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生學術科技論文范文

2023-03-07

大學生學術科技論文范文第1篇

《科技創新導報》期刊堅持以傳播科技理念、報道科技前沿、倡導科技創新、促進科技進步為辦刊宗旨。本刊現面向各單位科研管理人員、科技企業科研開發人員、高等院校師生、科研院所工作人員和關心高科技轉化的社會各界人士征集學術論文。

主要欄目:

工程技術、工業技術、高新技術、建筑科學、IT技術、電子商務、資源環境、財會審計、信息科學、學術論壇、教學研究、行業科技縱覽、創新與實踐、經營與管理、經濟綜述、圖書館管理論壇等。

稿件要求:

1、稿件應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論點明確、論據可靠、數據準確、邏輯嚴謹、文字通順。

2、計量單位以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為準;統計學符號須按國家標準《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規定書寫。

3、所有文章標題字符數在20字以內。

4、參考文獻按引用的先后順序列于文末。

6、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表格設計要合理,推薦使用三線表。

7、圖片要清晰,注明圖號。

投稿說明:

1、來稿一律使用Word排版且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以2700字左右為宜,并保證文章版權的獨立性,嚴禁抄襲,文責自負,請勿一稿多投,歡迎投稿。

2、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等網絡媒體,不愿通過網絡媒體發布者,請在來稿中注明。本刊認為不宜在網絡媒體發布的稿件,將不予發布。

3、本刊編輯部對來稿有修改權,不愿改動者請事先說明。自收稿之日起1個月內未收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

4、來稿請注明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址、郵編、聯系電話及電子信箱。

5、本刊發表周期為10天,出刊后5天內郵寄樣刊。

6、如有一稿多投、剽竊或抄襲行為者,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負責。

歡迎各院校師生、科研教育機構等單位的相關部門或個人幫助組織推薦稿件。本刊并面向社會各級招聘特約編委,詳情請登錄:www.chinakjcxdb.com

本刊長期與《科技資訊》、《中國科教創新導刊》和《中外醫療》期刊開展學術交流,優秀稿件我刊可推薦至以上刊物優先發表。

地址:北京市100021信箱94分箱郵編:100021電話:010-87382766

大學生學術科技論文范文第2篇

挑戰點燃希望,創業成就夢想

“挑戰點燃希望,創業成就夢想”的口號帶我們進入了學生科技氛圍中,一支訓練有序的旗手帶著各大高校的標志拉開了終審決賽的帷幕,全省有77所高校,40萬的大學生參與到挑戰杯活動中去,676支團隊進入省級賽,而今天的終省決賽的隊伍為36支,參賽人數也是歷屆之最,體現了各大高校對挑戰杯的重視

接著由團省委書記()致開幕詞,說明了我們廣東省對這個科技學術“挑戰杯”活動的重視,以及體現了我們現在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越來越強,對大學生給以了充分的肯定與支持,接下來來由承辦方廣東藥學院的黨委書記吳梅興致歡迎詞,對各位來賓的到來給予了熱烈歡迎。提到廣東藥學院近年來對挑戰杯的投入已取得一個很優異的成績,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給廣泛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發揮他們的才能。

國家的希望在于創新,創新的希望在于青年

在觀看我們廣東大學生科技學術節短片中,記者了解到,從2007年開始,我們廣東大力投入到學術科技氛圍中來,弘揚了我們嶺南一帶的先進文化,以及幫助到廣東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轉變,同時營造了一個科技盛宴,讓我們廣東的大學生更能展翅翱翔。國家的希望在于創新,創新的希望在于青年,我們最前沿的大學生敢為人先,勇于創新,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接下來由主辦單位代表團省委譚君鐵書記致辭,他說道我們大學生應該站在時代的最前沿,不斷地進步,不斷地創新,因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做到無愧于青春,無愧于大學,見證成長與奇跡。

接著一個“挑戰人”的挑戰宣言讓在場的所有人為之震撼,因為他們的熱情,因為他們的激情,因為他們的堅持,更因為他們的勇敢。

最后的在主持人的倒數時候,舞臺背景的火箭與舞臺左邊的飛碟,伴隨著巨響點火發射,象征著青年學生的科技夢想瞬間放飛升空,把全場的氣氛推向高潮。在啟動儀式的同時,全場觀眾共同放飛手中的紙飛機,滿載著青年學生心中絢麗的創業夢想,迎風飛向自由蔚藍的廣闊天空。

大學生學術科技論文范文第3篇

一、活動背景

對于剛剛邁入大學校園的11級新生來說,一切都是陌生的。而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上,大學與高中有著很多不同。讓他們了解更多關于大學生活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二、活動目的

為了讓11級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融入大學生活,了解更多關于專業等各方面而舉辦的此次活動。

三、活動簡介

我院將于在理工3號樓教室舉辦學術經驗交流會。本次交流會將邀請0

9、10級各專業中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學長,這些學長將在現場向大家傳授經驗。他們將會依次談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等方面,還將向10級同學介紹專業問題,并且會為現場的同學解疑答惑。

四、活動地點、時間及負責人

地點:工學院院理工3號樓

時間:晚7:00~~8:30

負責人:學習部

五、活動步驟

(一) 前期準備

1、完成前期準備(查詢關于本專業的知識)

2、活動開始前布置會場(用桌子圍成一個橢圓形,讓同學圍著桌子坐;布置黑板)

3、設定交流會流程

(二) 活動實施

1、開始由本專業學生講述一些他們通過查資料、上網了解到的本專業知識,與同學們享一下,大家踴躍發言。

2、在活動期間可以加入一些文藝節目或是游戲,來調動一下同學們的積極性(不要太多)。

3、由0

9、10的學哥、學姐講述一下他們通過學習了解的知識和一些自己在學習方面的經驗和技巧。還有就是說明一下那些知識比較繁瑣,需要認真、刻苦學習,以及一些好的學習方法,讓同學們借鑒一下。

4、由11級的同學們提問一些在查閱資料時,遇到的一些不懂得問題?;蚴翘釂栆恍┰谝院髮W習、生活方面的問題,學哥、學姐會給出相應的意見以供同學們參考。以便學好知識。

5、讓主持人總結會議,之后會議結束

注意事項:

1、與0

9、10級的學長聯系好,說明情況

2、向同學傳達清楚,讓他們準備好一些疑惑的問題

3、注意活動現場的秩序

六、預計影響

大學生學術科技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中物理 研究性學習 科技創新 小發明

進入到高中物理學習,對于日常我們經常見到的物理現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分析讓我們明白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事物的物理原理,使我們能夠更容易的掌握物理知識和概念,并能將這些知識進行關聯和研究。通過將自身所學的知識融入到創新發明,能夠讓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得到更好地應用,同時一些小發明也能夠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助力。

一、課堂上的變化

以前我對物理課堂的認知很簡單,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概念教學。老師在上面講述概念,我們被動的聽課。偶爾會做一些小型的試驗課程,讓我們了解物力概念的原理。但往往都是老師在上面演示,我們在下面觀看。實際動手的機會很少,這樣也造成了我們對老師所講的內容缺少了直觀的體驗和感受。和傳統的教條式講解來說,我認為這種演示型的講述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進入高中學習之后,在物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老師在講解時已經不再是轉述概念。我們不僅有了自主操作和進行物理實驗的機會,而且老師也給了我們更多的自主空間,讓我們依據課程的內容以及我們的需要、興趣和自己現有的能力進行知識的聚合和延伸,進而自發的組織學習活動[1]。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我感到自己的主動意識更加強烈了,同時也會自主結合所學知識和經驗來開展研究性的學習,結合物力知識來解決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教學課堂上的我們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而是憑借自己的興趣和主動意識來自發地進行探索及研究。這對于學習物理這門課程來說無疑像是愛麗絲夢游的體驗,因為在課堂上我們會有無數種設想,每一種設想都能夠讓我們獲得不同的結論,既驚奇又有趣。

二、老師的變化

高中物理教學課程中老師似乎不再以自己為主體,相反他們經常會給我們提一些問題或者是設計一些研究性的課題,然后不斷地引導我們去結合課本上的物理知識以及生活中的常識去思考、去發問、去驗證并得出相應的結論。這種課堂教學方式,讓我們成了一個個小小的探險家,而他所設計的內容就是我們要去達成的目的地。

三、學習研究

高中物理課程中有一些概念看起來很簡單但卻并不容易理解,我們以高一課程中的動量守恒定律為例。它的概念很簡單,但對于剛開始接觸高中物理知識的我們來說,這個概念字面意思我們都明白,但是卻無法掌握其實際的意義。

簡單的來說它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物體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下,其內部之間的動量是在相互交換的,無論其如何交換但是其總動量值恒定不變。

在這一段簡單的概念闡述中涉及了方向、外力以及系統組成。課堂學習中老師在講解時給我們舉了“光滑面兩球相撞”的案例[2]。讓我們能夠聯系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去了解動量恒定的概念。當然最簡單,也是大家都經歷過的就是吹氣球案例,當我們吹完一個氣球,然后不扎口將其放開,氣球就會滿屋子的亂飛,直到氣球內部的空氣全部跑光。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理解為不斷被拋射的是氣球內部的空氣分子,當這些分子從狹窄的氣噴口中噴出來時,其余的部分也會向相反的方向推進。實際上這一動量守恒原理也可以運用到火箭發射的過程中,甚至我們可以模擬火箭的發射制作一些相似的試驗課程。

在學習電磁知識的時候,我們了解到電磁波是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看不見和無法觸摸的物質。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電磁波概念以及其所具有的作用,我們開展了以下幾項研究性的學習

研究性學習一:為了更好地了解電磁波的存在和作用,我們想到了利用手機來發現電磁波以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通過將撥通的手機放置在收音機的周圍,我們能夠發現,當手機接近收音機時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雜音[3]。而造成這種雜音的原因就在于手機通信過程中存在的電磁波。在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電磁波所產生的干擾與手機和被干擾物體之間的距離和方向有關系。

研究性學習二:對于課堂中對電磁波能夠產生屏蔽效果的內容,如果只是讀課本概念就很難理解物質對電磁波的影響,所以我們想到使用金屬盒子來進行測試。我們找到了一個金屬材質的盒子,將手機放進盒子里并打開蓋子,使用另外一個手機進行呼叫,發現此時盒子中的手機能夠聯通。而當我們將飯盒的蓋子蓋上之后,再進行呼叫就會發現被呼叫手機已經提示無法接通。通過試驗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金屬物質對電磁波會產生一定的屏蔽效果。當然除了金屬之外,能夠對電磁波產生干擾的物質還有哪些?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進行分析和探究的。

既然電磁波能夠受到金屬等的干擾,那么我們可以借助電磁波的特點制作屏蔽電磁信號的一些小發明。利用電磁波的傳導屬性和其所受的干擾物質制作出抗干擾模型。利用對電磁波知識概念的了解,使電磁波能夠更好地為我們服務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它。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并沒有因電磁波這種抽象復雜的概念而感到學習的困難,反而是在不斷的探究和學習過程中不斷地了解它的存在,它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4]。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物理知識似乎不再是一門非常難的課程,反而它在不斷地引導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將那些原本復雜的物理知識變得更容易理解了,而且我們也在過程中逐漸學會如何更好地應用這些知識,甚至開始結合自己的觀點去進行創造和發明。

四、結束語

高中物理探究性學習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讓我們感受到物理課程不再是復雜難懂的抽象感念。相反,課堂中我們在研究學習時將一個個抽象的內容變成了能看得見的物理現象。同時利用這些學習的內容進行創新讓我們覺得更加有意義和有動力。

參考文獻

[1]殷欣.高中通用技術課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評價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 (21):252-253.

[2]華山英.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物理教學創新改革探析[J]信息記錄材料,2018 (11):132-133.

[3]王永剛.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課程整合[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04):13 7-138.

[4]張寬.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途徑分析[J]科技風,2017(23):48.

大學生學術科技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陜北;科技扶貧;產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文獻標識碼:A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he Anti-poverty in North Shaanxi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WANG Jun,GAO Xiang

(Divi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Key words:North Shaanxi;anti-poverty;industry;Northwest A&F University

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是我國扶貧工作長期的艱巨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和國家在全國范圍內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198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幫助貧困地區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通知》。1994年國務院專門制定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把解決“老、少、邊”貧困地區人口溫飽問題,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安邦富民、穩定社會、促進民族團結的戰略任務予以高度重視。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扶貧開發的戰略部署,1989年開始,國家確定把陜北老區作為科技扶貧點,按照科技部和陜西省的安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參與了這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迄今已歷時17年。

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北科技扶貧的實踐

17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始終將陜北科技扶貧放在重要的地位長抓不懈,通過以科技支撐農業產業,以產業帶動陜北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方式, 為陜北貧困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據統計,陜北延安、榆林20個國定貧困縣,1993年共有貧困人口141萬人。截止2003年,20個國定貧困縣中已有15個越過溫飽線,貧困人口減至17.4萬人。榆林市人均純收入由1989年的342元增加到2003年的1 438元,延安市人均純收入由1989年的320元增加到2003年的1 707元。[1]陜北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和農民收入水平有了顯著改善,勞動者科技素質普遍提高。

(一)明確扶貧思路,選準產業

陜北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農業基礎差,生產技術落后,沒有主導產業,群眾生活十分困苦。針對這種實際,如何找到科技扶貧的突破口,改變貧困群眾靠天、靠政府吃飯,無心脫貧的老思想,增強貧困人口戰勝貧困的信心,是一項急待解決的問題。為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人員通過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積極出謀劃策,以制定產業規劃為重點,參與到扶貧開發的總體設計中,提出了選擇投資少、見效快、利于環境保護,收益面廣的產業,這些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同時,以產業為橋梁,圍繞產業開發進行技術指導、開展技術培訓,研究解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幫助陜北貧困農民脫貧致富,促進了陜北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989-1993年為初創時期,主要圍繞烤煙、蘋果、羊、馬鈴薯等產業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技術。1994-2000年為扶貧攻堅時期,省科技廳會同科技部扶貧團確定在陜北黃河沿岸土石山區實施“百萬畝紅棗基地建設”,在陜北白于山區實施“百萬畝杏基地建設”,在無定河、延河流域土石山坡實施“50萬畝酥梨基地建設”,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川地、臺塬地帶,大力發展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即“棗、杏、梨、菜”四大產業。2001年至今為拓展階段,主要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重點,開展實施高效設施畜牧業、農業優果、資源生態型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能力培訓工程等五大科技扶貧示范工程。[2]實踐證明,這些扶貧措施緊密結合陜北的實際,產業帶動效益明顯。

(二)強化科技服務,壯大產業

為使扶貧工作盡快取得實效,學校制定了“以科技興產業、以產業促增收”的工作思路,每年按照每個產業配備3-5名實踐經驗豐富的科技人員進村入戶,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重點加強科技培訓、技術指導、產業示范等工作。以“棗、杏、梨、菜”四大產業為例,科技人員先后示范推廣了與四大產業相關的實用技術20多項,培訓咨詢農民40多萬人次,培養了近2 000名專業技術人才,建立示范樣板2 600多公頃。經過科技人員的辛勤工作,“棗、杏、梨、菜”四大產業現已成為陜北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1.紅棗產業??萍既藛T針對貧困地區紅棗生產中存在的管理粗放、病蟲危害嚴重的實際,以推廣棗樹肥水管理、修剪、病蟲防治3項技術為主,手把手向棗農傳授技術,使棗農學得懂,用得上。先后建立棗綜合豐產示范園1 600多公頃,促進紅棗單產由1993年的2 400公斤/公頃,提高到2004年的3 150公斤/公頃。陜北紅棗面積由1993年的4萬公頃發展到2004年的10萬多公頃,產量也由2 000萬公斤提高到1.2億公斤。[2]同時為保證紅棗的產業化經營不斷持續的發展,科技人員還研究出了陜北鮮棗貯藏保鮮技術和相關的加工技術,并在生產中得到了推廣應用,已建成巨鷹、北特等5個深加工企業,63個初加工企業,230多個季節性加工點,年加工轉化能力1 300萬公斤。

2.杏產業。杏樹抗旱、耐瘠薄、適應性強、經濟價值高, 在干旱少雨的白于山區發展杏樹,特別是仁用杏,能夠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并增加群眾收入??萍既藛T在陜北8縣(區)開展試驗研究,探索出了“浸種秋播、切腹枝接、低位嫁接”等適宜于陜北干旱寒冷氣候特點的壯苗繁育技術和一整套抗旱防寒配套栽植技術,總結出了操作簡便、易于掌握的杏樹豐產管理技術措施。通過采用“建立試驗示范點、發展科技示范戶、辦技術講座、現場指導、科技趕集、放錄像、印發技術資料、上門服務、科技咨詢”等多種形式,在陜北試驗示范和大面積推廣仁用杏良種和豐產配套技術。先后向陜北引進龍王帽、一窩蜂等仁用杏良種12個,建良種采穗圃80公頃,推廣良種杏苗繁育技術2 200公頃,建成高標準示范園1.09萬公頃,輻射帶動陜北發展杏規模達到2004年的10.5萬公頃。[2,3]

3.酥梨產業。陜北沿黃河一帶是的酥梨生產的氣候優越區,但由于長期以來,群眾只栽不管,管理技術落后等原因造成了酥梨產量、質量不高,效益低下??萍既藛T深入到酥梨產區,開展培訓咨詢,示范推廣陜北地區酥梨育苗、建園、整形、早果、優質系列栽培技術,使陜北酥梨基地建設中達到了4年結果、5年豐產、畝產值4 000元的良好效果。建立優質梨示范園330多公頃,輻射帶動梨樹面積已發展到2004年的3.3萬多公頃,其中優質酥梨已發展到2萬多公頃。[2]同時,科技人員還根據生產實際,開發了梨果的套袋技術、實用貯藏保鮮技術等配套技術,提高了酥梨產業的質量和效益。

4.蔬菜產業。陜北光照資源豐富,發展日光溫室大棚條件優越,經過充分地分析與論證,科技人員首先選擇在安塞縣進行示范,輻射帶動陜北其他縣的發展。經過10多年的發展,大棚蔬菜迅速輻射到陜北25個縣市,大棚數量由1993年的24棚達到2005年的1.4萬公頃[4],已經成為當地群眾的重要收入來源。在實踐中,科技人員組裝集成大棚蔬菜的高效種植技術,先后推廣了“黃瓜嫁接換根栽培技術”、“棚菜立體種植技術”“番茄、辣椒秋延后栽培技術”、“CO2施肥技術”、“茄子嫁接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解決了陜北日光溫室蔬菜瓜果因連作而導致病蟲害嚴重及品質低劣等技術問題,使大棚菜的產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明顯增加。

二、關于陜北扶貧中農業科技支撐的思考

(一)發展產業是陜北科技扶貧的基礎

貧困地區面貌改善的前提條件不僅在于政府和社會各方面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調動貧困地區人口自我扶貧的主動性,增強他們自身的“造血能力”。如果沒有具體的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扶貧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貧困地區面貌的改變就會在階段性的脫貧和返貧之間徘徊,這一點已經是各方面扶貧的共識。只有通過產業將社會各方的幫助與貧困人口強烈的脫貧愿望相結合,扶貧才能夠深入,效果才會持久和顯著。在陜北科技扶貧的實踐中,正是找準了適合陜北貧困地區自然和生產條件的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使貧困群眾得到了實惠,看到了脫貧的希望,他們脫貧致富的熱情得以點燃和爆發,促使貧困地區的經濟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穩步改善。

(二)科技在陜北扶貧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陜北扶貧中,以“棗、杏、梨、菜”為代表的相關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重要推動作用。貧困人口本身的生產基礎就非常薄弱,一點小小的失敗,都會使這些生產者灰心喪氣,甚至停滯不前,正是由于成熟可靠的科技成果在四大產業中的普及,才使貧困群眾的生產有信心,背后有依靠。通過科技扶貧人員的努力,先進的科技成果應用于生產實際,迅速提高了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生產水平,產量和效益均大幅度的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明顯改善??萍即龠M產業發展的同時,各種人才的培養使貧困地區增強了自身的“造血機能”,進一步推動了貧困地區科技教育的發展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使廣大干部群眾在學科技的實踐中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體驗到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從而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普遍把依靠科技變為自覺行動,使產業扶貧與智力扶貧得到有效的結合,幫助貧困地區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發展之路,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和科技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

(三)科教單位的技術優勢在扶貧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科技扶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就科學技術的應用來說,一個產業的農業技術涉及到栽培、植保、加工等多個學科,同時也涉及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個方面的技術服務,正是由于這種要求,才使得科技扶貧中的技術要求更加全面和成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陜北科技扶貧中,充分動員和組裝多學科的技術成果,從產業的規劃與發展,技術的組裝配套,扶貧技術人員選擇與培訓等多方面,針對各個產業,組織多學科的人員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將產業發展中方方面面的技術問題充分進行研究,使科技在扶貧中的應用有針對性,成果先進,覆蓋面寬,充分發揮了多學科的技術優勢,保證了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先后有40多名科技人員參與了科技扶貧工作,有30多項科技項目在扶貧點實施,其中紅棗豐產栽培及其配套技術、酥梨豐產栽培及其配套技術獲得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陜北日光溫室蔬菜基地建設獲得陜西省農業技術成果推廣二等獎。

三、關于科技扶貧的建議

(一)廣泛吸收高等院校參與,推進科技扶貧與教學、科研相結合

扶貧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政治和社會事業,也是高等院校義不容辭的義務。在扶貧中,應當重視和發揮高等院校的技術和人才優勢,以多種形式鼓勵和扶持高等院校參與扶貧工作。同時,應該正確看待扶貧任務與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中心任務的關系,扶貧興農工作只有和這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實踐表明,扶貧項目、扶貧措施只有和教學、科研結合緊密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過在貧困縣設立產學研示范基地、培訓貧困人口、轉化科技成果、研究貧困地區經濟開發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等,既能夠為農民提供科技技術服務、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又能培養科技人員和部分參與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科研的針對性,兩者相得益彰。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技扶貧不僅加快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步伐,也促進了高校的產學研緊密結合。

(二)構建以高校為依托的扶貧技術推廣模式

科技扶貧的核心是以最快的速度將科學技術在貧困地區傳播,并被很好地接受和使用。但是由于貧困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比較落后,地方農技推廣服務網絡的功能受各種原因的限制,不能夠有效的運作,亟待建立高效運作的扶貧技術推廣模式。在十多年的陜北科技扶貧實踐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出了一條以大學為技術依托,以政府為推動,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的科技扶貧技術推廣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科技扶貧的實踐中要在穩定、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同時,充分調動科教單位和科技工作者參與扶貧技術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建立專業人員、地方農技部門、農民技術員、企業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構建扶貧技術推廣體系,使項目、技術順利地進村入戶,使科學技術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三)建立與貧困地區需求相匹配的扶貧技術支撐體系

在以往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活動中,政府往往處于主導的地位,在人、財、物的資源配置方面起著主要的分配和組織作用,這也為調動全社會的資源開展扶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在我國經濟處于轉型發展階段的今天,貧困農村既有科技供給能力的不足,為多樣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扶貧組織形式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我國農村在科技扶貧方面的成功探索與實踐,派生出了新型的政府和農戶關系,也促使政府不斷地調整自身職能以適應宏觀環境的變化。[5]因此,急需改變簡單強調將科技以政府渠道送到農民手中的扶貧思維模式,建立多層面和充分考慮貧困人口技術需求的“自下而上”和“橫向聯合”的農業科技支撐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特征有: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具有良好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支撐,科技服務充分考慮貧困人口科技需求,是以提高綜合科學文化素質為核心的綜合性的技術服務,科技扶貧組織形式適合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既有以政府為主導的各類專家大院、示范基地、高科技示范園區等,又擁有貧困農村專業技術合作和經濟合作組織,各個層次和不同形式的科技服務組織以技術服務為紐帶,信息共享,協調發展,覆蓋貧困人口不同層次的技術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哲浩.陜北:十五年科技扶貧譜新篇——訪陜西省副省長朱靜芝[N].科技日報,2004-09-23(4).

[2] 唐俊昌.陜北老區十五年科技扶貧匯報[R].陜北老區科技扶貧工作總結交流會,2004-09-27.

[3] 楊途熙,魏安智,杜保國,等.陜北仁用杏基地建設存在問題及建議[J].陜西林業科技,2005 (1):59-62.

[4] 黨永華,吳金娥.陜北黃土高原區日光溫室蔬菜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2006(6):269-272.

[5] 劉冬梅,石踐.對我國農村科技扶貧組織形式轉變的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05(1):115-119.

上一篇:小學生學習指導論文下一篇:中職課堂教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