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自然美的本質與特征

2022-12-02

第一篇:自然美的本質與特征

藝術的本質與特征

第一章 藝術的本質與特征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客觀精神說

2.主觀精神說

3.模仿說(再現說)

4.形象性

5.主體性

6. 審美性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回答藝術史上對藝術本質的幾種主要看法。

(2)為什么說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是解決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

(3)藝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結合自身的藝術實踐經驗來理解和認識藝術的基本特征。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中外藝術史上,對于藝術本質主要有“客觀精神說”、“主觀精神說”、“模仿說”(“再現說”)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2)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將藝術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為解決藝術本質問題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3)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內容與形式、個性與共性的統一。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與藝術鑒賞均具有主體性的特點。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是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的審美性體現為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4)略。

第二章 藝術的起源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模仿說”

2.“游戲說”

3.“表現說”

4.“巫術說”

5.“生產勞動說”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關于藝術起源的五種觀點是什么?

(2)如何理解藝術起源與人類實踐活動的密切關系?

(3)你是怎樣認識藝術起源的多元決定論的?

(4)如何理解藝術產生于非藝術,實用價值先于審美價值,藝術起源于人類社會實踐的歷史發展之中?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關于藝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是:①“模仿說”、②“游戲說”、③“表現說”、④“巫術說”、⑤“生產勞動說”等五種。

(2)每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要有具體闡述(略)。

(3)藝術的起源或藝術的發生,經歷了一個由實用到以巫術為中介,以勞動為前提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其中也滲透著人類模仿的需要、表現的沖動和游戲的本能。藝術的發生雖然是多元決定的,但是巫術說與勞動說更為重要。從根本上講,藝術的起源最終應歸結為人類的實踐活動。

(4)略。

第三章 藝術的功能與藝術教育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審美認知

2.審美教育

3.審美娛樂

4.藝術教育

5. 美育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如何理解藝術具有多種多樣的社會功能?

(2)為什么說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藝術教育的任務和目標是什么?

(4)為什么講藝術的各種社會功能必須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之上?

(5)簡要概括德國18世紀著名美學家席勒的美育理論。

(6)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藝術的社會功能有許多種,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審美認知作用、審美教育作用、審美娛樂作用三種。

(2)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藝術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3)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體理解:一是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提高人的藝術修養。二是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充分發揮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完美的人格。

(4)藝術的多種社會功能也只有在審美價值的基礎才能發揮作用。

(5)美育理論體系的建立,包括“美育” (即“審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首次提出了“美育”這一概念,系統闡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僅僅從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來看待美育,而是從自然與人、感性與理性等基本哲學命題出發,從改變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獲得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實現人性的復歸這一更加廣闊的領域來論述美育。

(6)從廣義上講,“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為了培養專業藝術工作者。這種廣義的“藝術教育”理論認為,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職業,俗話講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現代社會的人,不管他從事何種職業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藝術,他或者讀小說,或者看電影,或者聽音樂,或者看電視,或者欣賞舞蹈等等,總之,現代人必然涉及藝術,或多或少地與藝術有關。因此,廣義的藝術教育強調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評價和欣賞,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第四章 文化系統中的藝術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文化

2.哲學

3.宗教

4.科學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藝術與文化的關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2)如何理解藝術與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彼此間的相互關聯作用。

(3)如何理解文化大系統與子系統的關系?

(4)藝術在文化大系統中的地位是什么?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在整個人類文化大系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藝術參與和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另一方面,每個民族或時代的藝術又深深植根于這個民族或時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2)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最突出的例證,便是西方現代哲學對于西方現代派藝術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宗教對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與此同時,形形色色的宗教藝術幾乎遍及各個藝術門類,成為世界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既體現在道德影響藝術,也體現在藝術影響道德。道德題材(家庭、 婚姻、倫理等等)成為各門藝術永恒的主題。

藝術與科學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對立?,F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人類文化大系統從文化結構來看,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決定和制約精神文化。所以,經濟、政治對于包括藝術在內的精神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僅僅從精神文化內部來看,藝術同哲學、宗教、道德、科學之間,也是相互關聯、彼此作用的。藝術與它們之間的這種相互關系表現在:一方面,藝術要受到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其它精神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藝術也反過來影響著它們。

(4)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在整個人類文化大系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藝術的起源同人類文化的起源一樣古老,從那時起,藝術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就始終參與和推動著人 4 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出人類文化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講,藝術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統的制約。藝術作為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只是整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范疇。文化系統的整體性決定了它所屬的子系統,必然從屬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統。對于藝術來講,社會文化大系統作為一種總的文化氛圍或文化條件,直接制約著作家、藝術家和讀者、觀眾、聽眾等每一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從而間接對藝術的合作與欣賞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本章的重點概念

1.實用藝術

2.建筑藝術

3.空間

4.形體

5.比例

6.均衡

7.節奏

8.色彩

9.裝飾

10.園林藝術

11.世界三大園林體系

12.工藝美術

13.現代設計

14.產品設計

15.環境設計

16.視覺設計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第五章 實用藝術

5

(1)藝術分類是最基本的6種方法分別是什么?

(2)說出實用藝術的主要種類。

(3)請簡要闡釋實用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

(4)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理解建筑藝術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特征。

(5)為什么說在欣賞園林藝術時,不但要欣賞園林的自然美與建筑美,更應欣賞蘊藏其中的文化美。

(6)如何認識工藝美術品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略。

(2)從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來看,可以將整個藝術區分為五大類別,即:實用藝術(建筑、園林、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造型藝術、表情藝術、綜合藝術、語言藝術。

(3)實用藝術具有實用性與審美性、表現性與形式美、民族性與時代性等美學特征。

(4)略。

(5)作為實用藝術之一,毫無疑問,園林藝術的基本特征同樣是實用性與審美性、技術性與藝術性相結合。一般來講,園林的實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們游憩玩賞,這種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園林更加側重于審美性和藝術性。特別是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更是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文學藝術史上,古代許多動人的詩歌賦,往往是憑借著園林景物抒發出來的;許多流傳至今的繪畫,也是描繪園林的美景;許多文學作品同園林分不開,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等;甚至一些戲劇故事也是在園林中發生的,如明代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女主人公杜麗娘正是在后花園觀賞春色時,觸景生情,感夢傷懷的??梢?,中國的園林藝術同中國繪畫、中國詩詞、中國戲劇、中國文學等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具有文化、歷史、美學和藝術等多方面的價值。欣賞中國式園林,不但要注意欣賞它的自然美、建筑美,尤其要注意欣賞它的文化美。

(6)略。

第六章 造型藝術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1. 造型藝術

2. 繪畫藝術

3. 中國畫

4. 雕塑藝術

5. 攝影藝術

6. 書法藝術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簡要闡釋造型藝術的主要種類,即繪畫、雕塑、攝影藝術、書法藝術等。

(2)如何理解造型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

(3)從哪幾方面說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獨具特色?

(4)指出標志中外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的幾個高峰時期。

(5)攝影藝術的美學特征與表現手法是什么?

(6)書法藝術的基本技法和表現形式是什么?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中國畫與西方繪畫各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特征。雕塑藝術更是在三度空間里創造出立體的形象。攝影藝術是一門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紀實性造型藝術。書法藝術則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樣式。

(2)造型藝術具有造型性與直觀性、瞬間性與永固性、再現性與表現性等美學特征。

(3)中國畫,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獨具特色,成為東方繪畫體系的主流。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表現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國特制的毛筆、墨或顏料,在宣紙或絹帛上作畫。因此,中國畫又可稱之為“水墨畫”或“彩墨畫”。第二,在構圖方法上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多采用散點透視法 ( 即可移動的遠近法) ,使得視野寬廣遼闊,構圖靈活自由,畫中的物象可以隨意列置,沖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中國畫營造的空間多種多樣,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種,即:全景式空間、分段式空間和分層式空間。第三,繪畫與詩文、書法、篆刻四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補充,交相輝映,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內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中國畫的特點來源于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美學思想。

(4)略。

(5)攝影藝術獨具的審美特征主要集中在紀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上。

攝影藝術的紀實性,首先表現出來在它運用的科學技術手段能夠逼真精確地將被攝對象再現出來,使得攝影作品具有客觀性、真實性,給人以逼真感。

其次,這種紀實性還表現在它必須直接面對被攝對象進行現場拍攝,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物、事伯和環境,攝影藝術又必須在紀實性的基礎上具有藝術性,杰出的作品必然是紀實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攝影藝術形象的創造,首先需要攝影師熟練掌握攝影的藝術技巧和藝術語言,熟練用畫面構圖、光線、影調 ( 或色調) 三種主要造型手段。

(6)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漢字的用筆用墨、點畫結構、行次章法等造型美,來表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從而達到美學的境界。

形式上,它是一門刻意追求線條美的藝術;

內容上,它是一門體現民族靈魂的藝術。書法最早也是一門實用藝術。書法最初只是用于人們書寫文字的日?;顒?,只是發展到后來才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

此外,中國書法同繪畫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書畫同源”正是對這兩門姊妹藝術的形象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說是書法藝術與生俱來的最重要特點。

第七章 表情藝術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1. 表情藝術

2. 音樂藝術

3. 聲樂

4. 器樂

5. 旋律

6. 節奏

7. 和聲

8. 交響樂

9. 舞蹈藝術

10. 抒情性

11. 表現性

12. 表演性

13. 形象性

14. 節奏性

15. 韻律美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表情藝術的主要種類有哪些?

(2)如何理解表情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

(3)如何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理解音樂舞蹈的抒情性與表現性,從而加深對表情藝術的理解和認識。

(4)怎樣欣賞交響樂?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 包括音樂與舞蹈,能夠最直接、最強烈地抒發和表現內心情感。音樂的分類方法很多,一般可將其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音樂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中西方音樂均有著悠久的歷史。舞蹈也有多種分類,特別是藝術舞蹈、民族民間舞蹈、芭蕾舞和現代舞需要多加關注。

(2) 表情藝術具有抒情性與表現性、表演性與形象性、節奏性與韻律美等審美特征。

(3) 略。 。

第八章 綜合藝術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綜合藝術

戲劇藝術

悲劇

戲曲藝術

電影藝術

蒙太奇

電視藝術

獨特性

情節性

主人公

文學性

表演性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怎樣認識綜合藝術包括話劇、戲曲、電影、電視藝術等主要種類的特點。

(2)如何理解綜合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

(3)中國戲曲獨具的審美特征是什么?

(4)為什么說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三次重大變革均與現代科技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5)簡要說明電視藝術的分類。

(6)通過西方話劇與中國戲曲的比較,闡釋它們作為綜合藝術的共性,各自具有的審美特性。

(7)闡述影視藝術基本的藝術語言、表現手法、文化特征和藝術特征。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僅西方話劇史上的悲劇,就有“命運悲劇”、“性格悲劇”、“社會悲劇”、“現代悲喜劇”等多種類型。

中國戲曲是世界上三種歷史最悠久的戲劇藝術之一,戲曲藝術具有綜合性、虛擬性、程式化的審美特征。

影視藝術是現代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也是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大眾藝術。

(2)綜合藝術具有綜合性與獨特性、情節性與主人公、文學性與表演性等美學特征。

(3)—(7)題請同學們參考本書有關部分做出歸納概括。

第九章 語言藝術

一、本章的重要概念

1.詩歌

2.抒情詩

3.敘事詩

4.格律詩

5.自由詩

6.散文

7.抒情散文

8.敘事散文

9.議論散文

10. 小說

11. 人物

12. 情節

13. 環境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語言藝術的主要體裁是什么?

(2)怎樣理解語言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

(3)說出詩歌的分類方法。

(4)散文的重要特征主要是什么?

(5)小說的“三要素”的內涵是什么?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文學采用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從而與其他藝術在性質上產生了重大的區別。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本身是一個藝術種類,它又可被分為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各種不同的體裁或樣式。

(2)由于文學以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使得語言藝術形成了許多自身獨具的審美特征,集中體現在情感性與思想性、間接性與廣闊性、結構性與語言美等幾個方面。

(3)詩歌分類方法多種多樣,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一般情況下,按照作品的性質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按照詩歌的歷史發展和語言有無格律,又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

(4)一方面是自由靈活,另一方面體現在形散而神不散。

(5)主要包括人物、情節和環境。

第十章 藝術創作

一、本章的重要概念

藝術創作主體——藝術家

藝術創作過程

形象思維

抽象思維

靈感思維

藝術風格

藝術流派

藝術思潮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藝術家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2)如何理解藝術創作的過程的幾個階段?

(3)解釋藝術創作心理。

(4)簡要闡釋藝術風格、藝術流派和藝術思潮。

(5)如何理解形象思維的三個特點。

(6)什么叫無意識?

(7)藝術風格多樣性的原因是什么?

(8)藝術流派形成的三種類型是什么?

(9)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比較。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藝術家至少具有五個方面的特點。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藝術家應當具有藝術才能與文化修養。

(2)藝術創作過程大致可分為藝術體驗、藝術構思、藝術傳達這樣三個階段。

(3)藝術創作心理中,以意識活動為主,但也有無意識活動;既以形象思維為主,又離不開抽象思維和靈感思維,使得藝術創作心理蘊藏著多種心理因素。

(4)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家在創作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藝術流派則是指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所形成的藝術派別。幾個或多個藝術流派則形成了藝術思潮。

藝術意境與藝術典型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產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鑄進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學情趣。簡言之,如果說典型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于客體,那么意境卻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于主體;前側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側重于抒發藝術家自己的情感。雖然典型與意境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但二者至少在有一點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們都是在有限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藝術典型是在個別的有限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

(5)藝術意蘊,是指深藏在藝術作品中內在的含義或意味,常常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朦朧性,體現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經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欣賞者反復領會、細心感悟,用全部心靈去探究和領悟,它也是文藝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藝術意蘊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藝術作品蘊藏的文化涵義和人文精神。

第二,藝術意蘊就是指藝術作品應當在有限中體現出無限,在偶然中蘊藏著必然,在個別中包含著普遍。

第三,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深層意蘊,有時由于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賞者意見紛紛、各說不一,甚至有時連藝術家自己也說不明白。

第四,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意蘊,并不完全是由藝術形象體現出來的主題思想。

第五,在藝術作品的層次構成中,任何一個作品都必須具有前兩個層次,即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作為第三個層次的藝術意蘊,

(6)-(9)的解答請同學們參考本書有關部分自己思考、歸納。

第十一章 藝術作品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名詞

1.藝術語言

2.藝術形象

3.視覺形象

4.聽覺形象

5.文學形象

6.綜合形象

7.藝術意蘊

8.典型

9.意境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從哪幾方面說藝術作品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2)從中外優秀藝術作品的賞析來理解典型與意境。

(3)如何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4)解析藝術意境與藝術典型之間的不同與聯系。

(5)什么是藝術意蘊。

(6)試通過唐代三位著名詩人的比較,了解儒、道、禪三家美學對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影響。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如果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文字、聲音、線條、色彩、畫面等構成了藝術語言的層次;藝術形象的層次則可區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綜合形象與文學形象等;優秀的藝術作品應當具有第三個層次,即藝術意蘊,它是作品具有不朽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

(2)典型,又稱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藝術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意境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它是若有若無的朦朧美、有限無限的超越美和不設不施的自然美。

(3)中國傳統藝術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厚土壤之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十分豐富,可大致將其概括為:道、氣、心、舞、悟、和等六個方面。

(4)藝術意境與藝術典型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產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鑄進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美

14 學情趣。簡言之,如果說典型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于客體,那么意境卻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于主體;前側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側重于抒發藝術家自己的情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典型與意境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但二者至少在有一點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們都是在有限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藝術典型是在個別的有限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藝術典型是在個別的人物形象身上體現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質必然性,藝術意境則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從有限中把握無限,正是藝術的極致境界。

(5)藝術意蘊,是指深藏在藝術作品中內在的含義或意味,常常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朦朧性,體現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經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欣賞者反復領會、細心感悟,用全部心靈去探究和領悟,它也是文藝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第一,藝術意蘊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藝術作品蘊藏的文化涵義和人文精神。第二,藝術意蘊就是指藝術作品應當在有限中體現出無限,在偶然中蘊藏著必然,在個別中包含著普遍。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傳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內涵。第三,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深層意蘊,有時由于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賞者意見紛紛、各說不一,甚至有時連藝術家自己也說不明白。第四,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意蘊,并不完全是由藝術形象體現出來的主題思想。第五,在藝術作品的層次構成中,任何一個作品都必須具有前兩個層次,即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作為第三個層次的藝術意蘊,則并不是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某些偏重于娛樂性、功利性或紀實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這一層次。藝術作品的這三個層次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其中每一個層次都有著自身的審美價值,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都會感受到。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在這三個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將這三個層次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作品才是傳世不朽的藝術作品。

(6)略。

第十二章 藝術鑒賞

一、本章中重要的名詞、概念

1.藝術鑒賞

2.注意

3.感知

4.聯想

5.想象

6.理解

7.審美直覺

8.審美體驗

9.審美升華

二、本章的“思考與練習”

(1)藝術鑒賞的意義與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接受美學?

(3)如何培養和提高藝術鑒賞力?

(4)闡釋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

(5)闡釋藝術鑒賞的審美過程。

(6)藝術批評的作用和特征。

三、“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1)藝術鑒賞是一種審美的再創造活動。

(2)接受美學認識藝術接受是整個藝術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3)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需要經過多方面的努力。

(4)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中包含著注意、感知、聯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形成了動態的審美心理結構。

(5)藝術鑒賞是一個完整的、動態的審美過程,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區分為審美直覺、審美體驗和審美升華三個階段。

(6)藝術批評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幫助人們更好地鑒賞藝術作品,提高鑒賞能力和鑒賞水平。藝術批評的第二個作用就是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評價,形成對藝術創作的反饋。藝術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生產,藝術家需要廣大讀者、觀眾、聽眾和批評家的幫助,才能深刻地認識自己,不斷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藝術的高峰。藝術批評的第三個作用就是豐富和發展藝術理論,推動藝術科學的繁榮發展。

藝術批評的特征,一方面,藝術批評具有科學性。藝術批評家需要在藝術鑒賞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哲學、美學和藝術學理論,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進行分析與研究,并且做出判斷與評價,為人們提供具有理論性和系統性的知識。另一方面,藝術批評又應當具有藝術性。藝術批評作為一門特殊的科學,與其它的科學不同,它既需要冷靜的頭腦,也需要強烈的感情,既離不開理性的分析,更離不開藝術的感受。從某種意義上講,藝術批評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文藝體裁。優秀的藝術批評文章不僅應當邏輯清晰、論證嚴謹,而且應當文字優美、生動感人,給人們一種特殊的美感享受。

第二篇:愛情的本質與特征

馬克思主義愛情本質論認為:愛情是人類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愛情的自然屬性是指成熟健康的男女自身的性欲和性需求以及性愛,它們是愛情產生的最基本的生物前提;愛情的社會屬性是指人的性需求不是以一種自然方式來滿足,而是以一種內容豐富、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方式來進行的(書上),是人的性欲本能隨著社會發展而進行個體社會化的屬性。 愛情的本質是性愛和情愛的和諧與統一。

愛情的本質是愛情是男女雙方基于一定的客觀現實基礎和共同的生活理念,在各自內心形成的最真摯的彼此傾慕,互相愛悅,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的終身伴侶的最強烈持久,純潔專一的感情,是具有生物性、社會性、精神性、審美性和諧統一的人類兩性關系。其中,生物性表現為人的性欲、性滿足、性行為,是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基礎;社會性表現為人的交際、尊重、贊同、相互認可、自我價值觀等,是人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特征;精神性是人對美好愛情的精神向往和道德追求;審美性是愛情的藝術象征,表現為好感、欣賞、美感、偏好、藝術觀念等。愛情是在兩性關系中人的這些特征的和諧與統一,因此愛情的本質就在于愛情是人的統一與和諧的兩性關系。

平等互愛性。真正的愛情已互愛為前提,相互愛慕是考查愛情的首要特征。愛情是男女雙方發自內心的自主自愿的基于一定的客觀現實基礎上的自主選擇。這種平等是一對男女間基于一定的客觀現實基礎和共同生活理想的對等,是指二者人格地位的完全平等,也是雙方愛的對等,是以互愛為基礎。

專一排他性。愛情的專一性使人全身心投入、集中精力愛其所愛,不允許他人介入,彼此成為對方的唯一忠貞愛情,專一排他是衡量愛情的重要標尺。

強烈持久性。愛情是男女雙方的真誠相愛,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的終身伴侶,是一種極為強烈持久的情感關系。

交織融合性。愛情是兩個人、兩段人生的相互參與、相互交織融合。真正的愛情是兩個“一半”重新回歸完整的過程,既是身體上的親密接觸,又是兩個精神的互知互懂和由此而生的默契。

純潔嚴肅性。愛情必須是有道德責任感的。愛情同人的善惡觀(見書本249頁。)

第三篇:對自然美的初步認識與美學學習心得

姓名:諸雯雯

班級:平面0901

學號:3091802004

摘要:①自然美是人化的結果,假如沒有人化,那么自然之物只是沒有意識的實體而已。②構成自然美的主要因素是色彩、形體、聲音,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③學習完了美學,我對美的認識沒有止步于膚淺的了解,而是對美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自然美、認識、審美、美學、學習心得

對自然美的初步認識與美學學習心得

當我手捧一本書卷,依靠在一棵樹下,瞇縫著眼睛,注視著眼前的一片綠色草地,享受著午后難得的悠閑時光的時候,我發現了自然之美。

當我手撐一把雨傘,走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邁著輕快而略帶匆忙的步伐,偶爾一兩滴調皮的小雨低落在我的皮膚上的時候,我發現了自然之美。

當我在中秋之夜,坐在庭院中,一邊嗅著撲面而來的丹桂香氣,一邊抬頭凝望著玉盤般的明月的時候,我發現了自然之美。

奧古斯特·羅丹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然美?美又在哪里呢?

請仔細地觀察晝夜輪回,春暖花開,你一定會觀察到自然之美。 請側耳傾聽鳥兒鳴叫,小雨淅瀝,你一定會聆聽出自然之美。 請細心體會流水流過指間,微風拂面,你一定會感受到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無處不在,明月星辰,山水花鳥,田園山林等等,這些都是自然之美,只是我們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已。

當我凝視星空,一輪皎潔的明月灑下它的余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那一刻雖已不復存在,但我依舊能切身感受到那孤獨凄涼的美。月亮是無情的,因為它沒有意識,它只是自然之物。從古至今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將思鄉懷人之情寄托于月亮是因為月亮經過了人化,人們才會認為月亮是美的,非人化的自然是不具有審美意義的。

對于那些遠離家園的人們,杜鵑的啼血往往帶著特別的魅力。“一叫一回腸一斷”,“一聞一嘆一沾衣”。因為這種悲哀的聲音,帶著濃厚的人的色調。其所以帶著濃厚的人的色調,是因為它通過主體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者自由聯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會感動聽者。農民不知道關于蜀帝的悲慘故事,他們稱杜鵑為“布谷鳥”,因為杜鵑在春播的時候啼叫,聲音好像是“布谷,布谷”。而我,直到現在,還對杜鵑的鳴聲保持著一種親切的回憶,因為當我想起這種叫聲,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一片無垠的水田,泛濫著初春的氣息,潮濕的泥土的氣息。

在明月之夜,靜聽著低沉的、仿佛被露水打濕了的秋蟲的合唱,我們同樣會回憶起逝去的童年,覺得這鳴聲真夠“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其實秋蟲夜鳴,無非是因為夜底涼爽給它們帶來了活動的方便罷了。當它們在草葉的庇蔭下興奮地磨擦著自己的翅膀的時候,是萬萬想不到自己的聲音,會被涂上一層悲愁的色彩的。

由此可以得出自然美是人化的結果,那么哪些又是構成自然美的因素呢? 春的嫩綠讓人們感受到希望,夏的赤紅讓人們體味到激情,秋的黃金讓人們享受到收獲,冬的雪白讓人們體會到純潔。大海的藍色,烈火的紅色,麥浪的金黃,草木的綠色等等,這些豐富的色彩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的樂趣,讓人們更加熱愛自然之美。因此,色彩是構成完美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

假如世界全部由點組成,假如世界全部由線組成,假如世界全部由面組成,那么,世界還會是美的嗎?還會有自然美存在嗎?當然不能。正是由于有海螺身上的螺旋線,海浪的波紋線,石子下落的拋物線才使得世界變得更加的動感,更加的美麗。因此,形體也是構成美必不可少的感性質料。

你是否在寧靜的夏夜聽著蟬聲入眠?而你是否又在鳥兒歡快的鳴叫聲中醒來?正是由于聲音才造就了這個千鳴百囀的美的世界。讓我們側耳傾聽一下那美麗的聲音吧!高音的高亢激昂,低聲的凝重深沉,強音的熱烈振奮,輕音的柔和優美,短音顯得急促不安,長音顯得舒暢緩慢,純正的聲音悅耳動聽,不純的聲音嘈雜刺耳„„同樣,聲音也是構成完美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在沒有學習美學之前,我對美的認識是很膚淺的,我以為美只有一種,但是在學習了美學之后,我才發現,原來美不只是一種,美有很多種。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科技美等等。同時,美不光只是外表的、具體的,還可以是內在的、抽象的。

當今社會發展的越來越迅速,人們對審美都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以及更高的要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人們要的不光是內在的美,人們對外在美也更加的看重。于是整容風暴開始席卷全球,從韓國的全民整容再到邁克爾·杰克遜。單眼皮的想變雙眼皮,雙眼皮的想變單眼皮,黑皮膚的想變白,白皮膚的想變黑„„當人們都在追求所謂的“完美”的時候,殊不知,他們已經將最美的東西——自然美丟掉了。誠然,我承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一味地去追求那些不屬于自己的美,硬是要將那抽象的美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什么意義呢?正如邯鄲學步一樣,到頭來我們什么都沒有得到,反而卻將本來屬于自己的,同時也是最美的美——自然美丟失了。我認為,美就像是一朵晶瑩剔透的六角形雪花,我們可以去欣賞贊美它,但我們不能去占有它。當我們將其緊緊地握在手中,滿心歡喜地以為已經擁有了美的時候,殊不知它早已融化成水,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對待美,我們應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于那些美好的實物我們只需以一顆誠摯的心去靜靜欣賞即可,不必去強占。與其將美獨自占有而使其消失,不如將其公之于眾,讓更多的人來一起欣賞,不是嗎?

正是美學教會我如何去愛,如何用“美”的眼光去看這個美麗的世界,如何以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真誠地對待周圍的人,如何去欣賞美、鑒定美,做一個美麗的人。美學是人道主義的武器,它教人不懈地向善努力,它教人行動,勇敢地熱情地建設這個和諧美麗的世界!

第四篇:法律的本質和特征

一、法律的本質

法律是奠基于一定社會的上層建筑,有什么樣性質的社會,就有什么樣性質的法律。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律的性質、特點和發展規律,歸根結底都是由我國的社會性質及其發展程度所決定的。

現階段我國法律的性質所以是社會主義的,并同資本主義法律在性質上根本不同,首先在于初級階段的法律是建立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之上,它的內容和發展方向主要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決定的。

(一)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是馬克思關于法律本質的基本觀點,是縱觀人類

社會歷史和運用唯物史觀進行階級分析所得出的正確結論。

(二)法律是一定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法律所表現出來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有

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三)法律是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既然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

現,那么統治階級制訂法律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維護和發展有利于自己的社會

關系和社會秩序,從而順利的實現統治,鞏固統治。

"階級性"是法律的本質屬性,法學帶有階級性,法學政治化,給中國法學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從積極方面看:

第一、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覺悟,認清剝削階級法的本質,推動人們反抗舊的制度,摧毀舊的法學體系,建立全新的法學體系。

第二、法學具有階級性,在一定時期內,有利于鎮壓反革命,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廣大人民的積極性, 增強了人民的法制意識、法律意識。

因而,階級性在一定時期內對我國法學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它曾使中國法學在1949年-1957年間出現了短暫的繁榮,為中國能成功消滅剝削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時也為社會主義法制的健全奠定了基礎。然而,過分的強調階級性,也對我國法學發展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它嚴重阻礙了中國法學的發展。

二、法律的特征:

我們把法律的一般特征歸納為四個基本方面,即:調整行為關系的規范,由國家專門機關制定、認可和解釋,以權利義務雙向規定為調整機制,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一)、凋整行為關系的規范

(1)行為關系是法律的調控對象

法律不是通過對人們思想的調整來調整社會關系的。在法律上,行為是極為重要的。馬克思說過:"對于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找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Ⅲ這就是說法律一般不以主體作為區分標準,而是以行為作為區分標準。法律是針對行為而設立的,因而它首先對行為起作用,首先調整人的行為。對于法律來說,不通過行為控制就無法調整和控制社會關系。這是法律區別于其它社會規范的重要特征之一。比如道德規范是通過思想控制來調整和控制社會關系的,政治規范是通過組織控制或輿論控制來完成社會調整的。概而言之,法律是以行為關系為調整對象的規范。

(2)法律的規范性

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之所以說它具有規范性,是因為:

第一,法律具有概括性;它是一般的、概括的規范,不針對具體的人和事,可以反復被適用。進一點又使法律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判決書)區別開來。

第二,法律的構成要素中以法律規則為主;這不僅表現在法律規則在量方面占主導地位,而且法律的其它要素或者是為法律規則服務的,或者需要轉化為規則而發揮作用。

第三,法律規則的邏輯結構中包括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這是法律的規范性最明顯的標志。這同其它社會規范有著顯著的區別,一般的規范都不具有這種嚴密的邏輯結構。法律的規范性決定了它的效率性。法律是抽象的、概括的,它無須象個別指引那樣對具體的人和事作出具體的指引,只要通過規范的安排和指引,即規范性調整,它就能對一切同類主體和同類行為起到作用,每個人只須根據法律而行為,不必事先經過任何人的批準,因而其作用是高效率的。

(二)、由國家專門機關制定、認可和解釋

(1)制定、認可、解釋是法律創制的三種主要方式

制定是指國家機關通過立法活動產生新規范;認可是國家對既存的行為規范予以承認,賦予法律效力。"認可"通常有三種情況:第亠,賦予社會上早已存在的某些一般社會規范,如習慣、經驗、道德、宗教、習俗、禮儀以法律效力。第二,通過加入國際組織,承認或簽訂國際條約等方式,認可國際法規范。第三,特定國家機關對具體案件的裁決作出概括,產生規則或原則,并給予這種規則或原則以法律效力。其中最常見的是第一種情況。法律的創制不是僅僅通過認可和制定,在某些情況下法律被認可或被制定以后還有一個再度創造的過程,這就是解釋。

(2)法律的國家性

法律出自國家,具有國家性,因為:第一,它是以國家的名義刨制的。盡管它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但它不能只是以統治階級的名義。法律代表的是"一種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法律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就要求以國家名義來制定和頒布。第二,法律的適用范圍是以國家主權為界域的,這是法律區別于以血緣關系為范圍的原始習慣的重要特征。第三,法律的實施是以國家強制力為保證的。所有這些是法區別于其它社會規范的重要特征。法律的內容從本質上說是統治階級意志,從形式上說是國家意志。只有經過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統治階級意志才是國家意志。

(3)法律的普遍性

由于法律是國家指定或認可的,所以它派生出"普遍性"的特征。一般來說,法律在一國全部地域范圍內對一切人和組織發生效力。但是我們應當看到法律的"普遍性"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因為不同的法律在空間、時間和對人的效力上是不一樣的。法律在空間上的效力區別取決于這個規范是在全國范圍內普遍生效,還是只在某一確切規定的地區內生效,或是預先規定在國外生效。

(三)、以權利義務雙向規定為調整機制

(1)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第一,法律是規則為主,而法律規則中的行為模式是以授權、禁止和命令的形式規定了權利和義務;法律規則的法律后果則是對權利義務的再分配。第二,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調整主要是通過權利義務的設定和運行來實現的,因而法律的內容主要表現為權利和義務。第三,權利義務是主體法律地位的體現,不管法律是怎樣的法律,不管這種法律以權利為本位還是以義務為本位,權利和義務總是被立法所充分重視,也受社會各成員關注。

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規定具有確定性和可預測性的特點,它明確地告訴人們可以、該怎樣行為,不可以、不該怎樣行為以及必須怎樣行為;人們根據法律來預先估計自己與他人之間該怎樣行為,并預見到行為的后果以及法律的態度。

(2)法律的利導性

法律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分配利益,影響人們的動機和行為,進而影響社會關系,法律的利導性取決于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是雙向的。"雙向"表現在:權利和義務是兩個不同的事物,一個表征利益,一個表征負擔;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它們是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如果把權利看成正數,那么義務便是負數;義務是權利的范圍和界限,權利是義務的范圍和界限;法律上只要規定了權利就必須規定或意味著相應的義務。權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導向和激勵機制作用于人的行為,并且權利可以誘使利己動機轉化為合法行為并產生有利于社會的后果,比如王?;讷@得雙倍賠償金(利己動機)行使索賠權(合法行為)從而產生打假效果(合理結果)。

通過義務對行為和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的規范很早以前就出現,如道德、宗教規范,但它們都不采用利導的機制,不承認利益,只提倡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和義務。"對人們行為的任何規范性調整如果只與禁止和義務相聯系,就不可能是有效?quot;,它會侵犯個人的自我決定性,也就不可能存在把社會有機體聯結在一起的社會相互作用,在眾多的社會規范中,只有法律的利導性是最明顯、最有效的,只有法律是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雙向規定來影響人們的意識并調節有意識的活動。

(四)、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通過一定程序予以實施

(1)法律以國瑯強制力保證實施

法律的實施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如果沒有國家強制力作后盾,那么法律在許多方面就變得毫無意義,違反法律的行為得不到懲罰,法律所體現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貫徹和保障。國家強制力是指國家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盡管許多社會規范也有強制力,但是其他社會規范的強制力不具有國家性。國家強制力是法律與其它社會規范的重要區別,比如道德規范就不具有國家強制的性能。但是,(1)法律的強制力不等于純粹的暴力。法律的強制力是以法定的強制措施和制裁措施為依據的。(2)法律的強制力具有潛在性和間接性。這種強制性只在人們違反法律時才會降臨行為人身上。法律的強制力并不意味著法律實施過程的任何時刻都需要直接運用強制手段,當人們自覺遵守法律時,法律的強制力并不顯露出來,而只是間接地起作用。(3)國家強制力不是法律實施的唯一保證力量;法律的實施還依靠諸如道德、紀律、經濟、文化、輿論等方面的因素。在現代社會,法律還出現強制力日益弱化的趨勢。

(2)法的程序性

法律的實施雖然是國家強制力為保證的,但它是由專門的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執行的。法律的強制如果等于簡單的暴力,那么統治階級也就無須采用法律的形式來進行治理,只要有刑場和行刑隊這種暴力工具就行了。所謂法的程序性,即法律的強制實施都是通過法定時間與法定空間上的步驟和方式而得以進行的??v觀法律史,法律的強制實施都或多或少是通過程序進行的。古代法也十分重視程序以保證法律的實施,只不過這種程序的出發點、程序的正當標準與現代法的程序有區別罷了。近現代法律只是對法的程序標準加以正當化,使法律實施的方式更科學、更富有理性和公正性。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律的獨特之點

首先,在于它是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確認和保護社會主義公有經濟與私有經濟并存,私有經濟同占優勢的公有經濟緊密相聯,并受公有經濟的巨大影響,它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極小。據有關方面統計,到1987年底,雇工8人以上的私營企業僅有22.5萬家,它們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也只占1腸左右,即使今后還會得到發展,但總是有限的①;法律確認和保護私有經濟的目的是使它們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圍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經濟的繁榮,成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法律除確認和保護它們的合法利益外,還要加強對它們的引導、監督和管理,限制其消極作用,使其健康發展。因此,這種確認和保護私有經濟決木會影響和改變的法律的社會主義性質。:這種確認和保護同資本主義

法律確認和保護私有制,維護資產階級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是迥然不同的。盡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律和資本主義法律都要確認和保護私有經濟,這里表現出兩種法律之間的一定歷史聯系和某些共同性。但私有經擠在兩種法律中的地位、作用、目的、性質、發展方向都是不同的。

其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律的性質也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所決定的,它是全體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體現。在有國家政權存在的條件下,任何法律都是通過國家政權表現出來的一種國家意志。有什么樣性質的國家政權,也就有什么樣性質的法律。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政權是由資產階級所掌握,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法律的性質必然是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律則不同,它是由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定的。由于參加政權的不僅有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三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其他勞動者,此外還包括有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等在內的一切擁護祖國統一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全體人民都是國家的主人,人民通過自己的國家機構來制定法律,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律所反映的意志內容,決不是某一個階級或某一部分人的意志,而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法律不是為某個階級或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服務,而是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服務。由人民來立法,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為人民的利益服務;表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律具有廣泛的人民性。這種人民性突出地反映出我國法律的本質屬性。用‘人民意志的體現,來表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律的本質,同以往用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來表述法律的本質,體現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律同階級對立

最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律的性質,還突出的表現在它已經不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實行統治的工具,它的主要之點,不是階級專政,而是組織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促進改革、開放,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偟膩碚f,在階級對立社會里,由于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物質利益的對立,他們之間的斗爭往往是不可調和的,法律對于統治階級來說,其功能和使命主要是進行階級斗爭,實行階級壓迫和統治。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律則不同,由于在這個階級剝削階級已被消滅,已不存在敵對階級之間的對立,階級斗爭雖在一定范圍內還會長期存在,有時甚至還會很激烈,但階級斗爭已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國家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與這個根本任務相適應,這個階段法律,已不再是實行階級統治的工具了,它的主要功能和歷史使命己轉移為組織經濟文化建設,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聲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為此而不斷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以推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然,由于在這個階段,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社會上還會產生和存在著極少數的破壞分子,法律仍然具有專政的職能但它畢竟不是這個階段法律的主要職能了。-

從上述三個方面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律是由以往階級對立社會中私·有制的法律轉變為公有制的法律;從統治階級(剝削階級)意志的體現轉變為人民意志的體現;從主要實行階級統治的工具轉變為主要實行組織經濟文化建設,發展生產力的工具。這個轉變是法律發展史上的巨大飛躍,是法律性質上的根本轉變。它表明這個階段的法律在根本性質上已完全不同于以往階級對立社會的法律,它己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法律,而是一種完全新型的法律。

第五篇:黨員主體地位的內涵、本質和特征

邸乘光

[摘要]“黨員主體地位”就是指廣大黨員是黨的主人,是黨的組織、黨的生活、黨的工作、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的主體,在黨的一切活動中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黨員的主體地位在本質上就是黨員的民主權利。黨員在黨內當家作主是黨內民主的本質與核心,也是黨員主體地位的本質與核心。黨員主體地位的特征主要體現為權利與義務的統

一、理論與實踐的統

一、個體與群體的統

一、素質與體制的統

一、地位與作用的統一。

[關鍵詞]黨員主體地位;內涵;本質;特征

2005年1月1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行為主體,黨的先進性最終要靠黨員的先進性來體現。”2006年6月30日,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中又指出:“通過這次先進性教育活動,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的主體,黨員隊伍的先進性是黨的先進性的重要基礎。”這就明確提出了“黨員主體地位”的問題。應該說,“黨員主體地位”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課題,而且是一個不應該忽略、但卻又被長期忽略了的問題。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研究黨員主體地位問題,首先應該正確理解和把握黨員主體地位的內涵、本質和特征。

一、關于黨員主體地位的內涵

“黨員主體地位”的內涵是什么?或者說“黨員主體地位”所指的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含義?由于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研究得很不夠,甚至根本沒有什么研究,所以現在也就根本不存在一種權威的觀點或為人們普遍認可的解釋。筆者認為:“黨員主體地位”就是指廣大黨員是黨的主人,是黨的組織、黨的生活、黨的工作、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的主體,在黨的一切活動中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這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1.黨員是黨的組織的主體。“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這是對黨員與黨(黨的組織)的關系的一種形象比喻。我們也經常把黨員與黨的關系比作樹木與森林。其實,無論哪種比喻都不能全面揭示黨員與黨的關系的本質內涵。我們知道,“黨員”這個概念本身就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一個個具體的黨員,即黨員個體;另一方面,又是指黨員隊伍,即黨員整體(群體、集體)。作為黨員個體,他是黨的肌體的細胞;作為黨員整體(群體、集體),在一定意義上說也就是黨。作為整體(群體、集體)的黨員隊伍是黨的組織的主體,這是毫無疑義的。作為個體的一個個具體的黨員是不是黨的組織的主體呢?我認為同樣是的。這是因為,從哲學意義上說,作為具有自覺性、創造性與能動性的人,本身就是主體。作為個體的一個個具體的黨員,首先是一個個具有自覺性、創造性與能動性的人。他與黨組織的關系,我們可以將其比喻為細胞之于肌體、樹木之于森林;但是,我們同時應該清楚,黨員在黨的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本質上并不完全同于細胞之于肌體、樹木之于森林。細胞之于肌體、樹木之于森林,從本質上說僅僅是一種個體(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而黨員之于黨的組織,卻不僅僅是個體(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應該說它首先是一種主體性的關系,在這里,每一個黨員都可以在認識黨的組織、健全黨的組織、完善黨的組織、影響黨的組 1

織、發揮黨組織的作用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都應該在黨的組織中居于主體地位。這才是最本質的東西。

2.黨員是黨的生活的主體。黨的生活也就是黨內生活。黨章明確規定,每個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督。黨員領導干部還必須參加黨委、黨組的民主生活會。不允許有任何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不接受黨內外群眾監督的特殊黨員。我們通常所說的黨的組織生活,主要是指黨員參加所在支部的黨員大會和黨小組會,以及單獨召開的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黨的生活包括黨的組織生活,而黨的組織生活只是黨的生活的一部分。廣義上講,黨內的各種活動都屬于黨內生活的范疇。例如,黨的小組會、支委會、支部黨員大會、黨委會、黨組會、黨代表大會和黨代表會議、黨內選舉、黨的民主生活會、上黨課、閱讀黨刊和黨內文件、聽取黨內報告,以及黨內的其他政治活動等等,都是黨的生活。黨的生活的主體當然就是廣大黨員。離開黨員這個主體,黨的生活也就不存在了。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

3.黨員是黨的工作的主體。黨的工作就是全黨為黨的事業而奮斗的實踐活動。從不同的角度來說,黨的工作可以劃分為很多不同的種類。比如,從工作的作用上可以劃分為領導工作和一般工作(業務工作、事務工作、具體工作);從工作的性質上可以劃分為政治工作、經濟工作、文化工作、社會工作、軍事工作等;從工作的內容上可以劃分為組織工作、宣傳工作、紀檢工作、統戰工作、政法工作等;從工作的領域上可以劃分為城市工作、農村工作、機關工作、企業工作等;從工作的對象上可以劃分為群眾工作、工人工作、農民工作、青少年工作、婦女工作、干部工作、知識分子工作等。作為黨的工作,無論是哪方面的,其主體都應該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因為黨的各級組織也是由黨員組成的,其具體的工作也多是由具體的黨員(包括黨員領導干部)去做的。

4.黨員是黨的建設的主體。黨肩負著神圣的歷史使命。她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就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以適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三個基本方面。無論哪方面的建設,從根本上說都是以黨員為主體的。通過黨員這個主體的努力推進黨的建設,也通過黨的建設改善和強化黨員這個主體。離開黨員這個主體,黨的建設也就無從談起了。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更加突出地把黨的先進性建設作為黨的各方面建設的主線,從而使黨的建設的努力方向和檢驗標準更加鮮明。黨的先進性與黨員的先進性具有內在的聯系。黨的先進性是黨員先進性的前提,黨員的先進性是黨的先進性的基礎、體現和保證。只有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黨的先進性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和保證。因此,黨的先進性建設在實質上就是一種主體性建設。這個主體首先就是廣大黨員。

5.黨員是黨的事業的主體。我們黨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中,我們黨又有每個階段的最低綱領。為共產主義奮斗是黨的事業;在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黨的事業。共產黨員從入黨那天起,就立誓要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就把自己的一切同黨的事業融合在一起。因此,黨的事業也就是廣大黨員的事業,是每一個黨員的事業。黨員當然也就是黨的事業的主體。

二、關于黨員主體地位的本質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亦即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是一事物之所以區別于他事物最根本的東西。黨員主體地位體現在黨的組織、黨的生活、黨的工作、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等各個方面。我們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它,不僅要了解它的基本內涵,而且還要進一步深入認識和把握它的本質。只有從本質上深刻理解和正確把握黨員的主體地位,才能在更深的層次上理解和把握黨員主體地位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基本特征。

黨員作為黨的肌體的細胞,其主體地位是靠什么確立的?它的基礎是什么?它的根據在哪里?筆者認為這就是民主,即黨內民主。民主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實踐。權利是核心,是根本;制度是對權利的確認和規范,實踐是權利在制度規范下的運用。沒有權利,民主就是空的。所以,沒有黨內民主,或黨內民主不健全、不落實、不充分,那么,黨員的主體地位不可能得到很好的體現。黨員是黨的主體,黨內民主就是圍繞著黨員的主體地位展開的,就是要承認黨員在黨內權力結構中的主體地位。

黨內民主實質是在黨內生活中,黨員平等地享有黨章所規定的參與黨內決策和管理黨內事務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同黨員的主體地位“與生俱來”的,是黨的性質決定的,是黨章規定的,是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侵犯、無權剝奪的。它意味著:首先,黨員權利是平等的。黨員是黨的主體,有權平等地直接或間接地決定黨內的一切重大事務。所有黨員在黨內一律平等,都有平等地參與黨內各種事務的權利,這是黨內民主的精髓和核心,是實現黨內民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其次,組織結構是民主的。政黨是由各種機構和組織體系構成的統一體。這些機構和組織體系是不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是判斷政黨特質的有效尺度。這種組織結構上的民主是黨內民主的制度形態,是黨員權利得以實現的載體,它具體體現在黨員大會和黨的代表大會、黨委會、選舉制度、罷免制度、監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中。再次,運作形態是民主的。黨內民主除了有良好的制度,還要有黨內的民主運作,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黨內民主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的有效離不開民主的運作。如果沒有民主的運作形態,再好的制度也會受到侵害。而黨的活動方式和組織生活的民主化,也是黨內民主實現的程序性保證。這種運作包括民主集中制原則和黨內事務的公開原則、討論原則、多數決定原則、集體領導原則等。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筆者認為黨員的主體地位在本質上就是黨員的民主權利。我們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項公民權利,享有管理國家和企事業的權力。國家是這樣,我們黨也應該是這樣。借用這種句式,我們完全可以說:我們黨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黨。黨員是黨的主人。黨的一切權力屬于黨員。黨內民主的本質和核心,就是黨員在黨內當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項黨員權利,享有管理黨內事務的權利。

黨內民主強調的是黨員在黨內的主體地位,是黨員的民主權利,是黨員在平等的基礎上發表對黨內事務的看法并決定黨內重大問題的權利。黨內平等激發黨員對自己角色的自我認同,激發廣大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黨內選舉保證了黨的新陳代謝,并使這種新陳代謝符合最大多數黨員的利益和意志。黨內事務公開破除了黨內的神秘主義和個人專斷,以及封建主義的為尊者諱等觀念。黨內意見表達自由有助于黨員參與黨內決策,并保證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黨內民主的這些要素,將有力地推動、促進和保障黨的健康發展,是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根本保證,也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

黨員在黨內當家作主,這是黨內民主的本質與核心,同時也是黨員主體地位的本質與核心。離開了這個本質與核心,黨員的主體地位就無從談起,黨自身也將失去應有的生機和活力。

三、關于黨員主體地位的特征

黨員主體地位的特征是黨員主體地位的本質在各個方面的體現。對于黨員主體地位的特征,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概括。以下這幾點可以視為它的基本特征:

1.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權利與義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有權利就有義務,有義務就有權利,它們是相互關聯、對立統一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第610頁)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是黨員主體地位的一個重要特征。黨員的權利和義務是一個統一整體。一方面,黨員的權利和義務相輔相成,不允許存在無義務的權利,也不允許存在無權利的義務。另一方面,黨員的權利和黨員的義務是相對的,在有些情況下可以互相轉化。黨章明確規定了黨員必須履行的八項義務和享有的八項權利。但有些權利從這個角度來看是權利,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是義務;同樣,有些義務從這個角度來看是義務,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是權利。比如:“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向黨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這是黨員的義務,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黨員的權利;再比如:“參加黨的有關會議,閱讀黨的有關文件,接受黨的教育和培訓”、“在黨的會議上和黨報黨刊上,參加關于黨的政策問題的討論”、“對黨的工作提出建議和倡議”、“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向黨負責地揭發、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法亂紀的事實,要求處分違法亂紀的黨員,要求罷免或撤換不稱職的干部”等,這是黨員的權利,我們也同樣可以理解為黨員的義務。同時,在黨內民主問題上,權利與義務也是統一的。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管理,是黨章賦予每個黨員的民主權利,但作為每個黨員都有義務執行黨的紀律和決定,積極參與黨的各種活動,更有責任、有義務維護黨的整體利益,堅決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

2.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包括主觀與客觀的統

一、意識與行為的統一。黨員主體地位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問題;既有一個意識問題,也有一個行為問題。從理論上講,黨員是黨的組織、黨的生活、黨的工作、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的主體。這是沒有疑義的。但是,僅僅有關于黨員主體地位的認識和理論,僅僅有黨員的主體意識和觀念,還是不夠的,還不就是黨員主體地位的現實。當然,如果沒有關于黨員主體地位的認識和理論,廣大黨員沒有主體意識和觀念,黨員的主體地位也不可能會是現實的。黨員主體地位的實現和體現,既要有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理論,又要有在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理論指導下的具體實踐;既需要廣大黨員具有明確的主體意識和觀念,又要有切實體現主體意識和觀念的主體行為。只有實現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意識與行為相統一的黨員主體地位,才能真正體現出黨員主體地位的現實。

3.個體與群體的統一。個體與群體處于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相互聯系之中。群體是由個體組成的,沒有個體,就沒有群體;而個體又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它要受到群體的制約。個體與群體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就政黨而言,每個黨員都以個體而存在,同時又以各級黨組織這個群體和黨這個整體中的成員而存在。黨的各級組織與黨員(包括黨的干部),是不同層次上的兩個主體。黨員主體地位的本質存在于個體和群體的統一之中。黨員個體的主體地位與黨的群體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黨員個體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說取決于黨員

群體的主體地位。同時,黨員群體的主體地位,又是以黨員個體的主體地位作為基礎的。沒有個體黨員的主體地位,也就沒有了黨員群體的主體地位。所以說,個體與群體的統一是黨員主體地位的又一個重要特征。

4.素質與體制的統一。黨員主體地位的實現程度,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和制約的,其中有兩個因素是特別重要的,這就是黨員素質和黨內的制度、體制、機制。如果黨員的素質不高,主體意識淡薄,主體知識不足,主體能力不強,那自然就不能很好地實現自己的主體地位。如果黨內的各項制度、體制、機制,特別是確認和保障黨員權利的制度、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完善,黨員的各項權利得不到明確確認和切實保障,黨員的主體地位同樣不可能得到很好落實。在實現黨員主體地位這個問題上,黨員的素質和黨內的制度、體制、機制是同等重要的。黨員的素質和黨內的制度、體制、機制這兩者之間又有著內在的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一定意義上說,黨員素質造就了黨內的制度、體制和機制,黨內制度、體制和機制體現著黨員素質。兩者的統一決定著黨員主體地位的現實狀況。

5.地位與作用的統一。黨員主體地位不是喊出來的,而是作出來的、干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黨員的主體地位是同黨員的主體作用相統一的。黨員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黨內生活中能夠自覺履行黨章規定的各項義務,積極而正確地行使黨章規定的各項權力;二是在社會實踐中充分認識黨員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這就要求黨員在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過程中,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模范;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范;做遵守黨章、維護黨章、踐行黨章的模范;做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忠于職守的模范;做反對各種消極腐敗現象、發揚社會主義新風尚的模范。只有充分發揮了黨員的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落實和體現黨員的主體地位。

(據《黨政干部學刊》2007年第10期)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主任信用社自查報告下一篇:真實的故事婚姻變質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