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思政論文范文

2023-09-17

課程思政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主體;實現路徑

雖然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是思政課教學改革取得的重要共識,但如何實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調動學生理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仍然是思政課教學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各高校在實踐中摸索出的一些做法,如武漢大學的“思政課多元立體教學模式”,復旦大學的“思政課混合式開放在線教學模式”,大連理工大學的“案例教學法”,中央財經大學的“高校思政課主題教學群模式實驗”以及情境教學法、問題導入法、自主學習法、個性化作業法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充分肯定。

目前關于思政課學生主體問題的探討成果不多。如李晉玲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關系研究》,劉波的《高職思政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探索》,劉久芳的《高職院校思政課構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孫國徽、李冬華、陳秋霞的《“問題導向、學生主體”的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等。安徽師范大學在思政課特別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教學實踐中,創造了一個以“家鄉的改革和發展報告”為核心的新教學法。這種方法經過三個年級的試驗,得到了學生們的充分肯定、熱情支持和積極參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家鄉報告教學法是低成本、高效益、可復制的實現思政課學生主體性學習的新路徑。

一、家鄉報告教學法提出的主要背景

就總體而言,思政課教學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其吸引力、感染力不強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雖然已經進入了教材和課堂,但要完全進入學生的頭腦還有很大的難度。“三進”的最后一進成了短板。

思政課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強,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不強,不了解教學的對象及其特點,進行一刀切式的滿堂灌。每位學生都是一個年輕的高級生命,都有各自成長的處境、經歷、專業,都有各自的長處、難處、想法,都有不同的知識文化背景和思維特點。思政課作為一門育人的課程,如果一刀切地說教,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思政課教學模式尚未根本轉變,沒有構建學生主體性學習新模式。在教與學的關系問題上,沒有能夠實現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平等的有機結合,仍然是教重于學、教先于學、教尊于學。在優質師資依然短缺的情況下,思政課如果不能實現教與學平等的有機結合,是難以改變被動的現狀的。教師在整個學期唱獨角戲,很難改變課堂氛圍相對單調的狀態,很難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思政課教學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移動互聯網時代提出了新的嚴峻挑戰。思政課教學與移動互聯網在吸引和感染學生方面,競爭的壓力和難度進一步加大了。如果說以往僅僅是因為教學內容相對枯燥對學生吸引力不夠的話,那么移動互聯網(通過智能手機)則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和精彩的視頻強烈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使他們中的很多人更不愿意專注地聽課。有的學校采取上課集中管理手機的做法,這不是治本之策。

思政課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即沒有很好地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理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不過,思政課教學改革也具備一些有利條件,一是學生本身提供了思政課教學的第一資源和最重要的素材。他們的專業學科及其成長、家鄉、文化背景和社會關系等資源和條件,是思政課最豐富、最實用的教學材料。過去對這一點我們認識不清,挖掘和使用不夠;二是互聯網大數據為學生收集各方面的學習資料提供了便利。學生可以利用網絡了解和收集家鄉的歷史文化、改革進程、發展成就和存在問題的情況和資料,以拓展視野和空間;三是不同專業和學科為構建各具專業特色的思政課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條件。

二、家鄉報告教學法的內容和特點

自2012年開始,筆者連續三屆在承擔“概論課”教學中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在精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原理的同時,設計和試驗了讓學生自己準備并宣講“家鄉的改革和發展報告”環節。前兩屆報告以家鄉小組為單位進行,同一個家鄉的學生組成小組,共同準備材料和課件,并推舉一人登臺講授;自2014年3月開始,活動改為全員報告,即每位學生都要準備并宣講家鄉改革和發展情況。這樣更符合開展活動的目的,即讓每位學生都得到鍛煉。

家鄉報告的做法是:學期初布置,學期中進行,學期末總結。具體地說就是:

第一,宣示報告宗旨。報告活動的宗旨是學習運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調查、了解家鄉的實際情況,將理論原理與地區實際結合起來,參與創建和概括各具特點的地區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實踐活動(學習研究,資政參考)。

第二,規定報告內容。每個報告的內容必須包括三個主要部分,一是家鄉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成就;二是家鄉發展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三是報告人針對困難和問題提出的應對思路和政策建議。報告內容要突出重點和家鄉特色。

第三,明確報告要求。報告的家鄉單元是指縣(或縣級市,或地級市的市轄區)、直轄市可報告轄區內的某一個具體領域。同一家鄉單元如有多名同學,可以相互協商,或報告不同領域,或報告其下一級地區(如鄉鎮、街道等)。報告按學號順序進行,每周安排一節課,每節課約10人,每人5分鐘~10分鐘。報告形式是在講臺上利用PPT進行演講。統一PPT形式規范,包括PPT文件名、封面等。

第四,提高報告成績在課程總評中的權重。教師在每位學生報告后,立即根據其思想深度、材料信息、概括能力、課件制作、語言表達、教態板書、總體印象等七項要素和分值進行評分,每周一次對報告活動進行點評。報告分數一般占課程總評成績的35%~40%,與考勤成績一起約占課程總評成績的50%。在學期末家鄉報告活動結束之際,教師對整個活動進行總結。

相對于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問題導入法、自主學習法、個性化作業法等教學法,家鄉報告教學法有其鮮明的特色:一是活動參加的全員性。學生全員參與家鄉報告活動,而且是平等參加,機會、時間、要求等都是平等的,這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是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豐富性主要來自學生的努力和貢獻;三是教學環節的實踐性。這種實踐性的價值不在于課外活動和假期活動,而在于課堂內部的實踐特色;四是課程考核的過程性。降低期末考試的權重,注重教學過程的考核;五是教學改革的低成本、可復制和可推廣。家鄉報告并不需要大規模的、復雜的動員和組織,不需要巨額經費的支持和保障,成本低,效益高,可復制,可推廣。

三、家鄉報告教學法的成效和啟示

第一,調動了學生學習“概論課”的積極性,增進了學生對家鄉和國家的了解和感情,促進了學生對中國文化傳統、發展歷史、主要資源、人口特征等基本國情的認識。家鄉報告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一個良好的實現形式,它強化了教師與學生圍繞課程教學的互動,使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離開了智能手機,專注于教學活動?;顒忧闆r表明,90后大學生雖然生長于家鄉,但他們原來從學校到學校,對家鄉并不太了解。學生在準備報告和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才知道家鄉是多么可愛可親,也油然而生出對家鄉建設的責任感。在這里,愛國主義通過愛家鄉得到了充分的表達。每位同學在了解自己家鄉的同時,通過其他同學的介紹,也了解了其他的“家鄉”――也就是整個國家的基本國情,這有助于學生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

第二,提升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他們運用理論原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準備家鄉報告過程中得到了顯著提高。報告活動使學生既通過了解家鄉改革和發展的情況深入理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通過報告實踐的鍛煉增強了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報告活動中,我們要求學生既要介紹家鄉改革和發展的成就,又要分析家鄉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的困難和問題,還要思考應對這些困難和問題的工作思路,盡可能從科學性和可行性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這一主體性的學習過程,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認真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徹底改變了單一的、被動的簡單學習和應付考試的狀況。

第三,增強了“概論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豐富了“概論課”教學的內容和材料,使學生加深了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的認識和理解。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雖然與教學內容有很大關系,但說到底,還是主要來自于學生自己的教學參與。學生本身就是思政課最好的教學資源。實際上,學生的家鄉報告為“概論課”教學提供了各個家鄉改革和發展的歷史、實踐、事實、數據、表格、圖片、視頻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案例和教學材料,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地域,有力地說明和驗證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概論課”各章節內容的學習,很好地發揮了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性作用,避免了教師滿堂灌和獨角戲的單調。學生以學習主體的身份,以家鄉報告的形式,積極參加了“概論課”的教學過程,成為思政課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程思政論文范文第2篇

要打破“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同義轉換的誤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系統性延展。“思政課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和主要目標的課程,在高校直觀表現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思政”則是挖掘各門課程中所蘊含的潛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全部課程人才培養任務的正本清源,是對各門課程立德樹人效能的不斷發掘。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的問題。

“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調動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自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及目標中,讓學生在各類課程的學習中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

要打破“課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簡單嵌入各門課程的誤區,實現思

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進行必要的結合。這種結合不是嵌入式結合,而是要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使其發揮“1+1>2”的整體效用。這是一種生態重構,是一種精細的浸潤式的隱性教育而不是粗放的漫灌式的顯性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堅持以專業課程為載體,不能將專業課上成思想政治理論課,也不能讓課程僅僅停留在知識傳遞的層面,要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

在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要對所授內容深入分析,提煉出本學科、本專業、本課程的科學精神、價值取向以及倫理規范,將課程的思想性和價值性表現出來,讓學生在各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實現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

要打破“課程思政”是對各門課程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功能消解的誤區,實現全部課程的價值彰顯。“課程思政”要將被“遺忘”和被忽略的育人向度從每一門課程中發掘出來,這不是對各門課程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功能的消解,而是對其價值的進一步彰顯。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陷入兩個誤區:一是把立德理解為機械的道德輸出和簡單的價值傳遞,認為接受“思政課程”的理論教育就是完成了立德的任務;二是片面追求學科知識的所謂“客觀、中立與價值無涉” ,認為學科課程應該堅持“絕對的客觀” ,而不去發掘學科知識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實際上,每一門學科的發展都反映著勇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每一個科學發現都反映著敢于質疑權威的創新精神,每一項技術發明都反

映著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責任意識。

課程思政論文范文第3篇

系別:專業:

1、你認為思想政治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什么關系:( )

A、理論教學更重要B、實踐教學更重要

C、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同樣重要D、都不重要

2、你認為當前思想政治課的實踐課時安排( )

A、應該適當增加B、應當減少C、比較多D、還可以,比較合理

3、對于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內容你感到疑惑的問題有那些?( )A、我國的經濟為什么比較落后;

B、戰后日本、亞洲四小龍經濟為什么發展那樣快;

C、社會主義制度一定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嗎;

D、共產黨本身的弊病能靠自身解決嗎;

E、在中國共產當領導下為什么仍有腐敗的官場;

F、改革開放能否使中國經濟追趕上英美國家;

G、沒有任何疑惑;

4、你認為應當如何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時實踐教育環節?( )

A、由學校舉辦大型相關文體活動組織學生參加;

B、聯系實踐單位深入社會實踐調查

C、組織素質教育講座報告;

D、學生自行參加假期社會實踐;

E、其他方式;

5、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是否可行?( )

A、非??尚蠦、可行C、不太可行D、不可行

6、對思政課理論與實踐教學有和建議?( )

A、課堂案例分析B、課堂內舉行辯論

C、舉辦主題班會D、由教師組織專題演講

7、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你認為思政課理論教學質量是否對實踐效果有影響?( )

A、有影響B、影響不大

C、沒有影響D、理論與實踐沒有任何關系

8、思想政治課要求理論聯系實際,你最喜歡的實踐方式是什么?( )

A、參加考察B、社會調查

C、志愿者服務D、校外走訪

9、你認為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的意義是什么?( )

A、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B、擴大學生知識面,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C、使學生提前接觸社會,集合工作經驗

D、沒有多大意義

課程思政論文范文第4篇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學科為引領,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和其他各學科協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學校各方力量、各種資源、各類課程都能發揮育人功能,實現“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教學和研究全過程,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從戰略高度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促使各專業的教育教學,都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探索實踐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途徑。目前高校在“課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課程,但在整體設計、路徑與載體、效果評價、保障機制等方面的規范建設和制度支撐相對薄弱,導致教學改革動力不足,教師教學效果良莠不齊,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均。本文通過分析“課程思政”面臨的關鍵問題,介紹成功經驗和做法,探尋課程建設的基本規律和解決路徑,對于全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具有現實意義。 “課程思政”面臨的關鍵問題 “課程思政”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就是“無源之水”,缺少了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就是“無本之木”,忽視了課程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問題。 1.管理理念:完善教學設計和整體規劃 在領導機制方面,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對思政課的管理理念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要素。高校領導要立足學校在本省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為引領,上講臺,講大課,傳大勢,讓馬克思主義在專業學科中“發聲”、教材中“現形”、論壇上“亮劍”。在教學管理方面,高校對于課程培養方案、教材選定、政治標準等關鍵教學環節的管理是建設好“課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學主體方面,高校馬克主義學院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要發揮應有的協同引領作用,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協同創新機制,形成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的建設管理辦法,實現“課程思政”教育過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建設。 2.改革措施: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載體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樹人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在學科建設方面,高校要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創新能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理論研究,為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學理支撐。在教學載體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其他人文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之間的教學與科研雙向融合和共建機制需要不斷創新,尤其針對人文社科類的專業教師,要在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方面開展日常教學訓練和教學思考,使其能夠精準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回應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的現實需求。 3.教學方法:提升專業化隊伍和教學能力 教師是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決定性要素。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急需培養高水平的思政教師隊伍。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待發力。在教學能力方面,要針對專業課教師開展富有針對性、示范性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導,形成常態化的集體備課制度、教學激勵制度,并將教材話語轉變為教學話語,提升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學方法上,不同專業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不夠完善,部分高校教師在講授政治學、法學、新聞學、經濟學等專業課程時忽視了要增強學生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對于教師如何在專業課中發揮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還需必要的教學督導。 4.體制機制:構建多學科的教學合作和激勵制度 在教學中形成有效互補的合作機制,構建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多學科間的合作機制是“課程思政”常態化發展的重要保證。在教學平臺建設上,其他專業和高校職能部門對“課程思政”缺少主動融合意識,制約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需要形成針對思政課教師和其他專業課教師的信息溝通渠道、教學交流機制和智庫共享資源。在教學團隊建設上,為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學平臺,聯合高校教務處、團委、學工部等職能部門開展多領域、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迅速形成“課程思政”改革的內生動力。 “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實踐經驗 為解決上述問題,突破思政教育的瓶頸,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來,我國各高校在“課程思政”核心理念的指引下,積極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在“課程思政”改革的實踐探索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明確主體責任,發揮引領協同作用建立教學團隊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要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工作的中心環節,明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做好課程的整體規劃。上海按照“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部門協同配合、以行政渠道為主組織落實”的思路,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課程思政”改革領導小組,所有高校黨委書記均親自擔任組長,并設立專門辦公室推進落實。武漢大學成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學校教務處、人事處、教師發展中心、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積極配合學工、研工和學校德育中心,有效發揮行政職能,將“課程思政”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予以推進,校、院兩級分管思政和教學工作的條線緊密結合,學校各部門整合資源,為“課程思政”工作的實施、研究和創新提供技術支撐。 2.把脈學生需求,找準學術突破口創新教學載體 通過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協同、科研協同,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協同創新的同頻共振。武漢大學面向大學新生的專業基礎課“測繪學概論”是一門講授測繪專業技術的專業知識課,教師由寧津生等多名測繪學界的知名教授和兩院院士構成,課堂上每人主講一個章節,每周一次課,教授們生動演繹的愛國思政課,用無形的價值觀教育與有形的專業知識深度融合,使“院士課”成為思政教育的鮮活載體,讓一代代大學新生入腦入心。復旦大學開展“中國系列”選修課程,從選題入手,發揮學校辦學優勢,既緊扣時代發展又回應學生關切,既具備深厚學術積淀又有效激發學生求知需求,在師資上聚集業內領軍型頂尖師資團隊,開展專題式教學,在方法上注重開拓創新,融合了課堂主講、現場回答、網上互動、課堂反饋等教學方式,巧妙地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要義于多樣化課堂教學之中,在引人入勝、潛移默化中實現了教育目標。上海中醫藥大學“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醫學生的基礎課,通過30分鐘的“解剖第一課”詮釋遺體捐獻的意義,增加了對遺體捐獻者感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醫學責任意識的審視,因而也被學生稱為“人生大課”。 3.完善評價標準,建立教學效果為導向的激勵機制 努力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思政課的牽引和帶動作用,引導教師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創新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等主題開展課題研究。建立對課堂效果“雙評估”的體系標準,增強對課堂育人效果的評價比重。廣東省高校在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模式中,將學生的思政課成績和學習表現納入學生入黨推優的考核標準,進行教學效果師生雙向打分制度,除了課堂滿意度之外,還要考察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以及學生思想意識過程中的知識內化和價值認同。湖北省高校加強教師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務,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施細則,嚴格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度,進一步完善教師評聘考核機制。南方醫科大學在職稱評聘、教師資格認定等工作中完善了學校職稱評聘制度和標準,實行崗位動態管理。復旦大學以高校教師教學激勵計劃為抓手,落實育人價值導向,針對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課教師的育德實效開展績效評價,據此作為是否繼續給予支持及支持額度的重要依據,為促進教書與育人相統一,提供了重要途徑。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學校的專業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課堂主渠道功能,扭轉專業課程重教學、輕育人的情況。 4.打通專業壁壘,優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教學資源 實現“課程思政”教學與育人功能的統一,其關鍵在于領導的意識、教學激勵制度、協同作戰的工作機制。上海中醫藥大學充分利用三學期制的優勢,每年設置10周的實踐環節開展“服務性學習”,當學生運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社區、服務病患時,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使命感和責任感,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華中農業大學在學生培養方面,引導學生深入農村、服務農民,獻身農業。廣西中醫藥大學每年組織青年專家博士帶領學生到農村最艱苦的地方進行義診,讓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層、深入社區、深入工地,引導師生在思想政治覺悟方面內化于行。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30所高校已成立黨委教師工作部,統籌做好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各高校普遍把思想政治表現作為首要標準,嚴格教師準入制度。武漢大學提供50萬元經費資助了5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項目,集結60多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推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在線課程,為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提供示范。 “課程思政”改革的路徑思考 從“課程思政”改革實踐的經驗出發,可以看到,建立“課程思政”長效運行機制和協同創新機制,并及時總結經驗使之深化、優化、固化下來,是確保“課程思政”取得實效的關鍵。今后一段時期,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應重點在強化價值引領、推動理論建設、促進機制體制創新、形成協同育人機制等方面持續推進,真正構建“大思政”的新格局。 1.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引領,借助多學科方法共謀劃 在高校的“課程思政”改革中,一是要明確學校黨委在改革中的主體責任。高校黨委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進行政治領導和工作指導時,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二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支撐。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遇到的或與教學相關的理論問題作為科研重點,及時加以研究解決,并把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教學內容,實現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教育教學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三是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示范和輻射作用,借助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專業理論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問題,構建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和對話平臺,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實問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成果,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協同創新大格局。 2.解決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辯證關系 一是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術地位,讓思政課上出“學術味”。思政課的教學中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背景,切實回答“是什么”“為什么”的科學問題,也要解決“為誰主張”“為誰服務”的價值追問。在課堂教學中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讓思政課走進學科前沿,更有學術味,更有穿透力。課堂中教師要以問題為導向,要用活的案例、活的方法,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現實困惑,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二是突出專業課程教學的育人導向,使專業課上出“思政味”。高校應立足實際情況,發揮專業課程本身的特色,提煉愛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轉化成核心價值觀教育具體而生動的載體。學校要在專業課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融入到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專業學習的階梯式成長特征,以及學生遇到社會問題的復雜度,系統設計德育遞進教學路徑,并固化于教學大綱中,推進思政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全覆蓋。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注意“入深入細、落小落全、做好做實”,注重課堂形式的多樣性和話語傳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標簽式的生硬說教,要深入分析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心理特征、成長規律和價值取向,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悉心點亮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專注度,引發學生的知識共鳴、情感共鳴、價值共鳴。 3.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 學術評價體系是學者開展教學和科研的“指揮棒”。高校要改革用自然科學的標準衡量評價哲學社會科學,以西方的學術評價體系來評價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現有評價機制。要轉變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體系,側重教學的過程評估,要將評價體系的重心落在“立德樹人”的總任務上,以學生成長和發展為標準,完善教師職稱聘任的評價體系,要將文章數、項目量、批示級、人才銜等科研考核指標,轉向以教學質量為重心,學生成長發展為標尺的評價指標體系,形成教書育人與實踐育人相統一,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對于教師為學生做心理咨詢、參與學生競賽輔導、積極投身教學競賽等育人實踐成果納入到教學評價考核體系中給予應有的認可,鼓舞廣大高校教師將工作的精力和熱情投身于教學全過程。同時,嚴格“課程思政”教師的選聘以及教學培訓制度,強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突出綜合素養課程的育人價值。制訂專業課程育人教學規范和評價標準,編制課程教學指南,推廣試點經驗,努力彰顯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育人價值。 4.創新合作機制,拓展教學資源,構建協同育人新機制 一是打造教學實踐平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堂與生活相結合,把教學實踐打造成為德育融合的重要陣地。通過協同創新中心、智庫團隊等科研合作機制,推動原先以學院、學科、課題組為主的科研模式,向跨學科、跨專業、校內協同創新的模式轉變。二是關注師資發展。通過“學習、對話、實踐與反思”的培訓模式,從素質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視角,將育人要求和價值觀教育內容融入專業教師的話語體系,強化專業課教師作為學生專業能力和價值觀引領者的影響力。三是加強協同育人。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統領,整合其他哲學社會學科和學校宣傳部、教務處、學工處、團委等職能部門,探索“課程思政”一體化管理路徑,將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輔導員及社會資源打造成“育人共同體”,實現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職能互補、優勢疊加,做到教育與教學的有機統一。

課程思政論文范文第5篇

習近平總書記《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這一重要講話,是習總書記早在2019年3月18日,與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今年8月31日,也就是全國大中小學開學的前夕,在事隔一年半之后,《求是》雜志又將這一重要講話作為重要的理論指南刊載推出,可見其具有的現實指導意義和深遠影響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為關鍵課程的重要一環,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應在教學方法改革、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集群建設三個方面持續推動守正創新,在增強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上下功夫,全面做好立德樹人工作。

高校應結合自身的培養目標、發展定位、辦學特色、優良傳統,在思政課建設上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讓理論教學活起來。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要善于運用啟發方式,尊重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有效改變傳統課堂缺自學、缺研討,用少數同學互動代替多數同學回答、用老師的思維代替學生思考的被動接受狀態,真正讓學生開動腦筋、迸發火花,生成思想。讓實踐教學動起來。要充分發揮本地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挖掘思政課特有的實踐元素,進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項目和活動,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深入農村、企業、社區、紅色教育基地、改革開放前沿地區開展社會實踐調查,進而實現與理論教學的同進互補,使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讓網絡教學火起來。思政課要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進行一場新媒體、新技術、信息化的課堂革命,擴大輻射面,增強活潑性,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真正實現思政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最大限度發揮育人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是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是思政課建設的關鍵所在。開啟“加速度”,選優配齊。數量充足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是高質量打造新時代思政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高校應從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源頭出發,將選優配齊的任務放在首位。強化“大練兵”,建強創優。培養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好老師,是思政課建設的當務之急。一方面,加強示范引領,發揮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的作用,引導思政課教師學名師、當名師;另一方面,開展技能培訓,提升教學技能。用好“指揮棒”,激勵保障。建立高校黨委書記、校長聯系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制度,高校領導既要與思政課教師共同“備”思政課、集體“研”思政課,還要全面“聽”思政課、協助“講”思政課,有的放矢地建立思政課教師發展的堅強領導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鼓勵教學名師到思政課堂上講課。因此,高校要以提高思政課建設質量為根,打造根深枝葉茂的思政課程建設集群,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打造多學科同向育人的思政課程集群。高校應切實提高思政課必修課建設質量,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必修課+選修課+課程思政”鑄魂育人課程集群。思政課選修課是思政課必修課的有效拓展,其形式靈活多樣,內容也更為豐富,可以采取多學科同向育人的理念建設思政課選修課。長春理工大學作為具有鮮明光電特色的省屬重點大學,創新推出以追光逐夢為主題的“學習筑夢”思政課選修課程,不同領域專家齊聚思政課堂,實現多學科育人同向發力,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爆款課”,入選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課”集體行動項目。打造大中小一體化的思政課程集群。高校應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及思政課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大中小學結對共建,搭建思政課一體化的教研平臺,形成大格局的思政課程集群,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企業家座談會重要講話心得體會范文2

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光明磊落同企業交往,了解企業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這既為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提供了科學路徑和正確的工作方法。廣大黨員干部要持續強化責任意識和大局觀念,做實做細聯系服務企業工作,在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建功立業。

推動政策在“陽光”下運行。“政府負責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加強政策供給,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內容,也是服務企業的關鍵舉措。制定涉企政策,尤其是涉及企業和企業家切身利益的政策,要通過上門走訪、座談調研、問卷調查等,多方面、多角度傾聽企業的意見,確保優惠政策的含金量和操作性。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媒體宣傳、網站發布、基層宣講等,公開政策執行關鍵要點、注意事項、負責辦理的機構及聯系方式等,打破“玻璃門”“彈簧門”,提高政策的公開性、透明度,讓企業和更多市場主體放心、安心。落實執行政策,要多些感同身受和現場體驗,根據企業發展需求和政策落實中的難點、堵點,進一步細化政策配套措施,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

時刻做到“明底線”“守紅線”。黨員干部想要履行好服務企業、推動發展的職責,就不能與企業“絕緣”“隔離”。一方面,要經常性深入企業,了解企業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及時幫助企業克服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方面的發展需求,這是職責所在和大局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依紀依法作為,堅持秉公用權,不觸碰權錢交易、商業賄賂等違紀違法紅線,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線,避免陷入錯綜復雜的利益糾紛,保持好清清爽爽、明明白白的工作關系。

涵養“磊落”胸襟和“浩蕩”情懷。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居民及其他非營利性機構一道,都是重要是市場主體。黨員干部同企業打交道,首先要一視同仁,執行政策規定尤其是實施審批、監管、服務時,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對某一類市場主體格外關照、亂開口子,也不能搞“釣魚執法”,要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要設身處地為企業著想,對生產經營中出現的不良苗頭和輕微違規現象,給予企業容錯改正的機會,慎用停業、查封等重罰措施,避免“一棍子打死”,影響企業正常經營。

課程思政論文范文第6篇

要打破“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同義轉換的誤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系統性延展。“思政課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和主要目標的課程,在高校直觀表現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思政”則是挖掘各門課程中所蘊含的潛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全部課程人才培養任務的正本清源,是對各門課程立德樹人效能的不斷發掘。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的問題。

“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調動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自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及目標中,讓學生在各類課程的學習中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

要打破“課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簡單嵌入各門課程的誤區,實現思

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進行必要的結合。這種結合不是嵌入式結合,而是要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使其發揮“1+1>2”的整體效用。這是一種生態重構,是一種精細的浸潤式的隱性教育而不是粗放的漫灌式的顯性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堅持以專業課程為載體,不能將專業課上成思想政治理論課,也不能讓課程僅僅停留在知識傳遞的層面,要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

在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要對所授內容深入分析,提煉出本學科、本專業、本課程的科學精神、價值取向以及倫理規范,將課程的思想性和價值性表現出來,讓學生在各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實現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

要打破“課程思政”是對各門課程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功能消解的誤區,實現全部課程的價值彰顯。“課程思政”要將被“遺忘”和被忽略的育人向度從每一門課程中發掘出來,這不是對各門課程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功能的消解,而是對其價值的進一步彰顯。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陷入兩個誤區:一是把立德理解為機械的道德輸出和簡單的價值傳遞,認為接受“思政課程”的理論教育就是完成了立德的任務;二是片面追求學科知識的所謂“客觀、中立與價值無涉” ,認為學科課程應該堅持“絕對的客觀” ,而不去發掘學科知識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實際上,每一門學科的發展都反映著勇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每一個科學發現都反映著敢于質疑權威的創新精神,每一項技術發明都反

映著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責任意識。

上一篇:函數教學論文范文下一篇:圖像專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