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對外經濟發展論文范文

2024-03-16

我國對外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當前我國對外投資規模有所減少,但依然是眾多國家的主要投資來源地,同時我國對外投資的產業結構日益優化,市場投資主體情緒已回歸常態,跨境并購重心已由歐美地區轉向亞非地區。展望2020年,盡管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發達經濟體對外商投資監管審查趨嚴,國內企業海外投資趨于謹慎,但隨著全球貨幣政策偏向寬松以及我國加強國際貿易投資合作,我國對外投資將保持相對穩定。建議進一步優化對外投資海外布局,強化對外投資的事中事后監管,繼續深化對外投資合作。

關鍵詞:對外投資 “走出去” 對外開放

一、當前我國對外投資的基本特征

(一)我國對外投資規模有所減少,投資大國地位保持不變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局勢趨緊以及商業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下,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延續下降態勢。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發布的《2019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流出量降至1萬億美元,較上年大幅下降28.8%,已連續三年處于下降趨勢,投資規模為2005年以來最低水平。而受國際投資保護主義升溫、國內對外投資審查較嚴以及外部融資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逐步縮小?!?018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為1430.4億美元,同比下降9.6%,降幅較2017年有所收窄。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位,投資規模僅略微低于日本,存量規模僅次于美國與荷蘭,位于全球第三位,世界投資大國的地位尚未改變。進入2019年,雖然全球貨幣政策偏向寬松令外部融資成本得到一定改善,但在美歐等經濟體對海外投資審查趨嚴以及國內企業盈利有所下降等情況下,我國對外投資規模降至1106億美元,較2018年減少99億美元,同比下降8.2%。雖然我國對外投資規模較上年有所減少,但投資規模仍在1000億美元以上,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增長同步放緩、商業信心尚未回暖以及全球外商直接投資依舊低迷的條件下,我國保持千億美元對外投資規模,表明我國仍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主力軍。

(二)對外投資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市場投資主體情緒回歸常態

近年來,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逝,特別是在我國適齡勞動人口增長出現拐點、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以及總和生育率處于較低水平等情況下,我國企業用工成本持續攀升。自2011年以來,我國城鎮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年均增長10.7%,截至2018年,城鎮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漲至8.2萬元,較2011年增長了近一倍。而且隨著我國對環境保護要求的提高,企業環境成本由外部化向內部化轉變,從而導致生產經營成本增加。此外,我國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問題尚未完全達成協議,美國對我國商品征收的關稅稅率仍處較高水平,關稅征收的范圍也進一步擴大。以美國市場為主的企業經營壓力加大,部分企業已將產能轉移至周邊國家。在中低端制造業外遷的同時,我國并沒有放緩中高端制造業的布局,對先進制造業的投資依然受到我國青睞。受此影響,我國制造業對外投資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11月,制造業對外投資達174.84億美元,同比增長6.6%。制造業對外投資占我國對外投資的比重升至17.7%,較上年同期上升2個百分點。

我國對外投資主要流向第三產業,2018年我國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占總投資額的75%左右。其中,批發和零售業投資規模在2017年達到峰值后便大幅下降,2018年的投資規模僅為122.4億美元,較2017年下降53.5%。此后投資動能有所加強,截至2019年11月,批發和零售業對外投資達110.63億美元,同比增長24.6%,較上年同期明顯好轉,對第三產業投資形成有力支撐。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是第三產業對外投資的重點領域,2018年占第三產業對外投資的46.8%,較2017年提高2個百分點。但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對外投資規模明顯減少,截至2019年11月,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對外投資達321億美元,同比下降19.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對外投資占比降至32.5%,較上年同期下降5.7個百分點。而在我國明確將房地產、體育和娛樂等行業列為限制類對外投資后,上述行業自2017年以來已沒有新增項目投資。在加強我國對外投資引導和規范后,投資海外房地產及娛樂項目的高漲情緒已消退,市場投資主體情緒重回常態。

(三)對外投資地區分布高度集中,并購重心轉移至亞非地區

2018年,我國對亞洲地區的投資雖有放緩,投資規模降至1055億美元,較2017年下降4.1%,但隨著我國傳統比較優勢的減弱、中美貿易摩擦局勢的趨緊以及與周邊國家合作的加深,我國加強了越南、印尼等亞洲國家的投資布局,亞洲地區依然是我國對外投資的主要流向區域。亞洲地區占我國對外投資的比重升至74%,較2017年進一步上升4個百分點。其中,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穩步推進,2018年在沿線國家和地區設立的境外企業已超過1萬家,投資規模達178.9億美元,占我國對外投資的比重達12.5%。進入2019年,我國繼續將“一帶一路”作為重點投資對象。截至2019年,我國對沿線國家的新增投資達150.4億美元,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13.6%,較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對歐洲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大幅減少,2018年的投資規模僅為65.8億美元,較上年下降64.3%,這也是自2014年以來我國對歐洲地區投資的最低水平。特別是在歐盟加強外商投資審查、英國脫歐等政治風險上升以及歐元區經濟增長乏力等因素影響下,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重點行業的投資受到較大沖擊,降幅較為明顯,是造成對歐洲地區投資低迷的主要原因。與之相反的是,雖然美國對外商投資的監管審查趨嚴,而且與我國貿易摩擦局勢趨緊,但我國對美國的投資不降反升,2018年的投資規模達74.7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6.4%,對批發和零售業、采礦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的投資增幅較大,是拉動對美國投資增長的主要因素。此外,雖然高技術產業以及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依然受到我國投資者的青睞,但是隨著進入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中高端領域難度的加大以及國內企業海外投資愈發謹慎,我國跨境并購交易跌至近十年來的較低水平,2019年我國企業宣布的海外并購總額為686億美元,同比下降31%。其中,對歐美地區的并購交易下降明顯,而對亞洲和非洲的并購交易增長強勁,從而導致我國并購重心逐漸由歐美地區向亞非地區轉移。

二、2020年對外投資趨勢展望

在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發達經濟體對外商投資監管審查趨嚴以及國內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等情況下,國內企業海外投資趨于謹慎,對發達經濟體中高端領域的投資難度進一步加大。但隨著全球貨幣政策偏向寬松以及我國持續推進國際貿易投資合作,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有所下降,投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市場準入標準也逐漸放松,從而為國內企業海外投資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綜合判斷,2020年我國對外投資將保持相對穩定。

(一)抑制對外投資增長的因素

1.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在經歷了普遍增長后,全球經濟增速于2017年升至3.8%,為近六年來的最高增速。但受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升溫、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外商直接投資低迷以及商業信心不足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持續減弱,經濟增長同步放緩的態勢愈發明顯。IMF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再次調低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0.1個百分點至2.9%,增速降至近10年來最低水平。同時,IMF還下調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3.3%,較2019年10月的預測下降0.1個百分點。雖然對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高于2019年,但在全球貿易摩擦緊張局勢尚未好轉、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投資者信心依舊低迷以及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等因素的影響下,全球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從而降低國內企業海外投資的情緒。

2.發達經濟體跨境投資審查進一步趨嚴。2018年,美國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由頒布了《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IRRMA)。該法案不僅加大了外商投資審查的力度,而且擴大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范圍,在加強外國公司通過合并、收購和超半數收購交易導致美國公司控制權變化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敏感不動產交易、回避審查交易、引發權益變化的外國投資以及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及敏感個人數據等方面的審查。同時,CFIUS還于2019年9月出臺了FIRRMA實施細則草案,進一步擴大了對非控制交易和不動產收購的審查范圍,并對強制申報規則進行完善。受此影響,我國企業投資美國所承擔的風險上升,對美國制造業,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以及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投資明顯減少。盡管歐洲總體上堅持貿易投資自由化的政策,但內部的投資保護主義逐漸升溫。先是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部分國家加強對外資的監管,隨后歐盟理事會于2019年3月批準了《關于建立歐盟外國直接投資審查框架的條例》,旨在構建統一的安全審查框架,完善成員國之間的監管合作機制,加大非歐盟企業投資歐盟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關鍵投入、敏感資料以及新聞媒介等領域的審查力度。我國投資歐洲部分敏感領域的限制不斷增多,投資項目獲批難度進一步加大,項目審查時間也將隨之延長,企業投資面臨的不確定性有所上升,對投資歐洲產生一定抑制作用。

3.國內企業盈利能力有所惡化。受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放緩、國內需求疲弱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工業品價格增速明顯放緩,截至2019年,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0.3%。在價格下行以及需求承壓的情況下,我國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所惡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3%。其中,制造業同比下降5.2%,較上年同期下降13.9個百分點,采礦業同比增長1.7%,較上年同期更是大幅下降38.4個百分點。而與2018年實現高速增長不同的是,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降幅較大,同比下降12%,私營工業企業利潤雖實現2.2%的增長,但增幅較上年同期也明顯放緩。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增加了債務償還壓力,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已升至56.6%,較上年同期上升0.1個百分點,其中私營企業資產負債率已升至57.4%,較上年同期上升1個百分點。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不僅減少用于投資的自有資金,而且導致資產負債率的上升,壓縮企業杠桿投資的空間,從一定程度上放緩企業海外投資步伐。

(二)促進對外投資增長的因素

1.對外投資的融資環境偏向寬松。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全球貨幣政策發生明顯變化,由上年的趨緊轉向相對寬松。其中,美聯儲于2015年進入加息周期,先后9次提高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將利率水平由0.25%提升至2.5%。然而由于減稅刺激效應的減弱以及美國引發的全球貿易戰,美國經濟擴張動能不斷減弱。為保持經濟擴張態勢,美聯儲于2019年8月采取降息政策,這也是美國貨幣政策回歸正?;詠淼氖状?。特別是自2019年三季度以來,美聯儲已連續三次降息,將利率水平降至1.75%。此外,美聯儲還結束了持續近2年的縮表進程并重啟購債計劃,每月購債規模為600億美元。與此同時,面對持續低迷的經濟形勢,歐洲央行于2019年9月下調隔夜存款利率0.1個百分點至-0.5%,為2016年3月以來首次下調。為增強貨幣政策寬松的效果,歐洲央行同樣重啟資產購買計劃,每月購債規模為200億歐元。日本央行則繼續保持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并承諾將利率保持在當前或更低的水平。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紛紛降低本國利率,從而刺激本國經濟增長。我國也多次降準釋放流動性,國內融資環境偏向寬松,截至2019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達25.58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09萬億元。國內外市場流動性的增加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有利的融資環境,企業的融資成本壓力有所緩解。

2.我國對外投資合作再上新臺階。我國積極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堅定維護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多邊主義。我國在升級新加坡自貿協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中國—東盟貿易投資合作的升級。升級后的自貿協定擴大雙方投資領域,放寬外商的準入限制,加強跨境電子商務、數字經濟、交通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合作與資金支持,我國與東盟地區的經貿往來愈發緊密。而且“一帶一路”倡議得到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截至2019年,我國與16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已是我國對外投資的重要領域。同時,我國已與毛里求斯簽署自貿協定,這也是我國與非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自貿協定,為我國與非洲其他國家簽署協議做出積極探索。此外,我國還加快推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雙方已進行多輪談判并取得積極進展,從而為2020年達成高水平的協定提供有利保障。我國與相關國家合作的持續深化將為國內企業海外投資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三、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優化對外投資的海外布局

繼續完善境外投資管理體制,加強政府在對外投資中的引導作用,使對外投資更好的服務于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增強我國在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中的整合能力,優化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強國內重點地區對外貿易投資平臺建設,加快與國際經貿投資規則的對接,提升國內金融專業服務能力,進一步優化對外投資的區域布局,逐步改善對外投資區域不平衡的現象。

(二)強化對外投資的事中事后監管

完善對外投資的監管體系,健全統一信息管理平臺,加強各部門的協同監管,確保監管信息在各部門間的共享,提高對外投資的監管效率。進一步健全境外投資的法律法規,提高監管的透明化、標準化、法制化,確保投資主體的合法權益。加大國外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的研究力度,提升國外風險預測預警能力,做好企業海外投資的咨詢工作,降低企業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企業海外投資風險防范能力。健全境外融資管理框架體系,引導和規范企業境外發債行為,加強重點行業境外融資的風險調控,有效防范境外融資風險向國內的傳導。

(三)深化對外貿易投資合作

加快推進中日韓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談判進程,深化中國—東盟自貿區合作;鞏固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加強中非自貿區建設;推動中拉經貿合作優化升級,加強雙方在基礎設施、制造業以及技術研發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從而拓展我國對外投資領域,降低市場準入限制。全面推進中歐投資自由化磋商,盡快啟動中歐自貿協定可行性研究,減少歐洲安全審查給我國帶來的負面沖擊。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加強對“一帶一路”投資的支持力度,提高國際合作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袁建琴.“一帶一路”貿易和投資結構變化及影響因素[J].中國經貿導刊(中),2019(11):14-19.

[2]王琳華,者貴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形勢及特點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中),2018(32):4-7.

[3]高鵬飛,胡瑞法,熊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70年:歷史邏輯、當前問題與未來展望[J].亞太經濟,2019(5):94-102.

[4]鄔瓊.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形勢分析[J].中國物價,2017(10):16-18.

[5]畢然,李恩極,李群.新時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的新變化[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9(15):96-103.

[6]盧進勇,李小永,李思靜.歐美國家外資安全審查:趨勢、內容與應對策略[J].國際經濟合作,2018(12):4-9.

[7]余振,陳鳴.貿易摩擦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基于境外對華反傾銷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9(12):108-120.

(鄔瓊,國家信息中心)

我國對外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高,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取得顯著成就。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在給國內宏觀經濟帶來利益的同時,亦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將重點探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及突出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問題;

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現狀

近十幾年來,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呈加速增長的勢頭。2012年全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為746.5億美元。而當前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突出特點有:

1.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持續穩步增長,且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截止2011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可達4247.8億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長33.9%。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對外直接投資中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論的基本思想在于,一國凈國際直接投資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關關系。因此,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其流量與存量在未來還將繼續有所增長。

2.對外直接投資的投資方式向多元化趨勢發展,跨國并購成為最主要方式。2011年中國企業通過海外并購實現的對外直接投資超過272億美元,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36.4%??梢?,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由早期成立合資公司和新設立海外子公司為主逐漸變為跨國并購,并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

3.對外直接投資的投資主體仍集中于國有大中型企業,但非國有企業比例有上升趨勢。雖然國企仍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力軍,但非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增長速度逐步加快。2011年末,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存量中,國有企業占比為62.7%,較10年下降了3個百分點。

4.從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來看,我國海外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及拉美地區。截至2011年底,我國有超過1.35萬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企業1.8萬家,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4247.8億美元,遍布177個國家(地區),占全球國家(地區)總數的72%,其中亞洲和非洲國家和地區的投資所占比重最高,可達76.9%。

5.從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來看,我國海外投資集中于租賃,商務服務業,金融業,采礦業。據商務部數據統計分析,2011年,商務服務業和租賃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對外直接投資占到全年對外直接投資總流量的70.8%。

二、對外直接投資問題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突出問題是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大,存量小。2011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只占到世界對外直接總投資的2%。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整體規模明顯偏小。對外直接投資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對外直接投資的投資主體結構不合理。我國海外投資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非國有企業等民營企業實力明顯不足。因國企在投資經營活動中的公司治理結構缺陷,在海外市場競爭中缺乏市場化運作的經驗等,其在海外直接投資中競爭力低下且經濟效益不高。而民營企業普遍缺乏全球競爭意識,加上政府的扶持鼓勵不到位,阻礙其海外擴張的步伐。

2.對外直接投資的投資區域結構存在不合理。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分布密集,而歐洲,大洋洲及北美洲的對外直接投資比例少,僅達到18.8%。對外直接投資分布過于集中會造成我國境外企業之間相互競爭不斷加劇,不利于企業長足發展。

3.對外直接投資的投資行業結構不合理。我國企業海外投資過度偏于初級產業,其投資領域多集中于附加值低,科學技術含量不高的能源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缺乏對高附加值以及高科技含量領域的海外投資,致使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效益不高。

4.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政府職能缺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缺乏國家的政策支持和宏觀規劃,目前海外直接投資多是自發行為,導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地區分布集中和投資結構初級化。另外,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管理體制滯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審批制度存在不規范弊端,管理部門審批效率低,且對外直接投資管理過程中存在多個職能部門共同參與海外投資管理監督工作的現象。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法律法規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抑制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

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長足發展的政策措施

雖然我國境內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取得明顯成效,但企業在海外投資擴張道路上面臨著重重障礙。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平穩較快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進程中面臨的艱巨任務。

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

為優化我國對外投資的行業和地區分布結構,使境內企業真正參與海外投資擴張的競爭中,政府必須加強對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對外直接投資的法律法規體系,實現對外直接投資管理的統一管理,給予其稅收支持和資金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擴張,引導海外投資商會等中介組織的健康發展等。

企業樹立全球競爭觀念,積極“走出去”

從境內企業自身來看,在政府積極鼓勵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背景下,企業應樹立全球化競爭意識,加快走出去步伐,最大化利用政府提供的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努力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改變傳統的競爭觀念,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國際競爭的挑戰,實現企業長足發展。

結束語

促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平穩較快發展,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與引導,與企業自身發展也密不可分,也與國內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市場化改革緊密相關。

參考文獻:

[1]黃云.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現狀及對策.改革與開放.2012(3).

[2]劉超.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問題與對策分析.現代管理科學.2012(3).

[3]商務部.2011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4]張謙,胡劍波.危機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與未來展望.國際商務.2011(2).

[5]陳志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及戰略研究.經濟研究.

[6]趙囡囡,盧進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對外經貿實務 2011.12.

我國對外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基于2003-2012年中國與全球在42國對外直接投資ODI面板數據,分別研究發達與發展中東道國主權信用對中國ODI的影響,并與全球ODI所受影響相比較得出結論:因主權信用下降、遭遇全球ODI流出的發達國家反而越來越吸引中國ODI,對發達地區市場與戰略資產的尋求驅動我國企業在此時增持資產;中國與全球ODI均規避主權信用下降的發展中國家, 我國企業也并不偏好主權信用下降的自然資源豐富國。

[關鍵詞]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東道國主權信用;全球直接投資;實證分析

一般認為,東道國主權信用下降會惡化當地投資環境,給國際直接投資者帶來收益不確定性。但我國作為近十年來新近崛起的資本輸出大國,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ODI)在實證研究中多被報告與發達國家及全球“平均”對外直接投資特征“相左”。因此,考察東道國主權信用對我國及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分別具有什么樣的影響并分析結果異同的成因,是一個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問題。

一東道國主權信用與外商直接投資:

影響的機理與效果

1.主權信用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機理

從經濟角度分析,主權信用針對的是一國在與國際組織、其他國家、境內外企業及居民之間借貸關系中履行償債額度、時間、方式等承諾的表現。若主權國家對其債務違約,其帶來的結果則遠非一般公司信用違約可比擬,它連帶著影響該國境內甚至區域內所有經濟活動。

經典國際直接投資折中理論(Eclectic Theory)認為,東道國的區位優勢,如穩定良好的政策環境、較高的人均購買力與科技水平以及豐富的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等,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1]。主權信用較好,意味著更優良的東道國區位條件;主權信用出現問題,國際直接投資者則不得不面對波動的經濟與制度環境。描述性分析東道國主權信用危機給中國跨國公司帶來復雜環境的研究較多[2][3],其中藍茵茵、羅新星在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構建了主權信用違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一般分析框架[4]。

據該框架分析,目前主權信用違約多由政府財政困難引發,政治風險引致的違約在冷戰結束后已逐漸減少。具體來說,財政困難引發的主權信用違約通過三種渠道作用于外商直接投資。

第一種渠道,債務國政府往往通過增稅、頒布特殊的進出口規定、頒布外匯管制措施對利潤和資本匯回實施限制以及通過增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本幣貶值等方式增加政府收入、減少實際債務水平。這些措施雖然不涉及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但卻會損害在該國經營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利潤,構成了對投資回報的間接征用。

第二種渠道,債務國往往執行大規模的財政緊縮計劃,包括削減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福利支出、減少公務員薪金和裁撤政府雇員和減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措施。財政緊縮使國內需求下降的狀況更加惡化,導致經濟失去長期穩定發展和增長的驅動力,直接損害其境內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盈利基礎。

第三種渠道,債務國銀行一般因持有大量該國“問題債券”而引發銀行業危機。銀行業風險增加伴隨著信貸緊縮和貸款利率上升,使經濟缺乏流動性,境內企業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總之,東道國主權信用下降、違約風險增加將導致境內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投資回報降低。長期來看,主權信用下降將導致流入該國的國際直接投資減少或撤資。

2.主權信用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效果

外部評級機構最早從1930年開始對主權國家未來信用強度和清償能力進行評估,但直到1990年早期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開始獲得主權信用評級時,以外部評級度量的主權信用的市場影響研究才開始活躍。

20世紀90年代的墨西哥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使研究者主要關注發展中經濟體,尤其是債務問題頻出的新興市場國家。研究證實,一方面,主權信用違約系統性地導致流入該國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國際信貸持續多年地減少[5-7];另一方面,評級下降對東道國金融市場回報率也有負面影響,從而流入其股權和債券市場的國際證券投資減少[8][9]。此外,新興市場國家一國主權信用風險聚集對其相鄰國家股市也有負面影響[10]。

2011年起爆發的歐洲債務危機及美國主權信用屢遭調降事件,使人們意識到即便是發達經濟體也有出現主權信用問題的可能性。當時涌現的研究均指出,歐盟國家信用評級下降導致其債券收益利差飆升,主權債券市場國際投資流出[11][12]。

湖南大學學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5年第6期藍茵茵,[美]劉莉萍:東道國主權信用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我國對主權信用的資本市場影響研究開始較晚,但近年發展較快。田益祥等比較了新興經濟體信用評級變動對其境內股市、債市和信貸市場的沖擊效應[13],李建軍等檢驗了部分發達國家評級變動的債市波動效應[14],管輝考察了歐債五國評級變動的金融市場波動效應[15]。

影響效果研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研究集中在主權信用對國際信貸及證券投資的影響,但本文研究的直接投資與這些金融資本不同,它反映投資者在東道國直接控制、經營企業的長期而穩定的興趣。目前已知僅有田益祥、陸留存通過研究48個新興經濟體1996-2009年間信用評級變動對境內不同類型國際資本的影響,指出外商直接投資受到的沖擊程度高于國際銀行凈資產及組合投資受到的影響[16]。該研究旨在考察新興經濟體信用的市場效應,并不涉及對外商直接投資反應的分析,也未單獨考察中國資本的反應。二是大部分研究重在考察主權信用調降的影響效果,少數涉及信用調升的研究也指出:主權信用升與降對資本市場呈不對稱性影響,信用調升影響并不顯著[8][13][16]。因此,本研究只考查主權信用調降的情況。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全球“平均”

對外直接投資的差異性

21世紀以來,源自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在國際資本流動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我國ODI增勢引人矚目,2013年中國ODI流量更是突破千億美元,連續兩年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的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第三大經濟體。近年來針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開始涌現。

實證檢驗東道國區位條件對中國ODI影響的研究集中在國外學者的工作中。Buckley等發現東道國政治風險降低反而會引起中國對其直接投資水平的降低[17]。Cheung等學者研究指出,東道國政治風險對中國ODI影響并不顯著,但非洲國家中低經濟風險和高腐敗程度的東道國則會吸引更多中國企業[18][19]。Kolstad和Wiig研究認為中國企業傾向于在全球以及非洲自然資源豐富同時又法治混亂的國家投資,以獲取超額利潤和保障國內資源給[20][21]。國內學者王娟和方良靜也發現東道國經濟風險對中國ODI無顯著影響,而政治風險高的國家反而會吸引更多中國資本[22]。

上述研究報告了中國ODI一個突出特點,即其不為東道國高政治風險、高腐敗程度及法治混亂等惡劣的區位條件所阻礙。這是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及實證研究不符的現象,表明我國作為發展中經濟體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雙重背景下、尚在崛起中的資本輸出大國,其海外投資具有值得進一步挖掘的特點。[23]此外,上述工作中缺乏檢驗東道國主權信用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的實證研究。

綜合第一、二部分所述,東道國主權信用下降負面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機理相對明確,對境內及區域國際資本流動溢出效應顯著,其中新興經濟體信用調降導致外商直接投資流失已證實;但中國ODI被報告具有與全球“平均”ODI不同行為特征,中國資本是否同樣對東道國主權信用敏感是個尚未檢驗的問題。因此,本文第三部分基于2003-2012年間中國在42國ODI面板數據,分別檢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主權信用調降對中國ODI影響的方向、時間趨勢與程度,并與全球ODI所受影響進行比較研究。第四部分總結研究結論與啟示。

三東道國主權信用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基于中國與全球ODI的實證比較

(一)東道國主權信用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的實證分析

1.變量及數據選取

本文以2003-2012年間中國對樣本東道國ODI流量數據為被解釋變量,樣本國家中排除香港地區、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及盧森堡四個離岸金融中心以避免對結果干擾。

Brooks等研究發現,市場對標準普爾主權評級的反應最為強烈[8],因此文中以標準普爾(S&P)評級為解釋變量,避免采取其他機構評級可能帶來的信息扭曲或損失。標普主權信用評級的主要結果包括長期外幣信用評級和長期本幣信用評級,其中后者往往高于前者,因為有些國家可能選擇通過增發貨幣造成通貨膨脹及本幣貶值來緩解本幣債務壓力。Kim和Wu研究認為本幣評級應被看作是一個通貨膨脹風險指標而非主權信用違約風險指標[24]。所以,本文以標普長期外幣信用評級為首選指標,把長期本幣評級放到穩健性測試中檢驗。附表1為標普評級序列結果與量化數值對照表,數值分數越高表示主權信用違約風險越大、信用越低。

根據 Dunning在國際直接投資折衷理論中提出的外商直接投資具有市場尋求、效率尋求與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戰略性資源)尋求三種目標[25],本文以分別反映上述三種目的的代理變量、中國在東道國ODI存量以及東道國貿易開放度作為中國ODI區位選擇的控制變量。同時,考慮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主權信用變動可能對我國投資者有不同效應,增加東道國類型虛擬變量OECDDummy,取值1與0分別對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附表2列出2003-2012年間所有變量數據可得的42個樣本東道國。到2013年底為止,該42國占我國(除離岸金融中心外)ODI存量超過九成,具有較大代表性。表1是變量介紹及數據來源。表2為變量描述統計及相關性。

2.模型與估計方法

借鑒之前研究者所使用模型[26],以東道國i在第t-1年的主權信用評級及相關控制變量為解釋變量,中國對東道國i第t年的CDI為被解釋變量,模型設定如下:

CDIit = α + β Controlsi,t-1 +

γ Sovereign Credit Ratingi,t-1 + εit (1)

根據檢驗結果,本文面板數據選用混合估計模型。

3.初始檢驗結果及分析

如表3所示,回歸1未控制中國在當地前一年直接投資存量CDI Stock(-1),因此回歸1是包含歷史累積影響的結果,回歸2則反映扣除歷史影響后樣本時段2003-2012年間的結果。

回歸1、2中主權信用FCR與發達國家虛擬變量OECDDummy系數均顯著為負,說明就整體來說,東道國主權違約風險越高、信用越低則流入當地的中國直接投資越少?;貧w2中FCR與OECDDummy系數均大于回歸1中相應系數,說明隨著時間推移,主權信用調降對中國資本的負面影響減弱,發達國家也開始得到更多中國資本流入。

上述檢驗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表2中部分變量之間相關性較強可能導致多重共線性,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決;二是表3中OECD-Dummy的顯著性說明中國在發達與發展中市場直接投資情況差異較大,下文將分別檢驗發達東道國與發展中東道國主權信用對中國ODI的影響。

4.主成分分析

實驗發現控制變量提取四個主成分更合適,分別為發達地區特征(包含GDPP和WAGE)、經濟規模與科技基礎(包含GDP和PATENT)、市場潛力與開放度(包含GGDP和OPENNESS)以及自然資源(FOMEX)。表4為主成分矩陣。

5.基于主成分和發達、發展中東道國分類的檢驗結果及分析

如表5所示,將我國對20個發達東道國與22個發展中東道國2003-2012年ODI面板數據基于主成分分別回歸后,得到了更加清晰的結果。

就影響的方向與趨勢而言,表5中回歸3、4的發達東道國主權信用評級FCR系數不僅是正號,而且在分離了中國直接投資存量CDI Stock歷史影響后的回歸4中FCR系數更大,說明發達國家主權信用降低不僅不阻礙中國直接投資,反而對其有越來越明顯的吸引趨勢。就影響程度而言,發達東道國主權評級每下調一級(FCR上浮1單位),下年度流入的中國直接投資將增加105.1611萬美元。

這個有趣的發現表明中國ODI獨特的一面:主權信用評級遭調降的發達東道國,反而可能得到更多的中國直接投資。一些研究中國在歐盟等發達地區ODI 的學者也曾指出,過去中國投資多為貿易支持型和市場維持型的小規模創建投資,2000年后,兼并與收購( M&A) 投資增長迅速,并且中國企業更傾向于對經營不善的企業進行侵略性較強(自身規模與目標規模之比較低)的并購[27-29]。本文回歸3、4的結果證實了上述研究結論。

回歸5中發展中東道國FCR系數由顯著負數變為回歸6中的不顯著正數,說明發展中國家主權信用降低仍然阻礙中國投資者,但影響逐漸降低。

表5還反映出中國對發達地區投資興趣上升顯著,尤其是市場潛力與開放度大、發達地區特征(高人均收入與高制造業工資水準)顯著的發達國家越來越吸引中國資本,而礦產油氣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特別受中國資本青睞。此外,比較回歸4與回歸6的CDI Stock的系數可發現,前者不及后者一半,表明與在發展中地區投資的謹慎度相比,對發達國家市場與戰略資產的追逐讓中國投資者在該地區更勇于試水新區域,加大在之前涉入程度較低的發達東道國的投資水平。

6.穩健性檢驗

為檢驗結果穩健性,用標普長期本幣評級替代標普長期外幣評級作為主權信用的代理變量后進行回歸,結果與表5一致。此外,為檢驗中國ODI是否像一些研究者報告的那樣偏好既風險高同時又自然資源豐富的東道國[20][21],加入主權信用評級與自然資源稟賦相互關聯變量FCR*FOMEX,并未發現其對結果有顯著影響。

(二)東道國主權信用對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影響的實證分析

將全球對發達及發展中東道國2003-2012年ODI面板數據基于主成分分別回歸后,結果如表6所示。

就影響方向而言,表6中回歸7-10的東道國FCR系數均顯著為負,證實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主權信用調降都顯著負面沖擊全球ODI。就影響趨勢而言,比較回歸7與回歸8的FCR系數可知,全球ODI越來越規避出現主權信用問題的發達國家;而比較回歸9與回歸10的FCR系數可知,全球ODI對評級下調的發展中國家的規避程度在降低。就影響程度而言,發達東道國主權信用每下調一級(FCR上浮1單位),下年度流入的全球ODI將減少12.4054億美元;發展中國家信用每下調一級,下年度流入的全球ODI將減少2.358億美元。因全球ODI組成成分與類型多樣,其余偏好特征在表6中表現不明顯。

為檢驗實證結果的穩健性,同樣用標普長期本幣評級替代標普長期外幣評級作為主權信用的代理變量后進行回歸,結果與表6一致。

(三)東道國主權信用對中國與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影響的實證結果比較

比較表5與表6,中國ODI在發展中國家主權信用調降后的規避表現及發展趨勢與全球ODI一致,但對發達東道國信用調降的反應與全球ODI迥異。具體來說,發達國家主權信用下降反而吸引更多中國ODI流入,且隨著時間推移,吸引趨勢與程度愈加顯著與加強,但全球ODI明顯越來越規避主權信用出現問題的發達國家。

對上述差異的解釋需結合中國企業自身特性與主權信用危機中發達東道國的情況考慮。

第一,國內結構調整與經濟轉型使我國企業渴求擴展海外市場和獲取關鍵專利、技術、品牌、管理經驗等戰略性資產;而信用危機中東道國資產價格下跌、本幣貶值,正為我國企業增持海外資產創造了機會。

第二,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企歷史以來的優勢地位,央企和國企文中央企和國企分別指中央政府管理的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ODI一直占我國ODI存量的2/3以上,是中國海外絕對主力,在平時易導致東道國投資壁壘干擾和涉及“國家安全”“政治風險”問題的猜忌與審查。而危機中發達債務國一般實施大規模國企私有化計劃,部分私企也因市場需求減少和流動性匱乏陷入危機,東道國對引入外商直接投資態度會變得比較寬松,從而有利于我國央企和國企資本進駐。

第三,中國企業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和國內銀行貸款進行海外投資,國際融資和東道國籌資比例很低,資本籌措能力較少受東道國及其區域內經濟波動影響。

第四,也不排除央企和國企財務預算軟約束、部分企業負責人好大喜功等原因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1)因主權信用下降而遭遇全球資本大幅流出的發達東道國,反而得到越來越多中國ODI涌入;2)中國ODI與全球ODI均規避主權信用下降的發展中東道國,敏感程度同隨時間降低;3)中國在發達國家ODI為市場與戰略資源尋求型,在發展中國家ODI為典型自然資源尋求型。

研究給理論研究和政策制定均帶來啟示。

首先,主權信用作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機理研究,需結合東道國及外商投資者特性加以擴充。雖然機理分析和過往實證研究均認為,東道國主權信用下降負面影響外商直接投資;但主權信用下降的發達地區仍有機遇可尋,而具有某些特征的ODI,如母國資本雄厚、又極為渴求發達地區市場與戰略資源的中國央企及國企ODI,也可能在其他投資者退出時逆市而上。

其次,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中關于發展中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的論述還需繼續完善。我國向發達國家大舉“逆向”投資是21世紀以后全球直接投資領域的新現象,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差異化的國內體制背景更使中國ODI行為一開始就獨具特色。而現有的直接投資理論和絕大部分實證研究都是在發達國家及部分新興經濟體ODI的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直接運用來解釋和預測中國ODI行為并不可取。跟進研究中國ODI實踐,是完善發展中國家作為投資母國的理論的重要基礎之一。

最后,我國企業在海外較強的風險承受意愿應引起重視。特別是央企及國企的海外高額資本投入,需要各級國資委、國開行更長周期的跟蹤管理。其投資究竟是在高風險環境中,真正達到了合理利用國家外匯儲備、開拓海外市場和獲取戰略資源的預期效果?還是由于政府財政對其預算軟約束、企業投資決策權責不明或國際投資運營經驗不足,導致的國有資產流失、甚至有目的的資產轉移外逃?此外,我國企業注意規避主權信用下降的、即使是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說明其跨國運營表現還是越來越正?;?。至少在東道國主權信用風險領域,指責我國是借助國家經濟、政治及外交力量為國有資本攫取自然資源開道的“貪婪的龍”[29]不符合事實。

CC注:標普主權信用評級根據實際情況變化隨時調整評級結果,因此我們把每一個評級的有效天數作為權值來乘以相應評級數值,再將一個國家一年中所有加權評級數值除以總天數來得到該國當年的平均評級,以此使不規律變化的主權評級結果與以年為單位進行統計的直接投資流量及其他控制變量相對應。

[參考文獻]

[1]Dunning, J. H.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N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A]. Ohlin, B. et al (eds.) The International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C]. London: Macmillan, 1977.385-418.

[2]黎宗仁,黎四奇.從美國主權信用降級析國際貨幣秩序的規范化發展[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40-144.

[3]藍茵茵,羅新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機遇、風險與安全對策——以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為視域[J].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4,(3):80-85.

[4]藍茵茵,羅新星.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4,(2):103-110.

[5]Eaton, J. Sovereign Debt: A Primer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3,(2):137-172.

[6]Eaton, J., Fernandez, R.. Sovereign Debt [J/OL]. http://www.nber.org/papers/w5131.1995-05/2015-03-15.

[7]Arteta, C., Hale, G., Sovereign Debt Crises and Credit to the Private Sector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1):53-69.

[8]Brooks, R., Faff, R. W., Hillier, D., Hillier, J.. The National Market Impact of Sovereign Rating Changes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4,(1):233-250.

[9]Biglaiser, G., Hicks, B., Huggins, C.. Sovereign Bond Ratings and the Democratic Advantage: Portfolio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J].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08,(8):1092-1116.

[10]Kaminsky, G., Schmukler, S. L.. Emerging Market Instability: Do Sovereign Ratings Affect Country Risk and Stock Returns?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2,(2): 171-195

[11]Manganelli, S., Wolswijk G.. What Drives Spreads in the Euro Area Government Bond Market? [J]. Economic Policy, 2009,(58):191-240.

[12]Afonso, A., Furceri, D., Gomes, P.. Sovereign Credit Ratings and Financial Markets Linkages: Application to European Data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2,(3):606-638.

[13]田益祥,陸留存,李成剛,楊秋平.主權信用評級變動對股票、債券和信貸市場的沖擊比較——基于國際面板數據動態模型的實證檢驗[J].投資研究,2013,(4):72-80.

[14]李建軍,宗良,甄峰.主權信用評級與國家風險的邏輯關系與實證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2, (12):41-46.

[15]管輝.主權信用評級的金融市場溢出效應研究——基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實證分析[J].金融縱橫,2013,(4):72-77.

[16]田益祥,陸留存.主權信用評級影響因素的長短期效應檢驗及對策——評級下調沖擊經濟的非對稱效應啟示[J].中國軟科學,2011,(12):46-56.

[17]Buckley, P. J., Clegg, L., Jeremy, C., Adam R., Liu, X., Voss, H., Zheng, P..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38):499-518.

[18]Cheung, Y. W., Qian, X. W.. The Empirics of China’s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09,(3):312-341.

[19]Cheung, Y. W., Hann, J., Qian, X. W., Yu, S.. China’s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in Africa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2):201-220.

[20]Kolstad, I., Wiig, A.. Better than Devil You Know?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frica [J]. Journal of African Business, 2011,(1):31-50.

[21]Kolstad, I., Wiig, A.. What Determines Chinese Outward FDI?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2,(1):26-34.

[22]王娟,方良靜.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J].社會科學家,2011,(9):79-82、87.

[23]張晗,修媛媛.中國企業對美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實證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3,(5):55-58.

[24]Kim, S. J., Wu, E.. Sovereign Credit Ratings, Capital Flows and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in Emerging Markets [J]. Emerging Market Review, 2007,(1):17-39.

[25]Dunning, J.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M]. Wokingham: Addison-Wesley, 1993.

[26]Sethi, D., Guisinger, S. E., Phelan, S. E., Berg, D. M.. Trend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2, 34(4): 315-326.

[27]Antikiewicz, A.,Whalley, J.. Recent Chinese Buyout Activity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Global Architecture [J/OL]. http://www.nber.org/papers/w12072,2006-03/2015-03-15.

[28]Rabellotti, R., Sanfilippo, M.. Chinese FDI in Italy [J/OL]. http://gdex.org/ODI/17%20Rabellotti%20Roberta.pdf,2008-09/2015-03-15.

[29]Pietrobelli, C., Rabellotti, R., Sanfilippo, M.. Chinese FDI in Italy: The “Marco Polo” Effec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1,(4): 277-291.

[30] The Economist, Special report[EB/OL]. http://www.economist.com/specialreports,2008-03-15/2015-03-15.第29卷第6期 2 0 1 5 年 11月湖南大學學報 ( 社 會 科 學 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9,No.6Nov. 2 0 1 5

我國對外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既有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有利的“走出去”時機和投資成本降低等機遇,又有貿易保護主義和東道國的政治敵意等挑戰,并結合國際直接投資有投資增速波動化、投資地區擴散化、投資領域集中化的趨勢演變,分析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趨勢。

關鍵詞:后經濟危機時代;對外直接投資;趨勢研究

一、后經濟危機時代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潮流,隨著分工國際化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經濟全球化將會以更快的進度推進。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將加快。

2、一些發達國家受到次貸危機沖擊較重,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時機。次貸危機對發達國家一些大企業的生產布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一些企業要重新思考發展戰略并積極引進外資來增加抗風險的能力。

3、人民幣升值減少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本。目前各國紛紛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復蘇,低利率會帶來進口的增加從而降低本國匯率,相較之下,我國具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并實施了漸進式的匯率改革,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加大,走上了升值的道路,降低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本。

(二)面臨的挑戰

1、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各國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經濟復蘇無可厚非,但是一些國家為了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競相采取不正當手段來提高貿易保護壁壘,在進出口、投資等領域設置諸多限制和障礙,這不利于各國經濟的交流發展,尤其對企業的跨國投資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東道國政治敵意。由于一些國家對我國開展跨國并購產生政治上的敵意和對我國企業性質認知上的模糊,往往使一些大的并購案件“流產”。

二、國際直接投資新趨勢

(一)投資增速波動化

總體而言,國際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量不會驟減,但是由于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投資增速會出現一定波動。由于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受到較嚴重的經濟沖擊,一些大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會重新考慮投資實力和投資成本,因而影響投資決策,導致資金在全球重新進行分步。

(二)投資地區擴散化

盡管西方世界陷入美國次貸危機的泥淖,但是他們統一的地區市場、熟練的勞動力、成熟的供應商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等吸引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不會改變。越來越多的資金將流向有著廣闊市場、豐富資源以及良好經濟表現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將持續成為投資熱點。

(三)投資領域集中化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投資領域也將發生相應變化。以制造業和服務業比較為例,1990年投向制造業和服務業的FDI存量分別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41%和49%;2006年,兩項指標則變為28%和62%。這種存量結構的變化表明服務業已經成為吸引外資的主要領域。受次貸危機的影響,許多國家將大量資金投入通信、運輸等基礎設施領域以刺激經濟、拉動內需。除此之外,跨國公司自身戰略調整,非核心業務的剝離使得涉及商務流程外包、物流以及后臺支持等服務領域業務將增長迅速??梢灶A見,對外直接投資將更加傾向服務業,特別是向與基礎設施相關的領域集中。

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趨勢分析

(一)投資主體多元化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一直以來是以大型企業為主,其中以國有企業居多。具備規模的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民營企業已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新生力量,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日益明顯,占據投資主導地位必將成為新的投資趨勢。

(二)投資方式多樣化

首先,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以跨國公司并購為主,因為其進入市場和獲得資產的方式快于綠地投資,而發展中國家在較長的時期內仍以綠地投資和合資企業為主。其次,由于金融衍生市場的發展,投資方式將越來越復雜化,不再單一采取用資金直接購買股權的方式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會更多地采取股權置換、私募股權投資等方式提高對外投資的水平。再次,目前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正在與國際同步,由于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在不斷增強,一批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通過進行專業化、集約化和規?;目鐕洜I,增強了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能力,有利地促進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

(三)投資區位多極化

從長遠來看,我國對發達國家及地區的投資會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對亞洲地區的投資依然會保持主導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優勢。投資于周邊國家,因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及語言文化上的趨同,可以有效避免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亞洲地區很大部分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都與中國接近。其次,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未來以資源國家為導向的投資將成為我國對外投資區位選擇因素的主導。從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的一般軌跡來看,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過了資源開發型—制造業—第三產業為主的這樣一種發展過程,而從我國的具體國情來看,我國正處于資源開發這個階段。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馮鵬程,仲鑫.2009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特點及趨勢展望[N].理論前沿.

[2]陳禹彤.2010中美對外直接投資政策比較[N].

[3]于明言.2010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N].開放導報.

[4]朱邦富.2009國際直接投資新趨勢及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策略[N].

我國對外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國貿易合作愈發緊密,跨境電商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缇畴娚檀偈刮覈r產品行業對外貿易更加繁榮,促進我國進出口量逐年增加。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跨境電商在運營體系、配送途徑以及本土企業自身方面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跨境電商;對外貿易

據海關總署統計,2020年上半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已達1 159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比增長31%。近些年,隨著我國大力開展跨境電商,使得我國進出口總額不斷增加,且漲幅驚人,對東盟、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前5大貿易伙伴進出口均增長??缇畴娚滩粌H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繁榮,同時又促進了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及相關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但是,隨著跨境電商的不斷發展,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還存在技術不足、標準體系不健全、企業自身素質差等諸多問題尚待解決。

一、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現狀分析

(一)農產品進出口總額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隨著對外貿易不斷擴大,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逐年增加,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僅半年的貿易總額就已達到1 159億美元。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出口額逐年小幅減少,從2017的年751.4億美元到2020年上半年351.5億美元,同比增長-3.8%;雖然2018年有小幅增長,但是總體呈現下降趨勢。進口額都逐年增加,從2017年的1 246.8億美元到2020年上半年807.5億美元,同比增長13.2%。雖然貿易逆差逐年增加,但是從總量上來看,我國農產品進出口依舊蓬勃發展,農產品供應商應抓住機遇尋求發展。

(二)農產品出口結構分析

從出口結構上看,我國農產品出口中,水產品占比最大,在20%—30%之間浮動。2017年的出口額為211.5億美元。而截至2020年上半年,水產品出口額為84.5億美元,逐年穩定增長。第二是蔬菜類,占比接近20%。2017年的出口額為155.2億美元,到2020年上半年出口71.5億美元,依舊呈現增長趨勢。再就是,占比較大的分別為水果類、畜產品類,截至2020年上半年,水果和畜產品分別出口額為29.9億美元和26.4億美元。

反觀進口,在進口品中占比最大的為畜產品,2020年上半年進口240億美元,占比29.53%。但是2017—2019年間占比最大的卻是食用油籽類,2017年進口額430.2億美元,占比高達34.18%;而2017年以后,食用油籽進口占比卻逐年減少,至2020年上半年,進口額為196.4億美元,占比24.17%僅次于畜產品。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為中美貿易戰和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的緣故,導致食用油籽進口大幅減少(見表2)。

二、跨境電商發展現狀及特征

(一)跨境電商發展現狀

自21世紀互聯網時代到來,電商產業不斷蓬勃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跨境電商逐漸成為國家重視的一個領域??缇畴娚淌侵覆煌P境的企業或個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國際貿易的一種跨國交易模式。通過跨境電商進行國際貿易可以降低成本、拓寬出口渠道、提高物流配送[1],進而彌補傳統外貿行業存在的弊端,同時促進現代外貿行業轉型升級。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在海外爆發,導致海外市場需求降低,間接造成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低迷,到當年三季度才由負轉正。但是,由圖表可以看出,在跨境電商領域,進出口則一直保持大幅上漲的趨勢。前三季度海關跨境電商監管平臺進出口1 873.9億元,已超去年全年,大幅增長52.8%,為外貿進出口回穩做出突出貢獻。2020年,在深受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32.16萬億元,比2019年增長1.9%。其中,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了31.1%[2]。與此同時,中國跨境電商貿易中出口量遠高于進口量,出口貿易的絕對優勢決定了新時代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的積極性[3](見圖1和圖2)。

(二)跨境電商特征

我國的跨境電商具有全球性、無形性、即時性、快速演進等特點。(1)全球性。以網絡作為媒介,突破了傳統的地理位置限制,參與者只需將物品和服務信息上傳平臺,便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易,提升了買賣雙方的便利性和快捷性。(2)無形性。與傳統貿易的實物交易

相比,跨境電商將實物轉化成網絡中的數字符號。例如,傳統聽歌,需要去音像店買唱片實物來聽,如今只需在手機音樂軟件中,動動手購買即可聽想聽的任何音樂,極大提升了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便利。(3)及時性。傳統跨境交易中,交易雙方往往需要通過信件、郵件和電話等方式進行交易,耗時較長??缇畴娚桃跃W絡作為橋梁,可以達到隨時隨地便可與對方進行溝通,極大提升了交易效率。(4)快速演進。隨著互聯網不斷快速發展,以互聯網作為交易工具的跨境電商也在飛速發展。各種新型交易模式應運而生,極大豐富了交易的多樣性,也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

三、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新模式

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席卷了全球,給全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我國短期內控制住了國內疫情,緩和經濟所遭受的打擊,但是他國經濟依舊遭受極大地沖擊,這不利于跨境電商貿易的發展。在我國大力推動“雙循環”格局構建的背景下,電子商務在推動外貿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了31.1%[3]。近幾年年均增幅較大,超過同期一般貿易的增長速度。這不僅刺激了國內消費需求上漲,同時也使國際經濟適當回溫,使中國市場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交易中,促進國際經濟緩慢復蘇。

我國跨境電商發展速度較快,逐漸演變成以B2B、B2C 和C2C為主的三種貿易模式?,F如今,發展較好的B2B電商平臺主要有阿里巴巴國際站、京東全球購、敦煌網、中國制造網、環球資源等。B2C平臺主要是亞馬遜平臺和阿里國際[4]。從交易成本來看,現有的三種模式都會導致農產品交易成本的上升,從而削弱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利于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發展。所以需要創新農產品跨境電商模式,構建農產品電商F2B2C模式。

F2B2C模式。F2B2C 是英文Factory to Business to Customer 的縮寫,是制造商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產品或者服務信息的展示,將最終用戶引至自有平臺進行交易的一種模式[5]。F2B2C模式極大便利了三方。對于制造商而言,它擴大了銷售區域,使銷售范圍更廣,減少了中間平臺,降低了交易過程中所需成本,使得銷售方利益極大提升。對于購買者而言,F2B2C模式提供了銷售者一系列信息以及出售產品的一系列規章標準,保證商品質量,保護消費者權益。同時,對于第三方平臺來說,以該平臺作為中介,提升該平臺的知名度,使得更多的企業和消費者運用該平臺,提升該平臺的知名度和利益。F2B2C 模式下第三方平臺只是作為信息交互媒介而存在。在物流配送環節,銷售者可自行選定物流平臺和方式,不局限于原來單一配送物流公司,提升配送效率。有第三方平臺,同時也能起到督促、追溯產品的作用,提升了配送中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參見圖3)。

(二)在配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出口貿易效率低下

物流網絡缺乏系統規劃,未能優化運送模式、工具和路線,導致配送時間較長,損耗較大,成本較高[9]。本土地域面積廣闊,跨境電商路線覆蓋一、二線城市,但是對于三線城市以及農村等偏遠地區來說,跨境電商路線還無法完全覆蓋,導致偏遠地區存在難收貨、難配送問題。

2.不必要中間環節過多

不必要中間環節過多,容易造成更多的成本損失,并且農產品保質期不長,一旦運送過程時間過長,易出現農產品不新鮮甚至是損壞問題,影響我國貿易信譽。

(三)本國企業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品牌化程度低

優質品牌能夠為產品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雖然我國的農產品早已暢銷海外,但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優質品牌,導致在市場競爭中缺乏優勢[8]。農產品品牌化程度低,還會造成仿造產品的猖狂與質量問題。由于中華文字比較復雜,常常有不良廠商以此來制作高仿產品或者搶占外國商標,欺騙消費者購買。比如,new balance品牌,翻譯成中文是新百倫,于是很多國內商家取名新百倫,下面配英文卻是new balun,誤導消費者購買其產品,影響我國在國外信譽。

2.企業家觀念落后

跨境電商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撐力,但是由于我國技術資金問題,使得在運輸過程中經常產生農產品毀壞等問題,致使企業家賺取不到相應的利潤。還有一些無法企業會通過信息不對稱來進行一系列以假亂真的操作,將殘次品放入運往國外的貿易品中,嚴重影響我國對外信譽與國內貿易企業的發展。

五、對我國農產品電商的政策建議

(一)對于國家層面

首先,國家應該設定一系列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對于不同農產品根據相應的特性,制定“因地制宜”的標準。比如,對農產品中的農藥、殺蟲劑和添加劑等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殘留物最大允許含量。又如,對于蔬菜、水果等生鮮產品制定相應的品質等級標準。再如,根據水果果實大小、新鮮度、果皮色澤、口感、食糖量、病蟲害和物理損傷程度等方面制定出相應的各級標準[5]。其次,提升本國科技競爭力,進行更多技術創新。建設好農村物流基站,以及將跨境路線覆蓋范圍提升,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費,使得跨境電商更加用之于民,便利人民的生活。最后,為了實現我國農產品的電商銷售品牌策略,必須嚴格根據國家的“三品一標”來打造高質量的品牌,防止品牌過于單一,確保出口產品的多樣化,以滿足海外客戶對產品檔次的不同需求,用質量換取市場[9]。

(二)對于跨境企業家

首先,要有充分的認知,不局限于短期的利益;要有長遠目光,不偷工減料。生產的產品要嚴格符合國家“三品一標”標準,以質量來獲取口碑。其次,企業家們應積極參與各種農產品跨境電商論壇,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努力打造出屬于中國的優質品牌,提升本企業吸引力與競爭力,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最后,近些年來,跨境電商發展越來越迅速,逐漸增加對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缇畴娚虡I務需要既懂國際貿易又了解跨境電子商務的復合型人才。農產品跨境電商還需要從業人員掌握各地區農產品行業發展情況,了解國際市場目標國家的產品偏好、消費習慣等[10]。各企業應該認真思考自己企業所需,做好規劃,培養人才,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

四、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物流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

1.跨境電商模式不明確

隨著跨境電商不斷發展,逐漸形成B2B、B2C和C2C為主的三種貿易模式。這些模式的產生,使得許多生產者自建網站或通過第三方平臺,以B2B、B2C、C2C等模式將商品直接銷售給東盟的企業,甚至終端消費者[6]。實際上,跨境電商模式的選擇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流通過程中不必要的中間過程,往往會導致過多的成本浪費和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過分縮短物流中的中間過程,會導致交易成本不增反減,最后造成交易失敗。企業在進行跨境電商交易時應該選擇更適合自己產品的交易模式,較少不必要的損失。

2.冷鏈物流建設體系不健全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技術和資金方面受限。農產品尤其是冷鏈產品對物流要求較高。但同國外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冷庫容積小、功能滯后,所能覆蓋的市場范圍十分有限,對供應鏈條較長的跨境電商來說,只要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影響農產品的質量[7]。同時,冷鏈物流的基建設施不完善。如物流中轉站稀少[8],這對于以長途為主的跨境物流來說,使得農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影響本國信譽與他國未來交易可能性。

3.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不完善

到目前為止,我國在跨境電商方面尚未有完善的標準體系。在農產品生產方式、標準制定、質量安全體系更新上仍落后于他國。監管機制也不健全。這導致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國內各地區標準不統一,出口產品質量受到質疑,對我國農產品品牌信譽造成打擊,不利于農產品出口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云.跨境電商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貿,2018,(12):80-82.

[2]   東方財富網.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左右[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655657529335205&wfr=spider&for=pc.

[3]   陳傲.我國跨境電商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改進的貿易引力模型[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20.

[4]   孟妮.助力跨境電商國際物流怎么干?[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03/01/1302139583.html.

[5]   蔡婕.新形勢下的農產品跨境電商風險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1,(3):147-150.

[6]   周叮波.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跨境出口電商模式創新[J].商業經濟研究,2018,(2):141-144.

[7]   劉遠震,石建斌.中國—東盟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障礙和對策分析[J].中國商貿,2014,(9):163-164.

[8]   狄昌婭,竺杏月.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出口困境與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17,(2):90-92.

[9]   李侃.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J].農家參謀,2020,(5):249.

[10]   李媛,汪佳濱,李光輝.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發展困境與對策[J].中國農業會計,2020,(3):10-13.

[責任編輯   柯   黎]

我國對外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一般學者認為, 國際經濟法是由集中相關的幾種法律相交叉滲透而綜合發展的一種綜合法律, 并沒有特定的法律名目。國際經濟法主要是圍繞各國貿易中的商品生產流通和結算支付制度以及產生相關稅費的規定, 甚至也包含了各國之間企業投資并購等法律規定。國際經濟法中既有國際法和國際組織的規章作為參考, 也有各國內部的私法法律來輔助, 同時也輔助了一些公法規范來維護企業避免雙重稅收, 令企業遵守外貿管制等等。

可以這樣說, 國際經濟法并不是由某個單獨部門或者機構進行頒布的, 而是在全球化經濟大發展的環境下應運而生的一種綜合性法律產物。對于國際經濟法, 目前高校和各個機構之間都沒有統一的說法, 更沒有統一的分類, 很多都是在職人員涉及到出口貿易才臨時了解, 所以國際經濟法這個概念并沒有多大的可查性, 筆者在這里就從國際經濟法的范疇和國際經濟法的核心來為大家簡單描述一下國際經濟法。

( 一) 國際經濟法的范疇

“法律”本身就是一個循環的體系, 在國際經濟法的研究中不難發現, 國際經濟法與其說它是來管束人們的經濟行為, 倒不如說它是在引導人們進行正確的經濟活動。在國際經濟法的范疇中, 經濟自然是占了很大的比重, 不僅在字面上對經濟活動做出了規范約束, 從社會生活實踐中也提供了經濟活動的指引和調整方法。

國際經濟法的主要經濟關系指明了經濟法體系的主體和客體, 規定了主體和客體所有的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 保障了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公平正義, 維護了國際經濟活動中主體和客體的利益, 在國際經濟法的范疇中, 能夠保證國際經濟活動有效高效地進行。

( 二) 國際經濟法的核心

國際經濟法的核心在于國際經濟法的權利本位。國際經濟法雖然保留并且維護了人本主義的基本思想, 考慮到了經濟體系中交易者的個人和規制者的集體利益, 但是其也制約著交易者和規制者, 在權利和權力的核心上, 建立了多個貿易國家之間的平等共生關系。國際經濟法依照其核心對國家主權進行了維護, 各個國家之間的平等權, 國家對待外來力量的自衛權, 和國家對待本國主客體的管轄權。它并沒有干涉到國家內的經濟調節權利, 而是在國家之間的合作中貢獻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國家之間的互相合作實現了權利共享, 也做出了義務的共同承擔。

二、國際經濟法的作用和地位

在中國加入WTO以后, 對外經濟貿易可謂是得到了飛速的增長, 可是在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 尤其是國際市場上的貿易糾紛, 我國的貿易企業吃了很多啞巴虧。同樣外來企業也在我國偷稅漏稅造成了我國稅收損失。面對復雜的混亂的國際市場, 法律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前文已經對國際經濟法進行了初步的討論, 所以不難發現, 經濟法對于國際經濟業務的保護和約束。所以現在應該更清楚地認識到國際經濟法的作用, 充分使用國際經濟法在國際上的地位, 在結合國際經濟法的情況下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

國際經濟法在我國對外貿易的經濟活動中, 影響了很多方面, 比如在知識產權的維護上, 避免中國把自己的創造一再拱手讓人, 中國的經濟交往只有在充分了解國際經濟法之后, 才能真正實現了獨立自主, 公平, 避免受到歧視和不公正待遇。

國際中紛繁的業務類型讓從事對外經濟貿易的企業頭疼不已, 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要怎樣遵從相關的法律, 所以這也就加大了對國際經濟法對口人員的需求, 只有懂法才能更好的使用法律, 而國際經濟法的特殊就體現在不僅要懂得自己國家的法律, 還要懂得其他國家的法律和規章制度?,F在國際經濟法這一法規要平衡國際間的投資融資體系, 作為法律的使用者, 更是要再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使用法律進行自己的維護, 避免欺詐和糾紛對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 這一向是我國的弱點, 尤其是在國際訴訟上, 我國的企業總是因為地理和經濟的問題成為訴訟中的弱勢群體, 尤其是在國際追償中, 法律途徑不僅僅代價高昂使得企業認為得不償失, 很多企業都自認倒霉。

這時筆者就要提出一種更好的解決辦法, 在熟悉國際法律的同時, 也要熟悉國際經濟關系, 利用國際法律進行國際經濟的維護, 投相應的合法的保險項目, 也可以選擇國際追償和商追相結合的方式減少損失。同時也可以利用已經發生的國際商業事件, 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審查制度, 來規避風險。而這一切都源于對國際經濟法更好的把握, 只有利用好了國際經濟法這座天平, 才能真正長遠地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

三、結語

國際貿易對很多企業來說, 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天方夜譚了, 很多企業正在逐步邁出國門, 以求在國際市場上一展風采。在這時, 國際經濟法就是最強而有力的保障。只有更好的了解國際經濟法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地進行,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事對外經濟貿易, 而國家經濟法的意義也就在此凸顯了。本文主要探討了目前國際經濟法的研究, 以及國際經濟法在經濟貿易中的作用和地位。

關鍵詞:國際經濟法,對外貿易

參考文獻

[1] 王大鵬.國際經濟法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J].法制博覽 (中旬刊) , 2013, 10:68+66.

上一篇:權力政治影像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壽險內部控制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