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會計認識管理論文范文

2023-12-12

會計認識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語文是職業教育的公共基礎課程之一,構建中高職語文課程有效銜接的邏輯路徑及支持系統,開闊中高職語文課程理論研究的視界,能夠促進有效銜接的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建設。本文通過對中高職語文課程體系、課程理念、教學模式、課程內容方法、評價方式等維度進行調研,剖析中高職語文課程有效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高職有效銜接 語文課程 對策建議

一、研究緣起

中高職語文課程有效銜接對增強中高職語文課程的實效性與吸引力有重大意義,也對中高職銜接試點項目的發展具有理論意義,能夠為同類型教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豐富中高職語文課程一體化設計的視角與方法。

目前對于中職與高職語文課課程的主要觀點有:①“主導說”,徐國慶(2008)、李亞杰(2012)等強調語文課程在人格完善的需要、具有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等功效方面起著重要的影響;②“按需說”,苗耀華(2014)認為語文課程占用課時數多,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將來就業影響不大,應當根據專業課程的需要與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的需求選用。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2018年10 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提出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提高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黃炎培先生把職業教育定義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其中除了過硬的技能,對接未來崗位群、職業群的綜合職業能力更是“樂業”的根基,語文課程作為中高職公共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職教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基礎性的地位與特征,在服務學生職業素質提升、專業學習、終身學習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具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陣地。

二、研究設計

(一)調查樣本

2019 年12 月我們特地去江蘇省陶都中等專業學校和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走訪,對下列人員進行調研。中職學生:江蘇省陶都中等專業學校學生100 人;中職教師:江蘇省陶都中等專業學校中職教師20 人;高職學生: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100 人;高職教師: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教師20 人。

(二)研究設計

調研目的

①全面研究和提煉中高職語文課程有效銜接的核心要素、內外部關系、邏輯路徑及政策建議;②研制中高職語文課程有效銜接的課程標準及建構不同課程實現有效銜接的教學實施策略;③轉變傳統的語文課程模式與課程理念,豐富中高職語文課程一體化的視角與方法;④搭建中高職一體化語文學習空間,實現移動學習、學分互認等課程實施一體化管理機制,以此促進中高職語文課程銜接的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建設。

調研形式

①文獻和統計資料研究方式(網上調研),②問卷調查,③專家咨詢,④GI 座談,⑤現場考察,⑥畢業生反饋。

調研時間安排及內容

調研的時間安排。①準備階段(2019 年11 月)。組成20 人調研組,圍繞調研主題“中高職語文課程有效銜接” 進行調研,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研究確定調研課題,擬定調研方案(含調研提綱)。制做調查問卷,并在國內外相關網站進行文獻資料的調查。聯系調研的單位及調研的對象,預定調研時間。②實施階段(2019 年12 月)。圍繞確定的調研課題,深入兩所學校,了解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與高職語文課程銜接的現狀,對被調研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調研。③形成調研成果階段(2020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在認真調研與分析的基礎上,形成高質量的調研報告, 提交調研成果。

調研內容。依據研究內容,設計調查問卷,經過數據錄入分析后,再決定是否采取深度訪談的調研形式。①問卷調研。根據課型選擇、教學改進及課程銜接等相關維度, 研制出“中高職語文課程有效銜接調查問卷”,對江蘇省陶都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和無錫工藝職業學院學生等進行問卷調查。②調研江蘇省陶都中等專業學校學生。調研時間:2019 年12 月19 日;調研內容:語文學習興趣與課堂表現、語文課型選擇、語文教學改進、語文課程學習的意義、語文教學手段的選擇和對語文教師的看法。③調研江蘇省陶都中等專業學校語文教師。調研時間:2019 年12 月19 日;調研內容:中高職語文課程銜接評價機制、語文激趣方法、教學效果、學生后續學習、課程銜接和管理與質量。④調研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調研時間:2019 年12 月20 日;調研內容:語文課程設置、語文課程類型、語文教學改進、個人語文能力和語文學科認識;⑤調研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語文教師。調研時間:2019 年12 月20 日;調研內容:高職語文課程標準、中高職語文課程規劃、中高職語文課程銜接的難點、語文教學的聚焦點、語文能力和素養對學生未來發展的作用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方法。

調研準備

調查是發言權的基礎與前提,提高中高職語文課程有效銜接的質量,必須從語文課程調查研究開始。

制訂調研計劃。①成立調研小組,明確小組分工;②確定調研目的,確定調研對象;③進行文獻研究,制訂調研計劃;④設計問卷調查,設計訪談提綱;⑤確定調研時間,確定調研方法。

對接調研單位,聯系調研對象。①確定調研時間, 明確調研對象;②確定樣本量,印制調查問卷。

保障調研活動實施。①制訂出行路線,②安排調研費用。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調研結果

中職學生語文課程設置及邏輯路徑調研筆者對100 名中職學生進行了問卷調研,收回問卷100份,有效問卷100 份。調研結果顯示,在課型選擇上,51.2%的學生選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30%的學生選擇口語交際;在教學改進上,74%的學生希望改進教學方式,選擇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學習方式的達到60%;在課程學習的意義上,68%的學生看重打基礎和增強表達能力,100%的學生看重語文對未來發展的作用;在教學手段上,85%的學生渴望多媒體,70%渴望課外活動;在對語文老師的看法上, 90%的學生更看重語文老師的幽默感。

高職學生語文課程設置及邏輯路徑調研

筆者對100 名高職學生進行了問卷調研,收回問卷100 份,有效問卷100 份。調研結果顯示,在課程設置上,24%的學生認為課程重疊;在課程類型上,相比較傳統的課堂, 50.1%的學生更傾向于文學社團;在教學改進上,75%的學生希望改進教學方式,將課內與課外結合在一起,30%的學生希望改進態度;在對語文學科的認識上,80%的學生認為語文和生活及其他學科有聯系,有影響作用,10%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學習并繼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核心素養上,100%的學生看重語文核心素養對未來發展的影響,他們有強烈的繼續深造的愿望。

中職教師語文課程標準評價機制調研

筆者對20 名中職語文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困擾他們最大的是中高職銜接評價機制,通常通過學業水平考試評判學生所學,與傳統文化脫節,與社會脫節。在語文課堂上, 中職語文教師看重的是與學生的互動性,中職語文教師很少與高校教師交流,認為3+3 學生管理與語文學科學習的質量不如五年一貫制:語文學科整體規劃難,目標定位難,所學成果與評價難控制。

高職教師語文課程調研

筆者對20 名高職語文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高職教師覺得高職學校傾向于對學生采取終結性評價重于過程性評價,評價機制需改進,校際資源共享仍不夠。

中職學生語文課程調研

筆者對20 名中職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他們表示選擇3+3 的目的是更好地就業、考證,對語文課堂自主學習的期望比較高,更傾向于多樣靈活的教學方式,在平時學習中更傾向于參與各種競賽提高語文的綜合水平。

高職學生語文課程調研

筆者對20 名高職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他們對中職階段的印象是教學方式單調,師生交流太少,高職學校實行了學分制,中職學校并沒有實行學分制。比起課堂教學,高職學生更傾向于文學專題的閱讀與鑒賞及文學社團,更看重的是自主學習能力和對未來的規劃。

(二)研究發現的內容

語文授課內容不一

中職學校語文課程有統一的課程標準,高職校根據實際情況變化課程內容,沒有統一標準。專業不同,課程不同, 學時不同,教材不同。

中高職語文課程教學模式有差距

中職學校語文課以理論教學為主,受學校場地、資金等因素的影響,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同時,因為學生素質的差異,很多需要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沒能得到很好的應用,或運用效果不理想。目前語文作為一門通識文化課,是中職學測內容之一,學生學習的目的更主要為通過考試,內容比較簡單,對學生應用的要求較低。高職學校強調學習的實用性,強調學以致用,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際運用分析的能力。

語文課程教學理念的偏差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建議將語文課程分為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三個部分,各個模塊的課程內容是不同的,而高職語文則更多關注學生從業實力的提高, 過多關注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忽視了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合作意識和敬業精神等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中高職語文課程“各自為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高職語文課程的有效銜接。

中高職語文課程評價方式的差異性

中職語文采用的是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但評價方式和主體單一化;高職語文更加注重語文的實際應用性,更多采用學分制進行終結性評價,兩種評價方式的差異使銜接出現了難題。

四、中高職語文課程有效銜接的對策及建議

(一)與專業對接,建構一體化的語文教材體系

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主要物質載體,在重構語文教學內容時,需要考慮的是中高職銜接的實際需求,并與職業教育的特色相結合,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合作學校雙方應該進一步加強溝通和交流,通過調查研究,深入分析語文知識、能力、素質的提升邏輯順序,并與專業對接,科學設置各階段職業教育語文課程內容,明確中職階段的語文內容和高職階

段的語文內容,推動中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的銜接貫通。在語文課程的橫向分布上,可分為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每一模塊都有中職版和高職版兩種形式。其中基礎模塊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性內容;職業模塊是為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安排的限定選修內容,按專題分專業大類重組課程,注重實用性;拓展模塊是滿足學生繼續學習與個性發展需要而設置的選修內容,主要側重于語文實踐活動和職業實踐活動等。

(二)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靈活多變的中高職語文教學模式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情感的主要載體,因此語文學習的關鍵是創設語文學習情境。因此,不能單一地使用傳統的授課模式,強調語文實踐課和活動課的教學方式。職業語文課程學習的關鍵是創設職業活動的實踐環境,根據語文教學內容、專業、學生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可增加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體悟,在實踐中提升,為學生的個性發展、職業終身發展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并結合專業特點建構教學模式。

(三)樹立正確的語文課程教學理念,提升人文素養

語文教師在教授課文時不應簡單地講純理論知識,而是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語文課程作為一種公共基礎課程,應注重公共性與未來的職業素養,如多開展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設計活動方案等競賽,提高中高職銜接學生的綜合語文水平,為鍛煉聽說讀寫綜合能力提供平臺,為進入高職校奠定良好的語文基礎。中高職語文課程教學不僅要滿足學生未來升學及就業的需要,還要使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創新等語文核心素養獲得持續發展。

(四)建立多元化、動態化的職教語文學習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方式的銜接是實現中高職語文課程有效銜接的重要保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建立多元化、動態化的評價體系,并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二是評價內容與方式多元化,文學專題的閱讀與鑒賞及文學社團的活動參與度,頂崗實習體會都可以作為評價的方式與內容,增加突出職業教育特色,讓語文成為“說話”的文字“,傾聽”有意義的成分,從而推進職教系統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優秀傳統文化長效機制建設;三是對不同專業學生因學習模塊不同進行動態評價;四是開展學分認證,將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評價銜接起來,提升語文素養。

(五)互通有無,加強校際資源共享

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應以分段教學合作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語文教學、科研協同,在此基礎上更宏觀地把握與相互指導,推進雙方師資隊伍的互補共享,從而實現真正的銜接。

人文素養的靈魂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語文是傳承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工具,作為中高職銜接體系下的語文教學更要努力優化人文教育環境,轉變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建構一體化的語文教材體系和多元化、動態化的評價體系。只有如此,才能開闊中高職語文課程理論研究的視界,促進有效銜接的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EB/OL][. 2020- 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2/t2020 0226_424148.html.

[2]邰宇. 中高職語文課程的銜接:問題與對策[J]. 江蘇教育研究,2013(36).

[3]蔡榕濱. 中高職語文課程體系銜接之思考[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

[4]盧凈. 中高職貫通班級語文課程的有效性銜接研究[J]. 文教資料,2016(3).

會計認識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人工智能時代的開啟,使社會正在發生技術性的改變,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智能時代的生活與工作,對學生進行人工智能教育勢在必行。當前我國在中學階段圍繞課程標準已初步建立了人工智能相關課程。但在教材的使用上還存在教材內容與課程標準要求不吻合,教材超綱,教材內容組織平鋪直敘、缺乏實踐設計等問題。因此需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針對課程標準設置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本文據此提出以信息技術新課標培養要求為中心,內容注重感知與體驗,改變現有內容組織形式,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人工智能教學內容設計,以使高中生能夠切實通過教材的學習,達到信息技術新課標對于高中生的培養要求。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材;課標要求;問題;內容設計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1],提出要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推廣編程教育,實現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以培養社會所需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的建設開始在中學廣泛推廣,但由于當前人工智能課程建設相對于國外來說還處于起步階段,標準教材的缺乏及教材適用性成為阻礙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對教材建設進行再探索,根據加涅的教學設計理論,教材的編制,應該以課程目標作為指導。人工智能相關課程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幾個選修模塊(三維設計與創意、開源硬件項目設計、人工智能初步)呈現給學生,對于學生的培養要求遵循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等素養的培養。其中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模塊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課程學習,實現計算思維及創造力的培養,運用計算思維在不同的情境中解決問題,實現學習的保持與遷移。圍繞課程標準,本文結合人工智能教育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提出人工智能教材內容結構設計,以嘗試解決當前教材存在的問題。
二、課程標準對中學人工智能教材的要求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教材的編寫應該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叭斯ぶ悄艹醪健弊鳛椤陡咧行畔⒓夹g課程標準》的選修模塊,在內容安排上應該遵循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要求。表現為:

1.內容圍繞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設計

“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盵2]屬于當下時代人類所需具有的思維,也是當前學生所應具有的核心素養之一。在信息技術領域,“具備計算思維的學生,能夠采用計算機可以處理的方式界定問題、抽象特征、建立結構模型、合理組織數據;通過判斷、分析與綜合各種信息資源,合理的算法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總結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并將其遷移到與之相似的問題解決中”。[3]人工智能初步屬于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將其融入到人工智能模塊中,則是培養學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因而對于人工智能模塊教學內容的安排,考慮到高中生計算思維的培養,要求有具體的案例引入,以及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和應用模塊的學習,并結合程序設計與算法的內容,涉及簡單智能系統搭建及應用的學習。

2.加大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應用體驗

與2012年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相比,2017年課標在人工智能初步模塊新加入了人工智能基礎,體現了當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對于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白皮書》[4]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學階段,超過大半的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僅停留在理解層面,缺乏相應的體驗與應用,缺乏對于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和核心內容的體現。在此基礎上,人工智能初步模塊內容要求涉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以及對于智能系統的應用體驗、人工智能特定領域應用系統的開發工具和平臺。學生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應能夠對人工智能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并能夠應用常用智能系統。

3.內容兼重理論與實踐

“新課程標準強調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學習內容,兼重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將知識建構、技能培養與思維發展融入到運用數字化工具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盵5]人工智能課程的開展既需要學習理論基礎,也需要學會運用理論知識動手解決實際問題。其問題要求來源于生活或是與生活相似的情境問題,以幫助學生在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理論知識的深度掌握,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考慮人文素養與社會責任的培養

信息社會責任作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核心素養之一,越發受到重視。信息社會責任是指“信息社會中的個體在文化修養、道德規范以及行為自律等方面所應盡的責任”[6]。信息時代,信息社會責任是每一個公民都應具有的,只有具有社會責任感,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人工智能模塊圍繞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要求學生能夠了解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客觀認識智能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因而教材內容涉及人工智能發展、智能系統的應用體驗、智能技術帶來的倫理與道德挑戰等。
三、當前教材存在的問題

2017年我國教育部發布了《2017版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5],正式將人工智能基礎知識納入了必修模塊,并修改了人工智能初步模塊。在此基礎上,開發了第一本高中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礎》[7]。教材基本按照新課標準進行設計,共分為九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包括案例—概念—原理—實驗;知識內容包括人工智能的概念與發展史、分類算法、深度神經網絡學習、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知識模塊的學習。在呈現形式上加入了許多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該教材已在華東師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學附中、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上海市市西中學等40所全國學校進行試點??傮w來說,教材使用效果還有缺陷。人工智能基礎教材雖已在一定程度上貫徹了新課標的要求,但與課標要求相比還存在以下問題:

1.知識點較難,存在超綱

當前的人工智能基礎教材在貫徹課標要求的基礎上,強調了人工智能技術原理及核心算法的學習(K值聚類、神經網絡),同時涉及很多數學知識的補充(歸一化指數函數、向量間卷積的數學描述)等,這些知識很多都屬于大學專業課程學習內容,將其放在高中并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高中生由于高考的影響,也不可能花很多時間對其進行深入學習,因此并不適合大部分的學生學習,達不到課標對于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要求。圍繞課程標準,更多應該是對人工智能技術原理及核心算法的了解,知道其大致工作原理即可。

2.教材組織形式單一,缺少實踐設計

《人工智能基礎》在教材的編排上強調了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要求,為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建立了配套的教學實驗平臺,配合教材中的22套實驗。這個實驗平臺對多種常用的算法進行便于高中生實驗的API設計和封裝,盡可能使普通中學生能完成實驗,這個平臺上使用的是Python語言。但在教材上,對于算法內容的選擇偏難,也沒有涉及相關的Python程序設計教學。同時教材基本上還停留在理論的學習上,教材內容多按照傳統的平鋪直敘基礎積累式內容編排,沒有考慮到實際操作的內容學習。缺乏對于智能系統學習的應用。使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未體現對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

3.沒有涉及智能技術的應用與體驗

綜觀人工智能教材,可以發現教材內容多為“案例引入—概念講解—技術原理”講解三個過程。對于課標強調的對于知識的應用與體驗并沒有涉及,教材只停留在將案例引入而沒有將案例中的知識進行遷移階段。
四、教材內容的設計

2017年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將“人工智能初步”選擇性必修模塊分為了三個主題,如圖1所示。

文章以“人工智能初步”選擇性必修模塊的主題為教材知識塊內容劃分的主要依據,將教材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模塊,其中將人工智能基礎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相結合,人工智能課程內容以感知與體驗為主,高中生在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學習時,考慮到學生認知特點,對人工智能技術如機器學習、圖像識別技術的學習應以感知與體驗為主,對其技術實現原理,應用領域應以了解為主?;诖?,文章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模塊融合到人工智能基礎模塊,目的是讓學生對人工智能有一個整體的把控和了解。對于簡單的人工智能應用模塊開發,需要涉及程序設計語言與算法的應用,算法是程序設計的靈魂,算法的正確性需要通過程序編寫來驗證,程學設計是算法的最終體現,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因此將本模塊分成了簡單智能系統、算法與程序設計兩個部分。

人工智能課程屬于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類課程,其課程內容包括多個學科知識的交叉。針對當前人工智能教材所存在的問題,以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培養為目的,結合“人工智能初步”主題類型,在原有人工智能基礎教材的基礎上,對高中人工智能教材內容結構進行了研究,如圖2所示。

文章將高中人工智能教材按照課程標準分為人工智能基礎、算法與Python程序設計、智能系統三部分,以新課標要求(人文素養與社會責任、計算思維、理論與實踐結合、感知與體驗為重)作為教材建構的總要求,提出了每一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其中四個部分主要按照線性順序排列,上一部分的學習為下一部分的學習打下基礎。

一是人工智能基礎部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概念、基本特征、發展歷程、應用領域、發展趨勢的學習,如表1所示。作為高中生來說,已經具有了相應的抽象思維能力及學習自控力,能對抽象、乏味的概念進行學習。將人工智能基礎知識的學習作為人工智能課程的開端,既能讓學生對人工智能有一個整體把握,也為激發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打下基礎。其次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發展歷程,使其客觀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及潛在的威脅,以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社會責任的目的。對于課程內容的學習,為使學生有更深刻、更有趣的體驗,可選用一些人工智能產品讓學生感受人工智能,增加學生對于人工智能的體驗與認識。

根據加涅的教學設計理論,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目標息息相關。目標決定著內容的選擇范圍與方向。圍繞“人工智能初步”模塊課程目標,將其融入教材的每一部分,“人工智能基礎模塊”應達到以下目標。

(1)相關領域人工智能產品的體驗與使用,描述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及趨勢。

(2)了解人工智能對社會既會帶來巨大價值,也會帶來潛在風險這一客觀現實。

(3)了解知識表示的基本方法。

二是算法與Python程序設計部分。課標在必修模塊“數據與計算”中已明確提到了要掌握一種基本的程序設計語言,對于高中生,通過編程與算法解決簡單問題,已成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技能。算法是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是編寫程序的模型,在對人工智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對人工智能相關程序模塊進行學習之后,學生對于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的學習將會更加容易。同時算法對于問題的解決是一步一步進行的,有開始和結果。對于算法的學習有助于學生計算思維的養成。周以真教授首先提出計算思維的概念,認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盵8]它是一種解決復雜問題的思維方式,與利用算法解決問題的方式類似??紤]到高中生的接受水平,對于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的學習應集中在簡單算法學習上,主要是為大學算法學習打基礎,因此可以掌握一兩種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如啟發式搜索、決策樹。其次是了解當前常用的人工智能技術(自然語言理解、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的工作原理,清楚算法的是如何起作用的,并通過體驗相關智能產品,感知人工智能技術。

Python程序語言在人工智能中的作用越發得到重視,是目前公認的最適合人工智能的編程語言,在人工智能上使用Python具有“優質的文檔”、“平臺無關”、“可以在現在每一個*nix版本上使用”、“更加方便易學”、“設計好、快速、堅固、可移植、可擴展”[9]等特點。高中生掌握Python語言對于學習人工智能非常重要,將Python程序語言放在人工智能教材進行學習,有助于學生將Python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借助于必修模塊程序設計學習基礎,文章認為Python程序設計模塊需要涉及包括Python編程學習,同時為了對學生的計算思維進行培養,教材應強調該部分的實踐活動設計,主要以實際案例引入,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方案,并通過相應的程序設計解決問題。

該部分內容目標如下(如表2所示):

(1)描述算法、啟發式搜索概念,了解算法的基本類型。

(2)掌握Python基本語法,學會一兩種Python庫的使用。

(3)分析具體實例,了解啟發式搜索等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利用算法與程序設計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對簡單智能系統的學習,主要是對所學知識的檢驗,是對知識的一種綜合運用。教材應提供給學生一些典型智能系統實例(AlphaGo、深藍等),讓學生對智能系統有一個大致了解,知道智能系統搭建的方法,并提供一些人工智能應用實例,以激發學生自行搭建智能系統的興趣。結合選擇性必修模塊對于開源項目硬件的學習及人工智能應用框架資源,設置相關實驗,讓學生根據實際生活場景,通過合作學習,自行設計智能系統,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智能系統部分,應涉及理論與實踐的學習,主要是實踐。其中理論部分應包括智能系統設計方法、智能系統應用實例分析以及對智能系統實現原理的了解。而實踐部分應結合前三個部分的知識學習,將其融合,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實現。

該部分內容目標如下(如表3所示):

(1)體驗常用的智能系統,描述智能系統的概念及典型應用,了解簡單智能系統的設計方法。

(2)分析典型的智能系統,清楚智能系統的基本組成結構及實現原理。

(3)剖析具體智能系統實例,掌握一兩種常用人工智能開源框架,學會利用開源人工智能框架搭建人工智能應用模塊,親歷設計簡單的人工智能系統。

四是對于人工智能基礎、算法與Python程序設計、智能系統三部分的學習效果最終應該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來體現?!缎乱淮斯ぶ悄馨l展規劃》[10]強調在中小學階段開展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借助于人工智能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創新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自我認知能力、情感處理能力,彌補當前教學存在的學無所用缺陷。因此對于人工智能教材的研究應注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人工智能基礎、算法與程序設計、智能系統三個部分的學習效果最終都應該在實際問題解決中體現出來。問題解決的過程既是對知識的重現,也是對知識的再學習與重構,問題解決的好壞實質是對學習成果的檢驗。在中學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適應智能化的社會,能夠在智能化社會中生存。因此中學人工智能教材中問題案例的選擇應該是實際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采用的案例應該是實際生活中存在的案例或經過簡化的生活情景。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算法與編程實現計算思維的培養,通過搭建簡單智能系統解決相關領域問題,實現對學生信息社會責任與信息意識的培養。學生所學知識內容應該與實際生活掛鉤,對于教材內容的選擇,文章認為應該以實際問題或案例導入,通過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結構來組織教材內容。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以典型的實際案例作為分析材料,如蘋果公司的Siri語音識別系統。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人工智能相關知識,能夠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新課標提出人工智能教育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當前人工智能教材內容存在的平鋪直敘基礎積累式的編排形式,并不能滿足中學人工智能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因此需要改變當前的教材內容編排方式,以滿足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需要。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是指“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 學生通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11]這種模式有助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滿足了人工智能課程實踐活動課的需要。因此對于教材的內容編排,可按照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結構進行組織。將傳統的以平鋪直敘基礎積累式的內容編排改為“興趣導入(生活情景創設)—提出任務(提出具體問題、問題細化、案例分析)—嘗試練習、交流體會、學習提高、操作練習(引出實踐活動內容,激發學生動手操作)—評價小結(知識總結、課后反思)”的編排設置。[12]
五、反思

中學人工智能教材的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中學人工智能教材的研究多為探索。人工智能教學內容的選擇比較多樣,多由學校自主開發或選擇,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適合中學生學習的人工智能教材。對于人工智能教材的開發目前更為迫切的是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體系,并根據標準體系進行統一的人工智能教材編制。本文基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對高中人工智能教材作了一點探究。當前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關于人工智能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僅在人工智能初步模塊有所體現,并沒有就中學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單獨設置課程標準,人工智能初步模塊教學內容的選擇更多傾向于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在信息社會責任及信息意識方面的培養較少,因此,對于人工智能教材的開發還需要政府層面及相關專家的支持。
參考文獻:

[1][10]國發[2017]35號.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Z].

[2]牟琴,譚良.計算思維的研究及其進展[J].計算機科學,2011,38(3):10-15,50.

[3]5][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17年中國互聯網學習白皮書之中國人工智能教育發展報告(基礎教育)[DB/OL].http://www.west960.com/p-312569.html.

[7]湯曉鷗,陳玉琨.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8]Wing J 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35.

[9]秦科,劉貴松.面向Python應用的大學教學改革初探[J].計算機教育,2017(9):21-25.

[11]黃冶斌.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5(4):53-55.

[12]王本陸,千京龍,盧億雷,張春莉.簡論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的建構[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8(4):37-43.

(編輯:王曉明)

會計認識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16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設立這一重大專項是實施我國油氣戰略的重大舉措。文章通過分析重大專項特點及管理難點,提出財務管理、合同管理和項目管理三位一體的國家科技重大項目管理方法,逐步形成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管理細則為核心的管理流程。

關鍵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管理;油氣戰略;財務管理;合同管理 文獻標識碼:A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

2020)》確定了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大型飛機研制、大型核電站等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這些科技重大專項是我國2020年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是為了實現國家目標,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在一定時限內完成的重大戰略產品、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工程。

“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簡稱油氣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作為16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共設置43個項目、22個示范工程,包括陸上勘探開發、海洋勘探開發、海外勘探開發、煤層氣勘探開發及綜合板塊。油氣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由國務院統一領導,國家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財政部三部委統一組織實施,由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以及煤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組成實施工作組。

“十一五”期間,中海油研究總院承擔了油氣國家科技重大專項7個項目中的23個課題,2011年6月所有課題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笆濉敝泻S脱芯靠傇豪^續延續“十一五”攻關項目與課題,并在研究內容和深度均有擴大與延伸,共牽頭承擔5個項目,獨自承擔其中26個課題。作為油氣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的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本文通過梳理“十一五”與“十二五”8年技術攻關與管理經驗,并結合作者所在項目管理團隊多年從事科技項目管理研究與實踐,總結形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管理相關經驗做法。

中海油研究總院(以下簡稱“研究總院”)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唯一直屬綜合性研究院,是總公司和有限公司技術參謀部、戰略規劃部和科技人才培養中心,主要為公司業務提供常規性和縱深性的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業務范圍涵蓋油氣勘探、開發、鉆采、工程、經濟評價及新能源研究等各個領域,同時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海油科技攻關等重大項目的研究任務。截至2015年12月,共有1200余人,年均承擔科研生產任務超過300項。通過十余年不斷發展,研究總院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科研生產項目能夠合規正常運行。

1 特點及管理難點分析

從2008年接到任務到2010年“十一五”重大專項研究周期結束,短短三年時間里必須保質保量完成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研究任務,時間緊,任務重,研究總院面臨著“重、大、眾、多”四大難題。

研究任務重:研究總院承擔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任務研究對象全部是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工程、鉆完井等專業領域的重大技術難題。

經費數額大:承擔的23個課題涉及國撥資金近8億元人民幣,國家給科研工作提供了費用保障的同時也提出了更加嚴格的經費管理要求。

參與單位眾:重大專項課題需要產、學、研共同參與,僅23個重大專項課題,就涉及聯合研究單位57家之多,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術企業等。

管理層級多:重大專項的任務涉及國家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專項牽頭承擔單位、項目承擔單位、課題承擔單位以及聯合研究單位。

為有效解決研究總院在重大專項課題實施過程中面臨的諸多難題,必須在國家相關部委陸續出臺的重大專項各項政策和制度基礎上,創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實施過程中各類管理問題的管理方法。

2 主要做法

任務繁重、經費數額高、專業涉及面廣是國家科技重大技術攻關與管理的難點。根據重大專項特點及管理難點,并結合現有科研管理規定,研究總院制定了以財務管理、合同管理和項目管理三位一體的國家科技重大項目管理模式。

2.1 財務管理

研究總院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按照重大專項管理要求,完善了包括會計核算、計劃預算管理、資金管理、差旅費管理、出國人員費用管理、財務報告編制等一系列財務管理制度。

重大專項資金支付實行預算控制管理,以批準的預算為基礎,以有效的合同、發票為支持文件,實行分級授權審批制度。課題經費使用的控制責任人是課題所在部門負責人,經費的執行責任人是課題負責人、所有費用支出均需由部門負責人和課題負責人簽字。所有對外資金支付必須由經辦人按規定的格式和內容填寫付款申請書并附上完整、合法、有效的支持材料。

課題經費執行嚴格按照國家批復的預算及范圍執行,??顚S?、單獨核算,不得支付各種罰款、捐款、贊助、投資及國家禁止的其他支出。課題會計科目設置要求規范,財務核算內容和財務報告信息真實、準確和完整,開支審批程序和手續合規、完備,相關財務檔案資料保存完整。

研究總院承擔的重大專項課題經費分專項資金與配套資金兩個WBS單獨核算,??顚S?,按照政府補助進行核算,支出標準參照國家與總公司執行。會計核算人員在具體會計核算中依據真實性、相關性、及時性等原則,對于每一筆業務把關,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在經費實際使用過程中,一方面財務人員協助課題進行預算編制,做好事前控制。從預算編制開始,積極參與到聯合單位的預算編制工作中,合理編制科研經費預算,使之預算更具操作性。在預算書上報國家之前,嚴格地組織預算審查會,參會人員包含研究總院各專業總師、主管預算副院長、各技術人員、財務預算管理人員,就課題預算與課題內容相關性、預算內容的合理、合規性進行審查;另一方面加強經費使用過程中的監督機制,嚴格科研經費管理,定期對聯合研究單位進行制度宣貫,加強對課題經費的監管及對聯合研究單位的管理力度。及時了解經費支出進度,總結發現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跟蹤分析支出情況,實行預算預警制度,及時糾正偏差。通過事前控制、事中監督、事后分析整改的管理流程,確保財務信息真實有效,杜絕了不按預算規定的內容和用途支付資金,有效確保了國家資金安全、高效執行。

2.2 合同管理

研究總院作為課題承擔單位需與聯合研究單位簽訂子課題合同,且需要將研究總院自身因人力不足、沒有相應的實驗設備而無法完成的測試、化驗、加工等工作委托給其他單位承擔,故而需與之簽訂外委合同。由于子課題合同,測試、化驗、加工、設備購置等外委合同相對于其他的采辦合同有其管理上、經費上、時間上的特殊要求,研究總院針對其自身特點進行工作創新,保質、按時地完成了相關工作。由于兩類合同使用的是重大專項課題經費,其在合同簽署、履行、驗收等方面均需遵守國家對重大專項的要求,同時這兩類合同又屬于采辦合同,其簽署、履行等方面也需要遵守國家規范平等主體交易活動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以及總公司、總院對采辦活動的管理規定、管理辦法的要求。

對于使用測試化驗加工費、設備費等費用的外委,在進行外委前就技術必要性、可行性,工作量與費用的匹配性進行論證,并邀請財務人員協同審查,保證費用使用的合理,同時對此類外委的采辦方式的合理性進行論證。根據統計,此類外委的招標率達到64.7%,通過招標提高了費用使用的效率。

由于研究總院與國家的“十一五”重大專項任務合同書于2010年初才完成簽訂,導致子課題合同及外委合同的簽署時間緊迫。在面臨合同數量多、任務重、責任大的情況下,合同管理團隊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證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了大批量的合同簽署工作。對于達到總公司限上審批要求的子課題合同,集中統一報批,并與總公司集團采辦部密切溝通,既保證了程序上的合規性,又保證了子課題合同簽署的時間進度。由于子課題合同本身已通過了國家的審查,在報批資料上也進行了合理的簡化。為提高子課題合同簽署的效率及合理性,以課題、專業為基礎進行分類,將子課題合同的預算審查會、談判會、簽約會結合在一起,三會合一。

為保證質量,在會議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團隊內部明確分工,確定標準操作流程,在會議中,團結協作,緊密協調,通過此種方式,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時間,實現了又好又快。

2.3 項目管理

2010年初,研究總院按照課題及其所屬專業進行劃分,組織相關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逐一與57家聯合承擔單位就其承擔的200余項子課題任務進行審查及澄清,分別就進度、費用、成果、知識產權歸屬等相關內容逐條明確并落實,隨后與聯合單位簽訂合同。

2010年9月下旬,研究總院對七家重點合作高校進行走訪,檢查、交流重大專項課題進度和管理情況,雙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蚣軈f議中,明確要求聯合單位要在重大專項的人員配置、項目組織、財務監督等方面加大協調和管理力度,把好重大專項的質量關、進度關、經費關。

在重大專項課題的組織實施中,為規范管理,保證重大專項研究工作的高效運行,保證重大專項成果質量,制定了《中海油研究總院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管理細則》,明確了研究總院重大專項管理實行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雙重負責制度,研究總院及課題承擔單位是重大專項實施的責任單位,項目長、課題長是重大專項項目、課題的第一責任人,項目長、課題長對所屬子課題的進度、質量、費用等負有監督與控制責任。該細則從組織管理與職責、立項管理、組織實施與過程管理、外委合同管理、檢查與驗收管理、歸檔與成果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細化,重點明確了涉及重大專項管理的各類管理操作流程。

2010年11月,研究總院啟動對聯合單位承擔的任務進行結題驗收工作,研究總院各專業總師擔任專家組長,相關專業領域專家及管理人員共同參與,先后組織30余場檢查驗收會議,通過對聯合單位承擔任務的驗收,切實保證了課題層面全面完成考核指標。

3 創新點

3.1 領導重視,齊抓共管

2008年8月,研究總院在接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任務的第一時間成立領導小組、技術委員會和實施管理辦公室等組織機構。由研究總院院長、主管總師及研究總院副院長分別擔任負責人,主要任務就是審定重大專項課題總體實施方案、任務合同書、預算方案及實施計劃,對課題實施過程中關鍵點進行技術把關和評價,監管項目運行進度、費用及質量的控制。

3.2 完善制度,注重細節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促使研究總院科研工作量激增,在保證科研和生產兩不誤的前提下,根據“十一五”重大專項課題的具體特點,即啟動立項晚、研究期限緊、研究任務重、經費數額大、參與單位多、經費要求嚴、管理經驗少、管理依據缺等客觀情況,研究總院著力創建配套的管理體系,堅持合規管理、細化管理的全過程。

針對正在運行的14項科研管理規定進行了系統修訂,根據重大專項課題管理的特殊要求,制定了《中海油研究總院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管理細則》,進一步明確了管理職責和管理流程,對研究進度、研究質量、子課題管理、結題驗收與歸檔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全面、具體的要求,并通過月報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加強課題運行管理,確保每一項工作都有人推動,每一項任務都有人負責。

3.3 合規運營,嚴控風險

在課題立項階段,研究總院充分進行立項論證,重點對課題內容設置及預算的合理性進行審查,同時向聯合研究單位人員進行制度和流程宣講,確保合規合矩。從課題立項到中期檢查,從聯合單位的推薦到研究成果的驗收,從每一筆費用控制到研究設備的采辦都制定了全面、細化的規章制度對其進行管理和約束。

僅以承擔測試化驗加工類外協課題的單位申請進入研究總院供應商數據庫為例,其資質、業績、研究能力及創新水平等需經業務部門、科技管理部門、主管總師、采辦委員會、研究總院院長五級審查,有超過15%的申請供應商由于資金規模、資質、業績不足等原因而未獲批準。

4 結語

通過近八年探索與實踐,研究總院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較為完整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研管理模式,通過明確各級人員職責、梳理重大專項管理流程,形成了全過程控制和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工作模式,保證了項目高質、高效、合規運行。經過“十一五”和“十二五”攻關,研究總院所承擔的項目、課題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為“十三五”重大專項技術攻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胡寶民,王婷,李子彪,等.重大科技專項的特征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7,(9).

[2] 楊海濱,陳藝,丁華,等.油田科技重大專項管理的實踐與認識[J].石油科技論壇,2013,32(3).

[3] 蔣宏偉,周英操,趙慶,等.油氣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管理體會[J].石油科技論壇,2014,33(4).

作者簡介:吳光武(1983-),浙江麗水人,中海油研究總院經濟師,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科研項目管理與科技創新管理。

(責任編輯:周 瓊)

會計認識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檔案作為歷史、文化、知識的范疇,具有“記錄歷史,服務社會”基本功能,檔案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真實記錄,直接記錄了人類社會在各個領域、學科及各個方面的工作活動,構成了信息時代的重要集合體??茖W規范的檔案管理,是一個單位的工作業績與管理水平的歷史見證與再現。合理利用檔案資料,不僅為單位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單位領導的決策,增加單位經濟效益也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入,單位規模不斷擴大,作為單位管理工作中一頊不可缺少的基礎檔案工作,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所以提高檔案管理水平,充分發揮檔案作用,為單位各項工作服務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檔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F階段要做好單位的檔案管理工作,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更新觀念。服務創新是做好檔案管理工作的基礎。在單位各項工作活動中,領導和工作人員為了有效地進行各項工作,需要依靠大量的檔案,以熟悉情況,制定工作計劃,總結經驗和教訓,處理日常事務等。特別是在現代單位制度建立過程中,檔案在生產經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管理水平必須提高。首先作為單位領導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單位生存和發展的新變化,從促進檔案事業發展出發,切實轉變觀念,積極爭取資金落實,盡快把提高檔案管理工作水平的硬件設施落實到位,為單位的綜合檔案室配備微機等現代化的裝備。有了先進的現代化管理設施,可以對檔案進行科學的管理和檔案系統的開發。解決因單位發展而出現的檔案管理方面的具體問題,及時準確提供檔案信息,大大提高開發檔案信息的能力. 其次要求檔案管理管理人員進一步認識檔案對單位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作用,單位改革對檔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轉變思想和工作作風,樹立創新意識,主動創造條件,將被動服務變主動服務,積極探索適應現代化單位制度的檔案工作新思路,新方法。采取多種形式參與到單位各項生產活動中,使檔案管理與單位管理發展同步進行。

二、制度完善是檔案管理工作深入扎實的關鍵。管理部門重視檔案管理工作應從硬件設施、軟件管理上加大投入,提供有利于檔案事業發展的環境,從上而下就會形成重視檔案的風氣,對于檔案工作的順利開展,將起到關鍵的作用。首先,單位應結合自身情況,貫徹落實國家檔案法律法規,制定檔案工作長遠規劃。建立一套適應本單位發展需要的檔案管理制度,從制度上給與完善和保證。如《檔案室管理標準》、《檔案室工作標準》、《檔案管理分類細則》(檔案管理保管期限表》 等,并采取措施保證這些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使檔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查,制度化、規范化、健康發展。其次,單位在建立綜合檔案室的基礎上,建立檔案管理管理網絡,使每一個部門設兼職檔案管理員,并不定期組織基層檔案管理人員業務培訓,強化服務意識。使案工作落實到具體、細處。通過網絡及時掌握了單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新信息,準確提供檔案資料,為以后的檔案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礎,提高了單位工作效率。

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業務水平是做好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現代化設備設施的應用,科學技術直接影響著單位的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已經進入檔案領域,檔案的載體也要有根本的變化。對檔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檔案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檔案的管理水平,這就要求檔案管理人員有鉸高的業務素質來應對,積極參加現代化知識培訓,參與多種途徑的學習與交流。學來先進的技術、經驗豐富自己的知識觀念,提高技能,發展和完春自我,保持與整體組織的步調一致,這樣才有利于加快檔案管理工作的發展。

四、改善基礎設施,是檔案管理安全有序的前提。不斷加大對檔案管理工作的經費投入,改善檔案管理基礎設施,保證檔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辦公需要,實現庫房、閱文、辦公三分開。庫房不僅要滿足存放要求,而且要通風良好,還要配備足夠的檔案柜以及專門的滅火器材、防蛀、防霉用品和切刀、打孔機等專門的紙質檔案整理工具,同時還要購置數碼照相機、移動硬盤、計算機等設備,建立檔案管理電子系統,安裝檔案室監控設備,滿足各類檔案安全保管和方便查閱的需要,切實把檔案的保管和保密工作落到實處。

五、抓好收集、積累工作是檔案管理工作的保障。檔案的收集是檔案管理中最基本的一環。單位機構,人員變動大,產枚,利益多元化,文件來源廣泛,信息內容豐富,載體形態多樣,都給檔案基礎工作帶來新的問題。因此,針對新的特點,檔案管理部門應進一步提高對檔案資源建沒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工作力度. 并根據當前工作需要和單位發展趨勢,不斷強化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的檔案工作意識,制訂單位文件材料歸檔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的管理程序,使他們掌握檔案管理材料的形成規律和收集整理標準,對有保存利利用價值的檔案資料實行規范化管理,并根據立卷制度,督導文件材料及時歸檔,整理齊全,為以后的奠定基礎,更好地為單位發展服務。

會計認識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人口政策;農村生育;人口健康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總數占世界人口數的近1/3。人口,總數過大造成我國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種種問題,也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生活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就我國的人口問題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尤其是計劃生育于1982年被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以來,我國的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難點在農村?!睆娬{“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把農村作為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重中之重,將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納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進一步開創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新局面?!?/p>

隨著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國人的生育觀念和生育狀況。與此同時,經過30多年的艱苦努力,農村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了歷史性轉變,婦女總和生育率從實行計劃生育初期的5. 8降至目前的更替水平以下,有效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為全國實現和穩定低生育水平作出了重大貢獻,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促進農村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農村邁向全面小康創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尤其是宣傳教育、優質服務和利益引導工作的加強,農村生育水平和人口變動態勢基本平穩,人口增長繼續得到有效控制。但面對新的形勢,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尤其是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產生和演變出的各種計劃生育的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悉心研究。深切了解當前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現狀,有針對性地做好新時期農村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這是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面臨的新課題。

(二)研究意義

目前,由于國家政策的制約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人們的生育行為和生育意愿都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中國在經歷著由傳統生育文化向現代生育文化的轉變。這種轉變在農村尤為明顯,我國人口第一大省在實行計劃生育30年來,累計少出生3400萬人,平均每年少生100多萬人。這一數據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但是,就中國的現實人口狀況看,還面臨著不容回避的矛盾和問題,而繼續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仍然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人口問題的性質、目標、地位、作用發生了重大的戰略性變化:持續的人口增長、過高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加速的人口老齡化、和過大的人口總數已成為阻礙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負面因素”和“沉重包袱”,人口和計劃生育還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政治、經濟和國家發展戰略性問題。

第一,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影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受人口結構影響,20世紀80年代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1985年一1992年)出生的孩子,已陸續進入婚育期,形成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所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

第二,人口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影響日益加劇。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人口在地區間、產業間分布不盡合理、均勻;流動人口的增加使人口調控和管理難度不斷加大,低生育水平面臨反彈風險。

第三,研究農村人口計劃生育現狀是做好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關鍵和切入點。認真研究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現狀,認識影響農民生育行為的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對策,進而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把人口大省逐步轉化為人才強省,做好農村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綜述

(一)國內研究現狀

自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關于農村的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工作,我國學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

(1)農村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服務方面。高永紅在《提升流動人口計生管理水平》中認為,隨著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鎮,各種社會問題隨之顯現,特別是流動農民的計劃生育現狀不容樂觀,需要社會關注,合力解決流動農民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問題。李柯在《城鎮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問題與對策》中認為,在農村計劃生育管理問題上認為農村是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出源,但鄉鎮缺少專項經費,只能從其他經費撥出,在計劃生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鄉鎮計劃生育管理工作缺乏人員和經費成為眼前的一大問題。鄭玉撣、林榮勝在《深化農村計劃生育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人口現代化目標》中提出加強農村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要求全面落實屬地管理體制,依法明確社會各方職資,實現無縫隙服務,建立和完善經費保障新機制,確保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的落實,建立和完善優質服務新機制,優化流動人口享受居民化服務,建立科學務實的考核評估制度,促進流動人口管理服務上水平。

(2)農村計劃生育行政執法方面。黃志勇在《農村計劃生育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中認為,計劃生育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了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但在當前的計劃生育執法中存在這認識上的思想誤區使得部分干部認為法的實施削弱了計劃生育管理手段,部分群眾沒有充分認識計劃生育法律法規的實際效力,沒有完全地運用法律進行管理。彭希哲、任遠在《我國農村計劃生育管理社區運行模式的探討》中認為,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使新時期計劃生育執法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實踐證明,在計生執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違反執法程序、執法不到位等諸多的問題。

(3)農村計劃生育管理機制方面。李傳旭在《新時期鄉鎮計劃生育工作探討》中認為,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下,應該將改革的切入點放在農村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轉型上,通過農村計劃生育管理體制的改革推進計劃生育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楊旭東在《我國農村計劃生育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中認為,在農村的計劃生育管理中,普遍存在基層干部和計劃生育管理者放任甚至希望對象戶超生的現象,這一現象嚴重破壞了基本國策的執行,逐步消除這一現象,基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建設。趙曉峰在《農村計劃生育工作面臨失控危機》中認為,隨著一系列計劃生育相關的法律法規的陸續出臺,標志著我國,特別是農村社區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與管理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但不容回避的事實是,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計劃生育服務與管理仍存在著許多的差別。

(二)國外研究現狀

(1)日本,曾在全球率先實行限制生育率與人口增長。二戰以后,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和逐步提高的醫療條件使得日本國內出現嬰兒潮,人口增長過快,為此,日本于1948年通過了《優生保護法》。經過10年實施,日本的出生率就比實施前減半了。但隨后,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稀缺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使得政府轉而實行獎勵生育的政策,結束了多年從緊的人口政策。

(2)澳大利亞,最早開始采用獎勵新生兒來提高生育率。早在1912年,澳大利亞獎勵新生兒制度可以追溯到1912年。從2008年1月開始,每出生一個嬰兒就可以從政府處得到金額為5000美元的一次性獎勵。澳大利亞政府這一作法,是為了鼓勵民眾生育,提高出生率,減少因年齡結構對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在澳大利亞,當媽媽的并沒有帶薪產假,雖然有較高的新生嬰兒獎勵金。

(3)美國實施“靜止人口”策略。美國對生育實行不干預政策,在眾議院還設有專門研究國內外人口問題的“人口選擇委員會”,各州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采取不同政策。美國人口政策重要組成部分是移民政策。推行“進口人才”政策,為定居到美國的全世界有成就的專家提供豐厚待遇和良好的環境,以此吸引人才向其聚攏。

(4)俄羅斯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在俄羅期,設有“社會人口問題委員會”,專門普查俄羅斯兒童,內容包括數量、性別、發育狀況等;婦女每生育1個嬰兒,政府獎勵1萬盧布補貼,每月補貼800-1000盧布給18個月以下的嬰兒,以此激發民眾的生育積極性;赦免來自獨聯體的100萬非法移民。這些措施的實施旨在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死亡率,改變目前的人口形勢,以彌補在最近10年里減少的1000萬人口。

在國外各種不同人口政策研究基礎上,對于分析我國人口政策與生育管理有借鑒意義,開闊了思維,以便我們能更好的分析與預測我國相關政策與管理措施。

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是嚴格控制人口增長階段。上世紀50年代,中央領導人就曾多次指出人口要有計劃地增長,以應對人口增長過快的態勢。到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逐步在全國上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抵制人口過快增長。1971年國務院國民經濟發展指標中首次增加了控制人口增長指標。1975年,毛澤東在國家計委《關于一九七五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報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可。國家制定了“晚、稀、少”和“提倡一對夫婦最好生育一個子女,最多兩個”的生育政策。90年代以后,計劃生育全面鋪開,如火如茶,中國人口特點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狀態轉變。

二是穩定低生育水平階段。2000年,《關于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決定》中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問題仍然長期存在,人口過多是中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人口增速放緩,實現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后,國家繼續堅持從緊從嚴生育的政策,積極轉變計劃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熬盼濉焙汀笆濉逼陂g,總和生育率在1. 8左右,也就是說平均每對夫婦生育1. 8個子女,把生育水平保持在較低狀態,為經濟建設打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三是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階段。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全國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入了穩定適當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千方百計把生育水平維持在較低水平;大力推廣優生優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嚴打“兩非”,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實施全國一盤棋,完善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積極應對老年人口增多而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三、研究內容

人口問題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計劃生育與環境保護、耕地保護、科教興國等共同構成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一項最重要的國家公共政策。占全國人口80%以上農村的計劃生育工作對整個我國計劃生育工作起著決定性作用。原因是農村人口比重大,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是農村。如果計劃生育沒有在農村實施,國家的計劃生育工作便是一句空話。

計劃生育主要是為廣大群眾提供生殖健康保健、孕前優生、避孕節育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以純公共產品形式出現。當前,農村群眾生育愿望依然強烈,農村各地區之間又有各自特點,基礎不同,缺乏有效管理流動人口手段,發展極不平衡。生育水平不能保持在一個較低穩定狀態,另外諸如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減少、失獨家庭出現等一系列的問題隨之而來,且日漸嚴重。因此,要把農村戰場作為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重心,穩定保持低生育水平、合理優化人口結構等,這一重要前提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得農村經濟發展能跟得上城市發展步伐,從而使得廣大群眾能轉變生育觀念。

本文立足農村計劃生育管理工作實際,依據公共管理學相關理論,結合工作實際,選取某地區一個點,就新形勢下對其農村計劃生育管理工作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提出針對性較強的建議和措施,對我國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理論而言,是一種豐富和發展,從全省和全國層面完善我國農村計劃生育公共政策。首先,本文在國內外計劃生育管理問題研究與政策實踐的基礎上,介紹該縣農村計劃生育管理工作的概況;其次,分析了該縣農村計劃生育存在群眾生育意愿與現行政策存在較大差異、人口老齡化、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等問題,從一個基層計劃生育管理一線工作者的角度,就上述問題分析成因;最后,對該縣農村計劃生育未來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改善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優化農村計劃生育管理的社會環境;創新農村計劃生育管理的模式;完善農村計劃生育管理的利益導向體系;重點整治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

四、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通過CNKI期刊、各科相關理論著作和網上資源等途徑對相關的發展背景和理論依據等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和進一步地分析,更好地了解國內學者們的研究現況與成果,從中得到啟發。

2.訪談法:在調查中,通過事先擬定好的開放性的問題,對被調查地進行面對面的訪談,通過與之交談的方式搜集能夠客觀反映研究對象的材料,真實把握管理方面的問題,并且通過分析提出更好的建議。

3.行動研究法。結合課題方案定期開展專題研究、課題論壇、撰寫研究反思、研究隨筆等。

五、研究結果

2003年10月我黨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2004年9月16日,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我黨首次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強調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人口基數非常巨大,我國人口數占世界人口數的近1/3,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我國的人口問題,人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頭等大事。

論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采用科學的方法,綜合運用統計、公安、衛生、教育、人口計生等部門數據,對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客觀評價,對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領域分別進行了深入分析評估,找準了目前政策實施中的主要問題,理清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和重點,全面反映了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發展的現狀和特點。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可以清楚的看到,多年來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新型生育文化建設的推行以及生育文明的倡導,不僅有效地控制了農村人口數量的增長,實行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也影響了農村居民生育觀由傳統向現代的進步,這本身就是農村經濟文化走向現代文明的一大步。雖然這個過程的完成還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在不久的將來,農村的計劃生育工作必然要發生全面轉變。我們一定要清醒認識目前的狀況和問題,這就是社會經濟變化的必然結果,也預示了面對未來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發展我們需要做好各項工作的準備。

課題編號:2018年編號:ZGYGC3154    課題級別:國家級知網收錄

課題鑒定單位: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咨詢部工程技術課題管理委員會

會計認識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1 工程項目建設中的幾個關鍵要素

由于項目管理是一整套科學的管理體系和方法, 因此很難用對全部影響項目建設目標的環節進行全面而精確的概括, 本文只對以下幾個重點進行探討。

(1) 項目管理制度項目管理制度是約束項目建設管理方、施工方和監理方的制度, 是項目建設的基礎保證, 科學完善的項目管理制度是保證項目安全、有序開展的前提, 系統化、規范化的全過程管理是嚴密組織、嚴格標準的體現, 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 把人財物管理融入項目建設的全過程。

項目管理制度中重要的是有完善的項目管理機構, 合理的專業人員配備和分工, 高效率的管理組織, 無論是對子項目還是整體項目的進度都是至關重要的, 項目管理人員還擔負著和上級部門、監理方和施工方溝通的責任, 信息溝通的暢通對項目建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重要決策及時果斷的制定更是影響項目進度和質量的重要保證。

圖紙評審制度是有效減少施工中出現技術問題的最重要的制度, 由于設計方在設計人員和設計審核因素方面的問題導致設計失誤很難避免, 因此項目建設過程中一般都會出現技術材料等問題。專業、嚴格、細致的圖紙評審可以及時解決圖紙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和缺陷, 大大減少項目建設費用的浪費, 縮短施工難度和工期。

準確的項目運行計劃是保證項目平穩有序實施的重要手段, 綜合考慮影響項目進度的各種因素后, 制定可實施、可控制的運行計劃, 是項目按計劃實施的重要保證, 可以避免項目建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

完善的物料保證方案是有效避免管理方的物料供應不及時而造成工期延誤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 經常會有因大型設備或進口材料的供貨周期問題而影響到施工進度, 這就要求項目管理方要有物料供應的敏感性和警惕性, 在項目建設的初期就預測供貨周期較長的物料, 及時開展特種物料的采購。

開好項目監理例會和專項討論會是保障各施工方順利施工的前提, 科學合理的長期和短期施工安排, 細致嚴格的施工界面劃分, 不同施工方的交叉作業安排, 以及各施工方的施工配合協調都是避免施工工期延誤的有效手段。有針對性的專項討論會也是快速解決項目施工過程特殊問題的必要工作。

(2) 加強對監理單位的管理由于建設工程監理在提高建設工程投資決策科學化水平、規范工程建設參與各方的建設行為、促使承建單位保證建設工程質量和使用安全、實現建設工程投資效益最大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選擇和管理好監理單位, 對于工程建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在項目施工之前, 對于監理單位的管理方面關鍵的是加強監理規劃、監理實施細則的審核。

施工過程的監理是監理規劃和監理實施細則能夠運用到實際的過程, 也是工程質量能否達標的一個關鍵管理程序, 管理部門對監理單位工地例會是否及時有效開展、工程變更能夠得到正確的貫徹、監理工程師是否在在關鍵部位或關鍵工序施工過程中有旁站、監理工程師對正在施工的部位或工序在現場進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巡視, 以及項目監理機構利用一定的檢查或檢測手段進行平行檢驗等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就顯的尤為重要。

(3) 強化施工單位的管理施工單位的團隊凝聚力及自身管理水平是工程項目建設工期控制、建設質量好壞重要決定因素。針對工程施工隊伍的管理方面, 應重點做好以下方面:

①做好技術交底工作。由于施工單位管理水平及施工水平參差不齊, 因此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需針對項目本身的特點及施工單位的技術能力, 做好技術交底工作。針對項目中設計單位采用的新技術、新工藝, 必須由設計人員向施工單位進行設計交底, 以便施工單位能全面了解設計意圖, 掌握新技術的施工工序及重點環節, 做到施工質量有保證。

②做好施工過程的管理。完善細致的施工過程和質量要求是有效規范施工方施工行為和施工質量的有效方式, 主要是做好工程質量的檢查與監督工作, 加大不規范施工行為的整治力度, 加大重點工序和隱蔽工程的監管力度。此外, 要做好現場施工進度與項目施工計劃和工期安排的對比工作, 及時調整、控制施工進度, 做好施工工期的整體控制工作。

③做好施工資料的管理。及時掌握施工單位各項施工資料的準備及施工資料形成的情況, 確保施工資料的同步性, 并要求施工單位做好影像資料的留存及歸檔工作。

2 結語

工程項目的管理方式并不是單一的, 工程項目的管理內容也不盡相同, 重要的是要結合項目的管理特點抓好項目的管理重點。

一個工程項目完成后, 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 為全面提高自身項目管理水平打好基礎。

摘要:工程項目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艱巨的系統工程, 工程項目建設在實際實施過程中, 一般是在規定的時限、嚴格的質量要求和限定的項目建設費用的前提下, 這就對工程項目建設的各個環節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本文針對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幾個重點環節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上一篇:高師聲樂教學論文范文下一篇:軟件設備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