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范文

2023-09-19

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范文第1篇

1 德國Seminar課程教學簡介

德國大學的授課形式主要有:Vorlesung (講課) 、Uebung (習題課) 、Praktikum/Labor (實驗課) 、Studienarbeit (學生設計) , 這些與中國的大學教育別無二樣。而不同之處在于:德國的學生必須參加數量不等 (依學位層次而定) 的Seminar (按照德文的發音習慣, 可譯為塞米納;也有“習明納”的譯法) 。在其他一些西方發達國家, Seminar是大學文科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

S e m i n a r的德文解釋為“F o r m d e s U n t e r r i c h t s b e s a n U n i v e r s i t a e t e n, b e i d e r d i e T e i l n e h m e r m i t R e f e r a t e n u.D is ku ss io ne n a n e-m be st i mm te n Th em a a r b e r t e n”, 可翻譯為“參與者就某專題發表演講并進行討論的一種大學課程形式”;其英文解釋則更為具體, 一種解釋是“a class at a university or college when a small group of students and a teacher discuss or study a particular topic”, 翻譯為“大學教師帶領學生作專題討論的研討班”;另一種解釋為“a meeting for discussion or training”, 可翻譯為“研討會、培訓班”。本文所指為前者, 即作為教學形式的Seminar, 該形式的Seminar在德國大學里一般可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之分。初級Seminar屬于基礎課程階段的教學活動, 中級Seminar屬于專業課程階段的教學活動, 而高級Seminar是專門為博士研究生開設的、定期進行的學術交流活動。

與上述教學形式的Seminar不同, 也能看到一些學術背景不同但研究興趣相同的教授或博士組成的Seminar。例如, 經濟學家哈耶克曾跟他的同學、后來成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委員的費爾特一起, 組織了一個Seminar。這個Seminar每月聚會進行一次討論, 是在私人家中舉行的。“一家一家輪流作東——一般是在晚餐后。我記得我們一般只供應一些三明治和茶水。大家圍坐一圈, 有時圍著一張桌子。經常來參加的人不到一打, 也就是說10位、11位”。

2 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Seminar教學的課程結構

2.1 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包括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兩部分。通過專業英語的學習, 學生應該掌握本學科所需的常用專業詞及詞組;能順利閱讀本專業的英文資料, 閱讀量應不少于15~20萬英文詞 (包括專著、教材、論文、文摘等) ;能借助詞典將本專業的資料進行漢英互譯, 能用英文書寫論文摘要;在碩士生階段, 用英文寫出10篇左右的文獻摘要、綜述等。在教學安排上, 可單獨設課, 也可以與專業課學習或科研及論文工作結合, 采取分散或相對集中的辦法, 以講課或答疑、專題講座等方式進行。這些目標和要求為開展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Seminar教學提供了條件。

2.2 Seminar課程教學的組織

按照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筆者在社會保障專業08級碩士研究生班開展了“專業英語Seminar課程教學改革”的試點工作。本課程共計36課時, 主要由概要式講述、專題研究、陳述答辯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 作者結合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成果, 利用8個課時, 通過課堂教學, 從歷史發展、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方面, 對該主題作概要式的介紹。然后將該Seminar的主題分解成若干個子課題, 并提供一些相應的參考資料, 以便學生更好地了解該Seminar, 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該授課班級共有18名學生, 按照自愿的原則, 分成6小組, 各組成員數為2~4人, 并分別從上述子課題中認領一個。

第二部分為研究報告的撰寫階段。各小組成員需要就分配給自己的題目, 搜集相關資料、閱讀文獻、綜述論點、形成自己的見解, 然后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與本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經過多輪地“查閱資料、提煉觀點、交流討論、充實完善”, 無論是從“廣度”還是“深度”, 對課題的認識都會較大的跨越。最終, 對各小組成員互為補充研究成果進行整合、固化, 形成一份研究報告, 并提交答辯回應人, 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做準備。該部分是課程的主干, 計劃20課時, 主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 教授給予全程指導。

第三部分為陳述答辯部分, 計劃6課時, 以小組為單位逐一進行, 每組預定時間為50分鐘左右, 分4個步驟進行。首先由報告人進行專題發言 (25分鐘) 。專題發言的目的就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現出來, 發言既要言之有物、內容詳實, 又要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緊接著是回應人發言 (5分鐘) , 回應人針對報告人的發言, 要給予補充、批評、商榷等多種形式的學術評述。第三步為限時答辯環節 (15分鐘) , 在這一階段, 同學和老師可以對報告中涉及到的命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對報告所涉及的論據提出質疑, 也可以對報告給予補充和完善。而小組成員 (或其他同學和老師) 可以進行解釋、補充說明, 甚至反批評。為增強答辯的效果, 本文作者邀請了3名從事該項目研究的專業老師。第四步為點評階段 (5分鐘) , 由主持教師或嘉賓教師進行專題點評, 為學生修改完善其研究報告提供意見。

3 Seminar課程教學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Seminar課程教學的任務遠非上文概括得那樣輕松, 指導教師除了要求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為學生提供專業知識的指導外, 還要引導學生注重以下幾個方面能力的培養。

(1) 學會文獻搜集。如果把眾多學者探求某一問題的真諦看作是一項大廈的建設, 而個體研究者的工作就是為這座大廈添磚加瓦。究竟應該往哪里添磚?又該向何處加瓦?研究工作者在創作之前應該明白這個問題, 否則, 所做的努力就沒有現實意義, 更沒有創造性可言。因此, 開展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進行文獻綜述, 在經濟學中, 文獻綜述直接決定著研究的成敗。

筆者在授課中經常聽到學生發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嘆, 埋怨圖書館的資料庫不夠先進, 找不到想要的資料, 而網上的、有價值的資料大多需要支付不菲的費用。學生們的埋怨不無道理, 但并不是束手無策。筆者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進行資料搜集的一些經驗:首先, 就研究的問題找到合適的關鍵詞, 然后通過搜索引擎找相關文章, 只要關鍵詞準確, 經過幾個回合的搜集, 該領域的文獻基本上都能獲得。

(2) 學會辯論。Seminar最大的特點在于爭辯, 真理越辯越明, 在“說服別人”或“被別人說服”的過程中, 對問題的認識往往會有“深度”或“廣度”的跨越。在這個共識之下, 大家可以本著尊重、平等的原則, 進行學術探討, 甚至是激烈的爭辯、批評和反批評, 從而實現共同提升學術水平之目的。然而, 傳統教育對我們開展辯論有較大束縛, 這些傳統觀念無益于學術研究。首先, 由于迷信權威的思維定勢, 學生對老師的論點不是去分析其來龍去脈、檢驗其正確與否, 而是全盤接受, 即使存有異見也不敢或很少與老師爭辯。其實, 自古就有“師不必賢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說法, 更何況我們身處知識信息化的當代社會, 老師被學生辯倒完全不必大驚小怪。其次, 同學之間的辯論也常常因為“以和為貴”的傳統思想而難以向縱深推進, 最終使辯論流于形式, 達不到預定之目的。另外, 如何正確面對別人批評也是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對別人的批評我們不應該排斥, 而是應該持歡迎態度。

4 推廣Seminar課程教學路徑選擇

Seminar課程教學一方面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并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識;另一方面, 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和創造性思維, 實現從知識再現型向知識創造型的飛躍。實施Seminar課程教學的意義重大, 為此, 我們提供以下兩點推廣建議。

(1) 將Seminar課程教學納入教學計劃, 提高重視程度。我們在實施Seminar教學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 成功的Seminar教學需要學生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如果沒有認識到Seminar教學的重要性, 只看到任務的艱巨性, 學生很容易在困難面前散失參與Seminar課程的積極性, Seminar課程的開設很可能流于形式, 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為此, 借鑒德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 建議學校將Seminar課程教學正式納入教學計劃, 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 提高對Seminar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

(2) 將Seminar課程教學與畢業論文指導相結合, 提高學生畢業論文質量。Seminar課程教學的交流方式不再是“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單項傳導模式, 而是師生間雙向甚至多向的互動模式?;邮降慕虒W模式為師生相互了解提供了一個平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學生與老師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學生能夠借此機會了解老師的研究興趣、學術觀點, 在畢業論文選題階段, 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指導老師。另一方面, Seminar課程教學也可以作為學生畢業論文的預演, 學生參加某一個Seminar課程, 對該課程所涉及的課題有了更深、更廣地認識, 有可能對其中的某個問題有深入研究的意向, 在指導老師的同意下將其確定為自己的畢業論文題目, 這樣, 學生就可以選擇一個自己熟悉又喜歡的畢業論文題目。毫無疑問, 這樣的選題過程遠比學生被動地接受更為科學, 也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

摘要:文章首先介紹了Seminar的定義, 并以碩士研究生專業外語教學改革為例, 詳細說明了Seminar課程教學的組織結構, 探討了Seminar課程教學在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及其解決辦法。文章最后還介紹了Seminar課程教學推廣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Seminar課程教學,互動式,推廣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人文價值再思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1.

[2] 宋孝忠, 習明納.一種值得探討的教學和研究制度[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2005 (2) .

[3] 阿蘭·艾伯斯坦.哈耶克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4.

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范文第2篇

1 精選教材

光纖通信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因而以此為題材的書籍很多。在眾多的著作中, 有相當一部分在理論體系及數學論證方面論述的十分詳細。但這對于初學者來說卻是相當困難的。因此, 在教材選擇方面, 希望找到一本在降低難度的同時, 盡可能為學生理解光纖通信系統的設計、工作原理以及系統容量等內容提供必要地信息的著作。經過翻閱大量相關著作后, 決定選擇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Joseph C.Palais教授編著的《光纖通信》這本著作的中譯本作為授課教材。該書的第一版于1984年問世, 當時在美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已經建成了縱橫交錯的光纖線路, 用于交換局之間的電話信息傳輸。到1998年該書的第四版問世時, 多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及其他海洋光纜已經投入運行。同時, 光纖入戶的試驗也已完成, 以便為各種不同用戶提供更加廣泛的業務。在第五版出版時, 作者注意到了光纖通信的幾個新的發展方向, 并試圖盡可能完整的將這些新的發展納入第五版[2]。由此可以看出, 這是一本與時俱進的著作。

該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光纖通信概述;與光纖通信相關的光學基礎;光集成技術基礎;光纖有源和無源光器件;光信號的發送與檢測;光網絡以及光纖通信系統的設計等。注重工程實踐是該書的主要特點。該書當中有大量的例題, 一部分例題的目的是為加深理解, 另一部分則與工程緊密結合, 可以作為學生日后參與實際工程設計的參考。另外, 在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一個習題集, 大部分習題的答案附在書末。

2 改進實驗項目

實驗項目的改革包括以下特點。

(1) 全面性:實驗項目的設置與組成更合理, 既可獨立進行實驗, 又可組成部分系統進行綜合實驗, 軟件和硬件相結合。

(2) 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能力, 學生通過老師啟發引導介入實驗, 對實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加強動手能力。

(3) 啟發性: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軟件實驗平臺, 實驗項目具有代表性、經典性、先進性, 學生在教學實驗的基礎上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進行二次開發實驗, 或自行設計課題, 起到開發思路和啟迪引導的作用。

改進以后的實驗項目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光纖通信基礎實驗, 包括尾纖波長識別、活動連接器識別、單模與多模光纖信號傳輸方式識別等實驗。第二部分是基于Optisystem軟件下的光纖通信系統實驗, 包括Optisystem軟件介紹, 建立基本的光纖通信系統, 子系統—分級仿真, 建立光學系統—WDM設計, 利用OptiSystem軟件建立實驗:Parameter Sweeps——BER×Input Power。

OptiSystem是一款新穎的、高速發展的、功能強大的軟件設計工具, 能使用戶在從LAN, SAN, MAN到ultra-long-haul的寬光譜光網絡的傳輸層上進行設計、測試和模擬計劃所有類型的光連接, OptiSystem軟件界面如圖1所示。它提供從元件到系統水平在傳輸層光通訊系統設計和預研, 同時呈現可視化的分析及特定結果。結合其它Optiwave產品和工業中主要電子設計軟件的工具, 使OptiSystem加快產品投放市場的速度和減小回報周期。

它的獨特優勢包括以下幾點。

(1) 提供全面的系統性能洞察。

(2) 評估參量靈敏度以輔助設計容差規格。

(3) 為潛在客戶真實呈現設計選項和細節。

(4) 為廣泛的系統特征參數的設定提供簡單接口。

(5) 提供自動參數掃描和優化。

(6) 結合廣泛應用的Optiwave產品。

它的應用領域如下。

OptiSystem為不斷演化的光子市場提供功能強大容易使用的光系統設計工具, 滿足研發科學家、光通訊工程師、系統管理員、學生及各類其它用戶的需要。OptiSystem使用戶可以設計、測試、和模擬。

(1) WNM/TDM或CATV網絡設計。

(2) SONET/SDH環設計。

(3) 發射系統、信道、放大器、和接收系統設計。

(4) 色散圖設計。

(5) 評估BER和不同接收模型的系統代價。

(6) 放大系統BER和連接開支計算。

3 采用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相結合的授課方式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發現, 傳統的板書教學對一些復雜的理論推導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墒? 對于諸如不同類型的實用光纖和普遍采用的光學器件這樣的內容板書教學無法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印象, 于是想到如果用實物圖片來講解的話, 效果一定很好。另外, 如果把一些復雜的原理采用動畫的形式加以表述, 學生理解起來將變得更加容易。因此, 對于類似這樣的內容采用多媒體進行授課。

4 結語

自世界上第一根低損耗光纖問世以來光纖通信得到了飛速發展。它與尚存的銅線應用以及正在快速增長的無線系統共同構建了信息基礎架構, 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通信需求。因此, 對于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必須開設光纖通信這門課程。本文主要是講述采用精選教材、改進實驗項目、采用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相結合的授課方式這些方法對光纖通信這門課程進行改革。結果發現, 這樣做不但能夠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摘要:光纖通信是構建現代通信網最主要的傳輸手段, 是通信工程以及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本文從教材的選擇、實驗的改進、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的結合等方面講述對這門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過程的改革, 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通過實驗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并且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光纖通信,教材,實驗,多媒體

參考文獻

[1] 黎洪松.光通信原理與系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范文第3篇

1 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緊密結合

食品微生物學包括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課程實習三個環節。在我校的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學習食品微生物學的專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為合理利用實驗資源利用實驗設備的利用率, 我校成立了農科實驗中心, 農科實驗中心專門設置了微生物實驗教學平臺 (使用面積達600m2) , 對實驗室和儀器設備進行統一管理, 這在統一進行實驗室建設, 提高設備利用率等方面, 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實驗教學過程中, 規定任課教師要親自指導自己所授課的班級的實驗, 同時, 實驗所做內容及其修改完善, 同時由微生物小組通過討論來進行。通過該措施的實施, 將理論課教學與實驗內容的教學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使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互補充。

2 多媒體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有機結合

隨著學校對教學條件的改善, 我校絕大部分的教室均安裝了計算機大屏幕多媒體投影設備。這為進行多媒體教學提供了基本條件。多媒體課件具有形象生動、圖文并茂、色彩鮮艷、課堂信息量大等特點。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嶄新的教學手段, 但它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 不能完全代替教師, 教師永遠處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傳統教學中教師所采用的是層層遞進的邏輯推理、生動詼諧的語言表達、起伏有致的教學節奏以及靈活多變的課堂調控等。教師不應受多媒體課件的制約與限制, 要充分發揮教師自己的講課藝術, 將多媒體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3 進行學校一類重點課程的建設

“食品微生物學”在2004年獲準進行校級一類重點課程的建設。建設的內容是: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為核心, 對課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建設。具體在以下6個方面進行了建設, 即:教學內容建設、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教學手段創新、實踐教學改革、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效果。通過課程的建設, 要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食品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設計方法;使學生對與課程有關的食品微生物研究進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及讓學生在邏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方而有較強的訓練和提高。

我們進行“食品微生物學”一類重點課程建設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對課堂教學的改革。目前, 我們選用的教材是江漢湖教授編寫的、國內權威的《食品微生物學》 (第2版)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普遍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2) 實驗教學的改革。設置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 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以及良好的專業技能。例如在食品微生物學實驗中, 開設以食品中微生物的分離與鑒定、食品中大腸菌群的測定等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

增加部分開放性實驗。這部分實驗要求學生自己設計, 在結束本門課程后1~2周內完成。這樣, 在現有教學計劃不作變動的情況下, 就能比較容易地達到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

(3) 對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開展啟發式教學,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提高自學能力, 教師適當地將一些簡單的章節由學生自學, 自己備課, 試講。這樣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 提高了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4) 教學手段創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結

摘要:本文就食品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實踐進行了總結, 包括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緊密結合、多媒體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有機的相結合。通過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實踐, 顯著地提高其教學質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食品微生物學,教學方法,改革

參考文獻

[1] 謝寶貴.微生物教學研究與改革[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27~29.

[2] 楊超, 楊傳秀.多媒體教育技術在微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雜志, 2009, 26 (1) :87~88.

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范文第4篇

測量學課程在學校教育體系中, 占據重要組成。素質課改背景下, 測量學課程體系建設提出全新標準。學校需要根據當前人才素質需求, 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建設, 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更加合理, 全面提高測量學課程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測量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 重理論、輕實踐思想制約

就目前來講, 學校在組織測量學課程教學時, 所貫徹的教學思想存在一定弊端[1]。在實際的課程教學過程中, 教師仍然保留重理論、輕實踐思想, 過于看重基礎性的理論知識教學, 而對于實踐模塊則缺乏思想重視, 導致學生所掌握的課程知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在實踐技能的掌握上, 比較薄弱, 導致課程整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二) 教學內容片面性較強

據了解, 在當前的測量學課程體系當中, 關于課程內容的設置, 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導致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并不全面。首先, 在內容設置方面, 教師未能充分調研和了解當前測繪市場的具體發展前景, 以及相關的技術工藝。一味地依托教材展開課堂教學, 導致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比較匱乏,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時, 教師在設置課程內容時, 未能站在學生的職業規劃方向和角度考慮, 導致內容設計與學生真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 教學方法單一, 渠道匱乏

在測量學課程教學活動當中,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 比較單一和落后。在課程教學過程中, 教師主要以理論灌輸為主, 展開課堂教學, 導致課堂整體氣氛比較枯燥, 學生在課堂上興趣度不高, 學習效率也存在較大的限制。同時, 在教學渠道方面, 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渠道比較單一, 通常以課堂講授為主, 導致學生的學習空間和載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四) 實踐環境設施不合理

據了解, 目前在測量學課程教學領域, 有關實踐模塊的教學環境, 以及設施體系仍需要進一步規劃和完善。首先, 學校在實踐實驗室建設方面, 投入較少, 導致實踐教學缺乏有力的環境載體, 教學進度受到一定的阻礙。同時, 在在實踐設施體系建設方面, 學校所做的建設工作并不合理, 導致教學工作受到阻礙。

(五) 課程考核方式不規范

在測量學教學工作體系中, 考核體系與教學改革與創新, 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然而, 就目前來講, 當前關于測量學課程的考核體系設定不合理, 首先在考核比例上以理論模塊為主, 導致學生整體實踐技能比較薄弱, 同時, 教師在開展課程考核時, 未能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標準進行考核, 導致考核標準比較片面??梢? 當前在測量學教學領域, 還存在諸多的教學問題, 對此, 學校需要加強思想重視, 并根據測繪領域具體發展需求, 以及素質型人才標準, 對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改革。

三、測量學課程改革實踐探究

(一) 基于理實一體化, 合理安排課程

在新時期教學背景下, 教師需要樹立全新的課程思想, 對測量學課程進行合理安排, 從而保證課程體系內部結構安排更加合理。首先, 教師需要樹立素質教育理念, 提高實踐模塊在課程教育領域中的地位[2]。之后, 遵循理實一體化教學原則, 對課程課時進行合理安排。保證理論和實踐模塊相得益彰, 促使學生所掌握的課程內容更加全面和具體, 讓學生擁有豐富的理論學習空間和實踐訓練空間, 全面提高學生測量學專業水平。

(二) 結合市場環境, 豐富課程內容

隨著測繪行業的深入發展, 測量市場環境也呈現出全新的發展變化, 各種先進的測量技術和設備應運而生。因此, 為了保證培養的測量學人才專業素質, 更加符合市場需求, 學校需要重視測量學課程內容的改進與優化。首先, 教師需要加強課程內容調研。借助網絡等多種渠道, 對當前測量市場環境, 以及比較常用的技術手段, 以及測量設備進行調研, 搜集比較先進的專業素材, 與課程內容進行整合, 從而保證測量學所包含的課程內容更具有實效性。同時, 教師需要針對測量學課程內容進行優化設計, 教師之間圍繞測量學專業未來發展方向, 開發和設定比較具有前瞻性的課程內容和資源, 促使測量學課程引領市場環境發展動向。此外, 教師在設置測量學課程內容時, 需要綜合學生職業發展規劃需求考慮, 設置特色化、個性化的課程內容, 從而全面提高測量學課程教學效率, 提高學生測量學專業水平, 以及測量市場環境適應性, 為學生今后在測量專業領域, 實現良好的職業發展, 奠定良好的知識、技能儲備基礎。

(三) 順應素質理念, 構建多元化方法體系

在測量學課程教學領域, 教師需要以素質理念為導向, 對教學方法體系進行不斷創新和優化, 打造全新的課程教學環境, 全面提高課程教學效率和質量。首先, 教師需要積極貫徹情境教學模式, 結合測量學課程內容, 合理創設課堂情境, 將課程中比較抽象的知識點, 通過圖片和模型的方式, 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課程內容加深理解, 提高學生專業知識記憶水平, 保證學生的課程學習更加高效。其次, 教師需要改變學生學習方法, 改變機械性的記憶方式, 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 參與到測量學課程探究活動當中。不僅如此, 教師還需要積極落實項目驅動法、微課教學法等全新的教學模式, 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學習空間。

(四) 重視實踐教學, 優化教學環境設施

在新時期教學背景下, 教師需要對測量學課程作為改觀, 重視實踐模塊教學, 并根據學生的實踐學習需求, 對實踐教學環境進行優化, 引進先進的實踐教學設施, 從而為學生實踐操作和自主探究, 提供便利條件。首先, 加強資金投入建立測量學實訓實驗室, 引進先進的測量儀器, 構建信息化測量數據統計與分析平臺。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 進行測量實踐操作, 從而夯實學生實踐知識、技能基礎。同時, 教師需要重點加強實踐環境管理, 規范學生測量操作流程和技術指導, 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測量專業水平。

(五) 校企合作, 拓展實踐學習空間

校企合作作為當下一種全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 主張學校和企業建立合作, 從而為學生打造真實的實訓空間, 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 提升專業水平。因此, 為促進測量學課程順利實現素質教育改革, 學校需要積極貫徹和落實校企合作思想, 利用企業優秀的資源和工作環境, 為學生提供實訓機會。讓學生深入企業環境, 參與實際的測量工作, 從而正確掌握測量實踐操作技能[3]。同時, 也可以讓企業的經驗豐富工作者帶領學校學生完成相關的測量實踐操作, 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

(六) 創新完善性的課程考核體系

為順利實現教學改革, 學校需要針對測量學課程, 就考核體系進行完善和優化, 從而實現課程反饋和反思, 為促進教學改革提供重要依據。首先, 在評價和考核思想上, 重視全過程評價。也就是說, 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在測量學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 從而保證得到的評價結果更加準確。同時, 學校需要豐富考核主體, 鼓勵學生和企業積極參與到考核工作當中, 從而保證考核結果更加準確。

(七)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學校為促進測量學教學改革與發展進程, 需要就教師隊伍進行建設[4]。首先, 學校需要積極引進雙師型隊伍, 強化教師人才隊伍的理論知識儲備以及實踐技能, 從而保證測量學課程教學更加規范。同時, 學校需要重點加強資金投入, 加強教學培訓活動組織和實施。邀請企業優秀的測量技術人才, 進入校園為在校師生提供專業性知識講座, 將當前市場環境下比較先進的測量工作理念, 測量技術手段, 以及測量技術和市場對測量工作的具體要求, 滲透給師生群體。促使在校師生能夠端正測量學課程教學思想, 保證學生的課程學習更加規范。不僅如此, 學校需要鼓勵教師外出學習, 深入企業了解當前測量學發展需求, 以及市場環境中所具有的技術手段和機械設備, 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 從而更好地參與到測量學課程設計與創新活動當中。

四、結論

綜上, 在新時期的測繪行業背景下, 學校需要針對測量學課程, 進行創新與優化。優化課程安排、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優化實踐教學環境, 貫徹校企合作理念, 完善考核體系, 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從而保證課程教學環境更加理想, 全面提高學生專業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摘要:現如今, 測繪行業呈現出高速的發展趨勢, 對人才的素質建設也提出嚴格要求。學校需要結合新時期測繪人才培養需求, 重點加強測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 從而為專業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全面提高在校學生專業水平, 為測繪行業實現長遠發展, 提高人才儲備基礎。鑒于此, 本文主要圍繞測量學課程教學現狀, 以及具體的改革路徑展開有效分析。

關鍵詞: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劉吉凱, 張振國, 邱銀國, 李新偉, 李孝良.應用型高校GIS專業《攝影測量學》課程教學內容模塊化改革與實踐[J].北京測繪, 2017 (6) :161-164.

[2] 花向紅, 向東, 鄒進貴, 趙嵐.從測繪技能大賽引導數字地形測量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科學與技術, 2016, 14 (3) :69-71.

[3] 高振東, 何俊仕, 楊國范, 楊玉艷, 石昊.非測繪專業測量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途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5, 17 (3) :310-314.

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范文第5篇

1 教學內容的調整

《數字信號處理》課程很多理論和方法比較抽象, 但因學時限制教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 應適當精簡、濃縮課程內容, 講授最根本和精華的內容, 因而教材選用和建設非常重要。前幾年我校信息工程專業和電子信息專業選用的教材為程佩青編著的《數字信號處理》, 該教材對數字信號處理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算法進行了充分的論述與討論, 條理清楚, 內容豐富。但近年來, 由于擴招, 學生的素質良莠不齊, 基礎下降, 發現該教材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 不再適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 根據教學實際, 我們課題組組織編寫了教材《數字信號處理-理論和實踐》, 本著厚基礎、重實踐的指導思想, 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的整合。該教材圍繞《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兩大主線進行展開:離散傅利葉變換DFT和快速傅利葉變換FFT, 數字濾波器的設計及實現。教材內容上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闡述, 簡化了復雜公式的理論推導, 有效地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同時每部分配以大量MATLAB例子及習題, 以方便學生的理解與自學。在具體利用該教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 課題組關于教學內容方面主要做了以下的改革實踐。

(1) 明確要求以教材為主題, 但盡可能簡化理論公式推導, 而是要深入淺出, 化抽象的數學概念為學生易接受和理解的生動實例。在課堂上多注重利用MATLAB程序演示實際的課堂內容, 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枯燥定義具體化。

(2) 注重數字信號處理學科的新技術和發展動態的引入。數字信號處理理論和應用在近年來發展很快, 應用領域不斷拓寬, 傳統的經典譜分析已無法滿足人們對信號處理的要求, 以小波變換為代表的現代譜估計應運而生。因此, 隨著教學的展開和深入, 教學中有意識地介紹本學科的新進展, 開闊學生的思路, 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3) 教學內容更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不僅理論性強, 而且其工程應用非常廣泛, 為此我們課題組結合科研課題的具體應用, 對教學的每一部分都選取了幾個典型的工程應用案例, 以便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說明。這樣, 再通過課堂上MATLAB生動地演示, 學生會清楚所學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用武之地, 理解概念、理論的物理意義、聯系與工程應用。

(4) 強調課程銜接, 理順理論體系。與《數字信號處理》直接相關的前期課程是信號與系統, 在《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中很多內容對于學生來說不是全新內容, 學生在信號與系統課程中已經學過一些相關概念、性質及表示等內容, 只是由于這些內容對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 會重新學習。所以兩課的銜接和過渡顯得尤為重要, 安排不好, 就會影響學生的興趣, 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為了避免重復, 應突出講授數字信號處理的離散化問題, 做好課程的銜接, 這在我們編寫的教材中已經進行了很好的體現。與《數字信號處理》直接相關的后續課程有通信信號處理技術、嵌入式應用技術和DSP原理等, 這些課程側重于數字信號處理理論的具體應用。因此,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 必須理順課程的體系, 處理好信號分析與系統分析的關系, 強調以信號分析為基礎, 以信號處理為目的, 系統分析和設計服務于信號處理的需要。鑒于此, 教材的內容安排上更加注重前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要求教師在每章結束時注意總結前后內容的聯系, 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清晰的輪廓和完整的認識, 以增強學生邏輯思維, 進而掌握本課程的理論體系, 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2 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師對待學生和學科的態度直接影響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教學中教師不要忽視學生的主導作用, 應給他們創造寬松的環境。為此, 我們在教學方法上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了改革。

(1) 多種教學方法的融合。由于大學擴招, 致使教學對象的個體存在差異和多樣性, 因此不存在單一的最佳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必須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 要勇于創新。為此,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講授、演示、互動相結合的方法, 特別注重多媒體教學的利用。在講授中利用多媒體課件豐富課程的內容, 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及相關應用實例的引入, 使學生感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 而不是遙不可及、觸摸不到的;利用一些典型的專題如FFT應用、數字濾波器設計等進行課堂討論, 注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利用網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如教學課件、疑難問題的解答等, 以幫助學生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實踐證明, 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開闊思路, 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 加強習題課和實驗課的教學。習題課和實驗課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拓展, 能夠幫助學生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 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習題和實驗的挑選上考慮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 注重基礎概念的理解, 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等。針對學習精力有余的學生, 選擇一些開放習題和開放實驗, 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進一步理解和掌握課程的知識難點, 拓寬知識面。從實際效果看, 促進了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學生的整體考評成績得到了提升。

3 多種形式實踐平臺的構建

為了切實提高我校電子信息工程類專業的動手能力, 隨著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改革的逐步展開, 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 我們構建了從基礎實驗、課程設計實習到課題式研究的一套實踐平臺。

(1) 基于Matlab的實驗平臺。MATALB是一種可視化的科學計算和分析軟件, 利用其提供的良好界面、方便的操作過程及強大的數字信號處理工具包, 我們針對《數字信號處理》課程開發和設計了驗證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在課堂上注重演示一些典型實驗的實現過程, 對一些重點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MATLAB設計程序進行驗證。通過這些實驗, 鍛煉了學生用計算機輔助計算與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進一步地理解了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知識。

(2) 構建了多種服務于《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綜合應用系統開發平臺。為了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提高學生的系統分析和應用能力, 結合我校的大學生課外實踐活動, 我們針對《數字信號處理》課程開發了基于單片機的綜合系統應用平臺、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統平臺和DSP應用開發平臺, 學生在這些平臺上可以進一步地學習FFT、數字濾波器等的實現及應用方法。在課程設計環節, 可以進一步通過這些平臺提高綜合運用數字信號處理理論的能力及系統設計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向學生推薦一些開放性課題, 以及組織學生參加電子大賽、大學生創新活動等指導學生綜合所學知識去開發不同的應用系統, 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同時又促進了學生對嵌入式技術、DSP技術等相關課程的學習, 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4 結語

《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融合多方面的系統工程, 尤其在科技不斷進步、信息更新的時代, 更需要我們教學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針對《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教學改革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 還需要課程組成員繼續不斷地去實踐中探索, 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大膽地創新和嘗試, 密切理論和實踐平臺的聯系, 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以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

摘要:從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及構建多種形式的實踐平臺等三個方面來闡述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改革的主體內容。目的在于形成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創新教學模式, 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入, 提高教學質量。實踐證明, 通過改革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 增強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關鍵詞:數字信號處理,教學方法,MATLAB,實踐平臺

參考文獻

[1] 王艷芬.信息專業“數字信號處理”的改革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04, 1 (2) :47~49.

[2] 程佩清.數字信號處理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5.

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范文第6篇

如何將這兩門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化工設計實踐環節課程教學新體系改革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 成為本科生工程能力培養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教學現狀分析

《化工制圖》與《CAD》是高等院校給化工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在傳統的教學中, 兩門課程相對獨立、分開授課, 存在很多弊端:緊密關聯的兩門課程單獨授課, 導致內容重復、課時增加、學生負擔重, 教學效果也差。

近年來, 國內部分高校對這兩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革, 多采取添加式或整合式教學[1~3]。所謂添加式, 就是在傳統的化工制圖教材中添加幾章計算機繪圖。所謂整合式, 就是將化工制圖與計算機繪圖整合成一門課, 以相關聯知識為單元, 先后或同時介紹化工制圖和計算機繪圖。這種方法能將這兩門課有機地結合起來, 使學生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另外, 目前《化工制圖》所使用的教材, 其內容很多都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 其中許多設計思想、設計理念、使用標準及方法技巧已經落后, 有的甚至已經被實踐所淘汰。與此同時, 傳統教學方法多按照教材進行講授, 且教學方式基本上以教師為中心, 采取“填鴨式”授課方式, 學生被動接受, 教學效果差, 難以培養學生的現代設計理念和創新素質。

《化工制圖》和《CAD》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要求的提高, 除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制圖的基本知識、原理和技巧, 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讀圖能力和繪圖能力外, 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表達能力和初步工程設計理念, 具有較強的設計創新素質和能力, 并基本掌握計算機繪圖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 傳統教學方法及培養模式已很難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

2 教學實踐與探索

針對《化工制圖》與《CAD》在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校在教學方法與培養模式上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 在課程安排、授課方式、考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和探索。

首先, 把兩門課整合為一門課, 即《化工制圖與CAD》。這為學生工程制圖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

授課方法。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授課方式, 按實踐環節課程安排, 集中2周時間, 采取以上機實踐為主, 課堂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 課堂講授12學時、上機實踐44學時。課堂授課主要安排在第1周, 按知識點將課程內容分成模塊, 每個模塊講授2~3學時, 然后上機操作, 授課和上機交叉進行。通過上機實踐, 讓學生消化理解授課內容, 學以致用, 并逐漸掌握計算機繪圖技能。第2周要求學生在計算機上完成一張典型化工設備圖或化工工藝布置圖的繪制, 促使學生將以前學過的命令通過畫圖很好地練習和掌握, 完成一次較全面、綜合、理論聯系實際的作業。

考試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考核, 而是建立了以能力為核心, 知識、能力、素質相結合的考核制度, 以全面地考核學生掌握化工制圖與CAD的水平。具體做法:考核成績以所完成大圖的質量為主, 占60%, 平時作業和口試各占20%。通過對設備裝配圖等的設計與繪制, 使學生對機械設備、工藝流程、國家標準等一系列相關知識有了較為全面、系統的了解, 并應用于圖紙的設計中, 這有利于學生工程設計思想、工程設計理念和創新素質的培養, 全面樹立學生標準化概念;對CAD繪圖的要求, 則有利于督促學生提高計算機繪圖能力;而通過口試答辯, 則有利于加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能力, 還有利于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

我校從2004級學生開始本課程的教改, 經過幾年的實踐, 逐漸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踐證明, 將《化工制圖》與《CAD》有機結合的教學改革, 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同時, 空間想象力、繪圖及讀圖能力得到更好培養, 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達到了預期目的, 為學生進行化工基礎綜合設計、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和將來從事化工設計工作打下基礎。

3 教學思考

《化工制圖》是一門標準性很強的課程一些圖示方法、圖標、符號等都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 在繪圖過程中只需查閱相關標準即可, 無須死記, 但在繪圖過程中對有關資料的查閱, 卻是此門功課中學生需掌握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課時所限, 學生在完成化工設備圖或化工工藝布置圖的繪制時, 沒有更多的時間查閱相關標準, 存在照葫蘆畫瓢的問題, 這從掌握CAD繪圖技能來說也無可厚非, 但從有利于學生工程設計思想、工程設計理念和創新素質的培養, 全面樹立學生標準化概念方面, 是不足的。

因此, 為了整合資源, 優化配置, 我們在思考能否將《化工單元過程及設備課程設計》與《化工制圖》、《CAD》三門課整合在一起, 集中約3周時間, 既可完成化工單元過程或設備的設計計算, 又可通過CAD進行化工制圖的訓練, 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通過對設備裝配圖等的設計與繪制, 使學生對機械設備、工藝流程、國家標準等一系列相關知識有較為全面、系統的了解, 并應用于自己圖紙的設計之中, 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有目的設計、創新。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提高學生設計創新能力, 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

4 結語

《化工制圖》是化工專業的必修課程, 內容廣、課時短。為了使學生扎實掌握繪制和閱讀化工圖樣的能力, 理論知識和實驗能力并進, 就必須從培養模式及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 從強化課程安排和課堂設計及現代作圖手段上入手, 做到內容緊湊合理, 知識點精而不少, 練習有針對性, 學以致用, 提高學習效果。

化工制圖與CAD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個持續、動態、循環反復和逐步完善的過程,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除了CAD技術已在工程圖中普遍應用之外, Pro/E、UG等更為先進的軟件的應用也將越來越普及, 今后對制圖課程的改革也應隨著這種趨勢的發展而變化, 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摘要:分析了《化工制圖》與《CAD》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闡述了進行教改的必要性, 介紹了課程整合后的教學方法與培養模式, 提出了進一步改革優化課程教學的思路。

關鍵詞:化工制圖,CAD,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王靖宇, 陳國平.關于一般本科院?!痘ぶ茍D》課程教學的整體思路[J].高校理科研究, 2005, 4:68~69.

[2] 吳洪特, 于兵川, 阮少陽.《化工制圖》教學、考試改革與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05, 24 (4) :108~110.

上一篇:交通銀行的財務分析范文下一篇:理財投資公司有哪些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