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會計發展改革探究論文范文

2024-01-23

我國會計發展改革探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誠實信用不僅僅是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活動基本道德要求,而且已漸漸發展成為當今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文章經探究誠實信用原則的起源,梳理學界關于誠實信用原則內涵的相關學說,進而明晰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法中的不足之處,并且提出相關完善對策。

【關鍵詞】誠實信用原則 民商法 內涵 完善

隨著我國民事審判制度改革的縱深發展,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現行民事審判制度尚未突破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以法院為中心的傳統訴訟觀念的影響。

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發展成為法律原則的歷史起源。誠實信用發展成為法律原則起源于羅馬法,最初只適用于債權債務關系,也主要體現在商法中。在羅馬法的誠信契約中,債務人不僅要依照契約的條款,更重要的是要依照其內心的誠實觀念來完成契約規定的給付,從此誠實信用這一倫理道德規范被提升為法律規范并一直沿用下來。1907年,《瑞士民法典》中就有關于誠信的規定:“無論何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均應依誠信為之”。從此,只適用于債權關系的誠信原則開始進入到民事法律關系領域,并逐漸在世界各國的民法條例中體現出來。如今有“帝王條款”之稱的誠實信用原則已經得到了世界各國民法的公認。①

隨著研究的深入,基于對抗系統的辯論主義訴訟理論為指導,在此過程中我國現行民事審判制度得到了改革,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主導地位越來越受重視。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源源不斷,當事人濫用訴訟權行為在訴訟事件中屢有發生。濫用民事訴訟權的行為暴露出民事訴訟中誠信缺失的問題,因此,我國民事訴訟法也應當確立誠實信用這一基本原則。②

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由于社會的發展、法律制度的日趨完善,誠實信用越來越融入進法律規范領域,實現了由私法到公法的一個跨越,誠實信用作為道德的準則,上升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法學界關于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很大爭議。有學者認為,民事訴訟中誠實信用原則約束的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在訴訟過程中的訴訟行為,這與私法概念中的誠實信用原則約束的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民事行為不同,前者更為具體,后者較為寬泛。筆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之一,應同時包涵兩方面的內容:行為意義上的誠實信用和實質意義上的誠實信用。行為意義上的誠實信用,一方面指訴訟參與人(包括當事人)在訴訟活動中行使合法的訴訟權利及履行相應的訴訟義務;另一方面指法官在進行審判時在行使國家審判權上,其主觀上必須是誠實、善意的。實質意義上的誠實信用,其本質是實現公平與平衡,是指在訴訟過程中的參與人(包括當事人)、法院等各方必須維持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③

誠實信用原則的不足

內涵與外延界定不清。法學界對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和概念的解釋各有不同,目前,主流的觀點包括四種:語義說(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誠實信用原則,即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不進行任何欺詐行為、恪守信用)、立法者意志說(誠實信用原則是一種立法者意志,這種意志是建立在尋求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利益平衡和當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平衡的基礎之上)、雙重功能說(誠實信用原則具有雙重功能,包括法律調節和道德調節,這樣就使得法律條文彈性很大,法院就享有較大權力進行裁量,來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和一般條款說(這種說法也沒有明確誠實信用原則的外延,但肯定了它具有強制性效力)。這些學說從不同角度對誠實信用的內涵進行了解釋說明,具有一定的法學研究價值。但是同時也說明學術界對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界定沒有統一的認識。在民商法當中,也沒有相關法律條文對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外延進行規定。如果誠實信用的概念界定都不明確,那又談何應用這一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實施難度之大。誠實信用原則最實質的意義在于平衡和公正。而也是因為該原則的概括抽象性,所以法官擁有極大的自由進行裁量等能動的、創造性的司法活動。也就是說法官在運用該原則的時候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決定如何裁量的是法官對法律精神的或深或淺的理解,對公平正義的觀念或理性或感性的把握與追求,對公共道德要求或高或低的體驗與感悟,以此來處理個案。擁有權利的同時意味著履行職責,高尚的道德水準、豐富精深的專業知識是法官所必須具備的,而對誠信精神內含則更應該精準把握。與此相對照的是,現當下我國立法技術和手段仍然較落后、司法體系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法官素質良蕎不齊等情況。

立法機關通過誠實信用原則授予了司法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利,是補充法律漏洞和空白的輔助手段。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道德標準急劇變化,研究誠實信用原則必須考慮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情況。社會發展具有動態性,而成文法具有穩定性,導致現有法律會出現不能迅速適應新的案件事實和判斷標準的情況。因此誠實信用原則的實施應用,不是靠成文的民事法律條文或原則就能確保司法公平公正的。

誠實信用原則序位相對滯后。在我國諸多的民法立法之中,誠實信用原則的順序排列比其他原則的排列要靠后很多。比如在前文提到的關于民法通則第四條的解釋中規定了四個民法基本原則,這四個民法基本原則分別是:自愿原則、公平原則、等價有償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往往在最后的位置。其他民事法律法規也總是遵循這個順序,即誠信原則的排列位置要靠后許多。

誠實信用原則缺乏明確的執行措施。在我國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是諸多法律實行的基本原則,但是在關于個體或組織如果事實上觸犯了這一原則又該如何去適用這一原則卻在相關法律中沒有明確的規定,這種表面上的原則并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得到實施。所以,觀察一下我國市場經濟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屢屢發生,同時也屢禁不止,僅關乎到每個消費者身體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就層出不窮,比如說“毒大米”、“地溝油”、“蘇丹紅”等事件。這些例子正是我國法律法規中誠實信用原則得不到有力的貫徹實施的確鑿證據。

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完善

明確界定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外延。法律概念在法律的執行過程中起著非同小可的作用。因為概念是法律制定和法律遵守的基礎,立法者借助概念來形成法律實體,執法者采用概念來讓人服從法律約束,民眾也依靠法律概念來認識和遵守法律。法律概念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而法律概念的出發點正是立法。從立法的角度來對誠實信用的概念進行圈定和明確,消除掉關于這一概念的爭議是誠實信用精神得以發揚的重要保障,由此使這一概念對民事主體和具體的民事行為產生約束作用。

加速《民法典》的完善程度。構建獨立完整的市場法律體系是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要求?!睹穹ㄍ▌t》就是調控和監督民間商品經濟活動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民法通則》實施以來,修訂的次數與幅度都較小,在應對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弊端和疏漏。因此,我國立法機關應該進一步對現有的民商法進行修訂和完善。及時制止糾正各種不規范的民商行為,從而為民事訴訟案件提供合理的理論支持和參考。另外,我們要完善本國的誠實信用原則還可以參考國際上其他國家成熟的法律體系,使民商法更加科學合理,保障當事人的合法利益。

賦予誠實信用原則相應的法律程序。在我國的司法實踐過程中,適用于誠實信用原則的案件并不少見,該原則在這些案件中的運用也使案件的審理結果更加的公平和正義。但是,誠實信用原則是一把雙刃劍,此原則運用于具體的法律案例時應該有一定的限制。

誠實信用原則之所以是一把雙刃劍就是由于它并沒有真正地融入到法律程序之中,在運用的過程中受到很多的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將這一原則行之有效地貫徹到法律程序之中,形成明確的法律條文和規定。博登海默教授認為:“一部成文憲法總是不完善的。然而我們卻必須堅持認為,法院須給予憲法的實在規則以極高的優先權,并且只有當那種在特定場合下呼吁承認某個未明確規定的原則的要求已具有極為強大的力量的時候,人們才可以認為憲法的實在規則讓位于某一原則?!?/p>

加強對失信行為的執行和懲治力度。執行力度。從目前我國的法律現狀來說,誠實信用原則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主觀上的評價,這種現象就給該原則的履行留下了空白,尤其存在于法律案件的最后一道關口:司法保護過程當中,它往往很容易造成司法機構濫用裁量權。由此可見,進行司法改革、加大司法監督力度勢在必行。同西方大多數國家所實行的三權分立原則不一樣,當下我國法院部門受制于地方政府,人事調任、財政都由地方政府把持。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在法律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直接干涉或者是間接干涉的現象。司法機關擺脫地方政府的干預和控制,實現自身的獨立,是誠實信用原則能夠有效落實的前提條件。當前有學者提出參照國外模式致力于建立大區巡回法院,改變當下法院行政區劃的現有格局,可謂是一種具有探索性價值的方案。

要在司法過程中實現司法透明化,監督也是一個有效的手段,為了使其更加公正、公開,掃除“起訴不受理、開庭不審判、受理不開庭、審判不執行”的現象,克服司法中的不良風氣,司法機關既要進行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還要接受社會監督,這樣才能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使市場經濟中的誠信原則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下轉205頁)

(上接113頁)懲治力度。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可以發現犯罪行為是否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罪犯對犯罪成本與犯罪支出之差的估計,如果這個值大于零,則犯罪行為不太可能實施,如果小于零,則很有可能發生。所以我們要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從犯罪成本出擊,也就是通過經濟手段和限制自由等手段來加大這個成本,使他們在進行犯罪行為之前有諸多的顧忌。也可借鑒國外的方法,將犯罪行為記錄在案,一定時期內不得從事相關的行業,這樣也能增加法律的威懾力度。使得進行欺詐行為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大于其收益,這也是減少甚至杜絕市場活動中欺詐行為的有效手段。

也就是說,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高度完善的誠實信用體系為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起到了重大作用。因為只要在民商活動中出現了失信行為,民事主體將會被記錄在案,并一直保存在個人信用檔案中,失信者會為自己的失信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在我國,雖然社會對失信行為的危害已經開始重視起來,但是對失信行為的處罰還很滯后。在我國要取得民商誠實信用效果,必須加大對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比如:在民事訴訟程序中,法院有權制定與當事人有關的憑證,該憑證可以成為當事人行使民商權的法律依據,例如在債權糾紛中,通過這一手段可以對惡意逃債行為起到有效的制約作用。

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其內容寬泛而且不具體,容易被鉆空子,大大降低了失信風險。健全法律法規,使依法誠信的形式確定下來,同時明確會計造假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并加大處罰力度,這才能從根本上抑制造假現象,重塑誠信。對于提供虛假信息而給信息使用者造成損失的造假者,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情節嚴重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充分發揮法律對信息造假行為的震懾作用。

構建完善的市場信用體系。從法律角度上分析,市場經濟主體應該遵法守法,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當前信用缺失的環境下,要努力構建經濟社會的信用體系。舉個例子來說,企業作為一個強勢群體,同時又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組成部分,在民商活動中常常會侵犯其他部門的利益,因此在制定企業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時,要求企業在民商行為中體現出誠實信用原則。政府應該積極構建監管體制,從法規和制度入手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借助多種媒體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讓企業和個人充分認識到誠信缺失的危害,監督企業自覺執行國家相關方針政策,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發生,把不規范或違法經濟行為消除于萌芽狀態。加強對行業的清理和整頓,運用市場規則淘汰不負責任的機構,對有不良行為的從業者及機構堅決驅逐出本行業,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建立健全個人信用體系。如果要使民商活動開展順利,必須要建立健全完整的個人信用體系,其對民商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和比較深遠的意義,可以說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是民商法實施的一個基礎。在制訂一些信用方面的法律規范時,一定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和規律,其中一個基本原則是尊重個人權利,尤其是法律賦予個人的基本權利,使信用信息更具有時效性和動員性。另外,對個人信息的使用必須進行嚴格的規范限制,不能隨意地向外泄露,必須保證其安全性。比如說一些國家就規定個人的信用資料只允許在相關信用交易的過程中提供給相關人員,其他人員不允許隨便提供否則就是違法。之所以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制度,是為了在信用交易時減少彼此的風險,為交易雙方提供重要的信用參考,為信用交易提供判別依據,從而減少不守信用造成損失情況的出現。所以,國外先進的民商管理制度也值得我們借鑒,以完善我國的民商法,逐漸發展和完善民商交易過程中的誠信制度。

結語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應當受到社會各方的重視、得到其應有的地位。并應當結合我國國情,著重研究誠實信用原則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化、法治化路徑,發揮其本身的巨大能量和價值。因此,應立足我國司法實踐,加強誠信原則具體化的研究,完善研究方法,建立全面的誠實信用法律規范,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信用管理法律體系,更好地為促進社會安定有序的發展服務。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

【注釋】

①種法運:“論誠實信用原則及其實現”,2011年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②③楊秀清:“解讀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河北法學》,2006年第4期。

責編 / 王坤娜

我國會計發展改革探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2014年“兩會”聚焦旅游引導家庭農場模式創新。家庭農場旅游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創新模式,發展家庭農場旅游必然涉及到農戶土地流轉問題。本文討論的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農戶轉入土地的意愿以及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和影響因素。本文從家庭農場旅游相關概念、農戶意愿入手,采用訪談調查法,走訪了婺源縣江灣鎮的曉鳙村的兩個農戶,分析了當地旅游開發初期農戶轉入土地發展家庭農場旅游意愿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當地農戶有轉入土地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但受到文化程度、戀土情結、土地特征、對旅游的認知度、資金問題、及政府政策的影響。因此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了相關對策,以促進當地農戶轉入土地發展家庭農場旅游。

【關鍵詞】家庭農場旅游;土地流轉;農戶意愿;影響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5.00x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注三農問題,扶持三農。尤其針對農業用地方面,要求提高農業用地的附加值,鼓勵農村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經營發展家庭農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農民收益。鄉村旅游發展多年,眾多專家學者也對鄉村旅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鄉村旅游的發展形式具有多樣性,但同時鄉村旅游普遍發展規模小、分散經營、秩序混亂、效益不高。2014年“兩會”又聚焦旅游引導家庭農場模式創新。家庭農場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的一種形式,既符合國家的期望,又對鄉村旅游有促進作用。發展家庭農場旅游要進行土地流轉,其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就是農戶。農戶對這些方面的了解以及農戶的意愿都關系著土地轉入和發展家庭農場旅游能否順利進行。農村土地流轉必然會促進家庭農場的發展與壯大,同時也為家庭農場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礎。在這種大環境下,農戶對于發展家庭農場旅游下土地流轉的意愿如何?對農戶的意愿產生影響的因素又有哪些?本文以婺源縣曉鳙村為例,進行深入探討。

一、相關文獻綜述

(一)鄉村旅游的研究動態

1.鄉村旅游的內涵。對于鄉村旅游的定義,國內外學者都有眾多的闡釋,較有代表性的定義是Opperman(1996)的旅游者在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非城市區域進行旅游 [2]。Lane(1999)對此進行擴展,指出鄉村旅游是:①發生在鄉村地區;②旅游活動是鄉村的;③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征具有傳統性,變化較慢,旅游活動離不開當地村民,鄉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地的控制;④由于鄉村的自身因素,使得鄉村旅游具有多樣性[3] 。Arie、Oded 、Ady(2000)言簡意賅的闡述鄉村旅游就是位于農村區域范圍內的旅游[4]。國內學者杜江、向萍(1999)將其歸納為是以鄉村所具有的天然景色為吸引物,顧客以城市居民為主,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方面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5]。郭煥成、劉軍萍、王云才(2000)鄉村旅游,即以農業文化特色、農業生態景觀、農事生產活動以及傳統的民風民俗為旅游吸引物,集觀賞、娛樂、研修、度假、購物于一體的旅游活動[6]。何景明(2003) 強調鄉村旅游是區別于城市的、根植于鄉村世界的鄉村性是吸引旅游者進行鄉村旅游的基礎,是界定鄉村旅游的重要標志[7] 。

縱觀各個學者的定義闡述,可以總結為鄉村旅游的發生以農村為載體,是一種旅游行為。本文主要引用劉德謙(2006)鄉村旅游定義,鄉村地區的人、事、物、風俗組合而成的鄉村風情作為旅游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觀光、休閑及參與、學習等的旅游活動[8]

2.鄉村旅游的主要研究內容。一是鄉村旅游的類型,鄉村旅游包含的類型眾多,從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標準可以對鄉村旅游進行類型劃分;二是鄉村旅游興起機制,鄉村旅游興起機制或者說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原動力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分析鄉村旅游面對的客源市場、旅游產品定位等深層次問題;三是鄉村旅游的產品,鄉村景觀風貌、居住、飲食、農業生產、文化風俗、鄉村制作、鄉村土特產品、鄉村文體活動等是構成鄉村旅游產品的主要因素;四是我國鄉村旅游現狀、問題與對策,由于理論研究滯后、管理不規范等原因使得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現狀不容樂觀,存在人工痕跡明顯、開發盲目、人才欠缺等眾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專家與學者們提出了很多相應的對策;五是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笪玲、張述林(2009)、白聰霞(2012)、劉麗君(2008)、李德明(2005)分別從發展推動力出發[9]、從資源性質和游客感知出發[10]、從開發依托出發[11]、從經營方式出發[12]研究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

(二)土地流轉研究動態

1.土地流轉定義。土地流轉是指土地產權在不同經濟實體之間的流動和轉讓,即土地所有權或土地使用權在不同經濟實體之間的流動和轉讓[13]。土地流轉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狹義的土地流轉,一種是廣義的土地流轉。狹義的土地流轉是指土地的經營權在農業內部不同的耕種者之間流轉,不改變土地用途。廣義的土地流轉是指土地使用權變為非農用之后,在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進行流轉;權利包括使用權或承包權、所有權[14]。

2.土地流轉相關研究。邱道持等(2009)提出建立農地流轉市場、明晰農地產權關系是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化的必然選擇[15]。何立勝等(2011)強調要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保障機制,讓農民獲得社會保障權益[16]。溫鐵軍(2006)認為中國農村土地承載著農業生產與農民社會保障的雙重功能[17]。林翊等(2009)認為,維護農民合法土地權益是農地制度變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8]。白家亮(2008)強調,解決失地農民的權益保障問題是影響我國農村社會繁榮與穩定的重要因素[19]。

(三)鄉村旅游與土地流轉的關系研究

土地流轉可以較好地解決旅游用地及旅游業發展面臨的資金瓶頸問題,還 可以盤活農村勞動力市場,推動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鄉村旅游開發要求集中土地經營權,其發展過程中帶來經濟效益并新增就業機會,既實現了旅游扶貧目的,又滿足了農民離土不離鄉的愿望,最終使得鄉村旅游成為驅動土地流轉的重要因素(周楊,2014)[20]。梅燕、肖曉(2009)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土地流轉新政策對鄉村旅游發展的影響,帶來的最大契機是鄉村旅游的規?;袜l村旅游資源的資本化,但其中也帶來不少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忽視保障農民利益和缺乏保護鄉村景觀。劉瑩(2014)從制度創新和利益共享機制兩個方面對土地流轉的機理進行了闡釋,然后以個案為對象,對鄉村旅游發展進行了思考和探究。通過個案研究,得出基于制度創新的“艷陽模式”,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土地流轉和委托代理問題,也能有效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為其它企業和地區提供借鑒和參考。田磊、章錦河、林艷(2009)對農民集體和旅游開發企業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的合作進行博弈分析, 認為加強合作對于政府、旅游開發企業和農民三者來說都具有利益驅動性, 從而通過土地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達到帕累托最優。黃忠偉(2014)從博弈論的視角分析了鄉村旅游開發中土地流轉風險的產生機制,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農村土地流轉風險的防范策略。旨在有助于協調鄉村旅游開發中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促進鄉村旅游協調有序健康發展。

(四)研究述評

總體來看,已有研究呈現以下特點:(1)不論是鄉村旅游還是土地流轉領域的研究數量都很多,但不夠深入,多數只是簡單的進行現象、問題與對策研究,沒有深入的研究其作用機理與影響機制;(2)研究內容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制度、經濟、模式上,并且側重旅游經濟發展的研究較多,較少針對案例地進行系統的扎根研究;(3)尚未發現從土地流轉意愿與鄉村旅游關系進行研究;(4)已有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為主,較少采用實證的方法以及借助數量模型和統計軟件進行的研究。

二、研究分析

(一)相關研究方法與理論

1.本文采用問題本位訪談法,以家庭農場旅游發展土地轉入為中心,事先設計好訪談的相應問題,圍繞主要問題與受訪者交流,并做相關的筆記及錄音。

2.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主要收集有關曉鳙村土地與旅游的相關資料,包括收集報刊資料和電子資料,以及地方政府、村集體的數據資料與相關文件。

3.本文引用了社會網絡理論,它是由美國社會學家伯特在格蘭諾維特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認為,經濟行為嵌入社會結構,而核心的社會結構就是人們生活中的社會網絡,嵌入的網絡機制是信任;信任來源于社會網絡,嵌入社會網絡之中。因此,人們的經濟行為也嵌入社會網絡的信任結構之中。很多社會學家提出的社會資本理論也可以歸于社會網絡理論。

例如,美籍華裔社會學家林南對格蘭諾維特的“弱關系強度假設”進行了推廣,進而提出了社會資源理論。他認為,那些嵌入個人社會網絡中的社會資源——權力、財富和聲望,并不為個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過個人直接或間接的社會關系來獲取的。

(二)受訪對象的界定及數據信息來源

筆者走訪的曉鳙村目前在進行旅游開發,且處于旅游開發的初期。曉鳙村處于婺源縣江灣鎮東部相對偏遠的山區,只有一條鄉村公路與江灣鎮相連。曉鳙村四面環山,有300多戶人家,2000多畝土地中90%以上是梯田?,F有土地中有四分之一土地已經流轉給旅游開發公司開發旅游種植油菜,已經流轉出去的土地都為梯田,曉鳙村目前有一個200多畝家庭農場,。

目前在農村里主要有兩類群體,一類是村干部,另一類是普通農戶。村干部在農村里是優勢群體,優先接觸到國家政策信息。此次訪談調查對象是曉鳙村的A和B。A今年30出頭,高中學歷。他之前在沿海地區打工,旅游開發后回到村里把自己的房子重新裝修開起了家庭旅館。在A身上既有鄉土特征也有沿海打工經歷,見識相對廣泛,因此在普通農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B是村主任,今年近50歲,初中文化水平,經營著曉鳙村目前唯一的家庭農場。身為村主任的他對國家相關政策了解相對較多且共有四個本村人合伙經營目前的農場。數據信息來源主要是通過與此二人單獨訪談采取筆錄與錄音相結合的形式取得。

(三)意愿分析

通過與二人單獨訪談,一些主要的信息、資料已取得。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整合,了解農戶的意愿。

1.農戶轉入土地的意愿

土地流轉是對土地的使用權進行轉移,對于發展家庭農場具有重大的意義。土地流轉包括轉出和轉入兩方面,本文只對農戶轉入土地意愿進行分析。在與二人訪談調查之后,發現農戶的土地轉入意愿是肯定的。曉鳙村的A之前在外地打工,看到家鄉旅游發展勢頭好,回到村里經營起家庭旅館,家庭農場的大好前景讓他對家庭農場的期望很高,希望從本村村民手里轉入土地發展家庭農場。但是出于自有資金不足,且無力進行貸款,目前沒有能力轉入土地發展家庭農場。村里的B現在擁有一個200多畝的家庭農場。他自有土地只有6畝,其余土地均從本村村民手中轉入。他從2010年開始轉入土地,目前家庭農場土地均為梯田,且都種植茶葉,品種單一,B表示在未來有擴大規模轉入土地的意愿。

2. 農戶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

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的鄉村,旅游業發達早已經深入人心。旅游可以為農戶帶來額外的收益,但是在訪談調查中發現農戶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既有肯定也有否定。當問到他們是否愿意在農場上發展旅游讓游客前來參觀體驗時,受訪的二人中回答相反。A看到旅游可以帶來可觀收入,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很強。B考慮到游客對家庭農場造成一定破壞,期望低而不愿意發展家庭農場旅游。

(四)影響因素分析

在前文里可以看到農戶在本地區轉入土地的意愿很強烈,而對于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更是因人而異。農戶的意愿是心理過程必然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通過對農戶的訪談調查收集到的信息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出對農戶意愿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文化程度、戀土情結、土地特征、農戶對旅游的認知度、政府及其政策、資金問題。

1. 文化程度

農戶的文化程度即農戶的學歷,代表著農戶現有的知識技能水平。文化水平可以作為農戶吸收新知識、技能、信息能力的衡量標準。農戶的文化程度越高,吸收新知識、信息、技能的能力就越強,信息掌握充分對國家政策了解更為透徹。對旅游及土地流轉和家庭農場等信息的接納吸收更透徹,農戶轉入土地并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就越強,反之則對農戶意愿產生阻礙作用。

“現在像我們這個年紀的人都沒什么文化,村里大學生、研究生都有但人家有能力都在外地發展,我們沒啥文化的人誰會去在意那些信息,看看就行了。就像你說的婺源旅游發展的很好,但我們又不怎么了解旅游。政策不是給我們看的,上面怎么說我們就怎么做?!薄狟

2.農民的戀土情結

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系統在不斷地發展完善,但是廣大的農村社會保障系統相對落后。另外,農戶受傳統小農意識的制約,對土地的依戀程度很大,脫離土地有一定困難。農民的戀土情結以及社會保障系統不完善使得廣大農民不愿把土地流轉出去,同時也使有轉入土地意愿的農戶不能獲得足夠的土地,從而對農戶轉入土地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產生消極影響。但是在訪談中發現已經發生過流轉的土地上,土地流轉年限卻很長。

“你說把土地轉出去是好,可村民他這個意識轉不過來。你就說到我們這里來開發旅游的那個旅游公司來說,旅游開發有錢賺,村民樂意把土地流轉給旅游公司而且村委會也支持,簽訂的合同是40年。但村民看到的短期利益,剛搞旅游開發現在沒錢賺,村民就不想轉土地了產生糾紛。村民吵鬧也沒用,合同都簽了。而且轉給旅游公司的田都是些不怎么好的田,說到底還是農民的那種思想放不開?!薄狝

“我現在種茶葉的200多畝梯田都是從本村轉過來的,簽的合同是25年,我想再簽長一點時間,村民就不愿意了,這些土地相對來說都是不怎么好的土地或荒地,好的土地農民不愿轉給你?!薄狟

3.土地特征

土地特征主要包括土地地形、田塊大小、肥力、水源等。土地平坦、田塊大、水源便利的土地農戶可以進行機械化耕種,對土地的日常管理也方便,農戶轉入土地的意愿就越大。受訪地區的土地90%以上是梯田,田塊不大,水源不便,使得農戶轉入土地的意愿有所降低。

“平地都不多,婺源的平地都不多,像我們這里都是梯田,最大的田還不到一畝,小的田就一點點,沒有辦法搞機械都靠人工去種植,人工成本大,不賺大錢那還差不多?!薄狝

“梯田為主,水源不好,所以說這里全是山區,這里水源不好。你說的政府修水利也不是說沒有,有些梯田那個山坡本來就沒有水,那個梯田最起碼有50%就是靠天吃水,那個梅雨季節山上可能有一點水出來。水源不好種東西?!薄狟

4.農戶對旅游的認知度

旅游在現代是個很普遍的現象,涉及各行各業。對旅游的認知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戶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也影響農戶轉入土地的意愿。對旅游的認知度與農戶轉入土地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呈正相關的關系。在訪談調查中發現農戶對旅游的了解比較片面,主要集中在旅游促進收入增加以及游客造成破壞兩方面。旅游對農場造成破壞會降低農戶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而旅游帶來收益的增加會增強農戶轉入土地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

“婺源旅游發展好,但不了解旅游,我們那個怎么了解,都是老百姓怎么能跟你們比呢。游客到我們這里旅游要吃要喝要用,老百姓的東西都是自產自銷就可以賺錢。你說的發展農場旅游讓游客來參觀體驗,這個不想。我那個茶葉可以上市的時候最起碼一千多塊錢一斤,游客踩壞了難說?,F在游客有的素質不高,清明節的時候油菜花開了,有的游客踩壞摘掉油菜花,大多數游客還是好的?!薄狟

“發展家庭農場有收入旅游它也有額外的收入這是好事。在靠近篁嶺那邊的馬路旁邊有一塊山地是我的,打算旅游開發后在那里種樹搞點養殖,搞搞休閑家庭農莊之類的。在靠近景德鎮那邊,我妹妹嫁到那里,有個百多畝的平地,儲水庫、水溝,道路都有,可以機械化種植,想在那里搞個家庭農場發展一下旅游。但是我們現在沒那么多錢投資,搞不了?!薄狝

5.資金問題

從農戶轉入土地的租金看,調查的地區土地流轉方式是反租倒包形式單一,反租倒包必然產生租金問題。筆者走訪的地區的土地流轉租金即當年國家保護價下400斤稻谷折合人民幣。理論上土地租金越高農戶轉入土地的意愿越低,反之意愿越高。走訪的農戶覺得土地的租金偏高使得轉入土地的成本大,受訪者不愿意轉入更多的土地。另外從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投資來看,發展家庭農場旅游需要轉入大規模土地,同時要完善農場道路、接待、通信等基礎設施,投資大。而農戶的資金嚴重缺乏使得無法完成這些投資,削減了農戶轉入土地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

“其實我搞這個家人都不支持,投資太大收益時間太長。有錢的人這樣搞倒沒關系像我們這樣沒錢就不行,這邊賺那邊馬上就要花出去壓力就大了。我今年從金華那邊買幾百棵桂花樹苗進來請人種下去就花了三萬多塊錢。我弟弟他看中了也想搞,他也是沒錢,到人家那里轉入土地。資金不足也搞不了,比如說你租別人的田種上一百畝,每年的租金你都受不了,種上個十幾年租金都要付個百八十萬?!薄狝

“我給村民的租金每畝是當年國家保護價下400斤稻谷折合人民幣,租金高了。你說的擴大規模發展旅游,這樣跟你說吧,現在不管搞什么企業也好種植也好你那個規模越大越好,擴大規模要擴大投資,發展旅游也要更多投資,人的精力就這么多,那樣搞的話精力就跟不上,投資也跟不上?!薄狟

6.政府及其政策

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是支持鼓勵農村土地流轉,旅游引導家庭農場模式創新發展。但最終還得從農戶的角度看農戶對政府及其政策的信心。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鼓勵土地流轉發展家庭農場,2014年“兩會”聚焦旅游引導家庭農場模式創新,這些無疑對發展家庭農場旅游及農戶轉入土地意愿有促進作用。但是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農戶對政府及其政策缺乏信心。農戶的信心不足使得農戶不愿轉入土地發展家庭農場旅游。

“對政府的政策不是很了解,再說政府的政策多變,每一個國家領導人上臺都有自己的風格,政策法律也跟著變。像人家美國一部法律用幾百年。國家政策是支持土地流轉發展家庭農場旅游,但現在辦事沒關系還是不行?!薄狝

“政府每年都有政策都是好的政策,我轉入的200多畝土地,當時應該是中央財政補貼的二千多塊錢,但是縣里鄉里那些操作的有的收管理費操作費,除了那些東西就一級一級減少最后到我手上就只有一千兩百塊了,有的事情沒法說的?!薄狟

7.社會網絡關系

在土地流轉中,社會網絡關系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有血緣關系、宗族關系的,在土地流轉時比較方便,轉入的速度較快且遇到的困難也較少,同時關系較好的農戶之間土地流轉也相對較容易,社會網絡關系在一定程度影響著農戶土地的轉入。

“其實,在轉入土地的時候,要看關系,關系好的,容易商量,別人也不太會故意找你麻煩,簽訂協議也比較快,特別是親戚之間,一般開口了,親戚之間都會相互幫忙,想我就有30畝地是由親戚朋友轉入的?!薄狝

“我有一次,在轉入土地的時候,那個農戶死活不讓,但是塊地對我的很重要,對我的農場來是不能缺的,后面沒辦法,找一些好朋友幫忙,剛好有一個姓王的朋友,和那個農戶關系也好,最終經過王姓朋友的協調,那個農戶還是把我轉給我了?!?——B

三、研究結論

影響家庭農場旅游發展土地轉入的因素眾多,根據上面的研究分析,主要還是文化程度、戀土情結、土地特征、政府及其政策、農戶對旅游的認知度、資金問題以及社會網絡,這些都從不同的方面對土地轉入產生影響。

文化程度以及對旅游認知會直接影響農戶對于家庭農場旅游的看法,例如是否有開發旅游的觀念與想法,對于旅游是否很了解等;戀土情結會直接影響到土地的轉入,導致農戶不想也不敢將土地轉出;土地特征也會影響土地轉入,好的土地農戶不愿意進行流轉;政府及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農戶起到指導的作用;土地流轉是需要大量資金,因此資金問題會直接影響到土地流轉;同時社網絡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成土地的轉入。

四、對策建議

為了促進農戶轉入土地順利進行,推進家庭農場旅游的發展,提出以下對策。

(一)政府引導

政府要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實事求是,提升農戶對政府及其政策的信心。政府的政策制定要切實以廣大農戶的利益為出發點。對于土地租金政府可以加大對土地轉出農民的補貼力度,同時減少土地租金降低轉入土地農戶的成本。政策執行者要實事求是把政策落到實處,把國家對農民流轉的補貼全部落實到位。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大到基層監察的力度,防止腐敗發生。農戶對政府及其政策的信心提升了,土地流轉及發展家庭農場旅游才能有良性循環。

(二)發展教育事業及技能培訓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升農民文化水平,鼓勵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回到鄉里、支持鄉里發展。國家要給當地建立一個完善的小學到高中及技術學校的完善教育體系,扶持當地的教育發展。另外對農戶進行相關的知識技能培訓。針對不同農戶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培訓,適當的理論知識培訓同時對農戶進行手把手技術教導,采用看視頻和實地教導為主。另外也要配備相關的文化技術專員,隨時對農戶經營家庭農場旅游進行專業指導。同時普及旅游方面的知識,定期舉辦旅游知識展會。只有教育事業發展文化水平提高才能擺脫小農意識的束縛。農戶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才能更好地經營家庭農場旅游。

(三)完善社會保障事業

廣大農村的社會保障系統相對不完善,農民仍把土地當作基本生活來源保障。因此要支持農村失地人口再就業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建立包括農村失地農民、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和其他農村人口的養老保障制度。鼓勵年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讓農民從土地上分離出來,不讓農民的戀土情結阻礙土地流轉及家庭農場旅游的發展。

(四)拓寬資金來源,規避風險

拓寬農戶的資金來源渠道,建立風險規避制度。國家要對農戶進行資金支持,多渠道低成本,扶持農戶土地流轉發展家庭農場旅游。地方上要建立家庭農場旅游經營風險基金,縣、鎮財政每年根據經營情況,從財政支農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對因自然災害等給農戶造成的損失給予補償。

(五)完善基礎設施

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把曉鳙村的鄉村公路拓寬為雙車道增大公路通車能力。開通公交車方便當地居民及游客進出。同時豐富當地的各種物資,鼓勵家庭旅館發展,加大當地的游客承載量。另外,要完善平地良田地區的水利系統,在現有水塘及合適的山谷地區建設儲水庫,解決土地靠天吃水的現狀。針對梯田為主的特性,為當地配備小型輕便的農業機械并給與適當補貼。

(六)進行社區營造

建立良好的社區關系,構建良好的社會關系網絡,營造社區文化,進行社區建設,能夠為農戶之間的交流合作營造良好的環境,有利于農戶建立良好的關系網絡,促進其交流合作,不僅能夠構建社會網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直接促進旅游的發展。

五、結束語

土地流轉以及家庭農場旅游在國內已大量出現,尤其在經濟發達的省市如上海、浙江等,國內也有大量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本文根據對婺源曉鳙村選取的兩位農戶進行訪談調查,提供實例,看到在旅游發展初期,農戶轉入土地發展家庭農場旅游的意愿,發現問題并提出對策,但本文仍存在瑕疵,首先選取的樣本僅是婺源的一個農村,因此得出的結論可能不適用其他地區;另外,由于筆者首次使用訪談法,對于訪談法的一些要點和注意事項可能沒顧及全面,且訪談法的相關技巧運用不是很好,可能使得訪談內容不全面、信息材料搜集不全;再次,筆者對于土地流轉相關法律的立法問題的研究不夠透徹,由于對法律知識的欠缺,關于土地流轉的法律問題,缺乏深度,具體細節也有待深入研究。同時本文將鄉村旅游與農戶土地流轉意愿進行研究,這是一個創新點,近年來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很少,拓寬了鄉村旅游的研究視角與內容,其次本文涉及到的社區營造將會是未來鄉村旅游發展的趨勢,通過社區營造來發展鄉村旅游將會成為熱點問題。

參考文獻

[1]曾蕓.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以貴州屯堡地區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第27卷總第118期),127-132.

[2]OPPERMANN M.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3]BRAMWELL B,LANE B. Editorial[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9,7(3/4):179-181.

[4] REICHEL A,LOWENGART O,MILMAN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5):451-459.

[5]杜江,向萍.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旅游學刊,1999(1):15-18.

[6]郭煥成,劉軍萍,王云才 觀光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00(2):119-124.

[7]何景明.國外鄉村旅游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3(1):76-80.

[8]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3):12-19.

[9]白聰霞.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探析[J].山西建筑,2012,38(2):16-17.

[10]笪玲,張述林.城鄉統籌旅游實驗區的動力機制研究———以重慶市璧山縣為例[J] .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8(5):477-480.

[11]劉麗君,郭宏杰.我國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6):6907-6908.

[12]李德明,程久苗.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5,21(3):84-87.

[13]張安錄,毛衡.農地城市流轉與土地一級市場均衡[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0,34(2)

233-236.

[14]谷樹忠,王興杰,魯金萍等.農村土地流轉模式及其效應與創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

劃,2009,(1):1-8.

[15]王玲燕,邱道持等.重慶市忠縣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化程度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09,

25(17):326-330.

[16]何立勝,黃燦等.土地流轉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協同改革[J].農村經濟,2011,1:86-90.

[17]溫鐵軍,農民社會保障與土地制度改革[J].學習月刊,2006,10:20.

[18]林翊,林卿.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保護農民土地權益[J].557-564.

[19]白家亮,王海梁.失地農民權益保障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商界,2010,1:283-289.

[20]周楊.我國土地流轉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關系研究[J].經濟管理,2014年第11期(總527期).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Willingness of Rural Tourism Farmers about Land Transfer--Case Study of Xiaoyong Village in Wuyuan County

RUAN Wenqi; YANG Meixia; LI Hongbo

(College of Tourism,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我國會計發展改革探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就陸續發現當時的政府會計已經滿足不了其政府對于會計信息的需求,紛紛揭起了對本國政府會計改革的浪潮。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政府職能角色的轉換以及國外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現有的政府會計體系已經不能更加有效的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更好的適應國際環境的要求,因此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勢在必行?;诖?,本文對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分別從三個角度進行了思考,即從縱向、橫向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逐一思索。從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動因開始分析,然后借鑒美國政府、英國政府和新西蘭政府不同的改革路徑,以便更好的服務當前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

關鍵詞:政府會計;改革;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

前言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共中央關于深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都提出了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增加預算透明的概念,這些都說明我國對政府會計的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對于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既是為了加強公眾對財政透明的監督力度,也是為了更好的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情況。西方國家對于政府會計的改革給我國的政府會計改革起著模范的作用,促進我國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合理的政府會計體系。

一、政府會計改革的縱向思考

我國政府部門為了增強財政的透明度、提高公共管理水平,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政府會計體系。目前,金融危機沖擊著各國財政,而我國的政府會計體系也存在著一些漏洞,這些漏洞嚴重限制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府的調控作用。因此只有對這些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政府會計體系。

(1)經濟環境要求政府會計不斷的改革

從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程度的比例不斷提高,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政府和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分工逐漸明晰,財政集中分配的資源比重下降,財政對經濟的間接調控作用大大增強,而政府的會計體系卻與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協調的現象。這些都要求著我國政府要與不斷發展的經濟環境相統一。同時我國正在不斷的加快政府會計改革的步伐,使其達到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2)社會環境要求政府會計不斷的改革

一直以來,我國政府會計的核心在于保證政府職能的順利體現,并沒有充分考慮到政府會計信息是否能夠反映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也沒有從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慮。目前我國政府會計信息的問題包括公開程度不高,社會審查力度不足。但是隨著人們的民主意識逐漸加強,社會對政府透明度的要求也隨之愈來愈高。

二、政府會計改革的橫向思考

在目前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的政府會計體系應該積極的向國際先進體系相靠攏,選取成功的經驗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努力讓我國政府會計體系與國際相統一。但是不同國家改革路徑的選擇是要充分考慮到各國自身環境的影響,也要考慮到所處的國際大環境的影響。本文通過以下三個國家政府會計改革路徑的分析,對我國的政府會計改革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美國

美國目前采用的是修正的收付實現制。而目前美國的政府會計體系已經處于比較成熟的狀態,在修訂和完善其預算報告和財務報告時都要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美國也是逐步對政府會計制度的具體項目實施改革,實現了職責的重點從財務預算的控制及管理到完成政府公共責任的轉化。其中各級政府會計改革的成功要依賴于各個方面,比如政府自身的公開力度,社會的監督力度等等。在美國政府會計改革的過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出現過一些問題。如政府會計所反映的法律強制性還不夠強,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的過程不夠嚴謹。還有準則制定內容上的長期爭執以及執行力度上的拖沓,都使美國的政府會計在改革中還存在有待完善的空間。

美國也對其預算管理制度前后實行了七次以上的修正,不斷的與政府會計的管理制度相匹配①。美國預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指出了預算管理體系和政府會計體制的改革是相互依靠的。因此要想優化我國的政府會計體系,必須先對我國的預算管理體系進行改革。

(二)英國

英國的政府會計采用完全的權責發生制。英國政府在《政府資源和會計法案》中要求政府部門會計和預算報告將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標志了英國政府會計核算制度改革的成功。但是英國政府仍然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慣例,包括對一些項目仍然使用收付實現制。

英國推行的也是漸進式的改革之路。在改革的過程中,英國政府改革的方法是從周邊的地方政府機構到中央政府,從部分非核心的單位到核心單位,分層逐步加大權責發生制的改革范圍。英國政府認為對于政府會計的改革,只有對基礎部門改革完成后才能一步步完成改革的目標。

(三)新西蘭

新西蘭是第一個在政府會計的財務報告中使用權責發生制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較早引入權責發生制制度的國家。然而,新西蘭政府在對政府會計體系的改革過程中,并沒有對收付實現制完全的否定。在對現金流動監控十分嚴格的項目進行確認時,仍然支持使用收付實現制。新西蘭政府也對其會計計算機系統進行了改革,可以同時錄入權責發生制和現金收付制,也從側面保證了對于政府會計改革的順利完成。

綜觀各國政府會計的改革,本文所選取的三個國家政府會計的改革是三個不同的方式,但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并且也代表了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改革方向。美國政府選擇的是一條從現金制到修正的現金制再到修正的權責發生制的漸進式改革之路。按照目前的改革方向來看,美國的政府會計核算制度很有可能演變完全的權責發生制,甚至會發展到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的預算報告和政府會計管理體系。英國政府選擇的是一條自下而上的漸進式改革之路,首先確定了基礎部門的改革成功,再對中央部門進行改革。因此在對政府會計的改革過程中上,英國和美國都花了較長的時間才完成對政府會計的改革。同英美不同的是,新西蘭則采用的是一條快速簡短的改革之路,直接將權責發生制作為預算管理與政府會計體系的核算基礎。美國的這種選擇也是歐洲大陸部分國家所選擇的改革路徑,但不同的是,它選擇的實現方案是通過調整年末財務報告來實現的。我國香港地區改革的路徑幾乎與美國相一致,也是從年末調整財務報表入手,以此作為其改革的起點。加拿大等國則選取了英國的改革路徑,澳大利亞則與新西蘭的改革路徑是大體相當。

三、政府會計改革的方向思考

上文對我國政府會計改革中的動因進行了分析以及一些西方國家在改革中對路徑的選擇,都為我國之后政府會計的改革做了良好的鋪墊。面對這些先例,我們要積極的思考和探索我國政府會計之后的改革所要選擇的路徑。下面分別從法律的完善、權責發生制的引進、西方國家的借鑒以及準則的制定四個方面對我國政府會計改革方向進行了思考。

(一)法律的完善

政府會計是對公共部門資金流動的具體反映,而合理的政府會計體系應該把預算管理機制作為其體系的核心。為了更好的完成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與國際經濟環境更加的適應,我們就必須對應調整現存的有關法律,利用法律的強制性加快政府會計在我國改革的步伐。

在我國政府的資源配置中,市場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而政府部門則是作為社會管理人員這樣一個角色。同時政府相應的要制造出適合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為民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這些都要求政府提供準確的、有效的、完整的財務報告,以此能夠反映出其財務的收支狀況。對法律法規的完善,包括對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目標、具體措施、成果等方面都進行詳細的規定。只有依靠法律的強制性才能夠對政府本身和部門官員形成限制,從而對他們產生改革的壓力,真正意義上保證會計改革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二)準則的制定

我國的政府會計體系一直在不斷的改進,會計準則也將逐漸從系統模型轉換到標準模式。因此在實施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之前,首要的目標就是頒布一系列完整充實、有條有理、概念清晰的政府會計準則。

我們應該大力整合一些制定會計準則制度的組織部門機構。參照國際公認的做法,成立一個權威性的會計組織,并由這個組織統一修訂并頒布政府部門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依照我國《會計法》的規定,由財政部統一修訂和頒布我國政府部門的會計準則。由于政府部門會計準則的修訂并不是一項簡單的事情,所以為了確保準則能夠達到高質量的標準,我國財政部可以專門成立政府會計準則制定、修正等工作,確保我國政府會計準則的高質量及高效率。

(三)權責發生制的引入

目前,我國政府會計已經引入了權責發生制,但只是籠統的表述,具體在什么行業,什么情況下必須使用權責發生制,新準則中未做具體規定。因此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下一步應該繼續擴大改革的范圍,在預算報告和財務報告中使用收付實現制矛盾較為突出的項目,變為改革的核心對象,逐步采用權責發生制。

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結合使用同樣也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讓政府整個的業務活動在不同的核算制度中得到詳細完整地反映。本文認為我國政府會計對于權責發生制改革應該分階段逐步進行:即從我國目前的修正收付實現制,先順利過渡到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在各方面都成熟之后開始使用完全的權責發生制。

(四)國際經驗的借鑒

就目前對西方國家政府會計的發展之路來看,對于政府會計核算制度的改革已經成為了國際新潮流。由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要不斷的完善我國的政府會計管理制度,更好的實行公共部門的服務責任。我國要加強與其他國家的交流,推動本國政府會計的發展進程。

從國外的成功經驗可以知道,不管是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我國擁有自己的特殊的國情,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國際的通用方法,在借鑒的基礎上應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實際國情以及經濟發展的特征,平穩的推動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我國的政府會計改革是一個系統的改革工程,并不具有“一蹴而就”的改革水平,我們必須依靠我國特有的國情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政府會計體系,采取一條中國特色的改革之路。

結論

通過對我國現行政府會計的思考,以及對于美國政府、英國政府和新西蘭政府三個典型政府會計改革的方案分析,本文認為我國政府會計改革已經刻不容緩。而目前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方向和具體的措施都還沒有得到明確,因此我們只有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上,逐步探討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方針。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它需要經過多方面的協調,多方利益的涉及,并不是一步就能夠完成的。本文通過對我國法律的完善、會計準則的修定、權責發生制漸進式的引進以及國際經驗的借鑒這四個方面對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提出了一些的看法。

總之,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革仍要與時俱進,努力探索,不斷完善。只有不斷的改革才能夠使我國的政府會計走上一條真正適合我國國情并且科學規范的改革之路,也才能夠使我國的政府會計真正與國際接軌,日益成熟。

注解:

①王穎.淺談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與政府會計改革的互動發展[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02)

參考文獻:

[1]賀敬平.制度變遷視角下的政府會計改革路徑選擇[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77-80.

[2]陳璐璐.英國政府會計管理與改革情況及對我國的啟示[J].會計研究,2007(12):24-30.

[3]劉光忠.關于推進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若干建議[J].會計研究,2010(12):11-16.

[4]馬麗亞.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策略與建議[J].商業會計,2013(09):01-02.

[5]付明巖.我國政府會計報告披露現狀及改進意見[J].時代經貿,2013(13):01-02.

[6]張文星.政府會計確認基礎改革模式的選擇[D].江西:江西財經大學,2009:73-82.

[7]楊莉萌.對我國政府會計權責發生制改革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3(05):02-03.

我國會計發展改革探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是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文化變遷的需要。當今時代,科技迅猛發展、知識日新月異,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問題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需要課程改革。而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對人的知識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推進高中課程改革,才能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真正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并為高一級學校培養人才奠定基礎。新課程標準對物理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與要求。具體到課堂,必須重新建構新的教學方式。針對如何在利用物理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合作性與自主性,本文從認識新課程的變化,到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進行探索。

【關鍵詞】:認識課改 課堂教學 探索實踐

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說應該促進我國基礎教育從傳統的基于工業化社會的教育向信息化社會的新教育轉向,在強調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的同時,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人文教育和個性化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中課程必須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重新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

一、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突出變化

新的高中課程與以往的課程相比較,最核心的轉變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其最重要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高中課程改革方案確立了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力求從根本上扭轉應試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又強調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比較好地闡釋了新世紀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具體表現如下:

(一)、課程功能發生了轉變

針對以往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高中新課程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要將學習過程變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舉會做人的過程。打破了傳統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價值取向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改變了以往教學大綱要求過高,教學內容“繁、難、偏、舊”的情況,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課程結構發生了轉變

在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調整的基礎上,與以往課程多是由學科構成不同,建立了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組成的課程結構。

(三)、課程內容發生了變化

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而是從高中學生發展的需要出發,結合社會和學科發展的實際,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知識,課程內容既要體現其時代性,又要反映其基礎性,同時還強調選擇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

(四)、課程設置發生了轉變

高中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組成,研究性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

(五)、課程實施發生了變化

以往教學大綱關注的是教師的教學,缺乏對課程實施特別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新課程實施致力于學生個性成長。學校要提供課程設置說明和選課指導手冊,并在選課前及時提供給學生,鼓勵學生在感興趣、有潛能的方面選修更多的模塊,使學生實現有個性的發展。新課程方案還要求學校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內現有課程資源,保障高中課程更有個性。

(六)、課程評價方面發生了變化

新課程方案要求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給予學生更大的生長空間,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

二、課堂教學方式探索與實踐

新課程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在嘗試使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科書物理》(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下簡稱人教教版《物理》))的實踐過程中,筆者領悟到,必須重新構建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方式。新的教學方式要充分激發學生思維,尊重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創造快樂氣氛,以學習方式的改變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讓學生學會學習。對此,下面以 人教版《物理》為例,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構建“引導—探究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的創造性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指出,新的課程改革的目標是:高中物理課程要立足于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所必需的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新的課程改革目標和新教材的出臺無疑對作為素質教育主戰場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一定要放手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實現教育過程中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引導探究式教學方法含有發現教學方法的成分,本質上屬于發現式教學方法。它保持了發現式教學法有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有利于發展學生能力和培養科學態度等優點,同時改進了發現法耗時長、不經濟的缺點。引導—探究式教學更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活動(兩個重要的要素:一是學生自主探究,二是教師指導下)。它的一般活動程序為“引導—探索—整理—評價”。人教版《物理》中,有很多教學內容都要求采用引導—探究式教學。例如:該教科書把“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放在一般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之后,試圖展現“從一般到特殊”的人類認識規律。在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的過程中,該教科書又分為兩節“伽利略對落體運動的研究”和“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人教版《物理》改變了以前、舊教科書“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狀況,強化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課程內容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調查與實踐,更有利于教師實施創新教學,也為引導—探究式教學方法在新教材中的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引導——探究式教學方法是實施創新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途徑。

(二)、構建“開放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的合作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課堂教學強調個體“機械接受”現狀,倡導“有意義接受”與體驗、研究與發現、獨立自主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收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取決于教師“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取決于教學過程中的開放度“開放式”教學方式適用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物理課堂,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開放式教學方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通過學生主體的主動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師的幫助下而獲取知識或科學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目標是培養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和思維來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極大地激發,思維的獨立、研究技能和創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養。

開放式教學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合作性。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生前說過:“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不教”開放式教學改變了學生“等、靠、要”的被動情形,學生在這種教育氛圍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歷練,為其終生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開放式教學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與合作性。美國人文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提倡“圓桌教學”,即打破講臺與課桌的界限,師生間平等、民主地探討問題,師生之間彼此平等、和諧、融洽地教和學。在開放式教學這種環境中,教師不再是“權威”,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教師應善于聽取學生的不同見解,鼓勵和肯定學生的發言,使“一言堂”的教學方式變為活潑、生動、積極的探究式教與學。

開放式教學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創造性和批判性等優良品質,掌握了正確的科學方法。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景下,學生積極探究,學習情緒處于最佳狀態,通過探索知識的奧妙來嘗試成功的甜蜜,從而使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更大程度地挖掘學習潛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電流表的工作原理”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上,按傳統教法,只需對電流表的結構特點及其線框通電時所受力矩知識進行詳細介紹,再通過習題訓練,使學生理解并掌握,這就偏離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人教版《物理》,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基礎知識扎實的特點,布置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要求他們自己預習了解電流表的結構和特點,找出不理解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相應看法繼而做出初步的探索。在課前查閱學生們的預習作業時,發現學生們提出了大量問題(l)為什么電流表中線框處的磁場不是勻強磁場而是均勻的輻向分布的磁場?(2)電流表的刻度是均勻的,為什么歐姆表的刻度不均勻呢?允許通入的電流不能超過Ig由什么來決定?電流表有沒有一定的內阻Rg,它的內阻由什么來決定等。

針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筆者組織他們分類進行了探究(l)自行拆開電流表,對照掛圖觀察、剖析電流表的內部結構;(2)探究矩形線框在勻強磁場與均勻的輻向磁場中所受的磁力矩有何不同;(3)啟發指導學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導電流表工作原理等。這堂課從開始到結束,氣氛十分熱烈,學生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實驗設計及實施過程中來,讓學生從觀察、提問交流到探究,真正體驗學習與研究的過程,教學效果很好。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分工合作、交流討論的團隊精神;另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好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思想。

開放式教學更大程度地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性,這種參與不但在課內也要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學習了“摩擦力”后,同學們對教材中介紹的汽車剎車系統ABS防抱死問題很感興趣。筆者抓住機會,因勢利導,組建了一個研究小組,指導他們查閱資料,設計并開展有關實踐活動,幫助他們到汽車維修站觀察分析,并請維修師傅讓他們乘兩輛不同剎車系統的車,以相同情況行駛時急剎車得到第一手數據、體驗,處理試驗數據,撰寫報告。他們在研究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學會正確認識自我,挑戰自我,既培養了人際合作精神,促進了學科教學的多元化發展,又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也充分認識到現代科技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對人類的保護,激發他們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構建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普遍應用,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的全面改革。網絡環境的優勢是培養學生能夠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與同伴交流合作研討問題的能力,加強物理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筆者在實踐中選用下列特點的課題設計相關課件:(l)網絡環境有較多的信息,而書本的信息遠遠不夠的;(2)有大量音像資料和模擬實驗資料便于在屏幕上建立情景,適宜自學,適宜合作學習,適宜進行研究性學習的;(3)時空上需要擴充、深入,而學生無法或無條件在課堂動手或操作實驗的;(4)應用性強,較多聯系社會、聯系生活知識的;(5)動態過程比較繁雜,需要對錄像或模擬動畫認真仔細觀看、分析、獨立思考和抽象思維的。

高中物理的理論教學一直是圍繞許多物理教師的難題。例如,在原子結構部分,由于微觀粒子及其內部結構不可感知性,多數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如關于“氫原子的電子云”的教學,筆者曾用過課本上的圖片來解釋,也用過相關模型進行直觀教學,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前者學生會誤以為電子的運動有一定軌道,后者則會讓學生認為原子是一些實心的幾何體。為此,筆者通過搭建學習數字平臺、提供原創作資料庫、整合各種網絡資源、設置導航提示、準備必要的導學說明、設立廣泛的交流空間、對學習效果在線評價、建立“研究性學習”的窗口等,制作了網絡課件《核外電子的繞核運動》,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動畫模擬,學生能真正體會到一種不同的速率下的視覺印象,并能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選擇相關內容學習、探索,真正認識和理解電子運動的特點及描述的方法。

由此可見,網絡環境下采用自學交互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具體程序為:學生用網絡課件自學→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基礎進行個別物理學習、分析和總結→學生與學生之間單向通信交流并可得到教師的個別指導,達成自我意義建構→用習題進行在線檢測,鞏固和深化新知。它的顯著特點:利用學生對學習的主動參與、自主控制、自我探索,使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學習進程,以獲得積極的學習情感。

筆者認為網絡環境比較適合以下課程類型的教學,例如,微觀物質結構及其運動的模型、難以實現的實驗模擬以及對物理原理理論解釋的模擬等。又例如,在“平拋物體的運動”的教學中,平拋的規律是教學的難點。為此,筆者根據人教版《物理》,利用了flash課件,幾何畫板模擬平拋過程,列表分析平拋運動過程中速度、位移的變化情況,并同步求出對應的函數關系。這樣,復雜的過程簡單化、形象化了,課堂氣氛也生動起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變得敏捷而深刻。

我國會計發展改革探究論文范文第5篇

1 高校會計運行環境呈現新變化

1.1 高等學校管理自主化

隨著高校擴招, 高校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 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 確保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是當前大多數高校不得不面對的首要問題。當前, 政府部門對高校辦學的干預和直接投入越來越少, 高校作為獨立法人的辦學自主權日益擴大。高等學校在專業設置、課程改革、招生計劃、機構設置、管理體制、人事工資、資金分配等諸多方面已經擁有相當多的自主權力。所有這些業務活動的價值方面都應該通過會計信息得到綜合反映, 以使高等學校管理當局通過對這些價值信息的分析, 實現科學決策、有效管理。為此, 高校必須改進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1]。

1.2 高等學校資金來源渠道多樣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 政府撥款占高等學校全部資金的比重逐步下降, 學生學費已經成為高等學校經費的重要來源。此外, 高等學校還不斷謀求企業贊助、社會捐贈、校企合作、科研開發、社會服務等多種渠道的資金資助。隨著國家政策的放開, 高校也大量利用銀行信貸資金、接受投資機構的投資基金等現代融資手段, 從而涉及長短期貸款、接受外部投資等非事業單位會計業務?;I措資金的多元化格局已經形成, 各方經濟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化、多樣化[2]。

1.3 高校投資意識不斷增強, 投資活動多元化

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和知識產權專利化, 高校出資創辦實體、公司、實驗基地, 以及為企業提供研究、開發勞務等經濟活動十分活躍, 由此給高校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帶來了新的考驗:如何對這些高校投資活動進行日常核算, 與之相關的股東投資、投資收益分配、合并會計報表等諸多具體業務又該如何處理。實際工作中, 高校財務人員按照自己對財務制度的理解進行操作, 會計處理方式不盡統一, 形成的會計信息的內涵也不一致, 容易產生投資誤導。

1.4 高等學校辦學趨勢國際化

隨著我國的進一步開放, 中外合作辦學、合資辦學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將越來越多, 高等學校辦學呈現出國際化趨勢, 這就要求我國高等學校會計與國際接軌。

2 現行高校財務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高校會計運行環境出現較大變化, 現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已經不能滿足高校財務管理的需要。具體表現如下。

2.1 會計報表體系不完善, 信息披露不全面

現行高校財務制度對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比較籠統, 大部分高校披露的會計信息也很粗淺, 有些甚至沒有披露, 不利于會計信息的閱讀、理解, 也會影響管理層的決策。如高校財務制度要求報送的財務報告中未要求編制現金流量表, 而實質上高校采用的收付實現制恰恰是以現金流入和流出來確認本期收入和支出, 未編制現金流量表, 無法及時掌握高校某個時期內現金的流向、變化狀況等信息[3]。

2.2 會計主體多元

現在高校都有兩本賬, 一本是財務賬, 核算基本收支和專項情況;一本是基建賬, 核算基本建設投資情況?;ㄙ~游離于財務賬之外, 造成一個會計主體有兩套賬務, 兩套報表?;ㄙ~游離于財務賬之外, 教育經費的主體與基建經費的主體分別核算, 不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的財務狀況。上級主管部門和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不能完整、準確地掌握高校財務信息。另外, 由于我國高校會計制度中沒有在建工程這個科目, 所以只有當工程竣工決算后才能反映到事業單位的資產負債表中。有的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 但未辦理竣工決算手續, 不作為高校的固定資產核算, 這樣導致高校會計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經濟資源。

2.3 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價值體現不準確

現行高校財務制度規定, 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 而是以提取“修購基金”的方式來解決維修與更新資金。然而, 修購基金是以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的一定比例進行提取。修購基金不是固定資產的價值轉移, 而固定資產科目本身以原值入賬導致資產的實際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相背離, 造成了資產信息的嚴重失真, 不能真實反映高校的資產狀況, 不能根據高校辦學的實際需要科學、合理地對資產進行更新或重置, 并且一旦需要更新或報廢, 由于缺乏可靠的依據, 往往憑主觀判斷, 要么提前報廢造成資產浪費, 要么因經費緊張遲遲得不到重置, 隨意性較大。此外, 無形資產是能為使用者提供某種權利的資產, 由于不具有實物形態, 其價值確認尺度更加難以把握, 加之不進行攤銷或重估, 隨著社會變遷和技術革新, 其賬面價值保持一成不變顯然有失公允[4]。

2.4 未進行成本核算, 投入和產出無法相匹配

目前, 高校的會計科目仍按照政府收支分類設置, 支出分為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基本建設支出等12類, 沒有成本類科目。而當今高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和巨大的資金壓力, 與企業有著越來越多的相似點, 同樣需要開源節流, 注重管理。高校要想在競爭中取勝, 就必須同企業一樣重視經濟效益, 要采取既經濟又有效的辦法培養出高質量人才。落實到財務方面, 就是一個人才成本核算的問題, 現行高校財務制度未要求對其進行成本核算, 就無法將經濟資源投入與相關的產出相匹配, 不利于高校的長遠發展。

2.5 無法提供高等學校資金安全指數信息

高等學校擴張發展中的融資行為, 使金融機構自始至終關心高等學校的資產、負債類別、質量和結構, 并通過這些指標分析高等學校的資金安全狀況, 評價高等學校的長短期償債能力。而由于高等學校會計核算所提供的各會計要素的內涵和質量, 使這些必要指標的測算變得遙不可及。

3 對現行高校財務會計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

3.1 完善會計報表體系, 強化對會計信息的披露

進一步完善會計報表體系, 對具有重大影響的隱性債權債務、高校向金融機構借貸款情況、接受外界投資和對外投資以及未決訴訟等信息, 均要及時予以披露、說明, 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和透明度, 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要編制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是反映一定會計期間內有關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流入和流出的會計報表。由于目前高校會計制度的約束, 高校編制的收入支出表不可能反映現金收支的實際情況和資金運動狀態, 因此, 編制現金流量表必不可少。

3.2 兩個會計主體合并, 將基建賬并入財務賬

從高校會計變化的趨勢來看, 目前的高校會計趨向于反映整個主體的經濟資源。應將兩個會計核算主體合并為一個主體, 在資產負債表中設立在建工程科目, 在建工程科目下設若干明細科目, 歸集應計入基建工程成本的費用。對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基建項目, 雖然未辦理竣工決算, 如不影響其功能正常使用, 建議按照估計價值確定其成本并轉入固定資產核算, 待竣工決算手續辦理完畢, 再按實際成本調整其原值, 有利于固定資產價值的真實體現和加強集中管理。

3.3 設立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科目, 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

對現行高校會計制度的固定資產核算進行改進, 增設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科目, 固定資產以計提折舊方式替代原提取修購基金的做法, 規定各類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 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 在固定資產預計可使用年限中合理的分攤固定資產費用。這樣不僅是與國際通用的慣例接軌, 而且可以提高財務報告信息的質量, 有助于加強高校的資產管理和成本管理。無形資產則增加累計攤銷科目, 按照受益年限平均攤銷。折舊額或攤銷額計入相關事業支出和教育成本當中, 使二者的價值體現更為準確、合理, 為固定資產更新和無形資產轉讓提供科學依據。

3.4 核算高等學校學生的培養成本

要確定納入成本核算范圍的支出項目, 包括:教師的工資福利、儀器設備和圖書的購置費、師資培訓費、房屋折舊費、水電費等與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直接支出, 對納入成本核算范圍的支出項目進行歸集, 增加培養成本科目, 用來計算和歸集人才培養成本, 從而核算出學生平均教育成本。這樣, 高校的“成本—效益”管理才能有的放矢, 有章可循。

摘要:本文以高校會計運行環境呈現的新變化為起點, 分析當前高校財務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對現行高校財務會計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具體方法。

關鍵詞:高校財務,會計制度,改革

參考文獻

[1] 廖忠友.高等學校財會管理改革認識與實踐[M].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5.

[2] 陳華亭.中國教育籌資問題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6.

[3] 劉健民.高校財務會計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 2004 (5) :47~49.

我國會計發展改革探究論文范文第6篇

一、目前我國保險業的現狀

(一) 發展穩中有進

保險業目前的發展穩中有進, 這就是說明目前保險業的發展市場是非常平穩的, 并且其業務發展有逐步上升的趨勢。在一些很難解決的問題面前, 近幾年來有了一定的突破。比如說, 保險發展的環境的政策有了一定的發展。同時, 通過這幾年的綜合治理, 我國的壽險誤導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車險的賠付情況有了明顯的提高??偟膩碚f, 這幾年我國保險業務的發展有了很大的進步。

(二) 發展進中有憂

進中有憂是指我國的保險業的發展現在正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 保險的回升基礎還不是很穩定, 基礎比較薄弱, 總的發展趨勢也不太穩定。第二, 保險的風險隱患很突出, 雖然, 目前我國的保險運營比較安全, 但是其中存在不少的安全隱患, 保險行業的競爭壓力也非常大。近幾年來業務增長的速度也非??? 因此, 資金的支出超額的現象也非常嚴重, 導致公司的資金周轉經常出現問題。有一些小公司在戰略上存在一定的風險, 隨著市場的集中化, 許多小保險公司面臨著業務增長緩慢的困境, 且公司的資金水平也不高, 同時公司也缺乏一定的專業化的人才對公司適應專業化的管理, 這就直接導致了這些保險公司業務能力低的現象時常發生。第三, 保險公司市場秩序不規范, 直接導致保險公司的內部數據不真實, 業務收取的費用越來越高, 從而導致理賠環節的利益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三) 發展憂中有底

發展憂中有底是指雖然現在我國保險公司面臨的情況非常嚴峻, 在未來的發展中有一定的挑戰, 但是, 未來的幾十年中, 仍然是我國保險行業發展的一個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我國的經濟在不斷地發展中, 且發展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 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在不斷提高, 對保險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也對其越來越重視。同時, 保險行業的發展也一直保持著穩定發展的狀態, 雖然目前有如此多的困境影響著它發展, 但對其發展并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

二、我國保險業改革與發展的方向

(一) 建立市場化的資金運用機制

目前保險行業的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市場化程度較低, 首先, 保險業的投資收益效率比較低, 這就表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沒有影響到保險行業的發展, 從而使得保險產品不具備應有的吸引力。其次, 保險公司的財產錯配情況嚴重, 這無疑給保險公司的運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第三, 保險公司的投資波動比較大, 導致保險公司的虧損較嚴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保險公司就需要建立一個市場化的資金運用機制。首先, 相關保險公司要對內部的管理權利進一步簡化, 比如, 可以重新對本公司的資產做進一步整合, 改變一些不適應市場需求的政策, 根據不同的投資風險對不同的業務進行投資, 使保險行業的發展能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次, 公司應該加大創新力度, 尤其是要加強中小型企業的改革。并且要不斷創新投資方式, 使投資方式更加靈活多變, 結合實際發展的需要探尋新的發展方式, 建立一個能長期發展的市場。最后, 要加強對改革的監管力度, 加大保險公司的償付力度, 加強對內部信息保護工作。對工作的環境進行嚴格的檢查, 避免不正當交易的發生。一旦發現有違規情況的發生, 要對當事人進行嚴肅的處理。

(二) 處理好大眾化與專業化的關系

在當今社會中, 出現在大眾眼中的保險產品是多種多樣的, 但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 就會發現, 這些產品往往都是大同小異, 所占有的銷售市場也并沒有因為其種類繁多而擴大。所以, 當前應該做的工作就是對保險產品進行實質性的創新。要做到這一點, 就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對保險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做具體的分析, 然后利用先進的技術對其進行創新。比如說, 在對食品風險進行創新的時候, 工作人員一定要對食品風險的因素了然于心, 并能清楚地知道其發生的概率。然后再對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進行實質性的分析, 根據不同的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 制定出不同的保險內容。除此以外, 還需要對保險公司的基礎數據進行收集與積累, 因為要想創新一個產品, 必須要對它的全部數據有一個深刻的了解, 只有這樣才能研究出更好的產品。但是, 我國目前的保險行業發展得還是有些慢, 這些數據總結下來也不是很多, 許多數據庫也還沒有建立完全,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創新產品沒有科學依據, 從而影響了產品的創新進程。

(三) 創新保險運營渠道

在保險業進行改革的道路上, 一定要對它的運營渠道有所創新, 比如說, 可以將保險銷售的形式逐步向個人代理的方向轉變, 這樣就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科學的信息, 這樣客戶就會轉變自身的關注方向, 更有利于保險業的發展。相關保險行業一定要注重銷售人員素質的提高, 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極進行探索。在進行保險新渠道的創新的時候, 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要增加營銷的深度, 隨著經濟的發展, 人們對保險的種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如果能給顧客提供一個多方面的服務, 那么就能在市場是占有絕對優勢的位置。當前的保險行業的服務形式主要是一站式的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 前臺負責產品銷售, 中間對其提供支持, 后臺為整個保險服務提供一個完整的數據, 這樣就為顧客提供一個更全面的服務。第二, 為顧客提供一個網絡化的保險, 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 網絡化的保險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銷售渠道。

(四) 不斷拓寬保險服務領域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人們對保險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 保險業在民生的建設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相關企業應該拓寬保險服務的領域, 在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和老年保險的同時也要將保險業發展到其他領域。在這個過程中, 要充分利用市場資源, 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這樣才能從分拓寬保險的業務范圍。除此以外, 相關企業一定要加強保險知識的普及, 積極向大眾傳播保險知識, 這樣能有利于推進保險業的業務范圍的擴大。

(五) 加強保險償付能力建設

在進行保險創新的時候, 加強保險支付能力建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相關保險公司一定要推進該體系的建設, 在保障資金充足的情況下, 加強對保險業務的監督, 這樣就能夠減少保險公司所面臨的風險。同時, 在進行監管的時候要對其建立一個明確的約束力, 因為保險業的基礎比較薄弱, 這就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有一個更高的要求。相關監督部門對那些償付能力達不到要求的公司, 一定要加強對他們的管理, 強制要求他們進行整頓。

三、結語

我國的經濟不斷發展, 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 同時, 對保險業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保險業在本來就薄弱的基礎下, 要想在未來發展得更好, 就一定要進行改革, 并且要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 將其結合到我國的保險業中來, 這樣經過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 我國的保險業將會發展得越來越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我國的保險業的改革工作會進行得非常徹底, 保險業也將會迎來發展的新天地。

摘要:目前, 我國的經濟正在飛速發展,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國的保險業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要想使保險業發展得更快, 就需要對其進行改革。本文根據當前的形勢, 分析了我國保險業發展的現狀以及未來我國保險業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希望對保險業未來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保險,改革與發展,思考

參考文獻

[1] 項俊波.對當前我國保險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思考[J].保險研究, 2013 (8) .

上一篇:會計職業道德監管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民國時期城市交通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