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范文

2023-09-24

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進行普外科手術的1021例患者, 其中男390例, 女631例。在1021例進行普外科手術后, 發生感染的患者60例, 其中男15例, 年齡9~65歲, 平均 (32.25±1.25) 歲;女45例, 年齡7~63歲, 平均 (30.12±2.72) 歲。所有患者都符合普外科切口感染診斷標準。

1.2 方法

對60例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人員進行記錄分析, 回顧治療過程患者的體溫、治療記錄、檢測結果等相關信息, 同時針對各例感染患者進行切口類型、性別、手術時間等相關指標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60例切口感染患者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年齡因素的影響較弱, 其他影響因素從統計學角度分析, 均對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影響。見表1。

2.2 手術類型與切口感染情況

各種類型的手術中感染率分析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手術切口的感染率相對比例較高, 其引起原因種類多, 手術切口感染與患者自身素質、免疫能力、切口類型等相關度較高。見表2。

3 討論

3.1 切口感染主要影響因素

根據研究分析結果表明, 切口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 (1) 住院時間的影響, 住院時間長, 感染率高, 根據本研究結果:手術時間大于等于115 h的感染率為24.88%, 小于115 h的感染率為0.87%。住院時間大于等于15 d感染率為8.98%, 7~14 d感染率為4.76%, 小于6 d感染率為3.27%。即針對手術切口患者的護理中, 充分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對于降低切口感染率的意義十分顯著。 (2) 患者自身年齡因素, 年齡過大、過小均具有免疫能力差的特點, 容易受到外界細菌侵襲, 導致感染發生, 老年人由于機體功能退化, 受高血壓、腦血管等疾病影響, 對手術恢復均會造成負面影響, 本研究中, 0~15歲感染率為6.45%, 16~61歲為6.32%。為此, 老年、兒童的手術操作必須加強嚴格規范化處理, 避免細菌感染引起不必要的后果。 (3) 手術類型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 手術類型對感染率有一定影響, 本次調研中, Ⅰ類感染率為1.62%, Ⅱ類為7.20%, Ⅲ類為9.93%, 為此, 必須加強手術治療中不同類型切口的相關預防舉措, 充分降低感染發生率。 (4) 醫師操作影響因素, 手術時間、手術切口大小等均會對術后切口的感染造成一定影響, 時間過長、切口過大容易導致病原菌侵襲, 另外, 引流管等容易破壞人體內部平衡性, 導致病原菌感染率增加, 術后護理服務質量對患者切口的感染也具有一定影響, 如病房人員過多、空氣流通性差、護理工作不到位等均會增加切口感染率。

3.2 防控措施

(1) 降低手術室感染的影響, 醫療人員需要加強感染防控觀念的加強。從人員、使用器械、手術環境等多方進行規范化操作管理, 保證醫護人員的進行專用服裝工作, 避免過度吵鬧、頻繁走動。術中合理調節室內溫度、濕度, 保持過濾設備的正常使用, 維持室內空氣潔凈度達到規定范圍之內, 一般為99.9%以上。 (2) 加強患者自身狀況管理。準備期間, 對患者進行評估分析, 增加營養攝入量, 保證患者自身免疫抵抗力穩定。胃腸患者的手術需要進行灌腸操作, 避免細菌量過多;對于心腦血管疾患者監測其血壓、血糖等具體指標, 保證現場使用設備器械的清潔性、操作儀器的穩定性, 合理使用一次性用品。 (3) 操作技術的規范化處理。據研究結果表明, 腹部手術容易導致內部腹腔的污染, 增加病原體、細菌的危害度, 必須加強手術技術的提高、切口防感染, 避免分泌物、膿液等對切口愈合造成阻礙作用。提高整體操作無菌性概念的落實, 控制手術切口的實際長度。對于化膿病灶進行特殊處理, 如無菌紗布保護周邊器官組織, 0.9%氯化鈉注射液清理作業, 避免組織損傷的后果, 加強整體操作的規范化管理。此外, 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預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手段, 加強對抗生素使用時間、用藥量等問題的規范化操作。

綜上所述, 普外科手術患者的切口感染影響因素較多, 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防感染處理, 全面落實預防措施, 充分提高患者的康復能力。

摘要:目的 分析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方法 對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普外科手術患者1021例進行調研分析, 其中感染患者60例, 且均符合普外科切口感染判斷標準。針對感染患者的體溫記錄、治療記錄、輔助檢查等相關信息進行充分統一的調查分析, 根據不同病因, 采取針對性的治療。結果 手術切口的感染率相對較高, 其引起原因種類多, 需要對其進行充分研究分析, 手術切口感染與患者自身素質、免疫能力、切口類型等相關度較高。結論 普外科手術患者的切口感染影響因素較多, 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防感染處理, 增加預防措施的全面落實, 提高患者的康復能力。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

參考文獻

[1]繆連彬.分析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研究[J].吉林醫學, 2010, 23 (12) :13-14.

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范文第2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普外科2007年7月-2010年1月收治的780例行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并發切口感染103例, 記為觀察組, 另外677例患者無感染, 記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52例, 女性51例, 對照組男性325例, 女性352例。

1.2 方法

選擇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對患者傷口感染的原因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相應護理措施, 從而預防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4 統計學分析

本組資料以率 (%) 表示, 組間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相關危險性因素比較 (表1) 。

[n(%)]

觀察組患者并發切口感染與引流管堵塞、高齡、惡性腫瘤、慢性疾病、手術時間有密切相關性,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3 討論

3.1 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

目前大量抗生素的臨床應用以及頻繁的醫療操作、耐藥菌的產生、醫院環境污染等, 外科手術后感染逐年上升, 普外科手術時間較長同時腹腔內污穢, 感染發生率較高, 切口感染不僅使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 同時增加了患者的痛苦[2]。在本組資料中, 觀察組患者并發切口感染與引流管堵塞、高齡、惡性腫瘤、慢性疾病、手術時間有密切相關性。外科引流術是一種創傷性操作, 引流物可以作為一種異物刺激[3], 有機會將細菌帶入傷口, 并導致切口感染, 在腹膜炎手術、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時, 放置引流管增加腹腔及切口感染率。有資料表明腫瘤壞死產生的中毒產物導致機體代謝紊亂等也是院內感染的高發因素[4]。

3.2 預防切口感染的對策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認真執行各項消毒隔離制度是預防普外科感染的有效措施, 保持室內通風, 每天2次干燥、應用84消毒液進行地面的終末消毒, 每次30 min, 操作應正確洗手或者使用消毒液擦雙手, 對有傳染性的患者進行隔離。普外科引流管道較多, 如腹腔引流管、留置導尿管、“T”字管等, 正確做好各種引流管護理[5], 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引流管通暢, 更換引流袋要注意無菌操作, 避免隨意抬高引流管, 采取合適體位并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防止腹膜炎和腹腔膿腫的發生。術前嚴格皮膚準備, 預防皮膚創口感染。術前仔細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 并進行充分的手術準備[6], 對于老年患者特別是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應該積極治療各種合并疾病, 根據患者的情況, 盡可能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 增強患者的抵抗力, 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

摘要:目的 探討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 并提出護理對策。方法 選取我院普外科2007年7月-2010年1月收治的780例行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并發切口感染103例, 記為觀察組, 另外677例患者無感染, 記為對照組, 總結觀察組患者并發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并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結果 觀察組患者并發切口感染與引流管堵塞、高齡、惡性腫瘤、慢性疾病、手術時間有密切相關性,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結論 重視普外科傷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 加強普外科護理,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提高患者免疫力, 降低術后并發癥及感染發生率。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護理原則

參考文獻

[1]張東生, 張皙, 岳莉.肥胖患者闌尾切口感染的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8, 18 (8) :26-27.

[2]來奇, 王軍, 郭文.老年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誘發因素及預防[J].寧夏醫學雜志, 2008, 30 (7) :129-130.

[3]任南, 文細毛, 吳安華.178所醫院醫院感染危險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09 (1) :114-115.

[4]肖玲, 王葵花.普外科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實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 20:184-185.

[5]陳洪祥, 倪國珍.外科引流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研究[J].醫藥產業資訊, 2009, 9 (2) :1011-1012.

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范文第3篇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急診外科創傷手術的患者400例, 均為急性開放性損傷, 排除: (1) 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 (2) 存在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官疾患; (3) 就診前出現傷口感染癥狀; (4) 本人或家屬拒絕參與此次研究。在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 按照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組, 觀察組200例, 男性112例, 女性88例, 年齡19-65歲, 平均年齡 (35.5±10.7) 歲, 其中上肢創傷107例, 下肢創傷93例;對照組200例, 男性113例, 女性87例, 年齡19~64歲, 平均年齡 (36.2±11.0) 歲, 其中上肢創傷113例, 下肢創傷87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創傷部位等指標比較無顯著統計學差異 (P>0.05) , 本臨床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處理方式

觀察組患者就診后立刻接受創傷檢查, 由醫師對創口進行檢查, 并采取相應器械檢測創傷程度;由我院專業人員使用生理鹽水、清創液及雙氧水對創口進行清洗[2];患者口服四環素片 (四川蜀樂藥業股份) , 每次0.25~0.5g, 每6小時服用1次, 同時口服吡哌酸膠囊 (北京京鐵華龍藥業) , 每次0.5g, 每日4次。對照組僅對創口進行清理。兩組在入院處理結束后接受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1) 分別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后及干預后切口感染請況并予以記錄, 切口部位出現紅、腫、熱、痛或膿性滲出物記為發生感染, 上述癥狀消失記為感染治愈[3]; (2) 對影響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對本臨床研究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進行分析, 對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檢驗水準設定為a=0.05, 當P<0.05時, 認為其有統計學差異性。

2 結果

2.1 感染情況

觀察組術后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數據對比存在明顯統計學差異 (P<0.05) ;兩組患者干預后感染患者均治愈。見表1。

2.2 影響因素

經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發現, 醫務人員殺菌消毒意識、診療環境空氣質量、器械消毒情況及患者創口消毒情況均為影響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 (P<0.05) , 醫務人員殺菌消毒意識越低、診療環境空氣質量越差、器械消毒情況越差及患者創口消毒情況越差, 則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越高。

3 討論

外傷、復合外傷、骨折脫位、顱腦損傷等均屬于急診外科范疇, 需要進行及時手術治療, 因此對醫院手術安排、檢查、清創等工作要求較高, 多數手術無法完成及時有效的清創, 且在病人送往醫院途中或在院內環境中易遭受細菌侵襲, 導致傷口感染情況發生較多[4]。出現感染反應患者除疼痛外, 還會出現多種并發癥, 嚴重者會造成臟器損傷, 危及生命, 因此, 探究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對指導預防及抗感染治療均具有重要意義。

本例對過往400例急診外科創傷手術患者進行分組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就診后采取嚴格創口清創并服用抗感染藥物, 對照組患者僅采用一般清創, 觀察組術后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 ;兩組患者干預后感染患者均治愈??梢妵栏駝摽谇鍎摷翱垢腥舅幬锟纱蠓档突颊吒腥景l生情況;在術后進行抗感染干預中, 兩組感染患者均痊愈, 但在干預過程中對照組患者出現的傷口感染給其帶來了較大痛苦, 且增加了機體重要器官發生損傷的風險[5], 因此, 對于急診外科手術患者, 及時救治十分重要, 而術前嚴格創口清理亦是重中之重[6,7]。在影響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中, 我們發現, 務人員殺菌消毒意識、診療環境空氣質量、器械消毒情況及患者創口消毒情況均為影響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 醫務人員殺菌消毒意識越低、診療環境空氣質量越差、器械消毒情況越差及患者創口消毒情況越差, 則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越高。這對醫務人員殺菌消毒意識及責任意識提出了較高要求, 我們認為, 對于急診外科手術患者的感染預防及干預, 院內應做好防護措施[8]。

摘要:目的:探究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預防對策。方法:急診外科手術患者400例, 隨機分組, 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00例, 前者送診后即進行創傷檢查、清洗及抗感染藥物治療, 后者僅在送診后常規清洗創口, 兩組患者在術后采取干預, 觀察其術后感染情況及干預后感染情況。結果:觀察組術后感染4例, 對照組術后感染45例, 觀察組術后感染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 ;兩組患者干預后感染患者均治愈。經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發現, 醫務人員殺菌消毒意識、診療環境空氣質量、器械消毒情況及患者創口消毒情況均為影響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 (P<0.05) , 醫務人員殺菌消毒意識越低、診療環境空氣質量越差、器械消毒情況越差及患者創口消毒情況越差, 則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越高。結論:創口清理不徹底是引發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而醫務人員殺菌消毒意識越低、診療環境空氣質量越差、器械消毒情況越差及患者創口消毒情況越差, 則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越高。

關鍵詞:急診,外科,手術,感染

參考文獻

[1] 劉勇.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預防[J].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2;18 (3) :134~135

[2] Sapian M, Khair MT, How SH, et al.Outbreak of melioidosis and leptospirosis coinfection following a rescue operation[J].Med J Malaysia, 2012;67 (3) :293~297

[3] 吳文慧.對如何控制手術室醫院感染的探討[J].中國醫藥導刊, 2008;10 (9) :1464~1465

[4] Dy CJ, Little MT, Berkes MB, et al.Meta-analysis of re-operation, nonunion, and infection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patella fractures[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2;73 (4) :928~332

[5] 朱瑩, 馬勇智, 楊愛華, 等.綜合醫院門診急診手術室管理與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22 (16) :3581

[6] Kurmann A, Vorburger SA, Candinas D, et al.Operation time and body mass index a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laparoscopic sigmoid resection:a multicenter study[J].Surg Endosc, 2011;25 (11) :3531~3534

[7] 燕重遠.急性闌尾炎手術后切口感染的預防和處理[J].當代醫學, 2012;18 (27) :30 ~31

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范文第4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普通外科近年來手術病例856例, 女性255例, 男性601例;年齡在4~75歲之間, 中位年齡為39.5歲。根據切口感染的診斷標準《院內感染的診斷標準》, 由國家衛生部醫政司感染監控協調小組擬訂。對于術后患者分別在3、5、7d時的切口進行檢測, 并且對患者實施高危險因素調查。

1.2 方法

采用回歸性調查的方法, 將切口感染的患者作為病例組, 按照1∶2比例, 隨機選擇同期住院愈合良好11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計算切口感染發生率。分析病例資料, 進行對照研究。篩查分析普通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各種危險因素。其因素包括:性別, 年齡, 有無糖尿病史, 肥胖, 切口分類, 侵入性操作 (胃腸減壓、導尿) , 有無引流, 切口長度, 術前住院時間及手術時間。

1.3 統計學分析

通過單因素及非條件Logistic對照研究方法, χ2檢驗, SPSS 10.0進行統計學處理,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篩選主要危險因素與術后切口感染的關系。

2 結果

本院普通外科手術病例856例, 平均術前住院5d, 經細菌學調查, 切VI感染65例, 感染發生率為7.6%。 (1) 單因素分析結果:單因素分析共監測l0個危險因素, 當中發現年齡、糖尿病、肥胖、侵入性操作、切口引流、手術切口分類與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有著顯著的關聯。 (2) 多因素分析結果:將單因素分析顯著的6個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篩選出5個顯著的變量, 結果見表1。

3 討論

(1) 切口類型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切口感染發生率高達14.20%。普通外科手術中應當規范手術的程序, 盡量降低手術的切口長度, 適時使用抗生素, 加強無菌性操作, 減少手術區污染的幾率。 (2) 肥胖因素:研究結果表明, 近年來正?;颊吒腥景l生率為4.52%, 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5.59%。2組的對比感染率有著顯著地差異, 肥胖患者發生感染概率顯著高于正常體重者。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 肥胖患者越來越多, 切口感染危險因素也就越來越強。 (3) 年齡因素:研究結果顯示, 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為9.36%, 年齡在60歲以下的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47%。低年齡租的患者感染率相對穩定并且很低, 60歲以后的感染率越來越高, 感染率的升高與年齡的增大成正比例關系, 由此而見, 在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率方面, 年齡因素具有顯著地意義 (P<0.05) 。 (4) 手術時間的長短:研究結果表明, 手術時間超過3h的患者, 切口的感染率達到了16.3%。因為手術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 切口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也比較長, 切口與空氣中的細菌接觸機會大大增加, 切口感染的機會就很大。 (5) 糖尿病因素: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幾率增加,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能夠促進肉芽形成, 并使纖維母細胞降低, 影響了切口愈合。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切口感染發生率存在著顯著性的差異, 分別為12.5%和2.1%。如果能夠及早診斷出患者糖尿病并且及時應用胰島素治療, 將會使切口感染發生率降低。

4 結語

總之在普通外科手術中, 是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的, 比較常用的就是合理的預防應用抗生素的措施、提高手術的無菌操作程度, 通過完善的術前檢查從而降低切口長度、降低術后放置引流管的機會。

摘要:利用成組的病例, 采取對照研究方法, 通過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及單因素分析方法, 通過分析普通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多種因素, 最后總結出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原因分析,相關處理

參考文獻

[1]趙湜, 毛紅.糖尿病醫院感染與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0 (4) .

[2]王紅梅, 張梅.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與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07, 6 (1) .

[3]嚴繼承, 沈延澄, 王選錠, 等.浙江省普通外科抗菌藥物使用調查與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05, 4.

[4]劉承訓, 董齊.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圍手術期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4, 6.

[5]劉秀新, 許大勇, 黃顯利.碘伏原液對196例急性闌尾炎預防切口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06, 11.

[6]張洪鳳.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7, 1.

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范文第5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普通外科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間856例普通外科手術病例,其中男601例,女255例;年齡4~75歲;中位年齡39.5歲。選取對象均參照國家衛生部醫政司感染監控協調小組擬訂的《院內感染的診斷標準》中切口感染的診斷標準。在術后第3、5、7天對所有術后患者的切口進行檢測、同時對患者進行危險因素調查。

1.2 方法

采用回歸性調查的方法,將切口感染的患者作為病例組,按照1∶2比例,隨機選擇同期住院愈合良好11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計算切口感染發生率。分析病例資料,進行對照研究。篩查分析普通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各種危險因素。其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有無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類、侵入性操作(胃腸減壓、導尿)、有無引流、切口長度、術前住院時間及手術時間。

1.3 統計學分析

通過單因素及非條件Logistic對照研究方法,χ2檢驗,SPSS10.0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篩選主要危險因素與術后切口感染的關系。

2 結果

本院普通外科手術病例856例,平均術前住院5d,經細菌學調查,切VI感染65例,感染發生率為7.6%。(1)單因素分析結果:單因素分析共監測l0個危險因素,當中發現年齡、糖尿病、肥胖、侵入性操作、切口引流、手術切口分類與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有著顯著的關聯。(2)多因素分析結果:將單因素分析顯著的6個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篩選出5個顯著的變量,結果見表1。

3 討論

(1)年齡:年齡因素在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率方面有顯著意義(P<0.05)。年齡的增大與感染率的升高成正比例關系。尤其在60歲以后感染率較高,低年齡組的患者感染率相對較低且穩定。結果發現>60歲組切口感染發生率為9.36%,高于<60歲組(感染率1.47%)。此點提示我們對于老年外科手術患者應提高警惕,加強預防并采取抗感染措施。(2)肥胖: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4.2%,非肥胖患者感染發生率為6%,2組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肥胖患者易于發生切口部位脂肪液化、壞死、液體積聚,發生感染,概率顯著高于正常體重者。(3)肥胖因素: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5.59%,正?;颊吒腥景l生率為4.52%,2組的對比存在顯著性的差異。肥胖患者在手術后,易于發生切口部位感染的危險情況,包括脂肪液化、液體積聚、壞死等。研究結果提示,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肥胖患者明顯增多,導致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增強。在手術中應加強肥胖者的切口抗感染預防,盡量降低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對于過于肥胖的患者讓其參加適當的運動量。(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2.5%,非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1%,2組對比存在顯著性的差異。糖尿病導致患者降低纖維母細胞和促進肉芽形成,影響切口愈合,導致切口感染機率增加。因此,對伴有糖尿病患者,若能充分認識,通過及早檢測發現及應用胰島素治療,將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5)切口類型:切口感染發生率高達14.20%。護理人員的無菌操作如不嚴格,易造成器械、敷料及患者手術區皮膚的暫居菌的大量增加。本研究結果提示,在普通外科手術中對切口應加強預防措施,手術中盡量降低手術切口長度,規范手術的程序,加強無菌性操作,減少手術區污染,適時使用抗生素。還應盡量降低術前住院時間等措施來減少切口感染發生的可能。(6)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與術后切口感染成正相關性。手術時間越長,切口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越長,切口與空氣中的細菌接觸機會越大,切口感染的機會就越大。對手術時間超過3h者,切口感染率高達16.23%,為預防因受手術時間原因導致切口感染的發生,應在手術前2h給患者使用抗生素,使切口及其周圍組織內藥物的有效濃度控制在防止感染的程度。必要時也可根據其具體情況在術中應加用抗生素1次,以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

4 結語

普通外科手術中切口感染的高危險因素能通過完善的術前檢查降低切口長度,提高手術的無菌操作程度、減少術后放置引流管的機會、合理的預防應用抗生素措施可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

摘要:目的 對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有關原因的分析和處理。方法 采用成組的病例對照研究方法,通過單因素及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方法,篩查分析出普通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多種因素。結論 普通外科手術中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可通過盡快完善術前檢查降低切口長度,提高手術熟練程度及精度和手術的無菌操作程度、減少術后放置引流管的機會、合理的預防應用抗生素措施來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

關鍵詞:普通外科,術后切口感染,有關分析

參考文獻

[1] 趙湜,毛紅.糖尿病醫院感染與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4).

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范文第6篇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4年期間普外科III類手術切口患者155例, 其中男95例, 女60例, 年齡7~72歲。

1.2 III類手術切口確定標準

參照《外科學》。

1.3 診斷標準

參照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試行) 》。

2 方法

(1) 采取回顧性調查分析的方法, 對患者的體溫單、病程記錄單、輔助檢查等進行統一調查表的逐項登記, 分析其有無切口感染的發生。

(2) 從年齡、營養狀況、切口開放時間、切口處理情況、醫務人員的縫合等多種因素調查列表。

3 結果

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和感染的分布, 見表1。

4 討論

III類手術切口的感染率比I、II類手術切口的感染率總和還高, 切口感染既有生物性感染也有非生物性感染, 而造成手術感染的因素較多, 主要有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中泰、受暑期醫務人員的造作水平及處理方式、術后管理等。

(1) 結果分析

兒童患者于高齡患者易發生。兒童自身免疫功能不全,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在術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術中避免侵入性操作, 術后做好全面治療。

(2) 較瘦患者易感染, 與自身營養不良, 切口再生能力較低有關, 所以術前及術后要加強支持治療。肥胖病人易感染的原因多是脂肪液化且吸收能力差, 影響切口的愈合, 所以多于術后第3天可以用紅外線照射, 促進局部的吸收。

(3) III類手術切口手術時間越長, 其發生感染的機率越高, 所以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操作能力, 盡量縮短手術時間。

(4) 單一性用生理鹽水沖洗刀口, 雖然減少了病原微生物的數量, 但是卻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向組織間隙擴散的范圍, 相對增加了感染的機率。增加稀釋碘伏液沖洗, 雖伴菌擴散, 可局部抗菌, 殘留液體既可殺菌, 同時對切口刺激性不強, 相對減小了切口感染的機率。

此外, 術前、術后給與病人支持治療, 可以提高和改善病人的圍手術期身體條件, 降低刀口感染機率;術前、術中、術后合理的聯合使用抗生素, 殺滅刀口周圍及體內致病菌, 減少致病菌的繁殖數量, 也可以降低刀口感染率;切口內充分止血, 清理失活組織, 可以防止切口內殘腔積液;縫合刀口不能過于草率, 要對合整齊, 針距得當, 若張力過大或脂肪層過厚, 可行垂直褥式縫合。

另外術前有基礎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病、結核病等病癥的患者, 醫務人員對其手術前要做好充分的評估和預防, 術后還要加強管理, 使病人安全度過手術期。

總之, 引起外科刀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多而復雜, 對于每個患者又不完全相同, 我們醫務人員都要認真對待, 做到預知, 個性化處理, 才能保證患者早日痊愈, 達到降低刀口感染率的目的。

摘要:目的 降低普外科III類手術切口的感染率。方法 對我院155例普外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普外科III類手術的切口感染率在7%左右, 危險因素較多, 有住院天數、患者年齡、住院時間、個人營養狀況、圍手術期處理、抗生素使用等等。結論 普外科III類手術切口的感染率在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后是可以降低的。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III類切口,感染因素,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試行) [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2004, 14 (7) :5776

[2] 潘承恩.圍手術期處理.見:吳石德, 吳肇汶, 主編.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143.

[3] 劉黨勝, 苗慧霞.淺談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及預防[J].醫學信息, 臨床集錦, No.2, 2011:532

[4] 顧紅波.58例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分析[J].吉林醫學, 2011, 32 (19) :3995.

上一篇:讓學生看見你的愛范文下一篇:維穩情報信息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