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益創業范文

2023-09-15

公益創業范文第1篇

公益創業又稱社會創業是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的一種全新創業理念與創業模式, 也實施追求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并重的創業活動, 兼顧社會性和企業性, 將實現社會價值和企業化運營結合在一起, 在兒童保育、殘障就業、社區發展等領域積極開展社會創新, 公益創業不僅涵蓋了非營利性機構的創業活動和營利性機構踐行社會責任的活動, 成為政府和市場的矯正力量, 它以和平方式達到了以往通過暴力和流血也未能實現的社會目標。公益創業的興起是創業領域最重要成果之一, 贏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對解決社會問題, 打破國家“福利僵局”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并將對21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繼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公益創業的開啟是創業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也是未來創業研究的重要領域。

20世紀80年代以來, 發達國家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出現“市場失靈”, 而人們對非營利組織提供的社會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由于非營利組織資源十分有限, 無法滿足社會需求, 只有借用商業化操作和市場化運作手段來提高自身的效率, 更好地提供公益服務 (Reis, 1999) 。隨著經濟的發展, 社會問題不斷產生, 社會財富不斷向少數私營組織集中, 社會迫切需要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及更主動地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事實上, 企業面對市場日趨飽和, 競爭日益激烈局面, 僅僅依靠對市場需求的滿足已經難以確保企業的生存, 不可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企業往往會采取超出市場本身的方法來提升自身競爭能力, 一些具有社會責任及戰略目光的企業家為實現投資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回報, 參與公益事業, 打破了商業和公益事業之間的界限, 牽涉到大量傳統意義上不被視作企業利益相關者的社會主體, 在企業利益相關者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 企業的影響力由產業市場向社會整體的擴散, 這種全新的, 以實現整個社會的創新和福利增長為目標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觀念、方法和范式 (Dees, 1999) , 引起了實踐者、政策制定者、媒體和學者的普遍注意 (Dees, 1998;Thompson, 2002;Alvord, 2004) 。美國學者比爾·德雷頓 (Bill Drayton) 首次提出公益創業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一詞, 并以實際行動實現自己的公益創業, 他在1980年成立了名為阿蘇迦 (Ashoka: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 的全球性非營利組織, 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公益創業, 專門物色和培養公益創業人才, 向公益創業者提供種子基金, 幫助他們開展公益創業, 主要涉及社會公正、社區發展、環境保護以及滿足弱勢群體如少數民族、婦女、老人、殘疾人和孩子的需求等領域。由于比爾·德雷頓對社會變革做出的巨大貢獻, 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評為2005年度“美國最杰出的領袖”。

孟加拉國經濟學家和銀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創建格拉明銀行, 雖然格拉明銀行是營利性組織, 卻以扶貧為目的, 以商業運作的方法和管理模式盈利, 不分等級, 關愛和信任窮人, 幫助他們識別創業機會并獲得小額貸款, 戰勝貧困。目前格拉明銀行已擁有2226個分支機構, 650萬客戶, 每年發放貸款的規模超過8億美元還款率高達98.89%資產質量良好遠遠高于世界上公認的風險控制最好的其它商業銀行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最成功的“窮人銀行”該銀行的“微型貸款”幫助無數窮人實現了脫貧的愿望, 為此, 穆罕默德·尤努斯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2006) , 頒獎辭寫道“持久的和平, 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擺脫貧困的方法后才成為可能。”

公益創業評價標準:社會性、創新性與創業性

盡管各國公益創業的背景、活動的范圍廣泛及形式多種多樣具有差異, 但其主要目標卻一致:追求社會目的, 盈利主要投資于組織本身或社會, 而不是為了替股東或所有者謀取最大利益 (Leadbeater, 1997;Bornstein, 1998) , 其核心理念都強調了公益創業具有社會性、創新性及創業性等基本特性, 強調以社會價值為導向, 通過商業運作的方式使創業精神服務于社會領域。

公益創業充滿著智慧和遠謀, 使被救助者得到了一種人格的尊嚴和力量。因此, 公益創業的評估指標體系與標準和商業創業的評價存在差異, 體現在公益創業者的社會使命感、公益創業的服務內容、質量、數量、效率、運行指標、社會效益、被救助者受益者滿意度等等。

公益創業者都是基于強烈的社會使命感、責任驅使開啟了公益創業。他們善于識別社會變革中出現的問題, 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創造社會價值。具有改變環境的強烈欲望, 并且熱衷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對不確定性和風險具有超凡的忍耐力。他們都關注愿景和機會, 也同樣有動員別人幫助自己把愿景變為現實的能力。相信環境可以改變人。用尊重和信任幫助人們改變命運。與商業創業者相比, 公益創業者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力量, 更大的勇氣、更明睿的智慧、更新的創意和商業模式, 用實干的精神去幫助他人, 尤其是幫助社會弱勢群體, 公益創業者對事物極其敏感, 有極高的領悟力。這種敏銳既使他從自身體驗中捕捉到事業發展方向, 又使他強烈感受了事業帶來的滿足感。勇于創新, 勇于承擔責任, 公益創業者被稱為醫治社會頑疾的時代英雄。

公益創業兼顧公共利益, 挑戰、質疑和重新思考管理和經濟各個領域的有關概念和假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還創造了公益和社會價值, 公益創業的價值在于對公益資本的整合利用, 以創業和創新的精神去發現和開發那些未得到滿足的社會公眾的需求。公益創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 解決社會問題; (2) 提高組織運行效率; (3) 構建主動型福利機制; (4) 增加就業機會和產出; (5) 創造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是一個健全社會必不可少的無形資產。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社會的支持, 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都無法有效運行。因此, 公益創業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創造社會資本, 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重視社會參與的重要性;重視鼓勵企業參與非營利性活動的程度, 建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系。

每種商業都有自己的鏈條, 必須做到和利益相關者共同存在才有生存的空間。公益創業同樣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持續的資金來源和高端人才的引進。公益創業的資金大都來源于捐助者, 也稱資助者, 與資助人保持良好的溝通, 及時報告項目進展程度、效果如何、受益人反饋等。只有專業化的工作才能獲得資助人的認可, 進而獲得持續的資金來源。最重要做到財務透明, 讓資助人知道錢是怎么花出去的。作為公益創業者, 美好的愿望只是開始, 要長久地做下去, 必須對整個行業有深入了解, 包括資助人的需求, 運作者的專業能力, 受助人的需求, 同時對自己的理想和優勢有清楚的判斷, 理性對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公益創業成功的關鍵

非營利組織是美國公益創業的主要形式。這是因為, 一種公益創業的組織形式必須要植根于其所在的社會環境, 與公眾的支持、政治法律體系和經濟制度密切配合, 而這種結合不是朝夕之功可以建立起來的。

公益創業成功的關鍵取決于公益創業者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公益創業是公益創業者和環境之間持續互動的過程。社會環境極大地影響公益創業者的積極性、公益創業的領域、公益創業所能采取的組織形式以及公益創業的成功率。

學者Sharir和Lerner (2006) 對33個社會事業進行了探索性研究, 通過引入新創社會事業的發展歷程模型, 詳細考察了公益創業者個人、環境、企業組織、非營利組織以及新創社會事業的創立過程。這個模型清晰地勾勒了公益創業的八個關鍵成功因素: (1) 公益創業者的社會網絡; (2) 獻身公益創業的精神; (3) 資本積累基礎; (4) 公眾接受創業理念的程度; (5) 創業團隊的構成, 包括志愿者和雇員的比例; (6) 與公共部門和非營利部門的長期合作關系; (7) 經得起市場考驗的服務能力; (8) 公益創業者的管理經驗。其中, 公益創業者的社會網絡和獻身公益創業的精神是公益創業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從相關研究中可以歸納出公益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具體體現在公益創業者和社會網絡兩個方面 (鄔愛其、焦豪, 2008) 。

公益創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良好的管理。創業和管理是非營利組織取得成功和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兩個必備條件。如果沒有良好管理的支持, 公益創業是做不長久長不大的。做好事也要精益求精, 非營利組織不僅需要管理, 而且必須以最好的方式來管理。在美國, 公益創業依靠的是有效的董事會和職業化的管理者。

非營利組織的成長階段與企業的生命周期有很多相似之處。在事業初創時期, 創業者往往一力承擔所有任務。隨著組織的成長, 許多非營利組織都建立了董事會制的治理機構, 實現了職業化管理。目前, 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杜克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的頂級商學院都紛紛開設“公益創業”課程, 傳授公益創業知識。哈佛大學從2004年9月開始招收第一批公益創業博士生, 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公益創業表現出了極大的研究興趣。英國三分之一的青年投入公益創業活動和社會組織之中。

我國也有少數高校開始探討大學生公益創業教學與研究, 但是大學生公益創業還處于啟蒙階段。2014年由團中央、恒源祥集團公司、KAB大學生創業推廣辦聯合舉辦的“青年恒好”公益創業行動開啟了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的序幕, 掀起了公益創業活動的浪潮, 來至全國100多所高校, 300多個創業項目, 經過3個多月的評選, 20項優秀公益創業收到資助, 涌現出一批優秀大學生公益創業者, 給大學生公益創業樹立了學習榜樣。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自強社的愛心超市堅持了4年, 一批一批的學子加入, 感動了許多學生和老師, 南湖人才也堅持了4年, I share創業幫扶平臺, 抹茶姑娘、稻草人法律援助、一珉教育等都已成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榜樣。

公益創業范文第2篇

公益創業又稱社會創業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是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一種全新創業模式。公益創業強調社會價值的同時又兼顧經濟效益, 以保證組織的可持續運作和發展。其核心理念與當今世界主流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及當前中國和諧社會發展戰略高度統一。公益創業特別關注未被解決的社會問題及政府無法顧及或尚未關注的領域, 對于因“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形成的危機起到了重要的化解作用[1]。

大學生公益創業將公益創業的主體定位為大學生。大學生公益創業不僅將大學生創業活動擴展到公益領域, 借助規模龐大、充滿社會熱情的大學生的力量解決諸如階層沖突、社會養老、兒童失學和青年就業等一些緊迫和棘手的現實社會問題, 而且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化能力、公民責任意識及擴大大學生就業的選擇范圍, 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目前, 我國的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及項目已悄然發展, 方興未艾。如廈門大學的“大學生實習聯盟”, 北京大學資源管理學院的高校“百老匯”團隊與校外團隊合作演出等公益創業項目順利開展, 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然而, 由于我國的大學生公益創業尚處起步階段, 國內大眾對公益創業缺乏理性認知, 公益創業缺乏廣泛的社會支持, 大學生難以從企業、社會、政府得到有力扶持。目前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也基本處于自發、散發階段。制度的不完善、資金的缺乏、政策法規的不完善、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內部與外部治理機制的不健全等問題, 常常直接導致項目的夭折,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面臨嚴峻的挑戰[3]。

基于上述背景, 筆者分析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治理的現狀和面臨的困境, 并借鑒國內外的相關經驗, 試圖構建以大學生、高校、社會企業、政府為基點的“四位一體”的多方協同治理模式, 為促進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及公益創業活動的發展提供參考。

二、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治理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 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呈現的特點

相比一些發達國家, 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雖然發展較晚, 但從2009年開始, 政府、非營利組織等各方力量開始推動公益創業的發展, 大學生公益創業日漸受到高校、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成為慈善創新的一股新力量[3]。

大學生是一個充滿熱情的社會群體, 公益創業的理念引入到我國, 即得到了大學生群體的廣泛共鳴。大學生們對公益創業抱著很大的熱情, 同時由于公益創業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協調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社會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 因而大學生公益創業擁有大量的具有公益人格的支持者。以賽扶 (Enactus) 為例, 賽扶是一個全球性的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體的商業實踐社團, “賽扶中國”已經邁入了在中國運營項目的第11個年頭。賽扶在全國各地的高校都有合作關系, 截至2013年, 賽扶項目在全國已有208所合作高校, 大量熱心公益創業的大學生參與到賽扶組織的公益創業活動當中[4]。當前, 我國的大學生公益創業呈現出三個特點:

1. 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內容多樣化。

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的范圍日趨廣泛, 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地高校、企業和社會組織也為大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與平臺, 聯合開展各類公益創業大賽。參賽項目范圍在經濟類、醫療類、環境類、教育培訓類等各領域都有涉及。如賽扶開展項目覆蓋市場經濟、醫療健康、環境保護、文化藝術傳承、農業發展、青少年教育、扶貧助困和商業道德等各領域。多樣化的趨勢一方面豐富了公益創業的內容, 表明了公益創業活動在社會經濟生活各個領域的活躍程度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 但另一方面也為公益創業活動的組織管理帶來挑戰。

2. 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地區分布集中化。

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的分布呈現地區集中化的趨勢, 優秀的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大多出自北京、上海、廣東等沿海東部地區, 這些區域幾乎都是經濟發達、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的地區, 而陜西、廣西、甘肅等一些內陸地區則很少有優秀的公益項目。公益創業項目的地區集中化表明公益創業活動與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呈正相關,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公益創業活動的參與度越高, 也越容易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

3. 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組織形式項目化。

由于大學生群體具有流動性強、階段性目標強的特點, 大學生難以長期專注于特定領域的公益創業活動, 因此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多以項目化的組織形式開展。相關調研表明, 學生投身公益創業活動往往集中在大學二年級至大學三年級階段。盡管很多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本身具有很好的前景, 但公益創業組織很難長期穩定地存在并在某一特定領域持續發展, 如在創業的過程中, 有些學生因考研、就業等現實問題而中途退出,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往往因為人員的變動或解散而消亡, 從而使得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及其公益創業活動無法持續。如何完善大學公益創業組織的治理, 實現公益創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治理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快速發展, 但由于公益創業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 大學生公益創業存在政府與社會認知缺失、法律與政策滯后、組織內部與外部治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從而學生公益創業陷入公信度不夠、社會支持不足、組織管理失靈、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等多重困境。

1. 法律與政策的缺失。

當前, 我國關于公益組織管理的一些法律政策主要是針對傳統意義上的非營利組織。雖然我國陸續制定了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管理條例, 但在公益創業這一新領域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體制。隨著社會的發展, 我國現行的有關公益的政策與法律已無法跟上全球化及網絡時代公益事業發展的步伐。首先, 我國現有的法律沒有解決公益創業組織的法律地位問題, 如壹基金屬于私募基金, 多數中國非營利組織 (NPO) 都與壹基金一樣沒有一張“合法”的身份證, 也無法像公募基金會可以向公眾募集資金。同時, 我國對非營利組織實行雙重管理, 雙重管理體制的這一弊端, 不僅限制了公民結社自由的權利, 也使公益創業組織減少了民間性和活動的自主性。其次, 公益創業組織的法律責任不明確, 使得公益創業在起步和發展的過程中規避法律責任, 且得不到有效的社會監督, 導致公益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偏離航向”。公益創業組織內部管理的有關法規、制度也不健全, 對組織的稅收、人員的工資、保險福利待遇等方面均缺乏系統完善的法律規定。此外, 政府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的政策目標定位不夠明確, 扶持力度不夠, 導致措施落實不夠到位, 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的進一步發展[5]。

2. 利益相關方治理的缺失。

除組織自身外,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涉及政府、企業組織、高校、創業項目的直接受益者、社會公眾等廣泛的利益相關方。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應該對社會中與該組織利益相關的群體負責, 同時也必須得到利益相關方的認同和支持, 并接受利益相關方的評價和監督, 才能保證組織的健康發展。依據公司治理的基本原理, 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納入組織的治理框架中來, 組織可以積極回應廣泛的社會利益, 協調和解決不同利益相關者間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 從而制定更準確的組織目標和相關政策措施[6]。目前, 我國的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由于其項目化運作的短期性特點, 在運作過程中利益相關方較少參與其治理過程, 利益相關方治理的缺失不利于創業組織準確及時回應社會需求, 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獲取更大的社會支持, 也弱化了利益相關方的評價和監督功能。

3. 缺乏有效的組織內部管理模式。

公益創業組織要生存和發展, 必須努力建立一種科學運作的管理模式。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往往缺乏有效的內部組織結構, 缺乏有效的職權分配與制約機制。目前, 項目化的運作方式使得絕大多數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內部并沒有獨立運行的決策部門、執行部門與監督部門, 容易造成組織失靈, 最終導致背離組織目標與使命。公益創業組織對外公開信息極少, 組織內部也沒有內部監察部門, 無法起到監督作用。除此之外, 組織缺乏在用人制度、內部激勵、績效評價等方面的規章制度, 影響了組織在高校中吸引優秀、有能力的大學生, 缺少有效的績效評估體系, 也導致無法及時發現內部管理的漏洞。

綜上, 一方面我國的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蓬勃發展, 并呈現出內容多樣化、區域分布集中化、組織形式項目化的特點;另一方面公信度不夠、社會支持不足、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這既有大學生社會創業活動發起人對公益創業的宗旨與使命不清晰, 對公益創業組織的性質、特點和運作方式認識不到位的原因;也與外部社會環境、監督機制、利益相關者協同機制不完善有關。但最本質的原因在于,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缺乏有效的內部及外部治理模式。

三、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治理模式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 我國的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事實上基本處于一種“無治理”的狀態, 已經阻礙了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因此,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治理模式已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的特性分析

建立有效的治理模式的前提是把握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的本質屬性及特征, 使得治理結構與其特征屬性相契合。公益創業核心理念是通過商業手段創新性地解決社會問題, 因此強調“雙重價值”即同時強調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社會創業組織的本質特征。其中社會價值是公益創業的終極目標, 而商業價值則是必要的“工具性手段”, 是為了保證組織的可持續運作和發展。也有學者認為“公益性”、“市場導向性”、“創新性”是公益創業組織三大特點, 在“雙重價值”之外, 更加強調公益創業組織的創新性特征[1]。

“社會價值”強調公益創業活動的公益性特征, 公益創業組織不能以營利為最終目標, 由此具有了非營利組織的基本特性。有關非營利組織的法律政策, 非營利組織治理的相關理論與具體措施因此也同樣適用于公益創業組織, 公益創業組織治理的基本架構理論上也應與非營利組織治理結構總體上有較大的一致性。

“商業價值”強調公益創業的商業性特征, 公益性社會創業組織需要以商業化運作方式, 獲取更多的資源, 而不像一般意義上的非營利組織只是“消耗資源”, 以此保證組織的可持續發展。事實上, 商業化的運作將有助于緩解傳統非營利組織在政府直接資助有限、社會期望上升雙重壓力下, 僅僅依靠傳統運營模式和發展策略已經無法確保非營利組織的功能發揮和健康發展的困境。而商業化運作方式客觀上要求建立公司化的治理結構, 追求組織運行高效率。

“創新性”強調通過創新性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由于社會議題的廣泛性、多樣性和復雜性, 任何單一的模式、方法或手段都難以適應, 因此社會創業組織的治理結構中也必須考慮組織的柔性和適應性問題。一般認為, 項目化組織形式作為社會創業組織的“局部”治理結構仍然是必要的[3]。

此外,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作為一種特定類型, 具有區別于一般公益創業組織的一些特點。首先,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缺乏相對獨立性,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一般依托于高校, 不具有自身的法人獨立性, 其治理結構的設計也必然要嵌入到高校的整體治理框架當中;其次, 大學生公益創業的人員具有較大流動性, 治理結構設計也必須考慮這一因素, 在組織架構相對穩定的同時, 使得組織的發展、項目的持續盡量減少由于人員流動與變動產生的不利影響。

(二)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治理模式設計

基于上述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基本特性的分析, 結合當前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按照明確組織目標和使命、提升利益相關者的協同治理、完善制度設計思路, 筆者提出了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治理模式設計的基本框架, 探索構建以大學生、政府、社會企業和高校為基點的“四位一體”的協同治理模式。

1. 組織的外部治理。

政府、高校、社會企業是組織外部治理中三個特殊的利益相關方。完善組織的外部治理機制的核心在于充分發揮利益相關者對組織的支持和監督作用。

(1) 政府:政策制定者。政府應切實發揮政策制定者的職能, 加大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扶植力度和政策支持。首先政府應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性質、職權和地位進行明確界定, 規范準入的條件和機制, 明確其身份屬性。同時, 需要制定推進大學生進行公益創業的相關政策, 放寬準入的限制, 減少審批的手續, 倡導高校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其次要制定有關公益創業減免稅方面的法規政策。目前我國尚缺乏一套系統、可行的對公益創業組織的稅收政策。再次, 應出臺有關大學生公益創業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法規政策。政府應將分散的政策資源統一規劃利用, 可采取適當的政策傾斜, 邀請專家和學者為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提供業務和技能培訓;在提供公共服務為主的公益領域, 允許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獲得與其他商業企業平等的競爭機會, 參與項目的招投標, 增強其競爭力。制定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法規是治理模式運行的基礎。

(2) 高校:平臺構建者與教育提供者。由于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不具有法人資格, 缺乏相對獨立性, 同時大學生流動性強, 自身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約, 使得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不可能獨立于高校之外自主發展。因此, 高校必須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功能, 整合資源, 為大學生社會創業組織提供相應的孵化平臺與管理平臺, 并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 對大學生公益創業進行引導和管控, 保證公益創業領域及項目的相對穩定性, 促進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的持續發展。高校應建立專門的大學生公益創業管理機構, 對各個公益創業組織進行統合的管理, 也可以對特定的項目派出專門的指導教師, 具體指導和管理項目的運作。高校應積極聯合企業搭建公益創業的孵化基地, 為大學生的公益創業提供有力的支持。將志愿公益活動作為大學生公益創業的主要實踐活動形式, 在高校和社會企業的資助下, 通過建立公益創業集群、培育公益組織、孵化公益項目等措施推進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的健康發展[7]。

高校的另一個重要職能是提供公益創業教育, 高校應該把公益創業教育作為自身新的使命。高校不但要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持, 還得完善培養和激勵機制, 將公益創業項目納入實踐課程體系建設中, 并對參與項目的師生進行考核, 增設公益創業課程模塊應成為高校創業教育的一種探索[8]。公益創業教育在這一治理模式中起到基礎保障作用, 為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提供后續動力。

(3) 社會企業:聯盟合作者。社會企業是構成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外部環境治理的另一主體, 社會企業應該積極與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合作, 將其優質資源和經驗與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共享, 以幫助它們高效益、高效率和負責地完成社會使命。我國公益創業之所以舉步維艱很大程度上在于企業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不強, 企業的公益創業自主性不高。目前, 只有少數企業如Google、零點、聯想為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實踐提供支持。社會企業可以間接地調動大學生公益創業熱情, 提供其專業創業培訓和社會實踐的機會, 也可以資助校內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優秀項目, 對其進行孵化和培育。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與企業合作:一是要與企業建立信任。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和企業合作, 必須理解企業的部門規章制度與原則, 保守企業的核心信息機密。二是合作必須得到企業高層領導的支持。合作的行動和計劃要上升到企業最高領導層面, 才能保證合作順利推進, 并取得理想的效果。三是要保持合作雙方的獨立性。只有雙方保持了各自的獨立性, 增加對公眾的透明度, 合作才能取得成效。

(4) 第三方評估機構:外部監督者。由于公益創業組織的商業化運作, 必然涉及經濟評估業績的成本、效益問題;同時公益創業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 其經營活動產生的利潤應全部用于公益及維持組織運作和發展, 由此必然會產生對其經營業績情況、資金使用情況的評價和監管問題;再則公益創業組織的社會服務水平也需要進行評價和監督, 但公益創業組織的服務產出屬于非市場產出, 缺乏提高效率的競爭機制, 組織內部也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股東, 多數組織內部成員作為“志愿者”, 實際為組織虛擬代理人身份, 沒有建立利潤導向機制, 這必將影響其對組織監督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 必須進一步加強組織外部的有效監督力量, 建立科學、客觀、合理的第三方評估體制, 實現對組織的經營業績、資金使用、服務過程與服務成效進行全方位的跟蹤。由于社會上缺乏針對社會創業組織的第三方評估機構, 公益創業組織在外部治理結構的設計中應考慮組建包括公益活動受益者、高校、社會企業、志愿者等利益相關方, 及部分非利益相關方共同組成的相對獨立的評價機構。

2. 組織的內部治理。

(1) 構建組織內部治理框架。沒有健全的組織內部框架, 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組織運行。再完整的組織外部環境支撐也彌補不了組織內部的缺陷, 完善的內部組織結構框架是整個治理模式運行的前提。大學生公益創業內部組織治理模式的設計, 必須考慮組織的“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重屬性, 按照提升管理者認知、理清組織使命、完善治理架構制度設計的思路, 使組織內部治理結構與公司目標相匹配, 構建決策部門、執行部門以及監管部門及相應的運行機制。

決策部門具有重大事項決策的獨立性??梢詤⒄展局卫斫涷炓肓死硎轮贫? 鑒于公益創業組織的非營利屬性, 不宜設立董事會, 理事會可以替代公司中的董事會發揮集體決策的職能。理事會成員由社會創業者及聘請的利益相關者和資源擁有者共同組成, 還可以考慮有一定比例的“利益不相關者”來擔任組織的獨立理事, 讓其獨立于組織內部管理層, 以避免“內部人控制”, 從而在制度上保證理事會的廉潔和高效。理事會對組織的發展方向、公益創業項目的確定等重大事項負責。

執行部門負責組織具體的運作管理及項目的執行。商業化的運作方式要求組織具有公益服務營銷、收益與成本核算等基本職能, 而服務社會的目標要求組織必須提升其服務的水平和能力, 這兩方面的要求都應該在組織的部門設立和職能劃分中體現。在實際中, 執行部門的設立和職能劃分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在有些公益項目中, 商業運作和公益服務的目標對象是一致的, 但在另一些項目中, 商業運作和公益服務的目標對象可能是分離的。組織應針對不同的業務性質, 相應地設定其業務部門及職能。

監管部門承擔監管及信息公開的職責??梢詤⒄展局卫斫涷炓氡O事制度, 監管部門有權向決策部門提出疑問和質疑。強化監督部門的地位與功能, 有利于保障其部門的獨立監管性, 使監管更有效果。同時監管部門應負責對組織的經營業績、財務情況和服務業績的對外公開, 確保組織非營利的公益屬性, 提升組織的公信力。

鑒于大學生群體流動性強, 管理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尚有較大欠缺的特點, 以及公益創業項目多樣化、分散化的特點, 針對每一個創業項目設立完善的組織結構顯然行不通。高??梢园l揮其特有的優勢, 整合同類項目, 引導并協助創建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 并適當介入公益創業組織的內部治理, 特別是在決策職能和監管職能中充分發揮高校的作用, 在高校內部形成若干個集中于幾個特定的公益創業領域, 具有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 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提供內部支持。大學生群體可以更多地以項目化的組織方式參與學校的公益創業組織的活動, 這樣就可以將穩定的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架構與流動性的、項目化的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有機結合。

(2) 完善組織內部管理制度。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的運作需要內部管理制度的保障:一是內部控制制度, 包括權責利的分配與安排等方面, 確保組織的目標和各項任務得以落實和完成;二是公益創業組織成員的激勵制度, 公益創業非營利的目標決定了組織不可能給予管理者及志愿者豐厚的物質利益回報, 但可以在適當的收益補償和提升大學生自身的成就感、滿足感及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和職業生涯發展前景等方面尋求平衡;三是績效考核與評價制度,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的雙重目標決定了其業績評價要綜合商業創業組織績效評價和公益組織績效評價的指標, 既要評價其創造商業價值的能力, 也要評價其公益服務的能力, 因此其指標體系可能包含組織的財務可持續性、社會支持、社區與環境貢獻等多重維度[9]。相應地, 其內部對各個部門、各個項目及成員的績效評價與考核也必須強化這一導向性, 使得組織內部各部門協調一致, 從而共同促進組織持續發展。

當然, 以大學生、高校、社會企業、政府為基點的“四位一體”、多方協同的治理模式運行需要一定條件。首先, 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保障。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公益創業組織的地位、職能、作用和組織形式, 限制公益創業組織個人經濟收益、組織支出。其次, 要提高民眾和企業的公益創業意識, 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積極的社會輿論會使公眾對公益創業有更好的認知和認同, 消除公眾對公益創業的懷疑與抵制, 從而提升公益創業的社會支持并促進其發展[10]。最后, 高校加強公益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依托于高校, 對高校創業教育人才的引進、培養、留用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公益創業教育師資力量缺乏、遠遠不能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應加強公益創業師資的引進與培養, 并為其提供公益創業教育實踐所需的資源保障, 創造良好的公益創業教育及實踐環境。

參考文獻

[1]杜銀偉.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 2011.

[2]羅占松.基于就業視角下的大學生公益創業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 2011.

[3]何建.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 2009.

[4]葉先寶, 林加揚.公益創業扶貧:理念、困境和發展思路[J].長春大學學報, 2012 (22) .

[5]杜世宇.我國非營利組織治理結構研究[D].山西:山西財經大學, 2011.

[6]馬洪波.初創期社工機構治理結構的瑕疵及其完善——以深圳部分社工機構為例[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01) .

[7]翁細金, 夏春雨.高校校園創業文化建設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10 (01) .

[8]夏人青, 羅志敏.基于創業教育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新走向[J].中國高教研究, 2011 (12) .

[9]Neck Heidi M, Greene Patricia G.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Known Worlds and New Frontier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49 (01) .

公益創業范文第3篇

一、公益創業和商業創業的區別

(一)創業目的不同

對于一個公益創業者來說,創業目的直接影響創業者如何認知和評估機會。公益創業者的創業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實現社會價值,創造利潤是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已,而不是目的本身。與商業創業者相比,創造多少社會價值是衡量一個公益創業者成功的主要標準[1]。而對于商業創業者而言,贏利是目的,否則會被市場所淘汰。例如,公益創業者雇傭弱勢群體或者銷售與創業目的相關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說,像商業創業一樣捐贈,做慈善等執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行為。公益創業的利潤不是分配給股東,而是被再投入公益創業目的中。在商業創業當中,社會財富是經濟財富的副產品。

(二)創業機會的不同

公益創業機會和商業創業機會從理論上來講并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在實踐方面來說,兩者存在著差異。市場失靈為商業創業和公益創業提供不同的創業機會,商業創業注重當下社會的新需要,而公益創業常常通過創新方法聚焦有效的社會服務。在商業創業中,需要的是總市場規模足夠大或者能夠不斷增加產業結構。而在公益創業中,社會需要比市場規模重要的多。因此,公益創業的機會相對于商業創業更廣,公益創業的資源不僅可以自己創造還可以通過社會捐贈方式獲得。

(三)創業者的特質不同

公益創業者首先應具有創業者共同的特性即創新力強、風險承受力強、資源整合能力強等等,除此之外,公益創業者比商業創業者更應具有仁慈與善良心、愛心與熱心以及更為重要的無私奉獻社會的良好品德和改造社會的強烈意愿和事業心。

二、社會認同和自我效能

在公益創業和創新過程中,教育是一種催化劑,可以引導和提高學生改變世界的意愿,幫助他們認同社會企業家群體和堅定他們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信念。本文借鑒社會認同理論[2]和自我效能理論[3]來為公益創業和創新教育提供一個理論上的合理解釋。

(一)社會認同理論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人們的社會歸屬感來源于一定社會范疇中的社會身份(例如,組織,民族,宗教,運動隊等)。社會范疇通過界定種類的特征來影響對自我和行為的界定,形成自我定義。自我分類理論[4]拓展了人們形成社會身份的過程,解釋了個體如何逐步淡化自我概念,把自己的身份同化到一個“圈內人”的標準。一個人的社會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種共同的命運,共同承擔未來的成功和失敗[5]。因此,用一種認同的方法進行公益創業和創新教育,促進了公益創業群體作為社會范疇而存在,通過界定公益創業群體,培養學生發展成為公益創業者的愿景。

(二)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理論認為“人們對自身能力的信心可以調動積極性,認知資源,追溯行為的成因以獲得對生活中事件的掌控”[6]。個體具有較高的公益創業自我效能感,即個人有能力并且具有積極促進社會變化的信念更有可能參與,堅持和執行為創造社會價值做出的各種努力。因此,著眼于發展自我效能感,特別是在公益創業領域,是培養社會企業家的一個重要戰略。伍德和班杜拉(1989)[7]提出了三種途徑,我們認為這三種途徑體現了自我效能對公益創業教育的影響:(1)掌握經驗,即在過去的表現中獲得的個人成功;(2)建模,即通過觀察他人進行替代性學習;(3)社會說服,即現實的鼓勵。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技術和方法,除了幫助學生識別公益創業者,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發展公益創業自我效能。因此,學生們將更有可能真正表現出公益創業者的行為。

三、美國公益創業教育的教學策略

在美國的公益創業教育中,教育者專注于“界定社會范疇”、“識別典型的成員和特點”、“鼓勵積極參與”這三個主要步驟以幫助學生發展公益創業者的身份,同樣,“替代性學習”,“社會勸說”,“掌握經驗”這三種途徑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公益創業自我效能。以下將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方面展開討論:

(一)課堂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如閱讀、討論、案例和講座也可以有效地被用于公益創業教育中。閱讀和講座非常適合用來打基礎,讓他們了解怎么樣的人是公益創業者?他們都為社會貢獻了什么?幫助學生認同公益創業。閱讀、討論和講座可以幫助學生模擬公益創業者的有效戰略和工具發展其他公益項目,提升自我效能感。此外,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研究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公益創業者的情境案例來幫助學生更加客觀地看待公益創業。

美國高校公益創業課程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社會問題,經濟模式,貧困抗爭策略和其他理論方法。首先,采用的課程材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了解本地和全球社會所面臨的挑戰,幫助學生識別他們能夠并且愿意做出積極貢獻的地方。第二,各種經濟模型被引入公益創業的課程教學中,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等,為學生看待社會問題提供更加廣闊的視角。第三,對各種扶貧戰略的利弊進行討論,包括小額信貸,微型特許經營,外援和社會企業的創建。最后,引入各種各樣的其他的理論方法和工具,如行動研究,正向偏差,欣賞式探詢等。

課后作業也能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公益創業群體,如閱讀知名公益創業者的故事,對公益創業者進行采訪,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是什么讓這些人成為公益創業者?他們喜歡什么?他們是如何成為變革的推動者?是什么使他們成功?

(二)實踐教學

除了課堂教學,美國公益創業教育最常規的途徑還是鼓勵老師將群體公益創業項目納入到他們的教學中去。團隊創業項目給了學生積極參與公益創業的機會并獲得相關經驗,有助于鞏固他們的社會認同和自我效能。美國高校的學生可以以多種方式參與公益創業項目,包括:

1. 危機應對項目

如為一次自然災害提供援助,學生通過發展和使用他們的技能掌握了經驗,并見證了他們的努力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學生學會進行研究,找出社會需求,開發潛在的解決方案。他們積極動員并獲取資源(例如,志愿者,金錢,實物捐贈),積累經驗。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努力對社會的影響,所以學生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更大的信心(即,自我效能感)。

2. 由老師發起的公益創業項目

老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他們發起的公益創業項目,像社會企業家一樣分析貧困地區社會發展的需求并提供好的解決方案。當學生們參與微型企業的培訓和小額信貸計劃時,他們近距離地了解公益創業群體。同樣,通過對社會企業家和非政府組織管理人員進行訪談,學生能夠學習經驗,并模仿提出策略。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努力開始奏效,他們的公益創業的自我效能感同樣會增加。

3. 學生自發的公益創業項目

學生自發創立一個社會企業,在創業過程中,學生像社會企業家一樣積極調查當地小部分人群的需求,定義特殊的需求,并提出解決方案(比如商業培訓,引導,和提供貸款)。當他們參與實施方案時,他們開始將自己視為社會企業家:如制作培訓素材,實施培訓課程,招募志愿者。從掌握經驗的角度來看,公益創業項目幫助學生發展了更強的自我效能感。

4. 與非政府組織或現有的社會企業合作的項目

通過跟這些機構共事,與它們的創建者和董事會見面,給了學生間接地從他人那里學習公益創業者經驗的機會。與此同時,學生作為公益創業者積極參與,幫助機構用新的方式整合資源以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同時通過參與掌握了經驗。

四、對中國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啟示

美國公益創業教育為中國高校的公益創業教育提供了啟示,具體歸納如下:

(一)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替代性學習

在公益創業教育的課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也不可或缺,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積累起對公益創業者的認知,為實踐教學打下基礎。所以中國高校公益創業也不可摒棄了這些在商科教育中被廣泛使用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使用任何與公益創業相關的素材,并決定采用什么方法來培養學生成為公益創業者。

(二)通過實踐公益創業項目掌握經驗

如果說替代性學習為公益創業教育打下了基礎,那么學生身體力行地進行公益創業項目的實踐則提供的了寶貴的經驗積累。研究證明,個體在挑戰任務時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經歷中所形成的的自我效能感與其他形式影響模式相比,能夠產生更加強、更普遍性的效能信念[7]。團隊實踐項目給了學生積極參與公益創業的機會并獲得經驗,有助于鞏固他們的社會認同和自我效能。如前所述的團隊公益創業項目讓學生作為公益創業范疇中的一份子,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活動,并有效實踐技能。

(三)以校園文化為載體進行社會說服

公益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也受到外界環境、言語鼓勵和行為認可等因素的影響。公益創業者從外部環境中獲得支持相當于得到正向反饋,這種正向反饋能使創業者堅定信心。所以,良好的公益創業環境將有利于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對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強校園主流媒體對公益創業的宣傳工作,介紹和普及公益創業理念,宣傳公益創業典型、公益創業政策;舉辦公益創業大賽、公益創業講座;培養公益創業團隊,提供良好的公益創業環境,包括資金支持、社會網絡的引入和追蹤報道,營造濃厚的公益創業氛圍。

參考文獻

[1]Zhao,H.,Seibert,S.E.,&Hills,G.E.(2005).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0:1265-1272

[2]Hogg,M.A.,&Terry,D.J.(2000).Social identity and self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contex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5:121-140

[3]Bandura,A.(1997).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

[4]Tajfel,H.,&Turner,J.C.(1979).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In Austin and Worchel,(Eds.)[J].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33-47.Monterey,CA:Brooks/Cole

[5]Brower,H.H.(201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A pedagogical framework and case example in a third world context[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10:58-76

[6]Wilson,F.,Kickul,J.,&Marlino,D.(2013).Gender,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and entrepreneurial career intentions:Implications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31:387-406

公益創業范文第4篇

李婷是新疆吐魯番人, 經營一家小服裝店, 操心多賺錢少, 生活壓力讓她倍感疲憊。

一次路過報刊亭, 看見《現代營銷》雜志, 那篇半公益廣告 (牌) 的報道引起她極大興趣, 細細閱讀后, 她自語道:“這項目不錯, 初期不用投資, 只要找到贊助商就有錢可賺, 很多商家為擴大市場千方百計做宣傳, 應該有潛力。”

李婷的情況比較特殊:沒有電腦、不會上網, 不懂設計, 沒有任何行業知識, 對項目一竅不通, 經濟條件有限, 除了學費, 連來回路費都湊不起來。怎么辦?她只好函授學習 (通過電話和短信指導的方式) , 推廣人王經理承諾:函授學不會, 再來免費面授, 確保學會。

3月17日, 李婷正式運作。她首先尋找主辦合作方, 這種宣傳模式, 幫助政府部門克服了資金不足難題, 不用政府投入一分錢, 就達到了宣傳社會公共知識, 促進社會和諧進步之目的, 套用王經理傳授的技巧, 李婷很快把第一個難題解決了。

有了上方“寶劍”, 李婷開始找合作贊助商家。王老師告訴她:先把當地商家信息匯總, 甄別篩選, 按照國企 (包括壟斷行業) 、集體、民營、個體等分門別類, 不同行業、不同老板, 有不同的溝通技巧, 談話時把握要點, 不要急躁。調查顯示:人們對做半公益廣告的商家普遍有好感, 半公益廣告 (牌) 以貼近百姓、關心百姓, 提高全民素質為目的, 在傳遞商家信息的同時又將商家支持公益事業的良好形象長久、深刻地植入百姓心中, 有很大的長期、長效、可信賴性。這種廣告模式受眾面廣, 目標精準, 零距離接觸消費者, 視覺沖擊力強, 重復閱讀率高, 移除性小, 成本低廉, 具有電視、報紙等傳媒所不具有的獨特優勢。

李婷先與幾個國企聯系, 沒想到雙方一拍即合, 有80%的合作意向。正當暗自高興時, 情況突然有變!對方告訴李婷:“我們沒看到樣板, 心里感覺不踏實, 宣傳計劃先放一放, 我們不是不想做, 要是看到樣板就有說服力了。”李婷懵了!沒有做過, 我哪有什么樣板啊?她向王經理緊急求助!老師給出建議:把大客戶放一放, 暫時不去管他, 集中精力, 從小客戶身上尋找突破口!李婷天天匯報業務進展, 老師及時給予指導, 半月后, 10家客戶與她合作, 經過跟蹤洽談, 原先猶豫不決的那家大客戶也簽了合同。按照協議, 客戶先交納一定數額的押金, 拿到這筆錢后, 李婷馬上買材料、找設計、選區域, 最后張掛上墻……

第一期完畢, 李婷算了算收入:共11個客戶, 毛收入:2500元×2+3000元×6個+6000元×2個+20000元=5.5萬元, 總投資1.2萬, 純利4.3萬。在王老師督促下, 李婷已著手第二期半公益廣告 (牌) 的運作, 她說有信心半年賺15-20萬元。

學習費用:A級, 398-598元 (學整個項目30%) ;B級3980-5980元 (整個項目) ;C級6980元-8980 (整個項目) +外延項目

地址:山東濰坊安丘市濰安路南段

公益創業范文第5篇

“公益創業”, 又叫社會創業, 是指采用創新的方法解決社會主要問題, 采用傳統的商業手段創造社會價值而非個人價值[1]。公益創業是一種高層次的創業活動, 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商業創業, 其強調的是創業時兼顧社會公眾利益及社會價值 (而不僅僅是個人價值) 。開展公益創業教育, 就是圍繞公益創業的理念, 進行公益創業所需要的意識、精神、知識、能力及相應公益創業實踐活動的教育。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將社會責任感和公共利益的基因注入大學生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講, 公益創業教育能極大地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利益觀, 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問題, 關心弱勢群體, 增強社會責任感。

將公益創業教育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需求以及社會的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既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途徑, 又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而且能夠將公益創業教育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要準確把握和理解高校公益創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意義, 首先就要弄清楚公益創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作用的具體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指教育者根據思想品德發展的需要及其形成、發展的規律和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 通過教育者的組織、啟發、引導和受教育者的認識、體驗、踐行相結合, 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 培養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能力, 從而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實踐過程[2]。

綜上, 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指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者根據公益創業的特征、意義和要求, 通過教育者的組織、啟發、引導和受教育者的認識、體驗、踐行相結合, 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 培養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能力, 從而使受教育者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的教育實踐過程。

二、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特征

1. 突出的社會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 在施加教育影響的過程中, 存在著諸多的聯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 高校學生也不再是單純的生活在封閉的象牙塔中, 而是隨時感受著現實社會的沖擊, 與其回避這種現實的沖擊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如采取正確的方式去直面社會的變化,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公益創業活動在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社會領域均有所體現, 通過公益創業的體驗, 學生能夠對各種社會問題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公益創業的核心是社會使命——實現社會價值, 推動社會進步, 高校的公益創業教育追求的不是商業上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履行并傳承社會責任感[3], 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有”新人的培育目標。

2. 突出的內化性

內化是人對外部事物通過認知轉化為內部思維的過程。思想政治素質的內化就是個人真正接受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規范, 并將其納入自己的態度體系, 變為自己意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成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為的內在力量的過程[4]。社會創業者肩負社會責任, 以創造社會價值為使命,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約束能力, 他們將創造社會價值作為自我實現的途徑, 在不存在任何利益驅動的情況下, 將高效創造社會價值作為自我驅動的重要來源, 將承擔社會責任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規范。

3. 突出的實踐性

公益創業指個人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 在非營利領域援用商務領域的專業作風, 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效果, 在爭取慈善資金的競爭中獨樹一幟, 將公益事業辦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有競爭力的實體[5]。公益創業過程就是將社會理想轉化為現實的實踐過程, 在高校中開展公益創業教育能夠促使大學生將社會要求轉化為內在動機, 引導他們通過實踐取得正面的經驗和積極的體驗, 避免獲得反面的經驗和消極的體驗, 以進一步理解教育要求的正確性、合理性。在親身實踐的基礎上向大學生傳授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 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 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環[6]。

4. 突出的動態性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 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運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6](294)。影響人的思想素質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還是動態的社會關系。公益創業獲取必要的資源以保持項目服務性和連續性的能力取決于創業者的社會網絡, 即建立的與其他志愿和公共部門組織的關系, 這就決定了公益創業教育必須包括教學、研究和實踐等環節, 以形成一個開放、互動的網絡, 使之被社會廣泛認同和信賴[7](80)。高校教師與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國家共同成為公益創業教育的主體, 大學生在接受公益創業教育的同時, 在這樣一個動態的社會體系中, 與各種主體形成一種積極的互動, 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環節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環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相互關聯的若干環節, 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所必須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環節為確定教育目標和制定教育計劃、選擇教育機制、指導實踐者踐行社會要求、總結檢查四個環節。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同樣要具備這四個基本環節。

1. 確定教育目標和制定教育計劃

公益創業教育就是以公益創業為導向, 對大學生進行公益創業所需要的意識、精神、知識、能力及其相應公益創業實踐活動的教育和培養。完整的公益創業教育組織體系是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產學研”三位一體相結合的體系。從本質意義上講, 高校公益創業教育就是公益導向性創業教育。公益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公益心與創業能力。其中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專業知識學習、創業教育的內容為基礎[3]。另外增加由公益創業的特殊性而需要突出的教學內容, 其中要特別突出公益創業者特質、公益創業組織形式、公益創業精神及公益創業的主要特點等方面。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應為社會多元化服務, 為促進社會整體就業創業觀念的轉變服務, 應強調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心理品質、創業能力及創業精神。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要增強可操作性及實用性, 由宏觀走向細化[7](80)。

2. 選擇教育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教育機制主要有集體教育、典型教育、教師示范和自我教育[8](103)。公益創業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要組建一支分工明確、配合緊密的創業團隊, 創業團隊的優劣基本能夠決定創業成功與否。公益創業團隊成員以解決某一社會問題為共同目標, 形成一種奮發向上的心理氛圍, 團隊成員之間相互激勵, 逐步建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尤努斯、彼爾·德雷頓、李嘉誠等公益創業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在大學生中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他們的事例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的重要方式。公益創業教育的教育者不僅包括高校教師也包括成功創業的企業家等, 他們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學生的思想, 這也為從事公益創業教育的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中, 自我教育正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 接受公益創業教育的大學生們通過公益創業教育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逐步建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意識, 自覺形成較高的思想認識水平。當然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在選擇教育機制時, 不應是某一機制的單純選擇, 而是上述各種機制的綜合應用, 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共同作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3. 指導受教育者踐行社會要求

公益創業首要特點是公益性, 它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為了盈利。公益創業者是指有志于創辦一切有益于人類和社會事業的“偉大夢想者”“勇敢的探索者”“堅定的實踐者”、更重要的是“慷慨的捐獻者”[7]。公益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公益心與創業能力, 激發大學生自覺培養公益創業精神的內在意識, 積極引導他們成為一名合格的公益創業者。公益創業教育的目標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能夠指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 繼承和發揚人類社會文明成果, 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突出貢獻。

4. 總結檢查

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總結檢查階段是最為困難卻又必須進行的一環。公益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影響是隱性的、間接的, 其發揮影響的效果體現是長期的, 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進行評估時主要以隱性效果、間接效果和遠期效果為主, 唯有如此, 才能對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做出全面的客觀的評估。從總體上講,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可以分為階段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兩類。目前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開展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 對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做總結性評估尚為時過早。從目前開展公益創業教育的高?,F狀來看, 公益創業教育在傳播公益創業理念、培養學生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意識、促進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帶動和促進作用, 是一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四、研究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重要意義

1. 能夠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脫離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 在方式、方法上比較強調灌輸, 普遍采取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中心進行集中式教育的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將自己的工作理解為要“管住”學生, 理解為通過外部強制作用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這種教育理念嚴重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開展效果。高校公益創業教育包含教學、科研、實踐體系, 可以使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身在社會中的作用以及與他人、社會的關系, 并以自己的積極行動影響社會、改善現實世界, 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 形成較高的道德水平, 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

2. 有利于拓寬公益創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

我們不應籠統地談高校公益創業教育, 在進行公益創業的戰略決策、團隊管理、創業融資等實際操作流程的教育的同時, 還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心理品質、創業能力、創業精神及社會公益意識的教育, 這些恰恰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研究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能夠充分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 實現高校公益創業教育培養有社會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大學生的目標, 能夠進一步拓寬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

3. 有利于找到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

教育的有效結合點, 為探索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尋找有效途徑

正確認識和把握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理論, 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研究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能夠找到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結合點, 為探索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尋找有效的途徑, 為進一步確定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針、原則、途徑和方法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五、研究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需要注意的問題

1. 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研究的基本規律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是“適應超越規律”, 即教育者的教育活動既要適應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基礎和發展需求, 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礎, 體現社會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規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規律包括雙向互動律、內化外化律、協調控制律[8](114)。要充分發揮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必須按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規律進行研究, 高校在公益創業教育的內容設置上既要體現公益創業的最新理論, 又要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育者的選擇上既要有高校教師又要有社會企業家;在課程設置上既要有理論體系又要有實踐操作;在教學方式上既要有教師教授又要有學生參與;在教學效果上既要體現創業理論的掌握又要注重思想教育的效果。

2. 要正確認識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肩負的思想政治教育責任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益心是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目標之一,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毫無疑問, 公益創業教育承擔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責任,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公益創業教育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效果屬于隱性效果、間接效果和遠期效果, 我們要實事求是地評價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要做到既不否定也不夸大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摘要: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研究是開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的有效方式, 具有突出的社會性、內化性、實踐性、動態性, 其基本環節包括確定教育目標和制定教育計劃、選擇教育機制、指導實踐者踐行社會要求、總結檢查四個環節。研究這一過程能夠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拓寬公益創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研究過程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研究的基本規律, 要正確認識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肩負的思想政治教育責任。

關鍵詞:公益創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社會價值,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嚴中華.社會創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3.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10.

[3]葛建新, 周衛中, 霍佳園.社會創業與中國高校的創業教育[J].創新與創業教育, 2010 (1) :41-45.

[4]魯杰, 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4:273.

[5]胡馨.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 (公益創業) [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06 (2) :23-27.

[6]張耀燦, 鄭永廷, 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7]唐亞陽.公益創業學概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創業股下一篇:創業政策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