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化學常見化學式范文

2023-09-20

化學常見化學式范文第1篇

一、根據定義式

進行計算

解題指導: (1) 用某物質的濃度變化求化學反應速率時, 直接運用定義式進行計算; (2) 根據定義式還可衍變出以下計算, 如求反應進行的時間:求濃度的變化:Δc=v·Δt;確定某物質的物質的量的變化:Δn=v·Δt·V.上述各類計算中, 都要注意各物理量的單位不能弄錯, 及書寫要正確.

例1在25℃時, 向100 m L含氯化氫14.6 g的鹽酸溶液里放入5.6 g純鐵粉 (不考慮反應前后溶液的體積變化) , 反應開始至2 min末, 收集到1.12 L (標準狀況) H2, 在此之后, 又經過4 min鐵粉完全溶解.則:

(1) 在前2 min內, 用Fe Cl2表示的平均反應速率是____.

(2) 在后4 min內, 用HCl表示的平均反應速率是____.

(3) 前2 min與后4 min相比, 反應速率____較快, 其原因是____.

分析: (1) n (H2) =0.05 mol, 則根據化學方程式

可求反應開始至2 min末, Fe Cl2的物質的量的變化Δn=0.05 mol, 則

(2) 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 題設條件下鐵完全溶解時, HCl是過量的, 過量的鹽酸為0.2 mol;而前2 min內消耗HCl的物質的量為0.05 mol×2=0.1 mol, 則后4 min內消耗HCl的物質的量為0.1 mol, 則

(3) 前2 min;隨著反應的進行, 鹽酸的濃度逐漸減小, 故反應速率在后4 min較慢.

二、根據衍生關系“同一反應中, 不同物質的速率之比=其計量數之比”進行計算

解題指導: (1) 同一化學反應中, 由一種物質的反應速率換算為其他物質的反應速率, 可直接依據上述衍生關系計算; (2) 比較同一化學反應在不同條件下反應速率的相對大小, 處理時, 應換算成同一物質、同一單位, 再比較數值大小; (3) 根據不同物質的反應速率關系或圖象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答題時, 應以速率的最簡整數比作化學方程式計量數.

例2在A (g) +p B (g) =q C (g) 的反應中, 經t s后C的濃度增加m mol/L, 則用B的濃度的變化來表示的反應速率是 ()

分析:根據題目條件可求出C的反應速率,

三、根據題設信息進行有關計算

解題指導: (1) 利用溫度對反應速率影響的經驗公式進行計算, 解題時要注意指數值的判斷; (2) 給出具體化學方程式的速率經驗式, 再以此為依據進行計算或判斷反應速率快慢, 分析時不能憑老經驗或定勢思維得出結論; (3) 給出具體反應中物質濃度或速率, 反推反應速率表達式, 解題的關鍵是選取恰當數據.

例3丙酮和碘在酸性溶液中發生下列反應:

25℃時, 該反應的速率由下列實驗式決定:v=2.73×10–5×c (CH3COCH3) ·c (H+) 單位:mol/ (L·s) .25℃時, 如果c (I2) 、c (CH3COCH3) 、c (H+) 的起始濃度依次是0.01 mol/L、0.1 mol/L、0.01 mol/L, 求:

(1) 反應開始時的速率;

(2) 當溶液中的I2消耗一半時, 反應速率比開始時慢還是快 (通過計算回答) ?

化學常見化學式范文第2篇

1 利用肥皂清洗衣物,衣物會更干凈

肥皂是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也是家家戶戶都在用的生活用品,我們都知道利用肥皂能夠使我們在清洗衣物過程中更加輕松地去除衣物中的污垢,使我們的衣物變得煥然一新。其實在肥皂發明之前,人類就知道利用草木灰和天然堿洗滌衣服,還會利用豬油等動物脂肪和天然戌混合清洗衣服。

肥皂使用歷史十分久遠,它就像個“老朋友”陪伴著人們,幫助人們清洗日常生活中的污垢。但人們似乎對這位“老朋友”的了解十分有限。它為什么能夠去污,并不是所有使用它的人都知道的清清楚楚。肥皂的主要原料是從橡樹、山毛櫸等木材中提取的堿汁和動物脂肪中提取的油脂,二者相互作用形成肥皂的主要成分:脂肪酸鈉。它是一種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劑,這種表面活性劑的性能就是在高濃度電解質中會失去水溶性而析出,在制造肥皂時化學家就利用了這個特性,將含水的肥皂水沉淀,使其凝固成為固體肥皂。

在清洗衣物時,肥皂所具有的特殊分子結構能發揮其親水性和親油脂性的特性,而油和水是不相溶的,肥皂能在水和油污的界面上使油脂乳化,將油脂溶于肥皂水;在水和空氣的界面上,肥皂圍住空氣分子形成肥皂泡沫。最終原先不溶于水的污垢因肥皂的特殊作用無法附著于衣物表面,而溶于肥皂泡沫中,衣物就這樣被洗干凈了。

2 燉排骨、煮魚時加醋的化學原理

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能夠使我們的食品更加鮮美。生活中很多家庭主婦都知道在燉排骨、煮魚的過程中加些醋可以使排骨、魚中的鈣、磷、鐵等礦物質溶解出來,促進鈣的吸收,還能夠減少食物中維生素被破壞。然而其中蘊含的化學原理或許不是家庭主婦所知道的。

醋是由糯米、大米、小麥、高粱等物質通過微生物發酵釀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也蘊含多種氨基酸及其他微量物質。食醋中的醋酸能夠與排骨等食材中的脂肪發生“酯化反應”。這種有機化學反應能夠溶解鈣、磷、鐵等礦物質,能夠生成具有芳香氣味的乙酸乙酯,便可以使烹調的菜肴更具營養價值,味道更加鮮美。這也就為什么許多人在烹調時能用醋解腥、祛膻。生活中我們還經常利用醋防止食物腐敗變質、給生銹金屬除銹,為浮腫患者治療浮腫緩解疼痛,甚至用來美容護膚,這些妙用都是能夠利用化學原理解釋的。

3 菜為什么不能和豆腐同食

菠菜和豆腐不能同時食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常識,其中的原理卻并不是每個人都知曉的。菠菜以高維生素含量而著名,常吃菠菜有益健康,尤其是對貧血、高血壓等患者更為有益。但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也就是化學中的H2C2O4,而豆腐中的氧化鎂(Mg Cl2)或石膏(Ca SO4·2H2O)與草酸相遇發生化學反應,會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鎂(Mg C2O4)或草酸鈣(Ca C2O4),這些物質成績在血管壁上,易阻礙血液循環,不利于健康。

4 化學材料在生活中的使用

說到化學材料,或許大家都聽說過高分子材料。許多人都認為高分子材料是一種高大上的化學物質,其實它也是隱藏在我們身邊的常見物質。

食物中的蛋白質,衣物中的面、毛、蠶絲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我們人體本身也是由各種生物高分子構成的。另外,油漆、涂料制作漆制品中蘊含的同游與大漆等也屬于高分子材料。所以高分子材料離我們的生活很近。近年來,高分子化學材料在通訊、交通、醫療器械等各個領域得到了十分廣泛的運用。如我們使用的手機,它的顯示屏、手機殼、集成電路、電池等都使用了大量的化工材料。手機外殼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碳酸酯材料更加堅固,手機電池使用鋰電池和鎳氫電池使手機質量更高、待機時間更長,使用壽命更長?,F代醫學中從輸液管道、注射器等小工具到人造器官都已經廣泛使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主要由碳、氫、氧、硅、硫等元素組成,形成分子量在幾百到幾百萬之間的足夠高的有機化合物,能夠使化和物質的性質具有較高強度,這是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的長鏈結構將每個分子鏈接在一起形成相互連接的鏈條的作用。并且高分子化合物還可以通過物理化學作用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而形成更多特殊功能,如導電高分子、液晶高分子、磁性高分子等??傊@些化學材料能夠使我們生活所用、生活所需更具人性化、個性化。

利用化學知識可以解釋很多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要求我們善于發現、學會體驗生活,并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

摘要:隨著科學水平的不斷發展,化學技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人們的衣食住行、學習辦公、文化娛樂等都離不開化學,它覆蓋了我們工作學習的方方面面。因而生活中許多我們常見的現象也都是可以利用化學知識做出合理解釋的。

關鍵詞:化學,生活,常見現象

參考文獻

[1] 姜月.化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J]科技論壇,2012.

化學常見化學式范文第3篇

一、試題分析

1.從近5年的高考試題考查的內容看, 有機試題每年都在考查, 且比例和分值都相對比較穩定, 每年都有一個有機推斷題, 分值在15分左右, 占整個化學試題的20%左右.近幾年理綜綜合能力考查利用新材料、醫藥、農藥、環境、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或研究成果作背景材料作為載體進行, 考查的知識點分布相對比較分散, 考查內容也較廣, 如分子式、結構簡式、電子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典型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判斷;同分異構體的判斷及書寫;有機反應類型的判斷.因此在復習時, 既要做到全面掌握, 有備無患, 有主有次, 又要注意重點突破.

2.從考查的要求看, 以理解層次為最多.試題特別強調能力和素質的考查, 注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以及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體現了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命題者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通過考生對有機物結構式的確定以及同分異構體、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來考查考生運用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從命題的著眼點看, 無論是結構簡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還是有機反應類型的判斷, 高考試題都源于教材之中.只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根據《課程標準》扎扎實實地做好化學基礎知識的落實工作, 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在面對這種難度的試題時是不會有太大障礙的.

二、考查有機基礎知識

1.判斷有機物的類型

有機物的分類是研究有機物必需具備的基礎知識, 就中學化學范圍內可從多種不同角度將有機物分類.高考中常有試題直接要求考生判斷有機物的類別.

2.用有機化學知識分析生活中常見問題

《考試大綱》中明確要求:“了解有機物的主要來源.了解石油化工、農副產品化工、資源綜合利用及污染和環保的概念.了解在生活和生產中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用途.”高考中常會出現以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為切口測試科學素質的試題.

3.考查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性質

新教材中將這三大類營養物質歸成一章進行討論, 主要是為了強調這三類物質的重要性.高考試題比較重視這些跟人類生活緊密相關的化學物質, 所以近幾年來考查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內容的試題明顯增加.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石油裂解可以得到氯乙烯

(B) 油脂水解可得到氨基酸和甘油

(C) 所有烷烴和蛋白質中都存在碳碳單鍵

(D) 淀粉和纖維素的組成都是 (C6H10O5) n, 水解最終產物都是葡萄糖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掌握課本知識的準確性.選項 (A) 中石油裂解主要得到乙烯、丙烯、異丁烯及甲烷、乙烷、丁烷、炔烴、硫化氫和碳的氧化物等;選項 (B) 中油脂水解可得到高級脂肪酸和甘油;選項 (C) 中甲烷分子中就不含碳碳單鍵. (D) 說法是正確的, 故應選 (D) .

三、考查跟有機化學有關的基本技能

1.判斷同分異構體和書寫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

考查同分異構體的試題可觸及到有機化學中的任何一塊內容.以“根據分子式判斷同分異構體”形式編制試題是考查同分異構體概念的常見題型.

例2根據下表中烴的分子式排列規律, 判斷空格中烴的同分異構體數目是 ( )

(A) 3 (B) 4 (C) 5 (D) 6

解析:根據題目中給出的烴的分子式, 可以發現碳原子數是依次遞增, 而氫原子每兩組是以差值為4的等差數列遞增的規律, 從而推出空格處分子式應為C5H12, 其同分異構體有正戊烷、異戊烷、新戊烷三種結構, 故應選 (A) .

2.高分子化合物與單體的相互判斷

要求學生判斷一種“新”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單體, 可以更好地測試考生的知識水平和判斷能力.從單體判斷高分子化合物或從高分子化合物判斷單體, 是一類??碱}型.

例3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國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的建筑采用了膜材料ETFE, 該材料為四氟乙烯與乙烯的共聚物, 四氟乙烯也可與六氟丙烯共聚成聚全氟乙丙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 ETFE分子中可能存在“—CH2—CH2—CF2—CF2—”的連接方式

(B) 合成ETFE及合成聚全氟乙丙烯的反應均為加聚反應

(C) 聚全氟乙丙烯分子的結構簡式可能為

[CF2—CF2—CF2—CFCF3

(D) 四氟乙烯分子中即含有極性鍵又含有非極性鍵

解析:本題考查烯烴及鹵代烴的加聚反應及產物.CF2=CF2、CH2=CH2的鏈節分別為:—CF2—CF2—、—CH2—CH2—, (A) 項正確;CF3CF=CF2與CF2=CF2加聚反應生成聚全氟乙丙烯, (B) 項正確; (C) 項結構簡式中, —CF3—中碳原子超過4個價鍵, 其鏈節為—CF2—CF2—CF (CF3) —或—CF2—CF2—CF (CF3) —CF2—, (C) 項錯誤;CF2=CF2中C—F鍵為極性共價鍵, C=C鍵為非極性共價鍵, (D) 項正確.故應選 (C) .

3.有機反應類型的判斷

碳碳雙鍵、醇羥基、醛基、羧基等都是中學化學中常見的官能團, 了解這些官能團的結構和特性等是有機化學學習的起碼要求.判斷加成、取代和消去三類反應的判斷是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三、以有機物綜合推斷題測試分析和綜合能力、推理能力

1.從探究角度考查有機化學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化學學習中既要重視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 新教材中有許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步驟, 要求學生自己研究后得出結論.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要求.用有機化學素材測試實驗探究能力是一種常見的命題形式.

2.有機框圖綜合推斷題

有機框圖綜合推斷題已成了高考試題中一類保留題型, 幾乎每份高考化學試卷、理科綜合試卷中都會有一道有機框圖綜合推斷類型的大題.有機化學推斷題是考查學生對有機化學知識綜合分析能力的一種題型, 如何快速準確解答這類問題已成為高考有機化學復習的重點.

例4 (2011年江蘇高考17) 敵草胺是一種除草劑.它的合成路線如圖1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 在空氣中久置, A由無色轉變為棕色, 其原因是______.

(2) C分子中有2個含氧官能團, 分別為______和______ (填官能團名稱) .

(3) 寫出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C的一種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能與金屬鈉反應放出H2; (2) 是萘的衍生物, 且取代基都在同一個苯環上; (3) 可發生水解反應, 其中一種水解產物能發生銀鏡反應, 另一種水解產物分子中有5種不同化學環境的氫.

(4) 若C不經提純, 產物敵草胺中將混有少量副產物E (分子式為C23H18O3) , E是一種酯.E的結構簡式為______.

解析:該題是一道基礎有機合成題, 僅將敵草胺的合成過程列出, 著力考查閱讀有機合成方案、利用題設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也考查了學生對信息接受和處理的敏銳程度、思維的整體性和對有機合成的綜合分析能力.該題涉及到有機物性質、有機官能團、同分異構體推理和書寫, 合成路線流程圖設計與表達, 重點考查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對學生的信息獲取和加工能力提出較高要求.

由A的結構簡式可看出, A中含有酚羥基, 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能與金屬鈉反應放出H2說明含有羥基, 可發生水解反應, 其中一種水解產物能發生銀鏡反應, 說明是甲酸某酯.另一種水解產物分子中有5種不同化學環境的氫, 說明水解產物苯環支鏈一定是對稱的, 且支鏈是一樣的.由C和E的分子式可知, E是由A和C反應生成的.

答案: (1) A被空氣中的O2氧化

(2) 羥基醚鍵

備考建議:無論哪種形式的推斷題, 都必須熟練掌握有機物的結構特點、官能團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衍變關系, 同時還需要有較強的攝取、消化、整合及應用信息的能力.在題目的分析過程中, 要注意對關鍵字的分析, 要吃透信息, 把所給信息與已學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找準解題突破口, 做出正確解答.解題的總體策略是:典型突破、綜合分析、檢驗把關、前后驗證、寫出答案.解題的關鍵是根據題目所給的信息, 尋找解題的突破口, 然后運用正向推斷、逆向推斷、從中間向兩邊推斷或者三種方法綜合運用得出結論, 最后通過驗證確定結論的正確性, 注意隨時利用新得到的信息作為下一步推斷的依據.

例5 (2012年全國大綱理綜化學卷30) 化合物A (C11H8O4) 在氫氧化鈉溶液中加熱反應后再酸化可得到化合物B和C.回答下列問題:

(1) B的分子式為C2H4O2, 分子中只有一個官能團.則B的結構簡式是______, B與乙醇在濃硫酸催化下加熱反應生成D,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 該反應的類型是;寫出兩種能發生銀鏡反應的B的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C是芳香化合物, 相對分子質量為180, 其碳的質量分數為60.0%, 氫的質量分數為4.4%, 其余為氧, 則C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已知C的芳環上有三個取代基, 其中一個取代基無支鏈, 且還有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官能團及能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放出氣體的官能團, 則該取代基上的官能團名稱是______.另外兩個取代基相同, 分別位于該取代基的鄰位和對位, 則C的結構簡式是______.

答案: (1) CH3COOH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酯化反應 (取代反應) HCOOCH2CH2CH3HCOOCH (CH3) 2 (2) C9H8O4

(3) 碳碳雙鍵羧基CH2=CHCOOH

解析: (1) B的分子式為C2H4O2, 分子中只有一個官能團.則B的結構簡式是CH3COOH, CH3COOH與乙醇在濃硫酸催化下加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CH3COOH+CH3CH2OH→CH3COO CH2CH3+H2O

該反應的類型是取代反應;能發生銀鏡反應的, 說明B的同分異構體中含有醛基, 則結構簡式為HCOOCH2CH2CH3HCOOCH (CH3) 2. (2) C是芳香化合物, 說明C中含有苯環, 相對分子質量為180, 其碳的質量分數為60.0%, 則含碳為9, 氫的質量分數為4.4%, 含氫為8, 其余為氧, 氧原子個數為4, 則C的分子式是C9H8O4. (3) C的芳環上有三個取代基, 其中一個取代基無支鏈, 且還有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的官能團說明含有碳碳雙鍵;能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放出氣體的官能團, 說明含有羧基;另外兩個取代基相同, 根據分子式, 可推算出另外的官能團為羥基;其分別位于該取代基的鄰位和對位, 則C的結構簡式是CH2=CHCOOH.

考點:本題涉及到有機物性質、有機官能團、同分異構體推理和書寫, 有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與表達, 重點考查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化學常見化學式范文第4篇

上教版九年級新版教材將“燃燒與滅火”標題改為“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將進一步要求從化學反應的角度去觀察燃燒現象以及認識燃燒反應.

在與教師探討過程中發現一些教師不能很好理解教材編排的意圖,不夠重視教材的作用和地位,認為燃燒只是一個化學概念范疇,本節內容編排在第四章第一節顯得很獨立,燃燒概念與前后知識的關聯度不大,并認為在結束第三章教學后,可以直接進行化學反應中有關質量關系的學習. 所以在日常教學中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很多時候為了教學進度的需要,在教學安排上較為隨意,通常作為單獨的教學內容來處理; 二是把燃燒僅作為化學概念知識來教學,不能很好地從化學反應的過程層面去理解,以至于教學設計相對缺乏系統性.

一、教材地位的重拾

燃燒是屬于化學與社會發展的范疇,新版教材的第四章大標題由“燃燒燃料”改成了“認識化學變化”,將原來“化石燃料的利用”編排至第九章,整章編排發生了較大變化,教材這樣的重新架構使得整章的脈絡更加清晰.

1. 從學習認知順序認識燃燒

前幾章學習了常見物質( 鎂、鐵、碳、磷) 在氧氣中的燃燒現象,“燃燒”一節內容重點體現了現實性,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 研究總結燃燒是一種常見的化學變化,揭示其作為反應的本質. 緊接其后教材便從燃燒過程引出問題———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以及能夠體現這種質量關系的化學用語( 化學方程式) .

2. 從化學反應角度認識燃燒

化學反應的意義在于創造新的物質以及利用反應的能量服務于生產生活的需要. 本節通過對燃燒的學習,加速對化學反應的理解. 燃燒是一種化學反應( 氧化反應) ,從物質變化角度來說,生成新物質,就化合價而言,可燃物中元素的化合價升高,這為今后學習物質的性質埋下伏筆,比如,最高價態的化合物就不能燃燒,如CO2、CCl4一般可以用于滅火,因為碳元素是最高價態. 從能量角度來說,為今后學習“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可以起到鋪墊作用,從知識逐步轉化為能力.

二、教學設計的重拾

本節一般采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通過對比方法認識燃燒與緩慢氧化、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燃燒和爆炸等異同,教學內容一般安排兩課時.

1. 教學流程示意圖

從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了解燃燒的重要性,結合學過的實驗認識燃燒的特征,通過探究實驗引發燃燒,以及通過變量控制來促進和阻止燃燒. 循著以下設計的具體教學流程圖可以一節課完成教學( 如圖1) .

2. 重要的教學環節

( 1) 課堂引入方法. 本節課引入方法很多,可以從熟悉的舊知引入,可以從“火”的來歷和有關“火”的故事( 如“思維的枷鎖”一文) 引入,也可以從“火”燃燒的場面引入,主要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設疑引入,通過實驗驗證,課堂效果會更好一些. 比如冬天大街小巷都在吃火鍋,網上也流行一種“紙火鍋”. 紙不是很容易被點燃嗎? 怎么用來煮食物呢? 事實上并非如此,教師通過實驗來見證這個事實,學生興趣盎然,探究奧秘,引出新課.

( 2) 燃燒條件的探究. 教材中是通過討論的方式得出物質燃燒的條件,在教學中可以補充如圖2所示的實驗,提供可燃物的一些基本數據( 如白磷和紅磷的最低燃燒溫度,即著火點分別為40℃和240℃ ) ,通過幾組對比實驗的觀察( 燒杯水中和試管中的白磷、AB試管中的白磷和紅磷產生的不同現象) ,通過變量控制來得出相關結論.

( 3) 滅火方法的探究. 1由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滅火的方法較為熟悉,可以采用討論的方法進行,不一定要進行實驗. 如讓學生想出盡可能多的方法來熄滅燒杯中的蠟燭,學生可以做到表1的總結和分類.

2提供三種常用的滅火器( 干粉、泡沫、液態二氧化碳) 的知識背景,設計真實情境,如果你是學校的后勤人員,請給下列校園場所配發滅火器. Ⅰ圖書館、機房; Ⅱ宿舍、教室; Ⅲ食堂、餐廳、鍋爐房. 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理解真實的、生活的化學.

3對應消防常識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課后完成. 根據本節所學的內容,讓學生課后研究制定一份“家庭防火手冊”,并進行相互交流評比,既節省了課堂的時間,又培養了學生的消防意識,在查詢思考中還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滅火方法通常是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

三、值得研討的問題

1.“燃燒”概念的拓展. 初中化學把燃燒定義為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燃燒的條件之一就是需要氧氣( 空氣) ,這是學生的基本思維. 有些教師認為概念有局限性,于是課堂上又演示了鎂條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的燃燒,反應劇烈,現象也很明顯. 殊不知這樣使得學生對剛才所學的燃燒條件產生疑惑: 燃燒究竟需不需要氧氣,二氧化碳能不能滅火? 反而對初學者來說造成思維的交叉,產生概念混淆.

2. 探究實驗的價值. 玻璃和石塊是不能燃燒的,紙和煤炭哪個容易被點燃,如何熄滅燃著的蠟燭,這些都是生活常識,設計探究實驗的價值很小. 現在學生火柴不大接觸,以至于有人不會劃火柴. 可以設計一個很小巧的實驗,當火柴梗被點燃后,火焰頭朝上和朝下會有什么不同? 學生沒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并讓學生分析原因.

3. 教學課件的簡潔.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些教師喜歡選擇一些場面大的影片,如《火燒赤壁》《紫日》中的火場片段,或者全國特大火災現場視頻和圖片,殊不知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學生的注意力發生轉移,效果并不佳. 課件的使用不能引發學生思維的飄移和超載,應當簡潔明了,化學課堂要注重實驗的作用,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的能力,能夠演示的實驗要盡量在課堂演示而不使用視頻資料.

4. 變量控制的思想. 讓學生了解通過變量的控制可以得到不同的實驗結論,比如通過控制氧氣的濃度使得可燃物燃燒、完全燃燒、不完全燃燒甚至徹底地阻止燃燒( 熄滅) . 燃燒和滅火的條件也是對立統一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用矛盾的觀點分析“風助火勢”和“風過燭滅”這兩種生活中常見現象,這也是氧氣濃度和溫度兩種變量在相互比較而產生的不同結果.

化學常見化學式范文第5篇

1 無機廢液的處理原則

對高濃度廢酸、廢堿液要經中和至中性時排放;稀廢液, 用大量水稀釋后, 安全后, 可以排放到下水道中去;廢液中主要含有重金屬的汞、鉛、鎘、鉻及砷化物、氰化物、氟化物等的必須經過處理, 達到國家污水排放標準后, 才能排放到下水道中去。

2 處理方法

無機廢液的處理與其性質有關, 不同的無機廢液處理方法不同。

2.1 含無機酸廢液

將廢酸慢慢倒入過量的含Na2CO3或Ca (OH) 2的水溶液中, 或用廢堿相互中和, 中和后用大量的水沖洗。

2.2 含氫氧化鈉、氨水廢液

用HCl或廢酸溶液互相中和, 再用大量水沖洗。

2.3 含汞廢液

含汞溶液包括有機汞和無機汞, 有機汞的廢液中加入適當的氧化劑分解為無機汞, 無機汞的廢液的處理方法:

還原法

用銅屑、鐵屑、鋅粒、硼氫化鈉等作還原劑還原, 可以直接回收金屬汞[1,2]。

2.4 含鉛廢液

鋁鹽脫鉛法

在廢液中加入消石灰, 調節至p H值大于11, 使廢液中的鉛生成Pb (OH) 2沉淀.然后加入Al2 (S04) 3 (凝聚劑) , 將p H值降至7-8, 則Pb (OH) 2與Al (OH) 3共沉淀, 放置, 使其充分澄清后, 分離沉淀, 達標后, 排放廢液[3]。

2.5 含鎘廢液

氫氧化物沉淀法

在含鎘的廢液中投加石灰, 調節p H值至10.6-11.2, 充分攪拌后放置, 使鎘離子變為難溶的Cd (OH) 2沉淀.分離沉淀, 用雙硫腙分光光度法檢測濾液中的Cd離子后 (降至0.1mg/L以下) , 將濾液中和至p H值約為7, 然后排放[1]。

2.6 含鉻廢液

含鉻廢液中加入還原劑, 如硫酸亞鐵、亞硫酸鈉、二氧化硫、水合肼或鐵屑, 在酸性條件下將六價鉻還原成三價鉻, 然后加入堿 (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碳酸鈉、石灰等) , 調節p H值為8-9, 加熱到80℃左右, 放置一夜, 溶液由黃色變為綠色, 使三價鉻形成Cr (OH) 3沉淀, 清液可排放。沉淀脫水干燥后或綜合利用, 或用焙燒法處理, 使其與煤渣或煤粉一起焙燒, 處理后的鉻渣可填埋[4,5]。

2.7 含砷廢液

彩鎂鹽脫砷法

利用氫氧化物的沉淀吸附作用。含砷廢液中加入鎂鹽, 調節PH為9.5-10.5, 生成氫氧化鎂沉淀, 利用新生的氫氧化鎂和砷化合物的吸附作用, 攪拌, 放置一夜, 分離沉淀, 排放廢液[6]。

2.8 含氰化物廢液

低濃度廢液可加入氫氧化鈉調節PH為10以上, 再加入高錳酸鉀粉末 (3%) , 使氰化物氧化分解[5,7]。

2.9 含氟化物廢液

混凝沉淀法

是通過在水中加入鐵鹽和鋁鹽兩大類混凝劑, 在水中形成帶正電的膠粒, 膠粒能夠吸附水中的F-而相互并聚為絮狀物沉淀, 以達到除氟的目的?;炷恋矸ㄒ话阒贿m用于低氟的廢水處理[8]。

2.1.0含銅廢液

酸性含銅廢液, 以Cu SO4廢液和Cu C12廢液為常見, 一般可采用硫化物沉淀法進行處理 (p H值調節約為6) , 也可用鐵屑還原法回收銅[7]。

堿性含銅廢液, 如含銅銨腐蝕廢液等, 其濃度較低和含有雜質, 可采用硫酸亞鐵還原法處理, 其操作簡單、效果較佳[6]。

對化學實驗中有毒有害無機廢液的處理, 一可以減少對環境污染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二又可回收部分有用物質, 既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應引起高度重視, 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喬秀麗.化學實驗室無機廢液處理的方法探討[J].綏化學院學報, 2006, 2 (66) :167-168.

[2]馬晶, 范禮彬.危險化學廢棄物及其無害化處理[J].黑龍江環境通報, 200630 (3) :86-87.

[3]江振岳, 余萍.農業環境監測實驗室三廢的處理方法及管理探討.第三屆全國農業環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A], 2006:920-921.

[4]柯紊云.實驗室鉻與鉛廢水的處理研究[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 1997, 18 (1) :58-61.

[5]朱麗麗.實驗室有毒、有害廢棄物的處理與回收[J].大眾標準化, 2010, S2:57-59.

[6]解玉麗, 邱洪森, 孫寶真, 等.關于實驗室廢液處理的探討[J].河南化工, 2010.5 (27) 88-91

[7]彭彬.化學實驗室“三廢”的處理方法[J].四川環境, 2004, 23 (6) :118-121.

化學常見化學式范文第6篇

(一) 用于加熱的儀器

用于加熱的儀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試管

關于試管這種化學實驗常用儀器的相關問題, 我使用歸納法將試管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歸納總結記錄, 便于我對化學實驗題的解決。首先, 試管的主要用途是用來盛放或者溶解少量藥品在常溫或者加熱情況下進行少量試劑反應的容器, 還可以用于制取或者收集少量氣體;其次試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試管可以直接進行加熱, 但是需要注意, 一定要用試管夾夾在距試管口的三分之一處。放在試管內的液體, 不加熱的時候不要超過試管容積的二分之一, 加熱時不超過三分之一。并且在加熱后不能忽然之間讓其冷卻下來, 防止試管炸裂;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對試管加熱時試管口不可以對著任何人, 以防液體濺出會對人造成傷害。除此之外在給固體加熱時, 試管必須要橫放, 管口稍微向下傾斜。

2. 燒杯

燒杯的主要用途是用來制作配置溶液或者試劑容量比較大的反應容器, 在常溫或者加熱的時候可以使用。其注意事項是燒杯在加熱的時候必須放在石棉網上, 這樣能夠保證燒杯內的溶液受熱比較均勻;在使用燒杯進行物質溶解時, 必須要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 在攪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玻璃棒不可以觸碰到燒杯壁或者燒杯底。

3. 燒瓶

燒瓶相對于燒杯而言, 是用于試劑容量更大并且又有液體物質參加反應的容器。主要分為圓底燒瓶、平等燒瓶以及蒸餾燒瓶三種。它同燒杯一樣, 都必須放在石棉網上受熱;另外, 其液體加入量最好不超過燒瓶總容積的一半。

4. 酒精燈

在使用酒精燈時有很多注意事項, 首先酒精燈的燈芯一定要保持平整, 在添加酒精時, 要保證不超過酒精燈總容積三分之二;其次, 要遵循兩個禁止原則, 一是絕對禁止用酒精燈點燃另一個酒精燈, 二是絕對禁止向還在燃燒著的酒精燈里添加酒精, 以免引發大火;最后在用完酒精燈后, 必須要運用燈帽去蓋滅, 而不是用嘴吹滅。

(二) 用于分離物質的儀器

在高中化學實驗儀器中, 用于分離物質的儀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第一種是漏斗, 漏斗分普通漏斗、長頸漏斗、分液漏斗。第二種是洗氣瓶, 洗氣瓶又包括廣口瓶、錐形瓶;第三種是干燥管。

(三) 計量儀器

在高中化學實驗儀器中, 用于計量的儀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第一種是托盤天平, 使用砝碼多來稱量固體藥品;第二種是量筒, 主要是用來量液體, 不能加熱和量取熱的液體。在量液時, 量筒必須放平, 視線要跟量筒內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 再讀出液體體積;第三種是容量瓶;第四種是滴定管。

在高中化學實驗題解題中, 需要將這些基礎知識以及注意事項進行歸納和總結, 這樣利于記憶, 針對其相應的實驗問題也就可以運用歸納法來解答了。也可以說歸納法就是將零散的化學知識歸納總結起來, 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直接記憶法

直接記憶法是指直接對知識點進行記憶, 從而進行化學實驗題解答的方法。因為化學是一門理論基礎比較強, 但是又充滿實踐的科目。尤其是在高中化學實驗題中, 包含了很多的實驗現象、實驗操作步驟以及儀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等, 知識多而繁雜, 這都需要我們依靠強大的記憶力去將這些知識點記住。對于這樣的化學實驗題目, 在解題的過程中, 通常都是從自己的記憶中直接搜索到解題的相關內容, 然后進行解答。這種直接記憶法貌似看來如同死記硬背一樣, 毫無技巧可言, 其實不是這樣的。死記硬背所學到的知識與解題技巧是不可能產生高效的解題效率的。直接記憶法所講求的是當遇到化學實驗題目時, 要能夠與記憶中的情景相匹配, 從而開始進行解題。也就是說要能夠融會貫通地進行解題。而想要學會這種直接記憶法, 并無捷徑可走, 只能依靠自己平時對于諸多化學實驗題目的勤思苦練。

三、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先將最不可能成為正確答案的排除掉, 然后依次進行排除, 最后尋找出正確的答案, 歸根結底排除法屬于一種辯證思維方法。在化學實驗題中, 運用這種思維方法, 首先要對不同化學物質性質的差異性進行深刻的認識和充分的掌握;其次, 對于同一物質所具有的普通性質和特殊性質要進行準確的區分;最后運用排除法時, 還要對題目所給出的隱含條件進行深入思考, 然后加以利用, 進行排除推斷。

四、結論

通過三年的高中化學學習, 我將自己對高中化學實驗題的幾種常見解法進行分析和總結, 希望能夠對其他同學起到幫助作用, 提高他們的化學成績。

參考文獻

[1]侯國偉.高中化學實驗題的幾種常見解法[J].林區教學, 2013 (11) :77-78.

[2]王中偉.萬事貴乎始——淺談高中化學課堂導入的幾種常見策略[J].赤子 (上中旬) , 2015 (22) :303.

[3]化學 (必修2)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母嬰店培訓總結范文下一篇:護士年度醫德醫風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