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國刑法論文范文

2023-09-16

外國刑法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FDI發展中國家;金融穩定

文獻標識碼:A

外國刑法論文范文第2篇

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已經勝利召開,黨和國家的戰略大事都已做出妥善安排。十九大和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重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提出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使我國廣大的法學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法律是治國理政的重器,刑法是國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懲罰和預防犯罪、保障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秩序以及公民權利利益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強大的法律武器。
我國刑法發展回顧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刑法立法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單行刑法,譬如《關于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懲治反革命條例》《妨礙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懲治貪污條例》等;至1979年,我國頒布刑法典和25個單行刑法及107個非刑事法律中設置的附屬刑法;再到1997年,我國修訂了刑法典,之后發布了《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10個刑法修正案和13個刑法立法解釋??梢哉f我國刑法的發展道路曲折、過程復雜、功著艱巨。但可喜的是,隨著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我國刑法立法在不斷的創制、發展和完善之中,特別是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典,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完備、最系統、最具有時代氣息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刑法典。

1997刑法典科學地概括了刑法的基本精神

該刑法典在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明文規定了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這表明我國刑法已經邁上了現代化法治的軌道,奠定了人權保障的法治根基。

1997刑法典具有承前啟后、與時俱進的顯著特色

1997刑法典在起草修訂時將1979年刑法典及其實施以后17年時間內的所有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進行研究、修改和整合,統一編入新修訂的刑法典的有關部分,同時對當時新出現的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增加至分則。1997刑法典通過時共有15章、452個刑法條文,其中刑法總則為5章、101條,分則為10章、350條,附則1條。包含罪名412個,其中來源于1997刑法典的罪名有116個,來源于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的罪名有132個,修訂中新增罪名164個??梢哉f1997刑法典是我國以往的刑法規范的集大成者。它的公布、施行基本實現了新中國刑法的統一性和完備性。

當然,1997刑法典的完備性也是相對的。事實上,隨著國家建設改革事業的發展,根據同犯罪做斗爭的需要,國家立法機關與時俱進,對1997刑法典陸續做出了一系列修改補充。1998年12月以來,截止到2017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一個決定(《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和10個刑法修正案。先是對刑法分則具體罪進行修訂,后逐步開始對刑法總則某些規定做出補充和修改。迄今為止,刑法典的條文數已經由最初的452條增加至490條,罪名數已經由最初的412個增加至469個。其中比較重要的修正內容有:第一,取消了22個死刑罪名(修正案八取消了13個,修正案九取消了9個),提高了死緩犯執行死刑的門檻。第二,增設了75周歲以上老年人從寬處罰的規定。第三,將坦白規定為法定的從寬處罰情節。第四,在法律上明文規定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或者裁定假釋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第五,將有期徒刑在特定情況下的最高刑期從20年提高至25年,特定情況包括死緩和數罪并罰。第六,規定了不同自由刑之間如何并罰的原則。第七,增設了禁止令和職業禁止這兩種非刑罰的預防措施。第八,系統規定了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罪名。第九,完善了貪污受賄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規定如果貪污受賄犯罪數額特別巨大,并使國家和人民亦遭受特別重大損失而被判處死緩的可同時決定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第十,完善了信息網絡犯罪的罪名體系。第十一,回應社會公眾的強烈要求,將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的行為一律入罪。第十二,為維護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程序,有力保障司法工作的順利進行,對于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虛假訴訟行為,泄露不應公開的案件信息情節嚴重的行為,披露、報道不應公開的案件信息情節嚴重的行為予以入罪。第十三,為保護國家考試制度、保障選拔人才主渠道的公正公平性,對組織考試作弊的行為、非法提供試題、答案的行為、代替考試的行為規定為犯罪。

通過以上修正,我國現行刑法典的體系更為完整、此罪與彼罪的具體界限更加明確、法定刑之間更加平衡、可操作性更強。
1997刑法典奠定了中國刑法學走向世界的基礎

1997刑法典是開展比較刑法學研究的基礎性樣本,也是推動刑法文化對外交往的名片。如果沒有一部成熟的刑法典,我國很難展開成熟的對外交流,國際社會也難以有效地通過最基礎、最具含金量的通道來觀察了解我國法治事業的進步。不可否認的是,1997刑法典已經逐步受到國際刑法學界和外國刑法學家的關注、重視和評論。隨著中國治國理政的成功、各項建設事業的欣欣向榮和大國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刑法學事業必將進一步健全地走向世界,而與時俱進的中國刑法典仍然扮演著最基礎的作用。
我國刑法立法的展望

展望未來,中國的刑法學者一直注視并推動著刑法的發展。刑法如何進一步完善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我個人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堅持以刑法修正案修正刑法典的修正模式

我國刑法典的修正模式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1979年刑法典頒布實施以后,由于社會經濟和治安形勢的發展變化,需要進行一些修正。當時修法的模式不是對刑法典本身的條文進行修改或者補充,而是在刑法典之外另外制定單行刑法,或者在非刑事法律中設置附屬刑法來解決對刑法典實質上的補充和修改問題。與之相異的是,1997刑法典對之前我國的刑法進行了統一的整合,整合以后相對完備,在這種狀況下,修訂的模式就有所變化。當然,最初的修正仍采用了單行刑法的方式,即1998年12月28日發布的《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這一決定出臺后,專家學者就提出了此種方式的修訂可能會走1978年刑法混亂的老路的問題。此后,立法部門即開始采用刑法修正案的方式,從1999年12月至2017年11月,18年間共發布10個刑法修正案。也就是說,利用修正案修正刑法的方式事實上已經被確立為我國刑法修正方式的主流地位。這種修法模式的顯著優點是:第一,不打亂刑法典的體系結構和法條的排列秩序,有利于保持刑法典的統一性和完整性。第二,有利于契合犯罪態勢和刑事政策變化的需要,充分實現刑法典的社會價值。第三,有利于司法實際操作和掌握運用,也便于廣大公民的遵守。第四,較好地容納了各種新型犯罪的增補,合理解決了刑法穩定性和適應性之間的關系。綜上,這種修法模式應當繼續堅持下去。
二、堅持中央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的指示,繼續分批減少死刑罪名

我國1979刑法典死刑罪名共29個,加入單行刑法后共81個;1997刑法典原有68個死刑罪名,修正后廢除22個,現在仍保留46個。個人認為對于非暴力犯罪、經濟犯罪規定死刑與國際潮流、國際人員公約的精神不符,可在五至十年內通過刑法修正案的方式逐步廢除此兩類罪的死刑。我國刑法死刑應主要限定在涉及人命的案件中,如故意殺人罪等,特別是連環殺人犯,從社會接受度上講,也確實難以排除死刑的適用。
三、堅持罰金刑要有數額規定

我國現行刑法中規定有罰金刑的罪名有205個,其中有數額規定的僅占三分之一,包括具體數額式、倍數式和比例式,其他三分之二只是表明判處罰金,未規定具體數額,特別是單位犯罪,只有兩個罪名規定了具體數額(分別為騙購外匯罪和逃匯罪)。對罰金刑不做數額規定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則,因為罪刑法定不僅包括罪的法定,還包括刑的法定,刑的法定既包括種類的法定,也包括內容的法定。法定刑無數額規定,司法實踐便難以掌握,同時也不符合國際通例,往往會造成判罰隨意、各地懸殊、民眾難以預料的消極后果。具體可根據情況在罰金刑中確定比例或倍數,例如可參照西方根據個人的年收入的比例進行處罰的方式。
四、堅持刑法體系和立法技術科學化

此處的科學化并非是要打破現有刑法體系,而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具體可以繼續深入研究以下問題:一是在總則第二章將哺育新生兒的孕婦、未成年人、老年人、精神障礙人等列入特殊群體制度,比較集中增設特殊群體犯罪的刑事責任。二是增加除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兩項之外的正當行為,并在刑法典中列為專節。三是在總則第四章第八節補充規定單位犯罪的追訴時效。四是在分則中單設一章與大數據、云計算等有關的信息網絡犯罪。五是同國際公約銜接,增設國際公約中規定、但我國刑法中尚未體現的罪名,如危害國際和平和安全罪等,表示我國作為世界大國,刑法不僅僅可以處理國內犯罪。

(采寫:謝佳文 合作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

外國刑法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教師評價的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本文總結了我國教師評價存在的問題,并從評價目的、評價方法、評價主體與評價內容四個方面對美國教師評價體系進行了分析,總結其成功經驗,對改進我國教師評價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美國教師評價體系 教師評價 問題 啟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苯處熓墙逃l展的關鍵。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是對學生產生最直接影響的角色。因此,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師評價中,必須建立一套促進教師發展,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一、教師評價的內涵

教師評價,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教學實踐指導能力以及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指通過對教師素質及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行為表現狀況進行測量,評判教師的素質水平和教育教學效果,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素質水平和教育教學效果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1]。教師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技能的提高,教師自我評價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方面,對教師的自我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我國教師自我評價存在的問題

社會在不斷發展,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教師的評價制度也在不斷改進。教師評價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它對教師的成長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教師評價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以獎懲性評價為主

目前,我國教師評價的目的偏重于獎懲性評價,即通過對教師以往工作的總結來對教師進行評價,進而做出相應的晉級、加薪、降級或解聘等決定。終結性評價,就是將評價結果作為教師是否具備獎勵和懲罰的條件,并把對教師的獎勵與懲罰、鑒定優劣作為教師評價最主要的目的。這是一種單純運用利益驅動機制的自上而下的評價,難以得到所有教師的認可和積極的反應,更難以從根本上激勵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發展水平,增強教育教學工作的內在動力。

(二)過于注重量化的教師評價方法

現階段,在教師評價的方式上多以定量評價方法為主,忽略了定性評價。評價方式過于形式化或片面追求量化,傾向于用某種僵硬、外在的所謂客觀尺度來衡量個性各異的人。評價標準大體統一,致使全校教師評價采用同一標準。教師評價方式,要采用教師自評、同行評價和學生評教等多種方式,并注重把教師的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2]。盡管定量評價能夠大大降低教師評價的模糊性,增大評價結果的區分度,但是并非所有的因素都可以進行量化??上攵?,依據這樣的教師評價方法,不能保證教師評價的有效性、準確性和科學性。

(三)缺乏多元性的評價主體

目前,在對教師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多以他人評價為主,主要是領導評價,而對于專家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以及家長評價、教師自我評價等都不重視,甚至沒有提到日程上來。教師評價中的主體是學校領導,其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對教師進行評價,同行評價和專業性評價機構還沒有發揮作用。另外,由于他評更多地依據對被評教師工作結果的考察而忽略了教師的工作過程,更注重教師的顯性工作而忽略了教師的隱性工作,很難對教師的實際工作進行恰當公正的判斷,結果是必然打擊被評價教師的積極性,產生一系列的消極影響。

(四)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內容

現行教師評價指標過于狹窄,主要針對“德能勤績”或“備教批輔考”進行評價,側重于教師素質評價和教學輸出性效能評價[3]。當前,學校普遍將學生在各種考試中所取得的成績作為教師評價中最關鍵的指標。就目前評價內容來看,對同事的關系、與學生家長的關系、對學生的愛心等方面的評價較少[4]。我國教師評價內容還存在“一刀切”、單一化的評價,對不同的教師沒有形成區分性的評價。

三、美國教師評價體系

(一)發展性的評價目的

教師評價的目的不僅是對教師工作的評定,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師評價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學技能,進而更好地教育學生,推動整個教育系統的發展。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 發展性評價體系逐步成為教師評價的中心體系,最終的目標是提高整個教育水平。在評價的過程中,評價的重心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教師的素質,凸顯出以發展性為特征的評價理念。發展性教師評價理念的形成,要求轉變傳統的評價觀念,把評價作為單純監督教師教學成敗和判斷教師工作好壞的工具,走向教師評價雙重目的的統一,即教師素質養成和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質量提高的統一[5]。美國評價的重心放在促進教師積極參與增強責任心和發揮主體性上,放在評價雙方的對話和溝通上,放在教師與教師、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上。

(二)多樣性的評價方法

美國在教師評價研究中創新出多種不同的教師評價方式,主要有增值性評價方式、檔案袋評價、個別化督導等。增值性評價方式是追蹤學生每年獲得的學業成就,由于是一種累計性的得分方式,更能精確地衡量學?;蚪處煂τ趯W生形成影響的程度[6]。檔案袋評價,就是在一定時期內,教師通過反思與合作,建構和豐富起來的有關師生工作信息的系統收集,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的學習進步[7]。檔案袋是由教師本人創建的,每個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建立不同的檔案袋,它描述了教師的責任、專業和教學方面的成長。個別化督導與評價是運用個別差異的方法,對不同的教師群體通過不同的活動、程序和時間安排進行評價和指導[6]。個別化督導和評價實際上是一種區分性的評價,根據不同教師的實際需求和情況,考慮到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進而促進教師的發展。

(三)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美國的教師評價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內部評價就是由學校自己掌握主動權來對教師的行為進行評價;外部評價就是由學校以外的人員來評價教師的行為,如政府、民間組織機構等。美國學校內部已形成一定的質量保證體系,其內部評價能為學校管理人員診斷學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進行校際比較提供參考信息,有利于學校提高創造力,使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迅速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發揮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外部評價方面,美國教師評價是通過民間機構進行的[8]。在美國,擁有許多權威的評價機構和專家,因此,美國的外部評價對教師評價具有很大的影響。美國教師評價經過日積月累的實踐,經驗豐富,形成了科學的評價體系,具有完整的評價方案及明確的評價程序、評價周期和獎勵方法。

(四)全面的評價內容

美國教師評價體系主要從教學效果、專業水平和個人品質等方面對教師進行評價,內容明確而細致。如為實現教育目標而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時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掌握學生需要和進步的信息并用于改進教學;幫助有特殊問題的學生向專家請教;掌握有關教學效果的信息并加以改進;與學生交流信息;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對所教學科的理解程度;對時間、空間與設備的運用與組織;對教學與所教學科具有的熱情;幫助學生發展積極的自我認識;課堂內學生的相互作用;履行專業職責;參與專業發展等[8]。 從美國教師的評價內容可以看出,其內容比較科學合理,實用性和操作性強,注重把教師評價內容和教師的身心發展及專業成長有機結合起來,評價內容更全面、更系統。

四、美國教師評價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一)教師評價要以教師的發展為目的

在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中,學校領導注重教師的未來發展,注重教師的個人價值、倫理價值和專業價值,注重長期的發展目標[9]。發展性教師評價是為了促進教師個人的發展和滿足學校的需要,而被評者在發展性教育評價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斷實現發展目標的過程[10]。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一種在評價過程中尊重教師的存在價值,尊重教師的獨立性、能動性的評價。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教師評價應以教師的發展為最終目標。

(二)在教師評價方法和手段方面,注重科學性和多樣性

教師評價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課堂觀察、課堂績效評定、學生學業成就、成長檔案袋評價、學生/家長評價、同行評議/協助、教師自評/行動研究、紙筆測驗/測試及問卷與面談等[11]。教師評價方法要建立科學和多樣性的教師評價方法和手段,使不同教師的個體都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評價。避免采用單一模式對所有教師進行評價,做到以教師的發展為本。要使教師評價達到客觀和合理,必須注重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

(三)在評價主體方面,進行多元主體的合理搭配

要實現教師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教師的自我評價為主體,綜合同行、行政人員、學生、家長、專家以及他人評價,依據多方面信息,對教師的教學與發展形成全面立體的印象,從而形成真實有效的價值判斷[12]。在不同的教師評價方法與多元評價主體間進行合理搭配,為教師評價方法選擇最適切的評價主體,就成了增強教師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提升其應用價值的關鍵。我國要充分發揮各項制度和政策的導向功能,形成推動教師自我評價的有效機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評價內容要合理全面

教師評價內容要具有全面性,不僅僅局限于教師教學考試成績的考評。既考評教師教育教學的效果,也考評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方法;既考評教師的教學內容,也考評教師的職業道德[2]。教師評價內容除了具有全面性,還應根據不同的教師群體,用不同的準則、程序和時間來進行評價和指導。區分性教師評價制度正是整合了保證教學質量的要求和教師專業學習的要求雙重目標,針對不同的教師,確定不同的發展目標,采用不同的方法,提供最適當的方式,使教師在最適合自己的成長環境中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此,建構一個全面合理、靈活寬松、具有區分性的評價標準體系,才能更好地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才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永明.教師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46-374.

[2]劉祖瓊.我國中小學教師評價制度[J].臺聲(新視角),2006(01).

[3]吳麟麟,周西安,符永宏,等.發展性教師評價探微[J].教育發展研究,2003(04):169-172.

[4]梁紅京.區分性教師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閆兵,魏宏聚.美國中小學教師評價的理解及啟示[J].基礎教育參考,2008(03).

[6]蔡敏,李艷.美國中小學教師評價的主要模式及特點[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04):28-32.

[7]劉朋.美國教師教學檔案袋評定的基本理念及實施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04(Z1):18-21.

[8]徐紹琛,胡清祥.美國教師評價制度對提高成人教育質量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7(03):124-126.

[9]朱淑霞.我國中小學教師評價問題淺議[J].當代教育科學,2003(18):50-51.

[10]張祥明.一種新的教師評價觀:發展性教師評價[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1(01):22-25.

[11]劉彬,馬永軍.構建區分性教師評價體系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09(09):124-125.

[12]李潤洲.發展性評價:教師評價的新理念[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06):53-55.

外國刑法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刑罰價值可分為刑罰的工具價值與本體價值。工具價值指一般預防價值和特別預防價值;本體價值指正義、秩序、自由。數罪“并罰”中的并科原則側重于刑罰的正義價值與一般預防價值,吸收原則偏重刑罰的自由價值與個別預防價值,而限制加重原則不能正面體現刑罰價值。

關鍵詞:并科原則;吸收原則;限制加重原則;刑罰價值

一、刑罰價值理論概述

刑罰價值是刑罰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基本問題。由于對價值的理解不同,古今中外的諸多學者對這一論題有過很多評述。

(一)外國刑罰價值理論概述

對于外國刑法理論,一般將其分成古典學派與實證學派。古典學派又可分為功利主義的刑罰價值觀與報應主義的刑罰價值觀;實證學派則分為人類學派與社會學派。這些學派對刑罰價值均有各自的理論評析,可將其分為刑罰工具價值與刑罰本體價值兩類,刑罰工具價值注重刑罰的可用性,可分為一般預防與個別預防兩種;刑罰本體價值則注重刑罰的正當性,從自身的價值取向中提取正義、自由等傳統法律價值,體現為刑罰報應主義,可分為道義報應觀與法律報應觀。而這兩者又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

1.刑罰工具價值

(1)一般預防價值觀

持此觀點的主要為刑事古典功利主義學派,此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為貝卡利亞、邊沁等。意大利的貝卡利亞可謂是近代刑法學派的鼻祖,雖然他的名著只是一本小冊子,但其中卻包含了近代刑法的諸多理論。他認為刑罰是“需要有些易感的力量來阻止個人專橫的心靈,把社會的法律重新淪入古時的混亂之中。這種易感的力量就是對觸犯法律者所規定的刑罰?!?/p>

而明確提出最大幸福原理的英國學者邊沁則可謂為功利主義學派的當家人,他提出:社會利益是刑罰合理性的充分必要條件;施于犯罪人的適當刑罰量以受其影響的所有的人獲得最大的善或最小的惡為適當。功利主義認為刑罰價值為預防犯罪,包括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但更側重于一般預防。在他們看來罪與刑的關系應以刑罰是否能有效地制止犯罪相關,洛克提出的“罪刑相稱原則”貝卡利亞提出的“刑罰應是公開、及時、必需的,在既定條件下盡量輕微的、同犯罪相對稱的并由法律規定的。至邊沁更明確提出“在許多案件中,雖然不可能矯正已經實施的罪惡,但有可能消除其再犯的意圖。盡管犯罪能獲得很大的快樂,但是,懲罰所造成的痛苦超過實施犯罪獲得的快樂?!痹谧锱c刑的比例上,一般預防者主張刑罰以能防止犯罪的發生為度,注重通過刑罰實現對社會上大部分人的威懾,從而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

(2)特別預防價值觀

刑事實證學派持特別預防的刑罰價值觀。但其中的刑事人類學派與刑事社會學派又有所區別。刑事人類學派自龍勃羅梭開始,強調“天生犯罪人”,對罪犯應采取隔離、生理矯治、流放、終身監禁、處死等方法使其喪失犯罪或再犯罪的能力或條件,防止其再犯,以實現防衛社會的目的。由于此觀點過于極端,龍勃羅梭本人在晚年時也考慮到犯罪的社會原因。其追隨者菲利也轉入刑事社會學派,主張根據造成犯罪人不同的人格的社會情形,建立一個能夠分辨罪犯為可改造和不可改造的評估或分類系統,創設一整套不同形式的制裁、處置和處遇體系,以便同各種不同種類、形式和類型的個人犯罪相適應。菲利也是強調刑罰的個別預防功利性價值的。刑事社會學派的創始人李斯特則吸收了邊沁等人功利主義觀點,認為刑罰價值在于防衛社會和教育、改造犯罪人。認為刑罰是以保護有關個人的生命、身體、自由、名譽和利益和保衛國家的存在、安全和統治利益為目的而適用的。且刑罰預防的重點不是預防不特定的可能犯罪之人,而是預防已受到處罰的人再次犯罪。

可見,不論是一般預防價值觀還是特別預防價值觀,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要保證社會的秩序穩定,只是手段和目的有所區別,則持刑罰工具價值觀的注重的是刑罰的社會秩序價值的實現。被西方的傳統一直視為基本的法律價值的,是社會秩序、正義、個人自由。一般預防觀注重功利,太過重視秩序穩定,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從而與正義相沖突,其對人身自由的維護亦有限。個別預防觀以實現防衛社會為目的,但特別預防針對的是少數的犯罪人而不是大量的未犯罪者,因此沒有一般預防觀對社會秩序維護的范圍廣,但其倡導的“刑罰輕緩化”、“刑罰人道化”卻給犯罪者以更多的自由的關注,可稱得上對自由價值維護最多的學派。

2.刑罰本體價值

刑罰的本體價值即社會秩序、正義、自由,亦可稱其為刑罰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與預防價值觀間接證明刑罰價值不同,報應價值是直接從刑罰的本體價值出發找尋刑罰的正當性。

持報應觀的代表人物主要為康德和黑格爾。作為早期持報應主義觀點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等害報應論,他強調絕對報應,強調等害報應甚至同態復仇??档路磳髁x的觀點,他說“不能根據法利賽人的格言:一個人的死總比一個民族被毀滅來得好,于是要求犯罪者爬過功利主義的毒蛇般彎彎曲曲的道路,去發現有什么有利于他的事”他對罪犯的態度就是“對非法侵占財產的犯罪處以罰金,對毆傷他人身體的犯罪者處以肉體上的打擊,對謀殺罪應處以死刑,對強奸犯應處以宮刑”這種簡單的等量報應觀被接下來的學者黑格爾所修正,提出等價報應觀,他從其辯證法出發,指出:犯罪行為不是最初的東西,肯定的東西,刑罰是作為否定加于它的,相反地,它是否定的東西,所以刑罰不過是否定的否定。在黑格爾看來,“犯罪的揚棄是報復,因為從概念上說,報復是對侵害的侵害,又按定在說,犯罪具有在質與量上的一定范圍,從而犯罪的否定,作為定在,也是同樣具有在質與量上的一定范圍,但是,這種基于概念的同一性,不是侵害行為特種性狀的等同,而是侵害行為自在地存在的等同,即價值的等同”。

傳統的報應觀受到法律實證主義的批判而有所發展,哈特認為“報應分為總目的中的報應與分配中的報應,前者是對在道德上有罪過的罪犯施加的懲罰之苦,后者是那些違背了法律并且是有意違背法律的人施加的懲罰。二者的區別在于對分配中報應原則的承認,根本不會導致刑罰的總的正當目的也成了報應,盡管總目的中的報應理所當然地支持分配中的報應?!?/p>

可見,刑罰工具價值與本體價值并不是對立的,西方刑罰學說史上雖然報應論與功利論總在對立爭辯,但事實上,一直存在一種穿行于這兩種理論之間而與兩者并立的第三種學說,刑罰“一體論”。即刑罰的三大價值均是不可或缺的。

(二)我國刑罰理論概述

近年來,國內對刑罰價值的研究較多,尤其以謝望原教授所著最為系統,他指出刑罰價值有正價值與副價值、初始價值和終極價值;初始價值指懲罰犯罪人與防衛社會免遭犯罪侵害,刑罰的終極價值為正義、自由、秩序。

而趙秉志教授和陳志軍在對中外刑罰價值理論比較研究后提出:中國刑罰價值的內涵是一個雙層的系統結構:第一層次為手段性價值,包括(犯罪)報應價值和預防

價值;第二層次為目的性價值,具體包括維護秩序價值,保障自由價值和實現正義價值;目的性價值制約手段性價值。邱興隆教授則認為,刑罰價值為公正、人道和效益。

(三)刑罰價值的內容

綜合以上刑罰價值的觀點,在我看來,刑罰價值可分為刑罰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工具價值側重于刑罰在社會中的作用,如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側重于秩序和自由;本體價值體現刑罰自身的存在價值,體現正義和自由。則刑罰的價值應為“正義、秩序和自由”。下面我將以此考察數罪“并罰”的價值。

二、數罪“并罰”的價值

數罪并罰是對一人犯數罪時如何量刑的一項制度,此項制度并未單一的規定一種量刑方式,而是制定了三種不同的原則:并科原則,吸收原則,限制加重原則?,F代國家尤其是大陸法系國家適用數罪并罰時多依刑種、刑期的不同混合適用這三種原則,我國亦不例外,一般稱為混合原則。那么這三種基本原則的刑罰價值如何呢?

(一)限制加重原則的刑罰價值

限制加重原則是對判處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的,在最高刑期以上,總和刑期以下酌情量刑。這種原則既杜絕了適用并科原則過嚴且不符合實際的弊端,又能防止出現適用吸收原則過輕不利于預防犯罪的缺陷,是比較合理的量刑方法。但是,仔細推敲這種量刑方法,則能發現其不具備刑罰的價值。

1.限制加重原則不體現正義價值

正義在西方語言中自始就和法相聯系,希臘的正義女神象征著公平、公正。對正義的論述自柏拉圖后的各時代哲學著作中均有涉及,正義的內容隨時代的變遷略有不同,而對其整理分析后正義的特征應指能否維護平衡感、是否具有均衡性、平等性與該當性。據此,正義應指公正、均衡、平等。運用限制加重原則并罰量刑,雖然在判決書中明確第一項罪名判刑幾年,第二項罪名判刑幾年等等,最后宣判對該犯罪人合并處罰多少年,問題是最后宣判的刑期是在總和刑期以下的,那么這之間的差額是在什么原因下被減掉了呢?這種毫無根據地減刑很難將其于正義相連,如果非說限制加重原則也能體現正義的話,那也是打了折的正義。

2.限制加重原則不體現秩序價值

對秩序的維護主要體現為刑罰的預防作用。從一般預防的角度來看,限制加重原則給普通人的感覺是一個人犯數罪時并沒有得到應得的懲罰,而是數罪相加后打個折扣,這樣一般預防所利用的刑罰的威懾力量也隨之打了折扣。從特殊預防角度講,對犯有數罪行的人執行打折的刑罰,對犯罪人自身也有個心理暗示,只要沒犯死罪,犯多少罪也不過如此,只要不是死刑立即執行的,在監獄內的服刑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0年。個別預防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3.限制加重原則不體現自由價值

刑罰維護自由價值是雙向的,一方面是對犯罪人的自由維護,一般預防論提出的寬容理論,提倡提高犯罪人的處遇來維護犯罪人的自由;另一方面則是對未犯罪人的保護,即通過對罪犯予以懲處以保證社會其他公民的自由。而限制加重原則在數罪的總和刑期以下量刑并不是出于寬容的考量,因為在此并未體現寬容的理念,而是一種制度下例行減輕刑罰的量刑方式,不是對罪犯自由的保障。而低于總和刑期以下量刑,又是對公民自由的侵犯。

(二)并科原則的刑罰價值

并科原則是指一人犯數罪量刑時嚴格按照一罪一刑的規定,累加量刑。此原則為多數英美法系國家適用,在大陸法系國家和我國則將此原則用于主刑與附加刑的并科中,在主刑中并不適用并科原則。以我國的現有刑罰體系為例。我國現在刑罰體系由主刑和附加刑組成,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附加刑有罰金、沒收財產和剝奪政治權利。多數學者都認為此原則不適用于數個主刑的并罰,原因大都是如此并罰,將會出現數個死刑、無期徒刑、或上百甚至上千年的有期徒刑,沒有實際意義。

1.并科原則體現的正義價值

并科原則要求一罪一罰,數罪并罰的量刑方式,與報應主義的觀念最相符。報應主義提倡刑與罪的“等價交換”,對于犯罪人一罪一罰,數罪累加的量刑方法,正符合等價的含義。

正義要求公正、平等、均衡。當一個人犯數罪時,這里指的是實質數罪,就要面臨數次的刑罰懲罰。并科原則要求對于每個犯罪人的每個罪行都要無差別的單獨量刑,累加刑期總和作為最后的宣判刑期,沒有可以打折之處,對待所有犯罪人一視同仁,法官不能隨意加減刑期,由于法律對于罪與刑的規定是確定的,則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為可能,符合公正、平等的要求。當然,依據刑法有應加重、減輕量刑之處仍應按法律規定量刑。

2.并科原則體現的秩序價值

刑罰的秩序價值主要表現在國家通過刑罰的確定與行使以保證國家社會秩序的穩定。運用并科原則對數罪量刑,既滿足了一般預防的需要,也實現了特別預防的目的。一般預防觀念里或是利用刑罰的威懾力量使未犯罪者不敢以身犯險,或是由明確的刑罰規范未犯罪者的行為,使公民對法律信任。利用并科原則,對于犯數罪者一罪一罰的累加量刑,讓犯罪者承受法律明文規定的刑罰,不會讓其他觀望者有僥幸心理,也讓更多的公民看到法律的明確與公正,從而信任法律。個別預防則或從矯正、或以消除犯罪能力為目的防止犯罪人再次犯罪。并科原則讓每一個犯有數罪的犯罪人清楚他的每一項罪都對應著與其相當的刑罰,通過在監獄內服刑達到國這改造教育犯罪者的目的。

(三)吸收原則體現的自由價值

吸收原則即在量刑時以重刑種吸收輕刑種,或以重刑吸收輕刑,對于犯數罪者只適用一項重罪處罰的原則。那么,是不是在此要犧牲掉正義這一法最基本的價值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前文所述,刑罰體現的正義應該是公正、公平的,但公平并不意味著沒有差別。正義這一概念在不同的學派那里含義并不相同,對于報應論者,正義就是要實現按勞分配刑罰;對于預防論者,正義就是要按需分配刑罰。在刑罰“一體論”下,報應與預防都是刑罰實現正義的需要,因此,在立法時將具有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生的行為定為犯罪并對其施加刑罰。我國刑法分則所列的各項罪名中,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均為社會危害不大,人身危險不高的行為,或存在從犯或幫助犯的量刑情節。對此類犯罪人,利用吸收原則并罰,并不會造成刑罰的失衡,畢竟,刑罰是作為保障社會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線,對輕罪不應加重處罰。且隨著我國刑事政策的轉變,適當輕刑更可以體現實質的正義。

三、結束語

通過考察數罪“并罰”的三項基本原則,其中并科原則較完善的體現了刑罰的三大價值,即正義、秩序和自由,吸收原則則很好地體現自由價值,而限制加重原則卻不能體現刑罰的價值。

外國刑法論文范文第5篇

家長常常問:多大的孩子送去留學好?外國的基礎教育是否弱一些?實際上,關于中西教育孰優孰劣的討論一直在延續著,這個問題也成為有留學意向群體的一個關注點。多了解信息,多做比較,看看那種方式更適合每個個體。中國的中學生每年都獲得奧林匹克學科競賽的各種獎項,但是,中國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至今還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獲獎者。

為什么中國的孩子在起點領先卻在終點落后了?

達琳·葉格是美國中西部城市辛辛那提市郊一所小學的美術教師,也是邁阿密大學的在職學生。達琳曾作為訪問交換教師到中國云南省昆明市進行為期近兩個月的學術交流。她的學術交流計劃含三項最基本的內容:

第一是給中國孩子上美術課(主要是繪畫和手工);

第二是與中國的教師進行美術教學的學術交流;

第三,因為她是邁阿密大學的在職學生,此次訪華之行可作為一次獨立自學的實習課。

達琳在昆明進行教學交流時,因為看到中國孩子們的畫技非常高,有一次就出了一個“快樂的節日”的命題讓中國孩子去畫。結果,她發現很多孩子都在畫一個同一樣的事物---圣誕樹!她覺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畫圣誕樹?開始她想可能是中國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西方人,就把“快樂的節日”畫成圣誕節。于是,她釋然了。

接著她又發現不對:怎么大家畫的圣誕樹都是一模一樣的呢?再仔細觀察,她發現孩子們的視線都朝著一個方向去,她順著孩子們的視線看去,發現墻上畫著一棵圣誕樹。原來當時已近圣誕節,那是學校為了給達琳營造一個友好和諧的氣氛而畫的。

于是,達琳把墻上的圣誕樹覆蓋起來,要求孩子們自己創作一幅畫來表現“快樂的節日”這個主題。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驚的是,把那墻上的圣誕樹覆蓋起來以后,那群孩子們竟然抓頭撓腮,咬筆頭的咬筆頭、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冥思苦想,就是無從下筆。

達琳看到這個尷尬的場面,知道這樣下去可能會是一個不愉快的收場,只好又把墻上那幅圣誕樹揭開……

達琳的例子,深深地震動了我!我國的基礎教育有兩個誤區,一是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二是認為初級階段打基礎,高級階段做研究,把打基礎和做研究分割開來,總以為只有有了豐厚的基礎后才能培養研究能力。而創造力、批判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素質就像種子一樣,需要良好的生長環境。如果一顆種子在其發育階段沒有得到適當的護理,沒有得到適當的施肥灌溉,沒有良好的生長環境,這顆種子就會發育不良。等這顆發育不良的種子長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經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環境,雖然也可以成材,但至少已較難成為參天的棟梁之材。

國內大多家長認為國外的高等教育發達,國內的基礎教育扎實,如果二者相加能夠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有的父母讓孩子在國內學好各門課程的基礎知識,然后再到國外培養各種能力,這樣就能夠做到全面發展了。

真的是這樣嗎?

中西教育觀之比較

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去培養。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不同的教育價值觀,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和施教方式。中西教育價值觀不盡相同,在培養人的具體要求和做法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授受教育觀與自治教育觀

授受教育觀與自治教育觀,是根本不同的兩種教育價值觀。授受式教育基本上是以書本知識為內容,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教師活動為中心,通過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洗耳恭聽,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庭,這種傳統的授受式教育確實培養了孩子聽話的習慣,在繼承優良傳統、掌握知識、規范行為等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國中小學生基礎知識扎實,道德行為較好,在奧林匹克競賽中成績突出,無疑與我國學校和家庭這種授受式教育分不開。

自治式教育是西方國家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主導思想,它是建立在對兒童尊重、信任的基礎上,給兒童提供充分自由的發展機會,讓他們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在家庭教育上,西方國家首先把自己的孩子當作人,當作同成人一樣的人,賦予他們以權利,尊重他們的人格,平等地對待他們;其次是給孩子以自由,沒有強制和約束,更多的是鼓勵、啟發和誘導;第三是盡可能為孩子心智的自由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讓正在成長中的人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讓發展中的人去挖掘個人潛在的能力,發展自己的興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

當然學習者的自治,并沒有完全擺脫教師的主導,教師除被看作是協助者和引導者外,還要善于誘導和幫助學生成為自立、自強的人。西方國家倡導的自治式教育,知識的繼承性不如我們多,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也不如我們好,在探索知識和人生道路上,也可能走一些彎路,但是,他們一旦掌握了自我發展的規律和主動權,就會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從而發揮出更大的創造才能,西方國家的基礎教育確實不如我們扎實,然而,西方國家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比例最高,這不能不說,開放的自治式教育具有培養尖端型創造人才的優越性。

全面教育觀與個性教育觀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在其“科教興國戰略”部分中,明確提出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素質教育”。于是,到此為止,“素質教育”終于從一種行政性的號召,轉變為具有一定法律約束力的國家意志,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這個方針對人的發展提出了較高層次的要求,它要求面向全體學生貫徹教學全過程,達到高層次的培養目標。但是,從目前我國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來講,全面貫徹落實這個方針還相當困難。

西方國家則不同,西方國家強調個性發展。認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開發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實現人的價值。西方國家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都十分重視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機會。西方國家認為,個性發展是從每個人的實際需要出發的,個性發展取決于個體的特性,取決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和個體的內在自我目的,培養有個性的人,有利于個人的發展,也符合國家的需要。

“英才”教育觀與“通才”教育觀

十多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單軌道上跑,多是由于大學生比率低,沿襲蘇聯教育模式,按計劃經濟培養人才等歷史和現實原因造成的。追求升學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按升學考試分數,把學生分成一、二、三等;按學生升學率多少,把學校分為一、二、三類,學生只能根據分數高低進入不同類型的學校。一類學校壓力很大,擔心考試成績不好,名列前茅的牌子會被摘掉,只好不惜一切代價,在經費、設備、教師等方面給予特殊的待遇,以保證培養出拔尖的學生。二類學校抱著一線希望,不顧教育規律,加重學生負擔,把差生拒之校門外,眼睛只盯著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致使部分學有專長而應考失敗的學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和提高。至于三類學校,那就可想而知了。這種英才教育把我國教育推向了惡性循環的軌道,培養人才的路越走越窄。

而西方國家教育卻與我們不同,多數歐美國家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就學壓力小,高校與經濟社會以及就業的發展關系緊密,加上多年在教育方面的積極投入和良性循環,“通才”教育便成為當今西方國家教育改革的主流。而在有些國家,通才教育和英才教育是相互結合的,比例的分配是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基礎的。

苦讀教育觀與樂學教育觀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有吃苦耐勞、立志成才的美德,父母總是用“頭懸梁”、“錐刺骨”的吃苦精神激勵孩子學習,有的孩子從娃娃時候起,父母就教他認數識字,三、四歲就能熟背唐詩三百首。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只滿足于會背書,只要求能吃苦,只希望考試分數高,是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那種苦讀書,讀死書,孜孜不倦地學,苦苦不停地練,以為只要功夫到,就能成為人上人的觀念,不僅培養不出創造性思維人才,而且也是有害的。有的時候,苦讀甚至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西方國家的基礎教育重視學生的可接受性,如小學教師與學生是在討論中、游戲中、動手做的過程中,來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學生很少有家庭作業,負擔較輕,學得輕松、愉快、自在。中學各門課程都是學分制,學夠規定時數,就可畢業,無考試壓力,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教學方式靈活而不呆板,活學而不枯燥,適用而不費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發展和健康成長,有利于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有利于學生參加更多的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它所帶來的結果,則是通過更廣泛的學習,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它比苦讀苦學更有成效。

從比較中獲得的啟示

有位華裔教育學博士在他的文章中寫道,他兒子還在西方上小學二年級時,就開始搞“研究”了。一天,他從學?;貋?,一進門兒子就纏著他去圖書館,說正在作一個關于藍鯨的研究,要去圖書館找參考資料。

帶兒子跑了兩個圖書館,抱回來十幾本關于藍鯨的資料,全部是介紹關于藍鯨和鯨魚的知識性的書籍。兒子終于完成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份研究報告:“藍鯨”?!罢撐摹笔怯扇龔埢铐摷堄喥鸲傻?。第一張是封面,上面畫著一條張牙擺尾的藍鯨。藍鯨的前面還用筆細細地畫了一群慌慌張張逃生的小蝦。論文含四個小題目:

1.介紹;

2.藍鯨吃什么;

3.藍鯨怎么吃東西;

4.藍鯨的非凡之處。

該博士認為這應該算是他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簡短的論文。當然這也是一篇最讓他感興趣的論文。問題不是兒子在此次研究中學到了什么有關藍鯨的知識。他更感興趣的是,從這次研究的經歷中,孩子獲得了什么?學到了什么?孩子從一開始就擺開了一副正經八百作課題研究的架式。收集資料,閱讀,找觀點,組織文章……一步不差,一絲不茍。從決定題目,到從那十幾本書中發現對自己研究有用的資料,到著手寫文章,孩子始終處在一個獨立工作的狀態下。他必須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篩選材料,去決定“研究”方向……這個收獲要比知道藍鯨有多重、多長更具價值。

小孩子的這種研究能力并沒有停止,而且不斷向前發展。二年級時,他的所謂研究不過是在收集、整理前人的材料。到了五年級,他的所謂課題研究,就從簡單的材料整理進入到問題研究了。他已經開始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并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盡管他的研究還是比較散亂,不夠嚴謹,缺乏科學性,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創新意識、獨立意識,卻是顯而易見的。

西方的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就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因為許多西方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和運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時也能在研究中學到書本知識和實踐中的知識。而中國的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采取的是初級階段打基礎,高級階段才做學問的相互脫節的兩階段戰略。

許多人認為,中國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現在的問題是高級階段的研究沒做好,要加強的只是高級階段的研究工作的創造性問題……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人的創造力和創造性是“培養”出來的。既然要培養,就要從小開始培養。這種培養,不但要有內在成長的連續性,還要有外在培養環境的持續性。同時,創造力與人的個性和獨立性是分不開的,而個性的發展和獨立性的培養又必須始于幼年。如果我們在初級階段只搞適應“應試教育”的智力開發,到高級階段才培養人的創造力和研究能力,我們將難以培養出自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培養創造力必須要開發智力,但開發智力卻不等于培養創造力。因此,培養創造力應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級教育和高級教育這兩個階段必須貫穿一致的核心。

再回到剛才的話題,國內大多數家長認為國外的高等教育發達,而國內的基礎教育扎實,二者相加能夠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在國內學好各門課程的基礎知識,然后再到國外培養各種能力,這樣就能夠做到全面發展了。但是,如果讓孩子們在國內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不僅系統且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而且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那么有一天孩子們真的到了國外留學,他們會更加出色,并且如魚得水。

我國半封閉的傳統教育有值得繼續發揚的一面,我國教育傳統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完整系統的知識,通過課堂反復訓練和鞏固,多數學生可以比較牢固的掌握知識,我國中學生參加世界學科競賽成績斐然,主要原因是我國中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基本概念清楚,學習功底厚。認真學習不可丟,為了將來打基礎。

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強調學生的內在動因。人,天生具有學習的內在潛能,任何正常的學習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把學習者看作“人”,尊重學習者,解放學習者,真正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并以此作為教育的最高準則。

家長要為孩子創造鍛煉實際能力的機會。在知識與能力的關系上,西方國家認為能力比知識更重要,特別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培養高科技人才必備的條件。而這些能力都不是從現代的知識中獲得的,而是在“做”的過程中獲得的,所以,西方國家學校創造條件,盡可能多的給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用的機會和做的機會,通過自己實驗動手操作,學會發明創造。這一點值得家長們考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蔽鞣絿屹澝乐袊倪@個古諺哲理性非常深刻。我們民族這一深刻的教育哲學思想,卻被人“中”為“洋”用了。方法很重要,家長們如果有意識地教給孩子方法,并由此讓他們獲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比灌輸孩子現成的知識更有價值。更加重要的是,“漁”的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特征,并在未來帶給孩子更多的“魚”。

有不少家長們決定讓孩子在中國接受扎實的基礎教育,等條件成熟了再到海外深造,讓西方的高等教育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如果孩子們在保留了中國傳統基礎教育優勢的前提下,能夠和西方基礎教育的結合起來,我們就會擁有一大批啟動快、后勁兒足的科技人才,在21世紀的諾貝爾獎領獎臺上,才會有來自中國的獲獎者;同時,21世紀的國際舞臺上,會有更多叱咤風云的中國人!

外國刑法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外國作品;農村音樂教學;價值

農村是基層教育發展的“最后一公里”,高質量的農村音樂教育是人們追求美好教育的必經之路。不同于科學研究鼓勵的“證偽”和探索精神,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是金樹長青,自誕生便有著欣欣向榮的生命力和經久不衰的魅力?,F行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科書中外國曲目的選材均為兼具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音樂精品力作,是農村學生進行音樂課程學習的優秀教學資源。

1、以文化人

音樂是文化的載體,音樂課程凸顯人文性??v觀我國當代音樂教育的發展路線,據《音樂研究》記載,在相當程度上是沿著一條技術教育路線而發展的。隨著新音樂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意識到,普通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基于能學習一種面向世界的文化。美國音樂教育工作者C.斯塔拉琪歐認為:“音樂可以聯系各族人民。……音樂教育者同樣富有打破社會中的文化與政治的隔閡的責任。音樂教育者認識到,我們的思想行為,必須具有國際性眼光,我們必須幫助下一代為在世界性范圍的經濟中生存做好準備。……保護我們國家的文化傳統的多樣性;通過音樂加強世界各國人民間的了解和友好感情;通過交流,互相學習,以便在兒童音樂教育中實現我們共同的愿望。”①我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無論是從文化中的音樂,還是從音樂中的文化視角出發,音樂課程中的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創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張,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文化發展脈絡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現,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依據這一課程性質,音樂教師應通過音樂與文化的聯系,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音樂學習去認識其他文化,了解人類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引領學生認識音樂的人文內涵,成為人格健康的人。

初中音樂課程中的外國作品是聯結優秀音樂作品與學生經驗世界的橋梁。初中生的視野已經能夠關注到周圍社區、國家的發展,已有歷史和國際的視野,而且他們有關注外部世界、積極參與周圍世界變革的強烈愿望,所以這一時期,非常需要通過學校教育,促進學生積極、理性地參與班級、學校和社區的事務,促進學生將自己的心靈向廣闊的文化世界和現實世界開放。②現階段中小學音樂教科書中選編的外國音樂資源,蘊含各具特色的音樂文化與音樂形式,如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版塊“歐洲風情”呈現了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個歐洲地區的民族音樂,第四“繽紛舞曲”板塊對圓舞曲、波爾卡等多種體裁的介紹。學生不管是在聆聽、吟唱歐洲民歌時,感受到與中國民歌的迥異風格;還是欣賞非洲鼓樂、亞洲西塔爾的表演中,發現同中國民樂演奏有相通之處,都是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交流,在交流中發現不同國家音樂文化的差異性以及音樂語言間的共通性。音樂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選取更多的歐洲民族音樂作補充,結合畫面、視頻等視聽資料,讓學生了解歐洲的地理、文化和傳統習俗等相關知識。音樂教師應有意識,加強音樂教育中對文化的理解,不僅有利于音樂藝術本身的發展,也有利于學生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外國作品能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世界優秀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以美育人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在《文化和價值》說道:“有些人認為音樂是一種原始藝術,因為它只有一些音符和節拍??墒?,音樂表面上簡單,它的實體本身卻可能解釋這種明確的內容,這種實體包羅一切其他藝術的外部形式、音樂隱含其間的無限復雜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是最深奧的藝術。”音樂本身所存在的美感雖很用理性把握,卻并非虛無縹緲。麥瓊發表的《美感培養是音樂教育的首要目的》一文論述了音樂美感的呈現方式:首先是一種律動的快感,這種快感來自于音樂的動態帶來的生理性反映,特別是那些節奏規律強烈的舞曲;其次是音樂旋律、和聲的新穎與和諧,引起聽覺的強烈注意;再次,美感經驗的重復會產生行為習慣和親切感。③音樂的美蘊含在藝術化的聲音組合之中,通過音樂語言即音樂表現要素表現出來。朱詠北和王北海編著的《新編音樂教育學》中同樣論述了,以音響為表現手段的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音樂教育,以音響為表現手段,構建成富有動力性結構的審美形式,來培養受教育者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鑒賞、表現和創造能力。④可見,音樂作品中積淀的美感經驗,賦予音樂教育成為具有教育意義的審美活動。

初中音樂教材中精選的部分外國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音樂要素,多樣的樂曲體裁和演奏形式、各有千秋的音樂風格。以2012年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中“西樂擷英”系列單元為例,該單元內容涵蓋了歐洲巴羅克音樂、古典樂派、浪漫樂派、民族樂派等不同的音樂風格流派的作曲家的代表作品。作為“美的使者”的音樂教師,一方面,通過自己豐富的文化藝術修養和美感經驗篩選具有審美價值的優秀中外音樂經典作品,將其作為教學材料融入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能夠感受和體驗真正美好音樂的藝術魅力,從而在當前文化氛圍寬松、互聯網上魚龍混雜的音樂市場中,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鑒別能力;另一方面,音樂教師還應具備有強烈感染力的示范能力,通過自己的范唱、范奏將作品蘊含的美感以最直接的方式,傳達到學生的聽覺當中,激發學生的感性需求音樂教師通過既合乎音樂學習規律又合乎中學生學習心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學唱歌曲和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感受作品的不同風格和特點,對作品中的音樂要素進行分析,體會其在作品中的作用,由此讓欣賞活動從感性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培養學生的音樂直覺感興力,提升審美情趣。

發展至今,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融互通、相生相長的國際交往新形勢下,學校音樂教育在文化傳承和交流上的價值更為突出?!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均提出,在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要以開闊的視野學習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優秀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參考文獻:

[1]麥瓊.美感培養是音樂教育的首要目的[J].中國音樂教育,2021.

[2]朱詠北,王北海著.新編音樂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美)C.斯塔拉琪歐.音樂教育綿連的新挑戰——保存、傳授傳統遺產和民族文化.中國音樂,1993.

[4]田文著.音樂教學法理論在當代學校教育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

注釋:

①(美)C.斯塔拉琪歐.音樂教育綿連的新挑戰——保存、傳授傳統遺產和民族文化.中國音樂,1993.

②田文著.音樂教學法理論在當代學校教育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

③麥瓊.美感培養是音樂教育的首要目的[J].中國音樂教育,2021.

④朱詠北,王北海著.新編音樂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周田勰,女,1996.5,漢,碩士在讀,學科教學(音樂)。

上一篇:理科課程論文范文下一篇:醫護畢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