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林產品國際貿易論文范文

2023-09-24

中國林產品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1篇

一、我國農產品領域國際貿易失衡的突出表現

一是我國農產品的進出口態勢出現了失衡。據一項統計,2003年我國的農產品貿易額達到了1867億美元,出口貿易的總額以及增長速度均超出了進口貿易的總額以及增長速度。然而,自從我國加入WTO之后,農產品進口量就出現了逐年暴增的現象,而農產品的出口量卻增長得相當緩慢。如果我們分析2003年至2013年這10年的數據統計就可以了解到,中國農產品的進口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4.2%之多,而出口年均增長率僅僅只有11.1%,這就意味著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產生了失衡的問題,并且導致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二是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持續拉開。如今,在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總額持續提升的狀況下,農產品貿易逆差也不斷提升。截止2013年,我國已持續了10年之久的逆差,而逆差總額達到了510億元之多,因而也就成了全球第二農產品逆差國家。這就證明了中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市場競爭力持續下滑,逆差還在持續加大。三是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結構不夠均衡協調。中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出口通常集聚于水產品、園藝類產品等少數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之中,而進口的卻是牛奶、糧棉等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該結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導致了農產品貿易逆差問題。四是我國貿易區域格局顯得不夠多元化。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的農產品市場降低了集中化的程度,然而南美洲以及亞洲依然為農產品進出口首要市場。中國農產品的進口對于南美洲與亞洲等少數地區的依存度非常大,而且中國國內各地區的發展也不夠平衡,東部發達地區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偏高,其次是東北地區,而中西部地區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相對較少,這也是造成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的一大因素。

二、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剖析

導致我國農產品貿易失衡的原因相當多,例如,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之間有所差別、人民幣升值預期、農業產業結構所具有的合理性以及當前政治體系等。一是高儲蓄率造成的影響。因為受到我國的傳統文化、人口組成結構以及社保機制不夠完善等因素之影響,我國的儲蓄率和別的國家比較起來,顯得很高,而高儲蓄就會造成投資需求有所增加,從而提升了生產力,并且導致出口的增加,進而造成國際貿易失衡。二是產業結構造成的影響。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農業占比不大,服務業嚴重滯后。由于工業比例過高,導致我國的國內市場需求出現了不夠流暢的問題,進而導致生產力出現過剩,且該趨勢在短期之內難以改變。三是別的因素造成的影響。如今我國已基本建立起多層次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之局面,且因為我國實施了相對比較優惠的引入外資的相關政策,諸多國外資金進入到我國。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累計直接利用外資的金額達到了1萬多億美元,這也是導致我國出現國際貿易失衡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強化,科技、信息以及網絡等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由于生產標準化的不斷推動,導致農產品物流業成本的快速下降,而且我國諸多私企也競相加入到加工貿易業之中。這樣一來,我國民營農產品企業就進入到了全球性生產網絡之中,尤其是私營農產品企業對于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所帶來的影響變得愈來愈大。外資農產品企業在我國外貿交易中具有的比例也非常高,而且這一比例自從本世紀之初起始終保持于50%以上。外國的直接投資不僅推動了我國生產力實現新的發展,而且也造成了農產品國際貿易出現失衡,而匯率也必然會影響到國際貿易以及匯率的提升,反之也是一樣的。

三、解決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問題的對策選擇

(一)積極改進農產品貿易的品種與結構

致力于改進農產品貿易的品種與結構,是緩解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一是要運用農業發展的稟賦以改進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品種與結構。一直以來,我國農產品業發展必然會受到技術以及資源等多個方面的極大限制,所以在開發農產品國際貿易之時應當切實轉變現有的自給自足型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二是要積極落實農業走出去戰略,從而找到農產品全新的出口增長方向,進而實現我國農產品在出口總量上的不斷增長。三是要通過集約化等經營發展方式來推動我國農產品貿易走向多元化。要以食品安全為基要,致力于進口我國比較缺乏的那些農產品,以解決我國部分農產品過于稀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還應持續推動我國具備比較性優勢的農產品轉向出口的進程,從而真正改進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格局,同時要注重調整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區域化狀況。當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不合理格局,導致農產品市場集中化趨勢愈來愈強,也就缺少了對于市場風險所具有的規避力,例如,大豆和棉花等農產品的進口往往會依賴于美、印等其他國家,只要賣方實施市場壟斷,十分容易造成價格的提升,進而造成我國農產品貿易倍受損失。

(二)依賴于科技創新以提升農產品的整體質量

當前我國農產品的供給總量偏于緊張,造成了我國的農產品出口總量不高。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大量可以用于出口的農產品質量難以滿足國際市場需求,這樣一來就造成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比較低。近年來我國出口的蔬菜以及畜禽類、水果等農產品均大量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我國農產品這種整體質量不高的現狀提升了加大農產品的進口力度。所以,要積極應用現代科技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這樣不但能夠加大農產品出口的力度,而且還能有效降低農產品的進口率,這對于有效緩解我國農產品所具有的國際貿易逆差來說顯得極為重要。而要致力于提升農產品的總體質量,關鍵在于立足現代科技在農業領域之中的具體運用,落實農產品行業的標準化生產,側重于提升農產品具有的品牌意識,并且用農產品生產的微觀化組織形式之變革,更加切實有效地推動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之中的應用。

(三)加快我國農產品業的價值鏈建設

有效地加快我國農產品業價值鏈建設的步伐,也是解決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問題不可缺少的內容。一是食品加工業唯有持續提升科技方面的投入,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食品安全的質量,才能真正塑造出具備國際知名度的現代農產品品牌,進而提升我國農產品所具有的實施國際貿易市場的競爭實力。二是要持續對我國的農產品業加以整合,切實運用產業價值鏈以創建我國的新型農產品業。要把上、下游企業加以聯合,打造出具有更高質量的現代農產品業價值鏈體系。三是要加大對民營企業加以扶持的力度,有效激活農產品企業參與到現代農產品生產體系之中的積極性,更好地健全我國農產品業的價值鏈體系。

(四)進一步幫助農業走出去以改進農業結構

從當前我國的具體情況來看,對于農產品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失衡問題,與其說是關心農業領域的國家貿易逆差,還不如說是關心糧食安全工作。如今,在糧食安全問題之中,許多人始終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誤會,總是覺得糧食安全就應當在本國自己的土地上所生產的糧食來養活全體國人。這樣一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就面臨著非常嚴重的資源制約以及技術制約。在當前的實際條件下,我國的農業發展一定要排除糧食領域自給自足之定向思維,依據比較優勢原則,合理地減少我國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全面釋放出農業資源用在生產具有更強優勢的農產品上,并且致力于提升出口面,應用農產品走出去戰略以改進我國當前的農業發展結構。

(五)有效分散當前農產品市場面臨的風險

當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進口市場過于集中,從而加大了農產品市場面臨的風險;二是因為進出口大國的效應而造成了農產品貿易的條件出現了惡化趨勢。這就需要通過加快進出口農產品的多元化進程來化解其中的風險。近些年來,我國的進口農產品高度集中化之趨勢,和進口集中比較類似的是,我國部分農產品的出口,不僅抑制了農產品出口的價格,又容易導致國際貿易摩擦。因此,不管是進口農產品集中,還是出口農產品集中,均有可能影響到我國從農產品國際貿易當中所得之利益。所以,我國一定要從戰略層面上考慮替代農產品的進出口方式,從而真正促進農產品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我國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農產品生產國與貿易國。在國內的農產品生產趨向于平衡的狀況之下,一旦本國內的農產品生產量減少1%,也就相當于需要從國外市場中進口將近600萬噸的農產品。在我國農產品行業對外開放程度持續提升的狀況下,我國的農產品產量供應缺口對于全球農產品安全必然會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所以,我國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本國資源以實現農產品能夠實現基本自給。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鑒于農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市場競爭熱度的持續升溫,我國的農產品在國際貿易過程中一定要持續改進品種與結構,從而實現農產品產業的升級,推動本行業價值鏈的發展,并且促進出口市場實現多元化,進而真正找到促進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這也是當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必然選擇。

摘要:所謂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是指農產品領域中的貿易逆差或者順差太大的狀況。我國農產品貿易失衡主要表現在貿易逆差的持續擴大上。應當說,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失衡是全球經濟失衡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就需要對當前階段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失衡問題實施全面探析,從而找到推動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該文論述了我國農產品領域國際貿易失衡的突出表現,分析了其導致國際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決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問題的對策選擇。

關鍵詞: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

參考文獻

[1]鐘娜.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問題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1(3).

[2]黃曉鳳,廖雄飛.中美貿易失衡主因分析[J].財貿經濟,2011(4).

[3]劉建江,楊細珍.產品內分工視角下中美貿易失衡中的貿易利益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1(8).

[4]張雨晨.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現狀問題及發展策略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3(8).

[5]劉曉亮,高鐘庭.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態勢及應對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14(8).

中國林產品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2篇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非木質林產品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非木質林產品作為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和潛在價值,非木質林產品不僅具備一定的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它的生態多成效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上許多國家召開各種會議,把發展非木質林產品作為發展林區經濟和保護天然林資源的一個重要途徑,使非木質林產品在世界各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我國非木質林產品貿易的理論依據、發展規律、貿易趨勢等研究距離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如何結合我們自身的特點、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把握宏觀方向、根據非木質林產品發展趨勢合理調控林業發展,使之與國際接軌,尤為重要。

二、文獻綜述

程寶棟、田園(2011)引入灰色關聯分析法來研究林產品出口結構的優化,以克服以往研究中出現的單一性,從而更精確的找出不同林產品出口與林產品出口總額、出口結構之間的關系,系統全面的把握我國林產品出口之間的關聯程度。侯方淼、宋維明(2009)通過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結合江蘇省的實際,探析林產品對外貿易與林業產業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林業產業和林產品對外貿易之間的關系具有產期長期的穩定性。黃麗、呂杰(2008)分析了1992-2006年中國主要非木質林化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現狀及特征,并在整體和分類2個層面上利用產業內貿易指數對中國主要非木質林化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進行了測量和分析。馮彩云(2002)研究了世界上幾個主要非木質產品生產國家的非木質林產品生產利用狀況,分析了非木質林產品在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進而又預測了非木質林產品的發展趨勢。

上述學著的研究都是從宏觀層面對非木質林產品的生產利用、出口貿易結構、產業內貿易或者對整體林產品進行研究,然而并沒有單獨的對非木質林產品貿易與林業產業發展進行研究。因此,本文旨在通過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結合我國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實際狀況,探索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與林業產業發展的相互關系。

三、中國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現狀概述

中國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快速增長,由圖1可以看出,2000-2010年中國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增長較快,尤其是在2003年以后,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此外,由圖1不難看出,從2006年開始中國非木質林產品進口額已經開始超過出口額,出現貿易逆差;2010年非木質林產品的進出口總額達到了286.94億美元,其中進口170.32億美元,出口116.62億美元,貿易逆差達到了53.70億美元;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機、國際因素等影響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較2008年有所減少,但是進出口貿易總額依然很大,其中進口117.84億美元,出口94.66億美元,貿易逆差23.18億美元,并且2010年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迅速回升。

2000-2009年中國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總額

從地區結構看,中國非木質林產品的進口進場高度集中在東南亞國家,而出口市場卻比較分散。以2009年為例,前5位進口貿易伙伴的市場總份額超過了80%,依次為:馬來西亞28.14%、印度尼西亞22.83%、泰國21.57%、越南5.91%、美國4.20%;前5位出口貿易伙伴集中了近45%的市場份額,依次為:美國14.62%、日本14.47%、德國4.94%、中國香港4.90%、馬拉西亞4.42%。

四、中國林業產業發展對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影響的實證研究

中國非木質林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與林業產業的發展之間應該是有著密切聯系的,為了進一步揭示中國非木質林產品國際貿易與林業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本文選取了2000-2009年中國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以及林業總產值的數據(見表1),并運用了Granger因果檢驗的法防對林業產業和非木質林林產品國際貿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一)Granger因果分析

在經濟計量學中Granger因果檢驗的方法,常常被用來檢驗一個變量的變化是否是另一個變量變化的原因。Granger因果檢驗的準確定義為:如果兩個經濟變量X、Y在包含過去信息條件下對Y的預測效果要好于只單獨有Y的預測嗎,即變量X有助于變量Y預測精度的改善,則稱X對Y存在Granger因果性關系。(CLIVE.G,1969)

(二)實證分析

1. 單位根(ADF)檢驗

首先,對時間序列X(X=ln(林業生產總值))進行單位根檢驗,判斷其平穩性。當滯后期為0時,檢驗結果如表2:

由表2可知,檢驗統計量值為0.897224,大于各檢驗水平的臨界值,所以不能拒絕原假設,序列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的。

為了確定序列是否單整,對其進行一階差分序列單位根檢驗,當滯后期為0時,結果如表3:

由表3可知,檢驗統計量值為-2.875270,小于10%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表明至少可以在90%的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認為序列X的一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所以非平穩序列X經過一階差分平穩,是一階單整序列,即X(1)。

其次,對時間序列Y(Y=ln(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總額))進行單位根檢驗,判斷其平穩性。當滯后期為0時,檢驗結果如表4:

由表4可知,檢驗統計量值為-1.15775,大于各檢驗水平的臨界值,所以不能拒絕原假設,序列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的。

對其一階差分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5:

由表5可知,檢驗統計量值為-3.186598,小于10%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表明至少可以在90%的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認為序列Y的一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所以非平穩序列Y經過一階差分平穩,是一階單整序列,即Y(1)。

2. 協整檢驗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序列X、Y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用X對Y進行最小二乘法回歸,得到:

X=5.035889+0.851134Y,R2=0.973372

對回歸方程估計殘差序列E做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6:

由表6可知,檢驗統計值-1.781835大于各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故估計殘差序列E為非平穩序列。表明林業生產總值與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總額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

3. Granger因果檢驗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用軟件EViews6.0對數據進行檢驗,得到X(X=ln(林業總產值))和Y(Y=ln(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總額))的因果關系如表7:

根據表7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林業產業發展對非木質林產品貿易的影響顯著;而非木質林產品貿易對林業產業發展的影響不明顯,兩者之間只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不存在互為因果的反饋性聯系。

五、結論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得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結論:第一、近年來中國非木質林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尤其是在2003年以后,進出口貿易額快速增加,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第二、中國林業產業和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協整關系,也就是說中國林業產業和中國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之間在很有可能不存在明顯的長期穩定性。第三、中國林業產業的發展能夠顯著的促進中國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而非木質林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對林業產業發展的影響并不太顯著。

摘要:通過選取2000-2010年中國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總額及林業生產總值的相關數據,分析中國非木質林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現狀,進而在此基礎上對中國林業產業的發展與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進行實證分析和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顯示:林業產業的發展與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并不存在長期的穩定性關系,但林業產業的發展可以促進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而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對林業產業發展的影響卻不顯著。

關鍵詞:非木質林產品,林業產業,實證研究,因果檢驗

參考文獻

[1]程寶棟,田園.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我國林產品出口結構優化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2011(1)

[2]侯方淼,宋維明.林產品對外貿易與林業產業發展的實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林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2)

[3]黃麗,呂杰.中國主要非木質林化產品貿易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08(1)

[4]馮彩云.世界非木材林產品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世界林業研究,2002(1)

[5]CLIVE.G.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J].Econometrica,1969,37(3):424

中國林產品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3篇

中國和東盟大多數國家均有眾多的農村人口與豐富的農業資源, 農業在各自經濟中都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厥字袊c東盟10年來的雙邊貿易合作歷程, 農業經貿合作一直是CAFTA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領域。早在2003年10月, 中國與泰國之間就正式取消188項水果和蔬菜產品的關稅, 被稱為“用農產品輕輕推開了CAFTA的第一扇大門”。2004年1月, 伴隨著“早期收獲計劃”的全面實施, 中國與東盟率先在農產品領域開始了貨物貿易自由化, 為CAFTA的全面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2010年CAFTA正式建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開始實行零關稅的背景下, 本文重新梳理了雙邊合作以來的農產品貿易發展歷程與現狀, 并通過各項指數分析其目前呈現出的競爭性與互補性。

一、中國-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發展過程

關于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農產品貿易, 主要有兩次降稅安排。第一次為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早期收獲計劃”, 它規定東盟老成員國在2006年實現與中國協議農產品貿易零關稅, 東盟新成員國在2008—2010年間實現全部早期收獲計劃農產品零關稅。第二次即為《貨物貿易協議》, 它規定中國與東盟老成員國在2012年實現全部正常商品的零關稅, 在2012年將一般敏感產品關稅減至5%以下, 在2015年將高度敏感產品降至50%以下;與東盟新成員國在2018年1月1日實現全部正常商品零關稅, 在2020年將一般敏感產品關稅減至5%以下, 在2018年將高度敏感產品關稅減至50%以下。

自2002年來至今, 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 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額不斷增長

經過十年的發展, 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額從2002年的38.1億美元到2011年的近150億美元, 增長了6.56倍。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農產品貿易伙伴。其中, 2004年末《貨物貿易協議》的簽署明顯地推動了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農產品貿易以2005年為拐點開始呈現出凹函數式增長。

(二) CAFTA使雙邊的農產品貿易更加穩定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廣泛影響, 2009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913.8億美元, 低于2008年的985.5億美元, 中國對世界的農產品貿易總額下降。而2009年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進口下降, 但出口依然增長, 從而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額呈現出微幅增長。這說明中國與東盟結成自由貿易區形成了一個更為穩定的巨大經濟體, 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也更加穩定。

二、中國-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現狀分析

(一) 中國非東盟最大農產品貿易伙伴

2009年, 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額占到東盟貿易總額的11.6%, 并從此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中國與東盟多數國家均為自然資源豐富的農業大國, 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極為優越, 中國與東盟雙邊的農產品貿易理應更具優勢。

然而雙邊農產品貿易情況并非如此喜人。2008年東盟向中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額僅占東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的9.8% (在各經濟體中排第三位) , 位于分別占15.7%及10.9%的歐盟與美國之后。2008年東盟從中國進口農產品數額僅占東盟從世界進口農產品貿易總額的7.9% (在各經濟體中排第四位) , 位于分別占12.3%、10.0%、8.4%的美國、歐盟與澳大利亞之后。

(二) 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長期逆差

通過分析近十年中國與東盟貿易數據可知, 自簽署《框架協議》以來, 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貿易均為逆差且逆差額呈現出日益擴大的趨勢。在2002年尚且實現了1.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之后貿易逆差額便從2003年的2.9億美元逐漸擴大到2011年的近50億美元, 共擴大了近17倍。

三、CAFTA農產品貿易的各項指標分析

(一) 出口集中度指數

出口集中度指數 (TII, trade intensity index) 是衡量貿易強度的常用方法之一。兩個國家的TII反映著兩個國家對彼此的貿易重要程度, 中國與東盟的TII則反映著中國與東盟雙邊的貿易聯系。

由于文萊、柬埔寨和老撾三國GDP總量均不足200億美元, 本文假設其農產品貿易數據的缺失不影響本指數的科學性。具體數值見下表。

由表1可知, 中國和東盟的農產品TII在這八年中均大于1, 且中國的農產品TII明顯大于東盟的農產品TII。這說明中國與東盟對彼此雙方來講都是較重要的農產品貿易伙伴, 且東盟在中國的農產品貿易中所占的地位大于中國在東盟的農產品貿易中所占的地位, 即相比之下東盟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重要程度要更大一些。

(二) 產業內貿易指數

產業內貿易 (IIT, intra-industry trade) 指數可以顯示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或貿易結構。

依據計算結果, 自2002年以來, 中國與東盟在農產品貿易中的IIT均大于0.5, 而處于0.5—1之間。這表明中國與東盟雙方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 具有明顯的互補性??紤]到中國與東盟雙邊發展農產品貿易的客觀可能性, 雙方農產品貿易還存在著較大的潛力與發展空間。

(三)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顯性比較優勢 (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指數是具有較高經濟學分析價值的比較優勢測度指數。

分析中國與東盟在1995—2009年的農產品RCA可知, 中國農產品的RCA呈下降趨勢, 且從1997年開始就已跌破1的臨界值。2004年“早期收獲計劃”開始正式實施, 下降趨勢有所放緩之后又逐漸放平, 但終究沒能再出現上升的趨勢。部分具體RCA數值見表2所示, 中國農產品對東盟的RCA不斷下降并維持在目前的0.3—0.4之間。而東盟農產品對中國的RCA則不斷上升, 但自2002年我國與東盟簽署《框架協議》開始便有所下降且其上升趨勢開始放緩。

目前東盟農產品對中國的RCA依然大于1, 說明東盟在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上具有顯性比較優勢。在這種整體來看不利的情勢下, 我國更應該細分農產品市場, 在優勢重疊的農產品領域進行產業內貿易, 在優勢存在差異的農產品領域大力發展產業間貿易。

參考文獻

[1]榮靜, 楊川.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競爭和貿易互補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 2006.

[2]呂玲麗.中國與東盟農產品比較優勢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04.

[3]朱惠.廣東與東盟農產品貿易中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 2012.

中國林產品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4篇

一、中國- 東盟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狀況

根據聯合國統計司大類經濟類別分類(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BEC)方法,中間產品主要選取42(除運輸設備外的資本貨物零配件)、53(運輸設備零配件);最終產品為112(初級的食品和飲料)、122(加工的食品和飲料)、522(運輸設備)、61(未另歸類的耐用消費品)、62(未另歸類的半耐用消費品)、63(未另歸類的非耐用消費品)。東盟成員選取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因為中國與它們之間的貿易占中國-東盟貿易的90%以上。中國與東盟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易數據庫(COMTRADE)。

中國- 東盟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具有如下顯著的特點: 一是2002 年以來,雙邊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均大幅上升。中國- 東盟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分別從2002 年的164. 00 億美元( 按1998 年價格計算,下同) 、47. 85 億美元,激增至2012 年684. 28 億美元、368 億美元。其中,馬來西亞是中國- 東盟中間產品貿易最大的伙伴,2012 年占中國- 東盟中間產品貿易的40. 87% ,并且在2008 年之后中國- 馬來西亞中間產品貿易仍然繼續攀升,從2009 年的174. 56 億美元增至2012 年的279. 73 億美元。二是中國- 東盟中間產品貿易超過最終產品貿易。兩者的差距從1998 年的23. 00 億美元擴大至2012 年的316. 68 億美元。中國- 東盟雙邊貿易的結構與全球貿易結構變化相一致。自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全球中間產品貿易就超過最終產品貿易。全球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出口分別從1995 年的11 015億美元、29 257 億美元, 增長到2010 年的2 896 億美元、85 227億美元。因此,積極發展中間產品貿易是打造CAFTA升級版的重要內容。三是在中國- 東盟雙邊貿易中,中國在中間產品貿易中處于逆差,而在最終產品貿易中處于順差。中國對東盟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余額在1998 年分別為- 13. 55 億美元、19. 60 億美元,至2012 年則分別為- 218. 49 億美元、182. 83 億美元。在此期間,中國對東盟的中間產品逆差增幅大于最終產品貿易順差。中國- 東盟中間產品貿易逆差是導致整體貿易逆差的主要因素,故中間產品貿易是東盟在對華貿易的主要獲利來源。四是中國- 東盟處于東亞生產網絡的低端位置,主要以生產勞動密集、附加值低的中間產品和裝配為主。 在東亞生產網絡中,Athukorala and Yamashita ( 2006) 發現日本主要從事技術密集的設計、研發環節,亞洲 “四小龍”從事資本密集型和少量技術密集型的零部件生產,東亞其他發展中國家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零部件生產及組裝環節。

二、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

本文受Czarny et al. ( 2012) 研究國際金融危機對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影響的啟發,采用引力模型( Gravity Model) 來比較CAFTA,建立對中國- 東盟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影響的異同。引力模型源于物理學中的引力法則,即兩物體間的引力與其質量成正比,與其距離成反比。Tinber-gen ( 1962) 最早將引力模型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其研究表明兩國雙邊貿易流量與經濟總量成正比,因為出口國的經濟總量反映了潛在的出口供給能力,進口國的經濟總量反映了潛在的進口需求能力; 而雙邊貿易流量與距離成反比,因為距離是雙邊貿易的阻力。

本文在引力模型的基礎上,引入CAFTA作為虛擬變量,構建如下的回歸模型:

其中下標c、i、t分別代表中國、貿易伙伴、年份,α 為常數項,ε 為隨機誤差項,Ln表示對變量取自然對數, | | 則表示取絕對值。

1. XM表示中國與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額。為比較CAFTA對中間產品( intermediate goods) 和最終產品( Final Goods) 貿易影響的異同,XM分別取中間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額( 用INT表示) 和最終產品進出口貿易額( 用FIN表示) 。

2. CAFTA為虛擬變量,當貿易伙伴為CAFTA成員、且在其生效之后( 即2002 年中國與東盟10國共同簽署 《中國- 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時,CAFTA取1,其他情況( 即貿易伙伴雖為CAFTA成員,但在其生效之前,或者貿易伙伴為非CAFTA成員) 時,CAFTA取0。

3. GDPc、GDPi分別為中國與貿易伙伴的國內生產總值。根據引力模型,雙方的GDP為貿易提供潛在的供求空間,回歸時用它們之積來表示。

4. DISc,i為中國與貿易伙伴之間的距離。引力模型表明兩國之間的距離對雙邊貿易有反向作用,因為其導致貿易的交易成本增加。

5. AGDPc、AGDPi分別為中國與貿易伙伴的人均GDP,對它們比值的自然對數取絕對值,主要用于衡量雙邊的工資水平差異。該比值越大說明中國與貿易伙伴的工資水平差距越大,反之則反。比較優勢是國際分工基石,因而工資水平差距( 即勞動力差異) 對貿易均有重要影響。

( 二) 數據說明

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的數據情況如前述。非東盟的貿易伙伴選取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GDP和人均GDP ( AGDP) 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中國與貿易伙伴之間的距離( DIS) 采用兩國首都之間的距離來表示,具體數據來源于世界城市經緯度查詢系統。涉及價格的指標采用世界銀行公布的美國平均消費者價格指數,統一調整為按1998 年價格計算。研究樣本期間為1998 - 2012 年,涉及CAFTA建立前后時期??梢?研究樣本的對象涉及CAFTA成員與非成員,期間涉及CAFTA建立前后,更有利于比較CAFTA建立對中國- 東盟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影響的異同。數據分析采用Eviews6. 0。

( 三) 相關檢驗

為避免偽回歸,本文采用相同根單位根檢驗的LLC ( Levin,Lin & Chut) 方法,對Ln INT、Ln FIN、Ln GDPc、Ln GDPi、 | Ln ( AGDPc/ AGDPi)| 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 結果見表1)1。結果顯示它們的原值均在5% 的水平內同階單整,故不需再進行協整檢驗。在豪斯曼檢驗( Hausman test) 失效的情況下,為消除不可觀測變量導致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時間固定效應模型,因為其允許不可觀測變量與協方差相關的做法比隨機效應模型更可取。

注: 檢驗形式中為( 常數項,趨勢項,滯后階數) 。

( 四) 實證結果

回歸結果見表2,從表2 可知兩個模型的系數均在5% 的水平內顯著。兩個模型的回歸系數一致,說明引力模型在檢驗貿易問題方面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不同的是它們的系數不一樣,說明CAFTA等因素對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首先,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的CAFTA系數分別為1. 04959、0. 356876,表明CAFTA建立導致中國- 東盟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分別增加104. 959% 、35. 6876% ?;貧w結果顯示CAFTA建立,對中國- 東盟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兩方面: 一是關稅削減,根據CAFTA相關協議,僅在2010 年,中國對東盟六個初始成員國( 新加坡、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 平均出口關稅從12. 8% 下降至0. 6% ,而東盟對華出口平均關稅從9. 8% 下降至0. 1% ; 另一方面是交通便利化,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主要口岸公路連接基本實現高等級化,廣西與越南之間實現客貨運輸車輛直達運輸; 《中國- 東盟海運協定》的簽署為構筑中國- 東盟海上互聯互通網絡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航空方面率先實現互通,中國已經與泰國、緬甸成功實現雙邊航空運輸市場準入,并于2007 年簽署 《中國與東盟航空合作框架》。二是CAFTA建立對中國- 東盟中間產品貿易的影響程度更大,比對最終產品貿易的影響高出69. 27 個百分點。其中原因是關稅壁壘及非關稅壁壘的削減對中間產品貿易具有放大效應( Magnification Effects; Yi,2003) ,即關稅壁壘及非關稅壁壘的削減,一方面有利于促進自由貿易區成員之間的中間產品貿易; 另一方面其通過帶動最終產品貿易導致中間產品貿易的更大發展。此外,中間產品貿易自身具有帶動效應,即在國際生產網絡背景下,其中某一項中間產品貿易的增加,會導致其他中間產品貿易增加。所以,CAFTA建立導致最終產品貿易的線性增長,而中間產品貿易的指數增長。

注:***、**分別代表在1% 、5% 水平內顯著。

其次,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的( ln GDPc,t* ln GDPi,t) 系數分別為0. 026193、0. 023599。需要指出的是,中間產品貿易對GDP之積的彈性略大于最終產品貿易。根據引力模型,貿易雙方的GDP為貿易提供潛在的供求空間,這對中間產品貿易同樣成立。Grossman et al. ( 2004) 從企業異質性假說出發,發現市場厚度( thickness of the market) 影響企業生產工序外包的決策,經濟規模大的國家或地區有利于最終產品生產商搜尋相匹配的中間產品生產商。所以,對于中間產品貿易而言,雙邊的經濟規模不僅為貿易提供供求,并且影響搜尋成本。因此,雙邊GDP之積對中間產品貿易的影響略大于最終產品貿易。

再次,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的ln DISc,i系數分別為- 0. 91446、 - 0. 240302,即中國與貿易伙伴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對距離的彈性分別為- 0. 91446、 - 0. 240302。這表明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距離每提高1% ,雙邊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將分別下降0. 91446% 、0. 240302% 。中間產品貿易對距離的彈性比最終產品高出0. 6743% ,表明中間產品貿易對距離更為敏感,其中的原因包括: 一是中間產品貿易的運輸成本比重高于最終產品貿易。在國際生產網絡中,各個生產環節跨國分布,導致中間產品多次跨國界交換,由此派生出額外的運輸成本。二是國際生產網絡的及時生產系統( just - in - time system) 對中間產品貿易的時效性要求比最終產品貿易高。中間產品貿易的時效性,是保障國際生產網絡運作的重要條件。2001 年的 “911 事件” 導致美加邊境暫時關閉,致使雙邊的汽車零部件( 中間產品) 貿易無法進行,北美地區的汽車生產網絡陷入癱瘓狀態。為保證中間產品貿易的時效性,需增加運輸成本,導致其對距離更敏感。

最后,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的| ln ( AGD-Pc,t/ AGDPi,t)| 系數分別為0. 189031、0. 369013,即中國與貿易伙伴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對工資差距的彈性分別為0. 189031、0. 369013。這表明中國與貿易伙伴的工資差距每提高1% ,雙邊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將分別增加0. 189031% 、0. 369013% 。這說明比較優勢是國際分工理論的基石。Jones et al. ( 2004) 認為基于H - O理論的要素稟賦差異是中間產品( 零部件) 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但是中間產品貿易對工資差距的彈性比最終產品貿易小0. 17998% 。這表明對于中間產品貿易而言,要素稟賦的重要性相對于最終產品而言有所下降,其中的原因在于中間產品具有不同于最終產品的顯著特征- 異質性。即從中間產品供給而言,通常是為了滿足特定購買者的需要,而難以滿足其他購買方的需要。從其需求方而言,要尋找到滿意的中間產品,需要投入大量的搜尋成本。因此,Antràs ( 2012) 指出相對于作為同質性的最終產品貿易,異質性的中間產品貿易存在顯著的鎖定效應,盡管雙邊的要素稟賦差異發生變化,但是在鎖定效應作用下,中間產品貿易仍將繼續發展。因此,相對于同質的最終產品貿易而言,異質的中間產品貿易條件更多是由交易雙方協商、而非完全由市場出清而定,故其對要素稟賦的敏感性弱一些。

三、主要結論和建議

通過采用引力模型,本文比較了CAFTA對中國- 東盟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影響的異同,得出如下主要結論: 一是CAFTA建立促進中國-東盟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的增長,表明其在削減貿易壁壘、促進便利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二是CAFTA建立對中國- 東盟中間產品貿易的影響程度大于最終產品貿易,其中的主要原因是CAFTA建立導致的關稅降低及交通便利化等對雙邊中間產品貿易發展具有放大效應。東盟在與中國的中間產品貿易中處于順差地位,因而打造CAFTA升級版,發展中間產品貿易,有利于東盟經濟、就業的增長,從而打消其認為CAFTA會強化該區域的競爭、導致就業下降的疑慮; 同時,中國可從東盟國家獲取質優價廉的中間產品,進一步提升在東亞生產網絡中的競爭優勢。三是距離對中間產品貿易的影響程度大于最終產品貿易,因為中間產品貿易的運輸成本比重高,且時效性強。四是要素稟賦對中間產品貿易的影響程度小于最終產品貿易,因為中間產品作為異質產品,鎖定效應顯著。

中國林產品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5篇

一、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程度分析

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程度可通過分析消費電子零部件貿易額與消費電子產品貿易額之比這一指標反映出來。中國消費電子產品通過零部件的貿易來參與消費電子產品內國際分工, 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產品內貿易。中國消費電子零部件貿易額占消費電子產品貿易額的比例越大, 說明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參與產品內分工的程度越高, 進而其產品內貿易的程度也越高。這一指標包括中國消費電子零部件與消費電子產品兩者的進口額之比、出口額之比和進出口額之比。

本文的數據分析主要集中在HS分類標準中的第85章中的8517、8518、8519、8520、8521、8522、8523、8524、8525、8527、8528、8529的12組商品進出口數據。在數據分類上, 本文以Lall等 (2004) [1]使用的方法為基礎上稍作調整, 表1說明了第85章成品與零部件的分類方法, 在必要的時候采用了HS1996在6位數編碼的貿易數據。為了便于分析, 本文只把HS中標為零部件定為零部件, 而把其他所有商品當做成品。視頻類中的成品包括8518*、8519、8520、8523、8524、8527, 零部件包括851890、852210、852910;音頻類的成品包括8525、8528、8521, 零部件包括852290、852990;通訊類的成品包括851711、851719、851780, 零部件包括851790。

筆者根據UNCTAD (HS分類) 的相關數據整理, 其中商品名稱作了簡化處理。

本節根據上述分類, 搜集并計算出中國消費電子零部件與消費電子兩者的進口額之比、出口額之比和進出口總額之比, 如表2所示。從表2中, 我們可以看到, 1996—2006年中國消費電子零部件進口額占消費電子產品進口額的比例均保持在50%以上。1997年這一比例達到72.09%, 1997年之后這一比例有所波動, 但總體趨勢是上升的, 2006年兩者進口額之比仍有63.89%。而1996—2006年零部件出口額與消費電子產品出口額之比有略微波動, 并且只保持在20%以上, 但這一比例仍較高。1996—1999年是處于上升趨勢, 但上升的幅度比較小。從2003年開始, 這一比例有略微下降, 從2003年的29.77%下降至2006年的26.88%。1996—2006年中國消費電子零部件進出口額占消費電子產品進出口總額的比例均保持在30%以上, 同樣, 我們可以看到, 在這期間這一比例也是有升有降, 1997年消費電子零部件進出口總額占消費電子產品進出口總額的比例為43.27%, 到2006年這一比例降至32.96%。雖然較1997年, 2006年這一比例有所降低, 但仍然是較高的。

(單位:%)

數據來源: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 整理計算所得。

1996—2006年中國消費電子零部件進口額占消費電子產品進口額的比例均保持在50%以上, 說明了中國消費電子產品進口額中有一半以上是進口消費電子零部件, 而兩者進出口總額的比例保持在30%以上, 說明中國消費電子產品貿易中有1/3以上是零部件的貿易。從而我們可以得知, 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參與產品內分工和產品內貿易的程度很高。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 勞動力豐富且低廉, 在發展消費電子產業方面利用了這一比較優勢, 通過發展消費電子零部件的加工貿易這一形勢參與產品內分工和產品內貿易, 并且程度較高。

二、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地位分析

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地位是指中國在消費電子產品參與產品內國際分工和貿易體系中所處的價值鏈環節, 這種價值鏈環節主要包括原材料供應環節、初級零部件加工環節、重要零部件的研發環節、成品組裝環節以及產品銷售和服務環節等等。一般而言, 原材料供應環節、零部件加工環節和成品組裝環節是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 而重要零部件的研發環節以及成品的銷售和售后服務環節屬于中高端環節, 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本節主要利用中國消費電子零部件與消費電子產品兩者的進口額之比、出口額之比來衡量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地位。

消費電子零部件出口額與消費電子產品出口額之比越大, 說明中國主要是從事消費電子產業重要零部件的研發, 處于產品內分工價值鏈的中高端環節;消費電子零部件進口額占消費電子產品進口額比例越大, 說明中國主要是利用中國勞動力成本低這一比較優勢從事消費電子產業初級零部件的加工環節, 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環節。

本節同樣利用表2來進行分析, 我們可以看到, 1996—2006年中國消費電子零部件進口額占消費電子產品進口額的比例均保持在50%以上, 而1996—2006年零部件出口額與消費電子產品出口額之比只保持在20%以上, 這說明中國主要是進口消費電子產品的零部件, 從事消費電子產業初級零部件的加工環節, 收取低廉的加工費用, 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環節。雖然從1996—2006年零部件出口額與消費電子產品出口額之比只保持在20%以上, 但這一比例總體趨勢是上升的, 2003年這一比例達到29.77%。這也說明中國消費電子產業有一小部分是從事重要零部件的研發環節, 在沿著價值鏈逐漸向上攀升。

三、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流向分析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貨物的去向和進口貨物的來源, 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經濟貿易的聯系程度。通過對零部件和成品的貿易地理方向分析, 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零部件和成品的主要進口來源和出口流向。

本文將中國消費電子產品進口來源地和出口的流向國分為五個區域:歐盟、美國、日本、亞洲七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 其中歐盟是指最初加入的15個成員國, 亞洲七國是指韓國、中國香港地區、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因為日本的貿易量非常大, 故把日本單獨提出來。

(一) 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總流向分析

這一節主要是分析消費電子產品成品和零部件的貿易流向。從表3中可以看到, 1996年, 中國消費電子零部件進口主要來自日本和亞洲七國, 其中日本占36.52%, 亞洲七國占25.08%。如果把日本和亞洲七國加起來這兩個部分的進口占總進口的一半以上, 可見中國消費電子零部件主要是從東亞和東南亞國家進口的。另外, 歐盟也是中國消費電子零部件的主要進口地, 占消費電子零部件總進口的17.27%。成品出口主要流向美國和亞洲七國, 其中亞洲七國占29.41%, 美國占了28.70%。零部件出口主要流向了亞洲七國和日本, 這兩個部分占了零部件出口的約80%。

(單位:%) (1)

數據來源:UNSD COMTRADE DATABASE, 經筆者計算而成。

2006年, 零部件的進口集中在日本和亞洲七國, 其中亞洲七國占了51.52%, 日本占了23.80%。這兩個部分加起來占了零部件總進口的70%以上, 與1996年相比, 這一比例更大了。與1996年相比, 成品的出口流向更加分散了, 約30%的成品各流向了美國和亞洲七國。另外, 歐盟和世界其他國家所占的比重也將近20%。零部件的出口則更加集中在亞洲七國, 占了50%以上。日本占了23.80%。

通過對表3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總流向的幾個特征: (1) 消費電子零部件的進口市場呈現集中的趨勢, 進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日本和亞洲七國。 (2) 中國與東亞各國之間的貿易流向比較復雜, 中國不僅從東亞各國進口大量的零部件, 而且也出口相當數量的零部件。 (3) 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集中反映的是一種明確的三角貿易模式, 即中國從日本和亞洲七國進口零部件, 加工裝配后出口到美歐國家。并且這一生產網絡已經向世界擴展, 中國從東亞和東南亞各國進口零部件, 加工裝配后出口到美歐國家。這是一種典型的加工貿易, 通過這種分工, 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以及美歐國家之間的貿易聯系。

(二) 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分類流向分析

前面一節將消費電子產品統分為成品與零部件, 然后分析他們的貿易流向, 這一節將根據表1進行分類, 然后分析各類電子產品的貿易流向, 這樣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消費電子參與產品內分工和貿易的程度和地位。表4、表5是按消費電子產品進口來源地或出口目的地所占百分比分類統計得出的表, 結合兩個表分析如下:

(單位:%) (1)

數據來源:UNSD COMTRADE DATABASE, 經筆者計算而成。

(單位:%) (3)

數據來源:UNSD COMTRADE DATABASE, 經筆者計算而成。

(1) 音頻類。

1996年, 音頻類的零部件主要是從東亞及東南亞國家進口, 從東亞及東南亞國家進口的零部件約占60%。另外, 從世界其他國家進口的零部件也比較多, 約占31.92%。零部件的出口主要流向日本和其他東亞國家, 日本和亞洲七國接收了近70%的零部件出口。成品出口主要流向美國、東亞和歐盟, 其中美國占了31.25%。東亞的八個國家也比較高, 其次是歐盟, 約占成品總出口的20%。

與1996年相比, 2006年的零部件進口來源地更加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 從日本和亞洲七國的比例來看, 這八國約占零部件的總進口70%。零部件雖仍有35%左右出口到東亞和東南亞, 但出口地較1996已經比較分散, 其中約有30%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 20%出口到了美國, 13.52%出口到了歐盟。成品出口的目的地仍然主要是東亞和美國。

(2) 視頻類。

1996年, 視頻類零部件的進口來源地也主要是日本和亞洲七國, 其中日本約占了45.33%, 從東亞和東南亞進口的視頻類零部件約占了75%。視頻零部件出口流向與音頻類相同, 也流向了東亞和東南亞, 并且比例更高, 占了80%以上。視頻成品主要出口到了東亞和東南亞, 這也體現了中國與東亞各國之間的復雜貿易流向。

2006年, 零部件的進口來源地仍沒有改變, 并且從東亞和東南亞進口的視頻零部件約占80%以上。與1996年相比, 2006年視頻零部件出口到日本的比例減少, 主要轉向亞洲七國, 約占56.92%。而2006年視頻成品出口流向較1996年更加分散, 主要出口到美國、亞洲七國、歐盟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其中美國約占31.13%, 亞洲七國約占了26.46%。

(3) 通訊類。

1996年, 通訊類零部件有將近40%是從歐盟進口的, 出口流向則比較分散, 主要是流向了東亞和東南亞, 亞洲七國約占37.77%, 日本則占了25.63%, 出口到美國的比例也比較高, 約占20.59%。成品主要出口到了美國, 占通訊成品出口的近50%。

與1996年相比, 2006年通訊類零部件進口更加集中在歐盟, 50%以上的零部件是從歐盟進口的。零部件出口仍集中在亞洲七國, 占零部件總出口近40%。但也有22.36%的零部件出口到了歐盟。成品出口也仍集中在美國, 但比例有所下降。2006年通訊成品對歐盟出口的比例由1995年的13.28%上升為28.40%。

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集中反映的是一種明確的三角貿易模式, 中國從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進口零部件, 加工裝配后出口到美歐國家。而消費電子產品參與產品內貿易必定會產生一系列的經濟效應, 這也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摘要:通過比較消費電子產品零部件貿易額與消費電子產品貿易額之比, 研究得出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內貿易程度較高, 并且主要是從東亞、東南亞各國進口零部件, 出口成品到美歐等國, 處于產品價值鏈的低端環節。

關鍵詞:消費電子產品,貿易,貿易地位,貿易流向

參考文獻

[1]Lall, S.Albaladejo.M, Jinkang Zhang.Mapping Fragmentation:Electronics and Automobiles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QE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115, 2004:39-45.

[2]張明志, 李春盛.中國產品內分工發展的國際地位與地理方向特征[J].國際貿易問題, 2007, (7) :16-23.

[3]資樹榮.試析中國對韓國消費品出口貿易的發展與前景[J].生產力研究, 2005, (6) :97-98.

[4]資樹榮.中國消費品出口貿易規模與結構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 2004, (5) :12-15.

[5]盧鋒.產品內分工[J].經濟學:季刊, 2004:55-82.

[6]田文.產品內貿易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0:41-70.

中國林產品國際貿易論文范文第6篇

經批準, 今年“外博會”正式升格為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 由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并將其作為直接服務于內外貿市場的全國性展會, 也是我國唯一直接服務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國家級博覽會。

陳德銘表示, 本屆博覽會參展產品多為加工貿易企業面向發達國家市場生產的時尚、高端終端消費品, 共有來自全國28個省市的1300多家加工貿易企業參展, 近5000家采購企業超萬名專業采購商到會, 希望參會企業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 拓展商機, 加工合作, 實現共贏。

開幕式前, 汪洋、陳德銘等參觀了博覽會展區。汪洋要求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積極構建有利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和綜合環境, 打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幫助企業擴展內銷渠道。他還鼓勵企業加強科研創新, 重視品牌營銷, 努力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 不斷提高產品的議價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上一篇:養老保障制度創新論文范文下一篇:交通安全調查表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