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學生工作思路范文

2023-09-22

大學學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1 大學生德育教育理念

多校區辦學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就是校區分散, 一所學校由多個校區組成, 校區與校區之間有一定的空間距離。學生分布在各個校區, 而各校區在學生、教師、和軟硬件環境上都各自有自己的特點。

多校區給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高校要積極適應多校區辦學的新形勢, 面對現實, 進一步更新觀念, 堅持以人為本, 充分發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 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 面向每一個學生, 以人才培養為中心, 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為準則去衡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1 以學生為本, 開展德育教育

21世紀教育對象, 自我意識已經覺醒、自主性增強、十分看重個性的體驗, 但現在的教育者往往只圍著書本轉, 很少圍著學生轉, 教師不了解學生在想什么, 難以成為學生真正的學習和生活的指導者。德育教育的根本是為了培養有高尚品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忽視個人的特性與需求, 而一味強調共產主義道德風尚的共性, 就會使學生失去自覺接受外在教育影響的內在動力, 而且會使他們把這種教育視為一種外在于個人需要的, 來自國家的被迫要求, 疏遠甚至拒絕思想教育。因此, 要把學生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 重視學生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需要, 激發他們的能動性, 自主性和創造性, 才能讓學生在平等的心態中愉快地有選擇地接受各種正確信息, 并主動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多校區高校更加應該以學生為本, 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自我教育法應成為高校教育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

以學生為本, 就要遵循教育個性與共性、“點”與“面”相結合的原則, 充分考慮各個校區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 同一校區的學生也有不同的資質、不同的個性、不同的需要, 要因人而異, 因材施教, 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做到全面滲透, 才能有效地消除教育脫離教育對象實際的盲點。德育教育工作應該是寬口徑、分層次, 通過多側面、多角度、多方位地開展。

1.2 確立全員合力育人的觀念

德育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 它絕不能只靠做學生工作教師和政治理論課老師就可以完成的。它是全校教職工的共同責任和任務。構建高校德育教育共同體, 確立全員合力育人的觀念, 對于多校區高校來說更是尤為重要, 因為分校區相對于總校區來說, 從師資、管理及軟硬件上都相對薄弱, 更需要全員動員, 形成教育共同體。

在德育教師的隊伍中, 我們不能忽略專業教師這個群體, 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他們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教師在教育工作上的全身心投入, 可以為學生提供榜樣作用, 他們的一言一行可以深深地影響著學生, 影響著他們的如何做人, 如何做事。而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 在培養學生的責任心、紀律性、嚴謹治學等道德品質、綜合素質, 都會有明顯幫助。所以高校必須要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管理育人, 服務育人”, 并把它落到實處, 而不是停留在口號上。

2 改變教育思路

2.1 完善全校網絡平臺

多校區高校主要表現為校區分散、規模大, 實際上多校區分散只是一個空間上的概念。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 這種空間距離完全可以被消除, 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化、信息化的建設, 使多個的校區緊密聯系起來形成網絡化的大校園。

校園網絡現在各大院校都已建立, 但它所發揮的作用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要利用好這一載體, 主校區更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 主動出擊, 搶占網絡新陣地, 既要重視引入高性能的硬件設施, 又要增強對德育教育工作軟件開發或網站、網頁的投入, 校園網頁要兼顧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既要有充實的內容, 又要有精美的設計, 能夠吸引住大學生的眼球。要制定必要的網絡規范, 提高技術臨近手段, 做到管而不死, 活而不亂, 因勢利導, 為我所用。學校通過BBS了解學生的最新動態, 開展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 充分利用網絡的及時性、互動的特點, 掌握學生的真正思想狀態, 及時加以幫助和引導, 使他們在網絡瀏覽中入眼、入耳、入心, 達到“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效果。

各分校區可以把學院中學生班級、社團等學生活動在網絡中呈現出來, 形成一個虛擬的“豐富的大學電子校園”系統。使多校區的學生盡管在地理位置上不在一起, 卻可以采用網上集體形式加強溝通和交流, 從而體現網絡交流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越性, 增強不同校區學生對總校的認同感。

2.2 關注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多校區的高校而言, 由于主校區和分校區辦學定位不同、資源不同, 給學生帶來諸多的心理障礙, 表現出資源少的校區, 有些學生覺得同樣的學校, 自己卻享受不到應有的資源, 感覺不公平, 會產生失落感, 有些學生擔心受到歧視而感到自卑, 人際關系不適應等, 這些現象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給予特別的關注。我們可以把心理咨詢稱之為“點”, 把心理輔導稱之為“面”, 兩相結合, 使之成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種有力補充。

首先開設大學生心理輔導課程, 使較多的學生能夠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讓他們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個認識, 由于上課的人數可能比較多, 它還可以起到廣泛的宣傳作用, 讓那些自己感覺可能有問題的學生不會因為怕別人議論而不敢接觸心理老師, 同時也讓他們通過學習, 自我教育, 自我成長。其次, 對一些有共性特點的學生可以做團體咨詢, 比如失戀后的挫敗、就業前的焦慮、家庭關愛的缺失等等。團體咨詢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形式。它為參加者提供了一種良好的社會活動場所, 創造了信任的、溫暖的、支持的團體氣氛, 使成員可以他人為鏡, 反省自己, 深化認識, 同時也成為他人的社會支持力量。例如, 我院外語系在新生入學時, 做了新生入學的團體咨詢, 同學們在新的集體中相互認識, 通過觀察、學習、體驗, 認識自我、探討自我, 接納自我, 從而逐漸改變人生態度。團體咨詢即可以提高心理咨詢老師的工作效率, 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最后, 對那些需要提供個性化幫助的學生進行個體咨詢, 例如, 有自殺傾向的學生, 他們的大多數在實施前都會去心理咨詢室咨詢, 這時心理咨詢老師不僅要耐心工作, 還要及時與相關部門聯系, 盡可能全方位地為學生提供幫助, 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

2.3 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多校區高校的形成與發展是由各個校區共同營造而成的, 不同校區的環境都有著自己的特點, 它的氛圍融合成整體性的校園文化, 同時, 校園文化的整體性反過來又促進了名校區的風氣, 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與成才。

為了讓各校區的優勢更好地發揮, 形成自己的特色, 又能夠通過這些特色活動使各校區之間形成良性競爭, 從而能夠建立全校區豐富的校園文化。首先, 總??梢怨膭罡鞣中^根據自己校區的功能特點組織安排跨校區的課外文化活動交流, 以及各種專業競賽等。例如, 讓有英語專業的校區組織全校的英語演講比賽、英語配音比賽等等, 讓有藝術專業的校區組織全校學生的繪畫比賽、攝影比賽等, 有計算機專業的校區開展網絡大賽等, 從而使不同校區的學生有機會在一起相互交流, 增進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更好地享受全校的資源;讓學生們感受到不同校區的文化氛圍和生活背景;同時也能夠使各校區展示自己校園文化, 提高競爭意識。其次, 可以建立學生社團跨校區活動機制。學生社團是大學生進行的社會活動, 多校區大學生社團的全校性活動雖然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但校方可以盡可能為學生提供一些便利條件, 引導學生社團負責人在全校各個校區范圍內吸收成員、開展活動, 發揮學生社團在大學文化融合方面的功能, 增強學生對總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2.4 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高校的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感受, 走進一個非常干凈、整潔、寧靜、設施先進的大學校園, 我們會無意識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即使平時有不好的習慣也會自我控制, 使自己的談吐變得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多校區高校更應注意各校區的硬件設施建設, 使之基本同步發展, 減少不同校區由于硬件設施方面的差別, 造成學生心理上的失落, 和對自己學校的不認同。

3 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德育教師隊伍

就像高等教育需要專家、學者一樣, 德育教育也同樣要有自己的專家隊伍。學校要加強對德育教師隊伍的培養與建設, 從多方面推進這支隊伍的職業化水平。首先細化分工, 德育教師在德育教育的范圍內選擇不同專業, 如心理咨詢、職業輔導、網絡教育、思政教育等專業方向, 使個人在學術上有一個長期的發展目標, 有自己的專業領域, 同時也豐富育人的內涵。其次, 對德育教師進行行業素質認證, 設置一定的從業標準, 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德育教育工作有很強的時代性, 不同時期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特點, 德育教育也要跟上時代的要求, 不斷地提高教育的水平, 豐富教育的內容。最后, 建立建全德育教師的長效激勵機制, 使之有長遠的發展空間, 能夠得到社會、學校、學生的認可, 而不是臨時思想, 工作幾年就轉行。

德育教育只有專業化、科學化、規范化, 才會有一支穩定的專業工作隊伍, 才能讓做這項工作的同志把自己的工作當作一門學問去潛心研究, 并為之獻身。

摘要:多校區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在新的時期, 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有特色、有針對性的活動, 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同時不斷創新教育手段, 提高教育水平, 使學生在實踐中自覺自愿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

關鍵詞:多校區,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 藍漢林, 岑紅霞.中外多校區大學管理的比較研究[J].高教探索, 2005 (4) :37.

[2] 隋文慧, 韓維群.高校多校區辦學模式下學生教育管理探析[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 2006 (3) :24.

大學學生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大學生,信仰危機,解決思路

信仰危機是目前中國社會存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 道德滑坡甚至喪失, 信仰價值迷茫和混亂是最主要的特征, 社會生活中長期不斷出現的諸如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生態危機等等問題的出現均是信仰危機的體現和嚴重后果?;诟鞣N原因, 觸及道德底線的思想和行為不斷考驗當今的社會信仰體系。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身上, 不僅如此, 其問題正愈加嚴重。根據實踐調研, 采用問卷調查以及隨機訪談, 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念在部分大學生身上非常盛行, 崇高的道德和遠大的信仰追求在大學生身上逐漸缺失, “一切向錢看、無聊、郁悶、悲催, 過一天算一天, 混日子”等這些消極的詞匯在問卷調查中出現的頻率最多, 令人異常擔憂。面對大學生出現的信仰危機問題, 教育界以及整個社會應該有所警惕并予以足夠的重視。

一、大學生信仰危機的現狀

精神信仰是一個民族強勁發展的精神動力, 精神的力量是難以用價值來衡量的, 如果這個民族沒有了信仰或者說信仰混亂, 那么, 這個民族是危險的。在當今中國, 我們缺少的不是物質, 物質生活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但為什么恰恰是物質生活豐裕的今天, 人們的幸福指數并沒有成正比例增長?問題的癥結在哪里?最主要的是我們精神文明的缺失, 我們缺少的是精神信仰, 缺少的是道德底線。很多時候人們連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都不曾顧及, 精神信仰缺失已經對當今社會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影響。物質決定意識, 但是意識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如果意識也就是精神領域出現嚴重的問題, 從長遠發展勢必會影響我們的經濟發展, 最終會影響到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 這些思想和精神領域的問題更容易出問題, 也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 大學生的信仰正異??涨暗幕靵y和需要重構的問題。青年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 由于受年齡、閱歷及認識水平等的限制, 好沖動、不成熟、缺乏理性, 面對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 容易出現價值選擇混亂、迷茫和困惑, 甚至陷入價值相對主義, 并由此帶來行為上的非理性主義與分散主義的混亂, 不知道何去何從。“90后”這一特殊群體出生和成長的年代恰巧是我國社會的轉型時期, 受多元文化的影響也最為強烈, 同時其成長的年代是我國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 物質生活的充足使他們從小就過上了“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的生活狀態, 這也無形中會使他們缺少很多人生歷練的經歷, 因此, 其思想認識以及對生活的感悟等不夠深刻, 在這種情況下, 西方文化的影響又來勢洶洶, 也就更容易使大學生缺乏很好的辨別力和適應力, 盲目追求各種文化熱, 許多青年學生出現思想混亂和信仰危機。

二、大學生信仰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 缺乏文化深度和厚度。

高考的體制依然使中國學生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枷鎖, “一切為了高考, 考上好大學”是他們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的指揮棒, “高考考什么, 我就學什么”, 學習目的確實非常明確, 但無疑使學生們的知識面變得尤為狹窄, 且其知識學得比較死板, 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和開拓知識面的思想文化領域的東西很少關注, 僅僅有小部分同學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去涉獵這方面的內容和知識。當今大學生信仰價值混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和認識。[1]根據相關調查, 攻讀中文系的本科生甚至碩士生連最起碼的中國四大名著都沒有看過, 那么可想而知其他專業大學生的情況, 這充分暴露了大學生文化底蘊欠缺的深刻問題, 對于西方文化當今大學生非常崇拜, 但也更多地是從影視大片中領略皮毛, 對于西方文化的精華根本沒有很好地認識和學習。根據相關調查“您熟知的西方社會中大哲學家有哪些, 他們的作品是什么?”能夠答上來的也寥寥無幾。無論是承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籍還是彰顯西方文化價值的書籍和人物, 大學生幾乎沒有去品讀。書籍是人類最好的精神食量, 如果說對于厚重的文化及歷史并不了解, 那么大學生就顯得非??斩春蜕n白,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大學生會出現信仰危機的狀況, 因此, 當今大學生缺乏文化深度和厚度是產生信仰危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

(二) 高等教育與基礎、中等教育脫節嚴重。

上文提到中小學教育一直圍繞著如何考上大學的目標來進行, 也就是始終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軟肋, 一考定終身的影子依然存在, 批評應試教育的聲音一直不斷, 但應試教育依然存在, 在目前的中國有其存在的合理之處, 它的公平性是最為關鍵的。但撇開其公平性, 我們都深深地認識到應試教育的毒瘤。中小學教育變成了高考的提前預備, 培養孩子們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都統統沒人關心, 從學校、家長和社會這些都來不及去或者說壓根就不去關注孩子的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成長, 分數。即便關注孩子全面發展, 更多的也是表面現象, 比如各種音體美的興趣班, 家長更多關心的是孩子考了幾級, 并沒有去深入地了解孩子心靈的成長, 非??杀?感恩教育缺失也不同程度地在中小學教育當中有所體現, 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從中小學生身上就已經出露端倪。大學評價人的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分數不再是唯一的目標, 綜合素質的教育開始被高度重視, 由于學生多年來成長的環境使得對大學生的寬松環境卻無法適應。為何不從中小學就開始向大學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看齊呢?基礎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不夠, 溝通也是嚴重不足, 這也是導致成年后的大學生價值信仰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社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

這里的環境的影響既有社會環境的影響, 更有家庭環境的影響。社會上的各種不良風氣不斷地影響著青少年學生, 學校里接受的正面教育或者說接收的“正能量”也許剛出校園就被社會的不良現象所破壞, 學生的價值觀以及追求和理想都會不同程度受到負面影響, 學生開始信仰混亂、價值觀混亂甚至產生錯誤的信仰和價值觀, 社會的一言一行, 一舉一動都在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們, 當然更能影響具有一定認知能力但還不成熟的大學生。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如何, 父母的素質怎樣以及父母是什么樣的價值觀都會快速直接地影響孩子們的價值觀和信仰追求, 父母是正直的人, 受過良好的教育、綜合素質特別是崇高的人品會給孩子傳遞“正能量”, 非常有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有利于形成具有遠大理想和追求的人。反之, 父母不講理、沒有受過良好教育, 素質低下特別是道德素質低下, 人品極差, 孩子則極容易是父母的翻版, 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很難培養出有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

三、破解大學生信仰危機困境的建議

一個國家的未來, 在于其人的精神的根基與力量。沒有精神信仰的國家, 再大也是小國;沒有精神信仰的國家, 物質再發達, 國民在精神和道德上依然是貧困的;沒有精神與信仰的厚度, 也難有物質財富的高度。[2]信仰是人對于無限、永恒、生命的終極價值與意義的追求。面對大學生的精神信仰危機, 給出以下建議和思路。

(一) 注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

從中小學起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 從讀書的內容上有目的地選擇文化思想方面的書籍, 根據孩子的年齡的認識水平來進行適合其學習能力的文化素質培養方面的書籍, 比如小學生, 完全可以看一些感恩教育、情感教育方面的文化資料和書籍。同時在家庭和學校中給孩子營造文化氣息的氛圍, 這一點很重要, 使學生能夠耳濡目染, 從精神文化上豐富自己, 使大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 成為全面發展的大學生, 大量涉獵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典籍以及體現西方文化精髓的有益書籍, 增強大學生的厚度和深度。

(二) 注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正能量”的傳遞。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學校教育,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更離不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而且后兩者尤為關鍵。學校教育一般都是正面教育, 傳遞的都是“正能量”, 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這方面則遜色得多, 所以, 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應該聯合行動起來, 給我們的孩子, 給我們的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客觀環境, 從精神上和思想上營造好的環境, 給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凈化的空氣和肥沃的土壤。營造“正能量”的社會氛圍并讓其不斷傳承下去, 為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信仰和價值觀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1] .王曉娥.文化視野下大學生信仰危機及出路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3, 10

大學學生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愛因斯坦說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鬃诱J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嵺`表明,只要能調動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他們就能掌握流暢的英語,體驗成功的愉悅。所以,如何有效地刺激大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逐步提升他們的英語知識水平,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一、理論基礎

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三步曲”主要依據建構主義外語教學論而設計。依據該教學論,現代外語教學應正確處理好語言能力和言語能力的關系,即教師應讓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實際語言練習,以語言互動的方式主動參與語言知識和文化的構建。教師應在教學中起到中介的作用,創設場景幫助學生來解決語言問題和達成語言學習目標?;诖?英語教學應該更強調在不同的特定語言環境中進行不同層次的言語教學。

二、實踐內容

建構主義外語教學論要求通過語言學習言語,并從言語中學習語言,使得兩種能力相得益彰,尤其強調要加強言語能力的訓練。由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不同的語言基礎,由“淺”入“深”,從較為簡單的電影對白,到較為復雜的短劇表演,最后升華為熟練使用英語語言的辯論賽,在各種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1. 通過英語電影對白,誘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電影對白是為學生創設一種語言環境,將學生從單一的課本教學中拉到具體語言環境中。本活動需在一學期之內完成,多則無益。首先,在活動啟動階段,要充分調動學生參加本活動的積極性,需在學期開始之時預先告知全體同學本活動的時間安排和具體要求; 其次,在實際操作上,要求學生自由組合成配音小組,貫徹“三個五”原則,即每組不超過五個人,每段視頻不超過五分鐘,每個人表述不少于五句話; 第三,在內容選取上,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在講述電影語言所具有的簡潔、明快和戲劇化等特點基礎上,指導學生有選擇地觀看《Brave heart》( 勇敢的心) 《love story》( 愛情故事) 《Forrest Gump》( 阿甘正傳) 《Jane Eyre》( 簡愛) 《Titanic》( 泰坦尼克號)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肖申克的救贖) 《The Lion King》( 獅子王) 《Hamlet 》( 哈姆雷特) 等經典大片,從中選取經典對白,讓學生進行整理和記憶。第四,在前述三步的基礎上,激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找尋他們有興趣的電影,摘取片段進行配音練習。

電影是源于生活的藝術,是藝術的升華。通過讓學生觀摩經典電影,將學生從課本學習拉到具有一定故事情節和特定語言文本的電影場景中,以模仿語音、語調、經典英語句子等方式,讓學生在特定環境中學會靈活運用語言,以理解電影文本中所傳遞的文化信息,從而有效調動其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如通過觀看電影,學生可掌握膾炙人口的經典句子所蘊含的意味,如: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 We become the most familiar strangers.( 我們成了世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Everything you see exists together in a delicate balance. (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 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 堅強的人只能救贖自己,偉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同時,在參與電影對白過程中,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自我學習,學生可逐漸領悟電影文本中所蘊含的西方文化知識。如通過Brave heart( 勇敢的心) 中的對白: “They may take our lives,but they’ll not take our freedom. ”( 他們可以拿走我們的生命,但不可拿走我們的自由) 學生可領悟西方式的自由理念; Forres Gump( 阿甘正傳) 的對白: “My momma always said,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to get. ”(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 充滿了對生命的感悟。Jane Eyre( 簡愛)中“if God had gift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 much wealth,I should have made it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as it is now for me to leave you. But He did not. it is my spirit that addresses your spirit;just as if bot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and we stood at God’s feet,equal — as we are! ( 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使你難以離開我,就像現在我難以離開你。上帝沒有這么做,而我們的靈魂是平等的,就像我們終將穿過墳墓,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本來就如此! ) 引導學生從這里面感受到西方女性精神的獨立和人格的平等。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模仿,學生學到的是模仿英語語音的方法,學生會在以后學習中更關注于語音、語調在不同語言環境中表達不同情感時的使用方法,從而擺脫教條的文本英語的束縛。

2. 開展英語短劇比賽,調動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英文短劇比賽是對英語電影對白的進一步升華,將學生從靜態的語言模仿拉入動態的語言加動作的模仿中。本活動設計的初衷是讓學生走上舞臺,摘取某個特定劇本或自編劇本的片段,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進行舞臺表演。學生需融入具體角色,將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相結合,體會如何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生動表達劇中人物情感,再現劇中人物形象。在活動開始前,教師需抽出專門時間簡要給學生講述戲劇發展史、劇本的語言特點、戲劇情節發展的規律、悲劇和喜劇在藝術效果上的異同、經典劇本和劇作家等相關信息,由此調動學生對戲劇和劇本相關知識進一步了解的興趣,激發其主動在課后通過各種渠道完善相關知識,為后續的短劇比賽奠定基礎。同時,要求學生自由結成劇目小組,在前一階段英文電影對白基礎上,找尋適合的劇本,或自編劇本。

在劇本選材上,參賽劇本要能反映參賽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以自編、自演的情景劇、音樂劇、獨幕劇為主,也可改編一些中外歷史名著或有積極向上意義的電影。參賽劇目要求具有思想性、語言性和藝術性。思想性要求劇本能夠具有現實教育意義,能夠激勵人們奮進; 語言性要求所有表演一律用英語,且語音、語調和語法要規范;藝術性要求參賽劇目要基本符合舞臺表演要求,并配備必要道具。英語短劇比賽宜分初賽、復賽和決賽三個階段舉行,每個階段都實行淘汰晉級的模式,在全年級同學中統一進行。任課老師應對表演逐個點評,選出優秀劇目進行表彰,以調動大家參與的積極性。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以下劇目非常適合學生進行舞臺演出: 《李爾王》《威尼斯商人》《雷雨》《泰坦尼克號》《亂世佳人》《美女與野獸》《百萬英鎊》《天鵝湖》《小紅帽》《窈窕淑女》《項鏈》《仲夏夜之夢》《哈姆雷特》《獅子王》等; 另有一些學生自編自導的劇本,如《樹的故事》《守株待兔》《真的朋友》《緣分的天空》《愛的力量》《狐假虎威》等,效果良好。在雅安地震期間,學生們自編自導了大量以地震、救災為主題的劇目,題材新穎,緊扣時代脈搏,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多年實踐,我們發現,學生對能夠自己上臺一展身手的短劇比賽積極性很高,能夠積極拓展視野,運用多種渠道去感受英語劇本語言的魅力。在比賽中,學生能夠非常認真的去揣摩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通過語音、語調和動作的配合來表達特定情感; 在道具制作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如有的學生將床單簡單縫制后就成了古代的袍子和披風,泡沫板畫上長方形就成了磚墻,硬紙板剪成特定形狀就成了刀劍,如此種種,不勝枚舉。自短劇比賽開展以來,我們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92% 的學生認為短劇比賽能促進其英語學習,95% 的學生認為短劇比賽激發了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90% 的學生認為短劇比賽讓其更加自信,總體效果良好。

3. 舉辦英語辯論賽,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建構主義外語教學論認為,知識的學習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的,而是通過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下與他人的合作,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取的。實踐也證明,學生在合作中所獲得的知識最為迅捷,也掌握的最為牢固,英語辯論是這種合作模式的最佳實踐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中國學生講英語時最大的弊病就是“翻譯”,即預先把要講的話用漢語組織好,然后在大腦中翻譯成英語,第三步才是用英語說出來。這就使得在用英語進行交流時產生滯后感,不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而英語辯論最大的益處就是能夠使學生在相互合作的同時,挖掘其在“情急之下”可能產生的語言潛力,促使學生丟棄習慣性的“翻譯”過程,直接用英語思維并用英語表達。從前后10 年的辯論賽效果觀察,只要對英語辯論賽組織得當,學生英語口語表達都能獲得質的飛躍,英語學習興趣也更加濃厚。

在辯論賽開始前,教師需要首先確定好辯題。辯題的設計與選取是辯論能否順利進行的重中之重,辯題既要能切合當前教學內容,也要把握其難易程度; 既要具有可辯性,又要結合學生學習興趣和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其次,教師需提前讓學生知曉辯論的規則。從程序上看,為增加辯論的競技性,應將英語辯論賽設計成淘汰賽,分為初賽、復賽和決賽三個階段進行,逐步淘汰,選出優勝者,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分組看,教師既可指定分組,也可由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每組人數以四人為宜,分別為一辯、二辯、三辯和四辯,承擔不同職責,并應指定一名同學擔當辯論主席,以把握比賽進度。從準備來看,要求學生針對辯題提前查閱相關資料,寫好立論觀點,并準備好駁斥對方觀點的資料。辯論包括雙方一辯的立論陳詞,二辯和三辯的犀利問答,四辯的總結陳詞,以及四個辯手參與的自由辯論。第三,教師需提前教會學生辯論中需要掌握的詞匯和表達方法,如正方( pro side) 、反方( con side ) 、一辯( 1st debater ) 、二辯( 2nd debater) 等。

在辯論進行過程中,教師要嚴格依照辯論流程把握比賽進度。首先要求賽程計時員嚴格控制時間,養成辯手守時的好習慣; 其次,要求參賽學生在立論階段認真聽取對方觀點,要針對對方提出的觀點進行反駁; 第三,在自由辯論階段,要鼓勵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可運用多種方式闡述自己觀點,包括圖表、圖片、音樂等元素都可引入。對于精巧的提問或回答,要鼓勵作為觀眾的學生給予掌聲鼓勵,以將辯論推向高潮。第四,語言上鼓勵學生巧用名言和警句,要能夠幽默地回答和提問。第五,在學生進行總結陳述階段,要求學生做到言簡意賅,表述清晰。同時,督促評分員做好每組和每個辯手的得分記錄,以利于后期評選最佳辯論隊和最佳辯手。

辯論結束后,評委老師需要就賽場上出現的相關語言現象和問答情況進行點評。從內容上評述觀點是否明確,條理是否清晰,論點和論據是否正確,引用資料和實例是否恰當; 從技巧上評述辯手語言是否連貫,反應是否迅速,說理和分析是否透徹,以及用語是否中肯; 從辯手形象氣質上評述辯手表情和動作是否恰當,是否有風度和幽默感;從團隊合作角度評述各辯手的論點是否一致,結構是否完整,以及隊員之間的配合是否默契等。

三、結語

大學學生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高校安全管理任務不僅僅是體現在提供一個安全和諧的校園環境, 學校還需要從育人的角度讓學生終生受益, 教會學生必要的安全知識與避險技能以提高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這項工作任重道遠, 也是學校責無旁貸的責任。目前高校普遍進行的大學生安全教育, 大多從宣教層面進行, 成效固然有, 但未能真正達到形成“入腦入心”的目的。我校結合多年平安校園建設與安全管理工作經驗, 開設“大學生安全教育”選修課程, 邁出了大學生安全教育進課堂第一步, 筆者也從就學生安全教育進行了調研, 以真實了解學生對安全的需求以及大學生安全知識掌握現實情況與薄弱環節, 為大學生安全教育課堂教育提供借鑒。

1 大學生安全教育現狀

1.1 缺乏國家層面法律支撐

《高等教育法》規定了高校有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義務和權利, 但是并未明確規定高校如何進行, 教育部雖然積極推進大學生安全教育“進課堂、進教材、落實學分”的工作, 但由于地方區域性經濟特點, 各個地區高校對這項工作的推動與支持也很不平衡, 落實情況不樂觀。據相關學者對17所高校進行的“三進”落實調查統計 (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戲劇學院、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南開大學、揚州大學、云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重慶大學) , 實現安全教育情況“進課堂”的不足60%, “進教材”的不倒40%, “進學分”的只有10%左右。

浙江省教育廳也把大學生安全教育列入了“平安校園”考核指標, 且規定安全教育有教材, 進課堂, 各校對這項工作相對較重視并積極的開展這項工作, 從全國范圍來看屬于走在前列的, 即便如此, 依然未能如教學任務一樣未明確要求落實學分制度, 這就體現出了法律與地方性政策對工作促進作用不同。

1.2 重宣而輕教的局面

多數高校, 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 基本是在“宣傳”層面, 例如使用板報、警示窗、網站、短信息平臺等形式以及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 的確呈現了形式“多樣化”局面, 即時通訊的確發揮了一定應急警示功能, 但這些形式從根本上也屬于宣傳, 其弊端也不是沒有, 如果學生對新媒體或者板報等形式不去關注, 那么宣傳工作效果就大打折扣。對安全工作重視的學校還會安排在學生入學時進行統一安全講座, 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從高校發生侵財、重大惡性案件的當事人的事后反饋信息來看, 這樣的一堂安全宣講課, 非常容易被學生淡忘;教育, 必須是全面而系統的, 學校層面按照教學任務進行的教育規劃, 宣傳與教育二者必須相輔相成, 在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目的。

2 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素質調查分析

2.1 調查方法

筆者選取了在校大學生四個年級的4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采取對象隨機不記名形式, 消除被訪人員顧慮以確保結果的客觀性;共發放調查問卷400份, 共收回問卷365份 (回收率91.25%) 。

2.2 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設置分為大學生校園基本生活安全防范關注冷熱點、校外安全事故易發環節、公共安全、人身安全防范應對、財產安全防護、安全防范基本素養與常識六個方面, 題目依據高校共性特點及周邊環境特殊性設置。

2.3 調查結果分析

2.3.1 大學生基本生活安全防范關注冷熱點調查

調查結果發現, 學生對實驗、參與運動、畢業實習實訓幾個環節的安全意識相對較高, 而對于課堂教學、勤工儉學、娛樂活動、社團活動等環節的安全意識就比較差了, 這也反映出了學校在實驗、運動、畢業實踐動員等環節的安全宣傳工作力度相對較大, 學生也具備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識;但課堂教學、勤工助學、娛樂活動、社團活動等大學生主要生活環節就有些忽視了, 具備安全防范意識的最高僅為25%左右 (圖例1) 。

2.3.2 校外安全事故易發環節調查

對在校期間參與社會實踐、勤工儉學、求職及臨時打工環節調查發現, 三分之二的學生具有安全防范意識, 而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示未曾具有防范意識, 這部分不設防的學生, 往往會成為不法分子關注的重點 (圖例2) 。

2.3.3 公共安全防范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 大學生對經常使用網絡安全關注相對較高, 但對于校園宗教活動、國家安全方面就相對較弱, 在當前敵對勢力、宗教狂熱分子日益猖獗的大背景下, 形勢不容樂觀, 高校急需要加強大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普及 (圖例3) 。學生公寓作為大學生主要生活場所, 防范火災是一項重要工作, 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群死群傷, 嚴重危及到宿舍公共安全, 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有過違規行為, 甚至有14%學生將常見違規行為都有違反過 (圖4) 。

2.3.4 人身安全防范應對調查

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對打架斗毆、兩搶防范的意識相對較強, 但對于性侵、綁架、傳銷幾個方面的防范較弱 (圖例5) ;此外對于出行交通習慣上也呈現新的特點, 在傳統的交通陋習高發基礎上, 利用網絡平臺約車、包車行為開始占較大比重, 約63%的學生已經養成使用網絡平臺約車習慣 (圖例6) 。

2.3.5 財產安全防范調查

學生侵財案件在高校呈現高發、多發性特點, 案件涉及金額也越來越高, 調查顯示約有89%的學生在防范網絡、電信詐騙的意識較差, 而其中大約10%的學生基本不設防;而在詐騙案件中中介求職、電信詐騙所占比重最高, 有37%的學生遇到過詐騙 (圖例7、8) 。

2.3.6 安全防范基本素養與常識重點、薄弱點調查

結果顯示, 學生在自然災害應對、急救知識、性安全常識、網絡犯罪幾個方面相對欠缺, 而在游泳、觀潮安全、飲食安全、報警求助等方面知識掌握的也僅為70%左右 (圖例9) 。

3 安全教育進課堂教學探討

3.1 課程定位設計

安全教育課的定位應該體現“防為上”的理念, 安全防范工作走在受侵害事件的前面, 才能體現安全教育課的價值。

目前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主要有國家安全教育、網絡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盜竊安全教育、反傳銷、防詐騙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等。這個課程基本設定是根據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特點而來的, 具有一定借鑒價值, 但是授課者在實際工作中還因根據地方性特點以及現實中高校安全管理進行分析, 準確定位, 制定符合本校學生特點的教學大綱與教案。

3.2 課堂教育突出敏感點、薄弱點

通過對調查分析, 筆者認為, 大學生安全教育課, 需要涉及到常見的安全知識, 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識與技能, 這是基本前提;從教育的角度來看, 必須有針對性的發現敏感點、薄弱點, 例如在前文調查結果分析中體現的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財產侵害防范意識較弱的地方, 就需要列為重點, 竊以為在教育階段的“缺什么就補什么”是屬于積極的行為。

3.3 課堂教育形式多樣性是重點

傳統的安全教育, 基本集中在新生報到后前幾周, 由學校保衛部門、學工部門進行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講座與報告, 相關人員投入了很大心血, 但由于未能深入學生、貼近學生, 這也使得這種集中教育很難保證學生能留下深刻印象, 繼而達到理想效果。體現繼承與創新, 吸取傳統安全教育優秀的精華, 利用安全教育進課堂的契機, 精心組織, 從幾個方面入手, 讓課堂教育形式多樣性, 激發學生安全知識學習掌握的興趣。

首先, 需要正確認識安全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區別, 安全教育不同于傳統的“學習”, 屬于意識教育范疇, 因而它的重點在于是否愿意去掌握;其次, 講求互動, 課程的設計在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 授課者不一定要照本宣科, 巧妙利用學生主動心態, 安全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一半。例如在課堂上, 可以根據一些案例, 設定一定的場景, 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通過“換位思考”, 更能身臨其境的領會到一些典型案例作案手法雖然不算高明, 但是為什么總是有那么多學生“前仆后繼”的成為受害者, 授課者在最后再進行點評, 如此一來, 學生肯定記憶深刻。

3.4 摒棄傳統課堂限制, 達到輻射效果

安全教育課作為選修課, 學時較少, 必須注重實效性。所以作為授課者在分析高校安全形勢與現實案例的同時, 還需要真正的走道學生中間去, 準確的了解學生生活狀況, 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授課。受課堂教學人數限制, 不可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到某一次課程, 這也是安全教育課區別于其他專業知識課的另一個方面, 所以安全課的目的是通過一個人, 影響一片人, 傳遞到所有人的輻射效應。所以, 學校安全教育課可以摒棄傳統課堂限制, 開展典型案例討論環節, 發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達到入腦入心, 以點帶面的目的。

4 結語

安全教育課“三進”工作的推進, 既是積極響應教育部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舉措, 也是學校以人為本的教學育人觀念體現, 在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應用技術性本科學院建設的道路上, 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必然能為學校的發展提供積極的推動作用。當然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部門孤軍奮戰, 有了多部門的參與協作, 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成效必將更加的顯著。

參考文獻

[1]李丹, 程燕.大學生安全教育進課堂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 (6) .

[2]孫昭妍.關于大學生安全教育進課堂的思考[J].科教導刊, 2012, (7) .

大學學生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1. 適應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正在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力度的進一步加大, 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也明顯增強。日益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 對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嚴重的沖擊。積極順應形勢的變化, 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機制和手段反映環境變化的特點和要求, 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2. 適應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 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是增強我國發展后勁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

3. 適應人才全面發展的需要

新時期的高校, 要承擔起培養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形成學習型社會的光榮使命, 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立足于環境的變化發展, 為培養學生的系統思考能力、自我超越能力、團隊學習能力等提供精神動力和方向保障。面對這一新的歷史使命,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分內容、承載機制和手段已遠遠不能適應新的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地促進高級人才全面發展, 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研究的新課題。

4. 適應高校改革發展的需要

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入, 與教育體制和招生就業制度改革伴生的觀念轉變和利益調整對高校師生思想上的沖擊, 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內容;一些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適應客觀發展, 缺乏有效性和說服力, 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困惑, 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捕捉和發現, 并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內容

1. 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創新

為適應時代要求, 實現觀念的更新是建設高素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前提。一是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確立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讓學生有選擇地接受各種正確信息, 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二是樹立科學發展的觀念。工作中要重視學生知、情、意、行的有機結合, 不僅要重視智育, 還要重視德育、體育、美育, 培育學生的認知能力、審美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其各方面和諧發展。

2.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

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 要在全面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上深入進行以下三個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 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二是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 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 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的三個層次, 即公民道德教育是基礎、愛國主義教育是重點、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3.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創新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按鄧小平“三個面向”的指示精神, 加強與社會的聯系,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多搞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只有投身到社會實踐中, 才能受到很好的磨煉, 得到更大的提高。還可聘請富有革命斗爭經驗的老革命家和在改革開放中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家、科技發明者、勞動模范、戰斗英雄擔任校外輔導員, 通過作報告、召開座談會、指導社會實踐等方式, 使廣大師生員工學習歷史, 了解現實, 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輸入新的血液。組織廣大師生開展社會考察, 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 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和業務素質。

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

在新形勢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講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 在工作方法上不斷創新:由顯性教育向顯隱結合轉變, 即在搞好顯性教育的同時, 將有意識注入和無意識熏陶相結合。由單一灌輸轉變為雙向交流。重在引導, 從硬性灌輸向軟性灌輸轉換, 由單一灌輸轉變為雙向交流。由公開教育轉變為滲透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滲透到學校的教學、日常管理當中,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學、管理相互滲透,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到與大學生活相關的各個方面, 在教學管理、服務和文化活動等各個環節, 形成隱性化的教育載體。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思路

1. 堅持科學發展觀統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

科學發展觀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按照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要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 牢固樹立“學校教育, 育人為本, 德智體美, 德育為先”的思想, 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學校各項工作首位, 把育人貫穿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要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黨的教育方針和堅持以人為本為指針, 以加強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思想道德和基本素質教育為重點, 以“三貼近”為突破口, 以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為要求, 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目標。

2. 突出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要通過開展各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 動員和組織大學生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把自律與他律、激勵與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 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要從多方面關心、愛護大學生, 注重把握他們的思想脈搏, 傾聽他們的愿望要求, 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一定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從確保黨和人民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的高度, 從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 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不斷拓展有效途徑,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目前, 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網絡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影響越來越大, 我們要積極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將其納入教學計劃, 規定學時和學分, 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努力建設一批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站, 大力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加強校園網管理, 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 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切實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學生的心坎上。既要擺事實、講道理, 以理服人, 又要關心人、辦實事, 以情感人。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 確保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做好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導工作, 幫助大學生成才立業。

4. 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和學生組織的重要作用

擁有覆蓋面廣、體系完整、深入基層的黨團組織和學生組織, 是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優勢。把優秀大學生吸收到黨組織中來, 把黨支部建在班上, 使學生黨支部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強堡壘。發揮團組織和學生會在教育、團結和聯系大學生方面的優勢, 竭誠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加強班集體建設, 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特別應加強對學生社團的領導和管理, 高度重視學生生活社區、學生公寓、網絡虛擬群體等新型學生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

[2]周濟.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而奮斗[N].中國教育報, 2008-01-04.

[3]秦宣.面向新世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戰[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哲社版) , 2002, (2) .

[4]馬幫敏.大學生素質教育理論與應用[M].沈陽:沈陽出版社, 2009.

大學學生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一、我國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現狀及其主要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 也出現了金錢至上、以我為主的錯誤思想, 這些不良思想同樣侵蝕著在校大學生的思想, 造成了他們對國家安全意識漠不關心, 這對于我國安全相當不利。通過座談、調查等手段, 感受到許多大學生存在對國家安全概念不清楚, 對國防知識不知道的情況。而沒有認識到和平年代, 國家在文化、經濟、科技等領域同樣也存在安全威脅。個別學生認為維護國家安全是國家、軍隊的責任, 與我無關。造成這種情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與西方國家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和分歧。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 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 這就造成一些國家心理失衡, 別有用心的提出“中國威脅論”, 給我國國家安全正常的發展造成了阻礙。

第二, “90后”大學生個性張揚, 叛逆心理與自我意識突出。同時對愛國主義和大局觀念淡化, 使得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大大降低。大學生長期處于和平時期, 對于戰爭知之甚少, 憂患意識無從談起。一部分大學生以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為上, 在思想上缺乏正確的引導, 存在著很大危險。

第三、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的力度明顯不足, 最大的表現是課堂分配嚴重不均。在許多高校中, 把國防教育放在一年級, 新生到校后接受軍訓和國防教育, 受國家安全教育較為明顯。而高年級學生沒有相關課程, 就放松了對國家安全意識的重視, 表現出年級越高, 國家安全意識越淡薄的情況。

第四, 高校國家安全教育機構已經基本建立。主要建成了訓練條件、師資隊伍、教材征訂、課程編撰等方面。但也存在著軍事教師培養不足、教學計劃不明確、課程管理松散、課程安排不合理等問題。使得國家安全教育效果不佳。

二、提高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新思路

1. 應具有前瞻性

國家安全教育的發展必須緊跟時代脈搏, 這就要求國家安全教育應有一定的前瞻性, 要求教育在教學中把握當下, 關注未來。教師對國內、外局勢變化和國家安全觀念發展進行科學預測, 采取相應的措施將教育工作做好、做實。完善國家安全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落實性, 使得國家安全教育在大學生發展過程起到精神引領作用。國家安全教育還處在相對落后、相對被動的時期, 很難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這就導致大學生在遇到國家安全問題時, 不能迅速作出正確的回應。因此, 要求教師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思考和改進國家安全教育, 引導大學生對于國家安全意識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學習中掌握主動性和準確性。

2. 應具有現實性

國家安全意識涉及的領域廣、內容多, 而且時時刻刻進行變化, 很難正確把握。因而, 要求教師正確的闡述國家安全觀的立場和觀點, 指導大學生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法,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這就要求高校制定國家安全觀教學目標時, 應注重現實性。因此, 除要關注國內、外局勢和社會發展趨勢以外, 國家安全教育還應該更貼近大學生社會生活和思想變化等方面, 針對大學生自身特點, 仔細揣摩、認真總結, 把國家安全教育扎根在大學生心中, 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3. 應具有適應性

面對當前環境多變的國際安全形勢,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 大學生要充分利用好在校寶貴的學習時間, 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掌握更多的技能, 提升自身的辨別能力,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為以后踏入社會做好準備, 接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所包含的內容更加廣泛和更加實際。同時, 國家安全教育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因此, 對大學生開展國家安全觀方面的教育更需要在制定教育目標時注重適應性。要分析并適應當前國家安全教育的整體形勢與現狀, 也要在構建適應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教育體系時, 應該從社會的需求和大學生的特點出發進行改進。讓國家安全教育不僅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潮流, 也能夠適應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只有這樣國家安全教育才能適應當前的世界發展的趨勢。

4. 應具有針對性

針對大學生對國家安全存在著種種問題和偏見, 就要求高校必須提高大學生對國家安全意識的認識與實踐, 使其正確參與國家安全鞏固與發展。高校教師應抓好宣傳教育, 提高大學生國防意識;抓好愛國教育, 強化大學生責任意識;抓好保密教育, 強化大學生防范意識;抓好輿論教育, 引導大學生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通過教育和實踐來提高大學生如何應對和處理各種利益而造成的影響和威脅。

5. 應具有認知性

國家安全關系到國家的生存與發展,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定會把人民的繁衍、國家的生存放在首要位置。因此, 強化對國家安全的認知是培養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的關鍵階段。提高大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認知, 也是國家安全意識長期發展的基本任務。因此, 要求大學生應具有國家安全重要的認知、國家安全內涵的認知、國家安全要素的認知、國家安全威脅的認知、國家安全教育的認知和國家安全發展的認知。只有這樣, 才能使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重大進步, 從而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能力。

6. 應具有全球性

大學生對我國國家安全意識充分了解的情況下, 也要關注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學生對國家安全意識的理解。美國對于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 突出愛國主義教育, 開展多層次的培訓和武裝力量的自身教育。將國家安全教育寓于各種教育之中, 樹立大學生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高校中很多課程都與國家安全教育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日本對于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的本位主義是相當重視的, 以日本民族利益為核心。并在整個民族的集團意識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俄羅斯日益重視國家信息安全問題, 使得大學生把信息網絡安全看作為國家安全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預警機制提高整體防范和打擊能力, 加強國有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網絡防衛系統, 建立網絡監控系統, 加強網絡安全防范, 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相當重視。英國國家安全教育以《民防法》為法律依據, 以全民為對象, 以大學生群體為重點。部分參訓學生已與國防部簽訂參軍合同, 學生軍訓期間的費用由國防部支付, 畢業后加入現役。違約的學生將退還所有學費和生活費。為了普及國家安全教育, 在很多大學中建立了各種軍事研究團體, 鼓勵大學生參加, 共同研究國家安全教育。學習國外經驗, 加強我國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提高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新方法

針對我國高校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現狀, 采用新方法進行深入的探討。從觀念到制度, 從理論到實踐, 全面改進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手段。希望從根本上加強高校對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

1. 從課程上求改

高校在開展《軍事理論教程》以外, 還要在選修課中增設《國家安全學》、《國家戰略學》、《中國軍事史》等相關課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 要進一步強化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國家安全課程的質量, 讓大學生感受到國家安全意識的重要性。讓大學生從理論上了解我國現在和未來的總體趨勢, 理解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

2. 從課外活動上求新

運用專題講座, 微課競賽, 多媒體展示、朋友圈討論等方式, 拓寬大學生的世界眼光、歷史眼光和未來眼光。幫助他們用新的教學手段樹立正確的國家安全意識, 還要學會理性分析、預見問題和解決問題。長期以來, 高校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在時間安排上出現時緊時松、連續性不強的特點;在空間安排上各自為陣, 力量分散;在內容安排上缺乏銜接和總結。因此, 在以后的工作中, 學校要高度協調, 各職能部門密切合作, 責任到位落實有力, 將這些活動系統化、正規化和制度化。并對表現突出的集體與個人進行表彰和宣傳, 還要擴大課外活動的時效性和影響力。

3. 從實踐上求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實踐中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能力和發展。在適應當今世界的迅速發展的趨勢下, 就要求大學生思想要跟上社會的潮流, 我們提出在實踐中創新, 在體驗中思索。采用新的方法, 與時俱進, 培育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的廣度和深度。這可以幫助大學生明事理、知國情, 定信念, 可以緊跟世界步伐, 銳意進取, 創新思維, 這對于我國國家安全意識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 從意識上求準

培養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重要一環, 就要把國家安全意識定位準確。大學生應具有“六種意識”:憂患意識、防范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保密意識和自身意識。要引導大學生及時關注國家安全問題, 就必須深化理解“六種意識”。進一步完善國家安全意識有利于確保大學生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有清醒的認識和堅決打擊。讓他們具備憂患意識, 使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傲N意識”可以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的高度和準度??梢詫崿F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當祖國需要時, 大學生可以積極投身于報效祖國的洪流中去。

5. 從社會上求廣

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是高校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 這有利于國家安全戰略意識的進一步深化。同時, 也需要國家、社會的共同參與, 群策群力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的理解國防教育的重要作用。早在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明確指出:“加強網絡法制建設, 加快形成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加強對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等的引導和管理, 規范網上信息傳播秩序, 培育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蓖ㄟ^各種方式進行廣泛的正確的引導, 擴大宣傳國家安全意識的途徑, 給大學生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進一步牢固了國家安全意識的根基。

由此可見, 對當代大學生采用新思路、新方法開展國家安全意識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緊急的任務。這就要求高校較快的提高國家安全教育的水平, 這不僅要推進教學理論知識, 還要從各個方面進行改進和推廣, 增強大學生對于國家安全觀的認識和理解。雖然對大學生國家安全觀教育的研究已較為關注, 但由于全社會的快速發展, 再加上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因素, 注定了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深入、不斷完善的過程。這就對高校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思想上形成全局意識, 把握大局觀念, 較快的接受和掌握國家安全意識的新思路、新方法。只有這樣, 我國國家安全教育才能不斷深入、不斷完善, 才能使我國國家安全更加穩固、更加強大。

參考文獻

[1]陳世利.關于提高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質量的思考[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8 (11) .

[2]彭易紀, 彭歡.略論提高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質量的途徑[J].湘南學院學報, 2012 (08) .

[3]張湖北.芻議優化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方法[J].文論博采, 2010 (10) .

[4]胡勇勝, 賀幸平.基于模塊化的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論壇, 2013 (04) .

[5]肖靜.新時期創新發展高校國防教育的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06) .

上一篇:經濟學的演變過程范文下一篇:中國夢社會實踐報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