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航天文化技術創新范文

2023-09-23

航天文化技術創新范文第1篇

今天, 面對發展、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大潮, 面對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 如何通過文化創意讓普通百姓體驗和分享到航天事業的發展成果, 進行有效的正能量傳遞和科技傳播, 已經成為一些有責任感的企業在創新產品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他們正在用一次次的創新與努力, 為航天文化創意產業的持續發展尋找有力的支點。

本文以北京神舟創意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簡稱:神舟傳媒) 為例, 探索航天文化創意企業在產品創新與科技傳播中的經驗與得失。

1 緊握航天內容創新產品

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 各類文化創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 數量之多超過之前數年。在此情況下, 若想在萬馬千軍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 唯有“創新”兩字。

創新, 顧名思義, 創造新的事物。在文化創意企業里, 什么樣的創新才算是成功的創新呢?我們認為, 如果企業的文化產品既得到了社會熱議、同行稱贊、市場好評、品牌凸顯、企業獲利, 同時又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那么, 這就是成功的創新。

毋庸置疑, 任何一種文化創意活動, 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航天文化創意產業是在中國航天事業50多年發展所積累的航天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以航天事業積累的事件、歷史、人物、故事以及工業遺存作為題材和支撐的文化創意活動。

作為高科技產業的代表, 創新是航天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依托于航天事業的航天文化創意產業, 從誕生之日起, 就注定了要攜帶更深、更廣的創新基因。其創新的核心在于:對航天內容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再提升, 將有形的高科技技術與無形的人才創意力量有效結合, 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與運用, 對產品創意“一意多用”, 創造出能給消費者帶來心理上或精神上巨大滿足的高附加值文化產品, 最終實現企業的贏利。

1.1 重大航天事件中的產品創新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 我國的航天發射逐年增加, 呈現井噴態勢, 取得的成就更讓世人矚目。特別是載人航天, 每一次發射都會掀起規模不小的航天熱潮。對于企業產品創新來講, 這無疑是最好的時機, 也是最佳的創作素材。

2011年9月29日, 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并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飛船成功對接。

借助于“天宮一號”的發射契機, 企業自主創新研發了“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航天互動科普體驗艙”項目。體驗艙外形接近真實的天宮實驗室, 采用4D動感座椅系統, 配合高科技視聽、互動和集成控制等多項技術。參觀者只需通過操作桌面上的操控手柄, 就可以真實體驗到火箭發射、躲避太空碎片、太空維修、交會對接、安全返回等太空任務。震撼的發射場景, 專業的任務指令, 緊張的躲避環節, 讓觀眾在身臨其境的體驗環境中, 盡享高科技帶來的愉悅感。

航天互動科普體驗艙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熱捧。在北京科技周上, 體驗艙項目成為全場最受歡迎的展品, 參觀者絡繹不絕, 等待隊伍長達百米。劉延東、郭金龍、萬鋼等領導同志也走進體驗艙內, 親身體驗太空之旅的神奇。

應該說, 航天互動科普體驗艙是航天文創企業產品創新的一次成功嘗試。它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模擬交會對接的過程, 將嚴肅的航天事件變成普通百姓可以親身體驗的文化產品, 使航天內容與娛樂體驗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次嘗試為企業日后創造出更多受大眾喜愛、市場認可的航天文化實體產品, 提供了一個有利的例證。

1.2 重大展覽活動中的產品創新

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之一, 會展業成為帶動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航天文化創意企業根據重大展會、主題展覽的需求, 圍繞航天內容創新研發相關產品, 提高產品創新速度, 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太空俠》是企業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 為“太空家園館”量身定做的3D立體電影, 講述的是小烏雞皮皮在太空中的奇幻經歷。世博會期間, 作為“太空家園館”的鎮館大片, 該動畫電影吸引了數十萬國內外觀眾的目光。2010年9月《太空俠》成為中國大陸唯一一部入選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的3D動畫影片, 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

珠海航展是我國重要的國際性專業航空航天展, 每兩年舉辦一次, 以實物展示、貿易洽談、學術交流和飛行表演為主要特征。針對歷屆航展的不同需求, 企業創新研發了形式各異的展品展項。2010年第八屆航展上推出“衛星應用天地一體化沙盤”展項, 沙盤直徑7m, 高2m, 全面展示了衛星系統在通信、導航及遙感方面的應用情況。2012年第九屆航展時, 企業歷時數月創新研發了三維動態十米長卷“航天, 讓人類生活更美好”展項。該展項運用3D動態影像, 全面展示了航天技術在人類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此外, 在2012年“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航天展”香港巡展期間, 企業設計實施的“中國未來載人空間站全息影像”展項, 以新穎的全息成像技術演示了中國未來空間站的構型?;糜暗漠嬅娼Y合音樂與解說, 呈現出美妙的視聽體驗, 讓香港同胞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未來空間站的樣子, 成為此次航天展的一道亮麗風景。

2 寓教于樂傳遞正能量

我國的航天事業從起步至今歷時50余年。50年間航天事業經歷了坎坷與輝煌, 也記錄了一個民族的自強、自信與自豪。偉大的事業催生先進的文化、孕育偉大的精神。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 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和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之一。

以航天文化為背景的航天文化創意企業, 勢必要擔負起弘揚航天文化、推進科學普及、傳遞正能量的責任和使命。

但是, 今天青少年受眾的閱讀習慣已由過去的文字閱讀為主, 發展為讀圖為主, 如何利用文化創意手段, 讓孩子們在輕松的環境下自覺自愿地了解科學知識, 享受科學世界的樂趣呢?

秉承快樂科學、寓教于樂的創作理念, 企業將一向被大家視為枯燥的航天知識、航天原理融入到互動體驗項目及相關文化產品中, 通過懸念迭起的航天任務設計、身臨其境的太空環境渲染、以及生動活潑的卡通人物造型, 激發孩子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在體驗快樂獲得自信的同時, 積極地吸納科學知識, 享受科技世界的美好。

2011、2012年期間, 企業研發的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交會對接模型, 就充分體現了寓教于樂的創作理念, 讓參觀者零距離體驗航天發射過程的同時, 輕松地學習到航天知識點、了解航天專業術語。

此外, 文化資源的跨界整合也是弘揚航天文化、傳遞正能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2010年9月27日以“勿忘國恥、勵志騰飛”為主題的航天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圓明園遺址公園開展。展覽作為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 由“起跑”、“聆聽中華的腳步聲”“飛天圓夢”“太空出艙”等16個版塊組成, 詳細介紹了建國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和重大成就。期間, 還穿插了觀看航天立體電影、體驗大型航天科幻舞臺劇等文化活動。

圓明園航天展通過創意把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有機地融合起來, 實現了跨界資源的整合。在圓明園罹難150周年之際, 通過鮮明的對比, 使參觀者深刻體會到“國強則民強、國弱則園毀”的道理, 起到凝聚民族士氣、激發愛國情懷的作用, 有效地傳遞了正能量。

3 調整改進謀求跨越發展

坦率地講, 我國的航天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 并且由于保密資質等原因的限制, 使得許多文化創意企業難于進入航天與軍工文化創意產業市場。因此, 知名的航天文化品牌如同鳳毛麟角, 實體性的文化產品也遠未形成規模, 整個產業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

但是, 隨著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扶持力度的加大, 以及航天事業的井噴式發展, 航天文化創意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最佳機遇期。處于產業變革中的航天文創企業, 只有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改進, 彌補自身不足, 鞏固發展優勢, 才能在產業發展的巨大浪潮中, 順勢而為, 取得跨越式發展。

3.1 從作品觀念向產品觀念轉變

眾所周知,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意。對于創意人來說, 一個創意就是一個作品, 是具有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獨立作品。但是, 對于文化企業而言, 只有將一個具有經濟價值、新穎獨特的創意, 迅速產品化, 并實現“一意多用”, 開發出多種類型的產品, 延長產品鏈, 才能夠降低成本實現盈利。

3.2 注重航天文化內容資源的挖掘

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了50多年, 期間積累了大量生動鮮活的事件、歷史、人物和故事。但現有的創意產品還僅僅浮于表面, 熱衷于對航天發射及領軍人物的描述和表達, 這些顯然只是航天文化內容資源的冰山一角。加強對內容資源的深度挖掘, 通過創意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加以詮釋, 創造出讓人們可親近、可消費、耳目一新的航天文化產品, 是每個航天文化創意企業的責任, 也是使命。

3.3 強化科技與文化的融合

科技和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實現騰飛的雙翼。企業運用新技術, 特別是數字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 可以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今天, 中國市場正處于全面消費升級階段, 人們的文化消費已經由淺層次的消遣型、娛樂型向深層次的知識型、發展型、智能型方向發展。與新技術緊密結合的文化產品更能符合現代人的文化消費習慣。

3.4 借力新媒體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 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新媒體所具有的多屏、移動、互動的傳播特征和規律, 帶來了受眾數量的激增, 也創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費需求。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航天文化創意產業, 應加強與新媒體的互動與合作, 充分利用好新媒體“跨平臺、多屏幕、一體化”的傳播特點, 使其更好地為航天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劉逸帆.中國廣播.不是創新, 就是消亡, 2013, 6.

[2]沈炳忠, 朱偉中.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對重大主題報道強化新聞表達的實踐與思考, 2013 (7) .

航天文化技術創新范文第2篇

一、航天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航天文化是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體, 以航天事業優良傳統為品質, 在推進航天事業偉大實踐中培育形成的核心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它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航天文化是人類探索精神的產物。探索未知的精神, 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 先后實現了認知空間和活動疆域從陸地到海洋, 到天空和太空的飛躍。人類的文明也相應從大陸文明、海洋文明, 進入了太空文明。人類太空文明積淀孕育了獨特的航天文化。航天的首要使命就是探索。其間形成的不畏艱險、勇于挑戰的精神也構成了航天文化的重要精神實質, 激勵著人類太空探索活動的延續和深入。

航天文化高度融合在航天事業中。50年來, 中國航天在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感人至深的鮮活事例為航天文化提供了豐富的題材。航天文化是對航天事業的意義、價值、地位、作用的揭示和體現, 是對航天人群體的精神狀態、價值追求的揭示和體現, 是對航天戰線的管理思想、工作模式和制度規范的總結和弘揚。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和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推動下, 航天文化吸收了許多先進元素, 成為新時期重要的先進文化代表。全面推進航天文化建設, 不僅對于航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而且對于繁榮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建設文化強國也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航天科技期刊在推動航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1. 航天科技期刊不斷發展壯大

航天科技期刊是反映航天領域科研成果, 傳播航天科學知識, 推動航天技術與應用的重要平臺。航天科技期刊在中國科技期刊中別具影響力和生命力, 是我國科技學術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1]。目前公開出版的航天科技期刊已達50余種, 航天科技期刊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在國內外影響力不斷擴大。根據《2011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 (擴刊版) 》統計數據, 我國2010年出版航天科技期刊影像因子均值為0.425, 比2009年提高50%, 基本達到全年出版總期刊影像因子的平均水平, 顯示航天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和作用迅速提高。

2. 航天科技期刊在推動航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1) 弘揚航天精神

在我國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航天事業中, 孕育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 這是航天文化在新時期的歷史凝結和生動體現, 成為航天人共同的價值追求一代代傳承下來。航天科技期刊對航天精神有著強烈的導向作用, 成為弘揚航天精神的平臺和橋梁。由航天科技思想、航天管理理念、航天科技攻關為核心的航天精神通過期刊載體形式得以固化和推進, 借助期刊平臺傳播給受眾, 使廣大受眾了解、學習、分享這些精神精髓。航天科技期刊對航天人的優良品質和航天精神的導向宣傳有效地弘揚了航天精神, 使其轉化為航天人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 從而推動和促進航天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2) 繁榮航天科技

文化與科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文化發展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 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遷的有力杠桿[2]??萍寂c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傳播與繁榮航天高科技的發展與創新是航天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航天科技期刊傳播的航天科技信息具有創新性、專業性、權威性等特點, 其優越性是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航天領域內的新研究、新技術、新成果借助語言和文字, 加以提煉、加工、濃縮, 通過航天科技期刊率先走向社會, 使其成為全人類共同積累的巨大財富。航天科技期刊在航天學術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之間搭起溝通的平臺, 先進的航天科研成果經過加工、整理及編輯部的篩選鑒審, 加工成規范的科技信息, 以期刊的形式向外公布, 完成航天科技傳播過程, 不斷推動航天科學技術的發展, 為航天文化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3) 傳承航天歷史

航天科技期刊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伴隨著航天的發展而不斷壯大, 像檔案一樣真實而詳盡地展示了航天領域發展歷程。作為連續出版物, 它們能夠及時報道最新的動態和當前的進展, 積累沉淀下來, 形成一部我國航天歷史的發展畫卷, 成為后人查閱航天歷史資料的重要線索。而航天文化正是在航天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在動態的航天歷史中逐步形成不變的核心價值和主流意識, 提煉凝結成為航天文化。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歷史就是航天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3]。通過航天科技期刊傳承下來的航天歷史發展里程, 會給后人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從而更加了解航天文化、發展航天文化。

(4) 推廣航天品牌

質量是航天工程的生命線, 追求“嚴、慎、細、實”的航天質量鑄就了航天精品, 形成了航天獨特的品牌魅力。航天品牌是在歷次航天任務和研究攻關中逐步形成的航天文化積淀, 代表了航天人的利益認知和情感歸屬, 它將所有航天人凝聚在一起, 為建設祖國航天事業而奮力進取;它強大的精神激勵作用激發起廣大員工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航天品牌深深打上了航天文化的烙印。航天科技期刊從學科技術到工程材料, 從航天管理到質量標準, 從學術研究到科普宣傳全面覆蓋了航天各領域, 將蘊含其中的航天品牌得以全方位的推廣和宣傳, 使航天品牌的魅力深入人心。

三、航天科技期刊在文化體制改革中的新突破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 我國出版行業體制改革步伐明顯加快。新聞出版總署明確了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路線圖”, 科技期刊出版單位的轉企改制也拉開了帷幕。為了適應我國科技期刊改革、發展的形勢, 發揮航天科技期刊的整體優勢, 促進資源共享, 盡快提升航天科技期刊的出版質量和學術水平, 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科技文化創新體系建設, 推動航天技術自主創新, 2011年7月, 33家航天科技期刊編輯部發起成立中國宇航學會下屬的二級學術機構———航天科技期刊聯盟[4]。聯盟的成立旨在充分利用我國航天品牌效應和資源, 做大做強航天科技期刊, 應對國際國內科技期刊的市場競爭, 符合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的方向, 也符合科技期刊自身發展的規律, 是航天科技期刊走向市場的一次新的探索?!?/p>

摘要:航天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弘揚航天精神、繁榮航天科技、傳承航天歷史、推廣航天品牌4個方面闡述了航天科技期刊在推動航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指出新時期航天科技期刊在文化體制改革中的新突破。

關鍵詞:航天科技,科技期刊,航天文化

參考文獻

[1]李雪昆.李東東出席航天科技期刊聯盟組建工作匯報會[N].中國新聞出版報, 2011-11-10 (2) .

[2]張作榮.加快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N].人民日報, 2012-09-05 (19) .

[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政研會.九天攬月抒情懷──與我國航天事業同步發展的航天文化[J].中外企業文化, 2004 (12) .

航天文化技術創新范文第3篇

長期的文化積淀就形成一種習慣與自覺。用安全文化推動人們良好習慣與自覺的形成,那樣的話,企業安全就可免除后顧之憂。

2003年2月1日,美國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發生爆炸,7名宇航員遇難,令世界為之悲痛。是年8月26日,由13名專家組成的調查委員會經過長達半年多的詳細調查,花費2000萬美元,發表了長達248頁紙的最終調查報告。然而,這一調查報告同樣又一次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震驚。這個報告用大量篇幅披露了美國航天局漠視安全的現狀,報告中充斥了“缺乏有效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沒有獨立的安全程序、不善于學習和總結,如不進行徹底改革,可預見的事件還會再次發生”這樣的字眼。從中我們悟到了什么呢?美國是個經濟發達、技術設備非常先進的國家,他們在總結和反思類似事故時,不是僅局限于技術和物質層面的剖析,而是著重于從組織結構、管理體制、行為模式上吸取教訓,這不能不引人深思。這一事例也從反面說明了企業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鑄就習慣的力量!那么怎樣建設安全文化呢?

強化領導者責任意識

安全文化屬于企業文化體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是企業在安全工作中形成的行為方式和結果。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強調責權利對等的原則。因此,從國家出臺的安全生產法到企業內部的一系列規章制度,都對企業負責人在安全生產中的地位予以明確,作為“第一責任人”是理所當然的。責任的含義有兩層:責任意味著你應該做對做好的事情一旦出錯,你必須接受相應的處罰。在管理體制中,責任是中心,權力和利益是支撐。企業內部人的責任可以有大小,相應的權力也有多寡,但每個人承擔責任的大小相對于利益是對等的。

我們說企業文化是領導者倡導的文化,是因為領導者個人素質會影響企業文化風格的形成,因為領導者處于權力中心,他有資源支配和利益驅動的能力,可以有效地組織和推動安全管理工作。因此領導者應具備良好的素質,要對安全工作規律性有更好的把握能力、洞察力和推動力。中遠集團安全工作的“二三八”理論的提出,就是作為企業領導者善于總結和歸納職工群眾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經驗和教訓的成果,揭示了事物本質,體現了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把抽象理論變成工作實踐的指導意義。

“二三八”理論的核心,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二是把握安全工作規律性,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三是強化安全工作的責任意識。比如,“二八規律”和“結果滯后性規律”,揭示了各種事故發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的聯系,闡明了在安全工作上做好基礎性工作、立足于長遠發展的重要性。三個關系,特別是安全與政治的關系,在當前更具針對性。什么是政治?政治不是喊口號、表忠心。對企業來說,政治就是維護企業工作的大局。講政治就是講企業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貢獻,講對人民和國家生命財產的安全保障。八個觀點,集中體現了中遠在安全工作的歷史上用鮮血和生命、國家財產換來的教訓,反復強調安全工作的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要把這種理念變成人的自覺行動,就是安全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什么是自覺?自覺就是能認識到事物的意義、并在采取行動時不由自主地下意識的習慣行為。養成安全工作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實質上就是文化的養成。企業文化就是要造就這樣一種習慣勢力、習慣的力量。列寧曾把社會的舊的習慣勢力,即千百萬人的自發勢力比作是最可怕的勢力。這種勢力實質上就是文化的勢力。毛澤東也有一句名言:“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所以他在歷史上能夠造就一支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當然,文化有先進與落后之分。我們對先進的文化要大力發展,對健康有益的文化要積極支持,對落后的文化要加以改造,對腐朽沒落的文化要堅決反對。如果領導者在指揮決策時、職工在各自崗位操作時,每一個行為都體現“安全第一”的自覺性時,安全工作的局面就可以真正得到改觀。根據“二三八”理論,為什么有20%的常見原因造成80%的事故?為什么有80%的海損事故與20%的人的責任有關?這20%的常見原因(常見的就是反復出現的)和20%的少數人的行為習慣,正是要求我們從事故偶然的不可控性走向事故可預控、可預防的必然性的過程中,需要作出努力并加以克服。隨著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水平提高,以及先進科技手段的運用,特別是安全習慣勢力(文化)的形成,昭示著人類必將從安全生產的必然王國,逐步走向安全生產的自由王國。

不斷完善制度建設

既然安全文化屬于企業管理文化范疇,在建設企業安全文化的過程中,突出制度建設應是題中之義。涉及安全工作的制度有許多,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在眾多的制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制度又是什么呢?

中遠的管理實踐和躋身世界500強的目標,決定了企業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包括安全管理工作,都必須有自己的個性特色和風格。成功的企業、知名的企業都有自己的管理品牌,如GE的六個西格瑪、海爾的OEC管理模式等。大慶的鐵人精神和“三老四嚴”,鞍鋼的孟泰精神和“二參一改三結合”,可謂是中外聞名、家喻戶曉。中遠經歷了40余年的發展,那么今天的管理品牌又是什么呢?中遠人堅持10多年形成的“三學一創”活動,積累了寶貴經驗。中遠人高舉華銅海輪精神的旗幟,從制度到理念,從內容到形式,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辦法、考核標準、操作程序,把安全工作、PSC檢查、安全體系文件執行,甚至準班準點、船舶運營率、維護保養等等,均納入了學創體系之中,使中遠的管理手段、管理工具和管理標準不斷更新提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管理工具和標準還會層出不窮。但是,中遠在管理實踐中沒有把各種管理手段和工具孤立地割裂開來,而是融會貫通,全部納入了“學創”管理模式之中?!皩W與創”的辯證思維方法,發揮出持久的魅力?!叭龑W一創”相對其他管理方法來說是更高、更好、更強的卓越追求。實踐證明,“三學一創”是行之有效的模式,對中遠安全工作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它是中遠在歷經了40余年發展后相對成熟的管理品牌,是具有推廣價值的管理制度,但也同時需要不斷提高與完善。

文化鑄就習慣力量

安全文化說到底就是企業員工的行為方式(習慣)的選擇和行為結果的統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抓住問題的本質,就可以拋開繁煩的“文化”定義,從中解脫出來。這種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對造就優秀的行為結果至關重要。安全文化應該有自己的產品,產品是什么?產品就是安全穩定的局面和企業經濟效益的最終體現。這種良好的安全文化的意識和習慣如何形成?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的形成要靠潛移默化的日積月累,要靠制度的約束和意識的培養。其途徑不外乎一靠外在的灌輸,二靠內心的升華。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職能部門,企業文化部(宣傳部)擔負著極為重要的企業文化推進職能。安全文化工作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事事講。這是職能部門的職責,也是企業黨政工團組織和全體員工都應該堅持的。對安全工作“老生不怕常談”,為什么呢?這在心理學上是有道理的。這是因為外界反復的信息刺激、暗示和從眾心理,對個體的行為能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要使企業每個人養成安全工作的良好習慣,成為自然的條件反射,這種宣傳和灌輸是少不了的。當然,宣傳工作要符合自身的規律。如何“入耳入腦”,聽得進、記得住,又賞心悅目,是有藝術審美要求的。宣傳決不能千篇一律、形式刻板、空洞無物,甚至大話、廢話連篇,造成逆反心理,宣傳就會適得其反?,F實中人們對企業文化工作有一些誤解,認為宣傳僅僅是對企業形象的“包裝”,這是一種片面的理解?!鞍b”往往關注外在形式(審美傾向),而宣傳工作、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更注重的是對企業內在品質的揭示。只要形式多樣、內容貼切、手段新穎、功夫到位,宣傳形式和內容做到“新、奇、特、趣”,宣傳就能發揮威力、產生作用,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人們安全習慣的自覺。那樣的話,安全工作就一定能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員工的身體、生命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航天文化技術創新范文第4篇

關鍵詞:航天精神,國有企業,文化建設

引言

自神舟七號航天飛天以來, 我國載人航天技術已經趕上世界一流水平, 令世界矚目, 令國人自豪?;厥孜覈d人航天發展歷程, 我國從物資條件極其缺乏、硬件水平極為落后的情況下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變化。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不僅給我國的國防、經濟和科研等領域做出重大貢獻, 我國航天人在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航天精神也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 對國有企業文化建設更加具有啟迪作用。

1. 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人才是推動我國航天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航天事業發展過程始終堅持以人才為本的方針, 造就出一代代、一批批具有思想、作風和技術全面過硬的航天人才。也正是這一代代、一批批才華橫溢的人才, 才保障了我國航天事業健康發展。但是, 審視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的人才環境, 缺少具體是在人才優惠政策, 企業培養不出人才, 人才流失也非常嚴重。其根本原因再于企業管理不當, 企業內部分布不均, 員工在企業的管理下存在較大的思想包袱。因此, 國有企業要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對企業有重要的影響, 尤其是在企業管理中。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后, 企業的管理也自然會體現出人本思想。企業員工在以人為本的管理下可以感受到來自企業對自身的關心、尊重和愛護, 員工也才能認可企業的核心價值, 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凝聚力也會不斷地增強, 員工工作的動力、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會得到全面的發揮, 最大可能的為企業創造效益。

2. 建設創新的企業文化

在我國航天發展道路上, 一代代航天科研人員不懈努力、勇于超越, 不斷的攻克技術難關, 并獲得大批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 部分重要技術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國航天人的成功經驗向我們展示我國航天人卓越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也只有這樣才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 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在世界航天領域占據一席之地。航天人的成功經驗也給企業文化建設帶來重要的啟示, 必須重視建設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文化。對企業而言, 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促進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簡單來說, 管理體制的創新有利于改革企業因舊的管理體制帶來的信息傳遞不暢等問題, 使企業運行更加有序, 管理更加方便。技術的創新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降低生產成本, 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思想創新可以確保企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思想道路發展, 員工思想創新可增強員工與企業的凝聚力, 提高員工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 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3. 建設艱苦奮斗的企業文化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 比世界上其它航天大國發展航天事業的時間要晚幾十年, 但是我國航天人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 在巨大的困難和壓力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 在任何階段, 艱苦奮斗永遠都是戰勝困難、獲得勝利的“捷徑”。對企業而言, 現階段建設艱苦奮斗的企業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艱苦奮斗是一種作風, 也是一種精神。艱苦奮斗最為一種作風, 它可以為企業形成一種干實事、創實業的良好環境;作為一種精神, 它可以成為企業在發展道路上前進的動力。將艱苦奮斗精神融入企業文化, 會增強企業發展的厚重底蘊, 可以讓企業和員工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再難的問題也不會迎難而退, 而是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用艱苦奮斗的精神砥礪意志, 規范行為和鼓舞精神養成高昂的士氣和形成堅強的銳氣, 用所有員工的意志和精神匯聚而成的強大人氣和浩然正氣戰勝困難, 走向勝利[3]。

4. 建設團結的企業文化

載人航天事業設計多個學科領域, 規模之大、系統之復雜非一人所能解決, 因而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靠的不是個人能力的展現, 而是社會主義大協作和社會主義制度巨大的政治優勢。在黨的統一領導下, 無數航天人凝聚力量, 萬眾一心, 匯聚成助推神舟飛天的強大力量。在長期的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實踐中, 我國航天科研隊伍還養成了顧全大局、密切協作和主動配合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 也積累了謙虛負責、“搶困難讓方便”的思想工作作風, 并形成他們固有的道德規范。對國有企業而言, 在推進事業道路上, 所有的困難都必須依靠企業領導和職工團結協作, 創造性的解決困難。因此, 國有企業文化建設要重視將團結精神作為建設企業文化的重點, 把企業所有職工團結起來, 整合企業的各類資源, 實現企業資源科學的優化配置。同時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 肩并肩地協同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挑戰和問題[4]。

結語

航天精神是我國航天人長期積累而形成的精神財富, 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 也是我國的軟實力獲得成功體現。在國有企業構建企業文化階段, 必須將航天精神作為榜樣, 把航天精神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 樹立以“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和團結精神, 增強員工的凝聚力、創造力和創新能力, 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錢文潔.加強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 2011, (22) .

[2]馬興瑞.踐行航天精神不斷創造奇跡[J].求是, 2012, (01) .

[3]吳曦霞.踐行載人航天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理論學習與探索, 2012, (05) .

航天文化技術創新范文第5篇

51、圖紙往往采用技術狀態管理(如家族產品/模治具圖面等)。

2、舉例。某產品有A/B/C三個零件,利用這三個零件可以組成很多的不同的技術狀態的組三維網技術論壇3B*wN%Hh^Z2O

合件。A+B=D技術狀態;B+C=E技術狀態;A+C=F……。那么圖紙中用配套表來表示,這些技術狀態。通常就用BOM《材料明細表》,也有叫其它名稱。模治具圖面最常用, 其圖面往往采用BOM表格式來進行管制.

3、當零件的特性有所變化。譬如,A零件原來是用塑料材料?,F在改用金屬材料,特性有變化了。那么,A零件的圖紙編號中要體現出來。譬如,原來零件號碼就是圖紙號碼,803-0001-450;現在可以改為803-0002-450;或者803-0001-451;用編號來顯示差異?;蛘卟捎脠D紙號碼為803-****-450,再結合上條BOM列表方式進行管制.

航天文化技術創新范文第6篇

為深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落實青島“國際化+”行動計劃、對接“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2016年9月27-30日,第三屆青島國際技術轉移大會召開。大會由青島市人民政府和鰲山歐亞科技論壇共同主辦,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烏克蘭等國家的專家,國際技術轉移機構、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代表參加會議。

此次大會以“藍色發展、開放創新、共享共贏”為主題,共商促進國際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機制和解決方案?!?016美國創新企業技術洽談會”及“國際技術轉移案例分析講座”同期舉行。

美國、俄羅斯、烏克蘭、英國等國家帶來210多項對接洽談項目,遠高于前兩屆項目數量,涉及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海洋高端設備、能源環保、數字醫療等高新技術領域。

會議期間,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司與青島市科學技術局簽訂了共建科技外交官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合作協議,形成以科技外交官為節點、遍布全球的科技對接網絡,以駐外使(領)館科技處(組)推薦的海外科技項目為技術來源,針對國內企業、研發機構的合作需求,通過青島科技外交官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為科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單位開辟國際合作主流渠道,開展與國外機構間多形式、高層次和寬領域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推動國際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分享國際技術轉移的成功案例和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

上一篇:箱梁裂縫修補方案范文下一篇:酒店庫房崗位職責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