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個性的形成與發展

2023-01-16

第一篇:兒童個性的形成與發展

學前兒童個性發展與培養的研究

——小班幼兒的個性發展與培養

淮安市實天津路小學幼兒園張佳佳

摘要:個性,廣義上說,就是一個人意識的傾向和各種穩定的心理從而具有獨特的心理特征。狹義上說,個性就指一個人心理面貌中與共性相對的個別性,通常大家經常說的能力特征,興趣愛好等都屬于個性發展范圍內。由于個體之間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別,每個人才之所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的獨特性只有和群體的豐富相結合才能得以顯示。簡而言之,個性就是個體的心理特色。正因為個性是如此重要,發揮個性才成為當今社會各國普遍形成的一種教育觀念,也成為了各國現在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個性發展也存在關鍵期,幼兒時期是個性形成與發展最關鍵極為重要的時期。這樣,幼兒教育要發展幼兒個性的任務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小班幼兒的個性發展變化比較快屬于不穩定期,而在這個時候才是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發展的黃金期階段,中國有句俗話說:“三歲看到大,六歲看到老。”這也說明了學齡前幼兒的個性發展與培養對幼兒的一生都有著極大的影響。而針對現在社會我們的幼兒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個性發展也日益趨勢于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不善于傾聽、更不愿意與人交流等。鑒與此我們應該更多的研究討論出關于學前幼兒個性發展與培養的良策。

關鍵詞:個性個性教育關鍵期

一、 什么是個性教育

許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個性就是一個優秀人士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更是一個人心里健康的重要標志。從古到今,任何一個成功者,沒有一個人不是在良好個性的支配下,經過克服重重困難、百折不撓才取得了今天事業上成功的呢!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 此外,培養人的個性也已成為當今社會各國普遍形成的一種良好的教育觀念,也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明確指出,“現代教育都重視個人,注意一個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結構以及他的興趣、動機和需要„„這個受教育的個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著積極主動的作用。”可見,未來人才的一個重要特征不僅要具有健康的個性、也要具備豐富的個性。

而目前,我國大量獨生子女的個性品質卻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情況。有的幼兒自尊水平比較低,自信心極差;有的幼兒膽小如鼠,做任何事都缺乏獨立性意識;還有的幼兒缺乏合作意識,不會與人交往,更重要的是沒有同情心,有的甚至還

有極強破壞性行為和攻擊性行為等等,我們班現在具有破壞行為的幼兒挺多,這都是一些令人非常“棘手”的問題。

但是,我們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位幼兒從小都有一個健康向上、活潑開朗的個性品質:比如說做事要有信心、有主見,能敢于面對困難,不怕吃苦,更能勇于創新并堅持到底;以及關心他人,互幫互助、具有責任心、懂得禮讓等良好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身心極為健康的孩子,成為一個能在將來的激烈竟爭中站穩腳步的孩子!

二、幼兒個性教育的現狀

如果我們每頓飯都吃同一種東西,你還會很感興趣嗎?即使是制作得再精美的菜肴也會讓人索然無味;當我們欣賞一個畫展,如果每一幅畫都是千篇一律,即使畫得再美也會讓人厭倦。成人的世界如此,孩子的世界更是如此。因此老師應做一名畫師,他筆下的孩子都應具有不同的個性,而不應只做一名畫匠,把每個孩子都畫成同一個樣子。有時,我們會在不經意中對孩子們這樣說:"你們都應該xx小朋友那樣,看他坐得多好看,看他想出的辦法多聰明"。其實,我們有什么理由要求其他的孩子都跟同一個孩子一樣呢。每個孩子都有他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想法。教師要幫助幼兒形成自己的個性,才能讓孩子充分發揮出他的潛能。

我現在所在班級是小班剛升入中班,在小班剛來的時候,我班的幼兒有好幾個還在包著尿不濕,自理能力也很差,有的孩子還不會說普通話,更別說所謂的幼兒個性了,家長過多的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只會聽從命令服從命令,有一個叫思思的小女孩,孩子長的很可愛,而且也不哭鬧,一天除了自己安靜的坐著以外什么都不會,你說“思思吃飯了哦!”她就對你哦一下,幾分鐘后看到的還是坐在那里,“思思你餓嗎?”“恩”,就這樣僵持著,直到我幫她把椅子搬到桌子前,把碗拿到她面前,看上去似乎有點餓了,但還是不動,在做什么呢?當然是等喂飯呀,整整一個學期,都是如此。無論和家長怎么溝通也沒有用,孩子完全像個漂亮的機器娃娃一樣走著家長給的路線,哪里還有發揮幼兒個性的空間呢。

就上述說的那個女孩思思,其實我們發現這個孩子還是很要強的,并且她對音樂樂感很有天賦,有著一付天生的好嗓子,然而家長遏制了她的這種天賦,拼命讓孩子學畫畫、學舞蹈,反而越學越差,越學孩子越厭惡,索性她就不動,那么漂亮的一個小姑娘到了今年中班的時候成了什么也不做的小胖墩,現在她的父母正在為孩子的減肥而煩惱,如果當初按照孩子自己本身的個性加以指導發展,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沒有這么多的可是,所以培養幼兒的健康、豐富的個性是多么重要的。

正因為個性是如此重要,發揮個性已成為當今社會各國普遍形成的一種教育

觀念,也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所有現在的教育都重視個人了,關注一個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結構以及他的興趣愛好、動機和需要„„而受教育的這個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著積極主動的作用。”

三、對幼兒個性教育的看法

在我國,幼兒教育是屬于基礎教育,同樣要承擔培養,發展個性的任務。但是現在的社會已經使幼兒失去了太多的鍛煉機會,全是由大人一手包辦,久而久之幼兒完全失去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像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幼兒大多數都是依賴性很強,與同伴交流能力很差,以自我為中心,如果縱容這種個性成長下去,那么未來的孩子們在社會生存就會很困難,不能承受失敗,受挫能力會很差,為什么現在我國的孩子自殺事件越來越多了,就是沒有重視幼兒時期的個性教育。

(一)多給幼兒一點自由和主動權

做為老師我們不能用死板的紀律來約束幼兒,給幼兒增加壓力,應該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愿望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讓幼兒在愉悅輕松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要把集體、分組、個人的活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二)如何充分發揮游戲活動中主導的特殊作用

游戲會給孩子帶來愉快的情緒體驗。在游戲中,幼兒是最開心的,沒有心理壓力,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逼真地扮演著各種成人在生活中的角色。我們老師比較注重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的想象能力,引導幼兒的創造力。例如:鼓勵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時,要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學會與同伴協商角色分配。每一個小小的“成功”,都會使孩子產生愉悅心情,激起幼兒自信心,增強獨立性和堅強性。

(三)給幼兒創造與伙伴交往的機會,發揮小伙伴的作用

許多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進入幼兒期后,孩子便開始與別的孩子玩耍,模仿小朋友的行為習慣,同伴間成了他們評價的參照物。例如:我們在戶外活動時或共同摘草莓我們組織非同齡伙伴共同游戲、自由交談。通過每個月這些活動的開展,幼兒的交往能力大有提升。也促進了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對自己的一些行為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四)多多組織幼兒參與討論活動

多組織幼兒進行討論,而不是直接給幼兒答案,能夠促進幼兒獨立性的發展。幼兒受身心發展水平限制,認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自我評價能力這些能力都會是最初形成階段,行為較多的是受成人等外部條件的影響,比成人可能表現出更多的是順從型。1歲前兒童的一切行為是依賴成人而實現的,這個時期的兒童表達自己的愿望,一般也不抵抗成人的意思??墒?歲左右兒童,出現了獨立性

的需要,主要表現在要求“自己來干”的動作,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無論能不能做。根據幼兒的特點,促進幼兒獨特性的發展,現在就是需要把握從順從向獨立性轉化的過度環節。而互相討論是在輕松氛圍下進行的,這樣幼兒不僅沒有心理壓力,又能得到應有的鍛煉,還會形成健康的氣氛,從而促進幼兒獨立性的發展。

(五)如何了解幼兒個性差異及其原因,應采取怎樣措施

幼兒時期的個性雖然剛開始形成發展,但在愛好、興趣、氣質能力等方面還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簡單的個性培養,不僅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或阻礙幼兒個性發展。教師必須要對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做深入的觀察和分析:然后,根據幼兒的不同個性特點,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和措施。例如:對膽小缺乏自信心的幼兒,應該對幼兒多多鼓勵、多給他們更多的愛,多創造機會設法讓他們去嘗試解決問題,以使他們獲得成功體驗。多表揚他們,增進幼兒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上進心,使每個幼兒都在不同的起跑點上自信滿滿、嬉戲和學習。

(六)如何加強家園互動

家長資源是幼兒園與一個家庭溝通的紐帶,所以家庭與幼兒園的教育要求、教育環境盡可能的要保持一致。創辦家長學校,采取園長講座、現場活動、家長半日開放活動、親子活動等等,讓家長了解關于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重要意義以及個性培養要求與方法等知識,提高家長的整體素質,幼兒個性的形成是一條及其漫長的過程,幼兒在家里的時間畢竟比在幼兒園的時間要多一些。家長的培養極其重要。因此,應加強家園合作教育,潛移默化,持之以恒的培養。

四、幼兒個性教育后的思考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感到幼兒個性發展和培養,關鍵是教師是否能夠認識和駕馭幼兒在這個領域中成長規律,另外家長的配合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對于良好的個性在老師的教育中能夠形成,那么也要在家長的手中進行鞏固才能把根扎的更牢了,都是為了孩子,我們愿在這片土地上繼續勤勞耕耘,讓孩子們活潑、健康、全面成長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個性,使每個兒童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展,但現實中家長工作的難度遠遠的超過我們的預計,所以是否在培養幼兒的個性之前先來矯正家長的教育觀,這是這次研究之后對我帶來的最大困惑。

五、參考資料

(1)陳學法.個性培養與素質教育.教育研究.1998.3.

(2)王天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柳斌.素質教育的理論探討(序).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

(4)期刊《學前教育》、《早期教育》、2001-2010

第二篇:小學兒童的個性與社會性發展教學教材

第四章 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第四章 小學兒童的個性與社會性發展 案例:曾經有人描述了一個沒有感受到愛的兒童。這個兒童叫喬伊,他們的說法就是他是個機器般的兒童。他母親說,“那時我一點也不知道自己懷孕了。”對他的父親來說他的出生同樣沒有產生影響。他的父親是陸軍文職人員,到處駐防,無固定場所。他出生后,他母親宣稱“我不想去看他,也不想去照顧他。” 在他出生的3個月的時間里大部分時間都在啼哭,他患有腹絞痛,主要靠的是嚴格的喂養時間表,除非必要,沒有人來碰他,從來就沒有人愛撫他,或者與他一起做游戲。他母親常常把他留在小床或圍欄里,父親則把自己的怨氣發泄在他身上。每晚當他哭鬧時就會折磨他??梢哉f他的父母對他沒有進行一點點的感情投入,只是訓練了他如何上廁所。他不會表達情感。后來經過3

一、小學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

(一)情感的內容不斷豐富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斷增加

(三)情緒的穩定性不斷加強

(四)情緒的可控性不斷增強

(一)情感的內容不斷豐富

1、多樣化的活動豐富了小學兒童的情緒情感 學習活動 交往生活 勞動、體育活動

2、小學兒童的情感進一步分化 相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小學兒童的情感分化逐漸精細、準確。 新生兒:興奮 ―― 抑制

3、小學兒童的情感表現手段更為豐富 兒童對聲音表情的認知發展情況: 以高興、驚訝、恐懼、憤怒、厭惡、輕蔑等六種感情誦讀“你這個小家伙真淘氣”。 結果發現,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兒童聲音表情的認知發展進入了正常辨認階段。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斷增加 深刻性是指情緒情感產生的原因所涉及的本質程度。

1、對兒童恐懼的研究證明 學前兒童的恐懼主要涉及個人安全和對動物的恐懼 。 小學生更多的是來自學校的恐懼,如怕學業不佳、考試成績不好,怕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怕遭到同學的譏笑等等 。

2、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兒童的歸因能力不斷增加,憤怒的情緒開始逐漸減少,并更加現實化。 表現之一:面對父母因下雨而取消野餐計劃的反應。 表現之二:引起憤怒的原因。 表現之三:表達心情的方式。

3、小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漸內化了社會規則和道德標準。 學前兒童喜歡某人是從具體的關系出發,而小學生在選擇伙伴時更傾向于學習成績好,經常得到老師表揚的學生。 比如:學前兒童喜歡誰不喜歡只要是從自我出發的“XX愛和我一起玩,我喜歡他;XX不給我玩具,我不喜歡他。” 而小學兒童學會從道德準則出發,確立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 “我喜歡XX,因為他學習好好,我討厭XX,因為他不守紀律。”

(三)情緒的穩定性不斷加強

1、強度――易沖動、爆發快 一項調查顯示,當問及一些小學生遇到被同學打時做何反應,有45%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打他”。

2、速度――變化快

3、情境性――易受暗示 容易受到具體事物和情景支配 《十里長街送總理》

(四)情緒的可控性不斷增強 小學低年級兒童可控性較差。例如:在玩得入迷時,會忘記做家庭作業。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情緒也很外顯,情緒常常表露在外。 到高年級時,能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班干部為完成教師委托的任務,會耐心、細致地幫助后進生。

二、小學兒童高級情感的發展

(一)小學兒童道德感的發展

(二)小學兒童理智感的發展

(三)小學兒童美感的發展

(一)小學兒童道德感的發展 我國心理學者對兒童的道德感所進行的研究發現:

1、小學兒童道德感處于不斷發展之中;

2、小學兒童道德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轉折期;

3、小學兒童道德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德范疇的情感體驗有所不同;

4、小學兒童道德感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

5、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觀現實引起的情感體驗,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帶有激勵作用的崇高道德觀,對小學兒童道德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兒童理智感的發展 有人曾統計了一個五歲的男孩一年內共提出了4043個涉及到25個方面的問題。 小學兒童的理智感表現在求知欲的擴展和加深上。 小學兒童學習興趣的發展趨勢:

1、從對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發展到對學習的內容、對需要獨立思考的作業感興趣;

2、從籠統的泛泛的興趣,逐漸產生對不同學科內容的初步的分化性興趣;

3、從對具有事實的興趣發展到初步探討抽象和因果關系知識的興趣;

4、閱讀興趣從課內閱讀發展到課外閱讀,從童話故事發展到文藝作品和通俗科普小讀物;

5、從對日常生活的興趣,逐步擴大和加深到對社會、政治生活的興趣。

(三)小學兒童美感的發展 研究發現我國兒童審美發展的特點如下:

1、小學低年級兒童已能很好地欣賞動物塑像,而且與高年級兒童的感受體驗十分接近。隨年齡的增長美感欣賞能力還會逐漸發展。

2、在音樂美感欣賞上,小學兒童對流行音樂很感興趣,對民族樂曲接觸不多,而且缺乏人生的體驗感受,無法引起內心的共鳴。

三、小學兒童積極情感的培養

(一)擴大知識面,提高認識水平

(二)創造情境,加強情感體驗

(三)培養調控情緒的能力

(四)升華學生的社會情感,培養他們的同情心、羞恥心和自尊心

(一)擴大知識面,提高認識水平

一般而言,對低年級學生,采取講故事、做游戲過程中容易獲得知識,得到健康,積極的情感體驗。 對中高年級學生而言,以介紹優秀少兒讀物為宜,讓他在讀物中受到健康、向上的啟迪。

(二)創造情境,加強情感體驗 通過環境設置、角色扮演、氣氛組織等實踐活動培養小學兒童的情感。 比如:利用電影、電視創設情境。觀后再組織評議,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或教師把原劇進行改編,以話劇形式出現,讓學生扮演劇中人物,并進入角色。 也可以通過班級活動,如經常舉行多樣化的班會、少先隊中隊會活動、興趣活動等。建立起一個洋溢著積極健康向上氣氛的班集體。

(三)培養調控情緒的能力 首先,教師應教會學生善于調節情緒的強度,使他們學會用語詞或理智防止或緩和自己不適當情緒的發生; 其次,要鼓勵和發揮兒童的自覺性,養成自我檢查與調節的習慣; 再次,需要豐富兒童的情感經驗。

(四)升華學生的社會情感,培養他們的同情心、羞恥心和自尊心 培養同情心,要教育學生同情弱者、尊老愛幼,幫助苦難者,關心和幫助殘疾人,愛護小動物,防止捉弄殘疾人,虐殺小動物。 培養學生的羞恥心,主要是讓他們懂得什么行為卑鄙,什么行為可恥,要啟發學生對錯誤的內疚、后悔的情緒體驗,要堅持正面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能挖苦、諷刺、羞辱和體罰學生。 培養學生的自尊心的途徑是及時肯定他們的成績和長處,即使是微小的進步,也要表場,但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成績,表揚過分,以防自以為是、驕傲自滿情緒的產生; 同時也要向學生提出期望和更高的要求,鞭策他們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此外,教師要幫助兒童克服消極情感。 小學兒童的消極情感主要有害怕、焦慮、妒忌感、自滿和自卑等。 例如怕黑暗、怕老師等。 在生活中,對某些東西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害怕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有損于身心健康的,這往往與成人不正當的教育有關。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害怕的情緒。 討論:

如何幫助小學兒童克服消極情緒? 第二節 小學兒童的人際關系

一、人際關系概述

二、親子關系

三、同伴關系

四、師生關系

一、人際關系概述

(一)人際關系的定義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活動過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相對穩定的情感紐帶。

(二)人際關系的發展階段

1、零點接觸階段

2、單方相識階段(注意階段)

3、表面性接觸階段

4、親密、融合階段

5、漠視、冷談

6、疏遠

7、分離

二、親子關系

(一)親子關系的變化

(二)父母的教養方式

(一)親子關系的變化

1、交往時間的變化

研究發現5-12歲兒童的父母比學前兒童的父母在教導兒童,為兒童閱讀、與兒童談話,與兒童做游戲的交往時間少了一半。

2、父母對兒童的控制力量: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父母對兒童的控制力量減弱。

6歲以前,父母替兒童做出決定,6-12歲在父母的監督引導下做出決定,12歲以后兒童更多的是自己做出決定。

(二)父母的教養方式 四種教養方式:權威型、專制型、忽視型、放縱型。 權威型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是什么?

權威型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是積極肯定和接納的,對兒童有明確的要求。 專制型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是什么?

專制型父母對兒童嚴厲、粗暴、缺少溫情。 忽視型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是什么?

忽視型父母對兒童缺少關注與愛,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 放縱型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是什么? 放縱型父母對兒童高度接納和肯定,允許兒童自由表達思想和感情,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偶爾對兒童提出紀律要求卻不能堅持下去。 討論: 父母應采取什么樣的教養方式,才能促進兒童的發展?

三、同伴關系

(一)小學兒童的友誼

(二)小學兒童的同伴群體

(三)小學兒童的同伴接納

(一)小學兒童的友誼 友誼是人際關系深化發展的結果。兒童友誼的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穩定階段(3~7歲):此階段的兒童還沒有形成友誼的概念,同伴之間存在的是一種短暫的游戲關系,在一起玩的那就是朋友。 第二階段:單向幫助階段(4~9歲):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為滿足自己需求和愿望的才是朋友。 第三階段:雙向幫助階段(6~12歲):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對友誼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帶有明顯功利性,他們之間的關系不能長久保持如一。 第四階段:親密共享階段(9~15歲):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為朋友之間應保持信任和忠誠、甘苦與共。此時,他們之間的關系有了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具有強烈的排他性。 第五階段:友誼階段(12歲以后):這個階段的兒童對朋友的選擇性逐漸增強,選擇朋友更加嚴格,建立起來的朋友關系持續時間一般比較長。 在群體中,小學兒童的擇友通常有四個標準:直接接觸關系、接受關系、敬慕關

第三篇:家長教養態度與兒童個性發展

【摘要】研究表明,家長的教養態度對兒童的個性發展具有直接的作用和重要的影響。孩子的個性是依靠后天的教育和和諧的環境形成的,我們不能忽略了家長帶給孩子個性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個性的形成80%是源于父母。要想孩子的個性獲得良好的發展,家長必需重視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態度。

一、家長教養態度對兒童個性發展的重要性

對幼兒來說,擁有良好的個性能使他們受益終生。父母的一言一行是他們學習的榜樣,家長是最初與幼兒發生感情聯系的,我們的孩子將從父母那里獲得許多情感的體驗還有行為方式和語言。父母是幼兒的一面鏡子,所以父母在教子育女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要了解孩子,并遵循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來進行教育。

二、兒童的個性發展

我們平常所說的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體面貌,是精神和氣質的全貌,包括世界觀、人生觀、論理觀、道德觀、信念、興趣、能力等等,是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的形成不能完全排除先天因素,但主要取決于后天的環境和條件及主觀的努力。學校教育、社會環境、職業、個人努力等的不同,使每個人形成與其他人不同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這些特點的總和便是個性特征。后天的環境和條件應該從胎兒期就算起。父母的基因、母體的心理、生理素質都會影響到胎兒。這時期是母子共棲階段,胎兒靠母親供給一切,母親心理與生理的變3 -

人。讓我們停下忙碌的腳步吧,問問我們的孩子:你累了嗎?你開心嗎?

5、成人化??赡苁浅鲇谝环N習慣,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從自己出發,來要求他們??晌覀兺俗约阂呀浭浅扇?,我們身上有太多社會所帶來的束縛。而我們的孩子天性好動,他不可能象我們一樣中規中矩,他的道德意識正處于萌芽時期。童年對與人生只有一次,也是最幸福的時光,我們何不放下成人社會的種種,還孩子一個率真的童年呢?

五、引導兒童個性發展的方法

1.尊重兒童。

成人在撫育兒童方面總是強調如何限制和約束他們,不許他們隨意接觸事物。其實兒童需要有自己的權利,他們需要發揮自主性、首創精神和自我表現的機會。

2、家長要做兒童的榜樣

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各方面都應該以身作則,為人表率。因為家長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孩子不但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和神情,還會模仿語氣、態度等等,家長的教養態度對孩子非常重要。

3、從發展的角度評價兒童

家長的評價對孩子的自我評價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長不要因孩子做徒勞無益的工作,而加以阻止或干涉,這樣會有礙孩子的主動性、自主性的發展。不管孩子是長得好還是不好,成功還是失敗,他們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發展自己,家長應該以發展性的眼光5 -

是對別人過多的責怪,將失敗的理由推到別人身上。

六、小結

兒童的個性發展是離不開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及家庭的共同努力的。當我們賦予了他們良好的個性的同時,也給社會造就了人才。擁有良好個性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家長要時常審視自己的教養方針,為孩子創設和諧的環境來促進孩子的個性發展。“態度決定一切”,我們對孩子的教養態度也決定著他們前進人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學前心理學[U]。北京人民教育版,1989.5

[2]高 嵐:學前教育學[V]。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劉曉靜:造就孩子的良好個性[J](家庭教育2004.7.8)

[4]俞群、林玲:好父母不是天生的[J](家庭教育2005.9)

- 6 -

第四篇:學前兒童個性的發展

第十五章學前兒童個性的發展

◆ 第一節:個性的概述

一、什么是氣質

氣質是人心理活動動力方面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

動力方面特征的表現:速度強度穩定性指向性

氣質特征不是指一個人一時一事的偶然表現,而是許多情況下的一貫特征。

◇氣質的類型及表現

1、希波格拉底的體液氣質說: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

生于肝的黃膽汁過多——容易激動,好發怒,不可抑制;——膽汁質;

生于心臟的血液過多——熱情、活潑好動——多血質;

生于腦的粘液過多——冷靜、沉穩——粘液質;

生于胃的黑膽汁過多——敏感、抑郁——抑郁質;

2、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氣質學。

巴甫洛夫在自己長期的研究中,發現高級神經活動的神經過程有三個基本特征:強度、平衡.....性、靈活性; .....

根據這三個特征在個體身上的不同組合,產生不同的神經活動類型,其中最典型的有四種: 強、不平衡、興奮占優勢——不可遏制型(興奮型)

強、平衡、靈活——活潑型強、平衡、不靈活——安靜型

弱、不平衡、抑制占優勢—— 弱型(抑郁型)

◇氣質的穩定性和可塑性

穩定性:氣質與神經系統得先天或遺傳特征有關,一經形成具有相對穩定性。

可塑性:生活條件、社會環境和身體健康狀態的強烈轉變會產生氣質的掩蓋現象

二、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現實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

1、受好壞的價值判斷

2、具有相對穩定性 】

◇性格的分類

·按內外向分:

1、外向型:感情外露,不拘不節,勇于進取,適應環境快,但有時輕率。

2、內向型:深沉老練,處事謹慎,深思熟慮,交際面窄,靈活性差。

·按獨立性分:

1、獨立型:有主見,不易受外來因素干擾,有堅定的信念,獨立判斷事物,能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

2、順從型:缺乏主見,易受他人意見左右,依賴性強,易與人相處。

·按功能分:

A型性格:為取得成績而不斷奮斗;有競爭性;不耐煩;時間緊迫感;過度的敵意和過旺的精力;對人、對已、對工作過高要求。

B型性格:按部就班,從不加班加點,將生活看成是享受而不是戰斗。放松坐著與人談話。 C型性格:逆來順受,忍氣吞聲。

◇性格與氣質

區別:

1、先天獲得還是后天形成;有無好壞之分;

2、相對獨立性

聯系:

1、氣質使性格顯示獨特色彩

2、氣質促使人更易形成某種性格特征3.性格掩蓋和改變氣質

三、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響個體活動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活動順利完成的必備心理條件。

例如:唱歌——旋律感、節奏感、才能:多種能力的獨特結合天才:才能的高度發展 ◇能力的種類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大多數活動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在各種活動中共同具有的最基本能力(智力、運動、操作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為完成某項專門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它是在特殊的專門領域內必需的能力。

【例如: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繪畫能力、體育能力和寫作能力等都屬于特殊能力?!?/p>

2、運動、操作能力和智力

運動、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操作、制作和運用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勞動能力、藝術表現能力、體育運動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等都是操作能力

智力:指人認識事物的能力,是個體順利完成各項活動任務最主要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邏輯推理能力等

◇能力與知識、技能

◆第二節:學前兒童氣質的發展

◇傳統的氣質類型

·傳統的氣質類型是古希臘醫生希波克利特提出的。他把氣質分為四種類型:抑郁質,膽汁質,粘液質,多血質。巴甫洛夫發現的四種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與傳統的類型相吻合。 ◇根據基本生活活動模式劃分

布拉澤爾頓(Brazelton,T.B.1969)的三種氣質類型:一般型,活潑型,安靜型。

? 氣質特點受到環境的影響可以弱化或被掩蓋 ,到6~7歲時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年齡越小的兒童,氣質掩蓋的情況會越少

·活潑型: 是名副其實“連哭帶鬧”來到人世的,他等不及任何外界刺激就呼吸和哭喊。護士給他穿衣服時,他大喊大叫,腳挺直用力踢,用手推開護士。他一旦睡醒就哭,在夜深人靜時常常能聽到他沒有停頓的啼哭聲 。

·安靜型:孩子出生時就不那么活躍。他安安靜靜地躺在小床上,眼睛睜得大大的,四處環視;很少哭,動作柔和緩慢。

1.充分考慮到每個兒童的氣質特點

·研究兒童氣質的意義在于第一,使成人自覺地正確對待兒童的氣質特點。第二,針對兒童的氣質特點進行培養和教育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氣質類型兒童的不足之處

3.利用不同氣質類型兒童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

膽汁質:訓練自制力(站崗),不大聲訓斥,抑制急燥

多血質:表揚適度,批評具體,擔任班干部。粘液質:參加集體活動,提供發言機會。 抑郁質:多鼓勵、少批評,找個伙伴,安排具體工作,不看刺激的畫面。

◆第三節:學前兒童性格的形成

◇兒童性格的萌芽

·兒童的性格是在兒童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

·氣質差異對嬰兒性格的萌芽有所影響。

·成人的撫養方式和教育在兒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決定性意義。

·兩歲左右,隨著各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出現了最初性格的萌芽。 ◇幼兒性格的年齡特點

·個性的獨特性和典型性是辯證統一的。

·幼兒期的典型性格也就是幼兒性格的年齡特點。幼兒最突出的性格特點是:①好動②好奇、好問③好模仿④好沖動

◇學前兒童性格特征的穩定性與變化

·學前兒童的性格已經開始形成,出現了相對的穩定性。

·性格發展的穩定性與變化,主要受環境的影響。和氣質特征緊密聯系的性格特征,更多受遺傳的影響,是比較穩定的。由此形成兒童性格與周圍環境相互助循環性影響,使最初形成的性格特性不斷得到加強而逐漸穩固。

◆第四節: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的產生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意識是人的心理與動物心理區別之所在。個性的形成有賴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而自我意識的發生發展是個性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我意識表現為對自己的認識、態度和行為的調節。它包括三種形式,即自我認識(狹義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內我調節。

◇自我認識的發展

(一)對自己身體的認識

1.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2.認識自己身體各部分。3.認識自己的整體形象。

4.意識到身體內部狀態。5.名字與身體聯系。

(二)對自己行動的意識

動作的發展是兒童產生對自己行動的意識的前提條件。

(三)對自己的心理活動的意識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識形成的主要標志。嬰兒從知道自己的名字發展到知道“我”,意味著從行動中實際地成為主體,發展到意識了自己是各種行動和心理活動的主體。 ◇自我評價的發展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它可以包括三種形式:掌握因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社會性比較,即從與別人比較中對自己作出評價;自我檢驗,或狹義的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大約從2—3歲左右開始出現。幼兒自我評價的發展和幼兒認知及情感的發展密切聯系著。

(一)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二)自我評價常常帶有主觀情緒性(三)自我評價受認識水平的限制

◇自我調節的發展

·自我意識的發展必須體現在自我調節或監督上。自我調節包括許多方面,如起動或制止活動,動作的協調,動機的協調,活動的加強或削弱,心理過程的加速或減經,積極性的加強或減緩,行為舉止的自我監督和校正等

第五篇:淺談父母的教養對兒童個性發展影響

【摘要】家庭是兒童個性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個性發展的作用尤為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幾種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個性發展的影響,說明了良好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個性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教養方式;兒童; 個性 本文的兒童不同于常識所指的“兒童”(如幼兒、小學生),而是指從出生到12歲,即弗洛伊德提出的從口唇期到潛伏期。這段時期兒童的個性特點是:

一、對一切新異事物都感興趣,愛問為什么。

兒童由于年紀小,經驗少,許多事物在大人看來是司空見慣的,但他們卻可能不理解。他們對一切不理解的新異事物都感興趣,都會提出問題。

二、心理活動缺乏目的性。兒童由于缺乏明確的活動目的,控制能力較差,容易從興趣出發,易受客觀因素的干擾。

三、喜愛與學習有關的游戲。兒童時期是長身體時期,精力旺盛,活潑好動是他們總的特點。但另一方面又保留著學前期愛玩好動的特點。

四、意識的傾向性還不明顯。低年級的孩子由于年紀小,知識經驗、智力發展的局限,心理活動一般還沒有明顯地傾向于某一方面,即使一時對某種事物有興趣,也還很容易動搖的。這個時期的孩子較單純,獨立性較差,對師長的話(特別是老師的話)百依百順,較易于模仿成人的行為,許多行為只是習慣所影響,并沒有成熟的動機。

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體心理面貌,即一個人在生活、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的心理特征總和。個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獨特性、整體性、穩定性及社會性。它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多層次的動力結構系統,它包括了一個人的氣質、性格、體貌特征、智力和創造性、與人交往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動機、志向、興趣、信念和人生觀,還包括自我意識。

兒童的個性是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影響個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一是生物學因素,包括遺傳、先天素質和氣質、體貌特征和成熟速率;二是社會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學校、同伴、社會團體組織和機構,廣播、影視、報刊的宣傳等;三是個體的自我意識,即人對自己的狀況和活動的意識。 家庭是兒童個性形成的主要場所,因為在個性形成過程中,最關鍵的幾年是在家庭中度過的。早期兒童與父母的互相作用,情緒關系的性質對兒童以后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父母本身的個性特征、社會地位、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功因素、性別的價值標準等都會強烈地影響他們的后代。

每個兒童最初的個性特征或氣質類型各不相同,這種特征無疑會影響父母對兒童的態度。另外,兒童的性別、家庭規模大小、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也會影響父母對兒童的態度,尤其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個性發展的影響尤為重要。 一,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個性發展的影響

早在19世紀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他對父母的角色做了簡單的劃分:父親負責提供規則和紀律,母親負責提供愛和溫暖。19世紀50年代,Parsons 發展了弗洛伊德的觀點,并把這個問題與家庭角色及性別聯系起來,認為女性善于表達,情緒比較敏感,適合處理與孩子間的關系;而男性指導性強,適合制定規則。

(一) 根據國內外的一些研究,國學者劉金花認為評定父母教養方式的維度有兩個:控制(對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愛(即是否關心、信任和理解孩子),根據這兩個維度可以把父母的教養方式分成四種類型:權威型、專制型、嬌寵型、冷漠型。

1、 權威型——控制+愛(接受) 父母對兒童的態度積極肯定,熱情地對兒童的要求、愿

望和行為進行反應,尊重孩子的意見和觀點,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參與討論;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比較明確,對他們的不良行為表示不快時,會嚴格按規則說服教育;而對其良好行為,則表現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這種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溫暖式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個性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易使孩子形成親切溫和、情緒穩定和深思熟慮的性格或者形成獨立、直爽、積極協作的性格。

2、 專制型——控制+不愛(拒絕) 控制有余,愛心不足。這屬于高控制教養方式,但在情感上父母傾向于拒絕和冷漠孩子。父母往往表現出缺乏熱情的情感反應,很少考慮兒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橫加限制,要求孩子無條件地遵循有關的規則,如果違反規則,父母就會采取強硬措施,有的甚至動用暴力。這種方式下教養的兒童往往會有恐懼心理,缺乏自信心,變得怯懦又不誠實,大多缺乏主動性,容易膽小、抑郁、不善于與人交往。

3、 嬌寵型——不控制+不完全愛 愛得不理智,控制不足。父母對孩子百般疼愛,過分嬌寵,任其呼風喚雨,對小孩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應。例如,有一位下崗女工,平時在菜場買菜總是和小販討價還價、斤斤計較,能省一分是一分,舍不得買質量好的菜。但是,和孩子去買東西時,卻“慷慨大方”,孩子要什么買什么,一次就是幾百塊錢。這樣的教養方式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性格發生扭曲,使孩子形成了較強的沖動性和攻擊性的心理行為,缺乏獨立性和責任感,懶惰、自私、任性、撒嬌、為所欲為,形成一系列不適合社會要求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征。

4、 冷漠型——不控制+不愛 父母對孩子既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的要求和控制,親子間交往甚少,父母對孩子缺乏基本的關注與了解,對孩子的一切行為舉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態度,給孩子一種被忽視的感覺。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容易形成較強的沖動性、攻擊性、不順從、自傲、自狂、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的心理,使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很容易發生不良行為問題。

我國教育家程華山等研究了上海市區幼兒園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發展的影響。通過對201名4歲幼兒家長在“權威”和“關愛”兩個維度上的得分進行分類,得出溺愛型、忽視型、嚴厲型、關愛型,理智型五種教養類型。與劉金花老師從“控制”和“愛”的維度上分的四種類型相似,溺愛型與嬌寵型相似;忽視型與冷漠型相似;嚴厲型與專制型相似;關愛型同理智型結合與權威型相似。

根據以上教育家的結論分析,我認為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是父母最理想的。因為這種教養方式在教育孩子時,采取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兒童、尊重愛護幼兒。寬嚴并濟、放管結合,把幼兒看作一個與自己地位平等的個體對待,不能隨心所欲地去支配孩子,也不能完全失去控制,而是適度對孩子提要求,提供必要的照顧與幫助,以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例如,孩子剛從幼兒園回家后,爸媽先隨孩子的喜好,允許先玩半小時左右,再去畫畫,聽故事,而不是硬逼著先畫畫、聽故事,再玩;至少孩子在玩什么,和誰一起玩,只要不是有危險的東西,父母可以不干涉,讓其自由自在的玩。父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應該允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逼,孩子不是逼出來的,應該和孩子和睦相處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講故事、看動畫片。權威型的教養方式能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教養出來的孩子,能友好的與人相處,能體諒別人,天真活潑,情緒穩定,自信、自強,獨立性強,寬容大方,懂事。所以,父母應該樹立正確的教養態度,給孩子以好的影響,促進孩子個性健康發展。 二,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因素

父母教養方式在子女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長遠的,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在子女的認知發展、性格形成、社會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對父母教養方式影響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出提高、干預父母教養方式的方法。

父母教養方式受到父母性別、受教育水平、子女所在年級和學校類型而不同,也與城市、農

村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有關[16~19]。受教育水平越高,對孩子采用負面教養行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但高中及中專文化的父母卻比初中文化的父母對子女表現出更多的權威、挑剔挖苦、限制干涉等負面教養行為,這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而年級不同,父母的教養方式也不同,說明教養方式與子 女的身心發展有關,也進一步證實了教養方式是雙向的,受到父母和子女的共同作用,教養方式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特點來選擇,而且也是可以調整和變化的;地區特點、民族的因素也影響到父母的教養方式,說明對教養方式的研究要結合文化背景,充分挖掘民族中的有利因素和結合地區特點來提高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學校類型的父母采取的教養方式也存在差別,因此在父母教養方式的調整上要結合學校、家長、學生及社會干預的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1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其中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成人創造的環境及提供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而這種指導就體現了父母的教養方式。通過這些指導,兒童的認知能力才能超越現有水平而向上發展。因此,要理解兒童的發展,就必然要關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導。

大量的針對學業不良或學習困難學生的研究[20~24]顯示學習成績不良與智力因素以外,還與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相關。父母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及父親的過分干涉明顯高于學業優秀學生,而情感溫暖和理解較低。辛自強[25]等對小學學習不良兒童家庭功能的研究發現,一般兒童家庭的行為方式多屬靈活型,在合理規范的基礎上,隨環境變化靈活調整行為規則,對違規行為的處理也很靈活。學習不良兒童家庭的行為控制方式常是不健康的。溫暖和理解使子女產生溫暖、信任和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學習習慣,懲罰、否認、拒絕和干涉則使差等生有逆反與自卑感,對學習厭惡、抵觸和缺乏信心。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會影響到子女的學習進步是通過影響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和目標定向來起作用的,父母情感上的溫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子女在學業自我概念上取得較好的自我評價,從而影響學業成就[26]。家庭教養方式影響兒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說服、民主、鼓勵、寬容、情感的教養方式有利于兒童的智能開發,而懲罰、打罵、羞辱、拒絕、專制和過度保護、包辦、溺愛、不問不管等方式造成社會退縮、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問題發生率高[27]。

中國關于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發展的影響與西方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處。關于兒童氣質和父母教養方式與其陌生環境中語言表達水平顯示父母教養方式尤其是父親的嚴格教養方式與兒童的語言表達有顯著的相關[28]。谷傳華、陳會昌等[29]通過歷史測量學對中國近現代社會創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環境與父母教養方式考察顯示,在社會創造性人物的早期成長過程中,“嚴父慈母”這一傳統的家庭教養模式總體上占主要地位??傮w來看,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夠給孩子較多的情感溫暖和理解,是創造型家庭的共同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父母的支持、獎賞指導和適當的反應,這些教養方式影響了兒童能力的發展,而對兒童的適當要求可促進兒童認知的發展,特別是當要求和對兒童的支持與反應結合時更有效。

2.2 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影響

人的社會化過程,不僅顯示了品德發展和個性完善的過程,而且也從中獲得了行為方式的各種成分,兒童的社會化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越來越受到關注。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也是社會化的最先執行者和基本執行者。兒童的社會知識、道德規范和社會行為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同時,社會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化的目標也是首先通過父母傳遞給兒童的。家庭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其實質是家長的價值取向對幼兒的社會化的影響,也即家長把內化了的社會文化傳遞給孩子。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兒童社會性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中國曾開展了3~9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研究,關穎[30]等專門探討了父母教育方式與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相關性,數據顯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兒童社會性得分高分組的比例大大高于寬容型和專制型的教育方式,從而看出在親子關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諧,使孩子在良好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有積極的影響。寬容型教育方式給孩子較多的自由,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尤其是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有一定好處,但這種孩子缺乏教育,不負責任,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影響較少。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最初階段,采取這種教育方式,會導致子女社會性發展的不成熟。采取專制型的教育方式的父母,往往是出于“為孩子好”的目的,對孩子過多干預、過分保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這與西方的研究是一致的。1995年北師大的林磊研究了“幼兒家長教育方式的類型及其行為特點”,避免了以往心理學所使用的根據單一維度得分來劃分的做法,考慮了父母教育行為的各個方面,從而避免了劃分上的絕對性。從溺愛性、專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性、拒絕性和民主性七個維度對父母的教育方式進行評價、定型,用快速聚類法歸納出五種教育方式:極端型、嚴厲型、溺愛型、成就壓力型、積極型。他的研究表明,積極型的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個性發展,而其它類型則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積極型的教育方式約占40%,其它四種類型約占60%,說明還有相當數量的家長在教育方式上存在著一些不良傾向,會對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響[31]。

除了具體評估教養方式的類型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國內研究者還涉及到它與社會化的各個具體方面的關系。如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概念[32~36]的關系,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父母的支持、鼓勵和積極參與可以促進兒童自我概念的積極發展,而粗暴的不支持行為則會阻礙兒童自我概念的健康發展。父母教養方式對少年兒童自尊發展影響[37,38]的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少年兒童自尊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父母對少年兒童采取“溫暖與理解”的教養方式會促進兒童自尊的發展,提高兒童的自尊水平。相反,父母對少年兒童采取“懲罰與嚴厲”、“過分干涉”“拒絕與否認”、“過度保護”等教養方式都會不同程度地阻礙兒童自尊的發展,降低兒童的自尊水平。此外,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自我效能感和良好情緒的培養起著一定的作用[39]。青少年的歸因方式與早期所受撫養方式有明顯關聯,具有悲觀歸因方式的青少年回憶出較少的父母的溫暖,較多的母親的拒絕、否認和父親的懲罰[40]。 綜上所述,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兒童通過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給他們的教育影響,形成并獲得了社會的價值觀和傳統的行為習慣,并為將來的發展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顧他們,教育方式對他們的社會化發展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 2.3 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人格發展的影響

家庭是兒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環境,約占其全部生活時間的三分之二。兒童時期是個體生長、發育、身心發展的最迅速的時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環境影響和教育的時期。家庭對兒童的作用,不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為重要的是它對人格形成的影響。

研究發現,人格維度神經質(N)、精神質(P)得分分別與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嚴厲懲罰、拒絕否定、過度干涉與顯著的正相關關系[41~44]。長期不當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難以適應社會的不良人格特征,從而為人格障礙、神經癥的發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礎。嚴厲懲罰、拒絕否認、過度干涉的教養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現出孤獨、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喜歡冒險等特征。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與父母采用高壓策略多、表達負性情感、積極情感少,而使子女對人產生消極認知,不能關心理解他人、行為倔強并因此不能適應外部環境。理解、情感溫暖能促使子女性格的平衡發展,可減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情緒樂觀而穩定,易與人打成一片,待人熱誠,成熟,適應力良好,謹慎實際,但也易出現對生活自滿自足,無所追求,但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過度干涉和保護,就將導致子女對生活境

遇持消極態度,不信任他人且無自知力,偏愛易使子女在家庭中處于一個比較特殊的地位,受到過分的照顧和溺愛,容易產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賴性和缺乏韌性等不良的人格特點。過度保護可阻礙子女獨立性和社交能力的發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依賴等不良的人格特點。

因此,父母養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父母親應該共同調適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負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人格健康發育。

2.

4、 學生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

學生學業成績出現差異的因素有許多。從內因來看,它包括學生個體的智力因素,如思維、記憶、觀察等;非智力因素,如動機、情感、意志等。 如:劉志華、郭占基:《初中生的學業成就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關系研究》。隋光遠:《人格特質與學業成績關系的探討》,《隹木斯師專學報》。劉志竹、張鋒:《小學生性格特質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 綜合來說,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均能預測學業成績,但以后者的預測力為大;而非智力因素中、學業性部分 較非學業性部分更能準確預測學生學業成績。特別是學習獨立性在預測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學業成績時被排列在 第一位,其次是智力因素,接著是學習自律性、學習情緒穩定性和學習有恒性。

從外因來看,它包括社會環境,如社會風氣、社會輿論、文化傳統等;家庭教育環境,如家長的文化背景、經濟狀況、價值觀、人才觀、期望值等;學校教育,如教學設施、校園文化氛圍、教師素質、校長辦學思想等等。如:俞玲珍 俞愛月《中學生父母養育方式 學習成績 相關性》[45]目的:了解中學生父母養育方式與學習成績的關系。方法:采用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 ( EMBU)對某中學 65 4名學生進行測查 ,并統計他們的學習成績 ,再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結果:情感溫暖、懲罰嚴厲、拒絕否認、過度保護等養育方式與學生學習成績呈正相關或負相關 ,且達到顯著性水平。結論:父母養育方式是影響子女學習成績的因素之一,王東宇《中學生家庭環境與心理健康、學業成績關系》[46]探討心理健康、家庭環境與中學生學業成績的關系 ,為學績不良的中學生的家庭環境建設和心理健康輔導提供建議和指導。方法 以 2 3 4名中學生為研究對象 ,其中學績優良生 1 1 8人 ,學績不良生 1 1 6人。男生 1 1 8人 ,女生 88人。采用心理癥狀自評量表 (SCL— 90 )和家庭環境量表 (FES— CV)進行測查。結果:學績不良組與學績優良組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環境的某些特征存在顯著差異。學績不良組在情感表達、獨立性、文化性、組織性四項家庭環境因子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學績優良組 ,而在矛盾性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學績優良組 ;學績不良組的 SCL— 90總均分及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癥七項因子分顯著高于學績優良組 ;不同的家庭環境因子與 SCL— 90部分因子存在顯著相關。結論 學績不良組存在較多的家庭環境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改善不良的家庭環境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他們學業成績的提高也有內外因相結合研究的:如凌輝《學生智力、家庭環境與學習成績關系》[47]探討智力及家庭環境因素與兒童學習成績的關系。方法:采用Moss家庭環境量表和中國 -韋氏兒童智力量表對 40名學習成績低下兒童 (低分組 )和 40名學習成績優良兒童 (高分組 )進行測評。結果:高分組兒童家庭情感表達、成功性二維度得分高于低分組兒童 ,矛盾性和獨立性二維度得分低于低分組兒童 ;高分組兒童總智商、言語智商、操作智商以及除填圖、拼物之外的所有分測驗量表分均顯著高于低分組兒童。結論:智力及某些家庭環境特征與兒童學習成績均有明顯的關系。

綜上所述,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個性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正確的教養方式有利于兒童個性的發展,所以父母要吸取傳統和現代意識中的科學合理的教養精華,有意識地接觸新時代的教育理論,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融洽的家庭氛圍,擔負起培養和發展兒童良好個性的

重任,在兒童個性發展尚不穩定的時期,施加適度的影響,使其形成良好的個性,促進兒童身心和諧、健康、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學前心理學[U]。北京人民教育版,1989.5 [2]高

嵐:學前教育學[V]。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劉曉靜:造就孩子的良好個性[J](家庭教育2004.7.8) [4]俞群、林玲:好父母不是天生的[J](家庭教育2005.9)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俄語寫作課程教學大綱下一篇:房地產案場管理月計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