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分析中國經濟問題思考論文范文

2023-10-10

分析中國經濟問題思考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跨國并購,資源整合,思考

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主要源于改革開放, 并且與我國的外貿體制改革緊密相關。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 (海外并購) 活動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 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如中信、中化、首鋼、華潤等, 已發展為集多行業經營于一體、投資許多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 跨國并購浪潮席卷了世界資本市場的各個角落。跟隨國際企業跨國并購的熱潮, 中國企業也加快了向外擴張的步伐, 接連出現了多起跨國并購事件。

2007年由于國內強勁的宏觀經濟增長勢頭、人民幣升值以及西方國家受到次級債的沖擊, 都使得中國的跨國并購市場格外熱鬧, 大型跨國并購事件頻繁發生。全年共發生跨國并購事件84起, 其中63起披露價格事件的并購總額約為186.69億美元。進入2008年, 由于資本市場低迷, 更被認為是并購的好時期, 中國平安收購了富通投資管理50%的股權, 中鋁聯合美鋁則收購了全球礦業巨頭力拓12%的股份, 海爾也試圖再次向海外出擊, 打算并購通用電器的家用電器業務。

并購案例越來越多, 并購金額越來越巨大, 但對并購效果的統計卻并不樂觀。聯想并購IBM后, 在歐洲的銷量下降, 排名下滑;TCL的跨國并購則幾乎成為一個近乎“完美”的失敗樣本;明基并購西門子手機部門后不到一年即敗北;京東方則于2007年1月19日A股、B股同時停牌, 無奈出讓冠捷股權……我國企業跨國并購屢遭失敗的深層次原因何在?本文試從企業的內外部尋找原因, 希望能夠幫助并購熱潮中的后來者避免重蹈覆轍。

一、我國企業跨國并購失敗的原因分析

我國“十一五”規劃已經明確以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作為今后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重點, 中國企業正面臨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戰略轉型期。隨著國內市場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 傳統的企業增長方式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企業只有把各種要素, 以資本的形式進行重構、優化配置, 形成整合效應, 才能實現新的突破, 這其中一種較好的方式就是并購。然而, 當前我國企業在并購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 即對并購風險的認識不足。美國著名管理學者邁克爾·波特對1956—1986年美國企業成長失敗率進行了調查, 結果表明:新建企業的失敗率為44%, 合資企業的失敗率為50.3%, 并購企業的失敗率最高, 達53.4%—74%。由此可見, 企業在成長中實施并購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國際并購案例的經驗和教訓給已經卷入到并購浪潮中或正準備與國外機構合作的中國企業帶來很多啟示與反思。

筆者認為我國企業跨國并購失敗的原因有多方面, 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方面:

(一) 戰略部署不盡合理

跨國并購本身就是戰略性并購, 是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重新部署資源, 重新協調企業和市場、企業與企業關系的理性反應, 包含著多重戰略動機, 所以戰略部署至關重要。戰略的核心在于選擇正確的行業以及確定行業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競爭位置。每個公司都必須根據自身的經營規模、財務狀況、市場地位及機會和資源, 確定一個適合的并購戰略。但實踐表明, 目前我國相當多的企業在“走出去”時還缺乏具體明確的發展規劃和目標。

TCL總裁李東生當初曾對收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有過美好的設想:“中國的低成本”加上“阿爾卡特的技術”, 會促成TCL手機的跨越式發展。然而, 事實證明TCL最核心的競爭力即在制造方面擁有的低成本優勢并非如想象的那樣強大。相較跨國公司可以在世界各地尋找最合適的成本, TCL實際只能在珠三角一帶擁有相對便宜的原材料和人力。具體到產品層面, TCL實際只是在一些低端機型上可以采購到便宜的零部件, 很多高端機型的材料都必須到價格昂貴的歐洲和日本市場購買, 這樣算下來實際成本并不低。而原來被視為此次并購核心價值的阿爾卡特在歐美的研發能力, 以TCL原有產業經營的利潤貢獻, 根本不足以維持這個研發體系的成本。

(二) 危險的財務結構

跨國并購過程, 同時也是一個不斷投入和消耗資金的過程。企業如果不能持有充裕的資金, 很可能因并購陷入現金流鏈條斷裂、債務負擔過重等困境之中。通??鐕①彽闹Ц妒侄沃饕鞋F金并購、換股并購、綜合證券并購和杠桿并購等。但我國企業在跨國并購中采用的支付手段和融資手段相對單一, 目前尚不具備實行杠桿并購的條件, 所以最常采用利用自有資金和銀團貸款進行的現金支付方式。股權支付和債權支付所占的比例很小, 而且多是與現金支付方式結合使用。這無疑會給并購方帶來巨大的財務壓力。即使不采用現金支付方式, 在并購初期, 并購企業往往也要投入大量資金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和財務支持, 特別是在目標企業屬于投資長、見效慢的行業或在并購前財務狀況惡化、歷史包袱沉重的情況下。另外, 被并購企業有時還可能采用“白衣騎士”、金色降落傘和送服“毒藥丸”等反并購策略, 通過對本企業管理人員支付高額補償、大量發行高利率短期債券、找“托”抬高競價, 從而增加并購方需支付的價格。因此, 并購活動會占用企業大量的流動資源, 這將降低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 往往會導致企業無法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增加企業運營的風險。這在現金支付方式下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內部資金積累不足的情況下, 很多企業在跨國并購時想要尋求長期外部融資。長期外部融資方式包括股權融資、發行企業債券和銀行信貸等。然而, 股權融資和發行企業債券審批手續復雜且要求限制嚴格, 十分困難。我國《公司法》又規定, 收購兼并不能用銀行貸款支付。因此這就使得海外并購企業的融資受到極大限制, 有的是大量依賴短期貸款等流動負債來支持并購支出。很多企業出現了過度使用財務杠桿, 負債率偏高, 負債的品種、期限、結構不合理, 流動性風險過高等嚴重財務問題。過高的負債率和短融長投是一種極其危險和脆弱的財務結構, 高額的財務費用將消耗企業大量資源。如果并購的企業和資產不能產生良好利潤流, 投資回收期漫長的話, 將會導致整個企業的財務危機。

(三) 整合不利引發的“并購中衰退”

企業并購并不是兩個企業生產要素的簡單相加, 而是必須通過有效整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企業并購之后, 如何將內外企業整合成一體, 將自己的核心優勢繼續保持并且移植到所并購的企業中, 發揮出并購的原設想1+1>2的效果來, 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美國國內企業并購達到最初設想的不到1/3, 其他的反而不如并購前, 有些甚至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中國企業實施跨國并購, 其管理難度肯定比一國之內的并購要大得多, 要涉及到企業全球戰略、財務控制、國際營銷、人才國際化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

現階段, 我們自身缺少具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決策能力的企業家, 缺少既懂管理, 又懂技術, 既熟悉國內市場, 又熟悉國際市場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特別是中層管理人員依然無法參與世界市場的管理。而這些被并購企業往往會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度高, 普遍對中國企業的管理方法、文化理念缺乏認同。在這種情況下, 彼此團隊、技術、資源等很難融合, 其結果往往是處于各持己見的狀態。長此以往, 使得雙方在業務及組織上的整合受到阻礙, 很容易引發“并購中的衰退”。例如, TCL對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的并購, 由于企業經營理念和文化上的巨大分歧, 其合資公司成立以來無論在海外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仍舊延續原來阿爾卡特以及TCL移動公司兩套人馬、兩套運行體系的方式。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存在文化沖突, 銷售、研發人員紛紛選擇離開, 技術資源也隨之流失。因此, 很多跨國并購的失敗就是由于并購后內部控制機制失效, 過長的管理鏈條和缺失的監控制度以及難以融合的技術資源、管理文化理念等導致企業無法形成協同效應, 甚至失去了原來的競爭優勢。

所以, 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失敗, 其深層次原因是由于戰略布局的不合理、脆弱的財務結構和并購后資源整合不利造成的。如果從企業外部來探求原因, 則無論是并購支付方式, 還是并購融資來源, 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尚不能有力支持企業的海外擴張和產業整合。

二、防控跨國并購失敗的措施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到跨國并購的行列中, 掌握跨國并購的方法和時機對經營者來說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跨國并購中, 國內并購的基本原則仍然是有效的, 但跨國并購有著同國內并購不同的特色和規則?;谏鲜龇治? 筆者現就我國企業防控跨國并購失敗的可行措施提出一點淺見。

(一) 恰當的戰略選擇

并購企業在并購前的準備過程中, 必須根據自身的經營規模、財務狀況、市場地位及機會和資源, 確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并購戰略。不正確的收購標準、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和不完整性, 都可能導致并購方低估并購成本, 過高估計并購收益, 由此造成本—收益分析的失誤, 產生并購風險。所以并購方首先要對自身有一個正確定位。其次, 要明確并購目的。在精心選擇并購目標后, 還應聘請專業公司對目標公司進行財務和SWOT戰略性分析。在并購實踐中, 中國企業選擇并購目標時存在著一定偏差, 喜歡并購發達國家的知名品牌企業, 尤其是一些大企業。但兼并這些大企業后才慢慢發現, 這些企業實際上已步入暮年或者干脆已經瀕臨破產, 回天乏力。所以切忌只根據一些綜合的高層次的假設來評估戰略價值和潛在協同效應, 并以此為基礎來完成交易。在交易達成之后, 再去制訂目標協同效應和目標回報的詳細計劃, 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只會帶來失敗。

另外, 要穩重行事, 精于把握時機。企業首次進入不熟悉的市場時不能操之過急。成功的公司都非常注重并購前的評估工作, 會花較長的時間來進行全方位的考察, 以確認進入的市場和目標公司。另外, 采用分段并購方案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即在并購時, 將整個計劃分為幾個獨立的階段來完成, 先收購目標公司的部分股權作為進入新市場的“錨地”, 隨著自己對環境的逐漸熟悉, 再增加投資或以此為依托不斷推進, 進行更大規模的收購。如果計劃實施過程中遇到嚴重問題, 可以及時調整方向或放棄原有計劃, 撤回全部或部分投資, 盡可能減少損失。

(二) 穩健的財務支持

第一, 由于跨國并購的影響因素更復雜, 因此企業進行跨國并購時應選擇穩健型財務戰略。穩健型財務戰略是以實現企業財務績效的穩定增長和資產規模的平穩擴張為目的的一種財務戰略。實施穩健型財務戰略的企業, 一般將盡可能優化現有資源的配置和提高現有資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為首要任務, 將利潤積累作為實現企業資產規模擴張的基本資金來源, 為了防止過重的利息負擔, 這類企業對利用負債來實現企業資產規模和經營規模的擴張往往持十分謹慎的態度。

第二, 企業應采取各種措施對財務危機進行有效預防。首先, 樹立危機意識, 事先做好財務規劃, 編制預算及營運計劃;定期分析預算與實際發生金額的差異并及時處理, 包括資金調度結果、資金成本結構、支付利息計劃等;建立有效的內控內稽制度。其次, 建立動態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作為一種成本低廉的診斷工具, 可以預知財務危機的征兆, 當可能危害企業財務狀況的關鍵因素出現時, 財務危機預警系統能預先發出警告, 以提醒經營者早作準備或采取對策以減少財務損失, 控制財務危機進一步擴大。再次, 把握有效控制點。將企業財務與經營管理、發展戰略聯系起來, 密切關注可能會引發經營與財務風險的“事故多發地帶”, 由此形成:針對風險隱患的風險控制點、資金成本控制點;投資項目中的投資流量、投資回報、投資回收期控制點;產品開發中的技術經濟匹配、功能成本、產品壽命周期控制點;商品營銷中的銷售網絡控制點、銷售合同履約控制點、賒銷應收賬款控制點、存貨結構控制點;物流過程中的物資配送、供產銷協調控制點;企業效益、所有者權益、利潤分配等方面的利益關系控制點。

第三, 對并購成本進行合理估計與有效控制。在實施跨國并購時, 要注重考慮成本問題。顯然, 并購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會低于自建的成本, 而且能夠盡快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然而在不同的國家, 會出現一些與當地環境有關的額外成本, 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 分公司用于營銷、保險、法律服務和招聘人員的費用很高, 產品責任索賠的費用也很高, 加上最初的高額溢價會使企業的利潤率受到威脅, 而在某些欠發達國家, 雇員、市場營銷等費用相對低廉, 然而違約問題卻可能使并購功虧一簣。因此, 有些高明的收購者, 為控制成本, 他們會花費數年時間與目標公司建立良好的業務關系, 待時機成熟時, 它們會迅速展開行動, 以防止更多的買家參與競爭, 從而將價格控制在預計范圍內。

(三) 高效的整合方法

眾多并購案例表明, 并購外國公司最大的挑戰在于企業文化的融合和管理風格的轉變。事實上, 目前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擴張的過程中, 被并購企業所在國的員工、媒體、投資者以及工會組織甚至政府對中國企業都持有一定的疑慮和偏見。他們有時會人為設置種種并購整合障礙。中國企業又往往急于將新兼并的海外企業變成一家中國企業, 讓企業領導層的一個小圈子決定一切, 使得西方經理們和原有企業員工無法接受。

因此并購企業應實施迅速而恰當的整合工作。據統計, 成功的收購者都會抓緊時間推行有差別的一體化, 并設法在一年時間內恢復正常經營??焖傩袆涌梢允宫F金流量得到迅速改善, 反之, 等得越久, 做出改變越難。同時, 公司應立即整合財務部門, 執行適合整個公司的統一的會計制度, 從而形成并發展一種共同的語言, 以便于對業績進行正確的評估。還應加快資產整合, 以達到對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

眾多原因都可能導致并購失敗, 其中并購企業與被并購企業間的文化不能較好地融合又是一大關鍵原因。因此, 企業應加強并購后的文化整合工作。文化整合要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實現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為目標。核心競爭力的定義率先由Prahalad&Hamel在《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書中提出, 它是組織的積累性學識, 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來自于企業外部, 而是取決于企業組織與文化。企業并購通過文化整合, 提升企業文化素質進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創新是企業的重要功能, 創新可以帶來新的工藝、新的管理、新的文化、新的市場, 從而帶來更高的企業效益。因此, 企業在文化整合完成之后更要致力于培養創新型企業文化, 從而使企業更好地完成跨國并購。

參考文獻

[1]施嘉岳 (譯) .哈佛商業評論——兼并與收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2]江攀.企業持續擴張之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4.

[3]邁克爾·波特.競爭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4]武勇、譚力文.論中國企業跨國并購[J].經濟問題探索, 2004 (8) .

分析中國經濟問題思考論文范文第2篇

一、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分析

(一) 課程重視程度不足

長期以來, 中等職業學校過于重視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教學, 而忽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下,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仍舊沿襲灌輸式的教學模式, 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 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 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論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 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甚至會對該課程產生反感。在課程教學過程中,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已經嚴重遏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思維獨立性的發揮。

(二) 教學內容脫離于學生實際

中等職業學校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學原則,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 教師并未真正以中職學生思想、心理特征為出發點開展教學活動, 也未能考慮到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師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 缺乏對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 沒有將學生的思想實際視作為該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為《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相脫節, 所以導致學生缺乏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極大地降低了中職德育教育的實效。

(三) 教學方法單一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作為中等職業學校重要的德育課程, 應當充分發揮德育教育的作用, 培養學生形成誠實守信、熱愛國家、關注社會的良好品質, 并逐步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為其今后參與社會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然而, 在實際教學中, 教師往往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 而沒有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社會現象進行正確分析和討論。同時, 由于課程學時有限, 教師通常在課堂上占用了絕大部分時間講解教材內容, 力求完成教學任務, 而忽略給予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時間, 造成課堂教學呈現出灌輸多、引導少, 講解多、思考少, 抽象道理多、行為指導少的現狀, 不利于課程教學效果的增強。

(四) 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

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沿襲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 利用閉卷考試的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水平。這種考核模式, 體現了考試分數高就意味著學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錯誤觀念。其實, 考試分數只能考查學生的考試能力, 而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學習《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成效。所以, 現階段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顯然有失偏頗, 不僅難以切實發揮德育考評的引導作用, 反而會對學生學習《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目的形成誤導。

二、改進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的對策

(一) 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德育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需要, 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教學效果的提升。所以, 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必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首先, 在課堂教學中, 教師應當從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轉變為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感。例如, 在講授商品的交換與消費、公民的民主權利等內容時, 教師可以在原有的教材內容基礎上進行提煉和拓展, 將教學重點定位于如何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樹立主人翁意識;其次, 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師生平等的和諧關系, 貫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 積極開展有益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消除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抵觸心理、逆反心理, 多聽取學生對教學的建議, 以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

(二) 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中等職業學校應當從完善《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著手, 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于學生實際, 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激發學生主動接受德育教育的積極性, 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 這不僅是該課程的教學關鍵, 而且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 要想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就必須按照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及其認知水平來設計教學情境, 并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 以最為直觀形象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有著大量與政治學科相關的知識及情境, 對其進行合理地運用, 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 而且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例如, 在講授到“價格”這一問題時, 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到超市調查商品價格及供求情況的任務, 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 而且可以進一步增強他們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又如, 教師在講授“投資理財”這一課題時, 可讓他們學習完各種投資方式后, 指導其結合家庭狀況制定理財方案, 然后將該方案交給父母參考。這樣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生活, 豐富教學內容。

(三) 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1. 案例教學法。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 應盡可能結合當前社會發生的時事, 并選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案例問題, 將知識點與社會中的焦點問題有機地結合到一起進行教學, 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而且能使學生對當今世界的風云變化有所關注。例如, 在講授“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時,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行政服務中心開展調查, 這樣既可以了解到人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利的具體情況, 又能夠了解政府是怎樣服務于民眾的。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必須讓他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 將所學的知識用于社會實踐當中。

2. 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實質上就是讓學生主動探索, 并在這一過程中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 而教師則主要起指導作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 進而發揮出其主觀能動性, 而且有益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如, 在講到“全民建設小康社會”時, 教師可通過恩格爾指數、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 以及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指標等, 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主動思考的過程中, 更加深刻地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理解和掌握, 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

3. 互動教學法。

互動教學法就是以小組協商討論及角色扮演等方式, 對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深化理解。這一過程給學生創造了對某一特定問題用不同觀點進行分析和比較的機會, 從而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在互動教學的過程中, 教師主要起組織和引導作用。例如, 在講授“履行義務, 承擔責任”時, 教師可以提出依法服兵役和最美麗的奧運火炬手等典型事例, 讓同學們在課堂上討論;又如, 在講授“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時, 可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開展教學。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主題意義的了解更加深入。

(四) 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經濟政治與社會》是一門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關聯的學科, 它的課堂教學比較講求實效性, 這就要求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查也必須能夠適應形勢的變化。故此, 應采取全新的評價模式。

1. 在評價功能上, 應重點突出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作用。

在評價的過程中, 應對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予以保護, 并充分體現出對他們的愛護和尊重。同時應關注他們平時的生活處境, 堅信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此外, 通過評價還可以使學生對自我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這樣不僅能夠使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 而且可以認清自身的不足, 進而主動參與到教學實踐當中, 以此實現全面綜合發展。

2. 評價體系應力求客觀、公平、公正。

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 應做到以事實為依據, 并采用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全面與重點相結合、階段與總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評, 并將考評貫穿于教育始終。同時還應采取相應的手段, 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不斷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如在課程評價上, 可采取筆試與其他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法, 力求做到對學生進行綜合、客觀的評價。

3. 在該課程的評價指標上, 應從對學生成績的關注轉變為對其綜合素質的關注。

在實際評價的過程中, 可遵循全面辯證的原則, 從學生日常行為及課堂表現等多個方面來考查課程所要求的各方面素質, 特別是要突出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

摘要:《經濟政治與社會》這一課程著重將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未來的職業發展及社會服務等環節相融合, 借此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析能力及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中等職業學校應當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 改變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 以增強該課程的教學效果?;诖它c, 本文對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 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進對策。

關鍵詞: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改進對策

參考文獻

[1]葛振娣.走出《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的四個誤區[J].新課程研究 (職業教育) , 2010 (6) .

[2]陳影.關于《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 2008 (11) .

[3]張麗瓊.幾種教學方法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 2011 (6) .

[4]楊義蘭.《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的項目化教學嘗試[J].新校園 (下旬刊) , 2009 (12) .

[5]鄭東和.案例教學法在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教學的運用[J].科協論壇 (下半月) , 2007 (7) .

[6]潘鵬.中等專業學?!督洕c政治》課教學如何運用比較法[J].農業科技與信息, 2009 (12) .

分析中國經濟問題思考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住房保障工作,住房保障信息公開也成為促進住房保障工作順利開展的有力促動因素。當前,政府網站已經成為住房保障信息的最主要公開平臺,江蘇省作為我國的沿海發達省份,住房保障工作力度不斷加強,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設不斷發展。立足于江蘇省各省轄市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實踐,對各省轄市在政府網站公開住房保障信息的情況進行分析,主要研究探討住房保障信息公開的規范依據、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針對存在的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以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制度,暢通社會公眾與政府的住房保障信息公開渠道,為進一步完善全國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住房保障,信息公開,規范依據

1 引言

住房保障制度具有社會保障性的一般屬性,是“在住房領域實行的社會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出發點是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確保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現“住有所居”,避免“市場失靈”影響社會成員居住權利實現。落實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承擔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體現,因為“即使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也沒有哪一個完全靠價格機制解決居民的住房問題?!币蚨洕m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主要由政府主導籌建、分配和管理運行。

推動住房保障制度實施,保障社會成員居住權利,維護城市中低收入者居住權公平,需要多種制度保障,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種。在住房保障組織實施、分配、退出等環節,如果不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就會導致保障房建設、實施、分配等領域的“暗箱操作”,以及社會公眾對住房保障制度公平性的質疑,健全的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制度則能有效避免這種不利狀況。

我國主要由政府推動落實住房保障制度,本文以政府信息公開為視角,以江蘇省省轄市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實踐為例,研究探討信息公開在住房保障制度落實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進舉措建議,以期在推動住房保障制度更好落實的同時,維護住房保障對象等社會公眾的知情權,進一步實現住房保障領域的公平正義。

2 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制度的基礎性依據

政府的信息資源,需要社會共享、自由流動、依法規范,這樣才有助于激發社會主體的創造力,有助于使政府信息公開發揮更大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經濟增長。為此,國家不斷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規范,為住房保障信息公開提供了基礎依據。

2.1 信息公開規范依據

國務院2007年4月5日公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該條例于2008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作為我國第一部規范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行政法規,該條例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職能部門、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公開的方式和程序以及監督和保障等作了全面規定,正式在國家層面將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墩畔⒐_條例》也成為住房保障信息公開的基礎性規范依據,落實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必須遵守《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有關規定。

2.2 住房保障規范依據

目前,我國及江蘇省最主要的住房保障規范依據主要有:

①《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該辦法由建設部等7部門頒布,自2007年11月19日起施行,明確經濟適用住房資格申請應當逐級審核并經公示后認定,并將公開、公開制度作為一項基本制度加以明確。

②《廉租住房保障辦法》。該辦法由建設部等9部門頒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明確廉租住房保障申請家庭的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狀況等應當向社會公開,被保障對象的保障方式和輪候順序等也應當向社會公開。

③《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管理辦法》。該辦法由財政部頒布,自2008年1月1日起實施,明確申請租賃補貼的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條件的低收入家庭必須經公示后才能獲得保障。

④《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該辦法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自2012年7月15日起施行,明確對于符合公共租賃住房申請條件的申請人,應當予以公示,經公示后被登記為公共租賃住房輪候對象的,也應當向社會公開。廉租住房輪候管理過程中的綜合評分辦法、搖號方式以及評分、搖號的過程和結果要向社會公開,廉租住房的配租結果也應當向社會公開。

⑤《江蘇省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該辦法由江蘇省人民政府頒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將公示制度作為經濟適用房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明確了經濟適用住房供應對象的家庭收入標準、住房困難標準以及經濟適用住房的購買資格等必須向社會公開公示。

⑥《江蘇省廉租住房保障辦法》。該辦法由江蘇省人民政府頒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明確廉租住房保障申請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人口狀況、住房狀況、財產狀況等必須經公示;申請人符合規定條件的,應再次向社會公示;申請人被確定為廉租住房保障對象予以登記的,要向社會公布登記結果。

⑦《江蘇省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該辦法由江蘇省人民政府頒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將公示制度作為公共租賃住房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要求對申請對象的初審、審核以及登記結果等進行公開、公示。

2.3 專項住房保障信息公開規范依據

我國及江蘇省主要有:

①《關于做好2012年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該通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于2012年5月28日印發,進一步明確了住房保障領域應當公開的信息內容,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信息、保障性住房分配和退出信息等,要求公開的信息內容十分具體明確,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②《江蘇省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實施意見》。該意見由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2年8月1日印發,進一步明確了住房保障信息公開的基本要求,要求加快推動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全面公開住房保障法規政策信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基本信息、保障性住房分配信息、保障性住房退出信息等。

③《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障性住房分配 “五公開”工作的實施意見》。該意見由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省監察廳于2013年6月14日聯合印發,要求在保障性住房分配領域全面公開保障政策、保障房房源、保障對象、審批流程以及分配結果等信息。

④《關于加強住房保障廉政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該意見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13年10月28日印發,特別強調做好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要求進一步健全住房保障政務公開、辦事公開制度,實行住房保障業務信息公開和廉政風險防控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要發揮政府部門網站公開住房保障信息的主渠道作用,設置信息公開專欄,完善信息公開內容,規范信息公開形式,方便社會公眾查閱,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作為全國住房保障工作主管部門,一直以來極為重視部門內部政府信息公開規范化管理工作,2009年8月31日專門印發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府信息公開實施辦法》(建辦〔2009〕145號),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機關及其授權或者委托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履行管理職能和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專門規范,自覺在國務院部委層面加強政府信息公開規范化建設。

3 江蘇省住房保障信息網上公開實踐

《中國政府網站發展數據報告(2013)》顯示,政府網站是廣大網民了解政府信息公開情況的重要途徑,政府網站的信息公開專欄是網民最為關注的欄目。鑒于此,本文以江蘇省為例,重點關注江蘇省各省轄市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門的官方網站,并對其中的住房保障信息公開情況進行分析。

總體來看,江蘇省13個省轄市的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均開設有官方網站,各網站上均設有“住房保障”專欄,絕大多數網站都對各類住房保障的政策信息、保障性住房分配、申請住房保障家庭名單情況、住房保障退出情況、住房保障批次等信息進行了公開公示,同時設有咨詢欄和服務電話,并隨時發布住房保障類通知公告和工作動態?;厩闆r如表1所示。

雖然總體上江蘇省各省轄市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門都設置了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專欄,但各網站對住房保障信息的公示情況卻存在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3.1 內容分類上的差異

有的部門網站內容分類詳實,如南京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網站,網站上全面公示了住房保障政策信息、保障性住房建設實施情況、住房保障工作計劃、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流程、分配過程、分配批次、退出信息等不同類別的信息;有的部門網站并未對公示的住房保障信息進行分類,例如徐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網站,其住房保障信息并未進行分類,而是與其他政府信息歸為一類,統一在“政府公開”欄中進行公開。

3.2 公開數量上的差異

有的部門網站公開的住房保障信息數量較大,例如南京、鹽城、無錫等城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門的網站,較為全面地公示了住房保障工作動態、項目情況、政策法規、申報流程、公示公告、政策解讀等信息,內容量比較大;而有的部門網站公示的信息量則較少,例如淮安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站,該網站的“住房保障公示”欄中,只包括了2014年和2015年的部分住房保障信息,之前的住房保障信息處于無法查詢的狀態。

3.3 信息發布及時性的差異

有的部門網站能夠及時公開相關住房保障信息,有的部門網站則公開不夠及時,住房保障信息內容比較陳舊,信息更新頻率較低。

3.4 獲取信息便捷性的差異

有的部門網站上設置的住房保障信息公示專欄較為醒目,版面整潔,內容充實,可獲得性強;有的網站住房保障信息公示欄設置并不醒目,公眾查詢起來較為不便,信息可獲得性較差。

3.5 信息公開范圍的差異

有的部門網站能夠按照相關政府信息、住房保障信息公開的規范要求較為完整全面地公示住房保障信息,包括較為完整全面的住房保障政策信息、保障性住房房源信息、住房保障對象信息、住房保障審批流程信息以及住房保障分配結果信息等,公示的范圍廣且全面,而有的部門網站則只公示了部分信息,公示范圍較窄,不能完全符合相關管理規定。

4 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前文分析,當前的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還面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落實尚不到位

雖然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公開的內容及數量還不夠全面完整、公開的分類還不夠明確、公開的及時性還不能適應實際需要、信息的可獲得性較差以及公開的范圍尚不能完全符合相關法規、規章要求等方面。

4.2 缺乏統一的信息公開指導規范

各類住房保障信息公開規范依據只明確了應當公開的住房保障信息內容,但并沒有統一的公示規范形式要求,在國家、省級層面也未專門出臺相應的指導規范,導致各省轄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門公示住房保障信息的形式多種多樣,缺乏統一規范。

4.3 住房保障信息公開監督考評機制尚不健全

信息公開工作已經被國家納入法制管理軌道,對照“法有規定必須為”的行政管理要求,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在落實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的同時,也應當嚴格監督考評機制。當前,雖然政府信息公開監督考評制度已經較為完善,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已通過發布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的方式,向社會公布政府信息工作落實情況,接受社會監督,但在住房保障信息公開領域,還缺乏專門的監督考評機制。

4.4 依申請公開住房保障信息的通道尚不通暢

在主動公開方面,江蘇省各省轄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門網站大都能主動公開住房保障信息,但在已申請公開方面,有的網站提供依申請公開服務情況較好,提供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供公眾下載使用,并提供了郵寄地址和聯系電話;而有的網站提供的依申請公開服務還不到位,致使住房保障信息公開申請通道不通暢。

4.5 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效果尚未經過司法考驗

當前政府信息公開類行政復議案件、行政訴訟案件呈不斷上升趨勢,《江蘇省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顯示,2014年江蘇全省與政府信息公開有關的行政復議達1517件,與政府信息公開有關的行政訴訟1032件,敗訴情況占一定比例。以南通市為例,自2013年6月南通市成為江蘇全省行政案件集中管轄首批試點地區后,當年受理信息公開申請就為2012年的2.7倍,達2145件,而后年均保持增長超過200%。相對而言,因住房保障信息公開而引起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相對較少??梢灶A見,隨著住房保障工作的繼續推進、公民維權意識的不斷提高,住房保障信息公開類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將會不斷增多,應當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5 完善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的建議

5.1 進一步提高對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的重視程度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江蘇省政府辦公廳相繼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政府網站普查的通知》(國辦發〔2015〕15號)、《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的通知》(蘇政傳發〔2015〕22號),部分江蘇省省轄市也著手開展政府網站信息內容整治工作,如南通市印發了《南通市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對政府網站進行全面排查,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網上公開工作。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應當對包括住房保障信息在內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高度重視,按照加強政府網站建設的有關要求,對照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有關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要求,以普查整改為契機,舉一反三,積極落實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全面在政府網站上公開相關住房保障信息。

5.2 落實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的人財物保障

落實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應進一步加強住房保障管理機構和具體實施機構建設,充實工作力量,保證必需經費。

在人員設置方面,應配備專人專事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加強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人員教育培訓,提升人員素質水平;鑒于住房保障信息網上公開工作的重要性,一定數量的網絡技術人員必不可少;在物力保障方面,應當為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配置專門的物質基礎條件,如住房保障基礎信息資料提供、設備、場所提供等;在財力保障方面,專門留出專項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保障資金。

5.3 依靠制度推動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

當前,應該說住房保障信息公開領域的行政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等管理規定已比較健全,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各級政府、政府部門還應制定出臺落實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的專項具體制度,切實將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納入制度管理軌道。

5.4 進一步強化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監督管理

嚴格住房保障信息公開的信息數據采集、信息內容審核、信息內容發布、公開結果評估等各個環節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監督考核管理,探索實行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定期考核通報制度,將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落實情況納入政府和政府部門考核范圍。推動落實住房保障信息網上公開監測工作,建立健全監測結果反饋機制,不斷改進和優化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同時,加強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問責力度,對違反住房保障信息公開管理規定的行為堅決予以問責。

5.5 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系統建設

當前,各級政府、政府部門網站已經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渠道,各類住房保障信息也大都在網上進行公開。但總體而言,江蘇省各省轄市住房保障信息系統建設步調并不統一,一些城市在住房保障信息系統建設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梢灶A計,進一步建設更高層次的住房保障信息系統將會成為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的重點,通過不斷優化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系統,進而全面公開住房保障信息,將會極大拓展住房保障信息的社會知曉面。

5.6 統一住房保障信息公開標準和形式

目前,雖然相關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對應當公示的住房保障信息內容進行了明確,但在形式上應以何種標準和形式公開住房保障信息,各地的操作實踐并不統一,應逐步統一住房保障信息公開的標準和形式,避免標準和形式不統一的弊端,從而實現住房保障信息的統一公開、統一管理、統一監督。例如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商品房預售監管的通知》(蘇建房管〔2013〕432號),該通知發布了江蘇省商品房銷售現場規范化標準,在住房保障信息公開領域可以借鑒這一思路,統一住房保障信息公開標準,使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更具操作性。

6 結語

住房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展完善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物質財富也極大豐富,然而市場卻不能完全解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從而需要政府主導實施住房保障制度維護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權益。當前,社會公眾的住房保障信息需求和政府住房保障信息供給之間形成博弈關系,妥善落實好住房保障信息公開工作,能夠充分保障社會公眾住房保障信息知情權實現,使其對政府住房保障工作落實形成有效監督,也能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真正建立起“服務型”政府,做到這一點,在住房保障領域,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絕不是“零和”,而是“雙贏”。

參考文獻:

1.符啟林.房地產法.法律出版社.2009

2.韓康 張孝德.保障房建設的戰略意義——兼論關于房地產的幾個錯誤認識.學習時報.2011.12.5

3.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15-03/02/content_5984271.htm?node=5955

作者簡介:

黃誠,南通市住房保障發展中心主任。

分析中國經濟問題思考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建筑行業發展速度的不斷提高,綠色建筑的出行已經成為它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綠色建筑具備的優勢在于其特有的經濟外部性,它在促進了環境的保護、節約了能源以及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上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它的經濟外部性也存在著不容小覷的問題,這也是至今綠色建筑的發展受到制約的最大問題。然而這些問題并非沒有解決的辦法,本文就根據綠色建筑的經濟外部性特征簡要分析了它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幾點具有建設性參考意義的檢驗,希望對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綠色建筑的發展;經濟外部性問題;解決措施

一、前言

在建筑領域綠色建筑的概念形成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不斷地發展進步過程中,綠色建筑從自身的理念再到實踐知識與技能上都具備了越來越完善的設計準則和評估系統,它的發展也日益引起建筑行業的矚目,從長遠角度來看,它必將成為今后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綠色建筑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的,它的發展過程中也呈現著各種不容忽視的問題,而經濟的外部性所帶來的問題便是難以忽視的重點問題之一。

綠色建筑常以不損害生態環境為前提,旨在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提高居民乃至子孫后代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質量。在環境保護里綠色的本質是指環境中不存在任何的污染以及廢物,各種事物能以開放式的狀態存在著,而且可以進行良性循環。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綠色建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不會給環境資源造成不利的影響,空間上表現在綠色建筑不僅可以跟附近的生態環境和諧相處,而且對人們的生活環境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甚至還會影響到全球的生態環境;而時間上則指在整個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內,即原材料的開采、加工運輸以及回收等對各環節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綠色建筑的經濟外部性概念

傳統的外部性通常指一種經濟力量會給另一種經濟力量帶來的“非市場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附加的。如果我們從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出發來看外部性,則可把它視作決策者未考慮到的而實際上又會出現的一種效率比較低的現象。通常會把經濟外部性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時外部經濟性,一種則是外部不經濟性。后者常指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某種行為會給他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而這種影響又無法獲取任何的補償的現象。

綠色建筑的整個生產過程也是一種經濟活動行為,它的外部性常體現在其特有的環境保護功效。眾所周知,建筑行業被歸于高能耗產業的范疇,根據相關數據可知,在人類生存的大氣里面近乎一半以上的某些溫室效應氣體是由建筑物生產制作過程中的材料生產、加工以及運輸等多個環節所形成的的,也就是說這些生產施工環節所造成的能耗是其它任何生產過程都難以比擬的。當然建筑物在施工過程中還存在其它各種各樣的環境危害問題,比如大氣環境中酸雨的增加、臭氧層的破壞等等。從歐洲的一項調查數據可以發現,在歐洲能源消耗量最大的便是建筑物的施工建設過程,幾乎占了總能耗的的1/2還要多,而剩下的25%則被用在交通運輸上面。這些消耗的能源大部分來自地球上日漸減少的而且屬于不可再生的原油,并且這種能源消耗模式的持續時間有限,不過不合理利用,遲早會有枯竭的那一天。能源以及環境問題已經是21世紀環境保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從這可以看到非綠色建筑和綠色建筑是否具有外部經濟性已經非常明顯。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綠色建筑生產廠家的內部收益肯定會比社會收益小,這個時候市場就會失靈,當然這也就成了綠色建筑的發展受阻的最根本原因。

三、分析綠色建筑經濟的外部性特點

建筑生產廠家通過采用綠色建筑方案不僅可以將初始成本的投資增加,如果開發商僅僅根據新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開展建筑施工必然會將工程的施工成本增加。根據推算可知,通常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大概會多增100元,針對這部分的增量成本開發商只能利用提高建筑物本身的銷售價格來彌補,而這最終還是由購買者自行承擔。提高房價必然會增加開發商投資的風險,而隨著我國各大城市房價不斷上漲的趨勢可知,建筑物仍然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很多的開發商始終處于觀望的態度,很少會真的增加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即便消費者有購買住宅房屋的欲望,但是他們很少會有節能觀念,加上他們對節能住宅的需求不大,因而很少會購買比一般建筑的價格要高10%以上的節能型住宅,這就使得節能型住宅很難變成開發商本身很自覺地行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綠色建筑可以給生產廠家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還能降低能源的消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樣不僅有利于環境的保護,還有利于我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整個建筑節能領域存在著用戶改造以及投入建筑節能方面的投資收益要比預期的節能增加的投入要小,此外節能增加的投入定然會比社會獲取的綜合效益要小,比如在節約建筑能耗方面,由于投資回收期以及資金的時間價值都比較長,屬于很久后才會才會表現出來的能源消耗費用,人們不會太重視。因為市場屬于自由運轉,所以生產者可以攫取到巨大的經濟利潤,這樣就可以把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與此同時針對個人來說,非綠色建筑在生產上面的優勢很大,而且相較整個社會而言綠色建筑的數量并不占據獨特的優勢。

四、綠色建筑經濟外部性問題的處理措施

從上面論述的綠色建筑外部的經濟性可知,外部經濟性屬于綠色建筑的典型特點,而非綠色建筑則不具備外部經濟性,而綠色建筑經濟在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實際上是為了怎樣更好的發揮出綠色建筑特有的外部經濟性,以便改善非綠色建筑的外部不經濟性。而非綠色建筑具備的外部不經濟性一般表現在個人成本呈社會化的趨向。如果想要徹底的把綠色建筑長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經濟問題解決好,就必須徹底消除非綠色建筑所具備的外部不經濟性,這樣才能促進整個綠色建筑的發展。通常消除非綠色建筑經濟的外部不經濟性具有兩種方法,一是采取財政補貼,這個主要針對綠色建筑而言的,主要是為了將綠色建筑的外部經濟性充分發揮出來;二是稅收政策,針對的是非綠色建筑,其目的則是為了將它的外部不經濟性進行消除。

1.采取財政補貼措施

一般綠色建筑產品都具有外部經濟性,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采取一些必要的財政補貼政策加快綠色建筑的迅速發展。也就是政府部門可以向一些經營綠色建筑的企業或者單位個人、或者消費人員給予適當的補貼,這就不僅可以吸引并引導廣大消費者購買綠色建筑,促進綠色建筑的消費,還能平衡綠色建筑物的價格,保持綠色建筑市場的穩定性。比如綠色建筑在建筑的密度以及容積率上存在著“鋪張”的現象,因而政府部門可以著重對其建筑密度以及高度進行適當的補貼。

2.采取必要的稅收政策

政府部門還可以實施一定的稅收政策,通過對一些非綠色建筑企業的單位或者個人進行征稅,將征來的這部分收入來跟外部不具備經濟性的那部分進行抵銷,并對這方面的損失作出相應的補償。在處理建筑企業的外部不經濟性問題時,政府部門在制定征稅額時應該充分考慮建筑企業給其他成員以及社會造成的損失,最好能將企業的私人成本和社會所消耗的社會成本進行抵銷。例如政府部門向非綠色建筑單位征收的能源稅應該盡量把稅額和綠色建筑五種消耗的能源費用一樣。

五、結語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跟?綠色建筑經濟的外部性理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方面外部性問題促進了經濟理論的不斷創新,另一方面也被廣泛的應用到環境保護以及能源的節約等多種實踐活動中。而非綠色建筑物的外部通常不具備經濟型,這就使得一些建筑物的高耗能狀況難以得到有效改善,不僅促使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還浪費了大量的能源,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因而只有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盡可能地把綠色建筑的外部不經濟性進行內部化,以便社會成本往內部化發展,此外政府部門還需加大關于綠色建筑生產企業的補貼力度,使得生產者的積極性能夠得到提高,這樣便能確保我國綠色建筑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1]魏后:對綠色建筑經濟發展前景的探討[J]. 科技資訊. 2012(34) .

[2] 趙后粦:基于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經濟評價體系[D].北京交通大學 2012.

[3] 金占勇 孫金穎 劉長濱 張雅琳:基于外部性分析的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政策設計[J]. 建筑科學.2012(06).

[4]關 凱 李世蓉:重慶市對投資住宅產業化可供利用的優惠政策[J]. 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11(03).

[5]李先林:淺析提升我國綠色建筑經濟效益的策略分析[J].科技資訊. 2011(03).

[6]周 玲 劉永強:我國綠色建筑理論的幾點研究[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11(02) .

分析中國經濟問題思考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eBay的創始人曾經說過,eBay的成功之處不在于其先進的技術或者其創建的全新市場平臺,而是建立了人與人之間前所未有的信任。淘寶作為中國較成熟的網購平臺,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包括交易主體認證、第三方支付、信用評價等在內的信用機制來維護網購信用,但是這樣的機制在實施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映射出網購市場信用機制的不足之處。要從網購誠信走向網購信用,除了經營理念轉變和法律層面的保障外,還需要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關鍵詞:

信用;誠信;信用評價;虛假交易;惡意評價

文獻標識碼:A

在網絡購物、團購、移動電子商務、網絡貿易等電子商務形式中,促成電子商務融入大眾生活的重要推動力量當屬網絡購物,首當其沖的就是包括淘寶集市(CtoC)、天貓商城(BtoC))在內的淘寶網絡購物平臺(下稱“淘寶網”或者“淘寶”)。2012年11月11日,淘寶網創下單天191億的銷售額,相當于2011年國美年銷售額的近1/6,相當于王府井百貨2011年全年的銷售額[1]。這樣的數據讓我們感慨中國電子商務巨大經營潛力的同時也不禁要思考,曾經被認為是中國電子商務發展三大障礙[2]之一的信用問題是否已經得到解決?eBay的創始人曾經說過,eBay的成功之處不在于其先進的技術或者其創建的全新市場平臺,而是建立了人與人之間前所未有的信任 [3]。中國電子商務平臺是否也建立了這樣的信任網絡呢?

網上交易現在已經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有學者認為中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忽視了對社會信用制度的培育和建設,信用主體違約收益遠遠高于成本,信用缺失問題嚴重[4],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傳統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虛擬市場上被進一步放大,而隨時處于動態變化中的網絡交易使傳統的征信和企業信用評級無法解決虛擬世界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5]。網絡信用評價機制通過提供買賣雙方以往的交易經歷的評分衡量雙方的信用水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息的不對稱,增加了違信的道德風險和機會成本,增強了交易雙方的信任 [6]。1997年,eBay首次采用了以星數為代表的信用評價指數,通過這樣的信用評價鼓勵好的交易行為[7],國內包括淘寶等在內的網絡交易平臺也引入了這樣的信用評價體系。但是2012年國家工商總局形成的《中國網購市場總體評價報告》[8]表明,網購中的信用評價問題是制約著電商發展的障礙之一。那么目前網購市場信用評價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予以完善?如何走向完善的網購信用制度?

淘寶網是網絡零售市場上最大的交易平臺,起步相對較早,信用評價機制的發展也具有代表性,通過分析其優劣,相信也能為網絡零售的信用體系構建提供一些經驗。所以本文將以淘寶網的信用機制為例,探討網絡購物的信用評價體系的規制現狀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一、信用和信用評價

(一)信用

中國的漢語構詞中與信用相關的概念有很多,例如誠信、信任和信譽等。英文中“信用”一詞直譯的對應是“credit”,但是也有眾多與此含義相近的詞,例如“trust”和“reputation”。有學者認為使用上述不同的詞語并不是因為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用詞偏好,而是由于“信用”這一西方學術概念引進時對信用概念界定的混亂,誠信、信任與信用分別對應個人、關系與制度[9]。誠信是一種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屬于靜態概念,是就個人而言的;而信任包括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涉及到雙方的相互關系;信用反映了一種經濟關系,體現為規章制度,靠道德、法律和經濟來共同維護 [10]。

“信用”一詞的含義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原始社會時信用只具有倫理學含義,發展到自然經濟時期信用有了經濟學意義,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又多了一層法學含義,從社會學和倫理學角度來講,信用是“相信其他主體未來的行動能夠滿足我們預期的心理現象”,是人們之間信任的表現形式[11]。作為信用的基礎,德國社會學家盧曼(Niklas Luhmann)認為信任是一個社會復雜性的簡化機制[12],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針對交往雙方的行為的相互作用有一個預期,規則和慣例通過對社會行為的規范減少了這種預期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但是人們畢竟是獨立的個體,其行為可能是非理性的,與慣例不相符的。為了克服諸如此類的復雜因素帶來的不確定性,人們推定其他人的行為都是這個社會可以接受的,在沒有足夠的規則和慣例進行規范時,信任就會代替規則和慣例來保證社會交往中的預期結果的實現,這個推定就是信任的本質[13]。

經濟學者認為現代社會的信用是一種信任對方的心理活動,是信貸活動,是一種不用即時付款就可以獲得某種價值的能力,是規范信用交易、信用活動的制度。也有學者偏向使用信譽一詞,認為信譽“是指處于一定社會交換關系中的行為主體或當事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或組織)在長期自我利益計算與踐約能力基礎上所建立的評價和聲譽”[14]。

從法學層面來講,“信用是指民事主體所具有的經濟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的相應的信賴與評價”,信用的主體不僅包括法人,還包括公民、個體工商戶以及其他經濟組織;信用的主觀因素是民事主體的經濟能力,包括經濟狀況、生產能力、產品質量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信用的客觀表現是社會的信賴與評價 [15]。

本文中討論的網絡信用問題體現了社會學意義上人與人之間的行為預期,也體現了經濟學意義上的信譽,也有法學層面的信賴與評價。本文傾向于認為誠信、信譽、信用有不一樣的含義,但又相互聯系,誠信和信任是建立信用制度的前提,在個人誠信品德基礎上構成信任網絡容易,但是將信任網絡轉換成一種信用制度則難,這也是突破電子商務信用障礙面臨的重要問題。當前我們呼吁的誠信回歸實際上只是建立信任網絡的基礎,對于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遠遠不夠的。

(二)信用評價

從上述有關信用概念的辨析中可以看出信用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評價,可見,信用評價是構建信用體系的重要環節。實踐中的網購信用評價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呢?

網絡交易降低了傳統意義上的交易成本,例如店鋪租金、倉儲費等,但是也產生了新的交易成本,例如交易者身份信息、產品質量信息、網上支付信息、信用記錄等都存在不確定性。網絡買家無法像在現實生活中一樣對貨物的品質進行查驗,只能依靠賣家單方的描述,并且網上特定買家和賣家之間交易的重復性較低,這使得雙邊博弈中的懲罰機制無法實施,交易一方可能因無法獲取完整的交易信息而喪失信心,網絡交易因而遭遇“檸檬問題” [16]。正如經濟學家阿克洛夫(Akerlof)在對二手車市場的研究中發現的一樣,買賣雙方因為對車況掌握的信息不同而滋生矛盾,最后演變成二手車市場的逐漸沒落[17]。以淘寶為代表的網絡交易平臺引入眾多機制應對上述問題,例如身份認證、第三方支付、信用評價、消費者保障等,其中,信用評價體系作為信用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這種因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問題。

信用評價是這樣發揮作用的:參與者在交易完成后,根據自身感受互相做出信用信息的反饋,按照不同的指標體系對交易對方的可信任程度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可以幫助提煉交易者的行為特征,幫助其他用戶判斷其信用水平和未來的表現[18]。信用評價機制要想發揮作用不僅僅需要科學嚴謹的信用評價標準,還需要完善的身份認證、懲罰機制等予以輔助。

國內外很多學者通過實證分析eBay和淘寶網的數據,認為信用評價系統對交易價格和銷量有著緊密聯系,例如研究eBay網數據的學者認為,89%的交易都是一次性交易,eBay上信用評價系統很大程度上影響買家最終的購買決定[19]。相比起正面評價,負面評價對買家購買的決定以及交易價格的影響更大[20]。學者對淘寶網的相關數據研究后認為,賣家信用評分低于某一臨界點時,買方不關注賣家的信用度;當賣家的信用評分高于某一臨界點時,賣方信用度的增加并不會增加其銷量[2122]。也有學者研究后發現,淘寶網上賣家的好評數、中評數、差評數都與交易筆數呈正相關,賣家瘋狂追逐好評率以及淘寶網的默認好評機制幾乎使信用評價體系失去應有的作用[23]。

既然理論和實證層面都表明信用評價是信用制度中的重要環節,那么,在目前的網絡購物市場中信用評價現狀如何?有什么樣的問題?

二、網購市場的信用評價體系

(一)淘寶網信用評價體系內容

實際上網購信用評價包括很多內容,賣家的信用評分只是網購信用評價機制中最直觀,最吸引消費者眼球的部分。打開淘寶網上賣家的信用評價頁面可以發現主要有這樣一些信息:(1)店鋪服務;(2)店鋪經營資質;(3)店鋪半年內動態評分以及店鋪30天內服務情況;(4)賣家信用評價展示。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淘寶網的信用評價體系,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鑒于篇幅有限,本文選取最后一部分,也就是買家最能直觀感受到的信用評分部分重點討論。如果沒有特別說明,下文中提及淘寶網的評價制度時就指最后一部分的信用評分制度。

(二)淘寶網信用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淘寶網現有網購評價體系中的常見問題是信用炒作和惡意評價,信用炒作的方式包括利用虛擬商品交易賺取信用值,使用互動交易互炒信用,甚至有專門的“刷鉆公司”招募專職買家代刷信用 [24]。

《淘寶規則》中沒有使用“信用炒作”,而是用“虛假交易”來定義信用炒作行為,即通過不正當方式提高賬戶信用或者商品銷量,妨害買家高效購物權益的行為;以及惡意評價,即買家、同行競爭者等評價人以給予中、差評的方式謀取額外財物或其他不當利益的行為?!短詫氁巹t》是網絡交易平臺對淘寶用戶增加基本義務和限制基本權利的條款,針對上述虛假交易和惡意評價的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懲罰機制。針對虛假交易的懲罰措施包括扣分、一定期間內的單個商品或者全店商品淘寶網的搜索降權、下架店鋪內所有商品等措施;針對惡意評價,淘寶或評價方刪除該條違規評價,這可以被看做契約層面的規制。但是法律層面對此的規制不甚明確。對網絡交易者信用的保護目前沒有專門的信用權保護的法律體制,更多的是靠《反不正當競爭法》和《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法規中對經營權和名譽權的規定予以救濟,但是,這些法律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三)對淘寶網信用評價問題的規制

1.虛假交易

利用不正當手段提升自己信用評分的行為很明顯是不道德的,但是,法律上似乎并沒有將其明確認定為是違法行為。有學者認為應當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一般條款,即第二條:“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愿、平等、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或第五條:“經營者不得采取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做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進行規制[25]。

從《淘寶規則》對虛假交易的定義來看,似乎是能援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一般性原則予以救濟,但是,違反這等原則性的規定的法律責任可能沒有實際意義。根據該法第二十條的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害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從這一條的規定中可以看出,法律只針對經營者之間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提供救濟,而虛假交易并沒有給其他經營者造成損害,所以,虛假交易雖然符合一般條款的條件,但是要求違法者承擔法律責任是不實際的。第五條關于虛假宣傳的規定著重強調商品和商品質量的宣傳,而虛假交易是對經營者信用度的宣傳,與其商品質量無關,所以這一條也無法規制虛假交易。

專門針對網絡平臺交易行為的法律規范姍姍來遲,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七條規定了網絡商品經營者和網絡服務經營者發布的商品和服務交易信息應當真實準確,不得作虛假宣傳和虛假表示。這一條可以用來規范網購平臺上的虛假交易,但是,該法中除了規定網絡交易違法行為由相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處理之外,再無更多詳細的規定。

虛假交易的產生可能源自于下列問題,首先是淘寶網的評價機制的設計理念,上文中提到的匿名評價,系統默認好評,以及30天內修改、刪除中、差評都是信用炒作滋生的溫床。買家在網購時都習慣把搜索的商品根據銷量或者信用度進行排序,如果買家在信用度較高的賣家購買商品或者服務時感受到巨大反差,就會影響那些擁有真正高信用度的賣家,甚至使整個評價機制對網絡信用的正面作用將不復存在。

在缺少法律保障的情況下,抑制這一行為的重任就落在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身上,通過契約方式減少評價體系因虛假銷量和虛假信用產生的負面效應。但是,網絡交易平臺在保證消費者利益不受損害的同時,也需要以開放自由的平臺吸引更多商家,其信用評價機制的設計必然需要平衡吸引更多用戶和創造有序交易環境這兩者的需求,難免會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這也是為什么淘寶規則對違規行為的懲戒并不足以阻礙違規再次發生的原因[26]。有學者建議引入第三方信用機制,隨著未來個人信用檔案的逐步建立,C2C平臺服務商可以與專業信用服務企業合作,更能體現信用評價的客觀性和獨立性[27]。網購信用環境的改善從長遠角度來講可能還是需要個人信用乃至整個社會信用的建立。

其次是法律層面的保障問題。對虛假交易很難進行法律救濟,因為法律責任的承擔是為了對違法性造成的損害進行補救,而虛假交易通常很難被證明給他人造成了損失。雖然《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對這種行為有原則性的規定,但是這樣的規制法律位階較低,實踐中可能不會對虛假交易有較好的威懾作用。

虛假交易是網絡交易者濫用信用評價制度的結果,這也體現出經營者對信用望而不得的困境,淘寶網上賣家瘋狂追逐好評率的行為體現出他們希望保持良好的信用度,即使這樣的信用度對其商品價格和銷量并不一定是正相關的。如果法律上能將這種信用確立為一種權利,交易者維護自身信用的同時也應承擔起相應的義務,確保其信用信息的真實,可能會對這樣的行為有更好的抑制效果。

2.惡意評價

惡意評價可能會被認定為違法行為?!斗床徽敻偁幏ā返谑臈l規定:“經營者不得捏造、散步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边@為網絡交易的商事主體提供了救濟,違法者承擔的法律責任同樣是依據該法第二十條。但是,被侵害的經營者不得不證明惡意評價的行為給自己造成了損害,而經營者因負面評價遭受的損失往往很難計算,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可能并沒有獲得利潤,這就使這種情況下法律責任的承擔沒有實際意義,違法行為不能受到相應的抑制。

《侵權責任法》為民事主體提供的救濟可能更具操作性,該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睆纳鲜鲆幎梢钥闯?,網絡用戶做出惡意評價可能會因侵犯他人的民事權益而承擔侵權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負有必要的注意義務,否則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包括: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這樣的法律責任相比《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責任承擔方式能更好地保護權利主體的信用。

網絡用戶在網購交易平臺上對賣家的商品做出負面評價會降低賣家的信用度,問題是對賣家信用損害到什么程度才能援引《侵權責任法》對名譽權的救濟?根據《淘寶規則》的規定,惡意評價主要包括以下情形:(1)與同行交易后給出的中、差評;(2)評價人利用中、差評,對被評價人進行威脅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3)評價人以給予中、差評的方式謀取額外財物或其他不當利益。與后兩種情形不同,第一種情形并不以不當利益的獲得為前提。但是,如何證明中差評是同行給出的?有沒有可能是同行指使他人所為?即使能夠證明中差評是同行給出的,該同行也是這場交易的消費者,被認定為違規行為是否與公民的自由評論權沖突?

2009年12月,網絡用戶在大眾點評網(下稱“大眾點評”)上發帖,指出水晶奇緣禮儀慶典中心(下稱“水晶奇緣”)的多項服務存在問題,評價“服務質量實在不敢恭維”,消費者發此類差評帖的做法導致水晶奇緣中心生意慘淡,在要求大眾點評刪帖遭拒絕后,水晶奇緣起訴大眾點評要求其刪帖道歉、恢復名譽并賠償損失。豐臺法院認為消費者在大眾點評網上的惡評并沒侵權,駁回了禮儀公司的訴求,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最高院司法解釋”)第九條的規定:“消費者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但借機誹謗、詆毀、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水晶奇緣中心沒有證據證明涉訴帖子侵害了其名譽權,所以大眾點評有權不采取刪帖措施 [28]。

從上述案件可以看出,面對惡意評價,尋求侵權責任救濟的同時還面臨著消費者自由評論權的保護問題。那么在哪里劃界呢?名譽權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中要求行為人是“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如何證明侵害人有過錯是舉證的難點所在,如何判定某一負面評價是對產品或服務進行的正當批評評論,還是借機對他人名譽的誹謗和詆毀?如何認定發差評帖的網絡用戶就是消費者而不是競爭對手惡意為之呢?如何認定所發負面評價是消費者的真實感受而不是競爭對手的不當競爭手段呢?我們不可能用測謊儀來證明負面評價是否是網絡用戶對其使用商品的真實客觀的看法。劃定消費者的自由評論權和侵犯他人名譽權之間的界限時可能需要明確價值取向的問題。在信用法律十分發達的美國,保護消費者權益始終是信用法律體系的基本價值取向[29]。從信用法律角度來講,更多強調消費者的自由評論權可能更為重要。

三、淘寶網信用評價——走向網購信用

淘寶網的信用評價體系試圖通過制度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網絡,但是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使該制度建立的初衷幾乎無法實現,探究問題的根源時很多人會認為是網絡用戶的誠信問題,但是問題也許出在制度上。

(一)經營理念

eBay與淘寶作為網上交易平臺的典型代表都引入了信用評價機制,不同之處在于經營理念:eBay將交易者視為市場主體,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起推動作用,而在淘寶,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占據主導地位,交易者扮演追隨者的角色。eBay的信用評價機制中買家可以給賣家好評、中評、差評,而賣家只能給買家好評,定下了“顧客是上帝”的基調,放手細節問題,提升了市場的活力。

淘寶網在其信用評價機制中承擔了優化市場環境的主要責任,規定了eBay信用機制沒有的細節,例如買家可以匿名評價、交易一方給出好評而另一方未評時,交易成功15天后系統默認給予評價方好評、評價后30天內可以修改或者刪除中評差評等,對信用炒作也有懲罰機制。淘寶的這些規定使市場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使交易主體有章可循,但是從長遠來講,還是需要培養交易者的信用意識,畢竟交易者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二)法律保障

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尤其是電子商務的信用體系需要多管齊下,法治將是這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正如馬克思對市場經濟的運行特點所描述的一樣,資本“有20%的利潤便活躍起來,有了50%的利潤就會鋌而走險,有了100%的利潤就敢踐踏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潤就敢冒絞首的危險”[30]。在利益面前,道德顯得蒼白無力,市場經濟下信用的建立必須依靠法治[31]。對信用評價進行規范的一條重要路徑就是加強信用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國信用法治的缺失在理論層面體現在缺少對信用行為的規范和對信用權的保護,實踐層面體現為法律實施缺乏實效[32]。

法律主要從三個層面對信用進行規范:一是誠實信用原則中體現的民事主體應當在民事活動中恪守信用的要求;二是遵循有約必守的原則以保護交易雙方的信賴利益;三是民事主體的信用評價,包括對道德品質以及經濟能力的評價,隨著經濟的發展,法律對信用的調整將主要放在對民事主體的信用評價,尤其是對其經濟能力的評價上,因此有必要賦予民事主體信用權以保障其獲得客觀準確的評價。目前我國法律中沒有將信用權列入人格權的范圍,對信用評價的規范只能援引其他人格權的民事責任予以制裁,間接保護權利主體的信用利益。但是將信用權確認為獨立人格權能達到間接保護不能實現的保護效果,例如侵害權利人的信用利益但并未影響其名譽的行為,不能通過侵犯名譽權的民事責任予以制裁[33]。

在法律實施方面,專門對網絡交易行為進行規范的是國家工商總局出臺的部門規章,要想在實踐中獲得好的效果,可能還需要針對網絡交易的規范出臺專門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更重要的是明確法律法規的價值取向以及違法后果,消費者權益應當得到重視,違法的救濟也應當更有實際意義。

(三)個人商業信用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網絡信用體系不同的是,歐美發達國家有較為完善的網下信用系統,包括信用卡系統和發達的征信系統作為在線交易的保障,如果用戶在網上交易中有欺詐行為,容易留下不良的信用記錄,影響其在網下的經濟活動[34]。而我國由于因為上述信用體系的缺失,網上的交易和網下的懲罰機制無法銜接,網絡信用體系的構建只能依靠信用評價機制本身的設計以及網絡平臺提供者的優化。所以,上述提出的經營理念和法律保障建議治標不治本,要想維持長久穩定的網購信用環境,還需要靠整個社會的信用系統能盡快完善。我們需要在建立政府信息公開、企業征信、個人征信、信用信息數據庫管理等方面,通過立法,形成信用信息暢通流動的同時保障信用信息的使用安全,針對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制定相應法律,通過法律法規等規范信用行為以及信用交易[35]。

四、結語

網上交易平臺遭遇的信用瓶頸表面上看是網購誠信的問題,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網購信用制度乃至社會信用制度的問題。淘寶網信用評價機制為網絡用戶營造了可信賴的交易環境,但是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虛假交易和惡意評價,契約層面和法律層面對其規制不力,要進一步對其完善,可能需要在微觀層面轉變經營理念,中觀層面加強法律保障,宏觀層面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尤其是個人商業信用機制。淘寶網信用評價是網購誠信走向網購信用的制度嘗試,對網購信用的構建可能會有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電商行業“十電九虧”,“雙十一”效應難掩尷尬[EB/OL].(20121116)[20130105].http://www.chinasspp.com/news/Detail/20121116/126141.htm.

[2]藍定. 構建拍賣網站的核心競爭力——淺議易趣網的信用體制[J].商業文化,2004(1):813.

[3]Alibaba and the 2,236 thieves[EB/OL].(20110224)[20130105].http://www.economist.com/node/18233750.

[4]劉少波,蔣海. 信譽機制、信用資源的有效供給與信用缺失治理——對中國當前信用缺失問題的信息經濟學分析[J].金融研究,2004(1):5561.

[5]李安渝. 2010年我國省級區域主要行業電子商務信用信息透明度研究[J].中國信息界,2011(4):1321.

[6]楊俊. C2C網上拍賣中的信用評價機制研究[J].現代情報,2007(3):220222.

[7]胡俠. C2C電子商務信用評價方法探析——對比eBay與淘寶[J].大眾標準化,2010(1):3539.

[8]工商總局評價購物市場:用戶總體較為滿意[EB/OL].(20121212)[20130105].http://www.cca.org.cn/web/xfxx/picShow.jsp?id=59878.

[9]翟學偉. 誠信、信任與信用:概念的澄清與歷史的演進[J].江海學刊,2011(5):107114.

[10]范曉屏,吳中倫.誠信、信任、信用的概念及關系辨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9899.

[11]石新中.論信用概念的歷史演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4(6):120126.

[12]尼克拉斯·盧曼. 一個社會復雜性的簡化機制[M].瞿鐵鵬,李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3]GEFEN D, STRAUB D. Consumer trust in B2C eCommer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resence: experiments in eProducts and eServices[J]. Omeg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4(32):407424.

[14]李士梅.信譽的經濟學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05:43.

[15]楊立新,尹艷.論信用權及其損害的民法救濟[J].法律科學,1995(4):4854.

[16]徐思遠.C2C網站解決“檸檬問題”的策略比較與分析[J].東南學術,2012(4):120129.

[17]吳德勝.網上交易中的私人秩序——社區、聲譽與第三方中介[J].經濟學刊,2007,6(3):859884.

[18]楊俊.網上拍賣信用評價機制研究[J].情報科學,2007(9):13611364.

[19]RESNICK P,ZECKHAUSER R.Trust among strangers in internet transactions: Empirical analysis of eBay’s reputation system[J].The Economics of the Internet and ECommerce,2002(11):127157.

[20]LUCKINGREILEY D, BRYAN D, REEVES D. Pennies from eBay: the determinants of price in online auction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7,55(2):223233.

[21]Zhang Lifang, Zhang Fujing. Does Ecommerce reputation mechanism matter?[J]. Procedia Engineering,2011(15):48854889.

[22]李維安,吳德勝,徐皓.網上交易中的聲譽機制——來自淘寶網的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07(5):3646.

[23]崔香梅,黃京華.信用評價體系以及相關因素對一口價網上交易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0(1):5063.

[24]張艷玲.前電子商務時代電子商務信用炒作行為之法律規制初探[J].電子商務,2010(1):4749.

[25]劉蕾.C2C模式中不正當信用評價行為的法律規制[J].理論界,2009(10):7273.

[26]2011年淘寶網賣家人均處罰次數2.1次,重復違規賣家數2237447[EB/OL].[20130105].http://rule. taobao.com/index.htm#.

[27]袁海燕.從“信用炒作”現象談我國C2C交易中的信用評價體系改革[J].科技廣場,2009(10):3839.

[28]雪浩.網站拒刪“差評”帖被訴侵權[EB/OL].(20111015)[20130105].http://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1110/15/466931.shtml.

[29]李利軍.美國信用法律制度簡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9(2):6368.

[30]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31]江平,程合紅.法治是奠定市場信用的基石[J].經濟導刊,2002(11):2730.

[32]辜明安.法治視角的社會信用之構建芻議[J].河北法學,2006,24(4):3338.

[33]李新天,李聰聰.信用的權力化及其民法保護[J].時代法學,2012,10(3):1522.

[34]吳德勝.網上交易中的私人秩序——社區、聲譽與第三方中介[J].經濟學刊,2007,6(3):859884.

[35]白云.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信用體系法律制度的構建[J].未來與發展,2011(10):5558.

(編輯:劉仲秋)

分析中國經濟問題思考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 高考;文綜;地理熱點復習

〔文獻標識碼〕 C

01(B)—0047—01

縱觀歷年高考文綜試卷,其中都會涉及到政史地熱點問題的考查,而在高考復習中,教師和考生對此也都會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熱點復習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對已學知識逐步做到自我完善,構建起知識網絡;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考生對高考試題的陌生度,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增強他們的信心。因此,教師認真研究熱點試題的命題特點,制定相應的復習策略,把握答題的基本要領,已成為突破熱點專題復習的關鍵。那么,教師如何有效地組織地理熱點專題復習呢?

首先,必須把握熱點選題的方向。高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這決定了高考應當弘揚正氣、鞭撻邪惡,引導良性發展,抑制不良發展。只有那些能夠體現黨和國家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精神,特別是新精神、新提法的熱點問題才能成為高考文綜命題的載體。所以,在高考地理熱點復習中,教師必須把握好政治方向,應更多地關注那些正面的、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熱點,并緊密結合近幾年或本年度的新形勢、新熱點和地理學科知識特點,有選擇地展開復習。如2008年南方特大冰凍災害、抗震救災、綠色奧運、國家能源安全、嫦娥探月等。

其次,重視熱點與地理學科知識、能力及價值觀的融合??v觀近幾年各地高考熱點試題都呈現出三個明顯特征:一、命題思想是大背景→小區域→教材原理。如2007年全國卷Ⅱ卷第37題,睦鄰友好、合作共贏(大背景)→南亞(小區域)→孟加拉國的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氣候、農業(教材原理)。二、著重考查具備熱點問題的熱點地區及熱點地區的人文自然環境特征。三、熱點問題既有隱性介入,又有顯性化特點。為了避免某些人猜題押寶,文綜地理考試對熱點問題的考查策略歷來是“考熱不考點”或“圍點打援”,即便有所涉及也并非單刀直入,直指熱點,致使考生在考試中有看起來熟悉卻難以下筆之感。在復習過程當中,也有許多教師大量收集熱點問題,力求廣泛、全面、新穎,但卻淡化了熱點問題與地理學科的聯系。實際上,高考熱點命題設置的情景和背景資料是無限的,但對地理熱點問題考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在課本,也就是說題在書外,理在書內,問題的答案甚至也可以從課本中找出相應的內容,可以說一切試題都是課本知識的深化、拓展。因此,在熱點復習時,教師要明確課本知識是認識、理解熱點問題的“工具”,應在課本中為熱點問題“尋根”,運用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去分析說明熱點問題。如果教師讓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掌握那些與地理課本知識無關的純時政熱點問題,就失去了文綜熱點問題復習的根本。在地理熱點復習中,教師要設法處理好熱點問題與教材知識的關系,設法找到熱點問題和教材知識的結合點,使熱點問題和教材知識有機結合,以有效避免時政熱點和教材知識兩張皮的現象,從而達到讓學生在復習中既學知識又探究問題的目的。

最后,熱點問題的復習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為主,不能猜題押寶,更不能占用過多的時間,要適可而止。因為文綜試題只是借助熱點問題提供一些新的情景材料,要考查的知識點還是在課本中,所以熱點復習的目的還是應該放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上。因此,教師在復習備考中,對時政熱點問題要善于從政史地三個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地去分析認識,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如分析我國能源跨區域調配這一熱點時就可以結合政史地的相關知識去理解。政治角度:政治學原理——國家職能、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一國的外交政策;哲學原理——聯系的觀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等;經濟學原理——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地理角度:該類資源的特征、分布;輸出輸入線路,沿線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沿線地區該種資源的補給需求狀況;調配后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歷史角度:列舉不同歷史時期人地關系的不同認識,人類對該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狀況;該區域內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區域經濟集團化、經濟全球化。教師多角度多側面分析時,切口宜小不宜大,應力求新穎,不要停留在簡單的原因、必然性、意義等角度,應多考慮熱點的背景分析、對策探究、趨勢展望及時事述評等切入點,以體現高考文綜要求。

上一篇: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探討論文范文下一篇:任務型教學中中學英語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