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城市園林設計論文范文

2024-02-09

我國城市園林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1 我國城市街道景觀現狀及主要問題

當前, 我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城市街道缺乏必要基礎設施

一些城市街道交通建設中, 往往只考慮了道路本身, 忽視了如街道等各種設施的建設, 包括交通標志牌、街道照明燈及其他城市居民本應該享用的各種硬件設施。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區域, 出行的方便度是人們選擇在城市居住的重要因素。如果道路缺乏必要的硬件設施, 不僅不能滿足市民景觀享受需求, 還會影響到市民人身安全。如路燈的缺乏會導致晚上出行的危險。缺乏交通標識, 導致路面行車混亂。隨著城市人口越來越密集, 這些功能設施不夠完善的街道交通, 會嚴重妨礙人們的生活。此外, 綠色景觀設施的缺失和破損也是城市街道常見問題, 如街道人行道旁沒有綠色植物、道路中央缺乏花壇等。綠色植被的缺乏導致道路的舒適度下降, 已經缺損的綠化設施未能進行及時的修葺, 會顯得街道雜亂無章?;A設施的缺乏會降低街道景觀的功能性和美觀度, 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1.2 城市街道景觀缺乏明顯的個性展示

每個城市都有其歷史, 城市的歷史會影響到城市的氣質, 使城市具有區別與其他城市的特點。這些特點在街道景觀中的體現就是獨一無二的歷史遺址、歷史人文景觀等。如果一個城市缺乏這些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址, 城市將顯得毫無文化底蘊和人文吸引力。當前, 我國的城市建設中, 千樓一面、千街一面的現象普遍存在, 由于沒能兼顧城市本身的歷史人文背景, 又沒有顧及到城市規劃中的整體性風貌, 仿歐式建筑的現象層出不窮, 使得城市街道本身失去其應有的個性[1]。另外, 在城市街道的空間建設之上, 在色彩、材料和形式等方面都過于單一甚至是雷同, 導致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缺乏新意, 缺乏個性。

1.3 城市街道景觀缺乏大型公共綠色空間

城市人口密集, 自然植被稀少。因此, 市民對大型綠色公共空間非??释?。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 市政建設管理者往往過于偏重土地開發的經濟功能, 忽視了如何在經濟發展和人居環境優化間取得平衡, 這導致城市居民找不到公共綠色活動場所。綠色自由活動的空間的缺乏, 會導致城市的逼仄, 擁擠和生態環境的可更新性, 市民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健身和休閑場所。

2 城市街道景觀設計對策

科學的景觀設計可以提升城市街道的美觀度, 豐富人們的生活。在景觀設計之初, 應挖掘城市的文化特點和具體區域的道路空間特點, 有針對性地設計城市景觀, 在保證出行通暢的基礎上, 賦予道路景觀以人文性, 并通過景觀人文性來彰顯城市的魅力, 展示城市的特質。

2.1 優化城市街道路線和路面等設計

道路規劃會嚴重影響規劃區域人們的生活和工作, 尤其是在老城區, 新的道路規劃往往意味著一批歷史文化遺址的消失。因此, 應慎重考慮擬實施的方案, 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歷史文化遺跡。設計人員應公布設計方案, 多方征求專家意見, 以獲得最佳的設計方案, 包括路線規劃、路寬和遺址的處理等。在大體框架設計完成后, 則應再次根據設計方案仔細勘探, 盡可能多地掌握現場情況, 根據現場的原有景觀和植被群落的狀況, 將設計方案的細節進一步完善[2]。尤其是對歷史遺留的人文景觀和被市園林單位設為保護對象的古老和珍貴樹木, 方案設計中一定要有合適的考慮, 以最大限度地保有街道原有的歷史以及人文風貌。

城市街道路面景觀是城市主要背景景觀, 街道路面及輔助設施的質感、圖案、色彩均是街道景觀設計中的重要考慮對象。單一色調容易令人厭倦, 但過于花哨的顏色圖案又會影響到人們的視覺誤差, 導致交通安全事故。因此, 街道基礎材料的視覺感受需要在實用性和美觀性之間平衡。通常為保證城市整體色調的和諧統一, 可以將整個城市的主色調設定為一兩種。如武漢市的道路的主色調主要包括銀灰色和黑色。但在主色調之外, 可以在重要景觀標志區域將顏色豐富化, 如武漢市路面顏色以黑色為主, 但江漢三橋則以紅色為主。該橋為下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 橫跨漢江兩岸, 紅色的鋼管外觀設計使該橋形如彩虹, 成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 美化了城市。

2.2 加強城市街道綠化設計

街道綠化設計是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 沒有綠色植物的景觀將失去靈魂, 也很難達到好的人文效果。城市街道的綠化設計主要包括街道綠色帶的設計和街道大型公共綠色空間的設計等。街道綠色帶主要是人行道兩旁的綠色走廊和街道中央或兩邊的花團。綠化帶是人為造就的綠廊, 可以起到隔開車道和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等功能型效果, 在景觀上也給行人以審美享受。世界主要城市均重視綠化帶的設計, 且花較多資金用于綠化的建設, 以增加城市綠化率。很多著名城市的綠化率都在10%以上, 東京的中心城區的綠化率甚至達到40%以上[3]。大型綠色公共空間是街道景觀設計的另一個重點。在公路交叉的轉盤處、街道的鏡頭和街道跨水區域等, 通??梢栽O計大型的綠色公共空間, 這些空間一般不適合建造高大建筑, 綠色植物成為這些區域的常見景觀。

無論是綠化帶還是大型綠色公共空間, 景觀設計中均要考慮綠色植物的搭配、植物與噴泉、雕塑的搭配及親水平臺的設計等。綠色植物的搭配應該以豐富易種植、層次多樣和吸塵效果好為原則, 選擇中高型喬木與灌木搭配, 喜陽植物和喜陰植物搭配, 賞葉植物與賞花植物搭配。為保證吸塵效果和視覺效果, 一般選擇多年生的常綠植物作為主要樹種, 如小葉黃楊、紅花繼木、龍柏和萬年青等。貼近地面的空間上應種植喜陰的低矮植物或者種植草皮, 在草種上可以選擇矮生百慕大、果嶺草等。綠色空間的營造不應有裸露的空土地, 即使是小道, 也應鋪設地磚和鵝卵石, 以控制空土地的揚塵。

在綠色植物的空間布局上, 以不妨礙駕駛員視線為主要原則, 將綠色植物合理低分布在街道雕塑、噴泉、橋墩和路燈間, 利用綠色植被來凸顯雕塑和遮擋橋墩等。街道的跨水橋梁處的閑置空地可以設計成城市親水平臺。在這些地方安置臺階和親水植物群落, 可以美化空間, 并為市民鑄就與水親密接觸的空間。大型公共綠色空間應增設市民休閑、歇息和鍛煉的設施和空間, 綠色植物與休閑設施的相得益彰, 可以賦予城市街道以生機和個性, 使行人和車輛各行其道, 生活便利又舒適[4]。

2.3 凸顯城市街道景觀的人文內涵

每個城市都有歷史遺跡和獨特的文化空間。如何在街道景觀設計中展示歷史遺址和凸顯城市的文化空間, 是道路景觀設計者應重點考慮的。如果能將城市重要歷史遺址直接置于街道盡頭的綠色公共空間中, 將極好地展示城市遺址, 并凸顯城市的人文性。然而城市街道的規劃往往難以直接凸顯歷史遺跡, 因此, 應通過街道空間布局, 將歷史遺跡盡量顯現在街道整體天際線之上, 使人們能夠從較遠處即可看見城市的名片式建筑。城市的獨特文化空間一般是城市的發源地, 人口高度密集區和歷史文化名流聚居地等。在這些區域, 應修建城市的地標性建筑, 并將景觀與街道景觀融合在一起。如巧妙地利用綠色空間來凸顯地標建筑的高大和醒目, 用街道的綠色空間來襯托地標建筑。在街道綠色空間的植被選擇上, 可以多種植本地特色的植物, 或將城市名片式的景觀植物移植到地標建筑附近[5]。這種街道景觀設計不僅可以讓街道的行人舒適感倍生, 而且為城市打造出凸顯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景觀。

3 結語

良好的街道景觀設計可以提升城市的美感, 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如何將綠色植物與街道景觀和歷史人文遺址良好的協調, 是街道景觀設計中的難點。設計人員應透徹理解城市的文化內涵, 在保證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基礎上, 利用景觀設計彰顯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人文遺跡, 以打造城市名片式的街道景觀。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呈現持續高速增長狀態, 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 人們對城市街道景觀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就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相關問題作進行了收集總結, 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通過對街道景觀設計的深入分析, 認為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 是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目標。

關鍵詞: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現狀,問題,對策

參考文獻

[1] 董瑞.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8.

[2] 汪原.凱文·林奇《城市意象》之批判[J].新建筑, 2003 (3) :70-73.

[3] 唐毅.關于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探討[D].重慶:重慶大學, 2006.

[4] 侯引吭.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 2015.

我國城市園林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任意一種設計都和人們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和日常生活相互分離的設計難以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 我國五千年以來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會對我國各種建筑規劃及設計造成一定影響。只有將傳統和現代相互融合在一起, 才能夠創造出來更為豐富的設計方案, 城市的發展其實是歷史不斷發展的具現化表現, 不同時代當中的城市其實具備不同類型的風格, 正是在這種風格的影響之下才讓各個城市展現出來不同的特征。歷史實際上是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發展而成的, 現代就是未來的基礎。人民群眾居住的城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肯定會走上城市化發展道路上。但是在現代化理念逐漸普及的背景之下, 某些歷史當中傳承下來的文化要素會喪失, 因此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應當融入傳統文化要素, 將二者緊密的相互聯系起來, 才可以促使城市逐漸走上一條穩定發展道路上, 只有不斷的對弘揚并繼承傳統文化, 才可以促使精神文明發展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2. 我國傳統文化和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

任意一種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 逐漸衍生出來很多精神文化及財富, 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 各種機構和功能也逐漸完善起來, 文化和這些事物的發展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文化其實是一種意識層面上的東西, 難以憑借實體形態發展和存在, 必然要有一些實體來承載這些文化, 城市其實就承擔了這種責任。在封建社會當中, 文化其實也具備一定階級性。但是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 仍然是將民族性當成是根本特性, 并且在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 會逐漸發生一定變化, 城市的特征其實也就是這個城市的文化特征。假如沒有妥善完成文化傳承, 就難以促使城市文化走上穩定發展道路上, 因此二者之間的關系其實十分密切。

3. 傳統文化對城市規劃設計的影響

3.1 古為今用, 開展城市生態文化建設工作

固然古代是沒有獨立的生態文化, 但是傳統文化當中包含天人合一等生態哲學思想;道生萬物, 尊重道德的生態思想;天道生生, 代表的其實是萬物都帶有生態價值思想;以民為本, 無為而治的道家生態社會思想;回歸自然, 返璞歸真的生態美學思想等, 在日后生態文化建設工作進行的過程中, 可以發揮出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想要對城市生態文化做出保證, 就需要在整個社會當中構建出來多元化、濃厚的生態文化氛圍。需要積極的借鑒中外精神文化當中的和諧因素, 致力于弘揚和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相互融合起來, 培養向善的生態道德及生態文化, 使其可以在人們的思想意識當中扎根, 引導人們在三觀當中融入一定傳統文化因素, 來對城市決策者的各項行為進行引導, 最終也就可以促使城市逐漸走上一條正確發展道路上。

3.2 完善體制, 保證生態文化的推行

在城市生態文化建設工作進行的過程中, 需要得到城市政府的引導及政策支持, 政府應當從懲治整體規劃到具體經濟發展決議中都應當體現綠色機制, 為城市生態文化構建出來一個綠色的框架, 促使城市生態文化可以在各個層面上有所體現。首先在政策體制當中應當致力于構建導向性的環境政策, 引導企業、人民群眾及社會團體的環境行為, 科學合理的應用經濟刺激以及教育引導等方法, 促使其積極的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去, 其次, 通過生態教育和宣傳機制, 培養人民群眾逐漸養成一定生態意識,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實際上取決于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水平。文化會直接對人類的精神文化世界造成一定影響, 也會直接影響一個社會的穩定性。

3.3 依據生態文化構建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一種嶄新的城市發展模式, 在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基礎上做出了一定突破, 尋求解決城市當中的各種問題, 所以建設生態城市不單單是一個改良的過程, 而是應當將其當成是一場生態革命, 它不單單包含物質環境的生態話, 也應當促使社會文明向著生態化的方向轉變, 同時兼顧不同類型的區域, 在生態城市建設工作進行的過程中, 應當做到的是。一定需要在可持續發展生態文化的引導之下去編制城市生態建設規劃, 充分重視城市和區域之間的協調, 將各項科學技術作為支持, 妥善預防城市污染問題, 積極的保護城市當中的生物, 切實提升各項資源的利用率, 優化調整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發展的過程中, 傳統型發展觀念應當逐步轉化成生態發展觀念, 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 逐步培養出來適合本地區城市發展的特色生態產業, 將自身的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展現出來更強的競爭力。

結語

依據上文中的敘述能夠了解到的是, 在建設城市的過程當中, 一定是需要將城市和傳統文化相互融合起來, 從而城市發展過程中就不會喪失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需要得到繼承和發展, 才可以創設出來更好的城市文化, 在時代發展過程中, 逐步創造出來更為美好的城市, 并讓各個城市展現出來獨特的城市文化, 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做出保障。

摘要:本文當中首先介紹城市發展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 而后分析城市規劃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 最后介紹傳統文化對現代城市規劃設計造成的影響, 以及傳統文化在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希望可以促使現代城市規劃設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城市,規劃設計,意義影響

參考文獻

[1] 丁國勝, 黃葉琨, 曾可晶.健康影響評估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探討——以舊金山東部鄰里社區為例[J/OL].國際城市規劃

[2] 陳勁東.試論城市規劃中園林景觀設計的運用[J].建材與裝飾, 2018 (32) :79-80.

我國城市園林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住宅建筑節能不僅是國情需要、行情要求,也是未來住宅建筑發展的趨勢,它不僅能改善居住熱環境、利于人體健康、節約耱源,還能獲得住宅建筑規劃與設計的效用最大化,實現住宅節能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保證住宅的可持續性,除了節能省地,還應做到少消耗資源、高性能品質、輕環境污染、長生命周期和多回收利用,探索、利用自然界的天然可再生能源來達到節約能耗的目的.才能實現人、住宅、自然的和諧共存。本文主要介紹了新形勢下對住宅建筑設計實施節能措施的必要性,重點探討住宅建筑設計中的一些常用節能措施,僅供參考。

【關鍵詞】住宅建筑設計 節能措施 環境

我國是人口大國,是一個人均能源不豐富的國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引發的緊張局面已經逐步凸現出來。如果綜合考慮住宅使用中的耗能和建材耗能,住宅總能耗占全國能耗的37%,這一比例正在逐年加大。據統計:城市建成區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設;住宅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20%左右;城市水資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建設耗用的鋼材占全國用鋼的20%:水泥用量占全國總用量的17.6%。因此,在我國建設節能住宅,推廣節能技術已經是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了,也已經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國家也實施頒布了相關政策提出了對環境的保護, 對節約能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建筑節能設計提供了設計依據。

1、新形勢下對住宅建筑設計實施節能措施的必要性

1.1始于國情

在我國,能源問題已經日益嚴重,已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充分利用能源和節約能源成為現代的焦點話題。當前,建筑耗能位居首位,而和人類活動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住宅建筑.如果在住宅建筑節能設計能降低能耗,促進能源節約和合理利用,就可以實現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據悉,國家已實行了一系列的國家和地方節能標準,并出了不少相應節能標準構造圖集和技術措施以及建立了相應的監管機制。但是,節能并非側重于施工和監管,節能理念應當貫穿于住宅建筑設計全過程當中。

1.2行業要求

節能住宅建筑設計是依據我國國情:人均能源不豐富;加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能源消耗引發的問題已經逐步凸現。據統計:如果綜合考慮住宅使用中的耗能和建材耗能,住宅總能耗占全國能耗的37%,這一比例正在逐年加大。這使得行業不得不需要對行業的發展、標準作出規范和要求。

2、在住宅建筑設計中的如何運用節能措施

2.1我國住宅建設節能設計的現狀

根據相關材料顯示:我國住宅建筑節能設計起步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浪費。其主要表現為:①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沒有較強的節能意識,只顧外觀美觀以及奇異性,忽略住宅的合理性,從而提高耗能。②外圍保溫結構技術應用不廣泛。

2.2在實際中如何運用住宅建筑設計的節能措施

(1)住宅建筑設計中的基礎節能措施。住宅建筑設計階段的節能措旆一般分為建筑形體、建筑維護結構及屋頂的節能設計措施。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施工標準進行操作,其中不得偷工減料也不得以次充好,才能保質保量,初步實現住宅建筑的節能。

(2)節能住宅建筑中遮陽設計。建筑遮陽構件多種多樣,如何保證其功能性的同時也節能?簡單介紹一下實際中常用的節能遮陽的基本形式有:①水平式遮陽能遮擋高度角較。從窗戶上方照射下來的陽光,適用于南向窗口。②垂直式遮陽能遮擋高度角較小。從窗口兩側斜射過來的陽光,適用于東北向和西北向窗口。③綜合式遮陽遮擋效果較好,能遮擋高度角中等從窗口上方和兩側斜射過來的陽光,適用于東南向和西南向窗口。

(3)節能住宅建筑設計中的綠化系統植物。

綠化植被,有遮擋陽光、凈化空氣、滯塵降噪等諸多功能,在住宅建筑本體上充分考慮統一設計能達到很好節能減排的效果,被稱為“綠色空調”。住宅建筑物綠化系統分為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和空中花園幾種方式:屋頂綠化推薦采用植被屋面,此方式具有荷:垂直綠化(指外墻綠化),此方式能起到隔熱作用,達到改善室內空氣(據有統計:夏季有垂直綠化的住宅建筑比未做的室內溫度要低3-4℃,可節約空調耗電量20。40%,達到節能顯著的節能效果);還有空中花園的方式,這是在設計中常采用的手法,用戶一般采用盆栽處理有限綠化空間,有時在設計中加入一些花池、花槽、花斗的手法,可有效增加綠化空間,到達節能效果。這些做法相結合使用,可以解決高層住宅建筑的綠化問題以及顯著節能效果。

(4)節能住宅設計中空間空氣對流設計。

在住宅的平面布置設計時需注:門窗的位置、大小、戶型的設計要充分考慮空氣對流和穿堂風的組織,避免氣流的轉折,使氣流通暢均勻。自然通風能夠很好的改善人體熱舒適、降低氣溫,為主動的調節措施,有明顯的節能效益和生態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保持通風開口面積的平衡。在實際工作中發現:除通風效果外,冬天也有利于集熱的效果,北向窗北方可小些但在南方炎熱地區則不宜過小。窗戶開啟方式(平開窗立軸旋轉窗)及活動式側墻可影響風向提高通風效果。

(5)景觀設計在住宅建筑中的節能應用。

在多個住宅建筑體的場地中景觀設計和建筑節能密切相關。景觀設計是根據住宅建筑所處的緯度。氣候特點、風向類型進行植物配置,在不同的季節為建筑提供良好的通風環境;它還可以結合門窗位置設計場地和綠化,借助樹木形成的空氣流動來提高建筑室內通風效果。譬如:在住宅建筑冬季主導風向布置常綠植物(馬尾松、楓楊、榆樹、水杉、臺灣相思樹等)可達到防風效果;在住宅建筑東西向布置落葉喬灌木起遮蔭效果;植物的合理配置可有效減弱高層建筑間的強風效果。

2.3另外,住宅建筑節能措施還要考慮到其他的因素

(1)住宅建筑節能須與居住舒適性相統一;住宅建筑節能應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適用技術引進的節能技術來降低成本;住宅建筑節能須與地域氣候差異相統一,需視氣候差異采取不同的節能措施;須注意住宅建筑體型,一方面建筑節能要求體型系數小,散熱面小,另一方面也需要冬季日輻射得熱多,尤其對于夏熱冬暖地區建筑通風散熱更利于節能(一般而言北方建筑體型系數小,南方建筑則要多考慮通風散熱性體型系數不宜過小,北方建筑少建或不建點式住宅,盡量減少散熱面積)。

(2)住宅建筑節能與新能源的結合。

隨著節能、環保概念逐漸升入,各種節能新技術應用逐步得到實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水);當然,除了太陽能,還可以根據住宅建筑的實地應用地熱地泵系統、生物能氣體供氣供電、風能利用、中水系統、雨水綜合、天然氣、沼氣等等新能源。但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有個循序漸進完善和引導的過程,需要不斷研究、探索,使之能更好的被推廣和應用。

3、結束語

隨著社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以及環保的大力呼吁,建筑節能是近年來世界建筑發展的一個大趨勢,也是當代建筑科學技術的一個新起點。在社會對住宅建筑設計的節能措施的探討成為行業研究的熱點問題而且越來越加重。住宅建筑設計中,如果要達到舒適度和低能耗標準,需要較多的技術支撐和設計經驗,建筑師要充分考慮住宅建筑規劃布局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在住宅設計中采取有針對性的節能措施,才能進一步節約能源,提高建筑的舒適度。

參考文獻:

[1]齊芳燕.居住建筑設計中的節能措旅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09.12.

[2]劉景初.論住宅建筑設計中的節能措施應用[J].廣東科技,2012. 03.

[4]張雯.淺述住宅建筑中的節能設計[J].科技創新導報,2009.14.

我國城市園林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來,國內各大城市都對生態城市的建設模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以至于國內出現了綜合型生態城市、資源型生態城市、旅游型生態城市和農牧業型生態城市等多種生態城市建設模式。但是,這些生態城市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因此,本文對在分析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城市建設對策,從而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對策

1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分析

1.1綜合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

所謂的綜合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其實就是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統一提高城市發展水平和環境保護水平的城市建設模式。在建設該種生態城市的過程中,需要在保持土地利用的生態宜居性和城市資源承載力的基礎上,促進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完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體系建設[1]。但就目前來看,國內一些城市在采取該模式進行生態城市建設時,并沒有認識到產業結構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以至于城市的發展雖然迅速,但是卻導致了土地供需矛盾和交通堵塞等問題的出現,繼而使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一直無法得到解決。

1.2資源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

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不少城市選擇了依托當地豐富資源發展城市的城市建設模式。但是,采取該模式需要城市改變以往僅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產業結構,需要進行輕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積極發展,從而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但就目前來看,國內一些城市在采取該模式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存在著經濟結構不合理和資源利用水平低的問題。而總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進行城市經濟的發展,將使城市陷入到“資源枯竭”的發展困境。

1.3旅游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

近年來,旅游型生態城市得到了快速發展。相較于其他生態城市建設模式,該模式比較注重將城市建設與旅游功能結合起來,需要在建設城市環境的過程中完成對城市旅游資源的開發。但是,國內一些城市在采取該模式建設生態城市時,忽略了城市居住環境與旅游環境的協調工作[2]。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城市的旅游服務水平不高,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沒能得到完善,從而導致城市及景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1.4農牧業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

依托城市郊區的農牧業資源優勢,一些城市采取了農牧業型生態城市的建設模式,從而在促進城市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同時,開展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工作。然而,國內一些城市并沒有做好城市郊區的農牧業發展與城市生態建設的協調工作,以至于出現了農牧業生產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現象。此外,一些城市沒有注重農牧業的科技發展問題,從而導致了城市農牧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水平落后問題的出現,繼而影響了城市經濟和生態的發展。

2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對策分析

2.1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的對接

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應該努力實現城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的良好對接,以便在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從而使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得到減小。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產業結構將產生不同的環境壓力。相較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環境的壓力相對較小。所以,城市應該從環境保護角度確保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從而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另一方面,發展循環經濟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利用科技的進步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創新,能夠使清潔生產得到大力推行,從而防止工業生產對環境造成過多的傷害[3]。所以,政府應該采取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進行環境保護技術和工藝的推廣,并且鼓勵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從而使城市的循環經濟得到發展。而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建設將向著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繼而實現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的良好對接。

2.2加強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的對接

為了減少自然資源的利用,建設生態城市應該加強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的對接。具體來講,就是嚴格控制不可再生資源,并加大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力度。在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的利用方面,應該建設森林生態和草原生態補償制度,并且堅持良性循環原則進行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的消耗量的控制,從而加強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在水資源利用方面,需要從經濟用水和生活用水兩方面制定相應的指標,并且利用水利工程做好水資源的開發工作。同時,需要加強對工業水污染的控制,并使用節水灌溉等技術做好水資源的管理,從而使水資源的保護得到加強。在礦產資源使用方面,需要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率,并且通過制定淘汰退出機制進行礦山組織結構的調整,從而使礦產的開采規模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草地型、林地型和耕地型利用區的建設,繼而避免城市土地資源被過度開發。

2.3重視制度建設與生態建設的對接

想要做好生態城市的建設,還要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從而通過實施制度管理確保生態城市發展模式得以順利轉變。為此,政府應該將生態城市建設納入到法治管理中。具體來講,就是根據各地城市特點和資源情況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的法律制度的制定,從而使各地做好生態城市的建設工作[4]。而在開展制度建設工作的過程中,要額外注重城市生態補償、恢復和綠色消費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工作。此外,需要加強對各項制度實施過程的監督管理,以便使制度得到真正的落實,繼而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更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梁作臣.淺析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天津科技,2010,02:26-27.

[3]唐兵,安瓦爾·買買提明,張園園.新疆生態城市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J].城市,2012,08:15-21.

我國城市園林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回顧近些年來我國城市的發展歷程,可知城市發展極易受到發展環境變遷及發展階段演進的影響,這就導致我國境內的諸多城市陷入轉型重構的發展語境之中?;诖?,本文以“轉型重構語境中的中國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演進”為題,分層論述了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具體語境變化歷程,隨即探究了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基本特征的變動演進。

關鍵詞:中國城市;轉型重構;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嬗變歷程

現如今,我國受全球經濟化、頻繁對外貿易以及城市政府功能的轉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城市規劃編制體系與方略要勇于創新,深入研究城市發展戰略規劃這一問題。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歷經兩輪大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工作,兩輪工作在相同方面表現出了差異,而今經過革新之后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逐步以“加快城市發展速度、提升城市化水平”為目的,在緊抓主要矛盾的前提下提出戰略構想,展現了別樣風采。

1 分層論述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具體語境嬗變歷程

1.1 第一輪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具體語境

1.1.1 回復全球化所帶來的未知環境干擾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加入WTO組織前景明朗,國家政府出于對全球化重大影響的考慮,便研究討論是否要開啟第一輪城市發展戰略規劃,但直到入世之事塵埃落定之時也沒得出明確定論。學術界呼聲四起,共同認為全球化所產生的影響不針對國家,而是國家內部的城市,要求我國要善于把握全球化機遇,找尋應對全球化風險與挑戰的可行戰略,從而催化全國范圍內大型城市著手進行戰略性思考,以此促進城市發展規劃的產出。所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國第一輪城市發展戰略規劃進程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即為全球化,第一輪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熱潮與全球化密切相關。

1.1.2 與城市化階段保持路徑方向一致

在筆者看來,城市發展戰略規劃與城市發展的路徑方向緊密相連。21世紀初期,我國不少城市加入自覺調整產業空間隊伍,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齊頭并進,城市人口迅速密集,直接推動了城市空間的重構進程,處于此種社會大背景下,合理科學空間結構、引導空間結構調整、有效推動空間結構調整等問題自然被提出,而解答這些問題的統一答案即為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所以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無形中又獲取一項基本推動力。

1.1.3 對都市區空間延展的戰略考量

相比較來說,都市區的成長速度較快,我國中小城市一時間難以跟進步伐,故而要嘗試延展都市區空間,想利用調整行政區劃的手段延展都市區空間。但應該注意的是,調整行政區劃、延展都市區空間皆不能在短時間實現,原因在于行政區劃整合之后,不可避免的會留下體制弊端,這些弊端問題極容易拖慢都市區發展速度,所以我國各大城市必須在全盤考量的基礎上制定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此外,政府部門面臨著“考量城市發展動向與構建”這一個不可逃避的問題,但也正是這一問題給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提供了動力,讓這一時期的戰略規劃更具特征。

1.2 第二輪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具體語境

1.2.1 城市發展戰略規劃轉型受國家與城市角色變化的影響

2008年的金融危機加速了我國在全球化格局中地位、角色的轉變,這一轉變導致我國國家、城市發展戰略出現整體轉型,由“滲入、妙用全球化”流暢轉入“規避風險、開拓市場”。國家方面,出口導向受到重挫,科學發展觀使得我國明確認識到“保增長、促轉型、調結構”的重要價值意義,并形成共識;城市方面,提升產業轉型一度成為呼聲最高的口號,而不少城市也在這一呼聲的引領下選擇支持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這一時期的關鍵詞為戰略轉型與提升,城市發展政策環境、重新找尋城市發展方向成為根本任務。

1.2.2 城市化發展階段的轉變導致城市發展戰略規劃轉型

就目前情況來講,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城市經濟水平高,整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達到60%以上,其自覺運用經濟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進入了“生產型城市”向“消費型城市”轉變,所以該城市的城市化最突出的表現為人口增長、空間擴展,在此語境下,多元、平衡、協調可持續已經成為通徹城市發展的根本路線。除了東部發達地區的先進城市之外,我國西部地區經濟落后的城市自然不能與其相較,所以城市化發展階段的不均衡導致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轉型,也激發第二輪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實時跟進。

1.2.3 第二輪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語境為城市發展區域觀的重構

站在城市主體角度來看,區域之間的城市要主動尋求合作,堅持以轉型提升發展為目標,在此基礎上推進城市朝著更深層的方向邁進。此外,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系列城市問題,如交通軌道堵塞、城市環境破壞等,這些問題若處理不當的話,必然會成為阻礙城市發展的瓶頸,而這些問題的順利消解又不能只依靠某一個城市的力量,這便要求廣大城市要攜手共進、均衡協作、聯合區域,促使城市發展的區域觀重構,最終實現單個城市競爭力向整個區域城市競爭力的轉變。

2 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基本特征的變動演進

2.1 目標

制定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目標制定先行。在筆者看來,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涉及城市發展目標、規劃自身目標兩方面內容,原因在于規劃目標致力于服務于城市發展,它為城市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障,但城市發展目標的制定又要建立在城市發展各項條件之上,所以城市發展語境一旦發生變化,城市發展目標或多或少也會產生變化。

2.2 價值

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價值前后轉變巨大,原本的固有發展戰略已轉變為動態變化空間規劃,紙上規劃研究也轉向了具體實施規劃研究。仔細觀察第一輪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步驟程序與取得成果,便可看出它存在一定缺陷,并不全然完整有效,帶有強烈濃厚的規劃研究色彩,偏向研究城市發展戰略。相比較而言,第二輪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則極大地強化了對規劃實施性的關注度,最為顯著的特征即為發展戰略與空間規劃相結合,使得戰略規劃挾有十分強烈的空間屬性。此外,規劃價值在繼承分析城市發展的宏觀大環境、機遇挑戰之余,還突出強化了空間發展規劃,極大提升了戰略規劃的可實施性。

2.3 內容

規劃內容最鮮明的表現是由傳統主體分析轉向為綜合取向,空間規劃也從原本投焦點于空間實體轉為空間戰略關聯。第一,從傳統主體轉向綜合取向,具體到兩輪城市發展戰略規劃中,則表現為第一輪規劃內容集中在產業、經濟、空間等具體可感層面,目的在于實現增長、擴張,僅呼吁口號并未干實事,第二輪考量了城市文化、人居環境等軟環境,優化了原有的產業、經濟戰略;第二,從投焦點于空間實體轉為空間戰略關聯主要表現在第二輪城市及發展戰略規劃中,注重以空間為載體,整合城市產業、生態和社會等多方面的發展戰略,促進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內容轉型。

2.4 方法

規劃方法則新添加了交叉學科技術,將靜態規劃轉化為動態規劃。目前,國內采用的動態規劃方法主要是情景規劃,它是在了解城市發展不確定因素、可能狀態之余,將建構出的各種不同情景進行模擬對比,繼而得出有效成果,為城市發展保留戰略性空間,針對城市發展不同情景提出具體發展戰略與空間利用方案。

3 結束語

總的來說,中國城市即使陷入轉型重構的語境之中,也要對自身做出積極調整,保持城市發展持續的影響作用。與此同時,我國城市發展戰略規劃要積極創新內容、技術路線、法定規劃等多項內容,使得整個城市發展戰略得以優化提升,切實提高我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參考文獻:

[1]趙珂.空間規劃體系建設重構:國際經驗及啟示[J].改革,2008(01).

[2]劉東興,龔全洲.淺議當前城市交通管理發展規劃的要點[J].交通與運輸,2015(05).

[3]楊莉,劉霓.大都市區治理——以交通規劃與空間規劃為例[J].國外社會科學,2015(05).

[4]趙慶杰.大都市區交通規劃與空間規劃政策的協調[J].國外社會科學,2015(05).

我國城市園林設計論文范文第6篇

一、社區的基本概念簡介

在中國的城市發展中,經常將小區和社區混為一個概念。社區是行政單位中最基層的組織,是社會人群在某一區域內相互關聯的大集合,擁有著一定的共同利益。在一定范圍內,社區的居民具有較強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社區組織在行政方面具有一定協調利益的能力,滿足個人的利益需求和發展。此外,社區管理組織在安全保障和維護社會正義方面也起著一定的作用。能夠有效豐富人們的生活以及維持社會的長治久安。研究社區組織的意義。社區是社會的縮影,對社區的分析和研究,能夠促進人們對社區和社會的認知,提升社區的管理效率,保障人們的利益。隨著經濟的發展,社區的管理功能也需要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轉變,使社區的管理職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使社區管理能夠真正的發揮自身的作用。

二、通過對其他國家社區組織的研究獲取的社區治理模式經驗

我國的城市發展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因此可以在其他國家的社區管理上進行學習和借鑒,以促進國內社區組織形式的進步。

(一)對基層組織的充分放權

雖然社區組織是國家行政的基礎行政單位,但是社區管理實務多樣且細碎化,不適宜行政權力進行直接的管理和干預。在美國的社區管理模式中,政府普遍實行了社區組織的自治,實現了較好的社區管理效果。在社區管理的過程中,只要社區的內部管理不會妨礙個人的利益以及其他社區的利益,社區就可以在任意階層進行組織建設。具有特色的社區管理模式,方便了內部利益的有效協調,有效增加了自治的效果。

(二)非營利組織和志愿者的廣泛參與

在社區組織的過程中,美國政府發展了大量的非營利組織投入到政府的基層管理中,使基層的管理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執行。此外,志愿者的社區服務活動和形式,使社區的活動更加豐富和多樣,提高了社區組織的公益性,活躍了社區的組織氛圍。

(三)通過研究得到的啟示

通過對國外的社區組織進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幾個簡單的結論。在發展社區組織的過程中,盡量的使社區組織獲得自治權利,使社區組織能夠有效的發揮存在的價值。在社區組織發展的過程中,應該豐富社區活動的組織形式和服務形式,使更多的人和志愿者參與到社區活動中來,使社區組織的活躍性和社員的參與度提升。在社區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從社區管理的長遠角度出發,促進社區管理的長治久安。

三、我國的社區組織管理形式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組織任務繁雜,行政化管理加強

我國政府在成立社區組織的過程中,強調權利的下放,要求各個的社區組織實行高度的自治管理。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政府部門的行政單位對基層組織的管控逐漸加強,大量龐雜的任務分擔給社區的基層組織進行處理。導致社區組織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都用在了的應付上層政府的事物中,在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缺乏自治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上級政府對基層組織分擔的任務,時常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導致基層組織無力對任務進行執行和完成,造成了基層組織的實際管理能力低下。

(二)群眾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社區人際關系惡化。社區組織為自治的基層單位,大小事務需要社區人員廣泛的參與和討論。然而在社區組織實際的運行過程中,人們的參與積極性不高,造成了社區組織無法充分的發揮自身的職能,弱化了社區組織對社區事務的管理。其次,在我國的城市發展中,大量人口是新遷入的人口,互相之間并不了解和熟悉。另外市場發展產生的價值觀念,導致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日漸稀少。在新的城市環境中,人們表現出了人際關系上的冷漠和淡然。在社區生活中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得社區的管理作用難以發揮和開展。

(三)參與社區管理的工作人員缺乏專業性,社區管理人員成分上比較單一

我國的社區管理自治制度發展以來,社區組織對政府的依附程度不斷加強,在實際的社區管理中,工作人員只對上一級的政府部門負責,導致基層的管理單位缺乏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社區參與工作的人員,也缺乏對社區管理的經驗和責任心,沒有較好的發動群眾,對群眾的生活問題缺乏了解,使社區的組織管理活動很難正常的開展。此外,在參與社區自治的工作人員中,成分比例比較單一,使社區組織的群眾基礎較差。

(四)社區組織管理中的制度性問題

我國的社區組織在權責范圍很小,發揮職能作用的管理手段較少,使得自治組織缺乏有效的管理能力以及執行能力。上述問題的出現,是因為相關的法律制度從根本上賦予社區自治組織的權利較小,自治組織缺乏管理的資源和管理機構,使自治組織成為形式上的自治機構,沒有管理權限。

(五)社區組織中的政治氛圍濃重

社區的自治組織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參與和治理,才能達到有效的治理效果。然而在實際的施行過程中,社區黨組織和行政社區組織占用了大量的社區權利資源,導致其他協同的單位在社區組織中的參與度不高,使自治組織難以有效的發揮自身的管理作用。因此在自治組織活動組織的過程中,往往表現為對政治綱領性文件的探討積極主動,然而沒有實際的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

(六)社區自治組織和政府之間的權責劃分不清楚

社區自治單位的本職工作是對社區中的問題和建設事物進行處理規劃,以促進社區環境的穩定的進步。但是在實際的制度運行過程中,政府將大量的任務為派給基層組織進行辦理,基層組織缺乏和政府進行有效溝通和談判的手段,成為政府的跑腿機關。這樣的關系模式違背了社區自治組織建立的初衷,使社區自治組織無法有效的發揮自身的社區建設管理職能,同時缺乏為了社區的利益和政府進行溝通協商的有效方法。

四、促進我國新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發展的策略和措施

(一)牢固樹立科學的思想觀念

自治組織的治理模式轉變,首先是在思想和理念上樹立改革的思路。例如以人為本的社區自治理念,人民群眾是社區組成的基礎,在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強化對人民群眾的服務意識,爭取更多的群眾參與自治管理和民主決策。此外,需要樹立協調各方利益的思想。在自治管理中,需要對每個人的利益進行充分的考慮和照顧,才能提升組織管理的認同感和權威性,提升人們的參與程度。提升民主決策和協同管理的思想,對社區的管理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管理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對此需要進行積極的民主決策改革,使各方面的意見能夠得到充分的考慮和尊重。

(二)建立有效的組織形式

在社區組織管理機構的組織過程中,需要明確各個機構的權責問題,使管理的內容劃分更為合理細致,提高組織管理的效率。政府應該對社區自治管理工作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減少對自治機構的干預,同時增加和自治機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機制。在社區自治機構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自治和民主的原則,使用靈活的策略對現實的問題進行磋商和解決。

(三)提升自治機構的人員素質,加強對自治管理理念的宣傳和引導

社區自治機構應該享有一定的資源和待遇,同時加強對管理機構人員的監督和管理,使管理人員能夠有動力和責任心進行自我素質的提升。同時社區自治管理模式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以多樣的活動和形式吸引群眾對社區活動的參與。建立志愿組織和志愿者團隊,使自治機構的活動能夠順利的開展和進行,提升社區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結束語:

我國新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在創立之初有較好的初衷和愿望,然而實際的運行方式偏離了預設軌道。對此相關的政府機關和基層單位需要進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提升社區自治的質量,使人民群眾能夠在社區中獲得較好的政治權利分享和體驗,同時提升自身社區的生活質量。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 城市規模的擴大, 城市管理的難度也在不斷的增加。在所有的城市管理領域中, 社區的管理是城市行政管理中的最基層行政自治單位。隨著城市的發展, 傳統的社區管理治理在實際的運行中出現了諸多的問題的和困難。對此需要對城市社區的治理模式進行分析和研究, 以促進城市的社區管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新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

[1] 蘭萌萌.多中心治理理論視野下新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構建——基于三個社區治理案例的分析[J].改革與開放, 2017, (11) :29-31.

上一篇:庫區發展生態農業論文范文下一篇:協同機制工程設計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