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漢語言專業畢業論文范文

2023-09-16

漢語言專業畢業論文范文第1篇

2、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措施研究

3、關于漢語言文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作用分析

4、現代教育思想引導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創新路徑

5、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6、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漢語言文學教學觀念的轉變

7、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發展困境及策略

8、漢語言文學中的藝術與審美

9、論漢語言文學和英語教學的融合

10、淺析漢語言文學教學之我見

11、關于漢語言文學中的性別隱喻問題的解讀

12、漢語言文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作用探討

13、新時代下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的啟示與改變

14、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及思考

15、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的研究

16、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普通話能力提升路徑研究

17、微課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策略

18、關于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的研究

19、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發展困境探究

20、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課堂研究

21、現代教育思想下的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分析

22、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23、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24、淺析如何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有效性

25、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分析

26、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我見

27、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應用與意境探討

28、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式淺析

29、關于后現代教育思想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思考

30、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新生作文的問題與對策

31、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研究

32、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方向

33、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及優化路徑探析

34、淺談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

35、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運用與意境分析

36、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的創新探究

37、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和措施探究

38、高職漢語言文學類選修課建設的研究

39、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創新實踐研究

40、淺談漢語言文學與信息化融合研究

41、新媒體環境談漢語言文學發展困境

42、信息技術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性教學優化探析

43、審美問題在漢語言文學中的分析

44、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探究

45、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優化策略

46、漢語言文學對當代大學生文化傳播的作用分析研究

47、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8、漢語言文學專業“研讀”類課程群的建設與探索

49、網絡語言給漢語言文學發展帶來的影響分析

漢語言專業畢業論文范文第2篇

2、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探究

3、探析語文教學中漢語言文學的具體運用

4、漢語言文學在網絡環境下的傳播研究

5、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應用及意境探討

6、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淺析

7、后現代思想指導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啟示

8、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及策略研究

9、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創新與實踐

10、淺析網絡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11、漢語言文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研究

12、微課模式下開放性大學漢語言文學教學探討

13、漢語言文學對當代大學生文化傳播的作用分析研究

14、關于后現代教育思想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思考

15、微課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應用研究

16、網絡用語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分析

17、現代教育思想在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18、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課堂研究

19、創新創業教育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的滲透

20、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

21、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創新實踐研究

22、分析漢語言文學教育

23、學習漢語言文學的策略

24、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

25、關于漢語言文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作用分析

26、芻議有效開展初中漢語言文學的幾點教學方法

27、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探析

28、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與中學語文教學的對接

29、淺析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0、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分析

31、網絡語言給漢語言文學發展帶來的影響分析

32、信息化時代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33、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前景探析

34、論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及意義

35、關于漢語言文學在網絡環境下的傳播分析

36、高職漢語言文學類選修課建設的研究

37、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漢語言文學教學觀念的轉變

38、漢語言文學對中國傳統文化作用的探索

39、現代教育思想下的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分析

40、淺談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 ?

41、網絡語言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探析

42、漢語言文學在網絡環境下的傳播研究

43、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及思考

44、漢語言文學與新聞宣傳的契合點研究

45、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學與漢語言文學的有效融合

46、漢語言文學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作用分析

47、漢語言文學專業“研讀”類課程群的建設與探索

48、漢語言文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研究

49、有效激發中職漢語言文學學生的學習興趣

漢語言專業畢業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古代漢語實踐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王煥玲(1972- ),女,河南南陽人,南陽理工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和寫作教學。(河南南陽473004)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等院校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基礎牢固厚重、就業適應面寬、社會需求量相對固定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優勢。但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我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觀念,沖擊著這個傳統人文專業的命運。當今社會對有突出專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極其迫切。

目前,關于應用型人才的概念尚無統一的定義,一般而言,社會人才從宏觀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稱為學術型人才;另一類是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社會效益)的人才,稱為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非常明確,旨在培養有專業技能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使得每一個學科、每一門課程在教學改革中都必須與之緊密聯系,各門課程都要不同程度地進行實踐教學的改革和探索。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必修課程之一的古代漢語課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這一背景下應如何調整、改革以尋求適應,又應該擔負什么樣的責任?本文即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視角出發,審視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實踐性教學改革的意見。

一、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的現狀

古代漢語課程要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評判能力、創新能力,真正實現知識、能力的有機結合。

但是據了解,目前國內很多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漢語課程還是沿襲傳統的學術型、理論型教學模式,教師的課堂授課以理論講授為主,很少有學校會注重古代漢語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有些學校雖然設置了實踐教學環節,但是由于課時數少,不能引起任課教師的足夠重視,因此任課教師往往忽略實踐教學環節??傮w來說,傳統的古代漢語教學在認識上忽略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未能精心設計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對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就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突破口,精心設計課程實踐環節,實施實踐性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學生應用能力。同時,以學生能力的提升帶動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優化。

二、精心設計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一)加強詞匯積累,提高文字分析能力

要學好古代漢語,最關鍵的問題是掌握大量的古漢語詞匯,只有具備一定的古漢語詞匯量,才能順利閱讀古代的文獻和典籍。對學生來說,學習古代漢語最難掌握的便是詞匯,因為隨著社會的變化,很多常用詞匯的古今詞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不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就會發生以今律古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對漢字和詞義發展脈絡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詞匯量,加強其對古漢語詞匯詞義變化的認知,必須要求每個學生每天至少整理出一個詞的本義、常用引申義,并且舉出例證,作為學生的平時作業計入平時成績。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分為兩大類別: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漢字屬于表意文字,雖然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通過查閱工具書還是能夠分辨出漢字的造字意圖,推出詞的本義,而漢字本身又與漢文化關系密切,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從漢字中可以折射出漢民族的文化印跡。例如“盥”字,甲骨文為一會意字,一人伸出雙手洗手,下面的盤子用來接水,因而其本義為“以水手承水沖洗”,現代漢語的“盥洗室”一詞中的“盥”還保留著此義。由此義又可以引申出“洗滌、除、澆灌、洗滌用的器皿”等義。通過這種梳理,學生會對該詞的詞義體系有了非常清晰和完整的認知。學生在了解了該詞的意義來源的過程中,也會了解到“盥”字與古代的飲食習慣——手抓飯的淵源關系,以及上古的“盤”與現代的“盤”的具體區別,另外還引發出了“筷子”一詞的來源。

這樣要求學生每天查找一個古漢語詞語,梳理其詞義發展脈絡,挖掘其中蘊含的漢文化意蘊。日積月累,當學生將這種要求變成了一種習慣,也將掌握很多常用詞的詞義,從而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詞匯基礎,掃除閱讀中的詞匯障礙,同時也加深了對現代漢語詞匯的認識,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和語言文字知識,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由于電腦的大面積普及,鍵盤打字已經代替了手寫,再加上網絡上的不規范用字現象的誤導,使得許多學生現在對漢字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差,有些學生現在甚至提筆忘字,更遑論熟知漢字的字義了。因此,通過該方法的實施,可以加強學生學習漢字、詞匯的熱情,從而掌握更多的漢語詞語,夯實自己的語言文字基礎。例如,我們通過對“義”字的分析,了解到現代漢語的“正義”和“義父”“義齒”中的“義”的確切含義分別為“符合正義和道德規范、名義上的、假的”,而這些義項又都來源于“義”的本義——屠宰祭祀用的牛羊,這樣舉一反三,夯實了學生的文字基礎,為學生的專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強化文本閱讀,提升分析表達能力

古代漢語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以便更好地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并提高講授中學文言作品的能力及從事其他工作的語文修養”。要學好古代漢語,不僅要掌握大量的詞匯,還要大量閱讀古代文言文,特別是先秦時期的優秀散文,這樣才能培養良好的語感。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在課堂上講授太多的文章。因此,教師可以在學期開始之初選擇一些優秀的文章布置給學生,也可以安排學生自己去選擇一些難度適中的文言文,最好是故事性比較強的文章,比如左傳、戰國策、國語、諸子百家之類的文章,定期安排學生分小組舉行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在交流會上講述自己閱讀文章的大致內容以及自己的心得體會。這些優秀的古代散文有的講述了經典的歷史故事,如《蘇秦始將連橫》《馮諼客孟嘗君》《晉靈公不君》等;也有的包含了深厚豐富的哲理和道德意蘊,例如韓非子的《說難》、莊子的《運斤成風》《世說新語》的名士風流故事等。學生為了讀懂這些文章,需要獨自利用工具書解決文章的字詞句,通過對這些文章的講解和分析,大大地提升了他們獨立發現語言問題、解決語言問題的分析能力,同時也大大地擴大了他們的知識寬度和廣度;而且讀書交流會這種方式也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不再只是課堂內容的接受者,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同學們互相交流、展示的平臺。

我們現在學習的古文,基本上是古人注釋的文章,并不是古代文章的原貌,而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必須能夠辨識豎排版的、沒有標點符號的繁體古文,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他們閱讀古書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在學期開始給學生布置一定篇目,要求其每周提交一篇作業,要求能夠標點并翻譯。通過堅持不懈的練習,可以提高他們給古文標注句讀的能力,大大提高其古文閱讀和分析的水平。

(三)注重論文寫作,培養創新思辨能力

創新思辨能力是應用型本科學生應具備的主要能力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會從事文字工作,其中一部分會走上教師崗位,因此古代漢語課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要讓學生有一定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選擇一兩篇學生中學時的文言文進行分析,指出中學文言文注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正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適當引導學生思考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現今社會上流行詞語的詞義和歷史發展脈絡,或者尋找當今社會上眾多的古代文言文叢書的注釋弊端,嘗試獨立寫作專業科研小論文。撰寫小論文的過程,也是學生古代漢語知識和理論的一次再認識過程和深化過程,通過對語言現象的分析,會使他們對以往學過的課本知識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將課本知識成功地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和素質。

(四)結合現實生活,提高實踐認知能力

語言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又影響著社會生活。古代漢語課程必須走出課堂,走進現實生活,將課程內容和現實緊密聯系起來,才會煥發出課程的生命力。因此,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也應走出課堂,關注當下現實社會生活,引導學生運用古代漢語的理論和知識,去發現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語言問題。例如時下網絡流行的“孩紙”“桑心”“內個”“童鞋”等詞語,其實屬于古代漢語的通假現象,網民們為了方便快捷、求新求奇,故意舍棄本字不用而使用同音假借字,形成了網絡上流行的一種語言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通假字的理論和知識,分析這種現象的成因及其影響。

古代漢語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它還承載了厚重的漢文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到大街小巷,去發現廣告招牌、店鋪招牌上的繁體字誤用現象,如“理發店”寫成“理發店”、“山谷”寫成“山榖”等;另外,有些有特色的店鋪名字起得古色古香,如玉器店的店鋪名稱往往與“玉”字有關,如“璇璣閣”“玲瓏軒”等,這些店名是否能夠表現出豐厚的玉文化,是否適合店鋪的位置、大小和產品類型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漢字的來源以及漢字所體現的文化意蘊進行分析。這種做法能夠使古代漢語更好地結合現實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認知能力。

三、規范實踐教學管理,加強監督檢查

為保證以上教學改革措施的正確實施,必須調整古代漢語課程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課時設置,在培養方案中明確古代漢語課程中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并且要求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精心制定科學的實踐性教學大綱。為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性,可以將實踐教學環節的成績作為平時成績計入課程總成績。教師要對每一環節制定科學的評判標準,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量化考核。另外,教師應事先安排好學生的必讀篇目、古文(白文)的篇目,開學之初公布,學期中間進行監督和檢查,期末通過試卷的方式進行考核。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該是學生的引路人,引導學生一步步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加深自身的古漢語修養,不斷進行科研,及時充電,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這樣才能高屋建瓴,為學生指出正確的方向,提供正確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吳阿林.應用型人才的層次結構及其指標體系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1).

[2]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高校國家精品課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漢語言專業畢業論文范文第4篇

共有60名曾從事或現從事秘書工作的G漢語言文學專業 (高級秘書方向) 畢業生接受了我們的調查。調查對象男女比例為4:5, 年齡集中在25—35周歲, 均具備一定秘書工作經驗, 對于秘書職業的理解較為充分。本次調研的總體結論是:畢業生從事秘書職業有著較為廣泛的就業面, 多數分布在企業單位, 復合型秘書人才最受用人單位青睞。

一、秘書人員職業生存現狀

(一) 就業分布狀況。本次調查隨機尋找調查對象, 結果顯示, 調查對象中就職于企業的所占比例為46.3%, 就職于事業單位的占比19.64%, 就職于黨政機關的占比12.5%, 就職于社會團體占比8.93%, 就職于其它性質單位的占12.5%。從人才中心了解到的情況看, 近年來, 民營經濟活躍, 企業單位對秘書從業人員需求數量大, 企業已經成為秘書就業的主要方向, 而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每年都會招考相當數量的工作人員??梢钥闯? 以上這組畢業生就業分布數據與各類單位對秘書人員的實際需求之間有著較高的契合度。

(二) 薪資水平分布。調查結果顯示, 月薪3000—4000元的收入水平所占比例最高, 達37.5%, 月薪4000—5000元所占比例為28.57%, 而月薪3000元以下和5000元以上分別為17.86%與16.07%??梢钥闯? 秘書職業從業人員薪資分布趨向于“橄欖型”, 即兩頭窄, 中間寬, 這是常見的一種收入分布模式。工齡以及資歷是影響工資水平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黨政機關和技術性較強的單位, 通常資歷越高, 收入也越高。大體上, 黨政機關同企事業單位也有些許差別, 黨政機關的收入平均水平稍高于企事業單位。企業集團的工資同經營狀況掛鉤。一些上市集團的薪金處于較高水平, 可達中上水平, 而一些中小企業薪金水平較低。

(三) 工作任務分布。作為秘書專業畢業生, 從事辦文、辦會、辦事接待工作的人數最多, 達57.14%;檔案管理和信息收集的次之, 占比44.64%;調研、咨詢、信訪、監督工作為35.71%;部分小型單位的秘書還兼職從事出納工作。從調查結果來看, 黨政機關中, 承擔“三辦”與檔案管理的人數最多, 其次是信息收集, 調研、咨詢、信訪與出納占比持平;事業單位中承擔“三辦”任務的比例最高, 其次是檔案管理與調研、咨詢等工作;企業集團中秘書人員主要承擔“三辦”工作、檔案管理及信息搜集, 社會團體中秘書人員主要承擔“三辦”任務以及調研、咨詢、信訪等工作。需要說明的是工作任務選項為多選題, 一名秘書工作人員至少承擔2項及以上的工作任務, 平均承擔3項, 最多承擔4項。

(四) 影響快速適應工作的因素。調查顯示, 約有40%受訪者認為, 知識儲備是否充足是影響畢業生快速適應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秘書專業知識。28.57%的受訪者認為, 對工作是否持有熱情也是影響快速適應工作的重要因素, 這種工作熱情主要與現實工作與理想預期之間的差異有關, 其適應速度取決于心理調節的狀況。21.43%的受訪者認為, 個人能力對快速適應也有影響。較之知識儲備多來自于知識學習, 個人能力則來自于工作實踐。多數受訪者認為, 能力的提升在于日常積累。

二、秘書職業能力及素質需求

(一) 工作所需能力。調查數據顯示, 秘書從業人員所需能力中, 組織管理能力所占比重最高, 達到57.14%;其次是交際能力和分析能力, 均占51.79%;調研能力再次之, 為48.21%;然后是策劃能力, 占37.5%;再是細心度, 為33.93%, 最后是寫作能力, 占30.36%。匯總受訪者提供的信息可知:組織管理能力是秘書從事組織協調工作所需的重要能力;分析能力則是秘書解決具體問題的必備能力;交際能力主要用于溝通和構建人脈, 屬于隱形財富, 對秘書人員的職業發展有特殊意義;調研能力主要用以服務領導的決策, 也是一項較為重要的能力, 部分黨政機關以及事業單位對調研能力有著較高要求。各項能力所占比重相差不大, 說明能力均衡發展對于秘書人員來說極其重要, 同時不難看出復合型人才最受用人單位青睞。諸多招聘信息也清楚顯示出, 單一型人才在秘書崗位的競爭力遠不如復合型人才。此外, 來自人才中心和網絡搜集的信息表明, 企業還對秘書人員的英語能力有著較高要求。

(二) 工作所需知識。相較而言, 計算機知識比重最大, 達到51.79%, 各類企業的受訪者均表示日常工作已離不開電腦。心理學知識占比42.86%, 許多受訪者表示, 秘書工作需要揣摩輔助對象的心理活動和想法, 同時對自身的心理素質要求較高, 懂得心理學知識對開展日常工作和塑造自身合格心理素質具有積極作用。法律知識所占比重為41.07%, 這部分受訪者的工作中常會遇到涉及到法律的事務。管理學占比41.07%, 秘書服務于領導的管理活動需要懂管理, 秘書工作本身也包含有大量的管理活動。文書檔案學占比35.71%, 公文撰寫和文檔管理是秘書的日常工作, 離不開文書檔案學知識的支持。文學占比33.93%, 通過訪談了解到, 具備一定的文學功底對秘書人員的“辦文”工作極為有利。在其他的選項中也有受訪人員提出需要行測申論知識, 屬于黨政公務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

三、對秘書專業建設的啟示

(一) 課程設置。結合秘書工作任務、秘書工作所需能力以及秘書工作所需知識三者的分析可知, 課程設置應該抓基礎, 重應用, 靠實踐。就G學院秘書專業課程設置情況來看, 課程體系基本與需求相應, 但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具體而言, 應該加強特色課程和技能課程的建設。特色課程是指能夠反映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特點、體現本地區各類單位用人要求、適應畢業生在本地區就業需要的課程, 如:外貿英語、企業管理、網絡營銷等課程。這類課程的設置能夠幫助提升學生的知識構建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契合度。技能課程設置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專業技術的操作能力, 對本專業比較重要的技能, 如寫作技能、文檔管理技能、管理技能等, 都需要分別開設專門的主要實踐操作性課程。

(二) 教學方式。根據調研可以看出, 受訪畢業生普遍認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而不是單一的理論知識的灌輸。有關的教學研究也顯示, 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確實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匯總秘書專業教學研究成果發現, 情境教學法和模擬教學法是兩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式。其中, 情景教學法具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操習反饋的即時性的特點, 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模擬教學法與情景教學法具有一定交叉性, 通常模擬教學法都是在情景教學法的前提下進行的, 相較于情境教學法, 模擬教學發更具趣味性, 更有效地調動課堂氣氛。

(三) 實踐教學。受訪畢業生普遍贊同實踐教學對本專業教學質量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根據秘書工作實際的工作能力需求情況, 應該重點針對管理能力、寫作能力、調研能力設置實踐教學項目。實踐教學的形式可以有校內專業實驗室, 也可以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 為了確保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應該對實踐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實行考核。

摘要:對寧波G學院畢業生在秘書工作領域就業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 秘書職業的就業面較寬, 主要分布于企業, 秘書工作強調多種能力運用, 復合型人才最受青睞。專業教學的課程設計、教學方式與實踐教學需要根據實際作調整。

關鍵詞:秘書,畢業生就業,專業建設

參考文獻

[1] 郭建慶.秘書職業化對高校秘書專業培養模式的導向.上海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5 (3) .

漢語言專業畢業論文范文第5篇

因為背景知識準確的掌握不僅包括對史實的確切了解,更需要的是一種文化感,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了解且能心領神會,并運用自如。不止是一個詞,一段話的索驥,而應把文化內涵整個地融入行文之中,至此才使譯文達到風格上的忠實與流暢。如《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一句原文“Within,the principal palaces were arranged on a northsouth axis……”,原譯為“(故宮)各大宮殿按南北向軸心排列”。這容易引起歧異。事實上,原作者不是想強調宮殿的南北對稱,或者是要說明所有宮殿都是南北排列。因此譯為“重要的宮殿座落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就更明了?!吨腥A帝國晚期的城市》原文頁100,注9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中國的城鄉生活》)著者為Y.K.Leong 和L.K.Tao。此處的原著者顯然是中國人名的簡寫,譯者僅譯為Y.K.Leong(郎)。筆者作為此書的責編之一先查到《中國的城鄉生活》的英文版,著者的全名寫成T'ao Li Kung和Liang Yu-kao。又閱讀此書的《序言》得知,兩人均為留學英國倫敦大學的中國學者,此書是從人類學的角度分析中國的社會生活。此書出版之后,T'ao Li Kung回國任教,而Liang Yu-kao則留在英倫。既然.T'ao Li Kung已回到本國,那么《社會科學大辭典》中應該有其一席之地。果然T'ao Li Kung即是中國社會科學家北大著名社會人類學教授陶孟和(陶氏字以行,1888—1960年)的原名“陶履恭”的音譯。

江蘇版譯為:“宋代的常備軍,除了‘近衛軍’以外,尚有由地方軍隊和民兵組成的兩個編隊,但它們一旦融合之后,便告瓦解。”(頁92);商務版則譯:“宋朝統治時期,除了地方軍(廂軍)和民兵(鄉兵)這兩支互相融合而衰亡了的軍隊以外,還有作為常備軍的‘禁軍’。把“城隍”譯為“城市之神”,“禁軍”譯為“近衛軍”,“地方軍隊”和“民兵”不說明特指中國傳統文獻所稱的“廂軍”和“鄉兵”,從行文上還可勉強接受的話,那么把王安石說成是“圣徒”則甚為乖謬了。

過分強調譯名的精確度有吹毛求疵之嫌,但中文是不同于西方表音字母文字的一種音、形、義相結合的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有固定的含義,通假和轉注則有特別的規定。就算在閱讀姓氏名稱時,出現同音異形的字,也會被認為是指示不同的人物或事物。使用此種與西文截然不同文字的中國人在閱讀時也養成了更重視識別文字字形而不是讀音的習慣。而且長期以來漢語對外來詞的消融力是古今一貫的,并形成了以意譯為主或意譯與音譯雜糅的翻譯規律。這種意譯法的使用更加強調字符形態與音讀對應的確定性和準確度。所以譯者采用了不同譯名來反映一個人或一件事物,就會誤導讀者,即翻譯時差之毫厘,理解時必然謬以千里。講求學術規范是提高整體學術水平與擴大學術交流領域和層面的基底。漢學論著翻譯作為學術研究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必須遵循一定的規范,否則就會降低其價值。

不言而喻,優秀的翻譯著作應達到翻譯與研究的完美結合。因為譯者如果是某一領域的專家,那么他翻譯這一領域中的外國著作就會在占有材料和了解新的學術動態方面勝人一籌,得以與原著者并駕齊驅,甚至可以作高屋建瓴的評判。

漢語言專業畢業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博弈論;語言游戲論;語言博弈論;博弈語用學

一、引言

博弈論是由數學家von Neuann和Morgenste于二十世紀初共同創立,后由Nash等人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它專門研究理性個體之間的相互沖突與合作,即雙方或者多方在一維或多維之間做出決策分析,達到均衡解決的結果。一個基本博弈結構包括局中人(player)、策略空間(strategy space)和支付結構(payo structure)。局中人是博弈的參與者,具有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特征;策略空間是博弈各方可供選擇的策略或行為的集合;支付結構是一個局中人在博弈結束時的效用水平。此外,信息結構也很重要,它能影響所有博弈方的特征和行為。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是博弈的解,此時任何局中人沒有動力單方面改變策略去得到更高的支付。通常情況下所討論的博弈為非合作博弈,即局中人之間不存在任何有約束力協議的博弈。

博弈論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方法論,目前已經廣泛用于社會科學的多個分支。本文將首先評述用博弈論研究語言的不同視角,然后在此基礎上試圖對語言博弈觀的研究理據、方法和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二、用博弈研究語言的不同視角

博弈論主要用來分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主體選擇能夠共同影響每個參與者的行為或策略的方式。近年來,博弈論在語言學領域的應用體現在三方面:一是20世紀前半期發生的語言轉向和隨后的語用轉向使得語言和語言使用問題成為眾多學科研究的焦點。這一趨勢起源于哲學,繼而延伸到經濟學,如經濟學家Rubinstein用博弈論最優化選擇的常規套路及其它理論來探究語言的性質、形成機制和深化過程。經濟學家汪丁丁87也明確指出:在人們的語言行為能夠被看成是“博弈”行為的場合下,特定語詞的意義可以被認為是由博弈的均衡狀態決定的。向明有和夏登山認為博弈論和語用研究的共同特點是行為主體的理性,因而博弈論同語用學的結合是經濟學“語言轉向”的必然結果。二是以intikka為代表的語義學家們從博弈語義學角度出發提出語言博弈理論,旨在建立一種語義理論,能用于系統分析或模擬人的認識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三是語用學領域出現了所謂的后Grice時代,語用學家們利用博弈論來解釋語言的使用現象,如Lewis、Parikh、van Rooy等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意義、解釋語言交際的博弈模型。

(一) 語言游戲論

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從服軍役和足球比賽中得到啟發,提出了語言游戲論,首次用博弈論來研究語言及其使用。語言游戲論將語言比喻為游戲,從而表明語言的多樣性、實踐性和多易性等特征:首先,“語言游戲”和“生活形式”不可分離,語言使用是一種活動,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語言的任何一種表達形式所具有的意義都取決于它在語言游戲中的作用,取決于語言使用的語境。其次,“語言游戲”和“意義即用法”密不可分。語言的意義在于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而不是語言的指稱。

由上可見,語言游戲論為博弈論在語言中的研究奠定了哲學基礎,為日后語言博弈論和博弈語用學的產生和發展指明了研究方向。

(二)語言博弈論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出現了對“語言博弈論”的研究。董明認為,“語言博弈論”就是將博弈論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引入語言競爭活動的研究。通過將人際交流活動看作是一種競爭性活動,“語言博弈論”可以用來分析在交際對話中使用各種策略(如反詰、辯駁等)從而制勝對手。郭桂春和劉偉偉認為博弈論語義學在語義分析的形式規范性方面引入了語義博弈的心理事實研究,并將參與主體的作用和系統整體的語境思維納入到語義分析的過程中,同傳統語義學研究范式形成了鮮明對比。

芬蘭哲學家intikka繼承了維特根斯坦關于語詞的意義和語言游戲的規則等觀點,結合博弈論的基本概念對其進行了系統化和形式化的表述,創立了博弈語義學,也即許寧云48指的“語言博弈論”。intikka60將語言博弈定義為“尋找且找到的語言博弈”。他認為,與一個語詞相關的語言博弈就是圍繞該詞發生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使詞語獲得其意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他為量詞制定了博弈規則。每個一階語言公式都同一個二人博弈相對應,博弈的兩個對手可稱為“自我”和“自然”。自我的目的在于使博弈以一個代入例示的真矩陣告終,自我的對手則企圖使博弈的結局是一個假的矩陣。42從數學意義上說,這是一個真正信息完備的博弈理論。

(三)博弈語用學

博弈語用學主要研究交際中語言策略的優化問題。它通過最優化策略方法對語言運用的策略進行分析, 其具體方法是將交際過程進行博弈建模,用數學手段對參與人的行動效用或預期的效用進行計算,進而對各種策略進行分析和評估,并以此預測參與人的最終選擇。簡言之,博弈語用學采用數理和概率方法,通過對交際過程建構博弈模型,從而計算話語效用和處理策略選擇。

在具體研究方法上,博弈語用學出現了分別以Parikh和van Rooij為代表的兩種主要研究方向。Allot124認為前者用博弈論考察交際情形,后者則用博弈論考察語言本身,所以Parikh模型不僅是一個博弈語用模型,也是一個交際博弈模型。因此,Parikh模型能夠將人類的其它交際行為(如視覺交際、手語交際等)納入研究范圍。相對而言,van Rooij的雙向優選論模型則從形式和意義兩個維度對話語進行博弈分析,盡管它能夠解釋諸如級差隱含等語用現象,但是忽略了可以影響話語意義的心理認知因素,從而使得解釋力不足。

2 van Rooy的雙向優選論模型

和Parikh 將博弈論用來分析語言使用不同,Lewis和van Rooy將理性和語言使用的經濟原則直接應用于語言。van Rooy 研究了兩種有不同可能意義的情形和話語,其中一種情況更為突顯,具有標記性意義,也更為簡單。這個模型存在兩個納什均衡,代表了可能的語言規約。其中納什均衡N1和orn13的語用努力劃分一致:非標記性話語表達非標記性意思,標記性話語表達標記性意思。換句話說,規約性的語言應該盡可能使交際雙方付出的努力最小化,這一點同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相一致,但是Grice表明這個結論可以從普通的理性原則推導出來。其具體的博弈矩陣如下表1所示:表1雙向優選論模型的支付矩陣MeaningMarkedUnarkedorMarked(Marked,Marked)(0,0)Unarked(0,0)(Unarked,Unarked)

另外一個納什均衡N2 卻與orn原則相反:非標記性話語表達標記性意思,標記性話語表達非標記性意思。van Rooy認為可以通過演化博弈論消去N2。因此,在每個形式-意義組合中,只可能出現(Marked,Marked)和(Unarked,Unarked)這兩種情況。它們都是納什均衡。不可能出現(Unarked,Marked)和(Marked,Unarked)情況,因為此時出現交際錯誤,雙方收益。

三、用博弈論研究語言的優勢

我們引入博弈論是因為它為語言研究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首先,博弈論提供了研究語言交際的一個合理框架。語言不僅具有工具屬性,也是一種復雜的社會規約。語言的根本功能是交際,這也決定了語言必須要順應使用者和使用的環境。語言的認知維度就是研究語言如何順應使用者,而語言的社會維度就是研究語言如何順應使用環境。語言使用的本質是含有交際目的的信息流,是語言使用者之間的策略互動。而博弈論就是研究關于相互依存情況中的理性行為,相互依存和理性行為是其本質特征??梢哉f,博弈論是研究語言的一個理想工具。

其次,語言博弈觀和以Austin及Grice為代表的日常語言分析學派關系密切,在對后者的繼承中又有發展。Austin認為意義或用法包含在言語行為之中,這一觀點深受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論影響,而Parikh則深受Austin的影響。他們都將言語交際看成一種行為,并以此為出發點探求解釋話語意義的建構途徑。在理論解釋力上,博弈論強于以Grice為代表的傳統語用學研究路子。因為:第一,兩者出發點不同,傳統語用學理論專注于說話人,而博弈語用學則專注于整個交際過程;第二,兩者研究方向不同,傳統語用學理論是單人言語效用最大化研究,而現實生活中的交際并非如此,語言交際本質上是雙人或多人相互博弈達到均衡的過程;簡言之,博弈論視閾下的語言交際觀是雙向的、多層次的,而傳統語用學的交際觀則是單向的、線性的,沒有從交際和說話人意義的策略互動角度進行分析,因而解釋力有限。第三,兩者理論假設不同,傳統語用學理論將語言交際定位為合作行為,但如今卻受到不少學者的質疑,甚至有學者(如Merin)認為語言交際從本質上來說是對抗的或者沖突的。而博弈論的基礎是交際主體的“理性人假設”,雖然也強調理性,但是研究范式截然不同,通過對交際過程進行博弈建模,用形式化和量化的手段來考察交際雙方的行動策略,因此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解釋力。同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等諸多語用原則相比,博弈論的研究無疑更清晰簡潔,而數理邏輯、演繹推理等分析手段也推動了形式語用學的研究。

四、如何從博弈論視角研究語言?

目前來看,對語言交際的博弈分析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語言使用策略的宏觀分析,主要是對語言博弈中的策略選擇進行分析(如董明;李明菲、許之所;王達金、王瀟;郭衛平);另一方面是通過博弈建模,對各類語言現象的微觀分析,主要涉及到語篇中的消除歧義、確定所指、確定會話隱含等(如Parikh;van Rooy;許寧云;武建國、徐鷹)。其中發展最為完善的當屬Parikh的交際博弈模型。

Grice認為A的話語θ實際上隱含了一個問題“Where can I get petrol?”(α)。B能夠結合θ的明示意義和語境信息推出α。因此,B的回應只能是對α的回答。表面上看,B的回答φ同θ不相關,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相關準則。實際上,B違背相關準則卻令A推導出l的會話隱含是p,而p就是B對α的真正的回答。

根據Parikh交際博弈模型,我們可以對交際雙方的策略效益賦值。對A而言,p值大于l值,因為會話隱含將幫助A做出行動的決定。通常情況下,會話隱含值一般大于明說意義值?,F在將p值設為9,l值設為4,則會話隱含值為。此外,A和B處理信息的成本不盡相同。由于是B說出話語φ,因此B的信息處理成本應高于A。并且由于p是在動態語境中由l推理而來,因此得到p的成本必然大于得到l的成本,處理P的成本要在φ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單位。至此,我們可以得出會話隱含的博弈模型g(φ),見圖1。由于本模型是關于明說意義,所以用u來代表無歧義的話語,其意義為p。此外假定silence不傳遞任何意義。S代表A想要傳遞信息l的語境,S是他想要傳遞p的語境。t是已經說完φ時A想傳遞l的語境,t是已經說完φ時A想傳遞p的語境。A知道他想傳遞的信息,并且知道他現在所處的語境。但是B并不知道這一點。t和t周圍的框代表了B的這種不確定性。B判斷S的概率為Ρ,S的概率為Ρ。圖1會話隱含的博弈模型2

對A、B而言,l的值都為4,雙方處理信息φ成本為1。但是B還需要生成話語φ,設該成本為1。因此,B的總成本為2,A的總成本為1。如果產生交際錯誤,則賦值-2。所有的成本和效用值都是共有信息。另外假設A、B都是風險中性,S和S出現的概率P和P分別為07和03。具體如表2所示。表2會話隱含博弈模型的分值說明分值解釋參與人支付l的正確解讀效用A、B4p的正確解讀效用A、B9錯誤解讀效用A、B-2生成φ成本B-1處理φ成本A、B-1通過l傳遞會話隱含p的額外成本A、B-1因u比φ復雜,處理u的額外成本A、B-2

(3)當u的意義只有p時

因為生成u和處理u的成本都比φ增加,假定增加的成本為2,則

UA=,UB = 4,效用組合為(,4);

不難看出,(7,6)是唯一帕累托-納什均衡解,即話語φ的最優解讀為p。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賦值具有任意性,只是為了說明理解會話隱含的過程。人們可以對上述話語的效用和成本賦不同的數值,但是至少經歷一系列的假設和推理后,人們會找到某個具備最高效用的組合,也就是整個交際博弈的解。

從上例可見,交際博弈模型從博弈論的視角對語言交際和話語理解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分析模式,其優勢在于數理分析縝密、哲學基礎扎實、計算過程易處理。同以關聯理論為代表的認知語用學不同,它通過博弈建模的手段,用概率的方法量化關聯,并且將關聯同話語的效用相結合,最終將話語理解從關聯這樣具有強烈概括性的主觀抽象概念中解脫出來,從而為認知語用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五、語言博弈觀的發展趨勢

語言的博弈研究具有跨學科特征。博弈論自身的發展源源不斷地為語言博弈研究提供新觀點、新思路。筆者認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具有以下發展趨勢:

第一,博弈論的理論基石是“理性人假設”,但在現實中人的行為又往往是不完全理性的或甚至是非理性的,盡管Ben et al 從演化博弈論的角度初步探討了這個問題,但是仍然有必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對如何在語言博弈的研究中容納有限理性和有限認知推理能力進行深入的探索。

第二,如何將影響語言使用的社交因素(如社會階層、參與人的權力關系)和文化因素納入博弈模型值得我們思考。如果作為交際主體的理性人可以對社會認知因素進行假設的話,那么這些假設的可及性又會是如何?

第三,以Parikh交際博弈模型為代表的博弈研究范式包含大量的數理邏輯推理和量化分析,其關于會話隱含研究的某些結論同關聯理論類似10,但關聯理論的論述無疑更具效率,而Parikh的模型顯得機械、冗長。因此,如何有效結合關聯理論從認知語用的角度簡化博弈模型值得深思。

此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話輪分析的層面,不一定能反映語言使用的全景,因此有必要將研究范圍推進到多話輪乃至語篇層面。

六、結語

本文簡要回顧了博弈論在語言研究中的發展歷程,并就博弈論的研究現狀、研究特點和研究趨勢進行了探討。語言的博弈觀經歷了從語言游戲論、語言博弈論到博弈語用學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對語言學的研究傳統不斷地提出了挑戰和創新,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隨著博弈論的研究走向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博弈論將在語言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師德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物聯網專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