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創新教育與高等教育論文范文

2023-10-06

創新教育與高等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1 創新教育的內涵

哈佛大學之所以能夠成為美國高校中的成功典范, 培養出一大批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且有遠見卓識、創新開拓精神的人,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獨特的辦學宗旨和校風。哈佛大學的校風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創新教育思想, 其核心內容是崇尚自由競爭和個人奮斗, 崇尚冒險和創業, 崇尚對事業的追求與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 強調生活的富有應來自勤奮與努力, 強調個人的智慧、毅力、能力和自信心是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注重理性分析, 講求實際和辦事成效。正是憑借具有創新精神的校風, 哈佛大學畢業生在激烈的競爭中成就非凡, 也使得學校的辦學宗旨“讓所有的金子在這里都發光”得以實現。

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 是對高校教育本質認識深化的結果, 是對高校教育活動的價值規范。創新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促進大學生人性的完善。完善的人性是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 它涉及到人的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素養, 是人的整體的品性。人性完善的過程, 必然是人的身體和精神各方面全面統一和協調發展的過程。高校教育促進大學生的人性完善, 一定要使大學生投入到全面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只有經過全面的社會實踐的鍛煉, 大學生的人性才能得以真正的完善。

其次是促進大學生創新的發展。大學生創新的發展, 是其全面發展的本質和高校教育功能的集中體現。具體表現在:大學生創新的發展是其全面發展的本質;促進大學生創新的發展是高校教育功能的集中體現;促進大學生的創新發展就是要重點培養其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道德;大學生創新發展的關鍵在于促進大學生創新發展的個體條件的形成等四個方面。

再次是促進大學生創新的轉換。每個人都具有創新的潛力, 這種潛力在不同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特征, 只有通過適當的教育才能充分挖掘。由于大學生的創新處于“自我性”創新向“社會性”創新的過渡狀態, 因而高校教育是促進大學生的創新實現這種過渡的關鍵。

2 推進高校創新教育, 培養大批創新人才

2.1 踐行“以人為本”, 強化育人責任感

國家的富強, 民族的振興需要高校培養更多的棟梁之才, 不論從學生個人、高校自身還是國家抑或社會層面來講, 都必須把教育目的向“人的發展本位”復歸。這要求高校及其教育必須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 對學生負責, 對學校負責, 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負責。

2.2 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新型校園環境, 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

學校創新環境包括:硬環境、軟環境。一方面要加大創新教育建設的資金投入, 改善校園的硬環境, 如學校建筑改造、實驗室儀器設備的更新, 圖書資料的配備等;另一方面要制訂目標、積極倡導、落實措施、合理組織、有效監督、正確評價, 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軟環境, 即一個平等、信任、寬容、進取的氛圍。

一個創新大學里必不可少的是創新活動中心或類似機構, 實行學生自治, 教授輔導制度。其職能包括項目設立、人才培訓、技術支持、監督工作 (定期檢驗活動進程) 、團隊建立與管理 (建立學生個人實踐跟進記錄和評價資料庫, 并把實踐成果與課業成就和就業聯系起來, 即培養成績合格或科研活動中成績突出的學生在評優、免試推薦研究生、就業推薦等諸多方面予以優先) 。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 加強學術交流, 活躍學術氣氛, 擴展學術視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使學生通過各項活動的鍛煉, 充分發展個性, 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廣泛開展學術科技活動, 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術講座和學術報告, 召開學生學術交流會、研究會, 加強學生之間、校際之間的學術交流, 擴大學生知識面, 開闊學生的視野。

2.3 建立一套高效的、科學的評價機制

首先, 改革現行的考試制度。學??梢越o教師適當的權利, 教師根據課程特點、教學內容, 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 如書面答卷、科研論文、產品設計、社會調查報告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測試, 做到知識、能力相統一的綜合素質考評, 以此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其次, 可以從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思想道德修養、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長、科技創新能力、組織活動表現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

2.4 強化創新責任感, 加強創新教學實踐

教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導, 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教師必須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應有所轉變。首先, 教師應保持思想觀念上的超前性。不斷提高實施創新教育的自覺性, 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人格的培養;其次, 要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 加強創新教育的研究和實踐, 不斷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及考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教師應轉變傳統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組織、引導、控制作用, 在知識的講解過程中不是滿堂灌, 而是設置問題,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懷疑意識、批判意識和探究意識。最后, 教師應布置具有一定難度的課后作業, 讓學生自己去查找資料, 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 并以小課題的形成提交作業。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獨立的學習能力等非常好的方法。

2.5 夯實基礎知識,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首先, 學生自身要夯實基礎知識, 打牢基礎知識的根基。良好的基礎知識是創新成果誕生的良好基點。優秀的創新成果都是飽含科技含量的或深厚的理論功底的, 沒有長期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知識底蘊, 就難以在某一專業領域的獲得深刻體驗, 是不可能孕育出新思想新發明的。其次, 要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我國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總體來說“較差”, 表現在:缺乏深層次思考、另辟蹊徑的自我總結和學習能力??紤]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 沒有新意和突破。所以大學生自身要加強自覺自律性, 努力學習, 勇于置疑, 勤于思考, 善于探究, 并持之以恒地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 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摘要:建設創新型國家, 關鍵是要培養具有科學發展理念和科學發展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本文在闡述高等教育創新思想內涵的基礎上, 提出了我國高校開展創新教育, 培養創新人才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創新,教育,人才

參考文獻

[1] 譚賢楚, 劉倫文, 龍永紅.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現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及實踐研究[J].前言, 2008, 2:58~60.

[2] 張禹.成長為創新型教師的必備基礎[J].吉林教育, 2008:21~22, 36~37.

創新教育與高等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轉變發展方式是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進入“新常態”到“新時代”面臨的重大變革和要求。這不是簡單的技術方法問題,而是一個系統的改革與創新過程。從這一邏輯出發,立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局,審視理念、模式、路徑的深刻影響,把握空間、方式、動力“三疊”變革趨勢,定力一條創新邏輯主線,致力三項改革發展目標,是“體系”面向新時代改革創新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供給側改革;內涵提升;模式創新;協同創新;轉型驅動

作者簡介: 蔣萌,男,副主任科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圖情管理。

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1]在此驅動下,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下簡稱“體系”)也面臨發展方式的新拐點、新機遇、新要求和新抉擇。所謂“體系”發展方式,是指“基于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念,設定適當的教育發展目標,通過對教育過程要素的配置和使用,實現教育發展目標的方法和模式”。[2]方式轉型則意味著“體系”順應時代新趨勢,創新改革新思路,建構發展新對策,“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這是當前“體系”改革創新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

一、轉型發展驅動下“體系”改革創新的影響因素

轉變發展方式,是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戰略部署,深刻影響與之一體聯動的“體系”構建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進程。

(一)撬動理念更新

所謂驅動影響,是指一種動能方式溢出由表及里的擴散滲透影響。其中,理念變革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因。

1.催生發展新理念?!皠撔?、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提出的“五大發展新理念”。融入“體系”發展,創新是首位,關鍵是改革傳統職教發展模式,不斷加強理論、制度、人才培養和文化創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協調是機制,重點是理順內外關系,激發主體活力,構建和諧互動的新體制。綠色是保障,要義是均衡布局,統籌協調,促進平衡充分發展,營造職教綠色生態。開放是戰略,旨在“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以及國際交流合作,形成職教聯盟合作大格局。共享是目標,核心是踐行教育信仰,推進教育公平,建設優質教育,滿足需求,使人人獲得自由發展和人生出彩的機會。

2.重構發展新思維。從理念更新到思維創新是“體系”認知方式的重構,是切換方式的基礎。就具體內涵而言,關鍵是轉變傳統單一線性封閉短淺的職教思維方式,重構開放融合、協同創新、包容發展、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國際化發展的新思維,為“體系”改革與轉型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邏輯新體系。

(二)促進模式轉變

模式轉變是新時代對“體系”改革創新提出的新要求,帶有整體變革與重構的意義。

1.深化體制改革。目的是解放生產力,形成新活力。關鍵是堅持職教改革的問題導向,加強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對辦學主體責權利的合理調節與規范,搭建責權統一、資源共建與紅利共享的互動平臺,更好地調動積極性,形成同心圓,合力推進職教辦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從根本上解決體制有限與運行低效問題。

2.提升質量品位。質量是“體系”模式轉換與創新的生命線。它聚焦于教育教學改革和辦學水平提升,最終體現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畢業生就業結構質量提高。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提質增效成為“體系”的現實使命,必須把質量擺到首位,努力建設優質職業教育,辦人民滿意的理想教育。

3.加強發展保障。首先,是現實需要。傳統保障因重增長輕發展、重投入輕人才、重物質輕文化的弊端已不能為繼,轉型勢在必然,重構全面系統均衡持續發展的保障新體系已是迫在眉睫。其次,是發展要求。新時代“體系”發展方式轉換是一項系統工程,各項改革與系統重構離不開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撐。因此,加強保障是全面的改革,既要穩定持續投入,又要增強軟件建設,特別是要加強現代職業教育文化建設,為“體系”鑄就“卓越大國工匠”神韻風范。

(三)啟示路徑轉換

新時代發展方式轉換,必然將“體系”帶入新軌道。路徑轉換成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節點和環節。因為僅靠投入、規模擴張與渴望升格,顯然不足以將“體系”帶入新時代,開啟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新境界。

1.重塑發展新思路。思路決定道路,形成出路。因此,“體系”發展路徑轉換,必須首先轉變職業教育歷史形成的“路徑依賴”,即傳統供給制的以及在市場氛圍下形成的增長型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重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質量為首、創新為源、效益為先、生態為基、持續為目標的路徑新思維。

2.開拓發展新路子。新時代更加注重發展的持續性、均衡性和創新性?!绑w系”創新發展受之啟迪,應從時代特點與職業教育實際出發,加強“體系”“三性”和諧統一,即在時間上堅持長遠發展目標,在空間上注重東西南北中協調均衡和諧發展,在動力上增強創新發展的核心動能,由此,為“體系”轉型與職業教育發展開辟廣闊坦途。

二、轉型發展驅動下“體系”改革創新的演進趨勢

在轉型驅動下,“體系”改革創新是由外而內、聚合裂變、擴散推動的變革過程,面臨空間再造、方式轉換、動力更新“三疊”演進變革的新趨勢。

(一)空間再造與結構升級

空間是一個廣域概念,是全部要素及其彼此作用的總和,制約發展的全過程,構建發展的總格局。當前,轉型發展深刻嵌入“體系”改革創新,引起職教空間要素及其結構方式的變化。

1.空間要素重組。反映在“體系”模塊元素上,無論特色(本土)、特點(職教)、制度(治理)、模式(方式)和動力(驅動)都不可避免伴隨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變化,應勢而謀、順勢而變。在縱向上,不再以數量增長為目標,而是更加注重內涵優化、持續發展和創新貢獻率提升。在橫向上,不再沿用傳統職教自上而下的組織管理方式,而是重構多主體跨界互動、本土與國際合作交流、多教(包括普教和成教)與終身教育協調發展、彼此促進共贏的新格局。

2.空間結構優化。就內涵而言,主要涉及體制、技術與保障等關鍵模塊。這是一個以提升質量與效益為目標、以優化結構方式為抓手的空間結構變革和構建過程。在體制層面,堅持改革開放多元合作方向,進一步拓寬聯盟合作的職教辦學道路。在教育層面,積極面向世界工業革命4.0與《中國制造2025》技術裝備轉型升級趨勢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構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組織載體,提升現代化教育教學技術平臺,“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3]在保障層面,著眼提升支撐能力和支持水平,不僅要持續穩定投入,而且要加快提升職教制度和文化創新能動性,促進專業優化、課程創新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有效推進職業教育均衡充分發展的新進程,從根本上打造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二)方式轉換與模式創新

方式與模式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不同概念,體現在“體系”改革創新的歷史流變與各個環節之中,堪稱是轉型發展的標志性構建。

1.歷史必然性。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斗轉星移。傳統單一、封閉、短淺、粗放、低效的發展方式讓位于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的科學發展方式,是歷史必然和時代選擇。職業教育曾經追求“GDP”增長,雖說是一定歷史的產物,不乏一定的合理性,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歷史轉變,但同時,也造成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惑和風險,警示并倒逼職業教育發展方式重構和模式創新發展。新時代的發展戰略思想為“體系”創新發展導航,科學、合理、包容、協同、有效和生態發展已成為今天職業教育轉型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

2.現實選擇性。一般而言,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方式,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現實是基礎。職業教育也不例外。新時代是科學引領發展、改革推動發展、跨界融合發展、協同創新發展、質量效益優先發展、技術外溢支撐發展的新時期?!绑w系”改革創新面臨宏觀環境發展變革和自身下一程發展目標要求的雙重需求,外延式增長方式不可取,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轉變方式和創新模式成為“體系”改革創新的現實課題和發展主題。其關鍵是實現客體與主體、外延與內涵、局部與全局、眼前與長遠、數量與質量、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管理、招生與就業的和諧統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動力更新與協同發展

新時代加快職業教育發展,關鍵是動力,源頭在創新。

1.優化動力結構。動力結構是指動力要素組合與綜合運行的應用系統。就要素而言,主要包括理論、制度、技術和文化等,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基礎。其前提是優化組合和有效運行,提供持續驅動。優化旨在增強適應性和能動性,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動力供給源。在轉型發展條件下,“體系”動力結構始終處于活動過程之中,優化與強化是動力之源,是解決動力系統結構不合理、創新貢獻率偏低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體系”需改變的是理論薄弱、制度欠缺、技術滯后和文化缺位的現狀,應從動態優化的維度,用系統理論和方法,滿足需求,調優布局,優化資源,創新功能,從整體上增強動力結構系統,形成全面均衡創新持續發展的驅動新體系。

2.更新動力機制。這是一個涉及面廣、聯動環節多、一體化程度高的系統工程。歷史上,職業教育形成的諸如技術帶動、政府推動、市場拉動和企業互動等機制都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但在創新驅動理論視域下依然存在空間局限和效能不足的問題。目前,政府統籌、企業參與、院校育人和市場就業,分工明晰,各司其責,合作推動,較歷史已有較大改善和變化,但還未形成理想平衡充分的辦學經營合力,尤其是企業(也包括社會機構)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機制還有待完善與加強。這需要通過進一步完善政策與創新制度,來更有效地協調平衡各方責權利關系,由此激發全社會關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主動性和互動性,從而建立起一個科學合理有效的包容合作發展機制,促進多主體聯動和協同創新。這是“體系”改革創新的重要目標,也是增進職業教育持續發展動力并激發活力的根本所在。

三、轉型發展驅動下“體系”改革創新的基本思路

新時代是“體系”改革進入“深水區”,創新到了轉折點,構建走向“收官”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重新審視外部需求和內在系統的供給關系,理清改革發展思路,概括而言,就是把握一條“內涵結構+體制機制+動力升級”改革創新的邏輯主線。這對于推進新時代職業教育轉型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一)內涵結構優化與升級

內涵結構是“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底蘊和根基。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三去一降一補”(即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和降成本及補短板)提到經濟改革發展的戰略高度,這為“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轉型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和發展方向。

1.加強內涵建設。轉型發展說到底是加強內涵建設,優化結構,平衡發展。對于“體系”改革創新而言,這是一個基于系統構建、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和職教類型實際、優化系統要素、加強有機結合、協調循環運行的過程,是規律性與創新性、穩定性與發展性的辯證統一。因此,從內涵主體切入,是“體系”創新發展與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基本點。在指導思想上服從服務于國家宏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接軌人才發展戰略,“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在體系建設上從“供給側改革”入手,即以人才培養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市場需求協調為主線,重點抓好辦學定位、專業建設、體制改革、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國際化發展和保障能力提升等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的改革創新,促進系統要素的優化配置與有效整合,使辦學功能與實際運用效益得到提升,為轉變發展方式奠定基礎。

2.推進結構升級。這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也是推進“體系”創新發展與職業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證。審視“體系”與社會經濟及產業發展現狀,總體處在發展的調適階段?!敖ㄔO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出了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的融合協調發展與培養造就新一代高素質(知識復合與技術運用創新能力)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要求,而且伴隨新工業革命崛起與生產方式轉變,呼喚職業教育智能化時代到來與發展也風生水起。但就目前職業教育發展規模速度與人才培養數量質量而言,總體上還不能完全滿足需求,而且區域差異依然突出,形成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如適應型、結合型和促進型并存交織混合發展。針對突出問題,“體系”應將結構優化和升級提升到發展戰略高度,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與不充分的問題,主動融入地方社會經濟與產業發展,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抓手,深化教育體制和結構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開放融合協調創新持續發展的新體系,推進轉型發展新進程。

(二)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

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體制機制創新起著關鍵性作用,其實質是激發辦學活力和提升發展動力?!绑w系”在這方面的改革起步于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目前,步入“深水區”,面臨主要問題是“體制機制不暢”。[4]因此,創新并激活體制機制,是當前轉變發展方式與推動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點。

1.堅持開放合作。當前,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制造2025》與教育終身化國際化有力推動了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面向新時代,“體系”應堅持從國家改革開放總體發展戰略和經濟轉型發展需求出發,增強開放合作辦學理念,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推進教育創新開放格局??v向上突破傳統單一局限的辦學體制機制,創新辦學模式,“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行業企業為指導、院校自主辦學、社會群體參與的多元參與合作互動競爭發展的辦學體制機制。橫向上借鑒德國“雙元制”合作聯盟辦學經驗,以深化辦學體制改革為抓手,推進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組建多種形式的職教集團。同時,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如在俄羅斯建立“魯班工作坊”等模式,更好更多地參與全球職業教育創新與治理,形成多元包容協調發展靈活多樣富有活力的職教辦學體制。

2.加強制度建設。這是“體系”創新發展和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保障。經過多年努力,上至國家《職業教育法》,下至一整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法規制度,已形成職業教育的基本制度框架體系,但還不完善,如已有的需要修訂,薄弱的需要加強,短缺的需要增補。重點是加快出臺實施各項配套法律法規制度,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及評估體系,借鑒國外卓越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經驗,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引導一批大學向應用技術類大學轉型發展,保障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另外,根據即將發布的國家職業資格清單(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58項,技能人員專業資格93項),需進一步調整優化完善專業布局、課程設置、師資結構和畢業生“雙證書”制度,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法規制度保障體系。

(三)動力系統轉換與提升

動力系統是“體系”改革創新的心臟、職業教育發展的驅動。傳統短淺粗放低效外延型發展方式催生了以要素投入為主導的外生式動力驅動模式,在新時代轉型發展驅動下,必然退位于以內涵發展為主線、以創新為驅動的內生式動力新系統。

1.提升綜合實力。分析“體系”改革創新動力的相關要素,職業教育辦學與發展綜合實力是基礎動力之源。雖然這方面已有較大的加強與提升,但與其他教育相比還顯薄弱。關鍵是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進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完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完善法律法規保障制度,形成高水平終身化國際化服務和競爭能力。

2.增強創新動力。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貫徹這一精神,必須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將創新提升到戰略資源和動力地位,不斷增強提升職業教育理念、制度、教育、管理和文化創新能力。這是推進“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不竭動力。

3.打造生態合力。所謂生態合力,是指“體系”生態要素有機聚合、天然耦合形成的綠色動力系統和機制,具有系統構建、有序循環、協調發展、持續成長的生態化特征,是“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發展不可或缺的綠色動能。在生態學視野下,推動“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無疑是動力系統的改變,體現在內外層生態要素與結構的優化升級上。外層即社會客體生態,包括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產業行業企業改革發展等,是“體系”生態的外在推力,體現為社會需求和條件支持協同發展。內層即主體生態系統,包括理念、制度、技術、資源、信息、隊伍和文化等,是“體系”生態的內生動力,體現為職業教育創新自覺性和服務主動性。兩者同處在互動互補的生態系統之中,并在不同能量交互作用下,彼此交融,共生發展。因此,友好生態關系,促進互動,形成合力,是“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轉變方式、加快發展的綠色屏障。

四、轉型發展驅動下“體系”改革創新的主要策略

所謂策略,是指“體系”改革創新面向新時代,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出發,以問題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為根本、以創新驅動為動力、以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綜合改革和協同創新的方略,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打造高品質與國際化發展新體系

提升教育質量品位,推進國際化進程,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需要,也是“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根本任務。

1.大力提升“體系”品質。貫穿這一改革發展目標的是一個匯集觀念領先、以人為本、中國特色、現代品質、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人才支撐、法治保障、資源支撐于一身的質量保障體系,涵蓋教育思想、辦學體制、教育體系和保障條件。在今天轉型發展條件下,質量是“體系”改革創新的立足點和根本點,對職業教育轉型發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和戰略地位。因為只有科學的“體系”,才是中國未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擔當起培養具有現代專業技能和大國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歷史使命,成為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生力軍。

2.積極推進“體系”國際化進程。面向世界,轉型發展,是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總體趨勢,也是“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重要站位。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2016—2021年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戰略》改革方向和行動策略,對“體系”國際化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面向新時代,“體系”改革創新需進一步拓展教育國際化視野,把握更加包容、開放、終身、可持續、全面改革、轉型發展和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大勢,“將全球目標轉化為可實現的國家目標”[5] ,并貫穿于“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轉型發展之中,內化于教育信念、制度改革、功能提升、人才培養和文化建設的全過程。當前,“互聯網+教育”戰略持續發展,有力促進了現代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外溢滲透,加快推進了“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對于拓展職業教育發展新空間,架構國際合作交流新平臺,提升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能力,增強國際核心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重塑驅動與原動協同創新新機制

在現代科技與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下,動力構成是一個開放創新互動合作的有機復合系統,跨界互動與協同創新是標志性特征,就其內涵而言,主要包括外生驅動力和內含原動力。在轉型發展驅使下,“體系”改革創新必然面臨驅動方式轉型與創新,由此推動動力系統整體性的變革與重塑。在這種一體共時雙向互動過程中,外部驅動(推動力)是條件,而內在原動(能動性)是根本,正是這兩者合力,驅動發展,為“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轉型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1.合理驅動力。合理驅動來自于創新。傳統職教以資源要素為主導的動力驅動模式已日漸顯得勢單力薄,愈來愈轉向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的創新驅動、包容發展的新范式。順應時代變革大勢,“體系”改革創新應主動適應轉型發展變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政策創新與引導,調動一切積極性,舉全社會合力,推進職業教育轉型發展,促進“體系”改革創新不斷走向深入。

2.激發原動力。意味著“體系”存在原動力是生命體,也需要根據環境變化和要求,不斷加以優化重組提升,從而激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其前提是從時代出發,以需求為導向,適應環境變化,挖掘動能潛力,激活內在原動機制。關鍵是調動職業教育辦學主體的自覺性和創造力,不斷為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和智慧貢獻率。

3.培育新動力。培育新動力關鍵在創新。一方面,加強前兩者的有機結合和有效互動,借助外力,激活內力,形成合力,實現驅動與原動及互動有機統一,打造“協同+創新”動力新范式,形成多元開放合作辦學的新格局;另一方面,積極實施科技興教戰略,運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豐富動力資源,優化動力結構,提升動力功能,催生協同創新與包容發展的動力新因素,為職業教育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這是“體系”改革創新的重要保障。

(三)開創跨越和生態協調發展新格局

基于歷史視域,“體系”改革創新是階段性與持續性的統一。其中,跨越性是階段性的特殊形態,生態性是持續性的終極目標,兩者結合與協同發展,是“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

1.推進跨越性發展。它建立在主客觀基礎之上?!笆濉逼陂g,職業教育發展總體依然保持較旺盛的需求空間,進入新時代,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體系”改革創新與職業教育跨越發展奠定了客觀基礎。同時,我國職業教育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與積累,承接各級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也都得到了增強和提升。因此,順應發展,滿足需求,跨越發展,是新時代“體系”改革創新的應有之義和必要舉措。但也必須指出,這種跨越性是持續有效發展進程中一個必然階段和重要環節,不僅是時空的,即從傳統向現代轉型,也是數量與質量的統一,即從大國向強國跨越?!霸谶@個過程中,漸進的積累與飛躍的突變相交織,表現為階段性的突破?!盵6]因此,科學合理地把握歷史發展契機,加快發展,是新時代賦予“體系”改革創新的歷史使命和重要機遇。

2.加強生態化建設。這是“體系”改革創新的重要理念和戰略目標。從這一理念出發,建立良好的生態體系和保障機制,是保證我國當代職業教育快速健康有效發展的前提。根本是強化生態理念,以綠色生態構建統籌協調跨越發展,統領改革創新發展,使辦學與經濟產業發展相協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呼應,教育體系與終身發展相接軌,跨越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統一,由此,形成和諧發展的新格局,為加快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可靠的生態保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趙應生,鐘秉林,洪煜.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J].教育研究,2012(1):32-39.

[3] 李克強.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培育高素質人才[EB/OL].[2016-12-02]. http://news.china.com.cn/2016-12/02/content_39838467.htm.

[4]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2014-06-2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5] 熊建輝,臧日霞,杜曉敏.邁向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和全民終身學習——《教育2030行動框架》之具體目標和指示性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6(2):18-27.

[6]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課題組,于志晶,劉海,等.從職教大國邁向職教強國——中國職業教育2030研究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16(6):10-30.

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riven by Transformation

JIANG Meng

(Library,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upply-side reform; connotation promotion; mode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al driven power

[責任編輯 徐 晶]

創新教育與高等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EDUCAUSE每年發布的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議題,已經成為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風向標,在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文章通過對12年的EDUCAUSE十大議題的梳理與分析,了解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脈絡和建設理念,期望對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有所啟迪。

[關鍵詞] 高等教育信息化; 美國; EDUCAUSE; 十大議題

[作者簡介] 蔣科蔚(1978—),女,江蘇泰興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jiangkw_1010@163.com。

“綠色知識”概念是Andrew Jamisom在研究環境保護運動、生態社會時對環境知識形成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綠色運動的目的在于喚醒人們的環境生態保護意識,減少資源浪費,擯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單一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走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綠色知識范式在教育領域的體現是綠色教育、生態教育的出現,“綠色化”是未來教育的新理念。2008年可謂是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分水嶺,因為從這一年開始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進程全面進入“綠色化”時代,專業化機構開始大力宣傳“我們必須想辦法降低能源消耗,通過新方式發揮自己的力量,處理好我們創造、使用和廢棄的那些電子產品:電子垃圾”(Cynthia Golden, 2008)。 [3]

作為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國家,美國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有著鮮明的特色和優秀的理念,深入研究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綠色范式及其發展脈絡,對我國綠色校園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作為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權威性專業組織,EDUCAUSER見證了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歷史變遷,每年EDUCAUSE都會開展一項面向全美高校的大規模調查,旨在了解當年美國高校的領導者在建設本校教育信息化時最關注的十個方面的議題(以下簡稱十大議題),至今已有12個年頭。而EDUCAUSE每年發布的十大議題調查報告,已經成為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風向標,在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本文通過梳理與分析12年EDUCAUSE十大議題的調查,揭示美國高校數字校園從傳統范式向綠色范式轉換的路徑,了解美國高校數字校園的綠色范式的建設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期望對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有所啟迪。

一、2000—2011年度“EDUCAUSE

十大議題調查”的數據統計

EDUCAUSE是一個主要由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和信息技術企業組成的,以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為使命的非營利性專業協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專業組織。[4]截止2011年9月,該組織成員包括2200多家高等教育機構和250多家信息技術企業。[5]從2000年起,每年EDUCAUSE以E-mail的形式邀請其成員院校的首席代表填寫EDUCAUSE網站上的調查問卷。平均數據回收率高于32%。問卷提供了30多項議題和一個開放性選項供首席代表們選擇,并從四個方面開展調查:Q1,對學校戰略的成功起取決性作用的是哪些議題?Q2,對學校未來戰略發展最具潛在影響力的是哪些議題?Q3,最耗費信息技術部門領導者或管理者時間的是哪些議題?Q4,最耗費學校人力物力資源的是哪些議題?要求被訪者在每個方面從30多項議題中挑選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5項(2000年為3項),也可以在開放性選項里直接填寫一項自己認為重要的但沒有被列舉的議題。調查結束后,EDUCAUSE對每一議題的得票數進行匯總,并將Q1中得票數最高的前10項議題列為當年的十大議題公布在《EDUCAUSE Review》上。

在2000—2011的12年十大議題調查里,進入十大議題的個數共有24個,具體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資金投入,行政管理/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信息系統,移動技術,學習管理系統,企業級門戶網站,新興的網絡技術,先進的網絡,技術支持的教與學,安全,災難恢復/業務連續性(DR/BC),身份認證/登錄管理(I/AM),靈活性/適應性/響應性(在2008年及以前該項議題命名為變化管理),Web系統與服務,在線學生服務,基于需求的服務,治理、資產組合/項目管理(在2010年及以前該項議題命名為治理、組織和領導力),戰略規劃,基礎設施/信息化基礎設施,維護、更新網絡和信息化基礎設施,數字化學習/分布式教與學,遠程教育,數字化教室/技術的構建,數字化學習環境,人事/人力資源管理/培訓(2007年及以前該項議題命名為教師專業發展、支持、培訓),信息技術人員和人力資源管理。議題共涉及資金、軟件系統、教學策略、安全、管理、基礎設施、服務等七個方面。這些議題是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實踐中備受關注的熱點,同樣也是教育信息化專家和學者們研究的主要方面。在這些議題中,資金和行政管理/ERP/信息系統兩項議題連續十二年進入十大議題,除行政管理/ERP/信息系統在2000年排名第五之外,兩項議題均排名十大議題的前三位。其他進入十大議題頻率較高的有:安全和戰略規劃10次,基礎設施/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人事/人力資源管理/培訓兩項9次,治理、資產組合/項目管理和身份認證/登錄管理兩項8次,災難恢復/業務連續性7次,這些議題則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服務和基礎設施等四個方面,見表1。

二、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

的綠色范式轉換路徑

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在不同的維度都不同程度、不同軌跡、以不同方式向綠色范式遞進,下面從七大維度來具體考察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綠色化”,探究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綠色范式轉換路徑。

(一)資金投入的“綠色化”

關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資金投入問題一直是美國高校最為關注和困擾的議題,它的復雜性不僅體現在信息技術的不可預測性,更體現在它與美國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資金議題連續十二年進入十大議題行列,且均位列前三甲,其中有8年位居議題榜首。此外,資金投入是信息化建設的根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全貌。

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資金投入的“綠色化”經歷了四個階段,總體上呈現了從最初的資金配給充分到現在的資金大幅度縮減的變化過程,在這一主動力的作用下,迫使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走向“節約”之路。

1. 第一階段:資金配給充分的初級階段

2000年至2001年間,美國各級政府和機構在逐年降低IT商業投資的同時,卻積極提高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這為美國高校迅速融入技術經濟浪潮提供了重要契機。這一時期,美國高校積極更新校園內的信息化裝備,包括計算機、管理系統、網絡基礎設施、教學支持系統等,并通過對員工進行高層次培訓和提供高薪吸引IT人才以應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需求。這一階段由于資金的配給及時,使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入了嶄新階段,但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初級階段的不成熟,例如,各自為政,管理機構、IT企業、學校乃至學校內各部門缺乏系統觀,割裂地、孤立地看待和處理自己所面臨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問題。

2. 第二階段:資金走低的危機階段

2002年至2005年間,由于美國經濟的持續走低,直接導致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資金投入減少,但在這一時期,高等教育機構對信息技術的需求卻在井噴式增長,IT基礎設施的更新和運行成本不斷增加,在雙重壓力之下,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出現了首次危機。美國高校開始反思信息化進程,開始意識到IT整體戰略的價值所在,并對IT服務所伴隨的風險有了新的認識,教育信息化風險意識開始醞釀,這正是這一階段對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最大貢獻。

3. 第三階段:收支失衡的突破階段

2006年至2008年間,各州政府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但由于高等教育的整體需求和支出也大幅度提升,相對分配到的IT資金并沒有顯著增加,雖然IT技術的成本有所降低,但IT資源和服務的成本每年卻在加速增長,再加之政府的資金政策不夠靈活,綜合起來,所增加的IT資金顯得杯水車薪。美國各高等教育機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降低開支的情況下如何創新地應對不斷涌現的IT需求,并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包括落實問責制、調整資金使用的優先級、加大財政的靈活度來支持創新、創建結構化和透明化的IT預算過程、重新分配資源以提高利用率、基于遠景的IT規劃、基于共享的技術開發視域、推動良好的校內溝通等。值得注意的是,首席信息官(CIO)正是在這一時期逐步進入了高等教育機構的最高決策層,這一變化使得高校規劃與管理中也越來越重視平衡IT戰略與未來發展間的關系。在這一階段,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積極尋找新的發展范式,“綠色化”理念浮出水面。

4. 第四階段:綠色范式的轉型階段

2008年9月9日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毫無例外地也影響了美國教育信息化發展。2009年至2011年間,美國高校也遭受到了IT資金縮減的窘境,由于對經濟狀況的不樂觀,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意識到IT資金將在較長的時期內較為匱乏,因而對IT資金的關注也發生了較大變化。CIO們已然接受了當前IT資金的狀況,不再花過多的時間去尋找獲得資金的方法,轉而關注如何在現有的資金狀況下提供更好的服務,如何借機發展內涵建設,尋求新的發展動力,探究新的發展路徑,對IT戰略進行更細致有效的評估,以快速應對嚴峻的經濟形勢。

(二)信息化基礎設施的“綠色化”

事實上,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受資金變化的影響并不大,而與網絡技術本身的發展緊密相連,基礎設施進入十大議題的頻次雖然極高,但與資金相比其關注度顯然要低。隨著時代的發展,基礎設施在IT投入中所占比重卻呈下降趨勢?;A設施的“綠色化”之路突出地表現在從實在到虛擬的典型發展特性。

1. 實在階段

在2004年及以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基礎設施上所占有的資金和人力資源較多,這個時期較為重視基礎網絡建設,包括高速處理器、大容量內存、服務器的QoS功能、多層網絡、快速千兆以太網、VoIP等新興網絡技術、工作帶寬提速等,強調基礎設施對高校機構科研和管理的支持。建設中關注的重點集中在實實在在的硬件設備上。

2. 虛化階段

從2005年開始,基礎設施的管理變得越來越復雜,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目標定位為建立安全、可靠、靈活、便捷、可擴展的IT系統,戰略性數據的膨脹也催生了對大容量、高帶寬、高性能、集成技術網絡環境的追求。在這一發展趨勢下,首先表現出來的是基礎設施內涵的虛化,對網絡基礎設施的理解有了質的改變,延展了基礎設施的范疇,除了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網絡基礎設施之外,還包括了基于其上所提供的服務和安全保障系統等;其次體現在技術的虛化,在IT產品加速開發的同時,對各項產品和技術進行整合,使技術本身更加透明,應用更加簡便,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服務和安全需求,如端到端服務與基礎設施元件的整合管理、服務層協議(SLAs)的開發等。

3. 虛擬階段

從2008年,基礎設施首次躍至十大議題第四位,并在2009年延續這一“戰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這與網絡入侵、安全破壞等網絡環境的惡化有著直接的聯系,再加之用戶對無處不在的網絡的需求不斷提高與資金不足間的矛盾激化,使基礎設施成為焦點。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網絡技術發生了質的變化,云計算顛覆了傳統網絡應用模式,高校不再需要通過機構認證接入高教網絡,再在自己購買的服務器上提供校園IT服務,而更多的是采用新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網絡應用模式,即將基礎服務外包給第三方或云平臺,如E-mail、LMS(學習管理系統)、ERP以及高校管理功能等,而本地基礎設施的作用則用來連接本地設備和接入云平臺,SaaS避免了高校為了追求新應用而購買新硬件。此外,Sakai、Moodle等開源社區促進了機構間的軟件共享,教師不再是等待IT機構發布新的學習應用平臺,而是采用更便捷的Web2.0合作工具。網絡基礎設施進入虛擬階段,可以這么說,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綠色范式就是體現在基礎設施的虛擬化。當然云技術在高校網絡中的蔓延,對校園網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無線校園網絡需要覆蓋整個校園,提供更多的網絡接入點,允許更多的終端設備更方便地進入校園網絡,尤其是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手持無線設備、游戲機等,同時還需提供校園網絡的超帶寬應用以及安全的防火墻技術來保障網絡的速度與安全

等,事實上,2011年開始4G校園網絡已經在美國高校中悄然而生。值得注意的是,時下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出了綠色計算的理念,即通過共享數據設備、虛擬技術、合并戰略和能源管理等各種技術和戰略在提高服務的同時大幅度降低能耗,許多高校已簽訂了降低能耗的協議。

(三)軟件系統的“綠色化”

由于基礎設施概念和范疇的延展,軟件系統與之的邊界也隨著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而變得模糊。在所有軟件系統中除了行政管理/ERP/信息系統在十大議題中位列前三甲,而其他所有的議題都在十大議題的最后幾位。因而,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對狹義的軟件系統或平臺的關注相對較弱。但有幾個方面的轉變和理念值得關注。

1. 關注行政管理/ERP/信息系統的建設

企業管理的理念和思維對美國的高等教育管理有著深遠的影響,ERP系統在美國商業領域的成功給美國高校的領導者們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面對越來越錯綜復雜的高校管理現狀,期望通過應用ERP系統來幫助解決高校管理中的現實事務,及時了解學校的發展動態,全面掌控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而實現組織績效的最大化,使高校管理者更有效地把握學校的未來發展方向。在21世紀的頭幾年,ERP迅速地聚集了高校管理者的目光,2003年45%的美國高校已經或將要引入ERP系統,2004年這一數字上升到60%,2005年為63%,2006年達到70%。但2007年則出現許多高校放棄使用ERP系統的現象,因為在此之前所引進的ERP系統的應用較為低層次,沒能達到校方期望利用系統方法提高整體績效的目的,供應商開始從關注商業價值轉向開始進行學生信息管理,再加上開源資源的不斷豐富,使得ERP在美國高校中又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2009年至今,校園ERP系統又逐步吸納了新的軟件應用系統,如商務智能系統、Web2.0技術、移動技術等。

2. 關注用戶需求

2002年新興網絡技術替代了先進網絡進入十大議題,而隨后企業級門戶網站又替代了新興網絡技術,2007年學習管理系統又再次替代了企業級門戶網站;2003年數字化學習替代了遠程教育。這些軟件系統和技術的相互銜接,是在用戶需求和技術發展的相互作用下發生的,技術在不斷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中攻克了一個個難題,使那些成為焦點的難題不再是焦點,但隨后又出現了新的用戶需求,推動著技術向新一輪發展邁進。正如2005年第三代門戶網站技術以及隨后的第四代門戶網站技術實現了統一門戶網站框架,成功實現了內部網絡與外部網絡的無縫鏈接,解決了不同系統之間門戶網站解決方案不兼容的問題,因此,人們對門戶網站的關注也止步于2005年;2007年開始,軟件系統的建設開始關注學習/課程管理系統(LMS/CMS),事實上,LMS/CMS并不是2007年才有的新技術,但網絡應用理念的轉變,帶動了用戶需求的變化,從2007年開始,LMS/CMS系統的開發和設計轉向了以學生應用為中心;2001年之后,隨著虛擬學校的興起,也使得高校將目光從基于遠距離學習者的遠程教育轉向了基于終身學習的數字化學習。

3. 移動技術的異軍突起

值得注意的是,移動技術只有在2011年的十大議題中出現,但卻一下躍至第五位。移動設備的興起,蘋果公司的成功,無疑對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領域造成巨大的沖擊,而高校領導者們也意識到這一趨勢,并高度關注移動設備和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IT機構也積極實現為用戶提供更為融合的服務,兼容不同的設備、平臺、軟件等,移動技術將會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4. 輕視微觀信息化建設

從美國教育信息化的實踐來看,美國一直都不是十分重視教室內的微觀信息化建設,如在教室里安裝互動電子白板、視頻會議系統、攝像頭、屏幕和投影系統、桌上觸摸屏等設備,和宏觀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鮮明對比。數字化教室/技術的構建這一議題僅在2001年成為十大議題的第十名,在其他年份并未出現。值得感嘆的是,在美國這個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度,卻還有不少高校的教室里沒有投影儀、電子白板等信息化設備,甚至于有的教室都沒有配備計算機??梢?,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十分強調整體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質量的提升,而對教學工具的信息化卻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信息化管理的“綠色化”

美國高等教育機構一直以來就重視機構內的IT管理,2001年的納斯達克股災,更是讓美國高??嚲o了IT管理這根弦,因而,IT管理方面的議題12年來一直是十大議題中的固定選項。信息化管理的“綠色范式”轉換路徑可謂是最為平坦的維度,從建設初期到現在沒有太大的起伏,有的是不斷的豐實和清晰。

經過實踐和探索,美國高校IT管理有著獨特而鮮明的特點,即戰略性IT管理,認為理性的IT戰略規劃是有效降低風險的手段;認為IT是機構文化的一部分,IT管理亦是受學校歷史和文化的影響。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表現出:同時關注目前和未來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的需求;在IT管理中引入項目資產管理、知識管理等理念;重視CIO的領導力,推崇建立“新常態”IT管理模式;重視機構內各部門的溝通與交流;利用IT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使IT與人力資源管理相互融合等。

(五)信息化安全的“綠色化”

隨著計算機網絡越來越普及,信息安全問題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領域對于安全的關注度迅速提升,安全、DR/BC、I/AM等議題自2002年首次進入十大議題以來一直穩居十大議題行列。2003年8月14日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大范圍停電事故以及網絡入侵事件的頻發,更是將人們對安全問題的重視推向了新的高度。信息化安全的“綠色化”正經歷著從危機處理到危機預防的轉變之路。

2006年是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安全的第一個關鍵發展點,安全管理第一次榮升十大議題榜首,DR/BC也首次進入前五。首先突出地表現在風險意識的提升,CIO們普遍意識到降低風險是安全管理的關鍵,除了盡可能降低技術上的風險外,提升各層面人員的風險意識顯得更為重要。DR/BC解決的是技術上的風險問題,BC包含系統日常運行過程中以及危機事件出現后的風險控制,后者就是DR。從2008年開始,風險控制的研究重點由DR轉向了如何預防危機的發生,在投資前就開始評估風險,并在整個系統的規劃和使用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風險控制,標志著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安全管理不論是在意識上還是行動上都漸趨成熟。具體舉措包括增加機構的彈性、數據鏡像技術、虛擬服務器技術等,聯邦政府提供的NIMS(國家事務管理系統)和各州政府提供的COOP/COG(業務連續性/政府連續性)計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機構實施風險控制。其次,高等教育機構的關鍵數據和服務均已數字化,如何在這些數字化信息的獲取與知識產權保護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點是CIO們亟待解決的問題,至2010年,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對數據資源都進行了保護,包括學生信息、財務科研數據和其他所有機構內部資源,限制了非授權用戶的訪問,對于授權用戶也設置了在一定時期內才有效的機構角色,試圖實現“給適合的人適合的服務”的理念。美國政府還在法律上添加相應的條款來限制對非公開資源的訪問。一些新興的標準或技術為用戶身份的數字化提供了工具,如公鑰基礎設施(PKI)、數字證書、令牌技術等。事實上,用戶數字化身份管理在美國還有另一個作用,就是評估一些州級和聯邦法律法規對身份信息的監管力度,如《家庭教育權利和隱私法案》(FERPA)、《健康保險攜帶和責任法案》(HIPAA)和《現代化金融服務法案》等。再次,重視合作與交流。安全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也不再是單一部門或單一機構的孤立的問題,它已然成為一個龐雜的問題系統,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普遍達成共識,良好的部門、機構、團體、地區間的合作與溝通才能應對這一嚴峻問題。

2011年是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安全的第二個關鍵發展點,軟件外包、敏感數據第三方存儲、智能手機和新一代平板電腦的井噴式發展,再加之由于網絡教學和科研資源的培育追求開放、寬松的數據使用環境,這些都對當前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是直接影響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

(六)信息化教學策略的“綠色化”

2009年,技術支持的教與學第一次出現在十大議題之列,并奇跡般地出現在了第五位,2010年升為第四位,2011年列在第三位,這樣穩健的進步和巨大的改變,充分體現了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念發生了質的變化,標志著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從強調技術對教學的變革轉向了基于信息化環境中教學自身的變革。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迎合信息化,鼓勵和提倡傳統教學手段、教學工具等方面的變革,是重視教學的信息化過程;而后者則是在信息化環境下思考如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用與不用信息技術或用什么信息技術已經不再是討論的重點,而如何提升教學內涵成為了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綠色范式”的又一特征。

從強調技術本身到強調教與學的過程和結果,可以說,這一轉變是最具進步性的轉變,體現了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過程中“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七)信息化服務的“綠色化”

事實上,在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中,提供信息化服務是基礎設施建設中一個重要的方面,而再次討論和服務密切相關的變化管理以及靈活性/適應性/響應性這些議題,充分體現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不僅強調提供服務,更強調如何提供優質服務,即強調服務意識。為了保障各個層面的服務,應對不斷變化的用戶和環境需求,CIO們普遍傾向于應用變化管理的服務機制。2009年,在經濟動蕩的大背景下,將變化管理的概念擴展為應對一切未來可能發生的改變,包括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等,并強調變化管理的靈活性、適應性和響應性。2011年,iPad、電子書、智能手機、云計算等技術和設備必將顛覆傳統的網絡用戶需求,如何面對這些新挑戰使得變化管理(靈活性/適應性/響應性)迅速躍居2011年度十大議題第六位。

從以上七大維度來看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綠色范式”,不難看出,其強調的是“崇尚節約”、“綠色計算”、“戰略規劃”、“宏觀管理”、“風險意識”、“以人為本”、“溝通協作”等理念,有些理念在建設之初就有所體現,但大部分理念都是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建設的過程中經歷了一番曲折后才逐步形成的??v觀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綠色范式”轉換路徑,期望對我國今后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有所借鑒,吸取經驗,盡可能少走或不走彎路,充分發揮我國的后發優勢。

三、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1. 回歸本源

重新審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與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美國是最早將ERP系統引入教育管理中,根據數據反映,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中一直都十分關注ERP系統的建設和使用。對ERP系統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最高,但收效甚微,尤其到今年的調查中顯示,移動技術是潛在最重要的方面,但基于移動技術的ERP系統卻備受冷落。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應該開始反思ERP系統在美國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奧爾特加(2001)認為,高等教育機構“目的是讓幾乎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18]

要實現這一點,大學應當具有“文化的傳授、專業教學、科學研究和新科學家的培養”[19]等三項職能。而ERP系統是否能夠幫助大學實現這些功能和目標?或者說,ERP系統在高等教育機構實現其目標的過程中作用究竟有多大?與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否成正比?這些都應當是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者急需思考的問題,而不是繼續盲目地追求和挖掘ERP系統的功能和應用。

2. 深化以人為本

對技術與教學的不斷重視體現了綠色范式的以人為本理念,但需要進一步深化。是要研究支持教學的軟硬件設施和服務的更新換代,還是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策略和方法的改進和升華?

筆者認為,前者固然十分重要,這也是當前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十分關注的方面,但后者的研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才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才是實現高等教育目標的關鍵。要做到深化以人為本,就必須以后者的研究為根本,以信息化環境下的課程和教學內容建設為綱,拓展信息化的教與學方式,整合信息化教學策略和方法,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選擇和開發相應的教學技術。

3. 服務于辦學理念

美國的許多名校都有明確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特色,例如耶魯大學的“為國家和世界培養領袖”,[20]同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也應當圍繞著本校的辦學理念來規劃和發展,脫離辦學理念的信息化建設,對學校的發展不會有太大的幫助,甚至有可能造成阻礙。

美國在資源共建、溝通協作、校際合作等方面都有著 卓越的成就,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也出現了趨同性的趨勢,脫離學校辦學理念的支撐,這樣的信息化建設極有可能出現偏離學校發展軌道的危險。

四、結 語

縱觀美國12年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然發生了質的變化,基本完成從傳統范式向“綠色范式”的轉變,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設理念。這不僅得益于美國高校領導者自身的領導力,EDUCAUSE對此更是功不可沒。正是EDUCAUSE這樣權威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機構定期對高校信息技術主管和專家開展調查,對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重大問題進行梳理、研討,對其價值和重要性進行排序,并定期公開發布研究成果,促進和保證了高等教育信息化決策的科學性、政策的連續性,并有助于高校領導、教師、IT人員、公眾輿論等在最復雜的教育信息化問題上取得共識,同時也提高了教育研究的地位和教育研究者的公信度及社會影響力,加速了教育研究成果向實踐的轉化,從而充分彰顯了研究的價值。[21]

[參考文獻]

[1] Andrew Jamisom. The Making of Green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1: 8.

[2] [德]薩克塞著. 生態哲學[M]. 文韜, 佩云譯.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91: 21.

[3] 鄭旭東,余青蘭. 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現實與挑戰——對“EDUCAUSE 2009年度當前議題調查”的解讀[J]. 開放教育研究, 2010,(4): 108~112.

[4] 鄭旭東, 桑新民. 透視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窗口——EDUCAUSE的使命及其啟示[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4): 99~104.

[5] EDUCAUSE. About EDUCAUSE[DB/OL].(2012-8-11)[2013-2-22]. http://www.educause.edu/membership.

[6] Paul B. Gandel. Top 10 IT Challenges of 2000 [DB/OL]. [2012-7-22].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qm002a.pdf.

[7] Roberta L. Lembke and Julia A. Rudy. Top Campus IT Challenges for 2001 [DB/OL]. [2012-7-22].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qm01211.pdf.

[8] Julia A. Rudy. Top Campus IT Challenges for 2002 [DB/OL]. [2012-7-22].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qm0222.pdf.

[9] Grant Crawford and Julia A. Rudy. Fourth Annual EDUCAUSE Survey Identifies Current IT Issues [DB/OL]. [2012-7-22].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qm0322.pdf.

[10] Spicer, D.Z. and P.B. DeBlois. CURRENT IT ISSUES 2004[J]. EDUCAUSE Review, 2004, 39(3): 12~26.

[11] Maltz, L. and P.B. DeBlois. TOP-TEN IT ISSUES 2005[J]. EDUCAUSE Review, 2005, 40(3): 14~28.

[12] Dewey, B.I. and P. DeBlois. TOP-10 IT ISSUES 2006[J]. EDUCAUSE Review, 2006, 41(3): 58~79.

[13] Camp, J.S., P.B. DeBlois, and A. et. TOP 10 IT ISSUES 2007[J]. EDUCAUSE Review, 2007, 42(3): 12~32.

[14] Allison, D.H. and P.B. DeBlois. TOP 10 IT ISSUES 2008[J]. EDUCAUSE Review, 2008. 43(3): 36.

[15] Agee, A.S. and C. Yang. TOP-TEN IT Issues 2009[J]. EDUCAUSE Review, 2009, 44(4): 45.

[16] Ingerman, B.L. and C. Yang. TOP-10 IT Issues 2010[J]. EDUCAUSE Review, 2010, 45(3): 46.

[17] Ingerman, B.L. and C. Yang. Top-Ten IT Issues, 2011[J]. EDUCAUSE Review, 2011, 46(3): 24.

[18] [19] [西班牙]奧爾托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 徐小洲, 陳軍譯.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51,74

[20] 楊福家. 大學的使命與文化內涵[N]. 學習時報, 2007-08-27(1).

[21] 劉永貴, 鄭旭東. 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進展與趨勢—EDUCASUE年度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戰略議題解讀[J]. 開放教育研究, 2008, 14(6): 122~126.

創新教育與高等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課因其學科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已成為思想政治課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和緊迫的任務。那么,思想政治課教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呢?在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學;創新教育;創新思維;問題意識

一、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

一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勝的事例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

教師必須想盡辦法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幽默省人的漫畫以及國內外重大問題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等融入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思維保持活躍的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動的創造意識,為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作好心理鋪墊。

二是要善于設疑,激發學生強烈的思考欲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把知識一筒子倒凈的習慣做法,要善于針對所學的知識設立疑問,制造學習障礙,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完成創新過程。

三是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參與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講哲學常識可進行“哲理辯論”,講政治常識可以舉辦“時事述評”等等,這些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師精心策劃,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就一定能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閃現出創新的火花。

二、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聯系的橋梁,它的質量和水平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根據當今創新教育的要求,現行教材必須既滿足教師創造性教的要求,更要適應學生求新探奇的特征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必修課,學習德育的主渠道,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的功能。而新的思想政治課教材為實現這一功能提供了依據。

2.1設疑引思,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和疑惑的實際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強烈的問題意識作為思維的動力又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創新的起點和開端。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問題意識的培養,充分利用教材的想一想,議一議,讀一讀,試一試等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并隨著教學的進程,不斷設疑,促使學生去思考,去尋找答案。

2.2一問多答,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指某一個可能有多個答案,以這個問題為核心,思維方向象輻射一樣向外發散。教師可以通過一問多答的方式,訓練學生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對同一問題思考,開拓學生的思路,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經常采用討論,辯論,問題搶答等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速度,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通過鼓勵學生要敢于質疑究難等方法培養學生擺脫原有思維定勢的心理傾向,從 而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2.3打破常規,訓練學生逆向思維。

逆向,意味著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從新的途徑發現科學真諦。逆向需要獨立思考,關鍵善于另辟蹊徑;逆向還要改變正常的思維程序,遇事不妨倒過來想一想。從結果上尋找原因。在介紹觀察事物時,教師可以從反面提出問題。在闡述某一原理時,允許并鼓勵學生提出相反意見。討論時要引導雙方都發表意見,即使達不成統一認識也不強求,因為它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獨立性。

此外,還可以利用教材進行類比思維,聯想思維,辯證思維等的培養。做教材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突破答案的單一性,形成開放型教學,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應樹立這樣一種意識,即促進教學開放的意識,從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徑,讓學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轉變為要求學生積極置疑,大膽想象,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關注問題的結論,又注重解決問題的途徑和過程;二是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網絡,從而把握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三是通過情境模擬、現實模擬等方法,構筑學生的綜合思維模型,樹立多學科、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式。

開放型教學要求政治教師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具有開放性、廣闊性的特點,它是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觀察、思考、想象,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方案的一種思維方式。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進行發散思維,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規的思維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覺去認識事物,提出新的創見,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優勢,又有利于提高他們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主導地位,所以為了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他們成為獨立思考,銳意創新的人才,就應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當發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為質的時候,發散就變成了創造。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多提一些發散型問題,因為這類提問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解決問題。

四、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改變考核、評價制度

思想政治課的閃光之處就在于理論聯系實際,政治教學應該增加實踐內容,走出學校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將課內外的觀察、思考、學習結合起來,因為創造性思維的源泉不是在課本中,而是在生活中,只有對生活保持高度敏感和洞察力的人,其創造性思維才具有實質性的內涵,才不會使自我迷失在課本知識之中,也才能真正顯示出思想政治理論的價值。

長期以來,政治課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影響了其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造成學生的逆反情緒。要對政治課進行改革,必須要對其考試制度進行改革,可采取多元化的綜合評價方式。除期中、期末書面考試之外,平時遵守紀律、參加活動、撰寫小論文等都應予以恰當的評分,從而對學生有一個綜合的評價??己?、評價制度的改革將有助于學習的功利性的淡化,進而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結束語

總之,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基礎教育的創新。創新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應努力追求創新素質的培養,以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潘德生. 淺談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 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12(04)

[2]朱菁菁. 淺談創新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的實施[J]. 衛生職業教育. 2014(15)

[3]郭增學. 創新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體現[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9(11)

[4]張彥華. 淺談思想政治課的創新教育[J]. 黑龍江教育(中學版). 2013(Z5)

[5]楊靜. 淺析思想政治課創新教育的實現途徑[J]. 成才之路. 2011(17)

創新教育與高等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楊永久

(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246000)

2007國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委托研究項目階段成果

摘要:文章從大學教育與文學創新的關系切入,以青年作家、學者陳進為例,分析通識教育理念中非理性與理性的融合、校園文化環境里的內在自由與創新動力、地域文化資源的學科視野與本土情懷,論證出它們對大學生文化創新的促進作用,從而洞悉高等教育在時代創新中應有何作為,輔導員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上應從何處著手。

關鍵詞:文學創新陳進通識教育校園文化地域文化

現代文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現代大學教育是密切相關的。結合現代文學史考察后,我們可以這樣認定:沒有北京大學的貢獻,五四新文化運動很難取得實績;沒有北平的學院文化氛圍,京派文學也難有立身之處;沒有西南聯大的存在,九葉詩派便無從談起。這一切,都喻示著大學的教育對文學創新的促進作用。在創新精神不斷被時代召喚,人文素養不斷被加以重視的今天,我們不妨從大學教育與文學創新的角度切入,從而洞悉高等教育在時代創新中應有何作為,輔導員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上應從何處著手。本文便試以青年作家、學者陳進為例,探討大學教育與文學創新的內在聯系。

陳進曾就讀于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為安徽大學中文系09級碩士研究生。他在讀大學期間,就出版有兩部長篇小說《固都》與《青春那么八卦》,成為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慶市作家協會理事,因其作品中展現出的淵博學識和睿智設譬,而被美譽為“少年錢鍾書”。在第十二屆莊重文文學獎(中國青年文學最高獎)的評選中,他一舉成為安慶市的唯一推選人?!吨袊逃龍蟆?005年2月3日發表評論文章,評價其是超越韓寒、郭敬明的青年作家。

在文學創作成果豐碩的同時,他在學術研究上也同樣有不凡之處。他的本科畢業論文《言文互動——中國百年新詩流變》深受學界專家好評,并發表于中國社科百強學報《安慶師范學院學報》上,成為該學報歷史上發表的第一篇本科畢業論文。他撰寫的大量學術性評論發表于《文匯讀書周報》、《山西日報》、《新安晚報》等全國各級報刊上,并被收入《石楠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國際國內中學生獲獎作品精品集》(人民日報出版社)等重要選本,還曾為一些青年作家的著作作序。他先后出席過安徽省第二屆簽約作家評論會議、安徽省農村題材作品創作座談會等學術會議,并宣讀論文。目前,他正在主持編纂《1919—2009:安慶新文學史》這一浩瀚的學術工程,并應出版社之約,獨自撰寫《諸葛亮評傳》、《錢鍾書評傳》等著作。

在對陳進的成長經歷進行研究后,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他的文學創新上,高校的通識教育理念、校園文化環境、地域文化影響這三重因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識教育理念:非理性與理性的融合

愛因斯坦曾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能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1]310同樣,僅僅接受專業教育,也無法進行文

學創新。在陳進的文學創新上,可以很明顯地考察出通識教育的作用。

陳進的長篇小說《固都》素來以睿智幽默和旁征博引著稱,知識涵蓋十分廣博復雜,很多評論者認為其有錢鍾書《圍城》之風,但是很少有評論者對其中的知識結構進行分析。在《固都》的征引中,除了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典故外,還包涵了很多理科知識與流行文化。而在他的短篇小說《上帝之手》中,那種引經據典的風格更是發展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不到兩萬字的小說先后引經據典一百多處,而且包羅萬象:先秦哲學、唐宋詩詞傳奇、明清小說、亞非歐美文學、西方哲學、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等等,無一不納入小說之中,且很巧妙地和敘事融合在一起。這種學院派風格的小說在今天的文學界是非常罕見的,沒有足夠知識儲備的社會作家難以表現出如此從容的學者風范,一般只接受專業教育的作家也無法進行如此炫智炫博的寫作??贾T文學史,會發現能有如此腹笥的作者基本都是如錢鍾書、林語堂這樣的學貫中西之士??梢匀绱藬喽?,假如陳進不接受通識教育,便不可能進行此項文學創新。

然而在高校推行通識教育又談何容易?在今天這個功利至上的社會,很多人將接受大學教育視為習得一技之長,并藉此而謀得稻粱的途徑。在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的指引與塑造下,很多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僅僅由自己的專業知識組成,專業之外的東西一概不聞。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很難具備創新的能力。但是,另外一個不得不直面的現實是,高校學生在畢業時將面臨極大的就業壓力與競爭,這又不得不使他們埋首專業技能的學習上。

從理性的角度來說,大學生確實應該為日后的就業而進行專業的訓練;而從非理性(而非反理性)的角度來說,大學生則要廣收博采,接受通識教育,“為求知而從事學術,并無任何實用的目的”[2]5,毋庸置疑,這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因此,協調兩者之間的矛盾,將是大學生能否進行文學創新的關鍵,也是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從這一角度考察,會發現陳進在通識教育理念下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了非理性與理性的融合。

陳進最初并非是中文專業的學生,在中學時他學習的是理科,2001年高考之后,被錄取為安徽工程大學應用數理系數理金融和應用軟件專業的本科生,這是一個復合型的新興專業,并非只有數學。陳進先后學習了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空間解析幾何、大學物理、初等會計學、C語言編程、微觀經濟學等專業課程,在2003年9月退學之前的兩年時光中,陳進所學習的知識可以說橫貫了數學、物理、經濟學、計算機、會計學等各種學科,理科方面的知識面不可不謂之全面。相對于一般文科學生對理科知識的了解只是閱讀科普讀物,他的理科知識卻來源于專業著作,除了定性的了解之外,還可以進行定量的計算。所以,當我們看到《固都》中出現的廣博的理科知識,《青春那么八卦》里靈動跳躍的思維時,也就不以為奇了。

在應用數理系學習的過程中,陳進迷戀上了文學,閱讀了大量的文史哲書籍,并且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這也為他日后在中文系能駕輕就熟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他對文學的興趣越來越熾烈,2003年6月,當他的處女作長篇小說《固都》確定可以由廣東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公費出版時,他毅然作出了一個令所有人感到吃驚的決定——從安徽工程大學應用數理系退學,重新參加高考,由理轉文,報考中文系。從理性的角度來說,他的這一行為會浪費金錢,推遲畢業,延緩就業,是極其得不償失的;從非理性的角度來說,學習自己喜歡的學科,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既是出于自己內心的需要,日后也甚至有可能成為具備創新能力的通才。陳進的這一決定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此時,我們還不能說他融合了非理性與理性,而是青春年少的他以非理性壓倒了理性。

2005年9月,陳進考入了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一剛進校時,他就立志要博覽群書,橫掃安慶師范學院圖書館。安慶師范學院圖書館藏書177.3萬冊,橫掃豈是人力可為?但大學四年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的圖書館度過,閱讀面極其廣泛駁

雜,雖然遠遠沒有做到橫掃,但也確實成長為一位博學的青年。

在鉆研學術的同時,他也著力提高綜合素質。因為綜合素質高,他成為安慶師范學院第二屆十佳青年學生,并在安徽省十佳青年學生評選中進入前30名,獲得省優秀青年學生榮譽稱號。

畢業之前,因為綜合素質高,他受到了多家用人單位的青睞,包括一些壟斷性的能源國企、公辦中學、報社都紛紛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陳進最終因為考取研究生,而謝絕了這些用人單位的邀請。畢業時,陳進既擁有大量的文學創新成果,同時也沒有影響到自己的就業問題??梢哉f,在安慶師范學院學習的四年,陳進自覺地融合了非理性與理性,他并非沒有考慮到將來的就業的目的,而是“實現這些目的是靠著一種特殊精神的努力,這種精神一開始的時候是超越這些實際目的的,他這樣做是為了以后以更大的清晰度、更冷靜的態度返回到

[3]20這些目的中。”

這至少給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兩個啟示:

一、解決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關鍵在于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

二、提高畢業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在于堅持通識教育理念,而非從大一就開始進行專業訓練。注重就業和培養創新人才并非不可兼得。

校園文化環境:內在自由與創新動力

每一所大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都會沉淀下它的文化底蘊,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圍。在校大學生“不僅接受學校里傳授的各種專門知識,還把學校傳播知識的宗旨、目標、手段、途徑,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來加以反省,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或拒斥”,“將‘大學’作為一種教育形式、一種社會組織、一種文化精神,仔細地閱讀、欣賞、品味、質疑。”[4]101所以說,校園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的創新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相對于課本知識的灌輸,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的塑造更加自由,是一種激發學生內在自由的教育方式。“自由是大學教育最重要的因素”[3]83,這種自由不是對學生的放任,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教師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的自身,而教師本人則退居暗示的地位。”

[5]8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內在的自由,而不是服從外在的壓制,如此便可以轉化為創新的動力,釋放創新的空間。

陳進本科時所就讀的安慶師范學院具有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文學創新在校園里具有濃厚的風氣與土壤。

首先,安慶師范學院的一些制度性措施,如建立創新獎學金,對發表文章實施獎勵,優秀讀書筆記評選活動,學生科研立項鼓勵辦法,等等,對大學生進行文學創新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與促進。陳進的評論《暗夜所言 燭照人世》便曾獲得優秀讀書筆記評選的全校一等獎,并被《安慶晚報》擇優發表,然后迅速被《山西日報》、《北海日報》、《馬鋼日報》等全國各大媒體轉載。

在文學院的學生工作中,這些制度便更加具有針對性。文學院以院刊《季節風》與《敬敷文學》為平臺,大力弘揚文學創作的風氣,并且逐漸形成傳統,屆屆相傳。幾乎每屆學生中都會涌現出一些文學創新人才,如李進、胡源、葛啟文、谷卿、游慶文、王光龍等。

其次,安慶師范學院的校園文化具有青春理想的詩性光輝。從菱湖之濱波光瀲滟的老校區,到龍山腳下山清水秀的新校區,安慶師范學院美麗的自然風光為青年學子的吟詠創作提供了曼妙的素材。而熱愛文學的激情一旦與之合拍,校園文化中便會蕩漾起青春理想的詩性色彩。在陳進的文學作品中,那些充滿詩意的描寫俯拾即是。小說《江南》不以情節取勝,而是以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和意識流技巧展現出現代人的心靈孤獨感,從容的筆致將初冬水鄉的風景融入到少年維特式的悠悠情懷中,讀之余味無窮?!肚啻耗敲窗素浴冯m是一部長篇小說,但卻顯示出陳進跨文體寫作的能力,很多地方竟仿佛“獨語體”的散文詩,語言充滿了

奇峻的變異,在古典與現代的張力中,傳達出詩性的魅力。

第三,安慶師范學院的校園文化具有探索學術的求真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會極大地提升學生的思考與研究的治學意識。大一時,陳進對研究金庸小說產生了興趣,便經常帶著大量的問題在圖書館中查閱資料,進行研究。四年下來,他的研究成果終于匯集成了一篇數萬字的《楊過的原型是誰》的講稿,并且登上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周末講壇,進行專場學術報告,其思路新穎別致,征引磅礴有序,給廣大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好評。

探索學術的求真精神不僅只針對學術研究,也可以用理論來指導寫作,促使創作精英化,研讀過大量西方現代主義著作的陳進,在《青春那么八卦》中“以先鋒的寫作姿態„„及西方現代派的表達方式,表明青春文學正式走入了純文學的殿堂”[6]3。

以學養人,沉浸于學術也可以養成節制情感、敦厚平和、勇于批判的學院派性格?!豆潭肌吩蝗绱嗽u價:“沒有郭敬明拖拖拉拉、莫名其妙的長篇感懷,也沒有韓寒一大筐道不盡的尖酸刻薄,陳進以溫和幽默的語句,表達了對現實最強烈的批判”[7]6,這顯然和陳進養成的學院派性格密切相關。

“所學課程或許相同,但效果就是不一樣。因為,我們都被所在的大學氛圍所浸潤。這些各具特色的‘校園空氣’,無法在互聯網上傳遞,這也是大學永遠存在而不可能被‘虛擬課堂’或‘標準教授’一統天下的原因。”[4]101所以,在推動大學生文化創新上,我們必須重視校園文化環境的作用,并且努力形成與維護每所大學所特有的校園文化。

地域文化資源:學科視野與本土情懷

地域文化往往可以為大學教育提供豐富的本土資源。這種資源是雙向度的,一方面,它作為教育資源對青年學生進行濡染和熏陶;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其歷史文化特征成為青年學生的研究對象與創作素材。

從前者來看,陳進父親一脈的祖籍是安慶懷寧石牌,這里是皖江文化的發源地和黃梅戲之鄉;母親一脈的祖籍是徽州黟縣,是徽文化的中心和程朱理學的興盛之處。雖然陳進的成長過程并沒有與這些地域產生直接聯系,但是先民的文化積累在血液中代代流傳,從而形成一種集體無意識。“一個舞蹈并不是舞蹈演員本人情感的征兆,而是它的創造者對各種人類情感的認識的一種表現。”[8]8在對陳進作品的文化批評與原型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存在?!豆潭肌防锏呐涯嫔倌觋懛昂?0后作家春樹、孫睿筆下的邊緣青年群體有著顯著的不同,他并非那種“叛逆得要命或是狂妄得要死的類型”[7]6,也沒有對主流文化采取決絕的姿態,而是始終在傳統教育的束縛中追求價值認同,又竭力保持自我的獨立;在精神世界里尋找柏拉圖式的早戀,又在插科打諢中渲染市井俚俗,這雙重矛盾可以看出皖江文化的精英意識和黃梅戲劇的通俗特征在文本中無意識的流露。而《固都》里的初戀少女林郁嘉既心儀于陸帆影,又拘于禮法,耽于前程而不得不若即若離,這又依稀可見程朱理學和世俗愛情的抗爭。

陳進從小成長在安慶市,這里曾是安徽的首府,文風昌盛,人民群眾普遍視讀書為崇高之事,有“窮不丟書”之說。這種民風對孕育文學創新人才是大有裨益的。陳進的外公程崇宗曾是徽州儒商,是我國最后一批接受傳統私塾教育的士人。在他的指導下,陳進幼年就接受了國學啟蒙,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小學時即熟讀四大名著,以及《封神演義》、《七俠五義》、《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等古典小說的原著,極大地超越了同齡人的閱讀層次,并且開始實踐文學創作,9歲時第一次公開發表文章,13歲時便在《新民晚報》上發表楹聯。由于經常濡染陳獨秀、朱光潛、張恨水等家鄉先賢的事跡,幼年的他便萌生出將來要成為大作家、大學者的理想。文學功底的積累,遠大理想的樹立,由

此看來,當他17歲時用《圍城》筆法創作21萬字的長篇小說《固都》其實只是水到渠成。

進入安慶師范學院后,陳進則有了一個更高層次的提升。安慶師范學院的大學教育尤其重視本土地域文化資源的利用,不但成立了皖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專事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還編寫了《安慶師范學院與皖江文化》、《皖江近現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等校本教材以熏陶廣大青年學子。

當然,僅僅施以地域文化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重視專業教育以拓展學生的學科視野。離開整體性的學科視野,地域文化顯然會陷入狹隘的境地。如果沒有清代文學的視野,對桐城派的理解便缺乏宏觀背景;如果沒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視野,對陳獨秀的認識只能浮于表面;如果沒有文學理論的指引,那么所有地域文化知識只能變成材料的堆砌„„為此,擁有多個省級精品課程文學院先后制定完善了多個版本的學生培養方案,科學設置課程。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語言文字學、外國文學、文獻學,等等,幾乎每個專業都擁有較強的師資條件,這對學生的學科視野的奠定與拓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可以這樣說,專業教材建構了陳進的學科視野,而校本教材則培養了他的本土情懷。陳進開始在他的學科視野里對皖江文化進行初步的研究:大一時,他從姚斯的接受美學和讀者批評入手,別開生面地研究了安慶著名作家石楠的成名作《畫魂》,寫成評論《遲到的第三只眼睛——談評論〈畫魂〉的新視角》,發表后不但引起很大影響,還和蘇雪林、公劉等大家的評論一起被收入《石楠文集》第十四卷;大三時,由他創意并撰寫劇本的DV《走進安慶,走近皖江文化》獲得安徽省首屆大學生電影節二等獎;大四時,他結合中西文論,研究陳獨秀詩歌中的器識胸襟;現在,他又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視野下研究安慶文學的現代性,著手主持編纂《1919—2009:安慶新文學史》。

地域文化以其獨特性,可以為大學生的文學創新提供特有的資源,這也是一條便捷的途徑,但是必須做到專業教育與地域文化教育雙管齊下,如果偏于后者,那么缺乏學科基礎,地域文化的優勢便無法發揮,更談不上創新,這是大學教育中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

文學創新的本身是一個復雜的命題,它的內在特點決定它無法批量生產,不可能模式化,也無跡可循,而是出現在創新主體靈光突現的瞬間。但是,文學創新的環境卻可以建立。大學教育正是要為這種創新建立良好的環境,提供合適的土壤。通過陳進的案例可以看出,通識教育理念、校園文化環境、地域文化資源都是大學教育中值得重視的因素——通識教育理念要求我們必須權衡理性與非理性,極大可能地使學生以超功利的心態去讀書治學;在校園文化環境上,我們必須給予學生以內在的自由空間,使他們產生創新的動力;而在地域文化資源的利用上,也必須繩之于專業的學科背景之中。我想,對于大學生的文學創新應當如此,那么,大學生在其他專業上的創新也同樣應遵循這一規律。

參考文獻:

[1]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 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陳平原.弄花香滿衣——閱讀大學的六種方式[J] .河北:社會科學論壇.2009.4(上).

[5] 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

[6] 本報訊.青春文學進入第四階段 少年作家陳進將成旗手[N].海南經濟報.2006.7.14

[7] 劉雯.迷糊的青春還能重來一次嗎?[N].中國教育報.2005.2.3

創新教育與高等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教育經濟管理

地方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發展路徑

■ 浙江海寧 / 王 景

摘要:創新創業教育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地方應用型高校需結合自身的特點,轉變教育理念,從指導思想、教育理念、具體措施各層面重新審視和構建適應新形勢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關鍵詞:地方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6.056 近年來,教育部相繼出臺文件,引導部分有條件、有

執行力和流暢的應變力,并應當作為一種尊重人才、尊

重知識、尊重創造、崇尚科學和弘揚創新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來塑造,使其成為大學追求學問和探索未知的本質體現。 意愿的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是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應運而生的全新教育方式,與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契合,是實現“大

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效載體,對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有重要地推動作用,同時也為地方高校轉型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如何把握高等教育轉型發展這一契機,推動高校教育改革適應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探索和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模式,努力使之成為高校辦學、人才培養、學生發展的“金名片”,是地方應用型高校轉型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當前,地方應用型本科轉型的關鍵是探索出一條具有鮮明化特色,體現差異化發展的辦學之路。其內涵應強化三個特征:一是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為本的辦學定位。二是面向產業行業的應用型學科專業設置。三是突出應用型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人才培養定位。創新創業教育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其與地方應用型高校發展定位高度契合,并以校園內外和區域社會為教育平臺,必將成為地方應用型高校辦學和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支撐。 推進地方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意義

創新創業人才是國家競爭發展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已

成為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的主題,而創新的本質因素是人才培養問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呼喚,高等教育要承擔起為社會經濟發展培育合格人才的責任,這場深刻變革的關鍵節點就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有待進一步定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發展,各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全新路徑。創新創業教育具有較強的專業協同性,創新創業類課程教學手段更為靈活多樣,創新創業類活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些特點都與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和深化實踐教學等目標不謀而合,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校教學改革的有效載體,已經形成社會的廣泛共識。

級政府均予以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當前,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已由部分高校試點發展到全面推廣實施。各高校紛紛響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眾多教學型和應用型高校更是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本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序列當中,創新創業教育的大潮正乘勢而來。各高校也一直努力探索和凝練自身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定位,但就實際而言,基本都是從操作層面、實踐層面的總結和歸納,未能較好地與高校的辦學定位和方向性發展戰略有機融合。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仍主要依托于學生處、團委、就業辦等學生事務相關部門開展,尚未形成實質上的融合創新創業教學、創

創新創業能力是衡量人才素質的重要指標。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是高素質人才具備的核心能力,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應當僅僅理解為專業技能培訓和專業知識傳授,而是要樹立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意識,摒棄只謀生不謀道的觀念,使其具備強烈的驅動力、敏銳的洞察力、卓越的決斷力、高效的

146 / 2015 年第 6 期

新創業研究、創業實訓實踐等多種職責為一體的創新創業教

育體系,在創新創業教育決策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之間缺乏順暢的溝通平臺,尚未形成積極促進創新創業

教育的聚合力,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內涵的提升。唯有“自上而下”地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頂層設計,建立起覆蓋宏觀層面的規劃機制,中觀層面的協調機制和微觀層面的執行機制的組織保障,才能有效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長期化、科學化、特色化發展。

取傳統的課程考試形式,迫使學生被動應試。如何進一步加強對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檢測,構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從而培養學生更具有可行性的實際創業知識和技能,并得以實踐運用,則顯得格外重要。

3.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拓展近年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軟硬件環境均得到極大 2.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改革有待進一步融合協同(1)專業教育融合問題。當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

的改善,但仍存在資源整合和有效利用不佳的問題,如創新創業基地運營管理水平與學生實際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創新創業教育的一二課堂資源比例還需要進行調整,各類教學改革平臺和人才智力優勢仍未充分利用,依托創新創業教育,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特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渠道和載體還未有效拓展,政府和企業支撐資源還需要主動深入尋求,學生科技創新類競賽協同推動動力不足等。 大部分相對更側重于學生實踐體驗、校園文化活動,隸屬于第二課堂范疇,與專業教育融合度不高。

(2)課程建設滲透問題。課程體系建設是教學的核心,以專業教育為依托建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條件。很多高校已經將創業課程作為必修課納入專業學分制培養方案,作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通識教育環節,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對大學生創業實訓技能的培訓,而更應注重將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融入到課程當中。對比一下這個目標,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在根據學生學習階段的變化調整進階、課程群組體系建設、多學科交叉滲透及本土性課程開發層面,仍存在較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

地方應用型高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對策

1.從指導思想層面明確定位地方應用型高校應積極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的新趨勢,牢牢把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的新契機,以差異化發展戰略為指引,凝練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內涵,依托創新創業教育推進教學改革和管理創新,使創新創業教育具有更加清晰的目的性和操作性,并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3)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師資建設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保障和依托。與傳統的專業教育不同,創業教育的教學方式不僅需要教師系統性的傳授知識,還要求教師利用各種革新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專職師資仍以團學工作和就業指導人員為主,存在著師資數量不足、學歷層次不高、實踐經驗匱乏等現實問題。因此,如何培養既有專業背景,能從事學術研究,又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構建專職與兼職相結合、校內創業教師與校外創業導師相銜接的結構合理、搭配科學,層次分明、梯隊優化的創新創業教師師資隊伍,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內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此外,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面對的一大挑戰是專業師資隊伍的缺失,及如何確立其他學科領域教師對創業教育的認同感和支持度。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決定了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相互融合、彼此滲透的范圍和方式,來自教師隊伍的認同和支持則決定了兩者之間相互融合的程度。目前,許多專業教師對創業教育的內涵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解,因此,如何有效轉變專業教師對創業教育的認知,鼓勵其積極參與創業教育教學等改革,則是師資隊伍建設的又一重大課題。

2.從教育理念層面明確目標(1)在方針政策的導向層面。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

的地方高校,應在擴展創新創業教育規模和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內涵有機統一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引導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向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轉型,使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理念從提高就業率向提升就業層次和就業質量轉變,從埋頭教學管理運作向積極服務地方社會和經濟發展轉變。

(2)在解決問題的抓手層面。從頂層設計入手來統籌規劃和組織實施創新創業教育。一是成立校一級層面的創新創業工作統籌和指導機構,統一思想,協調資源。二是促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持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平臺建設。三是深入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開發豐富實踐資源,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長效運行機制。四是堅持“內挖潛力 + 外拓資源”的方法,建設雙師型的師資隊伍。五是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保障機制建設。

(4)教育成果評價問題。從目前情況看,高校內部尚未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包括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因此學校對創新創業教育效果難以清晰界定和評價。而對于參加創業教育的學生的考核,仍采

(3)在教育教學的實踐層面。突破傳統創業教育的模式,將推動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作為切入點,緊扣創新人才培養的特點與規律,通過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式改革、實踐形式改革等系統性的改革措施,實現創業教育實施模式的頂層設

2015 年第 6 期 /

147 經管研究 教育經濟管理

計和整體建構。3.從操作實施層面明確任務

(1)成立創新創業教育校級常設性機構,統領全校創新創業工作。高校應改變以往學工、團委、就業線為主搞創新創業教育的局面,成立由學校一把手牽頭,分管領導主抓,教務、學生、科研、人事、資產、后勤、社會服務等相關職能部門和專業院系負責人共同組成的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全面統籌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并在委員會下設立相應的二級中心,具體實施創新創業課程課堂教學、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服務指導、學生科技競賽組織指導、社會創新創業資源對接和服務等工作。具體平臺職能可分為:一是教研中心,具體負責創新創業類教學科研活動。開發和實施符合本校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推進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包括:創業實訓課程、網商創業課程、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課程、指導學生科研和實踐的訓練課程及結合專業特點的創新創業課程,定期整理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課程建設的案例素材、教研成果和教學經驗,以及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信息、資源和成果,并通過相關平臺進行推廣,促進優質創新創業教育共享。建立一支致力于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方法訓練、創業基礎傳授和實踐課程運用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完善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庫,實現教師智力資源與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有效對接,提高競賽成績,深化創業指導力度。對接相關政府部門、專業學會資源,長期開展針對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青年創業課題進行長期性、綜合性、系統性的研究和分析,以理論研究促進教育改革。二是實踐中心,具體負責開發第二課堂資源,統籌和指導各類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實踐體驗活動,組織開展各類學生科技創新類競賽。三是服務中心,以提高學生自主創業能力為目標,通過運營創業基金、創業孵化基地,催生大學生創業項目,推動大學生創業氛圍的形成。以大學生創業園為載體,提供能為創業學生提供創業教育、創業咨詢和創業信息資訊等多樣化的延伸服務,為學生創業項目的成長進行全面培育,對接政府和社會各類創新創業資源和優惠政策。同時,充分利用學校創業師資優質資源,對接當地人社、地方共青團、商務和科技部門,為社會提供創業指導和培訓。

開設一定數量的創新創業類課程或專業交叉課程,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創業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必要的創新能力。在專業課程內容上能體現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注重將本學科專業領域的理論研究成果與學生在復雜社會現象中發現機遇、掌握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結合在一起。加快創新創業類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步伐,依托慕課、翻轉課堂等形式,深化“做中學”理念,加強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探索一套具有較強操作性和引導性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3)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立體式實踐平臺,突出創業實踐體驗應用。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因

此,除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外,還需要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各種實踐機會和渠道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以避免出現創新創業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環節之間脫節的問題,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專業發展之間的融合。深入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文化培育工程,開展校內外豐富多彩的創業文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和創業實踐類活動,扶持各類創新創業類學生社團發展、并加強活動宣傳報道,營建校園濃郁的創業文化。積極拓展政府、企業、校友等各類資源,加強校地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和合作創新機制建設,邀請知名企業家、創業校友、創業學生等參與創新創業交流和指導,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實踐平臺和交流平臺,提高學生的創業積極性。重視多方位的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構

建科學創業經營股本結構,引入合理流轉經營權機制,探索創業經營管理全新模式,為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學生創業實踐項目的運營提供場地、資金、技術、資源等方面的支持。推動創新創業項目研究,充分發揮專業院系在專業實踐教學方面的特色,鼓勵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自主設計符合專業特色、與各專業實踐教學相匹配的創新創業類實踐項目,創業實踐過程中開展自主創業或融入創業元素的其他類型創業活動,鼓勵教師讓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校企合作等項目的研究過程,通過項目研究和課題合作研究的形式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2)促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強化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在創新創業課程領域,重視創業教育通識課程的建設和開發,加快創業實訓課程場地硬件建設改造和軟件采購編譯,增開網商創業、創新思維開發等新課程建設,增加創業教育通識課程的數量,擴大其覆蓋面以使得更多的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和需求來選擇創業類課程。鼓勵各院系根據學科專業特點,

(4)優化創新創業教育雙師型師資隊伍,提升創新創業指導水平。優化創新創業類師資隊伍。一是鼓勵具有企業管理、信息技術、財會金融、文化創意等學科背景的專業老師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中來,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充分依托學科背景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層次。二是從社會上聘請一些既有創業經驗又有一定學術背景的成功人士從事兼職教學和研究,如企業家、創業校友、政府官員等,這些創業導師不僅可以傳授學生自

148 / 2015 年第 6 期

高教園區內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的構建與創新

■ 杭州 / 張義玲 蔣肖波

摘要:筆者以實踐育人為理念,探索在高教園區內構建大學生自由貿易市場、創業集市、創業咖啡等創業實踐平臺體系,打造創業實踐進階模式,即從想法到實踐、從創意到項目,將工作室變成創業公司的遞進,幫助大

學生提升自主創業力和就業力。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實踐;自由貿易市場;創意集市;創業咖啡

高教園區建設是為了落實“科教興國”,保障高等教育可

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商業氛圍濃厚,已成為大學生創業實踐的好平臺。許多大學生就瞄準了高教園區的巨大市場,選擇在本校門口創業。 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全國各地已形成了近百個高校園區。實踐證明,高教園區是發展高等教育的有效載體,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隨著高教園區的配套日趨成熟,高校園區

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

高校創業教育是以開發大學生創業基本素質為目

身積累的知識,為學生創業企業持續性發展提供咨詢和幫助,也能夠有效緩解當前師資不足的現狀。鼓勵教師積極承擔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科研工作。通過參與創業教改課題研究、創業課程改革,創設激勵機制和有效渠道,從政策、制度、資金等多個方面為專業教師投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保障,逐步建立創業師資發展的長效機制,保障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質量。

障機制,確保創新創業教育長期健康發展。確保創新創業工作的經費投入,保證必要的經費支持,在創業基地運轉費、師資培訓、對外交流、教師課酬、創業培訓、系

統開發、教材編寫、實踐體驗、競賽獎勵、文化活動、創

業項目初期扶持等方面增加投入,保障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建立靈活機動的交流和學習培訓機制,鼓勵創新創業教育團隊積極走出去,通過參加學習、研討、交流、培訓,及時了解和掌握國際國內創新創業教育最新的資訊和成果,努力轉化為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的舉措,全面推進地方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

(5)加大創新創業教育保障和資金投入,確保創新創業健康發展。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和吸引廣大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在職稱評定、課程建設、科研項目、工 作考核、評優評獎等方面予以傾斜,建立健全激勵和保 參考文獻:

[1]鞏麗霞.應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探討[J].國家教育行政學

院學報,2011(9). [2]劉小廷.論開展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基于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視角[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4(2). [3]朱柏青,陸富彬.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建立研究[J].科教文匯,2012(25). [4]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席升陽.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的觀念、理念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有關情況(2010-06-01)[EB/OL].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作者 位:浙江 大學 方學院)

編輯 賈樹海

2015 年第 6 期 /

上一篇:測量技術精細化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工程與人文教育融合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