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藥制藥范文

2023-11-24

中藥制藥范文第1篇

近年來, 醫藥技術創新成本不斷增加, 在西方發達國家研發一個新藥一般耗時10年左右, 約需5億至10億美元, 許多中藥制藥企業難以不斷增加研發投資以保持其競爭力, 而且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 技術研發的深度和難度不斷增加, 使得醫藥領域的研發工作越來越需要多學科合作。在這一背景下, 合作創新、構建創新網絡戰略的思想, 為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減少研發費用、分散風險、實現資源共享與能力互補提供了有效的思路。

創新網絡 (innovation networks) 的規范概念由Freeman提出, 它是促進系統性創新的一種基本制度安排, 其形成和出現是為了響應組織對知識的需求[1]。社會網絡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是對社會關系結構及其屬性加以分析的一套理論和方法, 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會單位 (個體、群體或社會) 所構成的關系結構及其屬性[2]。中藥制藥企業的創新合作網絡是一種多元素的協同作用體系, 網絡中的元素包括制藥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醫院等, 以企業為核心, 各個元素之間的合作關系形成了交叉網狀結構, 合作程度也向縱深方向發展。

文獻檢索中發現, 現有運用社會網絡理論研究產業的文獻, 多聚焦于行業整體的創新效率提升, 少有深入研究企業在創新網絡中的行為, 而且研究醫藥創新網絡的文獻甚少, 僅有駱品亮和楊樹、安金輝分別運用社會網絡分析理論研究了我國基因工程制藥行業, 從網絡的層面揭示了基因工程行業的合作創新網絡結構并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議[3,4]。此外尚未見有文獻研究中藥制藥企業的創新網絡。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借助社會網絡分析理論, 探究我國大型中藥制藥企業的合作創新模式, 分析企業如何通過選擇創新合作伙伴以實現創新目標, 并為企業實施合作創新戰略提出建議。

1 數據與方法

1.1 數據

作者使用萬方機構數據庫進行查詢, 搜索醫藥行業中主營業務為中成藥或中藥材, 營業額超過10億元的企業, 并選取其作為中藥大型企業樣本。

以選取的企業名稱作為檢索項“作者單位”的檢索詞, 在萬方期刊數據庫里進行檢索, 找到核心企業與其他機構合作發表的文獻。逐篇閱讀搜到的文獻, 提取企業及合作機構的地理位置信息, 并計算兩者的合作頻數加以分析。

1.2 方法

合作發表文獻、合作申請專利, 都是合作創新的產出。由于合作發表文獻數遠遠多于合作申請專利數, 是對合作創新網絡產出一個比較準確的度量, 因此作者以企業的合作機構數、合作發表的文獻數作為特征變量來描述企業合作創新的行為, 并使用平均發表文獻數作為評價與某類機構合作創新效率的指標。

=

以企業和機構作為網絡節點, 根據其創新合作頻數, 利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 6構建中藥企業創新合作網絡;以度數中心度作為評價機構是否為關鍵機構的指標。度數中心度是跟行動者相連的關系數, 反映的是行動者在社會網絡結構中的位置或優勢的差異, 度數中心度使用公式 CD (ni) =d (ni) (d為與ni相連的線條數) 計算。在創新網絡中, 如果一個點與許多點直接相連, 該點就具有較高的度數中心度, 居于網絡中心的可能性越高[2]。度數中心度越高, 機構越有可能是創新合作網絡中的重要節點。該指標可以在社會網絡軟件Ucinet中直接計算。

2 研究結果

2.1 合作創新網絡概況

35家核心企業在1996—2009年間與其他機構合作發表醫藥領域的研究文獻共1 228篇。企業和企業外部機構聯合發表1篇文獻記為兩者創新合作1次, 共得到合作數1 349次, 共涉及493個合作機構。

根據合作頻數使用Ucinet繪制的合作創新網絡結構圖如圖1所示。

2.2 企業合作機構的類型

如表1所示, 493家與企業合作的機構中, 34%是大學, 26%是醫院, 17%是科研院所, 11%是其他企業, 10%是政府機構, 并且有2%的海外機構。在所有企業中, 有94%的企業選擇與高校合作, 80%的企業選擇與科研院所合作, 66%的企業選擇與醫院合作, 66%的企業選擇與其他企業合作, 71%的企業選擇與政府機構合作。由此可知, 企業更青睞于與高校合作。

同時, 企業與高校合作平均發表論文4.7篇, 高于整體平均值的2.7篇, 而其他類型機構的平均發表文獻數均低于整體平均值。企業和高校的合作創新效率遠高于其他機構。

2.3 企業合作創新的地域特征

如圖2所示, 在企業與高校、醫院、政府、其他企業的合作中, 都是與本地機構合作的比例高于非本地機構。僅在企業與研究院所合作時, 非本地研究院所多于本地研究院所。

同時, 企業與本地機構合作的效率也較高。在所有企業中, 84%的企業與本地高校平均合作創新效率高于外地高校;75%的企業與本地科研院所平均合作創新效率高于外地科研院所;86%的企業與本地醫院平均合作創新效率高于外地醫院;84%的企業與本地企業平均合作創新效率高于外地企業;95%的企業與本地政府機構平均合作創新效率高于外地政府機構。

2.4 創新網絡中的關鍵機構

在所有高校中, 有51所高校被多家企業選擇作為合作對象, 占合作高??倲档?1%;其合作產出文獻數占高校類合作文獻總數的73%, 平均文獻產出為11篇, 說明企業與這51所高校合作創新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創新產出遠高于與其他高校合作。根據度數中心度評價出高校中的4個重要節點為中國藥科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天津大學、四川大學。

在所有科研院所中, 有15所科研院所被多家企業選擇作為合作對象, 占合作科研院所總數的9.3%, 平均文獻產出為5.1篇, 高于平均水平, 而其合作產出文獻數占科研院所類合作文獻總數的48%。根據網絡中心度評價出科研院所中的3個重要節點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和天津藥物研究院。

在所有醫院中, 有14所醫院被多家企業選為合作對象, 占合作醫院總數的11.2%, 平均文獻產出3.1篇, 高于平均水平。在合作發表篇數最多的10所醫院中, 醫藥類高校、科研院所附屬醫院以及部隊醫院占8席。

2.5 企業與綜合類大學合作效率更高, 但企業更易與醫藥類院校合作

在企業選擇合作的高校中, 41%的高校是醫藥類院校, 16%的高校為綜合類大學, 企業更偏好與醫藥類院校合作。但是, 醫藥類院校的平均合作文獻產出為5.0篇, 綜合大學的平均合作文獻產出為9.4篇, 專業類學校的研發實力與其他高校相比并無顯著優勢, 且明顯弱于綜合類大學。

3 討論

網絡化的醫藥企業可以成功地超越自身資源與能力的局限, 獲得關鍵性的技術訣竅和相關研發經驗, 進一步降低企業從事技術研發的成本負擔, 有效地提高研發效率。分析中藥制藥企業創新網絡的結果, 有以下幾點值得討論:

(1) 與高校合作效率高, 導致企業偏好與大學合作。大學既可以創造知識和技術, 也可以通過培訓、教育等方式, 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 增強企業的學習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更可以對國外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并進行國產化, 有效促進知識的擴散, 是創新網絡中的重要主體。

本研究亦驗證了高校是企業對外創新合作的主體, 這與跟高校合作創新的效率更高有密切關系。企業與高校進行合作創新的根本目的是使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 而不是去代替企業的研發行為。

與高校相比, 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存在門檻。一方面, 科研院所的創新資源集中在少數院所手中;另一方面, 科研院所更多地承擔了政府賦予的任務, 因此也受到政府較多的資助, 相對較少關注企業的需求。

企業與政府機構合作的頻率較少。但在研究中發現, 企業多與藥品檢驗所進行合作, 項目多是研究企業現有產品或相關藥材的質量標準、質控方法, 企業可以通過這種形式促進企業標準與政府標準相接軌, 并能對政府標準的制定產生影響。

(2) 由于與本地機構合作效率更高, 企業多跟本地機構合作。有大量研究表明地理距離是阻礙跨區域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5]。本研究發現, 企業多與本地機構進行創新合作, 一方面由于企業對本地機構熟悉程度較高, 容易建立信賴關系, 創新風險及維護費用較低, 而且在合作過程中存在大量的技術知識交流溝通, 合作雙方地域相近可以使溝通更容易進行。在過去的研究中, Mansfield也發現大學技術商品具有非公共性, 越靠近大學的企業越容易從大學獲得技術, 二者間的技術合作越容易發生[6]。

但當合作創新資源的需求超出本地的瓶頸時, 企業往往選擇實力強、在國內名氣較大的機構進行合作。例如, 在與外地大學合作中, 企業更愿意選擇與綜合類大學和重點中醫藥類大學合作。

(3)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 企業與綜合類大學合作效率更高, 但企業更易與醫藥類院校合作。此前有研究表明, 具有高質量教師的二流名牌大學最容易發生產學研合作創新, 雖然其來自產業界的經費多, 但很難成為一個進行高效創新的大學;此外, 優秀的大學能夠獲得大量政府資金, 保持高質量研究能力, 并產生更多的創新[5]。但是由于高校資源在各省份分布不均, 各省份都有醫藥類院校, 但未必有高質量的綜合類大學, 所以企業更易與醫藥類院校合作。這與本文的研究結果相符。關于這種現象的原因, 還需進一步研究。

(4) 部分機構成為重要節點。這些節點在網絡中具有較高的信息優勢, 且在創新技術、信息的流通與擴散中有較強的優勢, 通過與這些節點合作, 企業可以獲得較高的信息通量和創新效率。如高校中的中國藥科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天津大學、四川大學, 科研院所中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和天津藥物研究院。醫藥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附屬醫院以及部隊醫院的創新合作能力較一般醫院強, 也可能成為節點。

此次研究首次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由企業出發的中藥創新網絡中企業的行為模式, 使用企業與機構合作發表文獻數作為特征變量, 企業與機構合作發表文獻數易于查詢且數據量龐大, 能較為全面反映創新網絡的特征。同時, 此次研究也具有局限性, 未來在如下方面可做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研究除企業外其他類型機構間的內部關系, 引入合作申請的專利數作為創新表征, 考慮文獻的質量 (例如影響因子、被引用數, 區分文獻的性質屬于基礎研究還是創新技術) 等等, 以期能構建更全面的創新網絡, 更好地反映中藥行業的整體創新情況。

4 結論

企業在選擇合作創新伙伴時, 應該優先考慮與高校合作。在企業進行重大技術創新時, 與綜合類大學以及重點中醫藥類大學合作能獲得更多的創新產出, 但往往成本更高。當企業進行一般漸進式創新時, 可考慮與本地普通高校合作, 可以控制創新費用及風險。當企業實力較強的時候, 可以考慮與科研院所合作, 與科研院所合作不僅能帶來關鍵性創新的資源, 還帶來整合創新資源、擴大創新網絡的效益。此外, 企業可以優先考慮與具有附屬醫院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 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科研、臨床合作創新一條龍, 形成規模經濟、促進合作創新網絡交流, 提升創新效率。企業在進行質量標準方面的研究的時候, 可以考慮與藥品檢驗所合作, 通過合作使得自身標準與國家標準相接軌, 并能對政府標準的制定產生影響。

摘要:基于創新網絡是多元素協同體系的觀點, 探究中藥制藥企業的合作創新模式, 研究其如何通過選擇創新合作伙伴以實現創新目標, 并為企業實施合作創新戰略提出建議。運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 構建我國中藥行業大型企業合作創新網絡, 歸納分析其網絡結構特征。分析結果顯示:企業更偏好與高校合作, 且與高校合作創新效率更高。因此, 企業在選擇合作創新伙伴時, 應將高校作為合作主體, 科研院所、醫院、政府機構及其他企業是合作創新網絡的重要補充。

關鍵詞:中藥,合作創新,創新網絡,網絡分析,創新戰略

參考文獻

[1]C FREEMAN.Network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 1991, 20 (5) :499-514

[2]林聚任.社會網絡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3]駱品亮, 楊樹.我國基因工程制藥業創新網絡結構特征分析與發展對策[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8, 29 (1) :64-69

[4]安金輝.中國基因工程制藥企業技術創新網絡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5, 26 (7) :75-79

[5]T SCHERNGELL, MJ BARBER.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ling ofcross-region R&D collaboration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5thEUframework programme[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9, 88 (3) :531?546

中藥制藥范文第2篇

摘 要:圍繞面向區域經濟中藥制藥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建設目標和要求,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運行和管理機制、教學組織形式等多方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認為要樹立“大中藥制藥”概念,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加強中藥制藥工程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改善教學條件滿足中藥制藥教學的需要,創新產學研相結合創新實踐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中藥制藥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

培養具有中藥制藥工程理論研究與實踐領域急需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是我國實現現代中藥產業化目標的基礎,也是提高全行業工程技術素質整體水平的重要任務之一。圍繞面向區域經濟中藥制藥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建設目標和要求,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運行和管理機制、教學組織形式等多方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在提倡“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理念的同時,樹立適應生產、設計、施工、管理、服務等一線需要的,具有適應大中藥制藥現代化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理念。培養系統掌握中藥制藥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畢業后能從事中藥制藥工程設計與生產、質量檢測、新藥研究開發和生產經營管理等工作的專門技術人才,滿足中藥現代化發展對中藥制藥工程人才的迫切需要。

1 樹立“大中藥制藥”概念,更新人才培養理念

中藥來自于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種類繁多,成份復雜,需要提取分離,去雜存真;傳統中藥分為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三種商品形式,中藥制藥生產僅包含中藥炮制和制劑生產兩部分,但是經過近代幾十年的快速發展重要的成品包含飲片、配方顆粒、提取物、及中成藥、中藥保健品等多種形式。中藥制藥過程的范圍廣泛,包括中藥材加工、中藥飲片的炮制、中藥湯劑的煎煮、中藥配方顆粒劑的制備、中藥傳統的丸散膏丹以及中藥各種現代劑型的生產,中藥細胞培養和發酵、中藥保健食品等,涉及中藥材加工炮制工程、中藥提取分離純化工程、中藥制劑工程,中藥生物工程,而這些內容各有其生產的特殊要求和管理方法。因此首先要充分認識中藥制藥概念的擴大,樹立“大中藥制藥”概念,不能局限于中藥制藥即是傳統丸散膏丹的制備,要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方能優化課程體系。

2 對中藥制藥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優化課程體系,對專業課程進行調整

現階段與50年代中藥學專業創建時期相比,中藥制藥的生產與管理已經發生質的改變,中藥產品的種類增加,中藥產業的快速發展,機械化、自動化、可控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如果僅將原“中藥學”的專業課程通過課時的增減,或者僅增加“中藥制藥設備”等課程,是不能滿足目前中藥炮制、提取、成藥生產已經達到現代化生產水平以及中藥企業普遍實施GMP管理需要的?!爸扑幑こ?中藥制藥方向)”或者“中藥制藥”的專業課程設置都要有根本的改動,需要對原“中藥學”的專業課程中藥炮制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制劑學等進行相應調換或者增減新的課程,重新設置“中藥制藥”工程專業或者中藥制藥專業的專業課程。按照中藥制藥的特點和生產過程分化新的專業課程,補充制藥設備等課程,開設《中藥加工學》、《中藥炮制工程學》、《中藥提取分離工程學》、《中藥制劑工程學》、《中藥生物工程學》以及《食品設計工程學》等任選課。需要編寫新的教材,以滿足教學需要[1]。

3 教學內容更新要適應中藥現代化的快速發展

在中藥配方顆粒和中藥提取物的生產,尤其中新劑型的前處理過程中廣泛應用了大孔樹脂吸附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工業膜分離技術及其裝備、中藥動態逆流提取工藝及其裝備與自控系統、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及裝備、工業化色譜分離技術、低溫粉碎機組、絮凝沉淀新技術,中藥制藥工程集成技術的創新,特別是產業化生產中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提取、濃縮、純化過程的工業集成制造技術的創新,中成藥制造業中通過一系列提取、分離、濃縮、純化操作的有效組合和計算機的集成控制,可實現從中藥原料藥到目標產品的全程控制,從而高效率、高質量地生產出中成藥產品[2],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數據庫網絡的建立,傳統的中藥生產工藝及其裝備將會出現一次革命。因此亟需要補充更新教學內容,要鼓勵教師編寫講義,開設選修課程,把已經在大生產中成熟應用的中藥制藥新技術新設備及時反映在講義或教學內容中,傳授給學生。

4 要加強中藥制藥工程理論與實踐的教學

要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和承擔各級各類項目的研究條件;加強學生在中藥產地加工、飲片炮制、提取分離、成藥制劑以及保健食品、化妝產品、動物飼料、植物添加劑、中獸藥等生產企業的社會實踐,培養從事大中藥的相關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建立企業實訓基地,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在注重專業理論課的同時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建立企業實訓基地課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動手能力,通過適當增加企業實習、課程設計、專業技能培訓等教學內容的課時量,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3]。壓縮驗證性實驗的教學時數,增加了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將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課實驗全部改為實驗課,設置了三個實驗平臺:即學科基礎課實驗、專業基礎課實驗、專業綜合實驗平臺,對高年級同學逐步實現以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為主的實驗教學模式。

5 要改善教學條件滿足中藥制藥教學的需要

中藥制藥工程屬于工科,而中醫院校的原有實驗室條件很難滿足中藥制藥工程實驗和實踐教學的需求。需要根據中藥制藥過程的需要和目前各高校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等,滿足教學需求。加強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在新校區設計中藥炮制GMP車間、中藥提取設備、制藥成型設備等。但是中藥制藥工程限于生產過程用的設備體積大,占用面積多,價格貴等原因,不能一一購買,工程專業的學生見到設備多為原來中藥學專業學生開設的中藥制劑學實驗需要的中藥劑型成型設備,而對于中藥制藥工程專業學生要解決的制藥工程專用的儀器設備不多,尤其對于生產線的建設、生產過程的控制一體化設備和儀器尤其缺乏,因此研制開發中藥制藥工程專用的一體化實訓設備或者實訓考核一體化設備以及適用于實驗教學的專用套儀器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先進的仿真軟件與仿真模塊。采用計算機動畫技術,全面直觀展現各種復雜的整體工藝流程,細致刻畫局部細節結構和細微動作;使得虛擬仿真更加融入中藥現代工業現場控制,同時也使學生非常容易地理解對每一種控制單元的工作過程及原理。開發研制中藥制藥多媒體實訓軟件和建設3D模擬中藥制藥工程實驗室,也是以后中藥制藥專業硬件建設的重要內容。

6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強調專業課程教師到企業鍛煉,引進專業課程博士,與企業合作開發研究,共同承擔科研項目,讓年輕教師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學科老師直接承擔企業設計,參與企業GMP實施驗證,提高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認識。從工廠聘請高級工程師參與到我們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中,兼職指導學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以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質量。

7 產學研相結合創新實踐教學新模式

河南作為中藥大省,通過十五、十一五期間的中藥現代化工程,中藥種植面積400萬畝,中藥品種位居全國第三位,中藥制藥企業眾多,宛西制藥的濃縮丸劑、羚銳制藥的外用膏劑等在國內外制藥領域均居于先進水平,中藥制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應面向河南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建設的需求。河南中醫學院也先后建立了河南省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中心、河南省高校中藥材開發工程技術中心,主持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可以作為學生實習、實踐教學基地,解決工程專業的實驗與實習基地缺乏的不足,滿足學生實習培訓過程的需要。讓學生選題跟師,進入工程技術中心,完成工程中心承擔的項目課題以及設計任務等,從而掌握典型、完整的中藥制藥的科研設計、項目規劃、藥物從小試中試到藥廠規模生產的具體內容,使學生熟悉中藥制藥各個劑型的實驗操作,新藥的研制,制藥新技術與新方法的應用的工藝流程設計與優化、中藥企業GMP認證與管理等。

8 結語

圍繞面向區域經濟中藥制藥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建設目標和要求,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運行和管理機制、教學組織形式等多方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在教學理念、管理機制等相關內容制定建設目標。加強中藥制藥工程理論與實踐的教學,開設新的課程;樹立“大中藥制藥”概念,立足河南,面向中部;滿足區域經濟建設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和承擔各級各類項目的研究條件,加強學生在中藥產地加工、飲片炮制、提取分離、成藥制劑以及保健食品、化妝產品、動物飼料、植物添加劑、中獸藥等生產企業的社會實踐。培養從事大中藥的相關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振凌,蔡寶昌.中藥制藥工程專業建設特色與發展思路[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8):1672.

[2] 曹光明.中藥制藥工程理論研究與實踐世界科學技術[J].中藥現代化,2002,4(5):12.

[3] 張振凌,王一碩,田連起.產學研相結合創新中藥類專業學生實踐教學新模式[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0):65.

基金項目:河南省2009年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中藥制藥工程”專業突出特色建設研究(編號:2009-JKGHAG-0397)。

中藥制藥范文第3篇

1.1 調研背景

《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國發[2009]22號) 中明確提出:要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并推向國際;要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的建設;提升中藥產業的發展水平;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等。隨著中藥現代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 我國對中藥制藥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 因此, 培養一批既了解中藥學科前沿動態, 又符合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要求的新型中藥人才勢在必行。

2011年3月, 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動物藥學院為迎接江蘇省教育廳對江蘇牧院的人才培養工作評估, 結合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的要求, 開展了“中藥制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調研工作。通過此次調研, 旨在了解中藥制藥技術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目標、能力要求以及行業的工作過程, 科學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凝煉職業特色鮮明的專業建設理念, 構建適應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 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

1.2 調研對象及方式

1.2.1 調研對象

為使中藥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突顯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實踐性和先進性, 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實現“零距離”對接, 從宏觀上把握行業、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及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現狀, 調研組深入到與本專業聯系較為緊密且與學院有長期合作、較具規模的數十家企業進行走訪調研, 還對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的部分畢業生及實習生進行了調研。

1.2.2 調研方式

(1) 問卷調查:印制問卷函寄或面交, 請企業相關人員及我院本專業畢業生作答。 (2) 訪談調查:訪談行業職能部門負責人、行業專家以及我院本專業畢業生, 采集專業人才需求信息。 (3) 座談調查:到企業、用人單位進行座談交流。 (4) 網上調查:到網上搜索有關人才需求、課程設計、教學計劃等信息。

1.3 調研結果分析

1.3.1 企業調研結果分析

用人單位反映我校的畢業生動手能力比一般的本科院校畢業生強, 因為通過大學三年級的實訓, 學生具有了崗位所需要的各項職業技能, 能較快地適應崗位能力的需要。調研中, 大部分用人單位認為我校的核心課程設計比較科學合理, 能夠體現新時期中藥制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 技能訓練基本能夠滿足一線生產的需要, 實現崗位“零對接”。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調查結果表明, 企業人員對我校學生的表現普遍非常滿意, 并且一致認為學生的知識理論水平扎實, 基本技能掌握良好, 專業知識面很寬, 比往年有所加強??傮w而言, 通過本次調研我們可以得知, 用人單位對我校該專業學生總體現狀比較滿意。我校將根據此次的調研結果, 對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相應改革。

1.3.2 學生調研結果分析

對“你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能否滿足目前的工作需要”一項調查研究的結果為:70%的學生認為完全能夠滿足, 30%的學生認為基本能夠滿足, 沒有認為不能滿足。由此可見, 專業人才培養計劃達到了預期目標。

關于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綜合評價”一項的調研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對學校教學條件、教學管理模式比較滿意, 認為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比較合理, 80%的學生對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都很滿意, 70%的學生認為崗位等級證書比較重要, 90%的學生認為使用的教材符合社會需要。由此可見, 我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比較成功, 符合人才培養的需求。

對“在學校中藥制藥技術專業所開設的核心課程中, 認為專業課程建設中哪些課程比較重要”一項調查研究的結果是:中藥制劑技術 (占100%) , 中藥飲片加工技術 (占90%) , 中藥鑒定技術 (占80%) , 藥品質量管理技術 (占80%) , 天然藥物化學 (占70%) , 微生物及免疫 (占65%) , 中藥藥理 (占65%) , 中藥制劑分析 (占65%) , 最后是中醫藥概論和解剖生理 (各占60%) , 由此看出學生對于學校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大部分比較滿意。

1.3.3 座談會調研結果分析

在走訪用人單位的過程中, 我們對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技術人員以及我校在這些企業工作及實習的中藥制藥技術專業學生進行了座談調研。大部分企業對我院畢業生給予好評, 認為他們比較能吃苦, 且許多企業也對我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寶貴建議和意見, 歸納總結如下。

(1) 建議學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增加中藥知識產權保護及國際貿易方面的課程, 特別是增加雙語教學的課程。另外, 目前學校所開設的現代藥學、現代生物課程過于單一, 導致所培養的中藥專業人才知識結構不能完全符合市場需求。

(2) 建議多灌輸給學生GMP的基本常識, 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中藥生產過程中從材料采購、提取、制劑到成品入庫、產品銷售過程中, GMP在每一個環節如何發揮作用;還要讓學生了解進入生產場地之后應遵守的一些規則, 如不能佩戴首飾、進入潔凈區要更衣等細節。

(3) 建議部分專職教師要進一步加強自身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兼職教師需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和教學基本功。

(4) 建議我校對課程設計進行調整, 加強對某些與崗位相關專業課的實踐教育, 使學生上崗之后能夠應對多種工作難題。

大部分學生非常感謝學校的培養, 同時, 他們也對學校的教學改革提出了誠懇建議。

(1) 部分學生在用人單位面試時不能從容應對, 對于面試官提出的一些與中藥行業相關的時事性問題不會解答。建議學校多引導學生了解中醫藥行業的發展動態、國家政策、地方相關法規等, 多開設各種與中醫藥相關的講座, 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 部分從事一線中藥生產工作的學生認為, 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 在企業對員工的職業道德要求方面了解得更具體, 更有針對性, 更具說服力。因此, 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自己來自企業的優勢, 把企業對員工的職業道德要求告訴學生, 從而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 培養學生成為企業的好員工、社會的好公民。

總體而言, 本次學生問卷調研方法得當, 問題設計合理, 結果分布與事實反映基本一致, 對以后的教學改革和課程設置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 中藥制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2.1 以就業為導向, 立足行業、面向社會, 端正辦學理念

中藥制藥技術專業主要面向中藥制藥企業, 培養具有文化知識和中藥制藥專業知識、實際操作技能知識, 能從事中藥行業的技術生產、質量檢測、炮制配制、生產管理和購銷工作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

2.1.1 以就業為導向, 正確定位專業培養目標[1]

準確的辦學定位是高職院??茖W發展的基礎。從高職教育的特征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構來看, 高職人才培養應瞄準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目標定位。高職院校開展的是應用技術型專業教育, 要滿足社會對高職教育多樣化的需求, 滿足學生求知、求技、求職等多方面的需要。在教書育人的首要前提下, 要實現教育與生產 (企業) 相結合, 教育與科研開發相結合,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 從政府直接管理向社會需求引導轉變, 從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

2.1.2 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科學構建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建設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 專業建設需要在課程建設上有所突破, 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的特點, 按照“充分培養職業素質與技能, 加大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 將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分為以職業基本素質培養為中心的理論教學體系和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中心的實踐教學體系[2]。

2.1.3 以就業為導向, 開展訂單式培養

實踐證明, 以就業為導向, 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訂單式”培養能較好地實現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使教育目標更明確, 教育內容更到位, 教育方法更妥當, 更好地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培養技術人才, 真正實現了學生、學校和企業三方“多贏”。因此, “訂單式”培養在主職業學校得到了大力推廣, 也極大地促進了職業學校的健康發展。

2.2 完善“課堂—工作間”的人才培養模式, 突出崗位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2.1 規范教學體系, 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特色

成立企業及主管部門專家為主體的專業指導委員會, 進行專業崗位技能分析, 根據崗位要求制訂畢業生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以及專業素質等素質結構, 將各要素分解到各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中, 構成合理的教學體系, 把理論教學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與社會零距離接觸, 形成專業操作訓練、頂崗實踐的新教學體系。

2.2.2 轉變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 完善“課堂—工作間”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

成立校企合作指導的管理機構, 在校級層面指導和管理與企業的合作, 做好校企合作規劃與資源優化;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學校管理制度。例如《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生產性實訓規程》、《企業教學各環節基本要求》、《企業教育學生管理辦法》等;建立合作項目管理制度和具體的合作目標體系以及實施細則, 從而進行有效地過程監控和績效評估。

2.2.3 改革考核評價體系, 完善“課堂—工作間”人才培養的約束機制

建立“課堂—工作間”人才培養模式的評估和反饋體系。及時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估, 建立校企共同參與的社會綜合評價系統, 及時吸納學生及家長、用人單位、行業專家、政府部門等的反饋信息, 以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 制訂中藥制藥技術專業各課程技能訓練項目及操作考核標準, 壓縮驗證性實驗項目, 適當增設應用性較強的專業綜合技能訓練項目, 并建立相關考核測試題庫[3]。加大技能操作考核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權重系數 (50%) , 規定主干專業課程如中藥藥劑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等實踐考核成績單列, 促使學生既重視理論的學習, 又不輕視實踐操作, 從而增強學習的自覺性。

(2) 引導企業參與考核。要求企業加強對實習生的管理與考核, 實習指導教師需在實習手冊上詳細記載學生的實習項目、實習效果, 打出具體分數, 總體評價實習成績, 并以此作為學生畢業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

2.3 堅持“校企合作、專兼結合、重點培養、加強引進”的原則, 構建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多年來, 學校十分重視師資建設, 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涵, 一方面向社會廣泛吸引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型人才到學校任教, 尤其加強引進能把握專業技術改革方向、精通企業行業工作程序的專業帶頭人和具有企業工作經歷、具備實踐教學能力的骨干教師, 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另一方面, 本著“培養、提高、穩定、引進”的原則, 通過合作培養、脫產進修等多種途徑, 鼓勵中青年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以提升中青年教師學歷層次。積極推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培養, 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 組織開展35歲以下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研討班, 廣泛開展學術交流。

我校向社會多方籌集資金, 設立培訓基金, 組織高職教師參加不同程度的進修培訓, 使他們在教學之余獲得新知識, 轉變教育觀念, 確立新的教育體制和探究新的教學結構,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向發展;從學校教育體制向終身教育體制邁進;從以“教”為主的教育結構向以“學”為主的教學結構深化, 強化教師教學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培訓, 從而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另外, 我校還堅持與企業長期合作, 尤其是與地方企業的合作, 在“雙贏”的基礎上, 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

2.4 基于“工學結合”, 進一步深化“一體兩翼”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4.1“工學結合”的涵義

“工學結合”教育, 就是利用學校、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 交替安排學生在學校學習和在校內、外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模式頂崗實習。“工學結合”可以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社會共享的優勢, 實現相互參與, 成果分享, 使職業人才培養更具開放性、針對性和科學性, 這對建立職業人才的評價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2~3]。

2.4.2 把“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

要實現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就需要積極推行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 把“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 從而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 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

2.4.3 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讓企業參與中藥制藥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來共同修訂與完善專業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與實訓方案;擴大企業兼職教師數量, 使其參與教學改革、指導理論和實踐教學、教材建設、職業技能考核和學術交流;開展“訂單”式培養與頂崗實習計劃, 向協議單位輸送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畢業生。

2.4.4 建立校企雙方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新工作機制

學校應注重發揮其教育、科研的優勢, 主動為企業提供新產品的開發研制、技術改造、技術咨詢、企業職工的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等方面的服務, 為企業科研人員到學校進行科學實驗提供方便。從而使企業感覺到參與合作教育, 不但可以得到所需人才, 而且可以借助高??蒲袃瀯莅l展自己[4]。在教學中注意融入企業文化教育, 為企業培養、推薦優秀的人才。

2.4.5 構建“基于中藥制藥工作全過程”課程體系

根據人才需求、就業崗位 (群) 及崗位技能、素質要求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與要求;根據崗位所需知識和技能要求, 構建符合中藥制藥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基于中藥制藥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確定課程教學內容, 融入行業標準, 從而打造優質的專業核心課程。

2.4.6“工學結合”實施過程全程化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緊扣中藥制藥企業生產特點, 利用企業真實的生產、管理情景, 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的形成, 按照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和職業崗位的技能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模式開發, 充分開展與企業合作, 實行實習、實訓與具體崗位“零對接”的校企合作, 一體兩翼 (一體:以培養學生就業綜合能力為主體;兩翼:學校和企業開展多層次和全方位合作, 共同參與教學改革) ”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摘要:通過對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中藥制藥技術專業調研分析, 明確該專業建設與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并就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問題展開建設性的思考與探討, 以提高中藥制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中藥制藥技術,專業調研,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王小平, 陳建章, 周鐵文, 等.中藥專業“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中醫教育, 2009, 28 (4) :72-74.

[2]黃麗萍.校企合作優化和完善中藥制藥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衛生職業教育, 2010, 28 (3) :5-7.

[3]李宇偉, 連瑞麗, 李利紅, 等.基于工學結合模式的高職中藥制劑技術課程設計[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 2010, 30 (2) :51-52.

中藥制藥范文第4篇

2009年11月9—11日, 由國家科技部、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14個部委及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 中國制藥裝備行業協會、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中藥提取分離過程現代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承辦的“2009傳統醫藥國際科技大會暨現代中藥制藥裝備研究開發論壇”將在廣州舉辦。

此論壇旨在推動國內外先進的制藥新技術新裝備在中藥研究開發及制藥生產中的應用, 提高新藥研發整體水平及中藥產業現代化水平和產品質量, 促進中藥制藥裝備企業及中藥生產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為我國中藥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提供堅實的基礎。應用、研究、開發、生產、經營傳統醫藥的各國政府主管部門官員、產學研單位、醫療保健機構的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將應邀出席, 共商推動傳統醫藥發展的大計。

中藥制藥范文第5篇

我廠的中藥要進入國際市場, 其現代化勢在必行。其中制劑工藝與生產技木的現代化是相當關鍵的壞節。近年一些中藥制劑新技木以及一些新技術在中藥制劑領域的應用大大促進了我廠中藥現代化的進程。超臨界流體萃取技木利用超臨界流體擴散系數高, 流動及傳遞性能好、溶解能力強的特點, 通過調節壓力、溫度以及加入適宜夾帶劑等方法已廣泛應用于中藥揮發油、生物堿、黃酮類等多種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另外, 超臨界流體的快速膨脹過程, 超臨界反萃取過程等也可應用于中藥生產領域。

中藥生產技術與工藝現代化也是我國中藥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雖然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成立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使中藥生產枝術及工藝工程化有了迅速的發展, 與先進國家相比, 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相當數量的中藥仍未能改交“粗、大、黑”的面貌, 嚴重阻礙了中藥現代化的進程。因此, 開發研究適合中藥生產的新技術、新工藝已經成為我廠中藥工作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

1 流體萃取技術

超臨界流體 (SCF) 是溫度與壓力均在其臨界點之上的流體, 性質介于氣體和液體之間, 有與液體相接近的密度, 與氣體相接近的粘度及高的擴散系數, 故具有很高的溶解能力及好的流動、傳遞性能, 可代替傳統的有毒、易燃、易揮發的有機溶劑。最常用的SCF-CO2由于具有臨界條件溫和 (Tc=31.3℃.Pc=7.48×106Pa) 、對大部分物質顯化學惰性、無色無味無毒、無溶解污染、易制成高純度氣體、不易燃等優點, 已被廣泛慶用于SFE、超臨界溶液的快速膨脹過程 (RESS) 、超臨界反萃取過程 (SAS) 和超臨界高分子合成中。

2 中藥澄清技術

我國中藥制藥工業對中藥提取液的澄清, 經典的方法是醇沉法。但已有不少報道認為將乙醇作為澄清劑有諸多不合理性, 如把不溶于醇的無機物成份作為雜質除去是不妥的, 許多現代研究具有生物活性與免疫作用的蛋白質也極易被醇沉淀。另外, 醇沉工藝時間長、成本高、損耗乙醇量一般在30%以上, 成品中殘存的乙醇也可能對藥效有所影晌。近年來, 一些新材料、新技木開始應用于中藥藥液的澄清, 不僅可降低成本、縮短生產周期, 也能保證制劑穩定性及有效成分的含量。

2.1 澄清劑的使用

2.1.1 101果汁澄清劑:

成份為食用級原料, 是水溶性的膠狀物質, 安全無毒, 不引入雜質并可隨沉淀后的不溶性雜質一同除去, 通常配5%的水溶液使用。有研究證明, 101澄清劑應用于黃芪, 茯苓提取液的澄清, 能保持藥液中氨基酸與總有機酸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2.1.2 甲殼素:

甲殼素是一種含氨基多糖的天然高分子物質, 帶正電荷, 可沉降藥液中帶負電荷的懸浮物。有人將其用于生脈飲的澄清, 效果優于醇沉工藝。用于白芍水提液的澄清, 不影響芍藥甙的含量。有人將殼聚糖 (脫乙?;讱に? 用于黃芪口服液的澄清, 既能除去雜質又不影響黃芪甲甙及多糖的含量。

2.1.3 ZTC天然澄清劑:

可除去鞣質、蛋白質、膠體等不穩定成份, 并且不影響中藥的有效成分, 如黃酮、生物堿、苷類、氨基酸、多肽、多糖等。有人將其用于荊防品服液的澄清, 效果滿意。應用于八珍口服液的澄清, 藥液中芍藥甙、氨基酸、多糖、總固體的含量高于水醇法所得藥液, 藥理實驗也證明該法所制得藥液, 其作用優于八珍丸。

2.1.4 明膠、鞣酸、蛋清及其他明膠、鞣酸、

蛋清主要作用是除去鞣質, 還有酶、焦糖等除去雜質成分的。

2.2 機械分離技術

目前有高速離心與超濾兩種較先進的分離技術。其中超濾技術是以多孔性半透膜-超濾膜作為分離介質的一種膜分離技術, 具有破壞有效成分的可能性小、能量消耗少、工藝流程短等優點。許多文獻都證實采用超濾法澄清中藥注射液, 主成分損失率低, 除鞣質、蛋白質、淀粉效率高, 澄明度及制劑穩定性好。用于口服液的澄清, 也能較好的保留有效成分, 且澄清度、穩定性及除菌效果均比水醇法好。用于中藥浸膏制劑 (片劑、膠囊劑、濃縮丸等) 能有效地除去大分子雜質、膠體、細菌, 較多地保留有效成分, 而且能夠克服中藥浸膏制劑崩解時間長、服用劑量大等缺點。

3 中藥分離工藝

3.1 大規模制備色譜的應用色譜方法的起源、發展與天然產物的研究工作密切相關。

色譜方法由分析型逐漸發展到制備型, 其應用領域不斷擴展。中藥屬于天然化學品范疇, 成分多而結構復雜, 有效成分的分離、純化很困難, 色譜分離技術無疑是這類物質精細分離的有效手段。目前, 亟待研究與開發的制備色譜大概有以下幾種:

a.大規模高壓液相色譜 (HPLC) ;b.超臨界流體色譜 (SFC) FC;c.逆流色譜 (CCC) CCC是一種不用固態吸附劑的全液態色譜方法, 采用一個液態的固定相和一個與固定相互不混淆的液態流動相, 對樣品進行分配分離。d.分子排阻色譜 (SEC) SEC又叫做凝膠過濾色譜 (GFC) , 在多孔親水性擔體上, 樣品經過立體排阻過程按分子大小遞減的順序被依次選擇性地分開。

3.2 大孔吸附村脂的血用

大孔吸附樹脂于20世紀70年代未開始應用于中藥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 是提取分離水溶性成分的一種有效方法、有助于制劑工藝的改進。如用于三七、人參中總皂苷的分離, 提取率高, 并能除去糖類等水溶性雜質及大部分脂溶性雜質, 也可用于絞股藍皂苷的分離提取、白芍總苷的分離等。

4 我廠中藥制劑新技術

4.1 制粒技術

近年來, 一些新的制粒技術在制劑工藝改進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包括超細粉碎技術、超臨界流體重結晶過程、微丸制備技術、微膠囊技術等。

4.2 薄膜包衣

薄膜包衣可廣泛應用于片劑、丸劑、顆粒劑, 尤其對吸潮、開裂、褪色的中藥片更為適宜, 中藥片劑目前仍大多為糖衣片, 滑石粉用量大, 易受溫熱的影響, 且生產周期長, 操作繁復, 而薄膜包衣所用滑石粉的量大大減小, 增重小, 衣膜可塑性好, 抗潮性能好, 包衣時間短, 有助于改善中藥片劑的外觀及內在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明和.強脾補精化瘀益智方抗衰老的現代藥理研究[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 2005 (4) .

[2]鄧麗明, 林華慶, 劉國宏等.抗病毒口服液揮發油提取工藝的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 2007 (2) .

上一篇:中藥三七下一篇:中藥保健品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