帶可以把基層和卷材進行緊密連接,最好不要讓其性能大幅度降低,特別是在接縫受水浸泡的時候,性能更應該得到保證,否則會損壞粘結而導致開縫,引發屋面滲漏,所以相關規范規定,在浸水7d條件下的粘合性能保持率不得小于70%。

4、卷材搭接方面以及寬度

合理規劃卷材搭接方向,充分認識坡度與振動作用帶給卷材的影響,避免卷材因坡度過大、振動過強、自身高溫軟化等因素引起的下滑問題。為了方便施工的開展,通??梢皂樜菁狗较蜻M行鋪貼,搭接方向與流水流動方向保持一致;當在垂直屋脊方向進行卷材鋪貼時,每層卷材必須自屋脊開始向檐口或天溝方向鋪貼,切不可由屋面坡度下方向上鋪貼;疊層鋪設過程中,嚴禁上下層垂直鋪貼,否則就會在搭接縫垂直交叉位置出現擋水條,造成屋面積水。

(三)卷材熱風焊接施工工藝

1、工藝概述

這項工藝就是通過熱空氣對塑性卷材粘合面的加熱作用,開展卷材和卷材接縫粘結的施工技術方法。通??蓱每珍?、機械固定、膠粘劑粘結等方式來將卷材與基層牢固,形成整體。

2、施工過程

先是把卷材鋪貼在基層,最好不要在其表面出現扭曲、皺折,并且應確保卷材表面清潔,特別是在搭接位置,嚴禁表面有油污、泥漿存留,具備干燥、潔凈的土特點,以免對焊接帶來不利影響;焊接時,要先對長邊進行焊接,其后才能進行短邊的焊接,以便合理調整長邊。

3、施工技術要點

這項施工工藝的重點工序就是接縫焊接操作,其重要影響參數就是加熱溫度以及時間,因此就應該控制好溫度、相對濕度、風力大小等影響因素。

三、屋面防水施工技術對策

(一)規劃科學完善的排水系統

采取這項屋面防水技術的目的就是有效解決屋面積水問題,通過積水暢通排放,從而避免了積水帶來的腐蝕與滲漏作用,最終體現了建筑的使用工程和延長其使用壽命。在對建筑工程排水系統進行設計時,應該充分認識建筑的具體情形有目的地對各個環節進行設計,要求做到無盲點、無遺漏,確保建筑工程良好的防水性能。

(二)建立防水材料質量檢測體系

關于防水材料的質量檢測,檢測人員應該對材料的質量證書、出廠日期、型號、規格、性能等多個方面逐一檢查,并開展二次抽樣檢測工作,以滿足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技術的需要。一旦發現防水材料質量存在問題,就應該將其運出施工現場,并做好相應的檢測記錄。

(三)建立健全屋面防水施工質量管理制度

在設立相關質量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并于施工各項工序中全面貫徹落實,重視施工技術的實施過程,這樣不僅施工質量有所保證,而且還最大程度地預防屋面滲水、漏水問題,否則就會對建筑工程質量造成不利影響,進而給住戶的正常生活帶來困擾。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形勢下,如何在建筑工程中開展屋面防水工程, 這一課題對建筑行業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建筑屋面防水施工作為建筑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施工質量的好壞決定著房屋建筑使用功能的好壞,在建筑屋面卷材防水層施工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需要從業人員不斷加強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推動我國建筑屋面卷材防水層施工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湯春華.屋面工程滲漏原因及防水工程施工質量監控要點[J].建設監理,2008(4)

[2]孫波,齊海巖.住宅屋面防水工程質量控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9)

[5]肖磊,原世偉.波形瀝青防水板在某住宅工程中的應用[J].施工技術,2012(11)

物流工程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模板工程的施工工作,尤其在房建工程中模板施工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提高房建工程模板施工技術是房建工程施工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就房建工程模板施工技術提出了一些自身的看法,希望對房建工程的施工工作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房建工程;模板施工技術;重點

近些年來我國的建筑行業發展迅速,短時間內迅速成為了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的過程中模板施工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應用了模板施工技術之后,我國的建筑行業不斷地提高了施工經濟效率,保證了建筑質量,同時還一定程度的推動了建筑行業的發展。由此可見,要想建筑行業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狀態就必須提高模板施工技術。本文主要研究了模板施工技術的發展過程以及模板施工技術中的重點技術,具體如下。

1 模板施工技術的發展過程

模板施工技術相對來說是一項高科技的新型建筑技術,在我國起步較晚。從整體的發展狀況來看,模板施工技術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我國政府提出了發展的策略,建筑行業改變的傳統的施工技術,產生了新的模板施工技術。這一階段是模板施工技術的產生階段,各類技術都屬于起步階段,應用技術的能力相對較差。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國的科學技術在那一時期得到了飛速發展,在科學技術的指導下模板施工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一階段是模板施工技術的發展階段,模板施工技術的水平得到了較大幅度的上升。第三個階段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在這一階段中我國的模板施工技術逐步的朝著全面、標準的方向發展,模板施工技術也在這一時期成為了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技術之一。簡單來說這就是房建施工中模板施工技術的全部發展過程,雖然我國的模板施工技術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施工技術不夠科學等等,但是不難看出我國的模板施工技術正在一步一步的發展,隨著不斷地研究與思考,模板施工技術必定能克服存在的問題為房建施工提供更好的服務。

2 房建施工模板施工技術中的重點內容

模板施工技術包含了許多內容,哪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施工出現問題,從而影響房建施工的質量。筆者將模板施工技術中的重點內容分為了以下幾點,筆者認為只要注意這幾點內容,切實的做好這幾項工作才能做好模板施工工作。

2.1 模板施工的過程中對于基本的施工有相應的技術要求

大部分的房建施工都必須滿足相應的技術要求,才能到達保證施工質量、保證施工安全,同時節約成本的目的。在模板施工中施工技術也有相應的要求,例如模板施工的過程中各項施工工作必須嚴格按照施工圖紙進行操作,必須保證混凝土以及其他材料制定的位置,這樣才能保證模板的位置是正確的;模板的強度必須經過一定的測試,其強度必須達到相應的指標,這樣才能確保模板承受的壓力是多少;模板的構造必須比較簡單,必須符合拆裝簡單地原理,這樣才能保證工程完成之后養護工作的順利進行。除此之外,還存在著許多的技術要求,類似模板連接必須契合,否則容易滲水等等,這些基本的技術要求都是保證模板施工順利進行的保證,做好了基本的技術工作,才能為之后的模板施工工作打下基礎。

2.2 模板的配置技術必須合格

很多的建筑單位沒有重視這一項技術,認為它不重要,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模板的配置應該根據設計圖紙來進行制作,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例如,模板、對于模板與橫檔之間的間距就有一定的規定,必須按照相應的規定來進行制作。另外,一些相對來說比較復雜的構件就必須采用特殊的方法來制作。例如,在制作樓梯的時候,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圖紙在地上直接畫出樓梯的形狀,畫好之后測量模板的大小,進行模擬制作,最終根據測量的結果來制作模板。當然,有些構件較大無法直接畫出,這種時候就應該采取其他的辦法。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科學、有效地模板配置技術進行模板的制作是保證模板施工成功的重要措施。

2.3 具體模板類型的施工重點

一般來說,模板施工有嚴格的施工工序順序,可是不同的模板類型有不同的實際情況。筆者在此主要分析了以下三種模板類型的施工工序:

2.3.1 墊層模板的施工重點。這種模板比較常見,施工難度相對較小,工序相對較少。但是有一點比較復雜,那就是體積較大。所以,在安裝模板之前必須將中心線切實的放在指定位置,然后放出軸線。其次依據邊線做好側面模板的校準工作,并必須采用適當的手法將其固定。最后,安裝完成之后必須清理周邊的雜物,進行適當的檢查,最后做一次檢測,這樣才算是完成了這項工作。

2.3.2 基礎梁模板的施工重點。從實際情況來看,基礎梁只需要進行基本的拼接就可以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要確保墊層上能夠彈出邊線,然后在確定標高正確之后,才能進行固定工作。除此之外,基礎梁模板的施工中,還有許多值得注意的部分,例如兩塊模板之間必須加入一些海綿,以此來防止滲漏;柱子的位置必須正確而且必須固定等等。這幾點都是基礎梁模板施工中的重點,施工部門應該注意這些施工內容,切實的做好這些工作。

2.3.3 墻體模板的施工重點。墻體模板是模板施工重要的組成部分,墻體模板的施工相對來說比較復雜,沒有之前的兩種模板那么輕松。在這個施工過程中首先應該注意的是邊線的位置必須準確,利用基層中心線尋找邊線的過程必須仔細小心。其次墻體模板大多數都是兩側模板拼裝而來的,所以拼裝的過程十分重要,安裝前中心線的位置也必須找準。最后,安裝后應該仔細的進行檢查,檢查模板的垂直度、標高、中心線位置等等。做好了安裝前的準備工作,安裝時仔細小心、完成后認真檢查才能全面的確保墻體模板的施工質量。

3 結語

總的來說,模板施工技術對于房建施工有著重要的影響與意義,了解模板施工技術的發展過程與施工重點對于房建工程有著積極的意義。筆者根據自身的經驗以及理解提出了一些對于模板施工技術的看法,希望通過這些分析能夠提高模板施工技術,從而達到促進房建施工工程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國榮.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技術探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05).

[2] 歐振偉.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術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08).

[3] 蘭光明.建筑工程中梁板模板施工質量控制[J].科技創新導報,2011 (10).

[4] 丘雄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10).

物流工程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前我國物流業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物流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成為我國學術界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從市場需求導向、資源配置、產業集聚、服務模式和服務質量方面,分析了產業聯動推動我國物流產業升級的機理;并從產業聯動的視角,分析了推動我國物流產業升級的路徑模式,研究結論對于現代物流產業的政策制定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產業聯動;物流;產業升級;機理;路徑

1引言

物流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作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及保障作用。面對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物流業發展總體水平還比較落后,物流企業規模小、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缺少完善的專業化物流體系等現象普遍存在,嚴重阻礙了制造業、農業、商貿業等其他產業經濟的發展。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產業升級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效率的重要過程,因此,如何促進物流產業升級是發展現代物流體系的關鍵。社會化大生產背景下,一個產業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發展,任何產業的運行都需要其他產業的協調與配合。從產業關聯的角度深入剖析物流產業升級的機理,既有利于制造業、農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對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關于物流產業與其他產業關聯的研究,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廣泛的研究與分析。宋楊、高宏偉(2013)以北京市為例,研究了物流產業與三大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北京市物流業的發展有助于促進北京市產業結構的優化。程艷(2013)分析了制造業和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機理,認為物流業發展離不開制造業的支持,制造業的升級和發展也離不開物流業的協同配合。楊勇等(2016)認為產業聯動將是我國物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何博(2016)研究發現,制造業物流外包率、物流業信息化水平、高級人才投資以及國家資金支持均對我國物流效率的提升有顯著影響。張林(2016)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我國區域制造業和物流業聯動水平進行了分類,得出我國區域兩業聯動水平呈現出由東向西逐步轉弱的趨勢,并指出兩業聯動發展環境的優劣對其聯動發展水平具有重要影響。宗剛(2016)用運用灰色關聯理論,對長三角地區制造業和物流業的聯動發展狀況進行了測算,得出制造業發展規模影響物流業的發展。

上述文獻主要對物流業與其他產業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但并沒有對物流產業升級的機理及路徑進行深入分析?,F有關于產業升級的相關文獻,也多從制度環境、人才、技術、監管體系等對產業升級的路徑及對策進行研究,缺少從物流產業的特點及產業融合的角度分析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問題。鑒于此,本文將重點研究產業聯動推動物流產業升級的作用機理及路徑模式。

2產業聯動推動物流產業升級的作用機理

產業聯動是以產業關聯為基礎,位于產業鏈同一環節或不同環節的企業之間進行的產業協作活動n”。不同產業企業之間的協作互動,必然產生大量的物質、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的交換行為,從而形成價值的增值。產業聯動對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主要通過對物流需求導向的引導、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業協同溢出效應以及服務模式和服務質量的改進來實現。

2.1有利于物流需求導向的正確引導

物流需求是物流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物流需求的數量和質量影響著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盡管多年來我國物流業保持了高速增長,但從2015年開始,社會物流總需求開始出現放緩,小批量、多批次、個性化的物流需求不斷增強,而大批量、少批次的生產性物流需求減弱的局面。傳統物流的服務模式已無法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對高端服務的需求。在生產制造領域,物流企業承接的主要業務仍然是產前的采購物流和產后的銷售物流,很少涉及企業內部的生產物流。制造業競爭環境的加劇,導致生產分工進一步深化,專業化分工不僅促使新的物流需求的產生,同時也對原有的物流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物流服務需求向著定制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成為必然的趨勢。物流企業只有深入到制造企業的生產運營過程中,才能不斷創新服務模式、理念和方法,提升物流運營效率。

2.2有利于物流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中國物流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膺^剩物流資源,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是當前中國物流業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存在物流資源過剩的主要原因在于資源錯配,高端物流需求供應不足與低端物流需求供給過剩并存。解決的途徑在于如何將低端物流需求供給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優化,以滿足高端物流需求的供給。物流服務業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使得物流要素得到充分發揮,并促進生產要素的聯動和擴散效用進一步增強。例如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間的聯盟合作,雙方通過信息資源共享、基礎設施共用、技術交流與合作,不僅能夠促進制造企業的生產運作流程的優化,同時物流企業自身也可以實現價值的增值或服務的創新,從而提升物流服務績效。因此,產業聯動有利于企業通過開放性的物流資源平臺,對剩余物流資源進行重新整合、配置,實現供需雙方的快速匹配,從而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

2.3促進物流產業集聚

物流業是生產活動的終端,其產業集聚水平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擴散和輻射效應。目前,我國大部分省份的物流產業的集聚水平還較低,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聯動效果不顯著。加大物流業與其他產業間的聯動,可以有效促進物流產業集聚的形成。首先,產業聯動促進物流需求市場的集中。市場集中是物流集聚區形成的外在引力,隨著制造業、農業、商業等產業集聚水平的不斷增強,必然使物流需求向某一地域、某一專業行業集中,進而促使物流企業集聚于某產業集群周圍,形成產業集聚。其次,物流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聯動有助于物流產業的專業化分工。物流企業之間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是物流產業高級化發展的必備條件。伴隨市場競爭的加劇,制造企業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物流服務外包,而是希望物流企業能夠為其提供完整的物流解決方案,不僅涉及企業的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也涉及財務、營銷等環節,不僅包括運輸、倉儲、配送等基本服務,也包括金融、保險等增值服務。隨著物流企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互動,必然促使物流企業結合自己的資源,提供專業化物流,進而促進物流產業的集聚發展。

2.4促進物流服務模式創新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近年來,服裝、醫藥、家電、書籍、日用品、汽車、電子產品等行業的物流需求不斷增加。深入了解行業特征,發展行業物流,將成為我國物流市場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不同行業,對物流服務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物流企業只有在充分理解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和專業的管理方法,才能提供專業化的物流服務,真正實現物流服務的延伸。產業聯動促使各產業企業與物流企業深入合作,物流企業能夠針對客戶特定的物流需求采取專業化的物流模式,通過不斷探索,形成具有行業特色的物流服務模式。

物流服務質量是決定物流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是反映顧客感知滿意度的重要指標。影響物流服務質量的因素有物流信息的處理能力、物流服務的供給能力、匹配能力、創新能力、售前售后服務能力等,物流企業只有在詳細了解企業的運營流程和戰略目標等信息的基礎上,才能按照用戶企業的要求和期望提供物流服務,提高物流服務的質量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3產業聯動視角下推動我國物流產業升級的路徑

根據不同的劃分方式,我國的物流行業呈現出多種的業態特征,這些業態涉及不同的物流行業組織、不同的產品和物流技術。推動物流產業升級,需要在全面認識這些物流業態特征的基礎上,圍繞顧客的需求,通過物流市場的專業細分,開發出專業化、一體化、綜合化的物流服務模式;通過實施精細化管理、集約式管理,提高物流運作效率;與相關企業形成伙伴關系,通過供應鏈集成等方式開創新的物流組織運作模式,進而推動我國物流產業的轉型升級。

3.1構建以價值鏈為導向的產業聯動機制

我國大部分的物流企業規模小,功能單一,信息化和網絡化能力不強,缺少增值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尤其是在物流方案的設計和全過程物流服務方面力不從心。物流服務作為一項管理活動,必須在服務過程中為物流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和價值增值潛力。以價值鏈為導向的產業聯動機制,要求物流企業要有集成化的物流理念,根據物流需求的行業特點,通過物流聯盟,構建或參與物流供應鏈。利用相關企業的物流服務資源,集成金融、信息、電子商務等增值物流服務功能,按照客戶供應鏈的布局實施個性化的物流資源配置,提供個性化的物流解決方案。

3.2發揮物流園區整合作用

物流園區是現代物流集約化經營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在整合資源,推動經濟發展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國物流發展早期,由于缺乏對產業聯動的市場引導,導致一些地區物流園區的盲目建設,其整合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發揮。物流園區的建設應該以市場物流需求為導向,通過對區域物流需求的準確定位和發展趨勢的分析,整合相關企業的物流資源,形成跨行業的優勢互補與協作,從而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完整的、一體化的物流服務,進而推動物流產業的專業化和集中化發展。

3.3培育專業化物流服務

專業化物流是物流服務功能的縱向延伸,也是物流需求行業不斷細分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物流市場逐漸呈現出客戶需求多樣化、細分化及個性化等特點,如汽車物流、冷鏈物流、煤炭物流、醫藥物流等。針對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特點的物流服務,在物流設施設備、信息化、標準化、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性。物流企業只有根據物流需求的特點,提供能夠滿足行業特點的專業化物流服務,才能在中高端細分市場中獲得青睞并發揮更大能量。

3.4搭建產業信息共享平臺

信息的不對稱是物流業與其他產業聯動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既存在于不同產業之間,也存在于物流產業內部企業之間。通過搭建產業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提高產業聯動的匹配性,有助于物流企業結合經濟發展和產業目標來發展專業化物流,提高物流資源在產業間的優化配置,進而促進物流業與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

3.5構建新的物流服務合作模式

傳統的物流合作模式中,物流企業和制造業企業合作關系并不穩定,提供的物流服務功能也較為單一,雙方很難從合作中獲取更大的利益。產業聯動發展客觀上要求雙方轉變合作理念,物流企業需要融入到制造性企業的整個運營流程,成為企業物流計劃可靠的執行者和管理者,制造性企業也需將物流企業視為自身價值鏈的重要一環,通過信息的有效溝通,在雙方戰略目標一致的基礎上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真正實現產業間的聯動發展。

物流工程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信息時代電子商務平臺相繼出現,物流業得到了迅猛發展,信息化技術在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成效,信息化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價值也受到了廣泛認可,物流信息技術為物流管理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物流信息具有實時性、豐富性、復雜性的發展特點。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內容與功能不斷更新換代,能夠更好地滿足廣大消費用戶的根本需求。本文詳細分析了物流信息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實踐,希望能夠全面提高物流管理質量,引導各界參與到物流管理工作創新優化的過程中。

關鍵詞:物流信息技術;物流管理;應用分析

物流信息技術在商品運輸、庫房儲存、產品加工、包裝設計、裝卸服務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代物流管理工作需要采用信息技術建立物流系統,精準的傳達服務信號,將物流運輸流程中得到的數據內容進行統一分析,充分掌握物流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企業經營戰略目標的確定,需要結合客戶的服務需求,現代物流工作的開展,同樣需要結合客戶服務目標,明確客戶之間的差異性,通過物流中心發布物流管理命令,由信息系統完成作業監督,建立規范化的物流管理組織結構,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物流服務。

一、物流信息化建設的內涵

1、物流。物流最開始起源于美國,通過時間與空間的轉移,實現物資運送,整個過程中會產生附加價值,滿足實物供給需求,是商品流通的重要活動,電商平臺的出現促進了物流業的發展,從供應地出發到達接受地,整個商品流動的過程需要結合實際貿易需求,將商品運輸、商品儲存、包裝加工、配送服務等眾多功能整合到一起,建立物流產業鏈。由于國家之間的貿易需求不同,對物流的理解和定義存在差異性,但在商品運輸過程中需要了解出發地與到達地之間的供求關系,采用商品運輸、配送服務等多種手段,達到商品流通的根本目的。

2、物流管理。以物流服務為基礎對貨物運輸的整個流程進行綜合管理,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專家學者對物流管理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美國相關領域認為物流管理主要指的是,保證產品信息從生產區域到消費階段的真實有效性,通過儲存和運輸計劃的制定保障經濟效益,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控制,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中國的物流管理主要指的是對整個物流活動的流程進行全面控制,物流管理人員具有指揮、調度權限,同時社會再生產能夠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保障經濟效益。我國的物流管理概念是建立在國外現有的定義基礎上,經過不斷的創新與完善,更加適應我國的物流服務情況。

3、物流信息技術。物流信息技術在物流管理過程中的綜合應用,能夠滿足現代化市場服務的根本需求,促進傳統物流技術的更新換代,信息技術建立在科學原理的基礎上,采用多元化的發展方式,擴充物流基礎信息功能,將物流各環節的數據內容進行統一收集。通過分析、識別、提取了解復雜管理問題形成的原因,同時提供信息檢索與傳遞服務,當前我國對物流信息技術尚未具有規范化的定義,可以理解為在物流活動中所采用的信息技術手段統稱。

二、物流信息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

1、條碼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條碼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有效應用,能夠實現對復雜物流數據的自動化采集與管理,條碼技術在物流管理領域的普及,提高了物流工作效率,保證貨物信息的準確率,通過對數據信息的自動化掃描,創新傳統的管理技術,與鍵盤錄入的形式相比,能夠降低人為操作失誤導致的數據失真,節約物流工作時間。二維條形碼的建立需要采用數千字符的數據信息,能夠自動完成錯誤糾正,在物流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條碼技術在提供信息技術支持的同時有效降低資金投入,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條碼技術利用物品識別的方法進行工作確認,充分的掌握物流產品的流通情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物流管理措施。

例如:在物流產品倉儲管理的過程中采用條碼技術,負責商品驗收的工作人員采用終端掃描設備,自動錄入商品數據信息到數字化文檔中心,按照商品類別分別停放到指定區域,一旦遇到運輸問題,能夠及時通過計算機快速、精準的完成商品定位。全面降低商品儲存管理過程中人工成本的投入,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同時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實時查詢服務,充分掌握物流的運輸情況。

2、RFID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能夠保證通信數據的準確性,具有非接觸式、自動化識別的功能,借助RFID完成目標對象數據的獲取,能夠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與條碼掃描技術相比,RFID有著更加出色的工作表現,RFID體積較小不會占用公共空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小,RFID的形狀較為多樣,具有良好的實用價值,同時具備優秀的隱蔽性,避免出現數據遺失,較大的記憶容量支持豐富數據信息的自動化儲存。RFID作為非接觸式的無線信息識別技術,設備芯片、點線等在安裝過程中,可以選擇密封性較強的塑料殼容器中,降低惡劣環境下對設備材質的腐蝕和污染,具有較為理想的環境適應性。在物流管理過程中利用RFID的無線射頻讀寫器,自動結合實際物流儲存環境更改數據信息,為管理人員的工作開展提供便捷。

3、EDI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主要被用于商業、行政工作的處理過程中,根據公認的設計標準完成結構化的事物處理,將得到的信息內容轉化為通用的報文格式,利用計算機完成電子數據傳輸。物流管理中EDI技術的合理應用,能夠加強制造商、商品供應商、營銷商等多個貿易主體之間的生產管理工作,完善原料管理體系,制定出合理的銷售管理方案,保證倉儲服務的安全性。通過物流管理系統將多項工作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利用EDI技術完成數據合理交換,有效降低傳統物流管理中單證處理花費的時間,全面提高工作效率,自動化提供對貨物運輸情況的實時追蹤,保證基礎數據傳輸流程的可靠性。

4、GPS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是信息時代下的科技產物,在物流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的有效應用,能夠完成物流貨物的實時跟蹤,將得到的實時定位結果顯示到平臺終端,方便用戶的查詢了解,同時具備離線報警功能,保證商品運輸的安全性。對物流的行進軌跡進行記錄,自動化進行遠程控制,具備良好的防盜反劫功能,實現物流商品運輸的透明化管理,為商家和客戶提供實質性物流保障。在商品運輸過程中,客戶通過平臺顯示的GPS信息,了解貨物的物流運輸情況,企業通過GPS系統分析貨物運輸車輛的實際油耗,保障偏遠地區貨運人員的行駛安全,在出現運輸問題的第一時間進行信息數據提取,制定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5、GIS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GIS(地理信息系統)與GPS不同,屬于特定空間信息管理系統,其運行需要先進的計算機硬、軟件作為支撐,能夠實時分析地球表面以及區域地理環境數據,保證物流存儲、管理等工作的順利開展。計算機數據中心自動化完成信息運算、對運輸條件進行分析描述,GIS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們出行采用的電子地圖,大型物流設施的定位模型,車輛的行駛路線規劃等都需要GIS技術作為核心。物流管理工作開展同樣需要電子地圖提供服務,實現對基礎設施的定位分析,了解大型物流設施的準確位置,自動結合運輸需求進行運輸路線規劃,GIS技術為物流倉儲和物流配送工作的穩定開展提供助力,有效降低因運輸線路過于復雜引發的一系列管理問題,縮短貨物運輸的實際距離,降低貨物運輸途中的額外費用。

三、物流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

1、信息系統的動態發展。中國物流產業流通結構發生變化,科學技術領域研發的新型技術手段得到有效應用,形成了全新的物流市場競爭體系,信息系統作為物流管理的主要手段,需要面向全體客戶提出的市場服務需求,采用合適的管理方式,對物流體系各環節進行合理約束。對商品企業來講,想要提高客戶滿意度,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就需要充分了解物流行業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企業積極開發物流信息系統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占有一席之地,為了獲取物流外包服務與物流信息系統開發商進行通力合作,快速上線現有的信息系統,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充分應用,建立了全新的發展前景,可以將物流的配載狀態,通過手機完成通訊跟蹤,讓用戶實時了解商品的移動情況,建立貨物追蹤體系。

2、信息軟件的創新研發。中國從事物流軟件開發的小型公司較多,專業大規模的物流軟件公司數量較少,通常在現有的物流軟件產品基礎上進行產品銷售以及二次開發,軟件研發現狀無法滿足多種類型的企業物流管理需求。近年來,通過不斷的創新發展,一些軟件咨詢公司開始從事物流業務,具備良好的專業咨詢服務能力,物流企業開始真真正正地走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分了解信息化技術應用核心,明確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原理。大型物流軟件企業在軟件開發的過程中,缺少對不同企業工作流程的全面認知,結合當前的市場結構來看,并不是物流企業在選擇物流軟件,而是物流企業與物流軟件公司建立長期的IT合作關系,系統供應商不止存在軟件產品的競爭。同時,要保障整體服務質量,充分發揮出企業品牌價值,成熟的市場發展導致大量劣質系統供應商遭到淘汰,未來信息軟件的創新研發依舊是重中之重,是企業持續發展不可避免的決策內容。

四、總結

物流信息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在提升客戶滿意度的同時,實現物流管理信息化發展目標,當前物流管理中常見的信息技術融合了現代物流的標志性功能,全面提高物流管理質量,實現物流信息系統的動態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范小磊. 信息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市場,2021(6):177-178.

[2] 朱夏宇巖. 論物流信息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J]. 精品,2021(15):202.

[3] 黃景平. 基于物聯網技術背景下粵西地區生鮮產品冷鏈物流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中國市場,2021(10):157-158.

[4] 李希杰. 信息技術在現代物流企業中的應用與未來發展[J]. 消費導刊,2020(10):182.

作者簡介:

張珈源(1989.02—),男,漢族,貴州開放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倉儲與配送。

物流工程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工業工程是一門技術與管理的交叉學科,注重實踐是工業工程課程的重要特征,而知識創新直接關系到工業工程課程的教學質量。本文區別于傳統的正式知識交流,基于非正式的實踐社群知識交流,構建了“實踐社群-知識創新-教學質量”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提升框架,具體從教師實踐社群、學生實踐社群和師生實踐社群三個維度來研究實踐社群,從知識擴散、知識重組和知識集聚三個視角分析知識創新,研究實踐社群對工業工程課程知識創新的促進作用,進而探索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 實踐社群;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知識創新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9015

工業工程是一門技術與管理融合的交叉學科,研究如何配置生產要素(人員、物料、設備、能源和信息)使生產力更高和運行更有效的系統。工業工程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其課程體系的時代特征也更為明顯。工業工程學科的知識領域較為分散,如何提升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是很多高校面臨的難題。在工業工程課程體系建設中,知識的有效集成與創新是學科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工業工程學科主要包括運籌學、人因工程(包括方法研究與時間研究)、生產與運作分析、工程管理(包括工程經濟)、制造與設施設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六大知識領域[1]。提升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需要強化工業工程學科知識的集成與創新,注重教師、學生工業工程教學知識的流動與集聚。而實踐社群能促進社群成員間知識的有效流動,增強知識管理能力,促進知識創新[2]?;诖?,本研究從實踐社群視角,關注工業工程學科知識創新,研究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路徑。

一、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提升路徑模型

教學質量提升依賴于有效的教學知識流動,教學知識流動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實驗、視頻等各種教學手段,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掌握知識并能運用到學習和工作中。教學知識流動涉及教師、學生、知識、情境、媒介等因素。其中,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知識流動的主體,教學知識流動不僅包括師生間知識流動,也包括教師間、學生間的知識流動。師生間有效的知識流動是很多高校關注的焦點,很多學校也通過各種方法,如師生研討、實驗教學、輔導答疑等各種方法來強化師生間的知識流動。事實上,教師間知識流動與學生間知識流動也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通過課程知識交流,實現教師、學生間的知識擴散、知識重組和知識集聚,推動了知識創新,有助于教學質量提升?;诖?,本研究構建了“實踐社群-知識創新-教學質量”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提升模型,如圖1所示。

二、實踐社群

實踐社群,又稱實踐社區或實踐共同體,與傳統組織方式不同,它是一種非正式組織,實踐社群成員是自愿選擇加入,以專業技術或對一個主題的熱情為基礎,社群每位成員所具有的知識聚合在一起,融合成一個知識網絡,社群成員通過各種非正式方式交換工作經驗、技能和訣竅等[3]。在這種開放的氛圍下,促進社群成員間知識的有效流動,提升成員的知識水平,推動組織創新,達到構建學習型組織的目標。雖然不同的實踐社群在成員構成、時間框架、組織認同程度上有差別,但所有實踐社群都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定義一組問題的知識領域;關心該領域人的社群;社群中成員希望在該領域中取得進步的有效實踐活動[4]。

(一)教師實踐社群

現有高校招聘新教師,更多關注學歷、海外經歷、年齡、科研成果、職稱等,往往忽略企業實踐經驗。工業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許多課程如基礎工業工程、生產與運作管理、人因工程、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質量管理等均涉及大量企業實踐知識,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對工業工程課程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現有高校工業工程教師不少都缺乏企業實踐知識。如何豐富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許多高校面臨的難題。構建工業工程教師實踐社群,大家聚集在一起,就共同關心的工業工程主題,分享知識和技能,并不斷進行知識創新。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作為知識發送者,可以將經驗、知識、技能與其他教師分享,共同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探索解決方法,其他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師作為知識接受者,認真聆聽、吸收和消化知識與技能,并與自身理論知識結合,形成新的教學表現形式,以較低的成本實現知識傳遞與知識創新,并運用到工業工程教學中,實現學以致用,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二)學生實踐社群

工業工程課程授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課程實訓等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認真理解、消化和吸收,將知識為自己所用。然而,學生學習過程中,由于工業工程各門課程難易程度存在差異,學生的基礎和理解能力也不相同,學生并不一定能全部領會教師講解、理解課程內容、熟悉實踐操作,在學習中會遇到各種難題。有些問題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及反思予以解決,然而也有不少問題需尋求其他幫助。同時,因學生知識的異質性,學生對工業工程課程的想法與學習困惑也不同,此時就需要一種能解決不同學生課程難題、集聚學生課程想法的平臺。而實踐社群恰好能充分發揮此作用,基于此構建學生實踐社群,學生可聚集在一起,對工業工程的難題和共同關心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既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積極回應其他社群成員的問題,通過知識溝通與分享,吸收其他成員知識并與自身知識重組和集聚,實現知識創新,促進工業工程知識的有效運用。

(三)師生實踐社群

師生間良好的知識互動與情感交流,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教師理論知識豐富,思考問題的立足點較高,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程知識的關聯度與邏輯性,主要從課程體系出發進行系統地傳授知識。對學生而言,如未能經過系統的訓練,在學習中大多是零散地接受新知識,很少將知識融為一體,也難以從課程體系的整體性來理解和吸收知識,這對實踐性非常強的工業工程課程教學尤為突出。教師與學生知識技能與思考角度的差異,是教師與學生對知識理解不在一個“頻道”的主要原因。傳統的學校召開師生座談會、網上評教、對學生問卷調查等,因學生出于隱私、他人的看法、評獎評優等各種顧慮,很難全面、真實地反映教學中的問題,而構建師生實踐社群,能有效克服這個難題。教師與學生就關心的工業工程課程知識聚集在一起,展開交流與研討,在知識溝通中“微調頻道”實現“師生對焦”。學生可充分表達對工業工程課程的認識、學習中的課程疑惑、工業工程發展的想法、工業工程實踐運用的認知等,這些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真情流露很難通過其他正式的途徑獲得。同時,教師可以就學生對課程的問題給予認真解答,并在與學生知識交流中分享工業工程知識,對學生不正確的認識予以糾偏和引導,同時還可以對工業工程的發展進行共同暢想。

三、知識創新

知識創新是在現有知識資源的基礎上開發、導出和產生各類新知識的過程,如新的產品知識、新的業務知識、新的組織文化知識等。實現工業工程知識創新,是提升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而通過教師實踐社群、學生實踐社群和師生實踐社群的知識交流與共享,非常有利于工業工程教學的知識創新,進而推動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知識擴散

通過社群成員的知識交流,知識可以在社群內得到擴散和傳播,使原本僅是某個成員或少部分成員所具備的知識,上升為整個實踐社群所擁有的知識,這反映了社群知識的普及性。知識擴散雖然不能增加社群的新知識,但它保證了相容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成員之間的知識共享以及對實踐社群的認同感。知識經濟時代,工業工程課程知識越來越呈現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社群成員教師和學生只有必備一定的知識基礎,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接受新知識。通過教師、學生知識擴散,能夠將原本僅是某個或某些教師、學生的知識傳播至整個教師、學生群體,并上升為整個實踐社群知識。知識擴散既反映了知識在社群的輻射范圍,也豐富了社群成員知識儲備,有助于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也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知識重組

知識重組是將知識組合對象按其屬性類別加以集中整序和組合的過程,將大量分散的、隨機的、無序狀態的特定知識,采用一定方式和原則進行整合、優化和重新組配,使之形成一套有序和便于有效利用的特定知識系統[5]。知識重組的過程是知識集中化、精煉化和整序化的過程[6]。在知識重組中,內容上的重組是知識重組的核心,不僅是對知識單元的有序化,而且還通過知識整序和加工,使得知識內部結構發生改變,并重新組合,產生大量的新知識。在教師實踐社群、學生實踐社群與師生實踐社群中,社群成員通過知識交流,接受、儲存、理解其他成員的知識,并將知識納入自身的知識體系。此時,這部分知識會與成員原有知識發生融合,自身知識與新吸收的知識實現知識重組,使社群成員知識結構得到優化并創造出新的知識。在工業工程教學中,教師間、學生間與師生間的有效知識重組,能拓展知識功能,挖掘知識的潛在價值,使分散的知識更加集中,加強知識的有機聯系,避免知識的散亂狀態,知識流得到優控,創造出新的知識,進而有助于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知識集聚

創新依賴于多方面的知識,知識的有效集聚對創新有著重要影響[7]。知識集聚并非簡單將知識匯聚在一起,它需要一定的臨近關系,或是地理空間上的臨近[8],或是社會關系上的臨近[9]。知識集聚主要表現在知識之間的互補性、利益相關、共同目標、知識載體之間結成的聯盟等。知識集聚有助于知識創新和經濟發展,能夠產生知識創造、傳播、交易和使用的規模經濟效應,同時形成知識和人才雙向增強的正反饋效應,能推動教學的創新活動與教學質量的提升。對于工業工程課程教學,由于教師實踐社群、學生實踐社群與師生實踐社群中教師成員、學生成員地理位置上較為臨近,成員之間溝通方便快捷,相互間關系的親密性也使交流溝通鮮有障礙。社群成員之間通過面對面溝通、圓桌會議、線上討論等形式,圍繞工業工程課程教學的某個主題聚集在一起,共同學習和相互交流,分享知識,形成課程教學問題解決方案和新的工業工程知識,實現知識集聚,進一步推動工業工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路徑

(一)創建實踐社群,搭建課程知識流動平臺

高校應提高對實踐社群的認識,實踐社群是提升工業工程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平臺。創造實踐社群形成的條件,鼓勵教師、學生創建教師實踐社群、學生實踐社群和師生實踐社群,合理引導具有不同知識結構但有相近學科背景的成員加入實踐社群,并能根據實踐社群知識交流的進展,提出有意義的工業工程課程建設與教學研究的主題,推動實踐社群知識交流。同時也需注意,實踐社群知識交流主要是基于成員的自主參與,高校行政部門一般情況下不要干預實踐社群知識交流,讓社群成員在無外界干擾下,暢所欲言,充分交流知識,探討工業工程教學研究、課程建設、學科發展等問題,實現有效知識流動,推進工業工程教學質量提升。

(二)提高成員知識收發能力,營造交流氛圍

工業工程課程知識交流既需要社群成員較高的知識收發能力,也需要知識交流氛圍與渠道。實現工業工程課程知識交流,依賴社群成員準確地表達知識和深入理解別人傳授的知識,但并非所有教師和學生都具備較強的知識表達與知識吸收能力,高校應對社群成員教師和學生進行溝通技能的培訓,提供知識分析的工具,暢通知識流動的空間,培養社群成員教師和學生分析、消化和整合知識的能力。另外,高校應鼓勵社群成員根據研究與社會需要,反思工業工程課程教學,對工業工程教學改革提出建議,并包容社群成員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研究中的小失誤,讓社群成員能愉悅并安心地進行知識交流,保持社群成員對知識交流的熱愛,實現工業工程課程實踐社群知識交流的可持續性。

(三)創設激勵機制,激發師生的交流熱情

多數工業工程教師同時承擔教學與科研工作,參與課程知識交流,有可能使教師在其他方面有所損失,比如在實踐社群工業工程課程知識交流中分配過多時間,則分配在科研工作的時間會縮短,對學術論文寫作與課題申報會產生一定影響。又如,若當天社群知識交流時間較長而錯過班車時間,教師需自己掏錢打車或坐公交回家。因此,高校應設計科學的激勵機制,一方面,對積極參加工業工程實踐社群課程知識交流的教師與學生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允許成員有部分自由活動時間,為知識交流提供一定的聚會場所和實驗室,允許成員在學習網站上建立知識交流園地等。另一方面,高校還應對知識交流表現優秀的教師實踐社群、學生實踐社群和師生實踐社群給予獎勵和表彰,對特別突出的教師和學生,可在全校進行經驗交流,激發社群成員進一步探索工業工程課程教學研究熱情,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孔繁森. 高等學校工業工程本科專業類課程體系模型框架[J]. 工業工程, 2016(6):131-137.

[2]Wenger E C, Snyder W M.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1): 139-146.

[3]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埃蒂納·溫格, 理查德·麥克德馬, 威廉姆 M. 施奈德. 實踐社團: 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指南[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3.

[5]徐樹棟. 知識創新與知識重組[J]. 情報雜志, 2002(6): 24-25.

[6]李克征. 圖書館知識重組技術方法[J]. 情報雜志, 2006(7): 51-53.

[7]Arvanitis S, Kubli U, Woerter M. University-industry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Switzerland: What university scientists think about co-operation with private enterprises[J]. Research Policy, 2008(10): 1865-1883.

[8]Maskell P. 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geographical cluster[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4): 921-943.

[9]Breschi S, Lissoni 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c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ritical survey[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4): 975-1005

Research on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Engineering Curriculum Based o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ZHU Xuechun

(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

Key word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knowledge innovation

(責任編輯:趙淑梅)

物流工程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針對新工科建設和工程教育認證對軟件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以及目前軟件工程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特點不鮮明、不適應新工科要求等問題,提出了從提煉新理念、改變教育觀念、創新培養模式、構建專業培養新體系等方面的專業建設途徑。經過建設,我系軟件工程于2017年被學校確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并被評為學校第一批進行工程教育認證的試點專業。

關鍵詞:新工科;工程教育認證;軟件工程;專業建設;人才培養

1 引言(Introduction)

隨著以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協同創新和廣泛應用為基礎,以互聯網+工業制造雙向融合為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推動了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的快速形成和發展[1]。新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和更新型工科人才的支撐,這對高等工程教育的變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使得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受到空前重視和普遍關注,迫切需要創新高等工程教育的理念,進行“新工科”建設[2,3]。需要對工科專業進行工程教育認證,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特別是隨著創新驅動發展、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人工智能2.0、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提出,以及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型IT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迫切要求將信息技術(特別是軟件技術)與各行各業進行深度融合,促進相關行業的轉型和升級,從而進一步促進新經濟的發展,這對軟件工程專業的特色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本文旨在對新工科+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的軟件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機制進行探索。

2 新工科建設與工程教育認證(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指專業認證機構以《華盛頓協議》為基礎,由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制定的通用標準和專業補充標準為準繩,針對高等教育機構開設的工程類專業教育實施的專門性認證[4]。進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利于構建中國工程教育的質量監控體系,推進中國工程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質量;有利于建立與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促進工程教育與企業界的聯系,增強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有利于促進中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提升國際競爭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保障工程教育專業質量的重要手段。

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是相對于傳統工科而言的,是基于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創新創業能力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是在新科技、新產業、新經濟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戰略選擇。新工科中“新”體現在新理念(工程教育的理念和思路新)、新結構(學科專業結構與組織模式新)、新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大學體制機制和組織模式新)、新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教師評價標準新)、新體系(人才分類培養的體系結構、專業評估體系新)。其內涵應在于提高學生適應變化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提高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5]。新工科的特征體現在引領性、交融性、創新性、跨界性和發展性。新工科建設的復旦共識、天津大學行動和北京指南,為新工科建設指明了路線圖。

從上可以看出,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新工科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致力于工程人才能力和質量的提高。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可以看作是新工科建設的一種重要手段。

3 軟件工程學科(專業)在新工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The importanc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

從新工科建設的背景看,信息技術是新工科建設的切入點,而軟件技術是信息技術的關鍵和核心。與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尤其注重新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融合。信息技術各學科交叉融合、傳統工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新工科產生的重要途徑,都離不開軟件技術。軟件工程專業與其他工科專業的融合,是培養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復合型軟件工程人才的重要抓手。因此,改革和創新軟件工程學科人才培養和特色專業建設,對新工科、新產業、新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新工科建設的基礎工程。

4 新工科建設+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對軟件工程人才的能力和素質需求(Qualification and capability requirement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in the circumstance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美國工程院、世界經濟組織、美國工程技術評審委員會工程類專業認證標準、國內新工科建設目標等都描述了未來工程技術人才的能力和素質要求,新工科天津大學會議也提出了面向2030的工程師核心素質標準[6]。在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的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對工程本科畢業生提出的12項畢業要求中,9處提到了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需求。這些標準和要求都共同關注到了新工科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學科交叉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社會擔當和責任意識。軟件工程作為典型的工程學科,其人才當然也應該具有上述總體要求。同時,軟件工程學科也有其特殊性,特別是移動互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對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在軟件分析與設計能力、軟件實現能力、軟件測試能力、軟件項目管理能力、應用軟件工程知識和技術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軟件工程專業的工程屬性和特點,我們認為軟件工程人才的核心能力需求應包括:廣博的軟件工程專業知識和理解能力、運用軟件工程知識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團隊合作與交流能力、領導才能與管理能力、自學習與再學習及終身學習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從素質角度看,要具備社會素質(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職業素質(業務素質、工程師職業道德、溝通與合作素質)、精英素質(領導力、科學與創造性思維、溝通協調能力)、文化素質(人文藝術素養)和身心與個體素質(健康體魄、獨立思考能力)等??梢哉f,新工科背景下,對軟件工程人才的核心能力和素質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5 新型軟件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對照新工科的特點和對軟件工程人才的核心和基本素質要求,我們發現目前的軟件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在很多方面還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6-8]。

(1)專業建設理念不夠新,人才培養核心目標不夠明確。新軟件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發展定位與服務面向與國家、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及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但目前很多學校的軟件工程專業限于理念、師資、實驗等條件限制,不能及時融入經濟產業發展的核心需求與前沿地帶、服務于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2)學科體制和培養機制創新不夠,不能有效支撐新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高?!按髮W—學院—系部”的組織結構中,學院通常只專注于本學科內部的研究,系部之間也通常存在割裂,限制了跨學科的交流和融合??梢哉f,基于軟件工程學科的知識體系限制了軟件工程人才的培養。要用軟件技術解決復雜工程問題,通常不僅需要較堅實的數理基礎、軟件工程知識和技術,還需要管理學、心理學、工程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因此,軟件工程學科與其他學校的交叉和融合勢在必行。

(3)人才培養體系與軟件產業發展不相適應,人才培養模式老化。由于對軟件產業發展及其變化不夠敏感,對軟件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與新需求研究不夠,地方高校(特別是新建地方高校)通常沿襲傳統研究型大學的辦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而不是以培養能力為導向,以結果評價為主而不是結果過程相結合。很多學校的軟件工程專業教育沒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的工程教育認證理念和基于能力的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基于成果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新工科教育理念。

(4)產學研協同辦學機制缺失,工程實踐創新能力不強。軟件工程技術能力和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的養成具有跨界性,需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但目前許多高校的校企合作育人及科教融合深度不足,實踐教學環節的落實還有待加強,還不能適應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與協同創新需求。同時,由于師資隊伍大多來源于科研型高校,重學歷輕實踐,比較缺乏行業實踐經驗,這也直接影響了新型軟件工程人才的培養目標。

(5)軟件工程人才的分類培養體系結構不清晰。在目前的專業設置中,大多數本科院校和理工類職業技術學院也都開設了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研究生都在學軟件工程,但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趨同性較強,沒有考慮學校性質和特色(優勢工科高校、綜合性高校、行業性高校和一般地方性高校),沒有參考當地經濟發展現狀和產業特點,沒有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且,本碩不分或本碩隔斷現象嚴重,沒有持續性。

6 新型軟件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途徑

(The paths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也是信息社會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而軟件工程專業是軟件產業的支柱。新軟件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不能坐而論道,要與時代、社會和當前經濟發展相結合,要體現到軟件人才培養的實踐之中,要與新工科建設步調相協調。針對上述新型軟件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性非常強、知識更新速度快、與社會需求接軌緊密”的特點,以及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我們認為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8-10]。

(1)提煉新理念,問產業需求建特色專業。為適應新經濟的發展,新型軟件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需要新理念,要從國家高度,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現狀和產業發展最新的人才需求,提煉軟件工程專業的特色和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標準,提高軟件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整體水平。高校是新工科建設的主體,應按照社會需求和自身特點來定位軟件工程專業特色建設和工程教育模式。地方性高校的軟件工程專業,主要培養為區域經濟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的軟件人才。例如,可同金融產業、生物工程產業、工業制造業、機器人產業、大數據產業、物聯網產業、軟件測試產業等融合,來構建軟件工程特色專業或方向,培養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的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

(2)改變教育理念和創新培養模式。理念主要指“理論、觀念”,通常指思想。培養模式是實施專業教育的途徑、方式、方法、規范、過程及關聯關系的綜合。新型軟件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培養模式。從教育理念方面看,要根據學生興趣特點,結合互聯網特點,堅持多樣化和個性化的CDIO(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施—Operate運作)工程教育模式,堅持和落實“以學生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的工程教育認證理念,要從以知識與技能傳授為主逐漸轉向以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為主,從而保障學生能夠滿足企業與未來社會對高素質軟件人才的需求。從培養模式方面看,應當構建以高校、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軟件工程人才培養共同體,通過校企聯合制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共建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合作培養培訓師資等方式,逐步完善產教融合、科教結合、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模式,真正培養有創新實踐能力和產業需求的軟件工程人才。新軟件工程專業建設的目的是為新技術與新產業發展培養各種類型的軟件工程人才,因此應根據學校和學生特點,采用不同的培養模式。例如,可采用面向軟件系統能力的培養模式,培養研究型軟件人才;采用面向行業應用和實踐的培養模式,培養應用型軟件人才;采用互聯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培養模式,培養復合型軟件人才;采用X+Y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培養領軍型國際化軟件人才。

(3)構建專業培養新體系。專業和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確定后,還需要相應的培養體系來保證目標的達成。這些體系包括學校結構體系、課程知識體系、教師教學體系、質量評價體系、教學資源體系、教學管理體系、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創新創業實踐體系等,可以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和生態環境,任何一個體系或環節都影響到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達成。這也正是教育部發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的目的,意在引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各類學校共同探討新工科建設所需要的新體系。

這里,我們要重點提及的,是軟件工程專業課程知識體系設置問題,它是軟件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和軟件工程教育認證目標達成的關鍵因素。應該主要圍繞工程知識基礎、多學科融合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構建更系統、綜合的軟件工程課程體系。應該從系統工程問題出發,以跨學科的視角設置課程,以軟件工程技術技能為主線整合工程、經濟、管理等課程的知識和內容,建立綜合的課程教學模塊。要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工業制造等新技術和相關產業相融合,建立特色課程。要將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體系相結合、創新性思維訓練與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因此,建議按課程群來設置軟件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基礎知識理論課程群(主要包括數理基礎、人文藝術、計算機基礎理論)、計算機基礎課程群(與計算機軟件相關的基礎課程)、軟件工程基礎課程群(主要包括軟件工程技術、方法、項目管理方面的課程)、軟件開發平臺和工具課程群(主要包括程序設計語言、軟件開發平臺、軟件開發和分析及測試工具的課程)、軟件工程實踐課程群(主要包括課程實驗、綜合設計、企業項目實訓、畢業設計)、專業方向應用課程群(專業方向特色課程,如軟件測試、移動應用開發、嵌入式系統開發)、企業管理課程群(主要包括企業管理和相關企業法規課程)。

7 結論(Conclusion)

培養科學基礎厚、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軟件工程人才,對于支撐服務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新工科建設與工程教育認證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目標。在上述思想指導下,我系以大數據開發應用、移動應用開發為特色的軟件工程于2017年被學校確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并被評為學校第一批進行工程教育認證的試點專業。因此,在新工程建設背景下,我們提出的提煉新理念、改變教育理念和創新培養模式、構建專業培養新體系等方面的專業建設途徑,對軟件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等.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 林健.引領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7(13):40-43.

[3] 沙有闖,袁明磊,李晨誠.新工科背景下移動應用開發人才培養與質量保證體系研究[J].軟件工程,2017,20(12):60-62.

[4] 劉永彬,歐陽純萍,陽小華,等.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16(15):63-65.

[5] 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6] 施曉秋,趙燕,李校堃.融合、開放、自適應的地方院校新工科體系建設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0-15.

[7] 夏建國,趙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發展芻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

[8] 陳慧,陳敏.關于綜合性大學培養新工科人才的思考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

[9] 徐曉飛,丁效華.面向可持續競爭力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7(6):6-10.

[10] 陸國棟,李拓宇.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路徑思考[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7(3):20-26.

作者簡介:

沈海波(1963-),男,博士,教授.研究領域:網絡與信息安全,軟件工程.

周如旗(197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領域:人工智能,軟件工程.

朱雄泳(1976-),男,博士,講師.研究領域:圖形圖像處理,軟件工程.

上一篇:應用藥學論文范文下一篇:醫學美容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