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總結范文

2023-09-23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總結范文第1篇

摘 要: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不僅僅關系到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還影響著海洋環境的保護和海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本文通過對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的分析和介紹,對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提供理論經驗。

關鍵詞:海洋 環境監測 問題 對策

1 引言

我國作為海洋大國,擁有18000km的陸地海岸線和超過1.4萬km的島嶼海岸線。如此遼闊的海域為我國提供了寶貴的海洋資源。我國海域條件優越,為沿海城市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使沿海地區成長為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熱點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認識到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以海洋強國為目標。綜合利用開發海洋資源,以海洋經濟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但前提是了解海洋環境的特點與規律。海洋環境監測就是一種有效研究海洋環境的重要方法,在改善海洋環境和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方面有著廣泛的運用。換句話說,海洋環境監測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海洋資源利用的能力和海洋環境保護水平。

2 我國海洋監測工作面對的嚴峻環境形勢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近海環境質量卻嚴重下降。

2.1 污染源增加

海洋環境污染主要是通過入??谖廴?、海上開采建設、海水養殖污染等等。污染源控制工作對海洋環境的改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環境污染嚴重制約了我國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災難性后果。長期的監測、評估和研究調查顯示我國的海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前景不容樂觀。

2.2 海洋生態環境惡化

國家海洋局早在21世紀初,著手進行了全面的海洋生態系統勘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海洋生物產卵育幼海域破壞嚴重。被大量的養殖、旅游、排污區域占有,此外濕地資源也破壞嚴重。海洋生態體系失衡,生物棲息地面積大幅萎縮,傳統海洋經濟資源匱乏,海水養殖品質下降。

調查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沿海地區圍海造地總面積接近70萬hm2,濕地面積萎縮近50%,紅樹林面積下降近73%,此外海洋開采導致我國沿?;謴湍芰χ饾u降低,水體質量急劇下降,傳統海洋生物棲息地不復存在,海洋生態環境遭到顯著破壞。

我國突出的海洋環境問題,對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增加了難度。面臨的現實的海洋環境問題,必須積極調整發展方向,制定符合我國海洋事業長期穩定的發展規劃,構建全面的海洋自然環境管理體系,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充分發揮出海洋環境監測在海洋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中的巨大作用。

3 監測工作中的主要問題

隨著海洋環境監測的發展和研究,我國監測體系已經具備了一些能力,海洋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中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同時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3.1 管理體制的局限

國內海洋監測機構相對較多,主要有國家海洋局、環保局、科技部、氣象局、沿海地方部門等與海洋有關的部門。各部門之間的運作相對獨立,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甚至出現了相互制約的情況,無法最大限度的發揮和利用監測資源和設備,監測標準和手段的不統一,影響了所采集數據信息的兼容性,難以實現資源的共享和技術設備互補。

3.2 立法體系滯后

國內海洋環境監測發展同國外狀態相比,監測技術含量不高、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監測產品質量低。造成這種狀況是由于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沒有全面的長期的規劃,并依據此構建合理的實施,逐步減少差距,完成質的飛躍。目前工作更多注重眼前的短期監測計劃,制約了海洋監測工作全面長期的發展進步。此外,我國尚未出臺完善的海洋環境監測管理規范,對監測工作管理的規范性不夠,缺乏政策間的互補和協調,甚至互相制約,嚴重干擾了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全面科學發展。

3.3 監測人員專業技能不高,設備不到位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主要是對海水、大氣和水文地質進行勘查,而監測環境往往比較惡劣,設備成本高、故障率高、運行成本較高。經費不足長久以來制約了我國監測設備升級,影響了監測工作的進步,雖然逐步增加了在海洋方面的投資,然而和海洋監測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

此外海上工作環境艱苦、薪金待遇普遍不高也限制了監測人才隊伍建設。沿海城市的監測部門近年來發展很快,但是監測人員普遍缺乏海洋環境監測經驗,建立的許多監測機構中,員工大多未經過專業培訓,對許多監測手段不了解,無法提供有效的改進手段。

4 改善監測工作的對策

4.1 發達國家己經構建了完善的關于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生態健康監測指標體系等

這些體系的構建完成為我國學習利用和完成跨越式發展給予了支持,我國海洋監測發展中應該依據我國環境的實際情況,構建適合我國海洋環境的工作模式和規范指標。

4.2 加強監測基礎科學研究

海洋環境監測在海洋管理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作為新興學科,海洋監測是適于日常管理操作的、具有一致性和參考性的樣品分析評價、信息收集、質量評估、前景預測等,深入學習海洋監測理論體系的新方向。然而,我國在實際運用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時通常還在根據一些過時的分析方法,已經明顯無法適應當代發展的需要,監測手段落后、分析繁瑣,標準不一,都造成監測結果無法迅速轉化為實際運用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制約了海洋監測工作實際作用的發揮。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對海洋環境監測科學理論的研究學習,思考出一些新的方法和構想,特別針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向、災害評估體系構建等的核心的測評體系、發展方向和評估方法的開發應用等。

4.3 注重隊伍素質建設

在通過良好的待遇和渠道引進監測方面人才的同時,積極發展自身培養機制,經常性地選送優秀的監測人才參加國際培訓交流。制定適應監測行業發展需要的計劃,定期組織監測人員學習了解新技術方法。配合績效業務考核制度,對監測人員的業務掌握水平和等級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同崗位晉升和工資獎勵等激勵措施聯系起來,從而改善監測隊伍能力和專業技術,以適應新的海洋環境和形式下行業的發展需求。

5 結語

上述的一些問題都是在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的實際工作中研究總結得來的。針對上述的問題,筆者簡單的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簡單的分析了其發展建議和對策,以期對我國海洋監測行業的發展和進步提供理論支持,推動海洋開發和利用工作的長期健康進行。

參考文獻

[1] 20世紀末中國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國家海洋局,2010年.

[2] 杜碧蘭.建設海洋強國,促進中華民族復興[C].海洋戰略研究文集.2010年4月.

[3] 李逢熙,葛建中,陳先芬.發揮監測監視技術優勢,強化海洋綜合管理[C].海洋環境監測文集.海洋出版社,2009版.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總結范文第2篇

一、我國海洋文化的現狀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數千年來,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大陸文化,也創造發展了海洋文化。然而,由于歷史上根深蒂固的重陸輕海、閉關鎖國、靠天吃飯、知足常樂的國策思想的影響,再加上近代工業革命后各國列強對我國的侵略,尤其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禁海”政策等,導致我國海洋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幾百年來,我國的海洋文化衰落了。建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國提倡“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而海洋提不到應有的位置,海洋的國土意識也逐漸被人淡忘,海洋經濟也主要是海洋捕撈和海上交通,海洋文化更不可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那個時期如果有海洋文化的話,充其量也只是海防文化,是防止資本主義通過海洋對中國的滲透和侵略。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海洋的春天來到了。1996年制定了《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1998年頒布了《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白皮書,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奮斗目標,為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海洋,2006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國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將海洋列為專章,對海洋管理工作及海洋經濟發展作了全面規劃部署。在其后出臺的《全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又把海洋作為五大重點優先發展的戰略領域。2008年,國務院又批復了《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強調要以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統籌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伴隨著我國海洋事業的迅猛發展,以開放、開拓和進取為主題的海洋文化也得到發揚光大。

但是從海洋文化的價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業性和利益性,這也是海洋文化得以發展的原動力。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開發力度的加大,大規模、高強度的海洋開發加速了我國海洋環境和生態的惡化,加劇了海洋環境災害發生的頻度,直接威脅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也威脅到人民的身體健康。因而,構建更為先進的海洋文化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構建先進的海洋文化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海洋經濟已經從傳統的海洋捕撈、航運,逐步發展成為包括海洋漁業、海水利用、港口及臨海產業、海洋油氣開發、海洋化工業、生物工程、濱海旅游等在內的新興海洋產業體系。1979年我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僅64億元,到2007年已高達24 929億元,海洋產業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11%,主要產業門類已達12個。這表明,我國的海洋經濟開發正依其強大的擴張力,向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快速突破,這既是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又是各種矛盾的凸顯期,既存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也面臨許多新的問題。據《2007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盡管我國海洋環境的保護工作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依然面臨巨大的壓力。這主要包括:近岸局部海域水質略有好轉,但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14.5萬km2,陸源污染物質排海問題相當突出,約87.6%的陸源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溢油事故,赤潮等突發性污損事件增多,損失巨大。

人類以海洋的統治者自居,以征服海洋為己任,貪得無厭地向海洋索取,依靠犧牲海洋生態環境謀得發展,走上了一條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發展道路。而當前生產力水平遠遠超過任何時代,人類與海洋的不和諧也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嚴峻和復雜。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在與時代相適應的思想文化上與時俱進,沒有思想文化的進步,就不能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我們應立足于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海洋,充實整個民族的海洋文化內涵,強化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實現思想觀念的轉變。要以先進海洋文化為基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和諧海洋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善待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使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實現人與海洋的和諧發展。

三、用先進的海洋文化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海洋文化與其他文化一樣,具有導向功能、約束功能、輻射功能等多種功能,對構建人類與海洋和諧相處的關系,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持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1. 用先進的海洋文化武裝人們的思想,引導人們自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先進的海洋文化,是善待人們自己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使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實現人與海洋的和諧,這對國家或企業的價值和行為取向起積極的引導作用。因為一個國家的海洋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統的價值和規范標準,如果涉海相關產業在價值和行為的取向與海洋文化的系統產生悖逆現象,海洋文化會進行糾正并將其引導到國家海洋整體的價值觀和規范標準上來。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礎國策,目的是保護海洋環境和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要進行大力宣傳教育,并使之成為海洋文化的一個主要內容。從而,用先進的海洋文化在精神文化層面進行引導人們自覺關心、支持、參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2. 創造保護海洋環境的海洋文化氛圍,約束和規范人們開發海洋的行為

海洋文化對人們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海洋文化的約束不同于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硬性約束,而是一種軟約束。這種軟約束和規范,產生于海洋界整體的文化氛圍、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這些精神文化內容會造成強大的使個體行為從眾化的群體心理壓力和動力,使各成員產生心理共鳴,從而使每一個社會個體認同海洋環境保護在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繼而達到在海洋開發過程中改變過去重開發輕保護等錯誤做法,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洋和諧、持續發展的道路。

3. 發揮海洋文化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輻射帶動作用

海洋文化與海洋密不可分,但并非所有沿海地區的人都具有先進的海洋文化精神。沿海是具有海洋文化精神的必要條件,它還與一個地區特定的歷史傳統,生計方式和產業結構相聯系。即使同屬一個國家,不同的地區對海洋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例如,一個地區人們的思想認識比較超前,海洋環境保護的意識已深入人心,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得較好,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得到了有效保證;而另一地區思想認識上比較落后,仍在犧牲海洋環境謀得經濟發展,海洋資源趨于枯竭。上述兩種狀況的出現,表面看是法律方面出現了問題,但實際上是認識上的問題,暴露出是海洋文化的先進與落后。先進的海洋文化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它不僅會在本地區發揮作用產生影響,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宣傳、交往等)對相鄰地區乃至整個社會產生影響,海洋文化的傳播將幫助樹立地區或企業的良好海洋環境保護公眾形象,提高地區或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國家評選環保模范企業、環保綠色產品等都會加強先進海洋文化的傳播,從而輻射帶動落后地區和企業提高環保意識,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4. 建設先進的海洋文化,降低海洋環境保護的成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鑒于日益嚴峻的海洋狀況,相繼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海洋方面的法律、法規,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地方法規,這些法律制度雖然不盡完善,但基本構建了我國海洋環保的法律體系。與此同時,國家及各沿海省市陸續建立了隸屬各職能部門的“環境監理”、“中國海監”、“中國海事”等執法隊伍,執法飛機、執法船舶及各種相關的儀器設備也在廣泛使用,國家財政為此投資巨大。但我國海域總體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海洋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這說明如此高投入的執法成本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海洋環境污染狀況。我們暫時拋開體制問題,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這是因為對環境保護的宣傳、環境管理部門的執法、使用海洋的守法行為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特別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海洋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就不可能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樣簡單,而是要經常上演“貓捉老鼠”的游戲。例如,在蓬萊、長島海域的非法采砂行為,雖然海洋執法部門經常進行法律宣傳,多次依法進行取締,但非法采砂活動并未完全停止,違法者與執法部門打起時間差,偷采海砂的現象屢禁不止,且愈發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基于心理契約的海洋文化而相互對立,那么就不可能出現環保部門公正執法,相關企業遵紀守法這種應有局面,造成無休止的違法、反復執法,從而導致海洋環境保護成本的大幅上漲,對國家利益、企業長遠利益和環境保護國策都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擁有基于心理契約的先進海洋文化則不同,它能使看似矛盾的雙方達成共識,從而降低海洋環境保護成本。

5. 海洋文化與海洋環境保護是構建和諧海洋、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兩個相互依賴的重要方面,缺一不可

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都是以海洋為前提,二者是共生共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海洋經濟是海洋文化的基礎,沒有海洋經濟就不會產生海洋文化。只有大力弘揚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識,才能促進海洋經濟的繁榮,帶動海洋產業和涉海行業的發展,海洋經濟的發展,促進海洋文化的繁榮,二者相輔相成。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總結范文第3篇

1 研究方法

應用計算流體(CFD)軟件包FLUENT6.3軟件進行研究。采用FLUENT前期處理軟件GAMBIT建立模型,進行網格劃分及邊界條件設置,然后導入FLUENT求解。其分析過程為:(1)將普遍使用的船型浮標體的體形根據實際長度畫出坐標點,由點連成線再組成面,畫出船體的形狀;(2)創建一個相對較小的流動區域,以便于船型浮標體附近的網格加密及調整浮標體的吃水線高度;(3)同樣的方法創建外圍流域,外圍流域要相對大些,盡量模擬出風和水的流場,然后對各個面進行網格劃分,流場入口密些,出口處稀疏;(4)網格劃分完成后,設置邊界類型,然后導入到軟件FLUENT,采用流體體積模型(Volume of Fluid,VOF)[5]。設置氣流及水流速度、水的密度、大氣壓等參數,經過迭代計算得到浮體的升力和阻力。通過由經驗公式得出的理論值和軟件模擬值相比較發現,吃水線高度需要調整,再次使用FLUENT計算得到調整后的升力和阻力[6]。經理論驗證,調整吃水線高度是可行的。根據比較結果,對浮標體結構用機械設計自動化軟件SOLIDWORKS進行數字化設計,從而達到提高浮標體穩定性的目的。

2 數值分析及軟件仿真

2.1 數值分析

船型資料浮標體為一艘船,其體長6 m,高2 m,重量為11.25 t,壓浪板與水平線的夾角為30°。船體上部為空氣,船體下部為水,這是一個氣、液兩相流動問題,在此采用兩維模型計算。在仿真計算過程中,氣液交界面(自由表面)的變化是一個逐漸趨于穩定狀態的過程,故采用非穩定的計算方法。流體動能對浮標體產生動升力引起浮體的運動,阻力大小發生變化,影響浮體的穩定。

用現有公式(1)—(5),進行數值計算,假設靜浮力Ff為浮標體重力的60%,即Ff=λG,λ=0.6,則由于浮力等于浮標體所排開水的重力,故有

undefined

式中:L—6 m。

考慮到軟件默認的浮標體寬為1 m,故初始時刻的浮標體的濕面積計算方法為

undefined

當浮標體靜止漂浮,所受到的力既有水對其浮力,又有水流和氣流對其產生的阻力和動升力。水對浮標體的動升力又會使它產生向上的運動,同時由于自由表面的變化,會使浮力發生變化,故吃水線還需要調整。在鉛直方向有水的靜浮力Ff和動升力Fd,二者之和原則上應等于浮標體的重力G。

浮標體不平衡,就有

ΔF=G-( Ff +Fd)≠0 (3)

排水體積變化

undefined

水位線變化

undefined

代入數據,得到初始水位線 h=1.0 m,濕面積 A0=8.414 m2,靜浮力 Ff=6.75×9.81×103 N,排水體積 VP=6.179 m3。

通過FLUENT計算得到調整前浮標體濕面積A0=8.413 241 6 m2,與由公式(2)得到的A0=8.414 m2比較,發現浮標體的濕面積幾乎沒有變化,此時動升力為Fd =49.415 kN,則由ΔF= -5.27 kN,得知Ff+Fd >G,必然使吃水線有所下降。下降大小為 Δh= -0.046 m,水位線變為h=0.954 m,相應的靜浮力為60.798 kN。另外,由于浮標體重為11.25×9.81 kN,故所需要的動升力為Fd =G-Ff =49.564 5 kN。

下面進行模擬仿真計算,以期得到更準確的結果。

2.2 仿真計算

2.2.1 網格劃分及邊界條件的設置

創建浮標體及外圍流域,網格圖如圖1所示。劃分網格采用軟件GAMBIT。首先畫出船型浮標體的形狀,然后創建一個相對較小的流動區域,便于船體附近網格的加密和調整浮標體的吃水線;再創建外圍流域,外圍流域模擬風和水的流場;接著對各個區域進行網格劃分,劃分原則是流場入口密一些,出口處稀疏;最后設置邊界類型。

浮標體的底部、頂部、左端邊界及右端邊界均采用對稱邊界條件,即壁面流體的法向速度為零。湍流模型選用標準的k-ε雙方程模型,采用鄰近修正PISO算法求解壓強—速度耦合,加快收斂速度,節省運算量,壁面附近采用標準壁面函數方法處理。

2.2.2 FLUENT軟件仿真

將網格圖導入FLUENT中,設置空氣和水的流速均為3 m/s,密度為1.03×103kg/m3,經計算得到濕面積數據。FLUENT統計出的數據8.413 2 m2與8.414 m2(理論計算)略有差異,這是由于網格計算和舍入誤差引起的,證實了FLUENT軟件的有效性。采用調整浮標體吃水線數值進行二次運算得出的模擬濕面積為8.564 218 m2,明顯高于首次計算結果,從而說明網格的劃分方法是正確的。調整吃水線前,對阻力(Ff—軟件程序以 Cd符號代替輸出)和升力(Fd—軟件程序以Cl符號代替輸出)進行27 000個時間間隔的迭代計算,得出在t=27 s時兩力均趨于穩定。調整吃水線后,對阻力和升力進行30 000個時間間隔的迭代計算,得出兩力在t=30 s時趨于穩定。取調整吃水線前t=27 s與降低吃水線后t=30 s時升力和阻力的具體數值進行比較(表1)。

降低吃水線后,軟件輸出結果見表1。將調整前和調整后進行比較,得出升力減小,阻力增大,升力和阻力對船體方向和鉛直方向的運動均有影響,兩個力形成的夾角θ=arctg (Ff /Fd)。當升力減小、阻力增大,夾角也增大。隨著夾角增大,浮體的擺動幅度也增大,浮體極易傾倒,因此提高吃水線,來增加浮標體的穩定性[7]。

3 結構改進設計

本文使用SOLIDWORKS對船型資料浮標體進行了結構改進。調整浮標體吃水線的方法,一般是利用其內部的伺服電機、絲杠、壓塊、擠壓皮囊、液壓閥組合成執行機構來完成。

浮標體在海面上工作時,可以打開液壓閥7,絲杠3是由伺服電機4在蓄電池5的供電下帶動壓塊6由左向右移動。由于氣囊體積的變小,通過液壓閥7將海水排出皮囊2。當海水排出浮標體內后,重量減少。浮標體的重量減少了,就會上升,這樣吃水線降低了(圖2)。

1.殼體 2.皮囊 3.絲杠 4.伺服電機 5.蓄電池 6.壓塊 7.液壓閥

4 結論

本文采用了FLUENT軟件對流場中的浮標體進行仿真分析,利用其仿真結果,運用SOLIDWORKS工具對浮體結構進行設計得到的結論如下:(1)降低吃水線高度來改變增大阻力。(2)從內部結構的調整來實現吃水線的升高和降低。在為提高船型浮標體在海面上的穩定性的優化設計中,將兩種軟件結合起來,可以大大提高設計的可行性及效率,在理論上確實能提高浮標體的穩定性,但是否完全可行還有待試驗驗證。資料浮標體的穩定性提高后,采集數據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及時監測海洋環境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強。

參考文獻

[1]楊校剛,王向前,張曉君.拖網漁船的數值模擬及球艏線型優化[J].漁業現代化,2009,36(4):50-53.

[2]熊焰.極區海洋環境自動監測浮標總體設計技術[J].海洋技術,2005,24(1):14-15.

[3]李林奇,熊焰.海洋環境自動監測的重要手段——小型多參數海洋環境監測浮標[J].氣象水文海洋儀器,2004(3-4):20-25.

[4]褚同金,曹恒永,王軍成.中國海洋資料浮標[M].北京:海洋出版社:1-3,38,131-133.

[5]韓占忠.流體工程仿真實例計算與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92-93.

[6](美)約翰D.安德森(John D.Anderson).計算流體力學基礎及其應用[M].吳頌平,劉趙森,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55.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總結范文第4篇

1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分類

海洋環境監測作為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 其涉及范圍廣闊, 包含的內容也相對繁多而雜亂?,F階段, 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部分:

1.1 常規監測

常規監測也稱例行監測, 是海洋環境監測最為基本的工作之一。常規監測的一般工作流程為:按照具體的要求制定計劃, 定時、定點對需要監測污染源進行檢查測定。如果測定污染物出現超標情況時, 需要對其進行具體的質量評價, 預測未來時間變化趨勢并加以驗證, 從而為海洋污染防治有效的參考資料。

1.2 調查性監測

調查性監測的實施目的為了加強海洋環境污染源與環境質量狀況監測, 通過國家或地方組織開展專項調查或者綜合性調查。調查性監測可以深入到現場了解污染的實際情況, 從而為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提供必需的參考資料, 繼而為海洋環境保護做出科學的評價。

1.3 研究性監測

研究性監測亦稱專題監測, 其含義為為了明確污染物對周圍海域的污染情況 (例如:污染范圍、污染危害程度、污染強度) 而進行一系列的監測研究工作。

1.4 應急監測

應急監測是指當發生赤潮、溢油、漁業污染等突發性事故或者污染時, 對所污染的海域進行監測。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明確污染源的性質、受污染的程度、所波及的范圍、持續時間的長短以及最終污染的后果等等。通過應急監測, 可以為海洋污染收集必備的資料, 為后續的污染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2 海洋環境監測技術分析

2.1 海洋監測傳感器技術

當前, 溶解氧傳感器、在線監測海流等技術已經得到了初步的完善, 其精確度與可靠性。然而, 我國海洋監測傳感器技術還是有很多急需完善的地方, 例如:在重金屬與營養鹽等毒性指標的生物傳感器技術與化學分析技術方面還有待提高。國際與國內的傳感器均朝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模塊化、多功能化以及小型化方向發展。而生物與化學傳感器是發展和完善載體平臺自動取樣分析技術的關鍵要點。

依據國際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動態與我國監測技術的現實情況, 當前我國海洋監測技術的總體目標主要為:第一, 在化學、物理傳感器研究上朝網絡化、智能化、模塊化方向發展, 向多功能化與小型化方向發展;以提升測量與分析的精確度;環境生態自動連續監測系統的研究;與國際接軌共同開發新的分析原理和方法。第二, 主動開發自動、實時、自動的現場監測系統;以促進信息采集、傳輸、存儲與處理的模塊化、集成技術的發展;例如自動浮標站的研制就是其中獨特的案例。

2.2 地波雷達監測技術

地波雷達通過利用短波 (3~30MHz) 在導電海洋表面繞射傳播損耗小的獨特優勢, 而采用垂直極化天線輻射電波, 對于海平面視線以下出現的飛機、艦船、導彈以及冰山等運動目標可以通過超視距進行探測, 其探測的距離最遠可以達到300公里以上。同時, 地波雷達利用海洋表面對高頻電磁波的一階散射和二階散射機制, 可以從雷達回波中提取風場、浪場、流場等海況信息, 以最終實現對海洋環境廣范圍、高精度以及全天候的實時實地監測。由于地波超視距雷達具備覆蓋范圍廣、持續性強、可全天候作業等獨特的優勢, 因此, 其在海洋環境監測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隨著地波雷達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其在海洋開發、氣象預報、防災減災等領域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2.3 海洋遙感技術

在近海監測中, 由于現代海洋監測技術融合了傳統的技術手段, 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當前海洋遙感技術主要是融合了海洋水色與環境相關參數, 但是其具體操作需要需要借助衛星通訊設備, 這不僅導致造價高昂, 而且建設周期漫長。而遙感飛機作為海洋環境監測的重要技術, 其具備全球、連續、費用低、大尺度、環境影響小的得天獨厚特點, 其不僅在海洋環境監測與環境污染防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而且為海洋環境監測科學研究提供數據與資料。

2.4 近海環境自動監測技術

當前, 由于沿海地區人們向附近海域開發, 近海域成為了環境污染與環境監測的重點區域。而各種小型的傳感器集成平臺技術由于其輕便、靈活性等獨特性質, 在河口、海灣以及淺海增養殖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 生態環境檢測、生物學研究以及衛星遙感定標的應用, 均為發展傳感器或儀器的關鍵點。此外, 隨著陣列電極與微電極的研究深入, 其在實驗室研究中已獲得一定成就, 例如:測量痕量物質的微電極已具備樣品, p H與溶解氧電化學傳感器的性能也獲得了明顯的改善。然而, 總體而言, 生物傳感器現今仍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 其技術仍有待急需研究發展。

3 地波雷達海洋環境監測中的技術及應用

地波雷達海洋環境監測的工作原理:當無線電波向海面進行發射時, 電磁波傳播模式會存在于在海水表面中, 此電磁波傳播模式稱為地波。另外, 高頻地波雷達亦被稱為高頻表面波雷達。由于, 中波與短波段在海水表面的地波傳播損耗較少, 且地波主要是沿著地球表面運動, 從而傳播到地平線以下遙遠的地方, 最終實現超視距傳播。為此, 通過地波超視距傳播性質而進行探測的高頻地波雷達亦被稱為地波超視距雷達, 其探測距離可達到200~500km的區間范圍內。此外, 利用大氣波導特征的微波雷達與天波超視距雷達是超視距雷達的兩種主要類型, 前者可以探測到一兩百公里外的目標, 后者可以通過電離層對高頻無線電波的反射的途徑以探測數千公里外目標。

地波雷達海況探測的基礎類似于晶格對X射線的Bragg散射, 入射的兩條射線 (相同波源) 被原子散射, 在特定的觀察方向上, 如果兩條射線的波長差為2的整數倍, 那么將會觀察到亮條紋;如果波長差比2的整數倍多, 那么兩射線能量相消, 觀察到的是暗條紋。

實際的海面并不會呈現出簡單的正弦波列, 但是其是類似于Fourier變換的方式把一個真實的海面分解成為千千萬萬簡單正弦波列成分的疊加, 這些正弦波列有不同的傳播方向、周期、幅度以及初相。對于岸基雷達探測, 即L=/2, 也就是波長等于雷達電波波長一半的海浪會對電波產生最強的后向散射。

4 結語

總而言之, 環境監測技術是現代發展的產物, 其不僅關乎海洋開發力度, 而且關系到海洋環境的質量情況與良性發展。海洋環境監測技術具備高效、實時、連續等獨特的優勢, 其不僅可以降低海洋保護的經濟成本, 而且對保護海洋環境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伴隨著經濟與高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4G移動網絡通信技術已經成為時代的發展大趨勢, 相信未來的海洋環境監測技術將與4G技術緊密聯系, 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人們向海洋排放污染物越來越多, 使得我國海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各種惡性的海洋環境污染事故頻頻發生, 生態環境愈發失衡。而環境監測對于控制海洋環境污染, 保護海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本文主要探究了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分類, 海洋環境監測技術, 并具體分析了地波雷達海洋環境監測中的技術及應用, 以供參考。

關鍵詞:海洋污染,海洋環境,監測技術

參考文獻

[1] 曹冬梅.遙感技術及其在環境監測方面的應用[J].環境研究與監測, 2013 (1) .

[2] 蘭紅燕;淺析我國海洋環境污染及防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態補償;海洋生態補償政策;海洋資源

[作者簡介]崔 鳳(1967—),男,吉林乾安人,社會學博士后,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社會學?環境社會學?社會政策等研究;崔 姣(1984—),女,山東日照人,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07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山東青島 266100)

[收稿日期]2010-10-30

Chinese Marin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nnotation,Theory Founda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

CUI Feng/CUI Jiao

Key word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arin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marine resources

海洋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是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經濟高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不斷加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多地依賴海洋,發展海洋經濟已陸續列入各沿海國家的發展戰略?但是盲目?無序?過度的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行為,引發了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如近海污染加重?漁業資源退化衰竭?海洋生態系統結構失衡,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減少等,不斷削弱海洋生態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作為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調整相關利益關系的一種手段,生態補償政策開始引起學者關注和政府部門重視?在其他領域,如對陸地資源?湖泊和水資源生態補償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已經成為在地方水平上開展生態補償的實踐指南,并在國際?區域和國家水平上展開了討論和交流?通過實施海洋生態補償政策,調整經濟活動過程中各個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海洋生態保護外部性的內部化,有利于有效避免“公地悲劇”和“搭便車”現象?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伴隨海洋生態問題日益嚴重,人們對生態補償的政策需求逐漸增加,海洋生態補償政策成為拯救海洋生態環境的現實選擇?

一?豐富的海洋資源與巨大的生態壓力

生命起源于海洋,人類的繁衍生息也離不開海洋?廣袤的海洋不僅是人類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空間,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保障?海洋資源種類繁多,包括海岸線?港口?航道?海灘?濕地?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底軍事基地等生存空間資源,并包括海洋潮汐能?海流能?溫差能?鹽度能等海洋能量資源,還可以為人類提供錳結核?磷酸鹽礦?鐵礦?錫礦?重晶石礦?硫磺礦和鉀礦等礦產資源(郭芳,1998:12-15)以及十分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我國擁有多樣的海洋生物資源:近海海洋生物種類達20278種,淺海灘涂生物約2600種,海洋生物種類約占全世界海洋生物種類總數的1/10,年平均近海生物生產量約3.02噸/平方千米(寧凌,1999:135)?

我國擁有珍貴的海洋礦產資源:據國家海洋局估計,我國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31億噸?此外,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還獲得了7.5萬平方公里專屬勘探開發區?

我國擁有遼闊的海洋空間資源:海域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島嶼6500多個?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定和我國的主張,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

海洋廣袤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給人們一種幻覺:海洋資源是無限的,海洋資源永遠不會枯竭?但事實絕非如此?正如卡萊頓•雷所說:“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后一棵紅木倒伏在大地上,也可以感覺到最后一只黑犀牛的孤獨,但卻看不見海浪下海洋生物正在消失,海洋似乎平靜如常?”(劉洪濱?劉康,2007:1)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重點海域為依托的沿海經濟地帶?占國土總面積13%的沿海地區承載了全國40%的人口,沿海地區GDP占全國的比重達到了60%,僅珠江三角洲地區就創造了占全國近9%的國內生產總值?但是以海洋為依托的沿海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海洋環境污染問題也日漸凸顯,海洋生態破壞加劇?據初步估算,我國累計喪失濱海濕地面積約219萬公頃,占濱海濕地總面積的50%?至20世紀末,已有20萬平方公里的近岸和近海海域受到污染,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質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生物多樣性降低?至2002年,紅樹林面積已不足1.5萬公頃,比20世紀50年代減少了73%?

二?制約海洋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分析

1.人口壓力

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陸地資源人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多種陸地資源日益短缺?中國人均占有陸地面積僅0.008平方千米,遠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人均耕地面積也遠低于世界平均值,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2%的人口,后備土地資源不足;淡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且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資源供需的矛盾不斷尖銳化,陸地所承受的糧食?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另外,研究表明,近20年來,中國人口分布的重心呈一條明顯的空間軌跡,即向人口原本就十分密集的東部沿海地區進一步集中?目前,世界60%的人口擠在離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區,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16個大城市中,有13個是沿海城市?人口趨海移動已經是全球性問題,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區(楊金森,1999:73-78)?人口專家預測,目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存在著人口趨海移動的問題?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會達到14.2億左右(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2008:21),其中可能有60%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區,人口密度將超過沿海地區人口承載力?

另一方面,我國擁有廣闊的海域,跨越溫帶?亞熱帶?熱帶三個氣候帶,自然地理和區位優勢都十分明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口的急劇增長,使得對資源的需求量相應增加?陸地資源的匱乏,使人類不得不到海洋去獲取資源,海洋逐漸被公認為是資源擴充的有效途徑?解決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帶來的生存壓力,世界各國紛紛向海洋大力進軍,給海洋造成很大的壓力?今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對海洋的依存度會越來越大,必然要求海洋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越來越多的?安全的?有保障的海洋資源和空間?

2.思想意識原因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公眾對海洋環境的保護意識是極其薄弱的,并且由于人類對海洋認識不足,造成了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環境問題?

首先,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海洋資源極其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并且認為海洋面積廣?容量大,其凈化能力和再生能力強,是一個天然的?巨大的垃圾處理站?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往往忽視了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大肆往海洋中傾倒垃圾和廢棄物,無度捕撈和開采,使海岸帶環境急劇惡化;采取傳統開發戰略,注重海洋資源的利用,而忽視保護工作?第二,海洋意識淡薄?不僅是內陸和邊遠地區的人們海洋觀念淡薄,即便是生活在海邊甚至直接從事涉?;顒拥娜藗?也存在著“近海而不識海”的問題?“重陸輕海”的觀念根深蒂固,海洋的作用遠不如陸地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在管海?用海?保護海方面缺乏比較強烈的海洋意識和活躍的海洋進取精神?第三,貪利的思想?為了追求個人或區域經濟利益,不惜犧牲整個大的海洋環境?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其中蘊含著許許多多的珍稀動植物以及能源?礦產等,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下,有些人不顧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的限制,大肆掠奪海洋資源,甚至捕殺瀕臨滅絕的珍貴物種,這種以生態價值為代價追求經濟利益的做法給海洋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崔鳳,2007:193)?

3.過度或者無序的海洋開發行為

我國是個海洋大國,海域空間廣闊,蘊藏資源豐富?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海洋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海洋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我國的海洋開發利用活動缺乏統籌規劃,過度或者無序的海洋開發行為引發了問題?尤其是隨著海洋開發利用規模和強度的不斷加大,其問題和矛盾呈明顯上升趨勢,主要表現在:一是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結構和布局不合理,部分海域開采過度,資源浪費嚴重;二是擅自圍海?填海?采砂?養殖等行為,破壞了海洋資源和海洋開發秩序;三是無遏制地向大海排污,使近岸海域環境惡化,赤潮頻繁發生;四是缺乏海洋開發統籌協調機制,綜合調控力度較弱?以上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海洋資源長期穩定供給?海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4.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

傳統經濟學認為,人類需求的增加并不一定會導致海洋環境資源的破壞和生態系統的衰退?經濟學理論認為,需求上升會導致資源稀缺性程度增加,資源價格上升?資源價格上升的效果是抑制人類對資源的需求:人類要么開發新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么尋求替代資源?

正常有效運轉的市場是海洋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和不同時間上配置的有效機制,但是市場正常有效的運轉需要具備許多的條件,其中主要的條件包括:完全競爭;海洋資源產權明晰;所有的資源都必須進入市場,由市場供求決定其價格;人類行為沒有明顯的外部性,公共產品的數量不多?如果這些條件不能滿足,市場就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即存在所謂的市場失靈?

很明顯,在海洋生態資源應用與管理中,存在著嚴重的市場失靈現象?首先,海洋生態資源提供的很多無形的收益,通常沒有交易市場,市場價格并不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全部真實價值?例如,海洋生態系統儲存二氧化碳的服務價值?濕地洪水防護的價值等都由于沒有交易市場而通過市場反映出來?再如,對試圖最大化自己目前收益的漁民來說,生物多樣性對于魚類將來的價值并不是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海洋生態資源的價值常常被低估甚至忽略,導致海洋生態資源不合理利用或者過度開發(彭本榮?洪華生,2006:23)?其次,海洋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包括大量的公共物品,如干凈的水?生物多樣性?潔凈的空氣等?正是由于海洋資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點才導致了過度利用和海洋資源的衰退?再次,海洋生態系統由于其特殊性產權的界定很難達到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要求?這些都是導致市場失靈產生的原因?

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干預成為解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的一種可能的方法?也就是說,市場在配置海洋資源上的失靈為政府干預提供了機會和理由?理論上,政府可以通過政治?經濟?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來影響海洋開發者和使用者的決策,從而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作出貢獻,但是在實踐中,政府往往不能糾正市場失靈,反而會將市場進一步扭曲,產生所謂的政府失靈?

三?海洋生態補償——海洋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1.概念與內涵

要對海洋生態補償的概念進行界定,首先就要理解生態補償這一概念的含義?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生態補償這一術語的提法有多種,如資源補償?環境補償?環境服務補償?生態效益補償?生態環境補償?自然生態補償等?對于這一概念的理解更是千差萬別?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的文獻中,生態補償通常是損害生態環境的主體付出賠償的代名詞;而90年代后期以來,生態補償則更多地指對生態環境保護者的財政轉移補償機制,例如對退耕還林的補償等(王淼等,2007:7—9)?

目前國內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是將生態補償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是否包括對生態功能的補償和對污染的補償,是否包括對環境破環行為和對環境保護行為的補償?狹義的生態補償是指對生態功能的補償,只強調生態保護成果的受益者對生態保護行為支付一定的費用作為補償,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通過對損害(保護)資源環境的行為進行收費(補償),提高行為的成本(收益),從而激勵損害(保護)行為的主體減少(增加)因其行為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性(外部經濟性),達到保護資源環境的目的?”(洪尚群,2001:40-43;毛顯強等,2002:40-42)?而廣義的生態補償既包括對污染環境的補償,又包括對生態功能的補償;既包括對損害環境的行為進行收費,又包括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付費,以提高該行為的成本或收益,達到保護資源的目的?

海洋生態補償是為了保護或改善海洋資源環境的一種手段和機制?由以上定義本文將海洋生態補償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容?

(1)對海洋環境本身的補償,即生境補償和資源補償,如為了恢復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增殖和優化漁業資源,建設人工魚礁?設立海洋自然保護區等?

(2)對個人?群體或地區因保護海洋環境而放棄發展機會的行為予以補償,如對支持海洋漁業減船轉產工程?實施漁船報廢制度?退出海洋捕撈的漁民給予補貼等?

(3)將破環海洋環境的行為予以制止,或者讓海洋環境保護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應的費用,使其經濟活動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如對征收海域使用費?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費?漁業資源增值保護費等(萬軍等,2005:1-8)?

2.理論基礎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補償理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主題包括森林?濕地?草地?流域?礦產?自然保護區?陸地?海洋?農田?公路建設等多個領域,運用的知識涉及管理學?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個學科,以及它們交叉產生的環境經濟學?環境社會學?生態經濟學?生態社會學?海洋社會學等,其中公共產品理論?外部性理論?生態價值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共同構成了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

(1)公共產品理論

公共產品理論將整個社會產品分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兩大類?一般認為公共產品(publicgoods)的嚴格定義是由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給出的,即每個人消費這種產品,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區別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具有兩個基本特征: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某種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排斥和妨礙其他人同時享用這種公共物品,也不會減少和降低其他人對該公共物品的消費數量和質量,即公共產品在一定的情況下,增加消費人數所引起的邊際成本等于零?非排他性是指在技術上無法將那些不愿意為消費行為買單的人排除在某種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之內,或者在技術上雖然可以排他,但是由于拍他的成本很高導致在經濟上不可行?

公共產品的這兩個特性,使得它在使用的過程中不能回避兩個問題,即“公地的悲劇”和“搭便車”現象?“公地的悲劇”是由于產權界定不清晰引起的最嚴重的負面激勵問題?如果一種資源的所有權沒有排他性,那么就會導致人們對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最終導致全體成員的利益受損?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人們完全有可能不付出任何代價就能夠享用公共產品的效益?只要公共物品存在,免費搭車者就會出現?如果“搭便車”的人越來越多,最終就導致誰也享用不了這種公共產品?

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屬于公共物品的范疇,因此也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在使用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公地的悲劇”和“搭便車”現象,進而導致海洋生態這種公共資源遭到過度使用或者供給不足?

(2)環境外部性理論

根據經濟外部性理論,經濟外部性應該內部化,生態環境補償費是實現經濟外部性內部化的有效途徑?具體說來,產生外部不經濟性的行為人應該向受害者支付相應的補償,產生外部經濟性的行為人應該從受益人那里獲得相應的補償?根據環境經濟學理論,商品的成本由生產成本(直接的生產成本)?使用成本(現在使用環境資源而放棄的其未來效益的價值)?外部成本(商品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而產生的損失)三部分組成,這三項成本均應由生產者承擔?目前,生產者一般只承擔了生產成本,而沒有承擔使用成本和外部成本,或只承擔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制定生態環境補償政策,實質上是讓生產者承擔其生產過程產生的外部成本?

海洋環境問題是典型的外部性問題?一片海域的環境資源保護(或破壞)會增加(或損害)周邊海域環境和經濟利益,生態破壞的后果需要由周邊海域分擔,生態保護的成果也無法阻止他人分享?海洋生態補償就是要調整經濟活動過程中各個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海洋環境保護外部性的內部化,有利于有效地避免“公地的悲劇”和“搭便車”現象?

(3)生態價值理論

圍繞生態環境是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發展的經濟資源?環境資源有沒有價值等問題,人們進行了幾十年的爭論?隨著生態環境破壞的加劇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人們更為深入地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價值,這個問題也得到了主流經濟學界的肯定回答,并成為反映生態系統市場價值?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基礎(任勇等,2008:21)?生態系統的價值可以從生態資源的稀缺性?效用價值論?勞動價值論?地租以及自然資本等不同角度進行闡釋(張小蒂,1993;沈滿洪,2004)?海洋生態系統除了為人類提供直接的產品以外,還提供包括供給功能?調節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支持功能等其他各種效益,因此利用海洋生態環境資源理應支付相應的補償?

(4)可持續發展理論

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產業,不斷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及能力,力求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海洋資源開發體系;通過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改善海洋生態,來維護海洋資源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生產集聚海洋財富,實現海洋資源與海洋經濟?海洋環境的協調發展,并留給后代一個良好的海洋資源生態環境?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征:持續性,即海洋產業和海洋經濟發展的持久性和永續性;公平性,即海洋業發展的“代際平等”與“代內平等”;高效性,即海洋產業的發展的高效益,強調經濟發展的質量;限制性,即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不能超過環境的承載能力?

3.國內外研究對比

雖然生態補償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等對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之間差異的分析并提出給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動以補貼,但是,真正對生態補償問題的研究卻只是在近20年來才逐漸大量地出現于文獻中?1992年環發大會以來,隨著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以及相關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們對生態補償的政策需求逐漸增加,各國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如美國提出的生境保育計劃(HCP)和濕地保護銀行(WMB)?學術界也進行了大量探討:Fernandez和Karp對濕地修復的生態補償進行了研究,提出通過濕地保護銀行來進行濕地的修復(1998);Cowell對南威爾士的加的夫海港資源替代性問題進行了探討(2003);Elliott和Cutts通過對海洋生態效益的考察和分析后,認為海洋生態補償可以通過經濟補償?資源補償和生境補償三種方式來進行(2004)?

在國內,已經開展的生態補償,集中于對陸地資源?湖泊和水資源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主要側重在環境要素市場的開發和創新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熊鷹等人以洞庭湖區退田還湖的生態補償為例,探討了退田還湖的生態補償機制問題(熊鷹等,2003:10-13)?但從總體上說,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遠不能滿足我國生態建設實踐的需要,為此,從2002年至2006年,國家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連續三次召開有關生態補償的國際研討會,還發出了《關于推進中國生態補償實踐與國際合作倡議書》?從三次“生態補償”的國際經驗研討會提交的論文和會后出版的論文集《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設計》來看,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補償的理論基礎?補償資金籌集?補償標準等幾個方面,反映了在我國政府補償仍是主要形式和主要研究內容的特點?

我國海洋生態補償政策多涉及漁業資源管理領域,例如《漁業法》規定可以向受益的單位和個人征收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專門用于增殖和保護漁業資源?21世紀初,為支持海洋漁業減船轉產,國家撥出專項資金對漁民予以補助,各沿海省市也對中國退出海洋捕撈漁民的補貼標準和資金的使用范圍作出了詳細規定?為了達到漁業資源增殖目的,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人工增殖漁業資源的措施,先后在渤海?黃海實施中國對蝦的生產性增殖放流,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如山東省就出臺了生態補償政策,對退漁還濕的漁民,按漁民的實際損失給予兩個年度的經濟補償等?

國內學者對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政策的研究也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韓秋影等人的《生態補償在海洋生態資源管理中的應用》一文,根據海洋生態系統的特點,詳細分析了海洋生態資源生態補償的利益相關者?補償強度和補償途徑三個基本問題,指出了海洋生態資源生態補償包括經濟補償?資源補償和生境補償,提出了海洋生態資源生態補償的未來研究方向(韓秋影等,2007:126-130)?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規?制度和模式等的探索階段,以及海洋資源管理的現狀?問題及調控措施方面,還沒有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且缺乏實證檢驗?在其他海洋資源管理領域,生態補償幾乎是空白(丘君等,2008:60—64)?

與國外相比,在海洋生態補償的基本理論方面,國內顯得比較薄弱,具體表現在:

(1)在具體的補償模式方面,國內的研究主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通過收取生態效益補償費或生態稅的形式來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從而解決資金的來源問題上?

(2)在補償數額和標準的確定方面,國內對生態補償運作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政府管制的思維上,實際是政府的一種征用行為,并沒有考慮到作為公眾利益代表的政府應該就生態補償標準等與漁民進行平等的協商談判?而國外的研究認為并不存在一個固定的補償標準,是針對不同海域對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地理位置和生產力的差異等方面制定不同的補償標準,補多補少是相關各方討價還價的結果(陳冰波,2009:47)?

(3)至于資金來源,目前國際上比較通用的生態補償主要通過政府補貼?財政援助?開征生態稅和借助國內外基金等方式進行?歐美國家越來越多地采用生態稅收?綠色環保稅收等多種特定稅收來籌集資金保護生態環境(尚洪群,2001:40-45)?我國沒有專門的生態稅,現行的資源稅費并沒有將海洋資源列入保護性開發和利用資源的征收范圍?

四?完善我國海洋生態補償政策的幾點建議

應該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環境為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承擔了過大的壓力,海洋環境污染已成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生態補償被一致認為是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促使可持續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有力措施?在我國海洋資源領域,不斷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已成為我國解決海洋生態問題的現實選擇?

1.加強海洋生態補償政策的宣傳教育

海洋生態補償政策的建立實質是打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重新分配生態保護產生的社會凈效益?這種原有利益分配格局的改變,必然引發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爭端?通過宣傳教育,可以使人們正確認識海洋生態補償政策,從而積極?主動地配合?實施海洋生態補償政策?

2.加強生態補償政策的理論研究

生態補償政策設計需要明確生態補償政策的實施范圍?誰對誰進行補償?生態補償標準?計費依據?如何使用補償資金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涉及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我國需加強對海洋生態補償政策的理論研究,爭取開展國家乃至國際層面上的交流?

3.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相關技術研究

海洋生態補償不同于陸地生態系統的補償,想要使外部性內部化,限于目前的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很難做到產權明晰?要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的技術保障體系,帶動相關技術和法律研究的發展,為實施生態補償政策奠定技術基礎,使通過市場手段的來解決外部性內部化成為可能?

4.總結推廣海洋生態補償政策的先進經驗

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有了海洋生態補償的做法,浙江?山東等地區也開展了地方水平上的海洋生態補償研究和實踐?我國應該在總結國家和地方的生態補償政策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廣海洋生態補償政策的先進經驗?

[參考文獻]

陳冰波.2009.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崔鳳.2007.海洋與社會——海洋社會學初探[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郭芳.1998.藍色的寶庫——21世紀的海洋開發[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國家環保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2008.2008—2020年中國環境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劉洪濱,劉康.2007.海洋保護區——概念與應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

寧凌.2009.海洋綜合管理與政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

彭本榮,洪華生.2006.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與應用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任勇,等.2008.中國生態補償理論與政策框架設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萬本太,等.2008.走向實踐的生態補償:案例分析與探索[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韓秋影,黃小平,施平.2007.生態補償在海洋生態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生態學雜志, 26(1):126-130.

洪尚群,馬五京,郭慧光.2001.生態補償制度的探索[J].環境科學與技術,(5):40-45.

毛顯強,鐘瑜,張勝.2002.生態補償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2(4):38-41.

萬軍,張惠遠,王金南.2005.中國生態補償政策評估與框架初探[J].環境科學研究,18(2):1-8.

王淼,段志霞.2007.關于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J].海洋信息,(4):7-9.

熊鷹,王克林,汪朝輝.2003.洞庭湖區退田還湖生態補償機制[J].農村生態環境,19(4):10-13.

楊金森.1999.海洋生態經濟系統的危機分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4):73-78.

責任編輯:胡穎峰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總結范文第6篇

一、電化學傳感器和海洋環境監測綜述

電化學傳感器是依靠被監測物產生的電化學性質, 將待測物的電學量轉變成電學量之后, 再對其進行監測的一種裝置, 電化學傳感器的主要元件有透氣膜, 也可以稱為疏水膜;電極;電解質以及過濾器[1], 一般情況下, 電化學傳感器對目標氣體有較高的選擇性, 并且選擇性的程度是由傳感器的類型以及目標氣體和傳感器要監測的氣體濃度所決定的。電化學傳感器對于工作電源的要求比較低, 并且具有方便攜帶、便于操作等優越性, 傳感器的的預期壽命很大程度上是有環境污染以及溫度和傳感器暴露的濕度所決定的。海洋環境監測是監督管理海洋環境的重要手段, 也是海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技術保障和根本, 同時也是海洋環境管理執法體系的組成部分, 又是海洋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2], 通過監測我們可以估算海洋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 甚至是污染物在海洋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海洋環境監測能夠通過監測的結果, 提出防治污染的創新措施和技術, 從而為實現海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科學化奠定基礎。

二、電化學傳感技術在海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由于電子加工工藝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各種電化學傳感體系被逐漸的發展起來, 并且被應用于食品安全和環境監測等其他領域, 由于電化學傳感器的優點, 在海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被廣泛的受到關注, 下面我們將從各個方面探討電化學傳感器技術在海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第一, 有機污染物的監測, 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海洋環境問題越發嚴重, 在眾多的海洋環境污染中, 有機物污染逐漸的引起人們的關注, 比較典型的有機污染物有多環芳烴以及有機農藥等, 由于電化學免疫傳感器的靈敏度比較高[3], 并且特異性較強, 在海洋有機污染物的監測中受到廣泛的關注。多數的有機化合物經過電化學氧化或者是還原等衍生化過程, 能夠產生具有電化學活性的物質, 結合電化學傳感器電化學傳感器的優勢, 能夠有效的監測海洋環境中有機污染物。

第二, 營養鹽監測。海水中的營養鹽物質包括了硝酸鹽、銨鹽以及硅酸鹽等, 如果水體中存在著濃度過高的營養鹽, 可能會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 從而造成水生植物大量的繁殖, 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 甚至是是出現赤潮等災害, 那么及時的對海水中的營養鹽進行監測, 能夠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變化規律。硝酸鹽是海水中最為重要的營養鹽[4], 并且對于海洋初級生產力、海水人工養殖有重要意義, 采用電化學聚合的方法, 從而合成硝酸根摻雜聚吡咯納米線, 構建出電位型微流控傳感器, 這一傳感器能夠成功的應用于海洋水中的硝酸鹽監測。

第三, 致病菌以及生物毒素的監測。海水中的致病菌有來自陸地的大腸桿菌以及單增李斯特菌等, 還有來自自然海水中的霍亂孤菌、創傷孤菌等, 海水中這些致病菌的存在, 會導致水產養殖業產生較大的損失和危害, 甚至是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免疫生物傳感器由于制作簡單, 并且識別靈敏等優勢, 被廣泛的應用于各個方面。相關的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電化學酶聯免疫傳感器, 從而實現了海水中霍亂孤菌的監測, 但是由于受到限制, 從而研究出另一種傳感器進行監測。

第四, 電化學傳感技術不僅在海洋環境監測中得到應用, 還在重金屬監測和環境參數監測中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相關的研究人員已經發展了很多用于海洋環境中重金屬形態和濃度的監測技術, 其中運用最多的就是電流型溶出伏安法等, 被適用于海水中重金屬的遠程實時監測或實驗室檢測, 多以汞、鉑做電極, 該方法尤其適用于海水重金屬檢測, 具有抗鹽度干擾, 靈敏度高, 操作簡便等優點, 與最新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

第五, 在遠程自動檢測終端設備上的應用。在船載、海洋平臺等海上設施也多采用電化學技術在線監測系統, 比如我國目前大多數海上浮標利用太陽能發電, 供給海上浮標電化學設備自動連續檢測海洋水溫、p H、溶解氧、鹽度等, 24小時連續數據通過衛星通信系統即可實時傳送至陸地信息中心集中儲存、分析, 從而得到難得的連續監測資料, 在海水高鹽度、強腐蝕的條件下其它儀器設備很難保證工作的連續性, 常常會被很快腐蝕, 但經過處理的電化學傳感器卻能很好的克服這一困難, 最大限度的減少儀器維護成本, 保證監測工作的持續性。

目前, 電化學傳感技術正快速發展, 在各行各業都得到廣泛應用, 在海洋環境方面還被成功的應用于其他海水環境參數的監測, 比如:化學需氧量、生物需氧量等方面的監測, 測定海水化學需氧量的電化學傳感器一般是采用二氧化鉛涂層的鉑金電極作為工作電極。

三、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各種新型的科學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到各個領域, 目前海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受到重視, 并且開發研究了很多的電化學傳感器技術, 被廣泛的應用到海洋環境監測中, 能夠有效的保護海洋環境。

參考文獻

[1]宋文璟, 王學偉, 丁家旺, 張軍, 張銳明, 秦偉.海水重金屬電化學傳感器監測系統[J].分析化學, 2012.

[2]尹秀麗, 薛欽昭, 秦偉.生物傳感技術在海洋監測中的應用[J].海洋科學, 2011.

[3]婁婷婷, 潘大為, 王元娥, 宋德安, 蔣琳, 秦偉.納米四氧化三鐵/離子載體修飾電極監測海水中痕量重金屬鉛[J].海洋科學, 2011.

上一篇:化學中毒事件應急預案范文下一篇:經濟普查開展情況匯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