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國文學課程總結范文

2023-07-25

外國文學課程總結范文第1篇

一、研究幼兒園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在二十一世紀地球村不斷形成的過程中, 很多人認為在這一階段中不會電腦和英語就會被認為是新階層的文盲。這一背景的影響使得幼兒的英語教育不斷升溫, 最終導致很多家長將英語課程的開設作為選擇孩子接受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很容易忽略了對自身文化的傳承, 這其實是一個已經存在很久而且具有一定消極性的發展趨勢。幼兒文學在我國學前教育中是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 一方面幼兒通過對其學習加深了對母語的認識和應用, 使其能夠更好地學會說話、交流和做人的一些道理, 另一方面還能夠在孩子們的心理中樹立我國文學的重要地位, 并且很好地貫穿整個學習的生涯。“人生百年, 立于幼學”[1]這句話則說明了學前教育在人一輩子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對人的發展以及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位置是相當關鍵的。但是就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水平來看, 目前國內的教育專業發展相當迅速, 尤其是在二胎政策開放之后, 落實到幼兒學前教育的過程中則表現為多層次的辦學樣式。而幼兒文學課程的教育相對來說還比較單一, 僅僅只是沿用傳統的方式, 缺乏的一定的創新和拓展, 使其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是很難和教育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接和在一起, 而且有很多的學前教育的老師總是抱怨在實際的幼兒文學活動過程中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差、閱讀效率低, 這樣不僅僅會影響課堂氛圍的形成, 而且對于學習效率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很容易造成教學進度遲緩, 嚴重的還會導致教學目標無法達成。因此, 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 要求學前教育專業著重對于幼兒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創新, 以開拓教育教學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來實現最終的改革目的。

二、幼兒文學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的價值

(一) 促進幼兒想象力的形成和發展

幼兒文學本身具備的趣味性對于幼兒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而且也有研究已經證明了外界的刺激對于幼兒想象力的形成具有關鍵意義。一般來說, 適合幼兒閱讀的文學作品大多數都比較輕柔, 具備甜美的語言、生動的圖畫和簡單的人生哲理, 能夠幫助幼兒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加強想象力的形成。

(二) 促進老師和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

促進老師和幼兒之間情感交流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要消除孩子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在幼兒的文學教育過程中, 老師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 讓孩子成為主導者, 并積極引導其利用簡單的詞匯和老師進行交流。對于中文這種母語來說, 幼兒學會的詞匯比較簡單, 一些復雜的字、詞等都不會寫, 但是通過角色扮演這種方式來促進彼此之間對于文學作品的認識能夠更好地加深對彼此的影響。例如, 借助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 讓孩子們用簡單的詞匯知識去交流;讓幼兒參與到情境對話中, 用文學語言進行簡單的交涉, 比較口語化學習的不同等[2]。這樣不僅僅會減少老師和幼兒之間的距離感, 消除陌生感, 而且能夠促進其更好地融入到文學學習的環境中。而且即使不能夠很好地表達清楚, 老師也會給予積極的引導和鼓勵, 幫助孩子們樹立自信心, 也是加強二者感情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方法。

(三) 為幼兒提供適宜的語言學習環境

《綱要》指出:要為幼兒提供輕松愉快的語言交流環境, 而幼兒文學恰恰可以為幼兒創設這樣的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孩子只有在這個階段進行平等愉快的交流溝通, 只有在幼兒園的階段為其營造良好的交流環境, 才是對其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的提升。

三、幼兒園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一) 教學理念的改革創新

1. Steam理念的應用

STEAM理念的前身是STEM理念, 最早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提出的, 為保證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科學家們首次提出了科學 (Science) 、技術 (Technology) 、工程 (Engine) 、和數學 (Mathematics) 共同組成的STEM理念。后來在二零零一年, 韓國為了增強科學研究過程中的趣味性, 又提出了藝術 (Art) 這一理念, 最終使得STEM理念發展成為了現階段的STEAM理念[3]。這一理念現階段還只是在小學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應用, 而且已經和情境教學的模式結合起來, 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該理念的教育體現, 是在強調一個主題的前提條件下, 將學生作為課堂教育的主人公, 培養其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 并且要學會通過真實的案例來解決相關問題, 促進教學情境的創立和建設。

2. 幼兒角度進行教育理念的創新

“課程理念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支配下, 對教育內容、價值取向及其實施策略作出的比較形象的觀念性概括[4]。”在幼兒文學教育的過程中提出了人本主義幼兒教師觀、以幼兒為本的幼兒觀和發展取向型學習觀, 都能夠有效地發揮出文學教育課程在培養優秀幼兒園師資力量中的關鍵作用。這就要求學前教育的老師在文學活動的過程中, 要始終強調幼兒為主體的幼兒觀的重要體現, 必須堅持審美性原則, 并形成正確的幼兒文學觀念, 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進行幼兒文學工作的創新和研究, 為幼教工作的落實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 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

1. 注重游戲化教學模式的探索

與游戲化教學模式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通過游戲的方式來促進幼兒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 是一種比較輕松的教學模[5]。眾所周知,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 尤其是對于幼兒來說, 過多的學習是不現實的, 不能要求其在學習中玩, 而是要其在玩中學會學習。單純地將其控制在教室內進行知識的傳遞是很局限的一種方式, 要通過游戲活動來激發幼兒對于文學知識學習的興趣, 不僅僅是的原本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豐富多彩, 而且還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讓其具備主人翁的意識, 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性能動性。

2. 情境化教學方式的加深

首先最為重要的就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 學生是很喜歡老師根據不同的課程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的, 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寓教于樂”的學習理念, 讓學生都能夠積極投身到科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去。其次是要將幼兒文學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教育角色的模仿, 才能夠加深孩子們對文學內涵的理解。另外, 加強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 能夠有效促進同伴之間溝通合作能力的提升, 相對于傳統的教學理念來說, 具有獨特的優勢[6]。

(三) 文學教材的改革創新

教材是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工具, 是老師和幼兒進行交流的中介和橋梁。要增強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 首要的就是要選擇適合幼兒進行理解的文學作品, 而且教材的選取也不應該局限在紙質文本中, 而且應該結合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來嘗試建立起“立體化”的教材, 使得幼兒能夠利用多樣化的學習手段來充分理解文學知識的內容, 為教學改革帶來一定的突破和進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 注重對幼兒園文學課程的改革創新, 一方面促進了幼兒文學和語言教育的有效融合, 另一方面還能夠將幼兒舞蹈、美術、音樂等融入進去, 實現綜合性的發展。因此, 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文學教材等角度結合時代的科學發展進行改革創新, 將有效平衡幼兒教育理念和文學創作的過程, 集中強調了跨學科的能力與前沿, 使得從事于學前教育的人員能夠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學前教育人才。

摘要:自從我國進入到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來以后, 我國的經濟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教育水平等都有了明顯的提升。文學課程作為我國教育過程中比較關鍵的基礎課程設置, 對幼兒園文學教學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關鍵意義, 也是促進知識傳遞的有效過程。

關鍵詞:幼兒園,文學課程,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楊曉玲.從“幼兒文學”課程教學論幼師生“幼兒文學素養”的培養[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8.

[2] 王布新.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16, 33 (03) :78-81.

[3] 王曉陽.論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程的融合式教學改革[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6, 29 (02) :114-117.

[4] 虞雅芬.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寧波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 2013, 15 (02) :21-24.

[5] 買艷霞.??茖W前教育專業“學前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嘗試[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12, 29 (04) :60-62.

外國文學課程總結范文第2篇

(一)課程分析

《植物學》是園藝、植保、林業等農業技術類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態構造、生理機能、生長發育規律,植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規律、植物的進化與分類和植物資源利用的一門學科。本課程的目的和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植物形態、解剖、分類的基本知識和理論,了解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并掌握有關實驗技能的基本方法,熟悉常見的熱帶和亞熱帶植物,當地景觀植物、藥用植物及經濟作物,充分了解熱帶雨林植物的奇特現象,如奇花異草、五大奇觀、五樹六花等,為學習后續課程,從事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同時,也為從事版納景區服務、導游服務工作奠定基礎,拓寬園藝專業就業面。

本課程對教學內容的要求一般分為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三個層次,了解是對基本知識和理論有一定的認識;理解或熟悉是指對基本知識和理論有比較清楚的認識,有較熟練的基本技能;掌握是指對基本知識和理論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具有熟練的基本技能,能綜合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本課程實踐性和直觀性很強,要緊密圍繞當地熱帶雨林植物、農業生產實際和城鎮綠化建設需求,努力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結合本課程的教學特點,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探索適合于本門課程教學的各種模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主要的教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要充分利用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等教具和幻燈、錄像、網絡及其它教育技術,加強直觀教學。重視課堂實驗和教學實習,創造條件開足實驗,加強基本技能訓練,使學生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側重培養學生對常見的熱帶和亞熱帶植物、當地主要的景觀植物、藥用植物和經濟作物的識別能力。要注意本課程的新進展,適時引進新的教學內容。

(二)能力目標分析 1.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植物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形態、結構和主要功能。 (2)掌握分類的基本知識和植物界的基本類群。 2.能力教育目標

1 (1)能準確使用顯微鏡。

(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植物分類和鑒定的方法,能準確識別常見的熱帶和亞熱帶植物、當地主要的景觀植物、藥用植物和經濟作物。

(4)掌握植物分類標本的采集與制作方法。 3.思想教育目標

(1)具有熱愛科學、實事求是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2)具有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 (3)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4)具有職業道德的意識。

(三)教學對象分析

《植物學》的教學對象是通過全國統一高考正式錄取的大專三年制園藝、植保、林業等專業的學生,有理科學生和文科學生。文科學生生物學基礎知識相對較差,初學植物學較為吃力。學好植物學關鍵,是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種途徑和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研究植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能夠明確學習目標,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實踐和各種訓練活動。

(四)教材選用分析

本課程根據專業能力培養目標的要求,主要選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職高專教改項目成果教材和教學輔助資料。

(五)教學設施利用分析

學院擁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先進的教學設施。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設施可使本課程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體教室 學院現有36間多媒體教室。學利用先進的網絡設備和現代化教育技術實現教學資料和教學課件隨網化。多媒體教學可做到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形象直觀,提高課堂講授的效率和信息量,增強教學效果。

2.電子圖書室 學院擁有30萬冊圖書的電子圖書室,可為學生提供較為方便的資料查詢。

(六)實訓基地使用分析

為培養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學院在校內和校外都設有實訓基地,便于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植物學》及相關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培養技能型、應用型、符合生產一線需要的科技人才。

2 1. 校內實訓基地

校內實驗室 有顯微鏡實驗室和植物學實驗室。共有顯微鏡25臺、各種實驗標本(植物器官組織標本和植物形態學標本)和儀器、用具。主要功能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鞏固、印證所學的理論知識,掌握從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實驗方法,培養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內各種觀賞植物 便于教師進行直觀教學、技能訓練與考核。通過實地觀察,加強學生對植物形態結構的感性認識。通過編制校園內植物名錄和掛牌,讓學生熟悉當地主要園林植物的名稱及分類地位,掌握識別特征,了解生活習性、用途及經濟價值等。同時,校內觀賞植物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植物識別、分類訓練和技能考核的場地。

校內試驗基地 學院有10畝教學試驗地。通過組織專業生產勞動,讓學生參與主要觀賞植物栽培管理的實踐活動,認識和掌握當地主要觀賞植物的形態與分類、生活習性和栽培技術要求。

2.校外實訓基地

中國醫學科學院西雙版納藥物研究所(簡稱藥物園)。該實訓基地與學院比鄰,是學生實訓最為便捷的基地。藥物園內種植有熱帶地區各種藥用植物、觀賞植物近1500種。根據教學和實訓的需要,每年在新生學前教育活動中,都要組織學生到藥物園參觀,讓學生認識版納植物的多樣性,以激發學生進行植物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愛專業、學專業,并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的意識。

云南省西雙版納熱帶作物研究所(簡稱花卉園)。與我院相距400米?;ɑ軋@內種有各種熱帶園林和經濟作物,種類近500種。在課程教學的第12周,組織學生到花卉園開展植物形態結構方面的實習,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并掌握植物莖、葉、花、果實的形態特征,為植物分類奠定良好基礎。

西雙版納州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我院相距3公里。內設有版納野生動植物博物管。通過自然保護區內指導教師的講解和實地參觀博物館,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版納境內的動植物資源和種類,開拓視野。

西雙版納州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實驗基地。距離我院6公里,是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的重要基地?;貎戎杏懈鞣N觀賞價值、經濟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觀賞蔬菜等,如彩椒、甜瓜、觀賞瓜類作物、觀賞甘藍、紅掌等,是學生學習《植物學》和相關課程的最好最便捷的實訓場地。通過參與基地內各種經濟作物的育苗、種植管理生產活動,學生不僅認識了當地主要 3 經濟作物的種類和栽培技術,同時對現代農業生產先進技術和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植物研究所(簡稱勐侖植物園)。距離我院60公里。園內種植植物有10000多種,內設有版納野生動植物博物管。在課程教學的第16周,組織學生到植物園開展植物分類實習,通過園內指導教師的講解和實地觀察,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植物分類的基本方法,熟悉園內熱帶和亞熱帶代表性植物的名稱及分類地位、主要識別特征,了解其生活習性、用途及經濟價值等。

二、教學設計

(一)課程教學原則

《植物學》課程具有鮮明的應用性、實用性和實踐性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識模塊與實踐應用有機結合的原則,以能力教育為中心,培養出理論基礎知識扎實、實踐技能過硬、具有開拓精神和經營管理能力、綜合素質較好、能夠直接進入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高等技術專門人才。

1.密切聯系當地實際,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刪繁就簡,適當補充,努力增強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理論教學以應用、識別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教學中,由表至里,由淺入深重點講授植物的基本組成,包括細胞組織;營養體建成—根、莖、葉的形成;生殖生長—開花、結果、種子的形成及生活史的基本理論知識。簡要介紹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植物界各大類群的的主要特征及各類群之間的演化關系。補充熱帶雨林植物趣談,加強對熱帶、亞熱帶植物生活習性和識別知識的講授。

2.加強實踐教學,突出技能培養,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特色。實踐教學方式多樣化,包括室內實驗、參觀實習、開展講座和生產實踐。室內實驗有助于學生掌握從事植物研究工作的一般實驗方法和技術,參觀實習包括組織學生到藥物園、花卉園、州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州農科所實驗基地及勐侖植物園等校外實訓基地,進一步認識植物的多樣性,提高識別植物和植物分類的能力。學院試驗基地和州農科所實驗基地則是作為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練兵場地。此外,校園園林植物也是教師進行直觀教學、學生識別植物的重要場地,通過對校園植物的名錄編制和掛牌,讓學生進一步熟悉當地景觀植物的種類、識別特征和分類地位。

(二)教學課時安排

本課程按教學計劃規定的總學時為 108 學時。其中理論課學時為60,實訓課學時為 48。形態解剖部分和系統分類部分所占比例為 3:1。教學大綱中每一章后的學時數為理論課講 4 授學時。授課期間的課后學習教師可根據實際具體安排。學習完本課程后,安排1周進行野外實習。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植物細胞的結構、功能和分裂方式。 (2)組織的基本類型和結構。

(3)種子植物營養器官(根、莖、葉)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4)種子植物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的形態、結構和生殖過程。 (5)被子植物的分類系統及植物分類的主要形態術語。 (6)當地常見植物形態識別和分類地位。 2.教學難點

(1)植物組織的基本結構。

(2)植物營養器官根、莖的次生構造。 (3)植物繁殖器官的構造。

三、教學實施

(一)理論教學

1.多媒體教學 展示典型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授課內容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2.互動式教學 每次上課就授課內容進行師生對話,互相提問、答疑。 3.思考與練習 溫故而知新,理解掌握所學知識,開拓、創新思維。

(二)實踐教學

1.室內實驗 通過實際操作,鞏固、印證所學的理論知識,并掌握從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實驗方法和技術,培養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校內實踐 通過對校內植物觀察,加強學生對植物形態結構的感性認識。通過編制校園植物名錄等教學方式,讓學生熟悉當地主要景觀植物的名稱、主要識別特征和分類地位,了解生活習性、用途及經濟價值等。

3.校外實踐

以參觀實習或生產實踐方式進行。通過校外實訓基地指導教師的講解和實地觀察,實際操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植物的多樣性及作用、功能,為從事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

四、考核方式及成績評定

全面評價學生學科成績,改革考試方法?!吨参飳W》主要采取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兩種方式。理論考核主要考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技能考核考評學生對技能的掌握和熟練程度,并規定若技能考核不及格,判定該門課程不及格。學期成績以理論考試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綜合評定,各占50%。

外國文學課程總結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主要從英語課程改革、英語教學論英語學習策略、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來論述國內英語教學五年來的趨勢與熱點,以期給讀者展示英語教學研究發展前沿,并為國內相關研究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英語教學研究 現狀 趨勢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Hot topics Tendency

近五年來,英語教學研究以新課程改革為主線,對多層面問題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若干有代表性的階段性成果。國內的英語教學研究在前期反思總結的基礎上,集中關注以下幾大問題: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方法論;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諧課程、課堂與教學的構建;教學、教材評價與測試;英語教學的跨學科發展;新的學習方式及其教學策略等。下面,筆者就對這幾個方面分別進行總結述評。

一 英語課程改革研究

隨著我國英語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教育學理論研究重心的不斷下移,越來越多的研究著手英語課程的改革研究。近年來,我國英語課程論研究熱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宏觀層面上探索課程領域的理論發展走向,對課程統整、評價、校本課程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等課題進行探究;(2)立足于英語學科課程層面,探索課程改革的基本動向;(3)國際經驗的反思與借鑒,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英語課程政策與課程改革展開跨文化的研究,探討前沿性的課程理論與課題的研究。

1.基礎英語課程的改革

通過文獻檢索,我們發現,對基礎英語課程改革進行研究的的學者主要有鐘啟泉、崔允漷、張華、有寶華、李麗生、王策三等。研究主題包括:后現代課程觀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外基礎英語課程改革及比較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高中英語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英語課程改革中的情感教學、英語課程改革中的文化教學、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角色定位等。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中,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地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新課程凸顯“探究學習”,并非全盤否定“接受學習”,而是旨在改造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所謂的“探究文化”來取代傳統的“應試文化”。

2.大學英語課程改革

這方面的研究者以李麗生、黃汗升、楊軍、李霄翔等人為代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新課程改革對具體教學實踐的導向作用,如對聽說課、寫作課等的具體指導功能以及新舊課程的對比和反思,現代課程研究及其方法論,從文化的變遷看課程的改革與發展轉變,后現代女性主義課程研究及其評價,中外英語課程改革及比較研究、英語專業課程改革、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等。

李霄翔結合國內外有關教學理論和我國的外語教學實際提出了小學、中學、大學英語教學“一條龍”管理方略,為各個層次的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可行性研究工具。

3.英語課程改革的語言觀研究

語言觀就是人們對整個語言體系的基本看法。近年來,對語言觀進行研究的文獻數量呈上升趨勢。國內研究“語言觀”相關問題的主要學者有任紹曾、管新平、盧植、彭宣維等。

從文獻來看,目前有五種主要語言觀:(1)符號觀。持這種觀點的人把研究重點定位在語言的結構,即語言編碼的規則上。由此產生了應試教學模式;(2)心理觀。心理觀也叫工具觀,關注的是語言編碼與解碼的心理過程,把語言自動化視作外語學習的目標。由此產生了視聽法、聽說法;(3)社會觀。把語言看成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規約,認為語言研究應該把語言與語言使用者及使用環境結合起來,把語言與外部環境及語言使用者的狀態聯系起來,注重社會性和交際性。受此影響產生了功能法、交際法;(4)整體觀?!罢w語言教學”的整體含義客觀地反映了教育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建立了總體統籌、多元綜合、全面平衡、高度和諧的新格局;(5)模因觀。模因論是建立在達爾文進化論基礎上,用于解釋文化進化規律。一些學者以語言模因觀為基礎對外語教學的本質進行了理論闡釋。

4.教材編寫與教材評價研究

近年來,國外英語教材的評價標準已引起國內一些專家學者的重視,但主要是引入以Tomlinson、Sheldon、McDonough和Shaw、Breen和Candlin等為代表的國外專家學者的英語教材評估體系觀點,研究不深入,主要停留在理論上,較少研究工具設計。目前,國內外對教材評價的研究側重用目標來衡量和評價教材質量,但各個目標缺乏量化,給評估的具體操作帶來了許多困難。因此,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量化的評價體系。何安平根據新課程標準設計制訂的英語教材評價表是目前國內最早的量表。

二 英語教學論研究

1.對英語教學法的研究

結構與功能的論戰以和局淡出之后,英語教學理論的研究轉向了模式、任務、活動等中觀或微觀層面。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方法,如任務法、項目法、交際法、案例法、大腦風暴法、小組學習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成為教學法研究者的熱點。國內研究英語教學法的主要學者有束定芳、余渭深、劉淑殷、毛明勇等。

2.對英語教學實踐的研究

(1)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研究。國外目前有七種重要的外語教學模式:Krashen模式、Bialystok模式、Stern模式、Allen-Howard模式、坎特林Candlin模式、Hubbard模式、Titone模式等。對國內英語教學影響較大的教學流派主要有五種:語法翻譯法、認知法、聽說法、交際法和結構•功能法。

眾多研究者認為,目前國內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體現了兩個不可或缺的關聯因素:一是教學內容突出激發學習者熱情的實用性;二是創造適合語言學習特征,讓學生和教師都充分發揮作用的互動課堂環境。研究主題為:對分層次基礎之上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輸入-輸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多元智能理論與多元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CRI英語輔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大學英語EP教學模式等。

(2)英語教學策略研究。研究英語教學策略的學者主要有王策三、魯子問、王篤勤、夏紀梅、馮芃芃、李力、文旭等。研究內容集中在英語教學的基本策略理論、教學與教學策略的關系以及對教學策略的概念的分析與澄清、聽說讀寫等不同技能教學的教學策略實證研究方面。梁愛民等提出了基于信息互動原理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該教學策略包括信息差策略、信息轉換策略、個人關聯策略、降低情感過濾策略和多維互動策略等,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科學的理念。魯子問介紹了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的相同與差異,提出了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選擇與整合的方法,介紹了英語教學方法的實踐操作方法,分析了英語教學過程的策略,并從英語知識教學和技能教學的策略及實踐操作方法兩方面對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的行動研究提供了系統的指導。

(3)有效教學。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起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的提出還是當時“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有關有效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在國內已有一定的基礎。崔允漷、孔企平、高慎英和劉良華對有效教學策略的理論和教學的實施策略;有效教學的特征、原則和研究的具體內容作了闡述。同時也積累了許多有效教學的實踐經驗,如“八字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情境教學”等。

當前有效教學實驗研究強調“設計意識”和“反思意識”,強調課堂教學改革不是一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更新和調整,它需要在“教學理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上有效教學大體有三種取向:一是科學主義(加涅的“設計教學思想”);二是建構主義(杜威的“參與者知識觀”);三是多元智能(即“加德納的理論”)。

國內外學者的具體研究表明:兩者都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師的反思意識和效果的可測性或量化。但國外學者側重于從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進行整體把握,理論普遍性強,缺少實踐的針對性。而國內學者現在較關注新課程觀念下有效教學策略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具體的實踐中,國內研究未能形成操作性強的教學策略和評價策略,因此,積極探討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課堂有效教學的新策略,包括“分層策略”、“訓練策略”、“評價策略”等可能是未來進行有效教學研究的突破口。

(4)雙語教學。國內雙語教學研究自2004年以來始出現蓬勃發展的局面。吳平認為,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技能的學習,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使用一種新的交際工具技能。雙語教學有其自身規律性,是能使學生用外語的思維構建起學科性的知識體系和用外語進行思維的一種學習方式。應該看到,目前國內對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相對薄弱。雙語教學研究關注的重點是雙語教學的理論基礎、實施模式、國際比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師資建設以及課堂教學實踐等。雙語教學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沉浸型教學模式、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英語浸潤模式、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模式等。

(5)專門用途英語(ESP)。通過對比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從國內現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現階段國內對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ESP教學各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不足。許多研究都指出了ESP在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方法、教學評估上存在的問題,但沒有深入研究對策,或只是粗略地提出一些思路。要真正解決ESP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其教學質量,必須做細致研究,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對策。二是實證性研究的不足。采用實證性的方法對ESP進行研究將會更加客觀,取得的結果也更有說服力。但目前大量的文章還停留在從理論的角度探討ESP教學,缺乏實證性研究。國內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專業知識與教學方法的關系;ESP的課程設計、教師的作用、國內ESP課程設計現狀(理據、方法和原則);ESP教材與其他教學要素之間的關系、多層次教學模式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模式探索等幾個方面。

3.英語教學評價與測試研究

教學評價已成為英語教改的瓶頸,CET-4和期中、期末考試等本質上屬于終結性評價,不能對教學過程做出評價,在某種程度上,由于這種評價模式重知識輕能力;評價方式單一;對被評價者的主體性不夠重視;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輕視激勵功能;評價結果缺少反饋等原因,已不適合新的教學環境。

國內研究英語測試與評價的學者主要有文秋芳、崔允漷、韓寶成、魯子問、禹明、尹世寅、彭金定等。研究話題集中在對語言測試的反撥效應、非測試性評價、動態測驗的理論在外語測試中的應用,建立科學系統的測試性與非測試性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口語教學與口語測試形成性評價研究等層面。

綜合研究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國內英語語言測試有以下六種趨勢:(1)從只看單一的語言能力到注意測試全面的能力;(2)從只測量假設的、不自然的語言項目到注意自然的、真實的語言運用;(3)從測試以設計者為中心到注意研究測試方法及被試特征對測試行為的影響;(4)從只看答卷結果到注意研究被試的答題過程;(5)開始糾正主觀題閱卷中的固有毛病,結合最新電子技術開發智能型電子評分及測試系統;(6)隨著結構主義測試體系的興起,口語測試研究越來越多。

4.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倡導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的教與學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式方向發展。學習材料從單一的課本轉向多媒體音像課件、網絡平臺等多層次的立體教學資源。研究教育技術與英語教學關系的學者主要有何高大、王志茹、楊思思、柴迎紅、蔣學清、余渭深、趙雯等。研究話題集中在網絡自主學習、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對比分析研究、網絡多媒體教學情況調查與研究、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與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計算機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模式與課堂教學模式的綜合應用等。何安平等關注語料庫語言教學研究。他對語料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和前景作了詳盡的探討,包括基于語料庫的教材研究、課堂話語研究和中介語研究等。

近年來,博客發展異常迅速。柴迎紅、秦罡引、崔麗、馬武林、蔣艷倡導利用博客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考慮學生、教學適應性程度、教學績效以及評估方式等因素。馬武林,蔣艷探討了基于RSS技術的大學英語教學博客群的建立及其應用的可行性及技術方案,認為RSS具有高共享性、強交互性、零技術性、零成本性、知識種類多樣化等眾多優點。

三 二語習得研究

二語習得研究的主要學者有文秋芳、王立非、楊連瑞、張德祿、吳旭東、吳紅云、丁言仁、蔣祖康等,研究內容包括:語言能力研究,語用能力研究,學習策略研究、學習方式研究、學習者研究等。

1.英語學習策略研究

學習策略研究是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就總體情況而言,國外二語學習策略研究主要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學習者對中介語學習策略的意義、分類和方法,影響學習策略選擇的有關因素,學習策略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訓練學習者使用學習策略,以及總結優秀語言學習者在策略使用方面對二語水平的影響等幾個方面。主要研究者有胡陽、張為民、張惠華、張金鳳、劉振前、肖德法等。

國內學者研究主要涉及四個方面:(1)調查中國學生英語學習觀念、策略的偏好傾向和變化趨勢;(2)學習策略的整體調查和研究學習策略與英語成績的關系;(3)歐美學生與中國學生二語學習策略的對比;(4)網絡教學中的學習策略研究??陀^地說,國內的英語學習策略實證研究存在著研究定位雷同(停留在頻率和類型的統計上,無法說明策略取向問題)、研究樣本不全面(對高端人才培養階段的學生和高職高專學生的研究不重視)、研究方法單一(較少采用個案分析法)、對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等問題。

2.英語學習者研究

縱觀近年來我國語言學習者研究的文獻,其研究視角和方法不斷創新,幾乎囊括教育科學的所有研究方法。按照研究方法可以分為:文獻研究和實證研究(問卷研究法和對比試驗研究法);根據研究內容可以分為:對英語學習者特征的研究(來源、動機、學習經歷)、英語學習者需要的研究、英語學習者學習障礙的研究、學習支持服務的研究、學習者的學習環境、學習者認知方式(學習風格、控制點與元認知)研究;根據研究范圍來分,可以分為本國區域研究、比較研究、外國英語學習者研究。問卷法、文獻研究、個案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已被廣泛使用。研究視角也從原有的語言視角擴展到心理學、社會學、人口學、哲學等多方面。必須指出的是,實證研究大多局限在對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分析上,沒有進一步分析數據產生的原因或進行科學的對比檢驗、歸因;對于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心理、行為、學習效果及其相互關系等深層次的研究還很少。

3.學習風格研究

1954年,美國學者哈伯特•塞倫首次提出“學習風格”這一概念。西方的自主學習理論分為七個派別:操作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信息加工學派、社會認知學派、意志學派、言語自我指導學派、建構主義學派。關注學生學習風格并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進行教學革新的重要突破口?;诤献鲗W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這三種風格建立的各種教學模式也是當前英語教學探索的熱點。

自主學習強調學習者對自身學習行為的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2005年以來,自主學習研究廣度和深度不斷發展,國內研究英語自主學習的學者主要有何蓮珍、徐錦芬、鄧驪鳴、龐維國、嚴明、孫平華等。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培養自主性的途徑和方法;自主學習意識、策略及培訓;自主學習模式下教師角色定位;自主學習能力研究、教與學的適應性研究、多媒體和網絡的應用等。

研究視角不再是單一的社會心理視角,更多的是從心理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角度,既注重對英語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與分析,也注重各個方面包括教學模式、評價體系、學習策略、學習者的適應性、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等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和作用,并提出了實施英語自主學習的更為有效的可行性建議和意見。此外,自主學習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斷更新:有目的抽樣研究,也有簡單隨機抽樣研究、分層隨機抽樣研究;有橫向研究,也有縱向研究。由單純使用問卷到后來問卷與訪談、測試相結合;從早期的以均值的簡單統計方法到諸如因子分析方法、典型相關分析、多元回歸分析等。

四 英語教學中的人文通識研究

近年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已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曾提出過交際能力的四個要素: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后兩個因素直接與跨文化交際知識有關。胡文仲先生結合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將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分為詞匯的文化內涵、詞匯缺項、有文化內涵的人名和地名、常用的文學典故、語篇結構、文體特點、語用規則、講話順序和非語言交際等方面。如何將英語課程和教學的研究與通識課程和教學研究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是我國英語教學領域研究的未來趨勢。將通識教育理念引入英語語言教學領域,從通識教育視角探討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這是一種新的嘗試。通識教育理念涉及大學英語教育的教學性質、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等諸多方面。

這方面的研究者主要有胡文仲、毛明勇、吳鼎民等。研究的熱點包括:通識教育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通識教育視角下教學目標、內容、模式、手段、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學評價的改革;英語專業教學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大學通識教育中英語教師的角色研究;語言文化類通識課程體系建構;通識課程與英語教學或雙語教學整合的可行性研究、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與培養等。吳鼎民教授結合大學英語學科的特點,更是明確提出了把英語語言、中外文化和多學科知識系統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的“三套車”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崔允漷.課程改革政策執行:一種分析的框架[J].教育發展研究,2005(10)

[2]李麗生.英語新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3]王策三、孫喜寧、劉碩.基礎教育改革論[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4]楊軍、李霄翔.中國“一條龍”英語課程改革可行性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5]管新平.行為主義與認知理論語言觀及其教學法[J].外語研究,2005(4)

[6]盧植.認知與語言——認知語言學引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梁愛民、陳艷、周志民.基于信息互動原理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8(4)

[8]魯子問.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9]吳平.五年來的雙語教學研究綜述[J].中國大學教學,2007(1)

[10]馬武林、蔣艷.基于RSS技術的大學英語教學博客群的建設及應用[J].外語電化教學,2009(1)

[11]胡陽、張為民.大學英語學習者使用元認知策略的能力[J].外語教學,2006(3):59~62

[12]張惠華、張金鳳.大學生英語語言學習策略實證調查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13]劉振前、肖德法.外語學習策略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14]徐錦芬.大學外語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5]嚴明.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模式研究——體驗的視角[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

[16]孫平華.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學習[J].中小學英語教育,2007(11):16~19

[17]龔嶸.大學英語自主式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角色探微[J].外語界,2006(2):16~22

[18]傅玲芳、楊堅定.基于網絡多媒體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自主學習能力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36~38

[19]何高大、鐘志英.多媒體技術環境下大學英語教與學的適應性研究[J].外語界,2007(2):9~17

[20]陳青松、許羅邁.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網絡化外語自主學習[J].外語界,2006(6):16~23

〔責任編輯:陳晨〕

外國文學課程總結范文第4篇

【摘要】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教育歸根到底就是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努力把立德樹人融入教材體系,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本文是對初中人音版音樂教材中德育因素的分析,通過對教材中德育因素的量化,發現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規律,以便為一線教師在課堂上的德育滲透提供參考。

【關鍵詞】音樂教材;德育因素;量化

一、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音樂教育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把培養社會合格人才視為主要內容之一。音樂教育具有德育功能,在培養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起著重要的作用。音樂教材是音樂教育的具體學習材料,是音樂教育的載體,其編寫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對于教師來說,其也是完成教學目標的依托,因此,本文是對音樂教材中德育因素的分析和量化,總結教材德育編寫規律,為教材編寫和一線教師在課堂對德育滲透的把控提供參考。

在《初中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初中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集體主義精神;尊重藝術,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筆者首先對人音版音樂教材進行了研讀,結合以上初中音樂課程教學目標和相關專家學者及《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政策文件對初中德育內容的要求,劃分本文德育因素的指標。

二、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德育因素宏觀分析

筆者對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6冊教材中每一單元的演唱、欣賞及演奏曲目進行統計與分析。

人音版三個年級教材各德育因素數量占總體德育數量比例如下圖:

上圖可以直觀的看出在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中,一共185首蘊含德育因素曲目,其中德育因素數量和占比最多的是愛國主義因素,共有109首,占比59%;其次是世界觀因素共有47首,占比25%;第三是情感因素,共有15首,占比8%;第四是個人道德因素,共有13首,占比7%;第五是生態文明因素,有1首,占比1%;集體主義因素和社會公德因素分別沒有出現。因此,從各德育因素橫向分布來看在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中蘊含及其豐富的愛國主義因素,其次為世界觀因素。

三、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德育因素微觀分析

在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中有13個樂曲蘊含了個人道德因素。例如在《軍民大生產》這首歌中“解放區那么嗬海,大生產呀么嗬海,軍隊和人民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啰啰啰太,齊動員那么嗬海!自力更生么嗬海,豐衣足食么嗬海,加緊生產西里里里察啦啦啦 索羅羅羅太,為抗戰那么嗬海!一二三四,八路軍那么嗬海!”大生產、自力更生這些詞匯,表達了歌曲中蘊含的人們辛勤勞動、加大力量生產的因素;在教材中歌曲《怒放的生命》歌詞這樣唱道“曾經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經多少次折斷過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飛翔在遼闊天空,就像穿行在無邊的曠野,擁有掙脫一切的力量?!碧N含了歌唱者面對失敗、挫折,永不放棄、越挫越勇的美好品質;歌曲《天邊》的歌詞“天邊有一對雙星,那是我夢中的眼睛;山中有一片晨霧,那是你昨夜的柔情。我要登上山頂,去尋覓霧中的身影;我要跨上駿馬,去追逐遙遠的星星。天邊有一顆大樹,那是我心中的綠蔭;遠方有一座高山,那是你博大的胸襟?!奔词浅隽烁璩咝闹械娜松硐牒托拍?。類似的曲目還有《牧羊曲》《船工號子》《哈腰掛》《嗺咚嗺》《杵歌》《天邊》《青春舞曲》《第五(命運)交響曲》《隱形的翅膀》等曲目。

在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中有15個曲目蘊含了情感因素。例如在《友誼地久天長》中歌詞這樣唱道“怎能忘記舊日朋友,心中能不懷想?舊日朋友豈能相忘,友誼地久天長。友誼永存,朋友,友誼永存!舉杯痛飲,同聲歌唱友誼地久天長?!碧N含了友情的珍貴;歌曲《搖籃曲》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關愛之情,蘊含著濃濃的親情;《讓世界充滿愛》中“我們同歡樂,我們同忍受,我們懷著同樣的期待,我們共風雨,我們共追求,我們珍存同一樣的愛。無論你我可曾相識,無論在眼前在天邊,真心的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碧N含了人間大愛。類似蘊含情感因素的曲目還有《青年友誼圓舞曲》《山楂樹》《我和你》《我們是冠軍》《奧林匹克號角》《奧林匹克頌》《生命之杯》《我們同屬一個世界》《春暖花開》《朋友》《愛的禮贊》《歡樂頌》等曲目。

在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中僅有1首歌曲蘊含了生態文明因素,即是《布谷催春》,其歌詞內容是“春天到,春意濃,千山萬樹綠蔥蔥。布谷鳥兒聲聲唱,布谷布谷快播種。河邊柳 吐新芽,層層梯田水嘩嘩?!备柙~蘊含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中沒有曲目蘊含集體主義和社會公德因素,筆者因此不對這兩個因素進行分析,而在教材中蘊含愛國主義因素和世界觀因素的曲目占比較大,因此,筆者將對愛國主義因素和世界觀因素詳細分析。

(一)愛國主義因素分析

首先筆者對愛國主義因素在三個年級中的分布進行了統計,結果如下:

由上圖可以看出,愛國主義因素在初中三個年級中,整體分布較為均勻。在七年級中一共有34首,占比31%;八年級中一共36首,占比33%;九年級中一共39首,占比36%。

在《中小學德育工作實施指南》中,中小學德育總體目標“培養學生愛黨愛國”被列為首位。中國具有遼闊的疆土,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一共960萬平方公里。資源豐富,美麗而富饒,世世代代的人們生活在這片疆土上,這片土地養育了無數的人。從古至今中華兒女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用智慧的雙手創造著祖國的奇跡,只要世界上還存在國家與民族,愛國就是一種人類共同的美好情操。愛國對我們中華民族來說,在不斷的經歷了從清末到近現代史上最令人也痛苦難之后,人們更加的希望能夠建造一個美麗而富裕、偉大而堅強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力量,也是中華民族榮辱與共的信念,音樂教材也是承載這一道德教育的方式之一,愛國主義因素在教材中是如何體現的呢?

愛國主義教育離不開對國家的理解,音樂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是對國家這個抽象的概念由具體的感知到理性的認識,從而真正達到愛國主義教育。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是從三個方面進行表現,并且始終貫穿愛國主義主線條的。分別是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亦是強調愛國主義,它不但強調增加中華民族共同擁有的文化要素的學習,加強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傳承,而且從民族團結的維度來說是它也是開展各民族知識教育、民族間情感與團結意識教育、為增進民族團結自覺行動的教育。

筆者對人愛國主義因素的三個內容在初中三個年級的分布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如下:

在初中三個年級一共109首蘊含愛國主義因素曲目中,熱愛祖國一共有28首,占比26%;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74首,占比68%;熱愛家鄉一共7首,占比6%。

例如在人音版七年級上冊中《彩色的中國》歌詞內容“輕輕打開地圖冊,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國。碧綠的是平原,金黃的是沙漠,長長的是長江,彎彎的是黃河,寶島臺灣像小船在東海上漂。神州處處好,神州出處好,神州處處好,我愛你(?。┎噬闹袊??!北磉_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又如在七年級上冊《多情的土地》中“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過的路徑上,陣陣花香鳥語;我耕耘過的田野上,一層層金黃翠綠,我怎能離開,這河叉山脊這河叉山脊。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我時時都吸吮著大地母親的乳汁;我天天都接受著你的疼愛情意,我輕輕走過這山路小溪這山路小溪?!币啾磉_了對祖國的深愛之情。在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七年級上冊中,例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歌詞這樣描述“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百鳥唱,一灣碧水映晚霞。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哈嗬咿,牧羊姑娘放聲唱,愉快的歌聲滿天涯?!北磉_了作曲家對自己的家鄉大草原的美景喜愛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又如在《少林少林》中唱道“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處把你傳揚。精湛的武藝舉世無雙,少林寺威震四方,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少林寺美名輝煌。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武術的故鄉,迷人的地方,天下馳名,萬古流芳。天下馳名,萬古流芳。少林少林?!奔闯隽酥袊Ψ虻挠凭脷v史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又例如在教材中《龍船調》是土家族的民歌,《賽乃姆》—《十二木卡姆》選段是新疆維吾爾族的一種大型傳統古典音樂。這些曲目無疑彰顯出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最終深化了愛國主義教育。類似的在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中蘊含愛國主義因素的曲目還有《我的中國心》《七子之歌——澳門》《東方之珠》《我的祖國》等等。

(二)世界觀因素分析

由上圖可以看出,世界觀因素在初中三個年級中,整體分布較為均勻。七年級一共18首,占比38%;八年級一共14首,占比29%;九年級一共15首,占比32%。因此,在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三年整體都重視世界觀教育。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總目標是尊重藝術,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樣通過學習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作品,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更加熱愛中華民族音樂文化。

在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中蘊含世界觀因素的曲目很多。例如在教材八年級下冊中,《深情》(印度民樂)《班內》(印度尼西亞民樂)《像花兒一樣》(伊朗民歌)《鸚鵡》(菲律賓民樂)《櫻花》(日本民歌)《小河的呼喚》(印度民樂)這些世界民族音樂讓我們學習和了解到了外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告訴學生們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珍惜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類似的蘊含了解文化多樣性的曲目還有《翁嘿呀》(朝鮮民歌)《阿伊亞—非洲的靈感》(中非民歌)《非洲的節日》(東非民歌)《鼓樂》(加納民間音樂)《鼓聲》(幾內亞民歌)等等。

四、結論

通過對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德育因素統計和分析,可以明顯的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教材中蘊含“愛國主義因素”的曲目最多,每個年級分布均勻。所以,“愛國主義”教育重中之重。祖國是一個大家庭,正因為這個大家庭的存在,生活才能如此安逸,熱愛祖國是從小就學習,從小就聽的一個詞,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尤其是在信息時代發展的今天,各國文化相互滲透,注重培養出精神高尚的學生這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突出“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筆者經過分析教材,發現在愛國主義教育中,人音版教材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排首位,可見我國非常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注重“了解文化多樣性”。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全球化成為一種不爭的客觀事實和存在。全球化進程的一個直接影響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團體間的接觸更加頻繁,因此很有必要讓學生對外國的文化進行了解,不但可以具備國際視野,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自己國家文化的理解。人音版音樂教材蘊含“世界觀因素”曲目數量位居第二,足以看出我國注重對了解文化多樣性的重視。

最后,適當增加蘊含“社會公德”“集體主義”等德育因素曲目數量。筆者對教材中蘊含德育因素的曲目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蘊含“社會公德”“情感教育”“個人道德”“集體主義”“生態文明”等德育因素的曲目數量很少,甚至有的德育因素根本沒有出現。因此,筆者認為可以適當加大“社會公德”“集體主義”“生態文明”這些當今社會比較重要的德育因素比重。

參考文獻

[1]趙鑫.中小學德育教材中道德教育內容銜接研究——以人教版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5).

[2]劉燕.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滲透—以人教版和北師大版語文教材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5).

作者簡介:王琳琳(1992—),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研究生,碩士。

外國文學課程總結范文第5篇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模式比較單一,教學內容重理論輕應用,教學方法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在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辦學目標略顯不足。針對教學現狀,首先應該調整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實踐環節,建立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基礎課程教學模式。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基礎課程

目前,學界將高校分為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兩大類。研究型大學以老牌高校為主,以培養學術型、理論型人才為目標。應用型大學的主體是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這類高校,立足于為地方,為發展地方經濟培養應用型人才。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為地方各行各業培養公關、秘書、宣傳、企劃、廣告等人才。這類人才,往往需要具備較強的交際能力、操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使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適應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需要。而實際上,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對這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并非盡如人意。從反饋回來的信息看,一些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往往眼高手低,缺乏必需的讀、說、寫、評等綜合動手能力,難以勝任專業崗位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重新考察我們的教學,結合我們的培養目標進行教學改革。

一、漢語言文學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與研究型大學相比,地方性本科院校起步相對比較晚,缺乏辦學經驗,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大多是在傳統研究型高校的基本課程體系中加上一些相應的專業方向課程。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于2001年由??粕秊楸究?,現有漢語言文學、秘書學、廣告學3個專業,主要培養公務行政、基礎教育、文化產業、出版編輯、文秘策劃、中文信息處理等面向基層工作的應用性中文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分為“通識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集中實踐平臺”,漢語言文學基礎課程屬于專業教育平臺。調查發現,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課程體系大同小異,借鑒得都是傳統研究型高校的課程體系,除了課時不一樣,其他方面與研究型高?;疽粯?。

在課程結構上,突出表現在理論性、概論性課程較多,應用性、操作性課程較少。文學課程過分重視文學史知識,強調學生對文學發展歷史的掌握,忽視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使得“作品選”成為附屬品或點綴。這樣一來,學生雖然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感悟、闡釋等方面卻不如以前。語言類課程把大量的課時用于語音、詞匯、語法的理論知識的傳授,對學生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培養不夠重視。這種偏重理論的課程結構,放在研究型大學是行得通的,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特色地方性高校來說,未免本末倒置。

目前,多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仍然以大學教室為陣地,仍然是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這樣根本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充分鍛煉學生的讀、說、寫、評等綜合能力。

二、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基礎課程改革

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真正服務地方經濟,首先應該調整課程體系,把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的教學模式調整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通過基礎課程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文學課程中合并相關課程,改線條式講解為塊狀式講解,開設作家作品專題研究選修課,著重通過對作品的深入閱讀分析,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在語言課的教學中不要求學生懂多少語音、詞匯、語法的知識點,著重培養學生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定制寫作課程,外聘各色人才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于理論的性質。

根據能力型教學目標的要求,調整課程內容。首先,刪減教學內容。不管是基于課時的考慮和,還是出于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中文專業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刪減都是必要的。因為有些教學內容既占據了相當的課時,對培養學生能力也沒有多大益處。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曾說:“我們希望本科的基礎課逐步減少概論與史的內容,加強專書導讀,主要往積累型而不是拼貼型的教育方式上走?!弊鳛檠芯啃痛髮W的北京大學都需要減少概論與史的教學內容,更別說地方性本科院校了。

在刪減內容的同時,我們也要更新教學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吸收最新的教學和科研的成果。因為高校所授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學生經過多年的語文學習,都有不同程度的知識積累,缺少因知識的陌生化帶來的初始興趣。所以,我們的教學內容必須在深度與廣度上與中學語文拉開距離,使學生獲得步入一個全新學術領域和層次的新鮮感,從而產生更上一層樓的成就感和期望值,避免因教學內容與已有知識大同小異,使學生產生怠意和失望。因此,專業老師應注意吸收學術研究前沿成果,更新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鮮活的知識信息和學術精神,鼓勵學生主動利用所學知識來嘗試解決問題,藉以激發學生對專業價值的全面認識。例如,文學課上引導學生以熟悉的微博體來解讀《論語》,對當今學生所處的社會和孔子所處的時代進行比較,學生個個都興趣十足,成為感慨萬千的老夫子。語言學課上,“隱喻”是一個傳統的內容,學生都知道這是一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更生動。然而,最新的研究發現,“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教學中加入這些最新發現,往往讓學生耳目一新,產生“哦,真的嗎”的疑問。這種思辨型的互動授課,可以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愉悅感、致用感。這樣,即便是中學學過的作品,如果老師能另辟蹊徑講出新意講出深度,學生也會覺得這門課有意思,進而愿意去聽去學。相反,如果一個老師所講的內容長期沒有新意沒有深度,學生會產生一種“不過如此”的心理,從而對這門課失去興趣。

不管是對教學內容的刪減、深化和增加,都要高屋建瓴,統籌規劃。目前,各學科老師大多都是從本學科出發,選擇教學內容,缺乏與相關學科的相互溝通,因此可能在教學內容上有重復重合之處。因此,相關學科的教師應該相互協調,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從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的角度出發,應增加地方性文化知識的傳授。突出地方特色,設置專題、專書、專人研究,通過“通一書而曉百書”的方式來訓練學生,既形成特色,又培養能力。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徐州歷史悠久,文化積累深厚,歷史上留下了很多地方性的文學佳作。這些均可以形成專題、專書、專人研究課程系列,形成課程特色。馮小剛《天下無賊》的電影大家都很熟悉,而《天下無賊》的小說卻鮮為人知,而它的作者正是江蘇徐州豐縣作家趙本夫。趙本夫還有很多頗具影響的作品,完全可以現當代文學課程內容,開展專人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天下無賊》和趙本夫的其他作品,展開專門的學習研究。

改革教學方法,大量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踐性教學環節偏少是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而文科專業尤甚。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應該革新教學形式,增加學生走出課堂、觀摩實物的學習機會,在實踐中體驗專業知識致用的樂趣。在文學課上,配合本地專題、專書、專人課程教學,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實地的調查,搜集相關文學作品,進行資料的整理研究工作。還可以安排作家的講座、作家的課堂、學生對作家的訪談等等,在與作家的對話中深刻感受作家作品的魅力。這樣多渠道的教學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作家作品的直觀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說、讀、寫、評等綜合能力。語言類課程,廣泛收集從古至今各種好玩有趣的語言文字游戲,要求學生從學習到模仿到創作,從實訓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或者直接把學生帶到碑刻、楹聯、匾額相對集中的文化遺產現場,面對實物來教學。寫作課上,應廣泛調動學校和社會資源,安排學生進入學校辦公室、報社、網站、公司等,從事一線的文字工作,從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各種文體的寫作能力。不管是文學課還是語言、寫作課,都要注意恢復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優秀傳統,增加大量名篇名段的誦記,安排各種文體的擬作與隨筆等,鍛煉學生的漢語讀、說、寫、評等綜合能力,不要讓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眼高手低,難以勝任專業崗位的要求。

總之,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以能力培養為目標,這是這個專業在這類學校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從基礎學科的改革來看,必須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切實突出“地方性”和“能力培養”,不斷探索,為應用型人才的的培養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彩萍.高素質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三個問題[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7,(3).

〔2〕尹建學.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基本能力評估與指導[J].職業技術教育,2009,(23).

〔3〕金璐璐.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教學模式探微—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4〕溫儒敏.“守正創新”:北大中文系的改革思路.[EB/OL] 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php?id=10632& direction.

〔5〕滕玉梅.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格與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6〕錢國英,土剛,徐立清.本科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及其培養體系的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05,(9).

〔7〕廖開順.論應用型文科人才培養的師資問題[J].人才開發,2003,(12).

(責任編輯 孫國軍)

上一篇:平面設計課程總結下一篇:英語精讀課程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