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教育論文范文

2023-10-02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1.1 加強安全教育, 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

當前, 大學校園早已不是過去的象牙塔, 尤其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不斷開放的辦學環境, 越發社會化、多元化、復雜化的高校校內外環境;同時大學生思想單純, 社會經驗不豐富, 遇事應變能力較差。自我管理能力差, 安全意識淡薄, 很容易引發安全事故, 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成才。為打好大學生在校安全地學習、生活這個基礎, 通過安全教育來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 提高安全風險的應對能力, 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

1.2 加強安全教育, 是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資源, 是國家的希望, 民族的未來。是我國和外國都力爭的資源。據統計, 截至2015年底, 我國各類高校在校生規模達3647萬人,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 也是國家安全穩定的重要力量。一直以來, 國外敵對勢力和間諜機構想方設法通過思想滲透來影響我國的大學生。大學生安全知識儲備不夠, 認識不深, 對于國家安全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傳統形式上, 比如軍事、國防和戰爭, 對于新時期國家安全的形式了解不夠, 比如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導致大學生很容易受境外敵對勢力的思想影響。境外勢力借助各種渠道, 比如學術研討, 這種研討公開或者是秘密的方式進行, 將所謂的西方民主和價值觀傳播開來, 培養和平演變的“內應力量”, 烏克蘭的橙色革命、敘利亞動亂和阿拉伯之春都是西方思想和平演變帶來的結果, 因此, 在大學生中加強安全教育, 是新時期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1.3 加強安全教育, 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巨大, 普通本科院校在校人數基本上是上萬, 相當多的學校在校人數達到2萬甚至更多。這給高校的管理帶來很大難度。在校學生隊伍龐大, 一個輔導員往往要管理幾百位學生, 學生管理上很難做到精細化, 即很難實現一對一的目標。學生管理難度大、學生安全意識不強, 因而安全事故在高校中每年都會有發生。當前高校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 學生由安全事故引發身亡時, 處理起來難度大, 尤其意外事故發生在獨生子女身上時, 增大學校處理難度的同時, 給學生的家庭帶來致命的打擊, 使學生家長處于崩潰的狀態, 這種事件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平息, 對校園乃至社會穩定造成很大影響。因此, 學生安全成為困擾高校管理的一大難題。同時, 由于高校是人才和青年人的聚集地, 大學的校園氛圍, 比如學術自由, 造就了大學生個性彰顯、思想活躍, 這也給學校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難度。高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的穩定對社會的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 加強安全教育, 是校園穩定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2 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制度不夠完善, 安全教育重視不夠

安全關乎學生切身利益, 目前高校在學生安全教育方面, 制度機制不健全, 不夠重視大學生安全教育, 人員經費投入不足。安全教育經費上, 很多學校沒有專項資金, 導致安全教育處于應景或應急狀態。此外, 學生個人成長教育體系中沒有將安全教育納入進來, 且沒有將安全教育納入現代大學生課程教育之中, 這種安全教育往往是臨時的, 這種不定期的培訓難以達到應有效果。而且安全教育課程多是由院系副書記、保衛處老師、輔導員承擔, 由于缺乏系統培訓和組織, 課程缺乏精心的設計和安排, 照本宣科往往是教授過程采取的方式, 導致學生上課根本就沒認真去聽, 結果學生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

2.2 教育模式比較乏味、內容新穎度不夠

當前許多大學的安全教育, 教育形式缺乏系統性和整體規劃, 多采取知識宣傳、說教的形式進行, 比如校園宣傳欄、班會、圖片展、安全講座, 輔導員說教。這種傳統的教育手段陳舊落后, 缺乏創新, 安全教育的內容局限于交通、防火、財產安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內容枯燥, 學生興趣度激發不夠。而且在互聯網時代, 網絡犯罪作為一種新型犯罪手段也越來越普遍, 所以高校應將網絡安全教育納入安全教育的重點。除要引導學生文明上網外, 要提醒學生警惕各種網絡陷阱, 注意防范, 很多的詐騙都是憑借網絡平臺進行的。但是目前高校對網絡教育的重視不夠, 安全教育的資料中很少涉及網絡安全問題。安全教育的模式決定了教育的側重點是安全知識的灌輸, 缺乏對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 并不注重對學生安全技能的培訓與實踐。導致學生即使掌握了相應的安全知識, 但現實中在遇到安全事故時, 不能很好地去應變和進行安全防護, 最終使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3 安全教育系統性不夠, 安全教育的師資力量欠缺

首先, 安全教育體系不健全是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普遍現象, 缺乏專業性和系統性, 不具規范化。第一, 很多高校都是在學生入學時重點進行安全教育, 在老生中較少開展安全教育。在進行安全教育時, 往往是老師講授。往往學生沒有安全教育的教材, 大學生不能對安全知識理論進行系統地學習, 沒有掌握系常見安全事故的應對方式和防范技能, 以至于在遇到真實安全事故時無所適從。第二, 高校普遍過分注重專業課, 把專業課放在主體位置。很多高校沒有專門開設安全教育的課程, 有些雖然設置了課程, 但只是應付式的輔助教育, 高校沒有把安全教育融合于大學生的四年學習中, 認為安全教育可有可無, 往往只有當學校發生安全事故時, 才會引起學校重視, 才會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當安全事故平息后, 安全教育又被擱置。這種突擊式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方式, 使得安全教育缺乏長效機制。日常教育體系中沒有將安全教育納入進來, 就談不上安全教育的規范化、系統化。

其次, 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當前許多高校安全教育課程無授課的專任教師, 一般都是由學校保衛處老師、學院副書記及輔導員來承擔, 更多的安全教育還是由輔導員負責。眾所周知, 輔導員在日常管理中, 接觸學生多, 對學生了解程度深, 但是由于輔導員工作瑣碎, 一個輔導員往往要負責管理300—400學生, 除了要應付繁雜的日常事務外, 還要應付學工處的各項考核, 因此使得輔導員進行系統的安全教育學習的時間就大大減少了, 導致輔導員對安全教育缺乏系統的把握, 而其他任課老師在課堂上主要講解自己的專業知識, 他們對安全教育一般也只停留在了解層次, 很少將安全教育在課堂上進行穿插。

3 有效促進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策略與途徑

3.1 加強新生的安全教育

大一新生剛結束自己的高中生活, 安全知識最缺乏, 防范意識最淡薄, 上好安全教育的第一課, 對于剛邁進大學校園的新生來說尤為重要, 有助于大學生對安全教育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增強他們的防范意識。要注重教育效果, 采取小班制授課, 成立由公安干警、學校領導、輔導員為成員的安全教育隊伍, 運用多媒體進行授課, 授課中要穿插安全事故案例, 用真實案例來增強吸引力。要讓新生了解基本的安全常識, 比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知識, 還要讓其了解新型的安全知識, 比如網絡安全、防詐騙傳銷方面的安全知識。要做好新生的安全演練工作, 要將消防安全演練作為新生的一項入學教育任務, 在當地消防部門的幫助下, 在全體新生中開展消防演練。給學生講解常見的火災撲救方法與逃生技巧, 比如讓學生懂得滅火器使用方法并讓他們動手操作。邀請武警官兵給學生講授基本的安全防護技能, 尤其給女生傳授基本的自我保護技巧。

3.2 開設安全教育專業課, 改革與創新安全教育課程教學

首先, 編寫安全教育的教材, 且教材具有不僅要有集知識性, 而且具有趣味、實用的特點, 內容緊密貼近學生的實際安全問題, 教材中要引入高校和當前社會發生的真實案例, 比如大學生現階段多發問題的案例。對于課堂教學, 教師要精心設計, 在課堂講授中, 要將典型案例點評、問題分析等方法融合進去, 加強師生互動。其次, 學校要建立一支掌握安全知識并懂安全防范技能的師資隊伍, 加強對專任教師的再培訓, 并定期聘請公安、消防和衛生部門的工作人員來講授安全教育的課程與講座, 借助他們的豐富經驗來增強大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了解安全知識的同時, 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安全防范技巧和當前常見詐騙的伎倆。第三, 要將安全教育納入日常教學管理中, 安排授課課時, 同時, 對安全教育課程列入學分管理, 確保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3.3 定期開展安全知識競賽活動

開展安全知識競賽, 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全面的了解安全基本知識, 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有利于學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識, 避免和減少一些安全事故。高校要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安全知識競賽活動, 并設置獎項, 同時將競賽活動納入學工系統的工作考核中, 從而在校園內營造一種“學習安全知識、重視安全”的良好氛圍。

3.4 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安全教育

要借助微信等新媒體搭建安全教育的網絡平臺, 充分利用網絡的不受時空限制、隱秘性特點, 開展網上安全教育和咨詢活動, 增強教育效果??梢酝ㄟ^學生最為關注的網絡形式, 比如微信公眾訂閱號。建立“保衛處、學生工作處、院系、班級、學生”五位一體的安全信息交流平臺, 將校園治安動態、安全教育知識在平臺上發布。各二級學院要建立自己的微信平臺, 并在平臺上設立安全教育專欄, 將近期高校發生的安全事故在平臺上發布, 并將安全教育的視頻上傳在平臺中, 借助新媒體, 增強安全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孫銘濤.互聯網時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5, (2) :9-10.

[2]鄭恒毅, 王偉, 劉瑜.“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安全教育探索[J].重慶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6, (4) :212-218.

[3]朱衛國, 潘彬.大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 2015, (5) :65-67.

[4]吳學政.拓展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路徑[J].文教資料, 2013, (19) :120-121.

[5]陳亮.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淺析[J].教育教學論壇, 2016, (2) :61-62.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 是高校網絡教育的重中之重

大學生休閑時間較多, 手中移動終端的智能設備較先進, 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娛樂、購物、交流等已經十分普遍。但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 對于網絡誘惑的抵御能力不足, 對信息的安全意識薄弱, 不能對網絡繁多的信息進行利害識別, 也無法做到信息安全防護, 從而引發較多的網絡安全事故。因此, 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是網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 有利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互聯網平臺可以獲得比書本更多的資源和信息, 為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但網絡信息有利有弊, 如何利用好信息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開創思維, 才是大學生網絡教育的重點。因此, 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 提高大學生的識別能力、應用能力、挖掘能力和創新能力, 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是非觀, 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 才能培養有創新能力、有應用能力和有開發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三) 是保證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

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增強, 才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 才能在應用網絡平臺時取精華棄糟粕, 為國防、社會和企業站好網絡安全的哨崗。因此, 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至關重要。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思路

(一) 完善教育體系

首先, 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中要健全組織體系。高校要認清當前大學生的網絡應用狀態和移動設備的普遍性, 將網絡安全教育列為安全教育的重點, 近而成立安全教育小組, 組織小組成員對網絡安全教育進行設計、優化、分工和效果歸納, 制定短、中、長期的工作計劃和碰頭總結會, 對網絡安全教育的問題、難點、關鍵、效果、成績等進行交流與探討, 在組織層面對網絡安全教育進行科學調整, 保障網絡安全教育高效實施。

其次, 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要健全保障體系。網絡安全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 無論是技術、人力還是資金都消耗較大, 需要有足夠的保障制度和保障力量來維護和支撐, 才能將有限的資源和技術應用到最需要的教育中去, 為網絡安全教育創造科學、合理、規范、高效的教育環境。

最后, 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要健全考核體系。將網絡安全教育的落實效果、教育過程、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護能力等作為考核的重點, 定期對網絡安全教育進行全方位的摸底和考核, 從而監督安全教育工作實施的詳盡而具體。通過考核體系的約束和激勵, 獎勤罰懶, 以優帶差, 從而保證網絡安全教育高效落實。

(二) 建立協同教育機制

首先, 要在校內優化協調教育機制, 使教師、管理者共同成為網絡安全教育的參與者, 使兩者協同共教,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和道德觀, 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 以啟發、實訓、互動、項目參與等方式對網絡安全教育進行滲透, 增強學生的防范意識。同時, 管理者要有協同作戰的心理準備和信心, 能夠在網絡構建上和信息篩選上做到科學、合理, 與教師相互協作, 共同構建網絡安全教育的協同新機制。

其次, 在校外構建更優化的協同機制。政府、企業和全社會要共同參與到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中來, 為大學生創造和提供更多的實訓和實踐機會, 提供更多的網絡信息, 補充校內教育的不足。政府要為高校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撐, 企業為高校提供良好的實訓環境, 社會為高校提供更多的網絡安全信息。高校要抓住校外協同教育的良機, 做好網絡安全教育的探索和科研, 形成科學有效的安全教育體系, 培養能力高、思維新、創新強的新一代大學生。

(三) 構建高效教育平臺

首先, 課堂教育平臺要優化, 教育手段要創新。傳統教育模式需要與新型教育手段相互結合, 有效利用微課、項目教學法、角色參與法、實例教學法等對大學生進行課堂網絡安全教育, 利用音頻、視頻、動畫等調動課堂氣氛, 提高教學效果。

其次, 構建社會實踐平臺。社會實踐是增強大學生與社會接觸的機會, 考驗大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 高校要加強與社會的聯系, 積極為學生搭建實訓平臺, 保證學生在平臺上接觸到各色的網絡安全風險, 通過學生的防范技能和意識來激發學生的防范心理, 教師適時點撥來提高學生的防范能力。實踐平臺還可以舉辦各式活動來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提高識別和防范能力, 從而為社會輸出新型高素質有安全防范意識的綜合人才。

最后, 構建新媒體平臺。利用互聯網平臺, 設計線上教學模塊、線上溝通模塊、線上測評模塊和線上討論模塊, 使網絡安全教育在線上、線下形成無縫對接, 構建良好的教育氛圍, 使高校網絡安全教育橫、縱兩向齊頭進行, 使新媒體平臺、傳統教育平臺和實踐平臺三者合一, 協同共進, 更好的實施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工作。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高校大學生已成為網絡隊伍的主力軍, 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是高校網絡教育的重中之重, 是保證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 同時也有利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從教育體系、教育機制、教育平臺三個方面提出了互聯網時代高校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思路, 以期能夠提升當今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應用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慶慶, 何燕君, 楊守鴻.移動互聯網新時代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困境與策略[J].重慶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8 (3) :27-32.

[2] 王曉瓊, 鄭楠.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現狀簡析[J].教育現代化, 2018 (4) :44-46.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一、相關概念闡釋

“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我國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并尋求傳統產業與其深度融合進而開創新的發展模式的基礎之上的。“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就是要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背景下, 廣泛利用互聯網平臺、利用信息通訊技術, 引導社會資源、整合社會資源開創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新模式。

(一) 什么是“互聯網+”

2012年, “互聯網+”概念誕生。兩年后,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新工具”, 互聯網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得到了政府層面的肯定。2013年3月, 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提交了《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 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指南, 7月李克強總理簽批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 標志著“互聯網+”戰略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 同時也擴大了“互聯網+”行動的涵蓋范圍, 全社會興起了一股“互聯網+”的熱潮。[1]

“互聯網+”有著深層次的含義。“互聯網+”是一個公式, “+”后面是具體的產業或者行業, 例如“互聯網+金融”等。從本質上來看, “互聯網+”就是指建立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 帶來的全社會的產業、行業變革, 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傳統產業、行業的數字化、在線化。[2]“互聯網+”的關鍵詞是互聯網, 核心是“+”。當今時代, 瞬息萬變, 信息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之一, 而互聯網無疑是當今時代獲取信息最便捷和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因而, 在信息時代, 互聯網具有“天生”的優勢。“互聯網+”就是強調傳統產業要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工具, 實現全行業、全領域、全渠道的信息溝通, 最大可能的消除信息不對稱情況的產生。“+”意指“融合”, 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機械相加, 而是要實現“1+1>2”的效果。要實現“+”的意義, 必須要找到互聯網和某行業 (產業) 的融合之處, 真正做到遵循兩者的規律, 實現創新, 完成傳統產業的升級和轉型。

(二) 環境教育和環境道德教育

1972年, 環境教育一詞誕生;1975年, 國際環境教育研討會提出了環境道德教育, 作為環境教育有機組成部分的環境道德教育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環境道德是這樣一種倫理, 它首先是一種全球倫理, 它支持人、社會、自然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平等, 它承認人和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不斷變化而又復雜的關系并要求能對這種關系做出敏感的反映。[3]為了培養這種倫理, 教育是最核心的手段。環境道德教育就是指, “一定的社會, 為了使人們在生態活動中遵循生態道德行為的基本原則和規范, 自覺履行維護生態平衡的義務, 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人們施加系統的生態道德影響的一種活動。它是環境道德要求轉化為人們的環境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4]從環境道德教育的本質來看, 主要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1) 就其指向性而言, 它是一種素質教育, 人格教育; (2) 就其空間性而言, 它是一種社會教育、大眾教育; (3) 就其時間性而言, 它是一種全面的、持續的終身教育。[5]

二、“互聯網+”為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帶來了新機遇

隨著工業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人類與自然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環境問題日益凸顯?;ヂ摼W經濟的發展, 帶動了一大批傳統產業創新, 改變了原有的資源浪費的局面, 為構建新型的資源集約型產業布局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 在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方面,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教育方式, 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內容的革新, 為當前形式下的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帶來了諸多機遇。

(一) 充實了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的資源

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作為一種特別的道德教育, 其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環境道德認知教育, 環境道德情感教育, 環境道德意志教育, 環境道德行為教育。[6]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信息大爆炸, 互聯網時代信息隨處可見, 教育者可以從網絡上獲取大量有用的信息和資源。

就教育者而言, 互聯網帶來的海量化的信息資源有利于擴展他們的理論儲備?;ヂ摼W的發展帶來了信息存儲和信息傳遞的革新, 教育者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的關于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的相關理論和資源, 同時還能夠與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線上互動交流, 從而學習更加前沿的理論, 教育方法手段等, 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 從而提高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就教育資源而言, 互聯網加快了教育資源的傳播速度和更新速度同時也極大的擴充了教育資源?;ヂ摼W技術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 加快了信息的更新頻次。承載于網絡服務器上的數據大多是及時的信息, 他們的時效性很強, 同樣的, 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資源也是以一種及時信息出現的, 它的傳播速度和更新速度也極大的加快了。與此同時, 互聯網信息的海量性帶來了教育資源的海量性特點, 在互聯網條件下, 只要教育者善于發現, 可以作為教育資源的信息總是隨處可見。

就學生而言, 互聯網帶來了他們自主學習意識的增強, 同時對環境道德教育的認同感也得到了加強。傳統課堂教育條件下, 學生只能從課堂上獲取相關知識, 他們實際上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 教育效果往往差強人意。在互聯網時代, 學生可以自主的從網絡獲取相關知識, 這是一種自己主動學習的狀態, 因而其接受度和認同感都較高, 所以教育效果往往會出乎意料。

(二) 擴展了大學生環境道德的陣地

網絡成為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的新陣地。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1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顯示, 截至2015年12月, 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 其中10-29歲的青少年網民占51.3%, 達3.53億人。[7]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無疑為我們開創了一個新的教育陣地。利用好互聯網這一陣地, 有利于我們提高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 同時也有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環境道德行為。區別于傳統課堂或者說實際生活領域, 互聯網社區具有其特殊性, 教育者在鞏固互聯網教育陣地時必須把握住互聯網的具體特點, 以此來實現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陣地的擴展和鞏固。

(三) 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第一, 教育資源具有較強時效性。依靠光纖通訊發展起來的現代互聯網, 其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都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因而在互聯網條件下, 大學生環境道德的資源具有十分強的時效性, 信息能夠及時傳遞, 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 引起他們的興趣。

第二, 海量的教育資源。得益于云技術, 現代互聯網能存儲十分龐大的數據和信息。教育者可以很好的利用這些信息和資源, 為學生選擇更適合他們的資源, 選擇多種多樣的資源。

第三, 教育方法的共享性?;ヂ摼W的開放性特點讓不同的教育者能夠將他們的先進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共享到互聯網上, 這樣來實現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資源的共享, 從而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最優化。

第四, 分眾教育, 因材施教。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讓信息的私人定制成為可能。在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中, 我們也可以結合各個學生的特點, 推送不同的內容, 實現分眾教育, 做到因材施教。

三、樹立互聯網思維, 提高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科學技術發展是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的動力之一, 互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著社會相關產業的整合重組, 因而教育領域也必然要適時的做出相應的變革。在“互聯網+”時代, 傳統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應該做出怎樣的創新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互聯網思維就是指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不斷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思維方式?;ヂ摼W思維雖然產生于商業領域, 但其影響卻絕不僅限于商業領域。在新時代,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帶來了社會諸多方面的變革, 黨和國家更是喊出了“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口號。當代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必須乘著互聯網這一東風揚帆遠航, 邁出創新的關鍵一步。要想充分利用互聯網, 那必然要在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創新中樹立起互聯網思維, 根據互聯網的特點結合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的實際來進行創新, 最終實現教育效果的提高。

互聯網思維主要包括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九大方面。[8]雖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提到互聯網思維都是在強調它對商業的意義, 但是它的影響力絕不僅僅局限于商業領域。

用戶思維, 也就是要樹立學生本位思想, 摒棄傳統的以教師為本, 以教材為本的思想, 切實的做到因材施教。

簡約思維, 就是說要實現教育內容的簡單化, 教學要做到深入淺出, 教師應該作為引導著, 給學生留更多自主學習的余地。

極致思維, 是指教學內容應該精心設計, 大到整個教學框架, 課程安排, 小到ppt制作, 板書等方面都應該精心設計, 做到極致, 這樣來吸引學生, 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仿佛在欣賞美。

迭代思維, 是指教學內容應該適時更新, 多加入新鮮的內容, 具有時效性的內容, 改變諸多教師“一本教案用十年”的現狀。

流量思維, 是指教學信息的體量應該更小, 便于學生用零碎的時間進行學習, 告別原來的“鴻篇巨制式”的教學方式。

社會化思維強調在教學中應該做到時時與社會相聯系, 教學內容要能夠指導實際的社會行為, 同時還要積極吸收社會大眾的意見, 不斷改革創新。

大數據思維是指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通過大數據的手段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學生, 并以此來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

平臺思維要求教育這善于利用平臺, 整合平臺資源, 例如可以聯系環保組織進校園來教育學生, 利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來開展環境道德教育活動等。

跨界思維要求必須要有創新意識, 不斷實現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與其他領域的融合。

總而言之,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 當代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效率的提高必須堅持從教育本身出發, 牢牢把握住互聯網這一重要工具, 實現教育方式, 教育理念, 教育內容的創新。

摘要:十八大以來, 全社會興起了一股“互聯網+”的熱潮, 越來越多的與“互聯網+”相關的概念出現在人們眼前, 出現在實際生活中。與此同時, 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美麗中國, 亦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 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 互聯網為當代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提供了諸多的機遇, 因此必須樹立互聯網思維, 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互聯網+[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46E4Fw37U_FuvsROz_w Vub A3g Chn P_7Qs Cn42ICVvr My46-4-N7ub PPL2pl HXd0x D2G_TZy WOIREWgb5f KOj K.

[2] 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 2015, 06:33.

[3] 劉曉紅.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D].河北師范大學, 2014.

[4] 孫春月.環境道德教育的過程和內容[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2000 (2) .

[5] 曾建平.試論環境道德教育的本質特征[J].倫理學研究, 2003, 05:71.

[6] 劉曉紅.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D].河北師范大學, 2014.

[7]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 2016.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1 目標教育概述

目標教育主要是指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 為其制定相應的短期、中期、長期個人目標, 并引導學生以目標為依據進行學習和生活, 在限定的時間里, 能夠按照學校引導的各項措施來完成自己所定下的目標, 最終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目標教育的核心在于設定目標, 而對于目標的設定, 既不能過于偏離實際, 也不能過于容易實現, 以能夠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 并促使其為了目標而奮斗為標準。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很多大學生開始越來越多的接觸互聯網, 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無論對于學習還是未來的職業規劃也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定位, 但也正是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很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 對于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有所荒廢,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教育質量, 不利于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1]。如何根據大學生的個性化特點, 并針對其設定相應的目標教育方法, 促進大學生的科學學習與發展是本文要研究的重點內容。

2 互聯網時代目標教育對大學生的激勵作用

2. 1 明確學生的學習方向

對于大學生來說, 其不用面臨高考的緊張氛圍,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就有所松懈, 甚至還有很多大學生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更好的玩耍, 再加上大學教育管理較為松懈, 每學期安排的教育課程也比較少, 使得很多學生都處于懶散狀態, 對于學習不甚上心, 甚至出現經常逃課的情況, 尤其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荒廢了學業。根據調查顯示, 無論是大學哪一個階段的學生, 其學習到的課本知識僅占高中時期的1 /3, 知識儲備量少了, 也就導致很多學生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所學到的知識也越來越少。通過設立目標教育模式, 能夠明顯改善這一情況, 如對學生設置學習目標, 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所設定的學習目標, 便可以讓學生被動接受這一目標, 讓學生從懶散狀態轉換到認真學習的狀態, 進而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2. 2 明確學生的職業規劃方向

在大學階段, 有很多學系, 不同的學生所學專業也是不同, 有些學生所學專業是自己所喜歡的專業, 但也有很多學生在上學后才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這個專業, 由此使得其難以把握所學專業的特點, 無法制定合適的目標,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耽誤了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學習[2]。通過為學生明確職業規劃方向,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學習本專業知識后能夠在社會上起到怎樣的作用, 由此便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對此, 學校應當根據不同專業, 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明確學生的職業規劃方向, 并讓學生充分了解本專業的就業形勢, 明確學習中的重點, 從而掌握相應的學習技巧, 著重學習專業技能, 為自身的職業規劃做好打算。此外, 通過明確學生的職業規劃方向, 還能夠讓學生除了完成枯燥的課本知識學習外, 還學會勤工儉學, 進行社會實踐, 在嘗試了社會工作后, 更容易敦促學生學習課程知識, 進而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

3 互聯網時代目標教育對大學生的激勵措施

在互聯網時代下, 無論是課程學習, 還是社會實踐, 大學生都獲得了更多全新的學習途徑, 如利用互聯網學習課程知識, 或者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 由此為大學生提供了理論加實踐學習的平臺, 這無疑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生的快速發展[3]。但是, 互聯網也為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迷于網絡, 甚至結交網絡朋友, 出現安全事故等, 而且這也讓大學生過早的接觸到社會上的不良現象, 對其身心發展產生了嚴重損害。對此,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 規避其所帶來的危害, 設定科學的目標教育模式, 以充分發揮目標教育對大學生的激勵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3. 1 合理規劃大學生的中長遠目標

在前面已經說過, 高校實施目標教育的關鍵在于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 因此, 合理規劃大學生的中長遠目標, 既保證目標能夠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 又能夠促使學生為了實現目標而努力奮斗[4]。對此, 對于大學生的目標設定, 最終都是為了其能夠快速的適應社會發展節奏, 合理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在設定短期目標時, 學校應注意從學生的日常做起, 如規定學生與學生及教師之間加強交流和溝通, 每天要按時上下課, 不能夠出現遲到、早退現象, 每學期不能出現不及格課程; 加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 避免學生過于脆弱, 影響身心健康發展。在設定中期目標時, 可以要求學生努力學習, 爭取不斷進步, 多考慮班級的集體榮譽感, 努力為班級發展做出貢獻, 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設定長遠目標時, 要求學生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 還應當積極參與社團工作, 開展勤工儉學, 以增加與他人相處的經驗, 并樹立團隊合作意識, 學會自我激勵, 對畢業后的職業規劃作出簡單的構想, 能夠為了目標而不斷奮斗。

3. 2 建立網絡目標教育模式

在發達的互聯網環境下, 通過互聯網對大學生進行目標教育必然能夠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5]。在實施目標教育的過程中, 學校要堅持以學生為核心, 同時可以要求教師、家長及社會群體參與到學生的目標教育過程中, 讓學生感受到三方的鼓勵, 并以此形成全方位的目標教育體系。在規定限期內要求學生實現學習目標時, 學校應當給予學生鼓勵, 家長和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監督、指導和鼓勵, 讓學生感受到各個方面對自己的關心, 從而產生良好的激勵作用, 促使其在遇到困難時學會克服困難, 而不是放棄目標。

3. 3 建立目標教育評價方法

對于大學生來說, 其無論是否達到了最終所設定的目標, 其都需要來自各方的肯定和鼓勵, 才能夠繼續堅持完成目標, 因此, 對于大學生的目標教育, 學生也應當充分考慮到這一點, 建立相應的目標教育評價方法, 對學生形成持續的激勵作用[6]。如在學生完成短期的教育目標后, 學??梢越o予其適當的獎勵, 讓學生感受到完成目標的成就感, 并產生完成第二階段目標的想法, 對于越來越難實現的目標, 當學生無法完成時, 學??梢越o予其適當的鼓勵, 促使其再接再厲, 從而實現目標教育的持續性, 以達到最終的目標教育效果。

結束語:

目標教育對大學生的激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因此, 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 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到目標教育的重要性, 并將目標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 從而進一步提升高校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潘麗萍.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職學生目標教育模式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 2013, 05:92-95.

[2]張念軍, 郝蕓蕓, 董欲曉.大學生目標教育體系構建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 2013, 16:11-13.

[3]馬天威, 史鑒.基于AHP分析法的學業目標教育體系分析與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10, 03:41-46.

[4]楊娜娜, 丁養斌.目標管理在高校學生目標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商品與質量, 2010, S8:153.

[5]湯幫耀.大學生職業目標教育實施方略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 2012, 06:63-65.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1 互聯網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1.1 互聯網使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豐富

互聯網囊括了巨大的信息, 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廣泛的內容, 讓學生可以用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對相關的信息進行查詢和搜集, 及時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最新思想以及最新動態。所以, 互聯網為大學思想政治提供了多方位、多維度的教學內容, 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廣, 獲取的信息更多, 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為教學效果的達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1.2 互聯網使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貼近學生心理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上, 一般是老師講解為主, 學生聽課記錄為輔, 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極大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學習主動性, 不利于知識的吸收, 很多學生都將思想政治課當成負擔, 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ヂ摼W的出現, 豐富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 比如, 網絡講座、各種論壇、電子信箱等出現, 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加豐富, 切合學生的心理, 使學生更容易接收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不再將思想政治學習視為負擔。

2 互聯網時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

2.1 網絡信息良莠不齊, 腐蝕學生的思想

互聯網將大量的圖片、文字、聲音通過各種技術手段進行有機的結合, 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呆板、師生間缺乏互動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 學生使用互聯網, 大大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同時, 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msn等新興媒體, 與更多的人進行互動和交流。但是, 互聯網上也廣泛存在著一些不良信息, 比如, 黃色新聞、小資生活等不良信息充斥在互聯網上, 在缺乏有效監控的情況下, 加上大學生思想還處在成長階段, 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很容易被各種不良信息腐蝕。

2.2 網絡環境缺乏監督, 學生思想道德削弱

由于互聯網存在著匿名性, 互動性、實時性的特點, 用戶可以隨時發表各種言論, 在缺乏有效監控的情況下, 部分學生思想道德缺失, 想發什么就發什么, 沒有考慮到對當事人的影響, 比如, 現在很常見的就是人肉搜索, 雖然人肉搜索從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對政府以及各種腐敗等危害社會現象的監督, 但從另外的層面上, 也侵害了某些無辜老百姓的隱私權。同時, 學生缺乏正確思想的引導, 受到獵奇、窺探欲等心理的影響, 大學里各種偷拍、偷窺等現象屢見不鮮, 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和隱私權, 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學生思想道德缺失, 不僅對使當事人的精神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而且也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是學生進步的絆腳石。

2.3 網絡的虛擬性阻礙了師生間的溝通, 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

互聯網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虛擬性, 互聯網的出現, 使人與人的溝通更加便利, 使時空距離更加拉近, 但是, 人們心與心的距離卻日漸疏遠。在大學校園里, 學生在享受互聯網帶來便利性、新鮮感的同時, 但往往過份地依賴互聯網, 形成了“媒介依存癥”, 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越來越缺乏對現實世界、身邊人的關懷, 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更為嚴重的是, 很多大學生過份地沉迷在互聯網的世界里, 缺乏對世界正確的認知。

3 互聯網時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方法

3.1 教師應該加強引導, 使學生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 應該充分發揮主體地位, 通過對社會各種不良現象的分析, 引導學生, 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是值得倡導的, 哪些應該受到抑制的, 并讓學生意識到種種行為背后的各種危害, 加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規范意識, 從而有效地杜絕各種黃色、消極信息對學生的腐蝕。在校園里, 教師通過對思想理論課以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等重要思想經典著作的詮釋, 加強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引導, 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同時, 還可以通過相關主題的辯論賽、知識競賽、培訓等途徑, 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強調社會主流的價值觀, 讓學生受到正確價值觀的規范。

3.2 加強對網絡上各種現象的解釋, 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等特點, 加上學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各種反動或者偏激言論在互聯網上隨處可見, 教師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 在講解各種理論的同時, 對網絡上各種不良現象加以解釋和分析, 采用“疏”和“堵”想結合的方式, 一方面加強正確思想的引導, 為主流思想的傳播開辟綠色通道, 另一方面, 積極抑制各種不良言論。從各個方面利用互聯網的優勢, 克服各種負面現象。比如, 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可以利用個人博客、微博等, 了解學生的各種思想動態以及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問題, 并及時給與解答或者指正, 還可以通過開展專題報告會、演講賽等方式, 從各種途徑加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從而使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3.3 加強對學生思想動態的洞察、開展對部分學生的心理輔導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基本工作之一, 如何做好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必須加強對學生心理狀態的洞察和了解, 通過互聯網、騰訊qq、微博等新興媒體, 了解到學生的各種心理狀態。如果發現學生思想有不良傾向的苗頭, 可以給學生做好心理輔導工作, 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分析, 在這種情況下, 可以借助網絡虛擬性的特點, 建立心理咨詢網站, 通過心理咨詢, 讓心理醫生更好地了解到學生網癮的程度, 找到更好的方法, 讓學生擺脫網絡成癮形成的危害, 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的心理進行輔導和教育的工作。

4 結語

總之,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互聯網對學生存在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學思想政治的工作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慧明, 陳娟, 黃英燕.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討[J].價值工程, 2010 (34) .

[2]謝英倫.略述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 2011 (6) .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1 更新網絡使用的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觀念決定事業發展的空間。只有徹底更新觀念才能使改革和創新的作用充分發揮。要切實將學生對網絡的應用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建設數字化校園, 提高學生信息化素養之際, 網上生活、網上工作、網上學習, 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走勢, 并且必將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 必須從制度和設備上全方位保證甚至促進學生對網絡的應用, 才能符合新的形勢;要切實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 輔導員等一線教職員工退居引導、監督層面, 真正實現按需建設;要切實正確對待出現的問題。前面提到, 網絡交流的基本特點是虛擬性、多邊平等性和交互性, 這些與生俱來的性質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思想的沖擊, 暴露出思想存在的問題。我認為, 不應再將這些問題當做洪水猛獸, 而是將網絡作為學生的排解情緒的平臺、輔導員等教職員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重要渠道、加強思想引導的主要戰場, 通過合理引導, 使正確的思想切實進入學生的頭腦。

2 加強內容的設計, 增強學生的認同感

要緊密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 做好網絡的設計。首先要做到傳統與現實相結合, 在塑造主流文化上下功夫。始終緊貼當代青年大學生政治教育和文化宣傳工作的總基調, 結合主題教育活動, 將網絡文化建設的方向與個人價值取向緊密結合, 保持政治教育的服務和保證作用。其次要做到普遍建設與班級實際相結合, 在提高學生認可度上做文章。認真設計諸如理論宣講、動態更新等項目類別, 切實做到言之有物。同時, 結合本班實際, 大力宣傳建設思路;開設大事記和榮譽室專欄;結合實際情況, 開設班級群、班級主頁, 使班級網站充滿學生身邊的元素, 通過提升學生的親切感、歸屬感, 加大學生的認可度。最后要做到宣傳教育與實時交流相結合, 在學生歸屬感上求突破。利用網絡虛擬環境平等交互的特點, 彌補傳統思想教育中地位、身份落差造成的管理人員聽不到真話, 學生被動接受的缺陷。廣泛發動學生, 根據需求設計特色欄目, 通過架設“建言獻策”信箱, 切實反映待解決問題, 拓寬教師和學生間的交流渠道;通過開設管理論壇, 加強網站的交互性, 切實在網上建立起學生交流的平臺、傾訴的場所和情感的家園。

3 加強制度建設, 減少學生上網荒廢時間的現象

根據學分修習制度和學生管理現狀, 以培養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高互聯網應用能力和增強互聯網生活自律為目標, 通過完善的獎勵機制, 比如, 加強信息化能力的培養, 定期組織互聯網應用比賽, 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互聯網, 使用互聯網。

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 開展網上教育、多媒體教學等, 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更加豐富。首先, 要加大網絡建設的投入, 提供針對性強且有較強吸引力、感染力和時代感的多媒體教育課件和數據庫, 以豐富的內容吸引青年學生, 真正占領這塊現代教育基地;其次, 在內容的設置上, 安排熱點討論、學者答疑、師生對話等欄目, 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然后, 要設置網上論壇、網上心理咨詢站、反饋信箱等, 充分利用網絡的交互性, 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最后, 要加強對網絡的規范化管理, 要設置道德教育, 幫助青年學生樹立對網絡的正確的態度和觀念, 增強遵守網絡道德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上一篇:民辦高等教育立法探討論文范文下一篇:我國大學本科會計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