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范文

2024-01-07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重點分析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結合當下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現狀,從欠缺信貸風險管理意識、貸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規劃、信貸風險管理制度有待優化、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意識、注重普惠金融與農村金融業務發展、強化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完善工作這幾點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效率,為商業銀行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對策

引言:針對商業銀行長足發展而言,增強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十分重要,其不但和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水平有關,還和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莫大關聯。為此,相關部門要給予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工作高度重視,通過應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將其存在的積極作用在商業銀行未來發展中發揮出最大化,以期商業銀行在繁雜的經濟市場中站穩發展的腳跟做鋪墊。以下主要內容為 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 。

一、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常見問題

現如今,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依舊存在些許問題,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欠缺信貸風險管理意識、貸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規劃、信貸風險管理制度有待優化,詳細內容如下:

(一)欠缺信貸風險管理意識

在新時期背景下,市場的競爭壓力逐漸加大,銀行間的競爭也愈演愈烈。一些銀行為了提升市場競爭力,忽略了信貸風險管理。在信貸風險管理中,輕視本質、重視形式的現象十分嚴重,嚴格管控貸款的撥放,但是并不深究貸款人應用這筆資金去做什么,若是貸款人不能及時還款要怎么做,欠缺行之有效的優化措施,如此便會加大信貸借款風險。另外,工作人員通過職務之便,做一些違反規定的事情,幫助貸款人弄虛作假,以獲取私利,進而增加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為商業銀行未來發展埋下安全問題[1]。

(二)貸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規劃

諸多商業銀行貸款投放中,欠缺科學有效的規劃,集中性偏高。在部分地區存在商業銀行壘大戶的情況,大量資金被用到電子通訊行業、房地產行業以及生產制造業等發展較好的行業中。此種集中性的投放方式,體現在地區、行業以及客戶均十分集中,如若貸款人的經濟發生問題,勢必會給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影響,另外,整個外部風險均會轉到商業銀行中,讓行業銀行的資金無法流動。如果銀行的資金鏈斷裂,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商業銀行在貸款投放中,一定要展開合理規劃,如果不然一定會使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增加[2]。

(三)信貸風險管理制度有待優化

一些商業銀行在管理信貸風險時,所采用的手段還十分陳舊,沒有第一時間引入新的方法與技術,致使收集貸款人信息時,易發生信息不完整、不真實、不及時等問題,進而讓風險識別所參考的信息來源途徑變小,無法第一時間正確的評估風險。另外,欠缺完善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致使銀行內審部門和業務部門無法有效對接,部門間欠缺良好的溝通。另外,商業銀行的內審部門在對貸款項目展開審查工作時,易發生審查不及時或者不全面的問題,進而給貸款風險評估工作帶來影響,使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得不到充分發揮[3]。

二、優化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立足上述問題,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意識、注重普惠金融與農村金融業務發展、強化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完善工作,來優化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實現既定目標。詳細內容如下:

(一)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意識

第一,工作人員要不斷充實自己,增強相關專業知識學習,通過詳細分析社會金融發展現狀,易思刀信貸風險管理工作開展的必要性,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實際意義,在確保完全了解有關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再樹立良好的信貸風險管理理念。第二,商業銀行還需要加大對員工思想教育力度,通過思想方面來促進工作人員態度轉變,要求工作人員一直將信貸風險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如此才會確保信貸風險管理工作的實效性[4]。

(二)注重普惠金融與農村金融業務發展

在國家經濟的鼎力支持下,普惠金融與農村金融有良好的發展情景,商業銀行在投放資金時,一定要做好規劃工作,將普惠金融與農村金融當做發展的重心。在展開信貸業務時,需要加大助學貸款、大小型企業貸款、創業擔保貸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等貸款金額,促進小型企業長足發展,進而實現穩定社會、推動經濟的目的?,F如今,我國正在大力建設新農村,商業銀行也需要增加對農村用款的貸款,如此不但可以推動三農經濟發展,還能那個切實提升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為我國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做鋪墊[5]。

(三)強化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完善工作

第一,構建合理的標準,嚴格控制信貸風險,確認貸款人的經濟來源,進而實現從根源上控制信貸風險。第二,應用計算機技術加強信貸風險控制與監測,利用大數據收集貸款人的信息,構建高科技測量模型,第一時間識別與控制信貸所產生的風險,進而減小銀行信貸風險發生率。第三,運用更加靈活的手段評估信貸風險,通過動態管理的手段對信貸風險進行管理,以便第一時間發現風險,減小信貸風險帶來的損失,保障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結束語

在新時期背景下,加強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勢在必行,其時確保商業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點?,F如今,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依舊存在些許問題,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欠缺信貸風險管理意識、貸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規劃、信貸風險管理制度有待優化。立足上述問題,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意識、注重普惠金融與農村金融業務發展、強化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完善工作,來優化商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實現既定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曉龍.大數據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創新[J].山西農經,2020(08):161-162.

[2]曲成林.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現代商業,2020(10):126-127.

[3]朱陽,賀寶成.完善農村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思考[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12):37-38.

[4]劉佳蒙.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4):156-157.

[5]崔躍繽.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監督管理途徑[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20(01):11-12.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范文第2篇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成因;對策

一、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概述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它是指銀行貸款能否收回的不確定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業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原有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地位,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了在競爭激烈的銀行業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并發展壯大,都在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包括盈利能力、風險控制能力、規模實力、發展能力等。我國從2004年以后,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大體呈下降趨勢,只在2007年稍有反復,而不良貸款率一直呈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銀行的資產質量近些年來呈比較好的狀態。但中國銀監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末我國境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279億元,比三季度末增加201億元;不良貸款率1.00%,比三季度末上浮0.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及不良貸款率出現了雙升的情況。分機構類型看,2011年四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分機構指標中,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996億元,不良貸款率1.1%;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563億元,不良貸款率0.6%;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39億元,不良貸款率0.8%;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41億元,不良貸款率1.6%,外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0億元,不良貸款率0.4%。雖然改革開放后,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控制能力在逐漸增強,但與外資銀行相比,我國不良貸款率仍然較高。從總體來講,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范能力仍然不穩定,產生銀行信貸風險的因素也大量存在。銀行不良貸款多,信貸風險大不僅影響到銀行自身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還會危害社會公眾的利益,同時更影響到我國銀行業體系的安全穩健發展。因此,深入了解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有針對性地加以管理,這對銀行的風險管理頗為重要。

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成因分析

1.法制不健全,社會信用缺失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各項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金融法律制度還存在很大缺陷。金融法方面我國已陸續出臺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破產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內容較為簡單,缺乏可操作性,還不足以制約金融領域出現的法律糾紛。商業銀行一旦出現不良貸款,很難得到相關法律的有力支持,而且通過法律途徑追債要支付高額成本。法制的不健全增大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另外我國在轉型時期,人們思想浮動,加之法制不健全,社會信用缺失,整個社會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精神領域的建設??用晒镇_、欠債不還、言而無信等現象也時有發生。很多企業信譽較差,通過偽造財務報表等方式從銀行獲取項目貸款,但結果卻是要么項目難以完成,還不起銀行貸款,要么項目完成,拖欠貸款不還。這都使銀行面臨著嚴峻的信貸風險。

2.金融市場發展不成熟

改革開放后,我國金融市場逐漸發展起來,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仍然不成熟,不完善。首先表現在企業融資渠道狹窄。企業在融資渠道有限的情況下,主要采取向銀行貸款的方式,而我國居民理財方式保守,投資門路有限,也主要采取在銀行存款的方式。而銀行,信用就是其生命,一方面擁有對借款人的軟債權,一方面又有對存款人的硬債務,這使銀行成為風險的聚集地。另外,利率自由化的趨勢有可能導致逆選擇效應,特別是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一個政策即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這次政策的發布等于給了各家銀行一定的自主定價空間。這是金融市場化的一個趨勢,但在我國金融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有可能出現逆選擇問題。各銀行為提升競爭力提高存款利率,為獲得利潤必然會提高貸款利率,這會導致信用較高的企業轉向私人金融市場進行融資,而選擇從銀行貸款的企業則大多數是信用不高的企業。這就加劇了銀行的風險。

3.信貸管理機制不健全,信貸操作不規范

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機制等方面與國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貸中往往只重貸款,不重管理,這就導致了銀行在貸款前、貸款中、貸款后存在一系列的問題。貸款前不細致調查借款客戶的資信情況,不認真評估項目的投資與回報及風險狀況,這本身就為貸款的高風險埋下了隱患;貸款中執行不到位,有些貸款需要根據項目的進度及進展情況逐筆發放,但銀行在管理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有可能一次性發放完全部貸款,這更為貸款增加了風險;貸款后又沒有建立完善的企業資料,監督不得力,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和嚴格的監管力度,不能追蹤貸款的使用過程,使用明細,使得貸款風險加劇。信貸管理機制不健全,加之信貸操作不規范,致使銀行信貸風險環環相扣又被環環擴大,最終導致貸款的高風險性。

4.銀行間惡性競爭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上形成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并存的局面。隨著中國的入世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批的外資銀行也進駐我國。另外,民間借貸的發展也如火如荼。因此,我國銀行業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銀行在壓力之下,既要做好吸存量的工作,又要做好貸款量的工作,同時還要保證貸款的質,難免會把握不好度,出現紕漏,另外各銀行為了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大搞儲蓄大戰,貸款大戰,為爭奪客戶、搶占市場采取各種優惠措施,放寬各種條件,也給了企業可乘之機,多頭開戶、多頭貸款、短貸長用現象屢禁不止,在我國信貸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銀行無法了解借款企業的真實風險狀況,致使監管失控,金融秩序混亂。這種惡性競爭循環的后果就是增加了銀行的不良貸款,信貸風險大增。

三、防范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對策

1.樹立正確經營管理觀念

要防范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就要轉變銀行的信貸管理觀念。首先要轉變“重數量,輕質量”的觀念。我國商業銀行在競爭與發展過程中,普遍更關注存貸款的總量,而往往忽視了貸款的質量,這就直接導致了銀行的信貸風險??偭筷P系到銀行的規模,但是質量關系到銀行的安全與效益,高質量的貸款不但會使銀行避免損失還會給銀行帶來較高的收益,使銀行能夠安全經營并發展壯大。因此,從長遠考慮,商業銀行要想發展的更好就必須從觀念上高度重視貸款的質量。其次,要樹立正確競爭觀念。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銀行不能“饑不擇食,慌不擇路”,為了開拓市場,吸引客戶而無底線地發放貸款,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風險。面對壓力,銀行更應該審慎,決不能以犧牲信貸管理規范,增大風險的代價來吸引客戶,在信貸管理方面應該建立更加嚴格完善的體制,貸前貸中貸后應形成規范的流程,更注重貸款的安全性。對于提升競爭力可以從創新金融產品、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務質量、做好廣告宣傳、打造品牌優勢等多方面來進行,避免惡性競爭增大銀行的風險。

2.完善信貸管理機制

首先要建立貸前調查、貸中跟蹤、貸后監督的嚴格的信貸管理程序,每一道程序,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嚴格的分工,責任到人。其次,要建立嚴格的信貸逐級審批程序,審批要經過哪些人,哪些手續,每一個審批環節需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都要嚴格規范,不能有絲毫的漏洞,審批人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另外,要建立部門第一責任人制度。信貸管理涉及到各個部門,各部門除了互相獨立,互相牽制之外,必須明確第一責任人以及第一責任人的權限職責。信貸過程中各個部門應獨立自主地保證貸款質量并為自己的貸款行為負責,一旦出現問題,第一責任人必須承擔起直接的領導責任。最后,商業銀行還應該建立起嚴格的懲戒機制,明確規定責任標準,對于在信貸過程中不負責任的個人和部門應嚴格按照責任標準進行懲處。

3.建立企業風險評價模型及信貸風險預警體系

商業銀行除建立規范的信貸管理機制外,還可建立企業風險評價模型和信貸風險預警體系。企業風險評價模型是針對客戶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信用狀況、品牌狀況、管理狀況等多方面進行打分,并加權平均得出總分,根據總分確定客戶企業的風險級別,在此基礎上確定對該企業的貸款數額、貸款定價、貸款方式等。這需要商業銀行綜合各種情況設計出一個能夠全面真實反映客戶企業風險的評價模型,還需要專人對客戶企業的各項情況進行調查和了解。信貸風險預警體系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戶企業信息的基礎上,對客戶企業的狀況進行跟蹤,一旦企業因人員變動、財務狀況變動、經營狀況變動等可能導致不良貸款時應及時發出警報,商業銀行再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對策,以避免或減少損失。

4.積極清收不良貸款,化解風險貸款

對于長期積累形成的不良貸款以及風險較大的貸款,商業銀行應該依靠政府以及公檢法部門積極進行清收轉化工作。在清收轉化過程中,要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避免或減少損失。對于貸款后經營不善,還款困難的企業,銀行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為企業提供一定的幫助,如引導其改變管理方式、轉變經營機制,使其最終扭虧為盈,實現盈利并償還銀行貸款。對于扭虧無望的企業,銀行應積極采取對策以減少自身損失,如停發貸款,處理抵押品等。對于已經宣布破產的企業,銀行應該依照法律規定收回應得的款項,盡可能地減少損失。對于失信賴賬的企業,銀行應敢于據理力爭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收回貸款,維護自己的權益。在清收轉化過程中,銀行一方面要充分依靠政府及公檢法等相關部門,另一方面要積極表彰清收轉化得力的員工,這樣才能有效地使風險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郭曉鶴.談當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防范與化解[J].今日財富(金融發展與監管),2012

[2]馬博.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淺議[J].現代經濟信息,2009

[3]宋彥超.試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J].價值工程,2010

[4]李悅波.后危機時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現狀及應對策略淺析[J].時代金融,2011

[5]黃益群.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09

[6]韓光道.國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經驗及其借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5)

[7]劉華.新形勢下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12)

[8]李先莉.銀行信貸風險成因及對策探討[J].資本運營,2013(4)

[1] 李曉華:推行消費信貸出路何在[J].經濟論壇,2004(4).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范文第3篇

關鍵詞:信貸風險 不良資產 信貸資產

經濟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但由于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銀行信貸市場是一個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信貸風險仍是國有商業銀行最大、最突出的風險。盡管商業銀行采取了許多強化風險管理、優化資產結構的措施,并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對不良資產進行剝離,加強了對信貸風險的控制和防范,但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銀行的不良資產仍居高不下,這使商業銀行的經營面臨較大的困難。解決了這個風險,不僅能夠緩解商業銀行超負荷經營的矛盾,而且還可以降低不良資產的比例,改變負債經營的狀況,提高低御“金融風暴”沖擊的能力,使各大商業銀行有效、有序地營運。為此,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和分析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并在此基礎上做好防范工作。

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表現及成因

當前,我國有不良資產量多面廣、積累加速。就其原因,主要是產權制度的殘缺、市場機制扭曲、管理體制不順、信用基礎薄弱所造成的。具體表現為:歷史沉積性、政府干預性、市場盲目性、道德困境性、管理失誤性、法律缺陷性。

(一)、歷史沉積性風險。傳統的產品經濟模式和高度集中統一的金融體制下,銀行成為國家的出納,企業沒錢找銀行要,企業虧損有國家承擔,加上企業既不能破產又沒有彌補來源,只好繼續向銀行貸款,實際上風險集中在銀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階段,企業自有資金過少,支撐企業營運的資金大部分由銀行鋪墊,由于經濟結構不合理,市場體系不健全,金融體制不完善,社會信用混亂,企業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問題都造成了銀行不良貸款。且沒有更多的轉化渠道和分散途徑,只有通過企業貸款向銀行集中,使銀行信貸風險具有普遍性和難控性,商業銀行承擔了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成本。

(二)、政府干預性風險。各級政府部門為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為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要求企業“大干快上”,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加新上項目,或者為了各種“安定團結”之類的政治需要,過多地插手企業經營權、投資權、改制權,迫使銀行發放“政策性”貸款,造成銀行貸款被動受損。有的地方政府部門甚至片面追求任期效績,好大喜功,重長期輕短期利益,重局部輕全局利益,重地方輕中央利益,片面追求產值數量、項目數量、改

1 制數量,結果助推了一次次的經濟過熱,并直接或間接地給銀行實施壓力,迫使銀行貸款,導致貸款質量先天不足。

(三)、市場盲目性風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銀企借貸雙方都要對借貸行為的經濟前景進行預測,只有借貸雙方預計將來均可得到補償,并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借貸行為才會發生。但是由于社會經濟的隨機性和偶然性引發市場經濟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使得銀行借貸資金風險加大。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是決策的依據。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不完善,市場法制不健全,信貸項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這必然帶來信貸決策的盲目性。信息粗略、滯后和失真可能與經濟發展前景不一致、不協調而使信貸決策失敗,從而擴大了銀行資產的風險性。

(四)、道德困境性風險。隨著企業經營自主權的不斷擴大,特別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企業和個人的主體地位更加明確,企業以經濟效益為驅動力竭力追求利潤最大化,個人追求收入最大化,精神道德上的約束力就顯得蒼白無力了。同時,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用觀念淡薄,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通過名目和方法,有意識地逃、廢金融債務。

(五)、管理失誤性風險。從銀行內部環境看,員工風險意識不強,內控機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特別是防范風險的措施不力,使銀行成為信貸風險的承擔者。例如,申請(擔保)人資格和資信審查不嚴;對貸款對象和項目以及抵押物沒有進行調查和評估或調查失誤和評估失準;超越權限發貸款;違反規定對客戶評信和授信;發放假名、冒名貸款;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借款(擔保)合同不規范、不合法;未及時發現、報告企業發生重大事項或風險防范措施不落實而導致其貸款償還能力降低、債權落空等。

(六)、法制缺陷性風險。我國的法制建設遠遠落后于形勢發展的需要,一是金融法律體系不健全,部分法規制度缺位,導致某些金融活動無章可循,市場秩序混亂;二是部分法規不盡合理或有效,導致某些金融活動相互矛盾和產生負面影響;三是法律的宣傳、普及力度不夠,金融法律盲區甚多。法制缺陷表現的一系列問題,如企業逃廢債、金融舞弊、地方干預等,有些是無法可依,有些是處于法律的邊緣??梢?,法律缺陷是信貸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

二、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

商業銀行要統一制訂信貸風險的衡量標準,使風險管理逐步實現科學化、規范化。(1)統一企業信用等級評定標準。一般說來,銀行必須每一年或半年對現有信貸客戶進行一次信用等級評審,并對照原有評級進行調整。(2)統一信貸資產分類方法。為了實現我國金融業與國際慣例接軌,新的貸款分類方法應盡早制定細則予以實施,使我國的信貸資金分類真實

2 反映其質量狀況。(3)統一銀行貸款方式的選擇。人行應結合不同時期的國家宏觀經濟資料,定期發布行業經營信息,明確哪些產業已經出現風險,在此基礎上提出相對統一的貸款方式建議,以供商業銀行選擇。此外,根據國家宏觀要求,以一些產業的貸款方式可以作硬性規定,以期通過銀行信貸結構的調整,實現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商業銀行統一制訂信貸風險的衡量標準后,商業銀行能更好地進行信貸工作,知道能不能貸,如何貸,貸給誰。商業銀行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正確選擇貸款方式,調整自身信貸結構,消化不良資產,優化資產質量,提高經營層次,切實做到防范信貸風險。

三、建立貸款風險預警機制

一是要拓寬信息來源的渠道,改變單一依靠貸款企業報送報表獲取信息的做法,廣泛收集有關行及相關企業的企業法人代表個人資料,企業的信用狀況及有無違約記錄,企業的償債能力、成長能力、盈利能力,生產經營狀況、資金營運狀況、企業財務管理狀況及有無違紀記錄,企業經營水平及市場發展前景等資料,并及時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獲取足夠的信息,才能對企業實行有效監測,防范信貸風險。二是發揮銀行同業工會的作用,及時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業利用銀行之間的競爭,采取欺騙的行為。三是加強與財政、審計、稅務等政府職能部門的聯系,及時了解和掌握政府職能部門對企業(或企業法人代表)監督檢查中的信息和資料,再將資料進行分析和判斷,及時發現有可能要出現的風險,并提出防范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四、商業銀行可以實施信貸審批人員專職化制度,完善經營人員激勵機制。

把好貸款審批關,正確選擇貸款投向是防范新增貸款風險的關鍵。要把好這個關口,商業銀行一是實行審批人員專職化。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并無專職的信貸審批人員。信貸審批人員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職務的行領導或部門領導擔任,審批人員不能將主要精力集中于審核分析,審批工作只是其繁瑣行政事務工作中的一個方面。參考西方一些商業銀行的工作方法,審批工作可由專職人員擔任,其根據自己的判斷,獨立地提出意見,僅對信貸項目負責。這一方式的優點在于,它迫使信貸審批人員把全部精力集中于信貸審批工作,深入分析每一個信貸項目,提出有價值的觀點。審批人員可由專人進行管理,并設審批會議制度對其表現進行評判。對審批人員的任職資格應有所規定,如一定的工作年限,一定的技術水平等等。但更為重要的是專職審批人這一制度本身產生的壓力與動力,可以有效提高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增量信貸資產的質量。二是對信貸經營部門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防范風險并非對銀行信貸業務束手縛腳,而是要激勵為銀行效益努力工作的員工,約束損害銀行利益的做法。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激勵與處罰并重。對國有商業銀行而言,首先強調的是要加強激勵機制,

3 提高開拓市場能力,使責任與利益二者緊密相聯,以增進經營人員在艱苦市場環境中積極開拓的動力,從而更好地防范信貸風險。

五、健全和完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機制,做好內部防范工作

完善國有商業銀行內控管理是防范當前信貸風險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國銀行信貸風險在所有的風險中表現最為突出。雖然國有商業銀行經過兩次不良資產剝離,但不良資產仍然較高,這已成為威脅我國銀行安全的首患。應該說,不良資產剝離后,上至中央領導,下到各級行長對控制不良貸款要求不可謂不嚴,決心不可謂不大,但為什么成效不夠明顯呢?這當然有市場判斷不準、決策水平不高等原因,但關鍵還在于缺乏嚴格、有效的內控管理機制,未能從內部做好防范信貸風險的工作。

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內控管理要從培育內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內控機制,強化過程監控,突出內控重點,逐步實現補救性控制向預防性控制的轉變,切實防范風險,穩健經營。

(一)、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內控機制

內部控制要由事后補救向事前防范轉變,必須建立健全一套科學的內控機制。要以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對現有內控制度進行認真清理,由法規部門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充分研究,待討論通過后,統一在全行發布,使預防性控制落實在各業務制度之中。同時,要規范“立法程序”,明確“立法”權限,對內控制度的評價、修改和制定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確,以增強“立法”的嚴肅性與統一性。在建立內控機制上,要堅持三項原則:一是體制牽制原則。體制控制是內部控制的基礎,當前,要從體制上著手,重新設計信貸經營與審批、監管三分離的運行機制,業務經營與前臺服務、后臺支撐的協作機制等,以避免各職能部門之間出現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環節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牽制的原則。對業務流程的不同環節,應由不同的人員完成,通過業務流程設計使不相容的職務相分離,達到崗位牽制的目的。要堅決杜絕任何個人獨攬業務的全過程,否則必然導致管理失控。三是責任牽制原則。內部控制不僅要規定職能部門和個人處理業務的權限,還要明確規定其承擔的相應責任。

(二)、強化過程監控,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體系

一是加強中央銀行對國有商業銀行內控管理指導監督力度。人民銀行要盡快修訂《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指導原則》等文件,并制定內控建設時間表,促使國有商業銀行加快內控步伐。把內部控制狀況作為央行監管的重點,加大對內控問題較多的分支機構現場檢查頻率,增加現場檢查的深度和力度。二是完善國有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盡快把國有商業銀行改 4 造成股份制商業銀行,并加快上市步伐,構建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之間的權力劃分和權力制衡的有效結構,抑制“內部人控制”、“道德風險”的發生。

(三)、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涉及方方面面,當前應突出重點,集中抓好兩個方面的控制

1、內部組織結構的控制。按照業務流程、內控制度的要求,設計商業銀行組織體系,建立決策層、管理層、經營層、監督層、保障層的組織結構。制定明確、成文的決策程序;各級經營管理機構應在各自職責和權限范圍內辦理業務、行使職權;建立內部控制的檢查評價機制和處罰機制,及時發現問題,堵塞漏洞。強化稽核部門在組織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工作直接對總行長負責,促進內部稽核從合規性稽核向風險性稽核轉變,從單一的事后稽核向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稽核轉變。

2、會計系統控制。一是運用科技手段,強化會計監督。如建行湖北省分行正在投入使用的會計柜面綜合系統,從程序上對各會計業務環節的風險進行了控制,基層網點業務交易數據均可集中到省分行,會計核算上移至省分行,基本上杜絕了“三假”現象。二是進一步完善會計管理體制,對基層網點會計主管實行委派制和定期崗位輪換制,有利于會計人員抵制網點負責人對會計工作的不正當干預;三是建立柜員、綜合員、會計主管三線監控體系。柜員只負責交易,綜合員負責復核和大額交易審批,會計主管負責對綜合柜員的監督、柜員重要空白憑證領用檢查。四是加強重要單證、現金及重要物品的管理。

六、完善對信貸企業的制度建設,實施銀行和企業共擔信貸風險制度,從根本上降低信貸風險

(一)、繼續堅持“區別對待,擇優抉擇”的原則,盤活貸款存量,優化貨款增量。國有商業銀行對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出現的信貸風險要有一個認真、清醒、全面的認識,不能談虎色變,實行一刀切。以前由于銀行企業之間沒有形成整體合力,沒有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相關機制,不僅為企業拖欠債務和相互占用資金培植了土壤,而且加劇了銀行間、銀企間的矛盾?,F在要主動改進服務,主動送貸上門,大力支持和傾斜;對轉制后扭虧有望的企業,要積極推行“支幫促”活動,實行“一廠一策”;對資不抵債,長期虧損或扭虧無望的企業,鼓勵和促進其改制,把債務落實到新的經濟主體,明確承貸主體?,F在,商業銀行要想方設法盤活現有信貸資產質量,嚴把新增信貸資產質量關,多渠道多方式提高資產質量,降低經營風險。

(二)、實行企業與銀行信貸風險共擔制度,間接地防范銀行信貸風險。(1)實行企業新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自籌資本金制度。凡企業新上固定資產項目,必須自籌30%——50%的

5 資本金,并存入主辦銀行賬戶,實行監督。凡企業自籌資金未落實到位,有關部門不予立項,銀行不予申報項目,不予發放貸款支持。(2)實行企業貸款預交風險保證金制度。凡是企業從銀行取得貸款,應扣除10%——20%的補償性余額留存銀行。所謂補償性余額,即企業貸款時,銀行要求借款企業在銀行中保持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款額一定百分比計算的最低存款額。通過補償性余額的留存,從企業角度來講,可以增進其信用意識及積極主動還款意識,提高償債能力;從銀行角度來講,可以預防信貸風險,并且補償可能透支的貸款損失。

(三)、進一步完善貸款證制度建設。貸款證是企業法人向金融機構申請借款的資格證明書。貸款證的實施,增加了企業負債的透明度,有助于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決策,提高貸款的科學性,優化貸款結構。目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入手:一是擴大發證對象,將目前單一的貸款證形式加以豐富;二是制定統一簡化的領證手續,延長貸款證使用年限;三是盡快實現貸款證管理的電子化。

七、完善國家有關法制建設,充分發揮法規在防范信貸風險中的作用,切實保障銀行信貸資產安全

銀行如果沒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就給企業逃廢債、轉賬提供了可乘之機。為了盡快適應市場調節機制,要加強法制建設,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關系,把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納入法制軌道,保障銀行貸款的安全性。要加快制定《信貸法》,《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管理法》等與之相關的法規。通過金融法規,界定市場調節的程度,規范財政與銀行、企業與銀行的信用關系,保證銀行信貸向合理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有效地防范銀行信貸風險,提高銀行經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制定了這些法規后,商業銀行可以將風險防范方式由事后向事前轉移,從根本上消滅產生風險的含糊地帶、空白地帶;有了法律的規范后,企業愛到法律、法規的約制,企業不敢輕易地逃廢債、轉帳,因為這樣會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那么企業只有到期還本付息,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自然會減少,從而較好地防范信貸風險。

八、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增強政府為銀行創造寬松環境的積極性,減速少因政府行政干預而帶來的信貸風險

針對不正當行政干預對國有商業銀行產生的種種不利影響,國有商業銀行應加強宣傳,統一認識,理順地方政府和銀行的關系。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地方經濟,而銀行資金也是用來支持國家與地方經濟建設的,二者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劃清資金性質,保障商業銀行的自主經營;劃清信貸資金與財政資金的界限,堅持商業性資金的有償性、流動

6 性、盈利性原則,減少和停止各級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不當干預,保證金融機構的經營自主權,也是防范信貸風險的重要措施。同時銀行應加強宣傳,做好對地方政府的解釋工作,互相體諒,共同發展地方經濟。地方政府更要大力促使企業改革創新,增強企業自身活力和競爭實力,以保證償還貸款本息,真正減輕銀行負擔,為銀行創造寬松、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條件。當然,銀行在資金寬裕,不違背信貸政策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對地方予以信貸傾斜,扶植一些地方優勢項目,促進地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水挺:《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及其管理與防范》《金融論壇》2001年11月 2.劉 全,林孝術:《對建立信貸風險監控防范機制的思考》 《現代商業銀行導論》2002年2月

3.喬紀法:《商業銀行信貸經營管理工作的改進建議》《濟南金融》2001年3月 4.曾文生:《構建國有商業銀行防范和化解信貨風險體系》 《金融科學》2001年3月 5.吳之間,史建平:《銀行信貸管理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6年 6.楊 力:《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8年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范文第4篇

摘要: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大的風險,也是商業銀行經營中需要控制的核心要素之一。為了加強信貸資產的風險管理水平,提高資產質量,防范和化解不良資產是國有商業銀行增強贏利能力;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國有商業銀行目前的首要任務之一。因此,在生存中求得發展,加快建立信貸風險管理的步伐,是我國商業銀行重要發展戰略之一。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管理

長期以來,信貸和存款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因此,存貸的利息差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然而信貸業務是存在巨大風險的,信貸風險也是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所以,信貸風險管理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內容,是決定我國商業銀行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一、當前信貸資產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信貸資產風險的識別與認定缺乏科學性。

對信貸資產風險的識別與認定,商業銀行大都采用貸款風險度指標,而貸款風險度的計算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其準確性、客觀性也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對信貸資產風險的識別與認定。

1、借款人信用等級確定難

要科學測定借款人信用等級,必須具備三個前提:一是借款人參評資料的真實、準確、可靠;二是評估標準的一致性;三是評估機構的客觀、公平、公正。但在實際工作當中卻存在著借款人所提供的資料虛假,有關財務數據失真,同時由于目前各商業銀行缺乏統一的信用等級評估標準,造成同一借款人的同一資料由于指標設置與評估標準不同而得出不同的信用等級評定結果,誰是誰非,難以定論。加之目前我國信用等級的評定主要由銀行一家來判定,而不是獨立的中介評估機構,評定結果很難保證客觀、公平、公正。

2、銀行采用的貸款方式失之偏頗

盡管近年來商業銀行為避免風險,基本杜絕了信用貸款的發放,但來自銀行內部人員的違規操作,違規貸款如人情、介紹、擔保、跨區、越權貸款并不罕見,其風險較之于信用貸款并不低。擔保貸款則是由借款人提供一定的擔保,如保證、抵押、質押擔保而發放的貸款,相對于信用貸款,其風險相對較低。但是,分析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保證擔保貸款往往因銀行難以從追究保證人連帶責任中得到補償而形成風險,抵(質)押貸款又由于我國評估機構剛剛建立,內部制度不太健全,評估機構強調服務收費多,而充分發揮自身剛性監管職能少,使得大多數的抵(質)押擔保流于形式,銀行難以獲得有效的抵(質)押物,即使擁有抵(質)押物又難以變現。票據貼現相對前兩種貸款方式而言具有金額確定、容易轉讓、風險低等特點而受到銀行首肯,但由于其在整個信貸總量中占比較低,對防范化解信貸風險未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3、信貸資產劃分標準缺乏科學性

《貸款通則》中將銀行信貸資產劃分為四類,即正常貸款、逾期貸款、呆滯貸款、呆賬貸款。上述劃分,除了呆賬貸款存在相對硬性的標準之外,其它三類的

劃分更多地強調了借款人的借款期限。單一的時間劃分,導致了銀行信貸資產占用形態統計數據的失真。有些貸款雖屬正常,而企業經營虧損,難以為繼,面臨關停倒,事實上貸款已是呆滯、呆賬;有些貸款雖屬不良占用形態,但企業仍處于正常生產經營狀態,貸款并未形成風險,可能是企業一時資金周轉不靈,甚至是銀行人為發放短期限貸款所致,事實上貸款當屬正常狀態。尤其是銀行幾次不良貸款劃分標準的變更,使得銀行信貸資產占用形態已是面目全非,特別是一些銀行為了完成不良貸款下降任務,人為調賬,改數字,以此為據來評價信貸風險,其可信度可想而知。

(二)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體系不健全,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

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大多數還停留在合規檢查的范疇,風險的內部監控程度還不能與風險程度相匹配,具體表現在:一是風險發現存在時滯現象,控制效果不明顯。從發現風險到對風險做出反映并采取措施再到最后產生效果都存在著時滯的現象,滯后性的存在使得銀行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化解信貸風險;二是風險監控手段單一,監控系統存在漏洞。國有在信貸資產風險管理方面更多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難以從總體上測量和把握風險狀況。同時對信用風險分析主要停留在傳統的比例分析階段,缺乏信用風險量化測量工具,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潛在風險的預見,降低了銀行對信貸風險的事前控制和應對能力。

(三)貸款結構不合理,信貸風險集中程度高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實行的是以行業為主要導向的信貸政策指引,不能有效地達到優化信貸資產結構的目的。近年來,銀行的貸款多集中于房地產業、制造業、通訊業及基礎設施建設,這類企業一般既處于高增長的行業,又具有行業領先地位和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利潤率高而風險低。這類客戶中有相當一部分受到國家或地方政府的重點扶持,資金供給大于需求,往往會導致貸款隱性成本高且定價低,一旦形成風險則呈集中暴露趨勢,并且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會因受政策影響難以取得實效。

(四)客戶信貸信息管理系統和信用評估機制不夠完善

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基本完成了數據信息的集中,初步建成了信貸風險信息系統,但國內各主要商業銀行之間的信息還不能完全實現協調和共享,一些重要的內部信息仍無法通過信息系統完全真實的公布出來。國有商業銀行對客戶的信用評估主要是根據客戶過去的經營狀況,通過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綜合評價其信用等級,而對信用風險分析缺乏使用科學的測量工具,如:統計分析和人工智能等。這樣使得銀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數據庫資源和人工智能技術來獲取信貸信息中隱含的各種消息,降低銀行貸款的質量。

二、關于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轉變風險防范觀念,建立健全風險管理規章制度

一是建立以風險控制為目標,防范風險與轉化風險相結合的風險管理制度,借鑒西方銀行先進的風險控制方法和經驗確定貸款風險衡量標準,使每一筆貸款都能置于銀行的風險管理監督之下,及早發現貸款風險發生的征兆,采取措施,控制風險;二是建立健全銀行信貸資產風險預警預報機制,加強對貸款風險的監測考核力度,認真做好企業信息反饋工作。銀行要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建立企業檔案查詢系統,連續記錄企業基本生產經營情況、貸款使用情況、經濟效益情況,根據監測信息隨時進行電腦分析, 及早發現風險苗頭,提出預警信息,采取防范化解風險的對策;三是對歷史遺留問題,實行新老劃斷,分類管理。對過去的貸款,

凡沒有辦理合法有效的抵(質)押或擔保手續的,要對照《擔保法》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努力把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對新發放貸款,要嚴格貸款管理與發放程序,明確第一責任人,實行連帶責任與永久責任制,堅持誰調查誰負責,誰放款誰收回的原則,堅決卡住風險發生的源頭,把風險消滅于萌芽之中。

(二)加強風險管理體系的健全

風險管理體系是否健全有效是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一般來說,風險管理體系應該包括風險管理 組織體系、政策體系、決策體系、評價體系等內容。

1、組織體系的調整

首先是要適應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變化,逐步建立董事會管理下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其次,在風險管理的執行層面,要改變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實現風險管理橫向延伸、縱向管理,在矩陣式管理的基礎上實現管理過程的扁平化。

2、政策體系的調整

風險管理政策體系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應該涵蓋所有的業務和領域,每個業務部門和地區都必須執行,不應存在政策制度的“死角”。

3、決策體系的調整

風險管理決策體系的核心是堅持公正和透明原則??茖W的決策體系不可能杜絕所有的風險,但可以通過決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杜絕“反程序”操作,實現決策水平的提升。

4、評價體系的調整

風險管理政策制度要適應業務發展和變化的需要,就必須建立風險管理的評價體系,在事后對風險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和科學性進行檢查和回顧。評價體系要以風險和收益的量化為基礎,要以資產質量和資本回報率為主要內容,降低不良資產的比率,提高資本回報率。同時,對風險管理政策、風險決策過程進行“回頭看”,總結經驗教訓,并據以調整人員、改進流程、加強管理。

(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

目前銀行貸款集中投向少數大型企業和少數項目,尤其是財政刺激項目。例如,中長期貸款主要支持國家項目,票據融資大多面向信用好的大企業。中小企業獲得的信貸投入量很少,融資難度高。銀行可以在規避信用風險的基礎上加快對資金需求大、具有較好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客戶的信貸投入,開發新的利潤增長點,這不僅有利于企業的自身發展,也利于銀行分散集中風險。同時,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應順應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信貸支持,實現銀行和企業雙贏的發展局面。

(四)加強客戶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完善客戶征信體系

銀行可以在現有基礎上,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不斷增添客戶新的信用信息記錄,完善和充實現有數據庫,使征信體系真正發揮其重要作用。對此,人民銀行不僅要與各商業銀行建立相關的信用信息協調機制,而且要不斷與政府等其他機構進行合作,完善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同時商業銀行對客戶資料的采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反映客戶自身經營狀況的財務信息,主要有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等;二是客戶的非財務信息,主要包括客戶基本面信息、合同信息、賬務信息、清償信息等;三是進一步采集非銀行機構的信息,如中小企業信息,為中小企業建立信用檔案;四是建立建全個人征信體系,進一步提高個人征信系統的使用效率,切實防范個人信貸風險。

參考文獻

[1] 王潔.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09,(16).

[2] 李勇,謝剛.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創新方向[J].經營管理,2009,(1).

[3] 吳小平.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及對策分析[J].科技和產業,2008,(7).

[4] 趙洪丹,李海紅.論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成因與對策[J].時代經貿,2007,(88).

[5] 畢桂鳳.中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問題與對策[J].商業經濟,2009,(2).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范文第5篇

關鍵詞:績效管理 銀行

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向市場經濟體制、向國際規范邁進的步伐加快。但與此同時,中國的銀行業也將隨著入世而對外開放,外資銀行的市場準入,國民待遇,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融合等等,面臨著入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人力資源作為商業銀行的核心資源流動越來越頻繁,管理相對而言越來越復雜,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怎樣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怎樣激發員工的創造性,怎樣使員工的工作目標與企業戰略目標一致等等;這些都與人力資源績效管理相關,也是各家商業銀行函待解決的問題。

1 我國銀行績效管理的現狀

銀行的績效管理是使銀行經營管理的各個層面在持續交流的過程中,為銀行持續創造價值做出可預見及評價的貢獻的一整套程序。其銀行實施績效管理的目標是“以價值最大化為目標,持續改進銀行各個層面的績效水平,實現員工績效與組織績效的有機融合,引導銀行提高核心競爭力,不斷超越競爭對手,推動組織戰略目標的實現。

目前,我國對于績效管理的一些常用方法,如KpI、平衡計分卡、述職制度等的理論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對于這些方法如何有效地與實際結合,目前還在結合行業特點作進一步的研究。

國內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走在探索績效管理的前列,大都已建立了以綜合經營計劃為前提和考核標準的績效體系;建設銀行也己建立了以經濟增加值為基礎的財務考評體系,總行推出了人事激勵與約束考評辦法;農業銀行雖然基本建立了以利潤為核心的財務考核,但其缺乏綜合經營計劃等基礎考核體系,總體而言,國內商業銀行在績效管理方面基于經營管理實際的深入探索和研究還比較少,根本上還是缺乏基于經營管理實際需求的全面分析,尚沒有建立起扎實的管理基礎,如完善的崗位評估機制等,也沒有形成能與先進管理理念有機結合的績效管理體系等。故此,目前國內銀行的績效管理尚在初期階段,出現了不少的問題與缺陷。

3 我國銀行績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對績效管理的定位不準

績效管理的定位問題其實質就是通過績效評價要解決什么問題.績效評價工作的管理目標是什么。定位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考核的實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帶來實施方法上的差異。對績效管理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現在對考核缺乏明確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考核而考核,結果是流于形式;有的沒能很好地利用考核結果,耗費了大量的時問和人力、物力,結果不了了之。有的是為了分配工資而考核。片面地看待考核的管理目標。對考核的目的定位過于狹窄。

3.2 績效標準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

近年來國有銀行的績效考核體系已由過去的“德、勤、能、績”體系轉向了以業績為主的體系,考核標準多由人力資源部門按照銀行部門分類設立,在業績標準的制定上存在多種問題。一方面是設計業績標準的主體單一,人力資源部門對各部門了解程度有限,在沒有部門主管及員工參與的情況下由其主觀制定出的標準缺乏合理性。另一方面是沒有充分考慮到績效的多維性、多因性特點,績效考核指標重業績輕其他、重結果輕過程,績效標準缺乏科學性。

3.3 員工發展與企業發展不同步

凡是國有銀行的員工,或多或少存在著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缺少認識,不知道該如何發展和努力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些員工從一進銀行就在一個工作崗位上連續做了十幾年,對其他的工作崗位一無所知:有些員工剛進行時朝氣蓬勃、有所專長,但得不到重視和培養,隨著時間的推移,專長慢慢消失;員工只能等待,等待為數不多的晉升機會,實現他們認為的職業目標,而得不到機會的員工士氣越來越低落,開始對自己的前途感到灰心,對企業的忠誠度和對工作的責任心大幅下降。

3.4 績效信息記錄工作量大,疏導溝通流于形式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范文第6篇

[摘要]從美國的次貸危機到歐洲的歐債危機,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了各國的金融資本市場乃至實體經濟。為了促使國家經濟走出低迷階段,各國競相實施了“救市政策”,包括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些政策有效地遏制了危機的發展蔓延,卻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埋下了隱患。本文以美國和中國為例,分析兩國實施的“救市政策”是如何影響中介指標從而給銀行體系埋下了潛在信貸風險隱患的,總結出我國對于信貸風險管理需要注意的方面,對我國信貸風險的控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信貸風險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機成為引爆“經濟低迷”的導火線,低迷的硝煙再借助各項金融工具傳遞至各個國家。從2008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到歐洲危機再到我國的溫州地方債危機,這次起源于第一經濟強國美國,在發展中形成了歐美輪番相互沖擊局面的超大惡性金融危機席卷了全球經濟,給世界各國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在這種背景下,為了防止自己的國家進入“經濟低迷”的可怕深淵,各國政府都相繼出臺了包含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救市政策,以刺激經濟回歸正常發展的軌道。但救市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在激勵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同時,也加重了銀行業的信貸風險。

寬松的貨幣政策加上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大量流動性的注入,通過各種指標和各方傳導機制,勢必給銀行體系埋下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一系列信貸風險的隱患。而這些潛在或現實的信貸風險往往會嚴重損害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和健康運行,一旦風險暴露,引發另一場金融危機的概率是很大的。筆者通過比較美國與中國的救市政策,分析對各自銀行體系的信貸風險的影響機制和途徑,從而找尋緩解我國這些潛在或現實的信貸風險的措施,認為做好充分的防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當前我國銀行體系應當刻不容緩解決的問題。

二、政策對于信貸風險影響途徑的理論分析

(一)貨幣政策傳導理論

作為穩定經濟的重要手段,在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生產要素大量閑置、產品嚴重積壓、市場明顯疲軟、國民經濟處于低速增長等情況下,中央銀行會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增加貨幣供給量和貸款規模,刺激經濟增長。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給量、放松貸款限制、降低準備金率等等一系列的貨幣政策都將刺激貸款需求,產生一系列潛在和現實的信貸風險。以下通過不同理論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來分析擴張的貨幣政策對于信貸風險的影響。

1.根據凱恩斯學派的一般均衡理論,在假定產出水平不變的情況下,貨幣供給的增加將會導致利率相應下降,從而通過減小資本邊際效益使投資以乘數方式增加,促使信貸需求增加。此外,對于需要貸款投資的企業來說,利率的下降代表著投資項目成本的縮減,潛在地增加了營業利潤。金融危機后,受到影響的實體經濟將陷入不景氣的局勢,貸款成本的減少對于經營受挫、前途灰暗的企業來說就是希望之光,這些經營不佳的企業急于拯救自己于財務問題當中,將爭先恐后向銀行貸款。這便引發了“逆向選擇”問題,即潛在的不良貸款風險來自那些積極尋求貸款的人。因此,最可能導致不良后果的人往往就是最希望從事這筆交易的人。這些企業的管理人很清楚企業的盈利能力,無法歸還貸款的可能性極高,貸款投資對于他們只是最后的賭博,因而他們是最希望得到這筆錢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的貸款風險便在無形中增加了。

2.根據托賓的Q理論,當中央銀行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時,利率的下降將提高公司的市值,從而提升Q值,此時擴大投資對于企業是有利的。同時,公司市值的提高將會修飾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使得公司信譽提升,從而更好地符合貸款的要求。在這兩方面的影響下,各公司貸款的需求將被大大提高。危機后,上面提到的“逆向選擇”問題將被惡化。這些爭先恐后來貸款的公司,在看似資產負債表情況良好、公司資本價值雄厚的漂亮外殼下,隱藏著嚴重的財務和經營問題,給銀行的信貸風險埋下了一顆較大的定時炸彈。

3.根據早期貨幣學派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貨幣供給在被視為外生變量的情況下,將不會影響貨幣需求量而是直接刺激總支出的增加。當公眾手中的貨幣持有量大于所愿意持有的貨幣量時,多余的貨幣或是用于購買金融資產,或是用于購買非金融資產直至投資人力資本。購買金融資產的行為必將拉動金融資產的價值一路攀升,當金融資產市值漲到一定的程度時便會將投資者的眼球吸引于投資非金融資產,如產業投資,從而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梢?,在金融危機后,擴張的貨幣政策對金融資產市值增長的刺激對于那些急迫想要解救自己的企業于經濟低迷、財務狀況緊張之中的管理層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當市值增長到超過賬面價值的程度時,便意味著投資項目的重置成本要小于項目的市場價值,加之投資成本的降低,勢必促使管理層重新投資項目拯救企業,然而手中沒有資金且難以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資金的他們只能貸款融資,在這種情況下貸款需求將大量增大。金融危機過后,市場一片蕭條,通過貸款投資的項目(如產業投資)可能不會向管理層們期望的那樣,切實的完成貨幣增殖的過程創造利潤。從政策的實施到發揮效果再到刺激市場回暖是一個漫長且波折的過程,因此,這一階段的貸款投資成功的概率是較低的,銀行所承受的信貸風險是較大的。上文所提的“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將增大,另外,金融資產市值的增大,潛在地提高了企業貸款的擔保能力,這容易促使銀行降低貸款的要求或是放松貸款條件,從而增大了銀行的擔保風險。

4.通過銀行盈利途徑來分析擴張的貨幣政策對于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銀行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它的資產類業務,而在資產類業務中,傳統的貸款業務是大多數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在歐美發達國家,銀行的主要收入慢慢轉向了非傳統的創新業務,如金融衍生工具業務等。然而在金融危機之后,萎靡的金融市場所能給銀行提供的非傳統收入較之以前大幅減少,加之救市政策造成的貸款利率下降,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巨大的創傷,為了彌補收入的大幅減少,緩解虧損,商業銀行很有可能迎合救市政策的目的——刺激經濟回暖,開始冒險降低貸款標準,通過增加貸款的數量來增大收入。很顯然,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這種通過降低貸款標準而實現的貸款的質量偏低的概率是很大的。換句話說,無法收回的概率是很大的。因此,擴張的貨幣政策導致的利率下降將通過減少了銀行的收入潛在地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從而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二)財政政策傳導理論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運用手中掌握的財政政策工具,通過加大財政投資支出,降低稅率,增加轉移性支付,以刺激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在財政政策實施、傳導到最終對實體經濟產生作用的過程中,必然刺激信貸需求從而對信貸風險產生影響。

1.通過財政政策作用于宏觀經濟的途徑來分析擴張性財政政策對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擴張性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減稅和增加政府購買來刺激和增加社會的總有效需求。減稅政策通過增加消費者的收人間接刺激社會的消費需求,然而這對于政府來說則意味著收入減少,此外,增加政府購買將會增大政府的支出,在支出增大收入減少的雙向壓力下,政府的財政赤字將進一步惡化。在一切以挽救市場信心,刺激經濟復蘇為目的的后金融危機時代,政府必須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以配合寬松的貨幣政策達到救市的目的。迫不得已,政府只有向銀行貸款。對于銀行而言,政府是有國家作保障的貸款人,因此其風險較小,銀行也更愿意把錢借給政府,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地方債勢必增加。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政府支出多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這類項目的投資回收期一般較長且需要進行后期投資,在經濟還處于低迷、需求還未被激活的情況下,這類項目是很難獲得收益還款的,更不用說賺取后期投資的資本金。這就意味著商業銀行不但要蒙受已貸出的政府地方債無法償還而造成的損失。而且還很可能要貸出另一批違約風險很大的政府地方債。由此可見,擴張性財政政策在刺激經濟回暖的過程中將會擴大政府的財政赤字,從而增加大量的政府地方債,這些貸款所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在經濟低迷的狀況下是難以獲得投資回報的。再者,由于地方政府直接融資、間接融資都存在天生的信貸軟約束,如果政府出現了償還風險,其債務融資極有可能轉化為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使得風險十分容易就轉移到商業銀行體系,因而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這無疑增大了其信貸風險。

2.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對于證券市場價格、房地產價格的影響來分析該項救市政策對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意味著政府將積極投資于能源、交通、住宅等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刺激相關產業如水泥、鋼材、機械等實體業的發展。通過擴大財政支出,縮減財政收入間接提高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刺激實體經濟復蘇,帶動企業經營重新走上正軌,給市場注入信心。這對于受到金融危機重創的企業們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當市場對于企業的未來重新懷揣希望時,將推動證券市場價值走高。如上文所述,企業的市場價值的升高將增加企業的擔保資產價值,從而提升企業的貸款能力,在大多數企業都存在資金不足、財務狀況惡劣的后金融危機時代,這無疑潛在地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因為政策是存在時滯的,這些貸款的違約風險是很大的,同時,上文所說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都是十分嚴重的。另外,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大量資金注入配合擴張性財政政策對于房地產行業的投資將會大大推動房價上漲。而政府財政政策所配套的資金大多都來自于商業銀行的貸款,政府貸款具有天生的預算軟約束,在無力還貸的情況下,政府大多是依靠土地等收入來還債,因此有強烈的動機推高土地、房地產的價格。二者對房地產泡沫起了顯著的推動作用,而房地產價格的泡沫化提升了借款人們的抵押品價值,相應的提高了他們的借款能力。但是泡沫就本身就是經濟的“虛熱”,在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后金融危機時代,泡沫很容易破滅,一旦泡沫破滅,價格回到原真實價值,抵押品便瞬間失去意義,這些貸款變會成為銀行的不良資產,可見,這潛在地加大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三、中美救市案例政策對比分析

下面通過實際案例來分析實際與理論的不同,美國和中國救市政策所受到影響的不同,并分析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

(一)美國“量化寬松,流動性援助”的救市政策分析

從2007年次貸危機浮出水面至今,美國政府為了穩定經濟,挽救遭受重創的金融機構,平復金融市場上的人心惶惶,恢復金融市場信心,陸續實施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來干預市場且干預力度越來越大。

布什政府和奧巴馬政府分別出臺了7000億美元和1.5萬億美元的金融援助計劃。美國政府授權財政部廣泛地向金融機構注資以及獲取金融機構股權,將個別銀行國有化或是購買金融機構受損資產,清理銀行有毒資產等權力。布什政府將3500億美元用于收購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奧巴馬政府則以3000多億美元重點用于救助房地產以及用于幫助消費者和中小企業貸款方面。盡管實施了如此大規模的金融救援問題資產救助計劃,美國金融市場風險溢價仍居高不下,信貸市場緊縮嚴重,以短期利率為主的傳統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在此特殊情況下,以“量化寬松,流動性援助”為特點的超常規貨幣政策成為美聯儲應對危機的主要工具。降息和對存款準備金付息方面,從2007年9月開始至2008年2月底,美聯儲連續降息10次,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2.5%下降至0~0.25%,共下調約250個基點,同時對銀行存放在美聯儲的存款準備金支付利息,間接達到實際降息的效果,增加商業銀行的可貸資金,期望以此刺激信貸活動,激活萎靡不振的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以給實體經濟注入一絲希望。

貨幣政策工具方面,除了傳統的貼現窗口和公開市場操作方面,在推動流動性注入的過程中,美聯儲不斷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形成了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固定期限拍賣工具(TAF)、商業票據及貨幣市場基金流動性融資工具(AMLF)、固定期限融券工具(TSLF)、商業票據融券工具(CPFF)、一級交易商信貸工具(PDCF)和貨幣市場投放融資工具(MMIFF)等。雖然大多數的這些創新工具已于2010年2月1日到期失效,但是它們確實已經給市場注入了巨大的流動性。而在對金融機構的救助方面,為防止那些具有“太大不能倒”性質的金融機構破產,如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貝爾斯登、AIG等,美聯儲則是啟用了緊急預防條款,親自入市收購部分資產,為其提供融資,給予直接救助。為支持AIG重組,美聯儲先后成立了Maiden Lane IILLG和Maiden LaneⅢLC兩家公司來收購AIG的M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CDO(擔保債務權證擔保債務憑證),累計投入1823億美元。對兩房的救助資金則高達1600億美元。

在這種近乎激進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刺激下,美國的利率已經降至近乎為零,很顯然這種貨幣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拉動投資,鼓勵企業貸款以投資于實體業的建設從而帶動經濟復蘇。按照理論的分析,利率的下降意味著貸款成本的大幅減少,證券等金融資產價格和房地產價值將大幅上升,這對于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動性的注入加之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帶動勢必引發通貨膨脹,而這又將給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注入一劑“新鮮的血液”,使之泡沫化。這又反過來提高了企業擔保資產的價值,從而提高了企業貸款的能力。因此,從理論上講貸款特別是企業貸款應當大幅度上升,經濟應當處于向上回暖的趨勢。根據美聯儲公布的官方數據,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各方面貸款/債務增長比率,如圖1、圖2、圖3所示。

從上3個圖的趨勢可以看出,救市政策實施以后貸款量總體并沒有完全像預期那樣增長,而是以一個緩慢的速度上升,可見投資者對于信貸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并不看好,對于美國當局的經濟政策實施效果并沒有很大信心。根據美聯儲的抵押貸款數據,發現美國抵押貸款市場一直是低迷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復蘇趨勢,對于剛剛過去的金融風暴公眾還處于驚慌之中。再觀察公司債券的發行量和交易量以及企業的貸款量,雖然逐年上漲,但只是緩慢上升。另外,由于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地方債的發行量和成交量都處于增長的狀態,卻并沒有因為財政政策引起的投資而出現大幅上升的局面,地方債數量總體處于平緩波動的狀態。

再看實體經濟,GDP并沒有達到預期的增長率,總體上看,美國的經濟并沒有像預期那樣回暖復蘇,金融救市政策對于美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并不是很大。其信貸風險主要體現于道德風險。筆者認為對于美國來說,大多數的企業和銀行都是私營機構,剛剛經歷了金融危機打擊的這些私營企業和銀行還沒有從創傷中得以恢復,它們對于市場還是不看好,加之對于信貸風險的抵觸和恐懼,企業并不敢于貸款進行新一輪的實體投資,銀行也并不敢于大量放貸。在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實施下,美國進入了凱恩斯提出的“流動性陷阱”的狀態。所以,對美國而言,貨幣當局應當考慮如何實施貨幣政策刺激貸款量上升,從而帶動企業進行實體投資并拉動經濟得以回暖復蘇。

(二)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救市政策分析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之后,經濟以出口為主要拉動力的中國為了防止國外經濟低迷而造成出口衰弱和經濟蕭條,中國人民銀行立即出臺了一系列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

首先,調減了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其次,連續四次下調基準利率,三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從而增加貨幣供給量,刺激消費和投資的擴大,達到拉動內需的目的。再次,為了防止信貸萎縮和房地產市場蕭條,央行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于2008年10月27日實施了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最后,為了減輕進出口行業受到的沖擊,保護該行業的企業及從業人員的利益不受損害,央行實施了出口退稅和人民幣升值策略,達到增強出口競爭力的目的;和中日韓進行了貨幣互換協議,給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增強了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

為了帶動經濟的復蘇,政府也實施了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擴大內需,國務院出臺了總額為4萬億元人民幣的一攬子擴大內需的投資計劃,該計劃每年將拉動GDP增長1個百分點。為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政府于2009年提高了企業基本養老金10%,大幅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擴大家電下鄉的產品品種與規模,以期緩解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境況。為引導4萬億政府投資的去向,政府還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包括汽車、新能源之類的國民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

通過理論分析,擴張性貨幣政策將引起利率的下降,信貸的擴張加之央行放松了銀行信貸的約束,這必將降低貸款門檻從而誘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商業銀行方面也將因為爭奪收入的來源,降低放貸標準,從而增大操作風險。加之積極的財政政策影響,國家出臺的4萬億投資拉動計劃勢必使得財政支出被用于基礎建設或公共支出,這給予了地方政府很好的發行地方債的理由。政府可以通過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城建開發公司、城建資產經營公司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投融資平臺公司進行舉債。另外,我國是一個單一制國家,地方政府作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不存在破產制度,一旦下級政府的債務無法償還,上級政府將承擔最終償還人責任,存在著“預算軟約束”。也正是這種“單一制”體制的存在,使得良好的“政企關系”成為各類經營主體的追求目標,促使商業銀行對于地方政府的債務有著個體的偏好。救市政策的實施一方面弱化了地方債務的外部約束條件,另一方面,強化了地方債務的外部激勵條件,兩者雙管齊下勢必推動地方債務大幅度擴張。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加劇,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上升再加上地方債務的迅速擴張將加劇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為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埋下隱患。

中國銀監會的數據顯示,到2009年末全國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38萬億元,同比增長70.4%。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金投放也出現了大規模擴張之勢。中國人民銀行的年度公報顯示,2009年新增人民幣貸款9.8萬億,創造了歷史的天量。在我國經濟增長率和企業盈利能力急劇下降的同時,商業銀行的信貸卻是在逐月上升。如上述分析,信貸的迅速劇烈擴張給商業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勢必加劇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此外,針對地方債務的迅速擴張方面,商業銀行信貸擴張多是由于國家的投資拉動計劃所導致,主要以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為載體進行的大規?;A設施建設。這類貸款多為中長期貸款項目,往往具有利率低、期限長的特點,并且資金需求大、跨度長,需要后續資金的不斷投入,一旦項目前期經營不佳,出現償債困難,政府官員則會通過在不同的銀行之間進行拆借,避免暫時性的大規模違約行為發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類貸款項目將會像滾雪球一樣積累得越來越大,最終將導致地方政府的債務遠遠超過實際負債能力。這必定加劇銀行體系的信貸風險,加劇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大量地方債的累計將使政府中長期信貸占銀行總信貸資產的比例進一步提高,集中凸顯了信貸風險。由于地方政府還款方式單一,在實體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導致抵押和擔保資產價格下跌的情況下,銀行的信貸風險將進一步被惡化。并且,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于信貸資產的利差,信貸資產質量的腐化將嚴重削弱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從而大幅度減弱靠利差收入來緩解信貸風險的能力。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通過上文的中美兩國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家體制的不同使得救市政策的實施方向不同,國家的宏觀經濟情況以及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導致了救市政策對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也不一樣。

1.作為發達國家代表的美國在危機期間,將巨額的財政支出基本用于向金融體系進行注資、國有化或清理不良資產。而作為發展中第一大國的中國則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投資拉動計劃為主要方向,使得巨額的財政支出主要被用于基礎建設或公共支出。這就使得我國擁有了要承受地方債務的迅速擴張給銀行體系帶來巨大的信貸風險這一和美國不一樣的特點。

2.由于國家體制的不同,美國的企業和銀行多以私營為主,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劫難之后,它們大多畏懼并且抵觸風險,因此,對于市場并不看好也不抱有希望,這就造成了在如此極端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及寬松的財政政策的實施下,美國的信貸依然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依舊處于萎縮的狀態。在利率已經下降接近于零的美國,處于了凱恩斯所說的“流動性陷阱”的狀態,其所面臨的除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所引起的道德風險以及逆向選擇問題外,主要是信貸萎縮的風險。因此,美國貨幣當局應當考慮實施何種有效的金融救市政策才能實際刺激信貸投資從而帶動經濟復蘇回暖。而對于“單一制”的中國,如上文所說,除了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問題和銀行的操作風險外,我國的商業銀行體系主要面臨的則是由于地方債的迅速大量擴張,信貸量急劇上升所帶來的信貸風險。

3.在后危機時代,我國實施的一系列救市政策有力地刺激了實體經濟,同時也為國有企業貸款、地方政府的債務擴張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條件,再加上財政分配體制、官員考核機制等因素,貸款量的上升和地方債務的擴張成為了現實。它們反作用于金融體系,在不良貸款率、存貸比、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方面沖擊著商業銀行,增加了商業銀行的現實和潛在風險。它們對于商業銀行體系的長期不穩定性埋下了隱患。因此,我國在面對經濟衰退、計劃實施復蘇政策的時候,應當統籌兼顧長期穩定和短期利益,從而維持我國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得向前發展。

(二)建議

1.大力出臺以擴大內需為目的的政策。

美國是一個高負債、低儲蓄的國家,美國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高,“用明天的錢,過今天的日子”不僅成為美國人的一種時尚生活理念,也成為了一種趨勢。然而在中國,中國民眾普遍缺乏安全感,邊際儲蓄傾向特別高,老百姓手上有了剩余的錢就存起來,愿意消費而不愿意投資,這就勢必造成我國的內需不足,需求無法拉動投資,投資活力不足勢必造成經濟疲軟。為了防止經濟下行,政府只能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投資、帶動需求。解決天量地方政府債給銀行帶來的信貸風險的關鍵就是拉動內需。只有拉動內需,以百姓的需求帶動經濟的增長,才能縮短基礎建設的回收期,使得政府有收益還款,從而降低銀行的潛在和現實信貸風險。

2.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體制改革,推動銀行體系規范化,市場化。

政府以土地作擔保向國有商業銀行借款,將資金投放于基礎項目的建設,將短期資金投放于長期資本項目,必定抬高違約風險,加重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同時,國家是政府的最后擔保人,央行則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最終擔保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發生違約,也只不過是從國家的“左口袋”流進了“右口袋”,是兩個口袋之間盈虧問題。這就使得政府借款意愿提高,商行貸款傾向增強。政府、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之間的關系是造成預算軟約束、巨量地方債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就必須加快推進商業銀行的體制改革,推動銀行體系規范化、市場化,用上市的要求規范銀行內部的治理結構,提高銀行體系的獨立性、透明性和規范性。

3.加強商業銀行內部監管工作,通過減少操作風險的途徑減弱銀行潛在的道德風險。

嚴格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提高銀行應對潛在的信貸風險的能力。提高銀行內部整體對于信貸風險重要性及其后果的認識,加強對于貸款條件的審核以及對于貸方資金后續去向的動態跟蹤,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銀行也應當調整資金結構,提高資金配對的合適度。

4.加強對商業銀行的外部監管。

要求其公開財務報告信息,從而提高商業銀行的透明度,借助外部監管來加強對于銀行的監管工作,從而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整合商業銀行監管評級體系,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狀況、管理狀況、盈利狀況、流動性狀況和市場風險狀況六個單項要素進行嚴格評級,健全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加強對大型銀行的并表監管,加強跨業、跨境風險監管。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監管,堅持采用審慎的最低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偉,樸明根.當前金融危機下美國救市政策效果的經濟學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9,(6).

[2]胡援成,張文君.地方政府債務擴張與銀行信貸風險[J].財經論叢,2012,(3).

[3]潘敏,繆海斌,陳曉明.金融救市下的中國商業銀行信貸擴張行為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2001,(2).

[4]董彥嶺,王菲菲.金融危機背景下各國政府救市政策的比較分析[J].山東經濟,2010,(2).

[5]潘敏,繆海斌.經濟復蘇下的非常規貨幣政策退出[J].世界經濟研究,2010,(12).

[6]李哲敏.論金融危機時期中美救市政策之比較[J].華東經濟管理,2010,(4).

[責任編輯:方平]

上一篇:我的青春里有堅持作文范文下一篇:文化傳媒廣告公司介紹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