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對外投資論文范文

2024-03-18

我國對外投資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既有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有利的“走出去”時機和投資成本降低等機遇,又有貿易保護主義和東道國的政治敵意等挑戰,并結合國際直接投資有投資增速波動化、投資地區擴散化、投資領域集中化的趨勢演變,分析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趨勢。

關鍵詞:后經濟危機時代;對外直接投資;趨勢研究

一、后經濟危機時代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潮流,隨著分工國際化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經濟全球化將會以更快的進度推進。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將加快。

2、一些發達國家受到次貸危機沖擊較重,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時機。次貸危機對發達國家一些大企業的生產布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一些企業要重新思考發展戰略并積極引進外資來增加抗風險的能力。

3、人民幣升值減少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本。目前各國紛紛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復蘇,低利率會帶來進口的增加從而降低本國匯率,相較之下,我國具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并實施了漸進式的匯率改革,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加大,走上了升值的道路,降低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本。

(二)面臨的挑戰

1、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各國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經濟復蘇無可厚非,但是一些國家為了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競相采取不正當手段來提高貿易保護壁壘,在進出口、投資等領域設置諸多限制和障礙,這不利于各國經濟的交流發展,尤其對企業的跨國投資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東道國政治敵意。由于一些國家對我國開展跨國并購產生政治上的敵意和對我國企業性質認知上的模糊,往往使一些大的并購案件“流產”。

二、國際直接投資新趨勢

(一)投資增速波動化

總體而言,國際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量不會驟減,但是由于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投資增速會出現一定波動。由于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受到較嚴重的經濟沖擊,一些大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會重新考慮投資實力和投資成本,因而影響投資決策,導致資金在全球重新進行分步。

(二)投資地區擴散化

盡管西方世界陷入美國次貸危機的泥淖,但是他們統一的地區市場、熟練的勞動力、成熟的供應商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等吸引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不會改變。越來越多的資金將流向有著廣闊市場、豐富資源以及良好經濟表現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將持續成為投資熱點。

(三)投資領域集中化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投資領域也將發生相應變化。以制造業和服務業比較為例,1990年投向制造業和服務業的FDI存量分別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41%和49%;2006年,兩項指標則變為28%和62%。這種存量結構的變化表明服務業已經成為吸引外資的主要領域。受次貸危機的影響,許多國家將大量資金投入通信、運輸等基礎設施領域以刺激經濟、拉動內需。除此之外,跨國公司自身戰略調整,非核心業務的剝離使得涉及商務流程外包、物流以及后臺支持等服務領域業務將增長迅速??梢灶A見,對外直接投資將更加傾向服務業,特別是向與基礎設施相關的領域集中。

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趨勢分析

(一)投資主體多元化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一直以來是以大型企業為主,其中以國有企業居多。具備規模的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民營企業已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新生力量,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日益明顯,占據投資主導地位必將成為新的投資趨勢。

(二)投資方式多樣化

首先,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以跨國公司并購為主,因為其進入市場和獲得資產的方式快于綠地投資,而發展中國家在較長的時期內仍以綠地投資和合資企業為主。其次,由于金融衍生市場的發展,投資方式將越來越復雜化,不再單一采取用資金直接購買股權的方式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會更多地采取股權置換、私募股權投資等方式提高對外投資的水平。再次,目前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正在與國際同步,由于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在不斷增強,一批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通過進行專業化、集約化和規?;目鐕洜I,增強了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能力,有利地促進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

(三)投資區位多極化

從長遠來看,我國對發達國家及地區的投資會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對亞洲地區的投資依然會保持主導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優勢。投資于周邊國家,因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及語言文化上的趨同,可以有效避免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亞洲地區很大部分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都與中國接近。其次,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未來以資源國家為導向的投資將成為我國對外投資區位選擇因素的主導。從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的一般軌跡來看,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過了資源開發型—制造業—第三產業為主的這樣一種發展過程,而從我國的具體國情來看,我國正處于資源開發這個階段。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馮鵬程,仲鑫.2009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特點及趨勢展望[N].理論前沿.

[2]陳禹彤.2010中美對外直接投資政策比較[N].

[3]于明言.2010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N].開放導報.

[4]朱邦富.2009國際直接投資新趨勢及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策略[N].

我國對外投資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印度;跨國公司

從20世紀60年代起,拉美、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陸續向國外和境外直接投資。70年代中后期,中東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一些成員的投資方式也從貸款轉向間接投資,進而轉向直接投資。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大、中、小企業紛紛走上跨國經營的道路,不少企業還直接打入了發達國家的內部市場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迅速成為一股強大的國際經濟力量。同時,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在競爭優勢和動機上出現了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明顯不同的特征,這就對原有的壟斷優勢、產品生命周期等國際投資理論提出了新的課題。因此一些學者展開了針對后發展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和條件的研究。

一、后發展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綜述

1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英國經濟學家鄧寧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給出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入、流出數量級標準以及投資構成的結構。其中心命題是:“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傾向取決于:(1)經濟發展階段;(2)該國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域優勢。”根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鄧寧區分了四個經濟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00美元以下。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只有少量的外國直接投資并且完全沒有對外直接投資。第二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400—1500美元之間,外國對本國的投資量有所增加,而本國對外直接投資量仍然是零,從而凈對外直接投資(NOI)呈負數增長。在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500—4750美元之間,在這一階段,外國直接投資量仍然大于其對外直接投資,不過兩者之間的差距在縮小。處于經濟發展第四階段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4750美元以上)其凈對外直接投資呈正數增長。

2 小規模技術理論。美國經濟學家威爾斯(L.T.Wells)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往往具有三方面的優勢:一是擁有為小市場需求服務的小規模勞動密集型生產技術優勢。許多發展中國家正是開發了滿足小規模市場的勞動密集型技術而獲得了競爭優勢。二是具有在當地采購和提供特殊產品的優勢。為了減少因從工業國進口技術而造成投入增加,被投資的發展中國家也渴望得到那些著眼于使用當地材料的革新成果,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便尋求用本地供應來代替。三是具有接近周邊國家市場、低價營銷的優勢。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主要通過較低的市場價格來進行促銷。由此推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對象主要是具有市場規模小的周邊發展階段相對落后的國家。這個結論只能解釋少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

3 技術地方化理論。牛津大學的印度經濟學家拉奧(Sanyjaya Lall,1983)在對印度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和投資動機進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關于第三世界跨國公司的技術地方化理論。他認為,雖然第三世界跨國公司的技術特征表現在規模小、標準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等方面,但這些技術的形成卻包含著企業內在的創新活動,形成自己的“特定優勢”。這是因為當一些發達國家過時的技術與發展中國家小規模生產要素和資源稟賦相匹配時,能夠產生適用于當地的技術優勢;在購買力水平較低時,由于消費者偏好差異也可以開發出非名牌但卻有競爭力的產品;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資源與成本優勢以及民族或語言的聯系,也會形成競爭優勢。這個理論較好地從技術創新的角度解釋了部分發展中國家之間相互投資的現象,但仍沒有涉及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投資的問題。

小規模技術理論、技術地方化理論等從小規模市場、低成本、發展中國家消費者偏好的差異性以及民族特點等方面解釋了適用而非絕對先進的技術會在小規模、低成本和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具有相對優勢,使得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能夠對相對更落后的國家進行直接投資。這與傳統的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因為擁有壟斷優勢從而可以對較低發展程度的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是異曲同工的,仍然是以發展中國家企業有其獨特的競爭優勢為前提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有了飛速發展,出現了新的特征,如向發達國家的投資等,這與“傳統”的工業化國家在所有權優勢、動機、產業和區位分布上有著顯著不同,這些都需要在理論上有所突破和創新。

近年來學者發現技術劣勢反而成為促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之一,因而獲取優勢型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成為研究熱點。這種觀點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中都找到了實證案例,如Kogut和Chang(1991)、Neven和Siotis(1996)、B|onigen(1997)發現日本和美國、美國和歐洲之間對外直接投資的產生源于技術獲取動機,而不是企業自身的內部化優勢。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處于技術劣勢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正逐漸把對外直接投資作為在國際上尋求技術優勢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對于由相對較不發達國家向較發達國家的FDI,一般稱為逆向型對外直接投資,這類FDI本身不一定具備壟斷優勢前提。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通過對發達國家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利用當地的技術資源優勢獲得逆向技術轉移,并可以向母國進行“返流”和傳遞。

二、新世紀以來印度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

作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發展中大國,進入新世紀,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印度對外直接投資繼續著90年代中后期的發展勢頭,在以跨國并購為主導的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浪潮中也獲得了迅猛發展。在投資行業上,除傳統的制造業外,服務業發展迅速,占到了對外直接投資的60%。制造業集中在鋼鐵和制藥領域,而服務業則集中在IT、通訊、軟件、傳媒、出版等領域,這些領域均是印度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此外,印度企業對能源領域的投資也在迅速發展。在投資方式上,除傳統的合資、獨資以外,兼并與收購(并購)逐漸增多,并逐漸成為印度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印度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投資量增大。就投資量而言,不論是單個項目的投資,還是總的對外直接投資量都有了顯著的增長。2004年,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出資17億美元,購買俄羅斯薩哈林油田20%的股權,投資量如此大的一筆交易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印度企業來說是不能想象的。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資料,在2001—2002年度,印度批準境外投資905項,協議金額30.256億美元,實際投資9.749億美元;2002—2003

年度,批準境外投資1029項,協議金額14.703億美元,實際投資8.472億美元。印度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由1996年的6億美元增長至2003年的51億美元,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居第14位。其中2001—2003年期間年均FDI流出量達到ll億美元,這個數字與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不相上下,是歐洲國家希臘的兩倍。按照印度儲備銀行公布的數字,2003—2004年度印度對外直接投資增加到15億美元,使對外投資總額達到66億美元。從2000年3月到2006年3月,印度批準境外直接投資由2204項增加到8620項,投資存量由協議金額41.51億美元增加到163.95億美元,實際投資存量由7.94億美元增加到81.81億美元,分別增長了295%和930%。

2 投資行業分布廣。進入新世紀的頭幾年,盡管大部分的印度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尤其是制藥業上,但流入到非金融服務領域的對外直接投資還是占到了總量的36%。在服務業領域,印度的信息技術(IT)公司積極向海外擴張,建立分支機構以擴大市場或更好地為海外客戶提供服務。印度排名前15位的軟件企業及提供相關服務的企業都已向海外進行直接投資,而且大多投資于發達國家。此外,印度的呼叫中心和業務流程外包公司(BPO)也在海外建立了廣泛的業務。

3 區位上,大力增加對發達國家的投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深化,更多的印度跨國企業選擇進人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美國是印度最重要的海外直接投資目的地。從1996—2003年,流向美國的直接投資占印度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19%。同時,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也正在成為印度重要的直接投資目的國。至2004年,印度企業在英國共有440個投資項目,而且大部分集中在IT及相關產業中,印度已經成為英國第八大投資者。

4 投資方式多樣。進入新世紀,印度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更趨多樣化??鐕①彸蔀榻鼛啄暧《绕髽I進入海外市場的一個重要模式,同時也成為印度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這也符合當今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潮流。2000—2003年期間,印度企業參與全球跨國并購案例182起。2003年以來,印度各行各業海外收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潮,不管是汽車零部件、制藥、運輸還是電信業、軟件業,印度企業正顯示出在世界市場上展開競爭力的愿望和能力。

據美國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統計,僅2005年頭8個月,印度企業就收購了62家海外公司,耗資17億美元,相當于2001年全年的4倍。美國的《國際先驅論壇報》感嘆道:“印度公司正在悄悄的蠶食世界經濟。”

印度企業從2006年開始又大幅加快了海外并購投資的步伐。無論是在信息產業還是在制造業領域,都曾多次出現大手筆,一年當中總共有超過120家海外企業被印度公司收購兼并,總價值超過100億美元,占據了印度進入新世紀以來海外收購總額的50%以上。到2006年底,僅鋼鐵業龍頭塔塔集團一家便累計收購了21家海外企業,其中,塔塔集團斥資80億美元收購歐洲康力斯集團更被視為展示印度企業實力的經典之作。而印度制藥業的龍頭老大蘭巴克西有限公司也同樣不甘示弱,與一家私營企業聯手共同收購了德國大型制藥廠默克集團旗下的公司。到了2007年,印度企業的海外并購勢頭絲毫不減。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2007年堪稱“印度海外并購年”,這一年印度公司海外并購案1070起,并購額達到722億美元。在印度海外并購大軍中,不僅有塔塔等大公司,還有很多中等企業;甚至身價只有百萬美元的小公司也參與其中。最近一次讓世人矚目的海外并購就是2008年3月印度塔塔集團下屬的塔塔汽車公司以23億美元買下全球豪華汽車品牌“捷豹”和“陸虎”。一時間,國際很多媒體驚呼:印度企業就像下山的猛虎,要通吃天下!

三、印度跨國公司崛起的理論解釋

90年代以來,隨著印度對外直接投資的快速發展,一大批印度跨國公司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經濟舞臺的重要角色。結合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印度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既可以用傳統壟斷優勢理論來解釋,也可以從學習型等對外直接投資中找到理論淵源。

根據壟斷優勢理論,企業到國外直接投資,主要原因在于其特定優勢,這種“企業特定優勢”即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壟斷優勢。而發端于壟斷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則認為,一個企業只要擁有超越它在國外經營成本的特定優勢時就會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這種優勢并不一定是壟斷優勢,它可以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比較優勢或稱相對優勢。所以,比較優勢原則是解釋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基本原則或核心部分。對外直接投資的一般途徑均是各國如何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從而獲得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結合到印度的情況,作為發展中國家,印度企業不像西方發達國家巨型跨國公司那樣,具有壟斷地位的雄厚財力、先進技術和豐富經驗。印度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國際化經營并在海外求得生存和發展,靠的是自己獨特的相對競爭優勢。這些優勢主要有:

1 適用技術的優勢。突出地表現在小規模生產和勞動密集型的中等適用技術。此外,印度企業具有較強的吸收和改造引自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設備的能力。

2 適銷產品的優勢。印度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主要生產中低檔同質產品。由于人力資源等成本較低,因而產品在價格上極具競爭優勢。如印度企業投資生產的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就很有優勢。此外,印度的制藥和軟件產品,由于物美價廉,就非常受歡迎。

3 企業管理優勢。首先,印度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技巧根植于印度的經濟條件和發展水平,因而更適合第三世界的實際情況,這就使得印度企業比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更能有效地在發展中國家運作。其次,印度企業的管理人員一般薪水較低,因而企業的管理成本低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第三,經濟改革以來,印度企業,尤其是大型私人財團特別注意引進高素質、國際化的管理人才,這使得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時具有管理上的優勢。

4 其他優勢。主要有兩種:一是財團所有權;二是族群紐帶。印度對外進行直接投資的企業大多屬于印度國內的財團或大型家族企業,如塔塔(Tata)、比拉(Birla)、信實(Reliance)財團等。這就使得進行對外投資的企業具有較強的資金保障和承擔風險的能力,同時也便于技術、管理、市場、信息等在財團內部的轉移。此外,由于所屬財團的背景,企業也還有可能獲得某些政治上的支持。族群紐帶使得印度企業在東道國投資某些民族產品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印度企業在肯尼亞和馬來西亞的印度人社區開辦餐館和報館等。

印度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也可以從發展中國家非壟斷優勢的FDI研究成果中找到理論淵源。其中,學習型對外直接投資對印度跨國來說最為顯著。學習型直接投資就是指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在沒有優勢的情況下,通過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方式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弗斯福瑞(Fosfuri)和莫塔(Mot—ta)在1999年提出了無優勢跨國經營的看法。他們認為,技術落后的企業對某個國家直接投資的目的不

是發揮自己的優勢,而是在地理上接近該國技術先進的企業以獲得技術外溢和擴散的好處。技術不僅僅是由跨國公司向東道國擴散,也可以是東道國企業向外國設在本國的跨國公司擴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技術上處于劣勢,它們要獲得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一般有三個途徑:第一,引進發達國家企業的直接投資;第二,進口發達國家企業的先進技術;第三,對發達國家企業直接投資。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一直采用前兩種方式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但是,歷史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引進發達國家企業的直接投資可以學到一般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但是學不到核心技術。另外,發展中國家以技術貿易的方式獲得發達國家的技術需要支付很高的費用,甚至還需要在很長的時間里支付專利費和特許費。在這種情況下,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通過第三種方式,即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來獲得先進的技術。90年代以來,印度跨國公司將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逐漸轉移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印度跨國公司增加對發達國家的投資,除了發達國家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法律制度和基礎設施等軟硬環境)外,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打破發達國家對高新技術的壟斷封鎖,獲得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知識成為主要的動機和原因。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學習型直接投資一般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兼并和收購發達國家的企業,通過對該企業的控制來掌握該企業核心的技術。另一種方法是在發達國家建立研究和開發機構,將本企業的研究和開發階段轉移到發達國家,雇傭當地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研究與開發,以掌握先進的技術。而這兩種都已成為印度跨國公司近年來主要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以并購為例,進入21世紀,印度企業大膽地掀起對發達國家企業的收購活動。如信息系統技術公司以2300萬美元收購一家澳大利亞公司,塔塔集團斥資80億美元收購歐洲康力斯集團等。同時,一些印度跨國公司紛紛在發達國家建立它們的研發中心。如Satyam計算機服務公司在澳大利亞建立了除印度本土之外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心;維普羅以及蘭巴克西公司都在美國建立了它們的研發中心。

隨著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近年來一些針對對外直接投資條件的研究已經從企業競爭優勢更多地轉向企業外部條件和非競爭優勢,如東道國的區位優勢、國際化因素等等。在這方面,后發優勢理論較為突出,也能夠在理論上部分解釋印度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發展。后發優勢是指后發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和遲緩所形成的有利條件,或存在的各種機遇。后發優勢理論對于發展中國家加速經濟發展和追趕發達國家非常重要。在國際直接投資領域,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與發達國家相比而言,投資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缺少名牌產品等。如果不能利用后發優勢,難以實現進一步的成長和發展,發展中國家FDI也難以實現持續快速地發展。因此,把后發優勢假說引入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領域,將其作為現有發展中國家FDI理論的補充,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彌補現有理論的以比較優勢原則為理論核心的不足。

在后發優勢理論當中,技術學習和技術進步是最為關鍵的作用機制。由于知識和技術具有溢出效應,學習與借用知識和技術能夠帶來后發利益。發展中國家可以直接從發達國家中獲取已有的知識和技術,大量節省下來的研發費用、創新成本或探索成本,包括時間節約和經驗教訓等,就可以看作是發展中國家巨大后發利益的一種表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發展中國家在技術轉換成本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優勢,通常發達國家企業的轉換成本要大大高于發展中國家。由于發達國家大多數企業設備較先進,使用年限不長,固定資產投資尚在回收之中,應用新技術而報廢現有設備必然遇到很大阻力,而發展中國家企業往往生產設備陳舊,資產存量小,軟系統也不穩定,轉換成本小,采用新技術的阻力小。因此,發展中國家企業可以盡可能多地采用先進技術,跨越某些發展階段,以比較低的轉換成本形成對發達國家企業的有效追趕。印度跨國公司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加大對發達國家的投資,充分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促進了自身的技術實力,使得一些大型企業在各個方面都縮小了與西方跨國公司的差距。

此外,政府干預和制度變遷也是后發優勢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學家劉易斯認為:沒有一個國家不是在明智政府的積極刺激下取得經濟進步的。制度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外直接投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夠減少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投資活動的效率,激勵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活動,最終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的較大發展。經濟學家楊小凱認為,制度學習是發展中國家利用后發優勢的根本性手段。發展中國家往往學習技術比較容易,學習制度比較困難,因為改革制度會觸犯一些人或集團的既得利益,因此發展中國家會傾向于技術學習。然而,政府的推動,技術的學習和進步,能夠在發展初期帶來比較好的效果,但如果沒有制度變革作為保證,這種增長很可能是不能長期維持的。實行經濟改革以來,印度逐漸減少了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制度上的障礙。中央銀行減少對外匯的管制,政府設立相關機構促進印度企業對外投資,并對海外投資企業在財政、稅收、信息等諸多方面進行幫助。這些都成為印度跨國公司推動對外直接投資的后發優勢。

最后,充分利用東道國的區位優勢也成為不可忽略的推動力量。早期印度對外直接投資大部分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因為發展中國家采取稅收優惠等財政性鼓勵政策吸引外資。同時,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和不斷增長的市場容量。此外,六、七十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普遍采取進口替代的工業政策,對制成品進口采取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印度企業通過在國外投資建廠,就地生產和銷售,就可以繞過這些壁壘,維護并擴大出口市場占有份額。近年來,印度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大多集中在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較為自由和開放的市場條件,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印度跨國企業通過在發達國家的經營,可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構建國際市場營銷網絡。而英聯邦國家和周邊國家由于在地理、歷史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和印度極為接近,也成為印度跨國公司充分利用的區位優勢。

責任編輯:張 旭

我國對外投資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日益活躍。本文通過對世界上主要的對外投資進入方式進行優劣比較,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對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進入方式及策略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WTO;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方式

作為世貿成員國,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經濟活動中享有更多的便利。然而對外直接投資對于中國大多數企業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許多中國企業沒有絲毫國際化經營的經驗,盲目進行跨國直接投資很容易導致失敗。如何選擇正確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困擾著很多的國內企業。

一、當今國際上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進入方式

現在國際上主要的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有合資企業和獨立子公司兩種。這兩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適用條件也各不相同,企業應該依據自身特點選擇。

1. 合資企業。合資企業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本來相互獨立的企業共同擁有的企業。與當地公司建立合資企業長久以來一直是打入外國市場的流行方法。最典型的合資企業是一半對一半的企業,各自向合資企業派出管理隊伍,實現共同經營。當然也有些合資方取得多數股權,從而對合資企業有較強的控制權。

合資企業的優點主要有:(1)企業可以得益于當地的合作伙伴對東道國的競爭態勢、文化、語言、政治體制和商業運行機制的了解。例如,很多的美國公司在對外投資時,主要是提供技術和產品而當地伙伴則提供在當地市場上競爭所需要的經驗和對當地情況的了解。(2)當進入外國市場的成本和風險很高時,當地伙伴可以分攤這些風險和成本。(3)在很多國家,由于政府部門的規定使得合資是唯一的選擇。

合資方式的缺點主要表現在:(1)合資有可能使得對技術的控制權落到合作伙伴手中。解決的方法之一是爭取成為控股方,這樣就可以取得對技術的更大的控制權。(2)合資企業可能無法獲得為實現經驗曲線和區位經濟所需要的對子公司的控制。同時,也不能夠使企業獲得為協調全球戰略所需要的對子公司的控制。比如說,公司出于全球競爭的需要,可能會要求某子公司在當地做一些戰略犧牲,損失一些利益。面對這種要求,當地的合作伙伴幾乎是不會接受的。

2. 獨資子公司。所謂獨資子公司,也即投資企業占有100%的股權。在外國市場上建立獨資子公司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在當地創建新的公司;其二是兼并當地的現有企業,并利用兼并企業來促進在當地的產品銷售。

獨資企業的優點主要有:第一,有利于發揮企業以技術為基礎的競爭優勢。這是因為獨資公司可以將技術外漏的風險在制度上降至最低。因此,是高科技企業的首選;第二,投資企業可以對獨資子公司進行嚴密控制,使之為企業的全球戰略服務;第三,獨資的方式有利于企業實現經驗曲線經濟和區位經濟。

獨資企業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建立獨資子公司是成本最高的直接投資方法,投資企業所要承擔的風險也是最大的。

二、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所應該采取的方式

我國企業總體上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的初級階段,缺乏足夠的國際化管理人才,跨國經營的經驗也少之又少,資金實力也無法和大型跨國公司相比,因此,我國企業現階段的投資方式應該是合資方式,具體分析如下。

1. 雖然我國改革開放已有20多年,但絕大多數中國企業是立足于國內市場的。這些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經營觀念、資源配置都是與國內市場相適應的。企業中的經營管理人員對國際經營知之甚少,尤其是在觀念上相對封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投資國外建立獨資企業,投資失敗的風險很大。通過與當地企業的合作,可以迅速進入國際市場 ,進行多樣化試驗 ,利用被購并企業現成的經營網絡和社會關系 ,降低管理難度和經營風險 ,學習到較為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尤其是那些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作為投資對象的企業來說,與當地企業的合作將使這些企業受益非淺。不僅可以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加快資金周轉,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與發達國家企業的合作,可以學到西方先進的經營管理技術,培養我國企業自己的國際經營管理隊伍,加速企業自身的成長。而對于投資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來說,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比較混亂,沒有發達國家那么完善和規范。在這種情況下,及時了解當地的語言、文化、競爭環境、政府運行機制就顯得非常的關鍵。在這方面,當地合作伙伴有著先天的優勢。

2. 由于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國家經濟的發展始終受到資金短缺的困擾。因此,我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不可能象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那樣有著龐大的資本做后盾。如何減少投資成本,降低投資風險是我國企業現階段在對外投資中應首要考慮的問題。尋找當地的合作伙伴不僅可以減少投資成本,而且可以分攤投資風險,可謂一舉兩得。

3. 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降低國內的失業率,保護本國民族工業,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許多國家尤其是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規定某些行業外國企業不得獨資經營。這時合資經營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方式。

4. 采取合資企業的方式也有一些困難的因素。首先,采用合資的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合同期限的問題。任何合資都不可能是永久的,有限的合作期限將使得企業或多或少有一些短視的行為。等到合同期滿之后,很多企業會發現一開始制定的戰略并沒有得到完全的實施,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此時,無論是談判延長合同還是自行建立獨資企業,都將處于一種不利的局面。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在合作開始就應該有明確的戰略和具體的時間表,眼光要放的長遠,不打無準備之仗。其次,也許是更為重要的一點,如何尋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好的合作伙伴應該具備3個條件:(1)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目標;(2)對合作的目的的認識與本企業大致相同;(3)好的合作伙伴不會為了自己的目的而機會主義地利用合作伙伴。因此,我國企業在尋找當地合作伙伴時應該從這3個方面來考察,力爭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5.我國企業所擁有的絕大部分技術都是標準化的成熟技術,在技術保護方面沒有太高的要求。同時,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本身的優勢就是小規模生產技術,經驗曲線經濟對我國企業來說不太適用。另外,我國企業整體上還剛處于對外投資的初始階段,投資規模一般都不大,目前許多企業還談不上所謂的全球戰略和布置全球生產體系(但是,全球競爭的觀念還是應該建立起來的)。如何減少投資成本,降低投資風險才是整體上資金短缺的中國企業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因此,就目前情況來說,合資的投資方式是最適宜的。

當然,我們這里是就我國企業的總體情況來討論的。對于我國的一些大型的龍頭企業集團,如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遠集團、海爾集團等,是完全有實力在海外建立獨資子公司的,從而可以避免合資企業所固有的一些難題。而且更有利于這些企業集團逐步形成自己的全球戰略,建立完整的全球競爭體系,最終成長為成熟的跨國企業集團。

三、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進入策略

1. 追求產品的高質量和完善的服務。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企業對這兩方面都沒有足夠的重視。而日本人提出“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關系到國家和企業的存亡”、“ 顧客是上帝”。日本企業把質量管理貫穿到供、產、銷的全過程 ,由依靠少數管理人員和產品檢驗員把關來保證質量,變為發動企業全體職工進行“全員質量管理”。另一方面,日本企業盡力解決國外用戶的各種困難,讓經銷公司和服務商店同步運行,設立廣泛的服務網點,通過送貨上門,提供配件,包退包換,幫助安裝,培訓人員,以及周到、及時的維修服務, 使用戶滿意、放心,提高企業和產品的聲譽。這些都值得那些準備進行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好好學習。

2. 避強擊弱的目標市場的選擇策略。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要有明確的目標市場。脫離了目標市場的經營活動是盲目的。日本企業在進軍國際市場時,實行避強擊弱的目標市場選擇策略,避開美國等當時的強國 ,首先在東南亞以及相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營銷 ,然后擴大到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 ,最后才致力于發達國家。這一點值得我國許多中小型企業注意。我國大多數企業資金技術實力不強,在對外投資活動中應該注意避開大型的跨國公司集團,首先在自己熟悉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展開有限的投資,積攢實力和經驗,然后逐步向歐美市場挺進。

3. 努力打造國際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一定要有強烈的品牌意識。中國的許多企業在這方面的意識非常薄弱。在商品經濟中,品牌是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一個企業沒有品牌就象一個人沒有名字一樣。這里有一個生動的例子:1956年,索尼的盛田昭夫帶著他的晶體管收音機去開辟美國市場 ,美國的買主們深為索尼的發明所吸引,很快就有一萬臺的定單 ,其中一家大公司提出 ,如果能用美國的商標出售索尼的收音機 ,他們愿購買十萬臺。但盛田昭夫拒絕了,他要創出自己的品牌。1983年,索尼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達到13億美元之多。

4. 要注意有針對性的廣告宣傳。首先,廣告要有明確的針對性,注意廣告的本地化。企業進入一個市場時,離不開廣告宣傳。在做廣告時一定要注意應符合當地消費者日常生活,顧及當地的文化習慣和傳統觀念。這里我們可以看看日本公司在中國的廣告語:豐田公司的“車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豐田車”,東芝高公司的“此時無霜勝有霜”,真可謂是獨局匠心。其次,我國企業在當地做廣告時要注意聘請當地的廣告專家和社會文化顧問為公司廣告提供咨詢,以使廣告發揮更大的促銷效益。這是因為與國內市場廣告相比,除了面對的消費者不同、消費心理不同以外,還要受當地國家政策、法律、文化傳統、社會觀念、風俗習性等因素的制約,國際廣告更應重視當地市場的適應性和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美)查爾斯·希爾著.孫建秋,鄒麗,羨錫彪譯.Global Business Today.北京:中國機械出版社,1999.

2.滕維藻.走向國際市場.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3.宋亞非.中國企業跨國直接投資研究.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基金項目:本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創造性資產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70372026。

作者簡介:武漢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4-03-06。

我國對外投資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巨額外匯儲備的積累,國際資本的流動,中國迫切需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成為在經濟領域有真正影響力的強國。

【關鍵詞】堅定;對外直接投資;戰略

一、定義

一般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是一國投資者為取得國外企業經營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權而輸出資本、設備、技術和管理技能等無形資產的經濟行為。

二、現狀

1、多地區、多領域“全面開花”

據《201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覆蓋率進一步擴大,行業多元且聚集度較高。截至2010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3172億美元,在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共有1.6萬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投資覆蓋率達72.7%,其中,對亞洲、非洲地區投資覆蓋率分別達90%和85%。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類別,絕大部分投資流向商務服務、金融、批發和零售、采礦、交通運輸和制造六大行業,這些行業累計投資存量2801.6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88.3%。

2、民營企業大步前進

面對國際產業重組和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中國民營企業抓住機遇,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逐步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延伸,通過跨國并購增強產品設計、研發、營銷和跨國管理能力,在化工、機械制造、汽車、電子、食品、服裝、家電等行業并購交易數量、金額顯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產品牌的競爭力,進而對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發揮了推動作用。如2011年9月漢龍礦業以約17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上市企業SundanceR esources Ltd.公司、2010年8月吉利以15億美元收購沃爾沃全部股權。民營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正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新亮點。

3、建立對外經貿合作區

對外經貿合作區是指在境外有條件的國家或地區建設或參與建設的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產業鏈較為完整、帶動和輻射能力較強、影響力較大的工業、農業或服務業園區,以吸引中國或其他國家企業投資興業。對外經貿合作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內建設開發區的顯著成就,促使一些發展中國家向我國提出建設合作區的要求,目前,我國企業正在13個國家建設16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其中,亞洲6個國家7個合作區,非洲5個國家6個合作區;歐洲1個國家2個合作區;南美洲1個國家1個合作區。通過建立對外投資根據地,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搭建平臺,轉移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能,降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經營成本。

三、原因

1、充足的外匯儲備。截至2011年末,我國外匯儲備達3.18萬億美元,約占全球外匯儲備總量的30%,而中國2011年中國全年進口約1.7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遠遠超過了進口的需求,中國完全具備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基礎。

2、對外直接投資比例小。截止2011年年底,中國的海外資產達4萬多億美元,對外凈資產為1.77萬億美元,而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僅為約3172億美元,占海外資產比不到10%,占對外凈資產比不到20%;而我國持有美國國債達1.1萬億美元,占外匯儲備的34.6%,為對外直接投資額的2.9倍;因此,為了提高中國對外投資的安全性,迫切要求中國從“債權投資”為主向“股權投資”為主轉變,積極推動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

3、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小。從投資流量方面看,根據中國商務部、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流量)為688.1億美元,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過日本、英國等傳統對外直接投資大國,但與美國相比較,仍存在巨大差距,2010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3200多億美元,比我國全部存量加起來還多;從存量規模上看,根據《201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截至2010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3172億美元,居全球第十七位,然而這一數字僅相當于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6.5%,英國的18.8%,中國與傳統投資大國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為了在全球尋求與中國的GDP相適應的投資影響力,客觀上也要求中國進行持續的、大規模的對外直接投資。

4、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與對外貿易增長密切相關,可以說“入世”十年,中國已經逐步成長為一個比較成熟的全球對外貿易大國。至2009年,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占全球出口約10.4%份額,在世界對外貿易中的份額達到9.6%,位居世界第三;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2.975萬億美元,超過德國,全球第二,與居全球第一的美國差距約3000億美元;2011年的最新數據尚未出來,但根據中美兩國政府的統計數據,中美兩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差距已經進一步縮小,據美國商務部估計,2011年美國對外貿易總額3.734萬億美元,而據中國海關統計,2011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為3.642萬億美元,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已經縮小到區區920億美元。在這一過程中,外貿企業作為投資主體,自身的對外直接投資意愿不斷提高,他們希望通過以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擴大市場份額。

四、推動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意義

1、可拓寬我國外匯儲備利用渠道,有利于減輕我國對美國國債的投資倚賴,提高外匯儲備的安全性、流動性。

2、對外投資資源性行業,可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穩定的能源、材料等供應。

3、通過對投資國的投資,影響其經濟、文化、對我國的外交政策等,有利于鞏固我國與有關國家的關系,為保障我國的穩定發展提供有益的外部環境。

4、可以開辟新市場、擴大銷售渠道、獲取先進技術、獲取經濟信息、提高管理水平等,不斷增強我國產品的競爭力。

五、風險

對外直接投資風險是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遭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或者說不能獲得預期投資收益的可能性。誘發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在兩個層面體現:

1、宏觀方面

據國際知名金融數據Dealogic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企業跨境收購的失敗率為全球最高,達到12%;2010年,這一比率降至11%,但仍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國和英國公司2010年海外收購的失敗率僅為2%和1%。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戰略尚不成熟,投資失敗風險相對較高。

2、企業微觀方面

對企業自身而言,普遍存在以下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過多考慮短期的價格因素和難易程度,較少考慮投資目標是否符合自身整體發展需要,短視狀況較普遍;二是對國際市場的投資游戲規則尚不熟悉,處于摸索階段,更多的是依靠經驗做決策,而現階段,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經驗往往不足,導致成功率不高。

六、建議

展望未來,雖然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存在著風險,但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在這過程中,為了提高對外直接投資成功率,反輔國內經濟發展,保障中國的順利崛起,需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1、從國家戰略上,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一是有關部門對所有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狀況、投資環境、產業發展及市場情況加強風險評估與管理,積極建立風險評估預警體系,加快建立海外保險體系與風險補償機制,從而提高對外直接投資的成功率和收益率。二是發揮在全球擁有200多個駐外經商機構的作用,為企業多提醒、多監督、多檢查,并可必要時代表行業與駐在國有關部門進行面對面的談判、溝通、協調,協助企業“走出去”。三是發揮大型國有企業的優勢,明確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任務,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2、扶持民營企業、個人對外直接投資。歐美等發達國家從本質是不愿看到中國走出去,與他們的企業在國際上同臺競爭,特別是對資金雄厚的大型國有企業,更是利用種種借口百般刁難;因此,為了更好的實施對外直接投資戰略,因積極推動、扶持民營企業和個人對外直接投資,拓寬對外直接投資主體。

3、加大對發達國家的投資。發達國家的法律政策比較成熟、經濟總量較大、科技較發達等,投資的政治風險相對較小,因此,今后應加大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以減少投資風險,提高投資安全性。

4、采取多種方式對外直接投資。隨著中國的崛起,一些國家出于各種原因,對來自中國的投資進行刁難、限制,如美國、澳大利亞、蒙古等;因此,為了提高對外直接投資成功率,只要符合國家和企業的利益,在投資方式上,可靈活多樣,如可實行合資、收購、控股、參股等方式,也可建立生產基地、農業合作、建立研發中心、設立境外設立投資基金等形式。

5、完善金融系統,為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提供資金支持。

6、繼續對外經貿合作區,以點帶面,不斷擴大、深化對外直接投資領域和區域。

我國對外投資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加快了國際化進程。本文首先介紹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對“一帶一路”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現狀,接著分析了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投資“一帶一路”國家的動因,在此基礎上探討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對“一帶一路”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并提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紡織服裝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紡織服裝企業不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積極參與國際投資合作,提高企業國際化水平。2013年至2018年我國紡織服裝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對外直接投資(Outflow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金額達64.96億美元,約占同期行業對全球OFDI總額的80%以上,紡織服裝業已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先導和示范性的產業。由于紡織服裝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機不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素稟賦及發展程度等也存在差異,故企業在對沿線國家進行OFDI時,往往面臨區位選擇的問題?,F有文獻主要從國家層面分析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的影響因素,在紡織服裝企業層面的區位選擇研究較少。本文擬研究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的區位選擇問題,為紡織服裝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決策提供幫助,進一步提高企業投資成功率和國際競爭力。

一、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區位選擇現狀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居于中心地位,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逐步發展?!耙粠б宦贰毖鼐€65個國家,其成員來自東盟、亞洲、歐洲、非洲,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投資國別地區覆蓋范圍較廣。如表1所示,2000年至2020年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我國紡織服裝企業OFDI主要分布在緬甸、越南、柬埔寨等生產要素豐裕的東南亞國家。與此同時,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過程中,面臨著投資環境不穩定、激烈的文化沖突、產業鏈不完善、高端技術人才緊缺等問題,如何進行區位選擇以保證投資活動的順利進行值得探討。

二、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的動因

(一)政策支持

紡織產業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推進工業化發展、創造國民財富以及提供大量就業的民生產業。沿線國家出臺的政策也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營造了有利的投資環境。在“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下,我國與沿線國家簽訂多條互惠合作協議,為中國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實現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機遇和動力。2012年緬甸制定《外國投資法》,出臺了紡織服裝行業的投資細則,鼓勵外資投資緬甸紡織服裝業。越來越多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在緬甸投資設廠,以期抓住緬甸的投資紅利窗口期。孟加拉是世界第二大服裝出口國,約有400家紡紗廠、800家紡織企業和3600家成衣企業,超過440萬工人,主要成衣出口產品為褲子和T恤,成衣出口額約占全國出口總額的80%,美國和歐盟是孟加拉成衣最主要出口市場。孟加拉對所有紡織品服裝企業所得稅稅率削減至12%,針對紡織服裝出口額外給予4%的現金補貼返還,并且在出口加工區(Export Processing Zone,EPZ)的企業進一步享受稅費優惠及減免。

(二)市場尋求

據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東道國的市場潛力是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 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2019年總人口超過44億,占全球總人口的63%,GDP總量約21萬億美元,約占全球GDP的30%,是極具潛力的重要新興市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東南亞、南亞、東歐等地擁有較大規模的紡織服裝產業,是歐美地區紡織服裝的主要貿易伙伴,紡織品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擁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比如,羅馬尼亞是東歐傳統紡織服裝業強國,生產方式以來料加工為主,產品能免關稅進入歐盟市場和與歐盟達成自貿協定的國家。如果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在羅馬尼亞投資建廠,既可以獲得羅馬尼亞的優惠政策支持,又可以免關稅出口到歐盟國家??偠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闊的國內外市場為紡織服裝企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三)成本導向

紡織服裝業屬于制造業范疇,對勞動力、原材料依賴程度高。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提高,發展不斷加快,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勢不可擋?!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部分國家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勞動力充足且成本低,要素成本較為低廉。據統計,我國用工成本比東南亞國家高出l~3倍,用棉成本高30%以上,用工難、原料價格高的問題普遍存在。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OFDI成為必然選擇。恒田(仰光)制衣有限公司2014年在緬甸落地,利用當地低廉的用工成本與政策支持,把握住緬甸投資的黃金時期,促使當地服裝生產規模逐年增長。我國紡織服裝企業通過對外投資建廠,充分利用相關國家的要素稟賦,進行垂直產業鏈整合,引導國內的紡織制造產業向高端轉移,有利于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三、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

“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國際化戰略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政策傾斜、市場龐大和成本優勢等吸引我國紡織服裝企業逐漸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當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融入全球經濟時,戰略定位、投資回報等要求企業必須重視區位選擇的問題。

(一)政治環境穩定性

東道國的政治環境穩定性直接反映了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法制水平。穩定的政治環境會降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風險、交易成本、投資活動的不確定性,有利于擴大企業對外投資規模、促進投資方式多元化以及提高對外投資的成功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敘利亞、伊朗等政治環境較差,甚至存在暴力沖突、戰亂、工人罷工等不穩定的因素,會給在建或擬建的項目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波及企業經濟效益,從而影響企業在當地的投資決策。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中國在對外直接投資時應優化考慮政治環境穩定的國家。

(二)經濟發達程度

東道國經濟發達程度與投資活動的發展息息相關。東道國經濟發達程度越高,意味著其擁有更好的基礎設施、更高的標準化程度、更成熟的資本市場,這為在該國從事OFDI的企業提供了保障。2016年啟動的中國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目前拓展區已完成2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了8家行業領軍企業,協議投資額2億美元,餐廳、酒店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備?!耙粠б宦贰毖鼐€本身就是個巨大市場,2018年沿線各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額占到了全球貿易總額的13.5%,逐漸成為全球貿易體系中的重要一極。然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影響貿易投資便利化的最大障礙是沿線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及制度環境落后。在同等條件下,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在投資時,應該優先考慮經濟發達程度高的國家。

(三)資源豐裕程度

東道國資源的豐裕度直接影響了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發展程度不同,對外直接投資動機也不同。對于發展程度較低的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實現生產機械化,其需要低廉的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以謀取更多的利潤。因此,發展程度較低的企業會更多考慮勞動力成本因素,其更適合在柬埔寨、印度等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投資;而對于發展程度較高的企業,其基本實現生產現代化,勞動力成本對其發展影響不大,其戰略目標是創新、打造國際品牌,因而需要人才、技術為其發展作支撐,其更適合在新加坡等國投資??傊?,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時,應依據戰略目標,選擇不同資源稟賦的國家作為投資對象。

(四)制度距離遠近

制度距離分為正式制度距離和非正式制度距離,前者代表兩國在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后者代表兩國在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差異。制度距離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影響紡織服裝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OFDI的區位選擇。第一種是制度接近論,雙邊國家制度距離越接近,越有利于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減少外來者劣勢成本,因而紡織服裝企業會選擇與母國制度距離較小的東道國進行投資。第二種是制度逃逸論,由于發展中國家普遍制度質量不高,因而東道國完備的制度建設、健全的產權保護體系等能夠降低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及不確定性,因此雙邊國家制度距離越大,越有利于對外直接投資。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制度距離對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在“一帶一路”的OFDI區位選擇的影響,表現出如下“二元路徑”特點:即一方面傾向到制度距離接近的發達國家投資,另一方面傾向到制度距離差距大的發展中國家投資。

四、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區位選擇的策略建議

紡織服裝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OFDI區位決策時,既要充分考慮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制度環境,也要充分利用東道國在市場、技術、要素稟賦等方面的特征,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

(一)調查投資環境,提高風險抵御能力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著政治風險、法律風險、能源安全、自然災害等安全問題。不管戰爭暴亂還是政局更迭,不管是全球性疾病如新冠疫情還是項目延期等引發的違約風險,都加大了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投資成本與經營風險。據《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21)》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屬于中等風險級別,其對華關系得分顯著高于平均水平。因此,我國在進行投資布局之前應對相應的國家進行實地考察,搜集政策限制、市場調研、民意分析、營商環境、合作伙伴資信情況等內容,進行數據分析與對比,充分估計投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爭議,吸收借鑒投資的失敗教訓,避免盲目投資。為此,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之前,有必要建立綜合性風險評估體系,做好抵御、防范風險的最后一道屏障。

(二)結合投資動機,優化資源配置

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應該結合企業經營戰略和OFDI動因,因地制宜考慮東道國的資源豐裕程度、市場大小等因素。對于原料尋求型OFDI,企業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應加大對資源豐裕國家的投資,可擴大原料生產基地,降低原料成本,確保棉種、紡紗、染料等的源頭供應穩定。對于成本導向型OFDI,企業可重點關注如柬埔寨、緬甸等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當地勞動力資源廉價且充裕,借此促進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發達程度較高、政局穩定的國家給研發與營銷環節帶來了完備的基礎設施、廣闊的經濟腹地、優惠的政策支持等,加大對于沿線發達國家的投資,利用當地高端技術人才與技術條件,有助于降低研發成本;利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規避貿易壁壘,將產品銷售到歐美地區,拓展全球銷售網絡,進一步形成產業鏈價值鏈協調互動的格局,占據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實現全球紡織工業布局與轉型升級。

(三)考慮制度距離,選擇合適東道國

“一帶一路”沿線幅員遼闊,其中制度質量較差的國家居多,紡織服裝企業在對其投資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制度障礙,需充分考慮制度距離對其區位選擇的影響。紡織服裝企業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應該遵循“正向制度距離越小,負向制度距離越大”原則。當選擇在“一帶一路”制度質量強國進行OFDI 時,紡織服裝企業應選擇在與中國制度距離接近的國家進行OFDI,以期降低制度壁壘對OFDI的影響。當選擇在“一帶一路”制度質量弱國進行OFDI 時,紡織服裝企業應選擇在與中國制度距離較大的國家進行OFDI,充分發揮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競爭優勢,統籌利用東道國的自然資源與市場規模優勢。通過評估與權衡投資動機、投資回報率、雙邊的制度距離等,紡織服裝企業應妥善選擇東道國,提高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址的有效性?!?/p>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數據http://ccpithz.huzhou.gov.cn/czzz/zhdt/20191217/i25704 84.html.

參考文獻:

[1]盛寶魁.加快我國紡織服裝業對外直接投資問題的研究[J].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08(1):84-88.

[2]任媛媛.當前我國紡織服裝對外貿易發展的新趨勢與提升路徑[J].對外經貿實務,2018(7):49-52.

[3]許欣.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及對策分析[J].改革與開放,2020(13):19-23.

[4]許唯聰.制度差異對中國OFDI空間布局的影響——基于雙重差分空間滯后模型的分析[J].經濟經緯,2021 (3):44-54.

[5]楊瑞瑞,劉永旺,古麗娜爾·玉素甫.“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制造業OFDI的區位選擇[J].統計與決策,2020(7):99-102.

[6]周杰琦,夏南新.“一帶一路”國家投資便利化對中國OFDI的影響[J].亞太經濟,2021(5):82-94.

我國對外投資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企業擴大規模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走向國際市場是其必然選擇。而目前中國經濟正處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但中國經濟起步晚,國家經濟水平整體還處在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水平,所以中國企業想要更快更好的步入國際市場,提升自己的產品知名度,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做好對外投資計劃。而自由經濟區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投資模式,本文以極具特點的考納斯自由經濟區(FEZ)為例,對我國企業在自由經濟貿易區投資進行SWOT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議,引導我國企業正確投資自由經濟區。

關鍵詞:中國企業 對外投資 考納斯自由經濟區 SWOT分析

一、引言

目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均衡程度較低,有些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緩慢,而有些發展中國家卻發展迅速,其中典型的就是中國經濟。而處在世界經濟大環境中的中國企業,也希望通過有效的投資戰略使自身仍舊保持穩步增長。隨著中國經濟取得了越來越多的成就,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外商給中國企業拋來橄欖枝,希望能達成合作協議。而自由經濟區這種投資合作方式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和機會。自由經濟區最早出現在歐洲地區,主要是指某一國家為了發展經濟,擴大對外貿易合作,可在本國內專門劃出一片地域,進入該地域的外國生產資料、原材料可以不辦理任何海關手續,進口產品可以在該地區內進行加工后復出口,海關對此不加以任何干預??技{斯自由經濟區成立于1996年8月22日,位于立陶宛市近郊,占地534公頃。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辦公區、生產和物流區、航空工業園區,其中航空工業園區毗鄰考納斯國際機場。自由經濟區中國外直接投資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可享受免關稅和較低的企業所得稅的自由經濟區。

二、 中國企業投資考納斯自由經濟區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種較為客觀的戰略分析方法,SWOT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我們通過SWOT分析,引導中國企業在對自由經濟區投資時作出有效的選擇,規避風險,提高效益。

1.優勢。(1)地理位置和潛在市場??技{斯自由經濟貿易區位于立陶宛中心,立陶宛屬于歐盟國成員及歐元區。歐盟的政策目標是確保貨物,服務,資本和人員自由流動,由內政和司法部門立法,以維護共同貿易政策,因此處在立陶宛自由經濟區的企業同樣享有這些權利,人員及貨物在歐盟國家之間取消邊境檢查,自由流動,為貨品的運輸和買賣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成本。而在歐盟國家之間的自由流動也就意味擁有了歐洲市場8.3億潛在消費者。立陶宛又處于東歐地區,毗鄰俄羅斯等國,因此同時可輻射到獨聯體消費者市場。極好的地理位置和周邊潛在巨大的消費者市場使企業投資考納斯自由經濟區極具吸引力。(2)低稅率??技{斯自由經濟區投資環境友好,其稅收方面的減免情況如下:投資者若投資至少一百萬將獲得稅收優惠:前六年無企業所得稅,之后十年企業所得稅將是現行企業所得稅15%的一半(7.5%) ,也就是說實際稅率在6年后只有7.5%。(3)便捷的交通運輸及較低的運輸成本??技{斯是歐洲最大的內陸運輸中心;考納斯機場是立陶宛發展最為迅猛的機場,毗鄰自由經濟貿易區,有潛力成為東歐主要的貨運中心;克萊佩達港距考納斯自由經濟貿易區210公里。因此考納斯自由經濟區的運輸極為便利。從運輸成本上做一個比較分析,將原材料從中國空運至立陶宛,與西歐其他機場(阿姆斯特丹或法蘭克福)相比,往返可節省4小時飛行時間(從上海至考納斯8小時;至阿姆斯特丹10小時),一小時的飛行成本大約為25000美元;而與西歐機場相比考納斯機場有較低的手續費:貨物裝卸每公斤花費約0.1美元。中國企業將再加工工廠建立在考納斯自由經濟區,從考納斯空運貨物到歐洲主要市場為兩小時之內,考納斯機場為了吸引投資樂于提供最佳運輸時間,避免歐洲主要運輸樞紐堵塞,減少運輸等待時間。因此從運輸便利性及成本方面來看,考納斯自由經濟區是中國企業理想的貨運中轉站。

2.劣勢。簽證政策。目前簽證方面的政策如下:中國公民持有外交護照到立陶宛旅行不需要簽證;中國公民申請工作簽證有效期不超過一年 ;也可以按要求申請臨時居住許可;工作人員的親屬申請簽證后一般居住不可超過三個月。因此對于在立陶宛投資的中國企業來說,簽證問題將給企業外派工作人員帶來諸多不便,尤其對于及其重視親情和家庭的中國人。

3.機會。(1)低成本。立陶宛公共資源價格相對于歐洲其他發達國家來說低廉很多:0.04116歐元 /每千瓦 天然氣(排名28個歐盟國中第17位);0.10974歐元/每千瓦 電(排名28個歐盟國中第23位)。同時,勞動力價格在歐洲國家也處于較低水平。(2)人才市場。立陶宛30%人口受過高等教育,超過歐盟平均水平24%。立陶宛有多所大學,專業涵蓋各行各業,因此立陶宛的勞動力市場令人滿意。

4.威脅。(1)歐洲經濟環境低迷。近幾年歐洲經濟危機導致經濟一直處于較低迷狀態,因此雖然企業在考納斯經濟區投資可輻射到整個歐洲的消費者市場,消費者購買力及發展前景并不明朗,因此企業是否將部分重心轉移至歐洲市場還需要進一步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市場定位,慎重進行優劣比較。(2)政治環境復雜。以往平靜的歐洲近日來連連遭到恐怖組織的襲擊、俄羅斯等國戰亂不斷、分國家軍事變動、難民大量的涌入,都使歐洲政治環境變得日益復雜,雖然并沒有對歐洲經濟產生過大的影響,但是一些保守型企業更趨向于選擇觀望態度。

三、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自由經濟區的幾點建議

1.產品定位。不同企業產品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投資自由經濟區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降低成本,但與此同時企業更要考慮自身產品和投資地區消費者潛在市場的契合程度。不同地區對產品的需求是根據文化、地域等因素變化的,因此不可單一追求成本的下降,更要注重產品價值的提升。因此產品定位和產品個性化改善和包裝需要企業優先考慮并策劃。

2.必要的成本核算。由于是海外投資,因此關于運輸成本、人力成本、公共資源價格等都要進行詳細的核算。而自由經濟區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條款,大多為一些優惠政策,比如考稅收優惠政策。因此正確的解讀這些優惠政策,根據企業類型進行正確的相關成本核算是很有必要的。

3.了解投資國法律、簽證。對投資國的相關法律及條例的了解,有利于投資活動的順利進行。投資國法律的健全與否、自由經濟區是否有特殊的商業條例都需要特別注意。比如對投資地區《公司法》的具體規定:公司設立程序的條例、公司經營及結算、清算的條例;物質基礎建設方面的規定等都需要有全面細致的了解,這屬于一國的立法,一般不具有通融性,所以一定要在投資前考察求證。簽證的便利與否,簽證的批準期限也都影響到企業的投資,企業海外投資必然牽扯部分勞務輸出,過短的簽證時效給工作人員帶來不便,也增加企業的成本。因此便利和寬松的簽證政策更利于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

參考文獻:

[1]《“一帶一路”下的中波投資與貿易——專訪波蘭駐華商務參贊齊鮑勃》,李大巍,中國經濟報告 2016.

[2]《考納斯自由經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立陶宛商務參贊處 http://www.energy.eu/;http://lt.mofcom.gov.cn/article/ztdy/201311/20131100393240.shtml.

[3]《Invest in Kaunas Free Economic Zone-- Your FUTURE money generator》Martin Sirik ,Suzy Yang,2015.

[4]《立陶宛知識產權法》,趙鑫濤,私法,2016.

上一篇:閩臺有機農業論文范文下一篇:會計人員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