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發展規劃途徑保護論文范文

2024-03-11

環境發展規劃途徑保護論文范文第1篇

這份調查報告是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中小企業局根據習近平書記的意見,對如何促進我省家庭工業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查后形成的。調查報告認為,我省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家庭工業的發展。發展家庭工業,不僅是解決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群眾生活的希望所在,而且也是推動欠發達地區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報告在分析傳統家庭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就如何促進我省傳統家庭工業向現代家庭工業轉變提出了有益的建議。最近,習書記對調研報告作出批示:“家庭工業是否已過時,答案是否定的。要實事求是地對待家庭工業問題,明確發展思路,加強服務指導,出臺政策措施,促進家庭工業健康發展?!?/p>

最近,我們組織力量,對全省家庭工業發展現狀、特點和主要問題進行了專項調查,對家庭工業存在的客觀條件與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并就促進我省傳統家庭工業向現代家庭工業轉變提出了若干建議。

一、我省家庭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家庭工業,主要指以家庭為生產場所,生產資料歸家庭個人所有,家庭勞動為基礎,勞動成果歸家庭個人占有和支配的工業生產活動。我省家庭工業的發展,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起步,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進入了快速發展軌道,90年代后期步入穩步發展階段。2005年,工商登記的家庭工業有31萬家,但據省調查總隊抽樣調查,全省擁有家庭工業64.28萬家,從業人員達373.3萬人,上交稅費83.35億元。事實上,我省家庭工業的實際戶數、從業人員和加工產值還要更大些。我省家庭工業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1.規??偭糠€定增加。2005年,我省家庭工業實現營業收入4251.73億元,雖比2004年經濟普查數減少214億元左右,但仍比2002年的3337.54億元增加914億元。家庭工業產值占到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4%,占規模以下工業產值的57.5%;從業人員占全省社會從業人員的12%;上交稅費占全部工業稅費的7.5%,占規模以下工業稅費的35.2%。

2.區域布局相對集中。家庭工業在全省各地都有發展,但相對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從家庭工業戶數看,金華、溫州、嘉興市分別為108927、108629、84473戶,三市合計占全省比重為47%。在家庭工業的營業收入中,紹興、寧波、溫州市分別達700、625、589億元,三市合計占全省比重為45%,舟山、麗水規模較小,比重均不到全省的1%。

3.家庭工業類型多樣。主要有:一是市場依托型。家庭工業伴隨著市場的興起而應運而生。如義烏飾品、桐鄉濮院羊毛衫、湖州織里童裝、海寧許村家紡裝飾布等。二是產業配套型。家庭工業為龍頭企業產品配套生產。如溫州打火機、樂清低壓電器、永康小五金、路橋模具等。三是產品協作型。家庭工業圍繞產品加工生產相互協作。如諸暨大唐襪業、慈溪小家電、桐廬分水圓珠筆等。四是來料加工型。家庭工業根據市場訂單而開展的簡單加工。如衢州的玩具組裝、飾品加工等。五是農副產品加工型。家庭工業利用本地資源和農副產品進行加工生產。如青田石雕、安吉竹制品、慶元食用菌等。

4.行業分布比較廣泛。我省家庭工業行業分布比較廣泛,涉及32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但主要集中在紡織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等領域。在全省家庭工業戶數、從業人員、營業收入的占比中,紡織業分別占到22.9%、16%和20.7%,通用設備制造業分別占8.5%、10.1%和9.8%,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分別占8.4%、13.2%和5.7%。塑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服裝及鞋帽制造業等也列入前10個行業之中。

5.經濟效益比較明顯。2005年,全省家庭工業戶均營業收入66萬元,上交稅費83.35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加11.5萬元、12億元,3年年均增長分別為6.6%、5.3%。家庭工業營業收入和稅費的穩定增長,不僅富裕了當地百姓,也增加了當地的財政實力,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家庭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家庭工業總體發展健康,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工業發展的整體產業層次較低。目前,我省家庭工業絕大多數從事傳統行業的產品加工。相當部分家庭工業的組織化程度較低,生產的連續性、穩定性較差。部分從業者的素質低,缺少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加工生產的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比較低,一些產品的質量難以保證。

2.家庭工業發展的外部制約因素增多。一是部分地區發展家庭工業的用地、用電、資金等矛盾突出。二是由于市場變化的不斷加快,部分家庭工業企業信息不靈,產品銷售困難。三是一些地區由于同行業間過度競爭,以及中間商的克扣,導致生產加工戶的實際收益下降。四是一些政府部門服務不到位,有的部門重收費輕服務,對出現的問題缺乏積極的教育引導,而是以罰代管,一罰了之,一關了之。

3.部分家庭工業發展引發一些環境污染。如一些廢塑料、廢金屬加工較集中的地方,造成生產生活用水污染;一些從事紡織加工的,給周圍造成了噪聲污染,一些地區的工業廢水、廢渣和煙塵污染至今未得到有效治理,對當地群眾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危害。

4.部分家庭工業存有安全隱患。一些前店后場的家庭工業,由于作坊、倉庫和住房“三位一體”,消防設施不全,安全生產措施不落實,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如去年九月、十月湖州織里個體商廈、個體服裝加工企業連續發生兩次重大火災事故,分別造成15人、9人死亡的重大惡性事故。

5.政策扶持和管理處于真空狀態。近幾年來,我省在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方面,先后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但眾多的家庭工業難以享受稅收、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同時,分散經營的家庭工業基本上處于“部門管不著、村里管不了”的狀況。政策與管理的真空,不利于我省家庭工業的健康發展。

三、家庭工業存在的客觀基礎與發展前景

在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家庭工業仍將有其生存和發展的客觀基礎、廣闊空間和良好前景。

1.發展家庭工業是我省廣大農村實現富民興村的重要途徑。目前我省從事家庭工業的人員,分別占到全省全部就業人數、全省工業就業人數的1/8、1/4,相當于全省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的1/2。在全省31.4%的行政村中,家庭工業收入已經成為居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據有關部門統計,安排1萬戶家庭從事家庭工業,年產值可達50億元左右,解決2萬人以上就業問題。這表明,我省家庭工業的發展,不僅是農村解決就業、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希望所在,也是推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2.我省家庭工業具有良好的生存和發展基礎。一是我省已經建立起堅實的現代工業產業基礎,有600多個億元產值以上的工業塊狀經濟,有3200多家大中型工業企業,為家庭工業發展提供了大工業依托。二是我省工業以紡織服裝、五金工具、塑料紡織、皮具箱包、玩具飾品等日用輕工品為主的產品結構特點,也有利于家庭式的部件加工、配件生產和組裝等存在和發展。三是我省商品專業市場發達,4000多個專業市場,7170多億元的年成交額,為家庭工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市場基礎。四是我省農村農民有經商務工的傳統,城鄉各種傳統工匠工藝和農產品加工業相對發達,以及日用小商品的廣泛需求,為家庭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3.我省家庭工業具有進一步加快發展的廣闊空間。我省以輕型加工制造業為主、產業塊狀集聚分布、專業市場與產業緊密結合的工業布局、工業結構特點和產品結構特點,比較適宜相當一部分產品和產品配件向家庭工業擴散。根據全省各地家庭工業已經形成的發展格局、發展優勢和今后我省城市化、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快的發展大趨勢,我省家庭工業發展前景看好,發展空間廣闊,發展后勁很足。除了傳統行業外,隨著現代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家庭工業可以逐步向通訊設備配套、計算機配件、精密儀器組裝、文化辦公用品、特色工藝用品、工業設計研發等領域拓展,積極培育和壯大現代家庭工業。

4.國內外發達地區家庭工業發展為我省提供了良好借鑒。從國際上看,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隨著社會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進步,家庭工業不僅沒有消失,反而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瑞士、法國、荷蘭、丹麥等國現代家庭工業產值都占到GDP的20%~30%,從業人員占社會總勞動力的40%以上,家庭工業在經濟發展中仍占很大優勢。如瑞士的高檔鐘表、以色列的鉆石首飾、德國的精工小五金等主要出自家庭作坊,美國長島1000多家企業,其中800多家是提供尖端技術產品的家庭工業。在國內,現代化水平較高的上海市,近年來為適應城市創業、就業形式和經營方式變化的發展趨勢,提出鼓勵發展以裝配、創意、設計為主的現代家庭工業??梢韵嘈?,隨著科技和經濟的進步,家庭工業在我省未來的發展中仍將占有一席之地,仍將是解決人們就業、改善人們生計、減少兩極分化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四、促進我省傳統家庭工業向現代家庭工業轉變的建議

現代家庭工業,是以城鄉居民家庭為生產場所,以家庭成員為主要生產者,依托現代大工業,利用現代技術裝備和信息技術,運用先進生產工藝,勞動成果歸家庭占有和支配的工業生產活動。相對于傳統家庭工業來說,現代家庭工業的從業人員具有良好的科技知識和技能,擁有比較先進的生產設備,產品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具備良好的安全生產條件,注重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根據我省家庭工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為了促進傳統家庭工業向現代家庭工業的轉變,當前要著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分類指導家庭工業發展。目前,由于我省各地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不同,發展家庭工業必須因地制宜,實行分類指導。就全省來講,要結合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進一步拓寬家庭工業發展領域,鼓勵支持現代家庭工業發展。對衢州、麗水等欠發達地區來說,要鼓勵來料加工,加快發展傳統家庭工業。但這不是絕對的,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要引導城鄉居民發展現代家庭工業。經濟相對比較發達地區,要鼓勵運用現代技術和工藝,在加快提升傳統家庭工業的同時,適應工業現代化的要求,跟上科技進步的步伐,著力加快發展現代家庭工業。

2.通過組建合作社、協會等形式提高家庭工業組織化程度。當前要針對部分家庭工業組織化程度較低、生產連續性和穩定性比較差的情況,引導家庭工業通過組建合作社,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生產加工與服務體系,幫助解決和克服單家獨戶經營遇到的市場信息不靈、產品加工來源局限、技術支持不足和銷售渠道不暢等困難。在家庭工業發展相對集中的地區,鼓勵組建行業協會,為家庭工業提供行業自律、市場信息、技術咨詢、技術輔導、質量檢測、產品展示等多種服務,引導家庭工業產品從低檔向中高檔發展,向兩頭延伸,拉長產業鏈,促進傳統家庭工業向現代家庭工業轉變。

3.把家庭工業技能培訓納入全省“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隨著傳統家庭工業的提升和現代家庭工業的發展,家庭工業技術將由低級逐漸向中高級方向發展,產品也將由低端向中高端過渡,這就要求從事家庭工業的人必須具有比較高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質。因此,必須加大對從事家庭工業人員的技能和素質培訓。把家庭工業從業者的培訓納入全省“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重點突出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創業輔導。爭取用二至三年時間,為廣大家庭工業從業者提供切實有效的實用知識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技術熟練程度、生產加工能力和創業能力。

4.高度重視家庭工業的安全生產和環境整治。對那些作坊、倉庫和住房“三位一體”的家庭工業,以及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家庭工業,要堅決進行整治,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要妥善處理好加強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促進家庭工業健康發展的關系,對出現問題的家庭工業,一定要認真處理,但不能一棍子打死,一關了之,而要積極加以引導,保護好廣大群眾發展家庭工業的積極性,同時,要通過建造標準工場、集中倉儲和廢棄物集中堆放等有效措施,妥善解決家庭工業“三合一”和環境污染的問題,以促進家庭工業規范健康發展。

5.加大信貸、資金、稅費、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家庭工業發展較快的地區,對家庭工業的發展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引導家庭工業適當集聚發展。在融資方面,將家庭工業納入全省規模以下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范圍,用足用好用活現有小額貸款政策,切實幫助家庭工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在稅費方面,加強對家庭工業的收費監督和有關政策的清理,制止各種亂收費現象,為家庭工業發展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并制訂相應的稅費優惠措施,鼓勵大中型企業把產品零部件向家庭工業戶擴散,鼓勵外貿企業把家庭工業產品推向國外市場。

6.切實加強對家庭工業發展的領導。一是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發展家庭工業擺上重要位置,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抓手,列入政府工作議事日程。二是降低家庭工業的準入門檻,減少審批環節,提高服務質量。三是做好調查研究,摸清本地區家庭工業發展情況和潛力所在,提出發展思路,明確發展重點,出臺扶持政策措施。四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輿論宣傳工具,廣泛宣傳發展家庭工業的有關政策,宣傳報道家庭工業的先進典型,以點帶面,推動家庭工業特別是現代家庭工業的健康發展。

環境發展規劃途徑保護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城郊旅游度假區是城市化和旅游業發展的產物,已成為拉薩城市郊區的重要景觀。人們希望能夠在城郊鄉村環境中放松心情,緩解工作壓力。拉薩市民選擇旅游度假作為休閑的方式,而且十分熱衷于城郊度假旅游,由于城郊旅游度假區生態系統的人工化,景區面臨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影響到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拉薩城郊旅游度假區生態系統特征對生態環境問題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 城郊; 旅游;度假區; 生態環境

一、城郊旅游度假區生態系統的特征

目前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將構建城郊鄉村與生態旅游產品體系,六大系列主題產品,即林卡郊野休閑、藏式鄉村體驗、藏風文化體驗、高原生態度假、高原農業休閑、戶外休閑運動,升級拉薩城郊旅游,充實國際文化旅游城市多元產品組合。位于城郊的旅游度假區環境優美,自然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并且大多數城郊旅游渡假區離城區距離只需兩小時以內的車程,城郊鄉村田野風光與城市水泥森林景觀相比獨具特色,吸引大批游客及當地人來到城郊度假游玩。拉薩城郊的生態環境本身是一片敏感地帶,生態系統比較脆弱。而通過旅游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和人工的物質能量的集中投入,會出現景區游客過多,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二、城郊旅游渡假區開發過程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近年來,隨著拉薩城郊旅游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形成了城郊的獨特景觀。同時也逐漸引起政府、投資商和開發者的重視,引發了拉薩城郊旅游熱。城市郊區成為城鎮居民節假日首選的旅游目的地,拉薩目前規模不一樣的度假村幾十余家。

由于在城郊旅游度假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忽略自然生態發展規律,景區生態管理不規范,或者過度開發利用資源造成生態環境問題。在景區的經營管理中,經營者只為增加收入,招攬游客,然而忽略了加強景區的生態管理,由此產生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環境和水質污染、水土流失等,直接影響到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拉薩城郊旅游度假區環境污染主要有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很多城郊度假景區未開發前,小溪、河流、湖泊清晰透徹,水質良好,可以直接飲用,但是開發以后,度假區周邊的小溪、河溝,污水橫流、垃圾散布是常見現象。

從目前情況看,大部分旅游景區開發往往伴隨著大規模土地開發,旅游景區的開發和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開發景區更多旅游資源,進一步完善景區功能,給市民及游客提供更好的節假日期間休閑娛樂的地方并能夠滿足人們的旅游消費及精神需求。但是在旅游度假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對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產生了諸多影響。為避免在旅游度假區建設和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被破壞,當地政府也會采取諸多措施實現最低的生態破壞,但是因缺乏常態化的監督管理,仍然在開發過程中得不到及時的督促和檢查,從而依然會忽視對旅游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從而產生旅游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在旅游管理和經營過程中,很多企業、商家只重視自己的經營收入,忽略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在節假日和旅游高峰時期,沒有限制景區人數,很多城郊度假區的游客數量超出了景區容量的幾倍或者甚至幾十倍,從而導致城郊度假區對環境衛生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管理投入能力不夠,增加了游客隨手丟棄的垃圾和景區餐廳所排放污水量,并且得不到及時清理。另外還包括度假區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都會造成環境污染。并且這一系列問題,長期得不到及時解決,對度假區內的水質、土壤等必然造成嚴重污染,最終會導致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度假區游人越來越多,度假區內草地及植被隨意被踐踏,造成植被、土壤破壞,從而影響度假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城郊旅游開發與環境協調發展

對城郊旅游渡假區生態環境的保護關系到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因為郊區的景色優美,遠離喧囂的城市,并且能夠享受大自然的美麗所以吸引拉薩市民及游客喜歡到城郊游玩。但是城郊旅游渡假區的環境一旦被破壞,這種優勢就會消失。所以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城郊景區環境,促進城郊旅游開發與環境協調發展是十分有必要。

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進行科學規劃是十分重要,在開發過程中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資源的保護,這必然會引起景區經營后的環境問題。另外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是景區生態環境管理,目前大部分景區的管理著重于經營管理,忽視了景區環境管理而且環境管理只停留在保潔和景區秩序管理上。個別管理者想法相對簡單,認為景區的生態管理是多栽樹,載好樹,不考慮種植樹木與土壤環境、氣候環境等因素,導致生態環境進一步退化。其次,為了增加利潤,很多景區管理機構,只考慮經濟效益,不考慮社會及環境效益,目光短淺,特別是旅游旺季,度假區超負荷接待游客,造成整個景區管理系統壓力增大,直接影響景區生態環境。據此,景區管理必須要科學發展觀的管理思想,要持續、長遠,既要滿足經濟利益、同時要保護好生態環境,要根據景區實際的環境容量,合理安排接待游客,必要時實施限量接待游客,控制游客數量。同時,要及時對度假區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為保持生態環境的自然性在景區內應該要大力種植適合本地土壤和氣候的相關樹種。

總之,度假區是為游客提供親自參與,遠離城市喧囂,感受大自然之美,達到身心放松的環境。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促進旅游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同時應該加強游客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宣傳教育予以糾正隨意丟棄垃圾,隨意攀爬,隨意踐踏草地等行為。隨著生態系統得以維持,最終可以實現城郊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永文,馬建華.新編河南地理[M].鄭州: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3]呂連琴.河南山地旅游開發問題與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 (3) : 89 92.

環境發展規劃途徑保護論文范文第3篇

1 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概述

1.1 環境問題及其類型

環境問題是指全球環境或區域環境中出現的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現象。環境問題是目前世界人類面臨的幾個主要問題之一, 其類型多樣, 但大致可分為兩類: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由自然力引起的為原生環境問題, 也稱第一環境問題, 由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生態系統破壞和環境污染, 反過來又危及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為次生環境問題, 也叫第二環境問題。 (1) 自然災害問題 (原生環境問題) 是由自然界本身運動引起的, 人們無法避免的客觀事實。但是人為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緩災害的發生, 加大或減輕災害的影響和損失。自然災害種類繁多, 各種自然災害既可能單獨發生, 也可能與其他災害連鎖反應, 形成群發性災害, 其影響和危害更為慘重。 (2)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 (次生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伴隨著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而產生的, 特別是與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集約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1.2 環境保護的概念與任務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 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環境保護的任務是調控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即在促使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 運用各種措施 (包括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教育的、科學技術的) 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提高環境質量, 創造生態健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環境保護的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 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在1996年7月份召開的第四次環境保護會議上明確了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具體如下:遏制環境惡化趨勢, 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2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與戰略實施

可持續發展觀念古來有之, 但現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則是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 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定義得到廣泛的接受, 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取得共識。

2.1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一般來說,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有如下三點, 如圖1所示。

(1) 公平性原則:代內公平:地球上所有公民享有利用資源、發展經濟、得到美好生活的權利;代際公平:世世代代的地球公民應享有公平的權利, 當代人的發展不能損害后代人的權利。 (2) 持續性原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人類發展必須以不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氣、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條件為前提;人類應根據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調整生活方式, 不能盲目地、過度地生產、消費。 (3) 共同性原則:不同國家的歷史、經濟、文化、和發展水平不同, 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共同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由全球公民共同努力;致力于達成既尊重各方利益, 又保護全球環境與發展的國際協定至關重要。

2.2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1) 人口戰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人口過多, 自然資源相對緊缺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之一。積極有效的人口政策和各項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措施, 使我國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資源戰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 (2) 資源戰略在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透過資源戰略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是否可持續。 (3) 環境戰略: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要使中國富強起來,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始終把國民經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 但是生態環境惡化己經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經濟和杜會的持續發展。因此防治環境污染和公害, 保障公眾身體健康,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建立健全的生態環境體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對策之一。

3 結語

總之, 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 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切入點, 這恰恰為環境保護創造了有利條件和指明了方向, 使得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有機結合, 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三統一”的問題。

摘要: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保護以可持續的環境戰略為指導, 本文筆者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關鍵詞:環境保護,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培桐, 等.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1.

[2] 劉常海, 環境管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9.

[3] 劉耀邦.可持續發展戰略讀本[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1996.

[4]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論中國的可持續發展[M].北京:海洋科學出版社, 1994.

環境發展規劃途徑保護論文范文第4篇

一、網絡環境下高校英語教師的現狀

1、教學改革成效明顯

新課改以來, 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 英語教學也摒棄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將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運用到教學之中, 實現了英語教學的改進和提升。相比較傳統的英語教學來說, 教學改革下新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不再單純是英語口語和寫作的教學, 教學用具也不僅僅是黑板和粉筆, 而是一種以多媒體為媒介, 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新型的教學方式。數據庫的誕生和遠程教育的出現, 更加延伸了當前英語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使得當前的英語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 教學資源不再局限于課本, 英語網絡課程和網站資料庫的出現, 給如今的英語教學帶來了更大的便利和更廣闊的空間, 這都體現著新課改的顯著成就。但是由于當前教學制度的不完善, 我國的英語教學在當前形勢下還需要更大的改進。

2、網絡教學模式不斷深入

在當前網絡時代下, 網絡化教學就逐漸融入到英語的教育教學當中。由于英語教育的特殊情況和性質, 使得高校英語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和老師講授, 而是要不斷地引進外國的情景和元素, 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英語學習英語。網絡出現和多媒體的發展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通過網絡多媒體化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課本之外的英語知識, 在英語學習中提升見識和能力, 這樣還也可以使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和學習氛圍, 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和學習英語。

二、網絡時代下英語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網絡教育素質欠缺

在當前時代的英語教學中, 由于教師年齡結構和文化水平的差異, 導致了教師在網絡時代下的教育能力欠缺, 年紀較大的老師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接受能力較差, 同時由于年齡的原因, 不太愿意進行網絡知識的信息和多媒體手段的應用。年輕的老師雖然網絡操作能力強, 但是這些教師缺乏新的教學和設計理念, 教學經驗也不足, 導致了在教學中即使運用了高科技手段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無論是有經驗的老師還是年輕的新老師, 在教育素質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都需要不斷的提升才能夠促高校英語教育的發展。

2、高校教學設施落后

對于高等學校來說, 教育教學設施是高校進行教育教學的硬件保證, 但是當前情況下, 大部分高校的硬件設施還不完善, 高科技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加強了高校多媒體設施的更新速度, 當成大部分高校的多媒體硬件設施仍舊比較落后, 不能夠適應當前教育教學的需要, 尤其不能夠使用英語教學的需要。這需要高校不斷的根據教育發展的形勢, 加大對教育教學硬件設施的投入, 保證教育設備匹配教學能力, 促進高校英語教學的發展。

3、網絡教學理念不深入

互聯網時代的普及使人們的思想和理念都應發生相應的變化, 當前對于高校來說, 網絡化的教學理念仍舊不夠深入。

首先是英語教師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素質的問題, 這個問題導致了是網絡化的教學方法不能夠真正融入到高校英語教育當中, 教師不能夠將網絡技術為其所用, 也無法將網絡化教學的優勢全面的發揮。同時使用網絡化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開闊眼界, 提升課堂氣氛, 進而促進英語教學。然而, 由于網絡化教學的不夠深入, 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氣氛, 導致了網絡化教學停留在一個尷尬的階段。

第二是沒有有效的共享機制, 當前高校英語教育的市場運行制度還沒有建立, 網絡化的教育教學機制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進而形成了網絡資源的共享不能夠更好地實施, 無法推動高校英語教學的發展。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努力, 在網絡平臺上建立合理的英語信息共享機制, 促進英語教學的發展。

最后是英語教學缺乏高端設計, 在高校英語教學的過程中, 想要將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就必須對英語教學模式進行高端的設計, 真正實現新課改理念的實施和深入, 如果高校的硬件設施不夠配套, 同時沒有可借鑒的經驗, 就形成了頂層設計的缺陷, 阻礙了英語教學的發展。

三、網絡時代下英語教師教學發展的途徑

1、提升網絡化教學水平

提升高校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 首要的是提升英語教師的網絡化教學水平, 要在當前英語教育發展的環境下, 提升教師對網絡技術的使用能力, 在上課之前將所需要的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的篩選, 同時要求教師對于篩選的資源進行加工并運用于課堂之上, 把英語資源信息和課堂教學相互結合, 將英語教學的知識點通過網絡信息和多媒體技術展現給學生。做到這一點還需要高校英語教師熟練掌握網絡工具, 可以靈活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 并形成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 把網絡的信息、教學的知識、理論的拓展和延伸都體現在教師的多媒體課件上, 提高教學的課堂效率和學生的積極性。

同時我們還要加強高校英語教師網絡意識的提升, 沒有強的網絡意識就沒有好的教學效果, 由于英語學習的實效性和理論性都特別強, 這都要求英語教師在備課和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有效信息, 隨時發現有效資源, 并對發現的資源進行和、整理和歸納, 發掘更深層次的特點, 加強對信息資源的利用。高校教師還需要提升運用網絡新媒體手段的能力, 不斷的豐富教學內容, 運用網絡技術教學手段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的積極性, 促進高校英語教育的發展。

2、建立網絡課程體系

高校英語教師要建立網絡課程的學習體系, 充分幫助學生利用網絡課程學習空間。首先, 對于網絡教學, 教師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體系, 通過教學體系, 把教育方法, 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融合到一起, 提升教育教學的綜合性, 同時在教育教學中要擴大學習的空間, 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 同時幫助學生合理調整和運用學習時間, 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同時, 英語教師要時刻關注網絡信息的新動態和新變化, 在新的課程體系下積極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將高校的英語教學向立體化和集成化發展。同時由于網絡信息的復雜, 很多信息學生不能夠更好的辨識, 這需要英語教師主動分辨, 對于這些信息去其精華, 去其糟粕, 通過加工和應用成功的融入到課堂之中, 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通過英語教學網絡體系的建立, 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成績,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同時還能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對英語學習不再排斥和反感。

3、開發優質教學資源

在網絡環境下, 高校的英語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教師本身, 還需要教師在英語教學網絡技術的使用下, 不斷的完善和提升自我的素質和知識結構。與此同時, 在課堂上, 教室應該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提升課堂的趣味性, 挖掘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 在課堂上開發更加有效的教學資源。網絡的迅速普及使得網絡平臺上整合和融合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資源, 需要我們的英語教師, 鍛煉出火眼金睛, 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分別, 整理出數量多質量高的教學資源, 并將這些資源深入到教師的教學中, 讓這些資源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同時也增強了教學的色彩, 活躍了課堂氣氛, 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內涵。在課堂上可以開發出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 提升高校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 在網絡時代背景下, 高校的英語教師急需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 在網絡時代下發展自己的教學水平, 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適應高校教育教學的需要。教師需要不斷的提升網絡教育認識, 加強網絡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 不斷的充實自己。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改善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 對高校學生提升英語知識能力的同時, 也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成長。

摘要:網絡時代的發展不僅僅給社會經濟帶來個巨大的變革, 同時也給教育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方向。信息技術的不斷應用和發展給高校英語教育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同時也給英語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英語教學不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而進步, 就無法形成好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本文通過對網絡環境下高校英語教育的分析, 探討了提升網絡時代下高校英語教育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校英語教師,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環境發展規劃途徑保護論文范文第5篇

要:隨著經濟日益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峻了。很多人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兩者不可兼得。只要我們正確處理,一定能夠使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互促進,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在開發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多種利益關系,作出恰當的價值選擇。

關鍵詞: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辨證關系

人類文明每前進一步,都伴隨產生負因素,人類若因此而放棄了對經濟的選擇,那就是放棄自然界對社會的物質輸入。社會就會停滯不前直至消亡;反過來,若不講究對自然的選擇,而一味追求經濟選擇,同樣也會嚴重干擾自然生態環境,威脅人類的生存。長期以來,人類更多地選擇了經濟,正是由于缺乏了辯證的理性的認識而盲目地行動,結果面臨著自然界的嚴重挑戰

人類在享受著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極大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正在承受著工業化給人類帶來的環境污染的痛苦。環境與發展問題,己成為世人日益關注的熱門話題。其重要性、緊迫性已開始強烈地顯現出來。我們必須也不得不用科學的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正確地分析和處理這其中的矛盾運動規律,從實際行動出發,以求做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

1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的認識

1.1 普遍認識

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已成為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大家有一個普遍一致的看法,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屬于魚與熊掌的問題,兩者不可兼得。以新技術革命為主導的生產力進步帶來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但同時也帶來了對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人類擁有了向自然挑戰的能力,然而人類所到之處,留下的常常是肆意的開發痕跡。目前,人類賴以安心立命的地球已經不堪重負: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物死亡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生態災難向人類發出了嚴重警告。近幾十年,世界上的經濟已得到持續穩定的快速發展,環境破壞問題也日益嚴重,據聯合國開發署、環境署、世界銀行、世界資源研究所, 175位專家參加完成的《世界資源報告2000~2001,人與生態系統,正遭破壞的生命之網》中,對全球五種重要的生態系統作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全世界70%的農田退化,地力枯竭; 50%的濕地已經在20世紀消失;2 /3的漁業已經瀕臨或超過持續生產的極限;至少1 /3的人面臨缺水,其中13億人沒有

[1]健康飲用水;世界上10% ~15%的物種將在未來的30年滅絕; 80%的森林正遭砍伐。

在一個多世紀以前,恩格斯就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的勝利,因為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報復了我們,“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記?。何覀兘y治自然界,決不像統治者征服異民族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2]規律”。人類是屬于自然界的,對自然的破壞就是在摧毀自己修養生息的家園,其結果必然是將自己推向災難的深淵。因此,我們應該做的是保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為人類造福,而不是違背自然規律,否則,必然遭到自然的報復。由此可見,經濟快速發展已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的負面影響,人們正在慢慢咀嚼著自己釀下的苦果。它們兩者難道真的就是天敵,勢不兩立嗎?我們該怎么辦呢,難道我們就只有要么犧牲環境,發展經濟; 要么犧牲經濟,只保護環境嗎?

1.2 邏輯錯誤

從前面的普遍認識中發現經濟發展勢必會帶來環境破壞,認為它們之間是一種必然的關系。其實這種普遍認識存在一種邏輯錯誤,它們之間應該是一種可能性的問題,而不是一種必然性的問題,把可能性誤認為是必然性。邏輯學告訴我們:如果此事發生,則彼事一定會發生,謂之必然性;如果此事發生,彼事既可以發生,也可以不發生,謂之可能性。其實,經濟發展只是可能會帶來環境破壞,只是人類的進步把這種可能性變成了事實,以至于大家把它作為了一種必然性的東西來看待了。認為經濟發展肯定會帶來環境破壞,兩者是勢不兩立,此消彼長,我們只能擇其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家對待經濟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存在一種普遍誤區,犯了邏輯錯誤,把可能性當成了必然性。而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必然性和可能性之間存在一種實質性的區別,它們之間有著辯證的關系。

1.3 辯證關系

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說過,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赡苄允侵甘挛镏兴?、預示著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所以,必然性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性,是根據和條件很充分,在現在的條件下就可以實現的可能;可能性是現有條件和根據還不很具備,未必能實現,另外,還有多種可能,特別是兩種相反的可能———好的可能和壞的可能、勝利的可能和失敗的可能,并且要區分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因此,經濟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可能性的問題,有了經濟發展這一條件,不一定就會引起環境破壞,還必需其他的一些條件,如政府的態度、世人的觀念和企業的做法等等。并且,如果讓其他的一些條件變成一種積極的方式,加上經濟發展這一個大條件,還有可能變成一種好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可以促使環境的保護,因為經濟發展了,就為環境保護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牢固的后盾,再輔以發達的科技,就為環境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持,這樣,就可以使環境保護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只有環境搞好了,經濟發展才能夠持續。由此,經濟發展和環境兩者之間是一種辯證關系,經濟發展為環境的保護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環境保護好了又能使經濟更快、更好地持續發展。

2 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2.1 可持續發展中的若干利益關系

在處理人類利益與自然發展的關系這個基本前提上,處理好人類的內部利益,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重要意義。這是因為,人類利益具有復雜性、多層次性、矛盾性等特點。利益不同,人們的環境價值選擇就往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為此,協調人類的內部利益矛盾,對維護人與環境(自然)的全面、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就顯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2.1.1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

人類破壞生態環境,損害自然界利益的活動,多半是由于人們盲目追求目前利益造成的。人們往往只注重改造自然界的直接效果,對于環境惡化卻無暇顧及。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人們亂伐森林、獵殺偷賣各種珍稀動物,造成水土流失、加速物種滅絕的后果。犧牲長遠利益獲得目前利益是對自然利益與人類整體利益的破壞。因此,應把長遠利益置于目前利益之上。在二者發生矛盾時,要以長遠利益為重。 2.1.2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系

有的地區為了本地區利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對生態資源任意使用,根本不顧及全局利益。盡管本地區當年的經濟利益有所增加,但卻犧牲了其他地區的利益。上游濫伐森林,收入雖然增加了,卻不僅使本地水土流失,也使下游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加速了環境的惡化。因此應該把全局利益置于局部利益之上。地區的領導和政府不能為了自己的政績,使自然利益與人類整體利益受損。在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發生矛盾時,要以全局利益為重。 2.1.3當代人利益與后代人利益的關系

這是保護地球環境與資源,保證子孫后代的生存需要。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無計劃地開采,總有一天會使自然資源枯竭,人類生活在未來是不堪設想的。留給子孫一個什么樣的地球,取決于我們當代人利益與后代人利益的關系,總之,解決西部環境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立一個法律與道德結合的社會調控機制。在道德上,需要堅持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價值觀,需要遵從一系列生態道德原則,要把自然界納入到人的道德對象中去,考慮自然界價值,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同時也要處理好內部的各種利益關系,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2.2 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辨證統一關系[3]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世發展之需要,同時又不損及后世滿足其需要之發展能力。換句話來說,就是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而“環境保護”是指防止自然環境惡化,改善環境使之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沙掷m發展與環境保護是辯證統一關系。 2.2.1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的最大特點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說環境保護成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環境保護不只是純粹的保存,或者是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 2.2.2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存在的矛盾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發生矛盾,大致由兩個原因造成。一是價值選擇的片面性。在傳統哲學中,價值是以人的主體性為尺度的一種關系,是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即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從這種認識出發,自然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和資源的提供者,只是充當了人的工具性價值的作用;而所謂科學地認識自然,就是在科學理性基礎上對自然的認識活動,只能認識到自然及其規律對人類的用途,體現出的只是一種認知價值。從這種片面的價值觀出發,人類長期以來把自然界當作掠奪的對象,造成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當然,人們認識自然界的規律是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過程。人們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也往往由不全面到比較全面。認識的偏移,必然帶來實踐的失誤。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在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過程中,在某些時候、某些情況下又往往難以避免。二是人們追求自身利益而產生的矛盾。在這里,我們不妨簡要回顧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古代人們為了生存而大規模地進行了農業開墾,由此造成生態退化;近代人們進行的工業革命,在推動人類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又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梢哉f,發達工業國家的經濟優勢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是片面追求增長而相對忽視環境保護的事實。但是這種矛盾并非天生如此,而是人為造成的。直至今天,有的發達國家為了本國利益而不惜把環境危機轉嫁于他國。國家如此,社會生活中的利益集團也存在這種惡劣現象,一些企業、部門為了自身利益置環境破壞于不顧。

小 結

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統一和諧關系的維護,無論是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還是二者之間矛盾的產生,都涉及到一個基本問題,即能否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我們主張,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應該成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辯證統一的價值觀。

人類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首先要認識到自然界自身存在和發展是人類利益實現的基礎。人類利益的實現是有條件的。在科學上,尤其是生態科學上,人僅僅是生物圈的一員,人和其他自然物種是一種平等關系。因此,其他物種的利益與人類利益相比并非無足輕重。其次,人類的中心地位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經過漫長歷史階段,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極大豐富才有的。所以,人類利益也不是注定要犧牲其他生物價值實現的。實際上,人類利益的實現自始至終都受自然界發展的約束,科學發展到今天,盡管人類可以利用先進科學技術促進人類利益的實現,但是無論科技發展到何種程度,自然界與人類永遠都處于地球系統中。脫離人類的自然界不可思議,脫離自然界的人類同樣不可能。所以,作為最高物種層次的人就有

[3]責任、有義務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使人類活動符合生態道德,保持生態系統的和諧,促進人類利益和自然界發展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環境發展規劃途徑保護論文范文第6篇

要:隨著經濟日益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峻了。很多人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兩者不可兼得。只要我們正確處理,一定能夠使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互促進,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在開發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多種利益關系,作出恰當的價值選擇。

關鍵詞: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辨證關系

人類文明每前進一步,都伴隨產生負因素,人類若因此而放棄了對經濟的選擇,那就是放棄自然界對社會的物質輸入。社會就會停滯不前直至消亡;反過來,若不講究對自然的選擇,而一味追求經濟選擇,同樣也會嚴重干擾自然生態環境,威脅人類的生存。長期以來,人類更多地選擇了經濟,正是由于缺乏了辯證的理性的認識而盲目地行動,結果面臨著自然界的嚴重挑戰

人類在享受著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極大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正在承受著工業化給人類帶來的環境污染的痛苦。環境與發展問題,己成為世人日益關注的熱門話題。其重要性、緊迫性已開始強烈地顯現出來。我們必須也不得不用科學的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正確地分析和處理這其中的矛盾運動規律,從實際行動出發,以求做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

1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的認識

1.1 普遍認識

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已成為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大家有一個普遍一致的看法,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屬于魚與熊掌的問題,兩者不可兼得。以新技術革命為主導的生產力進步帶來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但同時也帶來了對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人類擁有了向自然挑戰的能力,然而人類所到之處,留下的常常是肆意的開發痕跡。目前,人類賴以安心立命的地球已經不堪重負: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物死亡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生態災難向人類發出了嚴重警告。近幾十年,世界上的經濟已得到持續穩定的快速發展,環境破壞問題也日益嚴重,據聯合國開發署、環境署、世界銀行、世界資源研究所, 175位專家參加完成的《世界資源報告2000~2001,人與生態系統,正遭破壞的生命之網》中,對全球五種重要的生態系統作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全世界70%的農田退化,地力枯竭; 50%的濕地已經在20世紀消失;2 /3的漁業已經瀕臨或超過持續生產的極限;至少1 /3的人面臨缺水,其中13億人沒有

[1]健康飲用水;世界上10% ~15%的物種將在未來的30年滅絕; 80%的森林正遭砍伐。

在一個多世紀以前,恩格斯就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的勝利,因為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報復了我們,“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記?。何覀兘y治自然界,決不像統治者征服異民族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2]規律”。人類是屬于自然界的,對自然的破壞就是在摧毀自己修養生息的家園,其結果必然是將自己推向災難的深淵。因此,我們應該做的是保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為人類造福,而不是違背自然規律,否則,必然遭到自然的報復。由此可見,經濟快速發展已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的負面影響,人們正在慢慢咀嚼著自己釀下的苦果。它們兩者難道真的就是天敵,勢不兩立嗎?我們該怎么辦呢,難道我們就只有要么犧牲環境,發展經濟; 要么犧牲經濟,只保護環境嗎?

1.2 邏輯錯誤

從前面的普遍認識中發現經濟發展勢必會帶來環境破壞,認為它們之間是一種必然的關系。其實這種普遍認識存在一種邏輯錯誤,它們之間應該是一種可能性的問題,而不是一種必然性的問題,把可能性誤認為是必然性。邏輯學告訴我們:如果此事發生,則彼事一定會發生,謂之必然性;如果此事發生,彼事既可以發生,也可以不發生,謂之可能性。其實,經濟發展只是可能會帶來環境破壞,只是人類的進步把這種可能性變成了事實,以至于大家把它作為了一種必然性的東西來看待了。認為經濟發展肯定會帶來環境破壞,兩者是勢不兩立,此消彼長,我們只能擇其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家對待經濟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存在一種普遍誤區,犯了邏輯錯誤,把可能性當成了必然性。而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必然性和可能性之間存在一種實質性的區別,它們之間有著辯證的關系。

1.3 辯證關系

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說過,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赡苄允侵甘挛镏兴?、預示著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所以,必然性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性,是根據和條件很充分,在現在的條件下就可以實現的可能;可能性是現有條件和根據還不很具備,未必能實現,另外,還有多種可能,特別是兩種相反的可能———好的可能和壞的可能、勝利的可能和失敗的可能,并且要區分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因此,經濟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可能性的問題,有了經濟發展這一條件,不一定就會引起環境破壞,還必需其他的一些條件,如政府的態度、世人的觀念和企業的做法等等。并且,如果讓其他的一些條件變成一種積極的方式,加上經濟發展這一個大條件,還有可能變成一種好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可以促使環境的保護,因為經濟發展了,就為環境保護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牢固的后盾,再輔以發達的科技,就為環境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持,這樣,就可以使環境保護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只有環境搞好了,經濟發展才能夠持續。由此,經濟發展和環境兩者之間是一種辯證關系,經濟發展為環境的保護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環境保護好了又能使經濟更快、更好地持續發展。

2 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2.1 可持續發展中的若干利益關系

在處理人類利益與自然發展的關系這個基本前提上,處理好人類的內部利益,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重要意義。這是因為,人類利益具有復雜性、多層次性、矛盾性等特點。利益不同,人們的環境價值選擇就往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為此,協調人類的內部利益矛盾,對維護人與環境(自然)的全面、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就顯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2.1.1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

人類破壞生態環境,損害自然界利益的活動,多半是由于人們盲目追求目前利益造成的。人們往往只注重改造自然界的直接效果,對于環境惡化卻無暇顧及。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人們亂伐森林、獵殺偷賣各種珍稀動物,造成水土流失、加速物種滅絕的后果。犧牲長遠利益獲得目前利益是對自然利益與人類整體利益的破壞。因此,應把長遠利益置于目前利益之上。在二者發生矛盾時,要以長遠利益為重。 2.1.2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系

有的地區為了本地區利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對生態資源任意使用,根本不顧及全局利益。盡管本地區當年的經濟利益有所增加,但卻犧牲了其他地區的利益。上游濫伐森林,收入雖然增加了,卻不僅使本地水土流失,也使下游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加速了環境的惡化。因此應該把全局利益置于局部利益之上。地區的領導和政府不能為了自己的政績,使自然利益與人類整體利益受損。在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發生矛盾時,要以全局利益為重。 2.1.3當代人利益與后代人利益的關系

這是保護地球環境與資源,保證子孫后代的生存需要。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無計劃地開采,總有一天會使自然資源枯竭,人類生活在未來是不堪設想的。留給子孫一個什么樣的地球,取決于我們當代人利益與后代人利益的關系,總之,解決西部環境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立一個法律與道德結合的社會調控機制。在道德上,需要堅持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價值觀,需要遵從一系列生態道德原則,要把自然界納入到人的道德對象中去,考慮自然界價值,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同時也要處理好內部的各種利益關系,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2.2 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辨證統一關系[3]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世發展之需要,同時又不損及后世滿足其需要之發展能力。換句話來說,就是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而“環境保護”是指防止自然環境惡化,改善環境使之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沙掷m發展與環境保護是辯證統一關系。 2.2.1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的最大特點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說環境保護成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環境保護不只是純粹的保存,或者是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 2.2.2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存在的矛盾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發生矛盾,大致由兩個原因造成。一是價值選擇的片面性。在傳統哲學中,價值是以人的主體性為尺度的一種關系,是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即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從這種認識出發,自然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和資源的提供者,只是充當了人的工具性價值的作用;而所謂科學地認識自然,就是在科學理性基礎上對自然的認識活動,只能認識到自然及其規律對人類的用途,體現出的只是一種認知價值。從這種片面的價值觀出發,人類長期以來把自然界當作掠奪的對象,造成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當然,人們認識自然界的規律是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過程。人們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也往往由不全面到比較全面。認識的偏移,必然帶來實踐的失誤。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在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過程中,在某些時候、某些情況下又往往難以避免。二是人們追求自身利益而產生的矛盾。在這里,我們不妨簡要回顧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古代人們為了生存而大規模地進行了農業開墾,由此造成生態退化;近代人們進行的工業革命,在推動人類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又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梢哉f,發達工業國家的經濟優勢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是片面追求增長而相對忽視環境保護的事實。但是這種矛盾并非天生如此,而是人為造成的。直至今天,有的發達國家為了本國利益而不惜把環境危機轉嫁于他國。國家如此,社會生活中的利益集團也存在這種惡劣現象,一些企業、部門為了自身利益置環境破壞于不顧。

小 結

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統一和諧關系的維護,無論是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還是二者之間矛盾的產生,都涉及到一個基本問題,即能否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我們主張,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應該成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辯證統一的價值觀。

人類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首先要認識到自然界自身存在和發展是人類利益實現的基礎。人類利益的實現是有條件的。在科學上,尤其是生態科學上,人僅僅是生物圈的一員,人和其他自然物種是一種平等關系。因此,其他物種的利益與人類利益相比并非無足輕重。其次,人類的中心地位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經過漫長歷史階段,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極大豐富才有的。所以,人類利益也不是注定要犧牲其他生物價值實現的。實際上,人類利益的實現自始至終都受自然界發展的約束,科學發展到今天,盡管人類可以利用先進科學技術促進人類利益的實現,但是無論科技發展到何種程度,自然界與人類永遠都處于地球系統中。脫離人類的自然界不可思議,脫離自然界的人類同樣不可能。所以,作為最高物種層次的人就有

[3]責任、有義務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使人類活動符合生態道德,保持生態系統的和諧,促進人類利益和自然界發展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上一篇:古漢語言之漢語言文學論文范文下一篇:國外工程項目物資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