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與環境保護論文范文

2023-03-20

環境與環境保護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劇了環境污染問題。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存在一定的環境污染問題。在進行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環境檢測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的農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對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而農村作為我國糧食的重要產地,一旦發生環境污染問題將會對全國人民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威脅,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本文將對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檢測技術的結合進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促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環境保護;環境檢測技術;結合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2.043

Key words: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nvironmental detection technology;Combination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農村進入快速的發展階段,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期間,對農村的環境也帶來了很大的破壞,主要體現在農村的水資源、土壤以及空氣這三方面。其中,水資源和空氣污染將會直接威脅到當地農民的生命和身體健康,而土壤污染則會影響到糧食作物的質量,影響到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須要利用先進的環境檢測技術,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理,才能促進我國社會主義農村的發展。

1 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現狀

1.1 農村水環境污染嚴重

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現階段我國農村的水資源污染已經十分嚴重。目前,很多農民的飲用水都不能達到安全標準要求。在農村導致水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在農業耕種活動中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而化肥和農藥的主要成分很難被降解,當化肥和農藥被土壤吸收后,再經由雨水被帶入到水流中或者滲透到地下,就會嚴重影響地下水資源;第二,為了提高收入農民會大量的飼養牲畜,很多農民會將牲畜的糞便和垃圾直接排入到河流中,由于河水在地面四通八達,很容易就會擴散到飲用水層,污染水資源;第三,伴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為了減少對城市居民的影響,很多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污水的化工廠、印染廠等都選擇在農村周圍建設工廠?,F階段化工廠的污水排放是影響農村水資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農村居民長期飲用的都是不達標的水質,導致很多農民的身體出現問題,特別是當被污染的水源中含有重金屬或有機污染物時,在進入人體后無法被分解就會導致爆發疾病,因此希望環境工作者能夠高度重視農村水污染問題。

1.2 農村土壤資源環境污染嚴重

通過對我國土壤進行監測發現,水稻、蔬菜等糧食作物都存在重金屬超標的問題,這主要是土壤受到了嚴重污染導致的。在耕種期間,農民會使用大量的化肥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化肥中的大量化學元素長期沉淀在土壤中會嚴重影響生物的多樣性。例如:在農村常見的地膜就屬于無法進行降解的有機物,長期埋在土壤中久而久之就會對土壤造成污染。目前,我國還有一部分農村發展的比較緩慢,并沒有指定的垃圾投放點,因此很多村民會隨意亂丟垃圾,也會對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

1.3 農村空氣污染嚴重

現階段的農村也普遍存在著空氣重度污染的問題。在農村,嚴重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主要是尾氣和工廠產生的廢氣。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很多化工企業都搬移到農村周邊,這意味著將污染帶到了農村周邊??諝獾闹囟任廴緦r民的身體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同樣需要引起環境工作者能夠高度重視。

2 環境檢測在農村環境保護中的意義

環境檢測技術是通過對環境影響因素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實現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監控和檢測,相關環境專家根據環境檢測技術所分析的結果就能夠有效地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來改善周圍環境,因此環境檢測技術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此外,環境檢測技術還可以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1 提供準確的環境數據

農村作為我國糧食蔬菜的重要產地,對其進行環境監控是十分重要的。在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時,要對監測的數據進行總結和收集,相關工作人員和有關部門要對環境監測過程中所記錄的數據進行檢查和整合。對于目前的農村來講,影響其生態環境的因素諸多,因此在這種環境監測時要加大對細節進行掌控和分析的力度,以便更好地維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質量。

2.2 加大環境監測力度

對于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來講,環境檢測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中的環境監測工作。要根據檢測工作的特點不斷地對環境檢測工作進行管理和規范,使其在農村環境保護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更大的價值。在對農村環境進行檢測時,也要結合農村的地勢地貌和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在環境監測工作中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來提高監測的質量。

2.3 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隨著國家和國民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深度認識,使得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當下我國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在治理過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對于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對環境問題進行改善。在改善過程中需要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不斷從細節出發,提高農村環境的質量,而對農村環境進行環境監測就是為了對污染的環境進行監管,為后續的有效環境治理奠定基礎。

3 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檢測技術的結合

環境檢測技術能夠為農村環保工作指明方向,并且為后期的環境質量評估工作提供理論數據,為治理環保問題提供技術支撐。

3.1 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

為了使環境檢測技術和農村環境保護進行有效的結合,要先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通過環境檢測領導小組的建立,來實現對農村各個地區環境資源的檢測。所檢測的內容主要有:環境保護、畜牧業、農業等。通過對現有的資源進行整合,然后根據部門進行明確的分工,以便提高環境檢測小組的工作效率。

3.2 完善環境檢測的制度

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劇了農村環境污染的問題。為了盡快恢復農村的生態環境,必須要加大對污染問題的治理力度,因此在環境監測上也需要進行檢測制度的完善,才能不斷的提高環境檢測和治理的效率。完善環境監測制度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它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經濟水平,根據所要達到的檢測目標來制定檢測方案。同時環境檢測工作還需要一定的財力、物力、人力的支撐,只有在保證以上前提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對農村的每種資源都進行基本特征的檢測,為環境治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3.3 規范環境檢測程序

環境檢測工作直接影響著環境治理的效果。因此,在對農村環境進行監測時,必須要加大對監測內容的控制。此外還要對監測的內容進行規范和管理,以便政府部門在進行環境問題分析時能夠得到準確的數據。在進行環境檢測工作前期,要對檢測地區進行充分了解,主要是地理條件、人文因素等。掌握該地區的資料之后,才能夠科學合理地確定采樣的地點和方式以及頻次,提高環境檢測中采樣數據和分析數據的準確性。此外,對于環境檢測技術所分析的數據要進行妥善的處理和管理,避免將結果公諸于眾引起恐慌。最后,根據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對其進行科學的指導,避免生活中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做到防患于未然。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環境檢測技術對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十分重要,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國家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因此,政府必須對環境檢測技術部門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農村的環境保護,減少因環境污染給農村人民生命帶來的威脅,實現農村的可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世峰.關于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檢測的研究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6(18):67-68.

[2]李衛娜.環境檢測技術在農村環境保護的有效結合探討[J].北方環境,2013,25(09):89-90.

[3]李令威,李林陽.淺析農村環境保護和環境檢測技術的有效結合[J].科技資訊,2013(17):136.

[4]韓冬梅,劉靜,金書秦.中國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政策四十年回顧與展望[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9(2):16-21.

收稿日期:2019-12-14

作者簡介:崔慶華(1981-),男,漢族,研究生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保護及檢測。

環境與環境保護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具有其自身的生成理路。異化史觀下的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形成的前奏,科學實踐觀的提出和人與自然和諧思想的創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生成,而自然價值論對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誤讀與現代性困境則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的曲折和現代境遇。然而,無論如何,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仍是現時代不可逾越的科學的環境哲學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自然觀;異化史觀;科學實踐觀;自然價值論

自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發生環境危機以來,對環境危機及其解決路徑的研究一直成為社會科學各領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之初便對資本主義的環境危機給予了重大的關注,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就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生成理路而言,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經歷了一個復雜的理論發展過程。

一、前奏:異化史觀下的自然觀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史觀。這是馬克思利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異化”概念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根基的初步探討。雖然馬克思的異化史觀殘留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但是馬克思的異化史觀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勞動和人與勞動產品的四重異化關系及其矛盾之中,初步展示了異化史觀走向唯物史觀的科學路徑。而對于勞動實踐的關注,則成了科學實踐觀創立的直接前提??梢哉f,異化史觀下的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形成的前奏。

作為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初步探索,《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通過對私有制社會中異化勞動現象的分析,提出了人的有機身體和無機身體相統一的生存法則,指出人利用自然必須建立在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統一的規范的基礎之上。

馬克思認為人作為有意識的自由的生命體,必須和自然界實現和諧統一。人的身體是其生命存在的有機身體,人所實現的有機身體的生命循環是其生命得以存續的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而人所生存和憑借的自然乃是無機身體。它是人類生存中有機身體必須不斷與之交換能量的全部來源。當然,毋庸置疑的是,無機身體是人類通過勞動實踐這一社會中介獲得的。

雖然有機身體與無機身體的統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法則,但是這種統一并非完全是純粹形態的。在人類迄今為止的發展歷史中,人類有機身體與無機身體的統一或多或少伴隨著兩者的分離和對立。而矛盾甚或對抗的根源在于私有財產及其產生的異化勞動。雖然馬克思當時對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不平衡地位和作用未能做出科學的學理性分析,但是在兩者并駕齊驅而互不悖逆的理論分析框架之中,馬克思確實初步揭示了其產生的根源。一方面,資本所有者和富人為了自己的有機身體而對無機身體揮霍無度,這就造成了自然產品和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和浪費。另一方面,由于被剝奪了無機身體,勞動者陷入了極度貧困。資本所造成的兩種現象是密切相關的。資本由于對自然的無節制的貪欲,完全扭曲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勞動者和自然界的關系因之異化了,而人的無機身體無論是對勞動者而言還是對資本所有者而言,都遭受了殘酷的踐踏。

然而,要實現有機身體和無機身體的統一,并非一蹴而就。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斗爭的復雜過程,其間經歷著否定和肯定的多次重組與融合。而其基本的規范則是人利用自然的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統一。所謂內在尺度,指人類利用自然的價值需求。這是人類與其他物種在獲得無機身體上的共同的功利主義取向。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尺度,即外在尺度,是指實踐對象的物質本性。馬克思一直主張人類利用自然的雙尺度相統一的行為規范。這種統一內含著人性和物性、功利和責任、自我和外物的相統一的實踐法則,表明了人類實踐改造自然與動物利用自然的區別。

雖然在異化史觀中,馬克思通過人類生存的兩種身體和行為規范的兩種尺度的揭示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開拓路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馬克思的異化史觀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馬克思的異化史觀雖然在四個方面直陳資本主義條件下基于異化勞動的四種異化關系,但是資本主義異化關系的揭示并不必然昭示人與自然和解的科學路徑。究其原因,則是異化史觀的價值懸設主要并不根源于資本主義勞動實踐關系中的矛盾的闡釋,而在于人類之初生存狀況的思辨性玄想。當馬克思構想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想狀態是人實現了的自然主義與自然實現了的人道主義相統一時,馬克思基于異化史觀的思辨性色彩是十分強烈和明顯的。而當馬克思進一步認定,在人的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人們都應當樹立和履踐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理念,培養自然主義的倫理品格之時,雖然這一思想直接指陳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核心宏旨,但是這一觀念的不現實性則是顯而易見的。它幾乎完全忽略了人類歷史發展中有機身體和無機身體相統一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它未能找到達致人與自然和解的科學的現實坦途。

在馬克思創立異化自然觀之時,恩格斯實質也開始了創立辯證自然觀的步伐。自1842年始,在英國曼徹斯特市經過大約三年的對工人群眾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實地考察,恩格斯于1844年底至1845年初出版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在這部著作中,恩格斯初步闡述了造成當時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污染的三大根源。恩格斯認為,科學技術水平和認識能力的局限造成了人們對于可能破壞生態平衡以及導致環境污染的遠期行為后果缺乏認識。這是當時環境問題的認識根源。關于階級根源和社會根源,恩格斯一方面嚴厲譴責了資產階級的貪欲和唯利是圖;另一方面批評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對于生產行為的破壞性后果的漠視和淺見。恩格斯的這些觀點和馬克思的異化自然觀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創立的起點。

二、科學實踐觀的提出和人與自然和諧哲學思想的創立

異化史觀既無法廓清人與自然和解的障礙,又無法充當構建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根基,因此異化史觀必然為科學形態的世界觀根基所代替。這就是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提出。

對舊唯物主義而言,科學實踐觀強調對世界理解的實踐性,認為對象是實踐的對象,是實踐意義上的感性世界。這就彰顯了為舊唯物主義所忽略的主體能動性。關于唯心主義,科學實踐觀突出實踐世界的感性特質,徹底否定了關于實踐世界的非客觀性的唯心主義妄想。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末尾,馬克思以革命家的昂揚奮進的姿態宣布了共產主義者的根本使命在于實現世界的革命化。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形成既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根基的奠定,也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根基的建構。而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理念的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哲學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它主要表現為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和恩格斯的辯證自然觀。

勞動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首要范疇。唯物史觀認為世界有兩種關系,其一為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其二為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這兩種關系是相互制約和不可分割的。就兩者的統一性而言,一方面,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是在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另一方面,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是以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為其度量的尺度的。雖然這兩種關系存在著對立的一面,但是正如馬克思在人類生存的兩種身體關系中論述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必然只有在兩者總體一致時才能使人類獲得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否則,不可預知的后果只能是人類的自我毀滅。但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實踐關系,其首當其沖的是勞動關系。而所謂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哲學也正是首先從勞動范疇中發展起來的。唯物史觀認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sup>[1]因此人們通過勞動滿足自身生存的物資資料生產構成了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而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思想的落腳點首先在于勞動實踐,這也是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立足點。

從勞動范疇切入,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實踐唯物主義觀點總結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歷史,揭示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關系,而這種一致性展示了社會物質再生產中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統一。因此社會物質再生產的延續內涵著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發展。而在世界歷史觀意義上的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化自然觀也正是蘊藉于此。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是:(1)自然界是社會歷史生成的前提。(2)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人及其社會。(3)現實意義的世界乃是人化自然,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而誕生的實踐世界。實踐世界不可等同于人與自然界的簡單相加,其特點也絕非人和自然特征的約同,而是在兩者相互關系中生成的整體性和一體化。(4)所謂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是實踐意義上的世界。這種實踐主要源自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它的實現在現實社會中必須憑借一定的社會形式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

既然人與自然和諧局面的形成根本上取決于社會生產方式的狀況,那么設計合理的社會生產方式便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所關注的焦點。然而關于馬克思主義生產方式概念特別是生產力概念,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個嚴重的誤讀。這就是,在社會生產領域,存在著的僅僅只有一種生產力,即社會生產力?!吨袊蟀倏迫珪?#8226;哲學卷》對生產力做出了這樣的定義:“生產力,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亦稱社會生產力?!薄掇o?!氛J為:“生產力,亦稱社會生產力,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边@種觀點是否正確呢?從直接或間接推動或作用于物質生產過程的角度來看,當代世界存在著四種生產力。第一,生態資本形成的自然生產力推動自然物質生產。第二,社會資本形成的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物質生產,創造勞動價值。第三,人力資本形成的人口生產力推動人的生產。第四,知識資本形成的知識生產力推動知識生產。如此看來,經典哲學對生產力概念所做出的界定顯然難以涵蓋這四種類型,其所專注的僅僅只是社會生產力。即便使得大社會生產力在其廣義上囊括自然生產力、人口生產力和知識生產力,并使其生產力的實踐生成限定為社會形式意義上的社會生產力,因而社會生產力就取得了合理性的完備形態。那么當代社會所出現的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換取社會經濟發展的局面,不能不說是由于人們對生產力的誤讀,尤其是由于對自然生產力的忽視所造成的。因此,凸顯自然生產力,重新解讀和構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新概念體系,為解決當前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提供了可能。

只有生產力在其內涵上還其完整的面目,構建合理的生產方式,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是可能的。另一個方面,人與自然形成和諧發展的局面還直接有賴于自然生產力決定的自然物質生產與社會物質生產協調關系的形成。在這里,社會物質生產并非是由社會生產力所唯一主導的生產。在廣義上,社會物質生產是上述四種生產力共同作用的社會性的實踐生成物,所以稱之為社會物質生產。社會物質生產固然要與自然物質生產保持協調性,但自然物質生產又決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生態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過程,而是指直接或間接作用于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過程。那些妨礙或有害于社會物質生產的顯然不能屬于自然物質生產。

人與自然和諧局面的形成雖然從根本上取決于社會生產方式的合理建構,但是也有賴于有效合理的社會政治制度。它表明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哲學的現實生成是人們實踐系統的產物,而不是人類生活某個方面或某個領域的改善。

如果說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主要集中地從實踐生成的角度論述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思想,那么恩格斯的辯證自然觀則獨具匠心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哲學的其他問題。

由于對自然科學廣博而又深入的了解,恩格斯首先在總結以往關于人類和自然關系認識成果的基礎上闡明了人類社會從自然界生成的必然性。第一,自然界自身的運動演化并非非自然力量推動的結果。所謂“神力”、“上帝”等外在的唯心力量,純屬子虛烏有。因為近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向人類生成的歷史圖畫。其次,自然界向人類生成是必然的。這種必然性沖破了它的任何障礙。在物質由低級向高級的運行中,自然界的簡單的機械作用走向人類生命的運行,是自然發展不可逆轉的必然歸宿。由此可知,較之其他生物物種,作為自然運演的最高形式的生命運動,人類身上確實被賦予了更多的認知和主動干預自然的權利。

然而,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正是這一方面,在更為廣闊的宇宙生存的層面上規定了人類生存的有限性,決定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相濡以沫的發展局面。這就是人類生存的有條件性和暫時性。恩格斯指出,固然在宇宙演化的無限時間之內,自然向人類的生成是無條件的,必然的,但對人類所寓居的地球星體來說,人類的生成則是偶然的,是眾多條件相互作用的產物。無論是地球的公轉和自傳,無論是地球周圍的大氣層,還是地球表面林林總總的動植物資源、水土資源和礦產資源,這些都構成了人類生命存續的有限空間和條件。因此,人類生存的不是一個永恒自存的空間。在廣闊的宇宙空間和無限的時間之中,與其說它所生存的是有限的自為時空,不如說人類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尋求有限的存在之中的無限奇跡。否則,打破無限的時空中的有限鏈條,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意義將無所皈依。

其次,圍繞著人與自然和諧的宗旨,恩格斯的辯證自然觀論述了兩個主要問題。其一,自然界無序運行中的人類生存。自然界整體運行中的有序性并不排除其局部子系統的無序性。對于人類生存的子系統而言,無論在何種意義上強調其實踐的獨立性,人類的生存都是地球生態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人類固然不能躲避子系統的自發性破壞所導致的災難,但卻能通過自我的行為調節來保持實踐對象系統在大系統中的穩定性和平衡性,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二,人類個體存在的暫時性及其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人類的社會存在總是以個體的存在為前提。然而,無論是個體存在還是社會存在都無法逃避其存在時間的暫時性。人類社會因而不可避免地只能在歷史相繼的系統中謀求其永恒意義。對于人類與自然和諧形態的最終確立,任何個人或群體都無法奢想這一任務的徹底完成,而只有在人類的無限延續之中明確其自身的定位,探求其應有的歷史意義。

三、突進與曲折:自然價值論對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誤讀和現代性困境

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產生以后就在世界范圍內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揮著重大作用。然而,與其他理論一樣,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必須時時刻刻經受著實踐的檢驗,而它的豐富與發展也離不開實踐的推動。在當代社會,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在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歷史進程中也面臨著兩大挑戰,這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中的曲折,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的現代境遇,即自然價值論對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誤讀與現代性困境。

人們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進行的,因此考察人們在與自然關系上的得失,首先必須考察人們對于自然的價值觀。長期以來,不少學人認為馬克思缺乏自然價值論的觀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認識上的偏差和環境污染及生態危機的發生。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是否構成了對自然價值論的否定呢?

應當承認,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礎。馬克思關于自然價值的觀點與他的剩余價值學說是緊密相關的。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在剩余勞動中創造而為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價值。剩余勞動是與必要勞動對立統一的,必要勞動是工人用來滿足本人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勞動。這樣,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就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從而成為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這一理論建設了現代經濟,繁榮了當代社會,因而其積極意義和偉大貢獻是不容詆毀的。但是,另一方面,馬克思認為價值是勞動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自然資源譬如水、河流、森林、礦產等,由于不是勞動產品,所以沒有價值。馬克思曾說:“自然力本身沒有價值。它們不是人類勞動的產物。但是,只有借助機器才能占有自然力,而機器是有價值的,它本身是過去勞動的產物?!?sup>[2]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是否忽略了自然價值呢?

首先,今天看來,認為自然力和自然資源沒有價值雖然是片面的,但是在當時卻具有實踐的合理性。在農業社會,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能力極為有限,自然界完全有能力完成對人類生活生產廢棄物的循環自凈。自工業革命開始,雖然機器大工業對自然的改造向著史無前例的深度開拓,但是人們只是因襲農業社會對待自然的態度,認為自然資源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加之人們“征服”“統治”自然的主客體二分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因此人類尚不可能在社會實踐意義的層面上實現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價值認可。人們社會生活的價值體系尚不能融合自然。因此,可以說,馬克思認為自然資源不是勞動產品故而沒有價值,乃是社會實踐尺度、社會價值尺度尚未完成對自然價值領域擴展的反映。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的觀念里,自然雖沒有當時實踐達及意義上的價值尺度,卻具有不容忽視的財富尺度。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實際上最終已明確認定了自然價值。這是至為重要的。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然物質生產是剩余勞動的基礎;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也深刻地闡述了作為財富源泉之一的自然界的價值意義。恩格斯指出:“政治經濟學家說: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其實,勞動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物料,勞動把物料轉變為財富?!?sup>[3]馬克思也認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脑慈?,……只有一個人一開始就以所有者的身分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作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sup>[4]當作為財富源泉之一的自然進入社會實踐領域并已為社會價值體系接納時,人們就會“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會尺度”[5]。這種尺度就是自然物身上與使用價值相伴而行的價值。如此,剩余價值學說所蘊藉的自然價值維度便得到了充分的彰顯和確認。

在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現代境遇中,自然價值論對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誤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中的曲折,現代性困境則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不容回避的難題?,F代性在當代視域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無論現代性本身怎樣歧見紛呈,社會實踐卻是問題的真正癥結,也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最富有意義的向度。由于當代世界現代性的根本意義在于資本主義既無法走近傳統社會主義,又無法擺脫對其自身否定的困境。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理論視域中,就現代性而言,它應當包含兩層任務:其一為完成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解;其二在完成第一項任務的基礎上,進而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解。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尤其是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實際上便構成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的時代課題。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明確宣告了自己的使命在于實現世界的革命化。而共產主義的成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為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解,二為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的和解。迄今為止,雖然蘇東劇變使得人與人的關系的和解因而也使得人與自然關系和解的歷史進程遭遇挫折,但是這僅僅是蘇東模式的失敗,而非馬克思主義的失敗,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中的一時的曲折,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徹底失敗。既然人與人的和解和人與自然的和解又是密切相關的,兩者之間互相制約,互為前提,那么在人類對自然的實踐改造能力已較以往大為發達的今天,反思馬克思主義關于實現人與人的和解尤其是人與自然的和解的革命方案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以剩余價值為武器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不可擺脫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雖然表現為生產的無限擴大化和資本主義的占有制之間的矛盾,但是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視角來看,它實質上反映了資本主義人與自然之間的無法擺脫的矛盾。馬克思在他的經濟學著作中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的雙重路徑的批判實際上也是人與自然矛盾的展開。其路徑之一為資本主義絕對地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和資本主義的剩余價值生產的本質之間的矛盾;路徑之二為生產力和消費力之間的矛盾。馬克思寄希望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的激化,實即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的發展,來促成人與人之間和解的歷史進程的加速,并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和解來改變人與自然的對抗的局面。雖然馬克思的設想,特別是他懸設的共產主義理想與現實的實踐相去甚遠,且馬克思的環境哲學解構方案難免具有空想的成分,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解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解的辯證統一的思想卻是當今的環境哲學的發展無法回避的必然維度。顯而易見,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實現工人從資本奴役下的解放將仍然是人與自然實現和解的根本途徑。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完全可以擔當與當下實踐對話的歷史任務。而正是這一點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在當代環境哲學發展中的獨特的話語地位。

因此,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解,“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6]。這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召喚。馬克思設計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的三位一體的人與自然和解的未來圖景仍然是當代環境哲學和現代性發展不可逾越的理論境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9.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責任編輯 朱凱)

Generation Ground and Modern Circumstances of Marxist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YU Guofeng

( Philosophy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Key words: Marxist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natural view; alienated conception of history; scientific practice view; nature values

環境與環境保護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環境監測本身是一項基礎且重要的工作內容,能夠將社會環境質量情況客觀地反映出來,同時,作為環境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對環境保護工作以及污染源頭控制而言具有積極作用,為環境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科學依據。通常環境監測結果是以質量報告形式展現出環境問題,通過分析監測數據精準判斷出環境保護工作中存有的不足與優勢,對改善與提高我國環境監測實力具有積極影響。當前,我國各區域已經開始參與建設環境監測體系,旨在給人們群眾營造健康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我國社會各領域向生態、綠色方向轉型。鑒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關于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的研究,期待對我國環境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淺見。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治理;相關研究

引言

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促使環境問題和矛盾日益加劇,強化環境工程建設是提高環境保有效性的重要舉措,更好的保障環境工程質量和效益,將環境工程的效益價值充分突顯。就環境監測工作成效分析,只有嚴格執行和落實環境監測工作,才能獲得理想的工程建設效果,相關部門及人員務必正確認知環境監測的重要性,明確自身管理范圍和責任,依照國家及行業規范積極開展環境監測,以健全的環境監測質量體系為指導,保證環境監測工作的合理性,為環境治理提供更加全面而又真實的參考數據,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環境監測的實踐價值,打造生態綠色的生活環境,這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與深化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

1環境監測的基本理論概述

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體系中的分支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體來說,主要是對影響環境的具體因素進行評估,明確其具體數值,根據評估結果清晰掌握環境污染程度及其影響范圍,立足于科學視角制定環境問題的治理對策。一般情況,環境監測工作分為幾個重要階段,如前期調研、布點優化、信息處理等等,前提必須保證監測設備以及監測技術選擇的正確性,提供更加精準的數據,這樣一來,為順利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創造條件。另外層面分析,環境監測對象呈現出多樣化,而且實際監測過程會受到自然方面、人為方面等因素的影響,若想獲得預期的環境監測效果,需要組建一支高精尖的環境監測隊伍,嚴格規范化的監測流程展開監測工作,利用先進的監測技術獲得精準的數據,通過精細分析與監測對環境現狀有一個全面地掌握,采取正確措施處理環境問題,以此提升環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如圖1為環境監測數據獲取途徑圖解)。

2環境監測的主要分類

隨著我國科技領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環境監測手段、方法中應用的信息化程度逐漸提高,顯著提高了環境監測效率與質量。那么需要在實際監測過程中科學運用這些方法,這樣才能獲得精準的監測結果,更具有參考價值。當前環境監測具體分為三個類型,其一是監測性環境監測。主要是借助提前設定檢測裝置對環境問題進行長期而持續的監測。這一監測方式更多的是設置在污染物排放口的附近,用于長期監測污染物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其二是研究性環境監測,由監測人員對環境中某一項污染源或污染方式采取標準化的監測方法,實現對監測對象的標準化監測,并利用精密監測儀器完成相關的檢測與分析;其三是定點性的環境監測,定點的環境監測主要用于一些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的地區,在監測區域內通過設置長期定點的檢測裝置及設備等,確保能夠及時監控污染物的范圍和濃度,第一時間發現污染物的實際擴散情況,根據污染情況采取有效的應急處理措施,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安全提供保障。

3環境監測在環境治理與保護中的應用對策

3.1增加環境監測工作的投入力度

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治理并非是短時間內可以看到成效的,需要經歷較長的周期,否則難以達到生態環保保護的預期目標。首先,完成對當前環境污染情況分析后,改變對環境監測工作的錯誤認知,確保對環境保護工作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促使所有工作人員環保意識的提升;其次,根據實際需求投入充足的資金,為環境監測及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物質支撐。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作用,合理調撥資金,保證每筆資金應用效益最大化,同時高度關注環境監測設備的維修與保養,設定專項資金,及時解決監測設備問題,提高環境監測的工作成效;最后,注重稅收政策的完善,適當提高排污稅費,以此達到增強企業環境保護意識的目的,嚴厲懲治污染量超標的企業,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

3.2逐步完善環境監測管理工作

環境監測數據是否真實可靠關系著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效果,為了推進環境保護工作有序開展,良好的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需要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同時需要環境保護部門給予高度重視,充分認知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環保事業實際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價值,具體監測管理工作的實施要從以下方面落實:首先,依據實際監測工作需要,優化環境監測資源配置,強化對這些監測設備的維護與管理,并且給予環境監測部門良好的配合,以提高監測儀器設備的使用價值,確保監測數據更加真實有效;其次,注重監測人員專業能力的提升,確保監測結果的精準性。一方面通過提高人才招聘門檻,根據實際工作需要以及專業水平評估結果挑選人才,同時提供給崗位工作人員優厚的薪資待遇以及良好的實際發展空間,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確保監測工作更加嚴謹、規范。另一方面對相關監測人員進行定向培養,有針對性的及科學規劃教育培訓方案,以此提高崗位人員的團隊意識和工作責任感,確保監監測工作整體效果更加理想。

3.3及時更新工作理念

保質保量完成環境治理工作的前提則是規范有序的開展環境監測工作,在環境監測工作開展前,制定科學而又綜合的監測計劃,確保監測數據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為環境治理工作順利實施夯實提供有利條件。在具體的監測工作實施階段,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以及思想觀念具有關鍵作用,只有及時轉變落后的工作思想和觀念,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同時將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環境監測工作的指導,才能為環境治理提供有利的條件,以促進友好型社會環境的發展。那么在具體的環境監測工作中,一定要及時更新工作理念,并且得到國家以及有關環保部門的大力支持,嚴格要求從業人員的操作行為,保證環境監測工作規范化、標準化,切實提高環境監測工作的實效性。

3.4積極引入現代化監測技術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3S技術在環境監測中備受關注和好評,作為全新的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以及GPS技術,使監測數據更加精準,顯著提高了數據監測效率,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在惡劣作業環境中更加突出其應用優勢,可以替代人工完成難度較大的環境監測工作。隨著環境工程的快速發展,對監測質量和技術要求大幅度提升,傳統的監測技術難以滿足當下環境監測需求,對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起到消極影響,對此,有必要引入先進的監測技術,不斷挖掘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的關聯性,借助先進監測技術優勢,規范監測技術的應用。在此基礎上,根據當前環境污染現狀采取正確、適宜的治理措施,治理技術的選擇上,充分考慮技術應用的生態性,加強污染源頭控制,比如,化工企業要轉變自身生產觀念,將無污染、綠色環保的生產理念融入其中,改善以往生產過程帶來的污染問題,積極運用綠色環保生產技術,有效緩解生產過程的環境問題,促進企業轉為綠色環保型。

3.5信息化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與治理相對來講工作量大而且工作內容繁雜,其技術發展能夠將監測對象從復雜變為簡單,大大提升了監測工作效率。而信息化環境監測的良好應用,能夠有效應對監測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通過構建環境信息數據庫以及信息共享平臺,為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依據支撐,這就應該加強信息化環境監測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制定規范化的環境監測與治理制度,對建設工作質量提升起到推動作用??茖W有效的環境監測結果可以作為環境治理的重要依據,所以說科學的環境監測是找出環境污染根源并且有效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由于不同區域的環境污染現狀以及含有的污染物類型、濃度等完全不同,要有針對性的采取污染解決方法,降低有害物質的濃度。通常,挑選污染物種危害性最大以及頻繁出現的污染物為監測對象,確保監測指標更加可靠。加強對各地污染情況的動態變化檢測,針對有針對性的采取污染處理措施,確保更加完整的評估環境質量,持續規范環境監測流程和操作行為,促進我國環境監測整體水平的提升(如圖2為環境監測信息化平臺的構建思路)。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工作的實質目標則是想要給人們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而環境監測是為治理工作提供數據指導的關鍵環節,給予環境治理工作數據支撐,那么應強化對環境監測階段的規范化管理,確保監測結果的精準性,從而獲得理想化的監測效果,與此同時,要求監測工作人員及管理者正確認知環境監測對環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保證監測工作規范有序的開展,從而將監測工作效益最大化,這樣才能帶給人們優質的生活環境,促進我國環保事業穩定和諧展。

參考文獻

[1]陳夢曉.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J].名城繪,2020(3):1.

[2]張強,孫文凱.環境監測對環境治理的積極作用探討[J].綠色環保建材,2019(2):2.

[3]劉世朋.環境監測對環境治理的促進作用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9.

[4]費招兵.生態環境監測對生態環境治理的促進性探討[J].科學大眾:科技創新,2020(3):1.

[5]其龍魯.論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探討分析[J].2019.

[6]張茜.環境監測實驗室的環境污染與預防對策[J].自然科學(文摘版),2020.

環境與環境保護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加劇了我國環境污染的趨勢。為了預防與治理環境污染,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起來。本文對環境監測與治理問題展開討論,分析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以為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長足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 發展; 問題; 對策; 分析

改革開放后,工業化的飛速發展造成廢水、廢氣、廢渣以及噪音、輻射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我國環境污染蔓延趨勢不斷加劇。近些年來,碳足跡為首的環境問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加之一些新的污染物特別是有機污染物危害的顯現,使環境監測與治理問題被提到重要日程上來。但是,在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要想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就需提出相應的對策。

1 現階段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存在的問題

1.1 監測結果難以對環境質量做出全面的反映

現行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同我國的實際環境狀況并不完全適應,主要表現為監測項目缺乏針對性和污染指標滯后嚴重。受人力、財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國環境監測的頻次普遍偏低,難以對實際環境質量及污染情況進行完整、準確的反映,在環境監測與治理方面,對企業排污行為的判定仍處于被動。當前我國對于大氣、水等污染要素實施例行監測,但卻對環境諸多要素中的有害物質并未做系統性的監測,缺乏對一定區域內環境質量的總體掌控。

1.2 環境監測和治理技術手段落后

當前,環境監測和治理技術中,對于污染物的采樣及分析缺乏系統性,對于污染物類型的不同而要采取不同的采樣和分析手段,缺乏統一的監測標準。在環境治理方面,同發達國家差距明顯,存在著明顯的滯后性,很多相關治理技術仍沿用最初的形式,技術更新不及時,在遇到新型污染物時,缺乏形之有效的監測與治理方案。

1.3 環境監測和治理技術缺乏應急措施

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發展至今,仍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應急監測體系,對于突發性的污染事故及其后續治理工作,現行標準同現場動態、快捷的緊張形勢并不適應,且分析成本較高、治理代價昂貴。當前我國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所配備的應急設備、儀器同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加之,我國地形復雜,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更有一些地區交通不便,從而進一步增加了突發環境污染事故下環境監測與治理的難度。

2 環境監測與質量技術實現長足發展的對策

在對我國當前環境污染狀況以及環境監測現狀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要明確今后環境監測工作的重點,要注意總結和汲取歷史教訓,虛心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尊重我國現實國情的基礎上,對我國的環境污染采取科學有效的監測與治理措施。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 實施科學的環境監測

實施科學的環境監測,才能使環境質量得以真實的反映,也才能對癥下藥,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制定合理的監測因子,依據不同污染物產生的有害物質濃度,選取出現頻度高、危害大的污染物作為監測對象,力求以特征性指標取代綜合性指標,使監測結果更科學、更真實;其次,強化連續、自動的監測形式,以準確、及時地對各種污染物的變化趨勢和動態狀況加以掌握;再次,重視毒理、生物學監測,使用毒理生物學來監測污染物對于人體的危害性及環境的污染,從而使有毒有害物質毒性能夠客觀的反映;最后,對監測數據進行有效的評價,當獲得了大量的可信環境監測數據之后,依據監測數據背景進行相關性研究,做出有預見性、綜合性的分析評價,并為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據。

比如水環境污染的治理中,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要吸取西方國家的教訓,決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但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對現實情況進行客觀科學的分析,要知道實現真正的統籌規劃,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出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付出長期的努力。建立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保護管理模式,實行水量水質統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環境監測網絡,實行動態監測、區域聯防。要以水資源優化配置為目標,加強流域和區域的水資源統一管理。當前,尤其要注意強化地表水與地下水統一管理,供水與需水統一管理,水量與水質統一管理。搞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保護,努力提高水資源的科學有效利用和保護水平。為了防治過度開采地下水資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各級水利部門要認真加強對地下水的監測和采補平衡分析,提出回灌規劃,充分利用洪水及間隙期多余的水量,采取各種補給入滲技術回灌地下水,爭取地下水早日恢復平衡,抑制地面沉降的發展。流域水環境監測網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的尖兵與耳目,應該優先建設,先行發展。對跨界河流與重大污染事故實行動態監測,定期向社會公布水環境信息。應加強省際邊界水體的監測,積極開展跨省的污染聯防。

2.2 明確環境監測與治理的標準化

要想充分發揮環境監測在環保工作規范化中的支柱作用,首先應充分的認識到環境監測的重要性,環境監測是環保部門進行管理的依據,是做好環保工作的基礎。隨著環境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在關注化學污染的同時,也開始注意到輻射等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這種危害的監測需要環境監測工作來實現,從而為環保工作規范化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依據。通過對現代環境監測、環境治理、采樣制樣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取其精華,對于存在缺陷的地方,積極進行改進。國家投入相應資金,完善環境監測與治理設備,縮小同發達國家間在環境監測、治理領域的差距,引用發達國家相應標準,作為標準的技術參照。

2.3 加強突發環境事故的監測與治理

首先,明確突發環境事故的監測與治理重點,快速確定突發環境事故的動態變化及具體處理措施。待處理結束之后,查明原因,總結相應事故處置經驗并分類建檔,構建環境事故應急體系并經常開展應急演練。其次,采用多種預警和應急手段,使用應急檢測車等儀器,采用標準的采樣與分析方法,配備經培訓合格的技術人員,從而提升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環境事故處理的科學性、規范性和預見性。最后,加強對自動化、便攜式檢測儀器設備的研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科技指導行動,才是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實現長足發展的必然出路。

3 總論

環境污染的愈演愈烈,使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承擔著更為重要的責任,但是基于其當前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我們要實施積極的應對措施,使其環境保護的作用得到應有的發揮,最終實現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繼.室內環境監測與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21:2-3.

[2]劉瓊玉.我國環境檢測與治理技術有關問題探討〔J〕.江漢大學學報.2009,4:34-35.

[3]汪水生.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監測與治理〔J〕.科技致富向導.2010,19:11-12.

收稿日期: 2011-06-28

作者簡介: 李素花(1969-),女,工程師,研究方向:環境監測.

環境與環境保護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環境承載力

一、什么是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生態旅游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áin)于1983年提出的。他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前往相對沒有被干擾或污染的自然區域,專門為了學習、贊美、欣賞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動植物與存在的文化表現(現在和過去)的旅游。”然而,由于生態環境不同,來自不同國度和研究背景的研究學者們都有不同的理解,對于生態旅游概念的界定也各成一家。但究竟什么是生態旅游,迄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且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定義。目前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有一些學者表示,生態旅游的核心是回歸大自然。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人不適應擁擠喧鬧、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城市生活,很多人對節奏緊張的城市生活感到壓抑和厭倦。他們利用余暇時間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到清新幽靜和賞心悅目的大自然中去旅游、休憩,使緊張疲勞的身心得到放松和調節就屬于生態旅游的范疇。

2、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生態旅游是對保護生態環境承擔義務和責任的旅游活動。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活動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旅游人數的不斷增長,很多旅游者又缺乏保護生態的自覺性,他們的旅游活動超出當地環境的承受范圍,已使許多寶貴的旅游資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問題也對社會發展造成很多不利影響。所以,在開展旅游的同時對資源進行保護勢在必行,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3、還有一些學者強調生態旅游應在保護的基礎上,旅游組織者和旅游者有義務為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而做出應有的貢獻。旅游是一個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能夠為旅游目的地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大大地提高了當地居民的就業率。從經濟角度講,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能帶動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物流、資金流等,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為當地居民帶來收益。

上述三種說法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是它們又是相互聯系的,綜合以上的說法,對生態旅游的概念可以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生態旅游是一種以生態為基礎的旅游,人們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大自然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旅游活動,通過這種旅游活動,可以使人們更加熱愛大自然和更自覺地保護大自然,在此基礎上,為旅游目的地創造經濟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

二、國內外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生態旅游正處于高速成長階段,其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其增長速度遠高于世界旅游業的平均速度。世界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歷史雖然很短,但它的潛力大,前景也不容小覷,許多國家也正著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在生態旅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西方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環境管理和治理技術方面。隨著國際生態旅游的發展,我國國家旅游局將1999年確定為生態旅游年,并且推出多項精品項目,涵蓋森林、草原、沙漠、湖泊、海洋等生態環境的各個方面。開展生態旅游在我國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有些旅游景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無視環境承載容量,放松旅游開發的環境保護和管理,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三、開展生態旅游中如何進行環境保護

從本質上講,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是相互聯系的,都是以促進環保為宗旨。但是,在開展生態旅游時的不當行為使開展生態旅游的初衷扭曲,它的正面利益無法完全獲得,因此,我們要把保護環境貫穿始終,避免對大自然和生態環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保護環境:

1、克服短期行為,確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生態旅游是要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是與保護自然環境相協調發展的旅游。在開展生態旅游的同時,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不能因為眼前的利益就對生態環境大肆開發。一般生態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要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加以利用,并在利用的過程中盡一切可能保護生態平衡。

2、增強游客環保意識,合理開發生態區域

首先,旅游組織者應承擔起引導旅游者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盡量選擇一些具備生態旅游條件的區域,避免那些環境承載力比較脆弱的地區。在開發生態區域前,相關的開發人員必須做好充分的調查研究,制訂出周密規劃,并在后期的實踐中根據具體條件不斷修正完善。崔鳳軍認為,旅游環境承載力是由空間承載量、環境承載量、心理承載量以及經濟承載量四部分組成。對于環境承載量的研究,目前的重點是在旅游地的規劃、開發以及管理實踐中應用,以此指導旅游地找到限制其旅游環境承載能力的影響因素。有條件者可組織一些有助于自然生態保護的公益活動,如參加修復自然的義務勞動(植林造林)。

3、加強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游客的生態意識

目前,我國的導游人員側重于對歷史文化的角度進行導游,即使是在導游資格考試中,也很少涉及生態學、生物學等學科知識,而且國內普遍出現導游內容缺乏科技含量的現象。因此,最緊要的是對導游提出新要求,要讓導游把宣傳生態保護當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宣傳教育的主體不僅包括導游,還有包括一些旅游從業人員、景區管理人員、飯店服務人員,最主要的是提高游客的生態保護意識。為此要充實旅游從業人員、導游人員的科技知識,并使他們成為生態保護的積極宣傳者。要做好旅游環境保護,最好是在旅游過程中加強生態學的科普教育,游客可以通過宣傳標語、環保知識小冊子、以及制定游客旅游行為規范等形式受到生態環境教育。

4、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我國現行的旅游政策存在很大問題,主要是缺乏統一的管理體制。目前風景區出現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的局面,各個部門之間很難實現合作?,F在生態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加強生態旅游與其他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就顯得越來越迫切,比如環保、林業、城建等部門,旅游部門應爭取這些部門的專業指導和工作配合,共同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以利于各自業務的順利開展。

5、完善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依靠旅游者自覺參與其中,更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對旅游規劃與開發進行規范。我國關于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尤其是關于生態旅游的更少。進一步抓緊生態旅游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政策和制度的建設,規范生態旅游開發行為刻不容緩。各旅游重點地區應積極探尋旅游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促進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進。

【參考文獻】

[1] Ceballos-Lascurá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 Mexico Journal, 1987,(2): 13-14.

[2] 田 里, 李常林. 生態旅游[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4.

[3] 吳玉蓉. 生態旅游,你準備好了嗎?[J]. 旅游, 1999(2): 33-35.

[4] 李 文, 等. 鳥的王國[J]. 旅游, 1999(2-6).

[5] 崔鳳軍. 論旅游環境承載力——持續旅游發展的判據之一[J]. 經濟地理, 1995,15(1):105-109.

【作者簡介】

陳亞云(1992—),女,江蘇淮安人,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用地價值研究。

上一篇:大學生保護環境論文下一篇:環境與經濟發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